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的含义

篇1

在小满节气过后,人们就会迎来芒种这个节气,而人们对于这个节气也存在着许多的未知,那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22芒种节气的含义寓意是什么。欢迎大家来阅读。

芒种节气的含义寓意是什么“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节气的民间谚语1、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既是麦收、夏收的时候,也是播种玉米、移栽水稻的时候。如果芒种的时候耽误了农活,错过了农作物的最佳时期,想要补种为时已晚,也很难有好收成了。这句话用来劝诫农民把握好时节,把握好轻重。

2、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这是在湖南、湖北等地流传的一种说法,指的是在芒种期间天气如果特别炎热的话,那在夏至的时候就会雨水特别多,会出现阴雨连连的天气。在有些地方还有着“芒种雨涟涟,夏至要旱田”、“芒种落雨,端午涨水”这样的说法。

3、芒种到,狗伸舌,鸡张嘴

这句俗语说的是在芒种节气到来之后,天气也就开始日渐炎热了,而狗会热得伸出舌头来降温,鸡都热得要张开嘴巴了。事实也如此,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从此以后天气甚热,雨水较多,湿度增大,北方进入雷雨、阵雨天,南方则已进入梅雨天,要注意防湿。

4、芒种芒种,碰到亲家不说话

这是四川等地的俗语,意思就是芒种时期,农民太忙了,农活一刻也不能耽误,走到路上碰到亲戚都来不及搭话。

篇2

1 各种子质量问题的概念和范围

在法律文件中,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缺陷”(在种子这一特殊产品领域应称种子缺陷)的概念和《种子法》对假、劣种子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外,“产品瑕疵”(在种子应称“种子瑕疵”)、“产品质量不合格”(在种子应称“种子质量不合格”)和种子缺点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各种种子质量问题的含义及相互区别、十分必要。

1.1 不合格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质量不合格,是指种子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种子生产、加工、馐、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或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质量不合格的种子称作不合格种子。不合格种子包括:(1)假种子和劣种子;(2)应审定而未审定通过的种子和违法引种以及为境外制种、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销售的种子;(3)是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规定以及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种子;(4)不符合包装标准的种子;(5)不符合贮藏标准的种子;(6)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的种子。

1.2 瑕疵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存在瑕疵是指种子不具有通常的使用性能或不符合品种说明。存在瑕疵的种子称作瑕疵种子。瑕疵种子包括:(1)活力瑕疵的种子(指虽经检发芽率合格但不具有正常出苗、生长且发育成正常幼苗能力种子);(2)种性瑕疵的种子(指非品种退化或混杂原因不具备品种“三性”即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种子);(3)性状瑕疵的种子(指不具有品种典型性状的种子);(4)栽培瑕疵的种子(指不适应品种主要栽培措施,如播期、播量、施肥方式、灌水、病虫防治等的种子);(5)使用瑕疵的种子(指不适应品种使用条件,包括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和生产条件的种子);(6)作用瑕疵的种子(指不具备应有作用的种子,如包衣种子不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虫害或促进幼苗生长等作用)。

1.3 缺陷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缺陷是指种子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存在缺陷的种子称作缺陷种子。农作物是经过长期自然进化、人工驯化形成的适应人类某种需要的特殊植物。农作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种子不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工或者潜是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很少使用的缺陷种子概念。但是,随着转基因育种、辐射育种的发展,以及药剂处理、生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有可能存在具有上述危险或者潜在风险的缺陷种子。

1.4 缺点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缺点种子来源于“缺点品种”。缺点品种是指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品种。缺点品种产生的种子称作缺点种子。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自身的变异,审定通过的品种就会出现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产生缺点种子。

2 各种子质量问题之间区别

2.1 判定标准不同

判断种子质量合格的标准是已的种子质量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判断种子存在瑕疵的标准是种子不具备通常的或约定的使用性能,判断种子存在担缺陷的标准是种子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判断种子存在缺点的标准是审定通过的品种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

2.2 责任主体、怀擀和形式不同

2.2.1 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因种子质量不合格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其责任性质为过错责任。在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其预先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其承担替代现任后享有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最终责任的承担者是有过错的种子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法律之所以规定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预先承担现任,目的在于对种了使用者利益的优先保护。种子使用者享有的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的“赔偿权”与出售种子的经营者享有的向种子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的权利主体和权利性质均不同。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应向出售种子的经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践中,要求种子生产者、其他经营者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做法,混淆了“赔偿权”与“追偿权”的界限。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形式是综合的,既包括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责任,又包括发生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2.2 种子瑕疵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因种子瑕疵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种子出售者就种子的使用性能或其他性状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责任,它属于违约责任范畴,是一种过错责任。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如在出售种子时已就种子瑕疵明确告知的,免其责任,责任形式为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2.3 种子缺陷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因种子缺陷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人峰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由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人、审定人或药剂处理种子的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产品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无过错的特殊侵权责任,即无论培育人或生产者和种子经营者是否有过错,只要因种子缺陷造成损害者必须赔偿。责任形式为连带赔偿民事责任。

2.2.4 种子缺点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造成损失的,由培育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培育人通过品种权许可或种子生产、经营、推广享受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根据对等原则,其有义务承担因品种推广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审定人(即承担品种试验的单位和从事品种试验、审定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 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同

种子质量不合格涉及的有关行政责任由生产或经营不合格种子而产生,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没联系。涉及的有关刑事责任,以销售金额五万元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品罪;以使生产遭受二万元损失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种子缺陷责任和种子瑕疵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种子缺点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缺点时产生审定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造成损失时产生培育人和审定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 判定不同质量问题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3.1 判定质量不合格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处理不合格种子案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如《种子法》、种子质量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由国务院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等。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方法,一是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具备相应检测条件和能力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依据法定或约定(包括标注)的种子质量标准进行判定;二是由种子管理机构或种子纠纷处理机构根据种子经营提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试验验证依据、种子标签等,依据《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等进行检查判定。

3.2 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的地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3.3 判定种子缺陷的依据是《民法通则》

判定方法是由种子事故处理机构委托鉴定机构对缺陷种子与损害结果这间的关系和造成损失的程序进行鉴定。

3.4 判定种子缺点的依据和方法

3.4.1 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判定

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缺点品种由品审委员会审核公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停止生产、经营、推广缺点品种。

3.4.2 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判定

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鉴定,确定不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篇3

