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科学研究

篇1

关键词:篮球运动发展概况篮球训练理念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6)11(c)-0000-00

从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篮球运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调整措施。我国只有改变传统的篮球训练理念才能缩短我国篮球竞技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才能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

1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1891年篮球运动被发明出来,起源于美国,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把这项游戏命名为“篮球”,随后篮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人开始喜欢篮球运动。但是,在篮球运动发展的初期,篮球比赛缺乏规则,导致很多违规动作的出现,致使很多运动员身体受到损伤,也严重影响了篮球比赛的开展。对此,1892年,美国制定了篮球比赛规则,规范篮球运动员的行为和动作。1930年,篮球比赛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并成为一项专业性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的发展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篮球技术,二是篮球战术,三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四是竞赛规则,以上几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也是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只有把以上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在新形势下,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一是高速度,二是高空优势,三是高超技巧。其中,高速度主要是因为在很多篮球比赛中,人们看到的篮球运动员精力都比较充沛,跑动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身体重心比较稳,战术意识比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篮球动作。快攻属于篮球比赛中比较关键的战术部分,无论是对篮球的争抢,还是上篮都离不开快攻,运动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篮球推到前场,才能提高进球的机率。如今,篮球队伍中的中锋身高一般在2.0-2.2米之间,前锋的身高一般在1.95-2.10米之间,后卫队员的身高一般在1.96米以上,也就是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都在2.0米。但是,很多篮球运动员虽然具有身高优势,但是身体素质较低,很容易在篮球比赛中受伤。

2篮球实战训练理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2.1教练员水平

在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教练员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一位专业水平较高的篮球教练员可以提升整个篮球队伍的竞技水平,也可以在现有篮球队员出挖掘出最具潜力的运动员,培养成新的篮球教练员,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但是,我国缺乏专业的篮球教练员,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多,而且部分篮球教练员对于篮球训练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篮球训练上缺乏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从我国篮球教练员结构来看,我国部分篮球教练员是从外部聘请的,还有部门篮球教练员是从篮球运动员内部提的,但是这部分篮球教练员缺乏篮球训练实践经验,缺乏篮球训练理论指导,管理能力较低。我国很多篮球教练员的篮球训练思路相似,导致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专业水平较低。

2.2篮球运动员的理念

受到传统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篮球运动员对于篮球训练理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很多篮球运动员接受素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这就导致很多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发展。

2.3基礎训练问题

我国篮球基础训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相关部门未认识到加强篮球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篮球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而且过于注重篮球竞赛,忽略了对于篮球运动员篮球技能的培养,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篮球训练理念陈旧。对于新一代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很多专业的篮球教练员不甘心留在基层,而留在基层的篮球教练员大多缺乏篮球训练实践经验,教练员篮球训练水平较低。

3构建篮球训练理念的有效途径

3.1构建方法

篮球训练理念是在不断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篮球训练经验。篮球训练理念属于篮球指导训练的纲目,可以全面的对篮球训练展开指导,我国不仅要构建篮球训练理念,还需要明确篮球训练目标和方向,合理制定篮球训练方案和计划。篮球训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篮球技术训练,二是篮球技术风格训练。对于篮球技术的训练,教练员必须十分严格。事实上,篮球训练不仅包括技术上的训练,也包括心理上的训练,篮球运动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挑战。

3.2构建篮球训练理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社会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新文化必定是在旧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外来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我国社会文化中,但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篮球运动是把以下因素结合在一起:一是对抗,二是快速,三是多变,四是个人魅力,五是集体合作。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国篮球运动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要体现出社会文化的特点。

要想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我国必须进行篮球体制的改革,注重篮球队伍建设,在青少年教育中开展篮球课程,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建篮球俱乐部,供人们运动和娱乐。除此之外,既然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篮球运动训练水平有很大影响,相关部门就必须认识到加强篮球教练员培训的重要性,定期派遣篮球教练员参加专业化篮球培训和训练,丰富篮球教练员的知识储备,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在篮球训练过程中,篮球教练员必须改变传统的篮球训练模式,丰富篮球训练模式,提高篮球运动员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技能和竞技水平,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只有不断更新篮球训练理念,创新篮球训练手段,才能实现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目标。

4结语

在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教练员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篮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从我国篮球教练员结构来看,我国部分篮球教练员是从外部聘请的,还有部门篮球教练员是从篮球运动员内部提的,但是这部分篮球教练员缺乏篮球训练实践经验。受到传统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篮球运动员对于篮球训练理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训练理念是在不断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篮球训练经验。篮球训练理念属于篮球指导训练的纲目,可以全面的对篮球训练展开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篮球运动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要体现出社会文化的特点。在篮球训练过程中,篮球教练员必须改变传统的篮球训练模式,丰富篮球训练模式,提高篮球运动员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竞技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范尧.我国高校竞技篮球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赵国华.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刘元国.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运动训练科学;研究方向

引 言

运动训练科学的基本理论在1960至1970年基本形成,而研究则在1990年后正式开始。运动训练科学属于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科学的产物。传统的运动训练科学遵循的是小数据研究理念与模式,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小数据所展现出来的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不能完全的反映运动训练的模式,而大数据的分析存储、收集、使用数据的能力则在运动训练科学中逐渐应用。从训练人员身上的传感器、可穿戴设备以及场内的摄像头,再到服务人员手中的互联网以及终端设备,这其中大量的数据已经被收集起来,进而为以后的训练服务应用。不论是受伤运动员的训练还是教练的战术布置,都已经更加完整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可见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运动训练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也为运动训练科学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其在科学化研究和运动训练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解决了在运动训练中许多遗留下来的问题,并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思路,为运动训练科学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

