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对社会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社会文化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复旦投毒案尚未告破,大洋彼岸的象牙塔内又惊闻枪声。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让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选择非理性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社会舆论广泛探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之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是悲剧的主要成因。本文结合时事事件,从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出发,就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两个因素,阐述两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1 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卫生。从国外研究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爱与工作的能力”,“勤勉地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宜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结果;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我实现、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元素。从国内研究看,林崇德(2003)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姚本先(2010)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尽管,社会文化大相径庭,但国内外就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可比较的。参考相关文献,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为: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统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①

2 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

“文以化之天下”,文化本义就是通过社会性的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②它是社会里一群人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 表现在其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群体人们所遵照的行为准绳。③“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④因此,人的行为深深的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受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例外。这种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潜在影响;(2)价值观的影响;(3)可观察的外显特征的影响,如语言、风俗等。同时,社会文化通过两个途径,即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和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渗透,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⑤

价值观是个体行为因素的主要动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个体与他人的合作;对集体尊崇,遵从公共规则,追求公共价值;与他人、集体利益矛盾冲突时的牺牲。⑥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提倡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 反对任何外来的影响和压力。⑦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同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碰撞。高等院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理念的阵地,价值观冲突在所难免。由此引起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变化使得个体面临更多内在的挑战。社会舆论在此背景下,对校园悲剧的反思,将悲剧的形成看作是学校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进行考量,认为个体出现问题源于社会。

3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self),指个人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⑧与其将之看成一种概念,不如看成一种体系,包含功能、结构和发展三部分。Burns(1982)认为自我意识的功能是,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对经验的解释、决定人的期望。⑨ Freud认为自我包含在人格结构中,可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Rosenberg(1979)认为自我概念结构可划分为:现在自我、期望自我与表现自我。⑩关于自我概念发展,其核心机制是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Cooley(1992)称其为“镜像过程”形成“镜像自我”,Mead(1934)称其为“一般化他人”。豘总之,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有着调节和定向的作用,体现着人的自主性。同时,自我意识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共同指引着个体的行为。

大学生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一方面,可以自由支配个体的行为和自主思考,另一方面,也明晰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约束,接受教育对其社会化的改造。复旦投毒案中嫌疑人林某,高学历,为人谦虚,因与室友发生口角,遂投毒谋杀,死者刚直博。从心理健康的标准看,与人的摩擦便产生如此极端行为,心理不可谓健康。同时,人际交往的挫折情境下,便动杀人念头,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亲和性差。此外,死者黄洋的直博经历也成为悲剧的诱因。总之,人际交往挫折及“妒忌”心理折射出林某自我意识的不完善。

4 小结

人的行为导向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依赖于外部情境,如社会文化,二是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下实现的自主性。校园悲剧的成因既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行为个体的自我选择,甚至是毁灭。在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下,浮躁的社会气息、成功学的泛滥以及成绩动机(performance goals)的教育模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与自我心理健康意识等自我意识的长期忽略的教训是深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空谈,须从以上两个角度深入。

注释

①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9.

② 李平.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③ 曾文星.华人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④ 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⑤ 张向葵,丛晓波.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

⑥ 杜鸿林,赵壮道.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现代化,2011.4:53-57.

⑦ 李灏,翟石磊.基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中美思维模式的反思[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9-124.

⑧豘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2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颇为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的一个过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失控、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问题上。

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时产生的心态,二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康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具备心理咨询技巧和能力,处理好与心理咨询者的融洽关系,要有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

1.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维护心理健康。社会在不断地加速发展,发展中产生摩擦和碰撞,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形成了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影响,对大学生投入社会的激情造成了打击,促使大学生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意识的认识,加强心理防御能力,有助于减轻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2.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大学校园中存在部分大学生有自卑心理,有抑郁倾向,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恋爱失败原因造成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压力。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妥善解决好心理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惑,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3.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由于大学生的特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反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治疗。有时候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进行咨询,此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就十分重要,自我心理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矛盾冲突发生的概率。

4.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交际圈,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好相处、缺乏朋友、社交恐俱等。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产生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在人家交往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1.院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为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平台,保证当大学生有心理疏导欲望时可以及时地寻找到帮助。管理平台的教师人员自身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要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将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过来,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

2.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常规课程。为了更好地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完整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常规课程,每个专业和院系的学生都要完成一定的课时。心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可以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进行选择,主要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另外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疏散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篇3

关键词 中职校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校开展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中职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职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担任育人任务的教师和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中职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培训教师职工至关重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职工队伍至关重要。

理想的培训应分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2.2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证明,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梦想。