关键词: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

一、前言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影响着国民的生活。土壤的肥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产量。近几年来,为了增加玉米的产量,施肥量越来越大而产量却不见明显的增加,由于不科学的施肥使肥料的利用率降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科学施肥是现代农业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进行应用,并且对其效益进行分析,和以前不施肥的进行对比分析,做好相关记录,更加客观地评价测土施肥配方,看测土配方施肥有没有实际效益。

二、测土配方施肥的含义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通过测定土壤中所含微量元素,计算土壤中还缺乏什么元素缺多少,最后根据所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再次调整微量元素的含量,使肥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能够充分的供应农作物的生长,充分利用肥料,不会出现肥料的浪费。这套施肥技术能够很好地结合科学技术,并根据我国土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在有效利用肥料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测土配方施肥的必要性

传统的施肥方法一般都是根据施肥习惯和肥料在市场价格的高低来决定所施肥料的多少,从而使得种植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施肥没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容易造成肥料浪费,部分农民们会经常施氮肥,而很少应用有机肥、磷肥和钾肥,以及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的肥料,这就会造成氮、磷、钾在土壤中比例不合理,使得土壤的养分不平衡,肥料的利用效率下降,最后造成投入成本增加,效率减低。所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采取测土配方是很有必要,而且也是很迫切的。因为只有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才可以有效的利用肥料,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总产,品质。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的发展。

四、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

第一,选定一块土地种上玉米,从种子落地那一刻开始就要对其进行监测,不断地对其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在玉米的一定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施肥手段,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对不同的数据做好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第二,准备阶段,要充分了解这块地以前的情况,以前种玉米时,玉米的产量是多少,施肥的量是多少,并作好记录。除了种植玉米外还在这块地上种了哪些农作物,产量如何。对农民的施肥方法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还要从所做的有关数据和案例中分析出其在一开始的施肥方式上的不足之处。最后,要结合土地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玉米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总结出具体的施肥方案,在充分的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后,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测土施肥方案,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向当地的农户仔细的阐述测土配方施肥的有用之处,它的优点,以及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的进行和开展。

第三,要将先前调查的有关土地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玉米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仔细的处理,并且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总结,将已得到的数据进行更好的梳理,使数据更有秩序。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该地区地质进行仔细的调查,采集和测试,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要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性质,对每一块区域都要采取一定的样本,在播种前全面采集土壤表面的土样,然后对其进行更好的测试分析,从而才可以确定正确的施肥方案。

第四,制定正确的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一定要认真记录用新型施肥方法试肥后玉米的产量,并和以前的进行对比,看一看在新的施肥配方下玉米的产量增加了多少,如果产量增加的可以的话,就可以全面推广该技术。对每个地方的土地进行测定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案,确定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使各个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第五,对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科技培训、印发一些有关的资料,将这些资料发放到相关农户的手中,促使其更加有效的\用这些科学知识,积极参与到配方肥料中来,不断地将这一技术推广,还要保证农户与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便农户更好的向相关人员反映施肥的效果。

五、结束语

对我国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的结果率,增加农户的经济利益。对于我国种植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不断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 施玉芳,石磊.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6(1):116.

[2] 郑立晨,郑立中. 论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 吉林农业. 2010(12).

[3] 陆英燕. 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及其应用[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3) .

[4] 王慧娟,孟月娥,赵秀山,张强,李艳敏,理向阳. 不同施肥水平对茶条槭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05).

[5]黄丽芬.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效应研究[J].杂粮作物,2010(05).

篇4

关键词:不合格种子;瑕疵种子;缺陷种子;缺点种子

经检发芽率符合标准的种子播种后不出苗或出苗后长不成植株,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种性严重退化等不属于假、劣种子的种子质量问题,在实践中时有发生。人们在处理不属于假、劣种子的种子质量问题时,常感到无法可依。这是因为人们在处理种子质量问题时除适用《种子法》对假、劣种子的特别规定外,不善于适用其他法律有关产品质量的一般规定。种子属于产品。依据有关规定,种子质量问题包括假、劣种子在内可以分为种子质量不合格、种子瑕疵、种子缺陷和种子缺点。在法律文件中,除《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缺陷”(在种子这一特殊产品领域应称“种子缺陷”)的概念和《种子法》对假、劣种子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外,“产品瑕疵”(在种子应称“种子瑕疵”)、“产品质量不合格”(在种子应称“种子质量不合格”)和种子缺点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各种种子质量问题的含义及相互区别,十分必要。

1各种子质量问题的概念和范围。

1.1不合格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种子质量不合格,是指种子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或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质量不合格的种子称作不合格种子。不合格种子包括:一是假种子和劣种子;二是应审定而未审定通过的种子和违法引种以及为境外制种、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销售的种子;三是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符合《种子标签通则》规定以及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种子;四是不符合包装标准的种子;五是不符合贮藏标准的种子;六、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的种子。

1.2瑕疵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种子存在瑕疵是指种子不具有通常的使用性能或不符合品种说明。存在瑕疵的种子称作瑕疵种子。瑕疵种子包括:一是活力瑕疵的种子。是指虽经检发芽率合格但不具有正常出苗、生长、发育成正常幼苗能力的种子。二是种性瑕疵的种子。是指非品种退化或混杂原因不具备品种“三性”即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种子。三是性状瑕疵的种子。是指不具有品种典型性状的种子。四是栽培瑕疵的种子。是指不适应品种主要栽培措施(包括播期、播量、施肥方式、灌水、病虫防治等)的种子。五是使用瑕疵的种子。是指不适应品种使用条件(包括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和生产条件)的种子。六是作用瑕疵的种子。是指不具备应有作用的种子。如包衣种子不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虫害或促进幼苗生长等作用。

1.3缺陷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种子缺陷是指种子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存在缺陷的种子称作缺陷种子。农作物是经过长期自然进化、人工驯化形成的适应人类某种需要的特殊植物。农作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种子不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很少使用缺陷种子的概念。但是,随着转基因育种、辐射育种的发展,以及药剂处理、生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有可能存在上述危险或者潜在风险的种子;此类种子就属缺陷种子。

1.4缺点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缺点种子来源于“缺点品种”。缺点品种是指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品种。缺点品种产生的种子称作缺点种子。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自身的变异,审定通过的品种就会出现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产生缺点种子。

2各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区别

2.1判定标准不同。判断种子质量合格的标准是已的种子质量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判断种子存在瑕疵的标准是种子不具备通常的或约定的使用性能。判断种子存在缺陷的标准是种子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判断种子存在缺点的标准是审定通过的品种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

