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常见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常见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资源常见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57-01

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网络已经无处不在,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信息是传统的基础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若依照这个逻辑,信息就如同藏满了金钱的宝藏一般。只有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才能实现财富价值的最大化。传统的手段,如文字目录、图文查找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信息管理要求了。尽管它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挥过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作用,使大量的文献知识得以留存后世,但是时代的前进的步伐是无法阻拦的,想要适应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信息资源高度集中的新时期,就要采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方法。

1 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1)由于网络具有极强的自由行和开放性,导致信息资源过多且缺少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显得非常杂乱无序。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推广也是一种不必要的阻碍。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多的单位甚至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网络上任何的信息资源,这不仅给管理者带来了更多的难题,也使一些想要使用相关信息资源的用户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经常利用这一点,虚假信息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得网络的用户安全受到了威胁。

2)常见的纸媒,由于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有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管理体系。不论从资源还是版权管理,都有着明确的法律法规给予保护。反观网络信息资源,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难以对一些侵权行为进行界定,很多的宝贵资源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甚至有很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重要的文献进行盗窃,使信息资源受到的损失不可估量。

2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方式

2.1 个人文件管理

在多数的网络及计算机管理中,文件是一种极为常见且简单易懂的管理方式。它能够很好地对应用程序、即时图像和音频视频进行存储和管理,使用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的读取和调用。但是网络信息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一旦信息的数量超过了文件可控的范围,就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文件无法对结构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和识别,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数据信息管理

数据库主要用于大量的信息存储和分配,并且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分类的固定存储,其存储路径和查询方式都是严格按照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所制定的。用户可以很轻松地通过搜索相关词汇或者主要内容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查询,用户的登录也需要进行身份验证,使信息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数据库还可以键入相关的信息链接,方便用户进行最大范围内的信息搜索,也降低了数据库的存储压力。

2.3 浏览界面管理

浏览界面是用户直接进行操作的平台,它在用户与资源之间搭建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用户的直观体验直接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通过建立起分类明确的树状浏览结构的界面,来提供最有效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使用户直接与信息资源的主要目录进行交流,然后通过主目录进行分支信息的详细查询,最后拓展到整个网络的信息末梢。其整个流程简洁有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极大地节省了用户的查询时间。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固定性和严密性,使得其可拓展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应对数量巨大的信息资源组织,只能用于中小型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3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

3.1 分类组织法

信息资源的庞大数量使得很多的用户望而生畏,难以入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组织,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帮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信息查询。这个组织的作用就好比人们出行时的地图,将重要的点和线都在图上标注清楚,方便用户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分类组织法就十分符合这些要求。它是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中最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焕发着无可比拟的旺盛生命力,人类创造出了无法计算的信息资源,大部分都通过分类组织法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它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的图书馆、档案馆仍然采用分类组织法;一些缺少资金支持和用户较少的机构,也很适合采用分类组织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较高的搜索成功率和简单易学的操作步骤上,极大地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管理方的成本。

3.2 主题组织法

主题组织法也是由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方式所衍生出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与分类组织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分类组织法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大体轮廓上的分类,适用于建立初步管理。但是每种不同的信息资源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链接,用户在进行查询乃至使用的时候就会很不方便。而主题组织法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通过筛选关键词汇,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和管理,实现了信息资源在某一领域的最大范围的覆盖。使用者可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就可以直接查询所有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资源。这种组织方法带来的优势主要是使用户的操作更加简便,并且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组织做到了最大化,避免用户出现沧海遗珠之憾。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关键词的广泛关联作用,与分类组织法相比,其搜索的准确性较低,会使得用户不得不面对数量庞大的相关信息资源,用户只能从中再进行挑选和识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4 总结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显得愈发重要,人们对于信息的使用和理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传统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此压力下,发展新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成为了唯一的出路。本文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了几种方法的可行性,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不可少有大量数据,各种各类的数据会集中在数据记录部门。为了加快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解放人力,响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新兴的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可谓是解决了这一大战略性问题。因此使得档案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及管理模式的竞争力逐渐提高。档案存放空间不足等技术环境发生深刻的变革,抓住机遇准确地提供有建设性的提案。准确地提供相关科研信息,辅助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让信息资源为各项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保障。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科学研究发展,为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的最佳法则。基本的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无法适应工作量的增多,信息输出量增大的综合性特点。如今,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并不能实现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衔接。因此,服务于科技档案的工作人员,就必须努力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以档案为主体的企业实现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能通过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字迹蜕化等现象无法遏制,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成本较大。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可以实现科研工作中心和科研管理的对接,为了社会的科技发展提供便利。

二、如何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广泛使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某些实际操作性问题也逐渐显露。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善才能进步。从而,使得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加尽善尽美,为社会制造更大的福利。尤为突出的是电子档案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光盘、磁带、磁盘相当数量的草稿性电子文件,都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电子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应看到自身素质与新形势。对档案工作需要的差距,以强带弱的办法。有计划的选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

