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篇1

引言

一般我们将与人类社会用水有密切联系而且能够不断进行更新的淡水统称为水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在这众多水资源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且它更新的周期也是最大的,因而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中的首要任务。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地下水资源具备两种特性,一个可再生性,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一般是一千四百多年,因而对其在参与现代水循环中的补给速度就比较小,而且地下水的大部分储存资源都不能进行到现代水的循环之中,所以这部分水资源就是地下水中的不可再生部分,所以我们在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在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水力的联系,而且对于地下水资源本身来讲就具备着系统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个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任何一部分水资源的加入或是排出,所造成的影响都会涉及到整个含水系统,这也正是地下水资源系统性的体现。

1 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我国的地下水的平均开采量都是逐年增长的,与此同时,我国百分之九十城市的地下水都遭到了污染,这其中包括有毒物质的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状况由而向面的进行扩展,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高达近百亿。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对我国的一百一十八个大中型城市进行了地下水的监测,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地下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四,而污染较轻的城市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三,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地下水的三氮污染最为严重。在农村中,有近三点六亿的人已经喝不到健康的、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了。另外从我国的地质环境公报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地下水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也存在些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由此可见,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推进,众多环境问题纷纷涌现出来。森林的无休止砍伐,大气污染程度的加剧,使得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政治问题。其中水污染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成为当下社会最热点的话题。

由于工业用水量之大,排污及处理污水的系统的不完善,商家环保意识薄弱,人们用水危机意识的淡薄,导致地下洁净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随着地下水水位的不断下降,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威胁。许多生态景观遭到破坏,例如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湖面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严重影响到鱼虾的繁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的济南泉水,山西的晋祠泉等都因水位年年下降,最终导致泉水的枯竭。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过大,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青海的湖水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青海主要补给的河流出现多次断层,甚至有些小河已经干涸。这一系列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都源于地下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及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2 我国地下水资源/!/稀缺恶化的原因

我国的建设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许多专家学者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都是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水资源被大量的开采,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不能被很好的使用,导致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最终导致水污染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地下水污染的危害认识存在欠缺,没有把对地表水的保护灌输到对地下水的保护中来,这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降水量分布不均,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给,当地人们对地下水的依赖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3 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快地下水资源组织结构的建设步伐,构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心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建设可以分析,尚需完善的水资源组织结构在联网系统构建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往往生态灾难之后水资源流失问题才被发现。从避免水资源灾难性后果方面考虑,关于地下水的开采问题需要积极构建专业的国家地下水资源保护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管理,合理设置地下水资源动态管理网络,在不间断动态网络监控过程中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从储量及水资源更新速度我们可对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合理估算,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快地下水资源预警系统及地面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地下水资源的早期预警工作。此外,针对西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还应采取严密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制度,及时预警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问题,尽可能阻止地下水资源生态灾难等严重问题的发生。

3.2 做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工作,平衡水资源的利用率

篇2

关键词:生态保护水污染水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称为生命之源,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人类所能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创造优美的水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同时水资源保护也日益提上日程。水资源保护是有针对性地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影响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从而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体系。水资源的污染防治由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为技术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逐渐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落后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出台许多排污标准和规范,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 环境保护法》以及各种排污标准和规范,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严格执法,难以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尤其在20世纪末,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流域水源严重污染而目前水资源保护仅仅是从环境方面管理,没有从水资源方面治理,水利部门缺乏各种条例来保护水资源,从而形成多头管水、条块分割的局面。目前,我国“多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2.2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最为广泛、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用水浪费,大大加剧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多数用水单位或个人普遍存在浪费现象,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在农业灌溉方面,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缓慢,水消耗大,用水效益较低。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然浪费严重,由于我国部分城市管理机制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新兴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低,大多数地区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于先进国家数倍,而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因此,随着未来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生活节水对缓解城市供水矛盾更具有重大意义。

2.3水环境治理重视不够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污水治理的设施及配套设施投资不足、河湖水域的养殖业缺乏科学化管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适应新排放标准的要求等方面。

3、我国水资源保护对策

3.1加强立法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水资源,水利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各种水资源管理的办法和条例,明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地位、职责和权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首先,以法律形式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地位,明确其实际管理权,加强流域机构的建设。其次,将水资源保护工作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提高污水治理费,从经济方面减少水污染。最后,统一规划流域内水资源,保证流域的生态流量,以实现流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为前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取水量、排污总量及相应的总量分解目标。

3.2确立全面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高效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保护水源地免受不合理侵占,防止水流阻塞、海水入侵等。因此,应当统筹考虑水资源,制定有关法规,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使水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高度重视污水的治理

