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水资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水资源管理

篇1

【关键词】沙河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效果分析

保定市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为 208m3,仅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7,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极度短缺警戒线(500m3),更是逼近了300m3的国家正常生存最低线,属极度缺水地区[1]。农业是耗水量最高的部门,农田灌溉量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因此,发展高效农业灌溉,积极推动保定灌区的节水工作,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是缓解保定市水危机最现实可行的措施。本文以保定市沙河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灌区农业用水管理中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沙河灌区地处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为国有大Ⅱ型灌区。灌溉水源地为沙河上游的王快水库,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南支[2]。灌区目前受益范围主要包括保定市曲阳、定州、安国、博野、蠡县及沧州市河间、献县、任丘和石家庄市行唐等县9个县(市)、61个乡镇、921个村。灌区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地层,分为四个含水组。目前主要开采第一、二含水组。该区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埋深为10~20m。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96mm,降水量具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蒸发量一般为1900~2000mm,其中4~6三个月的蒸发量约占全年的一半。

1 沙河灌区农业供水管理体制与效果

1.1 农业节水组织制度发展

沙河灌区实行渠系专业管理,灌区管理处为国有水管单位,主要负责流域内水量调蓄和引水枢纽工程的管理,负责向干渠、支渠或各县、乡镇配水。自2002年以来,进行农业供水基层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倡导将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交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进行民主管理的模式,即推行由国有水管单位+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协会范围以水文单元划分,农民自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将末级渠系无偿委托协会管理,村级用水、工程维护等由会员参与,初步实现村民用水自治,得到了农户的拥护。目前,没有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地区,仍实行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的模式。

1.2 成效与存在问题

成立用水户协会以后,协会在组织浇地时多采用竞价承包,联户浇地、斗渠核算等形式,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增强了用水户相互之间的监督和自我约束,保持了良好的用水秩序,减少了偷水现象的发生,灌溉效率明显提高;农民用水有了自己的组织,激发了农民参与灌区用水管理的积极性,进而对其他村务活动也日渐关心,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

目前用水户协会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协会的成立和运行不够科学规范。有的协会负责人的选任只是走个形式或是出于省事的原因,由乡镇水利站及其附属灌溉站的工作人员或是由村干部兼任。从长远来看,这种由水管单位负责人和村干部兼任协会领导的现象,忽视了基层群众参与农业用水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群众监督,极易使群众对协会丧失信任,导致运行经费收缴不畅,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协会日常运行的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协会收取的运行管理费用,连协会人员自身的报酬开销都难以为继,这就势必会造成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频繁变动。虽然有些协会从用水户的用水量或按面积计提部分费用,但也仅能维持协会人员的基本工资和正常运行的办公经费,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渠道进行必要的管护和改造。

2 灌区农业水价改革现状

2.1 灌溉水费收取问题

水费收取是灌区的主要收入来源,积极推进以终端水价制度为核心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量公开、水价公开和水费公开,以此规范农民用水行为,形成灌区良性发展机制。沙河灌区以斗口为计量点,按方收费,目前的水价包括按水费计收标准上交国家的综合水价,为0.11元/m3,以及村级水利经费,包括工程修缮、用水管理及相关附加费用等,按省物价局制定的关于制定沙河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的通知)(冀价经费【2008】第7号)执行0.05元/m3[3]。由于收费标准很低,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量损失增加,成本上升,致使目前斗口收费的标准仅为成本的44%。即使如此,水费征收工作相当困难。

2.2 原因分析

水价改革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第一,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浇地成本相对偏高,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期望降低水价;第二,由于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收费搭车现象,使得农户实际所承担的水价普遍高于规定的标准;第三,由于基层组织不健全,用水与收缴机制运行不合理,都影响了水费改革工作;第四,由于减免了农业税及政府机构出台的一些补政策,虽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同时也助长了农民消极对待情绪,认为大部分水利工程均由农民出义务工修建完成,所以灌溉水费也应该补贴,对水费交纳不积极,从而影响了水费的征收。

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影响了末级渠系工程的正常运行,使灌区收入逐渐减少,水管单位难以维持良性管理,从而制约了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效果分析

3.1 骨干渠系节水效果显著

1998年起,中央分批下达投资进行沙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通过对骨干干渠严重渗漏渠段的防渗衬砌,使渠系水利用系数由以前的0.4提高到0.4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以前的0.34提高到0.46;渠道亩均灌溉用水量由329m3/亩,减少到280m3/亩,轮灌期缩短4-5天,使作物浇上了适时水。

3.2 末级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

随着近年来大型灌区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骨干工程得到了有效改善,供水保证率大为提高。但是,沙河灌区的末级渠系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斗渠以下末级渠系多年来投入较少,农民自筹能力差,工程设施配套不够,渠道完好性差,用水效率低,输水损耗大,仍存在“上通下堵”的现象,使骨干工程建设效益不能充分显现,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户负担过重的情况较为普遍,对用水市场的稳定也造成了不利影响。第二,水文测量设施不尽完善。末级渠道缺少先进的固定测水设施和设备,给准确计算、科学调度、规范管理都带来了诸多困难,严重制约着灌区的透明管理和严细管理的实施,尤其是农渠口以下大部分还不能计量。

4 沙河灌区农业用水管理的改进策略

4.1 健全和完善灌区自身的建设体系

坚持每年对用水户协会进行严格考核,对不称职的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将那些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的人员充实到协会工作的第一线,确保协会的科学规范运行。同时,各灌区水管单位做好延伸服务,抽调业务骨干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以有效地提高协会运行管理水平[4]。考虑由财政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生存能力进行适当的资金补助,增强协会自我生存能力。

保障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的农业供水水价收费的同时,强化供水计量点的落实,实行供水计量按方收费,最大限度化小计量单元,减少人为分摊因素,确保公平用水。政府价格、审计、农经等有关部门定期监督检查,杜绝搭车收费的行为。

4.2 借鉴“一提一补”的农业水价管理办法

针对灌区现行农业水价在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衡水市桃城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创新的“一提一补”的农业水价管理办法。即通过普遍提高水价再对用水者进行补贴的制度设计。“一提一补”制度运行包含三个环节:

第一,提高水价环节,按照农田灌溉用水来源分级提价,提价标准为:深层水价提高40%-50%,浅层地下水价提高15%-20%,地表水、微咸水、中水等水源不提价,主要调控对象为深层地下水。第二,调节基金返还环节,分级提价后所收水费的超收部分纳入节水调节基金,扣除必要的协会运行费用,其余全部按本轮次灌溉面积返还用水户。第三,政府补贴环节,政府对于实施“一提一补”节水制度的协会按照用水量(用电量)进行补贴,一并纳入调节基金补给用水户。

