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婴护理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婴护理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 项目教学;中职护理;综合实训

项目教学最初应用于克伯屈的基础教育,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职业教育[1]。项目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当前职业教育课改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大胆探索,是教育教学的一场变革,它要求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开展项目教学,是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的有益尝试。

1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2]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由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与修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某个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与一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看似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制作出某种“产品”,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需求。

2 项目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2.1 项目评估

2.1.1 学生情况评估和项目教学时机选择 我校3年制中职护生年龄较小,在校理论、技能学习的2年和临床实习的1年,一般年龄在15.5~18.5周岁之间,其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但是心智还略显幼稚。且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情况不如人意。因此,这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学生,更不如那些从普通高中或中职护理专业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护理专业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护理职业素质的培养、护理职业习惯的养成等工作均显示:效果不容乐观。因此,进入卫校护理专业学习第一学年就开始学习的《护理学基础》学习阶段中,如果使用项目教学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学生将会无所适从,效果不理想,最多只能在一些简单护理技术操作中开展。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术的学习中,项目教学的最佳开展时机是:第四个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选择我校的2007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进行了项目教学的尝试;并且在2008届9个护理班中广泛开展。

2.1.2 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多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院转岗到学校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我们对常用护理技术的常规教学,已经驾轻就熟,对各项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管理,也能熟练驾驭。本校护理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我们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优良教学环境,正所谓“如鱼得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具及适合开展临床各科护理的模拟病区(护士站、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床单位设备及教具模型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项目教学的需要。

2.2 选择综合实训病例 根据我校目前使用的《护理学基础》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的大纲中所要求的操作项目,结合目前浙江省各医院临床大内科、大外科常用的、基本的护理技术,笔者设计了若干个病例,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要求,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增加项目。要求学生在模拟人身上(部分护理操作可以在同学真实的人体上)进行。

2.3 项目目标

2.3.1 总体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具体目标

2.3.2.1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操作技术;重视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

2.3.2.2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每项护理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不再死记硬背。

2.3.2.3 态度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2.3.2.4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健康的爱伤观念;增强学生的“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期盼心理。

2.4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4.1 拟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包括何时将所选择的病例告知学生,何时制定计划,何时进行项目培训及情境创设,何时实施等。教师开学之初就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训练、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并公布授课计划。考核分为两轮,第一轮考核(每组1次):在学期开始就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考核顺序,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复习、训练,借此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1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每组学生均有可能抽到。

2.4.2 组织计划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推选项目组长。然后,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课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下一周考核的小组,确定实施方案,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以此类推。期末第二轮考核时学生在考核前临时抽取病例和角色。

2.4.3 创设模拟病房,情景角色模拟 由学生轮流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按照医院的排班习惯,要求每位学生均必须有扮演不同职责的“护士”的机会,包括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辅助护士等。在整个《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角色也按照医院的护士分工,如项目组长担任护士长职务,课代表任护理部主任,让不同“职务”的“护士”通过护士帽体现出来。

2.4.4 制定项目计划 考核前6天,学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查阅资料、观看操作视频等作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也包括用物准备和处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每人制定书面计划1份,通过小组讨论后共同制定最优化的项目计划(考核前5天)。考核前4天,在“护理部主任”督促和全班学生参与下,“护士长”将分工结果和“剧本”——项目实施方案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以word文档发在教师的qq邮箱中),同时向实验室老师提出写明实验所需全部用物和具体时间的“实验申请”详单。计划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方能执行,而老师在学生制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及不足,不断完善项目计划。

2.5 具体实施

2.5.1 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10人,推选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规范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在组长(“护士长”)和课代表(“护士部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创设项目情境和制定项目计划,进行角色分工,制定每一角色的职责。

2.5.2 项目培训和考核 每一项操作均已经在第一学年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和单项操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在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中,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如各种注射、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以及各种常用抢救技术等。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下一周将要考核的病例告知全班学生,并引导学生复习下周重点学习内容,课后要求课代表和项目组长及时组织全组学生讨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写出“剧本”,“护士长”给每位“护士”排班(考核的半天内)。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师的督促下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考核的小组在考核后补充练习(一般课外安排),以此类推。护理实训中,主要由实验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自行练习若干项护理操作,实验带教老师负责督促和纠错,并向任课教师反馈,必要时课外开放实验室,继续强化训练。培训方式除了学生练习外,还包括观看操作视频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薄弱的项目加强练习。每次实训课上,实验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考核时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在第一轮考核中,在学期开始就抽签决定哪一组将在哪一周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实验带教老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验申请单,将实训考核用物混合后放在模拟治疗室或模拟护士站中(由于医院毒麻药物管理制度严格,部分抢救药品可用“模拟药物”),届时要求学生自行取用所需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形成对实验老师用物准备的依赖现象,更接近临床实际工作情况。考核中的“病人”,可以是模拟人,也可以是学生,甚至还可以是任课教师,教师扮演“病人”,更接近于“标准化病人”,“病人”能够对“护士”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学生的考核设置更多的“情境”或“障碍”,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更广的思维。这类考核相当于“开卷考试”,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半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和考核病例,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全面、过硬的技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相当于“闭卷考试”,与临床实际又接近了一步——在病区,谁也不知道下一时间会接收一名什么样的病人,病区的住院病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护士只有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每次练习和考核以后,学生按常规完成课后的训练反思,总结练习和考核的得失成败,并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2.6 评价

2.6.1 问卷调查 项目完成后再衡量本组制定的计划是否完善。考核后请学生如实填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用100分制分别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见表1。表1 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多项评分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项目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

