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篇1

现在理论界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美国考察企业时首先提出,在其论文“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也被着重提出,是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企业应该对可能影响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界其他实体的所有行为负责。

1953年,由“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霍华德·鲍恩(Howard Bowen),在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阐述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这个定义开启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重视,如1963年,约瑟夫·麦奎尔提出了一个从企业的经济和法律义务角度中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社会责任观念意味着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应具有某些超出这些义务之外的对社会的责任;1967年,戴维斯也提出了著名的“责任铁律”,其内容是责任和权力应是相伴而行的。除此之外,他还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扩大到机构和企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戴维斯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在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以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1979年,卡罗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其中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1991年,美国佐治亚大学管理学教授、社会责任专家阿尔奇·B·卡罗尔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了一个较为清晰的阐述:企业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守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可以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即慈善责任)。

同时,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2002年,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总结为对债权人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等方面;2003年,常凯则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内部员工的诚信,公平地分配企业利润,保障员工合法的收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个是对社会的诚信,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欺骗消费者,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第三个是企业必须有公益心,为社会公益活动做贡献;2004年,赵琼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其中包括遵守职业道德、制定安全生产措施、确保员工职业健康、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表现为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黎友焕长期以来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他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了一个内容较为完整、相对来说非常严谨的、动态的定义,即“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外部环境带来了危害,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敏感问题,如血汗工厂、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世界组织机构研究的重点,其中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欧盟则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

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在开展任何活动时都要负责任地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其活动应当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不与法律和政府间协议相抵触,且全面贯穿到该组织开展的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横跨了数个领域,如经济领域、管理领域、法学领域以及社会伦理领域等,角度不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也不同,也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概念差异进行分析。

有关企业社会的概念差异主要来自于理论的差异和概念属性的差别上。

1 理论基础差异

法律责任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由于某些领域内法律规制不完善或法律尚未涉足而需要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附属原则论认为,企业作为社会构成的小部分必须接受社会管理者——政府的干预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是积极配合政府实现广泛的社会目标的要求。

社会契约论认为,企业自成立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即企业的责任;利益相关者试图根据企业活动影响或影响企业活动的团体或利益团体来界定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2 概念属性差异

各学科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属性理解也不相同,具体如下。

经济学视角的观点认为,企业在从自由市场经济获得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诸如企业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问题,必须由企业承担对应的责任。

法学视角的观点认为,企业作为法人组织,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既包括从市场获取利益的权利,也包括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二者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社会学视角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多元有机体,企业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具有社会属性。

篇2

【关键词】公共精神;企业社会责任;构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模式和理念方面不断受到国外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影响,近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改变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职员、消费者、乃至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企业协会、第三方组织致力于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各个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陆续社会责任报告,媒体也开始宣传“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消费”等理念。但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社会的实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民众的参与。企业家来自于人民之中,一个有责任感的民族是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发展的保障,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

一、公共精神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在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建设中,公共精神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公共领域,不仅关乎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还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人认为“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理性引导下,尊重其他个体的存在、致力于公共生活改善和公共秩序建设,并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归依的价值取向。”也有人认为“所谓公共精神是指人们关心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行为。”简单地说,公共精神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无论把公共精神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还是把其理解万为一种行为取向,它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精神存在于社会的各种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乃至个体的人格都将渗透着这种精神,它追求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环境和谐、人格自由与平等;第二,公共精神致力于社会整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表达,虽说公共精神也尊重个体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但其核心乃是促进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虽说这一名词来源与西方,但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公共精神的培育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都需要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社会成员自觉地发扬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表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自诞起生关于其内涵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美国学者霍华德·博文在他的著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认为它是按照社会的价值和目标制定决策的义务。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其经济和法律责任之上的又一层道德责任。

在学者之外,不同的组织也对企业社会责任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在自愿的基础上,公司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关系结合到公司经营中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中。”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荐标准和实践范例》中认为:“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做出贡献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负责。在层次上,这些责任包括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其他方面酌情而定的要求。”

一般来讲,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政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的责任。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关系

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活动势必要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公共精神作为一个社会的精神内涵对人们的意识、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公共精神的培育与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是相会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公共精神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基石

当下的社会变化迅速,日新月异,按仍然存在一个稳定的核心就是文化,一个缺乏文化根基的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离开文化的传承,民族会消失、社会会断裂。同样,要想构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社会中应该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需要一种精神土壤。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参与、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它既是一种价值,又是一种行动模式。以公共精神方式行为的个人不但关注个人的利益、独立性,也关注他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遇到公众问题更会积极的参与。所以,这种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将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基石,只有弘扬和培育公共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性。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 社会责任 战略管理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参与国内外竞争、谋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一、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企业社会责任源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企业应该对员工、股东、消费者、采购商、投资者、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维度的责任。