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但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也是非常惊人,要通过各种措施强调节约用水,包括调节水价、宣传教育、限额供水、开发新工艺、新材料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等。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用水量大,而且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从而使水消耗量十分严重,应提倡喷灌或滴灌方式,同时输水渠道也要采取防漏渗措施。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应该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泄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首先将水源与废污水完全隔离,划定水源专用河流,不允许任何废污水排入,或者专门建造高架或地下管道输送饮用水源。其次,废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划定的河流或地下管渠,用作农作物灌溉。因此,加强污水的再利用,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3.4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首先,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是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增强管理水资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放,尽快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新的政策,利用行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流入水资源保护领域。同时要加强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在逐步完善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建立基于公用数据交换系统和卫星通信的水质信息网络,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和防范能力。其次,进一步做好对从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水资源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水资源保护是发展中的重要事业,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4、结语

针对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水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应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完善对水资源的保护。既要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要积极开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以促使水资源问题尽快解决。

参考文献

[1] 武雪艳.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对象[1]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211--212

[2] 沈大军.水管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 水资源 资源保护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00-01

随着人类社会在20世纪起,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开始迅猛提升,在20世纪到21世纪的100多年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地球资源也随着人类贪婪的开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程度。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向外扩张,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导致城市供水紧张,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水资源的保护才是现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经济成果,但是水资源随着工业排放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可饮用水越来越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近来,我国各地出现地下水质污染事件的发生,如山东潍坊地下排污事件,这一事件是以极端直观的方式警示:原本以为干净的地下水也已经污染殆尽。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197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的面积达六成。可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已经相当重要了。在2002年我国开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初步修定,并肯定了水资源保护的地位。

二、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

我国有许多法律是专门是保护水资源的,其中有水资源保护制度:水资源规划制度、水资源利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我国虽然有这么多保护水资源的规章制度。但是还不能满足保护水资源工作的的需要。我国并未建立好水权交易制度,水资源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也没有形成,所以造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北方地区还是严重缺水,社会大众参与不到对水资源管理的监督。造成水资源管理部门行政权滥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合理。

2.全国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2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但是,在现实中水资源管理根本没按照国水法第12条走。地面上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利部负责,地下水一直是国土资源部负责的,大气是气象局管理的。农林牧渔业供水归农业部和林业部管理。水污染防治归环境保护部门管理。这么多部门各管各的,造成很多矛盾,有的甚至互相推卸责任,造成国家水资源管理乱象百出,严重削弱了第12条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最终影响了水资源的保护。

3.水资源保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水资源执法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第一执法人员的素质太低,执法人员自己都没弄清楚怎么样去保护水资源,何况让其去执法,甚至有些执法人员本身就存在随意排污的行为最终导致水资源保护形同虚设,第二点主要是水资源保护机制方面并不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健全。对水资源保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1.加强环境责任意识,保护水资源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正。环境公正主要指的是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权利是不平等,负有同等的义务。人们在做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作时,要从自身的思想意识上明白负有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尽力改善环境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侵害环境。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2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作为主题和目标。

2.资源消耗方式由“借贷式”转为“预付式”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刚建国,一些化工及各样式的污染还不是太多。基体在国内看不到污染,让人们逐渐失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心理,造成我国资源开发自建国开始一直处于粗放式的开发方式,许多企业靠近湖泊的就往湖泊排放,没有湖泊的就往地下排放。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污染越发严重,这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江河、湖泊等水资源已经得到了严重破坏,有许多水生物同样也受到了灭绝性的破坏。给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了达到“一个旨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生存而非支配自然的社会”不能把提前借贷消费的方式用于环境,先破坏再“修复”,利息是还不完的。应该预见到竭泽而渔的后果,从而保护环境,只要社会上每个人对环境付出积极的预付,大自然也会善待人类的。

4.做到消费无害化

生态理论学的合理消费就是消费无害化。所谓消费无害化,就是人类正常的建设与发展对生态产生不了污染。这就要求对人的一切消费活动上做起,首先我们要根据“可再生”的原则。所谓“可再生”就是能源用完了还能再利用,可以重复利用,对那些不能二次利用的材料,我们既是做到不去用,或者用完了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例如选择不采用CFC的电冰箱,不含磷的洗涤剂,不采用汞作触媒等。特别是对那些用过后的电池,对他的处理一定要紧甚,电池的污染是比较难处理的。

四、结束语

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我国的可引用水资源的供给越来越有限。工农业需要用水;城市更需要水,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供水需求量正逐渐提高,导致本就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紧张,再加上这几年的污染排放,我国可以饮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为了避免水危机现象的出现,我国必须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减少污染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方面现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浩.赵国芳.李晓路.浅析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新思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8.(8):62-63.