2.6.2 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99名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后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我们对比的操作项目分别是“无菌操作”和“氧气吸入法”,所得数据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项操作中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2.626。实施项目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明显。

2.6.3 教师综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对每组学生考核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考核时,教师利用自备数码相机,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立即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给每位考核学生打分,并找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如下(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5分,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操作规范程度30分,操作熟练程度10分,用物处理10分。

3 讨论

3.1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执业能力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本课题显示,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3]。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高度适用于中职学校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项目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中要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课文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等,教师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病例)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科理论和技能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协调关系,有重点、有目的地把各项技能和理论知识分配到各个病例中。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知识,转变传统的“灌输者”角色,扮演学生的“adviser”、“leader”等新角色。

3.3 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论概念,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初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倦怠情绪,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非常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紧缺型初级护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2007届、2008届学生的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非常受学生欢迎,接受该教学方法的学生学习护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高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教师要求.职教论坛,2007(6):9.

篇2

高职护理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涉外护理专业最初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自2012 年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性专业,也是当前护理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旨在培养涉外型国际护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着力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很多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照搬护理专业课程体系[1]的基础上增加英语课程,即“护理+英语”模式,没有从根本上与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接。

我国现行的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多以“学科型”为主,学科型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信息技术基础、人际沟通、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社区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等;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第一学年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学年专业课和部分基础课,第三年临床实习。除第三年临床实习外,各课程群所占学时比例为公共课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国外相比,国外更注重人文课程。以美国为例,美国护理专业人文课程更接近护理教育的实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核心思想是护理工作应首先尊重生命。而我国的人文教育则注重实用,强调学以致用,侧重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完善。

所以,导致目前的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第一,护理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定位不明确;第二,现行教学大纲明显滞后于现阶段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 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普遍存在以“传统的护理教学加英语”为主体的课程设置,造成语言培训和专业培训相脱节,大部分毕业生不能胜任涉外护理岗位,专业特色不突出;第四,教育教学与国内外职业资格考试脱节、与临床岗位工作实际要求不吻合等。这些现行的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另外,从国际市场护理人才需求来分析,第一,国际护理方面,随着全球医疗卫生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发达国家医疗机构为病人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很多发达国家更是大量的吸纳别国的护理专业人员。第二,国内涉外护理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来华外国人员大幅度增加、中外合资医院以及国内各级医院的涉外病房逐年增加,对具有高水平英语能力的护理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涉外护理人才紧缺的主要因素,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是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潜在动力。

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培养合格涉外护士的保证。本文以现行的涉外护理课程体系为基础,从国内外涉外护理人才需求出发,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标准为依据,确定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课程结构,从而进行初步的课程体系改革[2]。

首先,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发展实际把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国内涉外医院、综合性医院涉外病房或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并且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医护人文素养、基础护理技能、临床护理技能、社区护理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熟悉英语国家基本国情、一般法律知识和风俗习惯等,毕业后能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涉外护理工作或在通过国外资格考试后,能够在国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突出涉外特色。课程选择和组织应紧密围绕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构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的优点,与世界接轨。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目前的学科体系设置,借鉴生命周期课程体系,并进行模块化整合,将所有课程分为六个模块[3],依次为:(1)人文社科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计算机、护理伦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课程。(2)专业基础模块:将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学;将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将传统的药理学改为药物应用护理。(3)临床护理模块: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主体采用生命周期式,主要包括:成人护理、健康评估、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急救护理等。(4)英语模块:主要包括:公共英语(精读、泛读、听说、写作)和专业英语两部分。(5)专业技能模块:主要包括护理技术、临床专科护理实训、临床见习、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6)专业拓展模块:拓展模块课程主要是培养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护理能力,包括英语国家概况、世界史、创业与就业指导规划等。

突出涉外特色即突出培养涉外护士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发达国家对护理人员的引进均设置了严格的英语水平要求,因此语言障碍是制约护士出国就业的最主要瓶颈。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英语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公共英语应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将雅思考试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而专业英语课程则应融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讲授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术语,并用英语进行课堂总结。在各专业课即将结束时,开设护理英语课,对所学的护理英语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并加以强化,以提高学生护理英语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引入行业标准(国内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和国际标准(美国 CGFNS考试),促进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4]。

篇3

【关键词】 实习助产士;临床实践;带教质量

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习,检验、巩固与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专业技能,能胜任实践工作。毕业实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工作质量。因此,在助产士毕业实习过程当中,要为其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带教计划,逐渐培养和造就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毕业后才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助产、妇产科护理及母婴保健工作。自2010年3月编印了《实习助产士产科临床实践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应用于实习助产士的产科临床实践带教,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1 应用对象

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的所有实习助产士67人,均为女性,中等专业学校助产专业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产科住院部实习时间为12周,其中产科病房4周,产房8周。2 应用方法

2.1 《指引》的编印内容 根据学校助产士实纲的计划,结合产科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按实习时段,制定了相关的具体指引内容,既注意专业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的培养,得到了全科带教老师的认可。主要包括5方面:①思想教育:了解学生对助产专业的认识与想法,引导正确积极的职业情操,热爱生命,认真对待助产专业的学习与工作。②产科布局概况与管理:产科病房、各治疗室工作间、待产房与产房的污洁分区、各区域护理工作衔接方式等。③产科管理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各班工作流程、产科各项重要规章制度。④产科专业知识:产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产科护理常规、围产期母婴保健。⑤助产操作技能:产前检查、产程观察、正常接产、产科手术病人护理、新生儿处理、母婴护理、产科急危症初步应急处理。

