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6 14:4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美术艺术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学校却不能达标,即课程设置不具备科学合理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也达不到预期标准,无法满足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安排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时间较短,也不能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面临诸多困难,最后不得不放弃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不仅会阻碍高校的稳步发展,还会对国家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二)高校盲目扩招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考扩招成了一大趋势。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人才也一样。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近20年来,我国某美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不断扩大,已增加了将近30倍。高校扩招会促使艺术设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结合社会供需的实际情况进行盲目扩招,就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某高校进行了扩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备,该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下降,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
(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是阻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的因素。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套话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缺乏现实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烂熟于心的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许多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的技巧培训,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致力于做学问,不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过度追逐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诸多问题,遇到教学瓶颈。
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连贯
在设置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教师应将课程的连贯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加强其理论、专业、设计以及造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还要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将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或者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举行画展、设计制作展或摄影比赛等,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科技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发展,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软件的相关应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学校要优化设置课程组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节省教学成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在开展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广阔知识面的综合型人才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艺术潜质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需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安排,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这种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要取得持久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想象和组合,通过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对此,在上专业写生等具体课程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适当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并将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具体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构图上的创新。此外,教师要合理把控学生的想象,避免他们走弯路或不切实际的创作,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创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学内容
美术院校需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宽,即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提供给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或办讲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深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便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具有针对性,即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技巧、技法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绘画或设计的工具,艺术设计学习的真正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最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艺术观。
三、结语
篇2
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可以形成课程内容的特色性、科学性和学生设计创作的广泛性、人文性,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设计语言、拓展表现方式、提高设计作品内涵。此外,广泛了解吸收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的优秀资源,对于构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也有重要意义。
1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艺术设计创作中思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了许多尝试。正如设计师王敏所说:“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下,很多民族为保存自己的本土文化而努力,设计师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设计师是文化沟通的使者之一。他的价值就体现于正确理解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互动关系。”[2]当代艺术设计在学承西方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几十年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艺术设计新的突破口的呼声越来越高。居于浙东沿海的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当代艺术设计借鉴和吸取养份。如民间雕刻方面就有翻簧竹刻、漆金木雕、泥塑、干漆夹苎造像、三门石窗、仙居木雕、贝雕等;民间抽纱刺绣与编织方面有台州绣衣、雕平绣台布和竹、麻、草编等民用生活器具。这些都取材于本地易取的竹、木、草、泥、砖等,为艺术设计创作带来了广阔的视野。概括来讲,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及对教学的启示表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方式的影响、造型特征的延拓、色彩表述的借鉴。
1.1 思维方式的影响
1.1.1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材料和工艺的拓展意识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纵观现代视觉艺术,无论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还是杜尚、博依斯的观念艺术,乃至后现代主义皆在材料和工艺的探索上有所创新,当代艺术对于材料的拓展应用尤为重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于材料的深刻探究和充分利用体现出强烈的设计意识。虽然在现代生活语境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其中包含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其特有的价值。例如在台州民间甚至今天还在被人们使用的竹编小型储米仓,高80厘米左右,上口30厘米圆口状,下底边长50厘米四方形,有圆形盖,竹皮人字形编,骨架结构处用5厘米宽竹片作为支撑,在仓体相对两边有用2毫米宽的竹丝编的“米”字,且竹丝皮向里,瓤朝外,形成了独特的层次效果。在现代设计中,这种材料穿插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可被充分利用和发展,如竹编和现代纤维材料的结合,或可尝试以钢丝网作为骨架,用竹丝形成编织或“刺绣”式的效果,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形成材料的应用拓展。在设计教学中,这种材料和工艺的拓展训练可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1.1.2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的“隐喻”方式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满足使用的功能外,还强调主观精神的体现。例如三门石窗的创作中常用的几何纹、铜钱纹、八宝纹、动物纹、文字纹、花草纹、一根滕纹等皆运用象征、隐喻、谐音等方法使人进行联想。“它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借它物或通过符号表达某种情感和含义。”[3]“隐喻”强调主观精神的描写与表现,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其中,并且更多的是将民间故事及人物运用比喻、象征等方法进行美好寓意的表达,使人们充满了联想和想象的意趣。民间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虽在其所依托的文化、体现手法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意象”的善用却是相同的。“隐喻”方式是表达“意象”的理想手段之一。
1.2 造型特征的延拓
造型是台州民间工艺美术视觉表现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兼容、变化、发展,台州独特的佛道文化、山海文化、古城文化、武学文化和南宗道学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硬气、英气和灵气的造型特征,体现出的相互兼容、博采众长的造型内涵,是我国民族艺术精神及造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人对于视觉不能触及的现象会凭借主观经验加以推断,对宇宙万物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所表现的真实是一种主观性的真实,带有浓厚的意念成份,追求情感的真而舍弃形象的真。”[4]深入挖掘台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是丰富现代设计语言的良好途径。造型特征的延拓不是造型的简单移植和拼凑,而是对传统造型的文化背景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对传统造型进行加工和改造,以达到“取其形,以赋其意”的效果,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1.3 色彩表述的借鉴