该制度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高电价”途径,即先提高电价(深机井全部以电泵提水测定水变电系数后,计算相应的水价)。调整综合电价由0.7元/度提高到1.0元/度(不包括照明和其他用电)。原电价0.7元/度收支渠道不变,增加的0.3元/度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政策补贴通过当地财政和《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按每度电0.1元给予补贴,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协会节水调节基金一年分两次公示后,按照本轮次灌溉面积平均发放到用水户。二是,“高水价”途径,即水价调整根据现有机井出水量和用电量测算折合水价为深井0.47元/m3,浅井0.35元/m3;调整后水价为深井水0.6元/m3,浅井水0.4元/m3。深井增加的0.13元/m3,浅井增加的0.05元/m3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政策补贴通过当地财政和《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按0.05元/m3给予补贴,纳入协会节水调节基金,再发放到用水户手中。

可以看出,“一提一补”节水制度主要是通过明确水资源属性,以政府指导下的自治协会为主体,调整统一水价为杠杆水价,以杠杆水价和政府补贴水价制度诱导灌溉行为改变,以行为改变促使灌溉资源重新优化配置进而达到高效利用的效果[5]。与此同时,笔者认为,针对灌区农户水价承受能力的问题,“一提一补”节水制度也可以起到加快水价进入用水成本的速度,利用价格这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农民进一步惜水、节水,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灌区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4.3 完善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工程

一是,在开展灌区灌溉工程设施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规划,建设完善的末级灌溉工程体系。应在尽可能保护农民的耕地面积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按照现有的支、斗、农渠走向进行渠道整治及防渗护砌,在斗、农渠进水口修建进水闸。

二是,渠系节水改造的投入资金应主要有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来承担。采取“公助民办、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形式来进行投资,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可由农民用水协会作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的建设主体,有财政部门、灌区管理单位负责监督资金的使用和技术指导。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完成后,应明确工程产权归农民用水户协会所有,并制定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办法,明确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克伟,杨昆,杨恒喜.保定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

[2]李敬章,沙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J].北京农业, 2011.

[3]蔡晓燕,张献军,王敬辉.沙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策[J].河北水利,2009.

篇2

关键词:农业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资源的含量虽然并不少,但是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再加之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并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不均衡,并且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灌溉的发展,就需要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外交安全。

1 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虽然我国历史上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灌溉方式却显得十分落后,这使得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看出:

1.1投入产出不合理

水资源也是一样重要的资源,但是现在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还不深刻。很多人认为水资源是无穷无限的,因此在灌溉使用的时候,不加节制,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状况。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少,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很多灌区不顾自身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仍然采取传统的灌溉方式,这就造成了高耗能、高耗水、低产出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不但制约了其农业的发展规模,还使得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1.2农业灌溉管理不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逐渐纳入到市场经济中来。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水资源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树立资源意识,水价保持在很低的价格,这样就导致了农民肆意地用水,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这还对灌溉工程的建立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1.3灌溉工程体系不完整

我国现在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建的,很多灌溉工程已经开始老化,很多工程的配套工程都十分缺乏。我国虽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农业灌溉工程,但是其正常功能大多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也制约了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水资源在农业灌溉中有效利用的措施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只有提高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灌溉的发展,更好地巩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这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2.1充分调动主体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就需要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只有农民能够投入到节水的事业中来,才能够提高农业灌溉节水的效率。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2.1.1要将农业用水融入市场

建立用水合作组织,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成本意识,使其在进行灌溉的时候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2.1.2就是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制度

使得农民能够根据实际的用水量来缴入水费,通过经济的刺激才能使农民能有自觉主动地进行节水。

2.2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以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并不深刻,也正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原因,使得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在逐渐加大。随着污染的逐渐加重,我国的可利用水资源的量越来越少,而农业的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却并未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只有将这种用水抢水意识转变为节水省水意识,在思想认识上对农民进行深刻的引导,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普及农业灌溉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灌溉发面也是如此。虽然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相比于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的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其中包括滴灌技术、喷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等。只有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普及力度,才能使人们更加主动自觉地进行节水。除了加强在新技术科研、实施方面的投资外,政府还需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在相关的乡镇设置必要的观察点,及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4种植高产节水农作物

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是要高效率的用水,另一个方面就是降低用水的基础量。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应该自习分析作物的特性,寻找那些需水量少产量高的品种。这样才能客观上降低对水资源的需要,从而实现了更好更省地开展农业灌溉的目的。

3 总结

虽然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战略上农业支援工业的布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农业发展显露出很大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科技含量比较低,水资源利用率低,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我们从发挥主体作用、转变传统观念、普及新技术、培植高产积水作物等方面进行努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农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赵飞,梁迟.我国节水灌溉现状及面临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

篇3

水资源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调节的各种行为。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1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 4~0. 6 ,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例如,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极其紧张,浪费却相当严重,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约为0. 45 ,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 %~50 %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 %~80 %。

1. 2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缺乏经营管理自。灌区处于两难境地,具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说法,实际上,作为事业单位,没有人事部门下达的行政编制,财政部门不安排事业经费;同时又要求它实行企业办法管理,它既没有法律地位,又受多种限制,不能像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现行的政策不利于节水。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1. 3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全国出现56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8. 2 ×104km2 ,漏斗的出现,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甚至导致海水入侵。例如,全国已发现地面塌陷700 点多处,秦皇岛市已经形成32. 4km2 的海水入侵区;黄河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多年来不断断流,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1. 4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抵支,举步维艰

由于水价太低,全国平均水费为运行成本的50 %左右,导致经营单位亏损严重,生存处于困境,甚至难以维持生存。

1. 5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农转非”是指农业水资源通过不同的途径改作它用。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更加普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更加明显,制约农业的发展。1949 年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1001 ×108m3 ,占全国总用水量1031 ×108m3的97. 1 % ,到1998 年,该比例下降到74. 65 % ,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由2. 9 %上升到24. 6 %。

2我国水资源管理未来将出现的趋势

2. 1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增加,我们必须依靠现在的4000 ×108m3左右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2. 2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农业、水利、科技、气象、城建、环保、宣传、计划和行政部门等等。在以往的水资源管理中,各个部门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系统地考虑问题,其最终的结果是有利则争,无利则推,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化,持续发展思想很难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管理水资源,是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中去开发利用,所以,其管理是综合管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综合管理等,并且与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农业而言,为了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首先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如国务院成立全国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全国节水农业工作开展;其次,制订多部门参与的可行的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并且将此规划作为有关部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首先应该下大力气完善规划基础工作,明确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制定科学的节水农业规划,为多部门联合提供实现的基础。第三,充分重视发挥地方部门的联合效益,地方是节水的真正主力,只有充分发挥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如山东桓台县是老井灌区,县委组织水利、农业、气象、财务和宣传部门参与,目前成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吨粮县。