一、大数据时代下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现状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不论是运动员的恢复、预防或伤病,运动竞赛的过程,运动的训练的评价和效果,还是在竞赛过程中的战术分析与安排、运动员的选材、运动训练的时间等都与大数据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从众多的数据中寻找在运动训练中各种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隐藏在运动之中的秘密,从而准确的为运动员或者在训练中提供有效的数据,帮助运动员到达合理的身体状态与竞赛成绩是对运动训练科学是极为必要的。如今大的数据的出现帮助在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棒球、羽毛球等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为竞技赛场增添了一丝色彩,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运动训练科学领域的认知。

高尔夫球运动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喜爱,如今运动员也正是依靠数据分析来帮助他们在技术方面、训练方面更加全面,以此提高他们的训练成绩。例如Track Man技术是帮助运动员测量在每次击球后的击球方向、旋转速度、角度和力度等,然后通过数据软件等进行分析,帮助运动员了解自己的数据之后,更加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就通过数据来展示运动员在场上的得分、进攻、掩护、挡拆、对抗数据,经过近四十年的数据积累,裁判可以根据比赛回放等来进行更好的判断,教练也可以利用数据对战术进行分析安排。截至目前为止,凡是聘请了数据分析师的球队俱乐部平均胜率都打到六成以上,而其他俱乐部仅有40%的胜率。在某些运动中运动员可以通过佩戴传感器来检测运动员的心率、垂直弹跳以及加速度等,从而保障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并且制定相应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在德国,每一个足球场地四周布置传感器,甚至在每位球员的训练中也都放置了传感器来对运动员的运动变化细节进行分析。这些数据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到终端平台中,有由教练对这些运动员的运动轨迹、攻击范围以及运球的速率等相关信息进行战术分析;在网球的训练中,也有许多场地安置了传感器来捕捉网球的发球速率、旋转、发球角度等来判断球员的打法、击球特点。为战术的安排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而运动员的发球失误率以及非受迫性失误上升时,教练则会判断球员的体力或者心理状态不足。除了这两项运动外,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等都通过这种独特的数据方式来帮助球队以最小的经济利益获取成功,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二、大数据背景下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方向

(一)明确运动科学训练研究对象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想确定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方向,首先要明确习研究对象。而我国近代运动训练科学是一种实体的研究,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外部复杂的实体。而在实体的研究中主要利用分解还原的研究方法,在数据的研究模式采用小数据研究。例如,在竞技体育中将各项竞技因素分开,单独训练体力或者技术,并且以弹跳力能力、心率肺活量、肌肉围度等指标来确定运动员的能力。然而,在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表明,实体是依附于关系的,关系甚至比实体更加重要。例如,核算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生命,原子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分子。故而,对于训运动训练科学来说,关系要比实体更加重要。如果我们能在运动训练科学中找到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就能准确的分析在运动训练中的技巧与对策,从而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的效率。

(二)明确运动训练研究视角

我国近现代运动科学训练都是单向度,如研究运动技术或者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等。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方向首先要由单向度多向度发展,促进运动训练科学的有效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运动训练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需要迎接\动训练科学思维研究的变革,融入大数据的变迁,顺应时代的变化,明确运动科学训练研究的对象以及视角,提高运动员比赛能力和运动技巧,从而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者简介:

白曼利(1981.3-),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

杨江林(1982.1-),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1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运动人体科学的内涵

运动人体科学是高校专业体育的二级学科内容,其中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康复学、体育保健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具体学科内容,为国家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拥有实验研究能力的竞技、康复指导类人才或者是人体运动科学教育人才,以其他机构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

1.2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特点

1.2.1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学科必须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而且以运动康复学作为基础学科,相关的医学知识和理论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在理论性方面,以系统专业的知识极具理论性;同时,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掌握人体运动的技巧实际操作性强。,因此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在一起展现运动人体科学的最大学科特点。

1.2.2专业性强

相比体育学科的其他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医学知识严谨、逻辑性强,而且专业知识涉及的范畴较广,加之课程设计复杂,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极强,需要系统的学习,因此,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过程很难自己靠阅读和学习取得突破。

1.2.3学科跨度大

由于运动人体科学是将体育运动学与医学相结合,从体育跨到医学这样的跨度较大,但他们又是联系的子一起的整体学科,因此在相互交织和摩擦碰撞中融合发展,而且还产生了一些相关边缘学科,创新性极强延展性也很明显。

2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运动人体科学是全民“终身体育”思想、“健康体育”理念的体现,当代社会迅速发展,人才的身体素质应成为必须要保障的根本问题,因此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人才更成为需求量大、而且供不应求的人才类型。然而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言,健康教育和运动训练这样的体育人才培养,并不能满足我国服运动康复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需求。学生具备科学性和思想新,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健身知识、养生方法、伤害防御等甚至是健康复健技巧的人才才是体育教学急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还需要培养出既要适宜做现代体育教学的优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又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养生思想,了解养生健身方面的知识即作为专业知识学习又作为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并锻炼养成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奠定基础。

3以运动人体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策略

3.1转变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以技术教学为主导,以运动训练为中心,传授学生技术、提升学生的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创新性为吸纳带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更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指导实践,且加以具体辅导,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人体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体育实践与人体健康作用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3.2提高教师的素质,适合运动人体科学教学

教师自身具备的文化素质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能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高尚的师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宽厚的文化素质,过硬的教学能力。因此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努力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将其熔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且一定要有长远的见识通过在职培训、学历进修、自学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积累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经验,且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有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有价值的论文。不断加强和提高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使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讲解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

