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6-0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 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加强和改进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既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推进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力举措。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时也促使他们把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1、促进大学生全面学习,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只有贴近基层,贴近实际,才能加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转变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作技能,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大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推进理论与实际的贯通,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2、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

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大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锻炼了当代大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监控评价能力、决策执行能力等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使他们可以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互相取长补短。在老师的指引下,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密度知识群,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3、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完善

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健全良好人格;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认识国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并体会到生产的艰辛和快乐,这些促进着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准确定位自身价值,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他们提高自我意识和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构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实践和探索,高校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重要阶段和思想道德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都有待提高。而他们思想的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理想的确立,政治立场的坚定,纪律的养成,道德的自律,人格的完善等,不仅需要通过正面的理论教育途径来实现,同时也需要通过实践教育途径来实现。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真切地内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把自己的未来归宿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价值。

2、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社会实践的尝试与摸索,大学生逐步积累就业创业所必需的认识能力、选择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等等,为以后的就业创业提供准备。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推动认识能力、选择能力的提高;通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与各方面广泛交往,多次反复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成果等,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得以提高;运用学习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代生产实践及其他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迫使其深入思考,综合分析,提高创造能力。

3、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活动将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被动接受与主动发现、外部灌输与自主研读、知识传播与氛围营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策划并组织实施,形式不拘一格、生动活拨,内容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实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接受多方面的科技文化知识和信息,感受多方面的文化熏陶。随着实践活动的增加,学生所获的知识和信息的量就增大,最终文化素质也就得到了提高。

4、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实、更新;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想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拓展领域、丰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突出重点,建立机制,全面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深入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 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 并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社会责任感。选派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过程的管理和指导, 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或讲座,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扎实开展勤工助学。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 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广开渠道, 努力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 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 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3、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场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 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与成就, 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 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深入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群众。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 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

5、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评定奖学金、评选先进、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研究生和择业就业的依据之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 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工作业绩等方面考评的重要依据, 并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把各学院组织开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对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施益华.浅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的有机结合[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01).4.

[2] 李秀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6,(06).

[3] 王淑兰.大学生用社会实践拓宽就业之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6).

[4] 刘 韧,贺宗彦,易 厚.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5] 王瑞斌,周治瑜.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8,(06).

篇2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技能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创业基础。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国家大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利好形势下,体育舞蹈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却不足五分之一,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改行从事其它行业,更值得深思的是许多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几乎都是非体育舞蹈专业出生,而许多体育舞蹈毕业生想自主创业可能力不够,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体育舞蹈人才培养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体育院系体育舞蹈专修课程课外社会实践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从学生自主创业的视域下优化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着实际的运用价值。

2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现状

2.1学生对课外社会实践的认识调查

对体育舞蹈专修班在校学生课外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5.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2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重要,50.7%的学生认为一般,14%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的人数比例仅有35.3%,两者总和都没有选择“一般”的比例多,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舞蹈课外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缺乏。

2.2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路径及活动内容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发现自身的问题,同时从实践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并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比较、对照,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运用。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可分为校内实践形式和校外实践形式,校内实践形式主要表现在学校代课,占到了74.7%,其它依次为参加院系团委组织活动62%,参加舞蹈协会或表演社团活动60%,毕业汇报演出53.3%和其它38%;校外社会实践“比赛”、“俱乐部带课”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93.3%和81.3%,“商业演出”占比65.3%,“社会兼职”占比68%,“其他”占比41.3%。

2.3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调查

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原因的调查中,“挣钱”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排在了前两位,分别占88.7%和69.3%;其次是“检验自身的专业学习情况”和“积累社会经验”分别占57.3%和54.7%,“打发时间”占61.3%。

2.4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困难的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困难依次是:实践活动和上课时间冲突82.7%、自己没有经验、单位不愿接纳68.7%、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太少61.3%、担心影响学习50.7%、报酬不理想45.3%和其它38.7%。

3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3.1大学生对课外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原因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挣钱”的人数占比很大,说明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与认识不是很明确。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的人数比例才达到35.3%,这说明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评价相对较低,学生对课外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3.2课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通过大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形式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总体上还不够理想,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专业特色不明显,内容陈旧,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意识、竞争观念、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培养内容;现有的实践内容设置不够科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需要,总体上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时展上还远不适应[2]。这些结果不理想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作用不大。