2. 3由行政区划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

按流域(地区、灌区) 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一个方向,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单纯的行政区划管理,走向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统一管理轨道。水资源按流域形成自然体系,只有按流域统一管理方可做到保护与合理配置相结合,使上下游依赖水资源的各经济部门得到均衡发展。对于农业水资源而言,具体内容是以流域为单元,对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优化调度,合理利用。灌区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基础,以地表水作补充,以浅层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达到适宜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综合治理旱涝盐碱,获取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4由计划模式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偏差和制度的制约,水资源管理一直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设计和运行,其结果是政府管得太多,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必然向市场机制转变,由于水资源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解水资源,所以,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必然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最近水利部部长在中国水利年会上作了“水权与水市场-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经济手段”的报告,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 5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篇4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紧缺,水资源这一基础性资源已转变成战略性经济资源,以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为当前工作重点,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理念,采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求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水资源管理人员必须结合水资源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合作共治性等基本属性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实现生态发展的平衡。此外水资源的管理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各界都应加入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队伍中。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体制不健全,水务一体化改革进展缓慢

政府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存在政府部门的行为目标与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的现象,政府虽然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但实际运行上,政府并不能永远做到公正无私。政府机构的各层管理人员也是理性经济人,也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并非是一个超然的实体组织,而也会考虑政府机构利益。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政绩目标,使得水资源利用的效益不断下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也就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出现水质恶化、生态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问题。政府垄断型管理模式,导致政府水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效率低下,还有就是政府能力的局限性,而水资源非政府组织也存在较浓的行政色调,个体对水资源的利益诉求不能被很好的解决,使得水资源管理缺乏公正与效率。大量水资源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利用,违反自然规律的水资源开发项目遗留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等都使得水资源管理没有达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2、未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水意识淡薄

人们一直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一直被无偿或低价使用。现在实行农业用水免征水资源费等政策,都会影响水价,水价过低会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甚至导致水资源浪费。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还存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农田还沿用过去土渠漫灌方式,使得大量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缺水和浪费水并存的尴尬现象。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导致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上升,缺乏统一规划,国家一些大的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也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面沉陷、水利工程防洪标准降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资源的供给通过政府调控手段大量补贴城市,城市居民享用水资源的条件远优于农村居民,城市用水一年比一年增多,价格背离价值 ,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意识淡薄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对我国现行的水资源政府垄断型管理模式对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形成的制约有一定的缓解。但是,减少用水浪费,提高用水效率,还需要公众参与。目前水资源最大的危机是水管理与水利用的危机,景观等奢侈用水消耗较大,且二次利用效率较为低下,类似水资源浪费现象无法强制管理。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有利于节约用水才能成为社会风气,单从这一方面考虑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大部分公众却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导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一直存在。应当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管理队伍中来,自觉节约水资源。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1 、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

鉴于当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现状,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并加大监管力度,以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因而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要求水资源管理人员根据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确保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合理分配水资源,在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同时,着力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水资源管理人员应不断参加各类培训,丰富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能力。

2 、统一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针对当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混乱的现象,作为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制定水长期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切实履行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分配计划,致力于自身监督职能的发挥,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不断完善现有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鉴于当前很多人的节水意识不强,旧有观念没有完全摆脱,不仅不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爱护,还导致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更谈不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体现水的真正价值所在,因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推行既体现社会效益又能促进节水的水价政策,试推行阶梯式水价,适当提高新水价格,合理制定中水回用价格。

4、科学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利用

作为专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城市等多方面的用水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地表水的储量实际情况,并掌握丰水期、枯水期等各时期的水资源状况,为更好地制定科学的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的计划做准备,使有限的水资源量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应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水资源管理部门与环保部门等应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工作,推广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控制污染,实现污水资源化,达到城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水资源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5、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推广高效用水新工艺

为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作为管理部门应加大推广高效用水的新技术和提倡高效用水的宣传力度,呼吁公众参与到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行动当中。特别是工农业用水大户,必须规范和整顿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推广宣传节水方式。就农业方面来看,政府安排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应尽一切可能地摒弃传统的灌溉技术,而采用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喷灌等技术。又如在工业方面,应当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可以要求其通过工艺设备的革新、废水的回收和利用、高效换热技术、汽化冷却技术等一系列高新节水技术,尽可能地减少水的浪费和用水量,从而提高节水效果。城镇生活方面,首先要减少管网漏损率,铺设中水回用管道,鼓励市民除饮用水外,尽量使用中水。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节水的重要性,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只有公众真正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成为水资源管理坚定的维护者,才是节水的长久之计。

结束语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与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造福大众、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必须用系统的、经济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持久之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水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还应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安刘书俊.水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J].开发研究,2008(3).

篇5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也经历了分散性和供水定向的管理阶段,当前已经进入到一个对水资源管理和需求定向的阶段。水资源管理从登记、规划分配、供水过程到用水、污水处理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水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水资源管理,就是利用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技术等方式方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多种社会力量进行水利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工作,从而协调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二者间的关联,用于处理地区和部门间用水产生的矛盾,并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危害行为的监督与限制,从而制定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工作。

二、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和政策上的弊端

水资源管理在管理体制和政策上的弊端有:首先,,尚未以经济手段为核心建立政策。其次,水资源管理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我国当前出现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污染问题都与之有关。水资源的污染长期缺乏政策制约,加剧了诸多地区水体污染的程度。“谁污染谁治理”的说法基本被架空。

2、缺乏公众参与

缺乏公众参与是造成我国流域管理不善的一大原因。从外国的成功经验可知,公众参与是保证流域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支柱。只有将普通老百姓、公众团体一并纳入到整个规划管理的过程,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使政府和公众协力合作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3、尚未形成市场管理

水是有实用价值的自然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和输送后的水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应该将水纳入市场范畴中来并遵守价值规律。供水成本应该包括勘探、开采、加工、输送等费用,同时也应该包括管理和税收等费用。但是我国目前水价偏低,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仅占水成本的50%、农业用水的水费更低,也没有用相应的经济办法来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尚未进入市场经济管理的范围。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策略

1、建立国家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我国水资源分散管理就造成了管理混乱的状态,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导致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从体制上造成了用水浪费和水污染加重的问题。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处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维护生态平衡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有力的水资源的管理体系,从而可以实现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综合管理。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使全国的水资源得到真正合理的利用,避免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脱节的矛盾。建立统一水资源管理体制,应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管理中实行严格与灵活相结合的政策,将地方一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纳入中央管理体系,将二级或更低级别的管理体系分与地方管理使地方行使其应有的权利。