(二)完善和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的基础设备。信息化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电子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适应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共识。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代化标准。除了要保证人员的高素质以外,还要做好清晰地索引。由于传统科技档案管理主要是利用人工对档案实体进行收集,同样用来记忆信息。内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人工计算工具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后者消耗的人力、物力较大,且工作进程缓慢。现如今各个行业中信息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技档案管理中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资源。目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算时可以直接从存储单元中获得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具有管理系统内部记忆信息的能力,不必每次运算都从单元外部去取数据。人在档案管理工作上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三)应用更快捷更迅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为了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提升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在运算过程中对信息与数据的处理最为关键,一定要应用快捷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信息技术计算机中有许多存储单元,如果仅仅局限于书简之类的存储方式,就无法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多方面的能力,就需要更高效的软件系统来辅助管理。软件要注意及时升级,网络环境下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档案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对于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此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的同时,信息操作人员必须具有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基础设备和最为先进的系统。因为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子存储档案最为便捷,存储信息量大,而同时网络上的病毒攻击也很常见,一定要选用高性能的风险防范软件进行维护。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管理;建设项目;档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98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1 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项目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意识不到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基层单位没有专职或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另外,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交流,不落实档案管理责任,往往是重工程建设,轻档案管理,在工程完工时,各单位才开始整理工程资料。种种因素,造成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无序,资料流向不明,收集不齐全,组卷、归档的档案存在与工程实际不符的情况,给工程后继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无法估量的损失。

1.2 当前常见的项目档案管理方法

1.2.1 组建项目档案管理领导小组

建立由建设单位(业主)牵头,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的联合项目档案管理领导小组。

施工单位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技术员、施工员为辅的,负责管理好施工现场的施工图纸、设计更改通知单、施工更改设计、补充设计的施工图纸等档案资料的团队。

设计单位,由项目施工图纸的设计者和档案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起负责施工图纸、文件、计算数据、会议纪要等资料的收集、整理。

监理单位,由现场监理负责施工现场的各种文件、资料,图纸等管理情况。

建设单位(业主)以合同为依据,以经济为杠杆组织协调各单位,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责任。明确工作范围,明确归档时间,责任落实到人。

工程从立项到竣工,由施工单位负责收集施工全过程的图纸、声像等档案资料,整理后按时移交给设计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他们再进行整理、组卷、文件资料的数字化加工。

1.2.2 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档案完整、准确、齐全的前提。根据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流程,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与信息化。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程序,是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须明确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及归档责任人。建设单位是工程项目的业主,也是工程和项目档案的接收者,应承担好工程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把项目档案纳入合同管理,明确各方责任,组织协调各方工作,及时沟通档案资料的管理现况,交流档案管理信息,根据合同规定,要求各单位管理好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并整理组卷,按时向档案部门移交。

2 信息环境下的项目档案管理

2.1 链接局域网,建立设计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网站

建立设计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网站,搭建档案信息平台,令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局域网与相关业务系统OA、EIP系统对接,实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遵循电子文件与实体文件同步归档,本着“谁产生、谁录入、谁审核”的原则,由档案管理部门将条目的主要信息录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同时上传相应的电子文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2.2 以档案管理系统为平台,构建档案信息网页

建立档案信息网页,为用户查询、检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用户不用再跑到档案部门,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借阅、查看档案信息、浏览电子文件全文、归还电子档案等。

建立档案信息网页,传递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单位的档案管理情况,及时档案信息,在各类档案中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检索功能,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实现项目档案的动态管理。

2.3 项目档案数字化建设

使用数据库技术以及高速扫描技术将声像文件、纸质文件、电子档案,系统地组成一定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方法是全文储存档案,实现数字化形式的管理,对档案信息中的文字内容与有图像信息进行融合,把这些相关信息录入目录数据中进行管理,并且实现把目录数据制作成相关的检索入口,从而才能更好、更便捷地实现对整个档案的全文检索。这也需要将纸质材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其可以利用扫描仪进行输入。它还包括了对图像文件进行压缩管理后的重命名,并存放在一个固定的路径上,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文件名查找。有些档案是需要永久Υ娴模需要对光盘进行刻录,这样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2.4 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工作

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是档案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档案功能的再扩展,其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有效地促进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时,要重视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与整合,将信息集成化,系统化,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减少信息的分散程度。

同时要注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规范性和标准化,规范性和标准化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制定标准规范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5 依据不同需求选择项目档案管理软件

项目档案管理选用软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时,同时要具备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及时的维护与升级的功能。第二,软件要具备安全性与保密性,要有一定的监控功能。这样增强了档案信息管理查询的权限,也可以对所有的用户进行实时的安全监控。第三,软件管理系统必须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满足查询以及操作的需求。第四,软件必须符合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应当通过国家标准的认定。

3 结 语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档案部门网站,搭建档案信息平台,以及与协同办公系统的无缝对接,有效地实现了建设项目档案的动态管理,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及共享水平都将得到提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快捷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秉光,王永梅.企业数字档案系统的建设研究――江苏省电力公司数字档案系统案例研究[J].中国档案,2010(7).

篇4

【关键词】 阅览室 期刊利用率 提高 方法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料中心,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拓宽加深专业知识面的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学生修养、陶冶情操、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报刊阅览室是学校图书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功能阅览室所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报刊阅览室的管理服务工作。自我接受负责报刊阅览室的工作后,自己一方面向有管理经验的同志取经学习,继续坚持和发扬以前好的管理服务方法与做法。另一方面积极努力去探索新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开创报刊阅览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以实现报刊阅览室服务的最大功效和期刊的最大化利用率。

期刊是报刊阅览室的重要馆藏资源之一。期刊的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数量大、内容丰富新颖,能及时反映当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动向,它所刊载的数据、理论、技术、方法、构思和猜想,都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取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的重要文献资源。深化期刊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期刊信息服务,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及时、准确、具有价值的信息服务,提高馆藏期刊的利用率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本人结合日常期刊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浅谈提高期刊利用率的几点想法:

