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网络诈骗;安全教育;高校大学生

现代网络化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已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而网络诈骗现象却源源不断,以各种形式和手段损害着人们的利益,近些年,网络诈骗更是走向校园,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严重的隐患。

一、网络诈骗侵蚀校园的原因分析

校园是人们眼中最圣洁的地方,那里是象牙塔的顶端,那里正孕育着祖国的未来,然而随着网络繁荣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把双刃剑“刺向”了大学生的眼球,她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给校园安全带来了无形的隐患――网络诈骗。分析近些年大学生网络受骗的案件,不难发现其中有以下原因:

首先,大学生思想单纯,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现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1995年左右的一代,他们刚刚从高中的课堂走入大学校门,与社会接触少,缺乏社会阅历,即便有些同学也会暑期实践和打工,也是暂时的,时间持续不长,接触范围不广,比起久经社会的职场人士,大学生对待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思想单纯,思维方式更简单直接。因此,大学生群体更容易相信他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法分子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些心理,把“魔爪”伸向校园。其次,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性强,安全意识薄弱。高校校园是我国网络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生是网络主要使用者,他们较多的接触网络,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网络游戏、网络购物、浏览网页、网络交友视频等方式逐渐占据着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常有大学生感叹,“没有网我们怎么活”!大学生较强的网络依赖性,使他们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主要对象,给网络诈骗提供可乘之机。最后、网络诈骗的隐蔽性,不易被大学生识别。网络诈骗的隐蔽性表现出犯罪工具智能化、手段多样化、专业性强等等现象,计算机比起传统的作案工具,本身就具有智能化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如今的网络不法分子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具备一定的网络专业知识,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和电子通信工具,有的甚至还是网络黑客和金融知识的高技术人员。犯罪手段更加多样,窃取银行账号、信用卡账号,采用电子邮件转发账单、远程登录等手段篡改用户信息,这些智能化、专业化的犯罪手段往往被大学生忽视,很难被识破。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现今,大部分高校为保证网络安全,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网络硬件和技术上进行技术开发和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经常被忽视,网络欺诈行为时常侵蚀校园的现象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新的隐患。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发展滞后。网络速度的不断更新,网络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隐患也随之变换新衣。解决层见叠出的网络欺诈问题,几次普法知识讲座是无法治疗根本性问题的。根据当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势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意识显然是滞后的。从教育内容来看,我国现行的教材中提及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后于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赶不上学生群体电脑使用脚步。从教育方式来看,高校对于网络安全教育,更多的是采用已发生的案例,讲解网络安全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案件造成的后果。由于教材中的案例发生日期过于久远,根本起不到预防作用,产生失效滞后的影响。

(2)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作为重要内容出现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只是以短短的篇幅呈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的章节里,所描述的内容也并不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剪短的略过。由于目前高校没有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们对于网络诈骗案的认识以及预防意识。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很少将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从而没有引起重视,以至学生的不在乎,课堂的不严谨等等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显著。

三、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

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是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应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度,把它列入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才能从根源上有效的预防网络诈骗案件再次侵袭校园。

(1)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预防网络诈骗的宣传。网络安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也会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注意和预防的问题也会应运而生。高校安全管理不应该坐以待毙,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的网络安全挑战,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首先,应认识到网络教育对于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把它纳入教学计划之一,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其次,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现状,融入当下校园中遇到的网络诈骗案件,增加网络教育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宣传。最后,在教学内容中,更新网络安全技术。例如,如何预防和处理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等等。

(2)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防御网络诈骗的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教学这一种形式上,应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多开展些趣味性的宣传活动,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法制知识竞赛,拍摄网络诈骗主题微电影,组织攻克计算机病毒兴趣组,创立网络安全教育社团等等。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成为理论教学的第二课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随着网络安全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推广,有更多的学生会主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提高了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

预防网络诈骗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应与时俱进,联系社会实际,跟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防范网络诈骗侵蚀校园,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高校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已然过去,现在在场的各位都是经历了高考的选拔才得已聚在一起的,相信经过这几周的适应,你们对未来四年精彩无比的大学生活也有了相应的了解。但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谨防诈骗。每年的开学季,各大高校的校园内都会有许多横幅,它们的内容无外乎两个:欢迎新生和谨防诈骗。其实我知道在场的很多同学心里都对“诈骗”这个词不以为然,因为大家都不觉得自己会是被骗得那个倒霉蛋,更何况自己还是一个法学生,但是每年都会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被诈骗,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曾盲目自信的认为自己不会经历这种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对“防诈骗”这件事情加以重视,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避免一件事情的发生首先要充分认识这件事情,防诈骗也不例外。对于大学生来说,被诈骗的方式途径是十分集中的,一般是冒充亲友借钱、开通各种"校园卡”、购买学习资料和中奖等。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骗子的手段也随之更新,花样百出。许多骗子利用网络漏洞,盗取社交帐号,然后发送一些借钱的信息,许多同学因为急于帮助别人,便容易好心做坏事,遭遇诈骗。还有一些骗子冒充学长学姐甚至老师领导,说服同学们开通各种各样的卡,或者购买所谓的官方学习资料,从而进行诈骗。

