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观测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面气象 观测 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06-01
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较以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将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实际地面气象观测当中大大地提升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效率并让观测的准确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即便如此地面气象观测与人工操作因素依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基础性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去完成,若在人工操作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或者出现了疏忽将会给整个工作带来影响并造成气象观测的准确性降低。因此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要点进行充分把握并根据要点落实相关工作从而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实际成效性,并由此作为日常生产活动、工作活动的可靠指导。
1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 温度观测问题及对策
温度是地面气象观测当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整个地面气象观测当中的重点。在实际地面气象观测当中通常会由于温度表出现问题给观测工作带来影响,当然某些气象站设备较为全面,给观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但是从我国气象站整体情况来看建设还有待加强且地面气象观测点众多也就造成了大型精确设备不能普及。故此在很多气象测量点都是采用液柱测温表表来进行测温工作,但是该仪器在某些情况下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例如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液柱断层,在实际读取时一旦出现疏忽就会直接造成温度观测的精度降低[1]。
为了让温度观测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因此在测量之前首先要对温度表进行观察,若发现液柱断层的情况可采用撞击法进行修复,另外加热法也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在不同区域内温度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化,所以在具体操作时要按照规范流程进行从而让液柱断层连接。当修复未取得效果时则需要立即更换,故此需要在观测点将备用设备准备好,从而让测温工作正常进行。
1.2 湿度设备问题及对策
湿度设备对于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无论是光照还是风向以及雨雪等都会给空气湿度测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并造成湿度测量失准。以毛发湿度计为例经常会出现示数波动的情况,当出现此类情况时就需要与干湿球温度表进行核对从而判定其是否存在故障。一般造成毛发湿度计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毛发污垢所致,此时将影响仪器的灵敏度。另外感应延迟和机械故障等也会对它造成影响[2]。
对于上述故障可用干净毛笔蘸用蒸馏水来进行污垢处理,对于机械模块则采用洁净软布擦拭。在上述工作完成以后添加油从而对轴承等关键部位进行保护[3]。另外还要对笔尖压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出现模块零件损坏则要立即进行更换。
1.3 设备维护问题及对策
相对于其他测量设备,气象观测仪器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规律性的维护和保养。但是由于气象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使得相关观测仪器在维护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这也给仪器的正常使用寿命带来了影响。
为了让仪器设备维护取得成效性首先就应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将养护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同时建立全面的保养维护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让维护工作得以规范化展开,以此来降低人为故障发生概率并建立规范的管理框架。
2 加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相关建议
2.1 做好记录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整体上较为繁琐,需要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要做好相关记录。以夜间雨后露为例,在工作人员值班时若观察到少量降雨要先等待,且不要急于记录,当雨停时将植物水滴进行清理,那么在后半夜或清晨观察到的水珠即为露。在所有记录工作当中先要将干扰因素排除然后再进行完整记录。
2.2 完善观测日志
观测日志是气象观测人员必须要做好的环节之一,气象观测日志供每位观测人员参考,因此需要进行仔细记录。当然在记录日志过程中要落实好相关责任制度,以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规范化操作。
2.3 加强仪器交接工作
在进行交接班时要做好仪器交接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仪器检查,若出现仪器损坏或者故障时则需要立即进行排查,若未得到及时发现将会直接对相关记录的精确度产生影响。另外还要遏制工作人员之间责任推诿的情况从而保证交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4]。
2.4 完善巡视工作
巡视工作主要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进行检查。在巡视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求专业技术员对仪器异常情况进行排查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出现问题则要立即反馈并采取及时性处理从而避免仪器异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巡视制度落实好,若工作人员未按照巡视制度来执行工作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并以此作为警戒。通过落实相关制度来促使每位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意识。
2.5 加强人才培养
从当前地面气象观测整体情况来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工作性质来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整体上较为枯燥也容易让工作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因此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人才培养,除了专业素养之外还要进行职业操守培养,可定期组织工作交流会进行问题和经验探讨,提升相关技能水平,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来打造一支高专业水平的气象监测队伍。
3 结语
地面气象监测工作繁杂而琐碎并且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对细节问题进行充分把握并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从而让相关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宏观方面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则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强设备建设,从而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 乔中丰,吕娟.地面气象观测人工站与自动站记录差异简析[J].陕西气象,2009(2).
[2] 游文芬,曾海云.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的一些小技巧[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S1).
篇2
[关键字] 气象观测仪器 清洁与维措施 浅谈
[中图分类号] P111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85-1
气象工作实践表明,要想把由于仪器故障,或者由于不正确的仪器清洁与维护,造成的影响观测气象的数据的因素减少,就必须把气象仪器的日常清洁与维护工作做好,从而使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因此说,清洁与维护气象仪器,是把气象预报测报做好的前提条件。 一些仪器的说明书并没有全面的介绍清洁与维护仪器的知识,再加上很多仪器管理人员也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的仪器由于清洁与维护不当,使仪器受到损坏。因此要想把清洁与维护工作做好,就应该首先对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要求进行了解。
1 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要求
气象观测仪器必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予以满足:
(1)仪器需要使测量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以及测量范围和规定的仪器时间常数得到满足。
(2)需要长期保持仪器性能稳定,必须要在相关标准所规定的测量误差之内,使用仪器标尺或者其关系曲线的年变率。
(3)在不同的气候区与不同的海拔高度,以及各种复杂的天气条件下,仪器都能够保持良好性能,正常的工作。
(4)仪器要具有合理的结构,良好的单一响应性,应当响应灵敏所需要测量的要素,响应微小其他要素。
(5)具有适宜的价格,简便的读数,简单的维修和清洁工作。因此,仪器的清洁与维护的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各类仪器与空气接触直接或者间接存在,特别是感应部分,是最容易积蓄灰尘或者发生氧化的部位,导致所测数据不准确,严重的影响资料质量。为了把仪器的内在质量提高上来,需要不定期或者定期的清洁与维护各类仪器。
2 完善气象观测仪器的清洁与维护制度
为了更好地清洁与维护气象观测仪器,各个台站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把清洁与维护气象观测仪器的制度制定出来,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同时要日常仪器维护与临时维护制度建立起来,并且要进行落实。为了使仪器的整体清洁得到保证,尤其是感应表面部分,台站的管理人员要及时进行清洁维护,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要进行一次清洁,这是清洁与维护仪器的一般要求。
3 气象观测仪器的清洁与维护
3.1 清洁与维护各种温度仪器
金属电阻温度表、双金属片温度计、热敏电阻温度表、以及玻璃温度表等,这些是主要的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在清洗之前,要把最高与最低温度读数及时进行读取,在值班日记上,把详细记录做好 。在清洗箱内之前,应在备用的百叶箱中,放好仪器,从而使仪器能够正常地感应到外界温度得到保证。不能用太低或者太高的水温清洗温度仪器,否则不利于干湿球温度标示值的变化。清洗不能在观测前15分进行,清洗可以在正点观测之后进行,要迅速进行清洗。另外清洗要避开日极值的时段 。把百叶箱清洗完之后,要及时把温度表放回百叶箱,放入之前,要用湿毛巾轻轻地擦拭温度仪器,一定要轻拿轻放。放好温度仪器后,要对温度计有无断柱的现象进行检查,是否准确的放置好最高与最低表的位置,是否调整好了。
3.2 清洁与维护蒸发器
清洗蒸发器,一般在影响蒸发比较小的时段之内进行,可以在20:00观测之后进行。 可以用刷子轻轻地刷洗,尽量避免用手把蒸发桶压住, 同时注意换入水的温度要与原来的水温比较接近。因为对蒸发桶进行清洗,而改变蒸发器内水的原量,或者余量时,要在观测簿备注栏做好备注。要保持蒸发器内清洁,水质要纯净,水色不能有显著改变。否则要及时换水,清除水中的杂物。 在容易结冰气温较低的时候,可以10天左右换一次水。另外,要定期对蒸发器是否水平进行检查,高度准不准确,是否有漏水现象,如果出现,及时解决。
3.3 清洁与维护雨量传感器
在对雨量传感器进行清洁之前,要先把传感器信号联接线断开。管理人员要对漏斗通道当中是否有碎片,是否有污物堵塞出口和入口,进行定期检查,如果有污物则要小心除去污物,并对过滤网进行清洁。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使用中性洗涤剂清洗漏斗表面,清洗干净之后,翻斗的内部不要用手去触摸。
3.4 清洁与维护水银气压表
水银气压表的精确度比较高,且易损坏 。由于水银气压表中装有水银,稍有碰撞泄漏的情况就会出现。因此,清洁水银气压表的工作比较复杂, 因此,清洗应当由个省市的专业人员来进行。 在保管与移动水银气压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轻放轻拿,最好是保持竖直状态,要倒置的放在皮套中单独的存放。为了对水银表刻度盘与皮囊受潮腐蚀进行防止,要保持存放水银气压表的库房干燥和清洁,防止损坏仪器。
3.5 清洁与维护日照计
要在晚上或阴天的时候,清洁日照计,最好在日照纸换下之后 。平时在换日照纸的瞬间,可能会有东西进入日照筒内,可以用镊子直接夹出或者用镊子夹住湿棉花卷出。维护日照计最好在白天,对仪器的安装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日出前对日照计的小孔,要仔细检查。
3.6 清洁与维护风速以及风向传感器
管理人员每年要对风速和风向轴承,进行目测检查一次,把污垢及时清除;要经常对风向标和风向杯转动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对风杆拉绳是否有松动的情况,要经常进行观察,一旦出现松动,马上拧紧,然后再对风杆的垂直度进行校准。
3.7 清洁与维护地温变送器
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地温变送器,有异物进入观察箱内,及时清理干净;同时对接地线以及各个信号接线等,连接是否牢固,进行检查,发现松动,则要拧紧。
4 结语
仪器的清洁与维护工作,应当选择一些技术素养高和责任心强的观测员来兼任。 兼职清洁与维护仪器人员,必须要对现用测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进行掌握,还要懂得一定的电子机械技术,及时解决在定期清洁与维护仪器,或者发生故障的时候的问题,从而使仪器能够正常运转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建文,马丽云,吴达鸿.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清洁与维护[J].广东气象,2009(06).