1 及时登记上架,做好新刊目次报道

期刊发行周期短,时效性强,要求新到馆的期刊应及时上架供读者阅览,因此,对新到的期刊应做好及时登记上架工作,保证期刊的及时流通。同时应做好目次报道,通过刊名、期刊性质、编辑发行者、读者对象、以及现至何期等来揭示馆藏,使读者通过目次报道能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期刊,读者也可通过查找一种刊物而发现多种有益的刊物,既开阔了眼界,又掌握了知识。对于过刊,为了提高其利用率,在编制过刊目录时,除编制馆藏期刊题录索引外,还可建立专题篇名索引。建立专题篇名索引,可以揭示期刊中的文章篇名、作者和出处,这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行之有效的方式。

2 建立期刊目录导航库

图书馆可借助某一系统平台建立目录导航库,将全部期刊按外部信息特征建立目录库,并挂在数字图书馆主页上,供网络用户及时查阅。建立期刊目录导航库旨在为读者提供本馆所订期刊的基本情况,方便读者查询和检索。通过期刊导航库,读者可查阅所属专业的期刊类型、馆藏地点、分类号、出版周期等情况。

3 加强宣传报道

长期以来,期刊的宣传报道是图书馆容易忽略的宣传内容,宣传不到位,容易造成很多期刊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变成死刊,这既浪费了阅览室场地又浪费了经费。在如今图书馆理应加强期刊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报道,既保证了期刊的时效性,又能使读者迅速了解期刊、利用期刊,实现期刊信息的使用价值。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可灵活掌握。

4 做好咨询导读

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常见服务内容,通过解答到馆读者利用期刊时的问题,可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及阅读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读者介绍各类专业期刊的收藏情况,以提供直接的、个性的服务。馆员还可根据不同的读者类型,提供期刊导读,如对研究型读者可指引其专业研究资料的陈列架位,节省查找时间;对学习型读者可引导其阅读专业资料,介绍学科专业资料类型,扩大读者知识面;对盲目浏览型读者可详细介绍图书馆期刊的典藏情况及服务内容,增强对期刊服务的感性认识,同时便于读者有整体印象后为将来有针对性地学习做指导。

篇5

1当代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是企业把信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大量先进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框架进综合整理,让企业各部门、员工等人力物力资源都能科学分配,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目前的企业而言,无论是生产运营,还是管理决策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支撑,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越快,所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企业想要取得高效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都离不开信息化,可以说信息化推动着企业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

2.1企业流程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企业流程管理信息化阶段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一阶段不仅涉及的范围非常大,而且对整个企业发展也起到关键的运用。流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是指对企业各部门一些简单性的工作进行完善以及对业务工作的各种繁琐过程进行简化。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采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整理。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流程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大量的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处理是员工在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与传输,减少了员工处理信息的时间,有助于员工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2.2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通常指的是企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主要是通过生产模拟等技术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与掌控,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常见问题,还能有效控制生产的产品质量。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以及最终的质量检测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具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企业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2.3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一开始的封闭式发展也逐渐转变为对外式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企业供应链管理阶段的信息化。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时由于在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客户所产生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此结构的主要成员有供应商、生产者还有服务部、销售部等。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让供应链结构的组成成员进行有效与及时的沟通,进而加强流程衔接和业务协同,让企业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开展工作时不会因为信息不及时而增加工作难度或重复性,这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的优势具有很大的帮助。

3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

3.1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还能有效的实现企业办公无纸化及科学化发展,极大降低了办公管理的成本。另外提高了企业信息处理效率,简化了办公流程,企业办公投入的各种资源也随之缩减,从而让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都获得显著提高。3.2有利于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宏观的调控,企业员工的分工职责也会更加的明确,人力资源能够得到非常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许多的国内外企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员工在学习接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岗位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这样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3.3有利于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就是促进了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涉及到各方面的信息与各种合作平台,使得企业员工与供应商之间能够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完美的解决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不及时与沟通不畅等问题。企业内外部的有效沟通,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有效的合作,大大减少了员工业务的工作难度,让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能够更加的全面。3.4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在企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于生产的过程进行完善,不仅能有效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且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改善,去除繁琐不科学的部分,优化生产过程,减少员工在进行生产工作中的失误,针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拓宽营销渠道。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明显的优势,所以,就目前的趋势而言,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相融合,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明伟.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2016,1814:96-97.

篇6

论文摘要:文中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目的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储存和媒体多样化,对不同的媒体采用不同的存储与压缩方式,根据不同的读者拥有多种语言检索,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导航式和个性化服务,分析了数字图书馆模式的组成即:网络和通讯;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咨询系统。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不同的元数据格式,利用网络接口等功能全文检索信息资源。

每个读者都有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刊,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的经历,但是数字图书馆却是内容无限、图文并茂、无边无界的数字化的空间。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的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或者仅仅建立一个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怎样才是真正的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和含义呢?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种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分布的大规模和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并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资料。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组织的连接起来,同时它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速,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获得任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智能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软件简单的将传统的图书馆中惯用的检索手段如关键词、提名、布尔逻辑等查询方式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但远远无法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浩瀚的信息资源的查准和查全的问题,而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海量和多媒体信息需要有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交互式智能化而又简单易用的多媒体检索工具、让读者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各种数据库和知识库中获取有组织的、连续性的、真正所需的信息资源,让使用者不必预先了解或学习检索各种类数据库的技术和方法,这就是意味着数字图书馆必须有异物平台的统一检索界面的功能,并可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在检索方法上的要求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自然语言,不断地与系统进行交互,逐步缩小搜索目标,并将检索结果予以知识化关系,最终获得确切的信息资源,检索的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显示、表达或演示甚至构造虚拟现实。