3.3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的改编,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课时相应的增加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是保证教师和学生系统地、连续地、科学地传授和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更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成为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实验教学可把人体结构、具体的保健康复措施、一些理化反应、运动技巧、运动创伤的急救等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欲望,加深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也为终身体育和健康健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平杰,冉强辉.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篇4

【关键词】大学 体育运动训练 课程 改革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经济不断变革,高校作为人才教育的摇篮,其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各个高校逐年扩招,这就要求高校在管理方法、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也要随之改变。而体育运动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和关键。如何革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体育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背景

体育运动训练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和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及人们体育锻炼理念的加强,这门课程的地位日益提高。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基础理论在课程内容中要达到10%的比例,同时,还指出,体育教学的内容要依据文化性和健身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因此,若要不断提升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水准,就必须全面研究和分析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当前,我国体育运动训练教育已经取得喜人成绩,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二、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特色鲜明的实践性专业内容。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条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部分院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学习内容和训练形式与体育教育专业颇为相似,多安排在第七学期,且以教育实习为主,实习内容则缺乏鲜明的专业特征。我国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能力和丰富的训练经验,还要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能够胜任健身娱乐训练和业余训练竞赛指导。因此,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教育实习,还应当进行运动训练实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实践性训练不够重视,致使实践内容不专业,且形式单一僵化。

(2)课程设置专业性较低。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时培养高素质运动训练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从性质上看,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以专业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根据教育部与学校要求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这导致运动训练专业缺乏自主选择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由一些应用性体育学科组成,即运动人体科学进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显然,这种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两者都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统计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这种专业课程体系的雷同性,显然不利于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与文化学习协调不当。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训练专业的学生难以协调专业知识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许多体育运行训练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未形成科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因此,在体育理论课程学习中较为吃力,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进而造成挫败感,对体育运动训练文化课程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1)完善专业教育体制。完善的专业教育体制是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教育体制的残缺已经成为大学体育训练专业发展的重要阻碍。专业体制首先是指体育专业教育体系,其次是专业教育制度。高校应当明确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拓展目标与本位目标,加强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专门性。除此之外,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还需要制定培养专项运动员与优秀教练员的预期目标与本位目标。运动员与教练员服务于各个体育实践领域。比如学校、社会体育运动竞赛和训练。此外,在专业教育制度方面,要结合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背景,创造有利条件,并紧密联系专业竞技实践领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平台。

(2)协调与文化课的关系。目前,我国许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习文化课,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且其中许多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帮助学生正确协调文化课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社会运动人才的需求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具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运动训练水平。

(3)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培养体育训练人才的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代需求,所以,高校要在体育运动训练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势,及时调整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和计划,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进而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伟.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J].神州教育,2012.

[2]鲁长芬.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篇5

关键词:新概念;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04-01

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为了给运动团队提供优秀的储备力量,同时也是培养、提高运动员运动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可以说,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运动生涯,是从科学选材开始的。在游泳教练员进行选材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还要考虑其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等,只有各方面都过硬的运动员,才能够经过不断地训练与努力,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一、新概念下,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重要性

在全世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运动员的水平直接衡量着国民的体育素质。因此,我国对于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体育发展的新概念下,游泳运动员不仅需要能够在训练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天赋条件,这样才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不断地训练中提高游泳水平与竞技成绩,而游泳教练员选材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此。

科学选材可以充分利用游泳运动员自身的优势,在科学、合理的训练下,开发运动员的潜力,不断提高游泳技能与竞技水平,从而能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科学选材直接关系到游泳教练员所定下训练目标的实现与运动员所付出汗水的成果。一个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成长,是需要在长期艰苦训练中达到的,同时,还需要游泳运动员本身具备较强的素质,能够辅助训练,这样才能够提高训练效率,促进运动员的成长,进而促进国家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游泳运动队,为国家争光。

二、新概念下,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

随着各个国家对体育事业重视度的提高,我国游泳教练员与体育研究人员也积极研究游泳比赛的各个环节与游泳的专业技能,创新传统的运动员科学选材方法,为其赋予新概念,全面考虑游泳运动员综合素质、成绩提高优势时期与游泳比赛环节等内容,做到科学预测与准确调控的协调、统一,有效地促进游泳运动员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比赛成绩。

(一)身体素质的选材。形态:游泳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比较严格,通常身体高大呈梭形,体重较轻,身体柔韧性好,上肢较长、下肢长度适中的身体形态是比较有利的,具有这样身体形态的运动员能够在水中比较灵活的展现游泳技巧,对提高训练成果也是比较有力的。

速度与力量:游泳是一项讲究速度与力量的运动项目,因此,运动员的速度与力量也是科学选材的一项指标。在科学选材过程中通常是利用尿肌酐指数(标准值为20-30mg/kg肌肉)测定来进行初步选材,并进一步测试肌肉组织形态与爆发力相吻合的运动员为优秀选材。

(二)身体机能的选材。耐力:对游泳运动员来说,除了要有较强的爆发力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耐力,这样才能适应高强度的游泳训练。因此,在教练员科学选材过程中,通常通过长跑、长游等指标测试运动员的耐力,同时还要注重肌肉的耐力,以避免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受伤。

水感:水感是指运动员在水中时,身体各个部分对水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先天优势,也是科学选材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选择腿轻而长,在水中浮力较强、关节灵活的运动员,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的选材。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运动员调节、控制情绪,指导运动员的行为。优秀游泳运动员都具有良好的自觉性、进取心、自控力、灵活性等,在训练中能够集中精神,力求上进,而且情绪变化不大,这种稳定型的运动员可以很好地发挥自身游泳技能,提高训练成材率。

