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篇1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数据库

1“数字城市”地理框架建设概述

“数字城市”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测绘技术、管理科学,将物质城市和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重建,是城市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反映。“数字城市”是以信息(特别是地理空间信息)为核心、以网络为支撑、以共享为目标而建立的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据此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的综合能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采集、整合、挖掘和规范管理城市各种信息资源(80%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不断汇集各种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产生强大的信息聚集和服务效应,建立起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信息应用系统。

信息是“数字城市”的核心和基础,而地理空间框架既是城市真实空间位置的信息,又是其它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信息标识与定位的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立足点,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

基础地理信息主要是指通用性最强,共享需求最大,几乎为所有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和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地理单元,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 、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交通、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构成,另外,还有用于地理信息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并且其具体内容也同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息的覆盖面应更加广泛。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版本不同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其中面向非网的政务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众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是在面向网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上,经过数据提取,不同等级解密等处理后得到的,三者在数据库结构和组成方面是一致的。

按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内容,公共平台数据库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行业专题信息数据库、元数据库、地图瓦片数据库四部分组成。地图瓦片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过符号化配置,再分级切片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行业专题信息数据库、元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库主要采用Oracle或其它大型数据库存储,地图瓦片数据库采用文件方式存储,也可以采用数据库存储。

数据服务、空间信息、基础地理数据之间的关系如下:

图1 数据库、系统、服务关系图

数据以服务的方式对外,在对外提供服务时,需要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经过许可等设置,确定可对外的数据,只有设置为可的数据,才可以对外。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DEM,DOM等数据采用静态地图切片的方式通过OGC WMS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DLG等数据通过动态地图切片的方式进行地图服务。此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也提供OGC WFS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地名地址库提供地址匹配服务、地理编码服务。

4空间参考系

根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和地理实体数据规范的要求,玉林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专题信息数据库的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坐标以度为单位。

4.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核心信息,它以元数据、影像快视图、结合表、地名数据、境界数据为索引,提供地市级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不同类别的若干数据集(或子库)组成,包括大地基准数据集、地名地址数据集,各种分布辨的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集、不同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DLG)数据集等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分层、分类、编码和属性结构等遵循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相关规范,包括地名地址数据规范,地理实体数据规范,电子地图数据规范等。

4.2元数据库

数据库级元数据。数据库级元数据是对空间数据库内容的总体描述,是用于标识和查询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的唯一信息,属于目录信息,通过它可以概括性地查询数据库,使用户对数据库有一个基本了解。

要素集级元数据。要素集级元数据是对要素类信息的总体描述,用于详细描述要素类的情况,使用户能够了解该要素的状态是否满足其使用要求。

要素级元数据。要素级元数据是对数据库中框架要素地理对象内容的描述,用于详细记录和查询要素的具体情况,使用户能够了解该要素是否满足其使用要求,要素级元数据仅仅是对框架要素而言。

4、3地图切片数据库

面向公众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遥感影像、DEM晕渲图、DRG等数据的库都以地图切片数据库的方式存储,供地图图片服务调用。

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是指在前期技术设计的指导下,在完成计划数据的生产(或更新)工作的基础上,对收集及生产得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各坐标系统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工作,然后以多数源、多尺度、多格式、多时相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进行数据的对象化、网格化、信息化加工处理,形成完整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遵循国家相关保密规定,进行数据抽取、脱密处理后,形成能在非网上运行的政务版及公众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主要内容如下:

数字线划图(DLG)数据

主要包括境界、交通、水系、居民地、地貌、控制点、工矿建筑物、独立地物、管线和垣栅、植被、注记等要素。主要数据分类说明如下:

境界数据是对城市各级政府所辖地域范围的空间描述,在城市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城市人口、各种经济统计指标等都与境界对应,因此,要对该类信息充分重视,为社会各界和各行业、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空间位置与属性信息,方便其管理与使用。城市基本境界数据应包括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村)等区域范围。

交通要素是城市的骨架,交通数据应包括铁路、各等级公路、轨道交通、快速路、城市主次要街道、巷道等主要内容。交通道路处理应建立道路网络系统。道路属性信息应包括道路的名称、道路编号、道路管理等级等内容,所使用的各类编码应以现行国家标准为准。

水系要素是城市地形的骨架,反映城市水体分布。该部分数据应包括江、河、湖等自然水系要素和池塘、渠道、水库等人工水系要素。全部水系要素均应表达,其属性信息应该包括水系名称、代码等信息,各类代码应以现行国家标准为准,不足部分可遵照扩充规则进行扩充。

居民地要素表达了城市的重要人文信息,在大比例尺数据中可详细表达至城市中的建(构)筑物,在该类要素要以原地形图数据为基础,分比例尺进行处理,提取居民地要素的主体信息,作为城市地理空间通用基础地理信息。在居民地要素的处理中,要注意处理好和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关系,既不要存储大量冗余信息,又要信息内容完整全面,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同时要注意与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关联方法的设计。

地貌要素反映了地表起伏的形态和地表覆盖的自然状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森林等等,在地理数据中主要表达为植被、等高线、高程注记点、陡坎斜坡等信息。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主要的地貌要素均应表达,各类代码应以现行国家标准为准,不足部分可遵照扩充规则进行扩充。

影像(DOM)数据。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影像数据的产品模式和服务方式,也可与DLG或DEM数据结合,制作用户使用方便的公共服务数据产品。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配合不同比例尺的DLG数据和不同分辨率的DOM数据使用。

地名地址数据。地名数据包括行政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企事业单位名称及其他文化娱乐实体名称,还包括水系、山脉等自然地物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名称等。地址数据是对城市中各类单位、机构的地址信息描述,与地名数据一同实现目标实体的空间定位,地址数据的建立可有效地实现各类城市管理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关联,地址数据可包括门牌地址信息和邮政地址信息。

有公用价值的专题数据。随着项目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数据库可逐步增加人口、地籍、矿产、土地资源、规划等具有公用意义的专题数据,提供给各行业与部门、公众使用。

元数据整合与生产。元数据在数字玉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元数据设计要考虑元数据与相应数据体的双向关联,便于双向互查。本项目建设中,对现有各类数据均应进行元数据的整理,对已有数据的元数据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以便于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分发服务与管理;对新采集数据的元数据与数据体同步生产,生产过程中可开发统一的元数据采集工具软件,对其中可自动生产的数据项自动生成,提高工作效率。