2.2.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建立。

2.2.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

2.2.3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职工观念的转变,教职工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发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职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职工创造的潜能,促使教职工敢于大胆创新,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根本转变教职工日常教育活动的不良模式,带来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2.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篇4

关键词:心理咨询;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65-02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求我们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部门也指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在思想和文化教育上,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值得关注。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颇为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的一个过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失控、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问题上。

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时产生的心态,二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康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具备心理咨询技巧和能力,处理好与心理咨询者的融洽关系,要有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

1.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维护心理健康。社会在不断地加速发展,发展中产生摩擦和碰撞,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形成了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影响,对大学生投入社会的激情造成了打击,促使大学生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意识的认识,加强心理防御能力,有助于减轻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2.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大学校园中存在部分大学生有自卑心理,有抑郁倾向,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恋爱失败原因造成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压力。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妥善解决好心理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惑,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3.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由于大学生的特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反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治疗。有时候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进行咨询,此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就十分重要,自我心理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矛盾冲突发生的概率。

4.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交际圈,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好相处、缺乏朋友、社交恐惧等。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产生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在人家交往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1.院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为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平台,保证当大学生有心理疏导欲望时可以及时地寻找到帮助。管理平台的教师人员自身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要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将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过来,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

2.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常规课程。为了更好地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完整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常规课程,每个专业和院系的学生都要完成一定的课时。心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可以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进行选择,主要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另外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疏散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3.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定期的心理课程以外,学校还应该利用其他一切形式积极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的校报、广播、校园电视台以及学校的网站、BBS等都应该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阵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广泛介绍心理调节的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唤起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自觉性。

4.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实际,运用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具有特殊性。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创造性地进行心理辅导,要运用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咨询的方法要有创新性,同一个问题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方法要不同,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职业因素; 助产士; 心理健康; 对策

助产士是为孕产妇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她们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护理服务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影响助产士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助产士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提高产科工作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 影响助产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1 工作环境和性质 助产士主要是在产房工作,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群体,产科工作重复、繁琐、环境噪杂,为满足孕产妇的需求需要日夜不停的工作,以至昼夜颠倒、三餐无规律,严重影响了助产士的身心健康,来自临产妇因阵痛发出的喊叫声,患传染病的孕产妇对助产士健康的威胁等都会使助产士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以至对助产士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

1.2 责任大、风险高 产科是高风险科室,产科服务对象大多数是孕产妇,属健康人群,助产士的每项工作都与母婴两条生命密切相关,所以要求助产士做每项工作都必须认真、细致,在这种情况下较易造成身心疲惫[1]。

1.3 医疗纠纷增多 近年来,随着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全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护理工作中常会遇到涉及法律的事件发生,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投诉和诉诸法律的医疗纠纷逐年上升,产科因服务对象特殊,分娩又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在就医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产妇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无法接受现实,极易冲动激化矛盾而引起纠纷,从而使助产士身心健康受到损害[2]。

1.4 助产士自身因素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对助产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历、学识及各种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使助产士觉得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满足工作的需要,所以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学习,造成身心双重疲惫。

1.5 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因素 助产士作为社会的一员,也会面临诸多社会问题,如婚姻、就职、住房、经济及社会公众的态度。同时助产士职业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有的医生没有把助产士当做同事来看,有的医院领导对助产士工作不够重视,因此,造成助产士晋升和深造机会太少,患者对助产士的不理解、不礼貌等都会造成助产士心理不平衡以至影响心理健康。

2 对策

2.1 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要正确看待助产职业,既然选择了助产这个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战斗在这个职业岗位,树立这种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幸福感,保持良好的愉悦心理,认真做好当前的事,完成好本职工作。随着社会阅历增加,工作经验日渐丰富,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发生改变,对本职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自然地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适时调整心理需要,把自己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培养事业方面的进取心,从而自觉勤奋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的自我平衡,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2 改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应为助产士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和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工作群体,同事之间相互关心支持,有困难相互帮助,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3 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强化助产士按制度办事,按规范办事的意识,努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防范医疗纠纷[3]。

2.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客观地对待环境和客观地认识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条件者积极参加心理学学习。

2.5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掌握自我放松技巧 首先助产士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及价值,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压力,培养自身对应激的适应及应对能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使自己能在产生不良情绪时及时自我疏导,采取科学的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如自我激励法、言语节制法、合理宣泄法、行为补偿法等,在必要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保持心理健康。

2.6 取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及护理管理者的重视 取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及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是促进个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护理管理者应关心重视助产士,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重视助产士的深造、晋升和福利等问题,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的良好风尚,有利于激发护理工作者的自豪感、幸福感,从而消除自卑感。

3 小结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助产士在这种状态下能做良好地适应,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工作质量,而且对患者也有积极的影响[4]。因此,作为一名助产士不但要有丰富的、足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洪瑞乔,黄华兰,应文娟,等.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2003,9(9):676-678.

