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汉字教材 汉字知识点 字源

一、引言

汉字一直是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之一,为了克服这一薄弱环节,越来越多的学校增设了汉字课程,优秀汉字教材的编写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为此,汉字教材编写者根据不同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将目前搜集到的101套对外汉字教材进行分类:1.介绍汉字的字源,如《汉字之道》,可用于对汉字感兴趣的学习者课外自习。2.配合读写教材开发的汉字教材,编写理念为“随文识字”,所教汉字是读写课本中的汉字,有时会加入汉字知识点的介绍,如《当代中文汉字本》等。三是独立的汉字教材,根据汉字的规律安排教学。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明确的课次或单元的划分,适用于课堂教学,如李蕊的《汉字轻松学》和张惠芬的《张老师教汉字》;二是无明确的单位划分,适用于自学或作辅助材料,比如周健的《汉字突破》。

本文选取的两套汉字教材:张惠芬编著的《张老师教汉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下文简称《教汉字》)和李蕊编著的《汉字轻松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下文简称《轻松学》)都属于有明确的课次或单元划分,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汉字教材,教学对象都是零起点初学者。

《教汉字》分上、下册,配有相应的练习册。这部教材上册12课,下册13课,共25课,所教汉字780个。编排结构为:基本知识,生字词表,汉字的笔画和生字的书写,认读词、词组和句子;《轻松学》分上、下册,共教685个生字。每课的编排结构为:识字篇、写字篇和课后练习。书后提供了可裁剪的字卡。

可见,两套教材最主要的区别在汉字知识点的选择标准和讲解方法上。汉字知识点是汉字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留学生学汉字不可绕开的重要环节,对汉字知识点的选择标准和讲解方式体现了编写者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教材的编写体例、编排顺序以及所学汉字量等关键要素。

二、知识点的选择

两套教材都很注重汉字知识的介绍,《教汉字》共介绍了18种汉字知识,《轻松学》则介绍了12种汉字知识。

(一)共选知识点与独选知识点

汉字知识点,有两部教材共选的,也有某一教材独选的。两套教材共选的有:汉字的笔画;汉字的笔顺、汉字书写的基本知识;会意字;形声字;形旁;声旁;结构;多音字;同音字等。可见,两套教材都很重视汉字书写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汉字知识。《教汉字》中独有的知识点为:象形字;指示字;偏旁;音序、笔画、部首查字法;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字体演变等。《轻松学》中独有的知识点为:形似部件辨析、多义字。

《教汉字》中的知识点数量多于《轻松学》。《教汉字》更注重对汉字系统知识的传授,如系统地讲解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每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学术名称和概念解释,例如,指事字:用笔画的组合揭示出某种抽象的意义,这种独体字叫指事字,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符号性的,另一种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指事性符号。

《轻松学》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汉字知识点的讲解,对知识点只给出内涵,尽量不出现抽象的学术名称。如《轻松学》中向学习者灌输了偏旁的意识,但是并没有解释“偏旁”概念;在一些常见的象形字的下边也有相应的古文字图片,但没提出“象形字”的概念。对于初级阶段很难掌握的知识点也采取回避的方法。

(二)共选知识点的处理

即使是两本教材共选的知识点,在编排的位置、解释方法和解释力度上,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1.汉字知识点编排的位置

两部教材中知识点分布的位置存在较大差异:《轻松学》的知识点一般跟文中所学汉字紧密相连,编排在识字或写字环节后。例如,在学了“橘、梨、根”等字后,介绍形旁“木”的含义以及书写方法。《教汉语》中的知识点按顺序排列,一些知识点与本课汉字没有直接联系。如第21课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多音字”,但是在本课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多音字。

2.笔画及结构

“笔画”和“结构”是两部教材都很重视的知识点,但《教汉语》注重总结完整的知识点。如《教汉语》用了三课,通过80个汉字,学习笔画的书写,介绍了形体,基本笔画,笔画的组合关系。同时,还集中介绍了六种基本笔画、20种派生笔画以及7种笔顺规则。

《轻松学》对于影响汉字认读和书写的知识点,进行分散而全面的介绍。比如将16种笔画分散在五课中进行介绍,每出现一组汉字,都介绍相应的笔画,而不仅是片面地追求系统性。再如汉字的结构,分散在6课中介绍了4种结构,并对每种结构进行了详细分类,如“左右结构”中又分为“左大右小”、“左右一样大”和“左小右大”三种情况。这些细微的差别也正是学习者容易出现偏误的地方。

篇2

[关键词]应急处置; 行为决策; 启发式

1.应急管理中决策问题的特点

同一般决策过程,应急处置决策也包括,信息收集、目标制定、方案设计、情景判断、方案评价和选择等阶段[1]。但因决策环境的不同,每一阶段都具有不同与其他决策任务的特点,以下是具体分析:

在信息收集阶段,现状信息难以把握。规范的决策分析,首要是获取决策者面临的现状信息,定位自己决策环境。但因应急处置属于突发事件,是对现实运行的常态环境的打破,因此要在短时间获取准确的灾害现状是困难的。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时候,有关人员伤亡信息统计的拖沓的滞后时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对现状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客观的把握是事关整个决策质量的首要因素。

目标制定过程的目标模糊性和动态快变性。应急处置中,决策过程是围绕“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损失”目标开展的,缺乏明显的量化的客观指标,目标具有模糊性,比如个人和财产价值的比较,局部和全局利益的考量,近期和长期利益的权衡等。而且这些指标也是快速变化的。在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应对中,从组织敢死队保护核设施到后来的移民与设施的废弃,说明了决策目标的动态变化性。这使应急管理者经常处于“不知道自己将去哪里”的迷茫状态,降低了救灾的效率。

人类历史发生的灾害,让我们保留了大量针对特定环境,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故应急管理人员若能准确的判断应急环境特点,选择最佳预案,就可大幅提高应急处置水平。但应急环境是一种无序的环境,无法和其他决策过程一样,通过可靠的手段获取准确信息。可能面对的状态、以及发生的概率,可能的后果等信息的取舍和判断,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压力环境下,人的判断能力却会下降。所以,应急处置决策中状态复杂,准确判断困难。

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过程中,指标具有互斥性和信息不对称特点。应急突发下,各类情况瞬息万变,决策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各类信息的可能是不存在的。且信息的变化,使得不对称的程度也在提高高。同时,方案的选择中,指标之间的冲突(比如稳妥性和救灾效率之间的矛盾),方案实施后,后果的不可逆等特点,给了决策者极大压力。

