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教他们克服从众心理,遇事树立主心
当前大学生中有一些从众者,有的遇事人云亦云,见事无主见,瞎起哄:听到小道消息,以讹传讹;有的当一种错误风潮涌来时,不分青红皂白,不辨真伪,盲目表示支持或反对,毫无独立见解,结果潮流过后,犯了错误才幡然醒悟,大呼上当,懊悔未及。因此,在某些关键时刻,在大是大非面前,防患未然要求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有点反潮流精神,于是多问“为什么”,透过表面看本质。在政治上要坚定立场,坚定自信心,有自己的主心骨,为稳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做贡献,避免竞争挫折后的因压力过大,心里失衡而发生的恶果。
二、教他们克服嫉妒心理,对人建立虚心
嫉妒心理多产生于“小心眼儿者”,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般嫉妒心理的人多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的人。在学生中广泛表现在对班干,对三好学生,对学习好工作好的同学嫉妒在心,轻者不利团结,重者造谣中伤,别人伤心他开心,尤其使辅导员头痛的表现在投票评三好,测评入党成员时,谁好就偏不投谁票,谁优就偏不同意谁:结果这种投票或测评很不公平,不公正。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使学生明了“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真理,勉励他们要扬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克服了嫉妒心,有了虚心,这个集体就会邪气下降,正气上升,一批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集体就会涌现出来的。
三、教他们克服悲厌心理,生活树立信心
悲观和厌世是一双一小一大的姐妹。“悲观”发展下去就会产生“厌世”。因此把他合为“悲厌”心理。这类心理多源于家庭,亲人或个人发生了不幸的遭遇,在悲伤或烦恼中不能自拔,直至失去生活的勇气,严重者产生自杀的念头。一个人欲告别悲观、烦恼,追求愉快开心必须学会自我解脱。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去化悲为喜,化忧为欢。如学生中经常在评奖学金中发生消极作用,即受奖者,未受奖者都不快乐。我这里有一个成功的公式,叫愉快公式:(系数)=实际利益获得量/期望值。他告诉我们人的愉快程度与利益获得量成正比,与原先的期望值成反比。一个人获得名利后的高兴愉快大小不在实际得到的大小,而在事先期望值的大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有些同学说:“刘老师你讲的这个愉快公式可管我们一辈子,在名利面前我们会正确对待了。”
四、教他们克服焦虑心理,生活天天开心
焦虑和忧郁是一对性格相反的两兄弟,焦虑表现为外露型的狂躁不安,言表于外,任其发展,可导致精神分裂症。忧郁表现为隐蔽性的沉闷,言纳于内,任其发展可导致精神痴呆症。
一位同学因失恋而烦躁失眠,精神萎靡,情绪低沉;一位同学因一次考试失败与奖学金失之交臂,变痛恨自己,成了一只孤雁;一位同学因欠交学费而忧心忡忡,而悲观失望,感到走投无路;一位同学因亲人病逝而悲伤,常常以泪洗面,悲痛不止……。我找到一位老师一《家庭心理学》一书,偶得“认知法”:心理医生可引导患者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或代替其错误的思维方式,通俗说法叫“换位思考”。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五、教他们克服逆反心理,对警戒树立顺心
具有逆反心理的人,遇事总是反向思维,别人向东,他偏朝西,由于逆反心理而不顾外部警戒,最后导致个人悲剧的典型例子莫过于《红楼梦》“王熙风毒设相思局,贾天样正照风月鉴”一回中,叙述了一位跛足道人送给贾瑞一面镜子,并嘱咐道“只能照背面,不能照正面!要紧要紧,三天后管叫病好。”具有逆反心理的贾瑞,不让他照正面,他偏照正面,结果一命呜呼,不听道人的警戒,悲哉痛哉。
对于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讲,“顺者昌逆者亡”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学生较普遍存在有逆反心理,我们在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工作方法,尽力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社会流行的东西,一般不要用禁止的口气,而用疏导办法处。
六、教他们克服侥幸心理,办事建立实心
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无不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因此,在每次考前,我们都把学校有关考试的规定讲给他们,把过去因作弊而开除学籍的教训讲给他们,不要干那些“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蠢事,我们还要一针见血地剖析侥幸心理,告诉他们其后果的严重性,使存侥幸心理者打消邪念,使考试中不发生作弊。
总之,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一个群体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思想,觉悟,身心等诸多因素。一个群体要想行为正确,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积极向上,必须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共同营造一个群体心理影响力大的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如哲学讲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一样,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个体就没群体,个体管理好了,群体的管理就事半功倍了。人都有“恋群心理”,如果这个人脱离了群体就会有孤独感,失落感,就是这种心理的失衡,如果这个群体使他(她)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为这个群体心甘情愿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3- 256.