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涵。本文所指的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至战略的高度,使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在有关社会责任问题上的定位、实施、控制和评价。

二、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11月14日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3年)》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26.4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其中国企社会责任指数平均得分为43.9分,整体处于追赶者阶段;民企平均得分16.6分,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外企平均得分18.6分,首次超过民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不仅落后于外企,还远远落后于国企,那么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诚信缺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违约毁约,欺诈客户等一些极不负责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这些不道德的商业活动不仅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更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员工权益保障不到位:劳动合同不规范。有些民营企业有意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合同里加上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款。雇方在雇佣职工时常以“试用期”为借口任意延长试用期,在试用期将满时又以种种借口解雇职工,使职工很难拿到应得的报酬。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成本。目前,一些民企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无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营业利润,严重损害了职工的权益。生产环境差。有的民企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对安全生产很不重视,严重缺乏劳动保护,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没有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由于安全生产管理不善,火灾、爆炸、肢体外伤等事故频频发生。劳动社会保障弱。一些民营企业无视其在社会保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参保人员只停留在企业管理人员、股东等层面上,一线的职工参保很少。而对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企业则更少。结果,企业节省了成本,却把社会责任成本转嫁给了社会。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一些民企缺乏治理污染的实力、经验和技术,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不顾国家对于企业生产废料排放的有关规定,很多废料不经过处理,就任意排放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污染和破坏。

三、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设定。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首先,民营企业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资源和战略能力、利益相关方期望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其次,需要准确识别责任风险(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没有或不当承担社会责任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预先识别责任风险中的可变部分,从而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必须高度契合于企业整体战略。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的主旨在于落实战略决策,是企业社会责任应用到操作层面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可根据资源条件设立社会责任管理的专门机构,在管理体系中融入社会责任意识,并积极引导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活动;其次,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对资金管理、项目选择、社会责任报告等涉及社会责任实践的诸多事项做出明确规定;最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需要企业内外部监控的有效配合,建立健全来自企业、社会和政府三方面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控制及评价。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改善企业将来的社会责任活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控制可以着重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过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管理过程和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来进行。

此外,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还需要明白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表现,可以通过设定恰当的评价标准来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企业对自身和对社会取得的效益进行全面、综合和动态地衡量。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评价可以借鉴徐光华、陈良华和王兰芳(2007)在企业共生理论指导下构建出的包括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的企业共生竞合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尹晓敏.社会责任之船驶向何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论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32-03

国有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由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责任要求,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对国有企业提出的使命要求。

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 根据初步测算,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71 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见图1)。

图1 2011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产业,即工业,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中中国国有企业对于工业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经济表现积极。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细化,发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减缓、中国整体经济稳步发展(2011年初步测算GDP增速为9.2%)的同时,中国国有企业仍呈现出活跃的发展局面(见下页表2)。

通过以上图表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有企业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那么,究竟何谓“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作为一个“舶来品”,它的提出与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息息相关。此后,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存在必要性、内涵深化以及研究范式等各个领域都引起了政府、学者、企业的广泛讨论和研究。但直到现在,尚未有一个绝对完整或确定的定义。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它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被丰富,随着人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被充实。目前,较为被广泛接受的一个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除了股东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社会责任。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并不强调股东,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股东负责是其最基本的责任。一个企业得以形成,必然存在对其投资的股东,如果企业连对其股东的责任都无法保障时,企业很难存续,此时更谈不上对其他对象的负责了。因此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将此基本责任不列入强调与讨论之列。(2)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一般认为,利益相关者表现为在股东以外,受企业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群体。具体可以包括企业的员工、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债权人、企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受益者、政府等各类群体。企业对这些群体的责任就是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3)责任的层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但其核心内容,综合起来说,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道德责任。经济责任可以表现为对员工收入及合法权益的保障、对合同方承诺的守约、对政府税收的贡献等。法律责任主要是指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所有内容,对于企业具有强制力,是必须遵守、严格履行的义务。伦理道德责任则更多地指向那些由企业自愿履行且以国家强制力之外的手段为保障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认清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的同时,必须明确这三个层次的责任并非有着明显的界限,而是互相包含、互为补充的,企业在履行其责任时可能同时满足经济、法律、伦理道德三个层次的要求。