篇4

关键词:曲靖市 水资源 保护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077-03

1 水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量

曲靖市水资源具有出境水资源量大,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量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不平衡,年内、年际变化大等特点。曲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 081.3 mm,多年平均径流深463.2 mm,折合径流量133.88亿m3。入境水量77.98亿m3,出境水量206.85亿m3。平均产水量46.32万m3/km2,其中最多的罗平县产水量81.80万m3/km2,最少的马龙县仅有33.15万m3/km2,两者相差2.5倍。

2011年曲靖市水资源总量49.79亿m3,折合径流深172.3 mm,入境水量31.03亿m3,出境水量80.83 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44.1 m3。

1.2 水质状况

根据《2011年曲靖市水资源公报》,全年水质为I~III类的河长729.2 km,占总评价河长的69.29%;水质为Ⅳ类的河长8.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0.76%;已被污染和严重污染,水质为Ⅴ或劣V类河长315.2 km,占总评价河长的29.95%。据曲靖市水文水Y源局对曲靖8个县(市、区)共17个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监测结果显示,大多数水源地营养状态为中营养,极少数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2 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曲靖市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总的趋势是山区多,河谷坝区少。而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则相反,山区水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开发程度较低;坝区河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企业多,需水量大,但水资源缺乏。2011年曲靖市人均水资源量884.1 m3,经济发达的麒麟区人均水资源量仅202 m3,为全市最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高达83.8%,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等不匹配。沾益县、宣威市、陆良县等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2 水质性缺水突出

据曲靖市水文水资源局近年水质监测成果,南盘江上段干流、潇湘江下段、西河下段、龙潭河下段、马龙河支流横山河、尹堡河等受城镇生活及工农业污染物影响,水质多处于Ⅲ类到劣Ⅴ类之间。北盘江干流受城镇生活及工农业污染物影响,水质多处于Ⅲ类到劣Ⅴ类之间。对曲靖市城区主要4个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库)12次动态跟踪监测结果,全年水质为Ⅳ类,其中独木水库主要为锰超标,其余水库为总氮超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江河、水库水污染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水质性缺水严重。

2.3 部分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改变了河流径流的天然属性,造成河流减水、脱水等,在枯水季节部分河段甚至断流,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4 用水安全保障不足

曲靖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少雨的坝区、河谷,年际变化比多雨区大,造成了水资源供需时间上的不协调,供水会出现较大的缺口。水资源调控能力低,导致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缺水,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城镇多分布于河流上游,受自然条件限制,骨干调蓄工程缺乏,局部地区水污染严重,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并存,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风险增大,用水安全保障不足。

2.5 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体制函待加强

水资源监测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少函待解决的问题,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目前仍难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监测的需求。以往的水资源保护管理目标主要以水质管理为核心,实现水功能区的阶段水质目标,而其它一些相关指标,如水量及生态保护方面(如最低水位、生态需水量、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等)等衡量水体能否发挥正常作用的关键指标,尚未纳入水资源保护管理目标当中。

2.6 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曲靖市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考核评估应急预测预报工作机制、监督执法体系等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无法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其中,监督管理制度中水功能区监控和达标评价、入河排污口监督审批、生态水量保障、饮用水源地监控等管理仅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持续的常规性工作,不能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保护的要求。

3 对策及建议

3.1 对高污染行业实行产业淘汰制度

对与水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调整工业空间布局,推进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企业在搬迁中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换代。对于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限期治理;在污染密集型的基础工业建设中,逐步建设中水回用管网,按分质供水要求供水,既可增加供水能力,又可减少排污量。

3.2 应用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屠用率

采用节水生产技术以降低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借助法制和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把工业用水量、耗水量、水的重复利用率和万元产值耗水定额纳入企业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减少用水量的同时降低污水排放量;生产工艺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造现有工业用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变直流式生产用水方式为循环式生产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及回用率。到2020年曲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2030年达90%以上。

3.3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结合水功能区保护目标,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排污企业做到达标、达证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按水资源保护目标要求,近期(2020年)曲靖市珠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82%,长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87%,远期(2030年)曲靖市珠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93%,长江流域水功能区个数达标率应达到95%。根据水域现状纳污能力,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污染物削减。

3.4 入河排污口整治

(1)对于在源头水保护区的排污口,根据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水域的划定原则,在2020年前关闭或搬迁。

(2)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城镇生活排污口、企业排污口要求在不同水平年实施污水管网连通工程,将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管网连通,并入城市污水截流系统。全部并入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深度处理,污水厂实施改扩建工程,污水处理达标后实施中水回用。