4.拥有多种媒体、多种语言、全文检索

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源信息不限于印刷体,而是具有声音、图像、形视等多种媒体,它的存储载体也相应地有光盘、录音、录像带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因此数字图书馆应提供生动、具体、逼真的形象资源。此外,由于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一致性的服务,要求数字图书馆具有兼容多种语言的能力。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了不同语言的读者,都可以在数字图书馆中访问到多种数据库和知识库,取得自己的目标文献资源。

5.加强信息传播和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将收藏、服务和人集成在一起的一个环境,它支持数字化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包括生成、、传播、利用和保存。它所提供的服务却是主动型的,随时和广播各种信息资源的消息,它不断地、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导航式和个性化服务。这样图书馆服务模式就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服务。从根本上改变未来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数字图书馆应该不断地综合最新的科技动态,新科技和新学科的发展趋势,对读者进行信息资源的引导和导航。数字图书馆拥有现实的馆藏和虚拟的馆藏,多种类型信息的处理,免费服务,服务模式的广泛性、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具有部分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使其具有与传统图的不同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立足于本体。作为一个信息站点,按功能或任务来划分组织机构,包括信息采集整理、信息资源的加工转换、信息和服务、数据信息维护等,作为全球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应展开形式多样的资源共享,包括联合购买数据库,共同揭示报道馆藏资源,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等,但是在提供的资源或服务上必须强调特色,突击分工,相互协作,互尽义务,互惠互利;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享受用不同的使用权限;在不同违反版权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传递信息资源;对某些服务或某些读者的使用率进行正确的使用统计并合理的收费功能,可以结合电子货币结算功能。

二、数字图书馆的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模式由三个部分附加层组成:用户界面、网络和通讯;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咨询系统。

1. 通讯系统

网络和通讯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基础。从宏观的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处罚,它是一个整体化建设,包括一个单位内的区域网络以及地区、国家和国际网络及通讯系统的建设。它是一大批共同遵循TCP/IP通讯协议的计算机网络通过网络设备互连而成的庞大网络。目前Internet已经联系着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量的信息资源均可通过它获得。今后的网络和通讯环境将是各国的NII和全球的GII。宽带网是数字图书馆要求的运行环境。

2.信息资源

一个现实的数字化图书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存在三种资源;即本单位收藏或开发的数字化信息资;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料,但应有各种数字化的索引;外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的资料等,就长远观点而言,还应有国家级的“知识银行”、“文献数据库系统”,供各个数字化图书馆共享。全世界已有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1000多所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及400多个学术机构,将其联机馆藏目录通过Internet免费对外开放。它们已是虚拟图书馆重要的信息资源。

3.数字图书馆的咨询系统

数字化图书馆的咨询系统显得特别重要,一般分为自我服务系统和请求帮助系统。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能在客户端上显示读者指南,可用菜单方式,也可用超级卡或窗口软件,它能自动指引读者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目前,大多数信息中心均有自我服务系统。后者为请求帮助系统,应随时提供给用户。数字化图书馆应有各种信息专家,随时接受读者的联机访问并提供咨询。已有数字化图书馆的示范单位,有的已使用专家系统部分解决一些读者提出的较疑难问题。请求帮助系统应能在读者不中断检索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系统专家还能监控这些活动,知道信息专家解决问题的情况。

三、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规范

1.数字化文献资源描述和处理语言

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主要有:

SGML—标准通过用标记语言、它包括许多ISO标准,HTML是其子集,专门用来在WWW上建立超媒体文件的语言。

XML—扩展的标记语言,XML是E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它由W3C组织提供出并用来定义处理Metadata的基本原则。

RDF—资源描述框架模型和句法,是在W3C的授权下,指定出来的Metadata的规范。

ANST/NISOZ39.50—应用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用于网络上不同系统或不同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访的协议。

UNICODE—通用多于8位编码字符集,它含汉子等多国文字,总字符有29029个,并可进一步扩充。

2.元数据格式—METADATA

Metadata是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用来标引信息资源的有关信息的结构化数据,目前有多种用来进行网上数字资源著录和标引的格式,根据不同的标引对象如普通电子资料,文本、图像、声音、转件、网页、建筑、家具等,采用不同的元数据格式。

另外,随着XML应用环境的日渐成熟,许多基于XML的元数据格式也被提出来。

如Webcollection,CDF(ChanneIDefini-tionformat),Mcf(Meta Content Fram work)等。

3.搜索引擎和全文检索

搜索引擎是数字图书馆收集信息资源和读者查找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动态建立索引的搜引擎,能自动帮助数字图书馆收集和查找信息资源,它也是为读者提供定选服务工具。目前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浏览式查询②按主题指南分类目录查询;③利用检索软件进行关键词查询④用自然语言查询;集成式、多线索的检询。

全文检索系统已越来越被大家重视,现代全文检索已引人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概念。它不但对本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全文检索,还能提供超文本联想检索和网络检索,安读者的要求全连接到另一个网上图书馆获取所需的资料,全文检索系统有自然语言接口等功能。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形式下,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角度。及时了解,学习和吸收图书馆界的最新发展主动向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和发展先进技术,为科技创新服务的信息平台,把信息转变为生产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信息营销 营销管理 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1

