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战略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其竞争能力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发不容忽视。不可否认,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相当复杂,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并非在任何时候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竞争能力都呈现正相关,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两者之间关系。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具备较强社会责任的企业会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企业短期利益受损,美国强生公司曾经因为要负起对消费者的责任,而大量回收和销毁企业生产的药品,因而蒙受巨大损失。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环境的日益改善,以及日趋成熟的消费者消费理念,消费能力的日益增强,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市场竞争能力在不断增强。
2、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营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关系企业切身经济利益的重要环境因素,现代企业应该顺应形势,树立恰当的社会责任营销观念。
2.1.加强社会责任尤其是劳工保护责任方面的信息管理,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包括对相关国际组织的有关规则的收集分析;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相关立法关注,预测其法律动态,以避免在投资和贸易上因社会责任履行不当而措手不及的重大损失;监测竞争对手的SA8000导入进程,保证走在前面。
2.2.加强营销渠道规划和管理,选择符合SA8000条件的供应商和中间商,在渠道中导入SA8000标准。SA8000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达到其标准要求,更有意强调商业伙伴间的社会责任执行水平也要符合要求。企业应该向自己的渠道伙伴提出明确的社会责任要求。
2.3.加强企业伦理管理,建立健全企业伦理管理体系和机制。在企业建立权威的伦理领导机构;对企业重大决策进行伦理审计;改革工会工作,使工会成为企业更好地维护员工权利的动力,让工会更多地参与到劳动者和企业的谈判中来;逐步建立财务、环境、社会责任三者结合的业绩汇报模式,以透明的方式向社会企业运作的综合效果,使企业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2.4.逐步改变中国企业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竞争战略,大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品牌、渠道等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在风传美国要对中国企业强制实施SA8000的时候,不少出口企业大有狼来了的感觉。其根源还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实施SA8000的最大问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一部分企业感觉SA8000简直就是一道紧箍咒,是欲罢不能。面对新的竞争态势,中国企业必须转变竞争战略,进行技术、管理创新,建立持续改进和不断学习的新型企业文化,真正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及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知识和学习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利用本部门社会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与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结成良好的关系,在组织实旅CSR过程中承担关键角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利用本部门社会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经常或定期地与公司利益相关者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结成良好的关系。可以预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在领导教育组织认识CSR的价值以及执行CSR计划的新领域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管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公司不仅要为股东服务,而且还要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公司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公司的目标是为其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和价值。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人们往往容易简单将之理解为“慈善事业”或“只有成功企业才有能力去做”,而实际上,人们忽略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商业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很多的契合点;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它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过程。只有真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投资、营销以及成功塑造商业形象甚至融资等各个环节获得持久的成功。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营销、企业社会责任与入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竞争的压力,又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企业战略,它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至企业文化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aoYingchun,ResearchOfAgriculturalEnterpriseManagementInHeiLongJiangReclamationArea[M],may2010.
[2]邵君利.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4]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5]周南.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07.
[6]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6).
[7]胡铭.农业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的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 家庭医生责任制 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40-02
Application of family doc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FEI Kai(Huaiha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community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family doc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Methods: From Feb. 2014 to Feb. 2015, 100 cases of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intervention, 50 cases were an intervention group, whose hypertension was managed by family doctor team, and 50 cases were a control group, whose hypertension was managed with routine method. Both groups were managed for 12 months. The diet control, regular medication, knowledge of hypertension, exercise,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spects of regular medication, diet control and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family doc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management; effect
家庭医生责任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高血压疾病的控制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为了探讨在实施社区高血压管理过程中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干预价值,我社区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采用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的方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病程≥2年的社区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2]。根据不同的干预方法分为两组。干预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1~77岁,平均(65.7±2.7)岁;高血压分级:1级10例,2级15例,3级25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62~79岁,平均(65.9±2.1)岁;高血压分级:1级11例,2级16例,3级23例。两组性别、年龄及高血压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能完成有关检查以及治疗。
纳入标准:高血压病程≥2年,排除标准[3]:将存在精神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排除;将合并出现肝脏、心脏以及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排除;将合并出现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患有继发性高血压以及患有临界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排除。
1.2 方法
主要按照常规诊疗方法对对照组进行干预,有效对患者实施降压治疗。采用家庭医生责任制对干预组进行干预,内容包括饮食控制、规律用药、高血压知识的掌握、运动情况、血压监测等。两组均干预1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饮食控制、规律用药、高血压知识的掌握、运动情况、血压等指标最终观察获得的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了解情况
在健康知识了解方面,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血压水平对比
在血压控制方面,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多发病以及常见病,对患者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诸多高血压患者对于疾病自身的危害缺乏明确的认识,用药依从性较差,无法有效控制血压。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有效实施,对患者的血压控制的积极意义在于:①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职能、健康教育职能以及健康保健职能,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展开健康教育。②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划分,实施分片管理,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要求社区家庭医生对患者提供持续性、个性化以及有效化干预,并且对患者准备实施干预后的随访。③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除按照常规对其实施诊断以及治疗之外,在固定时间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讲座,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本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患者规律用药、患者饮食控制以及患者血压控制方面,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选择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方法加以干预,可显著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琼, 徐立新, 陈建根. 家庭医生团队个体化管理策略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5, 23(9): 719-721.