二、新时期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国民经济生产总水平也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力量的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和现代化进程中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企业转型阶段充分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1.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1)国有企业负有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责任。大多数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都占据着国家经济命脉,在这些行业里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2)国有企业享有一般企业无法享受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权利义务的均等从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将其因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而得到的利益惠及于社会公众。(3)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国有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始终承担着实现国家政治战略目标、经济战略目标的使命。当代的国有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期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仍然完成其使命。(4)国有企业的行动措施对其他一般企业具有示范作用。国有企业占据着国家经济命脉,稳定着国家的经济根基。而其他一般企业在国有企业的带领下也必将锐意进取,活跃起国家经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其他一般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国有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了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体制改革。现代企业的特点体现在企业具备较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完善的生产经营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也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活力的激发和企业形象的提升。这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频繁也促使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也发展至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推动下,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企业社会责任,甚至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质量纳入到对企业的评价中去。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对内起到了对其他一般企业的示范作用,在对外经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形象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企业始终不断地在履行着它们的社会责任。但是纵观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逐渐引入社会责任思想,但仍有待加强。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入中国伊始,它并没有一下子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追求经济利润的目标相违背。但经过了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与企业逐利的目标相左,相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促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开始逐渐被引入了经营管理理念中,国有企业也纷纷开始对这一理念的实践。但客观地讲,虽然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逐渐引入了社会责任思想,但仍有待加强。

2.中国国有企业逐渐履行社会责任,但形式欠丰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开始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在地震、冰雪灾害等时候的慈善捐助等,但是总体说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比较单一,有待丰富。现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再是“企业办社会”的形式,不再大包大揽地充当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的功能角色了,此时就需要思考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哪些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大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很多也仅仅停留在公益慈善事业。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可以也应该更加多样,比如建立社会基金,与社区、学校联动,同社会团体合作等等。

3.中国国有企业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评价体系不完善。自2006年国家电网首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六年来有更多的国有企业相继了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报告。但是对比发达国家,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还有待丰富。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上的参差,大多数报告在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具体情况时仍然较为宏观,而没有相应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来加以佐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质量。事实上,为了满足社会和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定尚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建议。

四、加强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国民和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要加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履行,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但不能全盘照抄,而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相应对策。

1.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从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层的国资委、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各级职工,到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所有员工,甚至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人,从思想层面上加以重视,都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把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议事内容,经常研究讨论社会责任事宜,加强社会责任培训和意识建设,形成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

2.建立并逐渐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国际合作。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计划层面、实施层面和评价层面等,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真正纳入到国有企业治理和长期发展战略中去,制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考核评价制度,保证在事前、事中、事后都对履行社会责任加以关注和重视。此外,还可以通过增进与对履行社会责任有更先进经验的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寻找可借鉴之处,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3.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向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布。通过观察、分析现有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其中的大多数均来自于国有企业。包括政府、学者、企业在内的各方也开始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运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而各家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了共性之外的特性部分中,展现自身的企业形象,坦诚接受来自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建议。

中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仍将是一条长远之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在中国“十二五”计划开端之际,顺应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有企业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和谐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李洪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殷格非,代奕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必要性探讨[J].WTO经济导刊,2008,(6):20-21.

[5] 彭建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内容与动力——“三因三色三力”理论[J].宏观经济研究,2010,(1):3-9.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ulfill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New Period

FAN Ju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University,Baoshan 200444,China)

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启示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和责任观正在发生转化,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经营存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卢代富(2001)认为,企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两种,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所承担的责任。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它的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是对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传统原则的修正和补充。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是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所承担的责任,它包括法律规定的活动和企业自愿从事的伦理活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涵是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直接相关的信息。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外延,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有所差异,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包括如下六大类:环境、能源、雇员、社区、产品与服务、其他。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以下6大类共17小类的活动:

1、环境问题类:污染控制、环境恢复、节约能源、废旧原料回收、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其他环境披露;

2、员工问题类: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培训员工、员工的业绩考核、失业员工的安置、员工其他福利;

3、社区问题类:考虑企业所在社区的利益;

4、一般社会问题类: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医疗或教育或公共安全等、公益或其他捐赠;

5、消费者类:产品质量提高;

6、其他类:考虑银行或债权人的利益。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1、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片面地追求企业经营的内部效益及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外部效益及社会价值,没有将其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整个利益。

仲大军(2002)认为:当前我国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给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一些企业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耗费额外资源,有悖于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第二,在我国,违反《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的成本较低,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所获得的收益。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致使很多违反《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的企业得不到惩罚,有的企业得到的处罚更是少的可怜。

2、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还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虽然截止2007年3月,已有14家大型国有企业和2家民营企业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但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还存在差距。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11月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的分别是中石油及国家电网公司,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及时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此项排行榜中进步最大的是大众公司,由2005年的56位上升到2006年的19位,而进步的原因是该公司第一次公布了一份综合CSR报告。事实提醒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与沟通,在提升国际可比性、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进。

二、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一)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德国企业的年度报告中,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审计报告之外,还有一个部分是股东报告,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报告期间内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二部分是就是“社会报告”(即社会责任报告),包括雇员信息、环境报告等信息。德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十分详细的,下面是不同种类的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情况:

1、雇员报告。法律要求企业管理层向雇员代表提供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法律是1972年《工作章程法》,该法第43段规定,企业管理层至少每年一次向雇员代表报告企业的雇员政策、社会政策、经济状况和公司前景,如果涉及企业机密,可以不披露相关信息。该法第110段还要求,关于经济状况和公司前景的更加详细的信息要向雇员经济委员会报告。此外,该法的第90段、第92段、第97段要求雇员代表或者雇员委员会要了解雇员计划、公司投资、培训情况;1965年《公司法》第90段和110段要求:在企业的监督委员会中也要有雇员代表,除了董事会的日常报告之外,雇员代表可以不定期向董事会要求获得相关的信息。

2、环境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要向政府强制报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基本的法律是《工商业管理条例》(Gewerbeordnung)的第16段,其内容部分被1973年《环境保护法》所取代,该法律要求企业预测污染、进行污染登记、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来减少污染等。

3、其他信息的披露。除了雇员报告和环境信息,其他信息的披露是自愿的,例如,Brockhoff K.(1979)的研究使用了296家样本中,只有7家公司报告了慈善捐赠的情况。但是有110家公司报告了研究与开发活动。这说明尽管是自愿披露,研究与开发仍然受到极大的重视。

(二)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

Dierkes M.(1979)描述了德国企业所采取的三种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形式:社会责任报表、传统报告、目标社会责任报告。

1、社会责任报表。该份报告是以货币形式报告了企业在反对污染、雇员关系、与一般大众的关系等方面所发生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而近些年来,使用社会责任报表的德国公司几近消失,其原因是没有大家公认的对社会福利的计量方法、指标体系。

2、描述性报告。描述性报告是更加谨慎的方法,通过收集信息,然后定期或者不定期公布这些信息。这是德国企业最经常采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几十年来,德国的企业就是这样收集不同种类的数据,以社会报告的形式对外披露。这些数据中仍以雇员信息的披露最为全面,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其他方面的信息现在正逐渐地进入到企业社会报告中来。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考虑特定报告使用者的需求,企业只是提供可以收集到的尽可能多的社会责任信息。

3、目标社会责任报告。这种披露形式除了对企业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详细披露之外,还详细列示了企业未来的社会责任目标,该模式被称为“目标社会责任报告”。德国Metro公司在2006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不但详细描述了公司在环境、社会问题、雇员等方面的贡献;还列示了公司在未来几年的社会责任目标。

目标社会责任报告的优点是该方法的目标很明确,例如,降低污染排放量的具体数字很容易定出一个目标,而不用对这些污染排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因为企业已经成功地降低了污染排放数量更容易使人了解企业在环境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对污染排放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的方法则会导致大量的争议。通过对比不同公司之间的目标和所报告的结果就可以知道其社会责任活动的差异。

(三)德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民间推动力量

德国的社会报告披露是自愿的,为了增加可比性,在1976年,由7家大型德国公司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化问题,在1977年4月,了社会责任报告指南,指南对报告所使用的术语、指标、形式都提供了建议。对于披露所采取的形式,指南建议使用增值表、社会报告、社会账户3种形式。当然,这个小组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被众多的企业所使用,德国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采用的方式仍然是多元化的,例如,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和损失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报告、社会报告等。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推动我国企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的建立。制定部分重要信息强制披露的规章制度,然后继续鼓励其他信息的资源披露框架。披露框架实施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欠佳,因此,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必须利用政府强制力进行推广。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经验,通过立法,或制定披露准则,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分层次地由上市公司开始强制披露,随后向其他企业推广。对于某些对社会公众有重要影响、共通的信息实施强制性披露。其他信息则通过相关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自愿披露。

第二,继续鼓励企业的自愿披露。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提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社会越来越关注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必要鼓励企业积极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从德国经验不难看出,新闻媒体,政府的态度、媒体的宣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例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9月25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鼓励深交所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编写社会责任评价报告,并与年度报告全文同时在指定网站上披露。该“指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如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能够出台类似的指引,将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走向强制披露的阶段。

第三,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信息的审计。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当市场面临“诚信”、“社会责任”危机时,履行社会责任好的企业自愿披露那些可靠的、能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未来前景信心的信息.可以展示企业强大的实力和美好的前景,能保持企业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度。企业的价值会得到提升。例如,中国电网公司已经以独立报告的形式开始本公司的《2005社会责任报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也表示要定期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但是,这些未审计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公司有机会夸大事实情况,这将限制报告的有用性。因此,借鉴德国经验,加强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正勇.对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J].电子财会,2009(5).

2、钱红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中外比较及借鉴[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3、季晓东.浅探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4).