[2]张天华,曲楠,谢君,等.基层气象台站气象仪器的维护和管理[J].河南气象,2010(12).
篇3
关键词:温度;湿度;地面气象
中图分类号:P41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天气预报的手段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使得天气预报的精准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这些手段的应用仍然还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人的经验、对以往众多数据的总结及数据结论的判断仍然是其他手段代替不了的,更多的基础工作还是要气象基站的预报员一条一条具体实测得出来的,细节决定成败,在实测的过程中,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如不加以注意,引起重视,往往会对预报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本文对地面观测工作常遇到的一些小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1 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的设备问题
1.1 温度的观测问题
地面气象观测中,温度的测量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也是地面气象观测最为基础的任务之一。在日常的观测中,常常会遇到温度表的故障,虽然现在有更先进的测温设备,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方面的短缺,加上地面观测站的数量众多,还很难一下把更先进的设备普及到各个地面观测点,所以多数站点还仍然使用传统的液柱温度表,这种温度表由于由液柱高低提供温度读数,液体受温度影响较大,特别是一些温差较大的地方,这种温度表常常会出现一些故障,常见的问题就是液柱中断,如不加以重视,引起注意,很可能造成读数和实际温度的误差较大,影响预报的准确性。所以在测温过程中,一定要先确认温度表的正常与否,一旦发现有中断问题,可以试着用撞击或加热的方法进行修复。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环境情况不同,温度表的故障的修复往往有很多复杂情况,操作时一定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稳妥处理,从而使液柱中断处能很好的连接上。与不能及时修复好,要想办法及时更换,另外为防止故障出现,要常常配备备用设备,以防不时之需,保证测温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湿度测量中的故障处理
地面的气候变化同样是复杂多变的,由于风向、光照、雨雪等情况,对于空气湿度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地面观测中,湿度的测量过程也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毛发湿度计的示值不稳定,毛发湿度计在测量过程中,所得数值与干湿球温度表查出的相对湿度比较有时大有时小,这时就要注意是不是毛发湿度计出现故障了,一般如果毛发的性能出了问题、毛发上面出现了污垢、感应延迟、机械部分故障等都会造成记数值时正时负的情况发生,这时可以用干净毛笔沾蒸馏水对毛发进行清污;用干净的软布对机械部分进行擦拭,然后上油,减少阻力;调整笔尖压力到适合的程度;如果检查发现轴承磨损要及时更换。湿度计的问题还有很多,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故障产生的原因,然后予以排除,保证湿度计的正常工作,为地面观测提供准确数值。
1.3 气象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管理的问题
气象观测设备也同其机械设备一样,也是有使用寿命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操作时要按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使用观测工作有所保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由于气象观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设备的管理和养护一直是个难题。所以在设备的运用上,首选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真正把设备的管理和养护作为一项工作认真落实,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和使用守则,形成一种制度,认真的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并建立专人负责的管理方式,以条例和制度的形式保证设备的质量及日常使用维护都能在操作规程的框架下,减少由于人为因素产生故障的概率。
2 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的细节管理问题
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琐碎而又要求严格的工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负责的工作热情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细节决定成败,地面气象观测,都是由一些基础的工作组成,每件事都显得不起眼,但却又是十分重要的,他既是个体的又是团队的,单个气象观测员的细节工作决定着整个团队的整体工作成果,只有工作人员心里满怀热情,严肃负责、爱岗敬业才能及时、准确的采集数据和保证工作质量,才能高水平地完成各项地面气象测报任务。
地面气象测报人员最基本的责任是在观测,观测时要专心、认真,应时刻注意数据的变化并及时上报上传数据。值班时要时时观察电脑屏幕变化和查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或者故障,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排除。
众所周知,观测员在采集第一手原始数据时常会遇到沙尘暴、冰雹、强雷暴等恶劣天气,作为观测员却是不能像一般人一样躲避,通常是要出外进行观测的。所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别的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帮助,大家同心协力完成繁琐的观测工作。因此,同事间的团结协作与工作质量是密不可分的。
篇4
【关键字】乡镇企业;消防监督;体会
《消防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监督,特别是易燃易爆或人员密集的乡镇企业历来是消防监督的重点,做好乡镇企业的消防监督工作,对保持辖区火灾形势的稳定、提升消防部队为民服务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企业消防工作存在的几类普遍性的问题
(一)消防管理的主体意识不强、消防责任的落实存在死角。
然而,有的乡镇企业未从政府“大包大揽”的消防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消防工作的主动性差,未按照要求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落实消防责任制。有的企业虽然层层签订了消防责任书,但是停留在纸上,放在文件柜里,导致管理人员及员工对岗位防火的具体责任不清楚,对本岗位的防火措施不明确。据笔者对辖区随机抽检的20家乡镇企业进行落实消防责任制的统计,全面落实的仅7家,基本落实的5家,没有落实的8家。上述现状,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消防管理,为企业的消防安全埋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
(二)消防管理手段滞后、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
在消防监督中发现,不少的乡镇企业想搞好消防工作,关键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进行消防管理。消防管理的层次不深,方法简单。有的消防管理人员还停留在“看看灭火器、查查烟头”的水平,没有将消防管理的内容溶入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没有建立起与生产管理相适应的消防管理模式。消防管理的随意性加大,形成了“节假日突击抓,平时管理胡乱抓”的现象。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消防管理制度,但是执行起来操作性不强、系统性较差,最终使制度流于形式。
(三)消防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消防素质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笔者认为,企业消防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人”。消防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消防素质对企业的消防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乡镇企业的消防管理人员存在用工不固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结构普遍偏低等问题;不少企业的职工流动性较大,外来用工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不落实,特别是一些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位,生产职工岗位防火的素质达不到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对火灾的预防和初期火灾的扑救十分不利。
(四)消防管理的针对性不强、自防自救能力提升缓慢。
据笔者对辖区随机抽检的20家乡镇企业进行灭火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的统计,制定并演练的5家,制定未演练的8家,有7家乡镇企业的灭火预案未制定或制定不全。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对消防管理的重点不突出,自防自救的能力较差。在消防监督检查中还发现,不少乡镇企业的消防重点部位确定不准,重点部位的防火措施不深入、不科学,甚至于火灾爆炸危险的区域都划定不清楚等等。由于消防管理的重点不突出,必要的技防和人防措施不能保证,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位的防火管理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做好乡镇企业消防监督的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全面落实企业的消防责任。