2、公众参与

由于流域管理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国外还相当重视公众参与,并将其作为流域管理的关键因素。流域管理参加者有专属流域机构、政府、流域内拥有土地的集体和居民及其他代表。如法国的流域委员会中,国家和专家代表、选民代表和用户代表各占1/3,被称为“水务议会”。

3、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本身是自然物不具有价值,但是水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后是具有成本的因而也应该遵循价值规律。目前我国水价偏低,水价仅仅反映了自来水厂的运作费用和地下水资源费用,并没有包括开采、维护和废水处理费用。这样不仅不利于保护水资源而且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应该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范畴中,使水资源管理的市场化程度提高,进而促进水资源的节约。

4、水技术推广

综合水管理要求用新的观点审视水利用技术,除那些加强供水的技术如脱盐、筑坝或长距离管道工程外,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低成本使用技术,这对提高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水管理经验,包括节水技术、重复循环、废水处理、重复利用和分离不同质量的水等,需要找到将这些创新技术推广到城市的供水和废水系统以及推广到农业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

5、节流优先,控制用水需求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在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要占城市用水量大部分,所以节省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是城市节水的重点,但由于经营管理、工艺技术、政策法规等水平和因素的影响,工业用水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倡采用循环及循序用水工艺,降低单位耗水量,加强开发和研制节水、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挥市场经济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控制、限制耗水性工业企业的发展,在生活用水方面,开发可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不断提高节水型设施和器具普及率,使居民、社区及机关、学校、医院、饭店节水器具普及率达80%以上,城市公园绿地等市政设施普遍安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在农村要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为节水高效农业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利用效率,要进一步加大水库灌区的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力度,硬化渠道,加强渠道防渗,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改革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大力采用和推广节水、节能、高产、高效的灌溉新技术,积极探索使用喷灌、滴灌,开展低压管道、微灌及水稻早式栽培节水技术,大力降低单位灌溉面积耗水量,通过节水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6、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水资源管理的最终结果要回归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益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农田灌溉基础设施中,重视灌溉水渠的修建,防止灌溉过程中的水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封闭的灌溉水渠能减少水灌溉过程中的蒸发。鼓励农民在农田浇灌中采用喷淋浇灌代替传统的灌溉方式,喷淋灌溉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一套农田灌溉、工业用水的监督和奖励机制,对灌溉、工业用水效率较高的地区可以降低水费标准以此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其次,重视污水处理企业的建设,尽快提高国内的污水处理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最后,重视水再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大在这方面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例如: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

7、科学调研,消除阻力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水资源的配置策略,建立起合理的水价控制机制。如北美的田纳西流域,其水权交易完全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进行的。当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要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添加中国的特色管理制度。对居民的日常用水要通过市场体制的调节做出定价,原则上需要满足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对企业需要严格征收排污费用;对于农业则根据具体的地区做出相应的政府补贴,以保障农业用水。其次,建立起水务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企业法人的方法,实现企业与政府的相互独立,吸纳多元化的投资,同时摆脱政府的管制,使水务企业真正从政府中独立出来,变为以盈利来解决资金不足的企业经营模式。这样就能够变政府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有利于合理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配置。最后,实行民营企业水资源经营准入制度。对于经过调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水资源经营民营企业应该准其建立经营。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产权制度,准许其通过公益性的水资源提供一定的私人产品。这个措施可以有效的利用民间资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水资源的浪费,强化了水资源的监管效率。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水资源管理,从而使水资源更好地发挥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斌,郗小林.2l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对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3.

篇6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流域;污染; 补偿机制;管理体制; 综合规划

中图分类号: TV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供应的短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华北地区,已经处于危机的地步。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如今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的利用,俨然成为当今我国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面。

一、由水资源引起的主要矛盾冲突体现分析

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是为典型的公共资源,其初始分配及进一步分配都是在自然分布的基础上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来完成的,最终的水的消费价格也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由于管理体制、法制建设不完善及实施上的原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对行政区域间的友好和睦相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秩序甚至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 行政区域间、行政区域和流管会间及水资源消费者之间由于水资源用途等原因矛盾冲突突出

近些年来,这些单位或者消费者围绕用水发展的矛盾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水量分配、径流调蓄及水事活动间的协调方面,甚至演变为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支流和干流、地方行政区和流域管委会间的挣水。例如,每年在黄河水资源问题上年开分水会议商议各省区分水方案时,各方争议严重。出现了有的省区暗地里超量引水、两岸省区各自挖引水渠引水等局面,几度使黄河某些河段濒临断流。在支流水量使用问题上,黄委会和流域各省份间也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很多流域省份对黄委会对该行政区域支流水量开采进行控制的做法相当排斥。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制定《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时,黄委会认为必须要对黄河干流、 支流水量进行统一的规划、分配、调度,但是山西省要求删除汾河、河南省要求删除陆浑水库、但山东省要求删除大汶河和东平湖,意见分歧非常严重,在1999年至2004年间,农民围攻仅河南、山东两局闸管所的次数就达30多次。

2. 水资源匮乏、浪费严重,并且普遍存在用水定额高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我国,农业是水资源的使用与浪费大户,在农业灌溉上普遍使用的是“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在输水时有超过一半的水渗漏损失,利用率不到40%,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一半多。在黄河流域,由于落后的灌溉技术、渠系缺乏防渗措施等原因,农业灌溉的用水率只有30%。西北地区这些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农业灌溉占用水总量的90%,但是用水率平均在30%~40%。

工业领域由于我国现用的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率是55%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75%-85%。

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没有普遍形成节约用水的理念,铺张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北方城市人均用水在130升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几乎没有差别,但是生活水平远远没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高。并且我国城市中所使用的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相对比较落后,仅在这两项上水资源的浪费损失率大约在20%以上。

3. 水资源污染不断加重,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按照水资源质量可将其分为5类。1类:符合饮用及渔业用水,水质良好;2类:污染较轻,符合地质水水质卫生标准;3类、4类、5类分别为较重污染、重污染、严重污染,超过这五类的水是废水。

1987年参与全国水资源评价的河流汇中,有34%的水资源可用于饮用,达到1类标准,89%的水资源可达到2类标准,符合其他几类的水资源综合起来占到6%。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用水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严重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致使水体自净能力不断降低。主要的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从全国范围来看,水资源的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城市向农村、地表向地下进行蔓延扩散。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农业、工业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在加上水资源的过渡开发,流域引水监管乏力,相应利益补偿机制的缺乏等直接加剧了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二、解决我国水资源管理突出问题的对策分析

