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及特征

篇1

关键词:园林建筑,模糊空间,建筑空间,现代建筑

0引言

模糊空间也叫“灰空间”,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首先提出的,主要是指介于室内外的一种过渡空间。其实这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模式相似,二者的思想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重造型、轻空间”的现代建筑选美流行趋势的影响下,建筑的模糊空间越来越被忽视。一方面,只有为造型牺牲的空间,没有创造意境的空间;另一方面,只有创造效益的空间,没有城市向建筑过渡的空间。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现代建筑中,更有必要把模糊空间模式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从而提升城市与建筑的空间意境和内涵,真正地实现以空间之美来塑造建筑形态之美,同时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情趣,也符合低碳环保、绿色建筑的国家技术经济策略。

1传统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特征

受到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具有模糊的美学性格。“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以尽相”,表达了古人对空间艺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选择和处理,退却无用的要素,使其更好地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关系,从而营造一种半私密、半开放、有情趣的意境空间。另外,传统建筑的大木作结构体系、屋顶特点及斗拱、勾阑等细部构造特点,也促进了传统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产生。

1.1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种类

常见的园林建筑主要有厅堂、阁、斋、轩、榭、廊、亭、舫等多种建筑形式并存,前四种是园林中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内外空间分隔明确;后四种是园林建筑中的小型建筑,其内外空间分隔不明确,属于典型的模糊空间。亭是园林建筑中较小的一种类型,有台基、柱和屋顶,由各种各样的几何形体构成,有的四周设有护栏或座椅,有的中间设有桌椅,是一种纯粹的模糊空间。榭则是在水边架起的亭台,其承载的功能都是游玩、赏景、休憩。舫的原型是江舟,有船底、船篷,有前舱、中舱和后舱,有带墙体和窗户的,有带护栏的,后来演变成石舫、旱船、不系舟、船厅等建筑[1]。廊是由传统建筑的檐下部分发展而来的,在建筑中“芜出一步”说明它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的雨棚,从建筑的附属地位分离出来的廊,却在园林中起着重要的主景作用。回廊、曲廊、直廊、画廊等既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又是园林建筑的“向导”,把游客从一个景区带到另一个景区,廊的空间属性由单一的三维空间转化成了四维空间。

1.2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特点

以上几种园林建筑的空间只有顶,没有墙,空间界定不明确,故其属性有很强烈的模糊效应,可以承接多种行为活动,空间功能复杂多样,空间体验含混。首先,亭、舫、廊等园林建筑功能复杂,可以休息、避雨、观景、打牌、弹琴等等,只要室内能做的事情,在这里都能实现。其次,由于没有墙体限制,形状、高度可以随意变化,如地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带高差的;可以是各种几何形体(如亭的形状),可以弯曲通直;可以落在地面、树木之中,可以支在水面、毗邻水体,亦可倚靠建筑、围墙等形成园林边界或建筑入口的过渡空间。最后其空间体验婉转细腻,如拙政园含有许多园,各个园或串联,或交叉,或渗透,空间层次繁多,封闭中见开敞,开敞中有封闭,步移景异。其远香堂西与南轩相接,池水在此分出一支向南,廊桥小飞虹与水阁,小沧浪横跨水上,两侧亭廊棋布、组成水院。由小沧浪凭槛北望,透过飞虹桥,遥见荷风四面亭,以见山楼作远处背景,空间层次深远,景面如画[1]。

1.3园林建筑模糊空间意义

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等手法的运用,使得园林建筑既成为有使用功能的建筑本体,同时也成为园林中的景观,能在其中看人、看景,也能被人欣赏。沈复作为园林建筑的观赏者,在《浮生六记》中这样写道“说到园亭楼阁、套室回廊的布置,堆叠假山、栽花种草的技巧,一般讲求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作为主要景观节点的亭、廊、榭、舫,其自身既是园林中的景观,创造了局部模糊空间的意境,同时也配合园林其他要素创造了虚实相生的流动空间。园林建筑这种设计手法如果用数学方法来表达,也属于模糊性问题,即亦此亦彼,从0到1,是“融合二元性事物而又不失二元个别特质之性质”[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引入到了三维空间中,出现了时空观,即四维空间,而这四维空间的观念正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灵魂。