4、彭兴庭.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缺乏社会责任[N].东方早报,2006-11-16.

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1.引言

近几年,假慈善捐赠、食品安全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涉及公众安全的事件频频出现,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漠视商业道德,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普遍关注。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其和谐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从要求企业诚信经营、尊重员工、保护环境,到反血汗工厂运动的兴起和SA8000的推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与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福利联系在一起。照顾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必然要求。

因此,探究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把企业发展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企业与社会和谐互助的局面。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著作“The Philo-

sophy of Management”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1]。1979年学者卡罗尔(Carroll)对CSR做了更全面的定义:“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总和。”他把企业社会责任感分为四个方面:(1)在提供社会所需要产品和服务方面能得利(经济责任);(2)遵纪守法;(3)遵循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准则;(4)对企业运作与其中的社区福利做出积极贡献(慈善责任)[2]。后来,阿奇·卡罗尔也用金字塔式图对这四个方面做了进一步解释。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欧美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了重要国际组织的认可。世界银行、欧盟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等都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定义,其中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欧盟则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WBCSD将CSR定义为: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于2002年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要求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来考察业的业绩,并且各个方面都给出了涵盖的内容框架和评估指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劳资冲突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学者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探讨,得出诸多的定义:卢代富(2001)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3]。王红一(2002)指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意味着重新定义公司的目标,除了利润最大化外,还要加入一些社会价值。也就是,公司的经营者应当将他们有关公司目标的看法扩及公司的决定对于其他成员所导致的影响,如雇员、社会和环境等。换言之,公司被期望带着社会良心活动[4]。常凯(200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其中,雇员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5]。刘俊海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认为,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满足股东的利益需求为存在目的,而应最大限度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客户、债权人、环境及当地社区的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的权利和利益[6]。

综合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只对股东负责,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范畴,强调包括员工、顾客、社区、政府等一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除了对股东负责和创造财富之外,为保护企业品牌和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所应承担的一系列责任。

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由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首先提出的,她说:“满足当代的需要,但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不能做过度的开发,否则,未来的子孙可以利用的空间或资源就没有或很少了,这就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我们不能损害后代的利益,换取眼前的发展。也就是同志所说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因此,我们要立足今天、放眼未来,一定要做平衡长期和短期的需求的决定。作为一个企业,同样要把长期和短期的平衡运用到商业决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企业长盛不衰。

篇7

一、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子商务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应负有的责任和维护社会与公众利益所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由于这些责任往往涉及企业的外部性影响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因此可统称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社会责任。

目前,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电子商务范围广,涉及利益群体多,流动性大,尽管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实践依然很强势,但真正使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使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接受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实践。

二、电子商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第一,电子商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世界经济形成了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运作机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标志着无国界经济、跨国界竞争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出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壮大电子商务企业,就必须适应和遵循国际竞争规则,更加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二,电子商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电子商务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经营者,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树立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与社会、与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实现电子商务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增加员工收入,改善经营条件,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社会信用,减少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企业才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三,电子商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在企业内部产生内部效应,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利润效应、竞争力效应和成长效应。

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的利润效应可以理解为,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中寻找到适合自身获得利润的机会,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从理论上讲,企业的经营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多元化的,除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外还有很多的其他短期目标,其中就包括履行社会责任;长期目标是惟一的,即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所有的短期目标都是为实现长期目标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表现在当年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但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而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准备了条件。电子商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能够传递企业质量信息的信号机制,通过信号的反馈过程而获得利润。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重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来降低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费用,获得竞争力,从而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电子商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广告效应。企业通过关注公益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从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大众喜欢的形象发挥品牌效应,同时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创造更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生活质量和更令人向往的团体,使企业保持长期利润的取得和长久的发展。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力。阿里巴巴就是最好的例证。

电子商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长效应包括企业“量”和“质”的成长。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包括市场环境、融资环境、投资环境,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另外,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其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在“质”的方面也会不断成长。

三、电子商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责任理念,提高责任意识。电子商务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与成功与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凡是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它们的创业者都是以理想主义来创业的,倡导社会责任第一,利益、利润第二。

第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但我国对企业的评价仍然主要停留在经济指标上,对电子商务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视角;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060-04

自三聚氰胺事件出现后,有些企业又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双汇瘦肉精事件、用牛肉膏使猪肉变牛肉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等。同时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威胁,哈药总厂“三废”违规排放再次被曝光,使每一个公民感到生活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非常重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是从西方传到我国的。西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中国学术界引起重视并日益受到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

一、我国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面临着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微观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先了解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并应用于实践。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加入WTO后,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的研究达到了,随即传到我国。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多,国际上对于跨国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出口有了严格的要求。目前国际上出台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在各个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企业要想在国际上更好地参与竞争,就必须要了解并遵守该规定。