篇2
关键词:职高学生;问题心理;高度关注;及时矫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88-02
随着前几年普高扩招的持续升温,职高学校生源质量持续下滑,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势必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于职校学生这个成长期的特殊群体,面对社会、家庭和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将如何给予正确引导,如何调试他们心理平衡的砝码,如何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为他们心理、身体双重健康保驾护航,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据调查,现在职高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方面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一些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
职高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大、矛盾多,是一个“多事”的阶段。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冲动、理智差,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弱,不愿受别人的管束,处事方法简单且不计后果,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热的升温,职高生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职高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正是由于学生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矫正、疏导,才使他们产生种种不良行为。诸如辍学、厌学、沉溺网吧等报道频频出现在媒体中,而且在现实中大多数学生一旦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冷静思考或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通过破坏公物、打架、逃课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因此,对职高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矫治对策
职高学生问题心理的形成是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矫治并非一件易事。加强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解放思想,更新育人理念。职业中学,顾名思义,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为办学宗旨的,为“就业”而教,为“就业”而学应是职业中学的主旋律。因此,在职业中学里,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尺度不应该再是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应是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水平,即考量学生的尺度不再是学生纸上写得怎么样,而是手上做得怎么样。若能以此标准去审视所谓的问题心理学生,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与普通学生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职业中学的这一“先天优势”,努力改变学生的习惯认知,积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矫治,奠定信心基础。同时,作为育人者,也应该解放思想,克服“首因效应”和“光环效应”,防止仅凭入学成绩或档案上的个别词句,而轻易对一个学生下结论。
2.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实施“爱心教育”。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好恶、处事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魅力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校的德育建设。
笔者在班级实施“爱心接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把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写下来,然后交给教师,由教师仔细解答。学生可以与教师交流,教师要认真回答每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这种做的优点是:一是能够避免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可以使师生平等相待,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紧张心理,教师也能真情实意地为学生完成“解惑”。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抑制甚至延缓问题心理的恶化,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安全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学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德育教材中就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应加以挖掘、整理、提炼。同时,营造和谐、富激情的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例如,组织学生讨论。职高生对某些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发表个人看法、敢于争论。这种方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解除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获得个性的宣泄、张扬和解放,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和谐。
4.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心病还须心药治”,教师除积极联合家长,开展心理卫生咨询之外,更多的应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训练。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影响最大,当然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此外,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走出心理误区,保持阳光心态,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5.开展形式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人的心理素质可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来提高。在活动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在相互帮助和相互鼓励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良好、友善的气氛中得到缓解和排除。如开展文娱活动、读书报告会、歌咏比赛、体育活动、绿化校园等。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逐步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职高生心理问题的矫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改变的,妄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了社会、为了学生,我们都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 高职 大一新生 心理健康 学习适应能力
根据研究,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标准是: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正在“变形”,这种“变形”会诞生一个“真我”,但变形的过程却带来极度的焦虑和抑制。这段时期很关键,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安全地渡过“过渡期”,增强他们的适应性和承受能力。在经历了结束期和过渡期的通过和挣扎后,“新开始”才会到来,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就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
一、研究对象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共有39个教育班,在校生有1270人,2009年新生为460人。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时间
2009年9月―2009年12月。
(二)实验对象
全体2009级新生。
(三)实验方法
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测量法、个案法。
(四)实验因子
1.开设心理辅导课
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以谈话法、目标教学法的形式进行讲解。课堂结构是“激兴、自学、研讨、明理、导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将心里话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认识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懂得应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道理。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引导督促学生按每课的自我训练要求去做,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2.设立“海内寸知己”QQ平台
我们设立了“海内寸知己”QQ平台让学生随时把心中的苦闷写出来,将请心理咨询教师每周二、四午后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逐个填表登记,确定谈话内容、时间和形式。谈话后还要进行跟踪调查,检查结果。
3.建立“个案卡”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根据军训期间对大一新生所进行的SCL-90测量的结果,确定班级中心理素质较好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建立“个案卡”,进行个案研究。我们通过“个案卡”对学生家庭情况、家长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重点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心理障碍原因进行追踪、记载、分析。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个案研究的专门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利用校内的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专栏