(3)离城市较远且分散的非煤碳企业排污口,由于不具备污水入管网的条件,根据入河排污口设置原则,要求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后尽量考虑企业内部循环回用;若有达标污水外排时,要求采取生态工程治理措施,在外排沟渠建设生态沟渠、净水塘坑、跌水复氧、人工湿地等。外排中水回用尽量用于农田灌溉、绿化用水等。

(4)离城市较远且分散的煤炭企业排污口,根据入河排污口设置原则,要求实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原地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将煤矿的矿井排水、洗选煤废污水,与地表生产、生活污水通过沉沙池汇集后集中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制定明确的中水回用方案,开展中水回用。

3.5 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控制重要和敏感生态区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加强规模划畜禽养殖场的管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开展畜禽渔业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发展农村沼气工程,通过“以奖促治”重点整治环境污染突出的问题村,通过“改水、改厨、改厕”,扭转农村生活环境持续恶化趋势等

3.6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饮用水源保护管理部门预先制定饮用水源监测预报方案和事故灾害应急方案,建立饮用水水源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以利于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加强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饮用水源事故的地点、程度等情况的预测并组织实施,提高水污染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避免水污染发生后,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事后治理技术难度大,成本高。

3.7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需水保障机制

建立受水区对水源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本着“谁付费 ”、“谁保护”、“谁受益”,“补偿谁”的原则进行补偿。将生态补偿纳入地方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水资源费征收返还机制,一方面,可解决水资源保护工程地方配套资金的缺口难题,确保工程地方配套资金能实数如期到位;另一方面,可调动水资源保护工程主体的积极性。根据流域的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特点,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分析,针对主要河库水生态系统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配水资源,结合《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生态需水保障机制,以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3.8 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中,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水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水环境与水资源承载力作为重要因素参与综合平衡,完善社会、经济、水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协凋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使综合决策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根本上控制水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9 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

修订、制定水资源保护条例、水功能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划建立水行政执法体系,保障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强化水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部门分工合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监测、水环境监察、水资源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水资源保护监控管理系统建设等,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针对曲靖市严峻的水资源现状,为解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保护水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好有限资源,文章提出对高污染行业实行产业淘汰制度、入河排污口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立水质监测网络,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等水资源保护对策及建议,通过保护整治、优化、防治、减排等措施,使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保障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上促进曲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提高曲靖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并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爱花,李原园,郦建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系统协同发展初探[J].人民长江,2011(8):117-121.

篇5

关键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地下水;石油开采区

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概念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水资源潜力,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底限,制订水资源开发、利用、排放标准,并用最严格的行政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①。

二、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及其立法和管理现状

(一)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

水体石油污染指石油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②。井管破裂、输油管线穿孔引起原油泄漏以及污水回注等开采活动均会导致这种污染产生。

原油泄漏后,一部分滞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进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植被生长。另一部分进入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常以非水相液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石油开采区采用输油管线穿孔等手段盗取原油的案件屡见不鲜,那些泄漏的原油大部分都渗进了地下水系统之中,也会造成石油开采区地下水污染。

污水回注同样会造成石油开采区地下水污染。目前我国多数油田进入了中后期,所采原油中含有大量的水,这就需要将水和原油分离。分离出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油类污染物。目前较为通行的解决办法是将这种含油废水回注到已废弃的深油井中。理论上来说此方法可行,但实际操作中,意外因素造成回注管道破裂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③。

石油类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不仅使地下水失去作为水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而且将会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及水生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④。

(二)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和管理现状

首先表现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虽对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体系。而且法律法规所涉地下水资源保护条款多以倡导、宣言的形式出现,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在石油开采区等矿区缺乏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等相关制度。《矿产资源法》第32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这一条款规定过于笼统,处罚违法者的依据不明确。同时地下水防治立法多表现为义务本位,义务本位的立法很难调动广大群众的环保积极性。

目前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管理制度主要有:第一,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制度。此制度没有明确地下水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划定的标准。而且法律规定多针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对于如何防止地下水资源污染缺乏具体规定。第二,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各审批部门只关注其自身的管理职权,而忽视整体的利益,造成权利设置空白或者重叠。立法上的这种管理机构职能的交叉现象,也势必导致执法的混乱⑤。

三、完善我国石油开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对策――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视角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纳污能力的精确计量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保障。但目前的技术条件尚不足以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数据的收集,确定合理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⑥。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尽快出台必将对这一制度的实施起到辅助作用,尤其是针对石油开采区等地下水资源较易受到污染的区域,制定科学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对违法者的处罚有法可依显得相当紧迫。地下水资源保护相对于一般水资源保护有其特殊性,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应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改善当下许多单行法律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之间的不协调性。

