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措施

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以及持续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人才观,进而完善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一)企业顺利运行的基础

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在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人力的管理,即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另外两个方面管理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配置,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协调好企业各方面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工作与规划工作都是由员工来完成的,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都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能够综合体现出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想要制定合理并且长远的战略计划,就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管理,只有员工不断地努力创新,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一定要对员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员工才可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企业建立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与持续不断地发展离不开企业中的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帮助电力企业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科学化的人资资源管理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这对于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创新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制度与措施,这样就会导致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因此,电力企业就需要改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想要创新管理模式就需要将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当代的经济形势进行有机结合,逐渐转变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尤其是需要改变领导阶层的管理理念,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彻底的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此外这样的改革还会改变员工的工作状态、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愿意主动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对员工加强培训

员工是电力企业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进程中,应该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电力企业应该逐渐加大对于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强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从而帮助员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思想道德的宣传力度,帮助员工提高其思想境界,进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还应该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营造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为员工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帮助。

(三)提高员工待遇

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对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关注的重点大都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因此,在当前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对员工的福利待遇进行重新调整,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还可以对贡献较大的员工进行额外奖励,使其成为企业中的模范人物,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建立竞争机制

建立竞争机制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机制的建立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员工的工作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以竞争的方式营造一种危机感,从而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电力企业还应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优化企业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花蓉.探究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研究[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

篇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生产力核心要素。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正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需要。2012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自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高度重视。事实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政府全程参与的过程。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细则的部署,从制度的监督管理到考核方案的实施,都需要政府的参与配合,并在不同环节担负着制度设计者、利益协调者、监督管理者、秩序规制者、违法制裁者等多种角色。而政府的不同角色、不同职能与功能的交织重叠导致了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经济及公共服务领域常出现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等“三位”现象,如:“越位”表现在干预市场过多、涉水社会事务包揽过多等,“缺位”表现在水环境资源保护不足、涉水市场事务监管不力、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等,“错位”更多表现为权责不清、履职不到位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远没有到位,特别是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公共服务职能重心的调整与转移问题。同时,在两型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多元社会需求的不断产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也要转变模式,加强水资源的服务型管理,科学配置政府职能。因此,笔者在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梳理了现阶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政府职能转变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了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途径,夯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顺利实行的社会根基。

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政府职能是一切政府行为的逻辑与现实起点,政府行为贯穿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因此政府职能定位的准确性、职能范围的合理性和履行方式的恰当性都将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能否有效落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过程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

1.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13年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的责任主体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然而,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本质上仍是行政区域分割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体制,包括流域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区域管理上的“城乡分割”、功能管理上的“部门分割”、依法管理上的“政出多门”等,这一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各级政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在管理模式上,各级政府仍采用分散管理体制,沿袭以往的组织管理与机构部门,人、事、财、物关系难以理顺;在管理理念上,各级政府多以行政规划指令为主,市场参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仍停留在形式上;在管理职能上,政府职能交叉、重叠,“政府失灵”行为时有发生;在管理方式上,政府行为在水资源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渗透,非常“实干”和“全能”,结果“事事关心,事事难顺心”。可见,现有水资源管理体制阻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进程,使得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而水资源作为社会的一种公共资源,水资源管理不需要“实干、全能”型政府,而需要一个善治的有限政府。

2.中国水市场体系建立的需要如何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关系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一般来讲,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牵涉到供水、用水到管水整个水资源消费链条上的诸多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公平由政府来保障,效率由市场来体现。目前,政府已经完成了三条红线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此时政府应该站在市场运行圈外,肩负起监管者的职能,拾遗补缺,引导市场协调好红线控制下的水资源管理。然而,现实是政府既当“运动员”、“教练员”,又当“裁判员”,过多干预水资源管理中市场运行过程,混乱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关系,政府市场关系处理依然停留在口号与文件阶段,结果导致市场发挥作用太少,公平与效率失衡。因此,要动态调整好政府与市场能力权衡中的政府职能边界,努力转变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角色,明确政府的市场功能,真正向市场放权,做好每个阶段的角色工作,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健全我国水权制度体系、水资源补偿机制、水市场交易体系与监管体系等,这样才能促使水生产要素及水资源价格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才能真正实现市场机制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充分发挥。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执行的需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重在“三条红线”的有效控制与制度执行。2013年公布的《考核办法》和2014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突出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然而,2013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除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考核结果却令人惊讶,面对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灾害频繁的严峻水情,全国30个区域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纳污指标竟全部合格,这不禁让人对三条红线的目标任务和考核体系持怀疑态度。此外,从甘肃、广东等省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情况来看,政府所构建的考评体系及执行监管还比较薄弱:考核内容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细则;考核指标不够完善,缺乏考核关于执行能力指标等;考核问责力偏弱,规范和约束性不强,易流于形式;考核依据不足,管理监测信息技术落后,考核评估方式不够灵活,并且考核依据的公信度偏弱;考核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执行落实情况,也反映出政府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执行能力不足。从现有考核来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体系关注的重心是“三条红线”指标完成情况和制度落实情况,是对数据和进度的考核,而不是对用水满意程度的考核,违背了民生水利的根本。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来推进社会全面参与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工作,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分析