综上,应急处置中,决策过程呈现状态高度不确定性,时间压力大,决策后果不可逆等特点。

2.应急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认知行为分析

依据风险决策理论,决策可以分规范性决策和行为决策两大类。前者是基于决策者完全理性人的假设展开的,在决策信息比较精确,决策环境和决策后果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受过一定训练的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大致符合此类理论研究的成果;后者,作为对决策者具体决策过程的描述性研究,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现实人的决策与规范型决策的结果偏差原因,以提升人类的决策[2]。理论演绎和实证结果都显示出,在受时间压力和复杂情景下的决策,其经常采用启发式的思维范式,作为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启发式具有决策效率高的特点,但其容易受人的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决策质量的下降。显然应急处置中,决策者的启发式会扮演重要角色,现对它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2.1框架效应的偏差。框架效应指的是,相同的决策信息内容,但因它们的呈现形式的不同,会导致决策者在风险态度和决策情绪上,产生风险偏好或者厌恶,正面或者负面情绪的相反结果。风险偏好和正面情绪,会导致决策者因疏忽风险的负面作用,过于乐观的采用冒险型的行动方案;而风险厌恶和负面情绪,会过于重视风险的负面作用,加之悲观的心态会致使采用非常保守的行动方案。显然理性的分析,这两种情况都不应该是决策者应选择的行动方案。

2.2锚定和调整的偏差。在应急处置中,信息的不完全性,决策时间的压力,决策者无法也难以按照风险决策的步骤,获得客观的状态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信息。决策者会根据以前的类似决策经验,事前锚定一个对象,然后按照获取的新信息,对此对象的初始水平进行正或负两个方向的判断和调整。判断的准确性取决于锚定对象的初始水平和调整的方向及程度。在此过程中,决策者会因可得性和代表性启发式思维方式,获得锚定对象,而已有研究表明,这些思维方式本来就存在以有偏样本估计总体的偏差。因此,锚定和调整也是形成应急决策偏差的重要因素。

2.3事后聪明的偏差。金融风险领域的有关研究证明,既是具有多年决策经验的专业人士,依然会产生事后聪明的偏差[3]。具有事后偏差的人,往往在事后忘记自己事前和别人一样也存在判断和选择的困惑,会根据事后的结果回忆事前和自己有利的决策信息,以证实自己可能比别人做的好。显然,在应急处置中,决策者可能因为此类决策偏差,不能够吸取以前的决策教训,会导致决策失败现象的一再发生。

3.改善决策质量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应急处置中决策者因其认知因素和决策情景的特殊性,会难以避免的产生负面的结果偏差。以下是避免这些偏差的建议。

首先,善于获取不同渠道的信息和建议。按照框架效应,单一源头的信息会导致对风险估计水平和决策情绪的有偏影响。所以,在应急处置中需要从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的角度获取信息,这样就可以降低框架效应产生的决策偏差。

其次,采用基于真实情景的仿真平台,模拟决策过程。锚定对象的获取和水平调整的方向和强度,是产生应急处置决策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时代,决策者要充分利用仿真平台,对自己通过锚定和调整形成的参数,进行模拟运行,通过科学的手段尽可能获取参数的恰当值。

最后,对历史数据进行客观记录,加强对历史应急事件的学习。事后聪明偏差的降低,需要决策者通过对比事前决策细节记录和最终决策后果进行,因此要重视应急处置细节数据库的建设。此外,只有客观的学习历史发生的应急处置的过程,才能够改进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总之,应急处置是对人类决策能力的重大考验,需要从应急环境和脑决策科学两个角度进行探析,以不断提升人类抗灾救灾的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Simon French, John Maule, 著,李华,译.决策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Sternberg,R.J.著,杨炳钧,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J. Neil Bearden, Ryan O. Murphy.Decision Biases in Revenue Management: Some Behavioral Evidence [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10: 625-635

篇3

启示之一:查办此类案件,必须在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办案决心上下功夫

失职错误多数因过失构成,行为人缺乏主观故意。正因为如此,在具体查办过程中,上从各级领导,下到一般办案人员,容易对行为人产生同情甚至谅解的心理,狠不下心,下不了手。而从另一个层面看,失职错误往往造成负面影响大,不处理不足以严明纪律、消除民愤。事实上,失职错误同样是一种腐败行为,不论其外在具体表现如何,归根结底都是形式主义和的直接产物或由之所派生出来的衍生物,都是以侵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基于上述两个方面,每当我们在查办这类案件时,总是首先通过召开办案业务会或情况通报会等形式,加强对办案人员的教育引导,做到“两个讲清”——讲清正是由于行为人或单位领导不正确履行职责、疏于管理、工作失察等,才给国家、集体造成了经济损失的因果关系;讲清不进行查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认识到失职错误的严重危害和后果,进而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查办此类案件的决心。同时,注意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摆正办案工作的位置,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二是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在查处领导干部失职案件,或查办过程中遇到重要和难办的问题时,多加强请示报告,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排除种种阻力。注意加强与涉案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适时通报案情,听取意见或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力争达成共识。三是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于教育与警示并重,积极挽回损失,消除影响,对违纪行为该立案查处的坚决查处,该责任追究的坚决追究,绝不能“网开一面”或大开“绿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查办工作的顺利进行。

启示之二:查办此类案件,必须在深入查清事实,严格区分责任上下功夫

事实清楚是定案的基础,也是办案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案件调查结论所认定的事实如果不真实、具体、准确,就可能对案件性质作出错误判断,导致处理结果的偏差。查办造成经济损失的失职案件同样如此。但由于失职错误属“结果型”违纪,很容易出现先入为主,忽视调查取证的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弄清发生案件的背景、主观原因、因果关系、具体责任等基本事实,切忌主观定论,简单行事。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查清”:

一是查清失职。案件发生后,是领导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的,还是由于不可抗力引起的;是领导的责任,还是具体人员的责任,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了问题后,不问青红皂白就乱查一通,凡涉案人员一概追究责任,那是很不严肃和极不负责的“左”的表现。反之,一味强调客观,为涉案人员开脱责任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年至*年,我区金属材料公司与溧阳市清安金属结构件厂做钢材业务。金属材料公司发货,对方按月付款,至*年10月,对方已欠货款*万余元。但在业务滚动进行的过程中,金属材料公司并未觉得异常,当月又向对方发出价值195万余元的钢材。同年*月底,对方仍未能付款。之后,金属材料公司多次向对方要款未果,于*年*月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法院判决:对方于判决生效*日内向金属材料公司支付货款*元。对方没有履行判决,金属材料公司申请执行,截止目前,仅追回415864元,尚有*元未能追回。虽然双方的业务活动一切看似正常,而且金属材料公司追款也很及时、得力,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双方没有签订合同,当事人在经济活动中只是凭经验、凭感觉,过于轻信对方。在查清失职所在后,我们对当事人周某(公司副经理,直接负责此项业务)、徐某(公司经理、法定代表人),分别作出了相应处理。

二是查清损失。条规对重大损失和巨大损失以及从重、加重或从轻、减轻处分的情节作了明确界定,这是实施处理的重要依据。我区某公司总经理陈某,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对承包公司某经营项目的夏某未做详细考察了解,仅凭个人印象即轻率与之签订合同,并将48万元公款借给夏某从事经营活动。因承包人经营亏损,致使24.5万元借款拖欠近两年未能归还,在职工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尽管陈某的主观动机是为了搞活企业,而且夏某也承诺欠款于*年底还清,但毕竟在案件调查结束时,款项还是没有偿还到位,我们最终还是认定陈某的行为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对其作出了恰当处理。