公共图书馆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理想的一种实践,体现了“人人有权利利用人类创造的信息资源”的公理。

当市场营销理论被推广到非营销领域,当服务营销、社会营销等营销学的分支逐渐成熟,当图书馆面临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的挑战,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就越来越需要营销管理。

1 图书馆信息营销及其经济属性

信息营销,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对其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要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信息机构对潜在的信息消费需求的市场调查与分析,终止于最后满足目标用户(现实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完成与他们的价值交换。这种价值交换过程,对于信息机构来说,是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对用户来说,是获得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即获得信息资源的有用性。

信息营销是图书馆高层次的服务活动,它与图书馆基本的阅读服务有本质的区别,它要对“其信息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才能在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它讲究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追求用户和图书馆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时的双赢,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质。

2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成本核算

成本与收益是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无论是生产商品还是提供服务,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要投入成本,收益则是投入成本所达到的目标。

2.1 有形成本的投入

2.1.1 图书馆的有形成本有形成本是指图书馆为发展公益性信息服务而支出的物质资料和活化劳动。图书馆的有形成本包括文献信息资源购置成本、文献加工成本、员工工资成本和读者机会成本。《图书馆工作条例》明文规定“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不得低于整体经费的40%。由于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所以它所面对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有形投入方式之一的采购的随意性很大。

2.1.2 有形成本投入的经济保障模式 目前公共图书馆有形成本投入的经济保障模式常见的有:

捐赠。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公共图书馆每年接受的各种捐赠可达到其总经费的10%。捐赠包括资金、文献、图书馆设备及其他形式的实物。资金捐赠是公共图书馆接受捐赠的最普遍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的不足。设备捐赠也是公共图书馆物资捐赠的常见形式,如1998年佛山市图书馆接受海外爱国人士的捐款及设备就高达30万元以上。

基金。以基金会筹款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目前在中国还不多见,但在国外已相当普遍。比如国外企业的“民间基金会”和“国际合作基金”等。

企业赞助。公共图书馆也可以考虑吸引企业赞助,开拓图书馆经费来源的渠道。如湖北荆门市“啤酒图书馆”就是由企业赞助设立的,企业享有冠名权。

联合建设。地处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利用地缘优势采用馆际联合的方式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例如浙江原金华市图书馆与民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按照“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联合办馆,资源共享”的思路建造的“严济慈图书馆”。尽管业界对严济慈图书馆的股份制模式还存在种种争论,但它建设迅速、成本较低,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严济慈图书馆的投资经营体制就是革故鼎新的一个实践,它所实施的“联合投资、股份合作、拥有产权、资源共享、民办公助”的方针,为公共图=I与馆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值得学术界关注与研究。

2.2 无形成本的消耗

2.2.1 图书馆的无形成本无形成本指图书馆为信息交流及其产出的负面影响所承担的费用和损失。美国人斯图亚特(stueat)认为,我们不仅要研究一条信息可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而且要关注在社会没有这条信息时会有什么后果。正如一位医生如果缺少治疗某种疾病的必要信息可能会造成病人的死亡,而一家公司没有得到某条商业信息可能会失去开发新市场的机会,这些损失无法用数字加以衡量。图书馆的无形成本也正是信息服务过程中必须承担的风险和负面影响,这其中包括图书馆对用户的信誉度。

2.2.2 时间成本管理由于货币的流通,时间的流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认识到时间的价值,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时间成本有关。比如,利用高科技是为了减少因文献资料数据分散而产生的低效用;提倡知识导航是为了发挥图书馆员智力潜能,使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时间成本已与资本成本、劳动成本、效率成本、质量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成为一种衡量服务效率的指标体系。减少时间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比利润有着更广泛的涵义。所以,时间成本管理无疑是提高图书馆有形成本的效用、降低无形成本的消耗的有效办法。

时间成本管理影响因素。在时间成本管理中,从图书馆和用户两个角度来看,影响服务效益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组织整序失范,信息服务系统不足以及用户急需信息无法及时满足。

用户时间成本的评价。用户在获得信息、知识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体力和精力。一般而言,用户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知识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支付的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通过对在某一信息、知识的消费过程中的期望与实际消费情况的比较,判断是否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他们会追求最大化的价值实现,从消费经验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期望价值,并以此做出各自对图书馆服务的总体评价。

2.3 降低用户获取服务的成本投入方法

传统的服务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信息营销则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开展馆际互借,实现文献资源传递,方便用户借阅,节约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同时还会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将咨询结果及时反馈到用户手中,节约用户到图书馆往返奔波的时间和费用;并能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使用户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技能,缩短检索和查寻信息的时间和精力。用户在信息营销服务中获得满足,图书馆服务也会因此升值。

3 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研究

3.1 投入一产出分析

投入与产出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概念,它是以最终产品为

经济活动目标,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1967年美国信息经济学家波拉特(Porat,Marc Uri)出版了《信息经济》(InformationEconomy)一书,首次将投入产出法应用于信息产业的研究。波拉特认为,通过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可以反映信息部门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以从对相关政策的研究中寻求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领域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图书馆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投入产出数量之比是反映图书馆与用户在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与所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图书馆“效益”或者“产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对社会而言,图书馆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产生社会效益,当部分社会效益转化为生产力时便产生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对图书馆内部而言,经济效益主要可以体现在通过有效的采购,使图书馆以最小的经费获得最大的信息量;通过有效的服务,使用户最方便地获得信息和知识,最大限度发挥文献的作用,降低单位文献信息消费成本;通过图书馆内部工序的有效组合及人员结构的有效组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图书馆服务成本。