1.思想观念的制约随着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水利发展,人们已意识到我国水资源管理正由以刚性特征的机械行政组织管理向具有灵活特征的适应性管理转变,引入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管理。然而,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时,由于传统治水思想和行政管理观念的根深蒂固,部分地区并未真正理解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内涵,简单地认为只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安排与目标完成,仍是按照长期以来的水行政管理的惯性思维和惯来组织、安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特别是部分行政人员惯性思想观念严重,又缺乏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担心权利分解与下放,结果造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表面看似严格,本质上却未发生根本变化,阻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变革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2.制度创新与供给的滞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水利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而这一管理过程更是一个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的过程。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与制度设计完成以后,相关实施细则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安排,这就使得水资源管理落实的制度供给明显滞后于制度需求,出现制度“延迟”;另一方面,在落实过程中,新制度规则与原有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否具有兼容性,加之原有制度依赖和体制锁定下的各利益主体博弈导致新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也会带来制度“延时”。同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在我国水资源危机突出下提出的,属于需求诱致性制度供给,这一制度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所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求问题[8]。因此,现阶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供给的滞后特征对政府落实水资源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适时出台急需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制度,又要及时发现制度需求和制度安排,才能保证水资源管理制度解构与制度重建间的平衡,提高落实效率[9]。

3.职能转变囿于机构改革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一个可观察的事实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仍是在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涉水机构部门组织下落实的。而现有涉水管理机构部门则面临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利边界模糊、人财事物关系难以理顺等改革困境,这些势必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到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效率。事实上,根据我国政府职能的历次转变可知,每一次职能转变都是以机构改革为切入点,通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压缩编制等方式来寻求政府职能优化,而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水资源管理政府职能的转变现状。因为每一次职能转变都是伴随着组织机构被简单机械地“分开—合并—再分开—再合并”的循环过程,并未真正对政府职能与权力格局进行深层次的调整与设计[9],从而导致职能转变流于形式,不利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4.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被弱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为准公共物品的水资源要发挥其基础性公共服务作用,这些公共服务一般是通过政府行为来体现的。然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往往被弱化[10],表现在:一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如水利建设投入支出不足或资金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二是公共服务职能范围模糊。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政府主要是做好顶层设计和监管考核等管控工作,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来落实水资源管理,但事实却是政府分不清服务职能范围,大包大揽,“三位”现象与“失灵”并存。三是公共服务主体单一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一项社会化运动,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此时政府不应该也不能仅成为水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因此,要想实现“三条红线”目标任务,缓解水危机,就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争取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5.政府自利性普遍存在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政府是责任主体,是所有涉水公共事务管理者及公共服务职能的提供者,具有明显的公利性。但同样地,政府也是水资源管理的一种社会组织,这类组织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组成,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行政权力行使权,此时政府就变成某一群体利益的代表,具有自利性,寻求自我服务和自身利益最大化,深刻影响着公共利益的维护、增进和分配[12],而现阶段水资源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不完善特点更加剧了政府自利性膨胀与蔓延。正是因为自利性普遍存在,在水资源管理时,国家一再强调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间及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平衡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用水冲突和水污染冲突,促进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统一。

6.政府职能转变的长期性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先后对政府职能配置进行了七次较大的调整,职能转变的重点按照政治型政府—经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轨迹演变,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15],直接影响并推动了水资源管理中政府职能与政府行为转变。然而,我们也清楚认识到现阶段水资源管理仍存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变化环境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充斥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有自然不确定性(如气候变化、水旱灾害等),也有社会不确定性(如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等影响),更有人为不确定性(如管理、执行、监督等环节),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也就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长期动态性[16]。

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途径

面对上述职能转变困境,在新的水利改革形势下,继续推进政府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能转变,对有效落实管理、提高管理执行力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找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途径。

1.通过制度创新创造政府职能转变的良好宏观政策环境制度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途径[17],而管理制度体系是政府职能履行的规范体系。作为水利事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应着力解决影响水资源有效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优化机构设置,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转变[19],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制度供给滞后和职能囿于机构改革的困境。这就需要突破现有水资源管理理念,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一是打破现有水资源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理顺最严格水资源全过程管理的各部门、各层级的关系,优化、调整或重组组织管理机构;二是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推进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确定好政府的职责和权利边界,统筹安排“人、财、物、事”,理顺各级政府、部门间的财权与事权分配关系;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应建立在法治和责任基础上,应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运行;四是处理好“三条红线”制度与制度间的内在关系,做好体制机制及各项制度衔接和配合,提高管理的执行力;五是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强化管理机构对初始水权的科学配置、对水资源宏观规划与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进一步修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落实方案和指标分配,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

2.通过水市场培育创造规范有序的水资源管理市场经济环境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市场手段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且有效手段,水权、水价与水市场体系建立能够提高水资源管理与配置效率。因此,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要明确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职能与角色,促进改革去“消除市场所遗留的一些干预、扭曲,让资源由市场配置”[20],促进市场信息完善,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最大限度地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创造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决定作用。首先,改革和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水价管理体制,建立基于“全过程成本”(包括前期开发、中间使用和后期补偿)的水资源产品定价方法,构建多层次的科学水价体系、水资源税费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真实反映水市场供求关系和水资源价值。其次,促进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水权流转机制形成。建立产权明晰、政资分离、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水权制度,健全水权再分配机制,规范水权交易规则、交易程序及审批制度,减少微观经济指标的审批,强化公益性、社会性规则的审批标准,不断完善水权交易监管体系。第三,推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探索生态补偿向生态共建共享转变之路,创新流域生态共建共享补偿模式及监管问责机制,积极引导市场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流域生态建设活动,合理制定水生态共建共享补偿标准,确保水生态质量。最后,建立健全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政府在水利投入中主体地位,明晰各级政府事权划分和投入重点,不断创新水利投入方式,扩展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渠道,完善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政策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总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府职能主要体现为建立市场、监督市场、引导市场与参与市场