(三)企业发展的要求

企业要想更好地在社会中长期生存,就要制定好自己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发展,企业面临着环境污染、劳工等问题。企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就需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应用在企业的战略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家道德、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始于20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们没有统一的说法,大体上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定义。

(一)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刘俊海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以股东利益最大化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1999)。[1]刘连煜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营利性的公司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所希望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的目的,按多数人对公司的期望行动(2001)。[2]屈晓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行为和企业制度对内部员工、合作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义务,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责任,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2003)。[3]

(二)研究的维度

从二维角度出发,尤力、王金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承担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1990)。[4]从三维角度出发,李淑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存在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这一定义说明,企业除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外,企业还要承担社会责任(2007)。[5]周祖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必须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括经济、法律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2005)。[6]从多维角度出发,黎友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某种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律、伦理、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2007)。[7]

(三)社会整体角度

张彦宁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和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发展的参与(1990)。[8]王利平、黄江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改善企业所处的环境、增强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和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1994)。[9] 郑天一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社会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应做的奉献(1999)。[10]黄瑞荣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为了社会的福利、稳定和发展等方面必须履行的责任,包括保护环境、生产更安全的产品等方面(2000)。[11]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承担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2004)。[12]

由此可见,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共性是更多地关注理论层面,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与我国实际结合相对较少,致使理论指导实践会有一定的偏差。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指企业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在争取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不同视角

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从社会发展、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和竞争力的角度着手的,其中社会和谐与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都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视角大多集中在社会和企业的层面,如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公司治理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的利益相关者包含员工、消费者、股东等群体,而研究视角是以人为本的则很少,提出具体思路的几乎没有;从企业绩效、品牌建设、企业利润等视角的研究也更少。

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认识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这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利,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全球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社会责任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王茂林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懂得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既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规律,又要遵守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把企业当作社会的企业公民,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任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2005)。[13]赵军认为社会和谐离不开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和谐。企业只有主动承担起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8)。[14]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投资者、供应商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平衡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杨瑞龙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公司的最高权力由利益相关者组成,而不仅仅是由股东的代表组成;二是公司的目标不仅是利润最大化,而且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000)。[15]田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取决于它有哪些利益相关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满意(2006)。[16]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刘连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道德性的概念,要具体落实,只能落实到公司治理环节中,公司治理模式的设计应以股东财产权为基础加以架构,以政府法律法规为准则,奖励那些负责任的公司行为,严惩那些不负责任的公司行为,使公司更负责任,而不是采取在公司董事会中引进外部公益人士的做法(2001)。[17]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改革传统的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中,营造与社会责任相适应的公司外部市场环境。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有调控的市场形态,国家适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解决市场在保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上失灵的问题;公司高层管理者要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强化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内部治理中,以弥补公司外部治理模式在保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缺陷(2002)。[18]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张旭、贺艳珍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竞争力有消极影响。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分地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会迷失方向;根据我国的国情,企业的发展速度会降低;在短期内,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被削弱”(2006)。[19]另一方面更多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竞争力。刘藏岩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跨越国际贸易壁垒。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而且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2005)。[20]殷格非认为,我国应该从三个方面提高责任竞争力:首先是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争当优秀公民,切实履行《全球契约》责任,建立全面管理体系,将公司的优势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其次是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竞争中,提高责任竞争能力,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内企业来讲,迅速熟悉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则,参加并通过相关的审核和认证,建立起符合公司实际的责任管理体系。再次是寻求企业优势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结合点,切实培植责任竞争力(2006)。[21]

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有关组织和研究机构、研究者相继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或指标体系。通过对标准或指标体系的研究,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具体,但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大部分受主观因素影响,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2009年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对我国2008年百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信息披露表明,总分100分整体水平仅为31分,而规则是20-40分是起步者。

(二)研究的时间短,理论研究不充分

我国相比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晚了近半个世纪,所以在理论方面研究的不够深入,大多数的理论是直接引用或者翻译国外的理论,而且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同,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国情匹配度还有待研究。

(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比较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增多,同时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出台,这说明国家和专家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

(四)研究的范围小、不系统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分析,从国家的角度、员工层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大多是关注企业应该如何做,但是对于国家或者利益相关者应该怎么做还研究得很少。同时我们还发现专家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多是独立的,没有把研究成果系统化,这样在实施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研究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

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用文字表述研究成果,然而更有效果的是定量分析,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不多,运用调查统计分析方法的较少。

六、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和监督

政府通过法律等行政手段给企业明文规定应该怎么做,做了之后会获得相应的奖励或者不履行之后应受到的惩罚,使企业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建立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和标准,标准和体系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符合国情,进行量化以后政府和企业都能进行评价。