(四)专项测定的选材。除了以上传统的科学选材方法之外,在新概念的指导下,游泳教练员还会进行专项测定,比如,对大运动量训练的适应能力:只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训练,提高运动员机体的素质,促进运动员训练之后体力的快速恢复;智力发育水平:它影响着运动员对游泳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同时也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宜选择智力发育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加以训练,以提高训练成效。

(五)实践经验的选材。实践经验是新型的选材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潜质。综合能力是指运动员能够适应训练,并喜爱游泳运动;知识技能是指运动员需对所有的游泳项目进行训练,并能够突出一两项,其他项目也要有较好水平;潜质是指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处于较高水平,并能够通过科学、合理地训练达到预测水平,甚至高于预测水平,这样有利于发展运动员的游泳技能,不断提高游泳竞技成绩。

总而言之,游泳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在游泳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练员必须提高重视,从运动员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按照计划实施训练,不断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够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相信,随着科学选材方法的不断发展,对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也必将不断提高,延长游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高游泳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明飞,马仑,程燕.游泳运动员选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专业 健美操专项课程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4-02

健美操专项课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对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现状进行研究, 有助于健美操专项课程持续、稳定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阳体育学院训练专业10、11、12级健美操专项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大量查阅健美操论文和书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沈阳体育学院训练专业10、11、12级健美操专项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4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有关专家和任课教师,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材料。

2.结果与分析

2.1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基本情况

2.1.1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担任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人,讲师2人,职称结构合理,3名教师均为硕士学位。3名教师中只有一人教龄在5年以下,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上好课程的重要保障。

2.1.2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履行职责的行为等基本素质;系统地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健美操运动训练与教学、成套创编、竞赛组织、裁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探究心理,基本掌握本专业的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2.1.3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

由表2可以看出,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总学时为720学时,理论部分74学时,占总学时的10.3%,包含了基本理论、教学、训练和裁判等。技术部分438学时,占总学时的60.8%,有体能、规定动作以及流行课程,授课内容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实践教学180学时占总学时的25%,包含了准备部分实习、组织训练和创编表演,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2.2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分析

2.2.1 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理论教学分析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了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健美操运动概述、基本动作、健美操创编、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方法等,教学形式:①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②理论与技术相结合进行讲解。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对科学锻炼方法、运动处方制定等内。

2.2.2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技术教学分析

技术部分是健美操专项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健美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学时比例的分配都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保证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所学动作。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技术部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竞技健美操,占总学时的24%,而通过实际调查得知,学生对于竞技健美操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自身能力限制了竞技健美操的学习。排在第二位的是流行课程,主要包括:街舞、踏板操等内容。

2.2.3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实践教学分析

由表4可知,在实践教学部分准备部分实习占总学时的9%,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基本动作掌握情况,口令、手势的运用情况,带操能力。排在第二位的是授课实习,主要锻炼学生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能力。排在第三位的分别是组织训练和创编表演,分别占总学时的3%。

2.3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调查

2.3.1 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查

通过调查,目前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课堂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阶段,教学分为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四个阶段,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培养了学生掌握的动作的能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2 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评价方法调查

由表5可以看出,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评价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中,技术和理论成绩占了70%,而学生的实践能力评定仅占了20%,这也正反应了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矛盾,社会需要应用型复合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目前共有3名教师承担运动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

3.1.2 训练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选择与时数分配基本合理

3.1.3 学生基础较弱,但学习动机明确

3.2 建议

篇7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运动人体科学 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QU Ji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To understand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s, learning attitudes etc were investigated in three aspec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by the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ole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is unoptimistic. P.E.-majored students generally lack the interest and goal of study.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Key wordsP.E.-majored student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tudy; status

0 前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兴学科,研究运动对人体锻炼、保健、康复等作用的规律。目前,该学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等。掌握好该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本文对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7级190名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真正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打造成为体育文化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19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17人,占61.6%;女生73人,占38.4%。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97.0%。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个人因素

由表1可见,62.4%的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知识缺乏兴趣,有高达89.5%的学生没有该学科的学习计划,而学习兴趣恰恰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计划, 57.5%的学生没有该学科专用的笔记本,68%的学生未能在课堂内外认真学习。究其原因,超过70%的学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不想或不愿意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知识。而愿意学习的群体中,24.3%和47%的学生是为了考研和奖学金,有一定的功利性。调查还发现一个看似很矛盾的结果,多数的人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该学科知识,但却有高达87.8%的同学认为该学科的知识有利于自身将来的发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改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杨春艳的研究表明,①62.9%的学生存有学科学习倦怠现象,这与本文中有62.4%的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知识不感兴趣的调查结果一致。另外,从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品质方面来讲,②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总体水平在中上游,不存在性别差异。但非智力学习品质如学习计划、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水平较低。

2.2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教师因素

由表2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于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高低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高低关系不大。高达83.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一方面的确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技术课以专项划分,学生上课规模不大,便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理论课多采用集中授课制,班级规模较大,师生沟通相对不便。近50%的学生因为不喜欢该学科的教师而影响了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可见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张燕杰的研究表明,④客观上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提职标准政策的引导;主观上相关政策指向高学历、高科研能力,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