3.通过多元化主体参与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施需要全社会参与,强化多维社会化管理,因此水资源管理的政府职能转变就应着眼于民生,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监管体系,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与公共服务力。这里借鉴广东省做法,将公众参与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监管体系,规范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明确了考核方式、考核主体和对象及考核结果的运用,构建公开、民主和透明的监管考核过程体系,确保监督与考核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做到:一是考核主体的多元性、代表性和广泛性,保障考核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是公众参与监管考核的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高考核公信力;三是合理建立符合地方水情的监管考核评估指标,充分发挥政府、公众、民间机构等多方的沟通,既要考虑易操作的量化考核指标,还要考虑能落实的体现制度建设、执法成效的定性考核指标;四是建立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增加公众满意度,从而避免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此外,在公共服务职能范围上也要有所区分,在多元化主体参与下,各级政府应侧重于水资源公共管理服务政策制定与制度供给,满足广大用水主体的间接公共需求,如宏观经济稳定、良好市场运行环境、社会秩序等;其他主体则在政府供给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用水主体的某种直接需求,提供直接公共服务。总之,应着力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整体合力,全力构建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公共服务考核与监管体系,推进政府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真正做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水于民,履行服务政府的职责。

篇3

1.1定义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当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按照相关规定,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最大效益;开发利用水资源,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办事,即通过法律、经济、教育、技术、行政等主要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分配、调度、利用、保护,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主要手段

(1)法律:通过强制性手段,保证水资源管理能够严格执行,并且规范化水资源管理的过程,提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2)经济:水资源既是自然资源,也是经济资源。通过对水资源进行收费以及定价等手段,并制定相关的奖励和处罚措施,进而配合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3)教育:通过教育的手段宣传水资源的科学知识,树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观念,并让民众了解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得以保证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以及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技术: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并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保护。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全面管理。(5)行政:通过对法律文件的执行,贯彻国家的基本方针,地方法规规定,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其顺利进行,并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2目前水资源信息管理的现状

我省既属于资源型缺水,也属于水质性缺水。并且在我省的水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及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并且缺乏对水资源的全程监控,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系统,信息化程度较低。

3当前水资源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是中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82.5%水能资源蕴藏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全省国土面积39万平方公里,由于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流”,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开发利用的难度大、成本高、边际效益低。主要江河湖库建设有基本水文站156个,基本降水观测站872个,基本泥沙站60个,基本蒸发观测站120个,水质监测站点106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15个,各级报汛报旱站2891个,固定墒情监测站53个。收集云南江河湖泊水文资料、数据。

3.1监测站点分布不均匀

水文、雨量站点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域,高海拔和山区布点较少。站点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水资源信息收集的局限性,不能代表整个流域。呈现出雨量站随高程的分布不协调的现象,甚至出现“盲区”。雨量站是收集雨量信息的重要水文站,也是制定雨水资源规划管理方案的主要依据。

3.2管理手段落后

在我省当前的水资源管理中,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监督机制。数据的采集、传输、接收虽部分实现自动化。但只是停留在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存档、整理等工作没有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没有建立后续相关的开发利用系统和数据库。

3.3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信息采集的站点较少,并且缺乏现代化的专业设备。信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设备的不完善和外部因素干扰,仍然有缺报漏报现象,不仅造成了信息采集工作的不全面,数据的准确性也不能得到提高,满足不了现代化需求。

4对我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的相关建议

4.1监控指挥管理平台

监控指挥管理平台,有效地完成对各采集点传送来的数据进行自动收集的工作。并自动生成和存档电子信息化数据。并且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及时转换生成各项图表,为管理人提供不同需求。

4.2数据库

将采集的水资源信息统一整合,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以实现对水资源信息的储存,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信息的分类管理能力,以及提升查找信息的效率,存储无限量。

4.3远程监控系统、事故报警系统

在我省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对离市区较远的水资源,需建立起远程的视频监控系统,以防止出现破坏水资源的行为。通过远程监控能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并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

4.4水资源信息的自动化采集与传输

当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与传输还存在依赖人工操作的现状,使得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与传输工作不能全面、准确的进行。而通过建立自动化的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将有效的改善当前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的不足。

4.5水资源监测自动化

4.5.1水位监测自动化:

对河道、水库、闸门水位进行实时监测,在水位超过上限和下限时进行报警,并将数据情况进行记录和储存并传输。

4.5.2水量监测自动化:

对河道、水渠等水资源的流量进行远程监测和实时监测,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和传输,以及对水量和流量的计算。并且实现对信息数据的记录和储存并整编。

4.5.3降水监测自动化:

对各雨量站实现远程监测和实时监测,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和传输,以及对水量和流量的计算。并且实现对信息数据的记录和储存并整编。

4.5.4水质监测自动化:

自动化采集地下水的水质信息,比如:(1)温度;(2)PH值;(3)氯离子;(4)溶解氧;等。实时的掌握地下水的全面状态,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5结束语

篇4

1.水权:

1.1水资源积极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正确树立水权的定位、基本理论、制度体系。水权是将水资源的所有权作为一组权利基础的集合,它包括水资源使用权、收益权、占有权及转让权等。一经确立就不能任意的分裂、缺位或越位。水资源管理权属国家,水资源所有权也属国家的所有制度。国家通过相关的呈现将水资源的使用权,在责任、权属、权利的明确基础上,分散、个性、确定化的将水特定水资源从共享变成专有,并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与程序,将水资源的使用权遵照法律进行有偿转让。