[2] 白建萍,许海玲,梁玉玲,等.学习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完善各项护理工作[J].现代护理,2003,9(10):814.

[3] 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8.

篇6

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功利化思想泛滥、追逐经济利益的现象愈演愈烈、人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多,教师更是首当其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作为以育人为使命的师资队伍,他们一方面要努力教书育人,承担来自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学、科研、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来自家庭成员、日常生活、自我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压力。促进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一、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和价值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承担着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德育任务,还要做好社会的榜样;社会的很多改革,比如事业编制改革、职称评审以及等级改革、应试素质教育改革等由于缺乏行之有效和科学的标准都使得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不平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书育人任务,但其收入却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极不一致,享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也未能体现出来。要想有效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就必须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和价值认可。

1.社会必须形成强烈的尊师重教意识

政府应广泛宣传教师之于国家、之于社会、之于家庭、之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不辞辛苦地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尊师重教不仅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孩子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政府应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将尊师重教的理念灌输到社会大众心里,积极培育他们的尊师重教意识。

2.社会应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竭力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切实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是促进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社会在对教师的角色有较多期望的同时也应考虑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为进一步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国家应将教师队伍纳入重点支持行列,赋予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比如,在社会体制上,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扶持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且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际待遇。

3.社会也应给予教师充分的理解

教师的主要使命和责任虽然是教书育人,但是社会在对教师提出角色需求的同时,也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理解身为教师的难处。媒体上有关教师不当行为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不排除存在极个别在道德和师德上存在问题的老师。媒体对此问题进行大肆报道,使得社会对老师的印象减分,家长不再信任老师,对整个教师队伍产生误解。

二、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和晋升空间,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纳入重点关注范畴

学校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以及一些有失公允或欠缺人性化的政策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校只注重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很少顾及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活问题。学校领导制定的一些政策由于不公正、不透明也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是关键的一环。

1.学校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

学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各项服务,充分了解每一位教师的需求,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充分关心。学校在制定和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的时候,也应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

2.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和晋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教师的发展和晋升上,学校应努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保障每一位教师的正当权益。职称指标的“僧多粥少”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一大拦路虎。任职老师在教师岗位上辛苦工作多年,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但评职称却屡屡碰壁。老师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对职业前景产生无望的想法,便会对职业产生倦怠。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应制定科学的奖励和考核机制。

3.学校应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投入,强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育

学校应将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纳入教师管理的重点工作范畴,争取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治疗等制度,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积极干预。

三、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调适

由于个人性格、教育教学能力、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无形中也承受着来自自身的压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面对紧张的工作压力,教师还必须学会自我调适。

1.教师应树立崇高的职业观,悦纳自己的职业、悦纳自己的学生

教师职业虽然压力比较大,但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国家培养一批栋梁之才,可以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所以教师应悦纳自己的职业,应在工作中寻找自豪和自信。

2.教师应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丰富自己的生活

虽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但在工作之余,教师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多参与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有利于个人身心发展的运动,让自己阳光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4-02

新时期社会竞争更加激烈,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更加巨大,心理健康问题增多也致使高职高专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全新的认知。

1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育尤其是以社会需求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工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高职高专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首先,从新时期社会背景来看,接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2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学院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校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院向社会输送的人才都是身心健康的新时期人才。

2.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高专学院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培养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对专业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职高专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充分渗透到了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

2.2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高专学院重要的人才教育方式

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现状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只能依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所以,在高职高专学院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学院主要是通过满足学生的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学生发挥特色、扬长补短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各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

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防止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方面有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若是在心理上出现问题便会给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预防、阻止和解决这些不良影响的方式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就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自身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院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替学生毕业后打基础,但是很多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和自身条件乃至学校专业条件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令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更多,若不能保持心理健康,摆正心态很容易产生落差感进而出现自卑、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

对此,高职高专学院最有效的解决策略便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开展健康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递证明的心理健康元素,教授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压力状态下摆正心态,努力走到自强、自立、自信。其次,还要经常对在校学生展开普及调查,准确把握在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学生之中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3.2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在家庭中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也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在社会中是重要的社会个体,承担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所以无论从家庭繁荣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阻止学生心理问题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高职高专学院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认清自身价值,主动承担责任,并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同时更要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去希望。