3.3专项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低

学生认为他们掌握专项知识的关键性指标是对专项知识的识记,只要学生在专项知识考核中能够对专项知识完成文本形式的再认或者机械重复,就认定学生已经完成对专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掌握专项知识的标志远不在于自身能否对其文字内容进行记忆和保持[3],而是在于自身能否在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有效运用和提取。

4加强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对策

4.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

加强对课外社会实践的宣传,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对学校而言,课外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对大学生而言,课外社会实践具有锻炼个人能力的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4]。所以,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4.2丰富内容,创新模式

我们应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与时俱进,重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强化资源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应往发挥科技文化智力优势、结合专业的高层次发展。

4.3提高学生专项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篇3

(一)参与热情较高,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以各种纪念日、重大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结果看,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受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冲击和自身社会阅历及知识结构的影响,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认识和动机上普遍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加社会实践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对参加何种社会实践,为何参加社会实践不太明确;二是忽视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找不到关键,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与社会实践的成效差距较大;三是不能正视社会实践与知识学习、素质提升的关系,造成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脱节,不能有效地将社会实践转化为完善自身素质,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存在缺位

目前,高校已普遍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越发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制度建设、人员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定程度上有力推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发展也要求不断创新大学社会实践内涵和形式,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校普遍地存在管理缺位现象,如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未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管理体系;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走样,监管失范,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少前期调研,经费预算与社会实践需求不匹配,忽视学生需求。

(三)政策环境优化,合力尚未形成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指导,还需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家庭及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缺乏认同,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合力推进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仍不健全,合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提升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准确把握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才能更加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成效。

(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目的认识较模糊,盲目参加社会实践,不能根据自身成长成才现实需要有选择地参加社会实践,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成效,甚至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同时,受市场经济冲击和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化思想所影响,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以是非曲直为标准,而以是否对己有利为标准,表现为将评优获奖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直接动力,社会实践计划被随意更改,实践时间被随意压缩,打“提前”战,走过场,实践过程体验被忽视,社会实践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体制方面看,一是组织领导有待加强。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机构,涉及部门过多,架构复杂,造成职责不明,有功大家抢,无功大家闪,领导和指导职能尚未有效发挥。二是应对举措稍显不足。社会进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疏于调查研究,应对问题的举措不多,制订的政策和举措与现实匹配度不高。三是实践与教学联系不够。表现为社会实践游常离于教学工作之外,未能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从机制层面看,一是指导不到位。社会实践有效指导偏少,实践导师局限在少数教师身上,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并未纳入实践导师行列,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力量严重不足。二是实践与专业联系不紧密。部分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使实践活动设计和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脱节,无法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得益彰,形成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遇到新的阻力。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撑不配套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撑不配套,亟需提升社会支撑。一是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存在认识误区,尚未对大学社会实践重要性达成共识,如机关部门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走过场,造声势,意义不大;企业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给企业带来麻烦;家长认为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参与实践会影响学业。二是政策执行不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未能结合实际,制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偏少。三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单位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看作是负担,不会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即便提供实践岗位,在实施过程中对待大学生也是态度生硬,疏于指导;实践单位往往不愿意花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培养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大学生得不到系统培训,能力素质很难得到提升。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意识

1.加强教育引导,明确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文件,通过各种新闻媒介、互联网等渠道,了解社会实践发展趋势、现有经验、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加深对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借助QQ、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拓展大学生交流平台,通过身边的社会实践参与者带动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实践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自觉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2.明确目标导向,注重技能素质提升。大学生要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导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明确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参与。其次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要坚持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并重发展。再次,大学生要着眼长远,以全面发展要求、就业创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丰富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着力完善自我、增长才干。

(二)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

1.强化社会实践组织领导。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直接管理者,应切实加强对社会实践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指挥有力、统筹协调、分工明确、密切协同的内部组织领导体系,整合资源,提升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通过聘请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指导、协调社会实践工作,共同研究发展规划,探索构建并完善校地联合的新型组织领导体系,实现组织指导体系的社会化、网络化,强化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