其次要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我国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企业应公开相关的环境信息。建立石油开采区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势在必行。对石油开采区等易受污染的区域实行严格检测,尽量减少各环节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最好达到“零排放”,对井筒、钻井液、钻井作业,采油、油气集输系统实行清洁生产⑦。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这些污染是否进行了治理?治理结果如何? 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过我国当前法律法规针对石油开采区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没有具体规定。

再次要改革石油开采区的管理制度。一个高效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地下水资源保护法的必要内容。努力实现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这同样适用于石油开采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我国目前水资源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混乱”正是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能不清所导致,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的难度。因此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明确各部门具体的职能,实现统一管理以及地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解决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举措。地下水资源的公共性和对其使用方式的多元性也要求不同部门之间必须通力合作,此时则应协调统一管理与分权的关系,明确不同部门各自职能以及出现问题时的解决机制。

石油开采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历来受到政府部门和环境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还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这一顽疾久攻不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最新的治水方略,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但这一制度目前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学佳,纪巍,康志军等.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9,27(2):181-182.

[2]左其亭,李可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13-14.

[3]张亚非.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6(4):30-32.

[4]刘书俊.水资源立法浅析.环境保护科学.2007第三期:51-52.

[5]安定宇.防止炼油厂地下水污染措施的探讨[J].化工设计,2008,18(2):26.

注解:

①左其亭,李可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体系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14.

②张学佳,纪巍,康志军等.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9,27(2)181-182.

③张学佳,纪巍,康志军等.水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9,27(2):181-182.

④张亚非.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6(4):30-32.

⑤刘书俊.水资源立法浅析.环境保护科学.2007第三期:51-52.

篇6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规划;定量化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开始增加,水污染或者水污染事故发生率开始增加。[1]较为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匮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为显著的威胁,怎样更加合理、科学地对水资源保护规划加以制定,从而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保护的目的,成为区域水利部门日常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一级功能区划中存在的缓冲区范围相关问题

水功能区划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任务如下所示,首先结合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要求对内部水体进行不同功能的划分;其次,针对功能区的不同来制定各种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合理、科学的水功能区划分是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确定水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工作。

我国现阶段水功能区划选择的是二级体系,也就是所谓的流域级和省/市级别。其中一级功能区划中设置缓冲区主要是为了能够对省际或者矛盾较为突出地区的水关系加以缓冲,或者为了能够达到保护区水质要求而在开发利用区和保护区划定的水域。[2]结合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导则相关规定来分析,缓冲区范围是根据行政区协商加以划定,功能区和省际区差异较大时,则可以将缓冲区加长处理,相反则可以稍微缩短。

从理论来分析,完成一级或者二级区划工作之后,需要结合开发利用区的实际水环境承载力来对不同功能区的环境容量加以计算,并对不同功能区的范围加以调整以及核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必要的调整以及核算受到经费、技术、操作的影响,往往难以实现。为了能够尽可能避免水资源保护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现象,在对水资源保护规划加以制定时,要能够对水功能区划的实际可行性分析做出更加科学的规定。

二、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纳污能力分析

水环境容量和水体纳污能力定义并非一样,所谓的水环境容量和水体纳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主要是表示根据特定水环境保护的目标、设计水文条件以及自然背景来让得出水域能够容纳的污染物最大数值;水体纳污能力则是根据污染控制区的实际状况,也是给定水域的水动力条件水文、水质标准、水动力条件、排污方式和排污位置等指标,水域能够容纳的最大量污染物。[3]

水体纳污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作为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对水体纳污能力和水环境容量进行准确定量是保证水污染控制规划合理制定的基础所在,也是对水功能区划进行核对的主要依据。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环境容量使用在不同的目的之上,但是,因为计算方法的差异导致得到的水体纳污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特殊水域水资源保护规划

对于我国常规性的河流而言,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水库、湖泊、感潮河网等水域较为特殊的水资源保护规划缺乏相对系统的经验以及理论指导,和常规性合理相比较,其自然特性以及社会性质较为特殊,污染特征以及水动力特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些水域需要尽早做好基础研究工作。[4]

例如滇池、太湖等以下常规的潜水湖泊,要想把整个区域作为保护区来贯彻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不可能性,把整个湖泊当成利用开发区也不大可能,因为风生湖流占据主导地位,在不同风况下形成的湖泊流动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污染物迁移和分布状态也不相同。因此,要在水域功能区划过程中考虑到湖泊自净能力以及环流形态。