表1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个人因素

表2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教师因素

表3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影响

2.3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学校因素

由表3可见,由于院系领导和相关教师对该学科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影响了33.1%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学校设立的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的考试和重修等制度也体现了院系领导和老师对该学科的重视与否,32.6%认为这些制度及执行的力度的不力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的学习,领导和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殊不知,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又具有终身体育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也要掌握运动技能的原理和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体育专业学生文武兼备,而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知识则是打造文武兼备的体育文化人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当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严格执行理论课考试和重修等规章制度,从而在舆论和制度方面给予学生理论课学习的压力及动力。66.7%的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资料不够满意,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相关教材和研究资料的更新速度缓慢。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属于实验科学,尽80%的学生认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可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实验课的学时数、开出率、内容设置及效果方面还不尽人意。研究表明,⑤⑥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在大多数学校尚未单独设课;一般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实验课时;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实验教学任务在量和质上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 培养和激发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措施

3.1 明确需要,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目的教育

由调查结果来看,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从而影响了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定要加强目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之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3.2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看出,学生渴望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而不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同时,学生还希望能与教师经常沟通和交流。可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还要适时引进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而作为教师自身,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会让学生从内心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3.3 加强实验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的比重

加强实验课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应提高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转变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的错误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思想。根据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体系特点和实验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并有专门的实验教师进行管理和教学。

项目支持:商丘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08)

注释

①杨春艳.体育专业学生学科课程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0(2):278-280.

②张剑杰,包卓利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88-91.

③丁俊武,尹文.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品质现状的调查与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6(1):135-136.

④张燕杰.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的缺失[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91-93.

篇8

关键词:山区;中学;课余篮球;现状研究;情况分析

篮球运动因群众参与性强、场地要求小、技术与对抗性强、娱乐性高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将视角转向体育教育比较落后的山区中学之课余篮球活动,不难发现其仍很落后?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选题永嘉县山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永嘉县山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永嘉山区中学课余篮球运动的真实现状,对永嘉县山区的10所中学就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1.领导对课余篮球运动重视程度的分析

学校领导在课余篮球运动的普及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影响活动开展的各种软硬件因素几乎都和学校领导有很大关系。首先,政策上的支持,政策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它会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领导的支持也是保证篮球的场地设施等的重要因素。另外,有篮球特长的教师的选聘以及对教师的培训等都与学校领导很大关系。领导应在政策、经费上给予了极大支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篮球运动的开展。

2.师资队伍情况的分析

长期以来,基层对教练员的轮训,继续教育工作几乎没有明确要求和计划,教练员自身也疏于学习,导致篮球理论相对陈旧,技战术水平降低,训练手段和方法落后,远不能适应现代篮球发展的新需要,从根本上影响了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因此,基层教练员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丰富和改进篮球训练的手段与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学生篮球运动情况的分析

学生的篮球运动观念的障碍对篮球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体育运动的深刻影响,包括众多的篮球爱好者在内的社会群体,在体育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表现出转变的容纳及认可程度存在着滞后性。

学生的兴趣是影响篮球运动开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抓住学生的兴趣也就抓住了发展篮球运动的根本。

从上表数据看出男、女生对篮球喜欢程度:男生喜欢的比率为90%,女生为45%,在调查中男女学生人数比率相等,这说明永嘉山区女生的篮球项目开展的不理想,因此,加强对篮球明显的宣传以及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等比赛的宣扬,以激发广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4.课余篮球运动情况分析

(1)课余活动的状况

目前体育课上的教学时数还达不到整体掌握一项运动的需要,76.3%的教师认同课外运动状况是学校的篮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课外活动是必要的,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尝试组织各单项俱乐部,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练习,这样即照顾到了学生的特点,也弥补了一些项目长期得不到开展的缺陷,又能达到选拔人才并进行系统训练的目的。

(2)业余篮球训练

普及推动提高,提高带动普及,业余篮球训练无疑对篮球运动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普遍家长、教师认为业余训练与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故而业余训练受到很大影响,如何解决训练与学习的矛盾是我们许多教师解决的课题。

(3)场地器材状况分析

永嘉山区10所中学中,有6所中学场地器材基本不满足学生的需要。永嘉山区可供广大青少年篮球爱好者开展篮球活动场所较少。虽然各个学校都有篮球场,但对外开放的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学校篮球场对外来人员还进行阻止,这极大地打击了广大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

二、建议与对策

1.制定课余篮球活动制度

为规范课外篮球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保证活动安全,依据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计划制定课余篮球活动制度,针对其活动主体、活动内容、活动场地与器材以及监督检查等进行规定,以学校的规章制度强制实施。

2.完善课余篮球运动的形式与内容

每年定时定点开展各级、各类的课余篮球日、周、月、节活动,校方策划好活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参与篮球节系列的活动,感受和享受篮球文化,激发他们的篮球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锻炼的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篮球运动,并丰富和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

3.培养校篮球骨干

各级学校大都缺乏专职的课余训练教师,可挑选一批体育积极分子组织成篮球业余骨干队伍,带动群众性篮球运动的开展,推动课余篮球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4.加大篮球经费投入,完善场地与器材设施

总之,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课余篮球活动制度,篮球日、周、月、节的文化,广泛开展健身篮球和竞技篮球,加大篮球经费投入,完善场地与器材设施以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山区中学课余篮球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智新.北京市高校篮球运动发展与提高的对策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

[2]谢奇.对浙江省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部分贫困地区体育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四川体育科学,1995(2).