民间有“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对于色彩应用的表述,反映出民间工艺美术高纯度、强对比、色彩鲜艳的特征。这种对于色彩的“圆满”的喜好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也体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的色彩也不例外,例如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台州临海黄沙洋地区的黄沙狮子,这种台州民间舞狮活动是人们祈求吉祥、消灾降福的重要形式。在黄沙狮子的色彩运用中多采用金色、大红、中黄、翠绿等强烈对比的色彩,光鲜照人、明丽绚烂。在现代设计中色彩的对比运用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色彩皆源于自然,正因如此,色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如红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火、鲜血、太阳等,因此红色就有了象征激情、活力、吉祥等情感特征;绿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树木草原等,因此绿色就有了象征生命、希望、活力等情感特征。正是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强烈对比的色彩表露的淋漓尽致。现代设计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应着重关注色彩的情感特性,使色彩不仅仅在强对比下形成装饰和美化的效果,还应通过色彩表达设计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这是设计走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
2 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整体框架下,探索更加优良的现代设计教学模式和体系是近年来设计教育领域集体探求的热点。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发展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发现本土文化丰厚的营养可供现代设计来汲取,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在专业教学领域建立自己的特色,有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
2.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目前,学生正处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是谁”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难以寻找到理想的答案。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al·P)就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作为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多是省内及本地区,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们普遍需要找寻一种熟悉的文化养份来激发他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而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世代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营养,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份子,它在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使学生以点窥面,从本地延伸到全国,了解台州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这正是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2.2 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拓展设计思维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拓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理解,就地取材、合理加工利用是其重要的特点。在工艺和材料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设计过程中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往往没有对于工艺和材料进行再设计和合理利用的观念。在设计教学中通过对身边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关注和解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意识拓展设计语言。同时,民间工艺美术较多采用象征、隐喻式的表现方式,传达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种设计语言的应用方式是丰富学生视觉表达能力的重要借鉴,使设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见,进行台州乃至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可起到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提升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
设计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理解。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是台州人们千百年来对生活观察与理解的精华所在,其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通过对传统造型的解读,理清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再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造型。
2.4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意识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因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和生产方式,近年来逐步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九零后的学生更是在西方文化的沉浸中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纳入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学习本地民间工艺美术,了解其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对于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在教学中对于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系统化的调查、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其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积蓄资源和力量。
篇3
为了探索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为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新路子。我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由传统麦(油菜)—稻为主的二熟制,逐渐向“经、经、经”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必将有力地促进设施蔬菜的健康发展,我街道近年摸索推广示范,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深受市场青睐等优点。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导向,发展前景良好。一般每亩产量14000公斤左右,每亩产值35000元左右,亩净利20000元左右。现将试验对草莓—胡瓜—苦瓜一年三熟进行试验,
一、草莓
(一)品种选择;章姬。
(二)培育壮苗
1、育苗期:3—8月份。
2、保持适度湿润:要获得高的繁苗率,大田易湿但不能涝,繁苗比例一般控制在1:50-60。
3、后年留用种苗:上年10—11月,选择草莓匍匐茎上前期生长的健壮小苗,移植到露地苗床或塑料钵中进行育苗,草莓移植后需覆盖遮阳网降温,草莓活棵后适当控制肥水,到9月份,及时除去遮阳网以防徒长。
(三)设施配置
草莓生产采用高2.5米,宽6米的标准管棚,内附套棚,三膜覆盖,地膜采用黑地膜。
(四)基肥及整地种植
棚内定植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底,定植前对定植大棚内土壤进行耕翻,同时每亩施菜饼500公斤左右,腐熟猪粪肥2500公斤作基肥,然后做畦,畦幅90厘米,畦面40厘米,沟深35厘米,沟底宽20厘米。8月中下旬定植。
(五)田间管理
1、控温。于10月中旬开始扣膜保温,采用双膜覆盖,定植初期,要求白天25—30℃,夜间不低于12℃;后期百天对20—23℃,夜间不低于5℃。
2、浇水。果实膨大期,草莓需水增大,可采用滴灌的方式浇水,使7—8厘米以上土层呈湿润状态。
3、追肥。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定植活棵后,用滴灌施0.5%海藻滴灌肥,间隔15—20天施一次。
4、植株调整。草莓生长期须及时摘除匍匐茎、老叶、病叶及采果后的残留花萼,每株草莓选留2—3个健壮蘖,及时抹去其余分蘖,去掉低级位小花。
(六)病虫防治。
草莓的主要病虫害是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农药可选用45%咪鲜胺微乳剂1500倍防治炭疽病,50%速克灵可湿粉剂2000倍防治灰霉病,40%杜邦福星乳油10000倍喷雾防治白粉病,用70%艾美乐水分散剂15000倍喷雾防治草莓蚜虫。
(七)采摘上市。
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当草莓呈红色鲜艳,成熟度达90%以上,可采摘上市。草莓一般采摘从年内11月下旬开始上市,陆续采收至次年4月下旬,采收期长达5个多月。
二、胡瓜
(一)品种选择;津优1号
(二)播种育苗。
1、营养土配制。菜园土70%,腐熟厩肥29.5%,三元复合肥0.5%。菜园土应以三年内没有种过葫芦科作物的蔬菜地取土。
2、播种前准备。播种前准备好苗床,苗床必须建在标准大棚内,整理平整,上辅8厘米厚的营养土或放置营养钵,播前7天用甲霜灵500倍液溶液浇床面,后盖膜密封48小时,再揭膜通气。
3、播种。2月上旬播种,种子播种在直径8厘米营养钵或营养土块中,播前浇足底水,播后覆盖营养土,以盖没种子为度,然后覆盖一层地膜,搭小拱棚密封。每亩大田用种量为50克左右。
4、苗床管理。出苗前,白天适宜床温25—30℃,夜间不低于20℃;出苗后,白天适宜床温20—25℃,夜间不低于15℃;
(三)移栽。
3月下旬,秧龄30天左右,秧苗3片真叶时移栽,草莓与胡瓜的共生期为30天。在中间三畦草莓上套种胡瓜,每畦种1行,株距为30—35厘米,每亩种植1100株。
(四)田间管理
1、搭棚。4月上中旬搭棚.先用竹桩在每畦打好固定桩,后用阳伞带与固定桩在畦面拉成一线,然后每株胡瓜处从上放下一根阳伞带与地面的阳伞带拉实形成垂直即可。
2、理蔓整枝。蔓长30厘米左右时,引蔓上架,每隔2—3天吊蔓一次,理蔓整枝选择晴天进行。
3、肥水管理。在胡瓜的旺生旺果期施追肥,每隔10天施肥一次。
(五)病虫害防治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避免与瓜类作物连作,加强栽培管理,清洁田间杂草和枯残枝叶等。
(2)化学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用95%恶霉灵3000倍,霜霉病、疫病用68.75%银法利750倍、细菌性角斑病用72%农用链霉素4500倍、白粉病用43%好力克4000倍、蚜虫用10%吡虫啉3000倍。
(六)采收。待商品瓜长30-35厘米,直径2.8-3厘米即可采收上市。初果期一日采收一次,盛果期每天早晚各采收一次。
三、苦瓜
(一)品种选择;青皮苦瓜
(二)播种育苗
1、营养土配制。播种前准备同胡瓜一样。
2、播种。2月上旬播种。苦瓜种皮很厚,播种前先行浸种催芽。在40-50℃温水浸种4-6小时,在25-30℃下催芽,保持湿润,待有60-70%的种子出芽后播种于营养钵中,然后覆盖一层地膜,搭小拱棚密封。
3、苗床管理。出苗前床温维持30-35℃高温以促进齐苗。出苗后苗床百天维持25-30℃,夜间15-20℃。相对湿度65%左右,床土不发白不浇水。
(三)移栽。
在3月下旬套种苦瓜。秧龄30天左右,秧苗3片真叶时移栽,胡瓜与苦瓜的共生期为80天左右。
(四)田间管理
1、引蔓上棚。当瓜秧开始爬蔓后利用大棚架及时引蔓上棚,利于苦瓜正常生长,同时及时处理搭棚瓜。
2、整枝打杈。植株爬蔓初期,人工绑蔓1-2道,以引蔓上棚。摘除主蔓1米以下的叶腋侧芽或侧枝,选苗粗壮的结果枝。
3、肥水管理。在苦瓜的旺生旺果期勤施追肥,每隔10天左右施肥一次.
(五)病虫防治。
苦瓜主要病虫是蚜虫、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白粉病等,农药选用艾美乐、吡虫啉、福星、可杀得、稻腾等产效低毒农药交体使用。