潮汐影响下的感潮河网因为河道较为宽阔,在径流、潮汐的作用下,导致河流流向不够统一,所以,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制定存在较大的难度,在进行水功能区保护标准、范围、污染排放区的实际大小、允许排放量加以定量化时,要能够掌握河网的实际水动力特性,从而对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污染物实际分布特征以及流动去向加以把握,水体纳污能力需要通过有效的河网数学手段来做好计算工作,但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要能够对边界污染物通量做好处理。

四、水功能区划可行性以及基础资料监测

水功能区划划分制定了不同功能的水环境保护目标,水功能区范围的合理性以及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需要对水体纳污能力以及水环境容量加以计算之后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和分析。

水功能区划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水体纳污能力控制规划、水功能区划方案调整等。在经济或者污染源控制技术不占优势、难以达到水功能区划的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时,需要对初步确定的水功能区划方案加以调整,并修正水功能区的实际范围。[5]在进行水体那无能力、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时,需要能够对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进行论证,保证通过核算的水功能区划分具有显著的科学依据,对于那些因为缺乏基础数据,需要使用简单模型时,需要对安全富裕度加以考虑。

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中最敏感、最复杂以及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计算环境容量以及水体纳污能力,这对于水功能区划中的混合区、缓冲区、过渡区的范围大小、开发区内部污染物的实际允许排放量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基础资料,导致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计算水环境容量以及水体纳污能力,让整个水功能区环境无法得到保护。[6]所以,在对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划加以制定时,在做好数量监测、水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之上,利用数学模型来做好专项监测工作,做好水质监测以及水文监测工作。

结语:

水资源保护规划是保证水资源达到保护目标的前提,水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水体纳污能力作为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中的基础性内容,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水库、湖泊、赶潮网等水域在水资源保护以及规划中要想能对相应内容进行准确、科学地定量存在较大的困难。为了能够保证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进一步提升对基础问题的研究工作力度,选择有效的定量化工作手段,做好基础资料监测工作,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方清. 浅谈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思路[J]. 人民长江,2011,02:32-34.

[2]刘兆孝,陈蕾,童波.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历程与思考[J]. 人民长江,2011,02:35-38+41.

[3]朱党生,张建永,史晓新,尹炜. 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体系[J]. 水资源保护,2011,05:28-31+38.

[4]王国永.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在立法上的关系探析[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4:22-25.

篇7

论文摘要:从中线水源质量现状出发.分析了水资源保护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水源地的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保证中线水源质量的措施及对策。

1地理及自然环境

1.1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分布于湖北、河南两省境内,行政区域隶属于两省6个县市,水域面积750km,其中湖北省境内约占水库面积的50%,其回水长度汉江177km,丹江83km。

1.2自然环境

丹江口水库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的综合性水库,由汉江和丹江组成,简称汉库和丹库。丹江口水库总的趋势由西北向东面倾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lO00mm,其中5~10月份占70%~8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5亿m,正常蓄水位时库容为175亿m,水量较为丰富。

2水环境状况

2.1水环境质量

(1)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为汉江和丹江及主要支流,而汉江来水量占总来水量的75%以上,汉江全长1577km,干百年来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根据30多年来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特别是对近10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水质除个别项目个别汀段超过地丧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外,其余都达到了II}类以上标准,I~III类水河长占90.3%,丹江I~III类水河长占93.2%。

(2)目前丹江口水库是丹江口市的生活饮用水源以及河南、湖北两省的部分工业、农业灌溉用水。根据近年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评价,丹江口水库水质达I~II类的监测断面占86%,HI类的监测断面占10%,IV类的监测断面占4%,可以看出总体水质是优良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巨大的库容有超强的自净能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理想水源地。

2.2水环境监测

(1)承担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监测任务的是长江委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动工兴建开始,为了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长江委就在汉江中上游的各个江段开展水质监测分析,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后及时增加了坝上等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为了调查水污染情况,先后多次对水库流域内8个县市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污染源基本资料。另外为了了解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变化和底质情况,进行了3次普查采样分析,从入库站白河至大坝下游老河口,从丹江荆紫关至大坝,在汉江和丹江干流以及污染较大的8条支流进行了监测分析。现如今长江委在丹江口水库内已设置了十八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项目达50余项,由于丹江口水库涉及三个省,又开展了省界监测任务。每月向国家提供水环境监测资料,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向国家提供“全国水环境状况通报”信息。

(2)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评价以及环保设计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的水环境监测,对水库周边及其支流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水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并开展了库区的生物监测,从而进一步摸清了水库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几十年来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做了大量的水质调查、监测以及评价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分析积累了详实可靠的水环境资料,为水源地水质保护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存在的问题