2.2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不同。

2.2.1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因种子质量不合格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其责任性质为过错责任。在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其预先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其承担替代责任后享有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最终责任的承担者是有过错的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法律之所以规定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预先承担责任,目的在于对种子使用者利益的优先保护。种子使用者享有的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的“赔偿权”,与出售种子的经营者享有的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权利主体和权利性质均不同。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应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追偿责任,不等于应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践中,要求种子生产者、其他经营者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做法,混淆了“赔偿权”与“追偿权”的界限。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形式是综合的,既包括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责任,又包括发生在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2.2种子瑕疵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因种子瑕疵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种子出售者就种子的使用性能或其它性状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责任,它属于违约责任范畴,是一种过错责任。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如在出售种子时已就种子瑕疵明确告知的,免其责任。责任形式为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2.3种子缺陷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因种子缺陷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人身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由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人、审定人或药剂处理种子的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产品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无过错的特殊侵权责任;即无论培育人或生产者和种子经营者是否有过错,只有因种子缺陷造成损害,都必须赔偿。责任形式为连带赔偿民事责任。

2.2.4种子缺点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造成损失的,由培育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培育人通过品种权许可或种子生产、经营、推广享受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根据对等原则,其有义务承担因品种推广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审定人(即承担品种试验的单位和从事品种试验、审定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同。种子质量不合格涉及的有关民事责任,因损害事实发生而产生。涉及的有关行政责任,以生产或经营不合格种子而产生,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无联系。涉及的有关刑事责任,以销售金额五万元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使生产遭受二万元损失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种子缺陷责任和种子瑕疵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种子缺点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缺点时产生审定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造成损失时产生培育人和审定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判定不同质量问题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3.1判定质量不合格种子的依据和方法。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处理不合格种子案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如种子法、种子质量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由国务院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等。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方法,一是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依据法定或约定(包括标注)的种子质量标准进行判定;二是由种子管理机构或种子纠纷处理机构根据种子经营者提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试验验证依据、种子标签等,依据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等进行检查判定。

3.2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和方法。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3.3判定种子缺陷的依据和方法。判定转基因品种缺陷的依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进行评价。判定药剂处理种子缺陷的依据是《民法通则》;判定方法是由种子事故处理机构委托鉴定机构对缺陷种子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和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鉴定。

3.4判定种子缺点的依据和方法。

3.4.1判定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如《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缺点品种由品审委员审核公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停止生产、经营、推广缺点品种。

3.4.2判定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不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篇5

(兵团种子管理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GB20464 - 2006)于2006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为认真贯彻标签真实制度,兵团种子管理总站多次组织专项培训,并结合调研、抽查、检查等活动对各企业标签制作和标签进行指导。但由于对标签真实制度的认识不到位,普及不力,因此有关种子标签的问题比较多。本文拟在这些问题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进行正确制作和标注标签。

1 标签标注中存在的问题

1.1 标注内容不规范

如质量指标纯度、净度、水分标注无小数点,生产日期标注为“2007.12”或者“2007年12月”,“种子类型”标注为“质量等级”,“净含量”标注为“净重”,计量单位为“公斤”,标注字符较小;包衣种警示标志标注骷髅头,但未标注高毒,也未标注药剂名称和注意事项;标注转基因种子,却未标注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特殊销售范围和安全控制措施;生产日期、品种审定编号、检疫证明编号空缺,采用手填、盖章等方式。

1.2 标注内容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缺项。如不标注产地、种子生产许可证等必须标注的项目。

1.3 标注内容不合法

一些蔬菜种子质量标注值达不到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有的种子质量指标仍按旧标准要求标注,如禾谷类种子质量标准GB4404.1 - 2008已于2008年9月1日实施并取代GB4404.1 - 1996,有的小麦、玉米种子的净度却仍标注为 ≥ 98.0%;产地标注不合法。种子标签上标注的产地与种子实际产地不符,属于假种子。如种子类别标注为原种,而纯度指标却仍按大田用种标注;种子类别为杂种种或原种,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却不是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主要表现在一些未审定的品种的推广上,将品种名称标注为“新品系**”或者在品种名称后加注“示范推广”等。

1.4 霸王条款仍然存在

有的标签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请在两次发芽周期内复检,过期未提出异议,其质量事故责任自负”、“因种子本身具有复杂之遗传因子,且气候栽培管理条件对于栽培之结果影响甚大,故播种后结果恕不负购种价款以上之责任”、“本品种出售之后,恕不退换”等显失公平的内容。

2 如何正确制作和标注标签

2.1 标签标注

《标签通则》中的第5章根据标注项目的性质将标注内容分为3类,即应标注内容、根据种子特点和使用要求应加注内容及宜加注内容。《种子标签真实制度实施指南》根据企业实际标注需要,加上了“可以标注内容”1项。可以说这4项内容基本包括了种子标签上所需要标注的全部内容,前3项《标签通则》有明确的规定,最后1项由企业自行标注,可标也可不标。但如果标注,就必须符合《标签通则》第4章的原则。

2.1.1 应标注内容

应标注内容是基本的要求,不得缺项,也可以理解为必须。包括作物种类与种子类别,品种名称,生产商或进口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质量指标,产地,生产年月,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和检疫证明编号。

2.1.1.1 作物种类与种子类别

这里要注意的是,杂交种必须标注,常规种可以不具体标注。育种家种子和原种必须标注,大田用种可以不具体标注。杂交亲本种子应标注杂交亲本种子的类型,例如:“三系”杂交棉花的亲本种子,应明确至不育系或保持系或恢复系,或直接表明杂交亲本种子,例如:西瓜亲本原种。

作物种类与种子类别可以联合标注,例如:棉花原种、棉花杂交种、棉花不育系原种、棉花不育系;玉米杂交种、玉米自交系。

2.1.1.2 品种名称

品种名称的标注有1条一般规则、4条具体规则和1条约定俗成的规则,可以说比较明确。《实施指南》强调,种子标签上1个品种只能标注1个名称,有法定通用名称的必须标注法定的品种通用名称。

2.1.1.3 生产商、进口商名称及地址

《标签通则》要求标注生产商(或进口商或分装商)等的信息主要是从产品的质量方面考虑的,明确承担种子质量责任的主体只能是生产商、进口商、分装单位三者之一。《实施指南》进一步解释,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让种子经销者、种子使用者易于查询其质量责任者及法定住所地,以便在发现存在问题时进行追诉。