3.2 图书馆信息营销效益比较分析

由于图书馆服务的价值,是通过图书馆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被用户利用的时间和频率(多少时间使用一次、使用多少次、使用的范围大小)以及用户利用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体现出来的,它所产生的效益从经济层面上看似乎只能看到投入,而具体以什么形态产出并不直接,它所产生的影响也难以定量计算。

鉴于图书馆具有投入呈显性、产出呈隐性的特点,图书馆的服务成本核算也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像对经济实体那样通过经费的投入和产出直接分析、衡量图书馆的投资效果。因而,这里仅通过考察2004年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五省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六省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就“馆藏流通率比较”、“馆藏利用率比较”、“用户消耗平均成本比较”三项,分析图书馆的服务成本和效益问题。

3.2.1 馆藏流通率比较馆藏流通率是一个相对指标,指统计时间馆藏文献数量占投入流通文献总数之比。计算公式:流通率=统计时间内的流通量÷投入流通文献的总数×100%,该指标愈大,则反映馆藏资源利用率愈高,图书馆产出的效果也愈好(见表1)。

从上表统计结果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省馆明显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馆的馆藏量丰富,可供读者利用的文献量较多,流通量也较大,这就意味着获得更好的产出效益。一般情况下,每种图书流通的次数越多,其使用价值就越大。此处所说的“读者”,既包括来到图书馆的读者,也包括通过馆际互借的读者以及利用网上馆藏电子书籍的读者。

3.2.2 馆藏利用率比较文献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读者实际使用的文献数与馆藏文献总数的比率。馆藏利用率反映了图书馆文献资源被利用的情况,计算公式:流通率=统计时间内被利用的藏书量÷投入流通的藏书总数×100%,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文献被利用的情况越好,图书馆的产出效益也就越大;反之,则说明图书馆文献利用存在问题,应加以改进(见表2)。

从表2统计结果看,东部地区省馆普遍比西部地区省馆馆藏利用率高。被利用的藏书量越大,其利用率就越高。当然,这里不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藏书利用率高的原因不完全在于藏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可能存在读者在文献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反复利用某些藏书。

3.2.3 用户消耗平均成本比较用户消耗的货币成本为:用户每人次消耗的货币成本=图书馆总支出÷总流通人次(见表3)。

从表3的统计结果看,东部馆平均值是323元,人次,西部馆则为195元,人次,这主要和西部馆流通量小有关。其流通人次的提高和用户成本的降低都有很大的空间。总体情况看,图书馆的服务成本是高昂的,经济发达的东部省馆年总收入要远远比经济落后的西部省馆高许多,流通量也大些,用户消耗的成本相对低些。用户的流通人次越多,消耗成本就越低;人次越少,消耗成本就越高。

图书馆普遍认为信息化运行成本过高,其投入与服务效益不成正比,分析原因是由于图书馆在应用现化信息技术叫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将原有的工作做好,而忘记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原来的许多不可能实现的工作变得可行,使许多原来的必要工作变为多余。帮助用户利用馆藏的知识、信息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将这些知识物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一定经济效益的结果。

3.3 图书馆信息营销与营利性组织信息服务价值比铰

据统计,中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总共3000家公共图书馆中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0.27册。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美国这一比例大于66%,英国是58%。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统计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进行传统信息服务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通过信息营销服务可以缓解。

图书馆与营利性信息机构的价值尺度和目标追求是不同的。营利性组织机构信息服务讲究利润第一,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具有公益事业和社会产业的双重性。图书馆信息营销将服务重心放在外部的用户价值链上,从用户的活动周期中发现并实现价值,并将用户价值链与图书馆内部的价值链、合作伙伴的价值链进行联接,形成一种完整的图书馆服务价值链。诚然,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并非都可以商品化、产业化,然而,信息营销属于上升到知识层而的高层次服务,它绝不是公益性和私益性的问题,不能说公益性的图书馆就不能进行营销服务,营销是任何行业都可以从事的一种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是宣传自己,提高图书馆信誉度的途径。公共图书馆要摒弃“国家拨多少款,就办多少事,图书馆有什么资料就提供什么服务,根本就不谈搞研究开发”的被动、消极服务意识和态度,改变以往那种低层次的阻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代之以高层次的图书馆信息营销服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向市场要效益,向社会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以此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和全面发展。

4 小 结

篇8

【关键词】区域PACS;EMPI;XDS-I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检查结果。像X光检查、CT、MRI、超声、胃肠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传统的医学影像系统中,影像的存储介质是胶片、磁带等,其耗材成本支出高,存放、查找、借阅难,且由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难以避免病人重复检查等问题,使得病人检查费用居高不下。因此,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虽然有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对医疗影像的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内部实现了这些资源的共享,但跨院间的信息共享尚不能实现。因此,区域PACS系统的应用是必然发展趋势。

1.简述区域PACS系统的架构组成

1.1 区域PACS系统发展历程

一般PACS系统用于医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称为Mini PACS(微型PACS);放射科内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Radiology 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实现全院影像资源的共享,称为FULL PACS(全院级PACS)[1]。而PACS的未来将是区域PACS的形成,组建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1.2 区域PACS系统概述

区域PACS目前尚无公认的完整准确定义。一般来讲区域PACS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局出发,以区域内代表性医院为核心,通过构造区域内部的医学影像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与整合[2]。