2.2 《指引》的编印特色 学生学习特点仍是依赖书本为多,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因此该《指引》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多地利用布局图、各种图片、模型、简易流程图等多种形式编辑,在重点制度、规范要求中,列举典型不良案例(如抱错婴儿、产前缩宫素的误用等),起到强化警示作用。同时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续获取知识,并按一定的时段操作程序教给学生。且该《指引》体积小巧轻便如口袋书,便于随身携带,随时查阅,可操作性强,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实习工作。全科带教老师讨论达成共识一致通过该《指引》编印内容及形式。

2.3 《指引》的应用形式

2.3.1 带教老师应用 在2010-2011年度带教工作中启用《指引》,全科带教老师熟悉掌握《指引》的具体内容,按实习时段进度,每周安排小讲课,每次课时2小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临床实习助产士带教指导。

2.3.2 实习学生应用 实习助产士入科第一天,将《指引》发给学生,人手一册,由科室固定的带教干事集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入科宣教,介绍科室环境、重点讲解《指引》的顺序内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提出掌握要求。然后安排学生一对一的老师跟班带教,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可随时随地翻阅《指引》,理论联系实践,有效掌握实用技能。

2.4 《指引》的应用评价 产科实习结束出科前对每位助产实习生进行《指引》的应用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实用性,教学演示,教学技能,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综合评价《指引》的应用效果,并作为内容修订参考。3 效 果

应用《指引》的67名实习助产士中,出科考试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合格率均为100%,较《指引》应用前成绩提高明显。带教老师对学生在科表现反映良好,学校及护理部反馈带教质量效果好,助产实习生对《指引》课程设置满意度高。4 讨 论

4.1 符合实习生学习特点 实习护生还没有完全从书本中学习转变到从工作中学习的模式,她们习惯有指导书,且临床操作能力和评判处理事情能力较弱,但产科是一个护理专业性很强的特殊科室,不同于其他病房护理工作要求,尤其是产房工作,以助产士的观察处置为主要工作内容,更要求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因此,有了《指引》在手边,让学生有了文字指导,成为行为指南。

4.2 适宜规范性带教 有了《指引》作为全科统一带教蓝本,学习内容系统全面,详细具体,同时结合了产科重要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岗位职责,警示案例等内容,使带教实施更细致、更周到、更有效,弥补了学生对实际工作较生疏的现状,为毕业后独立胜任工作有衔接过渡作用。由于指导资料一致,带教老师职责明确,对评价各位带教老师教学质量效果有可操作性。

4.3 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 通过《指引》的讲解学习,实践应用,实习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产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规范地进行妊娠诊断、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新生儿处理、母婴健康指导、产科急危症初步应急处理等专科基础操作能力。能完成产科护理各项记录及护理文书书写,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4 专业素养培养 助产士服务的对象是两条生命,珍惜生命,尊重人的健康权力和尊严是助产士的天职。随着优生优育及社会母婴工作的重视和孕产妇自我防护意识的加强,不容在工作中有半点疏漏,要求操作娴熟保证母婴安全,这给在床边操作的护生带来一定压力,也给老师带教增加了难度和风险,提高学生的病情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临床带教老师面临的挑战。有了《指引》的应用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养成关心爱护妇婴的行为,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了踏实勤奋、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和辩证思维工作方式的高素质助产人才。

篇4

关键词: 工作过程; 高职;妇产科护理; 课改

【中图分类号】G712

《妇产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针对女性一生中不同阶段提供相应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并具备对妇女常见健康问题指导和宣教的能力的一门护理技术。课程涵盖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从事各级医院妇女护理及社区妇女保健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传统教学突出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训课,理论与实践在传授上完全割裂开,不能较好地解决学生理解难、实践能力弱的问题,不能与真实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生就业后普遍感到学校传授知识与具体岗位工作不能够很好的结合。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过程的改革非常有必要。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1.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分析

妇女护理是护理专业重要工作之一,妇女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妇女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妇女护理的职业岗位要求护士有较多的爱心和耐心、较丰富的人文素养、较过硬的护理技能和职业护理能力。

根据临床工作过程及国家卫生部执业护士上岗证考核的内容要求,我们把本课程分为四项典型工作任务:正常妊娠妇女的护理、异常妊娠妇女的护理、常见妇女疾病的护理、计划生育技术的护理。课程内容从正常妊娠妇女护理技术到异常,然后再进入妇科疾病护理和计划生育技术护理,从单一的护理技能到综合护理技能,学习难度逐步增加。并由妇女护理工作任务导出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项目,把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与妇女临床护理技术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重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本课程改革立足于护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原则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为了更为清楚的表述课程目标,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价值,本课程采用学生在相关课程内容掌握中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基本格式为“能(会)+程度用语+动词+对象”。

1.3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采用 “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模式,以工作过程为领引,通过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实训室操作训练及考核、毕业生产实习等,达到护理人才对妇女护理技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将临床病例讨论融入到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打下较全面的基础。此种教学形式将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复杂的问题情景中逐渐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专业能力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操作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针对高职护生职业素质、操作技能、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状况,对妇产科护理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2.2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的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改革后的妇产科护理考核将有机地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种评价方式[1],在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地进行有效地教和学的过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信息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尤其对学生在态度、思维、情感等方面的评估可以由学校、临床带教老师甚至病区患者协同完成,由此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真实的综合能力。