2.1.1.4 质量指标对于质量指标的标注

《标签通则》和《实施指南》中都明确了3点:(1) 质量指标的标注值按生产商或进口商或分装单位承诺进行标注。这就意味着种子企业完全可以自主确定标注值,也可以等同于强制性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2)质量指标的标注值不应低于技术规范强制性种子质量标准已明确的规定值。如玉米杂交种按照GB4404.1-1996的规定,其销售的种子发芽率不能低于85%,如果有企业标签上标注为84%,就可直接认定为劣种子,而不管实际的检测值是多少。(3)质量指标的标注值位数符合规定的要求。《标签通则》对质量指标的标注值保留位数做出明确规定,即品种纯度、净度、水分百分率保留1位小数;发芽率、其他植物种子数目保留整数。标注时必须符合这一规则,不能任意加以改变。

在进行具体的标注时,有的企业使用了如“小于”、“大于”、“不高于”、“不低于”、“≥”和“≤ ”等词语或符号。对于这一问题,《实施指南》明确指出,标注种子质量指标等数值时,实质上是企业对外承诺该值的最高或最低的极限值,没有必要使用上述词语或符号。

2.1.1.5 产地

对于产地的标注,《实施指南》指出,《标签通则》规定最大至省级的含义是允许可以最大标注至省级,并非要求一定要或者鼓励要求标注至省级。应当认识到,标注种子产地的目的是要了解制种所在地的气候生态、非检疫区等状况,同时结合《种子法》规定的生产条件和调运种子检疫证书的需要,确定以县级为基本单位比较适宜,因此,种子产地的标注能标注至县级的最好标注至县级,因为这样的标注更有意义。

2.1.1.6 生产年月

《标签通则》规定,生产商(或进口商)供应的种子标注生产年月,属于分装种子的,应加注分装日期。具体标注可以采用见包装某部位的方式,应标示所在的包装物的具体部位。《实施指南》指出,可以在具体部位打印、压印或喷印具体日期。

2.1.1.7 种子经营许可证号编号和检疫证明编号标注

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执法监督。《标签通则》规定标注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必须与生产商、进口商或分装种子单位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一致。这一点在企业具体标注时没有任何异议。《标签通则》规定,标注检疫证明编号时,可以标注产地检疫合格证编号或者植物检疫证明编号。《实施指南》则主张检疫证明编号以标注产地检疫合格证编号为主。因为在加工过程中考虑该批种子很难确定销售去向,在办理调运检疫时大部分种子已经加工、包装,这样规范的目的主要是便于企业操作。

2.1.2 根据种子特点和使用要求应加注内容

2.1.2.1 主要农作物种子

《标签通则》的5.2.1规定国内生产的主要农作物种子应加注主要农作物生产许可证编号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并列出了编号的具体表示格式。针对一些企业将生产环节委托给现有生产条件及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良好的生产企业进行制种,其所生产的种子由自己负责销售。对于这种情况,《实施指南》指出,销售种子的标签上应标注种子生产企业(生产单位)的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并保留有效合同以供检查。

2.1.2.2 药剂处理种子

(1)药剂名称通常是标注商品名,药剂有效成分通常标注中文通用名称或缩写的化学名称,主要含量通常是以质量分数表示。(2)毒性级别文字说明和警示标志。依据药剂毒性大小可标注为“高毒”、“中等毒”或“低毒”。警示标志和说明应醒目,以红色字体印刷。(3)药剂中毒所引起的症状、可使用的解毒药剂的建议等。注意事项因药剂不同而异,依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对于药剂种子的标注,相关的内容建议让药剂生产厂家来提供,或登陆中国农药信息网输入相关药剂的登记证号进行查询,以便进行正确的标注。

2.1.2.3 净含量

对于净含量,《标签通则》和《实施指南》别明确了以下几点:(1)净含量标注的是商品种子内装物的产品实际质量或数量,不论是商品的包装材料,还是任何与该商品包装在一起的其他材料,均不得计入净含量。(2)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时,净含量小于1 000 g的以g表示,大于或等于1 000 g的以kg表示。还应注意计量单位的符号一般均为小写,kg不能写作KG。例如:“净含量:2 000 g”、“净含量:2公斤”等都不是正确的标注。

2.1.3 宜加注内容

2.1.3.1 种子批号

依据国际的做法,《标签通则》没有规定具体的标注格式,只是明确由生产商、进口商、分装单位自行确定。

2.1.3.2 品种说明

《标签通则》规定,有关品种主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宜在标签上标注。对于主要农作物种子而言,品种说明应与审定公告一致。对于品种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标注应尊重事实,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如有的企业为了吸引老百姓购买,将玉米杂交种的单产、千粒重、出子率、抗性等肆意夸大,或只强调优点、不提缺点等都是不允许的。

2.1.4 可以标注内容

可以标注内容不是法定要求,《标签通则》没有列入,这是种子企业在标签上自行确定的标注内容,比如注册商标,品种权说明,符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的编号,规定质量指标以外的特性,企业获得的各类称号和荣誉以及防伪标识等。

2.2 标签制作

2.2.1 种子标签的制作形式

用“A”代表直接印制在种子包装物表面的标签,“B”代表固定在种子包装物外面的印刷品,“C”代表放置在种子包装物内的印刷品,“D”代表可以不经加工包装销售的种子的标签印刷品。

这样,对于应当包装销售的农作物种子的标签,可以采用6种方式,即:A、B、A + B、A + C、B + C、A + B + C。再加上D,这样总共有7种标签表示方式。

2.2.2 标签制作要求

2.2.2.1 形状

形状只对B和D有意义,要求是长方形,并且长宽大小不小于12 cm × 8 cm。

2.2.2.2 材料

要求印刷品的制作材料应当有足够的强度,应不易在流通环节中变得模糊甚至脱落。

2.2.2.3 颜色

B和D的印刷颜色应该不同,以示区别。

不同种子类别的种子的标识颜色应该不同,育种家种子用白色,原种种子用蓝色,亲本种子用红色,大田用种用白、红、蓝以外的单一颜色。

篇6

关键词:节水灌溉;存在问题;对策

水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农业。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为1.8亿亩,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种植区,2010年水稻总产量达1844万吨,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商品量居第一位,目前已形成了400亿公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利用三年时间,再增1000万亩水田,全省水田达到5000万亩的发展目标,这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从农业节水上挖潜力,从而达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能的目的。