篇9

[关键词]花样跳绳;体质;校园文化;校本课程

花样跳绳是集健身性、趣味性、表演性于一体的运动形式。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真正践行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并在自身兴趣和运动需求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本课题选取南平市的5所中学为例,对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实践与课程改进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查目标、对象与方法

1.调查目标

本课题目标在于通过对南平市5所中学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现状的研究,探讨花样跳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效性和可行性,找到目前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调查对象

本课题以南平市5所直属中学的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

3.主要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南平市5所直属中学的5位校领导、5名体育教师和10名学生(男、女生各5名)进行访谈;对南平市5所直属中学的40名体育教师、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4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5份。重点调查学生对校本课程花样跳绳的喜爱程度及开展的学时情况,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1)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现状

①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认知和态度调查

从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花样跳绳运动较为喜爱,占61.4%;对于体育课或阳光体育活动中加入花样跳绳项目较为赞同,占51.7%。但是当前,仍然有55.78%的学生对于花样跳绳运动的满意程度不高;56.88%的学生认为花样跳绳的课时安排频率较小,运动强度不高,无法满足自己的运动需求,要求未来花样跳绳教学的课时所占体育课课时的比例应该不断增加。

②教师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课题对“教师对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和态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广大体育教师对花样跳绳运动的了解程度较高,“一般”及以上达到83%,并且57.5%的教师都赞同把花样跳绳作为一个单独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师的胜任力方面,35%的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花样跳绳教学。

③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调查

在开展花样跳绳的制约因素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缺少场地和器材,缺乏指导教师,缺少竞赛和表演的机会是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重要制约因素,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1.51%,18.59%和31.06%。

在宣传、推广方面,当前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材、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是花样跳绳在学校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占接受调查教师的32.5%,35%,62.5%和65%。

花样跳绳教学无法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62.5%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目标领域太多,体育课没法承担”;35%的教师认为“没有系统的教材”;45%的学生认为“课时有限,无法完成花样跳绳技能训练”。

(2)花样跳绳运动实验前后学生体质状况对比

为了更好地对花样跳绳运动课程实践进行研究,选取南平第一中学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对学生开展花样跳绳教学前(2015年入学)的测试指标,和经过一年的花样跳绳教学后(2016年)的测试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如下:

①花样跳绳运动实验前后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各项指标对比

通过表1可以看出,P值大于0.01的值为“身高、体重”两个选项,说明这身高、体重两个选项的显著性一般,身高、体重变化不大。但肺活量变化显著,男生和女生肺活量的P值均小于0.01,表现为显著性的差异。说明花样跳绳对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较快,男生的肺活量提高了380.56毫升,女生的肺活量提高了437.81毫升。

②花样跳绳运动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的立定跳远、10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800米跑的P值均处于小于0.01范围,说明各项指标均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男生的立定跳远、1000米跑成绩分别提高了0.7厘米、12.2秒,女生的立定跳远、800米跑成绩分别提高了2.2厘米、10.86秒。男生和女生的50米跑P值均大于0.01小于0.05,说明在“50米跑”中虽然呈现一定的差异,但是显著性不高。表明跳绳运动对于耐力和弹跳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爆发力影响相对耐力和弹跳力较小。

2.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肺活量、立定跳远、长跑等项目的正面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为:

(1)学校对开展花样跳绳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许多中学将学生的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在体育课的开展中也仅是以学生的体育“达标”为目标。没有认识到花样跳绳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将花样跳绳纳入到体育课中。

(2)教师对开展花样跳绳的胜任力不足

虽然大多数体育教师为专业的体育院校毕业,体育素质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花样跳绳技术,但是仍然有35%的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校开设的花样跳绳课程。主要是由于教师缺少参加花样跳绳教练、裁判培训的机会,同时在开展花样跳绳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学生指导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薄弱之处。32.5%的教师认为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可以说师资力量建设与技术指导是当前开展花样跳绳的当务之急。

(3)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平台和空间匮乏

花样跳绳的开展除了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外,还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空间、时间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认为“课时有限,无法完成花样跳绳技能训练”的占45%,同时“缺少场地和器材、缺少指导教师、缺少竞赛和表演的机会”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21.51%、18.59%和31.06%。

(4)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单一

花样跳绳仍然沿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指导”等传统教学方式,采取“个人绳”的方式进行基础的花样教学,而“交互绳、两人一绳、单长绳、车轮跳”等合作式、探究式的跳绳方式运用较少。

三、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对策

要将花样跳绳运动纳入中学的校本课程,就要进一步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的层面出发,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平台和机会、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花样跳绳运动的覆盖面,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

1.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合理进行课程开发

学校要提高对花样跳绳运动开展的重视程度,合理进行顶层设计,将花样跳绳纳入学校的体育教学规划和年度教学计划中。首先,充分认识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好花样跳绳运动。其次,充分认识花样跳绳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性体育,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使花样跳绳运动更加接“地气”。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和活动组织能力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针对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推进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能力提升建设,使体育教师在掌握花样跳绳的技术基础上,能够有效的组织教学,增强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强花样跳绳课程的专家指导。加强体育教师举办、参加各类比赛的机会,为花样跳绳运动开展创设更多的师生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针对当前花样跳绳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适当引进精通花样跳绳教育教学的体育人才。

3.拓展花样跳绳开展平台,为学生创设更多训练机会

首先,学校层面要进一步保障花样跳绳开展的空间、时间、频度,加强花样跳绳运动场地与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活动条件,夯实项目开展的基础环境。丰富花样跳绳场地、设施类型与数量,增配花样跳绳设施器材,增加场地规模面积。其次,教师层面要构建新型花样跳绳课程。加强花样跳绳活动引导,推进自主选项型、拓展体验型等新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在花样跳绳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社团、第二课堂、花样跳绳协会等组织的指导,营造浓郁的运动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花样跳绳运动中来。

4.改进花样跳绳教学方式,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注重学生花样跳绳技能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花样跳绳训练过程中的 “参与程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训练目标,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训练方法,加强“两人一绳、交互绳、车轮跳、单长绳”等不同类型运动方式的使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满足花样跳绳运动趣味性的要求。

总之,在未来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只有进一步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合理进行课程开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和活动组织能力;拓展花样跳绳开展平台,为学生设更多训练机会;改进花样跳绳教学方式,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效能。

参考文献:

[1]刘飞,杨树东.花样跳绳在中小学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03).