3.实施课程改革后的结果

通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护生进入临床的适应期明显缩短,护生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4.小 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后,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关键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是卫生保健体系改革的要求[2]。随着卫生保健体系的转变,母婴护理正日益成为护理界关注的热点,专家们也一再呼吁妇女的健康、快乐和尊严应受到重视,保证母亲安全应成为全球性的行动[3]。为适应新形势下妇女保健事业的迅速发展,护士角色也在不断地扩展,护士不仅是患者直接的照护者,同时还扮演着咨询者、协调者、组织者等多种角色。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人际沟通、评判性思维、决策和管理组织等能力,护理教育的滞后迫使教育者需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中的弊端和不足,积极探讨建立新型的妇产科护理的教学改革模式以适应21世纪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5

陈桂园:女,硕士在读,主管护师,讲师

陈桂园季兰芳胡野金庆跃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两种护理分科的认可度,找出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设置疑问,引导思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人民卫生出版社相关课程的编者和我院首届国培班学员对两种护理分科的认知状态和倾向性。结果:67.1%的教师倾向于临床分科,32.9%的教师倾向于生命周期分科。结论: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较多,改革阻力较大,但已经渐渐深入人心。

关键词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生命周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6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cognition of two kinds division in nursing curriculum setting

CHEN Gui-yuan,JI Lan-fang,HU Ye,et al

(The Medical College of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321017)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acceptance of two kinds of nursing curriculum recently 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etting the life cycle curriculum.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set questions for nurs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guide thinking.

Methods: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editors related courses from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and the first national training students was sueveyed about the two curriculum of cognitive status and tendency.

Results:67.1% teachers tend to clinical division,32.9% teachers tend to life cycle division.

Conclusion: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 of life cycle,but has gradual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although reform resistance are large.

Key wordsNursing profession;Curriculum setting;Life cycle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因而重新构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1]。随着护理学教育的发展,我国目前有许多护理院校已经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而且改革的幅度和力度均较大,不仅仅限于在微观上对某些课程或内容进行修补,而是从宏观上打破了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学科设置体系[2]。故我国现行护理专业临床护理课程目前存在两种分科,第一种按临床分科,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第二种按照生命周期分科,分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两种分科在我国各大院校分别实施,争议较大。2013年3~9月,我们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护理相关课程编者和国培班学员两部分。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相关课程的编者87名,其中男23名,女64名。具有中级职称25名,副高以上职称62名。我院首届国培班学员46名,其中男1名,女45名。具有初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16名,副高以上职称19名。这些编者和学员分别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包括浙江省内及省外的38所高等学校及相关教学医院。

1.2方法本研究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自行设计,经有关护理专家审阅并修改而成。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名称、教师职称、任教课程、课程设置倾向性、生命周期课程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建议等。利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会议和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集中学习的机会,现场发放问卷,现场答卷并现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133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90.2%。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封闭式问题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开放性问题的数据进行逐条梳理,将其归类整理。

2结果

67.1%的教师倾向于临床分科,32.9%的教师倾向于生命周期分科。倾向于临床分科的教师认为内、外、妇、儿的传统分科与医院临床实际分科接轨;医护一家,与临床医学分科同步;系统性更强,符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分科,分科清楚,方便教学内容的设置,且与医学基础课程能较好衔接,便于学生理解,适合学生见习和实习。倾向于生命周期分科的教师认为生命周期分科体现护理整体特征,因为任何时段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能用内外妇儿的临床分科进行割裂;人生每一阶段的表现不同,护理方式不同;此种分科更能突出护理这一级学科的系统性,避免知识讲授重复,更接近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与国际接轨,更符合护理发展方向。生命周期课程设置最大的困惑是师资的培养,承担每门生命周期课程的教师要求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通,如何胜任。课程安排困难,教师分工以及教研室教学管理难协调。与临床无法接轨,内容安排上同一疾病应归哪科讲授不明确。与临床分科不一致,理论课与实习(学生下临床)不匹配。故有教师建议:生命周期课程为授课知识体系,临床分科知识体系作为网络平台,进行至上而下的改革。

3讨论

3.1生命周期课程设置问题重重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深切体会了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教学方面,课程改革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老师固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出现教师教学难,课程安排困难,教师分工以及教研室教学管理难协调等诸多问题。当然,有些学校有名无实,虽然按照生命周期来设置,但实际教学还是内、外、妇、儿各科,仍然抽出来分别由内、外、妇、儿等老师分开任教。也有些院校上了几届,又重新走回老路。学生方面,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医院,而绝大多数医院的临床科室是按照内、外、妇、儿的形式进行设置。生命周期课程模式与学生将来见习、实习以及就业所面临的临床岗位设置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有学者们在每一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综合模拟训练,使学生能运用系统所学知识解决岗位所需核心能力[3]。

3.2临床分科课程设置根深蒂固本调查结果显示,67.1%的教师倾向于临床分科,主要观点为临床分科课程设置与临床医学设置一致,与医院临床分科一致。现任的教师都是内、外、妇、儿学科体系下的学习者,对临床分科课程设置已经非常习惯。另外,生命周期课程设置与临床岗位矛盾突出,故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唐红梅等[4]则明确指出临床护理学知识只是按照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护理学专业特色不突出。

3.3观念有所转变,课程改革渐渐深入人心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徐燕等[5]分析中、英、美三国内外科护理和成人护理课程理念中指出,中国护理课程体现的是以疾病为中心、以疾病治疗为导向、以医院为基础的狭义的护理理念;英国和美国的护理专业课程则更多地体现的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维持、促进和恢复为导向,以医院、社区和家庭为基础的广义的护理理念。从倾向于生命周期课程设置的教师来看,这些教师对护理、人、以及护理和人的整体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护理不同于临床医学,护理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需要突出护理的特色,需与国际接轨。诸如此类,突显了护理教师观念上的转变,说明了护理改革渐渐深入人心。刘玉美[6]认为现代护理学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胎儿期、婴幼儿期、少儿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设立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护理行业的发展,更能体现现代的护理理念。徐仁华等[7]报道,成人护理将内外科整合,整合教学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师生间的互动。

有研究认为护理学与医学是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并相互依赖的两门科学,护理学是基于人文学理论的应用学科,医学是基于生物学理论的应用学科,以人为焦点的课程设置模式是护理学专业特色的需要[8]。自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是什么,护理专业的特色是什么,护理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众多问题接踵而来。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将如何继续实施,真的值得深思并有待我们继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闫瑞芹,沈宁,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2005,20(1):75-77.

