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篇1

二、当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

(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突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年初,市局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150亩,而目前我县已签约项目11个,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376 亩,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国家从严从紧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推行,农用地转用指标实行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土地资源供需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

(二)土地资源保护压力日益加大。国土资源上级主管部门卫片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并逐步推行“一张图管地”,卫片执法范围延伸至矿山用地,这对于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规范土地管理秩序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农民违法占地、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现象依然存在,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偏软,执法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县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期间,建设用地的大量供给支撑了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的相对落后,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相对较低,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圈而不用、圈而不建、批少占多等现象依然存在,资源节约集约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提高土地效益的措施及对策

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保护和保障发展的重要职责。全县国土资源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障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的原则,切实加强保护耕地,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为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城市建设用地理念,由外延扩展转为内部挖潜,在搞好旧城改造的同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用地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土地批后监管制度,打造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篇2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意义;途径

Abstract: the land is precious non-renewable resources, 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though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but large population,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faster,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creasingly nervous. No matter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gl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nd, are the urgent priority.

Keywords: land management; Problem; Meaning; way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问题是关系到国际民生、千秋万代的大问题,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土地管理的意义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的途径这三个问题提出作者肤浅的见解,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粗放,没有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使用,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用地结构失衡,一方面导致大量农用土地被侵占,耕地面积变小,另一方面导致一些公路、建筑物、绿化地等利用效率不高,长期闲置造成浪费。

3.土地市场混乱,非法圈地、私搭乱建、低价转让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采取“以租代征”、未批先用等非法手段,影响了土地节约集约管理,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监察监管工作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节约集约土地管理意识,对于土地的审批和使用不能随时监管、动态巡查,使土地管理陷入松散、被动的局面。

5.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单位产量不高、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空间不足;建筑用地设计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二、有效利用有限土地、加强土地管理的意义

(一)保障人类生存 促进社会发展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人们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于土地的消耗程度也逐渐加大。如果不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并加强管理,就会导致土地资源数量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发展到最后人类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依赖肥沃富饶的土地资源。如果不能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资源,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全国粮食供给问题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只是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人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保证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建设

土地资源作为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受保护程度和优化配置程度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通过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市场建设,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维护社会稳定

农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关系到六亿农民的安居乐业、关系到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加强土地管理,是维护我国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关键。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建立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首先,要采取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保护政策和制度,坚决杜绝土地资源的滥用以及耕地乱占现象发生。

其次,要坚持土地统管政策,切实执行土地审批制度,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消除土地浪费现象,严厉打击破坏土地资源和资产的行为。

最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构建土地管理的法治环境。

(二)树立节约土地资源的工作理念

各级政府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经济工作的重点集中在资源节约利用上,杜绝土地资源和资产的浪费,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各级政府机关及下属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土地危机的现实,加强土地法制建设,杜绝以地换效益、换利润、换政绩的行为。

(三)节约土地 集约经营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建筑用地的定额指标,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推广和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机制,严格审批各类开发区用地,避免侵占耕地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对于建筑用地侵占耕地的行为,要采取占用耕地补偿的措施,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和资金落实情况,开垦等同面积和质量的耕地作为补偿,并提高占用耕地的成本投入,保护耕地不受侵害。

(四)规范土地市场 打击违法行为

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维护土地市场规范。

首先,要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分管机制,做到各级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权责明确;同时,要加强公安、司法、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清除土地管理中的腐败现象,维护土地管理的良好秩序:

1.对于违反土地调控政策、非法建筑和开采、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对于为了一己私欲,非法低价转让国有土地,破坏土地资源、侵害民众利益的行为,要追查到底、严肃处理。

其次,要制定统一的征地制度,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农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农田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在原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整农作物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能缩减耕地面积、破坏耕地质量,保护农用土地资源。

其次,加强建筑用地管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建筑立体空间的开发,争取用最少的土地,解决最多的问题。