2.健全社会实践导师制。高校健全社会实践导师制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关键。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健全社会实践导师制:一是在制度安排上消除专业教师顾虑,把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评价机制,对优秀的社会实践导师进行表彰;三是建立导师队伍培训制度,学校或院系结合导师队伍现状开展各种培训,提高导师队伍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3.实践与专业教学对接。社会实践既是专业教学的延伸,又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高校应把社会实践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主要参考指标。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增加专业见习、实习及实践环节,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建立协同管理机制。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协同管理机制,提升社会实践成效。一是建立团队和个体实践兼顾机制。高校亟需改变长期偏重团队实践而忽略个体实践的现状,针对团队实践和个体实践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建立团队实践和个体实践兼顾发展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校内和校外统筹协调机制。高校应本着“合作共赢”理念,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建好、管好、用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大学生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各界也应大力配合高校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形成高校主导、社会支持、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5.完善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完善社会实践联动考核机制是社会实践提升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过程监管机制。明确实践队长、导师、考评小组的职责,通过电话跟踪、实地走访、考评检查等手段,发挥监督、指导功能。二是建立成果交流制度。社会实践结束后,高校应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总结会、经验交流和表彰会,通过实践心得、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汇报交流,深化情感体验,激发再次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三是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细则》等相关制度,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出具体规定。如可设计《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及成绩记入证书,作为评价学生依据。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保障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国情、民情,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形势、新规律,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借助广播电台、电视节目、各大报纸及互联网等媒体资源,重点围绕国家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针政策举措开展广泛宣传,使社会实践实施主体能准确领会政策导向,坚持正确工作方向。还要开辟社会实践专题网站,印制专刊和简报,开辟BBS专区等,充分挖掘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重点宣传特色、亮点和涌现出先进事迹、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落实政策,强化支持。要从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和健全经费保障体系两个方面落实政策,强化支持。一是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实践有关文件,明确工作重点及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强督促监管,重点在制度安排上落实人员责任,履行职能。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财政预算,增强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全社会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经费的多元化,以更好地满足和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需求。

篇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对推进实践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脱离实际,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接受实际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是,部分社会实践还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有的打着社会实践的招牌投入较多资金,组织学生去风景名胜游玩,使社会实践失去真正的意义;有的确定了富有时代特点的社会实践主题,但内容却与之偏离;有的一味地想把社会实践搞大,对社会实践的规模、主题宣传多,对收获、效果关注的少,有名无实;有的大学生到工厂或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根本没有深入进去,得不到切身的体验;还有的没有进行认真的组织动员和检查验收,只要交一份单位证明即可等等。这些现象违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偏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2.重策划、轻实施,内容形式单一

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都会进行精心的策划,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一系列的文件、规定。然而,过于重视对活动的策划,忽视了活动的实际运作。这就导致了一方面,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提出社会实践的主题,确定社会实践创新的内容,以形成既对改进实践单位的技术管理水平有益、又能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另一方面,活动形式过于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缺乏通过社会实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广途径。

3.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社会实践要真正实现使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由于不注重“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只考虑学生是否得到了实际锻炼,计划是否得以顺利完成,没有充分考虑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是否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是否给工人和农民带来了新的技术和信息,最终失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要花大量精力自己寻找社会实践场所,有的只好到父母所在单位开一张证明,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这样的情况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4.计划性和制度不够完善,经费缺乏保障

由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计划和完善的制度。除了团委和各院系外,其他部门因缺乏计划和制度依据而不够重视。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表现冷淡,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进行统一组织安排,也没有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机制。导致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由于资金限制,仅有很少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使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广泛性和普遍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认真组织、加强领导。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大学生要通过自身的体验,使自己对社会的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信心。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激发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深入开展,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促进本校活动的更好开展;以加强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扩大对外交流的影响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政府宏观管理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管理、考核、激励约束机制需要依靠政府、高校及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共同构建。一是建议国务院提出要求,促进各级政府、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支持力度,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二是建议教育部把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纳入到对学校进行评估的观测点。三是建议高校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作为一个必修课进行考核,考评结果存入学生档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也应像担任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一样计算工作量,并纳入教师晋职晋级体系;对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任务,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能按时高质量的完成任务,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广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基地建设要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的积极性,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从全社会关心教育、重视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建设社会实践基地,为使大学生有效安排好学习期间与假期的实践活动,必须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注重多元性,让学生在不同的基地能够全面了解社会的各行各业。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将一个全面真实的社会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得到全面的了解和锻炼。