[2] 赵雅荣. 试析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5): 125-126.
篇3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
全进行硬性规定。
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会计研究,2006,(10).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商科人才;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82-02
一、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但随之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贫富悬殊等环境和社会问题。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不计后果的资源投入使得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近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逐渐改观,企业愈加重视构建自身价值观,培育在共性基础上兼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参与公益项目担当社会责任,这不仅是企业家个体德性的体现,也是在公众的关切下政府、行业、市场以及企业共同促使企业重视长远战略目标的体现。商科院校是各层次商业管理和运营人才的培养摇篮,商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和责任意识对于其今后在企业经营中的决策选择与伦理践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在商科学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对于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得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认知共振。
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学科和专业,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拥有从学士生到博士生的企业社会责任专业,美国CSR教育也通过“牛虻计划”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渗透到商科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界及学术界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目前国内商学院总体的人才培养教育状况来说,尚未形成以研促教的格局,对企业责任教育的重视和建设相对滞后。
商科人才在学历培养途径上主要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等。2014年一项针对全国108所“211工程”大学的调查显示,其中41所大学没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12所大学没有找到课程列表信息,29所大学没有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只有26所大学(24.07%)设置了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相关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涉及4类核心领域: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与领导力,共15门具体课程,而这些相关课程主要被设置在MBA项目中[Zahid A. Memon,Muhammad AamirObaidKhattak“企业社会责任”在商学及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以中国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8)]。环保部宣教中心和国内领先的企业社会责任独立咨询机构“商道纵横”于2014年起共同启动全国商学院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重点选取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会员官网收录的20家商学院MBA教育项目进行分析。评估从组织愿景、师资与教研、学生培养、行动倡导四个维度展开,得到的结论是:商学院在MBA层面责任教育教学、课程及认证方面表现较好,但总体情况参差不齐,仍需深入推行[《商学院责任教育现状评估》报告]。2015年这项评估在范围和样本上得到扩大,调研评估了全国238所经济管理类商学院,目前评估结果正处于公示阶段。从现有数据来看,责任教育在商学院本科培养阶段仍显不足。极少数院校在本科阶段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管理学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有的学校将企业伦理、商业伦理或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本科三年级阶段。伦理教育及责任教育在本科教学中已有起步,但相较于商科院校应培养德才兼备的商科人才的社会需求来说现在的所为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在各层次商科人才培养中,都应尽快引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可以说这一任务任重道远,且十分紧迫。囿于课程时数的限制,商科类高职高专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商业伦理课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依靠其他课程、校园文化以及企业实践间接实施。但是,在商科类本科专业教育层面,伦理教育和责任教育应该得到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与服务、实习与实践的综合教育网络支持。
三、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渠道探索
1.创新课程设计,建立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综合课程体系。首先,CSR教育既是培养商科学生德商的教育,也是用全新角度看待商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专业素养教育,商科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意识到对于学生培养和学校品牌的有益影响,增加开设商业伦理或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课程,保障授课时数。通过授课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企业公民、利益相关方、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关键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既需要有商科专业背景知识,更需要从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探寻本源,所以学院需要通过进修学习、多学科教学会商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其次,商科院校还应将全国高等院校通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该课程是教育部要求国内所有大专院校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基础课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环境、道德实践、法治思维方式、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个人品德等具体教学内容中都能够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再次,商科学生所需具备的通用能力需要符合商科专业特点,因此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CSR通用能力的渗透。CSR教育可以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案例研讨中,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启迪学生对CSR理念的潜在认知;还可增设如企业领导哲学、中外商界精英精选案例、企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等选修课程,让学生深入领会企业管理者和运营者在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发展市场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观念;亦可增设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课程,以适应国际化浪潮,帮助学生具备国际化战略眼光,了解国际企业管理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绝对不是哪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予以全面认识,需要教育团队合作构建责任教育培养网络,形成滋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沃土。