一、节水灌溉的意义

水稻作为黑龙江省主要商品粮之一,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40%以上,2009年灌溉面积已达到3929万亩。水稻生产作为黑龙江省第一用水产业,2009年灌溉用水量高达223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96%,占社会用水总量的70%。但水田渠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仅为0.47,井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不到0.8,用水浪费非常严重。经测算,全省水田面积达到5000万亩,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实现时,全省水田总用水量将接近300亿m3,比2009年用水水平高出30%左右,水资源局面更为紧张。因此,节水灌溉是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的要求,是5000万亩水田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节水灌溉含义

节水灌溉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用水损失,以较少的灌溉水量满足正常生长要求的灌溉,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即用尽可能少的水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

三、黑龙江省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1.灌溉用水水价偏低,节水意识淡薄

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根深蒂固,主要以大面积漫灌为主,农民节水意识比较淡薄,农业节水成果很多,但推广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成果的科技含量较低,片面追求低投资,而实际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很低。

2.作为种类特性导致节水设备无法投入使用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以户为单元,以井为体系,形成一家一户发展格局。这一形势,只能发展轻小型喷灌机。农作物种植品种无法统一,农业生产和管理无法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大型节水灌溉设施派不上用场。同时,这一土地所有制形式,制约了灌区节水灌溉的规模发展,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3.缺乏节水激励机制及补偿机制

现行的政策在很多方面不利于调动节水积极性。例如,目前大部分灌区实行按亩收费制,农民没有积极性,无法建立节水机制。水管体制改革两项经费落实得不够理想,管理运行困难,无法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现行政策很难调动管理单位和用水户节水的积极性。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让上游地方政府和农民出资建节水工程,省出水给下游地区,如果没有合理补偿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四、黑龙江省发展水稻节水灌溉的对策

1.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要分地区、分作物来确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类型,不搞一刀切,更不能贪大求洋,要从当地的种植结构、水源条件、农民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类型节灌形式。同时,还要兼顾农民的承受能力,让节灌工程符合当地生产实际,要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让农民真正受益。

2.完善灌溉制度

适时、及时总结节水灌溉实践经验,创新节水灌溉管理模式。探索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理顺好政府、灌溉管理单位和农民的责、权、利的关系,重点突出农民的利益促进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制订和落实贴息贷款、低息贷款、延长还贷时间等鼓励发展节水灌溉的各项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对农业节水实行倾斜,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对节水灌溉的投入,真正使农民买得起、用得上。从而解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3.加强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目前提高城市水价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农业合理水价机制远未形成,水价提高困难重重,用水者节水的宏观补偿机制和微观补偿机制没有建立,建立节水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7

因地制宜,汉语成语,读音为yīn dì zhìyí,作谓语、宾语、状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因地制宜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因地制宜成语解析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二、因地制宜成语反义词瞬息万变 [ shùn xī wàn biàn ]

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一成不变 [ yī chéng bù biàn ]

《礼记·王制》:“刑者,侀(型)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原指刑法一经制定,不可改变。后用以指固定不变。成:形成。

生搬硬套 [ shēng bān yìng tào ]

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

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见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削足适履 [ xuē zú shì lǚ ]

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些以适应小鞋。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足:脚。履:鞋。

三、因地制宜成语造句1、整个城市的建筑,顺乎自然,因地制宜,高高低低。

错落有致。显得浑然一体。

2、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经济。

3、工程师根据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採取最适合的施工方案。

4、垃圾收集站的设计各有不同,为能因地制宜,配合实际需要。

5、我们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啊。

6、我国的地形差异较大,农作物种植应因地制宜。

7、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8、面向农村,发挥优势,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发展县级电大教育。

9、农民常因地制宜,种植适合当地风土的作物。

10、滕王阁修建在重峦叠嶂之间,因地制宜,美不胜收,是四大名楼之一。

11、政策拟订应该因地制宜,不可一味沿用国外的制度。

12、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

13、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什么,种多少,必须因地制宜。

14、老师要因材施教,农民要因地制宜,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15、所以,处置方法也是因地制宜的。

16、摘要建筑节能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具体条件,因地制宜。

17、学习外地经验,绝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因地制宜。

18、对先进的经验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不应生搬硬套。

19、我们读书也要因地制宜,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

20、要遵循循序渐进的道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21、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22、不同的城乡均应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的产业。

23、他还强调了各国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4、我们应因地制宜,不能求简单化一。

25、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风。

26、推行任何法令之前,都应该考虑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7、因地制宜搞好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28、林业局应该因地制宜的规划种植面积,不能随便挖坑下种。

29、农民伯伯种植农作物的时候都会因地制宜的进行种植。

30、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31、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才方便。

32、二是明确任务和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33、第二条离休干部的安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34、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

35、没有科学仪器,她就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进行简单的实验研究。

36、因此,小饭桌需要因地制宜,扶优打劣,积极引导。

37、因地制宜大手笔,富民强国勤筹议。

38、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39、以意御水,以水御敌,随物赋形,因地制宜。

40、各地要因地制宜,能大则大,宜小则小,大中小协调发展。

篇8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

第四条国家扶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选育、生产、更新、推广使用良种,鼓励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相结合,奖励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良种选育、推广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科教兴农方针和种植业、林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种子发展规划,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

第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选育和推广。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种子贮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对贮备的种子应当定期检验和更新。种子贮备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

第八条国家依法保护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种质资源。

禁止采集或者采伐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者采伐的,应当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国家有计划地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种质资源,定期公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库,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源保护地。

第十条国家对种质资源享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的,应当经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境外引进种质资源的,依照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品种选育与审定

第十一条国务院农业、林业、科技、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品种选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国家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良种选育和开发。

第十二条国家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的植物品种,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选育的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的,育种者依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第十三条单位和个人因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选育林木良种建立测定林、试验林、优树收集区、基因库而减少经济收入的,批准建立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第十四条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当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五条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申请者可以直接申请省级审定或者国家级审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实行省级审定。

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办法应当体现公正、公开、科学、效率的原则,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

在具有生态多样性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自治州承担适宜于在特定生态区域内推广应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

第十六条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良种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可以在全国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良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地域,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引种。

第十七条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广告,不得经营、推广。

应当审定的林木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作为良种经营、推广,但生产确需使用的,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第十八条审定未通过的农作物品种和林木品种,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向原审定委员会或者上一级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

第十九条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

第四章种子生产

第二十条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的商品种子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种原种种子、主要林木良种的种子生产许可证,由生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其他种子的生产许可证,由生产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二十一条申请领取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繁殖种子的隔离和培育条件;