4.拓宽经费投入渠道,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以顺利开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划拨专项实践经费。其次,各高校应根据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划拨比较充足的经费。学校要在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筹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逐步改变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局面。学校要组建一些社会实践服务实体,这些实体以科技服务和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积极吸收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实体既可以作为师生实践的舞台,又可以积累资金,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再次,高校应该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创新人才优势,在活动中引进社会化机制,积极接受社会捐助。

5.积极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代表的是青年志愿者的形象,志愿者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称号,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展示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性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推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理解与共存。可以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看清社会问题、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练就解决问题的本领,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目前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新思路,为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和造就当今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宋长生.高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81―82.

[2]王志军,苏志强,彭国军.对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6(1):67.

篇5

【关键词】社会实践;就业能力;企业;大学生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intense pressure on employment, followed by a business for a lot of growth in demand for talen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 not as people imagine that have good employment prospects, on the contrar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grim. Talent demand and supply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dislocation country has drawn wide attention, the community, the paper so from both students and business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on how to improve their employability, enterprise employment system reference.

【Key words】Social practice;Employ ability;Enterprise;College

0 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但是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高校的高招生率伴随而至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居高不下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企业也因招不到合适的人,尤其对应届毕业生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使一些企业在招聘时设定更高的招聘门槛,招聘条件往往设定为有工作经验者为先。如何解决这样的窘境,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应该主动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锻炼发展的机会。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为学生,高校,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1 企业用人标准探讨

就业的最佳原则是职业和能力相匹配,即企业职位的要求与任职者能力素质相符,同时要求企业的回馈与任职者的工作动机也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任职者达到企业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水平,进一步为企业带来效益。

为了解企业对于应届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我们制订了调查问卷并对企业进行了走访。本文调查时发送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

问卷中,在“企业招聘员工时,是否要求员工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参加过社会实践”问题中,有四个选项,分别是:A.不要求,B.参加过社会实践即可,C.参加过社会实践并能证明,D.不要求,但要证明自己能力,有176家企业参加了调查,见表1。

从此表可以看出对于能力和社会实际经历不要求的企业仅占18%,绝大多数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生方面还是相当注意能力和社会实践经历的。82%的企业中有35%的企业虽没有要求社会实践经历,但是亦要求大学生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社会实践又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仅凭面试是无法确切了解你的真正工作能力,你若想在企业做事将能力证明给企业看,也要企业给予机会才行。总而言之,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能否获取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问卷中在“企业对招聘员工时,招聘应届毕业生主要是因为”问题中,有四个选项,分别是:A.应届毕业生待遇低,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B.国家对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有一定政策优惠,C.企业主要考虑社会责任,培养新员工,D.企业主要考虑优化员工结构,有176家企业参加了调查,见表2。

表中结果显示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的心理,以考虑优化企业员工结构的居多,可见,大学生的加入有利于企业员工结构优化,使员工队伍更加趋向于年轻化,素质也可得到大幅提升,大学生应利用自身这一特点,把握机会;其次是考虑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亦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做出努力;还有一部分企业是出于降低经营成本,享受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的考虑才招聘应届生的,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解决应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所起的主要作用,只是单纯从企业角度和自身利益出发,忽略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不喜欢招聘应届大学生的原因,其一,企业的用人心理存在偏差;其二,大学生的能力确实达不到企业要求,那么企业为使自己的新员工达到企业要求,更好完成企业目标,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而员工培训势必会耗费巨大的成本。企业以创造利润为目的,注入新鲜血液,也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效益,而应届毕业生自身的不足使得在很多企业看来招聘应届大学生是得不偿失的。

问卷中,在“贵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存在哪些不足”问题中,有三个选项,分别是:A.心态不稳定,B.能力达不到职位要求,C.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节奏,有176家企业进行了回答,见表3。

从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来看,其实招聘单位对于新毕业的学生的看法并不偏执。企业是能够看到新毕业生身上的优点的,如可塑能力强,充满活力和热情,工作富有激情等等,对于应届生是可以接受的,从表3可以看出,妨碍他们选择应届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态,企业可以向应届生提供工作机会但他们忧虑的是应届生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认为自己有工作经验了,于是选择跳槽或离职。这种情况的人才流失,是企业最不希望看到和面对的,因为在新员工入职初期企业花费的培训成本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使企业产生了损失。因而应届毕业生身上存在的这些不足在很多企业看来招聘应届生是得不偿失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招聘时强调工作经验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样招聘来的人,一方面是工作更容易上手,减少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心态更稳定,更务实,更脚踏实地,从而使人才流失的概率下降。