2.丰富课外培养,全面营建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氛围。CSR教育目标的实现,仅靠课堂的传输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也要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因此,要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处处彰显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滋养。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研讨等方式邀请企业家、杰出校友等共话成长;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建议增加对学生企业责任意识的考察,在模拟情境中引导学生担责向善;组织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实践活动,践行志愿者精神。校园文化的培养不仅从其内容上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其建设过程也会影响到学生构建未来所属组织的文化建设,从而形成责任教育在认知和方法上的传承。同时,还应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习实践中全面营建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氛围,在互动体验中提升学生CSR认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制定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有效评估学生CSR意识。对于商科学生通用能力项目及内容的考核,应当着眼于未来管理者的角度和执行者层面进行思考。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的培养设计中,实现教、学、做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课堂内外统一。最终引导学生在实习和工作期间,能够基于企业责任视角,灵活运用各项能力,正确处理企业内外社会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力能够在校期间“养成”,在工作岗位“体现”。因此,可以通过CSR视域下建立学生社会责任个人档案数据库、制定学生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及离校后校友信息管理中心等方式,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的未来主体,商科学生的管理思维与经营理念对于企业业态发展与商业氛围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商科学生自身商业伦理的素质高低及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未来所属企业文化构建程度与方向,决定着未来所任岗位职责的思考与担当,决定着未来所在企业的工作经营模式乃至行业内风气指向。基于此,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应当在现有研究生教育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前置,在商科教育本科阶段形成行之有效的综合培养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到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产者;食品企业;社会责任
食品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一直是舆论界、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焦点。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此处的食即可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食品,如果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富强、文明、和谐又从何谈起。但现实是,从我国近几年的质量检测部门给出的数据,以及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无证照、非法经营的小餐饮公司、小摊贩以及从事食品加工小作坊等等层出不穷,根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种食品小作坊33万家,登记注册的食品经营单位300多万家,有证餐饮服务单位200多万家,无证照的小摊贩和小餐饮难以计数。截至2012年4月底,全国持有效生产许可证的食品企业仅有120245家,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企业也只有12805家。数量众多、分布面广、规模化程度低、监管难度大的从业主体,每天生产经营着10亿公斤的食品,这个全球最大的基数,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居高不下。[1]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更是一波接着一波,从几年前(2003年以来)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四川彭州毒泡菜事件、广州毒酒事件等等到近年的双鹿毒奶粉事件(2008年)、麦乐鸡事件(2010年)、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年)、全国多地发生“地沟油”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2012年)等等,再到2013年广药维C银翘片事件、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老鼠肉冒充羊肉事件等等,这些案例仅近十年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让消费者触目惊心,并已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危害了众多老百姓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头绝大部分来自于不合格食品的生产,生产商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根治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控制住不合格食品的生产,生产商缺失的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正如马克思在描述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时所说:有30%的利润,人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会践踏人类良知;有300%的利润,就会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去为之。食品生产者正是在过度追逐利润过程中,对法律的践踏、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漠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屡屡发生,下面将基于生产者的视角对生产者履行社会责任现象进行简要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回顾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西方社会,但具体提出这一概念则是在20世纪的美国,1953 年在美国学者Bowen首次给商人社会责任作出明确界定后,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才逐渐系统、规范起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在国外取得显著成果,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起步,但伴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成熟和企业理论的同步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兴趣与关注,近几年比较突出的现象表现在社会公众对企业慈善行为的关注,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志与表现。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也仍处于讨论之中,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2]同样作为美国管理名家的哈罗德・孔茨(1993)等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3]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身所研究的学科出发来给企业社会责任作出界定,共同特点是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所必须执行的,较为代表性的有:张彦宁(1990)在《中国企业管理年鉴》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4]周祖城(200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5]