水资源短缺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了人口数量及气候状况的影响,水资源的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其短缺的主要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水资源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完善水资源法,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将传统的“取水权”改变为“水资源使用权”,虽然“取水权”制度是典型的使用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的方法,但是没有考虑到到水资源经过分配后而出现的生产要素及私人财产属性。所以在对水资源进行分配时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取水权”改变为“水资源使用权”之后,水资源就可称为地区或者用水户财产权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市场进行自由的分割、转让。这种做法的好处的体现是:用水者会自觉加大对用水机制的投入,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同时水资源会自动流向产出效益高的产业和地区最大限度的实现水资源整体配置效益。

其次,大力加强我国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通过加强我国跨行政区水资源立法,可以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协调、处罚、仲裁职能,并且对水资源的一些具体管理工作例如水灾防治、 水量调度等均出台详细的法规。并且要强化行政执法的规范法、法制化。要积极通过宣传营造水资源法制氛围来提高人民水资源法制意识,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水平。同时各省级水利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关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制度。

2.对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要遵循客观规律,统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的前提是对目前的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实现水利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省级到市级水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另外也要打破行政分割局面,积极实现水资源管理各部门的统一管理。通过建立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为辅,多层次协调协商制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起来,对有关区域及利益行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并相互制约,使地方性和行业性法规与国家的相关法规相一致,形成衔接流畅统一的管理模式。

3.完善水环境审查、监督、评价机制,强化政治力度

水体的污染往往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利益的关系,排污企业上缴的税也是地方政府税收非常重要的来源,也包括环保罚款,形成了地方收入。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往往容忍对生态环境破坏。所以为做好水资源防污染工作,要从相关制度上进行安排。

首先要在水利部领导下,强化国内河流流域的监督执法力度,为保护水资源要实施异地审查制度并采取定期、不定期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将水的生态环境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中,这样可以间接把“讲政治、 抓经济、 重生态”的执政理念渗入到领导干部的工作之中。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水质评价排行榜,向全社会公布结果。成熟条件包括科学的评价指标、调查组织及制度化的评价工作。排行榜可以鞭策水质较差的省、市进行改进,也可以使民众及舆论对地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参与监督,敦促地方政府改进水资源管理的工作。

三、结论

总之,水资源管理工作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的保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进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进行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发现新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提出新的解决措施,不断深入水资源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海斌. 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2)

[2] 罗鹏业,刘忠艳. 如何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3)

[3] 史江涛,张爱国,焦丽英. 山西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地下水. 2008(04)

[4] 孔凡斌.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02)

篇7

1.1水资源无序开发利用严重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分配利用权分散在八县一市及建设兵团农一师15个农牧团场等不同的行政单位。各行政单元从乡到市、从连队到师部都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审批权,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想方设法开发各种水资源,如开办厂矿用水、建设水电站等等。水资源审批许可制度虽已提出多年,但监管范围和部门不明确,实施进度缓慢,水资源利用方案审批分属在各部门和各行政单元,各部门各行政单元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对厂矿企业耗水情况监管松懈,没有统一的核算、监督和考核部门,且审批并没有和当地的农林牧副渔等用水有效结合,造成了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下游部分河段断流,生态遭到破坏。

1.2用水效率偏低阿克苏河流域用水效率较低,综合毛灌溉定额平均为11160m3/hm2,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0,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2[11]。

1.2.1节水意识淡薄阿克苏河流域为农业灌区,多年来依靠的是天山冰雪融水,农牧民已经形成了“天上来水地上流”的用水概念,认为“胡大”给的水是不用花钱的,因此灌溉是随意开沟放水,并没有根据作物需水量、需水周期等科学管理。水资源利用没有循环综合利用的概念,节水意识非常薄弱。特别是由于灌区冬季用水价格较低,很多单位视冬灌水为闲水,一般都采用漫灌、串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使用水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很多灌区多次重复灌溉。据资料显示,冬灌后开春再灌的重复灌溉率在55%左右,比正常重复灌溉率偏高30%,这样既达不到有效灌溉的目的,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1.2.2节水技术落后流域农业用水灌溉在棉区基本采用滴管,但在经济林作业区基本仍是粗放型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国际国内新的设施园艺在灌溉方法中所占比例极少。这种灌溉方式使大量河水或渗入地下,或直接蒸发,部分渠系入渗量占到农田灌溉量的一半以上。而农作物实际需水量不及灌溉量的50%[12],甚至低于渠系的损失量,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流失。

1.2.3水价偏低影响用水效率阿克苏河流域的水价还是多年以前政府统一定价,农田灌溉用水水价仅0.07元/m3,相对于日渐上涨的物价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明显偏低。流域内有工矿企业用水、灌溉用水、生活用水、牲畜用水等多种形式,企业中又有高耗水企业和低耗水企业等,灌溉用水中有为保障生活而耕种的少量农田用水,还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大面积种植用水等。但在水价收取过程中并没有区别对待,是统一定价,缺少奖惩机制,这也是用水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1.3水污染日趋严重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塔里木河三河交汇口河水矿化度从未超过1.0g/L。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大幅增加及工农业的发展,2013年三河交汇口河水矿化度年平均达1.8g/L,最高达5.4g/L。由于整个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因此流域水体水质总体较好。阿克苏河流域的所有水功能区全年水质均能达到Ⅲ类水体水质标准及以上,但部分水体水质污染指标呈上升趋势,部分水体中首次监测到铜含量超标,还监测到了铬。

1.4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工农业发展及人口增加,污染物增加,另一方面是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草地、湿地面积显著减少,水生态失衡。有限的水资源已不能满足急剧扩张的开荒需求,只能不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灌溉的需要。目前流域内有8000多口用于灌溉的水井,年开采量约3亿m3。地下水的超采使地下水水质变差的同时,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沿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种类正在逐步减少,自然灾害频发,使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1.5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在制度体系方面,水权制度还没有纳入法律体系,水权分配、使用、转让和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涉水事务各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合理的水价调整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在技术支撑体系方面,水资源监测、取水、用水和废污水排放的计量体系还十分薄弱,水资源管理缺乏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使评价和考核制度难以落实。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监管过程中,只强调对水量时空变化的监测,而忽视了对水域的系统研究,导致总体监测力量薄弱。水域监管除了水量监管外,还有水质、水环境、水生态等多个方面,而对水域的系统监管还处在起步阶段,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确定监测内容与形式,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权利;既没有完整的技术团队对其跟踪监测,也没有齐全的监测设备来保障监测的顺利进行。

2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措施

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资源、维护良好的水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阿克苏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目标,应分别从水量管理、用水效率以及纳污控制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流域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

2.1水量管理用水总量控制是在高效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采取以供定需政策,对用水总量进行控制,保证必要的流域生态用水。

2.1.1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为改变目前水资源利用多头审批、混乱无序的状况,必须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建立科学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实现水资源总量控制、高效利用的目标。