大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不管是心态还是能力,还是适应环境的速度,在社会实践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升。把实践单位当成日后就业的模拟训练场,了解企业环境,运作机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节奏,接受挫折教育,培养自己的良好心态。延长从大学生到职场新员工的心里过渡期,从大学期间就开始调整适应,就会大大降低在就业过程中面对身份转换时的不适应感。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接触了社会,提前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就更容易摆正心态,避免眼高手低,放不下身段等种种问题,入职以后能很快的适应工作,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迅速融入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

再者通过对下面两张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能力出色的应届毕业生还是很欢迎的。

问卷中,在“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在成绩与社会实践方面的要求”问题中,有五个选项,分别是:A.成绩优秀,同时社会实践经验丰富,B.成绩优秀,同时有与企业要求相符的实践经历,C.首先考虑社会实践能力,成绩其次,D.成绩一般,E.其他,有176家企业做出了回答,见表4。

在表4中,企业在面对成绩与社会实践经历的的比较时,可看出,成绩优秀固然会吸引企业,但是仅凭此还不足以完全打动企业,若在成绩优秀的同时还能有出色的社会实践经历,那么求职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在表5在面对求职者有出色的社会实践经历的基础上,有90%的企业表示愿意考虑放宽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剖析

问卷中,在“在校期间您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问题中,有两个选项,分别是:A.参加过社会实践,B.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有143名同学做出了回答,见表6。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校期间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参加社会实践,说明了这部分同学意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自己累积经验,提升能力。

另一部分同学并未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可在下张表格中得到进一步解释。

问卷中,在“请问您在校期间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原因是”问题中,有四个选项,分别是:A.没有时间,B.认为没有必要,C.没有渠道,D.社会实践内容与期望不符,有35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见表7。

表7中,在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是没有渠道或者认为社会实践内容与期望不符。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也知道利用寒暑假业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发现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是想对企业,社会有提前的了解,可是有的企业拒绝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或者是提供了机会也是把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其花费了时间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就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认为大学生不具备相对应的就业能力,而另一方面在可以很好锻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式――社会实践上,企业拒绝提供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给大学生。这就涉及到政府的层面,一方面,政府需通过某种激励机制,激励企业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政府为补偿企业,提高企业在此方面的积极性也做了包括税收减免,发放大学生社会实践补助等方面的尝试。但这都是较低层次的一些措施,如何进一步激励企业和提高企业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则是下一步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3 结语

一方面,从企业和大学生两个主体来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亦可通过社会实践来改掉自身的缺点,不断进步。企业既可以招到合适的员工,也可以因为招聘到参加过社会实践而具备相应能力的大学生而节省培训成本。

另一方面,归根到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方面使力就可以的,需要关联此问题的多方共同努力才可,谁都不能逃避自己身上的责任。企业不能一味指责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应届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太差,也应反思自己有无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而大学生在抱怨就业难,企业招聘条件苛刻的时候,也应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无达到企业的招聘要求。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要多方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彼此协调,才能敦促问题的最终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社会实践 课题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

一、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学习掌握专业课程、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其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为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实习,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对照,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和理论基础,自觉拓展、丰富新的理论知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将从课堂教学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和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得到的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切实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在知识结构上得到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获取了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二是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已学的知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植根于心中。这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处在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及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所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去完成的活动。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学会处理个人与团队成员、与访谈对象、与指导老师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沟通合作逐渐建立起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不同个性的团队成员、访谈者和老师交往交流,听取各种不同的见解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促进自己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实践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越来越贴近社会的变革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够。部分高校领导、师生认为社会实践无非是组织带领学生到社会、企业和农村走一走、看一看。由于对社会实践的动机、目的认识不清,虽然有学校号召组织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得力的措施,导致部分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只是随意找个单位敷衍了事。