三是查清责任。一起案件可能涉及多人,但由于涉案人员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不同,应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查清失职与发生案件的内在联系,区分责任,准确认定。去年,我们在调查群众联名举报反映某校办工厂厂长谢某的有关问题中,查清了谢某于1998年12月至*年5月,出于业务需要和走帐方便,先后10次以白条形式,帐外提取现金56万元,用于业务打点和请客送礼,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违纪事实。调查中,又重点就谢某在实施违纪行为之前,是否曾向学校领导报告并得到同意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这既是对违纪人谢某作出恰当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学校领导是否存在失职行为。经查,时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王某,在谢某向其报告关于帐外提取、使用业务费一事时,既没有严格把握政策规定,也没有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只是经领导班子研究(无正式会议记录),就轻率地同意了。对谢某来说,这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可见,对于谢某严重违纪问题的发生,王某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我们最终以失职错误,对王某进行了责任追究。

启示之三:查办此类案件,必须在启发当事人思想觉悟,让其正视问题、自觉接受组织调查上下功夫

失职错误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涉案人要么是领导干部,要么是拥有实权的所谓“能人”。就查办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即这些同志一般具有愿意承担责任的基本觉悟;但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这些同志思想包袱较重,心理压力大,等等,这无疑会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案件发生后,当事人往往会表现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委屈心理。认为案发属于偶然,自己不贪不占,辛辛苦苦工作,没功劳也有苦劳,到头来“惹了一身臊”,思想转不过弯。二是惧怕心理。担心自己的前途、声誉受损,不轻易承认错误,甚至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责任。三是逆反心理。认为组织上与他过不去,有意整人,有意把事情扩大。四是抗拒心理。不配合组织调查,非得到拿出证据与其对质后,方才肯被迫认错。以上种种心理,均是涉案人内心斗争的外在表现,也是十分正常的反映。对于这些,办案人员必须敏于洞察秋毫,准确把握,分别情况进行耐心疏导,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促成当事人的心理转化,逐步把他们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到对党负责、对单位建设负责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心理上缩短与调查组的距离,进而讲清问题,认识错误,接受处理。

篇4

关键词:技校学生 语文基础知识状况 调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鉴于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技校学生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公众对技校生语文基础知识状况评价较差的现状。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有必要巩固和增补技校生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而展开增补基础知识教学的起点是对技校新生语文基础知识状况真实、细致、深入地了解。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一是以河南省2010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为研究范本,以本区3所技工学校一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对语文试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市××高级中学的两个新生班学生作为参照对象,从试卷卷面上对比分析技校生与三类高中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掌握情况。二是从外部评价的角度,对技校语文教师和技校生家长进行访谈。三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简单地从学生自我认知及评价的角度展开调查。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1、字的知识的掌握状况

调查发现技校学生能够准确辨识常见字字音,具有一定的字词积累基础。在字义的识记上没有下功夫,尤其在文言字词的识记上有困难。比较而言,对古汉字的掌握远没有现代汉字掌握的好。就技校生写字情况来看,汉字的书写能力低于识别能力,错别字出现频率很高。学生写错别字的特征是:因笔画致误的错字和别字较多,错字稍多于别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没有掌握对形声字的识字规律,没有把汉字的形、声、义结合起来识记。

2、词知识的掌握情况

技校生在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远远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鲜明地显现出词汇积累量的严重匮乏。在拿三类高中新生作为参照对比时发现高中生也存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日常阅读或者口语及书面表达。正如很多同学反映出由于词汇量太少,他们常常词不达意,无法用较多较好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甚至尴尬于玩成语接龙这类语言游戏。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平时积累词汇的习惯,没有掌握好词性及词语搭配等常识性知识,他们的知识储备库仿佛死水一潭,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差,他们学习新词汇及新的表达方式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告和网络。

3、句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中考语文试卷修改病句一题的平均得分率仅为21%,56%的学生缺乏把文言语句转化成汉语句式的能力,以上试卷数据反映出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初中阶段要求的关于语句的常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出学生对句子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是很低的。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句子成分,91.1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好并列、选择、递进等7种基础类型的复句固定句式,59.0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准确判断语病并做出修改,75.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主动句、肯定句、陈述句、祈使句等8种常见句式的特点了解不全。这些数据虽然都是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上得出的结果,却很能反映学生在句的知识上的掌握程度。

4、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合中考试卷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笔者发现技校生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技校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层次。对于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种修辞方法,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只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个简单常见的修辞格,而对其他几个修辞格则只知名称,不明就里。第二,学生对修辞知识掌握的深度十分有限,尽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辨识教材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但是却不能较好的归纳分析其表达作用,不会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一旦遇到稍为复杂一些的语言环境,不少学生就难以适应了。对知识的记忆性或认知性的掌握强于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迁移和运用。

5、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者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学生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常用文体知识要点上的掌握情况是“基本掌握”或“基本了解”。学生认为自己对四类文体的掌握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就掌握程度较好的应用文而言,可能是因为B技校专门设应用文写作课,开学已经讲了一部分常用应用文格式,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没有困难,只要教师给予巩固,就可以掌握。就中考试题中考查说明方法的题目得分情况而言,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说明方法判断错误,其中不少学生即使判断正确,但在阐述表达作用时也有所失分。这表明学生对7种常见说明方法的掌握不达标。笔者还对该项知识点的成绩进行不同类型学校(技校和高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技校新生与高中新生在文体知识掌握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6.296,P=0.014

6、文学常识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中考语文试题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得分情况来看,其平均得分率为所有语文基础知识各部分平均得分率之最低点,这体现了技校生源的这部分学生所拥有的文学常识非常贫乏,是语文基础知识构成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同时该题也反映出学生在理解层面的识记能力很低。从问卷调查和与学生简单交流的情况来看,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非常有用,但是仍有41.42%比例的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很消极,甚至认为作用不大。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上很随意,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方法也很僵化,很多学生仍靠死记硬背。另外,73.7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课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7、古诗文识记的情况

中考语文试题古诗文识记得分情况反映出相当大比例的技校生没有较好地掌握经典古诗文,对单纯识记类题目的掌握强于理解性记忆的题目。问卷调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积累经典古诗文的习惯,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文,学习非常被动,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比较功利。笔者观察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古汉语工具书。对比技校生与高中生在该部分的成绩,两者在该部分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新生的古诗文默写情况比技校生好很多。

8、书写规范掌握情况

结合技校生中考语文试题卷面和访谈调查反映出的问题,笔者发现很多技校生根本就不懂得书写规范,不少教师和家长没有对学生在书写规范上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学生在书写规范上体现出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写字基本功很差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滥用、少用、错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点错位置,卷面不整洁,字迹丑陋,没有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坐姿不正确或正确坐姿的持久性差。

调查还反映出技校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上呈现出学习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自我期望值低、排斥复杂的知识理解、不能对各个基础知识点建立有效的联系的特征。访谈调查的结果显示:就技校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这一问题,无论是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技校生家长还是技校生本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差评;技校语文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缺乏必要地、及时地指导和帮助,他们认为对面向就业的技校生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最实用、最有价值的部分集中在识字、写字、书写规范、应用文写作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祝新华.语文测验原理与实施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章洁慧.关于中专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分析[J].职教通讯,2003,(2).

