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5 22: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掌上酒店,简单来说就是酒店的客户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一个叫MCRM的系统,MCRM的系统是一种基于ERP系统结合移动电话的短信平台而实现手机用户作为ERP系统终端并接受跟踪管理的综合性平台,该平台的终端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最普遍的通讯工具—手机。掌上酒店系统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做到人性化服务,从而提高酒店经营效率,增加效益。掌上酒店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为下一步的饭菜质量以及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2.对客户做到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分类管理,满足不同需求客户的需要。
3.系统的终端是手机,无需酒店出资购买特定的设备,减少酒店开支。
二、掌上酒店管理的应用
1.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资料管理主要表现在酒店现有客户的管理,在MCRM系统中对客户资料的管理包括:新增客户管理,需要沟通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调查管理,跟进客户时间安排管理等。这些模块在掌上酒店管理中均以表格的形式存在,做为酒店客户部的人员只要用手机登陆,即可对表格中的内容予以下载,然后指定出每日的客户跟进以及维护计划。
2.客户满意度信息的反馈以及客户定向需求的下载。我们知道不管是酒店还是其他的服务行业,抓住回头客户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目前随着酒店业竞争的加剧,酒店之间客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如何让客户回头是酒店客户管理部门所最关注的问题,这样就意味着酒店以什么样的特色值得客户再次光临,总结起来也无非是:饭菜质量以及服务做的是否到位,我们从客户最关注的话题出发,在掌上酒店管理中设立客户反馈模块,也就是让客户给酒店提出好的建议,说好的建议,其实是要客户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以便酒店及时改进。同时采用好的建议有奖采纳的具体模式,使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以及使获取的反馈信息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3.客户人性化管理。我们知道,对于任何的行业来说,客户就是上帝,酒店业不例外。但是做为酒店来说,如何做到客户的人性化管理呢,有的酒店采用根据客户到酒店消费情况,以及消费次数,给客户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打折,或者是赠送特色菜等。这些都是从物质上维护老客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客户来酒店消费,多了肯定要照顾,慢慢的成为自然,感觉不到酒店额外的“照顾”的成分,而且送菜当时吃过,时间一长也就忘记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掌上酒店管理系统中增设客户资料详细管理的模块,对客户的身份、家庭住址、年龄、以及客户的生日等(这些客户资料要绝对保密)做到详细记录。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记录客户的生日呢?这正是我们掌上酒店管理的优势所在,系统在实行客户管理时,又有给客户发送祝福短信的功能,酒店不妨在客户生日的前一天给客户发送短信,代表酒店祝客户生日快乐,如果在客户过生日的当天去酒店消费,酒店可以送给客户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换位思考一下,倘若收到短信的是您,您是不是会带着您的家人去该酒店消费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客户并不是冲着蛋糕去的,而是看重的酒店的服务。这就是掌上酒店客户人性化管理的优势所在。
此外,掌上酒店管理还可以实现酒店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接收通知等,以及酒店的日程安排,掌上酒店管理系统的使用,使酒店业不需要再配备专门的通讯员去下发通知,MCRM系统既保证了通知的准确性,又可以实现通知的及时性,还可以用系统的短信群发功能对酒店做必要的宣传。
三、掌上酒店管理成功模式方案
1.软件系统。掌上酒店MCRM系统,Windowsxp/2000,SQLServer,电脑主系统控制。
2.硬件平台。只要是能上网的手机都可以用,手机嵌入运行java,手机wap。
3.网络连接。互联网,主要是移动的GPRS。
4.方案成本。系统成本根据模块选用数量约5-8万元。
分析:掌上酒店管理,避开了繁杂的硬件设施的安装,解决了必要办公设施携带不方便的的难题。一个系统,把整个酒店所有员工的手机联在一起,通过手机wap和客户及时沟通交流,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收集。通过对回收数据统计分析,为酒店科学决策提供帮助。
掌上酒店管理还可以根据酒店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可以实现MCRM管理系统与酒店的财务、人力、采购等管理系统的对接。而且还具备管理软件的权限管理,在完善安全的系统下,还可以提供7×24小时工作服务。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交流,时时刻刻沟通的效果。
四、结束语
篇2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将档案信息数字化。所谓档案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1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线,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OA办公软件的应用及各种电子设备的投入使用,诸如文件的起草、核对、签发等工作全在网上办理,形成档案的形式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所以说档案的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终极目标是建立数字化档案室。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应用面越来越宽广,企业管理面临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变革,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左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系统中通过模糊查询、分类查询档案题名或题名关键字等方式检索到档案的档号,然后按照档号去库房相应位置调阅相关档案,占用大量时间和人力。信息化后,可直接在档案管理系统中通过查阅关键字后查看档案全文信息。据统计,信息化后档案管理人员的查档时间可节约40%,档案利用率将比传统档案管理的利用率提高5~10倍。
保护原始档案。档案信息化后,档案管理者可以向档案利用者提供电子版或打印稿供其查阅,这就减少了多次复印、翻阅对原始档案纸张造成的腐蚀和损坏,有效保护了企业的档案资产。
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服务效率。信息化后档案资源在一定权限内可实现共享,并能远程服务,时效性强,从而能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档案服务,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能提升档案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脱离了过去单纯的档案保管模式,转而成为企业的信息中心。
3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地铁、信息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D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94-01
0.引言
地铁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集成和网络互联技术,对地铁各个自动化监控子系统所管辖的机电设备、车辆运营状况,以及客运组织情况进行全方位监视,在一个统一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数据处理方式一致、用户界面一致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地铁运营组织和维护管理提供直观的辅助决策工具。
1、地铁运营管理特点要求信息化管理
地铁是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交通工具,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用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这就为地铁运营企业赋予了极强的信息属性。
首先,地铁运营与管理在专业性方面要求较高。地铁运营中涉及到信号车辆等设备管理、行车管理等内容,这些管理内容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人才层面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或考核等才能够应用现代化工具对地铁的运营进行管理。