(二)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要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制定履行责任的措施,在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早期是与法学联系非常紧密,其研究对策主要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的责任使社会上相关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循,如果违反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四)实施媒体监督机制

现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如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处,使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更深入的认识,做的好的我们要作为榜样进行学习,对于不遵守的,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曝光以对其他企业进行警示,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五)加强行业自律行为

每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的标准或者规则,这些并不是强制性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是否遵守。这就需要行业协会通过宣传使本行业企业对标准有清楚的认识,对遵循标准好的企业给予表扬或者支持,对于违反标准的企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使企业有很好的自律行为。

(六)提高企业家的修养和自律意识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行业协会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关于本行业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要求企业家参加。同时企业家自身也要重视自己的修养,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和组织,提高自己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5).

[4]尤力,王金顺.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1).

[5]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哲学动态,2007,(4).

[6]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8]张彦宁.中国企业管理年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778.

[9]王利平.黄江明.现代企业管理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5.

[10]郑天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1.

[11]黄瑞荣.现代企业管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13.

[1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4.

[13]王茂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J].求是,2005,(23).

[14]赵军.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求实,2008,(5).

[15]杨瑞龙,周叶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运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6]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7]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18.

[18]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2-140.

[19]张旭,贺艳珍.浅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10).

[20]刘藏岩.刍议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J].商业时代,2005,(23).

[21]殷格非.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

Review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Sun Yu

篇9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竞争力

20世纪末,全球发生了多起因产品质量低劣伤人、环境污染、财务欺诈、劳工歧视等重大社会责任案件。涉案企业或倾覆、或陷入重重危机当中。而一些高度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我国企业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涂粉之作”、企业家的“暮年壮举”观点也遭受了更多的质疑,更多地专家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将在21世纪成为一种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决定企业的存亡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凸显于西方管理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过程。经济学家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主张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他认为,利用企业资源从事非创造利润的活动是不合法的。这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企业惟利是图、榨取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时间的流转,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数量规模的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加大、加之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对现存社会环境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社会义务和道德义务两大类,前者指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责任的基本要求,而后者指企业在公益、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责任。

竞争力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竞争”做了这样的解释: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为争夺共同的资源而相互施加不利影响的现象。使另一方饥饿或得不到机会传宗接代。人类社会的竞争和自然界的竞争是一样的,不过人类的竞争方式却可以高于自然界,通过加强自身优势来战胜对手,这比自然界的竞争更良性化,更带有人类独有的文明特征。竞争力就是各竞争对象争夺有限资源(市场或消费者)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既可能是超过对手的资源也可能是一种能力,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人们对竞争力内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可以被认为是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不断发展的产物,也可以看作是随管理理论不断成熟而趋于科学和严谨的结果。

进入21世纪,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二是因特网等现代传播技术使企业暴露在全球监管之下;三是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持续获取盈利和维持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生存质量、信誉优良成为企业争相努力的目标,因为只有负责任的企业,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此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的提升

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在《企业、政府与社会责任》一书中指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基本协定、一种社会合约,如果企业组织得不到社会认可,就无法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下去。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即将全方位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我国企业,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非常狭隘,把企业社会责任当作一种善举或公关手段是最为流行的观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片面理解和漠视,导致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社会责任问题,社会责任事故频繁发生。

虽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非功利的,但把企业的此项付出看作一种长期投资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能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履行社会责任改善生存环境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优化并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环境。如果企业能为保护环境、消除贫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承担社会责任,就可以免受政府部门、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的谴责和惩罚以及行为上的限制,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干扰,使决策和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有的企业还可能因此受到政府的奖励享受优惠政策。企业自行担当适当的社会责任,还有降低政府制订新的法律法规和限制的可能。从短期看,支出意味着利润减少,但从长期看此项付出无异为一种投资,因为,后期回报将持续而来。

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公众形象

企业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若逃避社会责任,企业将受到社会的鄙视,消费者不屑购买其产品的结果必然导致该企业的消亡。在网络、电视等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企业应尽力避免“公众事件”诱发的信任危机带给企业的巨大负面影响。企业经营的利润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该企业的认可和拥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公众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度,吸引消费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履行社会责任能跨越国际壁垒

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为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减少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冲击,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国际上关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越来越多。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国际环保公约已达到250个之多,而与永续经营及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或规范,更是越来越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从1997年美国推出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1999年推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2001年英国的Footsie for Good,再到澳大利亚即将推出的RepuTex,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看重企业社会责任,并加以量化。企业如果不关注国际上这些变化的趋势,以及这些重要标准或规范的内容,必将增加企业社会运营成本,甚至招致毁灭性打击。

履行社会责任能吸引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

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超过3/4的人在找工作时会考虑未来雇主的社会形象。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士气才会高涨,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提升财务业绩