[3]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入职期是教师职前教育与真正教师生涯的过渡期。小学初任教师处于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其入职适应状况不仅制约专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发展,并带来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

关于初任教师的需求,美国学者戈尔德(Yvonne Gold,1990)认为,初任教师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组:情绪―生理的;心理的;身体―智力的。“情绪―生理的需要包括自尊、安全感、接纳感、自信和疾病抵抗力。如果初任教师的情绪―生理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初任教师在情绪和生理方面所承受的压力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初任教师的离职率会增加,教师对学生和专业能力的关心减少,以及教师的生理和情绪健康问题增多。”“初任教师需求的第二个方面是心理需求。主要集中在对友情、亲情、同事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需要。初任教师需要通过支持、帮助来减少自己的孤立和疏远感。”“最后,身体―智力需要包括智力刺激,新的想法、知识、艺术经验、挑战和帮助克服厌倦的新技术(Gold & Roth,1993)。新教师需要督导或其他人员的帮助使其能够享受教学的乐趣,并成为创造型的教师。”[1]分析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需求状况,揭示其入职需求的变化特征,可为开展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支持提供依据。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对南通市崇川区和开发区2011年入职的179名小学初任教师进行入职需求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179份,回收179份,回收率100%。同时,对部分小学初任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初任教师入职需求的基本情况

为了初步了解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需求,笔者对部分小学初任教师进行多次访谈,发现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需求主要表现为:

(1)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现为需要提供住宿和基本生活实施、有校车接送、适当提供交通补贴、按时领取工资等。许多外地或路远的初任教师因路途较远,回家不方便,也因刚开始工作,无力购买房屋,他们希望学校提供住宿,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也有路远的教师希望有校车接送或适当提供车贴,因为他们每个月在这方面的支出占工资的比例比较大。由于参加了工作,作为独立的成人,家庭的物质支持相对偏少,加上人际交往圈的扩大,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希望按时得到工资。有初任教师反映,同事生日、家庭喜事、同学结婚、逢年过节给家里、亲戚、小辈的礼物、礼金就已经让自己很拮据。

(2)安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校园安全的需求和心理安全的需求,即免受情感伤害,能被领导和同事理解、信任等基本的精神满足。许多初任教师“希望学校的安全防卫工作到位”,“希望不要过于劳累,有适当的休息时间,不希望得教师职业病”。他们对生命安全、劳动安全非常关注。同时,希望领导、同事能用“站在初任教师一边”的心态和他们交往,多一些关心、帮助、鼓励,少一些看管、监督、监视,甚至是轻视。

(3)交往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希望以“我是一名学校里的教师”的心态来与领导和同事友好交往,扩大校内人际交往圈,希望能经常进行交流并被接纳,选择异性配偶等。初任教师害怕与领导、其他教师交往接触,如听课、谈话等,但是他们内心又非常期望有领导、同事关心自己,能和他们交往、交谈,帮助他们成长,这种心情非常矛盾。有一位初任教师说:“来学校工作两年多啦,自己已经27岁啦,到今天连朋友都没有,平时在学校,总是在忙,和外界接触面比较窄,自己家也不在这里,也很少有老师主动关心我的个人问题。”可见,他们对友谊、归属、信任、接纳以及爱情都有需求。

(4)尊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希望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初任教师刚开始工作,满腔热情,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方法不当等原因,工作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一位老师写道:“希望自己的付出能与回报成正比。”他们希望学校领导、同事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付出,同时也希望学生、学生家长,不要总说他们是新教师年纪轻,没有水平。他们还希望社会给予关心、尊重,一位老师说:“我大学里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后选择读教育学研究生,因为我喜欢做老师。研究生毕业后,我在一所小学任教语文,自己感觉挺开心的,但是,家里人、亲戚、朋友、甚至我的同学都说,读了研究生到小学做老师,大材小用,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与其这样,还不如早点工作,工作这么辛苦,待遇又不高。每当听到这些话语,我心里非常难受。”

(5)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初任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促进专业发展的需求。由于自身的主客观原因,他们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人际交往方面和其他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很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专业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想知道如何备课和组织教学课堂;希望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希望能够了解学生并和学生有效地沟通;希望能够组织、管理班集体等等。他们渴望学校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如安排指导教师、经常去听课观摩、组织赛课等,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甚至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肯定。

2.初任教师最迫切的入职需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初任教师各种需求获得的迫切程度,笔者查阅和整理国内外关于教师需求的相关文献资料,充分征询了心理学专家和一线小学教师的意见,形成理论构想,编制了初任教师入职需求的调查问卷。然后再次征求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题目均采用利克特(Likert)5点评分法,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初任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为需求内容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初任教师前十位的入职需求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初任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以及爱与归属的需要非常强烈。

3.入职期各阶段最迫切的入职需求

在了解小学初任教师总体需求状况后,笔者进一步进行研究,希望得到小学初任教师在入职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依据小学初任教师入职适应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通过和初任教师访谈以及学校管理者的访谈,笔者认为入职初期一般为入职0.5年内,入职中期一般为入职0.5―2.5年,入职后期一般为入职2.5―3年。笔者让处于入职不同阶段的部分小学初任教师对表1的10项需求进行排序,结果发现:

(1)入职初期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①希望在教育事业上尽快有所成就,显示自己的价值,成绩得到肯定;②希望领导公正,同事间公平竞争,不钩心斗角;③希望自己的付出能与回报成正比,入职初期工资达到预期。这说明入职初期,小学教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2)入职中期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①希望得到家长的信任和配合,不要因为自己是初任教师就使他们失去信任;②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工作条件,学校能提供娱乐、旅游的机会;③希望不要过于劳累,有适当的休息时间,不希望得教师职业病。这说明入职中期,小学教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3)入职后期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①希望领导公正,同事间公平竞争,不钩心斗角;②希望学校的安全防卫工作到位;③希望有知心朋友,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希望同事间团结友爱和谐。这说明入职后期,小学教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爱与归属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从上述结果可见,入职之初,小学初任教师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来到新的学校,满腔热情,很有大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希望,他们希望自己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希望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动机。他们做事非常认真、仔细,虽然备课的质量不是很高,但是备课的态度却非常严谨,多方查阅资料。对待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每天很早进入班级,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如此辛苦地付出,有时却效果领导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这时他们最希望获得的是别人的尊重,希望领导能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希望周边的同事能以“我是学校的一员”认同他们,接纳他们,表现出尊重的需要和爱与归属的需要。