(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优化用地结构

首先,要定期普查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对于闲置用地进行整治和管理,充分利用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要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使用前的审批、建设中的管理和使用后监督工作,杜绝圈占土地、粗放用地现象。

结束语:

总之,正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加强土地管理的意义,积极实施加强土地管理的相关措施,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付志旗.关于我国土地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2]常艳妮,王海鸿.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比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

篇3

自土地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不断激化,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土地资源存在着不合理开发利用情况,不仅土地污染加剧,而且土地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1.1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无论是土地管理还是土地规划都缺乏健全的协调机制,土地管理内容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再加之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进行拓展,从而导致大量耕地被占有,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同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征收和征用土地,同时补偿和配套政策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农民陷入到无耕地可种的境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较大的不安全隐患。

1.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当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存在超负荷利用的现象,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上的树木和植被过度砍伐和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土质减退等各种生态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而且其发展趋势不断加剧,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这不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导致我国大量耕地土地地力减退,耕地数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1.3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当前导致我国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因素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建设占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量耕地开始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同时一些不当耕作行为也导致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从而导致耕地数量锐减。另外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导致大量耕地被占有,导致这些耕地永久性流失。

2加快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土地管理法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现有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我国需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各地区需要针对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不断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合理措施来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1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土地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土地进行利用,同时还要开发好土地后备资源。严禁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发生,一旦发现要坚决制止,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2.2规范管理土地开发用地

对于土地开发用地需要依法履行审查报批手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确保土地开发用地管理的规范性,同时还能够为合理进行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建立土地规划许可制度

针对用地的不同,来对各类用地的规划许可制度细则进行制定和落实,从而确保各个区域内都能够按规划用途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加强对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保护责任人,从而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不断扩大,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强化土地资源管量,采用经济管理手段来强化土地利用合理化,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确保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实现。

2.4科学合理实施土地的开发利用

根据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差异性,实事求是地体现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因需地制定出其各自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不仅要进行外延的开发利用,而且要进行内涵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把土地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面且要作为资产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对农用地进行开发,而且要对城镇用地进行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高效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2.5做好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管理

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定的收入,积极支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开发经营、兴办企业和农民自主创业。要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兴办实体,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确保失地农民能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才能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

3结语

篇4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114-02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造成耕地水土流失的类型众多,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力侵蚀、植被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我国长江流域、海河、淮河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带降水量大且多暴雨,雨季降水量常达年总降水量的60%~80%。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具有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森林,砍完之后未及时栽种,使得树木锐减,地表,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的地区片面追求粮食产量,把作为林用和放牧的土地也开垦为农田,进行作为种植,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区域大量开垦陡坡,导致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引发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个别地方政府没有长远的良好规划,单纯追求高GDP,盲目的批地、批项目,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水土流失会抬高河床使洪水泛滥成灾,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等元素约5000多万吨。大量作物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白白地流入大海或沉积在深谷。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2.2土地开发利用忽视土地生态价值

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有经济原因、法律原因和观念原因。多年以来,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一切以高速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例如:由于草场退化引发草原沙漠化,在陕西、环北京地带以及内蒙诸多城市已经遭受到了多年的沙尘暴侵袭。

3 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地利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科学管理。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在农业生产这块,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建立与农业生态平衡和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用地结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乡镇,合理的调节各地的人口,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1/3,耕地占全国2/5,粮食生产占全国1/3,并且拥有全国1/2以上的县。山区地形崎岖,土层浅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若开发不当,势必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威胁农业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改善被破坏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4结论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确立土地生态价值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规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根绪,程国栋,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

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整治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8-1

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指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1 在形式上的可持续性

主要是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土地资源的需要。

1.2 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主要是针对作为生物生产所用的土地资源而言的,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能量转化率和产出水平,不仅能维持现在水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质量要有所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量也应不断增长。

1.3 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使用后,土地资源利用者有一定的经济报酬才能促使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利用不至于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的恶化,具体是指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因子都必须控制在要求的指标之下并改善土地的环境质量状况。