2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特征

针对上述四种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特点,引申至现代建筑模糊空间设计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空间特征。

2.1空间功能模糊多样

无论何种建筑,其功能明确是设计的根本原则。但总有部分区域为适应人从内而外的视觉明暗、肌肤冷热等生理需求,需要一个内外过渡空间来调整,这部分空间功能模糊,起内外联系作用,当通行廊道,同时减少日晒,改善局部生态;或改变立面造型,增加景观效果;或作为室外景观的一部分,而与室内无关;或把地面的复合空间叠加起来,形成竖向的、富有层次感的模糊空间。呼和浩特大唐国际喜来登酒店二层通高的连廊,既作为联系两栋主楼的廊道,同时也是建筑入口的雨棚,可以遮风避雨,虚化建筑的实体立面。西安某商场底部空间内凹,形成一避雨廊道,连接室内外空间,同时可将货物外展,吸引客人,如果再摆放些座椅,还可供人休息、看人和看景,增加了商业的热闹氛围。黑龙江工程学院主楼中间下面四层架空,形成了过道空间,虽然在建筑投影范围内,有限定空间的三要素:地板、墙壁(两侧)、柱子、天花板,却属于室外。它构成了校园入口大门,同时位于校园主轴线上,加强校园空间的延伸效果,突出主楼建筑核心地位。王澍的垂直院宅是在立面上出挑的院落,可种植花草,几户共用一个院落,形成了亦内亦外的垂直模糊空间,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同时美化了住宅立面,增加了生态效应(见图4)。

2.2空间界定形式繁多

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界面形式主要是受功能的影响,不同的功能需求产生了不同的模糊空间形式。除此以外,结构形式也是影响空间界面的重要因素。传统建筑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体系造就了园林建筑模糊空间的产生,而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体系则是促成模糊空间界面形式的主要因素。如垂直院宅主要以混凝土墙体、楼板围合模糊界面;而黑龙江工程学院主楼由于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故其模糊空间的界面包含有墙体、柱子等,为使门面宽敞,正面不使用墙体,且尽量加大柱间距;呼和浩特大唐国际喜来登酒店的连廊顶部,使用透明的玻璃,背景即是红色主体墙面,配以白色单排柱子,相互衬托,对比鲜明。楼板、柱子在创建模糊空间上起到了决定作用,柱子离墙体越近,楼板出挑越小,模糊效果越差,反之则会增强空间的使用功效。

2.3空间位置灵活多变

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位置灵活多变,可在入口处,可紧邻主体墙面,亦可附贴内庭院,还可在竖向层层依附外墙设置。如上海国际汽车城创新港D地块,为形成具有精神场所意义上的内庭院,研发单元的出台层层错落,加上大大小小的、活跃的钢梯,创造了一个从平面到立面的、多维的复合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微妙地界定了从属本场所的‘内’以及不属于场所的‘外’”[3]。再如垂直院宅突破了以往阳台的概念,“住宅的整个立面看上去,相当于把传统的宅院平贴合立起来———城市的平面结构被转化成了立面”[4]。

3模糊空间对设计的拓展

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设计手法多样,从微观角度看,通过结构、材料、交接、竖向、意境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设计手法的变化。从宏观角度看,在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交接处,尤其是在某些商业氛围很浓的公共建筑中滋生出一种模糊性较强的空间,它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虽然它有天棚、地面、墙壁,但却不属于室内空间,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围合体,类似于园林建筑中的廊,是室外向室内过渡的空间。它既作为建筑的框架,又是城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实现城市与建筑,人工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渗透、融合,创造出优美的境界。同时也能丰富建筑的层次感,使街道的界面多变化,营造出活泼、丰富的城市景观。总之,通过分析传统园林建筑空间模糊性的特点,发现其对现代建筑模糊空间的设计影响较大,设计手段繁杂多样,而且易引入时间要素,增加模糊空间的使用意境,丰富空间层次,创造了新的立面美学价值。当然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个明确的公式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人们的愿望,虽然设计本身也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却也隐藏着内在的规定性。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尽可能找出建筑设计的本质规律,最大限度地以最优的方法(能否寻求一种模糊的公式)来设计房屋。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6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06-212.