在入职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他们始终关注安全的需要,这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小学初任教师中女性偏多,自实行教师进编公开招聘考试后,许多老师是跨地域就业,没有住房,因此暂住在校内或租房居住,希望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二是许多初任教师刚到学校,无论是学校环境、人际交往还是教育教学都比较陌生,时常“提心吊胆”地做事,要经常接受领导的听课和各种检查,唯恐出现失误,因此渴望有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可见,入职之初各阶段需求的变化,有来自内外部的原因。从内部原因看,主要包括初任教师角色的转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期望值、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从外部看,主要包括全新的学校环境、领导的要求、同事的态度、学生的配合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

四、结论与思考

1.物质支持: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叶澜教授曾说:“保障教师的生存条件,是教师人权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能否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2]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初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学校要为初任教师提供办公室、办公设施条件、必备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小学初任教师对提供住宿条件的呼声比较高,但限于小学的条件和实际状况,许多小学无法提供宿舍,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矛盾。学校可采用学校租房、补贴房租等方式解决初任教师的住宿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教师周转宿舍。

2.情感支持:满足情感归属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3]。当初任教师告别高校、离开家庭独自来到学校,他们感到非常孤独,情感支持非常重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希望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去爱别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并且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4]学校可采用召开“迎新会”、开展初任教师才艺展示活动、举行初任教师需求恳谈会等方式,满足其情感归属的需要。

3.文化支持:寻找发挥才能的场所

学校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田友谊博士指出:教师如果处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发展的,那种追求服从、规范和共性的学校文化环境,压制个性、排斥立异的氛围,不利于教师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5]。学校可通过介绍地方教育的历史、学校的名人名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方式,使初任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并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

4.专业支持:促进专业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6]。学校要帮助初任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开展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建立初任教师成长档案袋制度。

篇6

关键词:园林;冬季观赏植物;植物资源;景观配置

中图分类号:S6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2-0114-02

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美学原则是其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构建赏心悦目的园林,观赏植物的配置是其实现的主要部分。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路面时常由冰雪覆盖,因此在植物景观配置时,大多选择单调、配置不合理、无或少景可赏。国外,如德国等均已全面开展这方面研究,国内此类研究尚较少。

四平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吉林省西南部,南倚辽宁省会沈阳,北靠吉林省会长春,西邻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东接吉林辽源市,堪称松辽平原的一颗明珠。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年均温4.5℃,极端低温为零下40.2℃,无霜期130天左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以旅游人居为主的现代型城市。尚未建有更多的可供冬季观赏的植物景观,偶有少量的金银忍冬等单株或树群。

本文以四平市为研究地点,在对当地冬季园林观赏植物资源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从空间组织和植物配置方面创造出具有北方特色的冬季观赏景观的途径。

1研究方法

结合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查阅、归纳与分析,采用样线和样区调查法,系统地整理出四平市区绿化与周边野生的可供冬季观赏的植物资源。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依据生态学原理、色彩搭配原理、景观设计学原理,充分考虑四平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历史、人文特点,设计以体现自然、独具北方山水景观特色、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冬季观赏植物景观。

2研究结果

2.1四平市冬季观赏植物资源

经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得四平市冬季观赏植物112种,其主要种类简要列于表1:

表1四平市冬季主要观赏植物

植物名称 拉丁名 冬季观赏主要特点 主要应用

白桦 Betulaplatyphylla 姿态优美、树皮洁白雅致 风景林

白e Piceameyeri 叶冬季亦呈兰绿带白色(气孔带) 行道、造型、风景

刺玫果 Rosadavurica 冬枝红色,冬果红色宿存 草坪树、树篱、公路绿化

枫桦 Betulacostata 冬枝红色、树皮黄褐 风景林

红松 Pinuskoraiensis 树形雄伟高大、冬冠浓绿 行道、风景林

红皮云杉 Piceakoraiensis 树形雄伟高大、冬冠浓绿 园景树

红瑞木 Cornusalba 冬枝血红色 草坪树、庭院、公路绿化

花楸 Sorbuspohuashanensis 冬果红色宿存,成簇状鲜艳 行道,风景

花曲柳 Fraxinusrhynchophylla 干挺直,树皮具白斑 庭院树丛、草坪树丛

金银忍冬 Loniccramaackii 冬果红色鲜艳,宿存 庭院、行道、风景

青楷槭 Acertegmentosum 树皮绿色、干挺直 庭院树丛、草坪树丛

山桃稠李 Prunusmaackii 幼树皮红褐色 行道、庭院绿化,风景

细柱柳 Salixgracilistyla 冬枝红色,早春更红 江边绿化

鸡树条荚o Viburmumsargentii 果经久不落,鲜红光亮 风景林、公园、庭院

紫叶小檗 Berberisthumbergii 浆果红色宿存,叶、枝深紫色或红色 观赏花木、花篱、盆景

2.2景观配置探讨

2.2.1主景与背景良好的背景组成,是烘托主景的重要手段,将主景与背景利用颜色、距离等因子合理的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观赏效果。背景树宜选择常绿、分枝点低,绿色度深或树形、叶色对比强烈,枝叶繁茂,开花不明显的乔灌木,如桧柏、大叶黄杨等,并且要兼顾其冬季的观赏特点,体现四季园林的思路;在配置上以单纯的树种为好,如果用不同颜色的树种则要求其冠形、高度、风格、颜色大体一致;林缘线的曲折变化不宜过于繁杂,以防喧宾夺主;如要求背景树以完整的绿带或树丛来衬托主景,那么背景树要保持一定密度,形成较紧密的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整体效果。

在园林绿地中孤植树常作为大草坪的构图中心,是绿地的主景。孤植树体现的是植物的视觉中心,引导人的视线上升、造成高耸的感觉。孤植树主要是以植物的个体美为主要欣赏目标,因此要求选择树姿挺拔、优美,色彩鲜明,体形较大,寿命长而有特色的树种。并且,在选择树种的同时,要考虑到北方的冬天的气候特点,将植物的特色融入其中,如选择红皮云杉、红松是体现树木在满山遍野的冰雪之中挺拔独立,雪压青松之景,选择垂柳、龙爪柳是体现随北风飘逸,弯曲秀丽之景。另外,孤植树与周围的景点要取得均衡和呼应,四周要空旷,要留出一定的视距供游人欣赏,一般最适距离为树木高度的四倍左右。

2.2.2前景与后景前景是后景的遮拦,是其若隐若现的屏障;后景是前景的衬托,是前景的延伸。随着观赏者的角度前景与后景的渐变,让观赏者在视觉与心理对景点的理解逐渐加深。如在楼房前种植红皮云杉与龙爪柳,龙爪柳在前,红皮云杉在后,枝繁叶茂的龙爪柳遮挡挺拔俊美的红皮云杉,但是随着观赏者的移动,两树种逐渐错开,针阔树种的差异逐渐体现,成为新的观赏点。

2.2.3高与低在绿地中,高低搭配是体现绿地层次的主要手段。高处往往选择树冠庞大、枝叶浓密、冠形最好以圆球或伞形效果的树种;低处则以灌木树丛为主,应用修剪的技术手段将其造成各种形态,以配合高处形成错落有致、高低成趣、丰满而不杂乱的园林景观,在茫茫的冰雪之中也觉其空洞乏味。此配置树种宜少不宜多,以1~2种为佳,其配置形式宜疏密相间,林缘线宜曲折自然。