任何的土地资源利用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方面的可持续性,那么该项土地资源的利用就是不可持续的。

2 土地资源的保护

2.1 土地资源的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在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退化的形成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土地资源的退化是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资源利用和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现象,或简言之,土地资源退化就是土地资源质量降低的现象。

2.2 土地资源的保护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保存土地资源,恢复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防治土地资源的环境污染,使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地利用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土地资源的保护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数量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数量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种类及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是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数量的保护,是对土地资源的保存,在我国主要针对农业用地的保护,防止非农业用地的盲目扩张,主要是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实现。

二是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护。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护,通常指土地资源的地力保护,维护土地的生产潜力和提高土地资源生产力水平,主要有对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的防治等。

三是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即防治土资源污染。土地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达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3 土地资源的整治

土地整治是一个笼统的、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是指对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挖掘土地的潜力,改进土地利用方式,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土地整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体现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形式。

3.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生态环境的治理。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归纳起来讲,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2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根据成因,破坏的土地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各类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二是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止、村庄搬迁以及垃圾压占等而遗弃荒废的土地;三是农村砖瓦窑、水利建设取土等造成的废弃坑、塘、洼地;四是工业污染造成的废弃土地。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造成的破坏土地已达2亿多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4%。

实践证明,搞好土地复垦是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需要;是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矿区人地矛盾,促进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把土地复垦当做生产全过程的必要环节,重视对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3.3 土地开发

篇6

关键词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61-02

目前,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不仅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已经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和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可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质量和利用效果、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调整和修编、土地保护和土地利用措施及政策制定、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提供数据和信息。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之后,应用土地调查、3S、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及时、持续地开展动态监测,确保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最新状态给予把握,为各级利用决策、为编制规划、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合理利用土地、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加强土地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1 动态监测的内容

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监测。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各地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变化的状况,尤其是耕地总量、内部结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的监测及准确信息的获取;

2)土地利用质量变化监测。土地资源质量变化的动态信息,比如土壤质量结构、水分流失、沙漠化的消长等方面的监测,获取准确的信息;

3)环境变化监测 。包括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水、土成分变化)、大气成分变化、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系统监测;

4)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有效而准确地获取不同时段土地变化态势信息,以便用于对土地资源变化规律的分析;

5)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及其变化的数据库,为土地利用信息化管理与决策以及土地利用信息共享等服务。

2 动态监测的工作程序

2.1 准备工作

1)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好监测范围、遥感数据源、监测方法及步骤、时间、人员安排及组织等;

2)收集有关资料。物候资料,遥感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建成区资料,规划、年度计划资料,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3)编制技术任务书。包括监测任务概述;监测区概况;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作业流程;组织和实施;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提交的成果等。

2.2 监测程序

土地利用监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多源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数据校正、配准、融合等预处理,变化信息处理提取及类型确定,外业核查,变化信息后处理,监测精度评定、成果提交、检查验收等环节。

3 土地资源预警

3.1 预警内容和方法

预警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警义、警源、警兆和警度。

1)警义(warningindex) 即预警指标,根据预警项目和资源监测数据确定,如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面积等;

2)警源(warningsource) 指产生警情的根源,可分为自然警源、外在警源和内在警源3种;

3)警兆(warningsign)通常分为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前者以实物运动为基础,如耕地面积变化等,后者指价格、成本、收益等价值指标变化;

4)警度(warningdegree)指对警源系统警情的定量指标,一般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剧警等五级,多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以数据库提供的资源数据图件等资料为依据,及时分析整理,如发现警兆,应及时预警。

3.2 区域土地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

由于土地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在资源合理开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所以全国和各省、区应采取统筹规划、全面信息管理、分级分步实施,市场化运作,资源共享。

配合国家“数字地球”(DigitalEarth)建设地区的监测预警网络系统,不仅必要,也有可能。框架如上两图。

4 结论

总之,通过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调控,可及时发现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为保护耕地和土地生态环境、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和速度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银辉,赵庚星.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3).