其次,地铁运行与管理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地铁客流量大,乘客密集,易发生突发事件,地铁运营企业需要利用先进的、实时性高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切实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性能,消除或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做好应对措施处理突发事件。
再次,地铁运行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种类多,功能复杂。地铁运营使用的电气设备多达几十种,且标准与普通设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这就要求地铁运营企业需要对其完备状况或使用状态进行监测,确保服务质量与设备状态持续处于正常水平。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信息管理乃是地铁运营的重中之中。
2、运营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地铁相关设备、功能等通过高速集成化网络纳入到平台中进行集中管理,为核心业务处理、特定业务处理以及现代化网络办公提供支持。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地铁运营企业中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帮助企业收集相关运营数据,定期形成报告,帮助企业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运营策略。
(2)实时监控地铁运营的状态,对于出现的行车事故或突发事件等及时报警,减少企业损失。
(3)实现统一的设备管理,对于设备运行状态、使用数量、采购与库存等进行整理和呈现,便于调度和管理。
(4)对地铁运营产生的财务数据、人力资源数据、市场营销数据等进行管理,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进行统筹。
3、实施信息化为地铁创造效益
首先,信息化为深圳地铁注入新理念、新模式。这种新理念是革命性的,它推动了工作模式从传统手工到电子化,这不单单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深刻的是观念、管理理念的转变。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我们碰到了超出了我们想象的阻力。初期信息化的效果也并不明显,不但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信息化工作的信心,反而激励并发挥了深圳地铁信息化队伍及广大员工的坚强信心和能力,高标准、高规格地实现了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并成功上线应用。现在,信息化正为推动公司改革、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作出新的贡献,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其次,信息化为深圳地铁各业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为提高管理监控力提供了技术保证。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的上线运行,加强了财务预算、核算、分析能力;强化了人力资源分析、规划、员工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应用于工程建设的设计管理、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的信息化,达到对地铁建设质量、进度、成本更好的控制目标;经营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经营的监控,提高了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率;运营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运行,实现了维修有计划、采购有依据、资源有保障、成本有核算,大大缩短了维修保障与协调时间;地铁生产一线的地铁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主控系统等,保证运营正常、安全地运行。
第三,信息化降低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的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及权威性,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深圳地铁在信息化建设中,着重提出数据整合、数据标准,为各级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当前这些系统管理着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实现了数据集中、规范管理,为商务智能分析提供了前提。
4、新时期的重要愿景
在新的信息化愿景及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将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
(1)是引入新技术,高标准地搭建信息化技术架构,完善信息化安全体系及运维体系,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引导业务的发展;
(2)是全面整合生产类信息系统与管理类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及共享,全面提升信息应用深度;
(3)是集中建设及优化核心业务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升和完善支撑管理类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4)是引入先进的数据管理理念及方法,建立数据标准及数据规范,建立深圳地铁企业级数据管理体系,实施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
(5)是实施企业绩效管理、商务智能信息化应用,搭建应急指挥平台,实现管理决策支撑;
(6)是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如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几年后年,深圳地铁管理的资产规模将变得更加庞大,如何管理好这些资产,保证资产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在引入先进资产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我们致力于打造高效的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引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理念,通过IT系统对资产从投资计划到设计、采购、验收、运维、报废各阶段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实现高效的资产运营。
5、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它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深圳地铁愿与国内轨道交通的同行分享信息化实施的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一同促进地铁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创造,共同描绘地铁信息化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4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的管理方式相比较,档案信息化具备以下的特点:
1.便于检索,使用方便。应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将大量有价值的文件存储到电脑服务器上,使人们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按照资料的分类进行收集、统计和查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数据的统计,打印各种报表,进行借阅登记,催还提醒,检索技术分析所需要的相关资料等等,不仅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在传统档案管理中人们使用手工操作的时候出现的信息收集不完整、漏抄等问题,提高了准确性,真正的让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2.便于档案的保管。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保管占用的空间小,操作简单,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以及重复使用的特点,不需要占用大量的人财物力,是传统手工操作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可见,它的特点是存储时间长,在特殊的环境下不易受到损坏,即节省了资源,又具良好的稳定性,易于保管。
3.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以往的手工操作管理中,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在各部门之间得到交流和共享,导致效率低下,造成大量的档案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协议进行网上检索和资源的共享,查找,方便了人们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网络传输信息资源,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信息的传递,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特点。