一是要发挥监督职能,公安消防机构要督促乡镇企业从制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划分消防安全责任区、构造消防工作责任链入手,明确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归口部门,细化分解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环环相扣的消防责任机制。针对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布点分散、没有主管部门的特点,工商、安监、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坚持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全面落实消防责任。
(二)以消防培训教育为基础,提升企业抵御火灾的整体能力。
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乡镇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一要切实抓好企业经营业主和消防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使他们了解基本的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消防管理的基本常识,帮助业主正确处理好生产经营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做到依法经营,安全生产。其次,对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和新进员工,必须坚持先培训、再考试,消防培训
格后方可上岗。
(三)统筹兼顾、紧紧抓住乡镇企业“两类场所”的消防监督重点。
“两类场所”是公安消防机构消防监督对象的重中之重,搞好“两类场所”的消防监督,对遏制恶性火灾事故、保持辖区火灾形势的稳定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要摸清辖区乡镇企业“两类场所”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前开展的“重大危险源火灾风险及危害评估”工作,在收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类建档。第二,要对辖区“两类场所”进行火灾风险的评估分析,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措施,筛选消防监督的重点及难点。第三,采取灵活有效的监督措施,“夜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普遍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对“两类场所”的消防监督。第四,要“防消结合”,防火监督人员的防火检查要与辖区消防中队(或专职消防队)的灭火演练相结合,探寻重点防火部位的防火、灭火最佳措施,并运用到日常的防火工作之中。
篇5
关键词:正点数据维护;数据传输;不正常处理;自动站维护
中图分类号:P412.1 文献标识码:A
1 要注意正点地面测数据维护中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由于现行OSSMO2004软件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值班员在工作中要注意每个正点前10min监控软件数据的采集情况,通过SAWSS报警或是通过查看SAWSS工作日志是否有疑误信息记载,在“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时对疑误数据进行处理,并完成“质控与数据保存”,如果正点时点击“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时,发现数据不完整可以点击补读工具按钮,如果还不行可以采用人工卸载方式。为保证正点数据的完整性,在日常工作中还应注意重启自动站主控微机时尽量避开分钟数据及正点数据的卸载时刻。对软件对时一般也不要在正点后1~2min内进行,因为此时段为采集正点数据、形成并传输正点数据文件的时间,采集器和主控机所有程序指令均按规定时间执行,对时不当会造成数据文件无法形成和上传。在非守班时间的正点长Z文件应在下次定时观测前进行检查,若发现数据异常时,修改后发送更正数据文件。
2 注意各时次数据文件的传输是否正常
值班员在工作中要随时留意自动站监控软件中的“网络主通道”和“网络辅助通道”指示灯的颜色,绿色表示自动气象站组网与中心站的通讯连接通道是畅通的,红色则表示连接不畅通,文件不能正常传输。同时在正点前10min要注意通讯组网软件CNIS是否处于运行状态,有时CNIS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便是实时数据卸载正常也会导致数据的不能正常传输。若遇网络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天气报或加密天气报时次数据不能上传时,启动备份线路传输数据文件。当遇到主备网络均故障时,导致定时观测时次(基准站和基本站的02、05、08、11、14、17、20时)新长z文件不能正常传输时,必须启用电话传报将基本气象要素尽可能完整的传至上级气象信息部门。
3 自动站降水记录不正常的处理
自动站有时会出现不正常降水记录,例如:无降水现象出现了降水量(因蚂蚁、风、人工调试等或自动站故障)时,应在正点数据维护中删除该时段内的全部分钟和小时降水量,并在值班日记中说明出现降水量的原因。对于判断为滞后性的降水(即降水停止之后出现降水量,0.1mm≤R≤0.3mm,且其出现的时间在降水停止后的2h以内,可判断为滞后性降水),可将该降水量记在降水停止的那分钟和小时时段内,这种情况要在备注栏中说明。如果碰到固态降水或是出现自动雨量漏斗阻塞,如果出现自动站降水量与人工雨量筒量取的差值百分率与其他正常时相当,可按正常处理。如果自动站降水量明显偏小或是滞后严重,则该时段内的分钟和小时雨量都按缺测处理。如果自动站记录的过程雨量与人工雨量筒观测的量存在明显偏差,自动站传感器故障未能感应降水量,如有雨量自记记录,则该时段的小时降水量用雨量自记记录代替,分钟降水量按缺测处理,若无自记雨量该时段内的分钟与小时雨量均按缺测处理。对于这种分钟和小时降水量按缺测处理时,在正点数据维护时用人工量取的降水量代替,并在备注栏中说明。
4 夜间不守班期间WW和W1W2的编发事项
基准站和基本站夜间定时观测(23:00、02:00、05:00、08:00)的现在天气现象WW和过去天气现象W1W2的编报时段不变,期间出现的所有天气现象按照规定配合编报。如果只有一种天气现象编报“过去天气”,而又不能确定它是否占满过去1h的整个时段,按照未占满处理,编报该天气现象,W2编报0。
5 做好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
为避免数据的异常和丢失做好自动站的日常维护非常重要,值班员应养成按时巡视观测场仪器的好习惯。自动站每天的日常巡视包括:检查微机实时数据显示是否异常,风力在一级以上时,风向、风速传感器转动是否灵活,仔细查看各传感器是否正常,雨量传感器漏斗有无堵塞,地温传感器埋置是否正确,常规的人工观测仪器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等。只有按时巡视,认真检查,才能较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做好传感器的日常维护。例如地表温度传感器安放是否规范,安装时要求一半暴露在空气中,一半埋入地下,要经常擦试沾附在上面的雨露和杂物。浅层地温传感器分别装入浅层低温传感器支架中,并垂直埋入地下,使支架上端面与地表相平。雨后及时疏松土壤,平整地面。定期检查浅层地温和深层地温传感器安装情况等。
6 结语
随着我国气象事业业务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所面临的新需求,对观测员业务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工作的重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数据文件的正确传输,以及自动站仪器的维护、仪器的故障发现和排除将会是工作的重点,业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篇6
一、合理调整股权结构,引入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
企业股权结构应当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不能过于分散,也不能过于集中。股权过于分散,容易导致股东缺乏对于企业的有效监管力度,难以内获得企业内部真实有效信息,从而使企业管理者有机可乘,通过信息不对称从中牟利,从而损害股权所有者及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相关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的存在是维护广大股东权益监管企业管理层行为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企业股权并非越集中越好,如果股权过于集中形成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当控股股东面对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冲突时,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选择牺牲企业利益,从而使企业的中小股东蒙受损失。实证研究表明,当企业绩效出于最佳状态时,企业的第二、第三大股东所持股票比例大约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所持股票比例的150%。此时,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同时控股股东即能制约管理层行为,几大股东之间又能相互制衡。因此,调整企业股权结构,关键是控制第一大股东与第二、第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避免股权分散和“一股独大”,形成股东对管理层,股东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的股权结构。
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引入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无疑是一种有效方法。机构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相比,拥有更专业的知识背景,更丰富的投资经验,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更为理性的投资态度。机构投资者能够更有效的制约经营者行为,维护相关者利益,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中体现自己的意志。机构投资者不仅有利于改善和优化投资者的主体结构,有助于对经营者实行监督和控制,更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推广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遏制投机行为,促进企业高效、稳定、健康发展。