利用这个实验过程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心理健康、心理自助方面的书籍、电影和图片等,以丰富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
5.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拓展训练
进行如“天使在行动”等赞美式训练;“人生五样”的人生价值的探讨,使学生一步一步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抽椅子”、“心有千千结”的团体合作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快地融入到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五)实验工具
本实验采用代表心理健康正向因子的“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代表心理健康负向因子的“抑郁”、“焦虑”的自评量表作为测量高职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根据王登峰、黄希庭的研究得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自我和谐量表所揭示的问题尤其是其中不和谐因子揭示的问题正是反映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可以解释问题的原因,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因而自我和谐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普查的工具之一,也可以用作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定的工具之一。总体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根据以往的研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抑郁与焦虑一直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指标。
三、结果分析
(一)高职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和总体幸福感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的大一新生自我和谐高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其中,在刻板性上,实验后的大一新生显著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但结果不显著;灵活性因子得分是分数越低越灵活,在灵活性上,实验后大一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大一新生的得分,但结果不显著。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大一新生显著高于实验前大一新生,但差异不显著。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是成长道路的新起点,是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全新的环境使他们易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他们甚至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他们自我产生不和谐状态,幸福感下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从生理角度看,青春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往往兴奋占有优势;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理尚未成熟,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导致他们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出现自我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幸福感下降。二是,随着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所增长,思维上更成熟,认知上更易变通,同时应对方式上更积极,根据李昊等人的研究“积极应对对自我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增强,这都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的理解、控制和调节增强,更能理解生理上的变化,具有更合理的性观念、更健康的性意识;能够对新环境尽快地适应,具有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习活动更有兴趣,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的动力性、计划性和方法等,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自我和谐程度较高,总体幸福感较高。
(二)高职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的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实验前测量和实验后测量的大一新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的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低于实验前的大一新生。
高职大一新生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要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过渡期,面临全新的环境,如由熟悉的校园环境过渡到生疏的校园环境,由家庭照顾依赖父母过渡到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由相对封闭的高中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其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常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这些变化会使大部分新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心理对父母依赖程度较深,在人际交往方面一时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冲突与焦虑。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如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同时大一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较易引起心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这些问题都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而陷入精神苦闷、焦虑和抑郁。经过实验成果的体现和时间的推移,实验后的大一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焦虑抑郁情况较少,心理健康程度较高。
四、教育建议
(一)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
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综合素质低的特点,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通过给新生讲解学校的历史、优势学科、建设历程,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环境,了解学校,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避免陷入网络中无法自拔。
(二)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具体咨询、指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工作。二是投入专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三是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四是建立三级防护,主动干预机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问题防预机制,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造成非正常事故的发生,保证每个高职生健康成长。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建设,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四)建立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是加强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大一的新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仍摆脱不了中学的模式,依赖性、被动性较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很高,常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为其解决一些入校所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真谛。但是,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新生的心理特点,只教书而不考虑育人的职责。表现是上课匆匆来,下课匆匆去,与学生缺乏沟通。因此,学生对教师所抱期望不大,上课只是听讲。高职院校必须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擅长循循善诱的教师,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大一。二是配备负责任的辅导员或班导师。高职院校班导师和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有所不同,其责任较中学班主任更重。他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有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这要求给新生所配备的辅导员或班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广博的爱心和工作的热情。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数据得出:大一新生进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学习适应的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威廉,布里奇斯.转变.机械工业出版社:12-15.