二、档案信息管理的具体步骤
根据国家档案局颁发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实际,对档案现代化管理实行以下步骤。
1.根据本单位现有的相关资料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信息管理数据库。首先,根据不同的资料和数据的性质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且逐条将已有的数据分别录入数据库中,由于已经有部分数据形成了电子文件格式,减少了本次的录入的工作量,把已形成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输入文件级目录近120万多条,正在加快速度,年底将全部完成所有信息的录入工作。我们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采用了边输入,边打印的流程,在补齐卷内相关文件的目录同时,也检验了输入内容的正确性,有效实现了档案数据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利用各种现代化成像设备,把原有的文件转换成图像并保存起来,将文件进行信息化管理,文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同进可以达到原件永久的保存。从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通过现代化信息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化。如我们要查阅一条信息,由于实行了现代化信息管理,利用者可以随时调出,随时查阅,而靠手工管理的查阅资料需5个工作日,我们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利用者对我们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2.加大现代化信息的录入和管理工作。首先保证每条信息的准确无误,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同进需要双轨制,电子版和纸制同时保存,由于电子保存磁盘破损,数据丢失的情况常有发生,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数据完成,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存档保管。同时不定期进秆数据更新和保存,足量时可以有用光盘保存数据,增加安全性。
三、档案信息管理的具体内容
1.文书电子档案管理。通常来讲,文书电子档案主要分为内部文件和外部文件两类,信息化管理时,必须将两者分类输入加以保存。内部文件文书电子档案整理,首先要根据不同年代、组织机构和保管期限实施组盘;然后分盘保管,这样就便于人们按不同年代和不同期限来进行查阅、检索,可以延长所归档电子文件的所保管寿命;而外来文件文书电子档案整理工作,我们必须利用扫描成影像文件保存进入网络,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各类公文的传递、批办、督办均在网上操作。
2.会计电子文档的整理。会计电子档案是把会计核算系统中的会计数据备份到存储介质中,形成脱离于原系统的电子档案,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及时建档,可采用双机、多机热备份运行方式或在系统软件中设备自动备份计划任务,以日志文件形式保存数据和系统操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内容,备份库隐藏在不易被发现的目录下或其它硬盘中,以防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小的损失下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篇5
1 档案信息化所面临的风险问题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开发和提供档案利用的主要手段,数字化加工可能引起档案原件磨损、档案丢失、档案信息泄密、以及因参数设置或操作工序等问题引起从模拟到数字转换过程中档案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不标准等风险。
数字档案信息依附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存在先天不足和技术方面的风险。网络、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系统软件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档案信息赖以生存的IT基础环境,也是引发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风险基地。
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专业技术性和知识综合性,以及以指数方式快速增长的电子文件的存储与保管,要求对档案信息实施科学组织、合理存储、有效管理和安全备份,这对具有传统知识结构的档案工作者而言是个挑战,若不及时参与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和研究电子文件及其工作机理,档案人员将会面临难以应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之风险。
2 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建设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其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促进了档案信息的自动登记、归档、查询和传递的实现,有效的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但档案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全面了解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管理模式,熟练运用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切实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保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丰富自己头脑,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信息化意识和专业能力,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始终是档案管理的主体,是影响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党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稳定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高素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意识,并具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信息化管理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和岗位技能,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2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保障应用软件安全
为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应当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防护,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应当从系统保护、信息保存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规范的技术保障体系,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应当结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研发身份识别认证系统,合理设置档案权限,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有权限进入系统内查询相关档案信息资源,以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一旦出现内部档案管理人员非法操作查看档案信息资源的情况,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并充分做好档案数据信息的加密工作,保证应用软件运行的安全性。