1.2 企业应否履行社会责任
对于一个企业应否履行社会责任,通常包括三种态度:其一,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我国部分学者如林毅夫[6]、惠宁、霍丽[7]等都持此观点;其二,企业不应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点似乎有别于正常事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过多与企业利润无关的责任,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盈利,承担社会责任将使企业支出不必要的成本,减少企业利润,我国刘前锋[8]、李子畅[9]等学者支持此种观点;其三,中立观点,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不应该盲目的承担,一个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与自身的实际状况、承受能力等相匹配,我国学者雍兰利[10]、李程骅、胡亚萍[11]等支持此种观点。综合以上观点,绝大多数学者是支持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而争论的关键集中在到底多大程度的承担,一所盈利上亿的上市公司与资产不过百万的小作坊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它们最基本的应该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合格的。
2、国内食品生产者社会责任现状及分析
2.1 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根据2012年5月25日的《价值发现之旅2011――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快速增长,但普遍缺乏关键定量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可比性。2011年,国内企业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1001份,这是数字较之近几年有较大增长,2011年增长率超过30%;在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首次下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增速迅猛;上市公司报告数量继续上升,占到报告总数的60%;报告在40份以上的行业由7个增至11个。但同时乐施会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经理梅家永表示:报告展示出重要问题,只有少数食品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且质量不高,普遍未充分披露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信息。占报告总数60%的上市公司中食品饮料企业仅为17家,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我国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当淡薄与缺乏,国企和央企的示范作用不明显,这将是需要长期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些近几年曝光的具体的食品安全事件,前文中已作简要列举,在此不再赘述。
2.2 基于食品生产者视角的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报告中可知我国食品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意识均不强,这种漠视态度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方面,但从生产者角度而言,主要没有把握住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效应,过度的追求短期利益。随着国民整体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食品类的必需商品,而国内近几年爆发的各类食品“质量门”事件导致的后果是,国内食品行业声誉下降、政府监控力度加大、销售量锐减,多家企业直接因为媒体的曝光和政府的查处而倒闭,食品企业处境维艰。以奶制品行业为例,继阜阳毒奶粉、三聚氰胺等事件以后,国内奶制品行业严重受挫,奶制品滞销、奶农受损,内地消费者转而从香港地区和国外市场大量购进奶制品,进一步削弱了国内奶制品行业,这就是目前国内食品行业恶性循环的现状。简单分析一下,食品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最终必将导致企业的受损与失败,食品企业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激烈,对企业的服务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食品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人身健康,生产不合格产品将受到非常严厉的法律制裁,国内食品生产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3、建议与对策
3.1 生产者态度是根本
生产者必须意识到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自身的责任感,生产合格商品是“双赢”行为,中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从行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严禁生产假冒伪劣及其它一切不合格商品,只有生产者做到这一点,才能根治目前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
3.2 消费者和零售商是监督
消费者和零售商是生产者所生产产品的直接使用对象,直接关系着自身的健康与利益,消费者和零售商对生产者的监督是十分必要与可行的,而国内消费者常常缺乏主动监督的执行力,在购买到不合格产品时常自认倒霉或不深追究,虽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这一现状在大城市得以改善,但消费者仍需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维权行动,在全国各地得以普及;在零售商方面,零售商常常与生产者采取共谋的策略,但这无疑是错误的,一个商铺或超市经常发生出售不合格商品事件,必将影响该经营单位的销售量,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作为一个零售商应提高商品的准入门槛,拒绝与不合格生产商的合作并主动举报此类生产商。
3.3 政府宏观调控是保障
生产商整体态度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费者和零售商的全面监督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此时就需要具有强大执行力的政府介入其中,政府在法律的范围内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可以对不法生产商进行法律的制裁,并加强正面的宣传与鼓励,同时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对合规企业进行资助,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郭文奇.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逐步向好[N].新华网,2012-05-24.
[2]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孔茨.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张彦宁.中国企业管理年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778.
[5]周祖成.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林毅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N].中华工商时报,2006-08-07.
[7]惠宁,霍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J].改革,2005(5):88-93.
[8]罗斌,刘前锋.谈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3):27-28.
[9]李子畅.企业的唯一责任是盈利[J].青年新权衡,2006(5):22-25.
篇6
摘要:近些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日益成为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早期多集中在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定性论述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管理学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鉴于此,本人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及论述进行梳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条更加清晰的路径。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论述
1.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性论述