[2]杨虎林.浅谈花样跳绳在中学校园的推广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28).

[3]廖晓玲.花样跳绳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厦门市中小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1).

篇10

[关键词] 叶圣陶;科学区角;策略

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探究科学现象的自主活动,是幼儿自由探究科学的乐园。但在现实的科学区角活动实施中,存在教师片面关注材料投放、环境创设和活动秩序等现象。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选择、实施开展和指导过程中不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科学的教育规律。作为以科学启蒙教育为特色的园所,班级的科学区特色打造是教师们在区域创设中的重点。

一、幼儿科学探究行为的特征

众所周知,探究式学习方式符合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科学区的游戏活动通常都是通过操作摆弄的探究式学习激发幼儿获得体验、感受和新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探究行为特征是有差异的。

1.小班幼儿的探究行为特征

小班幼儿的兴趣点落在“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2] 对科学区投放的各种玩具都有摆弄、模仿操作的兴趣。每一次的探索操作可能没有目的性,但他们会对玩具材料提出各种好奇的问题。许多在成人眼里幼稚的问题却是幼儿专注思考、认识世界的过程。

2.中班幼儿的探究行为特征

中班幼儿的兴趣点落在“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如当他们无意中发现不同材质物体的飘落速度是不一样时,他们会自主去寻找教室里的各种物体反复进行体验、尝试和操作,积累了更多有关物体下落速度快慢的直接经验。

3.大班幼儿的探究行为特征

大班幼儿的兴趣点落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大班幼儿在实践中的发现不是教师总结的经验,而是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和同伴交往交流经验所得出。

二、幼儿科学探究行为实录分析

1.小班科学区实录――风信子开花了

【观察背景】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接触科学的萌芽时期,他们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感到新奇和有趣,他们能敏锐地观察到身边出现的新事物并对之充满好奇和兴趣。比如大自然中的植物就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学习课堂。

【观察事件】

寒假过后的开学第一天,眼尖的孩子发现我们科学区自然角的风信子竟然有的已经开花了。没有开花的风信子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热心的小钰儿、澄澄、小昱帮助老师把风信子搬到有阳光的科学区里,他们看着这五株风信子,热烈地讨论着他们的发现:

三人争着闻开放的风信子的花朵,一边闻一边说:“好香啊!”闻完风信子后,他们又去闻闻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一边闻一边说:“咦,它们怎么一点香味都没有呢?”想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地说:“我知道了,因为它们还没有开放,等开出花了,就会有香味了。” 澄澄还主动去找了放大镜来,分给了小昱和小钰儿,他们拿着放大镜,对着风信子的花苞左看右看,小钰儿突然叫了起来:“你们快看,我看到了有一点点粉色的花瓣了,它马上就要开花啦!肯定会开粉色的花,我最喜欢粉色了。”他们继续用放大镜观察其他的风信子,猜测讨论着花苞里可能会开什么花。

【分析反思】

“自然角”的动植物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天地,但由于场地受限,自然角的动植物摆放和科学区玩具材料是分开的。幼儿在自然角观察动植物时不是一C蜂地拥上去凑热闹就是无人问津。由于天气比较冷,我们经常会和孩子一起把自然角的植物搬到科学区晒太阳,也更利于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孩子们无意识的参与引发了幼儿的随机探索兴趣,从发现风信子开花转移到观察花朵、闻其味、观察花苞等方面。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了观察的乐趣。通过实践教师也会有所反思改进,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观察、饲养和探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2.中班科学区实录――蝴蝶快快飞

【观察背景】

中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喜欢操作摆弄物体,观察物体的形态变化,探索材料之间的关联,通过探索操作进行验证,在和同伴交流中得到经验提升。

【观察事件】

科学区新投放了一个“蝴蝶快快飞”的游戏材料筐。材料很简单,在纸杯底钻一个孔,上面用透明胶带贴牢,准备一些简笔画蝴蝶图片,让孩子们在美工区涂好色投放进去。还没来得及和孩子们介绍玩法,小宇已经发现了新增加的材料。他马上把材料筐搬到了桌子上,拿出筐子里的纸蝴蝶,又研究纸杯。俩人对着杯底封胶带的地方左拍右拍的,还一边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小宇:“我可以让蝴蝶在纸杯上飞起来,你信不信?”小宇恍然大悟,“原来是把蝴蝶放在纸杯上让它飞起来。”于是他开始研究怎样让蝴蝶飞起来。一会儿甩纸杯,一会儿拍纸杯,专心地琢磨起来,小宇把弄着纸杯,到处拍,当他拍到纸杯底部时,突然纸蝴蝶动了一下,他好奇地又试了一次,发现纸蝴蝶飞到桌子上去了,他为自己的新发现欢呼起来,赶紧告诉别的同学并演示起自己的新发现。

【分析反思】

每个月我们都会在科学区投放一些新的材料或玩具。有些材料比较简单,可以让幼儿直接自主去探索。教师在旁边暗暗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并适时地引导,让幼儿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知识。

虽然游戏材料所富含的科学道理幼儿不太明白,但在反复的探索中,他已经对蝴蝶和钻的小孔产生了联想和思考,幼儿操作摆弄,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这样的体验是值得称赞的。教师对幼儿在科学区探究行为的观察指导还是应着力于让幼儿充分体验感受,在体验中建构自己的新知识。