二、董事会充分服务于利益相关者,实现职责和功能创新
董事会是在企业决策上体现集体智慧的机构,而不是在董事长一人独揽大权发号施令的领导下的决策执行者。我国企业治理虽然也强调董事会集体决策,但法律上又规定董事长是公司的法人代表,承担财产托管的主要责任,由此形成董事长比其他董事会成员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因此在董事会中获得高于一般董事成员的地位与话语权。于是,董事会的职权变成了董事长的职权,这导致在企业中董事长独断专行、董事会智能缺失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很多内部人控制情况,同“法人代表”的概念以及董事长作为大股东的代表负责董事会的组成和召集的现实情况是有很大关系的。关于董事会的责任以及董事会对谁负责的问题,是目前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董事会的责任主要是管理的责任和忠诚的责任。对于董事会的管理责任,各方已达成共识,认为董事会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并作出最优决策。关于董事会的忠诚责任,目前分歧较大,“股东至上”认为董事会的忠诚责任是对股东绝对忠诚,不懈地维护股东的利益。笔者认为,董事会的责任应该是针对公司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而公司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是状态依存的,既可以是股东,也可以是其他的资源提供者,因而董事会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要实现董事会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就必须使董事会的职责和功能创新,目前较为可行的选择便是规范董事会人员构成,约束董事长全力,充分发挥各个董事会成员的作用,群策群力齐心协力推动企业发展。
三、引入优秀管理团队,推行企业经理职业化建设
职业经理人是专门从事企业高层管理的中坚人才,具体而言就是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职业素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所具备的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领导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并承担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经营管理业绩突出的职业化的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经理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经营管理企业,使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职业经理人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就业方式和利益要求,其报酬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经营业绩的好坏,他们必须承担经营失败后的职业风险。职业经理人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职业,中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社会管理体系。无论是职业经理人本身、社会管理机能还是雇佣企业,都缺乏西方社会那种对待职业经理人的正确态度。纵观职业经理人的现状,水平还参差不齐,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可以看到,职业经理人正处在一个需完善阶段,需要企业给职业经理人提供一个宽松的舞台。只有在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彼此真诚合作,成为鱼水关系而不是油水关系,是重用而不是利用的时候,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而职业经理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与魅力。经理人的职业化,必须将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绩效结合起来,将他们的命运与企业的生死存亡联结起来,从而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格局。
篇7
关键词:致敏药物;纠纷;皮肤过敏试验;皮试操作指南;皮试图章
致敏药物是指在用该药前必须做皮试或经过判断后决定是否该做皮试的这类药物。为了避免此类纠纷的再次发生,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12月~2015年11月25起纠纷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探讨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输液室是门诊输液与急诊输液相结合的部门,配有护士12名,接待输液患者约250人次/d,平均接待皮试相关患者约130人/d。
1.2方法 回顾2013年12月~2015年11月间发生的25起致敏药物相关的医疗纠纷案例,对纠纷原因归纳分类。导致纠纷的原因分别是:询问过敏史后需患者或家属签名所致的纠纷、皮试阳性需要更换药物的纠纷、药物免做皮试或皮试阴性而患者输注后发生输液反应的纠纷、护士询问方法及沟通不当引起的纠纷。皮肤过敏试验是指某些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而规定此类药物在使用前需要做皮肤敏感试验,简称皮试。皮试阴性的药物可以给患者使用,皮试阳性则禁止使用。
2 结果
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输液室因致敏药物相关的医疗纠纷发生25例,具体原因、例数见表1。
3 讨论
3.1 25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
3.1.1患者或家属拒绝皮试前签名确认 患者在做皮试前,护士要询问其过敏史,确认无误后要求患者或家属在病历上签名确认。而护士因为患者未签名确认而无法为其做皮试,导致纠纷发生。
3.1.2患者不认同皮试阳性的结果 因不同时段或患者体质的不同,同一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再加上同一药物批号不同,都会导致皮试阳性情况的发生。但部分患者对自己常用的药物皮试阳性结果表示不认同。其它由于消毒液的原因,皮试假阳性明显增加,胡凤华、李淑华等报道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用75%酒精消毒液消毒皮肤,可致皮试假阳性率升高。张云报道青霉素皮试用75%酒精为消毒液容易导致皮试假阳性,陆伟伟等报道两种消毒方法对青霉素皮试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多种原因导致皮试阳性率增高,部分患者因为长期使用同类药物而不认同该药皮试阳性的结果,拒绝更换药物,导致纠纷发生。
3.1.3药物免做皮试或皮试结果阴性而患者输注后发生过敏反应 蒋金莲认为药物过敏反应发生原因与药物种类及患者过敏体质、遗传因素、变态反应阈值和药物皮试假阴性反应有关。
3.1.4皮试收费、皮试注释与皮试操作指南未同步执行 针对皮试药物众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我院药剂科自2014年7月起规范皮试标准,出台了皮试操作指南,明确了必须做青霉素皮试、必须做原液皮试、在符合一定的情况下免做皮试的标准:如患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哮喘病史、非过敏体质,患者就可以免做医院规定的相关药物的皮试。
3.1.5护士沟通不到位 在发生的25例医疗纠纷中,6例纠纷与护士的沟通不当有关,护士在询问患者过敏史后,没有任何解释或说明,直接叫患者或家属签名,导致纠纷发生。
3.2对策
3.2.1针对患者或家属皮试前拒绝签名确认的情况,自2014年7月,我科设计了皮试图章:包括皮试询问章、皮试阴性章、皮试阳性章、免做皮试的图章。并报请护理部、医务部同意,均以医院的名义刻制食物过敏史、药物过敏史、哮喘病史、皮试阳性史、过敏体质的询问图章,以代替手工书写,一则减少护士工作量、二则增加了询问的权威性。自皮试图章推广临床使用后,仅发生1例患者拒绝签名的情况,此患者主要由于就医过程复杂,对医院产生抵触情绪所致。
3.2.2针对皮试假阳性发生的情况,结合许多文献报道,科室进行临床试验后发现:用75%酒精作为皮试消毒液容易发生皮试假阳性,在科室改用PVP-I作为皮试消毒液后,皮试阳性率明显下降。
3.2.3针对免做皮试或皮试阴性输注后发生过敏反应的现象,护理对策为药物皮试前护士向患者做好相关内容的询问及告知,认真实施药物皮内试验,输入药液期间严密观察,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变态反应。医院护理部、药剂科、医务部联合皮试温馨告知:①皮试结果阴性,但药物注射过程中仍可能发生过敏反应;②皮试类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③免做皮试的药物,给药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并制作成图片悬挂于输液室墙上;科室同时推出药物注射温馨告知,护士在接药及注射前询问患者以避免空腹等措施实施后,未发生因免做皮试发生药物输液反应相关的纠纷。
3.2.4针对皮试收费、皮试注释与皮试操作指南未同步执行的现状,考虑到我院门诊量大,收费排队浪费时间等原因,免做皮试的药物仍常规收费,在护士询问符合免做皮试的条件后,由护士填写退费单,到急诊收费窗口退费;IT中心、药房也积极配合协作,及时调整药物注射单的注,药物注射单注明:药物前打三角形符号的药物必须由护士判断是否做皮试。
3.2.5针对因护士沟通不到位而引起的纠纷,科室规范询问程序;对于护士皮试类药物知识欠缺而导致沟通不畅的情况,科室利用每天晨会、每月科务会议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加强沟通交流能力。针对患者有皮试阳性史而护士拒绝做皮试引起的纠纷,科室进行积极的探讨:认为发现有此类情况时首先应当着患者的面与医生联系,与医生达成共识,确定该药不能再做皮试[1-3]。
4 结论
自医院规范皮试操作标准,刻制过敏询问图章并使用临床,出台皮试温馨告知并悬挂在输液大厅墙上,配合接药时及注射前的相关宣教,改变皮试消毒液以减少皮试假阳性的发生,加强护患沟通,完善医院流程等措施后,2015年4月~11月仅发生因皮试前确认过敏史而需患者签名的纠纷1例。
针对目前临床大量使用的致敏类药物,临床护士应严格按照医院皮试操作指南执行,规范操作流程,积极总结纠纷发生的原因,及时提出预防措施并实施,确保患者的安全,杜绝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超美.药物性皮炎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13-114.