(二)具有无检疫性病虫害的种子生产地点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采种林;

(三)具有与种子生产相适应的资金和生产、检验设施;

(四)具有相应的专业种子生产和检验技术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领取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应当征得品种权人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二条种子生产许可证应当注明生产种子的品种、地点和有效期限等项目。

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或者未按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种子。

第二十三条商品种子生产应当执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种子检验、检疫规程。

第二十四条在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内采集种子的,由种子生产基地的经营者组织进行,采集种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

禁止抢采掠青、损坏母树,禁止在劣质林内、劣质母树上采集种子。

第二十五条商品种子生产者应当建立种子生产档案,载明生产地点、生产地块环境、前茬作物、亲本种子来源和质量、技术负责人、田间检验记录、产地气象记录、种子流向等内容。

第五章种子经营

第二十六条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种子经营者必须先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凭种子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或者变更营业执照。

种子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审批发放制度。种子经营许可证由种子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种原种种子、主要林木良种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由种子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并达到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注册资本金额的种子公司和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二十七条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不需要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学校、科技人员研究开发和依法经营、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林木良种。

第二十九条申请领取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经营种子种类和数量相适应的资金及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具有能够正确识别所经营的种子、检验种子质量、掌握种子贮藏、保管技术的人员;

(三)具有与经营种子的种类、数量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及加工、包装、贮藏保管设施和检验种子质量的仪器设备;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可以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条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有效区域由发证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确定。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以不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但应当在办理或者变更营业执照后十五日内,向当地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原发证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种子经营许可证应当注明种子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及有效期限、有效区域等项目。

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经营许可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或者未按照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种子。

第三十二条种子经营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的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与有关咨询服务,并对种子质量负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种子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林木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种子,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有计划地统一组织收购和调剂使用,非指定单位不得在基地范围内组织收购。

未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收购珍贵树木种子和同级人民政府规定限制收购的林木种子。

第三十四条销售的种子应当加工、分级、包装。但是,不能加工、包装的除外。

大包装或者进口种子可以分装;实行分装的,应当注明分装单位,并对种子质量负责。

第三十五条销售的种子应当附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注种子类别、品种名称、产地、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种子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进口审批文号等事项。

标签标注的内容应当与销售的种子相符。

销售进口种子的,应当附有中文标签。

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的文字标注,并应当提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三十六条种子经营者应当建立种子经营档案,载明种子来源、加工、贮藏、运输和质量检测各环节的简要说明及责任人、销售去向等内容。

一年生农作物种子的经营档案应当保存至种子销售后二年,多年生农作物和林木种子经营档案的保存期限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三十七条种子广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本法和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性状描述应当与审定公告一致。

第三十八条调运或者邮寄出县的种子应当附有检疫证书。

第六章种子使用

第三十九条种子使用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种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四十条国家投资或者国家投资为主的造林项目和国有林业单位造林,应当根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使用林木良种。

国家对推广使用林木良种营造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给予扶持。

第四十一条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应当予以赔偿,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有关费用和可得利益损失。

经营者赔偿后,属于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责任的,经营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追偿。

第四十二条因使用种子发生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向

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七章种子质量

第四十三条种子的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种子质量的监督。

第四十四条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

承担种子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四十五条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配备种子检验员。种子检验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相关专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以上文化水平;

(二)从事种子检验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三)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四十六条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

下列种子为假种子:

(一)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

(二)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

下列种子为劣种子:

(一)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

(二)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

(三)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

(四)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

(五)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

第四十七条由于不可抗力原因,为生产需要必须使用低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种用标准的农作物种子的,应当经用种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林木种子应当经用种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八条从事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有关植物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种子生产基地从事病虫害接种试验。

第八章种子进出口和对外合作

第四十九条进口种子和出口种子必须实施检疫,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境内和传出境外,具体检疫工作按照有关植物进出境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从事商品种子进出口业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除具备种子经营许可证外,还应当依照有关对外贸易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从事种子进出口贸易的许可。

从境外引进农作物、林木种子的审定权限,农作物、林木种子的进出口审批办法,引进转基因植物品种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十一条进口商品种子的质量,应当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执行。

第五十二条为境外制种进口种子的,可以不受本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的限制,但应当具有对外制种合同,进口的种子只能用于制种,其产品不得在国内销售。

从境外引进农作物试验用种,应当隔离栽培,收获物也不得作为商品种子销售。

第五十三条禁止进出口假、劣种子以及属于国家规定不得进出口的种子。

第五十四条境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来我国投资种子生产、经营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第九章种子行政管理

第五十五条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种子行政执法机关。种子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实施本法,可以进行现场检查。

第五十六条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行政管理工作。种子的行政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在人员和财务上必须分开。

第五十七条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异地繁育种子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异地繁育种子工作的管理和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应当优先保证种子的运输。

第五十八条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依照本法实施有关证照的核发工作中,除收取所发证照的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十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可以吊销违法行为人的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种子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种子的;

(二)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租借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种子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经营种子的。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为境外制种的种子在国内销售的;

(二)从境外引进农作物种子进行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作商品种子销售的;

(三)未经批准私自采集或者采伐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的。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经营的种子应当包装而没有包装的;

(二)经营的种子没有标签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三)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

(四)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

(五)种子经营者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备案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向境外提供或者从境外引进种质资源的,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种质资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未取得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携带、运输种质资源出境的,海关应当将该种质资源扣留,并移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种子的经营、推广,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抢采掠青、损坏母树或者在劣质林内和劣质母树上采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采种行为,没收所采种子,并处以所采林木种子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收购林木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收购的种子,并处以收购林木种子价款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在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病虫害接种试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验,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证明的,与种子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并依法追究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及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九条强迫种子使用者违背自己的意愿购买、使用种子给使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条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法规定,对不具备条件的种子生产者、经营者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种子行政管理人员、、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当事人认为有关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七十三条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吊销违法行为人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后,应当通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注销或者变更违法行为人的营业执照。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七十四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二)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三)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自分别确定的其他一至二种农作物。

(四)林木良种是指通过审定的林木种子,在一定的区域内,其产量、适应性、抗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当前主栽材料的繁殖材料和种植材料。

(五)标签是指固定在种子包装物表面及内外的特定图案及文字说明。

第七十五条本法所称主要林木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林木之外确定其他八种以下的主要林木。

篇9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庇古税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112-02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而形成的污染。由于其呈现非点性而呈现面性的形式,因此被称作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或农村废弃物。