(1)点源污染增多,对库区造成潜在的威胁。

根据多年来监测资料表明,丹江口水库因其水量丰富、库容量大、稀释自净能力强,多年来水库水质一致处于I~II类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地方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不断增多,一些库区支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库区造成了污染的隐患,比如库区支流神定河,其上游即是因汽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十堰市,她是丹江口水库坝上流域最大的工业城市,占库区污染负荷的70%左右,虽然近年工业废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根据监测结果,神定河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氨氮、COD、BOD、粪大肠菌群等超标,这说明生活污水的污染仍严重,市区70%的城市污水由神定河排出流入汉江,成为丹江口水库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虽然人库水量比例很小,但其径污比很大,且有污染加重的可能;再比如支流老灌河,在丰水期水量大时,污染较轻,但进入枯期,水质污染明显加重,水质都达到了Ⅳ~V类。

地方污染企业超标排放污水,屡禁不止,这与地方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及周边大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致使污染事故经常发生,比如2000年汉江上游旬河及丹江上游铁河的氰化物倾入事故等等,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水资源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作为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状况,水库及上游涉及河南、湖北及陕西三个省,水资源管理、监测部门重叠,监测断面重叠,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出现了省与省间的矛盾,地方与地方间的矛盾以及系统与系统间的矛盾,由于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协调,发生污染事故时,缺乏应付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缺乏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

(3)水环境监测布局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丹江口水库范围大,面积广,静库面积达750km,有主要支流20余条,现在有一些水域监测是空白,不能满足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水库全流域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则代表性不足,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有一些水域监测又重叠,各地方、部门的监测方法、监测能力差异较大,很难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对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水事纠纷等问题有效的解决,所以没有真正起到对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作用。

3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及对策

3.1依法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由于丹江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范围大,各地方、部门着眼于本地区利益,很难顾及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虽然近年来各地方在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上认识得到了一些提高,但涉及地方利益时,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经济,重效益,轻环保的思想,光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流域机构,在行使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我国新《水法》已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规定了流域机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化了流域管理,既然国家已明确了法律地位,流域机构就要承担起责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管理工作纳入更具体的、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因此,结合丹江口水库的特点,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制定保护水源区的相关法规,比如制定“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措施,从政策上、行政上来约束影响水环境的行为,制定法规是为了有法可依,所以,流域机构要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并强化法律责任,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

3.2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

(1)应采取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流域与区域、省与地方、f:游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具体可成立一个流域机构与各有关地方行政部门组成的“水源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由水源公司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定期进行会商,对以前的监测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经验交流,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部署。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2)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对丹江口水库及主要支流实行控制,进行定期常规监测及眢界监测,对水库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入库口设置重点监测断面,按照各河段具体情况制定出水质保护目标,根据河流上游来水量、排污口排污量以及水质标准制定出水库的纳污总量,进行宏观总量控制,对各主要支流及排污口进行监督监测,发现超标,则利用协调委员会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3)地方水资源监测部门要加强对进入各级支流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进行水质水量的控制监测,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完成,对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河流及水域,要通告其上游城镇,对达不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单位,要通告其主管领导,限期整改,在限期内仍未达到标准的,可依法追究其责任。

3、3加强入库河流监测,控制水污染

目前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有的还没有开展监测,有的由各地方水利部门监测,有的是流域机构监测,有的是环保部门监测,甚至有的监测断面重叠,一个监测断面几家在监测,检测信息互相封闭,这都不利于水污染的防治,更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加强入库河流的水质监测,就是要科学地规划,合理的布局,严格控制进入各级支流的废污水总量,切实当好水资源保护的耳目。丹江口水库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水库之一,但它也承载着一定的污染压力,主要是支流及上游河流。因此必须加强入库支流的水质监测,对神定河、老灌河、旬河等进行常规水质监测,支流神定河的径流量虽不大,但她是十堰市的一条排污河,十堰市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的重点就是神定河的治理,现在治污的重点正在转向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2002年十堰市的环境统计显示,神定河年排放污水38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为1600万吨,生活污水2200万吨,目前正在建设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在2005年完工后的总设计能力是l6万吨/日:老灌河也是一条污染较大的河流,这些河流都需要进行常规监测,以确保进入库区的水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3.4建立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为了确保持续优质的水源,不仅要及时地获取水源区内各监测站点的水质监测信息,而且要对未来的水质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报,这样才能保证水源区的水质,为此,就需要建立水源区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1)充分利用流域机构具有水质水量的优势,水质水量并重。根据上游水资源量及水质分布情况,一方面对水量做出预报,另一方面对各监测站点的水环境检测信息统一分析、统一评价,并进行变化趋势研究,统一分析研究各支流对工业、城市废污水、农田灌溉退水等进入水源区时,会对水源区的水环境质量带来多大的影响,对未来做出预测。这样也能避免地方利益保护之嫌,通盘考虑,协调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