2.1.2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1)水资源规划管理。根据各行政单元种植作物种类、面积,分别制定各行政单元年用水总量,再根据来水情况,由水量调度部门进行统一调度分配。针对水资源管理分属不同行业和行政单元的现状,应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使区域水资源调度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等调度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2)控制新增用水。阿克苏河流域新增用水主要产生于垦荒,应对土地开荒加以论证,严格审批制度,将审批权集中统一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3)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制度。目前阿克苏河流域部分地区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已经明确到了农户,根据农户种植情况,在取水许可证上明确了取水总量、取水类型、取水方式等。严格控制取水许可证的颁发,对于无证取水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对取水许可证到期或取水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用水户,重新核发取水许可证。但流域内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还刚刚起步,仅仅停留在农户自愿办证的基础上,没有强有力的行政监管手段,奖惩措施不到位,应该采用行政手段,所有地下水的开采也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论证许可,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总量管理。

2.2用水效率

2.2.1利用技术手段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蓄水、节水、调水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真正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蓄水:早春用水量少,通过水量调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流域内已建水库蓄水,以缓解需水期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节水:在灌区内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种植低耗水植物。目前灌区内棉花已基本实现滴灌,林果业推广实施了管道灌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不但能从总量上减少用水,还能有效调节用水高峰期。应大力推广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如增加需水较少的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水:将辖区划分成三个站十多个闸口,根据水量统一调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灌溉需要。

2.2.2利用行政管理措施遏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许多高耗水工矿企业陆续落户阿克苏河流域各工业园区。在当前水资源紧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不仅要对这些厂矿企业进行整顿,实行关停并改等措施,而且应对后续落户企业实行最严格的审批制度,使技术先进的节水型企业优先落户,对高耗水、技术落后的企业不予审批或限制审批。另外还应大力扶持与节水有关的科研项目,如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推广污水、废水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等。

2.2.3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推广阶梯式水价模式,提高用水效率。对所有用水单位制定用水定额,如农田灌溉(包括经济林木)以每年每亩基本用水量计,生活用水以每人每月基本用水量计,工业生产以单位产值基本用水量计,基本用水量以内以最低水价计费,超出基本用水量的部分阶梯式抬高水价。建立水权交易市场,由水资源管理机构根据各用水户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和利用效率发放用水配额,节余的水资源可上市转让流通,利用市场力量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水资源的利用方向从低效益的经济领域转向高效益的经济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模式从粗放浪费型向精细节水型转变,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3纳污控制

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需要在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结合水环境的保护目标、水质现状及排污现状,计算各水域的纳污能力,并划定限制纳污的定量标准。在流域内设立一个专门的水质监管机构,建立专业队伍,配备齐全的水质监测设备,科学设置监测断面,定期不定期对监测点进行水质水文监测,并形成系统的数据报表和分析报告,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从最近的流域水质监测结果看,阿克苏河流域地表水污染较轻,多数河段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但有污染逐渐加剧的趋势,污染源主要为农田灌溉排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纳污控制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杜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建立严格的排污奖惩制度,对违规者重罚、守法者重奖。同时督促排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增加科研投入,设立污水处理科研专项,用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加强污水治理。

3结语

篇8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关键问题 探究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099-02

现阶段,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加剧,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国内水资源污染与浪费的现象频繁发生,减少了人均占有量,导致城市用水与工业生产用水变得更加紧张。虽然国家给予水资源问题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因而,该文针对水资源管理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1 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的发展

1.1 水资源需求量极大

我国地域辽阔且水资源的总量很多,然而,从国家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实际水量并不充足。究其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在工业与农业生产中的用水量很多,同时,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也同样增加了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需求量不断提高,所以,很难满足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因此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1.2 水资源量不充足

国内水资源总量很大,然而,由于人口数量较多,所以,人均水资源量并不充足,无法达到社会生产要求。正是因为水资源量不充足,影响了农田灌溉,导致农业产量难以提高,而实际获取的经济效益也很少[1]。对于工业生产而言,水资源量不充足也同样制约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水资源量的缺少对国家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要及时解决。

1.3 水资源浪费现象频繁发生

现阶段,水资源问题频繁出现,其中,浪费现象十分明显,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完善。受水资源浪费的影响,使得国家水资源健康发展效果不断下降,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受到了严重制约。为此,人们应当全面关注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在生活与生产中遵循节省水资源的基本原则,有效地节约水资源,进一步推进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发展。

2 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现阶段,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但始终未完善,因此,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2.1 管理法规的问题

当前,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很多,但是,其内容并未对水资源特性予以充分考虑,而且各个部门在职责划分方面尚不明确,使得水资源管理十分混乱,管理工作不到位。

2.2 管理机制的问题

国内水资源管理机制始终采用的都是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互结合的体制。以某市为例,其行政管理包含水利部门、城管部门与环保部门等。其中,水利部门是根据国家政策与法规对城市地表与地下水进行管理,积极地制定出水资源的使用规划,对城市水利设施维护及管理负责[2]。而城管部门则是针对居民的积水与供用水问题负责并开展管理工作。另外,城市环保部门对城市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状况予以全面检查,检测并统计与水资源相关的指标,对于周边海域水质进行严格监督。但是,在上述部门的管理当中,经常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实际工作的效率,给政府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同样制约了水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开展。

2.3 管理技术与制度问题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的技术与制度会产生极大影响,制约水资源管理效果的增强。当前,在农业灌溉中,大面积漫灌的方式十分常见,而对喷灌的使用却不多,所以,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影响水资源使用的效率。另外,水资源管理机制主要有行政管理与运营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也同样影响了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3]。

3 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积极构建水资源监测网络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雷达、遥感技术以及3S技术进行合理运用,构建水资源的检测平台。其中,在山地垂直的方向,可以通过雨量站或者是生态监测站等深入分析陆地过程,特别是对水资源状况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而在平原垂直的方向,可以通过GPS或者是雷达、水文站等途径,实时观测平原上空水汽,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水生态演变的具体过程进行观测[4]。此外,对平原或者是山地水平的方向,按照水汽场不同分布来合理设置出观测点,对水资源循环的过程予以观测。此外,政府要积极组织专家和学者,合理制定水资源的监测方案,以免在观测中出现人为失误,最终实现水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3.2 全面增强水资源管理的水平