篇4
摘 要:本文提出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查询系统,构建了同时支持两种元数据标准――IEEE LOM与MPEG-7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本体,以混合查询技术解决了“新”、“旧”资源并存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了支持语义查询、关键字查询、基于内容的查询的统一查询接口,并且系统资源将以移动Agent方式和关联数据方式对外开放,允许机器自动检索与引用资源。本系统对其他相关研究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语义网;MPEG-7;混合查询;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35-04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离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育资源是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最早使用教育资源概念始于1982年,出现在经济学领域。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1]例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于一般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更快、更好效果的教育资源集合。共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精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指基于网络资源分享,即数字化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切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信息体系。其实现不仅需要数字化信息、技术、设备、经费、人力等资源作基础,还需要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手段作为保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协调机制,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指南中明确提出“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这一目前教育信息化急需解决的课题,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应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然而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相应的对策,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如何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三大构成要素:一是共享的参与者即主体,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学校、电教馆、出版社、教育资源制作公司等)和使用者(主要是学习者和教师);二是共享的对象即客体,即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共享的中介。包括共享的平台、制度、机制、技术等。这三要素之间的互相关联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如今,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充分体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原因就在于共享构成的三要素之间达不到一定的平衡状态。主要体现在: 1.共享主体与客体的不对称――共享的观念差 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看成是搭顺风车的行为,只愿共享,不愿共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一旦共享,就具有公共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免费、无偿的行为。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共享主体认为: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彼此拥有者之间才能共享。这种主客体的共享不对称,导致了客体完全依赖于主体,并认为主体是自然行为;而主体认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客体才能具有某种行为,把很大一部分客体排除共享的范围之外。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人认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唯一解决途径就是搭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共享平台,却忽视了需求者的需求导向。这种共享的“不对等”性,把需求者作为一个“客体”看待,所以国家花大力度开发和搭建共享平台,其结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为“优质”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就说明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按需配置,而不是把优质教育资源按“超市”一样放在一个平台上。 有人指出如果不考虑投资主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完全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建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库,所有网络终端用户均可共享同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3]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普及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同样的资源,当然这是一个首要的前提,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在适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下提供这种需求下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丰富的。 2.共享中介的失衡――国家政策、体制和制度障碍 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这种不均衡的差距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不和谐。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教育政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对教育政策取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政府必须有所作为。[4]优质资源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政策性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就是“纸上谈兵”。之所以几乎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大。 并且,政府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等都是体制和制度。[5]但应注意,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事情,应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学校主要是公益性,中央财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给予补助,而地方学校得到中央财政补贴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递交到国家资源中心,供全国人民使用,这也是实现全民学习的有力保障。各类企业和公司主要是盈利性。但盈利性的益处就是按需所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的群体对特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为鼓励企业与公司积极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应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此来降低优质教育资源的价格,并且政府可以为欠发达地区购买企业和公司制作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有一定的运行动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公司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且建设完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全部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这种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联动机制是优化共享的最佳保障。 3.共享客体与中介之间的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平台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自身的基本规则,即应是内因和外因统一协调的规则。[6] 但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国内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努力,例如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都通过各自的平台对外选择性开放,也就是说不同的发达地区都有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和优质教育教育共享平台。虽然不同地域选择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版本不同,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建设的平台都遵循自己的标准,限定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这种“孤立”的优质教育资源给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普及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即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成为标准化。在进行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经验总结时,应制定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标准,有了标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能使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重复使用,而不是重复性建设。 4.共享客体的自身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演化与更新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自我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是一项持久的、动态的系统化工程。我们应以社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使优质教育资源能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例如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区域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传统思路有很大区别,侧重于建设面向学科实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学设计、反思日志、主题资源包等),而不是简单地建成各种静态资源(课件、素材等),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达成学科目标而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实用型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7] 现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有很多成果,但这些资源库甚至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思想。