[2]潘厚成,虞继进.遥感与土地资源动态监测[J].现代测绘,2000(1).

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 优化配置 经济发展

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中国的土地资源十分短缺,滥用和乱用土地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正面临着土地生态系统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与其社会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呈失衡发展的态势,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非农化倾向及其用途间竞争的矛盾不断加剧。土地资源配置问题就是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而提出来的。“配置”是一种过程和手段,目的在于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的适宜性、社会经济性进行适合配比,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优化”是一种相对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存在的人类期望和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是资源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进行产业与部门间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处理好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鉴于此,《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速度,推动企业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促进土地开发利用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其根本的任务就在于寻求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效应,增强土地系统功能,促使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地区、各产业、各部门的合理分配和集约利用,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措施

2.1建立自上而下的农地流转和金融支撑体系

今后,重庆市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促进“资本进村”,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范围,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多元资本到农村承接、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招商引资。二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村土地集中到种养大户、业主和企业的手中,有利于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新机制等的示范和推广,解决农村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畅通信息渠道,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促进“科技和信息进村”。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出村”,农村土地流转能够解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第一资源性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劳动力出村”。四是促进“农产品出村”,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提倡农村土地成片集中流转,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兴建产业基地,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出村”,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2.2加强宏观调控,搞好土地利用规划

政府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保证土市场有序、实现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通过总量控制调节市场,发挥市场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实现上地资产的价值,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避免撂荒土地。政府可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把通过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予以储备,再根据需要适量供给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土地审批管理。坚持规范管理,政务公开。将土地审批制度、标准、程序、期限和责任等向社会公开。坚持内部会审,集体决策。通过这些措施,杜绝土地资产流失,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并为土地通过市场配置创造条件。再者,加强土地使用管理,严格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土使用者需要改变批准的土地用途和容积率的,必须依照规定报经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才能保证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解决各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对土地利用实行有效的组织与监督、对各业用地进行方向险的指导,对农、林、水产用地以及城镇、工业、交通、水利建设等非农用地与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专项用地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布局,并从政策上予以固定,以保证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应的配套政策,有计划地引导与组织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土地退化治理、保护耕地和其它自然资源、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项目,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与浪费。并结合土地管理法,对各部门的开发利用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与检查。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保护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承载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存在着数量有限、不可再生的局限性。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呈现出人多、地少、可利用人均耕地面积更少的状况,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目前的状况,让更多人了解我国土地现状,参与保护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一、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保护与发展关系

(一)前提是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决条件。对于传达中央精神和新《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新土地法”)的执行程度,大多数地方能够坚决贯彻落实,所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但有些地方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认识上和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凡是新土地法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把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的地方,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把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与中央和新土地法的思想高度统一,对中央精神理解颇深,能够辩证地结合本地情况,形成新的用地观和管地观。保护不是不利用,保护本身也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能力、更高要求的发展,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

(二)关键是转变用地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内在表现,主要体现在用地方式的转变上。思想转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转变用地方式就是在循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进。新土地法实施以来,全国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渐转变,从注重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各地土地用地、管地、后续用途管制明显有了好的开端。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积极落实“占一补一”措施,积累出许多新的经验,较好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为其他工作做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保证推进依法行政依据新土地法实施以来的效果与各地实施中积累的经验来看,依法推进制度、重视行政权力运行、保障权力有效实施的地方,办事效率高,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的又快又好。一部分省市实行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动态巡查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重大事项会审制、窗口办文制等,既可以强化行政责任,增强审批工作透明度,又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府行政权力的运行,建立更加完善的和谐社会。

(四)主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不断地发展,矛盾也随之不断地产生,作用于一切事物之中。再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措施也不可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现成的、既定的、唯一的答案,所以需要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现身思考、积极主动研究并加以解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深化土地管理工作。