篇8
关键词:骨科手术;医护配合;相关因素;处理对策
随着现代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效果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医师和护理人员的良好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骨科手术而言,专业性较强,手术时间较长,仪器不断的更新,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手术室护理人员向高度专业化和一专多能方向发展,确保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与医生良好的配合,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1]。本文研究在骨科手术中影响医护默契配合的因素及有效的处理方法,现将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手术医师36例,其中主任医师5例,副主任医师11例,主治医师20例,开展的手术多为上臂骨折、下肢骨折、躯干脊柱骨折及手足部位的骨折、踝关节骨折及各部位的损伤等,对全部手术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手术中医护默契配合的因素及处理对策,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
1.2 方法 ①技术配合: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熟悉骨科手术的过程,加强与手术医师的沟通,提高医师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②规章制度因素:手术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规章制度制定较为严格,日常工作中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手术医师在这方面比较欠缺,不能严格遵守或搞特殊化[2],可导致医护矛盾,护理人员应多与医师沟通,及时告知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提高意识,保证医护的密切配合;③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应施行三级管理制度,即护士长、专科组长、护理人员,定期组织开会,了解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方案,按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向手术医师征求意见,认真分析问题,制定切实可靠的改进措施[3],同时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利于手术室工作的开展;④术前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根据手术部位及麻醉方式准备好手术器械,与手术医师认真沟通,详细询问手术的具体方法,了解手术操作步骤,医师的工作习惯[4],到病区向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工作,详细讲解手术的方式及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促进医护工作在术中的合理安排,利于手术顺利进行;⑤术中的有效配合:护理人员在术中正确理解医师的意思,正确传递物品,做到主动迅速,保持手术物品整洁,发生意外时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工作;⑥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术后医护人员共同清点手术器械、物品、纱布等的数量,共同核对无误后方可关闭切口,医护人员要相互监督,确保手术的安全,术后护理人员还需配合麻醉师做好患者的苏醒工作,防止患者躁动坠床,待麻醉清醒后将患者护送回病房,交待好术后注意事项[5];⑦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人际关系方面应注意,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医护关系;⑧定期组织培训:护士长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需要多学习骨科的相关知识,利于在日常手术中配合医师,提高医师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取得患者的信任。
1.3 调查方法[6]: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每次术后向医师发放调查问卷,共10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手术用品的准备、手术器械的传递、手术配合情况、仪器保管、对患者态度、术后访视等,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表示。P
篇9
论文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择业;调查
论文摘要:近几年医疗就业市场极度地不景气,供需矛盾日益加大,表现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高学历要求和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竞争过于激烈和偏远地区人才稀缺之间的矛盾、非公有制医院招人不足和国有医疗单位人才过剩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医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进行了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及意向调查,并就如何做好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对策。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模式。医学毕业生由于专业的特点,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面窄。为了准确、详尽地掌握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想法,进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沈阳医学院2005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调查所用资料均来源于实地调查结果。资料收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自填问卷来收集定量资料;二是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获得定性资料。其中以定量资料的收集为主。
此次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有关就业指导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问卷设计的。本调查因采取无记名形式,所以问卷的结果基本真实可靠。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403份,回收问卷40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7.27%。
(一)择业心态
调查结果显示,44.58%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乐观,40.3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只有12.85%的学生持乐观态度,还有2.21%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不清楚。由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医务人员,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单一,且近几年医疗就业市场极度地不景气,一方面是大中城市人才饱和,毕业生都想往里挤,另一方面是小城镇、广大农村基层、边远山区缺医少药,医疗人员素质低下,毕业生又不想去,所以对医学毕业生来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调查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就业前途渺茫。但是,调查也显示,对于毕业生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毕业生也占相当一部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还能有一成以上的毕业生乐观面对,其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要么是对自身能力有自信,要么是家庭或社会关系起作用。
在问到“你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最多可选择两项)时,41.14%的学生选择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24.96%的学生选择为生计的需要,32.33%的学生选择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9.68%的学生选择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l0.84%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24.7%的学生选择为施展能力和完善人格,8.43%的学生选择为成名成家或提高社会地位,12.85%的学生选择为建立家庭奠定基础。
总体看,我院大学生择业心态呈多元化趋势,但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二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是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已越来越习惯于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笔者认为,追求个人发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学、发展自己的爱好,取得最优的成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寻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只有到这些地方就业才能取得自己人生道路上最好的成果。
(二)就业意向
根据调查,对“开始有了明确的职业意向是在什么时候”这一问题,50%的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7.13%的学生选择大学毕业时,1.81%的学生选择上研究生期间,41.06%的学生选择在上大学之前。这说明尽管大部分同学感到就业前途渺茫,但他们早就有了就业心理准备。对“你期望的月薪是多少”这一问题,49.67%的学生选择800—1000元/月。这可能是通过就业指导,学生们就业观念在逐步转变,许多毕业生不再把目光盯在高薪水的好职位上,而是有了多样性的选择,这就使得可供选择的岗位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选择相对集中,好多毕业生只盯着大中城市、大医院,这与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市场的平等观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为社会职业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很多毕业生愿意到三资企业、民营医疗机构、私人医院就业。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应以事业为重,工作地点、单位性质都无所谓,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死盯着大城市、大医院不放,希望到国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大大降低,而选择到三资、民营、私营医疗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有所增加。过去毕业生在择业中求稳,现在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更注重通过在不同的领域里为社会做贡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自己争得社会地位。
对于毕业后理想或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工作岗位)是哪类工作,57.63%的学生都选择了医生(含实习医生),这说明,尽管医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但毕业生的专业思想还很稳定,都愿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三)影响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个人的实际能力非常看重,这也是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亮点,说明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学生身上产生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医学是一门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医疗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重视个人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其实求职的过程是一个考察大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全面素质作为人才市场的竞争要素已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所认同,这缘于用人单位求才的动力、人才竞争的压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单位人员结构的调整,对医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用人单位普遍采用的对医学毕业生英语要求达到四级、计算机达到二级以上的要求,以及要求既有较高医学专业知识,又在文艺、体育、文采方面有专长等一专多能综合素质的要求,都给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新的困难。同时,也对医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毕业生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扎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越来越“挑剔”的用人单位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是寻求一份理想工作的主要因素,自身能力方面排在其后,这说明在就业政策、制度方面不够完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过程存在许多不正之风,大多数毕业生处于无奈状态,他们认为学校和个人都难以左右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