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自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库的不断演化与更新就是要不断整合,以适应信息化学习方式。 二、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地分配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如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不仅仅影响在教育公平的发展上,还涉及到社会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房价,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好的地方,房价会高出同等区域中优质资源配置较差的地方很大一截。这说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已不是仅仅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方面,还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1.“回到原点”,探讨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发展,实现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优质教育资源是支持学与教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点,终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充分认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优质教育资源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的起点是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程中,应首先以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为主,而不是硬性地将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塞”给学生与老师。这种在共享过程中的“不对等”性,是制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普及共享的主要因素。虽然欠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但我们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学生与老师的存在,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否则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开发了大量的平台,表面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但实质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不能使用,最后也促进不了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2.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 教育部提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应以“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行政部门分工与分类规划”设计思路出发来制定和实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模式。[8]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抓住“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这些重大问题,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实现泛在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根本性保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3.创建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标志性示范研究成果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的平台机制。该联盟坚持公益性、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此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现联盟学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资源能共享、宏观管理等。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联盟”的经验,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示范项目”探索建设并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模式,创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全面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4.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服务模式加强学区间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发展前提。区域内校际之间可以互相协作,例如校际之间可以互相选课,认可学分;校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与协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校际之间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性差,以及资源内容实用性差等是导致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应用成效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加强校际之间的互相协作过程中,要以优化区域资源库内容和质量为目标,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实现资源跨校共享。[9]可以通过单独管理服务、单独合同特殊服务、共签合同服务、单独合作服务。共同合作服务、共同协作服务、复合合作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效率与水平。[10]然而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服务模式共同使用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服务”为出发点更能充分尊重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者,并且能充分发挥学区之间的各自特色,通过利益互换促进各自的发展。 三、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应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持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估模式。难点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评估之后提高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具体特征为: (1)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四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帮助所有师生和社会公众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必定会打破传统的学习理念,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3)基于不同地域特色,探讨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实施状态、类型、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与监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4)以“目的理性”的思想为指导,从人文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机制、制度、社会关系、人的主观性等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透过“工具表象”揭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人的行为规范。实现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实践探索,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从经济学角度界定教育资源,不仅意味着研究领域局限在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也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依赖,不利于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化研究。教育资源虽然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但并不等于教育学不能研究教育资源,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教育资源普遍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所有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者。 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其中人的因素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共享的核心要素。“资源共享”的意义是指互惠,即每个成员都有一些可以共享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 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有限性的,以“优化”共享为宗旨,而不是共享的绝对化。共享是一个“相对”共享,所以应立足“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宗旨,而不是过度夸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绝对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主体是行政部门。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必须有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没有国家政策性的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普及共享,也起不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44-48. [3]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4]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政策差距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文庭孝,陈能化.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6]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25-129. [7]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48-53. [8]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9]胡小勇,赖露媚.区域性教育信息资源均衡发展研究:案例比较与优化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58-61. [10]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7):69-72. (编辑:杨馥红)
篇5
由于以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长期受到西方美术教育理念及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潮的影响,故而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了以往以西方文化理念为中心而构建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受其影响,其创意思维与设计表现往往体现出对西方艺术设计的追捧与崇拜,而忽视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学生对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精髓没有正确体会及认知,因而也就无法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及民族文化情感元素为其创作或设计服务。当今世界倡导的是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领悟或把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将遭遇传承的危机。