1.1企业社会责任本质性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满足其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和期望的政策与实践的集合,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上有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中国企业在员工权益层面、商业信用层面、消费者权益层面、社会公益和慈善层面、资源与环境保护层面的责任缺失是由企业在责任市场、企业观念、组织行为和制度环境方面的路径依赖造成的。为避免国内企业社会责任陷入路径依赖,须打破这种非良性的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所以,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媒介的监督和宣传职能,引导企业家培养社会责任观念,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环境,有序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1]
1.2社会责任成本
宋在科认为,社会责任成本是指在企业经营期间里因各种方式承担社会责任时发生的耗费等,如产生的环境治理成本、慈善活动成本或者遭遇消费者投诉产生的成本等。[2]
1.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要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通过设立“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可以作为积极的信号传递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效率,进而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3]
1.4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观体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社会责任能够植根于社会价值观体系,那么这种内在的信仰和规范则构成了新实践扩散的稳定基础。在既缺乏“惩戒效应”又缺失“示范效应”的商业环境中,同行的压力尚不能够对国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尽管现阶段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格的制度约束和更高的社会履责期望,但是其直接的动力仍来源于竞争环境。[4]
1.5企业契约理论下的社会责任
企业契约理论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契约责任,且属于企业内生范畴。由企业契约属性衍生出的对投入要素的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范围和具体义务界定的责任框架,称为企业社会责任契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其合理层次与范围,作为企业要素主体,其整体契约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决定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率边界。[5]
1.6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维度对比
企业类别上,大型国企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企业分布上,东部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企业;行业上,不同行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呈现较大差异;企业经营者上,学历越高的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明显更高;企业规模上,企业规模越大,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越高。国内大部分企业在消费者及企业盈利上表现相对较好,而在环境保护及员工发展方面还处水平较低的阶段。[6]
1.7企业生产要素
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显性生产要素和隐形要素。其中,显性生产要素包括传统的财务和人力资本等,隐形因素包括、知识与技术、政策法律、顾客资源等。除此外还包括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人类后代等潜在的要素。[7]
2.企业自身角度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2.1中小企业角度
中小企业由于在自身规模、财务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在面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时显得窘迫。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利益相关者关注、制度环境变化、社会大众聚焦等问题的不断涌现,迫使小企业不能脱离企业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移。另外,要在主观上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移,企业还必须通过战略性地获取宝贵资源,保证企业的合法性来达到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各项平衡。将主观条件和客观要求相结合,中小企业应当及时定位自身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并让自己的社会责任行为和本企业的企业愿景、战略规划和合作伙伴的利益相结合,以此来有效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移。[8]
2.2企业收益角度
站在企业的社会资本角度去进一步探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必须打破传统上仅仅依靠财务指标和伦理方面的角度。有结论表明企业社会资本能为组织带来有利资源、帮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以,进而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和利润。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企业的社会资本,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非互相矛盾,而是可以互相促进,达到双赢。另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每个指标都对企业获得社会资本的多少呈现显著差异,消费者和慈善指标的影响最大,责任意识和员工指标的影响次之,环境指标的影响最小。企业积极主动履行好社会责任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本,进而有利于帮助企业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9](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建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与推进路径研究[A],济南大学学报,2013(1)
[2]宋在科.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7(8):87-90.
[3]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A],财经科学,2007(11)
[4]尹珏林,中国企业履责动因机制实证研究[A],管理学报,2012(11)
[5]刘建秋,宋献中,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层次、范围与边界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A],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11)
[6]徐尚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维度、认知与实践[A],2010(06)
[7]苏蕊芯,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率关联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履行机制;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5-0214-04
李卫斌(1968-),男,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九江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内部控制。(江西九江 332005)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借鉴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伴随社会财富急剧聚集的过程中,效率与平等、发展与代价、经济与道德、自由与公正之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我国政府和企业界在达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识之后,如何通过创新制度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机制,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深思。