为了全面增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最关键的就是要合理制定管理体系,对水资源的论证制度与使用制度予以全面完善,以保证居民用水与工业用水单价的制定科学合理。其中,在制定水价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衡量政府与企业,还有居民的自身利益,确保水资源使用的更加合理。而政府制定水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配置水资源,全面增强人们节水的意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发展。而企业在水价期望方面,则是要通过最低水价获取最大效益。居民在调整水价方面,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要以低水价来获取安全水资源。为此,在制定水价的过程中,需要对三方的利益进行权衡,进而找到最合理的利益平衡点。通过分析水资源用途与浪费的情况,合理调节水价,满足三方利益,确保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站在宏观角度分析,国家需要积极鼓励并提倡落实水资源投融资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正确引导之下,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5]。另外,应当构建乡村城镇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与运营体系,注重对供水设施的建设及维护,积极开展排水与供水的工作,从根源上避免水资源浪费,全面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应创建水资源模拟平台,通过对暴风、洪涝与台风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模拟,了解水要素演变的具体情况,进而合理地提出应急对策,确保水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当前,国内水资源调度对理论方法的研究投入了过多精力,但是,实际应用经验十分匮乏,所以,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相关工作人员在水资源调度工作中,一定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全面结合,特别是在优化水电站调度方面,需要重视“非结构化”这一特点,通过对仿真模拟新技术的合理应用来深入研究水电站调度优化的系统。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要提高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该文针对当前水资源发展状况展开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且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具体的完善对策,希望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推动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天玲,严登华,宋新山,等.我国水资源管理及其关键问题初探[J].中国水利,2011(3):11-15.

[2] 晁莉.浅议我国水资源管理及其关键问题[J].经贸实践,2016(2):278.

[3] 隋凤波.我国水资源管理及其关键问题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21):57-58.

篇9

关键词:水利资源;合理利用;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今社会,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污染的现象特别严重,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这些都己经成为了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能有效增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且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1、水利资源供需矛盾杰出,水资源的使用疑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中缺水疑问很严重,农业生产面对很大的威胁,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人员激增和资本的耗费面对严重危机,生态环境面对很大的压力。

2、水资源的使用对立杰出,有用的水资源管理可以处理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的表象,水资源的管理机制需求建立在资源高效使用的基础上,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缺少高效机制,很简单呈现资本浪费。水资源一向处于很紧张的状况,许多区域和职业呈现水资源浪费的表象,需求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因此,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水资源需要量大幅度增加,但在节水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缺乏。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水费收缴起来相当困难,水的价格又偏低,导致水管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困难;水管单位机构臃肿。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管理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弊端。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管单位注重投资新建项目,忽视对已建工程运行、维修的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更无保障,失管失修的现象比较严重。水管单位的这些现象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资产概念不清,配套的制度和体制建设滞后;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2、水价改革不到位,难以使水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水的价格偏低,水费在家庭收入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根本就无法谈到节水的问题,据专家研究发现,每个家庭的水费支出不足于引起人们在生活中对节水的重视。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水价只是占到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的很小一部分,难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节水技术的实施和节水设施的安装,无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的积极性。

3、缺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节水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不知道从根本上解决节水问题,认为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永远用不完的,没有必要节约。还由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对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各企业和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水资源利用率低。

四、加强水资源管理对策措施

1、提高全民节水观念

在节水问题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让人们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做到自觉爱惜水、保护水。制定和利用水指标,增强人们在用水中的危机感,切实加强人们的责任感。努力做到人人关心水资源问题;强化计划取水、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取水和节约用水,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制定合理的水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水价偏低是人们不节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实践证明,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2、发展节水农业

水资源的浪费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农业在灌溉过程中不能节省用水,从而也大面积形成水的浪费,依据如今农业开展需求来看,开展节省用水农业是节省农业用水、减轻全省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农业增加方法、完成农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办法。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水资源缺乏,将会致使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转,水资源缺少是制约农业开展的首要要素,开展节省用水农业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疑问。要以进步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为中心,环绕“开源节流”进行立异,依据各地的资本条件,合理装备水资源,实施工程办法与农艺办法相结合,传统技能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真正进步节省用水农业水平。

3、健全防洪防旱体系,增强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

加强江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努力提高抵御洪、涝、旱等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洪工程;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制定防汛政策;提高防汛意识。通过这些,确保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正确度和指挥的科学性。

4、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经济不断上涨,水资源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现如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通过合理开发,适当发展工业,防止工业污染。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或超前防污治污。防治水污染的总原则是污染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划分。设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做好各项节水设施建设,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努力实现污水资源化。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根治农村和农业污染。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防止农村水环境进一步的恶化。

5、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运作机制

在社会发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水资源,触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使用过程中,水资源短缺呈现供求矛盾,这就需求节约用水与高效用水,完成水资源一致办理和优化装备,也是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仅有未来。把有限的水资源经过合理装备,高效使用。归纳性地进行流域办理,可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来计划各个区块,防止分疆而治,构成污水的无序化排放和水生态资本的无序化开发,构成村镇之间乃至省市之间的矛盾。一致的计划还有利于推动水资本的进一步使用处理,统筹拟定实施可持续水环境、功用建筑群与环境的使用及维护。

6、发挥森林在改善水资源环境中的作用

在改善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问题上,人们逐渐意识到,治山造林涵养水源是改善水资源的最好途径之一,森林能防止土壤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经历了无数次洪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就治水而治水,忽视治山,忽视森林的作用,水是治理不好的。单靠水利工程设施虽可达到暂时蓄水的目的,但阻挡不住泥沙的淤积。因此,走兴林治水之路是实现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仍然是以行政管理作为主导的,所以还不能完全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需求,所以导致了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造成了水资源的短缺,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必须要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能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土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锋.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管理探讨[J].低碳世界,2014,(03).

篇10

尽管内陆河流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中长期水资源规划,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宏观控制,只强调水资源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注重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匹配性;只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对水资源的节约、配置与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区域水资源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流域管理相对薄弱,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用水矛盾依然突出,存在区域用水计量、水费征收、取水计划及监督管理等工作不够完善,区域之间管理力度不一等问题;由于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经济杠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管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流域内涉及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功能区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河道采砂许可制度等还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合理配置。

2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结合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以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高效管理为目标,在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经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三条红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和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提出在未来应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和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研究

2.1基于“三条红线”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

三条红线是国家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3个方面划定的管理红线,它与一定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体现了该地区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社会管理水平,是水资源管理必须达到的目标[8]。实行“三条红线”控制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即是将“三条红线”的主要内容贯穿在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体制到管理制度的全过程[9]。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应严格执行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框架、基于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框架和基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框架。实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和制度管理与设计,制定流域宏观层面的年度用水计划和微观层面的主体用水计划,根据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不同部门用水目标,确定用水优先次序,形成流域年度供水计划;实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落实流域定额管理制度、水资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制度以及用水效率考核制定设计,促进流域各部门和区域用水和水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将水资源管理落实到生产生活节水的各个环节;实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目标,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落实流域水功能区划管理制度、水功能区监测体系、入河排污物质和量统计、计量及考核制度设计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框架,加强水功能区的监测与监控力度,处理好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保证水体功能的良好发挥。目前,内陆河流域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依据流域水行政管理区域,制定了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目标,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强化“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模式下,应注重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生态环境需水、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水资源需求与过程控制、流域纳污能力计算以及水资源综合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2.2基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