2.主体参与意识不够。有些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很多社会实践是在学生不情愿的情况由院系勉强组织的,这显然与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相违背。此外,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也过多地注重校内课堂学习,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浪费时间和经费,这也阻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活动的实效性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宣传,有效的宣传确实对社会实践的开展大有帮助。但是近年来,有些高校一味把社会实践“搞大”,追求轰轰烈烈的出发场面,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实践的规模、主题、形式宣传多,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收获、效果宣传少,给人产生有名无实,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此外,部分师生的科研水平有限。以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引不起地方和单位的兴趣与积极性,更是给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一种实践和科研无用的误读,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

4.缺少既懂理论知识也懂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导致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指导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所学专业和所学课程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程老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将会极大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但在目前社会实践中,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老师除了参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外,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参与不多,即使参与了也仅仅是起带队作用,而大学生的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是需要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共同指导的,若没有老师对实践各环节的指导,学生的实践难于有成效,也很难出成果,对其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很有限。

5.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尤其是新建独立学院,在建设和完善校园及办学硬件环境的巨大资金压力下,往往难以满足广泛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首先,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内的消费水平;其次,自费组织社会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也是笔不小的负担;再次,在高校招生“并轨”后,特困生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动员包括特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相当困难。

三、如何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1.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改变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等,但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引导、经费落实等多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

2.推进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不能机械地将其理解为参观、实习以及暑期“三下乡”等狭隘范围。应该在当前暑期三下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模式基础上拓展实践的范围,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内涵,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所学专业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集中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学单位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分散实践教学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个人或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二是利用寒暑假,教学单位联合宣传部 、团委、学工处在学生放假前将实习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根据调查题目自行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有关指导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生进行检查,帮助他们解决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

3.建立较为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为此,必须做到:(1)建立典型基地。如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基地、与专业大致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等。(2)加强基地管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收益等重要环节都应注意抓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认清国情,从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4.社会实践教学实行课题管理。我院经验证明,新时期的实践性教学摒弃原有的组织形式,采取申请课题的方式进行,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程序如下:(1)预设实践课题。由学校有关教师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当前的形势、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专业学习中所关心的问题,列出部分研究课题,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所需经费,规定每个课题应完成的时间。(2)选定实践课题。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班级里的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小组,自由选择要研究的课题,列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明如何完成所选课题。二是研究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写好计划书,经领导组认可,指定课题指导教师后,学生就可着手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更可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3)完成实践课题。当学生研究课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负责落实各课题小组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检查、监督和督促、指导,强调集体合作集体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力争使每组学生的实践报告都能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5.认真总结经验,推动社会实践健康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重实践、多锻炼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投身社会必备的理论,更要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认真实践。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广泛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社会实践的作用,宣传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使社会实践在当代大学生中蔚然成风。同时,各校认真总结和推广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瑞琼,郭虎史.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功能.素质教育论坛,2008,(06).

[2]郭学鹏.大学生有效社会实践探索.北方经贸,2008,(05).

[3]熊辉.社会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才开发,2008,(02).

篇7

1.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认识度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与重要性认识情况中,只有3%的同学表示“没参加过社会实践”;只有4%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要。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而且乐于去参与。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度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比较高的。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不足。调查问及“所在学校是否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有35%的同学表示“有”;对于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所起作用程度的调查中,只有3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50%以上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或是“没感觉”。可见,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多;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起到的帮助程度不足。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指导不足。调查问及“参加社会实践时有没有老师给您做前期和相应的指导”时,只有24%的同学表示“有,充分且有效”,有53%的同学表示“没有”或“不知道”。可见,在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给予的有效性指导不足。

2.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多方提高。调查问及“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需要的原因有哪摘要: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结合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现状,注重建设的长效性和实效性。些”的时候,同学选择的各种原因当中,“社会实践内容不丰富”的占23%,“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的占27%,“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不够”的占19%,“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占16%,“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建设匮乏”的占12%。可见,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方面需要加以提升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设立上需要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原则

1.明确目标与讲求实效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受教育的基地,其主题设计、活动安排都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方向来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要讲求建设实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要在全面策划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实施,力求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通过实践基地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发挥作用。

2.自愿理解与互利共赢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做到自愿理解和互利共赢相结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首先建立在学校和实践基地双方的自愿结合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双方的互利共赢:一方面要注重选取生产运行良好、实践条件充足等方面比较利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实践基地,要选取便于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结合自己理论知识优势特点,将理论应用实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效益。稳定协作与长效发展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稳定协作。高校与社会之间所建的实践基地要有稳定性,注重双方的稳定协作,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注重建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长效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发展性,注重促进实践基地和学生的长效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提升机制