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很努力的打击诈骗,但是不法分子和违法行为依然存在。而大学生这个群体被诈骗的几率是十分高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十分谨慎,提高自己对危险的辨别能力,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向其他同学宣传防诈骗的重要性。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骗子有骗子的手段,我们也要有我们的应对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警惕,能准确辨别骗子的身份。学校在我们开学时都曾发学生手册,上面有所有学校具体规章制度和部分办公室电话。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首先考虑对方的身份和所说的话的真实性,而不是因为着急去轻易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而在网络上,面对和金钱有关的话题,一定要认真确认对方的身份,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直到确认身份后,才可以选择提供金钱上的帮助,而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即使是认识的人,对待金钱交易也要格外注意,尽量让对方写出借钱说明以及还钱时间,省去了日后可能发生的许多麻烦。而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帮助其他同学,让他们都远离诈骗。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盗窃 诈骗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24-02

高等学校校园安全,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虽然各高校领导、老师非常关注,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大学校园盗窃、诈骗案件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根源,近几年,侵害大学生的财产安全的案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类案件的频发,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合法利益,严重扰乱了高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如何有效防范大学校园盗窃、诈骗案件的发生,保证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全体高校教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大学校园发案较为突出的盗窃、诈骗案件的作案手段和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寻找此类案件的规律,并提出防范的措施与对策。本文探讨的对大学生安全警示教育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 盗窃案件分析

在大学校园发生的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占到了其中的60%~70%,且还有不断蔓延上升的趋势,其中,入室盗窃是盗窃的一种,而且又是大学校园中最为普遍的盗窃形式之一。它报案率之高、牵扯的学生数量之多、影响范围之大,历来都是高校广大师生诟病的焦点。为什么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偷盗案件会如此猖獗?这些偷盗案件又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大学生们又该怎么样去防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探讨大学校园盗窃案件的规律和特点:

1.盗窃时间比较固定

犯罪分子一般选择在白天作案。大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学生白天上课,晚上上网。这就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他们正是利用白天学生都去上课宿舍空无一人的机会下手,轻松得手。

2.作案手段呈现规律性

第一是借口误进入无人的寝室。犯罪分子常常以找人为借口,堂而皇之敲门,如遇有人时便谎称是找某某(或谎称是同学、老乡、朋友),遇无人时则放开手脚盗窃。第二就是“顺手牵羊”。犯罪分子利用学生离开寝室短暂的时间空隙进入寝室进行偷盗。第三是内盗,大学盗窃案件多发生在寝室成员内部。

3.盗窃财物对象集中

犯罪分子盗窃财物对象主要集中在金钱、衣物、手机、MP3等,同时也对价格贵重的财物如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手表、电子学习用具等物品十分垂涎。

4.盗窃案件多为内盗

作案者多为本校大学生所为,他们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毒害,虚荣、攀比心理滋生。他们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出入方便和学生的身份作掩护,大肆作案。

二 盗窃案件的防范手段

怎样防范盗窃案件的发生呢?本人认为加强大学生的防盗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防盗意识是防范的关键。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总是从思想观念转变开始的,部分大学生入学后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毒害,虚荣、攀比心理滋生,任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逐渐养成了不劳而获的心理,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剔除他们思想中的毒瘤,鼓励他们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提高学生对盗窃案件的自我防范也是教育的关键,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贵重财物的保管观念,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贵重物品不要随意摆放。《易·原辞上》说“慢藏诲盗,冶容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寝室内不要存放大量现金,寝室较长时间无人时,不要存放贵重财物。寝室之间要相互关照,不要给犯罪分子留下作案空间。到银行自动取款机取款时,要时刻留意周围的环境,注意保护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如果发现银行卡被盗后应立即拨打银行电话挂失。寝室内不要让陌生人留宿,做到人走门关。发现形迹可疑的人时应及时向宿舍管理员或者老师报告。

三 诈骗案件分析

诈骗案是一种严重的财产性犯罪行为。在大学校园日益“社会化”的今天,犯罪分子的黑手也随之伸向了大学校园,导致大学生被骗的案件频发,有的学生被诈骗的数额之多令人咋舌。还有的学生被骗后,不仅财产上遭受到了损失,心情也变得痛苦不堪,甚至还有的学生严重抑郁。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在大学校园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大学生被骗案件的发案率仅次于盗窃案件,如何有效地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已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认真分析犯罪分子的诈骗特点和规律后,本人认为诈骗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传统的诈骗方法是利用大学生的物质欲望、侥幸和贪婪的心理,设计诈骗圈套。如犯罪分子谎称被害人在电视、网络购物中奖,然后冒充“电视购物中心礼品发放处”的工作人员,给学生打电话,以其被抽中幸运者等为诱饵,免费赠送高档原装进口化妆品、手机充值卡、国外名牌产品为由,向大学生收取运费、押金、手续费用等。

第二,利用大学生与亲属朋友的空间距离,以网络、电话遥控的方式编造学生在校发生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事由骗取大学生亲属朋友钱财。