2.3 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国家层面上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要求是同时保管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电子公文形成单位应当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公文制作成纸质公文,并连同电子公文原载体一同归档保存,并建立有效的联系,便于后期查询和利用。电子档案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为提高其保存和管理效率,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障信息安全。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中比较常用的安全技术主要有密钥技术、签署技术、身份验证、防火以及水印等技术,而在管理方面,主要以异地备份和存用分离的方式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是人,电子文件的制作和管理也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当对参与电子档案的制作和管理的相关人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资质审查,坚决不允许责任意识差、思想道德品质差的人员参与到电子档案的制作和归档过程中,切实保障电子档案与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在日常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其档案管理水平,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应当积极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坚决落实工作责任,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全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4 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
高质量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根据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当前的档案管理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为了加快改造的步伐,也可以采取收入资金的方式。如果遇到一些阻碍,也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并商榷解决办法,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2.5 病毒防范与治理
病毒对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威胁,所以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高级病毒防范网,对不断升级的病毒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十分必要,有利于提高其安全意识。
2.6 建立监督执行体系
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能够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一方面要强化对整个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和跟踪,保证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有效落实,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目标。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保障工作通过监督分析和管理,进一步推进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升级。
篇6
企业的存货信息管理包括存货本身信息,如存货的种类、名称、数量、质量等,及与存货有关的业务信息,如存货的收发、盘点、运输等信息管理。目前我国市场上通行的与存货管理有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较多,如各种各样的进销存管理系统、ERP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其决策功能在于通过某种方法向管理者提出决策建议,如确定进货的时间、数量、种类,使得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存货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一)经济订货量模型:该模型存货成本包括订货、购置与存储三项成本,其中:订货成本是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用等;购置成本是指存活本身的采购价值,采购数量乘以单价;储存成本是指为储备存货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存货占用的流动资金所应计算的利息、仓储费用、保险费用、存货变质、毁损和盘亏等。
存贷总成本=
公式中,D为年存贷总需求量;K为每次进货成本;KC为单位存储成本。
根据以上公式可以求出每次采购的经济订货量。经济订货量模型为企业以最低成本进行存货管理提供了严格的计量方法和管理思路,但它同时也依赖于严格的假设前提:
1.年需求量确定;
2.不允许缺货,无缺货成本;
3.存货以匀速消耗,生产进行呈均衡状态。
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条件都是相对的:
1.存货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产成品的年销售量,虽然企业能够根据每年的销售计划确定存货的需要量,但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存货的需求量也是不确定的。
2.存货的耗用速度会因某个时间段市场需求的波动而变得不均衡。
3.采购的时效性会导致失去市场机会,导致缺货成本的产生。
所以,理想化的经济订货模型在实际的系统应用中不能完全适应现实而只具备部分指导意义。
(二)即时订货模型
即时订货模型也称最佳的存货管理状态是指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存货管理系统必须保证:
1.产成品不能缺货;
2.存货及时供应且不能积压。
为了保证存货管理目标的实现,即时订货管理模式克服传统经济订货量模型的不足,它的目标是:货物在到达企业时就马上投入生产,即在存货购进并到达企业的时间点与存货投入生产的时间点之间没有时间间隔。企业购进原材料后应立即投入生产,产成品完工入库后应立即发给客户,这样就可以保证存货的管理模式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从原材料到送达用户的过程。所以说,即时订货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必须在某一时刻作出决策,决定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购进情况,这包括在该时点上是否购进原材料,如果购进,还需确定购进原材料的种类、数量等等,所有这些要达到最终目标是:按照正常生产完工的产品能够立即发给用户。
而决策过程与企业物流过程正好相反,这个决策过程中,对未来需求量的预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现存客户定单和销售合同等销售信息,确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产品需求;另一种是根据过去的统计分析结果,估算同等时期内可能发生的临时需求量。所谓临时需求量,从时间上说就是指企业的生产周期小于客户所要求的供货周期的那部分产品需求量,企业只有保有充足的存货保险储备量,才能避免这部分缺货损失。在企业销售交易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由于购进过于频繁,导致存货成本迅速增加的情况,在某一个时点上,会使存货总成本增加。为了克服这一矛盾,降低进货成本,又能保证生产及交货的及时性。
二、未来企业存货信息化管理系统
任何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都是对基本信息的整合。存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作用主要指存货购进、生产、售出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对决策的支持功能。具体体现在能利用存货系统的基础信息,通过一定的决策模块,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物流的决策方案。未来存货管理系统的决策支持模块分为两个,一个是针对业务本身,即有关存货的购进及生产销售问题,如进货的时间和数量、种类等;另一个服务于企业决策层的物流调整方案,通过对企业存货业务与市场信息的观察分析,找出变化规律并据以安排下一个阶段的原材料采购与产成品销售方案。
(一)销售系统
处理与销售有关的信息,包括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客户发来的订货单,以及制定长短期销售计划,进行以各种制度划分的统计。并根据交货周期与产品生产周期的比较,统计可及时交货和不可及时交货的数量,预计未来的保险储备量。
(二)采购与生产系统
根据销售系统的产品订货信息,包括订货种类、数量、时间要求等,预计下一时期内的产成品及原材料需求量,制订原材料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原材料的采购和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在时间上是前后衔接的。另外,由于保险储备量的存在,使得总产品产出量等于确定的订货量与保险存货量之和,因此,原材料的供给也必须保证产生的需求。把不同交货时间的、不同批次的原材料采购行为一次完成,势必造成原材料的提前采购和产成品的提前入库。所以,由于原材料采购次数的减少所增加的存货存储成本不能超过因此节约的订货成本。
(三)系统审查模块
篇7
地籍档案是指在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考查使用价值在经过了立卷归档来保管各种历史性资料其主要的核心是以土地管理档案为核心是构建了国家档案的重要成分在地籍档案管理中主要是对国土资源以及其重要的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能够全面、系统以及科学的管好土地的使用,以及记录好土地的资源状况其地基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对地籍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以及利用的工作总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2.加??基层地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2.1标准化建设