1.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是根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贯彻落实,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落实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基地建设方案和管理细则,签订有关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从而促进社会基地在整体管理原则、组织领导机构、基地建设规范、设备设施建设及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实践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实践基地建设的进行,对于基地建设的开展发挥保障作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典型推广是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要主动与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加强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互利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将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的成果优势应用于与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社会实践合作中,发挥高校人才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通过结合科学研究的开展,通过大学生人才的输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校科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单位的优势资源,创造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发挥先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对于取得良好成效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其模范引领的作用,将相关先进经验予以推广应用。通过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拓宽和提高社会实践基地的辐射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

篇8

关键词:独立院校;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尤其在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实践认识不足、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单一、社会实践的经费短缺、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较少等,主要在于缺少一套合理科学的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主要在于设计一套合理科学有效的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 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综述

笔者根据在国内期刊数据对10年CKNI检索情况,进行理清综述。在中国期刊网中,输入“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匹配查询,得到“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有669 篇。“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评价体系”,进行匹配查询,得到“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学术论文有417 篇。由此得出,在研究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文章中,能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的文章比较少。在以上文章搜索的过程中,大部分学者都意识到建设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为缺少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对社会实践过程结果缺乏明确的标准要求,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中操作性不强,对其真正效果不能做出真正的效果评价。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新型实践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调查计算

对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一是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质目的 ;二是引导朝着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据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所遵从的原则,评价指标具体可以分为:社会实践主题、社会实践计划、社会实践能力与态度、社会实践成果和实践保障措施。

1. 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确定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在实施过程中,甲代表社会实践专家组专家;乙代表指导老师;丙代表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丁代表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控制实践变量,一年级学生作为“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二年级学生作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从而提高调研的效度和信度 。

2. 社会实践评价指标方法(层次分析法)

首先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我们可建立 如下的层次结构示意图 :

A为目标层,代表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其他指标代表含义详见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表。

其次,社会实践不同对象的指标权重。以指导老师(乙)为例,具体分析如何构造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出的A1-A5每个指 标对社会实践实效性(A)影响的重要程度,进一步建立判断矩阵,即可求出矩阵 M甲的大特征 值以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即有 ω甲={0.19178,0.20091,0.2169,0.16895,0.22146} 同理可计算实践专家组专家、指导老师、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以及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对于各个指标的权重比例。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要小于0.1,因此均通过一致性检验,故所得结果是可信的。例如由指导老师组的数 据可得其一致性比率为 :

为了综合考虑,我们取其加权平均值为终的权重,即对某一个指标的权重(y),取四类调查对 象权重(xi)的加权平均,即

三、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的建设

笔者根据研究,该评价体系的建对以往的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考核以来,存在问题:第一,三个一级指标无法完整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个流程。第二,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仅仅从“学生的获奖情况”等功利性因素来衡量,明显无法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部。 所以,根据相应的调整分析,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应该调整为下表 :

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表

本研究中,探索着对独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评价,在指标体系中,关键指标项目和指标的权重数可以根据学校要求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建立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进一步加强改进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推动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而持续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黄平.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

[2] 张洪峰.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篇9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亟需重视的有效教学形式。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随机调研了南京工业大学2000名在校大学生,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初步掌握了“理工科大学生对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度和关注点”,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社会实践的认知度和关注点

一年级学生倾向于参与义务支教类、社会调查类,文化宣传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研究成果,围绕大学生的认知度和关注点,通过课堂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核心价值观引导

在青年群体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传播正能量。

1.2形势政策分析引导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社会社会实践的作用,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1.3实践类课程作业引导

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尤其是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性认识。

2参加实践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实践有助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理工科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空洞的,必须要经过实践活动的消化、理解,专业技能和头脑中的影像结合,专业原理才能够融会贯通,并且找到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促进专业知识的创新。

2.2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的盲目学习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的,同时还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如果将课程和实践结合一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生存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学识丰富,知识结构新颖,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大都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跟别人合作,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很重要)。大学生朝气蓬勃可塑性很强,但是他们对社会以及人生的认识都尚不明确,思想还不是很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参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必要性。