第三,利用对大学生基本情况、生活动向的了解实施诈骗。这样的诈骗手段虚实相结合易使学生陷入圈套,从而放松警惕,上当受骗,让人防不胜防。

篇4

[关键词]安全教育;网络诈骗;综合素质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5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暑假期间发生江苏女大学生返家途中被抢劫遇害、济南女大学生搭错车遭囚禁多日、湖北女生在回家途中蹊跷死亡、重庆女大学生坐黑车与司机发生争执遇害等多起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案件;2013年,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须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被要求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并将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被骗子划走近45万元,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的《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显示:因虚假兼职被骗的事主中,“90后”占54.2%。以上案件和数据充分显示,作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大学生们,虽然有着较高的智商,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面前非常脆弱,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大学生上好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十分重要。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逐步从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融合教学、生活、科研、生产、经营等设施和机构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校园,甚至不法之徒亦会窜入学校进行盗窃、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还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这一切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依然陌生,甚至难以适应,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一片净土,经常出现个人物品保管不善、贵重物品随处乱放、宿舍无人门窗不锁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社会交流时,缺少必要的警惕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造访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容易遭致犯罪分子的欺诈,更甚至于受到人身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如火险、事故等,没有处置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来讲,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地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更快地认清社会,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2.1高校重视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轻安全稳定”的问题,忽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主要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提示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亦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更没有建立起安全教育工作的体制。目前,亦仅有上海市教委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大纲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在每学期首日教育和期末总结时给学生讲授,每次1小时,共16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2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素材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采取的教育方法亦多是案例的讲解,没有一套相对成熟或全面的教材,仅靠保卫干部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个案例是难以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而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是适应社会进步更好的教学方法。

2.3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形式大于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新生报到后上一堂全体新生“一个都不少”的集体式安全教育,殊不知下面的学生睡的睡,倒的倒;学校盗窃或诈骗案件频发,保卫部门就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宿舍楼、教学楼进出口摆设警情提示,殊不知关注的学生能有几人;“迎评创建・临阵磨枪”,集中开展安全教育,频频报道安全教育成果,待检查过后便万事大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收效甚微,并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2.4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而大多数的保卫干部都来自其他部门转岗或专业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更加没有教师资格证,以NY高校为例,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中仅有2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他们仅能凭自己工作经验和平时收集的案例,自编教案,匆忙登上大学讲堂,此后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进一步深入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捕捉新问题的意识,所以,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

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要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编制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相应的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纪的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内容应该以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为基础,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为拓展,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针对新生要重点开展防盗、防诈骗、防火、应急演练等大学校园最常见、最多发、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的警示性教育,帮助其认识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要进行信息安全、交友安全等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安全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

3.2创新方式方法,使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生于身边的案例,将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NY高校在2014―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安全教育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安全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书签制作、微电影、安全知识竞赛,开设以预防网络诈骗、女子防身术、校园多发案件预防等主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协会自编自排的小品《骗子与傻子》在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决赛环节上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再现校园诈骗,深受师生好评。NY高校编制《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卷》,对师生认为较好的大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开设安全教育课、班级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开展微电影、小品等创作性校园活动三种教育形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亦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微信、QQ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寓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将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开辟教育新思路。

3.3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健全安全教育网络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应依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安全。如NY高校组建四支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普及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分别是以校园巡查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护校队、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为主要工作的校园安全文明志愿者协会、以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开展丰富多样活动的大学生安全协会和以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的消防志愿者协会。为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高校应建立起“上传下达・灵动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以学院为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教育工作者,班级干部为基层教育工作联络员,将安全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4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去落实,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都应不断提升自身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力,日积月累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要能够有灵敏的洞察力,敏锐地感知社会形势变化,把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适应不断变化地社会新形势,能够结合社会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社交行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地把握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要能够不断地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痛、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萍,李毅.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凌宏伟.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篇5

   大家上午好!

   诈骗,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放肆,几乎无处不在。可以随着网络,随着聊天工具,随着电信……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市场买菜,买了好多好多。我们在路上走着走着,看见了一个乞丐,那乞丐可怜兮兮地说:“我已经五天没吃饭了,给我一点钱吧!”妈妈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五元。当我们会到家后,很不幸的事发生了:我们家没煤气了。妈妈就带着我去餐馆吃饭,让人很恼火的事发生了。

   我在餐馆里看见了,那个向我和妈妈要钱的乞丐,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食物,而且还和他的同伴说着令人反感的话:“今天有好几个傻瓜,给了我好多钱,以后要是还像今天这样就好了。”说完还笑的很大声。当我听见这句话时,我真想走上前去责骂他,可以看见那么多人,我便忍住气让妈妈换一家餐馆、还有一次,我在电脑上看见怎么一则新闻:在深圳市居住的一位王女士,在网上购买了苹果4,商家要她的银行账号和密码,说,还有一千元钱要给她。王女士居然就这样糊里糊涂给了商家银行账号和密码。商家从银行上取走了一万元,就逃之夭夭了。