二、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我国管理土地方面的相关部门很多,不同的用地,如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所涉及的部门较多,其管理的内容、职能也不尽相同,但主要问题都是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专门的针对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不知找谁解决,各部门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宏观调控能力差。土地的规划包含着城市布局、发展方向、水利布局、工业化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领域的职能有部分交叉重合,给土地管理带来了很大阻力。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规划建设工作,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土地管理与利用的关系不协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土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三,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资源,但实际上我国同样也是人口大国,导致在人均面积上不占优势,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短缺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短缺,在用地管理规划方面,存在一些用地规划滞后、个别用地指标和现实用地明显差距的问题,但为了发展需要,会出现建了拆、拆了又建等重复建设的情况。违法用地现象在土地管理中也普遍存在,有部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村级组织或干部代批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导致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在推进管理工作时阻碍重重。

(三)人才质量与管理技术落后我国目前使用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主要是采用原有的传统管理技术,大量复杂烦琐的工作依靠人力去完成,只有少数部门配备有计算机,但在测绘和管理规划方面,实际的应用还十分欠缺。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较大,地域辽阔、涉及面大、实际工作操作难度大等,都对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只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对新技术的掌握没有达到实际工作需要的水平,就会较大程度上受到现实的制约。

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有关部门统筹领导,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合理划分职责,避免出现“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发生。各地政府成立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小组,实行土地资源管理由政府负责牵头,进行土地资源统一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参与管理建设,实行一站式土地交易、一站式办事收费、一站式竞拍成交的工作部署。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还要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予曝光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需要从群众和管理人员两方面入手。群众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加强民众对于土地资源的认识,学习与土地资源相关的政策,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调动群众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大力提倡群众学习掌握土地资源相关的政策知识,组建以创建集约用地为目标的协调制度,从思想观念上加强责任意识,来提高群众对管理部门在土地资源规划问题上的配合;管理队伍要积极构建土地资源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首先要保证土地项目开发审批效率,简化审批程序,积极主动将具体的建设项目审批方式、时间简化,实行综合开发利用,构建土地资源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其次,要加强对重点开发土地的保护,提高土地资源的监控力度;第三,要及时清理闲置土地,保障土地利用率,防止土地资源囤积的现象继续发生;最后,要加大土地后续储备率,确保土地资源满足于经济增长的需要。

(三)提高技术质量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建设需要较为准确的数据,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其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有更高的能力水平,对新技术的应用能达到熟练操作程度,适应大部分实际工作需要,所以加强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并且不应该只停留在技术方面,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重点,因为这些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更懂得技术管理,更适合管理工作;而新技术的开发也是重中之重,例如数字化遥感技术、热能成像集成技术等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大,然而受到经费和技术更新的制约,还远远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要结合工作特点和现状,投入资金,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当承接项目时,由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精英小组,从立项、试验到成果的提交实行全面负责,责任到人。

篇9

土地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并且已经威胁到人类生产和生活,我国的土地资源无论面积还是质量都已显现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1、我国土地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的损害

在地球这个生物圈中,土地的恶化程度最为严重,毫无节制的对森林进行砍伐和对农田农药的使用以及不合理的开采,使我国土地面临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肥力减弱等严重的生态后果。由于土壤贫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沙化等,已经造成我国45%以上耕地土地能力减退。

(2)土地建设用地总量过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步阶段,经济发展快速。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导致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土地利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开发比例失衡,而且体现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不能合理的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3)耕地数量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土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二是大量的建设用地所造成的耕地消失,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村耕地流失严重。

(4)环境污染造成土壤污染和破坏

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活和交通。在工业方面,近年来私有企业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其技术落后,环境意识淡薄,大量“工业三废”排入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土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水体和土壤等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农业方面,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且雨水的冲刷给地下水造成污染。此外,矿产的开采,尾矿的堆积,也占用和污染了大量的土地。