3对策和建议

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还不足,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缺乏主动性,态度含糊,有些学生甚至有反抗心理,还有些学生对社会实践目的的理解偏离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就学生而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为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3.1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有利于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消化并升华;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身,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这些都是大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不到的。

3.2为参加社会实践做准备

参加社会实践前必须要做好参加社会实践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同时做好心理准备,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岗位的艰苦性,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磨练,增长才干。

3.3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如今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差,如果在大学时候还不参与实践的话,那么将来进入社会,就很难能够适应社会,并且又要度过一段提高动手能力的过度段。因此,大学生必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4小结

21世纪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竞争激烈的时期。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现实情况来看,理工科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大学生自身、大学教师还是学校、用人单位乃至社会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大学生作为社会、国家未来的推动者和接班人,这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需要肩负的重担。

参考文献

[1] 罗力斌,林明宪.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2012,11(13).

篇10

可纵性是指要以保证实践活动服务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参与者综合素质为直接目标,促进参与现实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参与者受教育的方面也是多样的。因此,指标体系中每个测评的指标要本着可纵性原则,保证都有具体、细化的考评意义,尽量达到量化,更利于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作出准确的客观判断,使得测评结果的可信度提高,进而达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可以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及时发现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建设上的问题,深入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学生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良性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设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根据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原则,通过科学的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中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因此,根据评价基准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指标体系由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方案、活动成果及实践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3]。

1.实践活动的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几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实践活动前,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它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意义和影响力,它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核心。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工作要从实践主题开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应符合以下三个标准:(1)符合社会时代主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明确社会和时代的主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弘扬主旋律。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突出时代特点主题实践活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才有意义,才能起到影响社会的效果,大学生们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时代担当感,提高面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2)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洞察力,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快捷,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出信息反馈,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要有针对性,针对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活动实施目的明确,出发点吸引学生、吸引社会关注,活动效果容易引起广泛关注。(3)突出专业化特点大学生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群体,在选择主题时最好围绕大学生的专业背景选题,立足专业特点,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技术含量,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增强实践活动实效性和社会影响。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出发、从专业出发,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的目标。

2.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出了组织者的决策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应符合以下特点:(1)突出活动组织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都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要充分依托团组织和学生自愿者协会管理组织模式,活动过程的各环节由组织者负责协调完成,通过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组织纪律、活动章程,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注重活动教育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它在我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无可替代的调节和补充作用,为学校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实施活动过程要以活动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成长相结合。(3)保证活动广泛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组织管理是重点,不仅要抓好学生骨干,抓好活动点,充分挖掘学生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做好活动的前期宣传动员,使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来自学生本身,而不是外部,有利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互动的持久性和广泛性,使在校学生普遍地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3.实践活动成果

实践活动成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表现形式,对于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在以往的评价活动中,侧重对研究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侧重定性评价,而忽视了定量评价;侧重能力评价,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向学习、生活领域的延伸性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评价要从态度、能力、知识、体悟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编制量化的综合评价表。要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发展情况、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发展情况出发,并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民主性。而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组织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践过程,制定适合自己的评价程序;督促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适时性评价;引导学生重视阶段性评价成果的积累;督促学生认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终结性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实践活动的物化成果;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行为评估。

4.实践保障措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是指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大众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措施。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和建立起更加具有组织性的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因此,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的评价,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应具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其中包括:权益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激励制度保障、大学生实践能力保障等。这些方面的保障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措施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实施

(一)建立健全评价机构

要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就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评价制度和专门的评价机构。评价机构是指取得相应的评价资质,按照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评价活动的服务组织。要想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机构,首先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建立组织和制度,组织由老师和相应的评价人员组成,并对评价结果负责;评价的规范和体系,需要按照组织的特点及评价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调配,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评价制度。评价机构要想发挥作用,需要被评价者对评价活动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能付诸于实际行动来有效合理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有效途径落实具体制度和办法,使评价机构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二)明确评价的实施步骤

1.基层评价

社会实践结束后,首先在基层学院组成评价机构,按照评价内容,收集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调查报告、实践计划、总结、实践记录、相关证明等),根据材料进行检查、考核,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数汇总,并把结果上报至校级评价机构。

2.校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