(四)就业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95.43%的学生非常赞同开设“就业指导课”,54.81%的学生认为“学校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33.13%的学生认为“信息来源渠道不够,信息内容不充分”,32.73%的学生认为“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对于“你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大力加强哪些内容”这一问题,49.35%的学生选择“为录用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44.78%的学生选择“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37.35%的学生选择“收集和整理社会上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通过座谈和个别谈话,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政策不十分清楚,希望学校多举办就业指导讲座,设立就业指导咨询日等。
三、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变被动为主动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怨天尤人,抱怨自己读大学刚好碰上这个劳动力过剩的年代,大学里又主要接受了应试教育而缺乏动手能力,还碰上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好像什么倒霉的事都碰上,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只能被动地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为使医学毕业生顺利地完成对社会环境及工作任务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过程,缩短适应期,较快地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转变,要求我们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医学毕业生对适应期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搞清楚决定适应期长短的因素,以及采取哪些措施来缩短适应期,指导医学毕业生利用学校的一切有利条件,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走向社会作好心理和认识上的准备。要帮助毕业生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尽早认清形势和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断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进行合理的定位,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角色,并促使医学毕业生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努力赶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二)变消极为积极
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一次成功地选择到满意的职业,相反有的甚至经历了几十次的选择、面试、再选择、再面试的考验,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气馁,却认为这是一次人生的挑战和锻炼。正是这种乐观的就业态度促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邀请成功择业的往届毕业生回校做报告,用先进事迹感召在校生,从而调动毕业生择业的积极性。就业教育与指导,要坚持做到具有前瞻性,要改变过去那种就业工作只抓一毕业班的做法,把就业的工作对象拓展为全体学生,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三)变压力为动力
“就业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心理上的“就业难”,是心理压力造成的,许多毕业生都会问自己“我能干什么”,他们往往因为专业不热门、学校非重点而固步自封,自怨自艾,失去了闯荡的勇气和干劲。而这种勇气和干劲往往是个人成功的关键,是择业的动力。部分学生由于缺少来自家庭方面“经济”和“关系”的支持,往往较早地行动起来,在就业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找工作完全靠自己,他们必须抓住在各种招聘会中的机会较早行动,同时由于自己做主,找工作的目标也反而更加独立和明确,选择的地域也更广泛。当今社会发展如此迅速,一个人一生从事多种职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毕业生不能因为就业难而消极地等待,而应面对现实,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自我调适,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能力优势,不断修正自己的择业意向,使就业压力转变成动力。
篇10
【关键词】反洗钱 法人监管 制度 政策建议
一、基本范畴分析
(一)反洗钱“法人监管”的政策背景
1.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的内外基本形势。当前,以fatf修订颁发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新40条建议为依据,世界反洗钱监管体系进入了以“风险为本”的新的政策调整时期,同时,全球金融监管开始向重视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发展,而反洗钱成为金融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方面,虽然我国的反洗钱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日常反洗钱监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国际形势也对我国反洗钱监管政策提出了“风险为本”的纵深调整要求。基于这样的形势,我国提出了建立以“法人”为对象的反洗钱监管机制,以期调动金融机构法人的反洗钱工作积极性,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减少监管成本,克服现行监管缺陷,提高监管有效性,优化配置反洗钱监管资源。在2012年全国反洗钱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了法人监管政策,要求“明确思路、落实责任,全面推行以法人为主体的反洗钱监管制度”并积极构建“立体性的反洗钱监管平台”。目前,全国反洗钱法人监管研究与试点工作已经初步展开。
2.银监、证监、保监的行业“法人监管”情况简述。法人监管并非新生事物,自实行分业监管以来,银监、证监、保监“三会”就先后开展了行业法人监管工作。在2003年银监会成立之初,银监会即开始实施了“法人监管”,“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逐步成为其监管基本理念,2007年1月以来,银监会全面强化了“分工协作、监管有序、齐抓共管、资源优化”的对总部不在北京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属地联动监管机制,即将其监管权下放给法人注册地的银监局管辖,贯彻“加强法人监管、加强属地监管、加强联动监管和提高监管效率”的监管要求,体现了对属地监管和法人监管的并举。证监会在2004年以前即实行了跨区域的法人监管体制,2004年后则转为实施“属地监管、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辖区监管责任制,按行政区划设置监管局并与地方政府协作,由原来的统一法人监管转变为“法人、属地”的双重监管模式。保监会在2009年11月以后也开始了“法人监管”工作,要求“加强法人机构和高管人员监管,提高结构调整的科学性,不断完善分类监管制度”。总体而言,“三会”的“法人监管”政策都不同程度体现了“法人”与“属地”的联动式监管。
(二)反洗钱“法人监管”的基本概念
反洗钱法人监管体制指“人民银行以金融机构法人为监管单位,要求金融机构法人对全系统的反洗钱工作负总责,由人民银行指导、检查、评估其实施统一的内控制度、统一的报告分析体系、进行系统风险监管”的制度。
反洗钱法人监管框架下,人民银行总行将统一制定金融机构法人监管规则,全面负责对全国性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则在监管好辖内金融机构法人的同时,积极采用巡查、督导等方式协助人总行对全国性金融机构法人在辖内的分支机构实施监测,此外,各分支机构经人总行授权后可实施对金融机构法人在辖内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
(三)“风险为本”与“法人监管”制度的关系
最权威呼吁“风险为本”监管原则的应是巴塞尔委员会,随着巴塞尔协议i、ii、iii以及《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先后,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模式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共识。2004年,英国首倡以“风险为本”监管方法在反洗钱领域中的运用,随后,在fatf和沃尔夫斯堡集团的倡导下,风险为本日益成为了反洗钱工作的核心理念。我国则在2009年以《2008-2012年中国反洗钱战略》为标志,确定了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制度。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指在开展反洗钱监管时,应该对不同组织机构和业务类型所面临的洗钱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轻重、有主次地决定稀缺监管资源的投入方向和比例,最小化反洗钱制度的运行成本,确保有限的反洗钱监管资源优先投入到高风险机构和业务领域,有
监控和防范潜在的洗钱行为。
“风险为本”的基本前提在于反洗钱监管资源的稀缺性以及风险分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其资源配置应尽量使反洗钱监管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与其边际成本相等。当监管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小于因之增加的成本时,理性监管者应减少对相关资源的投入,而将资源投入到边际效用更高的领域,即风险更高的领域。需指出的是,反洗钱监管风险的大小本身就决定了可获得边际效用的多少,当使用效率相同的等量监管资源投入到风险大小不一的两个领域时,显然该资源在风险较大的一方所产生的效用较大,直到反洗钱监管资源在双方的边际效用相同为止,此时监管资源已经在风险较大的领域内获得了集中。
2012年以来,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管同时涵盖了“风险为本”与“法人监管”的制度要求。结合法人监管的基本特点,风险为本制度与法人监管制度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由于资源稀缺性与风险差异化,客观上应将监管资源优化配置,而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设定有科学的资源配置规则,以风险大小作为资源配置多少的标准即充当了这样的依据与规则,此后解决问题的关键转变为对具体风险的衡量,而法人监管制度的确立最终为风险的有效测度提供了可行机制。风险为本的监管需要以法人监管制度的配套实施,法人监管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实践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法人监管”为“硬制度”,即“管法人”,“风险为本”为“软制度”,即“管风险”,法人监管制度为风险为本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风险为本制度则为法人监管制度提供了指导思想,风险为本的制度与法人监管制度的根本目的均在于优化配置反洗钱监管资源,提高反洗钱监管效能,相互可有机的统一,二者均是我国反洗钱工作与时俱进发展的客观需要。
“法人监管”制度有效体现了“风险为本”的基本要求。例如,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多、风险散点多、风险传导快、影响力度大、波及范围广,法人监管后,人民银行总行将直接对其各级机构履行监管职权,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则统一接受总行调度,配合总行实施监管政策,这样,人总行就能在全国范围内根据风险大小或风险区域分布情况统一配置反洗钱监管资源。相比之下,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的风险环节较少、影响区域小,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资源使用也将仅限于特定区域与环节。
二、“法人监管”与“属地监管”的比较分析
反洗钱“属地监管”与“法人监管”的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结合上述流程图分析,对属地监管与法人监管做进一步比较,如下表所示:
“属地监管”与“法人监管”比较分析表
对监管者,法人监管政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一是工作开展外部化。一方面,法人监管下人民银行总行从幕后走向前台,工作对象由对内部(下级行)为主向对外部为主转变,人总行在实际上成为全国性金融机构的最终监管者;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工作也将从对内(上级行)对外二位一体向对外为主转变,各级分支成为了当地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最终监管者。