1.2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多功能性、可更新性、流动性、地域流域限制性等特点,其自然属性表现为利害并存、容易被迫害。因此,水权制度难以建立且水权初始专有化分配技术有难度和风险的原因之一,即为水资源存在与生活用水的刚性需求,又存在生态环境中的弱势用水需求。

2.水价:

2.1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水价格机制是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之一。合理水价的制定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首要的也是必要性的价值规律。水权与水商品价格符合价值规律,是对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反应,也是生产水商品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尺度的体现。水价的合理制定,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2.2制定并形成合理水价的目标为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排放污水、对水资源与环境进行合理保护。同时兼顾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公众的支付意愿和水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追求开源与节流的平衡点,争取将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回报效果。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开发和过度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与系统的破坏和不利影响进行合理的补偿,尽量满足水资源的刚性需要,例如生活用水等。

二、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意义

1.水资源的经济管理是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手段存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水、调水、治理污染等水资源的调整和配置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水资源的最小消耗量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社会发展方面,水资源经济管理有助于保障人民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生态环境方面,水资源的经济管理,致力于为人类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的探求是我国的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管理情况的急切需要。我国当前的人均水资源和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1980年以来,缺水现象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管理不细腻,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也强烈的要求我国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经济管理。

3.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这也成为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背景和重要条件。水资源的经济管理,旨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与微观定额体系,将政府宏观控制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机的结合,树立合理、规范的水权交易标准,实施水权的有偿转让,促进水价的合理形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将节约用水提升到新的高度,达到水资源能够被高效利用的目的。

4.水资源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生态环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还在于它是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和基础性的经济资源。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当前水资源经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1.目前,我国仍然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解决这种情况的关键即为建立节水型的社会,带动国民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理念,维护生态和水资源环境的平衡。

2.我国当前的水资源经济管理与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一个较大的工程,还需要很多基础工作的开展和完善,通过实践总结经验。

3.我国当前的现行水价直接导致了节水激励机制的缺失。

4.水资源的配置仍徘徊在原始阶段,仅局限在工程现状与取水能力上。

5.水资源经济管理的理念还未普及到群众中,公众的参与和知情权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与体现。

四、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措施

1.致力于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全体国民要树立水资源开发和保护观念。健全和完善水资源征费机制,将资源成本注入到水价之中,政府发挥作用并运用一定的手段调节水资源的总量供需。进一步限制和规定地下水的不合理采用,将水资源费和供水价格调整相结合,制定全国性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规范水资源的使用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关注农业用水转化为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采取水权交易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水权收益。水权发展的初步阶段,可以采取水票交易的方式,合理的开展水权交易。

2.水资源经济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即为水价的合理形成机制,它也是促进水节约和保护消费者本身利益的关键性因素。而我国目前的水价状况难以对消费者的节水意识达到影响的目的。因此,水价的合理、科学制定,有利于体现水资源匮乏的状况,带动群众的节水意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污水处理费用的征收标准要优先、合理的提高,污水的排放对自然的影响超过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要在水价中加入污水处理和环境赔偿的费用。水价的调整和管理,要遵守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同时以公共利益为特征,同经济发展用水区别对待。

3.逐渐实现对工程水价的合理提升,保证水业设施的正常投资、运营以及可持续的服务,提高水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非农业用水的水价要尽快调配到补偿成本,达到合理盈利的目的和水平。对城市的供水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城市水价作为终端水价,要全方面综合考虑上游水价、水资源费的变动情况,同时结合供水企业的运行,水质改善等因素,加强并促进对城市供水事业和供水企业的良性发展。

五、结语

篇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只能是提高用水效率,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影响玉溪市用水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a)输水损失过大。由于所处的区域条件所限,输水设施设备落后,造成取水量与用水量差距较大。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全市经济社会总供水量72810万m3,净用水总量54612万m3,输水损失合计18198万m3,占供水总量的25%,净用水总量的33%(表4)。由以上可见,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输水损失率较大,分别为22%和29%,两项合计损失水量15281万m3。在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输水损失量中,红塔区的损失量最大,达到城镇居民生活供水量的30%;最少的是通海县和元江县。农业用水是全市用水比例最大的,占总供水量的近70%,故输水损失量也相应较大;在农业用水输水损失中,华宁县的损失率高达38%,其次是新平县34%,最少的红塔区输水损失率也达19%。

b)用水指标不均衡。玉溪市2011年各行业用水指标: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112L/(日•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65L/(日•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m3/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用水量295L/(日•人),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6885m3/hm2,非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4365m3/hm2。虽然全市各项用水指标不高,但各地差异仍较明显(表5)。玉溪市2011年主要用水指标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最高的是红塔区117.3L,最少的是澄江县60.1L,相差57.2L;农村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最高的是峨山县86.6L,最少的是江川县43.9L,相差42.7L;农业灌溉耕地均用水量最高是江川县6900m3/hm2,最少的红塔区3157.5m3/hm2;高用水工业最高峨山县19.9m3/万元,最少红塔区2.5m3/万元,相差17.4m3/万元;一般用水工业最高新平县16.8m3/万元,最少江川县1.6m3/万元,相差15.3m3/万元;住宿和餐饮业人均日用水量最高易门县1074.4L,最少通海县472.2L,相差602.2L;其他第三产业人均日用水量最高红塔区371.9L,最少江川县166.7L,相差205.2L。最少值与最大值的比例在12%~62%之间,差值在38%~89%之间,可见全市范围内的用水指标极不均衡,其原因除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域差异的外,渠道水利用系数、节水器具普及率低也是主要诱因。所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至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比率减少到54%,渠道水利用系数达到0.6,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3%的目标,是玉溪市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