[2]毛灿月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45-56.
[3]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26-145.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5-214.
[5]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314-317.
[6]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4:83-86.
[7]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235-236.
[8]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194-195.
[9]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2006增刊.
[10]陈继红.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初探.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12.
篇4
关键词 医护人员 病人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白衣天使”,为病人做好护理做好医护工作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病人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身患疾病的人,而且是个身与心的综合服务对象。
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生物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过去的那种“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医护工作也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医护”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护工作者与病人的“整体医护”模式。在这整体医护模式中,病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是衡量医护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心理健康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情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且这种心理状态能够长时间的、持续保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能够保持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能够保持完整、协调、和谐,能够适应社会,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一致。
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需了解和掌握有关不不健康心理方面的必要知识,然而后才能“对症下药”开展工作。
病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健康心理有多种类型,例如,1.自卑型。这种类型的病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2.怯懦型。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3.逆反心理型。有些病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4.排他心理型。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有排他心理的病人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5.冷漠心理型。有冷漠心理的病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不健康心理类型很多,但在医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主要是上述几种。作为具有不健康心理的病人来说,在上述不健康心理的基础之上,又将这种心理强化、放大从而走向极端化并成为一种病态。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且感触最深的是猜疑型。
有猜忌心理的病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篇5
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以深入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纲要》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为载体,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为补充,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教育网络,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心育工作有位置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计划,强化指导,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依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搞好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体局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教科室,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工作网络。
(二)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工作方针,制定了《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关键,强化业务考核,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清、思路明、措施实。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和中小学分别制定了各自发展规划,并将发展规划细化到学年、工作任务量化到学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有规划目标、有工作机构、有专项考核、有责任人。
(三)加强业务指导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班组、进家庭的“三进”,先后制定下发了《平顶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关于开展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二十多个,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同时,实行基层教研员联系学校、定期听课指导制度,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定期深入基层联系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督促各学校明晰思路,提高认识,开展工作。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心育工作有作为
坚持以心育人、全员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不断提高心育工作能力。
(一)好健康教育课
结合学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小学每年不少于12节,初中和高中每年不少于14节,督促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教材,细化课时。为确保健康教育课时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利用开学、教育督导、综合检查等契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指导,查课时、查教材、查档案、查活动记录,确保全部开设、不留空白。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和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实行全员育人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是心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心育责任人、处处都是心育责任点、时时都是心育全过程”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督促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宣传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及时回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其化解心结,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育教研
发挥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在提升心育能力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科学化。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围绕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圆满完成“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中学生学业情绪常见表现及有效干预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分别获得省、市奖项。同时,加强校本研修,先后编印《小学生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等心育书籍二十余册。新华区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国家级课题鉴定。近年来共评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五百多篇,心理漫画两百多个,教学设计三百多个。
三、加强教师配备,心育工作有队伍
教师是最核心的资源,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工作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篇6
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组
二OO五年三月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亟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05年3月18日,市政府何炜副市长带队,由教育局杨红局长、张跃进副局长参加,包括市党办、政办成员和教育局有关科室人员组成的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团一行赴浙江省上虞市、我省铜陵市考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察团一行在当地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听取介绍、参观校园、搜集资料,获得了一份份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受到了心灵启迪,开阔了教育视野。
浙江省上虞市有78万人口,是一隶属于绍兴市的县级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发达,并且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为浙江省“教育强市”。近几年来,该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大胆实践,取得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形成“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园特色。其成功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报》所报道,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上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验是: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即:全方位区域性整体推进主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补救性心理辅导这两条主线;做好组织落实、计划落实和措施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到团队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和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教育与全体教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上虞市实验中学的“以辅导教师、专门渠道为‘精’,以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为‘气’,以课题引领、学术研究为‘神’,以校园文化、关注心灵为‘韵’”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操作要领令人印象深刻。而春晖中学的“学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学校文化引领”的教育思想更让人难以忘怀。