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理论基础与构建思路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Sheldon)于19世纪20年代提出。对此概念当前有三种提法较为普遍,第一种是广义的提法,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第二种是狭义的提法,仅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第三种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内部责任(指对雇员、股东的责任)和外部责任(指对消费者、社会环境等的责任)。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范围表述不一,但超脱狭隘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理念已基本形成。
(一)理论基础
“组织合法性研究”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构建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合法性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科和社会学科,韦伯、帕森斯和哈贝马斯皆讨论了社会权威、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的合法性问题。他们关于合法性的概念和逻辑分析对社会组织仍不失指导意义,因为组织内部也有政治系统,也有合法性的问题。后来,以Meyer、Rowan、seott和zueke等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将制度主义分析引入了社会组织分析的殿堂。新制度学派关于“合法性机制”的理论正是从制度视角研究组织合法性的,其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41IS]组织社会学最著名的学者Scott提出的组织合法性分类具有一定影响,他将组织合法性定义为规制合法性(Regulative Legitimacy)、规范合法性(Normafive Legitimacy)和认知合法性(Cognitive Legitimacy)。scott认为规制合法性源自政府、专业组织、行业协会等部门制定的各种法律和规范,反映的是社会对组织“正确地做事”的期望;规范合法性来源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被学者称为道德合法性,反映了公众对组织“做正确的事”的预期;认知合法性则更多地体现了组织从事活动与“普遍接受”(Takenfor granted)规则之间的重合度,其来源于有关特定事物或活动的知识的扩散,当一项活动被人们所熟悉时,它就具备了认知合法性。新制度学派的合法性机制理论在战略管理学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战略管理学派将合法性概念与战略管理结合起来,将合法性视为资源,并且是一种“能够帮助组织获得其他资源的重要资源”。战略管理学派同时指出,组织管理者必须制定有效的战略来获取组织合法性,其获取合法性的途径包括改变自己和改变外部环境;获取合法性的战略包括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控制环境。
(二)构建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知,组织合法性研究融合了组织社会学理论、新制度学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制度压力、组织社会战略反应、组织文化导向是驱动企业履行企业公民义务的重要力量,它将人或组织的行为更多地归结为谋求合法性或认知方面的原因,而非纯粹功利主义的驱动。因此,组织合法性作用机制为我们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而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明程度、政府重视程度、法律执行效率等都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我国目前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力不足、压力不够。具体来说,一是政府重视不够,尤其是地方政府更加关注GDP的增长而非企业的品行,这或许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问题;二是我国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对社会责任的文化认知低水平(如道德水平滑坡与功利主义盛行等)和我国尚不成熟的公民社会两方面制约了文化传导力量的发挥;三是我国当前薄弱的法治基础(如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缺乏执行力、行政干预司法等)严重制约了政府规制的效率。
基于上述组织合法性理论和影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将政府规制、市民社会推动(包含文化导向)和市场驱动三种力量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政府、市场与市民社会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任何一项完整的制度均应涵盖正式及非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正式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的监督与控制,而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为文化)则强调内在的自律与自觉。制度再完备也不可能事事都规定到,而文化却时时处处都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理论上的逻辑性、科学性以及实务上的可行性是其关键,否则,其永远停留在理想王国之上。
篇8
哈尔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较好,教学质量好,教学体系完善,但是人才饱和,竞争较激烈。
哈尔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备较强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在旅游集团、旅游公司、高星级酒店、高等级景区、会展公司等旅游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黑龙江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咨询与策划、旅游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概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专业英语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社会责任管理,也情同此理。
2011年6月1 5日,第六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為适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深化发展的需要,由本刊倡议发起的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应运而生。
2011年既是“十二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之年。在这个特殊年份开启的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以“共同愿景、共同行动、跨界合作和价值共享”四大关键词為统领,系统绘制了中国社会责任事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蓝图。
一年过去了,当我们回访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的各发起企业,发现这一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可谓是精彩纷呈:有的企业以产品研发或技术為先导,有的以管理深化為抓手,有的实现了国内外联动,而无论各个企业的专业方向如何,都积极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加入倡议,都有了更强的信心进行下一步的实践,都积极开展了跨界合作,都实现了价值共享。(详见本期封面文章《中国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一周年回顾:先锋企业的责任行动》)。
近年来,為推动中央企业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為推进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中央企业社会责报告,以提升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央企业的努力下,社会责任工作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呈现出许多亮点。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中央企业不仅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制度、措施和绩效进行了较為充分系统的披露,提升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水平,同时也将社会责任报告作為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持续改进社会责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详见本期“中央企业与CSE”专栏文章《以报告促进管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多重价值》)。