2水污染亟需遏制

水质是水资源评价的主导因素之一,是水资源可利用的价值体现,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湖排污口设置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促进水污染防治,才可保证河湖的基本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玉溪市日益繁荣,但各种污染也随之而至,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生活废污水量的排放,由于监管不足或污水处理设施缺失,大部分废污水量直接排入河道或湖泊,造成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2011年全市水质评价河段总长369.9km,全年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河长5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15.7%;Ⅲ类标准的河长210.2km,占评价总河长的56.8%;Ⅳ类标准的河长26.0km,占评价总河长的7.0%;Ⅴ类标准的河长47.3km,占评价总河长的12.8%,劣Ⅴ类标准的河长有28.4km,占评价总河长的7.7%。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2.575亿m3。其中,生活污水占22.6%,生产废水占77.4%。在生产废水中,第二产业废水占93.3%,第三产业废水占6.7%。据水利普查成果,全市废污水排放大于等于300t/d或10万t/a(即规模以上)的37个排污口中,已登记或批准的排污口仅有19个,2011年废污水量1537.3006万t;未登记或批准的入河湖排污口18个,2011年废污水量2949.1696万t;而全市再生水利用量仅110万m3,仅是废污水量的2.5%。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至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废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30%,是改善玉溪市水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3水资源管理有待加强

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重要而复杂,具有全局性,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考核、规划、审批、许可等一些硬性手段和刚性约束来予以保证水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但水又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连续3年的干旱,玉溪市大部分水利工程蓄水不足,为保证生活、工业用水,只能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甚至在水量紧缺时城区实行分片停水的方式来控制供水,缺水已成为城市的切肤之痛。而对于水资源保护,玉溪市也早已实行了取水排污许可制度,但管理实践中缺乏明确的要求,未能形成管理上的硬约束。a)监管力度不足。从玉溪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情况来看,部分持有取水许可的取水口、机电井和持有废污许可的排污口,其取水、排污情况基本是由取水排污单位自行管理,无相关单位进行检查、监测、取水、排污情况不够明朗。b)现有人员和技术力量难以满足水利建设需要,给后期维护管理带来隐患。当前水利建设投入大、项目多,水利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由于基层水利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现有基层水利队伍跟不上水利建设发展的步伐和需求,对建设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c)各相关部门之间合作不够,导致取水、用水、排污管理协调不足。玉溪市取水管理由水利部门负责,用水由城建、农业部门负责,排污管理则由环保部门负责,由于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协调不够,导致取水、用水、排污管理相对独立,特别是排污难于控制。水资源保护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顶层设计,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才可保护好水资源。

4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议

a)明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组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机制。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全局性,决定了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首先应明确玉溪市人民政府是玉溪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市委市政府分解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建立督查制度,形成以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强化责任考核,尽快出台《玉溪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三条红线”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b)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的核心工作,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确立玉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4个方面的制度。明确工作主攻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细化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形成严密、精细、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使得每一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c)加强水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入河湖排污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以玉溪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为基础信息,加强对已有取水口的监督管理,对已获得取水许可对象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调查,新增取水许可必须限制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内;加强对已有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不定期进行排污量及水质进行监测,以便及时控制对河湖的污染;对已停用或废弃的排污口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埋处理,加强新增入河湖排污口设置管理,建设项目退水水质超出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入河湖排污口;完善用水定额标准,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完善灌溉渠道防渗措施,将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以上,使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配合,进行节水的轮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实现水循环利用;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改造供水管网,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取水量,严防地下水污染,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协调并进;加强各县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建设污水收集通道;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加强污水处理措施;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倡导再生水利用。加强星云湖、杞麓湖的治理工作,改善星云湖、杞麓湖的生态环境。

d)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为基础信息,建设玉溪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重要控制断面、重要水功能区和地下水超采区为重点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尽快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e)加强资金保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应建立保障水资源管理稳定投入的制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使用管理,确保水资源费用于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5结语

篇6

全市防汛防旱工作会议一结束,就接着召开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刚才,市水利局罗局长通报了20*年度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并对20*年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各县(市、区)分别递交了水资源管理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强管理,不断开创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其稀缺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目前其影响已经对地区、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其战略地位仅次于石油资源。中东和平进程之所以进展缓慢,其中围绕淡水资源的划分争论不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水资源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旦短缺、无法满足,不仅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更会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其次,要正确估价我市水资源状况的严峻形势。虽然我市水网密布,水源较为充沛,但属水质型缺水地区。由于地处淮河下游,承接着上游的“回笼”水,来水水质较差,再加上本地生产、生活用水的污染,更加剧了水质型缺水的矛盾。八十年代时,我市70%以上的河道可作为饮用水源,目前只有30%左右可作饮用水源,城镇周边河水的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地表水污染,一些地方大面积开采地下水,全市深井总数已从1990年的1450眼发展到现在的2958眼,目前超采区面积已接近全市总面积的21.6%。如果再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势必导致地下水水质咸化、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