2、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价值

土地是各种陆生生态系统的摇篮,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以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种类、空间位置和面积的变化。由于房地产的开发导致土地转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减小了土地的生态价值,使土地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我们对自然生态价值观的正确看待,有利于人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规范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在确认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上确认其生态价值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但是要把这种生态价值变成考核人们经济活动的指标,就必须制定实现这一生态价值的措施,使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成为一种真正国家资产。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应该确立严格的土地生态所有制度。土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可以量化的,这些生态系统的价值是一种资产,它体现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上,所以生态系统的价值应该计入经济活动之中,用以实现它的环境资产价值。

其次要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既可以使土地生态价值资产化,也能让土地资源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态资产,使生态资源经济内部化,让土地生态资源保护者得到满意的回报。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有偿制度有效的经济手段,是生态资源受益者在合法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所有者和为生态资源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

篇10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法律体系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土地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依靠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农业的发展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以我国的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为例,我国相关部门将建设质量和管理作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作为优化利用土地资源、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有效途径,在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国土资源部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亿元GDP地耗下降了37.2%;全面实施了“先补后占”机制和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了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和产能双平衡。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共补充耕地7879万亩,大于同期的建设占用耕地5809万亩和灾害毁损耕地1477万亩。除此之外,我国土地资源的其他管理和持续开发利用水平也在总体上有所提高。①在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实际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短缺,人均土地资源仅为1.17亩,和全球人均土地面积3.75亩的水平相差甚远,并且我国的耕地面积总量目前还在以较快的速度递减,按照测算,我国到2030年耕地面积减少将近六成,但是那时人口将达到16亿人,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必须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土地资源的开发受到明显限制。第二,我国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土地的生产力大大降低。我国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是掠夺性开发利用,缺乏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致使土地资源当中的大量元素消失和缺乏。并且,我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还比较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耕地质量快速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受到了极大削弱。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导致了城市的污染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第三,土地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迅猛发展,各项事业建设同样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却造成了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急剧下降。特别是近些年来因为项目建设的盲目上马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且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不完善,乱占土地而不利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背景

1990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自此之后,1991年在泰国、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讨会,许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从自然、环境、社会等各方面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行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自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得到了健全和丰富。

长期以来,国内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进行理论性的探讨为主。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也就是土地资源不断地被高效益的利用,首先是要从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当中尽可能地创造出相应的工业、农业效益,其次是要尽量地延长土地的持续利用周期,不让土地资源荒废、中断甚至变成不可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就是要让土地资源更好和更加有效地利用。除了对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探讨之外,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不少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我国当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国务院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该议程的第十四章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做出了规定,该议程指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增长,这是我国的官方文献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的明确主张。

自此之后,我国众多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对如何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对策措施,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公认的做法和思路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认真开展好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控制在一定的规模,着力缓解“人地矛盾”;对建设用地进行严格限制,切实保护耕地,守住耕地红线;切实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不断对土地资源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开展好土地整治工作,改善生态自然环境。

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我国在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通过政策手段调整土地制度之外,高度重视通过法律的途径对土地制度予以调整。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深入研究之后,即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当中,在党和政府的文献当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土地政策的制定,在取得一定成功经验之后,将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予以长期固定下来。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全面的土地法律制度,对土地相关问题进行规定的法律有《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