[2]罗艳华,周英,苏茜,等.香港两所护理学院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和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11,36(6):512-513.

[3]高薇,孙静,卢玉仙.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9):393-395.

[4]唐红梅,岑金.我国护理教育的研究趋势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1):89-93.

[5]徐燕,王志红,李家顺.中、英、美三国内外科护理/成人护理课程理念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3.

[6]刘玉美.浅谈成人护理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80-81.

[7]徐仁华,王兴华.护理本科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的调查与思考[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2):129-132.

[8]赵杰刚,高木广文,细谷幸子,等.日本护理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5):87-89.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2007级3年制护理学专科11.12 班护生104名,男3名、女101名,年龄21 ~ 23 (21.8±0.8)岁,均为统招生。已完成前期解剖、生 理、护理技能学、护理形态学等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和大学英语、英语口语的同步阶段性教学。按班级及 教学模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5人(12 班),实验组49人(11班),教学课本为人民卫生出版 社出版供高职高专使用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 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以及双语版《成 人护理》和《母婴护理》;我院自行编著的《医学护理英 语》教学时间在2008年下半学期,并由同一组教师 施教。由4名教师任教,4名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研 究生,从事教学7年以上,精通医学英语和临床护理 相关课程的教学,试讲合格。担任对照组内科护理学学前期《健康评估》的教学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引进一 些基础的医学英语单词的教学。①疾病的常见症状 和体征如略血(Hemoptysis)、呕血(Hematemesis )、 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心脏杂首 (Cardiac Murmurs)。②常用护理诊断:引入北美护 理诊断协会(NANDA )通过的、以人类反应型态(Hu- man response Patterns)分类方法所提出的128个护 理诊断:如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Risk for Im¬paired Skin Integrity )、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体液不足(Fluid Volume Deficit)。③基本护 理病历的英文书写:根据临床医院对护理英文病历的 要求,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讲解。

     1.2  方法

    1.2.1调整教学计划将医学护理英语的课时分 散到临床护理教学的各课程中,进行整合,不再单独 开设医学护理英语。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将临床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护理(252 h)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合并为 母婴护理(126 h)总学时378 h。将空出的学时用于 雅思、RN考试辅导等国际接轨课程的学习。

    1.2.1.1师资的统一为保证实验组双语教学的质 量,对教学教师进行统一的规定和培训。选取其中1 名教师作为骨干前往新西兰WAKAITO大学学习双 语教学和师资培训,为期35 d,并考核合格。回院后, 对其他3名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培训,共4次、8学时。

    1.2.1.2教学的实施以临床护理教学为主,以医 学护理英语教学为辅。加强双语的同步训练:课堂上 对重点内容以英文板书为主,汉语讲解为辅。让临床 护理知识和医学护理英语相互联系,比较记忆,并不 失时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以达 到强化理解巩固记忆的目的。如在讲解心绞痛的疼 痛特点0寸,对疼痛的部位、特点、过程、放射痛等进行 汉语描述的同时可进行英文的板书:Angina (How to Evaluate Pain)

   

    0. Location: precordial,substernal.

    1. Characteristics: compressing, choking, squee¬zing.

    2. Duration: usually five to ten minutes,relieved by rest or nitroglycerin .

    3. Radiation: left arm or right arm,neck,back.

    1.2.2评价方法

     1.2.2.1考核成绩评价对临床护理内容(内、外、 妇、儿科护理)统一 2份试卷进行理论考核,选用我国 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中2006年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试 卷进行考核,每套试卷100道选择题,共计100分;选 取美国注册护士考试RN的50道选择题进行理论考 核,测试学生医学护理英语的掌握情况,每题2分,共 100 分。

    1.2.2.2问卷调查设计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了 解两组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学习兴趣、知识 掌握、技能及实验组对双语教学评价等。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描述,计量资料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检验水准a = 0. 05%,并普遍认同教学模式(占98-0 %)=对

    2结果

    2.1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医学护理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见 表2。

    表2两组学生对医学护理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3讨论

    我国将护理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医学知识的掌握 和护理患者能力的培养上,同时也要求具备熟练的外 语能力111,国内较多的英护专业因此应运而生