   不过,后面他还是被警察给抓走了、诈骗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存在着,所以让我们学几条防止诈骗的方法。

   一、在面对任何与财产有关的事时,要用头脑想清楚那是不是诈骗。

   二、千万不要给网上的人银行账号和密码,因为那百分百是假的。

   三、不要贪图一点钱,因为到头来,只会得小失大,是一笔不划算的选择、防止诈骗,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

   预防电信诈骗的演讲稿

   骗子,社会的产物。为什么会有骗子呢,就是因为人们的贪念造成的。所以,防骗又是一个关键了。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心术不正的人,总想着怎么欺骗他的,来谋得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大家就要多加防范了。首先,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那些说什么哥们啊,讲义气啊,都大多数是骗子。讲义气?到我困难的时候什么忙都不帮,还讲义气。义气都见鬼去吧。

   还有呢就是在网络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骗子,这种人就是利用人贪小便宜的心理谋取利润的。往往这种骗子更加可怕。因为这种人都比较了解你的心理,利用你的心理弱点来欺骗你。比如说一些网上购物的也很多欺骗广告。最进在电视上就说过一段新闻。有人利用腾讯QQ和淘宝网来骗人,骗子利用人的贪小便宜心理,在网站处发广告。上面说,你幸运的抽中了大奖,叫你汇款到哪里哪里去。虽然这是种很低级的骗术,但是还是有不多公民因此而受骗。要知道天里没有吊下来的馅饼。古人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习一下古人的良好美德。

   相信现在有不少青年都喜欢玩网络游戏吧。这里面也有很多骗术。最低级的还是发假广告,这些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是骗人的。防不胜防的也有,试问你的好友像你借钱,你好意思不借吗?不借他又说你不够朋友啊,不够义气啊。这些人往往借钱都不会还。人家不还你又怎么样咯,在网络上,你能拿人家怎样!更有一种更厉害,最近出的骗术,盗号的人盗了你的号。然后又和你朋友到处借钱,你朋友认为你是急要了,就借给你了。没想到,到你上现的时候朋友叫你还钱,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叫做被别人卖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还有就是在学校的时候,这种现实的人。还好说点,至少还能找得到人。比如说同学叫你借钱啊,饭卡之类的。你认为他肯定会还的,就借了给他。谁知道他打死也要赖。你能怎样,那只有告到老师那去了。我以前就有过这种情况。借了饭卡给同学吃,他不还给我。后来呢,吃白饭咯。这些事情实在气愤。所以大家以后借钱时一定要慎重考虑,认为他信得过的在借。

   人心都有黑暗的一面,请大家小心。

预防电信诈骗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已然过去,现在在场的各位都是经历了高考的选拔才得已聚在一起的,相信经过这几周的适应,你们对未来四年精彩无比的大学生活也有了相应的了解。但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谨防诈骗。每年的开学季,各大高校的校园内都会有许多横幅,它们的内容无外乎两个:欢迎新生和谨防诈骗。其实我知道在场的很多同学心里都对“诈骗”这个词不以为然,因为大家都不觉得自己会是被骗得那个倒霉蛋,更何况自己还是一个法学生,但是每年都会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被诈骗,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曾盲目自信的认为自己不会经历这种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对“防诈骗”这件事情加以重视,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避免一件事情的发生首先要充分认识这件事情,防诈骗也不例外。对于大学生来说,被诈骗的方式途径是十分集中的,一般是冒充亲友借钱、开通各种"校园卡”、购买学习资料和中奖等。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骗子的手段也随之更新,花样百出。许多骗子利用网络漏洞,盗取社交帐号,然后发送一些借钱的信息,许多同学因为急于帮助别人,便容易好心做坏事,遭遇诈骗。还有一些骗子冒充学长学姐甚至老师领导,说服同学们开通各种各样的卡,或者购买所谓的官方学习资料,从而进行诈骗。

   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很努力的打击诈骗,但是不法分子和违法行为依然存在。而大学生这个群体被诈骗的几率是十分高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十分谨慎,提高自己对危险的辨别能力,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向其他同学宣传防诈骗的重要性。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骗子有骗子的手段,我们也要有我们的应对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警惕,能准确辨别骗子的身份。学校在我们开学时都曾发学生手册,上面有所有学校具体规章制度和部分办公室电话。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首先考虑对方的身份和所说的话的'真实性,而不是因为着急去轻易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而在网络上,面对和金钱有关的话题,一定要认真确认对方的身份,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直到确认身份后,才可以选择提供金钱上的帮助,而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即使是认识的人,对待金钱交易也要格外注意,尽量让对方写出借钱说明以及还钱时间,省去了日后可能发生的许多麻烦。而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帮助其他同学,让他们都远离诈骗。

   或许大家对“防诈骗”一词早就听腻了,但是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实在是不能大意,希望我今天的演讲能给大家带来或多或少的一点帮助,也祝大家未来学xxx步,生活顺利!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聆听!