第三,要高度重视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紧迫性。饮水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全市尚有182.53万人未能饮用清洁、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年起,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我市水质型缺水的情况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饮水安全既要保障足量的饮水水源供给,又要保证供水水质达标;既要满足日常供水需要,又要制定在特殊干旱、自然灾害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水供给;既要为城市提供安全饮水,又要保障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安全饮水。因此,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从全局的高度和关注民生的角度,加强保护,科学利用,努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奥运会之年。做好今年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全面加强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依法管水,进一步控制地下水开采。地下水控采是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各地要认真落实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省、市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地下水取水许可和监督管理行为,全面实行计划开采、总量控制。要通过水源结构调整、节水技改、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实行超计划或超定额累进加价,严厉打击违法取用地下水的行为,切实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趋势,逐步减小超采区面积,有效防止地面沉降、水质咸化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发生。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加强水资源保护,是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切实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当前,各地要认真抓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的贯彻落实,迅速开展现有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划定和饮水安全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切实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的排污口,该关闭要坚决关闭。要严格控制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各类项目建设,加强外调水沿线及保护区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要依法打击饮用水源地内围网养殖、乱建乱停、违法设置排污口等行为,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让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三)合理配置水资源,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建立地表水用水总量、地下水可采总量和入河排污总量的管理制度。要以节水型城市、社区、灌区、单位、企业、家庭等载体建设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技术推广、典型示范,修订用水定额,突出抓好大丰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要继续创建一批生产废污水“零排放”示范企业和省级节水型企业,鼓励单位、企业加大投入,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实行生产废污水“零排放”,减少废污水入河排放量。

三、不断采取新措施,着力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

新的形势下,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地、各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转换观念,加快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要转换思路。水资源管理工作既有前瞻性、开拓性,更具务实性,做好新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尤其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各地要围绕水资源配置、保护和节约三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管理办法。在水资源配置上,要运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水资源;在水资源保护上,要依法治水,创新水行政执法,切实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在节约用水方面,要充分运用经济杠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二要加强宣传。各地要多渠道加大对水资源的宣传,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水法律观念和水忧患意识。要继续宣传《水法》,使水资源的有限性、缺水的严重性、节水的必要性和水污染的危害性成为每个公民的共识,牢固树立水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治水、管水、用水的自觉性,努力开创依法治水、人水和谐的新局面。要大力培植和宣传护水、节水的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水环境、参与支持节约用水的浓烈氛围。

三要明确责任。水资源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水利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努力做好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发改委、经贸委、财政、物价等部门要在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资金落实、水价调整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搞好水资源费的征收,规范水资源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环保、建设部门要加大排污管理力度,扩大区域供水。监察、优化办等部门要支持水利部门加大对违法取水案件的查处,切实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其他各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要求,共同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

篇7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以建立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秩序、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依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项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全面规范水资源管理秩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二)主要目标。全面整顿和规范水资源管理秩序,切实做到取水必须经过许可,用水必须严格计量,必须依法缴纳水资源费,违法取水必须依法处罚,为在全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二、重点内容

重点整治无证取水、不安装取水计量设施、不服从水资源调度指令、不依法缴纳水资源费等违法取水用水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取水用水管理方面

1.无取水许可证而向城市供水管网、镇(办)驻地、工业园区和企业供水的,限期补办手续,未被批准的,依法进行关停。

2.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否则不予办理相关建设手续。

3.对于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饮用水自备井、公共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生产经营性自备井全部封停。

4.对于公共供水管网未覆盖的自备井,限期依法办理或补办取水许可手续,对于滥采、无证取水等非法取水户的自备井,坚决予以封停。

5.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有证自备井,《取水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进行关停。

6.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取水,以及取水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限期安装计量设施,经验收合格后,准于取水。

7.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的供水工程依法办理或限期补办取供水手续,未办理取供水手续的,不得供水,否则予以关停。

8.对保留的有证自备井登记造册,设立台帐备案。

(二)水资源费征缴管理方面

1.拒缴、拖缴、欠缴水资源费的,限期补缴拖欠水资源费。

2.虚报瞒报、不按实际取水量足额缴纳水资源费的,按最大取水量计算补缴水资源费。

3.取用水户拖欠的水资源费,限8月底之前补缴,足额补缴的可不予处罚,逾期不缴的依法进行处罚。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专项整治行动自年7月份开始,至年11月份结束。整治行动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方案和宣传发动阶段(7月1日至7月20日)。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印发材料等形式,部署整治行动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并将整治内容和自查自纠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取用水单位。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资源管理法规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举报违法取用水行为。

(二)自查自纠阶段(7月21日至8月10日)。取用水单位要按照整治内容认真查找取用水是否办理许可证、是否按审批要求取水和退水、是否超计划用水、是否改变取水水源及用途、是否安装计量设施及运行正常、是否依法及时并按标准和实际用水量缴纳水资源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主动整改的可以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对符合取水条件需补办手续或补缴水资源费的,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在规定时限内办结。

(三)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阶段(8月11日至10月10日)。对行政区域内的每一个取用水户、每一个取水口、每一个自备井,采取进厂到户的方式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违法取用水等行为逐个依法立案查处。在整治行动中,组织联合执法,逐个进行现场检查、督办,对拒不接受处罚的单位或个人,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四)巩固提高及迎接检查阶段(10月11日至10月20日)。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要巩固工作成果,加强日常管理,随时掌握违法取用水动态,发现违法、违章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做到常抓不懈、防止反弹,确保公共供水安全。此间,市政府有关部门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水资源管理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市城区及镇(办)取水单位或供水企业进行抽查,各镇(办)及有关部门应根据要求做好迎接检查的准备工作。

(五)总结阶段(10月21日至11月5日)。对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整改意见和工作措施,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巩固整改效果。各镇(办)及有关部门整治工作总结于11月5日前以正式文件报市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

四、责任分工

(一)市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由水利、公安、城管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整治行动的日常工作协调和组织实施,组织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立案查处和督办,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其中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做好对封闭自备井单位供水管网的铺设,确保自备井封停地区的供水衔接。封闭自备井前,要坚持先通水、后封停的原则,以保证原居民群众和其他用水户的正常生产生活用水。