本次结果表明,实验组91. 8%学生对这种教学 组织形式持肯定态度,认为开设这种形式的课程具 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实验组相关知识考核成绩与对 照组差异不显著0. 05 ),而两组专业知识考核 成绩和医学护理英语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C0.05,尸<0.01)。实验组普遍认为双语教 学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占85.7%)、加强单词记忆照组对于医学护理英语的教学认可度较低,仅29.1%。实验组对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 生对其组织形式满意、认为有利于中英文知识的强 化和成就感的建立。但在学时的安排、中英文比例 上反映不甚理想。部分有出国意向、英文较好的学 生希望加大双语教学中英文的比例、增加课时;同时 有些英文成绩不佳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希望减少 双语教学中英文的比例。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 程中要注意:①在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临床护理教 学任务的基础上,导入双语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临床 护理教学的科学化和国际化,但要掌握好双语教学 的难度和中英文比例分配,因材施教。②双语教学 虽然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思路,激发了学 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必须强调要以临床护理知 识为主,医学护理英语的学习为辅。③建议在学生 入学时就进行一次英语水平测试和就业意向调查, 将有出国意愿和英文好的学生编入一个班,进一步 强化双语教学。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43-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的提高,对无痛分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真正的为孕产妇服务,从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上为他们创造舒适的心境、健康的身体以及顺利自然分娩的内外环境是产科助产护理专业研究的方向。我院自2005年01月开展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以来镇痛效果显著,现选取2008-1-1至2010-11-11的386例无痛分娩过程中的护理体会及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产妇年龄20~34岁,孕周37~41+6周,经正规产前检查无产科合并症和阴道分娩禁忌证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1.2 方法

单胎头位,宫缩规律,宫口开大达2cm,进行常规的硬膜外麻醉穿刺,取L2~L3间隙,穿刺成功后,向硬膜外腔头端置管3-4cm,推1%盐酸利多卡因3-4ml,再接PCEA持续给药,配方为生理盐水60ml+罗哌卡因75mg+布托菲诺3毫克或芬太尼0.2mg,以4ml/h的速度维持,也可在疼痛比较剧烈时再推注以上药液4-5ml。

1.3 结果

经阴道分娩371例,其中产钳2例,镇痛效果满意312例,占84%;较满意59例,占16%。因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和胎儿窘迫改剖宫产15例,镇痛效果满意11例,占73%;较满意4例,占17%。

2 护理

2.1 入院宣教

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家庭支持情况,为其详细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宫缩阵痛的性质、生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及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让产妇充分认识分娩这一生理过程,解除思想顾虑,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2.2 心理护理

产妇及家属在整个孕期对胎儿的健康状况尤为关注,在选择分娩方式上更多担心的是胎儿是否安全,无痛分娩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麻醉是否对胎儿有因影响等,所以助产士应运用医学专业知识对其作出详尽的解释,使其取得信任感、依赖感,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2.3 无痛分娩过程的观察

硬膜外麻醉镇痛的产妇,在阻滞前必须常规建立静脉通道,这样有利于:1)适当扩容,预防硬膜外麻醉时广泛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低血压2)可根据母婴病情变化随时给药这是保证产程顺利进展和母婴安全的关键。同时还要安置胎心监护和给产妇安置心电监护仪,以持续监测胎心和宫缩的变化,并及时监测产妇的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根据产妇心功能情况进行补液。第一次注药10~15分钟后,产妇疼痛基本缓解,助产士要守候在产妇身边,倾听她的主诉,用手触摸宫体,随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医生处理。由于骶神经阻滞,盆骶反射减弱,可能导致血浆催产素水平下降,使宫缩减弱,这时应遵医嘱适当加用催产素,用浓度为0.5%的催产素由8滴/分钟开始逐步调整滴速至有效宫缩,不超过40滴/分钟。助产士30分钟记录胎心一次,每60分钟肛查一次,以了解宫口开大及胎头下降情况并记录。进入第二产程后,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宫缩间隙学会全身肌肉放松,以恢复体力并加速产程的进展,同时准备好产包,及时有效完成接生工作并适时给予心理支持,正确进行新生儿评分和护理,以防新生儿发生意外。

2.4 产后产妇的恢复和保养

胎儿娩出后进入第三产程,此时肌注催产素20单位,促进子宫收缩,接生者要使胎盘及时完整的娩出,检查宫颈阴道,有裂伤血肿应给予缝合,减少产后出血。助产士要协助麻醉师拔除硬膜外导管,并注意穿刺点的保护。最后,助产士应将新生儿抱至产妇身边,按时完成早吸吮和早接触工作,以促进子宫收缩和母子感情的加深。产后观察应注意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观察排尿,如发现尿潴留及时处理。产后4~6小时尽可能予以适量的高能量半流质,并以休息为主,6小时后可逐渐增加各种营养丰富的饮食,根据情况适当下床活动,但要注意缓慢适应地转变,同时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并多饮水,多吃纤维食物,以利于大便通畅。

篇8

[关键词] 妇科护理; 安全隐患;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89-01

“保证医疗安全、确保患者安全”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护理安全指的是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者是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是死亡[1]。在妇科护理工作中怎样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为患者营造和谐的就医氛围,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如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只重视解决母婴健康问题,忙于处理急症,却忽视了潜在法律问题,如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产妇知情权、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等问题,易引起纠纷。现护理专业多招收中学毕业生,录取分数不断下降,多数护士欠缺学习、沟通与处理问题能力,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不强,缺乏通过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并提供相关证据保护自己的意识。

1.2 护理制度落实方面的隐患 部分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个别护士缺乏责任感,将交接班查对、登记等制度仅流于形式,难免造成无菌物品及药品过期,影响急救时应用,甚至带来严重后果。比如,新生儿出生后手镯上的记录与母亲信息查对不严格,甚至出现书写错误,未严格按要求指导母乳喂养等,以致出现新生儿呛咳、窒息等现象,极易引起护理纠纷及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业务能力较低,专科护理知识欠缺 临床护士多数未经过内、外、急诊等大科轮转,经验相对局限,观察病情与操作技术方面受专科知识所限,科室收入合并心血管或内分泌疾病患者时,护理过程难以准确客观的体现观察、处理病情的所有措施。年轻护士有时来不及系统培训就仓促上岗,技术操作不熟,缺乏自信,难免引起患者的不信任、不满意。护生在学校教学中,妇科护理教授内容有删节,似乎更重视内、外科护,一旦进入临床,专科理论知识则突显不足,加之妇科实习时间一般相对较短,为临床带教也带来一定困难[2]。