7数据建库

数据库建库的主要任务,是将本项目数据生产与整合加工获取的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数据成果,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整理建库,形成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格式一致的最终数据库成果,影像数据建库还将包括索引数据生成等工作。数据库建库主要包括数据汇交、入库检查与修改、数据整理入库等技术环节;数据建库阶段还将建立不同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矢量数据)符号库,为入库数据的符号化与地图切片显示做准备。

7.1数据入库流程

数据入库的总体流程如图所示,首先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边精度和完整性检查,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其次是各种数据的入库,包括矢量数据、统计型数据、正射影像数据、元数据等;再次是数据组织与测试。

图2 数据库入库流程图

7.2数据库参数设置

根据不同层次的数据库需求,对数据库参数进行配置,包括数据结构组织、坐标系、投影带、计量单位、符号等方面的参数进行配置。

7.3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入库前,建库人员应依据各级数据库的《产品标准及质量检测技术规程》以及《信息库质量评价》制定质量检查细则,对数据质量要求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应予以返工,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

7.4数据入库

数据库建库参数输入。根据数据库的情况,向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输入各种建库参数,开设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空间。

数据入库。矢量数据按单要素类入库,或一次选择多个要素类入库。

数据组织。将不同层的数据进行组织、建立索引等。

7.5地图切片库生成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专题数据库完成数据入库后,需要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符号化、DEM晕渲以及显示比例的配置,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地图切片功能生成地图切片库,便于数据的与快速浏览。

8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进行探讨,为今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基础,但是仍然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为了丰富数据库的建设,今后将在成果数据的检查、海量数据的入库管理、各种比例尺数据的管理、数据的更新、数据库的移植上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根洪.关于城市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问题.《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9月.

[2]CH/T 9005-2009,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S].

[3]向峰,王琰.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研究[J].硅谷.2011,(06).

[4]刘娟,郭志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的现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05).

[5]曹建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02).

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数据;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现势性等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方法还需与时俱进,持续加强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生命力在于其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因此,如何提高数据库的更新效率成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 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信息更新的内容

更新内容涉及全省交通、行政地名、行政境界、管线、大型工程(水利、电力、工矿企业等)等数据层。交通包括新建、在建、改建铁路,公路,机场等。行政地名主要指乡镇以上地名的变更,以撤乡建镇为主要内容。管线包括新建、改建的主要输气、输油、输电线路等,如西气东输管道、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大型工程包括新建水利、电力、工矿企业等具相当规模的大型工程。

二 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方式

根据城市基础测绘外业修测工作开展的特点,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一般存有在三种方式:测区级更新、图幅级更新以及要素级更新。测区级更新适用于某一块区域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迅速导致地物地貌变化较大,无法采用局部个别要素更新解决数据现势性问题时,可对该地区进行全面重测,并使用更新后的数据对数据库中同区域数据进行整体性替换。与前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 要素级更新更新数据量少,但更新速度较快。

三 地理信息数据维护体系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类与编码、数据处理、数据分层、数据库数据存储结构设计,数据管理等。以保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以确保规划设计及后续其它专业能够适时使用地理空间数据。

测绘部门将修测数据加工整理后,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更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①:基于版本的更新,即以不同时间的整个数据库为版本,更新时以新的版本取代旧的版本。②基于基态修正的数据更新,通过检测、识别发现数据的变化部分,并对变化部分的数据进行更新,该方法适用于有严格的时态表达且变化频繁的数据, 如地籍数据等。无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当数据量较大时,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导致更新工作中断,若没有相应措施就会导致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浪费在重复劳动中。

四 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服务方式仍以批量式更新为主,即把更新后的新版数据全部提供用户,然后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操作。根据我国已建成的基础地理数据库特点,并结合笔者对1:25万地形数据库和水利部在其基础上建成的水文数据库的调研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批量式更服务方式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1. 要素标识和标准问题

为简化数据的更新过程,MasterMap?数据集通过要素唯一标识符(TOID)来跟踪哪些要素发生了变化。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多种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如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编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全国河流名称代码等),但在建立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时,仍然存在不用标准,代码分配不全,的现象。同时由于应用目的、标准体系、编码规则的不同,各个数据库之间的要素ID往往不能相互兼容。如1:25万地形数据中的河流代码采用《全国河流名称代码》(送审稿)标准,而水文数据库中则采用《中华人们共和国行业标准 中国河流名称代码 SL249-1999》。在难以维护公共ID 的情况下,可采用计算要素几何属性的方法以保证要素间的相互匹配。

2. 语义差异问题

目前大多数用户是在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才建立自己的应用型或专题型系统的。该过程的实施导致主数据库和客户数据库之间在语法、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不一致性,其中语义冲突又可以在模式(Schema)和数据(Data)两个层次上分别划分为六种类型。具体地讲,在1:25 万地形数据库和水文数据库之间主要存在表达冲突,分段冲突等数据层次上的语义冲突。

①表达冲突:当同一要素在数据库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时将产生表达冲突,如25万地形数据库中一条河流表示为一个狭长的面,而在水文数据库中则可能将其表示为一条线。

②分段冲突:在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同一要素可能被不同的操作员分为不同的片段,进而引起数据间的分段冲突。

在存在以上差异的情况下,客户数据库更新过程中需要设计准确的模式匹配算法,以发现主/客户数据库之间语义相关的模式元素(关系,属性等)并建立相互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利用OCG(OpenGIS Consortium)提出的“语义转换”方法,将主数据库背景下的属性值转换到客户数据库背景下,并根据新的属性值对客户数据库进行更新操作。

3. 变化发现问题

变化发现是指识别和确定不同时刻数据集之间存在的差异,由四个步骤组成:①发现变化;②变化分类;③变化类型特征描述④变化数量度量。批量式更新服务方式中,由于不同版本的数据只提供了地面特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快照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生成缓冲区、层叠置等空间分析技术发现两个版本间特征变化内容。

五 结语

篇3

摘要:

介绍了将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技术方案。从地名普查的角度分析了技术方案的选择、资料收集、不同资料的优缺点,并详细阐述了提取、整合、建立数据库,制作工作图等相关技术流程。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充分应用于地名普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数据成果的质量和应用价值,是测绘新技术和成果服务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各领域的案例。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应用