篇10
企 业社会责任(CSR)概念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于“企业是否应该履行CSR”的争论却从未停止。持否定观点的人指出,企业是基于盈利目的设立的,其肩负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最大化企业利润,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是以牺牲企业利润和股东利益为代价的,是一种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会彻底破坏自由社会的根本基础”;持肯定观点的人则认为,作为“社会的器官”和“社会公民的人”,企业有义务在政治、技术、慈善等领域积极为社会贡献力量,不管该行为能否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企业公民观)。显而易见,企业公民观和股东资本主义思想的拥护者都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和“最大化企业利润”之间完全对立,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企业利润,企业应该何去何从?
20世纪90年代,包括美国管理学家安德鲁斯、现代管理宗师彼德・德鲁克,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以及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等学者,都纷纷强调企业应从战略的视角看待CSR,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协同发展。当企业基于上述思想,综合考察不同类型的CSR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出时,该行为便具有了“战略性”色彩,战略性CSR由此应运而生。
与传统CSR的差异
战略性CSR是对CSR中的商机进行广角审视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强调企业在面对非强制性CSR问题时,应基于不背离利润目标的考量,发掘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交叉点,推动“企业利润”与“履行社会责任”,由 “赢输”或“输赢” 向 “共赢”状态转变。通俗地说,就是实现“鱼”和“熊掌”兼得。战略性CSR并不单纯强调企业应该“做好事”,还涉及如何能使企业通过“做好事”实现“做得更好”。
与传统CSR相比(表1),战略性CSR已经不单纯停留在伦理层面,而是强调基于企业和社会“战略共赢”视角,审视CSR活动中蕴涵的巨大商机,致力于寻找社会和企业的“共享价值”,更多地关注了企业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这既未否认或改变企业的盈利本质,同时也有效兼顾了社会利益,是实现“企业和社会整合”的最佳路径。
典型案例
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在践行CSR过程中,逐步跳脱了“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完全对立”思想的约束,并按照战略性CSR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案例1 联想―缩小数字鸿沟与开拓农村市场并行
作为全球领先的IT 厂商,联想较早开始探索平衡“企业利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新路径。面对中国城乡经济、教育和信息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状(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指数高达0.67,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联想秉持“让世界因联想更美丽”的宗旨,凭借IT方面的技术优势,自2003年至今在“普及电脑知识,推广电脑实用技术”,即弥合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图1)。
承继“电脑下乡”活动,2010年,联想进一步启动“跑步下乡”、“圆梦万镇行”、“电影下乡”等活动,足迹遍及全国一万多个县镇。
上述案例中,基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导向,联想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技术和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贡献了自身特有的力量,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同时,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与企业产品创新和业务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举措,也为联想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调查显示,2009年联想在县级及以下市场的份额达到45%,农村市场已占联想整体销量的30%,同时也为联想在海外开拓类似条件的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案例2 陕西万安药业―用“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无独有偶,陕西万安药业同样借助所开展的公益活动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2000年,万安药业研发的防治妇科病的“姊妹舒”高科技妇科系列产品问世。在制定产品推广策略时,万安药业果断放弃了通过巨额商业广告投入,实现在制药行业竞争“红海”中争夺市场的常规性手段,而是另辟蹊径,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合作开展“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公益活动。承载着“促进妇科医药保健品行业发展,提高中国女性生活质量”的责任使命,万安药业10年来广告接近零投入,但在公益讲座方面的投入累计已接近1个亿,通过免费流动课堂的形式,累计开课11.2万场次,为全国近600万女性普及健康知识,被评为“中国最能坚持的公益活动”。
尽管当前万安药业的名气在社会上尚未能“如雷贯耳”,但参加过该企业讲座的听众都表现出对万安及其产品的高度信任。与此同时,10年来万安药业年销售收入始终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速度,现已实现销售收入800%的增长。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策划运作,公司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历史性跨越,现已成为拥有资产6800万元、营销网络遍及全国的现代化制药企业。
万安药业用公益讲座代替商业广告的营销方式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企业充分认识并发掘“妇科知识匮乏致发病率居高不下”所产生的社会需求,以及与自身产品特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运用自身拥有的女性保健专业知识和特有能力,针对潜在客户群开展大规模女性健康知识公益讲座。这既兼顾了“提高中国女性生活质量”的使命,又很好地实现了品牌知名度提升和市场拓展的目标。
上述两个企业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但所选择的CSR项目都是从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交叉点出发,充分发掘了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共享价值”,不但高效缓解了CSR活动主题所指向的特定社会问题,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回报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六步实施战略性CSR
CSR项目实施最终能否实现“社企共赢”的战略性目标,取决于CSR战略理念的科学性、战略项目策划的合理性以及战略执行的创新性,同时还需要保持宗旨理念的一贯性与实施行动的动态性的统一。企业在战略性CSR项目具体实施中,可以遵循如下六个步骤来操作(图2)。
步骤1 理念革新
为了实现从传统CSR向战略性CSR的科学转变,企业需要做到理念先行。
国内企业缘于“行善不求闻名”的传统理念,参与的CSR项目与企业业务和战略目标是完全分离的,CSR最终演化为企业的一种“沉重”经济负担,企业社会表现再好最终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另一方面,迫于来自社会的压力,近年来不少企业的年报附带了CSR信息,但多数与捐款和希望工程相关,形式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很大程度上将CSR活动当作“做秀”工具,或企业应对责任危机的“灭火”工具。国内企业这种毫无“策略”和“个性”的社会参与活动,与企业商业利益完全分离,甚至存在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转变理念是国内企业实施战略性CSR的第一步。国内企业在正确理解战略性CSR的内涵及其“战略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应推动CSR经营思想实现从“为他人做嫁衣”,到“利益共享”的转变;从“盲目跟风”,到“突出个性与优势”的转变;从被动的 “救火式”危机处理,到主动“经营社会”、“我主沉浮”的转变。