1.4 护理人员欠缺保护隐私意识 妇科病人因其特殊性,在搜集资料与护理操作时,需尊重患者隐私。然而现部分护理人员当问及婚次、妊娠、性生活等隐私问题时甚至有第三者在场;操作时,暴露过多或是有其他家属在场,为患者带来一定的不便与顾虑。现部分患者有意、无意地隐瞒孕产史,医护人员再三强调的注意事项也不予以配合,如宫外孕患者观察期间擅自离院,输液过程擅自改变输液速度等也给护理工作带来风险。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与自我保护意识 科室内应制定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加强劳动纪律管理,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工作中强调无菌技术操作意识以及消毒隔离管理。重视对护士的护理安全与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条文,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3],同时须明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防范护理纠纷。伴随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员须加强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守法,而且能够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2 增强护理管理与质量监控 护理人员具备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本条件。护士长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对护理单元内的高危因素和潜在隐患进行评估,管理好高危环节、高危时间与高危人群等隐患,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安全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提倡安全文化氛围,启发护理人员树立爱心,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意外的预见性,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3 加强业务知识与技术培训 护理人员不但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操作技能水平,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进而拓宽知识面,汲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伴随医学进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与患者对医护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护士角色的多元化职业需要。故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主动接受继续教育,精通护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专科护理要点,熟悉新理论、新技术。

2.4 遵重患者隐私,注重沟通 年轻护士应多向经验丰富的护士学习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护士长也应适当在患者面前维护年轻护士,增强其自信心,教其关心、尊重患者,切实为其解决问题,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询问病史时,往往涉及性传播疾病、未婚多次人流等隐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情况、今后生育问题以及社会均有较大影响,故询问病史时应避免第三者在场,以防揭穿患者隐私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4]。患者床头卡上不写诊断或写替代诊断,既可尊重患者隐私,又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对于妇科合并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安排单人房间,做好保密与消毒工作,避免引起其他患者的恐慌与散布隐私。

3 结语 护理安全是妇科患者的基本需要,本文通过对妇科安全隐患的分析,让我们理清了工作思路,规范了护理行为,同时加强了护理安全教育。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都对妇科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应该为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营造出一个更安全、更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吕玉兰,占惠鸣.妇科病房护生带教中的护理安全及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90.

篇9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产科护理工作关系到孕产妇的安康及治疗效果;而产科护理工作者,尤其是助产士,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群体,其护理工作关系母婴生命的健康,甚至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笔者就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对策。

1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护理及助产队伍的年轻化,处理问题综合能力差 近几年来,我院产科临床一线新补充大部分刚毕业的年轻护士,使产科护理队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有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护士占40%。她们在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与产妇家属的沟通能力,应急抢救及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不强,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影响抢救的工作质量。

1.2 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程、制度不到位在各种实际操作(包括产程观察、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婴儿护理等)过程中,若责任心不强,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记录不详细、母婴出现异常先兆或产程停滞等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若助产士产程观察不到位,就会造成急产或婴儿分娩于待产床中,甚至有造成母婴产伤的可能。另一方面是缺乏慎独精神,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极易出现用错药、抱错婴儿或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甚至危害母婴生命而影响了两代人的身心健康。

1.3 业务技术水平缺陷导致母婴意外创伤 产科工作的专科性特别强,其技术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助产士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安全。如产前估计胎儿大小和产程进展及难产的判断能力、接产技术、产后产妇的观察、新生儿的处理等,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新生儿窒息、母婴产伤及产后出血等意外发生。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时刻,会因技术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而主次不分,不能迅速准确地配合实施抢救措施,给护理安全埋下了隐患。

1.4 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护理文书书写 产科病历中,护理记录表格填写较多,会出现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或忽视非操作性记录。如宣教、告知性护理措施等无记录,前后护理记录不符或与病程记录不一致,甚至个别提前写病情记录及交班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慎独精神,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意义。

1.5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部分人员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引起家属的反感,同时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使其不满而遭投诉。

1.6 自身职业风险防范知识缺乏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艾滋病的流行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也呈上升趋势,而产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产妇的血液及体液,助产时被羊水溅到脸、眼、嘴、颈部,在行会阴缝合、伤口缝合、产后清洗器械及抽血等操作中,都有被刺伤的可能,还有产科有些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防护知识不太清楚,在助产过程中被针、剪刺伤,大部分采取自行处理的方法,很少有人登记上报,这对产科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责任心是良好素质的根本,增强责任心是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进行安全护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对产科护理人员要经常加强责任心教育和安全教育。如通过晨会学习或组织法律法规学习,定期召开科务会议进行护理质量分析、典型个案讨论等,以提高每位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增强防范差错事故发生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安全护理的目的。

2.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产科护士和助产士除了熟练掌握“三基”外,还要精通“三专”以及产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理和使用方法。我院产科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科知识、急救技能以及急救仪器操作规程的培训、考核,重点培训、考核产科危重患者(如新生儿复苏、产后大出血、子痫、羊水栓塞等)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以达到锻炼、提高护理队伍的急救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

2.3 加强护患间沟通交流,消除纠纷隐患 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若有产妇缺乏对分娩的正确认识,心理承受力差,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心理障碍,而导致人为的护理不安全或产科并发症等。我院产科年分娩量达2000例以上,有时因护患沟通不到位而发生纠纷,针对此不安全因素,加强了管理,规范产前、产时宣教,要求护士及助产士在熟练掌握业务技术的基础上,同时掌握一定技术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释、宣教,诚恳地回答问题,特别是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情况,要予以同情,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及耐心的指导,以解除产妇及家属的紧张情绪,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意外事件。