地名是重要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涉及内政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资源管理、新闻出版、测绘制图、邮电通信、交通旅游等方面。地名普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区域面积的扩大,乡镇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使得许多故有地名逐步消失,新生地名不断涌现,因此第一次地名普查的资料已陈旧过时,不能反映全国地名的现状,也无法适应当前地名管理和开展地名公共服务的要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其目的是查清行政区域范围内地名基本情况及相关属性信息,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根据地名普查的目标及任务,在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案时,不同的省、区域以及作业单位,可根据地名普查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及数据组织方式,入库前数据采集使用的软、硬件等,选择具体的技术方案。要进行地名普查,首先要编制相对完善的初始地名调查目录和工作底图,并以此作为开展普查工作的基础。编制地名调查目录,传统的作法是由各乡镇、居委会和各行业单位收集汇总或由作业单位实地采集汇总。本文重点介绍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制作、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的技术方案,并对关键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1技术路线

1.1资料收集

1)地名及相关资料。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方志、文史资料及有关古籍等。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以及相关属性信息资料。

2)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在承担作业区域内,收集优于0.6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数据,1∶50000、1∶10000、1∶50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的地图资料(如城区图、乡镇图、街道辖区图、文物分布图、公安警务区图等)。

3)各类普查成果资料。收集各专业部门相关普查资料与数据(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第二次土地调查、文物普查、水文调查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普(调)查成果资料等);特别是要收集和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

1.2数据资料分析与选取

要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关普查资料,就必须从这些数据的现势性、存储格式、数学投影、属性信息的完整性与实用性等角度加以分析,最终确定使用以下数据:

1)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目前云南省1∶5000~1∶10000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已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90%左右,由于基础测绘成果是全要素,该数据需要按照地名普查内容要求,视普查任务区情况与具体需求提取、整合和利用。

2)全要素1∶5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云南省共涉及1∶50000地形图975幅。全要素1∶5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是目前比例尺最大的覆盖全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于2003年通过验收,矢量数据及其关联表具有属性代码、名称、行政隶属等相关属性,经提取及规范化操作,完全可作为地名调查的基础数据源。

3)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部分城镇地区有更新频率较高、内容较详尽的1∶5000及以上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可作为该区域地名普查信息采集的重要数据源,如云南省德宏州区域的地名普查就用了其中554幅1∶5000中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

4)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该成果数据采用航空摄影、RS、GPS、GIS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已获取的覆盖云南省1∶10000、1∶50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已获取的区域1∶5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重大工程获取的测绘成果等资源,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以及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通过多源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实地调查、信息提取、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清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范围、位置、基本属性和数量特征,形成这些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普查结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是此次地名普查的基本数据源,国情要素为地名普查提供数据参考。

5)其他相关专题资料。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可作为本次地名普要的比对和参考资料;2010~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可作为普查水系及水工设施信息获取的重要辅助资料;2011年1月完成的“云南省行政区域界线入库采集项目”所获取的行政界线(至乡镇界)、界碑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可作为各级行政界线的参考数据源,民政部门收集的勘界资料作为获取各级行政界线的核准依据;“天地图•云南”电子地图中的城区、道路、POI等信息,可用于城市道路、居住小区、工矿企业等城镇地名的定位及属性获取;从交通部门收集的铁路、各级公路、道路相关专题资料及地图集,水运附属设施、空运设施等专业资料,可作为道路、构筑物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属性赋值的依据;从云南省能源局收集整理的能源信息资料,包括火电、水电、太阳能、油气等项目信息,可作为该类地名要素获取及属性填写依据。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利用、信息提取,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的制作和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的编制等,从而避免大量的外业工作,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成果质量。

2技术流程总体技术

流程分为资料准备、初始地名目录获取、普查目标区域地名管理部门目录调查确认、地名登记表填写、工作底图制作、内业数据整合、入库链接、检查验收等环节,流程如图1所示。

3技术要点

1)数据提取:从地理国情成果数据中提取与地名相关的属性及矢量信息。地理国情成果是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层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GDB),选取地名普查需要的图层,打开属性表,通过图形计算的方式将点位置、线的中点位置、面的几何中心位置等映射到经纬度坐标后导出该表,删除多余字段,并依次合并经各层导出的表,得到最基础的图解地名目录。

2)整合一普数据:将提取的地理国情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一普数据(一普数据为县普查办提供的表格数据),在Excel里剔除重复的地名,得到地名调查目录(各县普查办提供的一普数据情况不一,有的较完善;有的只有居民点和少量单位信息;多数信息不完善,缺失一类或多类此次普查需要的地名类别)。

3)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本院开发的程序从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wg格式全要素矢量电子地图)中人工提取陆地地形,如山、谷、峰,洞穴等的名称和位置信息,补充并添加到地名调查目录中。

4)转入数据库并分类:将得到的地名及位置信息进行合并、筛选、认真整理;然后转换成mdb数据库并导入本院开发的地名普查内外业工作平台;再完成经过字段约束后的地名的调查类别分类、对口填表单位填写等工作。

5)生成调查目录表格:认真细致检查数据库各项后,在内外业工作平台软件上利用数据库查询与OfficeOLE接口,将地名数据库以对口填表单位分类方式输出到Word文档,打印后形成可以分发到调查成员单位的调查目录。

6)工作底图制作:将已收集到的各类资料成果转换为满足此次地名普查投影数学基础、格式要求的中间数据,以优于0.6m的正射影像图为背景数据,叠加从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全要素电子地图和地理国情普查及其他专题数据中提取的矢量数据,转标其他资料与地名相关的矢量数据,并用不同方式标注每个点的名称字段,如国情数据的地名用黑色标注,其他资料用红色标注,方便对比核查。线状地物随线标注,面状地物以几何中心点标注,制作套合一定比例尺的分幅图框(经验证明1∶10000比例尺分幅较适合地名调查),最后打印成外业实地调查用地名普查工作底图。

4结语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数据平台,在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地名的外业调查、对新增或变化的重要地物进行补测或修测、成果图的编制、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省地名普查建库完成后,由于底图资料是同一坐标系、同一种数据源,因此可实现无缝拼接以及全省地名“一张图”管理。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实施细则[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2]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软件规范[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3]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S/DK].昆明:云南省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2013

[4]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云南省1∶1万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项目技术方案[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5]陈玉萍,张秀.地名地址普查与建库研究[J].测绘通报,2015(6):103-107

[6]苑洲云,孔玲华,王海江.浅谈上虞地名普查数据快速建库的方法应用[J].浙江测绘,2011(1):26-27

[7]齐明松,赵志刚,王莉.基于ArcGISEngine的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9):108-110

篇4

论文 关键词:地址编码 城市地理信息 地理编码数据库 标准

论文摘要:对国内外城市地址编码的 发展 j力史和应用现状进行 总结 分析,重点分析北京的地址编码现状,总结分析现存地址编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建立统一标准的城市地址编码体系的发展潜力。