二、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改革探讨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先生曾在论及民间美术应用于设计时指出:“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并将其应用于当代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更是完善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将其与新时代的文化结合而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同时提升高校对未来设计人才的人文素养、民族文化情感及高尚人格与价值观的培养。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对待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与继承方面已经出现一些断层,如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相关资源的忽略,这也导致我国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以及设计教育思想的影响,进而导致部分院校师生不能对其作出正确判断,形成了不适合国情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趋向,并且在对待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安排上,也表现得相对突兀。另外,一些艺术设计类院校过于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改革、行动与实践上却做得不够。教育部指出,高校培养人才应“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要达到此目标,仅靠目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配备等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加强相关素质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把其当成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提升到教学工作日程上。在大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同时,对相关艺术设计素质教育课程及资源等重新发掘、界定和认知,尤其是对于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美术资源的利用等。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以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为基线、倡导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美术资源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的课程资源观,努力打造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支点。
三、结语
篇6
关 键 词:设计教育 高校设计教育 社会设计教育 国际设计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学科在高校造型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那种以绘画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日渐消解。自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生产中的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急需设计人才。以往的设计教育模式,如今已不能满足社会的急剧需求,这便出现了目前全国大中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部分培训机构均以不同形式开设了设计教育课程,以满足企业需求而获得商业利益。面对这种良莠不齐的教育局面,笔者拟就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的关系、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设计教育的关系、国际设计教育对国内设计教育的渗透这三方面谈些个人看法。
一、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7月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已经将“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并列,明确地将“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在专业上分离,使设计艺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国家教育部将“艺术设计”定为本科专业名称,而“设计艺术学”则作为研究生专业之称。美术学曾经包含过艺术设计学专业,即使在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各立门户之后的今天,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均归为美术学的门下,因而其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摆脱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这种将设计教育与绘画教育混为一谈的情况在当前国内的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实质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的区别。相当一部分高校看到社会对设计人才的急剧需求,便顺水推舟地在美术学专业中增设“艺术设计史”“设计概论”课程,如此就谓之设计教育。在没有从学科本质上明确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两者关系的前提下办设计教育势必会歪曲设计专业的存在理由,直接影响设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协奏规律,流弊甚远。因此,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发展设计专业,首先就要在教育理念上理清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两者的关系。
二、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设计教育
既然艺术设计学与美术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那么在艺术设计学中也有必要明确深化教育的承载面和专业层次。有人说,学设计专业的高校学生毕业后到社会工作才是真正念大学。这句话是否成立,暂且不论,但其隐喻指出设计教育包含着两个承载面:一个是高校设计教育,另一个是社会设计教育。面对当前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设计教育局面,笔者愚见,有必要对高校设计教育和社会设计教育在概念、特征、功能上进行再认识。
高校设计教育是指高等院校美术、设计院系开设的各种专业教育,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独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及理论支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难能可贵的是高校设计教育无不例外地开设了艺术设计史课程,这应该是设计教育作为学科价值存在的学术依据。陈振濂先生曾力主高校艺术教育走“先‘学’后‘术’”的办学模式,在学术理论上明确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突出学术性,保持技术性,力促艺术教育达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一言以蔽之,即高校设计教育当以培养高级设计人才为目标,重点是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
社会设计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指除高校外的所有设计教育机构,包括各种设计工程公司、工作室及公私培训单位。狭义的仅指以培养电脑设计操作的私营培训班。社会设计教育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可以说是对高校设计教育的一种拓展与补充。而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本身固有的无序性,开设的课程难以形成系统性,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加考虑地给学员灌输各种机械的电脑操作知识,其目的显然是以培养设计“图夫”为主。
高校设计教育虽与社会设计教育存在明显区别,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同时,高校设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一样流向社会,成为广义社会设计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使高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设计教育自然地融合,并保持学院派的优势呢?又如何使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设计教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以共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呢?要解决这两组矛盾,还是得从自身的课程设置与定位上寻找答案。
高校设计教育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艺术设计学”专业以来,到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原来高校设置的七个专业一并归属于艺术设计专业范畴之后,由此标志着艺术设计专业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现在艺术设计学形成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梯度,研究生教育中,艺术设计学还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都有研究生层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专业美术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他综合性大学、师范、理工类大学则不同程度地在努力向研究生教育层次提升。高校设计教育的落差使得各校之间在如何统一开设基础课程上陷入了尴尬。定位当然是不言自明的,关键是基础课程要达到相当水平,已明显地与社会设计教育拉开距离。随着计算机在艺术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当前无论是高校设计教育还是社会设计教育都开设了电脑设计课。社会设计教育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操作过程都用设计软件来完成,手绘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因此,高校设计教育应借鉴社会设计教育的前车之鉴,在基础课程上加强手绘技能训练和设计理念讲授。技能训练是传统的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设计创意、设计方法及表现,使得课程更为规范化、程序化、人性化,着重设计方法的学习。至于理论方面可以围绕“历史”和“原理”来设置,开设“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史”“设计原理”“透视技法”等,既与社会设计教育拉开距离,也为毕业生将来步入社会准备了发展后劲。社会设计教育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实际操作,但是其过程严重缺乏创意。如高校设计专业在四年中传授学生一套完整的创意体系,那么其步入社会工作之后,广义的社会设计教育又为其提供了宽阔的实践空间,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对提高整个设计教育水平大有裨益。广大设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注意,在高校设计教育和社会设计教育上明晰概念,引导两者健康稳步发展。
三、国际设计教育与国内设计教育
世界现代设计教育从上世纪初的包豪斯开始,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当前世界设计教育的理念大部分师承包豪斯范式。国内设计教育相对于世界设计教育而言,只有短短20多年的时间,这期间如果和西方近百年的设计教育史相比,只能说是摸索阶段。然而,就是这短短的20年,国内的设计教育已经从功能和形态上形成了以“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三大领域为主的教育体系。