基层地籍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严格执行上级国土资源管理机关的要求,在局域网建设、专线网建设、软件开发应用及人员培训上,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力求达到规范有序、高效率,少投入、高产出,不重复、不浪费,运转良好、快速。只有贯彻这一基本原则,才能确保全国地籍档案管理网络系统的统一规范、无缝连接、数据共享和节约经费。
2.2与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建设相结合
基层地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与其他各项
土地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系统工程。要运用信息网络,提高国土监查工作效率,为查处违法用地提供准确的依据,配合治理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土地登记的监管作用;要与土地规划、耕地保护相结合,为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确定耕地保有量指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图件资料;要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利用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成果确认和界定土地类别和属性,为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提供依据。档案管理工作只有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地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档案管理中对地籍档案实行信息化的管理其主要的作用表现在: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增强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到宏观调控能力中在地籍档案的管理中对数据库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的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变化中科学的掌握了国家的资源分布以及使用状况及时的了解了资源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资源的规划以及调控在资源的结构中实现了有力的保障在使用信息化管理中,有效的加强了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地籍档案管理的运行体系中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其中进一步实现了我国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在通过遥感技术的监控中,能够及时的发展一些资源违法现象,有助于及时的治理这样就促进了国土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的使用。
另外在地籍档案管理信息化中能够进一步保证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职能发生改变在不断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改善了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在信息化技术中加强了服务的保证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可以依法进行实现了廉洁行政的效果在实行地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平台中,能够从源头上防止了一些腐败的现象在管理系统中通过对电子档案进行系统的管理以及地区之间档案的网络建设进一步实现了土地登记的公开透明政策,为纪检部门以及其他的政府部门提供了随时监控的效果肩效的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最后在地籍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中肩利于带动整个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为国土资源的管理实现了基础性的管理平台,该项管理的实施肩效的促进了国土资源信息深度的开发以及高效的利用这样进一步带动了国土资源的信息产业法发展以及推动了我国国土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4.地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关键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关键是人员的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地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在基层实践中,常常发现,对于地籍档案管理人员重视的程度不够,很多人认识上有误区,认为档案管理是“冷门、偏门”,档案室的管理人员基本属于二线部门,不是重点科室,档案管理人员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职数、编制保障,工作上也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和保障,经常是机关中指定一人作为兼职档案管理员,而且是身兼多职,很多地籍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经常顾不上对地籍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其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对今后的地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认识不足,日常工作中缺少相关培训;另一方面是年龄知识结构老化,抱着安于现状、不求改变的心态,采用的是一切沿袭以往工作经验、稳妥为上的工作方法,也不利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大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确保其及时掌握现代化的地籍档案管理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学习,因为一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都依赖于现有的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任何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离开了具体的管理人员都是难以实施开展的;另一方面,转变观念,补充新鲜的力量到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中去,将有志于地籍档案工作的年轻人充实到地籍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中去,加大对于现有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经费投入和物质保障,在制度上确保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到位。只有这样,信息化技术在地籍档案管理中应用才是真正落到实处,地籍档案管理人员水平才会切实提高。
篇8
关键词: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
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即便采用了一些财务快报软件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定义的空白报表,由于缺乏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软件或财务软件之间有效数据采掘、转换接口,使得报表的填制工作主要还是人工完成。
省国资委对各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由于采用人工填制,因此在计算机报表当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存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核对检查。将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即便采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产生差错。各种上报数据经过汇总以后的各类国有资本及经营成果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在国资委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各个监管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复上报统计、各种口径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各种需要向社会公布的国有资产数据无法快速地通过政务网站对外公布。
(二)国资委内部间的协同问题