一、引言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城市地址编码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城市地址编码,是指在地理特征中加入地址属性,并通过该编码与其他城市空间信息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地址信息的空间定位,实现地址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双向转换,实现地址描述与空间坐标的快捷对应。

在普遍的意义上,目前通行的关于地址的一些编码,例如行政区域代码、邮政编码、道路代码、河流代码等,都属于城市地址编码范畴,这些编码都具有宏观定位的作用;但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为每一个特定的地理要素或位置指定一个惟一的标识码,从而达到准确的定位。

了解并摸清国内外已有的城市地址编码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人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的发展 历史 和研究现状

1.美国是地址编码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国家。为配合1970年的人口普查,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情普查局研究发展了“双重独立地图编码系统”(dualindependentmapencoding,简称dime),其基本思想是按照各要素的拓扑关系来组织数据,形成一个地理基础文件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道路中心线的每个弧段均带有道路左右两边的门牌起止信息,为地址信息的定位奠定了基础。在随后进行的人口普查工作中普查的分区及调查、数据的整理,都以这个地理基础文件系统为参照。dime的开发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准备1990年的国情普查,美国国情普查局又将dime系统发展为ti.ger(topologically integrated geographic encodingandreferencing)系统,意为拓扑集成的地理编码与参照系统。tiger数据库是1990年人口调查用的覆盖全国的所有地图资料库。例如,在人口普查中,需要使用地理编码给划分出的普查地理区域分配数字代码,来代替普查区域的文字名称,以方便 计算 机处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不同地域的分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把人口普查得到的住户和个人资料方便地与其所在地域联系起来,反映出普查资料的地理特征。tiger数据库的内容处于不断更新之中,差不多每两年就有一个新版本,并以多种形式的文件向社会公众提供。只需要付一定的工本费,就可以方便地得到所需地域的tiger数据。

2.加拿大、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很早就对地址编码技术同样做了细致而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同美国一样,这些成果在对各自国家的规划、行政、测绘等事业的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加拿大完成了国家级的地理编码数据库建设,由于使用了文件系统管理地理编码数据,使得地理编码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在加拿大全国1.5g字节的地理编码数据量的情况下,进行地址匹配仅需1秒钟。

3.英国使用的是基于britishstandard7666’框架的nlpg(nationallandandpropertygazetteer)数据库。

三、国内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部分城市的规划、测绘及管理部门对城市地址编码问题相继开展了研究工作。

1.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编码数据库精确度可达到街道门牌及建筑物层面j, 台湾 省精确度可达到街道及主要景点层面,而大陆地区精确度只能达到省市层面,还没有统一的精确度可达到街道门牌及建筑物层面的地理编码数据库。

2.上海市对以城市道路和街坊为核心的基础地理要素编码方法进行了研究j,克服了传统的城市基础地理要素编码方法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编码存在惟一性、扩展性和稳定性方的缺陷,提出将编码内容与地理要素的地理位置相关联的网格化城市基础地理要素编码方法。该方法的编制覆盖上海全市的基础地理要素编码,可供上海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使用。同时为促进上海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推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3.大连市空间资源研究中心与区域地理信息服务商合作建立了大连市地理编码系统,由区到市逐步完善地理编码数据库,并应用到了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系统平台提升和旅顺口区公安户籍管理系统平台提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4.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1988年开展了《北京市城市地理编码》的项目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地理要素进行编码设计和建立北京市城市地理编码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以该项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于1993年批准了国标:《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1439503)。

5.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地址编码规则》项目,提出了相应的推荐文本;在本世纪初,组织城市相关单位编制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并在其中提出了城市地名、城市门楼牌数据采集的原则。近年来,北京市测绘院针对城市地理信息应用,陆续采集并更新了城八区地名和门楼牌地址。

6.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地名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实现地名审批、管理、应用过程的计算机化,并且通过各区县局与市地名办联网,实现全市地名数据的实时更新。

7.北京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研究建设北京市地址数据库,建立了标准的地址模型和地址数据的采集工艺。

8.北京市东城区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建设部于2005年7月,选定了10个城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迄今南京市鼓楼区、上海市长宁区和卢湾区已完成试点开发,投入运行,开始显现其社会和 经济 效益。

9.北京市 交通 委员会制定了道路的编码方法,在与北京市测绘没计研究院合作开发“北京市交通专用地理信息系统”中将这些编码投入使用,以实现道路的快速查询定位。

四、现有地址编码存在的问题

1.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分类没有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地址代码,编码的范围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同一种编码方法难以覆盖全市,不利于共享信息资源。

2.编码的惟一性存在歧义,即同一个地址的编码由于编制的行业不同会出现多种编码。

3.编码的内容中包含诸如行政区划等人为要素,一旦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则整套基础地理要素编码必须作大的调整甚至重新编制。

五、建立城市地址编码的发展潜力

在充分调查、分析、整合现有城市地址编码资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特点的城市地址编码原则,将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1.

3.大连市空间资源研究中心与区域地理信息服务商合作建立了大连市地理编码系统,由区到市逐步完善地理编码数据库,并应用到了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系统平台提升和旅顺口区公安户籍管理系统平台提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4.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1988年开展了《北京市城市地理编码》的项目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地理要素进行编码设计和建立北京市城市地理编码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以该项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于1993年批准了国标:《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1439503)。

5.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地址编码规则》项目,提出了相应的推荐文本;在本世纪初,组织城市相关单位编制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并在其中提出了城市地名、城市门楼牌数据采集的原则。近年来,北京市测绘院针对城市地理信息应用,陆续采集并更新了城八区地名和门楼牌地址。

6.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首都信息 发展 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地名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实现地名审批、管理、应用过程的 计算 机化,并且通过各区县局与市地名办联网,实现全市地名数据的实时更新。

7.北京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研究建设北京市地址数据库,建立了标准的地址模型和地址数据的采集工艺。

8.北京市东城区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建设部于2005年7月,选定了10个城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迄今南京市鼓楼区、上海市长宁区和卢湾区已完成试点开发,投入运行,开始显现其社会和 经济 效益。

9.北京市 交通 委员会制定了道路的编码方法,在与北京市测绘没计研究院合作开发“北京市交通专用地理信息系统”中将这些编码投入使用,以实现道路的快速查询定位。

四、现有地址编码存在的问题

1.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分类没有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地址代码,编码的范围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同一种编码方法难以覆盖全市,不利于共享信息资源。

2.编码的惟一性存在歧义,即同一个地址的编码由于编制的行业不同会出现多种编码。

3.编码的内容中包含诸如行政区划等人为要素,一旦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则整套基础地理要素编码必须作大的调整甚至重新编制。

五、建立城市地址编码的发展潜力

篇5

【关键字】:基础测绘;城市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

【 abstract 】 : afte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China city surveying and mapping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of technology, accumulated the massiv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and the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demand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f depth.