[2]孙全文,周宗宪.建筑之中介空间[M].台北:出版社,1986:18.

[3]陈屹峰.车间上的研发之“家”———上海国际汽车城科技创新港D地块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16(6):47-49.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共融;共生;审美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53-02

1、前言

尊重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一直是现代建筑设计艺术审美秉承的原则。如何营建基于民族文化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设计类型,当下的建筑设计似乎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传承文化,参照传统建筑形式因子,但又担心落入设计俗套,缺乏创新创造意识,没有体现出现代建筑空间的气韵。另一方面,想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大胆的技术创新,却又担心流于形式缺乏根基,很多设计师正在身体力行寻求当下的建筑设计文化语言表达方式。

2、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文化共融

现阶段我们也许陷入一个文化健忘的时代,需求的真实性变得模糊不清。作为建筑设计践行者,我们应当把公众对“真实性”的心理需求,以一种文化情绪的方式合理地表达出来。同样,建筑物象应当继续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主宰者的角色,继续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精髓,并努力挖掘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朴实自然地把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元素奉献绘社会公众。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前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思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历史上,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作为一种鲜活的设计文化形式载体,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典型代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过分倾向于西方文化,西方建筑设计理论得到本土设计师的追捧,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实律究斥着国内城市发展的每一片角落。我们有责任协调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差异,深层领悟文化表象下的真正建筑本质内涵,并了解当前社会公众真正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形成与时俱进并具有独特新文化思想的建筑设计。这种协调并不是传统文化与现念的中和,而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也是人、建筑、自然的整体协调。

建筑设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艺术形式,它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建筑功能实用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载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又伴随着社会综合文化背景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文化与建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其核心点就在于“文化”这一关键的价值属性,它又具有宽泛的社会属性范畴,我们需要将它融合成与建筑物象、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又相对独立地彰显场所氛围和精神气韵。

3、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生态共生

物质的消耗总是与人类文明成正比,当我们自认为越来越高级的时候,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背景,任何民族都把自己国家各个时代的建筑当作自己文明的印迹。然而当下的中国,建筑设计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复制性的运动。我们应该警醒:建筑设计必须与社会、自然、生态同步协调发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现阶段的社会责任,并敢于担当,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在有关环境建筑设计的范畴内,建筑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把社会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目标,也是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意识和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建筑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建筑设计中生态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尊重的设计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构思到细节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与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中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走向一个“生态性”的主题上来。设计的“生态性”要求设计师对人与自然这一核心关系更加地关注和关心。人是建筑设计的主体对象,我们创造性的研究物象客体无不是为主体服务的,人的客观需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永远是建筑设计的主旨。正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样,建筑设计与人类社会生态需求的关系显得既辩证又统一,这就需要和谐共生,相互借力,而不是相互产生破坏。

4、基于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现代审美

社会建筑物象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殊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建筑重要组成,它的设计发展与进步不应停止不前,而应当与时俱进。作为建筑设计从业者的我们,就更加有必要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使传统元素特征与现代文化审美紧扣,其目的是让传统建筑的形态更加俊逸,造型更加优美,物象的典型性达到刚柔相济、淡艳相宜。