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上,尚不能有效地协同。各个职能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如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管理等,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
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是国资委落实“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相结合,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工作。
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目前这一手段,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施当中,都会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
通过对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材料,主要是年终的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汇总,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监督等等。这一类监督最大的特点是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省国资委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对于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架构上看,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三层:
1.最顶层为运行在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这是整个平台的主体,涵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具体的功能结构见图3)。
2.最底层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它既是系统的监管对象,又是系统监管功能的数据来源。目前各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各有高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层次、阶段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具体管理软件更是品种繁多。这些在企业当中运转的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重要的数据源。透过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获得各种会计及财务数据;通过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国有资产运营数据。但是目前在各个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并转换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当中来使用,还需要一个功能模块来支持,即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
3.中间层为“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它的功能和运作如图3。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由两部分构成: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功能模块。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及基础数据登记: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及所属企业基础数据的上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功能,并汇总生成“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按照国有资产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确保企业依法开展财务活动应当享受的各项财务自不受干扰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对国资委委派的财务总监、独立监事所从事的财务监督工作的有益补充。国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该监督平台,利用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资金运作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监督,另外也可以获得企业营运过程当中的财务账目、凭证、相关资料以及监管工作所需要各种财务报表。该系统从监管企业获取的各类会计、财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重要部分。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以建立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目标,实现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国资委依据年度或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经营业绩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内监事会对其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该模块所需的财务报告及各类统计数字可从信息库当中读取,同时产生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和经营业绩、奖惩信息同时也流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它是针对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大资产处置、企业破产兼并等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通过对事项处理的批转、相关文档的存取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实现国资委内部各部门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信息库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包括:
国有企业基础数据及国有资产登记汇总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以及基础数据的上报汇总得到。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这部分信息由财务监督平台,从监管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采集转换得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信息,经营业绩考核系统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业绩进行考核以后产生。国有资产重大事项信息,是重大事项处理过程当中处理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以上几个部分的信息,共同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主要部分。在各个功能模块运转时,可以按照“数出同源”的原则,共享使用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在这个信息库的基础上,系统还将提供以下两个辅助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将一些可以公开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信息到国资委的政务网站,以增加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建立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数据接口,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及时地提供和获取各种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信息。
通过在省一级国资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有效地对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地、实时地监控,解决静态监控、事后监控方式下存在的监管效应滞后,监管乏力的问题。国资委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可以有效地在各监管流程上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国资委的监管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高效地从所监管企业的管理、财务系统当中获取各种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数据,并通过数据转换功能,直接进入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库。这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国荣,黄江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