【 keywords 】 :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Urban planning;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等创意的提出,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推进城市的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数字杭州"、"数字苏州"等数字城市的概念。城市测绘部门承担着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更新与维护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实施保障,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今,面对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测绘部门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把握发展机遇,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1 城市测绘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籍以及房产测绘是城市建设中具有交叉的三大块,城市测绘数据主要是反映城市地表的自然、经济、社会诸多要素的特征、形态、位置、大小、分布、类别、名称以及其它的重要信息。城市测绘资料直观反映城市的面貌,城市规划都需要城市测绘提供基础资料,测绘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接影响和决定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实施。城市测绘内容包括:城市现状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城市平面、高程控制网测量、地下管线的测量、建筑用地界线拔定、建筑物的施工放样、竣工测量、城市规划道路定线、大型建筑物的沉降测量等。地籍测绘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地籍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等。地籍测量的成果包括数据集( 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 、地籍图和地籍册。房产测绘的基本内容包括: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房产权属、变更测量、成果资料检查验收、房产信息系统建设等。

2 测绘的社会需求

测绘工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于行政区域的识别划分;布设和加密城市控制网,使城市的规划建设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下有序进行;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用户提供可靠的多比例尺的地形图,满足各行各业的使用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准确划分相应建设用地,并对用地情况的监控提供可靠的依据。 社会对测绘信息的需求量很大的,其中大多数是各级政府机关,其次是企业单位。当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资料都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规划管理始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热点,规划管理工作程序中无不与测绘工作紧密相联,需要测绘工作有力的支持,从工程建设前的选址用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规划验收,以及规划行政执法,都离不开地形测量、综合管线测量、工程测量(建筑放线、验线) 、规划竣工验收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贯穿在整个规划行政管理的每个环节。因此重视和促进依法测绘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3.城市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3.1、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电信、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谈不到数字城市的建设,-数字城市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各职能部门和各行业提供统一实时或实时的、精确的基础地理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数字城市的建设。

3.2、城市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城市空间信息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位置关联性,它主要表征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地图,而城市测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手段,专门从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贮、更新和提供的产业,毫无疑问城市测绘是实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干产业,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产业。

3.3、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

近年来,随着以"3S"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城市测绘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测绘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城市测绘已经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力保障、社会各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发展数字城市必须首先建设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建立地理数据的共享机制,使全社会都能充分共享地理空间数据。 城市测绘部门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比例尺、坐标、图幅、图号、高程等)和信息技术标准,生产、管理各类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测量控制网(平面与高程)、城市系列比例尺基本地形图(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等)、影像图(各种比例尺的正射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M)、现状公用设施(管线矢量图等)及相应的属性信息。这些信息构建了城市空间数据的框架,满足了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

4、 测绘的成果体现——地理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 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 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 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 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 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 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 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 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 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 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 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 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 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 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 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 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EGIS) 。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田伟利、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 地理国情监测;保障能力;动态测绘;统计分析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u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geographical monitoring the state of the un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male,and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 a crucial role.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main content and advice。

[Keywords]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Support capability;Dynamic mapping;Statist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测绘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综合运用测绘技术手段和地理信息资源进行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测绘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转变测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测绘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所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地理国情的基本涵义

所谓地理国情,是指包括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生产力空间布局、灾害分布等在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在宏观层面的综合表达,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监测,就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测绘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对地理国情进行动态的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及时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提供地理国情信息服务,以提高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地理国情监测属于国家基础测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础测绘工作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

三、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

地理国情信息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和地理演化信息。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是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实施基础测绘获取的可量测的、高精度的基础测绘成果,主要包括了地形地貌、水系及附属设施、道路交通、居民地、土地利用等地理要素的分布信息;地理统计信息是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如道路长度、地区面积、水库库容等;地理演化信息是在动态测绘的基础上,通过获取不同时间段的地理信息,采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揭示被监测对象的变化演进规律,并对监测对象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所形成的相关信息,如冰川退缩、城市扩张、地表升降等。从地理国情信息所涵盖的基本要素看,监测对象基本上都包含在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要素之中,并与传统地形图表示的基本要素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地理国情监测的一些基本内容。地形图表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工矿建筑物、公共设施和独立地物、道路及附属设施、管线和垣栅、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地形图注记等。根据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着可以定性地表达和描述、定量地进行量测、判读、分析比对的原则,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见下图)。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除了上表所列内容外,还包括地名和境界,如地名变化、境界周边地理环境变化、界线长度等。

监测内容图(Monitoring content figure)

四、地理国情监测的意义

监测地理国情就是对地理国情进行动态地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并及时地理国情报告。地理国情监测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监测地理国情的动态变化,分析评估地理国情时空特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形成权威、标准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服务。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有利于监督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空间化、科学化,促进责任政府建设;有利于监督国家和地方重要战略和重大工程的实施进程和成效,推动工程建设透明化,促进阳光政府建设。

五、加快推进地理国情监测的建议

完善体制,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任务量大、覆盖面广、技术标准复杂,并且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数据质量要求高。因此,要积极吸取环境保护、交通气象、水文等有关部门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或监测总站,并在建立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或监测总站)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或监测站),逐步形成地理国情监测网络。同时,要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地理国情监测的指导性意见,为全面实施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统一标准,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地理信息广泛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地理国情信息更是要以标准化为前提,充分保障地理国情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要加快研究制定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标准、基准和统计指标体系,为全面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标准保障。

示范引导,地理国情监测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国家测绘局应当选取部分有特点的省、区、市进行地理国情监测试点,进行示范引导,总结经验,并形成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路线、监测内容、标准、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示范成果,经进一步提炼、归纳和总结后,在全国全面推开,为全面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提供经验。

加强装备建设,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分布面广,空间跨度大,实施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地理国情监测的装备建设。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和装备是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大对现代测绘技术装备的建设,包括直升飞机、无人机、数码相机、越野车、野外通讯设备、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接受机以及野外宿营装备、数据存储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等,为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提供物质保障。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介绍,我们不但明确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含义以及内容,进而更加了解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性及意义,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监测地理国情成为测绘工作的新使命、新战略、新起点,是测绘行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监测地理国情将成为现代测绘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情报告:2010―2011[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篇8