区域PACS目标是在集团医院之间,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之间,通过公共网络进行影像同步和传输[3]。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前往大型医院进行影像检查,社区卫生中心可以随时调阅位于影像中心的患者最新和历史影像进行诊断读片和治疗,同时如果患者在不同医院间转院治疗时,该病人的医学影像资料也会通过影像中心和电子病历资料一起发送到接诊医院。区域PACS的一般性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1.3 区域PACS系统主要应用

区域PACS与目前医院内部的PACS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来讲区域PACS所覆盖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诊断咨询或者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继续教育,区域内部医学影像资源共享或者医院内部PACS系统的互联互通,远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等。

2.区域PAC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由于区域PACS的应用范围跨越了单一的医院实体,从而产生了很多医院内部PACS所没有的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

(1)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2)影像资料的存储与共享问题。通过以下技术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2.1 EMP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能够使患者在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的所有影像检查结果能够在授权许可的情况下被整个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所共享访问[4]。例如患者曾经在甲医院进行过CT检查,过了一段时间,又在乙医院进行检查,乙医院的医生应该能够通过区域PACS调阅患者在甲医院的历史检查结果,以决定是否重新进行检查或者在进行诊断时参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解决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EMPI(病人主索引)的概念引出,将有效地解决病人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问题,为区域PACS系统提供一个独立、长久存在的患者信息库,保证患者信息一致性、准确性。通过病人主索引可以检索到所有关于该病患的信息所以在区域PACS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与实施项目建设中推行唯一标识的机制,如图2所示。

如何保证数据来源的畅通、鲜活、准确、标准是系统中数据共享、传输的关键点。由业务操作在为新患者做业务处理时,需要在数据中根据EMPI的管理方式进行ID的识别与整合,创建主索引和映射信息,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连接的需求;数据中心通过安全管理、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为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保障;当数据中心接收查询请求信息时,通过映射关系查询病人的主ID;根据病人的主ID及其规则权限,查找需要调阅系统的ID信息;根据此ID信息在数据中心获取需要的相关数据。

2.2 XDS-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目前有集中存储的解决方案,也有分布式存储的解决方案。影像资料的存储既要考虑成本问题,也要考虑访问效率的问题。目前来讲国内应用的PACS系统,因为大部分厂家的产品都很好的遵从了DICOM 3.0标准,不同厂家PACS系统产品的整合一般还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诊断报告的格式则千差万别。为了解决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问题,IHE提出了“跨医疗企业文档共享(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即XDS)”集成方案。XDS(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是IHE IT基础技术框架(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 IT Infrast-ructure Technical Framework)中一个重要部分,它为IHE中的各医疗机构(医院)提供共享信息的注册,,以及跨医疗机构的文件共享服务[5]。

考虑到所有数据大集中可能造成的风险,在数据存储上一般建议采用集中/分布式模式。在实际的存储中,对于影像文件而言,把阳性率图像文件和报告文件集中存储在中心,而其他的则分布存储在各自的医院。也就是说与阳性检查、科研、教学相关的医学文件都集中存储在中心,其它医学影像报告文件存储在各医院。但是,所有的文件,不论是存储在医院还是存储在中心,都需要集中在中心进行注册管理,便于查询检索使用。

3.讨论

区域PACS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医学影像(例如常见的CT、MRI、B超等)的获取、存储、传送和管理的综合平台。对患者而言,它跟过去的传统医学影像存储模式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优势: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直接避免重复检查,从而降低就医成本;无论是在大医院或是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可以将患者资料快速准确完整地传输,提高日常诊断的效率,对于疑难病症,可以及时获得区域乃至更广域的资深专家会诊;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和过往病史可以随时查询,为科学分析和综合诊断提供了有利保障。

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在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放射科检查流程、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更有利于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伟.医院数字化先锋[J].软件世界,2004(03).

[2]吴静炯,罗晓晨,唐苏红.区域医疗与PACS网络系统建设的决策意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01).

[3]赵丹丹.上海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研究[J].复旦大学,2008.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

引言:造价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以及投资收益水平的高低。采用信息化管理方法来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时效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成效。然而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技术发展还不成熟,需要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寻求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措施。

一、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基本现状

当前信息化管理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建筑行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应用体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多数采用的还是单机操作,使用的是单机版软件,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不高。具体而言,一方面,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程度低,受信息化技术以及人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网站设计以及系统运用比较单一,通常只提供与造价相关的简单的政策法规、材料设备价格以及造价定额等方面内容,并没有对工程造价信息搜集、资源共享等编码分类进行精细化的系统设计。而且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分类、信息共享等操作缺乏连贯性,没有结合智能化数据管理,不利于造价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进而会引起工程造价信息资料无法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相匹配,无法满足工程造价市场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存在不足,普遍存在重视工程造价中的建设成本控制,却忽视了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造价管理的重心仍然放在工程开工与竣工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方面,没有将信息化管理深入建筑工程前期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从而大大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管理功能的发挥。

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1、信息网络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网络是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中间体,通过信息网络来构建开放式的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并建立结构化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从而全面的搜集建筑工程有关施工材料的市场价格、质量指标以及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而在此基础上设置工程数据管理库,并将相关的工程造价信息存放于数据管理库中,以便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同时还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覆盖面广、技术性强的特点,减轻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量,提高造价管理效率。