预防电信诈骗的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平湖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

   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国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部将今年3月28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定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更好地珍视我们生命,在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

   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孩子、学子、工人、知识分子,人民公仆……无论咿呀学语,还是学富五车,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社会道德 失范 重构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Cyberspace)。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断言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不过,在网络社会中,同样会出现网下社会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道德、伦理、侵犯等,而这些都归之于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名下。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网络社会源于以计算机为结点的“物的网络”与以人为结点的“人的网络”的复合。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了当代人类社会。所以,网络社会仍然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参与作为核心要素来运行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某种程度上需要参照现实社会的社会失范,这也是不断强调社会失范的缘由之一。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道德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道德偏差的情况。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行为是人作出的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失范行为,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不同,无非是在发生的“场域”,和展现的形态上有所体现而已。所以,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参照系是网下的社会道德,以网下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要求网络社会中形形的上网者,当然包括大学生。

    二、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网络行为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成为时代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故而本文择选大学生群体来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以期对整个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起抛砖引玉之功效。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代意识,如,自由与平等、信息与共享、互助与奉献、自主与创新以及开放与兼容等现代意识和伦理精神。自由与平等是网络社会的初衷,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梦想和追求,网络社会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世界,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网络社会滋生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却发人深省。

    李伦在《鼠标下的德性》中指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交往便利和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行为“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机、道德权威缺失和人性异化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网络时尚,困扰着网络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取向的偏离。进人新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在给人类开拓生存空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的;既有法律层面的,也有伦理层面的。本文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社会道德问题,主要集中于他们比较习惯的网络场域,即网络游戏、BBS论坛和电子商务等,从中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其一,虚假信息与信任的缺失。在诸多BBS论坛中,大学生群体一般不会公布自己详细、真实的信息,他们以匿名人的心态公布虚假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校BBS匿名版聊天时,这种论坛连ID账号都不再使用,每个人都是匿名的、陌生的,人处于最典型的“无标识状态”。这样,有了匿名性的遮掩,使很多信息者把BBS论坛作为发泄情绪、无聊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诚信在这些大学生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在BBS论坛中具有双面性存在,一方面在网络实名制要求下的BBS论坛,为获取一个ID,他们必须公布真实信息且相信别人也同样会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匿名版中,他们却借匿名将信任置于不考虑之列,道德的窘境在信息的真实与虚假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其二,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和对人起码的尊重的消失。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品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从1994年我国发生第一例大学生张男电子邮件诈骗案以来,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窃和诈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哈尔滨某大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英语成绩始终不及格,便产生了用黑客人侵学校网站改成绩的念头。将“桂林老兵木马”程序植人到了所在大学的教务部网站中,将自己40余科成绩都改为80分以上。不仅如此,王某以修改一科大学生考试成绩要50元或100元的价格,先后为本校20余名大学生修改了成绩数据,共收取赃款13130元。大学生的网络犯罪使得彼此间起码的尊重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一即尊重在网络社会中消失,并且进一步延伸至现实社会。

    其三,网络黑客的崇拜与网络麻木。对于网络黑客行为,很多人把它纳人技术分析行列,但是,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以,必须从社会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网络黑客行为。黑客行为起码触犯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即安全。“正因为它(即安全)是从正常人的原始本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它可以看成是第一性的社会利益。大学生对于网络黑客行为表示出的态度令人瞳目。

    2005年11月末,沈阳师范大学在沈阳市10多所高校中发起了“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将3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沈阳市的部分大学生手中,参与调查的包括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各年级的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除上网时间、上网喜好等基本情况外,还毫不避讳网恋、网络黄色网站、网络黑客等敏感话题。关于网络黑客的问题,表示崇拜网络黑客的被调查者竟占到74.3 %,但同时也有88.3%的被调查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网上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分析一个群体,关键是看其所行,而非看其所想或所说,网络黑客在大学生中制造的崇拜氛围已经在大学生的行为模拟中表现得十分清晰,而网络黑客作为一种危害网络社会基础的行为,大学生对其表现出的崇拜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网络麻木。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策略选择

    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必须与现实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因为网络中的行为个体扮演着双重角色,即身份制的人和匿名性的人,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既然网络行为仍旧是人的具有社会性的行为活动,那么,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人的行为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加以展开。

    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形成虽然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的异化问题。“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由网络技术衍生的一切问题既源于人又必须依靠人来解决。鉴于此,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1.强化技术设里。

篇7

1.1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就是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受到危险的影响。大学生的人身伤害主要出现在运动损伤、烧伤、触电等,或是遇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遇到抢劫、打架、传染病等。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这也更容易为大学生带来人身安全问题。另外,还有财产安全问题。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主要来自于盗窃案件。

1.1.2消防安全问题

在大学校园中,人口是非常密集的,一旦发生消防安全问题,后果往往比较严重。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同学们带入学校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电脑、手机,甚至还有热得快、电炉等违禁用品,一旦这些电器质量不达标,很有可能造成短路的现象从而造成火灾。