铜陵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时,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查组、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市各级领导重视,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铜陵市金山路小学实施的“小学生性格优化教育”实验、铜陵十二中的“一体两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家长为两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十二项举措、铜陵二中的“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学生心理方法”令人颇受启发,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铜陵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夏冰作的个案处理的经验介绍令人深受感动,不能不让人为这位从教才两年的年轻女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水平和敬业精神所折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起一支懂业务、爱钻研、肯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归纳上虞市、铜陵市教育局及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法,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以师资培训为根本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他们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抓干部队伍培训。上虞市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上虞市共有130名学校领导参加浙江教科院组织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研讨会”、省教育厅举办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铜陵市选派学校领导到上海市学校挂职锻炼,接受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能够率先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抓专业教师培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经绍兴市教育局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批准上虞市为培训教师颁发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及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上岗(试用)证书。在省教科院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上虞市教体局于2001年3月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期间邀请了专家和大学、教科院的教授及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教,培训班分七个专题,总课时为120学时,通过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操作技巧的角色扮演、课堂研讨和论文交流等三方面考核。四百多名教师取得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铜陵市部分学校直接从大学选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生任教,市教研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该说,两市均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三是抓教师全员培训。利用节假日和暑期继续教育,不定期请省内外心理学专家给全体中小学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2003年1月,上虞市教体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分管领导、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自学考试,2005年前完成全体教师的基础知识培训及考核,本项培训及考核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根据要求,全市首批有1470名教师已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全市6000多名教师参加了第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和广泛性。
二、以模式探索为手段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富有实效。近年来,上虞市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是创设活动课教育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并对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在研究完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及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教师辅导、学生组织、专家点拨等活动课形式。针对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他们一方面引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培训,通常在课前由教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与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的设计,通过大量的观摩与大讨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创设心育活动载体。选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顺利发展。园区各中小学和试点学校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育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上虞市是浙江省首个“校校通”县市。他们积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为充分发挥现有学校风格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探索,大胆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育网。“心育”网站共有六大主模块:心育课堂、心育论坛、心海拾贝、心语亭、百宝箱和知心屋。“知心屋”里设有“学生在线”与“家长在线”两个分模块,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它就像一座“心桥”,使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间心心相连。上虞市和铜陵市不少学校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上“QQ聊天室”打进学生心灵,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倾向、学生孤独倾向、人际冲突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铜陵一中校长介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夏老师充分施展“真情倾诉”的技巧,挽救了不少心理问题学生,堪称校园的“排雷专家”。
三、以园区示范为龙头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大胆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为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总课题,在总课题下各实验学校和成员单位分设32个子课题,同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篇7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还不具备一定的情绪管控能力,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形成叛逆心理,亟需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观念模糊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混淆,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就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必要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但二者却存在本质区别。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发展问题,是以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而德育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更关注小学生的社会性问题。
(二)教师队伍不专业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都不是心理健康专业出来的,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专业水平往往难以满足现实教育需求。一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但数量有限,难以有效开展教学工作。这都影响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致使教育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教学难见成效。
(三)课堂教学乏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走出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弊端,教师常常主导课堂,进行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学习,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单一化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知识深奥难懂,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忽视家校合作
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且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未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致使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家长较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难以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家长的帮助解决,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要想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小学教育管理者需组织教师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从而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具体而言,学校可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学者来校指导教研,或开办教学讲座,与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共同探讨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教学案例相结合,深化教师对于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此外,学校也可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建立教研小组或教研室,加大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完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师资队伍不专业的情况,学校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严格教师选聘,可采取对外招聘的方式选拔人才,将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引入学校,以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以专业化的教师来带动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发展,促进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师培养计划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以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在培训中要注意结合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使教师对教育对象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用来指导实践。
(三)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教学实效,教师需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如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可开展“说说我的优势”的谈话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针对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可开展游戏化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等等。如此,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教学效果。