2、信息资料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完善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全面做好工程建设投资预算以及成本预算工作,便于日后快速地调取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而应用于检查工程项目施工图估算、投资估算以及设计概算中去,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设置相应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管理库,对于综合分析建筑工程造价变化规律以及整体的造价控制工作具有关键影响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信息资料,给予建筑工程相关的投标公司比较全面而又详尽的参照信息,还能够起到预防无用标底的作用。

3、计价软件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预算环节,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计价软件来系统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其中,比较常见的计价软件有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抽样软件、定额管理软件以及工程套价软件等。而且不同的计价软件功能不尽相同,例如钢筋抽样软件主要通过采用表格法和图集法来计算钢筋的形状和使用量;定额管理软件则是通过数据技术来协调有关造价机构对定额数据库进行维护,以此来有效降低甚至是避免编制定额时的误差;而工程套价软件则主要是依据施工材料相应价格来进行定额套算,进而便于投标机构能够按照定额套算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

三、强化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建议措施

1、运用动态化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造价管理效益,并实行全面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节约工程项目建设总成本。而运用动态化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有关信息的动态收集、传输、使用以及维护,进而充分利用所搜集并整理的信息数据来预测建筑工程造价的变化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在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过程中,能够形成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造价数据存储与分析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以及动态价格信息采集系统,推动工程造价管理进程发展,并通过综合分析原始数据并预测造价的未来走势,有利于对建筑工程造价实行全面的管控。

2、采用流程化的信息系统设计运行模式

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的工程造价监管机制以及流程化的系统运行模式,实现建筑工程内部财务控制、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无缝对接,进而拓展建筑工程造价监督管理的范围。例如,在建筑工程的资金管理方面,实行流程化的系统管理模式,可以建立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以及网上监督等业务处理流程,进而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流程、流量等实行实时管理和控制,一旦遇到相关管理问题,流程化的信息系统会启动自动报警或者预警来进行处理。而且还可以建立一体化的预警监测管理系统,并通过红、绿、黄、橙标识灯的预警形式对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项交易进行扫描式诊断和实时跟踪研判,从而有效降低甚至避免人为因素有引起的交易风险,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体效益。

3、促进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与辅助系统的交互融合

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与辅助系统的交互融合,主要是为了实现建筑工程从构思规划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到竣工结算阶段,在到工程验收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自动化管理,确保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效性。通过建筑工程造价系统与相关辅助系统的交互融合,构建体系化的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并充分发挥数据挖掘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历史数据以及造价信息的动态提取、规划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集经济、技术以及管理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信息时展的大势所趋,不仅有利于节约工程造价成本,还有利于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以及完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企业以及有关的信息化造价管理人员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孟青莉. 刍议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145.

[2]温晓军. 关于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水平的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2010,04:30-33.

[3]郭春梅. 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法[J]. 现代装饰(理论),2013,12:180-181.

篇10

【关键词】科技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档案作为一种原始数据资料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反映,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考证价值。此外,档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符号的积累,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信息资源。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在长时间的积累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突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同时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权威性等众多特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更高水平的科技素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档案管理开展活动,提升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由此看来,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中泰化学阜康能源公司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为例,公司预计在今年4月份开展工作建设糊树脂项目,该项目工程将全新培育10个以上产品牌号,吸收了超过20名高科技人员,为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推进糊树脂项目建设活动有序开展,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同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开展工作,提供一期项目建设聚合厂房、出料回收厂房、出料汽提、PVC界区外线走向图等52个工号的竣工图和施工档案。与此同时,档案管理员由于自身素质水平较高,可以更为及时、快速地开展档案查询工作,为工程项目活动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但是在工作期间,仍存在档案管理常见问题,具体如下:

(一)设备资料管理分散,资料归档责任不明确。企业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企业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认知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更加高效开展。但是就当前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设备资料管理过于分散,由多个部门进行管理,资料归档责任不明确,致使移交档案室的设备档案出现不完整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关于设备购买时同供货商签订的合同协议、安装调试、检测验收等材料又分别由公司采购事业部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资料较为分散。

(二)档案资料移交不及时,忽视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部门在档案资料收集和管理工作时,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疏忽,致使未能严格遵循预先设定的移交计划时间要求,及时有效地将档案资料移交到阜康能源公司档案管理部门,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现象尤为典型,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丢失。与此同时,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部门为了确保档案资料能够及时归档,会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部分人员进行整理,但是由于这部分临时人员自身档案管理意识不高,实际工作开展中出现一系列错误,严重影响到档案资料归档效率和质量。

(三)档案形式不规范,影响档案资源数据库构建。档案管理中,公司内部个别部门在数据资料记录中,可能由于用笔和纸张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归档文件的格式不清晰,导致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不符合实际要求,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成效。

二、科技档案管理对策

(一)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和凭证作用。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成效,应该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和分类程序,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严格遵循归档要求,确保档案资料原始性得到充分体现。档案管理中应该对可供利用的复印文件资料进行归档,收集到原件后再替换,确保档案资料的原始性,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作用。

(二)提高科技档案技术文件资料完整性。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工作标准和制度要求,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探究工程项目之间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为科研人员实际工作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此外,为了确保档案资料归档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人员应该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列出工程项目的具体归档资料清单,确保资料归档的完整性。

(三)改进档案管理分类方法。为了提升档案管理成效,应该注重档案资料管理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根据行业分类标准,制定明确的类目,突出科技档案管理特色,提升管理成效。在设备仪器档案管理中,可以进一步将其划分为综合档案和项目档案,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