(二)市发改局负责专项整治行动中对取用水建设项目立项进行把关审核,负责做好水资源费、水费征计收标准的监督工作。

(三)市公安局负责对整治行动中遇到的暴力抗法或阻碍执行公务的行为进行制止,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和追究。

(四)市法院负责查处案件的审判工作,对拒不接受处罚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强制执行。

(五)市财政局负责按照有关要求继续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的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水资源费的专项整治工作。

(六)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协助对违法取水工程相关违章建筑进行拆除。

(七)市审计局负责做好水资源费缴纳或征收的审计检查监督工作。

(八)市工商局负责提供专项整治行动中涉及的经营单位的名称、法人、地址等有关资料。

(九)市卫生局负责用水情况排查及餐饮业水质监测。

(十)市广电局、市新闻中心负责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监督作用,及时宣传报道整治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十一)各镇(办)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认真组织对本辖区取用水户的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将各镇(办)工作进度通报全市,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对拒绝整改的取用水户,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依法从严打击。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是加强全市水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水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水资源管理整治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此项整治行动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确保整治行动取得实效。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整治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各责任单位要周密部署,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务求实效。

(二)部门联动,严格执法。联合执法组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法定条款和执法程序进行查处,对抗拒执法、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要依法严惩。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积极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和信息通报、情况报告等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对在整治行动中消极应付、瞒案不报、有案不查、干扰办案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篇8

关键词:水资源;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水资源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水资源管理中,要时刻认识到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严格遵守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发展平衡,认真总结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让水资源真正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为人类长久生存提供有力保障。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特点

人均水资源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我国水资源总量218万亿m3,但水资源可利用量仅8140亿m3,人均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在年内分配上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降水的年际变化随季风出现的次数、季风的强弱及其夹带的水汽量在各年有所不同。年际间的降水量变化大,导致年径流量变化大,而且时常出现连续几年多水段和连续几年的少水段。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属于低纬度湿润地区,降雨量较多,雨季降雨集中,气温高,蒸发量大,水文循环强烈;我国北方则属于高纬度地区,冰雪覆盖期长,气温低,水文循环弱;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能力大,但实际蒸发量小,水文循环也较弱。

二、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价改革不到位

难以使水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水价对其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节约水资源影响也非常大。人们在对水资源进行使用时,水费的支出在家庭总收入的1%时,人们在心理影响方面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动,在2%时,人们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对水量出现了关注的现象。在5%时,会对水资源进行重视,对节水问题也会比较重视,因此,要想更好地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在水价方面可以进行调整。现在,我国目前的水价不是很高,因此,在节约方面不是十分的重视。为了更好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利用,在水价方面能够进行必要的提高,也可以建设节水设施,利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缺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制度

一直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观念,一些人认为水资源可以无限利用,将其作为能够再生资源来进行利用,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节约意识。还有些认为水资源有价值但是没有价格,因此,在对其进行使用时可以自由使用,但是,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情况非常严重,很多的城市在发展建设中,对水资源节约以及保护非常重视,这样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对使用效率低的问题也能进行改进。

3、管理体制滞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体制落后、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的问题,这样在水资源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管理过程中,水资源价格较低,即使这样在收费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水资源管理单位存在着机构冗杂,人员数量比较多,而且,在结构方面存在着并存的情况,在技术方面存在着薄弱的情况,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对策措施

1、提高全民节水观念

在节水问题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导向,让人们充分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做到自觉爱惜水、保护水。第一制定和利用水指标,增强人们在用水中的危机感,切实加强人们的责任感。努力做到人人关心水资源问题;第二强化计划取水、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取水和节约用水,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第三制定合理的水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水价偏低是人们不节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实践证明,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2、发展节水农业

水资源的浪费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农业在灌溉过程中不能节约用水,从而也大面积造成水的浪费,根据现在农业发展要求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全省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水资源缺乏,将会导致社会经济无法正常运行,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要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为中心,围绕“开源节流”进行创新,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合理配置水资源,实行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真正提高节水农业水平。

3、健全防洪防旱体系,增强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

加强江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努力提高抵御洪、涝、旱等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的损失:(1)建立防洪工程;(2)建立预警预报系统;(3)制定防汛政策;(4)提高防汛意识。通过这些,确保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正确度和指挥的科学性。

4、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经济不断上涨,水资源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现如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通过合理开发,适当发展工业,防止工业污染。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或超前防污治污。防治水污染的总原则是污染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划分。设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做好各项节水设施建设,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努力实现污水资源化。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根治农村和农业污染。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防止农村水环境进一步的恶化。

5、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运作机制

在社会发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水资源,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应用过程中,水资源短缺出现供求矛盾,这就要求节水与高效用水,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也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唯一出路。把有限的水资源通过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综合性地进行流域管理,可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来规划各个区块,避免分疆而治,造成污水的无序化排放和水生态资源的无序化开发,形成村镇之间乃至省市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规划还有利于推动水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处理,统筹制定实施可持续水环境、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利用及保护。

6、发挥森林在改善水资源环境中的作用

在改善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问题上,人们逐渐意识到,治山造林涵养水源是改善水资源的最好途径之一,森林能防止土壤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经历了无数次洪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就治水而治水,忽视治山,忽视森林的作用,水是治理不好的。单靠水利工程设施虽可达到暂时蓄水的目的,但阻挡不住泥沙的淤积。因此,走兴林治水之路是实现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结束语