二是监管方式一体化。法人监管后,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管模式将从横向监管向纵向监管转变,较好解决了属地监管下“条块分割”的“x-非效率”问题。“x-非效率”问题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由于层次较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及制度原因,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存在企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横向属地监管模式形似“块状”或“网状”,人民银行总分行处于“网状”的中心位置,实际中“网状”需要多角度的共同作用才能保持平衡结构,极易出现“x-非效率”的问题。纵向法人监管模式形似“线状”,人民银行总分行处于“线状”的极点位置,线状结构下只存在单一的监管主体,对同一法人不同分支的监管不会参差不齐,对不同机构的监管也不易出现厚此薄彼,“x-非效率”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三是监管权力集中化。法人监管后,人民银行总分行间的监管权力将发生变化,其中,总行的对外权力边界得到了扩张(对内权力发生了局部收缩,总体权力扩大),分支行的监管对外权力边界发生了收缩(对辖内法人监管权或部分内部自主权获得了增加,总体权力变小),但二者的监管权力都体现了集中化,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及其分支的监管权集中于人总行,地方性法人总部与异地分支的监管权集中于人行当地分支机构,对同一
法人的监管权限不在分散于不同的人行分支。
四是监管分权正式化。法人监管后人民银行各层级间将由属地监管下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各层级机构间的“分权与合作”关系,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所拥有的产权从“准产权”向“正式产权”过渡,分支机构成为对辖内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最终监管者。此外,在对非辖内地方性法人分支机构的反洗钱监管工作中,人民银行分支行发生了从监管者向监督者的角色转换,仍然保持对人总行反洗钱产权的部分使用权。
五是监管重心带状化。以云南省为例,截止2012年11月份,全省实际被监管机构共135家,其中银行类54家(含信托、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公司,农信社或农村合作银行当作一家看待),保险类32家,证券期货类41家,支付类8家。全省地方性法人金融与支付机构共有38家(银行类27家,证券期货类4家,保险类1家,支付类6家),其中昆明地区有17家,法人监管后全省具有直接监管权的机构将仅占现有监管存量机构的28%,昆明地区将仅占辖内现有监管存量机构的15%,对其他被监管机构的直接监管权将向东部、北部转移(金融机构的法人注册地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北部发达地区),监管重心发生了带状化分布。
六是监管风险非均等化。属地监管模式下,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存在监管风险均等化的问题,即各区域间反洗钱监管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及风险大小同质化,如各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普遍分散于各省市,而其在全国各地基本都有分支机构,除了各省市地方性因素的冲击外,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对全国性金融机构监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不同程度存在均等化的问题。法人监管后,各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将集中体现,不同层级监管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不再趋同。
七是监管资源重置化。科斯第二定理认为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安排将影响到资源的最终配置,“法人监管”制度重新定位了反洗钱可交易权利的初始安排以及风险的传导机制,其必将影响监管制度、人员、资金等资源的重配,资源的配置数量将与监管权限及所面临风险大小情况更趋一致,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使用成本也将获得节约。
对被监管机构,法人监管政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一是工作开展内部化。法人监管后,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由以对外负责为主,逐步转变成为以对内负责为主,此进一步加强了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工作自主权,反洗钱工作在实际上由“是人民银行的事情”向“是自己的事情”发生了转变。
二是内控管理一体化。反洗钱法人监管将有助于强化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工作的纵向一体化,随着来自当地人民银行的横向监管力度的减弱以及机构内部纵向监管强度的增加,金融机构各分支机构的内控管理只单一来源于内部自上而下的要求。
三是业务处理集中化。法人监管将带来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业务处理的集中化,反洗钱业务主要包括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客户或交易信息的补正,案件调查协查分析等,法人监管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对反洗钱主要业务的集中化处理。
四是监督工作内部化。属地监管下,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督以人民银行的外部监管为主,法人监管后,监督工作将随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非本地法人机构直接监管权的丧失而以金融机构上下级间内部自我监督为主发生转变。
五是成本费用节约化。法人监管后的主要变化表现为反洗钱信息传输通道的内部化,显然,信息在内部传输的效率要高于其在外部传输的效率。同时,非当地法人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不再产生因当地人民银行差异化监管所带来的特定成本与费用。此外,法人监管后,一家法人机构名义上只有一个监管机构,而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模式可能在长期上保持稳定,金融机构可因监管者路径依赖而节约更多的成本或费用。
三、反洗钱“法人监管”的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
反洗钱的法人监管制度意味着我国反洗钱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制度的变迁,结合前面的分析,本部分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法人监管”做如下论述。
(一)产权理论与法人监管
反洗钱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属于一种社会服务,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公共物品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或个人来提供,而只能通过国家来提供,以避免市场失灵,人民银行即作为国家的方而成为反洗钱公共服务提供主
,其反洗钱产权也滥觞于此,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则经总行授权让渡后行使反洗钱产权。
反洗钱产权指因反洗钱事由的存在及关于它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其不仅是人们对反洗钱资源使用的一束权利,而且确定了人们在反洗钱中的行为规范与社会制度,反洗钱产权的根本目的在于避免社会对反洗钱资源的过度或低效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颁布正式标志着人民银行反洗钱产权的确立,也标志着国家权力强制实施对反洗钱产权的保护。《反洗钱法》确立的反洗钱产权制度赋予了人民银行反洗钱行政主管权力,建立了一套排他性的资源使用体系,形成了特定的反洗钱秩序(核心为权利与义务)。人民银行对反洗钱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以各金融机构对相关义务的履行为基础,反洗钱法规对特定秩序的规定越明确,那么其对反洗钱产权的界定与保护也就越清晰、有效。
从产权视角来看:
1.“法人监管”进一步明晰了人民银行总分行监管产权,解决了部分“委托-”问题。属地监管普遍存在“金融机构为人民银行打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为人民银行总行打工”的“委托-”问题,典型比如监管信息的报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基本处于被动过渡位置。“委托-”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于“委托人”不能拥有私人信息,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人”则拥有私人信息,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法人监管强化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金融机构的自主性意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产权由相对产权向绝对产权转变,人民银行总行与分行间的监管产权得到进一步明确,各自成为一定监管层面的直接信息拥有者,“委托-”问题得到缓解。科斯第三定理认为,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效率。换句话说,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
2.“法人监管”意味着反洗钱产权的置换与转让。实施法人监管后,对金融机构各地方分支机构的直接监管权被上收到人民银行总行或地方性法人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将从受到多个反洗钱产权使用子主体的监管转变为只接受一个反洗钱产权主体的监管,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行使巡查、督导等职权。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人民银行总行以对非本地法人辖内分支机构的巡查、督导或经过授权后实施检查以及辖内地方性法人的全部分支机构的终极监管权与人民银行各分支置换其对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各地分支机构的直接监管权,体现了不同制度下反洗钱监管产权在人民银行总分行间的转让过程。产权经济学认为,只有产权是可以转让的,才能把资源从低价值使用者手里转移到高价值使用者手里。法人监管后,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管资源将从低价值处向高价值处发生转移。
3.“法人监管”解决了部分反洗钱“外部性”问题。反洗钱工作的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但该种影响却没有通过价格机制得到体现。例如:属地监管下,人民银行省级分支机构对辖内全国性金融机构分支的地域性工作安排或要求,虽然并不针对金融机构的州市机构,但是金融机构一般均会将该安排或要求传达布置于下一级分支机构,下一级分支机构却又直接接受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而当地可能并没有此项监管安排或要求,这样外部性就产生了,同理,人民银行省级分支机构对下级分支行的内部要求,也将可能对当地的金融机构产生影响,构成外部性,法人监管将有利于解决诸如此类的“外部性”问题。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收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产权经济学强调外部性是与确定、交换、监督或执行产权的成本相联系的,且只有外部性内在化的收益大于内在化的成本时,产权的发展才有利于使得外部性内在化。“属地监管”下,较高的交易费用导致了反洗钱工作“外部性”的出现,法人监管后,因交易成本的节约,外部性得到内部化。
(二)交易成本理论与法人监管
交易成本指参与交易的组织在进行交易时产生的组织之外的非生产性费用,交易成本在本质上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费用,真实的交易本身无法避免交易成本,显然,无论在属地监管还是法人监管下,反洗钱工作都存在交易成本,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间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化分工关系。
当然,反洗钱工作的交易成本主要指市场型交易费用与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指为了进行市场交易,交易主体对市场信息的搜寻发现成本,交易主体间的谈判和决策费用,监督费用以及对合约义务的履行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建立、维持或改变一个组织设计的费用以及组织运行的费用。
交易成本一般主要包括制度准备成本、制度达成成本、对制度的监督和实施成本。“属地监管”和“法人监管”下的交易成本具体又可分为制度研究讨论成本、制度制定成本、制度灌输成本、政策传达与培训成本、法规修订成本、工作交接成本、制度维护成本、数据报送与审核的成本、成本等等,成本指“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费用,属于一种特殊的交易费用。“法人监管”下的数据报送与审核成本及成本比“属地监管”都大为减少。广义上,交易成本指制度运行的费用,即制度成本(阿罗,1969),其可看作是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在内的与物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非直接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成本(张五常,1999),反洗钱交易成本也即反洗钱工作的制度成本。