国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潜力在哪里?这是当下国内设计界一个既现实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现实是事实如此,无法回避;忽视是因为在设计界普遍存在崇洋媚外心理,认为国内设计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只能借用国际经验来解决。很多所谓的设计师就是拿来主义者,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全球文化却是多元化的。由此,笔者认为国内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潜力在于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和更新设计观念。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真正意义上突出本国特色,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为世界所接受。靳棣强先生也曾指出,说自己40岁时的设计作品在意识和风格上已经跟国际大师不分伯仲,然而却一直未能得到国际设计界的承认。后来,他才意识到民族性问题,开始在传统文化里寻找有益成分。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终于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在国际设计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紧密联系,国内也一样。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且每年均在高速发展。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直接反映在各项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再像上世纪初一样推崇西方文化,而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使之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国内设计教育应该以社会经济为依托,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借鉴绘画教育的优秀经验,走出一条设计教育民族化的路子来。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顺理成章要求设计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相应地国际化,然而由于各国文化的多元化,所以在风格上可以具有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处在当前提倡文化多元化环境下,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不可取。设计教育中出口必言欧美、日本,那是对本国文化漠视的表现。当然,国内设计教育客观上还与欧美、日本等国存在差距,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国内借鉴,但如果只是一味唯欧美、日本的设计教育马首是瞻,那无疑是在作茧自缚,永远没有超越的可能。因此,在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正确区分和处理好国际设计教育与国内设计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整个国内设计教育水平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上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间工艺;美术教学
一、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高艺术教学效果
就民间艺术来说,其形成属于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极易受到民间风俗习惯的深刻影响。民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学巧妙融合有利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展现各类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以及作用,能更好地延续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民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客观了解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断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类创作中,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感受能力、创作能力等,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艺术教学效果。
2.有利于现代艺术、民间艺术二者的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科技飞速发展,各类文化不断融合,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而如何更好地保护、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期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将现代艺术巧妙融入我国民间艺术中,可以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在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准确理解现代艺术、民间艺术二者的特点、性质,通过不同途径将民间工艺美术元素融入现代艺术中,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客观探讨民间艺术的价值以及意义,让学生充分吸收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客观呈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设计的现代艺术作品更加新颖、独特,更具感染力。
二、艺术设计教学和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顺应时展的客观规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g融合过程中,艺术院校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地域发展的特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本土化[1],要以地区已有的美术资源及其特点为媒介,优化调整设计专业课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多角度提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相关部门对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学习提出全新要求,如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2],借助民间工艺美术,优化创新艺术设计课程。教师要多鼓励班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民间,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学习独特的艺术知识,通过真实体验逐渐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不断激发创作灵感,将更多创新元素融入其设计的作品中,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校演讲,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客观认识本土文化,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挖掘本土各类民间传统文化,完善已有的艺术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知识,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设计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总而言之,民间工艺美术、高校艺术设计二者的融合特别重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保护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间艺术,以免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就高校而言,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民间工艺美术元素的融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展现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设计;现代艺术教育
近20年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有了长足化、快速化的发展,在早期,艺术设计教育主要是针对西方的一系列模仿学习,没有较为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而目前看来,部分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正抛弃原有的发展模式与观念,不断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以往盲目跟从西方的局面开始改变,逐渐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我们从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从而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传承,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民间美术的现状展现和特性分析
1)现状分析
①民间美术越来越难以生存。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追求个性化、新颖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对于传统美术的发扬也存在着误区,不仅如此,各类传统非物质文化都受到冲击,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②民间美术的教育严重匮乏。如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上,对于民间美术的教育严重缺失,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几乎很少有学校开设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更多的是对西方油画和素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缺乏给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③法律文件及国家政策越来越侧重于民间美术的保护。我国近年来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程度有所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耶维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民间美术的特性分析。
我国民间美术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传承性、二是民俗性、三是多元性。正因为这三个独特的特性,中国民间美术得以延续发展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现在传统民间美术以一副比较成熟完善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民间美术有着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和深厚积淀,因此体现了它的传承性。各地的民间美术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当地的民俗风情,例如河南的剪纸艺术就体现了当地浓厚的风土色彩,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与接受。民间美术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并融合了不同的元素,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是很多种民间艺术的杂糅和融合,因此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存力,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多元性。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方法