步骤2 内外部环境扫描与分析
企业内外部环境扫描与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咨询,是战略性CSR主题选择和项目策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CSR活动与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融合的重要基础。
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应主要包括社会问题与利益相关者要求两个方面。为了确保公众对CSR的关注度和价值认同度,企业应首先调查了解当前或不久的将来,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及其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内在本质,并进一步分析哪些或哪类问题有可能和企业运作联系起来。
其次,为了保证利益相关群体积极的责任响应行为,企业需要明确谁是自己的利益相关群体,以及其伦理需求是什么,尤其要精确把握核心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
对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分析,主要解决“企业能做什么”的问题。企业应该对自身拥有各类资源和能力,尤其是专有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仔细检视,并结合外部环境扫描结果,确定企业在解决与核心利益相关群体需求相关的社会问题时,在哪些领域更具优势,以及其中哪个领域的社会活动能实现与企业业务和发展战略的高度融合,进而找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区间。
步骤3 项目规划与可行性研究
为了实现“社企共赢”战略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要求企业在项目主题选择和方案确定过程中,遵照与企业其他投资项目相同、或同等严格的标准。
首先,企业应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选定跟企业运营内在关联度高的若干个社会活动主题,并分别形成初步的活动方案。除了说明活动主题的合理性外,方案应重点包含实施纲要、预计成本、预期企业和社会收益、实施难易及复杂程度、实施风险、实施成功率等。通过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选择能最大程度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CSR 主题。
最后,要求企业在现有的战略规划中,添加推动该CSR主题实施的规划内容和行动的具体方案,以推动企业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
步骤4 战略实施
合理且精巧的CSR项目策划描绘了实现“社企战略双赢”的蓝图,但系统且创新性的项目执行,却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传统的CSR项目由于随意性较强,且多为“一锤子买卖”,企业的实施过程多是“开张支票了事”,因此谈不上项目实施的系统性,也很难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为了确保“社企共赢”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项目实施阶段企业应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从项目执行层面看,企业应首先将项目总体目标细化分解为明确、可测量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明确各职能和业务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责,以实现协同运作;其次,根据项目实施难易和复杂程度确定组建CSR合作联盟的必要性。必要时企业可基于优势互补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包括政府、NGO、NPO、媒体以及价值链上的合作企业等),通过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实现“1+1>2”的战略协同效应,推进CSR战略的顺利实施。这种广泛分摊成本和风险的集体行为,不但有助于化解“搭便车”问题,还能使企业摆脱有限资源和能力约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实现企业、CSR活动战略合作伙伴及社会多方的“共赢”。万安药业“女性健康知识讲座”,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能坚持的公益活动”,离不开合作单位全国总工会女工部的鼎力协助和支持。联想CSR高级经理傅琳也直言不讳地指出,联想实现“社企战略双赢”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合作共赢”。
从企业运营层面看,CSR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意味着企业在推进新型业务或运作模式。因此需要企业基于战略匹配思想,对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做出相应的调整,并确保与企业其他正常运营活动的协调性。为了确保CSR项目的高效实施,联想不单设立了专门负责CSR事务的委员会和高级经理,统一管理和协调相关事务,为了实现部门协同,还指定各部门负责人作为该部门CSR责任人,此外,还创新性地建立了员工带薪志愿者制度,全力配合战略性CSR项目的实施(图3)。
步骤5 效果监控与评估
随着对CSR认识的不断深入,公众不但关注企业参与了哪些社会活动,更关注该活动产生了哪些实际的社会效果。这要求企业必须对CSR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效果评估。另一方面,战略性CSR活动已经完全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或者说已经演化为企业的新型投资工具, 理应遵循与其他商业投资行为一样的准则, 从进行社会投资的视角,对该项目进行过程控制和商业价值结果验收。
除了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外,监控内容还必须包括项目社会效果产出与预定目标的动态比较,该项目实施对企业整体运营的影响,以及项目实施带来的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变化,并结合监控和评估结果,对项目实施和管理进行必要的调整。
步骤6 信息反馈与企业社会战略的完善与升级
企业通过及时的对外信息传递,可使外部利益相关群体,明确企业在社会参与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及取得的成效,增加公众对CSR活动及企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此外,基于核心利益相关群体需求设计的战略性CSR活动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其切身利益,因此愿意就项目实施给出中肯的评价和实施建议,这既是企业调整和升级CSR项目方案的重要参考,也是企业追踪核心利益相关群体需求变化的重要渠道。
从企业内部看,作为项目计划的实施者,员工掌握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使项目实施更高效的一手信息。因此通过内部信息沟通和反馈,一方面可以鼓舞员工士气,坚定包括出资者在内的内部利益相关群体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使企业结合对KPI等的监控结果以及员工等给出的建议,及时对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的CSR项目及运作模式进行调整,实现项目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通过开放式利益相关方对话机制的建立,联想借助品牌推广、内部沟通、人力资源、投资者关系等部门和渠道,与各利益相关方在CSR理念、目标、政策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沟通。除此之外,联想还通过定期CSR报告、发放调查问卷、建立CSR专题网页、参与CSR论坛等形式,主动扩大和深化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交流。这种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沟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项目方案和战略调整,是联想实现“社企双赢”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
今天,企业的竞争已经从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型,从依靠产品和技术竞争力向企业责任竞争力转型,这要求企业必须变革固有的CSR理念及运作模式。致力于以更少的资源,服务于更多的社会大众,同时最大化企业商业价值的战略性CSR活动,不但有可能帮助企业突破内部资源、能力局限,克服外部环境的约束,更有望成为企业新的商业机会、创新及竞争优势的源泉,理应成为企业今后努力的方向。
- 上一篇: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
- 下一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