2.2.4色彩与季相在配置冬季观赏植物时,掌握好补色对比、冷色对比、中和色、近似色、补色对比的应用,如在受光的草坪上种植冬季花皮、红干、红枝、红果树种等,能取得明快的对比效果,可选树种有:青楷槭、花曲柳、红瑞木、金银忍冬等。

为了良好的表现植物季相,在草坪植物配置上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避免一季开花、一季萧瑟,偏枯偏荣的现象,尽量使园林景观春色早临、秋色晚去、夏景多趣、冬景别致,以满足居民对景观的四季要求。在配置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叶、果,冬之枝、干都是很好的素材,或以花为主,或以实为主、或以干为主,组织搭配得当即可以体现本地鲜明的季相特点,也可以使绿地空间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2.2.5不同绿地类型不同绿地类型进行景观配置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城市自然环境(温度、空气质量等);城市人文特点;观赏人群(成人、儿童);观赏角度(平视、俯视和仰视);观赏距离(近看与远距离观赏);环境心理学(安全性、实用性、宜人性、私密性和公共性等)等。

(1)公路绿化景观配置。公路绿化带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因素,如土壤板结、汽车尾气等。此类配置应选择抗逆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配置,视觉角度属平视或俯视,以车观景色为主。因此,树种选择以乡土为主,引进为辅,高矮搭配、颜色相宜。如:花楸、红皮云杉等绿底衬红果明快、亮丽,配置上以大斑块植物群为基本景观单位。

(2)广场与公园。广场与公园具有开阔、规整的主要特点。广场硬板铺装较多,多以植物景观搭配成景;公园则更加亮丽、自然,属于居民的聚集地、休闲地,多以植物景观为主,搭以圆石、假山、亭榭等,构成开放、多变、清新自然的园林景观。在配置景观时,应在局部或者重点部位加重考虑冬季的景观变化,使景观具有动态的效果。

(3)小区。居民小区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其绿地开放性是绿地中最高的,因此宜选用成活率高、耐修剪、无或少刺的观皮、观枝、观果树种,采用恰当的造型艺术,以松散的树群与草坪配成开阔的观赏空间。

(4)厂区。在化工区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树种的抗逆性。

3结语

植物的景观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开阔愉快的美感,同时也给绿地以及山石建筑以美的衬托。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绿地空间环境特点,立地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园林景观。

篇7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环节。国际会计准则(I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可以理解为,其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或债务结算的价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并比较全面地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规定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可采用公允价值,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来调整其会计政策。不过,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还是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做了审慎的改进。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即在一些领域,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相关性的进一步运用。

二、公允价值引发上市公司价值重估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规定,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被出售,该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将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而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因股改之后,可以拥有相对确定的二级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因此可以作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可以以公允价值计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会计准则的改变,将使得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大幅增加,由此引发上市公司价值重估。

从估值影响来看,如果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并未改变公司的现金流,则不会影响到公司的绝对估值。但是,在相对估值法普遍应用的今天,股票价格对公司业绩和资产波动比较敏感,而新准则的实施将使部分隐性资产增值显性化。由于新准则应用将产生对公司资产如何确定的问题,因此很多企业的价值将得以重估。事实证明,从近一段时期股市上的反应来看,新会计准则概念投资主题急剧升温。金融股、地产股等行业由于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的敏感性,已对A股二级市场产生了较大刺激,引发诸多相关个股持续上扬。2007年4月13日S*ST长控复牌上市、暴涨849%后被交易所紧急停牌,无疑是典型的新会计准则制度下的受益股。由于债权人豁免ST长控债务重组收益2.7亿元,按新会计准则计入当期收益。受益于新准则的绝不止此一家,雅戈尔、两面针等同样如此。

三、会计处理差异例证分析

以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两面针数据为例,截止2006年12月31日,该公司总股本15,000万股,持有上市公司中信证券股票4,563万股,历史成本为1.6元/股,中信证券股票2006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27.38元/股。根据新会计准则22号规定,两面针公司既可把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指定的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但一经确定不得重新分类。从会计处理角度分析看,这两种不同会计处理差异对两面针公司2007年一季度业绩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有很大差别。

(一)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假如两面针公司2007年3月30日前按中信证券1月9日至3月30日期间的均价37元已出售完业已公告计划出售的1,050万股。则两面针公司一季度的每股收益为:

[1050×(37-1.6)+3513×(43-27.38)]×(1-15%所得税)÷15000=5.22元。(未考虑两面针公司一季度其他资产的价值和投资收益影响)

(二)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由于两面针公司已公告,于2007年4月9日前出售1,050万股。所以该部分必须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余下的3,513万股才可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假如两面针公司3月30日前,按中信证券1月9日至3月30日期间的均价37元已出售完业已公告计划出售的1,050万股。则两面针公司一季度的每股收益为:

[1050×(37-1.6)]×(1-15%所得税)÷15000=2.11元。(未考虑两面针公司一季度其他资产的价值和投资收益影响)

篇8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审计期望差

作者简介:章琳一,女,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72-0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快速平稳态势,一系列法律法规也相应日趋完善。社会环境对审计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新颁布的《公司法》对所有公司都必须进行年审这一规定更是大大刺激了审计业务量的增长。然而,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可能存在过高的现象,这与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会产生一种矛盾。当审计所能完成的能力不能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内容和要求认识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期望差。期望差的出现无疑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提取职业风险基金主要是出于对民事诉讼风险提供基础保障的目的,其面临民事诉讼的原因有可能为会计师事务所作出虚假陈述,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或丧失独立性等行为;也有可能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能力达不到客户、公众的要求出现审计期望差。因此期望差的存在是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职业风险基金的因素之一。

一、 风险基金设立的意义

《注册会计师法》第28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虽然注册会计师法对此早有规定,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对此项规定的执行程度不一,甚至根本不到位。某些事务所设立了职业风险基金,但基金规模明显偏小;某些事务所累计的风险基金数额较大,但只是停留在账面上,只有很少部分对应在货币资金上,部分用于购房、买车等购置固定资产上面,部分用于日常办公费用等,没有起到职业风险准备金的作用;更有某些事务所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风险基金,若出现民事赔偿责任,由于注册资本和自有资金较少,其面临的冲击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如果民事诉讼赔偿金额巨大,事务所将被迫倒闭。

目前,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有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两种。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以公司的全部财产、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若承担的赔偿责任超出公司全部财产及股东出资额,则公司破产并不要求股东在出资额之外进行赔偿;而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开办人或合伙人以自己的个人财产承担合伙企业的债务,即当合伙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时,合伙人应当以自己的个人财产承担不足部分的清偿责任。这表示合伙制事务所合伙人为保障自己的财产安全更有必要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因为一旦发生上述情形,受牵连的是个人财产,影响严重。职业风险基金设立的另一个目的是为证券投资者的证券损失索赔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所应负的财产保障。当合伙事务所发生职业风险需要赔偿时,合伙人可能事先转移个人财产,造成无财产可赔的局面,从而逃脱经济赔偿责任。这种做法是一种对社会公众极其不负责任的举动。事务所作为一个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组织,须以诚信树品牌、待顾客,如利用自己的经济知识逃避责任,将会使社会公众对其评价大打折扣,使公众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加深期望差矛盾,使公众对审计结果、审计人员的品质和能力产生质疑。因此,为树立行业形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的管理,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应自觉按规定比例提取职业风险基金。