2.4 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病历质量 护理文书是衡量医院管理的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纠纷发生后家属极力要求查阅的首要文件之一。护理人员必须重新审视病历的功能、作用和社会价值,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要求,及时完成产科专科病案记录,使护理文书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在记录中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如“很多”、“大量”等,也不要凭主观记录,更要杜绝提前书写病历记录及交班报告。同时要求有经验的护士对护理文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好质量关。

2.5 抓关键环节监控,提高护理质量

2.5.1 抓关键患者 产科危急、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接受特殊治疗患者如输血,静滴硫酸镁、氯化钾、催产素引产等。

2.5.2 抓关键制度 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产科、儿科合作制度等。

2.5.3 抓关键时间 节假日、双休日、夜班、交接班及工作忙、人员少时,及时安排人员援助,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2.5.4 抓关键人员 新上岗护士及进修实习人员、责任心不强及技术较差人员、生活中干扰因素大的护士,针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合理搭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及时完成。

2.5.5 抓应急状态管理 对急救物品实行专人负责,定点、定量放置,定期检修急救仪器性能,力求急救物品完好,处于应急状态。

2.6 加强产科护士职业风险管理 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风险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为此,我科专门建立有效的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制定针、剪等锐器刺伤登记、上报和追踪制度,并要求临床产科护士在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时戴手套,接产时戴帽、口罩、防护眼镜,穿专用鞋、防水接生衣,进行宫颈、阴道、会阴伤口缝合时,要特别小心、谨慎,避免损伤。一旦发生职业损伤,应按正确的方法、程序处理。

产科医疗安全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每个孕产妇都希望有良好的分娩过程,其预期高于其他科室。因此,作为一名产科护理工作者,就要全身心投入,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专科技能,以敏锐细微的观察力和慎独的精神,从细微处做起,认认真真做好每项护理工作,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孕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篇10

1.建构主义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

1.1护理课程结构[3]。课程结构要体现多样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个体是通过与社会环境之间解释性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的,学校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特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运用和验证所学到的护理知识;按知识的层次性、连贯性、难易性科学地设置课程内容和编排方式,把护理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学科间横向联系。打破临床分科而造成的知识割裂弊端,淡化学科界限,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注重素质与能力教育的护理课程体系[4]。按照生命周期模式重组护理课程,根据生理、病理及心理等内容整合“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按呼吸、循环、泌尿、血液等系统重组内、外科护理学内容,整合为“成人护理”等。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生命初期到老年等各阶段护理的学习,整合和优化涉及从良好健康状态到严重疾病状态每阶段的护理内容,侧重于解决临床实际的护理问题,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1.2教学模式[3]。教学模式要体现交叉建构性、生动性、情景性和个性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在其结构上是一种网络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储存是网状的。以往护理教学模式主要是三层楼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过分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而忽略系统之间横向联系,学生很难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具有“意义建构”性的知识结构,极大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护理教学模式必须从“层状”走向“网状”。理论与实践交替,构建密实知识网,增强知识凝聚力;体现“以实践为主体,以理论为辅助”的职业教学观,增加教学实践比重,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并在实习前增加护理技能训练和模拟、仿真考核,让学生早期过渡到准护士的角色;提供真实工作情境体验,加强情境化教学,重视由课堂向自然情境学习的回归,致力营造有利于情境性学习的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根本保证[5]。

1.3教学方法及过程。教学方法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教学方式授课[6]。可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7]:(1)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意义构建。(2)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3)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期刊或网络等其他途径查找和学习相关信息资源[8]。(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5)进行学习效果评价。(6)强化练习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方案。

1.4课程体系实施[3]。课程体系的实施要全方位促进和形成意义建构。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建构自己的经验[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教学实施的重心由教师“教”转移为学生“学”。通过提供案例和组织讨论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教师应注意不要限制学生对各种可能的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是精心地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空间的关键侧面,从而更好地利用所设计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是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10]。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1]。

1.5教学评价体系[3]。教学评价体系要体现客观性、真实性、有效性。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真实性评价方式,教师应当在知识和技能实施的现实情境中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熟知未来工作环境的应用方式。在人文和专业基础课程中,根据课程性质、目标,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考核,并通过平时讨论、笔试和操作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价。

2.建构主义在我国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建构主义用于护理各科的教学中,并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证明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积极效果[6,12,13]。

3.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护理教育的意义

3.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3]。教师从浅至深为学生创设情景,学生利用情景,启发思维,结合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将当前问题逐个攻破,因而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3.2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为学生创建“情景”,启发思维,引发联想,带着问题,经“协作”“会话”,最后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利于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13]。学生在协商讨论过程中,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3.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2]。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要结合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孟小芬.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6):371.

[2]周厚秀.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基础护理教学设计[J].现代护理,2002,8(10):788.

[3]章雅青,陈颖,王馥明,等.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24-25.

[4]叶自雯.深化护理教育改革培养新世纪护理人才[J].当代护士2001(4):18-19.

[5]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6):1-4.

[6]陈荣芝.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7,14(8):23-25.

[7]顾琳琳,杨瑞贞,赵光远.建构主义理论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65-66

[8]叶旭春,姜安丽,沈洁,等.采取课前检索作业法培养护理本科生信息素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69-70.

[9]徐斌艳.极端建构主义意义下的数学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2000(3):20.

[10]杨国愉,冯正直,刘云波,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观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11-13.

[11]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