1.1.3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所以大学生也同样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很多高校的食堂都出现过食品中毒的现象,这主要就是由于学校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造成的。在高校中,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1.1.4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近年来高校中,同学们也都普遍带着笔记本等工具来进行上网,同时,随着手机市场的发展,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可以上网。那么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同学们就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的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也比较大,同学们对于网络也都具有较大的兴趣。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网络诈骗现象。很多不法分子通过QQ、邮箱等通信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诈骗,从而造成损失。另外,很多同学沉迷网络,也对同学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2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1.2.1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给高校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

目前,我国的各个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都日益密切,改变了往年的封闭状态,以开放的姿态呈现在社会上。每一个学校中也都具有很多外来的打工人员,包括在学生餐厅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安全管理中的难点。

1.2.2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扩招,人数都在急剧增加,给学生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象,同时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处于有待提升的状态。在对同学们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当代的大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或是社会竞争压力等。如果不能够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就可以能会出现安全问题。

1.2.3“信息化”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安全也成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普遍具有较高的兴趣,而且绝大部分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是在上网的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不懂得怎么去保护自己,那么网络就会带给大学生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网络具有很大的虚拟性,非常容易遇到网络诈骗的行为。同时,有一些同学还会充当黑客,缺乏法律意识。

2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内部因素

2.1.1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所以学校领导应该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大重视程度,但是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的领导都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安全教育和管理都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进行足够的预防工作,只是在事发后才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严抓一段时间。这样的方式还是不能够减少学校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各个高校针对安全教育的投入都比较少,这与领导的侥幸心理不无关系。

2.1.2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内容。但是很多高校都比较重视对知识的教授,却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很多教师都不注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缺乏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不懂得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建立。

2.1.3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安全管理还缺乏力度。随着学校周边环境的复杂,以及网络的不断普遍,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导致高校的管理工作并不容易进行。在这样的形势中,如果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就非常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对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也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所以管理工作不到位就是教育的不到位,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1.4学校设施的不健全

在大学校园中,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就是火灾隐患。很多学校对于火灾隐患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应的设施就不够健全。以学生宿舍为例。宿舍是同学们休息、学习的重要场所,同学们一天大部分的时候都会在宿舍里面度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使用的电器也越来越多,可燃物也就在不断增加,但是很多学校的用电线路等都已经老化,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2 外部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很多国外的思想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中,使得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容易忽视安全问题。同时,学校周边存在很多网吧、KTV等,也都是安全事件的高发地带。

3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作为学校而言,应该要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安全以及社会的形势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摒弃以前工作中存在的表面化的特点,把工作做实,避免纸上谈兵的现象发生。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具有责任的,所以需要加大对学生安全方面的投入,以保障学校的安全措施的建设。另外,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等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以加强同学们对于安全的责任意识。只有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安全具有责任意识,才能够真正重视起安全问题,避免很多生活中的安全事故。

3.2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安全教育的新内容

网络的普及给同学们带来了更方便的生活,但是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所以学校应该针对网络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同学们安全地使用网络,用更加先进的文化对同学们进行指导,增强同学们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尽量避免同学们在网络中迷失自己,减少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还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给同学们讲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同学们引以为戒,接球自我保护意识。

3.3 加强治理,不断探索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新途径

在高校中,需要加强保卫工作,对执行保卫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入职前的培训、在职培训等,让工作人员通过执勤、巡逻等,减少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4 提高认识,加强高校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要真正做好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完善安全管理的体制,健全相关的设施。对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需要对其业务进行专门的培训,并且以预防安全事故为主要工作。

3.5 规范管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

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进行,首先要对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对相关的管理体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建立健全相关的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够做好安全建设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需要趋于常规化,不能够等到安全事故发生了才去弥补,而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经常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同时,高校应该建立起紧急事件的处理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当真正发生安全事故时,尽量避免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及时处理,将危险降到最低,真正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坚.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 (2):125-128.

篇8

关键词:网络社交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接受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能力较强,更喜欢选择使用新型网络工具。相较而言,对于传统网络工具,例如BBS,电子邮件等,大学生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方便同学与朋友间的联系和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且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地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大学生更倾向于与熟人交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对陌生人有所顾忌,对个人信息的透露有所保留,日常的学习生活、情感话题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话题。与发杂的外界环境与社会关系相比,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交流的话题也比较单一。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交工具的进步与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与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间接着影响着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平等、随意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2]这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社交工具,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于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利大于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他们无法做到坚持自我,抵御外界世界各种干扰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思进取、颓废是阻碍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些大学生正是因为网络的影响而荒废了学业,所以网络成为了他们人生发展的巨大障碍,能否正确使用网络成为了网络影响他们的关键问题所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信息造假与网络诈骗现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存在信任危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与时间。这可能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毕竟网络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交流时没有任何障碍,但是,一旦需要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当今的网络使用也应该把握好合理的“度”。[3]