建筑设计的审美思维逻辑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扩张和聚合,共融和共生,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笔者建议: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有效借鉴国内传统建筑浓郁的文化底蕴,并把抽象的社会内涵具体化和理论化,以便在方案实践中进行把握。建筑设计的现代审美及空间营造既需要宽泛的文化与哲学感知经验,也需要领会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美学内涵,同时也要限定好物象设计的协调性修饰,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契合于建筑环境本质及外延的设计共生需求。不过建筑设计与纯艺术创造有所不同,建筑设计创造者需要根据外部的诸多客观条件来达成设计的目标,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解题”必须满足“要求的概念”或“有限定作用的定语”,这是现代建筑设计范畴的基本属性。所以,建筑设计现代审美意识思维的探索方向,将是考察要求概念形象生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有限定作用的定语和整体建筑环境的关系上。以此为基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建筑物象的整体和谐创造积极条件。

篇3

一、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景观设计早已突破了传统上只侧重设计视觉景物的范畴,扩大到承载人类理想和对更高级精神世界追求的层面。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口审美意识的再现与审美需求的反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类型经历了五千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拥有着极其繁荣昌盛的地域文化。而景观设计作为源于西方的重要设计专业已发展了百年,在时间的历练中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文化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文化的地域性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性元素。

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1.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更加富于生命力

ICOMO在其2005年发表的《西安宣言》中明确指出,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中的景观遗迹的保护不应当是孤立、静态、个体存在的,而应当将其置于现实社会中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视角结合视觉感受、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加以关注。从这样的提法中不难看出,景观已经成为维系人与自然、人与文化、自然、社会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丰富的生命活力。景观设计已经不是传统中单纯而孤立的设计、建造、管理、保护的过程,而是越来越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地域文化经由历史产生出厚重的积淀,日益产生出对景观设计至关重要的指向作用,而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因素创造出既有个性又与周围环境水融的作品更成为现代及未来的流行趋势。

2.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获得更高的认同

同一地域文化中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言语服饰、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同发展使这一区域内的人对于同种文化具有高度认同。因此,以地域文化为指导进行的景观设计可以使这一地域内素不相识的个体在景观中找到熟悉的文化元素。个体因而由景观结成群体,个体在这样的景观中与其他个体达成精神上的共识,结成拥有紧密关系的群体,个体产生的景观感受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体验,而成为群体性的共识、足以唤起记忆的共鸣。在具有地域文化因素的景观中,个体因为有了与其他个体相同或类似的精神体验而彼此间更加容易理解,由于对相同的地域文化的认同而更易相互凝聚和团结,进而使原本孤立的个体找到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三、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现状

1.存在简单模仿现象

中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让“城市化”进程飞速提高,规模与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得到加速扩张,景观设计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设计意识、理念、风格等属于文化层面的核心与精髓部分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大量照搬照套西方模式的设计作品屡见不鲜,不同地域的设计经常出现极为雷同的设计效果。对于西方设计的历史传承、本质特征等并没有完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又没有对自己所处具体环境的自然元素、人文属性、地域文化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排查、摸索。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简单模仿甚至生搬硬套西方的既有设计方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得到的只是一堆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与当地人文氛围大相径庭的人造物体。

2.地域文化中优秀传统继承不足,缺乏在继承中的创新

新时期下的景观设计人员在接受系统教育时一般会采用更具国际化视角的教材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本土景观设计理念,这些更多来源于西方的设计指导思想与国内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尽管国际化设计教育培养出了思路更加开阔、模式也不拘一格的设计人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设计者对于本土设计的地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元素相对继承不足,对于“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等设计手法处理上还不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度,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景观设计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部分设计师认为“现代化”下的景观设计就应当抛弃传统本土设计思想,这部分设计人员没有从本土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为自己所用,还没有足够意识到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才能与本土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的重要性,也难以成为这一区域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景观设计作品。所以这些问题是景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景观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技术、技巧上,更多的则涉及到人文、哲学范畴,例如古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原则等,现代设计中缺乏这一环节的文化渗透。这也造成一些设计者很难达到在继承基础上适度创新。当下,有一些本土景观设计作品比较侧重于技巧展示,即便是仿古类景观设计也往往流于表象,内在文化底蕴却相对薄弱。