(2)为了及时掌握水源区水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水源区内各机构的监测站点,可象水文测验一样向流域机构及时提供水环境监测信息,此为公益性的工作,流域机构作技术上的指导,这样根据各种监测信息,统一分析、评价水质成果,减小点源污染及面源污染,最后根据对未来做出的分析成果,定期发出“南水北调水源区水环境状况通告”,及时地与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未达标的水域及河流,监督各地方、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限期整改,消除对水源区水环境污染的隐患。

4结语

篇8

关键词:长江源区 水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61-02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区人类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特别是草原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突显,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随之日趋严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改善源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必须加强源区水资源保护,这不仅对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的水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 基本概况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 300 km,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中段的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与南源当曲汇合后称通天河,继而与北源楚玛尔河相汇,东南流至玉树县接纳巴塘河后称金沙江,长江在青海境内流经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治多、称多、玉树等4市县。长江干流在青海境内长1 206 km,流域面积15.84 km2,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21.9%,占全流域面积的8.8%。

长江源区是青海省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河网密集,水系发育,集水面积在3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34条,集水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河流有8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通天河、莫曲、北麓河、巴塘河等。长江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84.7 mm,多年平均径流量179.42亿m3,2.013年降水量401.2 mm,地表水资源量184.97亿m3,废污水排放量0.018亿t。

长江源区涉及3州、8县、1乡,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系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以上。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8县总人口26.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2.6%,人口主要分布于通天河中下游流域,青藏公路以西基本为无人区。2000年长江流域内城镇生活总用水量143.86万t/a,工业用水量46.00万t/a,(西南诸河)城镇生活总用水量52.67万t/a,工业用水量2.00万t/a。

2 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对参与评价的11个水质站点进行评价,总评价河长2 247.5 km,包括长江干流及支流楚玛尔河、布曲、尕日曲、雅砻江、玛柯河等。

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中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选取pH、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铅、镉、砷、汞、硒、铬(六价)、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等。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评价因子取值根据水资源特征,按全年、丰水期、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用每个评价因子各水期的平均值与评价标准值比较,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水质类别,以最高类别为断面综合水质类别。11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点均优于或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标准,占评价站点的100%,评价总河长2 247.5 km,全部符合Ⅱ类水标准。(见表1、表2)

3 水资源保护

水源地保护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问题既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长江源区范围内分布的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有2个,县城以地表水为水源。对于没有实施保护的水源地要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在水源地保护区修建围栏,隔离水源。保护区外设立警示牌,在保护区内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4 水污染防治

根据现状调查,长江流域区内没有大的污染工业项目,汇入河流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第三产业废水排放和农牧区面源污染物汇入。由于流域人口稀、当地农牧民主要以放牧为主,牛羊的粪便较多,目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都不大,流域的地表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目前水质良好,但区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生活污水散排乱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同时,长江流域主要槟烈瞪产区,牲畜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随着雨水冲刷、洪水等进入水体,也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是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的一个可行和有效的办法,也是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长江源区的县镇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该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

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布局,要求产生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建成投产后,必须确保废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方能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统一处理。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防止化肥、农药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加强畜牧养殖业污水排放管理,推广禽畜粪便沼气化处理,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

加强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是水资源保护和前期工作,是水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基础,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水质数据,才能进一步开展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等工作。加强水环境监测主要是加强水环境监测站网监测和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建设。水环境监测站网要覆盖所有水功能区、主要河流、重点水库以及水源地。

5 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1)完善水资源保护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不断完善地方配套的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依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将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制轨道。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保护、统一管理水量及水质、并加大和统一征收水资源费。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分级签定责任书,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将保护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投入机制。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水回用等项目的实施中引进市场机制,实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与企业化。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融资及运作机制。

(3)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合理保护水资源。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提高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力度,促进公众依法履行水法规定的义务,树立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的社会风尚。要用生态系统完整性观点建立生态用水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工业重复用水率,降低耗水率,合理调整水价,健全排污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排污口。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实现水环境良好循环,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把节约用水,推广各种节水措施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发挥经济杠杆在节水中的调节作用,奖励节水型的个人、单位与企业,限制耗水用户。

参考文献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R].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14.

篇9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 可持续发展 水法

1、水资源保护的含义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2、 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2.1、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2.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在年内年际之间有很大变化,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集中程度超过了欧美等国家。

篇10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指导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 经济 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 自然 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wwW.133229.coM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 工业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 计算 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 计算 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 工业 、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 经济 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