针对电子地图应用中快速更新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电子地图应用的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的方法。以电子地图的应用为切入点,探讨电子地图快速更新的方式。提出了面向电子地图更新的五层架构,阐述了这一架构的基本流程、变化发现、框架库提取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电子地图;快速更新;信息提取;增量更新

引言

电子地图数据快速更新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基础测绘成果应用的不断推广,这种需求愈来愈强烈,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城市地表各类地物的信息变化非常频繁,采用何种方式、何种频率对电子地图进行更新,时刻保持其现势性成为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当务之急[1]。电子地图的更新分为两个过程:外业数据的采集和内业数据的管理与[2],本文针对电子地图更新效率的问题,结合电子地图的更新流程与应用,提出了一种面向电子地图应用的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方法。

1技术路线

本文针对电子地图应用,提出面向电子地图应用的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的5层架构:变化信息发现层、变化信息测定层、地理数据库服务层、业务数据库应用层,从而实现电子地图的可持续动态更新与应用(如图1所示)。1)变化信息发现层。变化信息发现层是结合地理信息生成的相关数据,如土地执法监察、城管巡查,采取日常动态巡查、网格化巡查、遥感影像监测、专业数据资料整合等多种方式发现变化信息,作为更新依据。2)变化信息测定层。变化信息测定层是通过变化信息发现,确定变化区域,依据不同情况,采取野外增量信息采集、内业变化信息提取、内外业相结合协同获取的方式,获取变化信息。3)地理数据库更新层。地理数据库更新层根据获取的变化信息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包括DLG、DOM、地名地址和三维景观数据。更新的方式主要分为图幅级更新、要素级更新和多尺度级联更新3种方式,根据不同的电子地图生产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更新方式。4)更新信息服务层。更新信息服务层通过更新的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ETL模型(即抽取、转换、加载的模型),更新公共服务框架库,制作电子地图,地图服务。5)业务数据库应用层。业务数据库应用层是利用更新的数据通过服务方式提供给相关业务系统应用,又可通过日常业务应用来发现变化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2关键技术分析

2.1基于多源影像的变化发现与信息提取技术

为了从最新遥感影像中发现地形地物变化,需要研究新旧影像、新影像与已有数字高程模型的变化检测方法[3]。需要研究地形要素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如道路、水系、居民地等的变化识别与信息提取。基于多源影像的变化发现与信息提取技术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1)变化检测发现的流程变化检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4],一个完整的变化检测流程包括数据源的选取、数据预处理、变化检测、精度评估及产品输出。①数据源选取。不同的数据源适合不同的监测目标,选取合适的遥感影像是变化检测的基础,获取数据时应根据应用需求、监测目标及预期的结果选取合适的遥感影像及辅助数据。②数据预处理。一般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影像镶嵌、影像裁切[5],其数据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变化检测的结果。③变化检测方法的选取。现今许多变化检测方法已经比较成熟,有些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应该从实际应用出发,结合各种数据的特点(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多光谱中等分辨率影像等)选取合适的变化检测方法,提取和分析变化信息,生成变化分布图。④精度评估。变化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精度决定着方法的应用前景及成果的可用性,所以,必须对变化检测的结果进行精度评估。⑤产品输出。各种变化检测结果,包括图件、表格、文档等的制作输出。2)变化信息提取从实际应用情况出发,分析用于变化检测的数据特点及各种变化检测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合适的变化检测方法实现变化信息的发现。变化信息的判别依据是发生变化的图斑其灰度、亮度、颜色与周围有明显的区别,且变化影像具有以下特征:①变化信息和背景环境的光谱性质不一致,使我们能够区分出变化信息。②灰度影像的变化信息一般分布在灰度轴的两端,有时也可能位于两端之间,这要根据具体的遥感数据和采用何种检测方法来定。③变化信息图斑内部灰度值比较均匀。④变化信息图斑之间灰度特征相似,但纹理特征的差别较大。⑤变化信息与噪声一同存在,要加以区分。⑥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区域,变化信息分布不规律。变化检测是整个流程的核心步骤[6],检测结果的好坏决定了前期数据处理的精度是否满足变化检测的要求,变化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及变化检测结果的后续应用。

2.2矢量数据库增量更新技术

为了实现变化信息的增量式采集与表达,需要研究矢量数据库的增量更新技术[7]。矢量数据更新重点研究解决要素级增量更新模式,要素级更新具有数据冗余量小、变化信息提取容易、历史数据回溯简单等特点[8]。采用要素级更新方式是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只对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更新(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在数字线划图等矢量数据结构基础上,按以下4个属性项记录矢量要素的更新情况,分别是矢量要素唯一标识码、要素起始时间、要素终止时间、更新状态标识。唯一标识码是数据库中矢量数据每个要素的唯一标识,是实现基于数据库增量更新的关键,在更新过程中不得编辑修改,新增要素的要素ID由系统自动生成。要素起始时间是要素生命周期的起始时间,它与要素终止时间一起确定要素的有效时间,实现历史数据管理。要素起始时间格式由年月组成。要素终止时间是要素生命周期的终止时间。要素终止时间格式由年月组成。更新状态标识是标识数据库中矢量要素的更新状态,在更新过程中需对更新要素进行更新类型标定,包括“增加”“删除”“图形修改”“仅属性修改”等4种状态。矢量要素增量更新操作包括以下4种情况[9]:

1)新增要素:更新状态标识字段填写“Add”,要素起始时间字段填写更新该要素的年月。2)删除要素:更新生产中需要将要素删除时,先不做物理删除,只做更新状态标记,其要素更新状态标识字段填写“Del”,要素终止时间字段填写更新该要素的年月。更新生产过程中新增要素如需删除则直接物理删除即可。对于更新状态标识字段标记为“删除”的要素在将数据存作历史数据时转存到历史数据库表中后,再从当前数据库表物理删除。3)图形修改:图形修改包括单个要素位置或形状修改、一个要素分割为几个要素、几个要素合并为一个要素等3种情况。对单个要素位置或形状修改时,其要素更新状态标识字段填写“Mod”,要素起始时间字段填写更新该要素的年月。原有要素分割为几个要素时,原要素更新状态标识字段填写“Del”,要素终止时间字段填写更新要素的年月,对于分割生成的几个要素按新增要素处理,更新状态标识字段填写“Add”,要素起始时间字段填写更新要素的年月。4)仅属性修改:对于图形未改、仅属性修改的要素其要素更新状态标识字段填写“Att”,要素起始时间字段填写更新要素的年月。