1)加强民间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教育的开展是依据广大的人民教师队伍开展的,因此要传承民间美术,必须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能够培养出专业的民间美术传承和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政府也很重视对民间艺术传承人才的保护,并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改善民间美术的市场环境,硬件措施,提高传承人员的社会福利和待遇来鼓励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延续。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传承人必须要把他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他人,传承给更多的对民间美术感兴趣的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传统民间美术发扬光大。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花费更大的力量,多邀请一些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水平的人到高校进行宣传教育,让民间美术真正走进大学课堂,通过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对民间艺术的讲授和自身的经历,来感化学校师生,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民间美术的传承中来,并为之不懈努力。高校还应开展多方面的民间美术交流方式,不断创新,进行学术研讨,办专业培训班,进行国际交流等,将传承方式搞活。不仅如此,还要号召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到真正富有民间美术气息的当地进行学习,与老一辈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弥补课堂上书本教育的不足。只有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探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真正做到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于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值得推崇和发扬。
2)开设民间美术课程。
学校教育是对于民间艺术改变目前艰难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够使民间美术真正地富有活力。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出新的不同方式,例如组织民间艺术家和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将民间美术和现代传承方式相结合,实现民间美术的再次诚创新。不仅丰富了民间美术的内容,使其焕发新的时代的色彩,而且为民间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一举两得,产生了新的生命力。理论和技法研究是民间美术课程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在理论方面,专业教师讲授传统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传承特点,并广泛介绍民间美术的丰富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真正爱上民间美术并未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民间美术技法方面,多传授学生一些民间美术的作画方法和技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民间美术制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将制作技法为学生所熟练掌握。
3)丰富民间美术传承的多种形式。
民间美术传承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积极去探索,开展不同的形式去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办民间美术专题讲座的形式,倡导高校教师和民间艺术家多走进大众,在人民大众之间开展专题讲座,并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民间美术的传承不能脱离当地的本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失去其独有的特色,因此可以将民间美术引进高校教育的同时,要加入民间美术的本土色彩,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多民间美术增加了解,对民间美术有更加生动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高校校园内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美术文化展,让整个高校校园充满着民进艺术气息,以此带动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既能够改变民间美术的尴尬境地,又能够使学生对其有一个主观认识和了解,还能提升大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当今,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为现代艺术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反过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为传统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更为广泛的平台,使得传统民间美术焕发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民族艺术向前发展。
作者:巩固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视传系
参考文献
[1]康乐.对当前我国民族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2(12)
篇9
关键词:零基础;艺术设计类;高校
在很多家长和教师的传统观念中,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必定是有着较强或较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的,是练过童子功的科班生。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又如何立足本专业如何开展艺术创作呢?没错,按常理能报读并被录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是应该经过美术高考并成绩合格的,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个具体阶段里,却出现了大批没有经过美术高考,甚至是没有半点美术基础的学生就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现象。而这些学生相对于那些经过美术高考而入学的同学来说,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所出现的各种学习问题也同样是突出的。本文将围绕高校零基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藉此呼吁更多从教管理者能关注其成长,共同帮助这些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学有所成。
一、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美术高考并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报读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但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正处于一个具体的变革阶段,我们不能对此责备求全。要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推行高校扩招措施,让更多学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市场对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增大也是原因之一。在市场的各种炒作下,艺术设计类行业迅速升温,随之而来的是各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的火爆,而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分录取分数一般比其他专业低,于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很多应届高考生趋之若鹜的第一志愿。不管如何,造成艺术设计类零基础学生的出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有时候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盘根错节比较复杂的,一味地刨根问底地追寻问题的深层原因不是本文讨论的本意,简单地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增大,和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扩招。使得更多的学生热衷于报读艺术设计类专业,这正是造成目前高校海量零基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原因。
二、解读高校零基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
1、特定的年龄阶段
高校的学习是指高中毕业进入本科等更高层次学校而开展的学习。进入高校时,这些学生已是17-18岁的青少年了,他们已错过了学习美术绘画最佳的启蒙年龄阶段。在学习上,他们虽和刚开始接触美术的低龄少年儿童一样,如同一张白纸,但对美术绘画技法等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能力有时候还不如后者。这意味着他们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打下这个专业基础。
2、零基础是硬伤
对于艺术类专业,如舞蹈、美术生。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学生的童子功要尽可能扎实,而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没有童子功的,是没有接受过高考美术培训或美术绘画基础相当薄弱的。为此,我们姑且把他们称为“零基础学生”。零基础是这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上的硬伤,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无助无奈,时常会令其感到焦躁不安,严重的会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进而厌学弃学。
3、数量庞大
这个群体的数量并不小,甚至是庞大的。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根据笔者的调查,在2011-2014年年间,平均每年实际报到的各艺术设计类学生约为320人,跟录取数基本持平,报到率达99%。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广告设计专业,每年都是人满为患,一个班的人数往往超过40人。而从入学教育的摸底调查发现,没有参加美术高考或没有经过美术训练的人数却占全班的90%-95%以上,这个比例是惊人的。
三、高校零基础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基础薄弱
正是因为以前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美术学习,所以这些孩子们的基础是薄弱的。这也是其所出现的各种学习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首先是手绘能力弱,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造型能力弱,色彩能力弱这两个方面。
在艺术设计中,需要手绘的地方比比皆是。同时手绘也是艺术设计类学生赖以自豪的一个优势。而对于零基础学生来说,手绘就是学习上最大的拦路虎。在手绘造型能力方面,很多学生对所要手绘的物体的结构没有理解透彻,对物体的外形比例缺乏正确的把握,对画面透视感的学习就更为糟糕了,常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透视。而在经老师的演示后,在练习中又表现为怕下笔,怕下错笔,更怕出去写生。同时,过分依赖橡皮和尺子。担心画不好,怕丢人成了这些学生的结症。如此一来,手绘课往往从一开始就打击了这些零基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色彩方面,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零基础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够,又或者认识比较单一。使用面很窄,通常只使用纯度和饱和度均较高的色系。这些学生在对着老师的范画进行临摹时尚能模仿几分。但如果是需要自己配色并能较正确表达物体间色彩影响的,就全蒙了。
2、信心不足,易厌学弃学。
在辅导员的口中,笔者获知这样的一个案例:刚踏入大学的12级环艺班的小莫同学,是众多零基础学生的一个。在经过了大一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开始感到举步维艰,大二阶段出现较明显的厌学情绪。科任老师和辅导员找其了解情况,发现其对继续学习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没办法学好本专业,今后也不想从事该专业工作了,在老师们的再三开导下,自己依然无法走出自暴自弃的怪圈,最终在大二结束时完全放弃了专业学习。
3、创新能力欠缺