(四)建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小学生需在家庭的呵护下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决不可忽视家庭的参与作用。学校可与家庭建立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最新心理情况,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结语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加强理论研究,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工作,助力学生的健康成L。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1.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必然产物。[1]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2]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论述,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3]《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中提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仅仅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各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承袭了这一思想。如《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性原则:“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发展性任务与补救性任务,以发展性任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看,《纲要》分阶段设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所应涵盖的内容。
3.柔性政策特点明显
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组织建设的三级化
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加强了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呈现省、市、县(区)三级化管理模式。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省教育厅设“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并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其执行工作机构。各市区县建立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各市(县、区)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明确要求。
在各个学校中,又逐步形成了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规定,“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指出,“学校可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统筹全校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单独设置学生心理辅导主任,一般学校此职可由德育主任兼任。学校应成立心理辅导组,由辅导主任或德育主任任组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组员”。《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建立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救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系逐步形成。各省市以《纲要》为依托,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分阶段制订了教育内容。《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求。在《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更是把教育内容要点细化到各个阶段的每个年级上,不同的年级各有侧重。
(2)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等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预见,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之一。[4]《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提出:“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工程’。该‘工程’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联通全省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专业平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2007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提出:“以网站为阵地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随着青少年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大势所趋了。
(3)评估
为了检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些省市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朝着具体、量化的方向发展。《纲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则进一步提出了评估指标:机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工作,学科渗透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科研工作和实际效果。《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将评估指标制定得更为量化,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规定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定期开放,接待有需求的学生,每周不少于10小时。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团体辅导”。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纲要》也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提出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且要取得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训练有素的教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5]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基本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资格与职责、培训和教研方面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1)资格
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心健康,从大专院校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等)毕业,或者经过经认可的专业培训,通过‘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考核(试)’。通过考核(试)者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并将资格证书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岗位职责各不相同。
(2)职责
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专、兼职教师各自的职责。《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则从工作职责范围、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3)培训
各省市相关文件都涉及到了师资培训问题,以《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例,将师资培训分A、B两个等级,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语要求、培训形式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组织管理和其他事项七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培训工作的展开。
(4)教研
《纲要》首先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进一步提出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要将教研活动与专业培训及教师的自我成长融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研讨个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样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根据这些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更加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3]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9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应包括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能力、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能力、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建立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能力等几方面。笔者对5所幼儿园的教师通过座谈、观察、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工作中对幼儿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往往采取斥责、惩罚、讥讽、冷漠的方法处理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
独生子女自身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倾向,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幼师学校缺少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使学生更缺少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缺少针对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本身心理问题的增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教学任务的多样化、复杂化、教育对象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由于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增多,又缺乏社会干预和正确的自我调节,把不良的心态带到幼儿园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
(三)由于幼儿园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到重要的地位
我国推行的幼儿教育改革在给幼儿园园长、教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她们带来不少压力。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就是教师素质的竞争,幼儿园为提高教师素质,对教师的培训也只是重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弹琴、唱歌、跳舞、朗读、绘画、写字六项基本功的训练,忽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对策
(一)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用良好的心理影响幼儿
1. 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幼儿园实际的教学实践,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 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应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幼儿教师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幼儿园管理者应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给她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使教师之间加强相互间的了解,从而降低心理压力。
3.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篇10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资源配置; 问题; 对策
The Possible Solution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Huang Chunchun
Abstra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on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f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we think we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i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 the attention;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onfiguration concept?oriented by needs; the third is to ensure the?supplying of teachers;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a perfect security mechanism.