反洗钱法人监管体制下,交易费用将获得节约。假定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总分支机构属于各自独立的反洗钱参与主体,其上下级间存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委托关系,人民银行则可以看作金融机构的上级机关,相互间也存在委托关系。如属地监管和法人监管的信息报送流程比较图所示,属地监管中存在的交易主体间交易环节有13~16个,法人监管下的交易环节仅有10个,如果单位交易成本不变,那么法人监管下的总体交易成本必将小于属地监管下的总体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属地监管中的外部交易或外部环节有10~13个,法人监管下的外部交易或外部环节仅有4个,一般而言,内部交易或内部的交易成本将小于外部交易或的交易成本,即法人监管框架内交易或环节的平均交易成本将更具优势,法人监管下的交易成本因此获得了节约。从长期来看,法人监管下的平均交易成本将远小于属地监管下的平均交易成本。
“法人监管”与“属地监管”下的总体成本均可简要表述为“组织内部反洗钱工作开展的成本”与“总体交易成本”之和,其中前者指直接与反洗钱工作开展运行相关的成本,在性质上等同于企业的生产成本,显然,随着法人监管制度的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法人监管下的总成本终将因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小于属地监管下的总成本。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法人监管
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制度随着人口、资源、技术和人们主观意识及想像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变化而变化的理论,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因包括受到外部冲击或者博弈结构的内部均衡结果的影响。制度既是一种博弈的均衡,也是一种博弈的规则,在某项制度下,博弈主体依然会重复进行博弈,或利用该规则,或回避该规则。根据制度变迁理论:
1.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与金融机构(特别是全国性金融机构)博弈的结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各自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杰弗利·贝利(1989)将利益集团定义为“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利益集团会阻碍或促发某项制度变迁,其往往也会从舆论上打着国家利益的招牌,进行院外活动,影响政府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或规则。不同利益集团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博弈,博弈的结果反映了双方力量的大小,也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不难看出在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博弈中,金融机构是实施法人监管后受益最大的一方。
2.非正式或正式制度变迁引发的新的制度变迁。比如,大额和可疑交易综合试点工作或者“风险为本”制度的实施需要“法人监管”的配套政策。历史学家蒋廷黼(1938)在《中国近代史》中曾说过,在社会变革中,只要走出第一步,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为了保住第二步就不得不走出第三步。此即是一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指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好的或不好的选择,诺斯(1991)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有“诺斯路径依赖一”与“诺斯路径依赖二”两种极端形式,在二者之间还有很多中间形式的路径依赖。诺斯路径依赖一指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诺斯路径依赖二指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法
人监管制度是一种靠近“路径依赖一”的依赖方式,法人监管政策将更能保障“大额和可疑交易集中处理”以及“风险为本”监管的实现。
3.“属地监管”制度存在缺陷,而“法人监管”制度具有替代优势。从我国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八年来,现行制度逐渐表现出较大的缺陷,已在很多方面不适应新时期国内外反洗钱工作形势(如:监管工作的宽化与深化要求、以风险为本的政策转型等等),而相对而言,“法人监管”能够克服“属地监管”的诸多问题,同时,其已经“三会”多年的监管实践,可资人民银行反洗钱“法人监管”借鉴。
4.“法人监管”体现了反洗钱监管当局的监管思路与监管风格。2012年2月,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了“法人监管”的工作目标与要求,此正值人民银行有关领导履新之际,体现了反洗钱监管当局的监管新思路与监管新风格,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人的因素往往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法人监管政策即是反洗钱监管当局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相结合的产物,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
(四)企业的边界理论与法人监管
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边界。科斯(1937)认为随着所配置资源的增加,企业组织成本上升,导致企业不能无限扩张而存在边界的原因有三:一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家函数存在收益递减规律会导致在企业内部追加单位交易的成本上升;二是企业交易增加,企业家不能成功将生产要素运用于价值最大的地方,实现要素最佳利用;三是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企业只会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另一个企业组织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该交易所包含的成本时为止。威廉姆森(1984,1985)认为,由于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交易频率的存在,企业与市场间存在交易费用,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着边界,企业边界取决于公司对不同治理结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才会选择扩张边界。产权经济学则认为企业边界取决于纵向一体化收益和成本的权衡,纵向一体化决策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当一体化的收益高于成本时,企业实施一体化扩张其边界,相反,当一体化的收益低于成本时,企业则维持不变的规模和边界。
反洗钱的监管存在监管边界。随着反洗钱监管工作的深入,监督管理的边际成本将会逐步增加,监管要素难以最优配置,监管资源存在资产专用性,反洗钱主体都会表现出有限理性或机会主义倾向,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间的交易频繁往复,普遍存在交易费用。因此,无论是“属地监管”还是“法人监管”,反洗钱监管工作同样具有边界。
“法人监管”框架下反洗钱监管边界实现了扩张。反洗钱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为市场交易主体,二者之间的信息或工作交换在形式上表现为市场特性,交易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行政指令,无需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即可达成交易契约。与“属地监管”相比,“法人监管”表现了反洗钱工作的纵向一体化,实现了金融机构对市场的替代,大幅节约了反洗钱市场主体间的交易成本,纵向一体化带来的预期收益将高于预期成本,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管边界能够因此得到扩张,当然,监管边界的扩张也包括监管深度的提高。 反洗钱“法人监管”的边界将在特定的条件下达到最优。根据科斯观点,当“新制度节约的交易成本”等于“新制度增加的组织管理成本”时,反洗钱监管的边界扩张达到最优。前者小于后者表明新制度因增加总体成本而变得不经济,监管机构应该从部分监管领域中退出,直到增加的组织管理成本等于节约的交易成本时为止。前者大于后者表明监管机构应该进一步扩张监管领域,直到新增的组织管理成本与节约的交易成本相等时为止。可以说,制度变迁节约的交易成本越多,那么监管机构就越可能最大限度扩张其监管边界。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当法人监管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反洗钱监管的边界扩张达到最优。根据产权经济学观点,当纵向一体化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反洗钱监管的边界扩张达到最优。
四、对反洗钱“法人监管”制度及其政策制定的建议
综上所述,为完善法人制度及其有关政策,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法人监管应坚持“以法人监管为主,属地监管为辅”的工作思路,将属地监管作为法人监管的有益补充
法人监管和属地监管各自具备优劣,因此法人监管不应该全部替代或排斥属地监
管,相反,应能有机结合二者的优点,并克服劣势,属地监管可以成为法人监管的有益补充。事实上,人行分支机构履行巡查、监督等职权即是法人监管结合属地监管优势的一种制度安排。人民银行应在实践中持续创新监管工具,合理分权与分工,强化纵向与横向监管抓手,调动分支机构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人行分支机构监管权力的弱化、空化的问题。
(二)法人监管制度建设应切实体现“风险为本”的原则与要求
法人监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风险为本”的监管,法人监管框架内的监管资源配置应与监管权责及面临风险的大小相适应,法人监管制度创新也应始终保持与“风险为本”原则和要求的高度一致,背离了“风险为本”法人监管的效用将难以体现。
(三)法人监管应合理设定法人监管制度与机制,克服对属地监管模式的“诺斯路径依赖二”
路径依赖表示一种制度惯性,即旧制度对新制度的阻碍或促进,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该路径产生依赖。例如:法人监管制度下,随着风险聚集与传导方式的变化,监管资源配置也将随之变化,但是该监管资源的调整由于交易费用或者信息不完全等原因而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即资源的调整速度或周转率将大大落后于风险的变化速率,监管资源路径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新的风险聚集与传导机制不相匹配。反洗钱法人监管初始制度的选择会强化现存属地监管制度的刺激和惯性,法人监管的后续制度选择也会强化初始制度的刺激与惯性。因此,法人监管制度的初始设计必须尽可能的与反洗钱工作实际相吻合,以使得后期制度设计对初始设计的依赖接近“诺思路径依赖一”,克服对属地监管或者法人监管初始制度的诺斯路径依赖二,最终确保法人监管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四)法人监管制度应完善人民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间信息通报共享机制
法人监管将弱化人民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对辖内反洗钱工作情况及风险掌握的全面性,跨区域监管也对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人民银行总分行间或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间应进一步加强对监管资源与信息的通报或共享,建立协调互助机制,不断克服在监管或监督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不全面问题。例如:分支机构对全国性金融机构分支进行巡查前,应能获取人总行的日常监管信息;对辖区内法人公司设在辖区外的分支机构,应与对应的人行分支机构建立沟通交流合作机制等等。
(五)法人监管下应正确处理“法人监管”与反洗钱调查工作的关系
在反洗钱法人监管全面推进的同时,反洗钱调查机制应与其保持二元结构,即反洗钱案件调查工作应延续属地管辖的模式。反洗钱调查工作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如果因“法人监管”而降低缩小调查的范围,将大大影响调查的效益。2012年全国反洗钱工作会议仅要求调整反洗钱调查工作的流程,具体包括:“进一步规范反洗钱调查和可疑交易移送工作”、“加强对可疑交易报告线索的清理工作”、“继续组织做好涉及洗钱犯罪的大案要案查办工作”、“进一步增强反洗钱调查的敏感性”等方面,并未要求将“法人监管”的模式推行到反洗钱调查中。
(六)法人监管框架要求尽快修改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
我国以“一法四规”为代表的反洗钱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立足于“规则监管”而设定,当前,法律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法人监管”的工作需要,客观上亟待需要实施修改。例如:《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第四条、第十四条,《反洗钱现场检查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等等。
(七)法人监管工作应加强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法人监管的经验借鉴
人民银行总行与各级分支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应充分借鉴“三会”及其各地分支的经验与教训,争取在法人监管试点与全面推进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高效完成反洗钱监管转型,促进反洗钱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