如果说基础薄弱是先天的,后天的创新能力的确受到较大的影响。零基础学生在此方面的表现往往不及其他学生。这些直接体现在课程设计、比赛乃至毕业设计上。艺术设计类专业毕竟是跟艺术挂钩的,在艺术设计的表现中,无论是造型、色彩、材质搭配、空间营造等等方面有时候还真的要靠感觉,靠个人的感悟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相同的技法表现下,创意往往是作品能脱颖而出的关键。而创意就可以表现为创新能力,零基础的学生在开展作品设计中,比较拘泥于以往类似主题的设计思路,所设计出来的方案很多时候也有着别人的影子,而显得似曾相识。又或者,中规中矩而缺少艺术的灵动。因而在课程考核或比赛中表现平平,缺乏竞争力。
四、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教育改革的深化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采取的是宽入口的模式。这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好的。但在具体专业学科上,应该要区别对待,在艺术类等专业上还是要适当增设并规范入学考试的做法。从源头把住人才培养的质量关,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为日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提供了保证基础。所幸的是,这些问题已逐步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相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这必将得到改进和完善。
2、教师方面
老师要重视并行动起来,要认识到零基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存在问题,不能因此而对其另眼相看,甚至是给学生划界线、分班级,加重零基础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该多传递正能量,多鼓励、多引导。在教学方面,专业授课老师要多想法子,帮助学生尽快夯实专业基础。辅导员老师则要市场关注其思想动态及情绪变化。共同呵护其成长,使其得以健康发展。
3、学生方面
作为零基础学生,首先要敢于面对自己在专业基础上薄弱的现实。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只有正视自我不足的现实,才能唤起积极应对的心态。其次,要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校资源。在班上,向比自己强的同学学习,可以向老师请教。在课外,可以去图书馆、可以上专业网站中跟贴吧的网友学,还可以向其他院校相同设计专业的同学学习。只要肯主动学习,就不怕学不好。有道是:“只要肯摇鞭,天涯有到时。”再次,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信心,并树立信念,要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相信自己是本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丑小鸭也可以变成天鹅,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五、结语
可以说,零基础学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这并不是谁之过。作为传道解惑的老师,我们不应放弃这些学生。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各方也来关注关心其成长发展,零基础学生同样是艺术设计类行业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王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J]新课程・下旬 2015
[2]纪铖,温纭短缸灾餮习能力的培养与创新―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 [J]学理论 2015
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艺术设计教育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使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发展趋势。而艺术设计作为热门学科,全国艺术设计类考生逐年攀升,全国兴起了艺术设计的热潮。然而,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发展还不够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几年的扩招,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育思想和方法比较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所以,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教育。
笔者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十多年,目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艺术设计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反作用,以自己切身体验谈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顺应市场需求,转变教学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让市场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学校也被逐步推向市场,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完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由原来的国家包培养、包分配,逐步转向交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我国的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艺术设计在中国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
因此,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再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造并树立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办学,不懈地努力,应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紧贴市场需求的人才。要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并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从而造就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英才。同时,在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后,逐步控制学校的规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上面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将来的生活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破文理界限,培养宽口径人才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纯美术教育,原来只在艺术院校和轻工院校里设置,现在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中也纷纷开设设计专业。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这一点可以从开设的不同的课程上明显看出来。这两种教育模式本来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但因为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如一些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一些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一些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我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打破文理科界限,把艺术设计教育统一起来,不论其设在什么学校,工科也好,文科也好,都用一个标准确定教育对象和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避免学生接受知识上的偏差,也能衡定各类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来源得到合理配置。现在,由于实行“三加X”考试,这一点在招生上基本上没有障碍,主要是思想再解放一点,把这种选择学生的方式再向前推进一步,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毕业的同学找工作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高校已经成为一个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平台,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一现象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提倡学科合并交叉,培养适应多项工作的宽口径人才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积极整合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然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始终是制约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高校要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实艺术设计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在软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高等院校为了要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的高级人才,使出了浑身解数,以致有些高校因为基础建设的不断扩大,而债台高筑。短时间内,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艺术设计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我们要把设计教育从大学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交给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武器,交给民众,成为生活的必需。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多样化办学,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最终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先行一步,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将企业变成了高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学校解决了实验场地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企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四、校企联手,促进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都是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一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二高是指待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已经达到了79万。一低是指毕业生签约率低: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在毕业时的签约率仅为33%,即使到了2005年末,仍有近1/4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大部分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的就业政策,在全国各地建立少则几十个,多达上百个的就业实习基地,与全国成百上千家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形成了庞大的就业网络,数以万计的学生在这些企业找到了位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教学场地,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生毕业后如果不能就业,必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国家已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高校必将在推荐和引导学生就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