2.段国旭,张坤.中西方国资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国有资产管理,2004
篇9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限制了档案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因此,结合医院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档案管理信息化新模式,不仅使管理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整理档案资料,对于医院节约人力和财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实现医院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对档案管理的传统方式进行改革。广泛地使用电子设备,将纸质载体的材料转化为电子档案,利用计算机完成录入、修改、输出、查询等,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速度快等特点,在设定的标准化流程下,能及时、大量、完整地对档案进行保存和利用,办公无纸化的趋势也使得档案电子化储存成为一种必然[1]。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引入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建立起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档案信息快捷、高效的整理与查询,实现了医院档案管理的高效化和数字化。
2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应用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多数医院已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进行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办公。
2.1文书档案管理
文书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的习惯称谓。包括各级各类请示、报告、上级批复、通知、信函、简报等以及院内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它们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共性。文书档案管理界面包括添加、查询、导出excel、打印功能,录入时按照档案归档编号规则进行基本信息录入,将文件电子版本添加至附件,保存后存入后台,可通过实体分类号及归档年份进行查询。
2.2实物档案管理
“实物档案”是指以物质实体为载体,能够反映本单位职能活动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特定有型物品,具有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直观性、确定性等特征,能真实地记载社会各项实践活动,并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发展历史。实物档案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本单位的集体或个人获得的奖杯、奖状、锦旗、荣誉证书等;活动中获赠的纪念品或本单位的纪念品、宣传品;上级领导、知名人士的题词字画等其它有保存价值的实物。实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与文书档案基本相似,但需要上传实物照片作为附件,方便日后对照查询。
2.3声像档案
管理是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声像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早期的声像档案主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音像为主要反映方式,磁性材料存在易损坏的缺点,而现有的声像档案将音频、视频文件上传至软件后台,保存在数据库内,存储量大,保存时间久,调阅方便。
3医院档案工作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目前,医院档案普遍存在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下、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等缺陷,严重制约着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导致医院档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1基础设备不齐全
软硬件设施是实现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基础,随着档案数量的增长和档案需求率的增高,原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档案的需求,存在设备不齐全、软件版本滞后、功能面单一等缺陷,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我院目前正积极更新档案硬软件,要结合医院本身的实际情况,根据信息化发展进程更换电脑配件,并开发适用于本院的档案管理软件,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3.2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作为档案的管理者,更多的是档案的信息收集者、资源共享者和传播提供者。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目前,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长期只负责档案工作,知识面单一狭窄,不能适应现在多元化的管理工作,且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后备力量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并且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不足,不能准确地操作档案管理系统[2]。为改善这一现象,我院积极加强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加各类档案管理培训班,并前往省市档案馆等机构进行现场学习,加强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借鉴和学习弥补自身工作的缺陷,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顺应时展的潮流,掌握主动创新档案管理方式,把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3.3档案管理范围不明确
随着医院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档案内容越来越多元化,行政档案、基础档案、财务档案等各类档案都包括在其中,对这些档案在管理职责和管理部门暂时没有做出准确的范围划分,使得档案的管理十分混乱,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并没有被纳入档案管理的范围,出现了重要资料丢失的情况。为此,我院建立健全了院内档案工作制度,形成有序的管理体系,使工作更加规范、便捷,有章可循。各科室部门要根据自己部门的职责把相应的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方便综合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入档;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医院综合档案做成详细的列表,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系统;综合档案的管理人员要注意电子档案的实时收集和更新,防止重要文件资料的丢失。
3.4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是拥有方便快捷、存储量大、管理效率高等优势,但也存在信息安全性较差的劣势。因为电子档案本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的,其稳定性较差,文件的内容容易发生改变;随着网络技术日渐发达,黑客、病毒等网络问题也随之而来,电子档案容易遭受黑客或者病毒的攻击,使档案内的数据无法修复,严重影响医院信息的安全[3]。
我院对现有的档案系统进行严密的验证;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更新升级,对黑客、病毒的攻击形成自动修复系统;同时进行长期保存的档案资料做成备份,防止资料的丢失[4],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档案安全。医院的综合档案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电子化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档案管理中需要准确认识网络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依据网络化管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探索出一条适合医院自身发展的网络化管理道路,才能真正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和进程。
[参考文献]
[1]夏美华.电子病历档案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2):61-62.