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 404.4万吨[1],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21 715.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44公斤/公顷[2],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农药、薄膜使用量和肉猪出栏量十来年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

目前,农药、化肥及农膜在农业生产上的过度使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或农村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对国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一)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3]。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我国食品平安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2003年农药使用平均水平为75 kg/hm2,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使用比约为5:2.5:2.5(发达国家使用比通常为4:2:4),而且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高毒、高残留农药占比超过30%。而且,我国农药使用量高,应用率低,比发达国家低10%—20%。除30%—40%农药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以大气沉降和被雨水冲刷的形式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造成农药残留污染。其中,蔬菜、水果由于施药频繁、严重超量、污染状况较严重,对果蔬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二)化肥的施用量持续高涨

据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说,我国去年化肥的使用量是5 460万吨,而且是折纯的量。化肥的大量施用主要表现在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施用不足与区域地区间分配不平衡,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据统计,近年我国平均化肥施用平均水平(折纯量)达375 kg/hm2,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一些蔬菜基地化肥使用量高达1 000 kg/hm2。2000—2009年我国农用化肥使用量如表1所示。

(三)农膜的大量使用

对农民来说,他们熟识的地膜可能是把“双刃剑”。地膜覆盖能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废弃的地膜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成为对农村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白色垃圾”,地膜是化学品,是有毒的。留在地里时间长了,可能会腐蚀土壤,使土地僵化。近20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迅猛增加,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均已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5年农膜用量超过120万吨,其中地膜超过70万吨,覆盖面积967.4万hm2 ,是1982年的80多倍。其中山东、新疆等省区用量最多,广东省的农膜使用量近年来也较大。

(四)农作物秸秆的焚烧

我国是农业大国,据统计,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高达6亿多吨。近年来,我国农村的能源结构、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了农作物秸秆的大量剩余,一些农民为了节约成本、省事,就把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各地大面积露天直接焚烧秸秆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日趋严重。根据全国秸秆焚烧遥感监测结果初步统计,2007年麦收期间(5—6月),我国主要农业大省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焚烧秸秆火点数分别为1 018、591、576、360、298处;2010年分别为791、869、1 673、680、184处。情况十分棘手。秸秆焚烧不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损伤了地力,而且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致使局部大气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环境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学透视

农村环境在经济学特性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农村环境这种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该资源的使用权是所有人共同拥有,任何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这就会导致每个人都会产生快速消耗这种资源的动机,从而带来公众对资源的过度索取,产生“公地悲剧”[4]。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经济外部性理论认为,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若不补偿或补偿不合理,则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应该进行征税,如不征税或征税过低,将会造成相关产业的泛滥。农业面源污染像其他环境问题一样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

(二)单纯靠市场调节,不能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当存在负外部性时,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失当,相关产业将会过低发展。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经济活动,其私人利益为,该项活动产生的社会利益为。由于存在负外部性,故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如果这个人采取的该活动所遭受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利益而小于私人利益,既,则这个人肯定会采取该活动,尽管从社会角度看,该活动是不利的。如果这个人采取该活动,则他所得利益部分为,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受到的损失为。因此,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市场机制本身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会有“失灵”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有力的干预。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农业环境立法,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定和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和制度起步较晚。国家关于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大多数针对点源污染,极少涉及面源污染。因此,为了尽快全面推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建议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完整、具体、适宜各地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体系,如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期、使用量,严禁在蔬菜、水果出售前使用农药等。使各级政府和基层农民有法可依,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成果将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并按经济增量的一定比例划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基金,任何人不得擅自挪用,违者必究,并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成果纳入考核机制,确实做到专款专用。其次,要拓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金渠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三)对加剧农业面源污染的行为征收庇古税、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庇古税就是通过对产生负外部性的生产者征收税收,从而使得外部性内在化的修正性税。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业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排放。例如,对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农场主(农户)征税,使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当;对为获取高额利润而生产禁止的剧毒农药的厂商进行罚款,产量达到一定数量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为节省成本而使用便宜剧毒农药的农户进行罚款。

(四)对自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行为给予补贴,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手段

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自觉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行为,政府应给予补贴,使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大体相当。如对自觉生产低毒、高效农药、生物农药的企业,政府应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弥补企业因生产低毒、高效农药而增加的成本;对自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的农户给予补贴,降低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于使用有机肥的农户同样给予补贴,提高人们自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99—2007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10

一、田间种植鉴定的合法性。

(一)、新品种的选育和审定及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的鉴定,依法应在田间种植的条件下进行。

《种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或林木品种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或林木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广告,不得经营、推广。《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等条件;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应当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上述法规证明,主要农作物或林木的新品种必须在田间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种植,进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新品种是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进行品种实验,是在田间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以及其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等特征特性进行一系列的鉴定才选育出来的,而不是在实验室内用按电钮的方法电泳出来的。新品种的选育和审定必须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进行,品种的鉴定也应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进行。法规没有规定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选育和鉴定。采用化学的方法提取植物蛋白质和氨基酸,采用物理的方法电解分离蛋白质,对比蛋白质分离图谱以鉴定植物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的所谓电泳测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二)、将植物在田间种植生长出的特征特性即表现型与审定公告公布的及品种权申请公告的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相对照,鉴定两个品种是否具备同一性,符合法律规定。

《种子法》规定: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或林木品种由审定部门公告。如“鲁白16号”大白菜杂交种是由山东省品审委审定公告的。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97)鲁农审字第2号文件即关于公布第十九批审定认定品种的通知(即山东省品种审定公告),公告的内容是“鲁白16号”大白菜等作物品种的选育经过和特征特性,其选育经过是在田间进行的,其特征特性是在田间种植的情况下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表现出来的。将“鲁白16号”的被控侵权品种“丰抗78”进行田间种植,根据其种植后表现出的特征特性与相邻种植的和通知公告的“鲁白16号”的特征特性相对照,进行差异性遗传学分析,即可鉴定他们是否同一品种。

由于审定公告仅公告了“鲁白16号”的特征特性,没有公告“鲁白16号”的电泳分离图谱,所以,无法将“丰抗78”的电泳图谱与山东省品审委公告的“鲁白16号”的电泳图谱相对照。没有对照就没法鉴定。其它机构(包括鉴定机构)不是法定的品种审定机构,依其制作的电泳图谱作对照,没有法律依据。