四、对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能正确运用并使用社交网络,则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则会对于他们产生难以克服并避免避免的消极影响。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加强网络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是要开设网络技术、人际交往等相关学习课程,教授大学生正确有效的交往手段和方法;二是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融入现实人际交往;三是要在不妨碍大学生正常交流需求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必要干预,提升大学生交友效率,确保其正常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网络社交工具的校园化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社交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在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的引导和管理,注重对大学生的介入和疏导。以班级、系、专业或年级为主体成立QQ 群、飞信群、官方微博或人人网主页,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管理者,做到覆盖班级、专业或年级全体同学,及时更新和学生需求的教学、学习、就业、社交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优势,使之和校园网一同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的主渠道。要注重校园网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多维发展,不仅提供大量可供学生上传下载的专业资料学习信息,同时利用便利快捷的平台为在校生人际交往提供切实的帮助。使通过校园网和校园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杜绝其他平台产生的不良信息,营造校园网络的文明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论

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入手,通过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立足于实证,探索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对此做出系统地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于缓解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实现其平等、自由的人际交往,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交往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对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不当等原因,也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定和规范网络社交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观念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存在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有诸多的有利因素,但它对其的不利发展也不能忽视。因此,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

篇9

(一)网络行为的概述

网络行为是指在电子网络空间里发生的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这类行为活动虽然所依托的“场域”和“平台”不同,但是正好与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对应起来。又称为电子行为、虚拟行为、上网行为。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有:其一,利用网络交流沟通的社交行为,主要表现在用QQ、微信、陌陌等聊天、微博、人人、facebook等主页、贴吧等论坛。其二,信息查找行为,主页表现在:网络搜索查找与阅读浏览自己有兴趣的资料,获取消息和知识。其三,休闲娱乐行为,主要表现利用网络相关软件娱乐如听音乐、看电影、玩网络游戏。其四,学习行为,凭借网络平台海量信息知识学习,主要表现在网络课堂、网上图书馆、网络学习软件等,其五,消费行为,利用网络平台购买物品如网络购物、竞拍等。其六,网络行为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诈骗、黑客入侵、病毒传播、侵犯人格权、肆意践踏知识产权等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概述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指网络失范行为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在网络应用的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谋求自身利益侵犯他人,表现出来的所有违背道德和违法犯罪的法律行为,从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上从网络违背道德到网络违法直至到网络犯罪行为。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利用电脑病毒入侵、破坏网络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传播网络信息垃圾;恶意诽谤,传播谣言,不健康言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诈骗;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浏览、下载、肆意传播不良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人肉搜索,沉迷网络游戏或公开兜售文章、侵犯知识产权等。目前阶段这些行为在大学生网民中不算少数。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学习网络法律知识问题

法文化和“法秩序” 在网络环境下还没有培养起来,网络违法犯罪惩罚力度不大,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誉体系和追责体系,法律惩慑和预防效果甚微;有些大学生总以为网络是虚拟空间,所以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地发帖、转帖,为了博点击率,罔顾公序良俗,目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还比较淡漠,对其个人网络行为法律性质认识比较模糊,个别大学生存在道德约束自控能力不足,违规的行为相对多,“任何形式的法律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法律意识为引导的自觉活动,人们法律意识的性质、程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1]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是高校学生内在认同网络法律规范的价值基础之上,能够理性地行使权利,积极主动地服从规则。“法制”意识现今并没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行为中,作为虚拟性、隐蔽性并存的网络,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约束,网络活动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更弱,一些大学生往往难以自我遵从法律。在大学生内部甚至存在着对网络法律规范普遍性漠视,出现的是“学但不用”、“知却不信”、“明知故犯”的不接纳、不认同态度,造成了网络法律规范作用效果甚微。

网络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网络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对网络法律内容的把握以及对网络法律的良好运用”。[2]而“在不了解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网络行为主体遵从规范的可能性就必定要大打折扣了”。[3]

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的匮乏:其一,主观方面,大学生根据实用主义,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倾向于学习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喜欢听案例分析和怎样打官司的知识,对网络法律法规缺少关注度;其二, 客观方面,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网络立法的时间还不太长,不少大学生对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了解。目前,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很少能找到调整网络安全行为方面专业领域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目前高校大学生教学所通用的《法律基础》教材中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很少,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法律安全基础知识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淡薄。结果现今大学生虽热衷于上网,但对于网络法律法规却知之甚少,对网络行为的善恶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好多人并不清楚哪些网络行为违法,哪些网络行为构成犯罪,极易做出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客观形成淡薄的法制观念。

(二)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适用、网络违法违规问题

法律规范引导、保障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合法性、合规性。而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的依法展开,对网络社会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学生对网络法律规范的适用主要由网络法律实践活动来体现,即大学生按照网络法律法规规范进行网络行为,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网络权利,积极使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解决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类麻烦、纠纷。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不会主动依法约束自己违法失范的行为,在遇到纠纷时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极应对,这是致使高等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困难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与网络的特殊性相关,因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实践中“侦破案件难、诉讼审判困难、影响消除艰难”等复杂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适用网络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性不健全,个别处存在不一致;高位阶法律侧重比例小;低位阶规范侧重太多,对不良信息行为的执法解释不明确,公众理解不一,导致部分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性网络活动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担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规范,但还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太强,缺失规范性,出现网络行为问题时候,倾向于自认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决。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关系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联系密切。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大学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适应时展、变化后的育人环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环境下,网络作为安全教育的新环境,已给安全教育活动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必须要借助网络长处,降低、消灭网络违法失范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教育将会成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新型的网络平台教育方式与传统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对网络行为进行法律安全教育是传统安全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安全教育变得双向互动,借助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内容的内化成为现实。最后,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中运用了大量法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的目标也是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所以,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