四、应对措施

1.设计的多样化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基于相同的人类特性产生的文化趋同性和由于生存环境迥异造成的文化差异性的二者叠加,景观设计中受到差异性影响的比重更大。然而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又造成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融入文化产生推动和抑制作用的交替进行,地域文化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对景观的文化渗透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现象。某些时间段中的地域文化发展会促使景观融入文化因素日渐活跃,而另一些则正好相反。在这样无法预料的文化发展变迁甚至冲突中,景观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丰富性。由此,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并非现代风尚或潮流,而是历史的必然。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质以对景观设计作出个性化指导,进而实现丰富地域文化活力并景观设计高品质的双重目标才是未来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的最优方案。以穆尔西亚市政厅(ExtensionofMurciaTownHall)为例,西班牙MurciaTown的市政厅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RafaelMoneo对于古罗马“叠柱”式设计风格进行现代演绎的经典案例,该市政厅在最初建造时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而颇费周折——建筑基座位于“CardemalBelluga”广场上一处巴洛克式住宅的遗址之上。但广场东面“SantaMaria”教堂是十六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南面是建于十八世纪的“TheCardinalPalace”,北面则是属于现代资产阶级的建筑群落,市政厅建筑基地是历史遗迹因破损而空出的一块地。这块地既破坏了“CardemalBelluga”广场的封闭性,又让广场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周遭的现代化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感。为了让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确保广场始终保有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当地部门不得不开展了一场设计竞赛,最终由设计师RafaelMoneo将古罗马“叠柱”式建筑特色进行极简化现代演变,在完成市政厅的设计的同时也挽救了广场。设计师将原本复杂的“叠柱”进行简化处理,不再拘泥于底层的“多立克”式、二层的“爱奥尼”式及三层的“科林斯”式,而是全部统一成矩形的柱体结构,从上到下各个柱体保持相同宽度,并维持在同一平面内。只是在选择修砌石柱的材料和设计的“反复”性时隐约可见“叠柱”的身影,而为了避免等距离设计的单调性,设计师将柱间距进行了“韵律”化处理,通过在图纸和模型上反复推敲,并综合建筑使用者与游览观赏者双方的感受。柱子不再仅仅起到承重墙的作用,而是被“解放”出来,成为既可承重又具有相对灵活性的设计元素之一。

2.保护的本土化

现代社会对于景观保护的本土化不是局限在坚守既有的古老形式,而是以创新形式外化传统环境或自然条件,使之作出符合当地习惯与风俗的象征性解答。因此本土化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绝非照搬历史,而是遵循在继承中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不断修正和结合时代特色赋予景观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元素。北京香山饭店正是这一设计理念下的经典,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之初就定下了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的基调,采用了“中轴线”这一具有华夏文明永续生命力的传统平面布局,将饭店的大堂、前庭与后院安排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上。而在入口的设计上则采用广场式处理方法——少绿化、着眼于饭店未来的旅游功能,这一点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没有的。作为香山饭店主要庭院的“后花园”,则被安排为“三面被围”、“朝南敞开”的形制,既具有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致”,又具有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同时在中间的“常春四合院”里布置了一汪水池、一座假山与绿竹若干,让前庭与后院的设计风格产生了连续性。在香山饭店的装饰色调上,贝氏基本上只采用三种色调——作为主基调的白色、仅将于主基调的灰色、起点缀作用的黄褐色,让现代建筑具备了中国山水画的恬淡意境。此外,饭店内部装饰装潢方面则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古代阴阳学说的观点——大门、窗、漏窗、花格、砖饰、壁灯、楼梯栏杆灯等都是正方形或立方体。而在月亮门、茶具、灯具、前廊墙面装饰甚至房门的分区号码都用到了圆,将方与圆两种最简洁的几何造型叠加、重复,让一座现代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充分揉合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文化元素,成为景观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地域文化的不朽之作。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