2.3框架库的自动提取技术

公共服务框架库是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的提取、扩充和重组等加工过程形成的地理实体数据、影像产品数据、DEM数据、道路网络数据、地名地址服务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如图3所示。本文使用一键抽取模板,运用一致性处理、对象化处理技术,自动完成框架库的自动提取与地理实体数据的整合。通过对数据整合要求的分析,建立基础地理数据与地理实体数据的抽取规则,针对不同区域,定制出不同的抽取模板,完成地理实体数据的自动抽取。一键抽取模板体系架构如图4所示,通过抽取、转换和加载完成空间数据抽取。1)抽取: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和地理实体数据的图层、代码对应关系所形成的一键抽取模板,进行地理实体数据抽取,形成过渡的地理实体数据;2)转换:对过渡的地理实体数据进行数据检查,完成检查后转换成抽取的地理实体数据;3)加载:将抽取的地理实体数据加载到框架成果数据库中,完成地理实体数据的抽取。

2.4电子地图一键式配图技术

通过图层管理、符号化、地图标注、配图优化等步骤,制定电子地图的一键式配图方案,如图5所示。图层管理是将数据按照比例尺进行分级,并进行图层分组。以市级电子地图的图层管理为例,市级电子地图分18、19、20三个级别,创建L18、L19、L20三个图层组,并设置图层组的可见范围,根据《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CH/Z9011-2011》为每个图层组添加图层。地图符号化是根据电子地图制作标准规范,制作符号库,要素的分类代码进行地图符号化。地图标注根据要素的分类代码和标注字段,从符号库中选择相应的标注符号进行地图标注。特别是重要的地物以及POI兴趣点等。特别注意标注如何相对于要素进行放置、可用空间受限时如何修改或减少标注以便放置更多的标注,以及如何解决标注之间的冲突等方面的问题。为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有时还需要对已完成的地图进行优化和调整。配图优化主要包括道路拟合设置、道路融合设置、标注换行、点抽稀等优化功能。

3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电子地图应用的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方法,提出了五层架构的更新模式,包括变化信息发现层、变化信息测定层、地理数据库更新层、更新信息服务层、业务数据应用层,设计了一套电子地图快速更新的技术流程。并重点阐述了基于多源影像的变化发现与信息提取技术、矢量数据库增量更新技术、框架库自动提取技术、电子地图一键式配图技术等关键技术。该方法在电子地图快速更新领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敬海,李清泉.基于时态GIS的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11):1182-1185.

[2]李连营,李清泉,赵卫锋,等.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方法研究[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9,14(7):1238-1244.

[3]杜培军,柳思聪.融合多特征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J].遥感学报,2012,16(4):663-677.

[4]周启鸣.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综述[J].地理信息世界,2011,18(2):28-33.

[5]万幼川,宋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的地图更新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2):105-109.

[6]祝锦霞.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

[7]张新长,郭泰圣,唐铁.一种自适应的矢量数据增量更新方法研究[J].测绘学报,2012,41(4):613-619.

[8]张元杰,刘建军,刘剑炜,等.要素级多时态地形数据库建库与管理技术设计[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1):29-32.

篇9

国务院决定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需要。这是继2011年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重要讲话之后,国务院又一个指导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历史性作用

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2010年以来,总理连续三年在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批示中,都要求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这些重要讲话和批示,不仅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思想动力,使我们增加了决心和信心。

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可以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掌握我国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分析其空间分布、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掌握国情国力和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的重要基础。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具有历史性作用、里程碑意义。

二、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历史性机遇

全监测计划”,该项目提供陆地监测、海洋监测、应急管理、大气监测和安全监测五大类。

2007年加大拿大开妈生产实时的地理国情信息,并使用卫星遥感资料编绘了系列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地图。

2008年美国了地理信息动态监测和分析五年规划,并已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规划之一。

近年来澳大利亚开展了多个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地表覆盖项目。

针对国外的这系列相关动态,我国也与时俱进,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明确将“监测地理国情”纳入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举措。决策始于科学,科学尊重国情。地理国情作为重要的基本国情,深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不仅有利于促进从地理空间上合理布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三、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流程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全新型工作、创新性任务,作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必须从思想、组织、工作、技术、宣传等各个方面加强力量,进行系统性推进。

地理国情普查将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据及各种专题数据,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要求,针对不同地理要素的特点,采用自动处理与人机交互解译、多源信息辅助判读与解译、外业调查与核查、地理国情信息统计与分析等方法,开展信息获取。总体技术流程见图如下:

1、收集整理行业专题数据

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数据生产和统计分析都需要各行业专题数据资料进行补充,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属性内容。对于收集的专题资料,若收集到的资料为矢量数据,须通过数据提取、坐标系转换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若收集到的资料为图件,须通过图件扫描、坐标配准、坐标系转换、矢量化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若收集到的资料为文档或表格,须对文字或表格进行图形化、矢量化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

2、收集获取遥感影像资料及控制资料,开展正射影像处理

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专门提供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浙江省范围主要包含QuickBird、WorldView-1 及WorldView-2、GeoEye-1 四类,该数据是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基础数据源。以资料三号、天绘及高分一号等国产卫星影像为辅,以地于纹理更细腻,影像更清晰的分辨率为0.5米的航空航天影像为参考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

3、信息采集,进行元数据制作

信息采集阶段是普查工作量最突出的阶段,包括内业信息采集,外业调查、内业和外业复核、时点统一核准等工作。

a)内业信息采集,制作普查底图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

综合考虑该三类信息,将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与普查内容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提取、数据组织重构、分类代码转化、坐标系转换等工作整合改造成为符合《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内容要求的数据。收集地方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数据提取、坐标系转换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

采用自动分类提取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内业判读与解译,进行地表覆盖分类,补充或更新要素实体,提取要素属性。