鉴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点及生态环境特点,在进行水资源管理时,必须考虑其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确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分配方案,即将水资源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考虑其时空分布及内部各种水资源间的相互转化,在维护现有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宏观稳定态及流域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确定水资源的开发管理方案,对水资源也要进行统筹安排、系统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益,从而实现水资源管理中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水量,从根本上转变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趋势,促进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了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分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建立其耦合模型,进行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评价不同内陆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植被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影响,分析不同植物的生存域,即植物对水、盐等地质环境因子组合的适应范围,以此来促进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研究,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由于内陆河流域的水文过程控制着生态过程,对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也决定流域生态安全。加速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内陆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需水作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不容忽视。根据内陆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目标,进行流域生态功能分区,确定生态治理重点区,提出生态保护与恢复目标原则,进行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分区,确定不同保护目标下内陆河流域适宜生态需水量及生态需水阈值。而要实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协调好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用水问题,处理好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比例,处理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确定出不同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适宜比例和布局,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减少水分的无效损耗,合理安排和分配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经济用水的关系,统一配置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实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是以地表地下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地表地下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地表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干旱内陆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减少干旱区水资源的时空差异,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改善干旱生态环境,促进干旱区水、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井渠结合、系统规划联合调配、人工回灌和抽取地下水等调度模式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有效措施。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与耦合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地下水模拟模型、生态水文模型,模拟内陆河流域产流过程,径流特征,识别内陆河流域不同地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分析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变化特征,模拟其转化规律和水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内陆河流域水循环系统模拟与验证,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条件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度管理提供模型支撑。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流域水质模拟模型、水资源模拟模型,提出流域水库供水规则、地表水供水规则、地下水供水规则和外调水规则,模拟在不同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流域水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并对不同水质的水量使用问题进行优化,提出内陆河流域多目标水资源规划方案,探索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潜力,实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分配、时间分配和部门分配,充分体现模拟模型在多水平年、多层次、多用户、多水源、多工程的动态耦合特性。研究基于水-生态-经济耦合的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管理方法,探讨未来水资源变化的农业适应对策,调节干旱区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矛盾,促进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集成管理与合理配置,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水量的科学分配,从而合理制定联合调度目标和开发治理方案,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建议。

2.4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模式

内陆河流域管理是水、生态、人类活动的综合管理,是基于内陆河流域尺度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整体管理方式,是综合考虑内陆河流域与水有关或由水引起的各种人类活动的科学思维方法。内陆河流域综合管理就是以内陆河流域为管理单元,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共同参与下,应用行政、市场、法律手段,对流域内资源全面实行协调的、有计划的、可持续的管理,促进内陆河流域公共福利最大化。集成水资源管理着重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运用水权、水价理论调控水资源内部分配效益,通过水资源社会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外部分配效益,将自然资源稀缺问题转向克服社会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公众参与的内陆河流域尺度水文、生态、经济综合的流域集成水资源管理模式。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要合理解决河道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与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水力发电等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水量与水质、水位、水面、流量、流速等水资源全要素进行配置。根据内陆河流域水、农业、生态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为主线,耦合生命科学、生态经济学和农业发展,依托野外观测试验平台、数字流域,完善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监测网络与流域信息系统,为构建内陆河流域尺度的人口-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强大的基础数据平台,提出基于水-生态-经济耦合的水资源集成管理理论与方法。立足内陆河流域尺度认识水-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本质、运行规律、依存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水-生态-人类活动影响,采用多尺度的途经和综合分析方法,广泛运用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济学解决内陆河流域复杂系统问题[28],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整体耦合管理模式,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和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综合考虑内陆河流域人口增长-水资源供给能力变化-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化发展规模与速度等多种关键要素的前提下,建立内陆河流域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模型模拟与验证研究,提出促进内陆河流域水、土、气、生等相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实现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最大化的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略。研究基于复杂耦合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水文学系统的内陆河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机制,解决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定量耦合关系和机制、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等科学问题,探索一个多学科的、管理层参与的内陆河流域管理模型,提出可操作性的水安全、生态安全的决策依据和管理模式,最终形成公众参与的内陆河流域尺度水文、生态、经济综合的流域集成水资源管理。

3结论与建议

总体看来,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政治文明等环境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对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探索、实践、认识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以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高效管理为目标,实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变,而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管理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并在理论与方法上逐步得到完善。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方面的研究。

3.1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研究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改变了内陆河流域原有的水文过程与水循环方式以及地下水补给条件,使得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排放污染了水源,同时也加剧了对当地的淡水资源的需求。根据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特点,识别流域水资源污染源,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协同发展,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类型、水资源污染控制途径、污染物质运移机理研究,寻找适合污染物质排放的地质单元体的研究以及修复受污染的地质单元及评价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研究。进一步加大内陆河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达标评估等监督管理体系研究,从根本上扭转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污染态势。完善内陆河流域水质监测、监督监管能力和水功能区建设,控制不同水功能区排污量,加强各河段的水质监测,制定和不断调整水功能区划,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量,保证污染不超标,促进内陆河流域水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研究

根据内陆河流域水文气象资料,研究流域内水文气象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水资源系统演变的长期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内陆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及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揭示内陆河流域水文气象时空变化规律。建立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模拟模型,揭示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响应机制,定量评估内陆河流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及贡献率,模拟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规律,阐述气候变化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配置方式和作用机制,揭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驱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及其退化机理、水资源变化动态预测的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质、生态环境影响、水资源脆弱性、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为逐步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奠定基础。气候变化影响着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体中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反应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不同污染物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及其变化机理,确定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性的水质指标,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为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研究适应性对策提供科学基础。加强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干旱和洪涝等水文极值事件的影响研究,为增强人类和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评估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水资源资产,预测与评价流域水安全动态与态势,建立基于气候变化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安全预警系统,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模式选择与政策支撑体系的建立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水文过程与气候模型相互关系分析,结合人为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途径,提高两者之间不同时空尺度的转化和模拟精度,寻求适合不同尺度内陆河流域的预测方法,为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提供可借鉴模式,更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与决策提供可借鉴依据。

3.3加强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研究

基于内陆河流域水利工程、引水、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分析,研究人类活动对内陆河流域径流的影响程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量、水质及其时空分布的影响程度,分析小型农田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等影响下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水文效应,研究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分析人类活动下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水资源配置方式,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异规律。根据内流河流域人类活动的变化特征,建立较为完善的描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识别方法,提出人类活动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定量指标和参数,揭示人类活动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互馈机制。研究能够定量识别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因子,结合人类活动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人类活动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影响程度,探讨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从而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4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