二、 风险基金的提取

为规范事务所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财政部于1994年底制订并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其第10条第15款规定:职业风险基金按业务收入的10%计提,作为因不可避免的工作失误而依法进行赔偿的准备金。在实际操作中,事务所普遍反映这一比例过高,况且事务所改制后风险基金不得在税前列支,没有节税作用更是相对加重了事务所的负担。但基金的提取并不是只有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不得税前列支,与之类似的是,《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从每年的税后利润中提取交易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证券交易的损失。该基金的性质、目的与职业风险基金相似,因此,提取规定也相似。业内人士不便以税后利润缴纳基金加重负担为由申请更改规定。当前广受争议的是,事务所作为由注册会计师个人出资组建的民营企业是否要提取如此高比例的风险基金。行业内争议的焦点最后集中在要不要确定一个提取上限问题。有人认为,风险基金应常年不间断的计提,因为:第一,风险基金属于或有负债,它将来实际支出多少无法预计,不能确定上限,应“居安思危”;第二,事务所的业务收入、风险和确定上限的基数额(如注册资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以任意选定的某一基数按比例确定为上限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正是由于职业风险基金作为一种或有负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达到一定的合理数额后,就没有必要无限制提取,造成资金占用浪费。

2005年,《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9条规定:“事务所专户储存的风险基金余额达到该事务所最近3年平均年审计业务收入3倍以上的,或者风险基金余额达到该事务所最近3 年平均年审计业务收入5倍以上的,可以中止提取。”这一结论代表提倡确定风险基金提取上限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但确定的基数并不是呼声较高的注册资本,而是最近3年平均年审计业务收入。单从第9条规定可看出,相较于之前1994年的规定,新规定缩小了提取基数范围,将提取基数由全部业务收入改为审计业务收入。由于事务所业务多样性的展开,咨询、验资等业务收入已占全部业务收入相当一部分比例,全部业务收入减去这部分收入作为计提依据从基数上降低了风险基金提取金额,减轻了事务所的负担。《征求意见稿》还废除了统一10%的计提比例,采用超额递减的提取比例(见表1),具体公式为:风险基金提取金额=审计业务收入×提取比例+速算加数,并且提取比例最高为10%,随着审计业务收入的增加,提取比例逐渐下降。这一规定从提取比例的确定上减轻了部分事务所的负担。但是,拟定的提取方法较为复杂,而且没有任何抵扣优惠。

此后,2007年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事务所应当于每年年末,以本年度审计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提取职业风险基金。事务所可以通过购买职业保险方式提高抵御职业责任风险的能力。事务所购买职业保险的,实际缴纳的保险费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抵扣保险金金额:可抵扣金额=当年度负担的保险费×15%。可抵扣金额大于或者等于当年度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的,当年度可以不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可抵扣金额小于当年度应提职业风险,应当按其差额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关于风险基金提取办法的最新规定中,采用了5%的最低比例,事务所可自行选用更高比例,反映了弹性原则,大大降低了全体事务所的负担;另外,还沿用了审计收入这一基数,也体现了“上限”原则,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结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险的情况和事务所业务收入情况两个因素来确定。这明确了职业风险基金的从属地位,事务所职业风险赔偿的准备金应该位于合伙人自身连带责任、职业责任保险之后,作为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的一个补充。

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公共性、企业性的双重性质,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其设立职业风险基金不但为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民事诉讼风险提供基础保障,也为证券投资者的证券损失索赔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所应负的财产保障。审计期望差的出现令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民事诉讼的风险增大,提取职业风险基金“防患于未然”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减轻了由于期望差的出现等原因导致事务所审计失败所面临赔偿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 范小虎.缩小审计期望差的办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01).

[2] 刘建军.略谈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的管理[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09) .

[3] 马敬民. 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会计处理规定质疑[J].财会月刊,2005,(02).

篇9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人文地质;危害;处理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维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由于人类的活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失调,则会反过来危害人的健康和生产活动。这类环境质量退化引起的危害,往往不是短期内所能克服的,地下水资源正是这类环境因子之一,一旦由于人为因素而恶化,将危害国计民生和环境质量,所以,认真作好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工作是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1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危害

1.1 过量开采

地下水作为资源,它有个“量”的概念,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有条件的,只有对地下水资源作出了正确评价,并且,据此制定的开发利用方案是合理的,取水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也是正确的,开采过程中,地下水水位降深和降落漏斗范围都是预见到的,是置于控制之下的,也就是说,开采量和补给量能达到动态平衡,这样地下水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之,如果对水资源缺乏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或者开发利用方案和手段不符合客观实际,或者补给条件由于人为的、自然的因素而改变等等原因,造成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即开采量超过补给量,使含水层中的储存量逐渐消耗,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区域性降落漏斗范围不断扩大,当这种过量开采出现的不良现象,没有及时得到自然的或人工的补给所调整和补偿,继续发展下去,则地下水资源必然会遭到破坏,致使水源地出水量日趋枯竭,设备不能充分发挥效益,迫使水源地部分停产,甚至全部报废,从而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正常生活。

1.2 外界污染

凡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组成成分的有害变化都是污染,这和地下水因自然界的矿化作用而改变其组分浓度的现象,在成因上是有区别的,尽管后者有时也使水质恶化。地下水被污染是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其污染来源和污染途径是比较繁杂的。大体可分为四种情况:(1)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其水质仍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以及有高浓度残余化肥残余农药成分的灌溉回流水,通过污染地表水、污水灌溉、废水排放处理系统等的渗漏途径进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2)工业及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如废渣,废矿石、垃圾等,露天集堆的固态工业原料和产品如矿石,它们中的某些物质经大气降水的淋滤呈溶解态或者悬浮态随降水渗入地下,而污染地下水。(3)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有毒物质微粒(尘埃),也可经大气降水的携带进入地下,导致地下水的污染。(4)井孔在设计与施工上的缺陷,往往成为地下水污染的媒介。譬如:井孔上部封闭不严密,使污染了的地表水、大气降水沿井孔外周的孔隙、裂隙渗入地下,有些回填处理不好的废弃井孔起到类似的污染渠道作用,还有,井孔分层止水结构处理不妥当,使井孔周围环状间隙成了不同含水层水的越流通道,造成水质不好的水和水质好的水发生水力联系,也会使水质好的水被恶化。有些使用年久井管已腐蚀的水井,其水质变坏就是这个缘故。

2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处理措施

从改善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需要出发,勘察期间应该注意做好下列工作:

2.1 污染调查

这项工作,宜尽可能在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测绘的同时进行,以尽早掌握工作区内有无污染可能及其趋势或已污染情况,便于及时考虑防护与治理措施。调查之前,应先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收集和了解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背景材料。调查内容包括:污染来源、污染途径、污染物质成分及其危害性、已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以及其发展趋势等。调查中要着重注意污染对富水地段或者拟考虑作水源地地段的影响。鉴于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很多情况下有密切的水力联系,而工业废水又通常是排放于地表水系的,污染的地表水往往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介质。所以,调查时要注意了解地表水的污染状况、自净能力及其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有条件的话,最好还调查些当地居民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和他们的适应能力这方面材料,以供考虑防治措施时参考。

2.2 建立监测系统

通过污染调查,发现主要富水地段或拟建水源地地段有被污染的可能,或者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时,则应建立对污染的监测系统,最好与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结合起来,监测点除能控制上述及其附近地段外,应沿污染源方向布置,还要在邻近不会受到污染的地方(应是同一水文地质条件下的)设置2~3个对照点,以资分析对比。监测系统应定期检验地下水水质,测量地下水水位、水温外,还应该注意附近土壤、地表水等污染介质的状况,掌握动态。分析趋势,及时预报。

2.3 选择水源地

在进行水源地方案对比、选择水源地时,应该考虑兼顾工农业用水,不要影响农业用水需要,如果工作区内,由于其他水源地的开采,开采量已接近补给量,或者水质已有恶化趋势,或者已出现地面沉降现象等情况,则在没有统筹安排、调整各水源地开采方案和采取人工回灌等措施之前,不宜再设置新的水源地。一般情况下,水源地应该选择在污染源(如城市、容易造成污染危害的工矿企业)的上游[4]。

2.4 拟订开采技术方案

在拟订开采技术方案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要预见到开采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动态,来规划和控制开采量及相应的水位降深。在水源地附近另有其他水源地时,必须处理好各水源地开采方案的协调问题。譬如,取水的主要含水层怎样配置,开采量怎么分配,工作水位控制在什么深度等等。

3 结论

总之,应为某些特定的地下水资源防护与抬理项目如人工回灌、防治污染、控制地面沉降等提供必要的地质――水文地质依据和适宜的技术措施建议,并需要开展相应的科研与实验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集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03).

[2]杨秀芬.探讨煤田水文地质各阶段工作重点系统[J].科技与企业,2013(18).

篇10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许多相应的制度法规、社会服务都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恶化,频频爆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很大影响。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群体性事件的现场情况瞬息万变,警察心理状态也变化万千。

1群体性事件概述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指的是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选择适宜的场所或时机,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危害的集体活动。

2群体性事件中不同阶段警察主要的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会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警察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重要的控制力量,能否有效的控制现场情势,直接关系到群体性事件后果如何。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警察的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心理反应常常随着情势变化而变化。其中不良的心理反应往往影响警察采取果断有效的处置行动。

那么,根据不同阶段现场处置任务的不同,警察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

21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初期

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初期的主要任务有:了解现场情况,迅速报告上级,通报涉事单位;掌握现场动态,控制重点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疏导围观人员;尽力说服群众,防止事态扩大。

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初期阶段,有的民警处于茫然之中,不知所措,且内心抵触、被动应对的状态。不同警力之间缺乏配合,难以形成有效指挥的合力。在复杂危险的现场处置中,有些民警对现场的混乱感到恐慌,普遍出现焦虑、烦躁、愤怒、压抑等心理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和宣泄,这些负面的心理情绪很容易使一些民警在处置时思维失控、降低理智,把政策和法律忘于脑后,酿成如盲目抓人打人,或是错误使用武器、警具等过激行为,影响处置任务的完成。

22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中期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期的主要任务有:宣传教育,继续疏导围观人员;联系各方积极对话,消除情绪矛盾对抗;迅速调集警力,控制现场局势;采取管制措施和强制性措施,依法果断处置平息。

这一阶段民警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的失控。被激失控心理危害性在于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容易被闹事分子利用,借以挑起事端,扩大事态。在执行处置任务中,多数民警是警龄不长的年轻人,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情绪变化激烈。一些闹事群体往往利用年轻民警自控力弱的弱点,抓住上级要求民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规定,用侮辱谩骂或故意激惹的行为挑衅民警,使得部分民警的情绪失控,出现暴怒、骂人,甚至打人等过激行为。在处置中期,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群众对警察采取了许多暴力和侮辱的言行。那些在公共场合穿着制服被群众殴打、羞辱或者泼脏水的民警,心中产生强烈的羞辱感,但迫于形势无法宣泄,只能压抑和忍耐,导致民警出现焦躁情绪,表现出理性行为下降,较容易对群众采取强制措施和暴力行为,不合理地宣泄压抑的情绪。

23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后期

群体性事件处置后期的主要任务有:及时解除现场管制,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保持警惕,防止事件反复;区分性质,依法果断处理闹事者;配合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在处置后期,强制措施的采取使部分民警感到兴奋;事件妥善处理后,委屈感、成就感和沮丧交织在一起;如果事件处置中造成伤亡的,民警会感到后怕、心痛、委屈和难过。部分民警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民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危及自身生命或身体完整性事件,在创伤性事件过去以后出现后怕心理。其表现为: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心理创伤性事件;闯入性回忆心理创伤时的事件,频频出现痛苦梦境;由于环境或意念刺激,重新出现处置时的异样感觉;情感麻木、心灰意懒;警觉性过高,容易受到惊吓。其危害性在于影响民警处置力的持续生成。

3群体性事件处置后警察的心理调控

31通过训练,培养警察沉着稳定的心理品质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及不可预见性,处置事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最初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反应,这就要求警察应具备沉着坚强、机智勇敢的心理品质。在日常工作和训练中,加强对警察注意力、承受力、耐力、迅速判断能力、沟通、口头表达等训练,提高民警处置各种情况的心理素质和应激阈限。因此在日常工作和训练中,加强对各种危机情况的适应训练,有助于在处置中充分发挥民警的能力以及民警的自我保护。

32通过模拟演练,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能力

公安机关可结合本地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使指挥员和民警能够在不断的处置练习中,把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思维判断的行为变为直接反应性行为,减少思考判断的时间。在平时训练中,可设置模拟的突况,施以各种干扰因素,创设一些合理的危急情境,让警察置身其中,使其情绪体验达到一定程度的紧张,以提高警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既可以采取模拟训练的方法,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配合训练,积累经验、相互磨合、建立默契。通过模拟实战演练,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强化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

33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高民警的心理应对能力

长时间的处置行动,使民警处于疲劳饥饿、缺乏睡眠、缺乏作战动机、人际关系紧张、失去集体支持等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处置事件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性和艰巨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民警很容易受到心理冲击,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因此,应满足民警基本的物质需要,保证处置能力的生成和持续,全力做好基本后勤保障工作。通过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民警积极的战场心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处置任务的顺利完成。

34现场的心理支持与后续的心理跟踪

处置行动情况千变万化,民警处置问题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现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尝试。通过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及时净化民警的心理环境,解决民警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民警处置力的提高和处置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