[2]丁红.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16-118.
[3]张记铭.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24(5):105-106.
篇10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血站档案;信息化管理
血站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血站档案的科学精准直接决定了一个血站的正常运行和未来的进步和发展,血站为一个地区提供着医院用血的重要工作环节,也为无偿献血的人士和接受用血的病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一、血站档案的基本概念以及血站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血站档案基本概念。血站档案是指在血站的工作过程中将有价值的数据包括文字记录和图像按照一定的管理方式进行统一的保存,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根据,一些工作中的经验和有利用价值的专业学术知识对血站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血站档案管理的意义。首先是把采集血液的数据和相关工作中的有价值的信息保存起来,并且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将所有材料数据统一地收集起来,把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献血的数量、所献血液的使用去向等信息都明确地体现出来,一旦遇到医疗纠纷,可以帮助明确事故的责任方,同时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其次对无偿献血工作的影响力,建立血站档案管理库在遇到稀有血型的临床需求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获得更长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最后还有利于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程规范档案的管理序,在需要查询资料时能够根据一定的查找规律和方法准确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二、我国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血站档案的管理尚无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而且血站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有一部分是兼职人员,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完善,并且没有认识到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的热情也不够高,在档案整理时把档案随意地排列,整理不够规范,给最后的整合工作带来了负担、增加了遗失重要数据的风险。
三、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不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涉及到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领域,血站档案管理的工作也应该不断地走向信息化的道路,目前,血站档案信息化工作在取得部分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在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上配备不足。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建设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在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往往会因为资金不到位使信息化建设无法顺利实施。第二,信息化的建设对血站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要求更高。不但要适应相比之前更加繁重的工作量还要对信息化整个操作流程能够熟练地掌握,这对于专业知识本就欠缺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第三,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素养并且了解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才。这就使得这些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人才的紧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四、解决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不足的措施
第一,要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数据库。严格地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加强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的投入,以注重血站工作的每个细节为准则,规范整个行业间的工作方式。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放力度。购置更加先进的基础设施,为信息化的数据库提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设备支持。第三,要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对原有的员工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与此同时,还要面向全社会广招贤士,为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储备更加新鲜有活力并且有才华的人才库,促进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和早日实现。我中心血站运用Metis-200全自动血库系统,这套全自动血库系统实现了血型检测加样、离心、震荡、孵育、读板过程自动化,可以进行ABO正反定型、RHD抗体和不规则抗体筛选等全自动血型检测项目,同时还采用CCD数码成像技术,血型结果既有文字信息,还可参考原始影像记录,便于查询和追溯血液信息。全自动血库系统的投入使用,使不规则抗体筛查常规化,同时提高血液检测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血型检测成本,保存原始检测数据便于查询追踪等,最大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血型差错事件,保证血型检测的准确性,对提高日照市的血液质量和输血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在血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又迈上了一个新高度,在全国的血站档案信息化管理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作者:任守江 单位:日照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1]钟志红.新经济形势下血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4(21):16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