在内业信息分类与判译提取的基础上,基于融合的彩色正射影像,叠加空间专题信息、判读解译成果等信息,对矢量数据进行符号配置,并选择性的对部分名称、属性进行标注,制作普查工作底图,为外业调查与核查提供工作底图。

b)外业调查与核查

利用普查工作底图,对地理要素实体及地表覆盖分类图斑,开展实地核实确认和补调。

为了后期内业核查和普查的需要,严格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实地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

c)内外业复核

对外业调查与核查成果进行整理,对各数据层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基本数据,进行基本统计。

d) 时点统一核准

按照普查时点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获取 2015 年 3月至6 月的航空或航天遥感资料,适度结合外业调查,开展标准时点核准工作,使普查成果的整体现势性到普查时点的要求。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元数据根据数据生产阶段确定的元数据内容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数据整理编辑、质量检查、成果验收以及成果总体精度等8个方面。大部分元数据在任务计划阶段生成框架,在信息采集阶段补充完整,必须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数据同步采集,根据各项生产记录整理生成,不宜在数据采集结束后再进行元数据信息汇编。

4、信息数据库建设与统计分析

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是对地理国情普查获取的遥感影像、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成果等数据,依据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汇交、集成、存储和管理形成的最终成果库。此次普查将建设遥感影像及附属信息数据库、地表三维数据库、地表覆盖数据库、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库、统计分析与评价成果库、专题普查和监测成果库、专题资料数据库、元数据库。

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应用实例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在测绘测量基础上发展而来,地理信息系统属于计算机系统的一种,其主要功能在于以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来对其进行研究与管理,该系统能为人们提供与数据相关的空间信息,同时在测绘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实现数据存储或检索等功能。

1地理信息系统

1.1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原理

在测绘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占据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一方面能够有效准确的分析系统中信息、数据以及参数等,同时根据实物的坐标来对其进行定位,并利用测绘设施设备根据检测的结果来制作图像,最终形成具体的影响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问世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减少了工作量,且大大提高了测绘的工作效率。

1.2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过程

1.2.1采集数据。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而言,数据是一切的基础,系统主要是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来形成实物性质的影响,因此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矢量和栅格是最常见的储存方式,当然随着我国地理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更为依赖全球定位系统的设备,不仅能减少测绘的误差,也能更准确的测量物体的实际坐标、高程等。1.2.2编辑数据。在完成了数据采集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存储,而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利用的储存方式为矢量和栅格,且都能够将数据进行良好的储存,同时还能利用地图特性来将数据划分为数个层级,同时将不同层级进行相互叠加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内容。在获取数据内容后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而这一步骤是地理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决策信息的关键步骤。在完成数据分析后要将数据输出,地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将数据输出,为人们提供想要获得的数据。1.2.3空间的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完成了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转换之后,紧接着会进行空间的处理与分析,相关的数据可以从全球定位系统中获取,在获取信息后换算相关的图形信息,从而实现对空间中的实物进行定量测绘。空间处理分析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操作的过程中涉及面极广,会应用到许多不同的技术和学科,同时空间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得到空间信息,进行更好的预测现实的空间。1.2.4显示数据。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地图上将地理特征描述出来,特别是在进行一些大中型城市测绘工程时,为了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市民分布的情况清楚的体现出来,可以适用点来进行表示,简单来说就是用不同密集程度的点来表示居民的分布情况。同理可得,也可以使用线来对道路、街区等进行体现,以此来区别市民的分布情况,不同密集程度线能够将各区市民的居住情况更清晰的体现出来。而使用不同的颜色来体现城市交通、街道的交通量。1.2.5整合测绘成果。地理信息系统在完成了上述的测绘内容之后,就要对测绘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才能真正的完成测绘影像的资料。经过整合后的成果不仅提高了测绘的安全实用性,同时还能为保障测绘成果提供更好的保障。

2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2.1工程项目概况介绍

本文在取得了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黄石市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申请了数字黄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并得到了黄石市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并积极配合了我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支持。由于项目中有许多以CAD格式数据为主的大比例尺数据,但是由于势性一般,因此难以使用。所以我们决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来根据黄石市地理基础建设地理信息库,并将其整合为同一坐标系、统一分类代码以及统一的数据模型,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核心要素的提炼,从而增加数据势性。

2.2作业方法

2.2.1核心要素更新办法。首先将地形图数据以及正射影像套盒叠加在一起,利用对比的方式来对地物要素变化较为的区域进行确定,紧接着根据正射影像的位置来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例如交通、水系、居民分布情况等。最后对新旧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具体的步骤如下:(1)数据整理。首先更改需要更新数据的层码,例如将数据都归入11层中,然后将其插入测区后将旧数据删除,并做好相关的接边工作即可。(2)处理更新数据。根据入库的要求,要对数据进行更新,同时对数据进行检查,是否符合地物、属性、漏骨架线等,若存在不符合的情况下要立即进行更换。(3)构面数据的检查。完成数据构面后需要仔细的检查水系、道路等要素,一定要确保道路和水系的相通,同时将附加属性记录在档案中。(4)转库。在地理信息库中更新数据,输入数据前需要确保数据不存在属性错误、面不闭合等问题,至少在确保数据无误后才能进入GIS。与此同时还要对数据的编码进行检查,在保障两项检查无误之后,用转库程度来将数据转入GDB数据库中。(5)更新数据库。在更新数据库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划分三种几何特性进行处理,分别为点、线、面三种。首先对更新的范围进行明确,并删除更新范围内的点状、面状、线状等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删除这些要素时,接边工作一定要做好,千万不可将非更新范围内的要素进行删除。在完成了以上步骤后才能在数据库中导入更新范围内的全部数据。(6)数据库检查。在完成数据库更新后,就可以进行线、面数据的融合。2.2.2数据改造及入库。(1)数据改造及入库基本要求。数据整合改造的三个主要内容包括整理数据、改造数据以及数据入库,其中处理数据主要是负责将一些本身存在的错误信息进行数据处理;而改造数据则是对数据进行构面;数据入库就是收集所有的数据信息。要协调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所有的要素能够按照地形图要素来采集属性,并正确的表示相关的信息,例如地理分布情况。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数据的参数进行严格要求,确保其符合要求,例如图形的质量、属性的精度以及逻辑性。(2)选择软件平台。本次采用ArcGIS平台,以AutoCAD,FME以及Office2007为辅助软件进行建设。2.2.3改造数据图层及编码规定。我们采用南方CASS编码方式来应用于要素图层于编码上,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另行规定,同时也采用CASS标准图层命名来进行图层命名。首先要将要素图层以及编码统统转换为南方CASS图层与编码,并将其中的AXES(中心线)和BOUND(构面线)当成自定义图层,其中AXES主要是负责将条状地物进行连接,而BOUND(构面线)主要负责表示较为复杂的面状地物。

3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大大减少了测量施工的工作量,提高了测绘工程的效率和科学水平。总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提高了测绘工作准确性的同时也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毛永强,李铁春,王子玉.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5(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