4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因为高职高专学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实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的七大心理健康标准,进而完成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所以高职高专学院积极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

能参与高职高专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可以产生基本的心理反应,不过在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下能得到更好的心理调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人承压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4.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让高职高专学生更加开朗自信的生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活在希望之中。

4.3平衡学生的心态,稳定情绪

良好的心灵健康教育还能帮助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高专学生平衡心态,稳定情绪,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亲和力的人,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建立好人缘。

4.4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意志

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全面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培养出健全的社会意志,能自主的协调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适应社会劳动,并向社会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

4.5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帮助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自私心理等心理缺陷,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勇气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4.6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身心理反应,学习到如何根据社会状态改变心理行为方式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的心理年龄能顺应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和谐。

由此可见,新时期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乃至学校以及社会都意义非凡,所以我们更应该齐心协力,坚持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岳媛.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4).

[2]古志华.试论新时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政策[J].世纪桥,2013(03).

[3]杨丽华,吕秀娥,宋均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A),2011(01).

[4]赵丹.浅谈高职高专学院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30).

篇8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也在变化和发展。所以,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由于小学生年纪相对较小,所以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进而快乐地成长,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成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会成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也会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进而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于小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家长帮助进行解决,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学生如果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就不能很好地面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使学生可以正视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的成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进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会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努力克服。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依存,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社会和谐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它包括:人内在精神心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内部环境和谐及社会外部环境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内在精神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当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在人类健康之身体健康层面上解决了关键问题。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对此深有体会。不容置疑,心理健康在人类的真正健康中却也发挥了不可质疑的重要作用,但令我们担心的是,心理健康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上却往往处于被忽略的角色。

2014年暑期,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分团委组织举行了以“心系百姓安康 警医共驻城墙”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小组以实地调研看到的现状,问卷调查了解的详情作为依据,对“心理健康对社会和谐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了了解与思考,关注民生,为社会和谐工作更好地开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此次活动开展于十堰市市区各大社区,各大广场等人口密集的区域。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民生活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最令我们揪心的是,他们存在心理的问题,但自己并不知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的问题。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去缓解心理的压力。健康不仅是身体本能质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心理素质质量的保证与辅助。怎样更好地将身体健康的治疗与心理健康的辅助相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即将从事医学行业的学生最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得知,有72.6%的处于25岁――50岁年龄之间的人群中,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有12%的20岁以下的人群主要是面临着学业方面的压力,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有15.4%的以下的50岁以上的人群主要是来自子女方面的的压力。进一步调查得知,这些造成心理负担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如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学业压力,过重的社会压力尤其使家庭关系出现了失衡。夫妻双方互相理解不够充分导致关系不好,从而影响每天的生活情绪与工作心情,日积月累心理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阴影,很多时候,都不敢正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我们知道,压力无处不在而又不可避免,有的人被压力击垮一蹶不振,而有的人生活过得却很有意义,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前者是消极地面对压力,而后者却对压力进行了有效地运用。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自我控制,有条不紊,即所谓的因势利导。压力好比一把刀,它可以被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伤害,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其心理是否健康便起到了关键性因素,即到底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还是拿着消极堕落来掩埋自己,完全取决于你是否心理健康。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很多人在面临压力时,往往无法妥善解决,面对压力处理时总紧握的是刀刃。其决定性的原因在于精神及感悟上抗拒它,而不是衷心地接纳和科学地处理它,其实那些感觉幸福的人,与你我无论在哪一点都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能够随心所欲的调剂生活压力,而很多人却不能,当你真正学会了缓解压力的方法,你会觉得它比吃饭与行走难不了多少。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认识与定位,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在任何时候终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在最关键的时候才可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而社会的和谐,正是由每个家庭的和谐构成,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活的主要环境。每个人从生下来到生命终止,都离不开家庭生活这个主要环境。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细胞和谐了,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 家庭和谐即家庭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很幸福。一个人要想生活的幸福,安心在学业及事业上有所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提供给你安全感,让你感受到温暖;可以是一个避风港,让你得到安心休息和恢复旺盛的活力。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一个不闹情绪的家庭,这就是心理健康的家庭。

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家庭和谐的保证,从而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做为一名即将从事医务工作的大学生而言,从跨入医学这个领域以来,我们就应该思考怎样更好的给病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心理健康方面着手,拥有良好的心态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人民的健康水平会呈现出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控制感的评定,1993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和谐稳定调查”课题组,李培林,陈金光,李炜。2006年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状况调查报告。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