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股东获取最大利益,从长期看它会使股票增值。因为有责任感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永远是投资者青睐的目标。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的金融分析师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美誉度高的公司的股票业绩更佳。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 C. 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 Murphy副教授进行的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篇10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

sibility)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为倡导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求其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自提出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历经了关注企业赢利,关注环境,关注员工等不同阶段;发展至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而其内涵也不断完善。

本文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际出发,归结了以下五类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1)环境类:污染控制、环境损害的修复或防止、自然资源及能源的保护、产品的节能减排等;(2)人力资源类:公平雇佣和提升、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等;(3)社区类:社区公益慈善活动、教育与艺术等;(4)产品和客户类:产品安全、产品质量、产品循环利用、促进消费者权益活动等;(5)其他类: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些信息。

(二)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于1992年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是以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来评价组织绩效,该四项观点分别是: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估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考量不足,以及传统财务会计只能衡量企业的过去事项,却无法评估企业的前瞻性投资的缺陷;能将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项衡量指标作为语言,把复杂而笼统的概念转化为精确的目标,便于企业更为简单精确地评价自身绩效。

本文利用平衡计分卡将企业社会责任类别中那些难以量化的信息范畴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再从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中寻找关键因素,帮助企业将社会责任的子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衡量指标,并为这些指标设定目标。由此,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者就能够决定需要进行哪些活动来达到这些已设定目标并对该活动进行评估。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一)指标考核要素 为了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中,将平衡计分卡四个考核要素(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与社会责任信息类别进行相应的联系或转换,其具体转换方式如下所述。

(1)财务。作为平衡计分卡中唯一的财务评价维度,它显示了企业战略及其实施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做出贡献,包括增长、生产力、股东价值、生产率战略、节源战略等方面。在企业社会责任里,环境涉及到节源和污染控制,因此可将环境类的信息与财务维度相转换。

(2)顾客。在平衡计分卡中,顾客维度是用来评估顾客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如形象、服务、产品领先、客户关系等方面,可用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产品和客户类。

(3)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内部流程反应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管理过程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企业文化氛围,及其社会责任的绩效高低。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社区活动中,企业的组织、参与和表现可作为其内在社会责任感的外部操作流程和体现,因此把企业内部流程和社区相关联。

(4)学习与成长。学习与成长存在于每个企业组织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之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平衡计分卡里,学习与成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信息建设、知识管理,应当用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中人力资源这个信息类别。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类别中的第五项,即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的信息评估,在此并没有把它与某个特定的维度相对应,它可能与每个维度产生联系,即可在四维度中任意一维的某些细分指标因素里体现,在此可以单独做成“其他类”来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平衡计分卡四维度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类别之间的转换如图1所示。

(二)模型建立 在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时,为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转换到对企业具体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定量评价的目的,本文寻找了一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类别中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来进行相应的拓展和体现,如表1所示。

本文把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评价维度再继续细分成10个表现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按百分制,对其分别赋予十分的权重。财务维度下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的污染控制、修复环境、能源节约环境类信息因素,每项十分,财务类的绩效评价总分即为三十分。再设立评分标准,比如污染控制的绩效,我们选择年排污增长率来衡量,年排污增长率为正的则扣分或不得分,若为负,则酌情在十分制下得分。由此,便可依次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计算,比照既定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评分,最后汇总,即可得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总分,达到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目的。

表1中四个维度的评估都没有涉及到股东,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根本,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如果把股东包括在内,就成为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利益最大化了,这违背了我们讨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初衷。

三、结论和展望

在平衡计分卡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指标都有所考核,企业管理者可以对照设定的初始目标,清楚地获得企业在致力于社会责任之后的反馈,进而采取激励措施,又或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平衡计分卡的指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企业,可能关注的社会责任的层面有所差别,为了体现这种关注差异,可以在指标评价差别地中引入权重因子予以表达,对于企业重视的社会责任的某个方面――如某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提升层面――我们就可以给平衡记分卡的学习与成长维度分配多一些的权值以体现。另外,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评价指标,不同类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修改表1中的关键因素和衡量指标进行模型构建。

四个评价维度,看似互不相关,各司其职,其实彼此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不可分离。在四个维度中,财务是大环境,一个企业关于环保和能源的理念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基调,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流程,即社区公益的组织、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其社会责任感的外在体现。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关注程度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表达,同时也是顾客维度,即社会责任中产品和客户这一类别的内因,因为员工满意度提高了,员工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质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而努力工作得到的积极反馈,同样会提高员工的自我认可和自我实现感,两者相辅相成。

在本文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还有一些宏观的外部因素并没有考虑在内,如新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市场环境的动态发展、竞争对手的战略措施等,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企业应该根据外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相应的指标以适应变化,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