3.大班科学区实录――磁性的传递

【观察背景】

大班幼儿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很感兴趣,喜欢通过不断地尝试验证发现问题,运用给自己的方法尝试去解决问题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事件】

科学区里,教师介绍了 “磁性的传递”游戏材料及注意事项后,阳阳小朋友很感兴趣。他只知道磁铁能吸住含铁的东西,但磁性可以传递给没有磁性的物体他没有见过,所以特别想要尝试一下。他拿起长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耐心地把一个回形针放在磁铁上被吸住后,他又开始陆续拿着回形针一个一个地连在前一个回形针上,他发现磁铁能吸住三个回形针,到第四个回形针时就吸不住了。是不是每次都吸三个呢?他反复尝试了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当他准备收拾玩具时,我假装不经意地看到,拿起一个回形针说:“你看这块磁铁磁性很强,轻轻一碰,回形针的头就被吸上去了,如果全身都让此磁铁接触一下,会不会磁性加大呢?”他像是受到了启发,马上尝试起来。这次,他把第一个回形针在磁铁边上摩擦了好几下,然后放在磁铁的一端,接着把第二个回形针的头紧挨着第一个回形针连上,接着又是第三个、第四个,到第五个时,回形针连不上去了。他数了一下,这次一共连了四个。他反复试了几次,都是差不多结果。最后,他把磁铁和回形针分离准备放好,他突然发现离开了磁铁的回形针还受磁性的影响,紧紧地挨着,他觉得特别神奇,兴奋地告诉老师和同伴这个新发现。

【分析反思】

该幼儿平时爱思考、爱探索,对科学探索活动尤其喜欢。对于“磁性的传递”他觉得很神奇,想要自己验证一下。他带着疑问进行了探索过程,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尝试,从普通的磁铁吸住回形针传递个数到用回形针摩擦磁铁再进行连接,最后他发现脱离磁铁的回形针还留有磁性。这个发现完全是他自己通过探索游戏得来的经验。在游戏结束时,他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讲述了自己在磁性传递游戏过程中的发现,还提出了新的设想:“如果不用回形针,用别的材料,不知道能传递几个?”他的新发现激发了其他同伴想要探索的热情,开阔了自己探究的思路和视野,也提升了自己科学探究的经验和能力。科学材料投放的适宜和兴趣是吸引孩子持续探索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样的材料不同孩子探索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经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学会观察和适时引导,帮助幼儿提炼探究过程中的新经验,提高师幼互动的效率。

三、教师科学区指导策略优化措施

(一)选取适合幼儿探究的内容

科学区适合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很广,幼儿园科学区投放的材料分门别类,有关于空气和风的、声音、光影、力、电、磁等,玩具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自制的,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利探究的都是可行的。

(二)投放丰富适宜的材料

科学区材料的精心无疑会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笔者认为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要凸显“四性”:

1.安全性

所有对幼儿的安全造成隐患的材料我们都应该杜绝使用。在材料投放前,我们需要进行检查,如材料是否锋利、是否过于细小、是否经过消毒清洗等。有些细小材料对小龄幼儿不适用,如豆类、回形针等,教师在投放前也要进行安全筛查。

2.趣味性

有趣、好玩的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因此材料的选择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点进行材料投放才能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求知。如小班的万花筒、磁力片、过山车,中班的小猴刷牙、沙漏,大班的管道迷宫、磁性传递等。

3.生活性

材料的选择提倡生活化。材料不是越新越好,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可探究的材料都是我们选择的范围。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能激发幼儿摆弄操作的材料都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凡是生活中好收集、易探索的材料都是我们很好的选择。

4.启发性

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有的材料可以一物多用,如纸芯桶可立可滚,单独使用可以垒高,可以滚动等,如果和其他材料做组合则有多种玩法,如和鸡蛋组合,可以让幼儿当作鸡蛋托,让鸡蛋在纸芯桶上立起来,和绳子组合可以做一个旋转的螺旋桨等。教师在幼儿探究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材料的特点,通过组合、设计、改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使用。

(三)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

1.幼儿良好探究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信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教师要真正成为幼儿探究过程的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但在日常的幼儿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可能会过多地关注幼儿是否把玩具损坏(因为玩具损坏意味着游戏无法进行),是否按照教师的提示要求进行探究活动,是否遵守活动区常规等。这些条条框框的要求无疑束缚了幼儿在科学区的探究行为。我们希望给予幼儿的是相对开放、自由、自主的探究空间,教师对幼儿的信任和适度放手是非常有必要的。少一些“不可以”,多一些“你可以”。允许幼儿出错,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提出要求,以“同伴”的身份共同参与探究活动,以激励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究行为。

2.支持、接纳幼儿在探究行为中的观点和发现

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经常会有困难求助,也会有创意火花,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适度引导。对幼儿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和互动而非直接给予答案和结果。注重活动后的集体交流和讨论,让幼儿在探究讨论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

(四)建立互通的评价机制

在科学区评价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笔者认为要关注以下几方面:1.从科学区创设的环境进行评价。如空间布局是否利于幼儿的探究行为,材料提供是否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等。2.从幼儿在科学区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幼儿是否对科学区材料感兴趣,能够专注于科学区游戏;能否有目的地使用材料进行探究;能否和同伴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所思所想等。3.从师幼互动进行评价。如教师观察方法是否适宜,能否发现幼儿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是否能够适时介入指导,有效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能否关注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并进行个别指导;能否梳理幼儿在科学区探究的问题或新发现,帮助幼儿提炼新经验;能否及时对科学区活动进行反思和调整等。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1-26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