Keyword: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通过调查发现, 欠发达地区中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总体配置较差和城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较大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缺乏认识, 重视不够;二是配置观念不够科学、配置依据不够合理;三是师资供给量不足、质不高;四是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 提高认识, 加强重视
1.1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认识, 管理到位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良好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真正把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要采取各种切实措施帮助学校有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措施解决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吸引心理学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向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等。
1.2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加强重视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 学校领导的观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调查中发现, 学校领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观念是导致欠发达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 作为学校领导,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放到与文化素质同等的高度来看待, 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当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才能从整体上合理部署学校的各项工作, 确保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设施、有时间, 才能扎扎实实、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
2 树立以需求为主导依据的系统配置观
2.1 确立以需求为主导的配置依据
王伟清教授认为, 教育资源配置应以需求为主导依据, 即配置什么种类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品质和数量应依据客观需求来决定。[2]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实现工作目标必须具备的资源条件就是客观需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的实施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从种类上需要制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人力资源 (师资队伍) 、财力资源 (经费) 、物力资源 (场地设施) 等。从品质和数量上看, 每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每所学校应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应起到管理、监督、评价、领导、组织实施等作用;每所学校至少应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心理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学历, 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 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能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所学校要有必要的专项工作经费;每所学校应设立1个心理辅导室, 并配齐相关设施。一般来说,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应以上述这些客观需求作为主导配置依据。
2.2 树立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
有效利用的系统配置观要求:第一, 我们要尽量满足客观的教育需求, 如实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 这是一种客观需求, 我们应尽量满足这种需求, 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相关资源;第二,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资源当成一个系统, 对于系统而言, 关键性要素如心理健康教师是必不可缺的, 否则此项工作就无法运转;第三, 在教育资源配置中, 客观上需要多少就配多少, 既不能多配也不能少配, 不然就会导致浪费或无法运行;第四, 如果客观需求很多, 但现实教育资源较少, 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我们就应该调整系统目标, 对现有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如现阶段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一时满足不了客观需求, 我们可以调整目标, 原来要求每所学校配备一个心理老师的, 可以改为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老师;每个县区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数量不够, 我们可以采取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由心理健康教研室负责全县或全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保障师资供给
3.1 建立专兼职队伍, 保证量的供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这支队伍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选拔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 兼职教师要选择那些有爱心、有耐心、综合素质很高的教师来担任。[3]
3.2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师资质量
专业培训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其一, 普及型。培训对象是学校全体教师, 重点是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通过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高。其二, 提高型。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校长、各科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及主要学科教师等, 目的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 关键是要提高校长的认识。其三, 专业型。培训对象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目的在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 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
4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4.1 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成立相关机构, 对这项工作进行领导。第二, 各中学应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指导,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 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
4.2 确保经费到位
政府部门必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并规范使用。其一, 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资金投入。其二, 要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环境资金投入。
4.3 加强人员保障
首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增加教育投入, 引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逐步给每所中学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其次, 可以采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 如:几所学校共用一个心理健康教师, 让心理健康教师轮流到几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鉴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强大性, 我们还可以依托高校, 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让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
4.4 构建督导机制和激励机制
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专门机构和有关专家,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标准, 及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调控, 实现工作目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工作成效及时进行评价, 并帮助他们纠正过失, 加强和改进工作, 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欠发达地区所有中学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调查的22所中学都没有心理健康教师编制) , 心理健康教师的待遇难以得到保障, 职称评定还没有明确,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他们不太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许多人更愿意改做团队干部、政治课教师等其他的工作。建议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增加学校心理教师进修的机会, 提高待遇,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表彰先进, 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心理专业毕业生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 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黄爱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潍坊三中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 2014:23.
[2]王伟清.论基于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观[J].教育与经济, 2010 (1) :46-50.
[3]张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之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