四、大学生网络行为安全教育对策

(一)确立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目标,优化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玩转网络,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很强,但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很少涉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漠。现今,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加重,要想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必须从学生内因上进行思想突破,让大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学生指导教师承担。但由于指导教师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还需要处理琐碎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导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现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建设,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规律和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同时需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立足实际,有专职、兼职、外聘多样化的方式,组建具有全面系统安全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为主力,外聘常年从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安全教师为辅助力量,构筑起一个高质、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

(二)优化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内容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讲授内容进行科学布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按图索骥的阶段,要“守法”意识深入人心。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激发起高校大学生们对学习网络法律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增强他们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和培养起法律观念。把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开设网络安全法规选修课。选修课可以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通过教学灌输网络安全意识,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都具备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了解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从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网络安全风险,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律的规范。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评价,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学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犯罪;影响;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互联网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3月3日

随着网络的普及,脱离了父母监督和引导的大学生,面对自由的大学生活,成为了“网络人”。网络文化的大潮冲击着、改造着当代大学生。不少网瘾大学生受到网络毒害,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为了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问题,课题组进行了实际调研。

一、调研问卷分析

(一)调研问卷设计。课题组设计了三大方面共12个问题:一是网络使用情况;二是个体对网络作用的态度;三是网络道德观等。课题组对河北金融学院、石家庄管理干部学院等四所河北省内高校的300名1~4年级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收回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

(二)调研结果

1、大学生上网的时长。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每天上网在5小时以上,有13.3%的学生每天上网在3~5小时。在“网络能否释放您学习、生活压力”的调查中,“能,但作用不大”占52.0%。

2、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上网的目的直接影响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调查显示,网络娱乐是大学生上网的重要目的,“网络娱乐”占32.6%,“学习、生活信息获取”占16%,“玩游戏”高达55.6%。可见,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所占比例大大低于上网娱乐、游戏、聊天所占比例。

3、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一般可信”,55%的学生认为“我能看情况去辨别”,10%的学生认为“非常可信”。可见,学生对于网络安全、个人网络信息的保护都没有深入认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络对于一定比例的学生确实起到了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虽已是成年人,但因涉世不深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往往对网络信息全盘接受,不会清晰辨别。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现实生活与网络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心理逐渐扭曲,进而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互联网对大学生犯罪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一)暴力犯罪。以暴力杀戮为内容的网络游戏,无形中为大学生提供了犯罪依据与模式。具体表现类型如下:

第一,故意杀人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由于过度迷恋网络游戏,将网络游戏里的杀人场面演变为现实的真正杀戮;(2)由于沉迷于网恋不能自拔,极容易引杀或仇杀的悲剧;(3)视网如命,长期的网络生活导致网上结怨,从而引发网下报复杀人的恶果。

第二,抢劫、绑架犯罪。导致大学生实施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1)经济原因。一些网络成瘾但家境不好的青少年,将抢劫、绑架作为获取钱财的快捷途径;(2)心理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在寻求刺激、发泄压力等心理的触动下,模拟网络中的抢劫、绑架犯罪。

第三,性犯罪。处于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在大量网络、文字及视频资料等对他们的性心理产生催化作用,他们就会通过网聊寻找目标。

(二)网络犯罪。一些大学生由于头脑灵活、具有极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且具有极强的表现与征服欲望,使得他们极其乐于投身网络世界,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术从事一些高科技的活动,哪怕是极具挑战性与破坏性的犯罪活动。包括如下两种情形:一是通过网络手段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实施传统犯罪,如在网络中进行诈骗、盗窃及恐怖活动等;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或在网络上实施网络黑客、传播网络病毒等犯罪活动。

三、预防网络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长期迷恋网络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为预防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着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一)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阵地。因此,父母应充分优化家庭环境,充分发扬家庭民主、反对家庭暴力,敏锐掌握孩子的思想活动,并抓住有利时机,与其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家长对孩子上网既不能一味摒弃,也不能放任纵容。家长应认真学习、理解怎样才能引导教育孩子科学上网,通过与孩子共同学习科学健康的上网知识,在实践中渐渐规范孩子的网络行为。

(二)学校应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职责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辅导员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交朋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班级气氛;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和控制许多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以及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等。另外,鼓励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适当的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中心”工作,救助已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帮助患有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来。对已经沉迷上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有网络游戏成瘾症的学生,可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手段来矫正。

3、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依靠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才能使学生时刻以学习为重。那些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实际上对网络也产生了一种类似“责任心”的情感。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学校全面、系统法制学习,使大学生自觉做到以法律的准绳来约束和鞭策自己的网络行为,明确超越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与制裁,促使其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自觉做到信法、守法。

主要参考文献:

[1]试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道客巴巴网,2012.1.

[2]罗军.虚拟环境下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研究[J].世纪,2008.

[3]赵春波.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