除了上述各种解决水资源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外,还有其他的各种措施。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措施,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大家都应该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积极配合国家出台的节水政策,服从国家的管理,从而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梅梅.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治淮.2009(08)

篇9

关键词:水资源;重要性;管理模式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全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2万立方米,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5倍。亩均水资源量为3200立方米,高于全区和全国亩均占有量,达到世界亩均占有量标准。呼伦贝尔市境内的河流大都在山谷中穿行,坡陡流急,蕴藏着较丰富的水力资源。据普查统计,各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46万千瓦。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站点可开发水力资源的装机容的量为150万千瓦。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一、加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1、不可替代性。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2、多功能性。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3、有限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

二、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4、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三、改革水资源管理模式

1、行政体制改革。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系统效益最佳,保证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组织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的发挥。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设立流域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中央政府代表、地方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专家代表;委员会主席由选举产生;流域委员会依法拥有对流域水资源的分配权,依法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供水企业、水处理企业实行出租或转让;对经营性水务工程实行资产管理;将用水许可与排污许可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市节水。

2、建立水市场。第一要进行水权管理改革。水权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的明晰和确定。将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水市场的基础。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首先确定以占有优先权原则为主、河岸优先权及惯例水权原则为辅的优先权原则,再结合水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第二,设定总量控制、保障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旱情调度预案、水污染防治的事权划分等限制条件。第三,实行以水资源规划为先导,有计划、分类分批地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登记并公告社会。第四,建立水资源使用权招投标、使用权拍卖等管理机制。通过以上努力,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权制度。第二要进行水价政策改革。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定方法,按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即由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供水企业以及有资质的独立审计事务所共同协商确定水价;水价应计入资源水价、工程成本、利润;资源水价应在政府统一评估基础上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利润不再以工程成本及运行成本加成的方式计算,而是以国家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和资本金来计算;水价的确定要兼顾公众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财政能力。

篇10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模式,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生态城市的水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机制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实施生态城市的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健康、良性的城市水循环体系,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务管理作为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保障体系,也要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和重要性

生态城市是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是摆脱区域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的必然结果,是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意识的综合体现。

从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特性、内在结构和发展方向分析,生态城市的水务作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水务管理工作具有相应的特性。城市水务系统是由天然水资源环境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蓄水、引水、净化水、输水、配水、用水、节水、排水、水处理、回用)构成,是开放性复合型巨系统。

一、城市可利用的水资源管理

城市水务管理是实现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优化的保障。城市可利用水资源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城市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市可利用的水资源管理强调把水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地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需求。

二、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意义

城市的水务管理工作是全面贯彻和实施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综合规划的保障。城市的水务管理包括防洪、排涝、供水、节水、污水排放、处理等和运营的事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产生了对原有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关于城市水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前沿研究课题,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很少。开展对城市水务管理系统科学的研究,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生态城市的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体系

1、开放水务融资市场

城市缺水多由综合原因造成,我国有相当城市属设施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这与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投资不足、资金缺口大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供水和水处理行业是由政府投资,政府包办,投资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用水和水处理要求,设施建设维护改造资金困难,并由于处于无竞争的垄断状态,管理低效。

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放开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给水权合理定价和建立商品水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供水和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给排水设备设施制造等企业的行为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环境,构建多种经济成份参与运作管理的水务市场,尤其是引入竞争机制,这对水务市场的建立和提高水务行业服务、管理水平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节约用水是水务管理的重点

在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是主体,约占城市用水的72%-78%,而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55%(含乡镇企业),而发达国家则为75%-85%。据建设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根据对408个城市的统计,2002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自来水)的平均漏失率达到21.5%,其中有盗水和计量管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管网的跑、冒、滴、漏。按照这一漏失率推算,全国城市供水每年损失近100亿m3,相当于北京市2002年城市用水量的13倍。同时,节水器具和设施少、用水效率低,都是造成城市缺水的原因。如我国北方地区245座城市家庭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3L,已接近挪威(130L)和德国(135L),并高于比利时(116L),而这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远高于我国。所以,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供水不足与浪费并存现象。所以,在今后的水务管理中,把城市用水纳入管理范围,并把节约用水作为水务管理的重点内容。

在城市水务管理过程中,应把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能力建设放在比新开辟水源供水能力建设更重要的地位,实施开源、节水、治污并重,节水优先战略措施。这不仅是由于水源有限所决定的,更是经济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环境的必然要求,它还能促进提高供用水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节水也是开源,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可增加新的用水,并减少水源取水量,污废水处理回用可作为新的供水水源等,都证明把节水和污水处理利用放到比新开辟水源优先的位置来决策是十分合理的。

3、运用综合措施保障城市水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水管理可持续利用战略与措施的运作机制上,法律法规是根本,组织是保障,科技是手段,经济是核心,宣传教育是基础。它们相互联系,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目前要转变人们的用水思路和行为模式,应将其有力地结合起来,理顺水管理体制,实行一家管水、多家治水、合法经营、合理盈利、保障供给、促进发展。并充分发挥水价在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建立全成本水价核算体系和调整机制,使利用水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在水价中得到合理反映,并通过包括水价在内的各项管理水及其环境的经济办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管理战略和措施的实现。

四、小结

生态城市水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经营手段和方式,要求其不能是消极、被动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而必须先于市场,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先期主动引导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激励再生水回用、雨水资源化、促进规划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多目标性,必然要求城市水务管理手段的多样化,这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经济手段、社会手段等的综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戴慎志、陈践,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关系[J],规划师,2011,17(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