(三)、新品种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表现出的特征特性是品种权保护的范围,其电泳图谱不属品种权保护的范围。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公告的申请品种权的说明书,其内容是育种过程和申请品种的育种方法及其主要特征特性等。其中的特征特性,特别是该品种的特异性主要是在田间种植条件下与对照品种相比较表现出来的,是经公告被公众知悉和认可的。《保护公报》没公告新品种的电泳图谱,其电泳图谱不为公众所知和认可,不是品种权保护的范围。

(四)、田间种植鉴定是法定的鉴定程序。

对被控侵权品种是否授权品种进行的鉴定,属于种子真实性鉴定。农作物种子真实性鉴定,应依据GB/T3543.5-1995进行。GB/T3543.5-1995规定,“种子真实性是指供检品种与文件记录是否相符。”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是GB/T3543.5-1995规定的鉴定程序,而其开章明义地指出:“田间小区种植是鉴定品种真实性和测定品种纯度的最为可靠、准确的方法。”该标准未规定电泳法是测定植物品种真实性的程序,所以,应当采用国家标准GB/T3543.5-1995进行植物品种真实性鉴定。在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不应采用不属国家标准的电泳法进行蛋白质测定。

二、田间种植鉴定的科学性。

(一)、依据遗传学理论,根据表现型判断的结果比较可靠。

一个植物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其内部基因(称为基因型)和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表现于外部的性状(称为表现型),即植物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内因(基因)和外因(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植物品种有什么样的表现型必有什么样的基因型,但有什么样的基因型不一定就有什么的表现型。高产品种虽有高产基因,在肥水充足的良田虽表现高产,但在旱薄地不能高产;而低产品种无论在良田或旱薄地均不能高产,即是这个道理。

田间种植鉴定在鉴定外部性状的同时测定了其内在基因;而电泳法测定只能测定内部基因,不能测定作为品种权保护的特征特性等外部性状。田间种植鉴定依据的是植物品种表现出的特征特性,而电泳法测定依据的是种子籽粒分离出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大分子在电场影响下的移动。植物品种经种植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特性必有什么样的基因;而电泳分离出植物品种含有某种基因,在没有适宜的条件下,该种基因不会发生作用,表现不出性状。男人有长胡须的基因,但如认定没长胡须的小男孩是女人,将是幼稚可笑的。田间鉴定既鉴定了内因又鉴定了外因,能鉴定植物的特征特性;电泳测定仅能考查内因,不可能测定植物的特征特性;所以田间鉴定较电泳测定科学。

(二)、依据概率论理论,田间种植鉴定具有代表性。

1、样本的代表性。依据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大白菜种子田间种植鉴定送检样品最小重量是100克。由于没有电泳法测定大白菜种子真实性和纯度的法定标准,参照电泳法测定大麦、小麦种子纯度(注意:不是真实性)的国家标准,包括各种药剂、溶剂在内,样品吸取量也仅为10-20微升(UL)。不足20UL的液体与100克籽粒的代表性相比,谁大谁小不言自明。

由于电泳法测定取样太小,代表性太差,出现错将相同品种误定为不同品种或错将不同品种误定为相同品种的概率太大,所以,电泳法不如田间种植法科学。

2、差异性分析的准确性。田间种植鉴定种子的真实性,其鉴定结论是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根据其差异性大小判定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如果被控侵权品种与授权品种差异的概率小于或等于1%,证明其极可能是同一品种(概率论称为差异极不显著);如果概率小于或等于5%,证明其可能是同一品种(概率论称为差异不显著)。法院据此下判,判定其是同一品种的正确率就达95-99%以上,能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因为同一种作物不同的品种之间差异性很小,一个新品种能比对照品种增产5%或增加一个优良性状或淘汰一个不良性状就很好了;如果能增产10%或改进一个质量性状将是极好的品种。如“鲁白16号”比其对照品种“鲁白10号”在1995年增产仅为1.6%,其仍被审定为新品种。一个质量性状对应的往往是一个基因或几个基因,品种间一两个质量性状的差异或百分之一点多的数量性状的差异,靠几微升的溶液测定,并用其测定结果判决是非,风险性太大。所以,国家没有将电泳测定法列为品种真实性鉴定的方法,未制定其标准。

三、田间种植鉴定的可行性。

田间种植鉴定是小区鉴定,一般小区面积只有几平方米,用种量较少,国家保藏中心有足够数量的种子供鉴定所用。即使国家保藏中心保藏的授权品种的种子量不能满足田间种植鉴定用种,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品种权人也应提供鉴定所用的种子。作为品种权人,不可能提供不出供鉴定所用的种子。所以,田间种植鉴定是可行的。

四、对杂交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的特殊性。

对杂交种,品种权保护的范围是杂交种本身和其父、母本特定的杂交组合。这就是说,品种权既不保护杂交种的种子,也不保护其父本与母本反交产生的杂交种;还不保护其亲本本身;更不保护其亲本与其它繁殖材料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即授权杂交种的同父异母兄弟、同母异父兄弟以及表兄弟、堂兄弟等。但是,授权杂交种的双亲均与授权杂交种有50%的核基因或性状一样;两亲本的反交杂交种,与授权杂交种的核基因100%一样,只有少量的细胞质基因不同,其性状相同处在98%以上;授权杂交种的亲本与其它繁殖材料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均是授权杂交种的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兄弟,应有50%以上的基因一样;授权杂交种的种子即F2,虽为分离世代,但仍有绝大多数与授权杂交种的基因和性状相同。总之,授权杂交种与其父、母以及同父异母兄弟或异父同母兄弟基因型和表现型差异很小,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很难区分其差异性即特异性。

杂交种本身不具有稳定性。它不像常规品种能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自身具有稳定性。杂交种的亲本是常规品系,其上下代之间性状遗传具有稳定性,这是杂交种稳定性的真正含义。杂交种的真实性鉴定要比常规种真实性鉴定复杂得多。

五、应用电泳法测定受限制。

目前,科学已测定清楚玉米、水稻、小麦的全部基因及其排序,并绘制了其基因图谱,所以,对玉米、水稻、小麦等已绘制基因图谱的作物,采用电泳法或其它方法测定其基因,用其基因图谱与标准基因图谱对照,可以测定其品种纯度。对于基因的排序未测定清楚,未绘制出基因图谱的农作物,无法采用电泳或DNA分析方法对其差异性进行测定。这也是我国法定检测机构承办用电泳法测定玉米种子纯度,而不承办用电泳法测定大白菜等杂交种的种子纯度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