其中,《宪法》确定了我国的土地制度,《物权法》对土地资源的流转和登记制度进行了规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最为全面的是《土地管理法》,该法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规划、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是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当中最为重要的法律。除了上述三部法律之外,我国的《民法通则》、《刑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土地违法案件处理暂行办法》、《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地方政府行政法规、自治地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构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我国最高法院在全国各级法院审理土地相关案件的过程中制定出台了许多人民法院办理土地相关案件当中如何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按照我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不属于法律,但是由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全国法院审理案件具有约束力,且能够较好地解决各级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土地相关的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我国土地管理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土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综上,我国目前的土地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土地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法治保障。正是因为我国法律对土地资源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包括我国《刑法》规定对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可以进行相应的刑事处罚,才能够实现当前的土地资源保护水平和综合开发水平,否则我国土地资源遭受的破坏程度更是不可想象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目前的土地法律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土地管制法律在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和土地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对我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虽然经过了两轮土地利用规划之后,我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完善,具体实施了耕地总量的控制、实施管理、分区控制和城市总体规划等,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工作十分滞后,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某些地区虽然认真开展了土地规划,但是政府由于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和其他政府工作的需要,甚至是由于政府官员对地区发展思路和观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土地利用规划;规划的科学性不强,许多规划是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而在短期之内完成并且审批的,即便部分规划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完成的,也缺乏深入的调查和论证,并且对土地基础数据的采集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规划本身的科学性;规划本身也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甚至政府制定的规划法规、规章和我国的法律有冲突之处;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往往让路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地方行政长官的意志,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断改变规划和不按照规划执行的情形常有发生。

目前,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已经实行了近13年,通过对土地用途进行管制,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的耕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土地用途规划制度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目前针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对各级政府的规划分工不明确,土地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对土地用途管制的措施单一,注重对农业地转为非农业地的管制,忽视了对土地开发利用效益的管制和利益的协调;在高度注重土地利用管制的同时,农业地转为建设用地之后,政策法律措施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力度不够。

从当前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农村集体耕地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对于农村集体耕地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较大程度上关系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对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却不够健全、完善,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农户对于耕地缺乏长期的稳定感,从而影响了农村提高耕地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了农村耕地整体利用效益的提升。据中南财经大学做的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对失地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极大的需求,在被访问的农户当中,有84.84%的农户反映需要农民失地保险,有96.57%的农户反映需要医疗保险,有94.36%的农户反映需要养老保险。②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是,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不严格、不明确,导致了许多建设项目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上马,造成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完善法律体系提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健全完善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当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将土地总体规划作为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规范、调控和引导的重要手段,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开展土地利用的依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一旦制定之后便不能轻易改变,不应地方行政长官的意图而随意更改,对于严重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领导坚决严肃处理。加强土地总体规划方法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新的方法和技术提升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比城镇建设规划更重要的规划,不因城镇建设规划而影响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使两者之间摆正其位置,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

切实加强监督制约力度,对违法批地行为严肃查处、严肃处理,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领导责任,对于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违法批地行为,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予以刑事责任追究,切实维护土地管理法律的权威性。同时,要突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和手段提高土地的质量。

健全完善可持续利用的土地集约化法律体系。在提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威性和地位的基础上,要不断健全完善可持续利用的土地集约化法律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违法审批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相关项目建设严重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具体实际,要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明确界定在土地征收征用过程中公共事业的界限,将划拨土地的范围严格地限定在公共事业上。同时,要在对土地征收征用和公共事业建设规划当中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建议,切实发挥民众对公共事业建设的监督力度。严格、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及其建设,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土地集约化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对土地结构进一步进行优化,对为满足房地产开发的需要而破坏和违反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避免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发生。健全完善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政府的土地管理行政行为进行强力监督,避免行政权过分膨胀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切实加强对土地使用人的监督制约,确保土地使用符合规划的要求。

健全完善可持续利用的农村耕地保护法律体系。农村耕地被非法占用或者合法地占用而侵害民众利益的事情偶有发生,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可持续利用的农村耕地保护法律体系。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意识,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在学校和广大农村大力宣传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的社会舆论氛围。对农村耕地的保护要实施综合治理,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使农民愿意改善耕地的质量和效益。对于农村承包地的使用权流转要慎重地通过法律予以规制,对于符合条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以便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利用效益。完善土地质量保障机制,在法律中明确承包户对改善土地质量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对耕地保护的监督管理,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政府官员、土地使用者、承包户进行严肃处理。

【作者分别为吉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注释】

①周怀龙:“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成效明显”,《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