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篇1

当前,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多少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也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①同学们大都对环境保护没有多少兴趣,保护环境的行为相对比较滞后;②不少同学缺少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对如何保护环境的态度也不明确,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③当前我们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而这样的教育缺少一定的实践,其枯燥的讲授方式也容易让我们的兴趣全无。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关于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我们高中生在实践中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与社会组织也可以建立健全有关对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机制,鼓励高中生们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当中,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引导我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2高中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以及实际行动将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在上学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等我们长大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切切实实的对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相关单位务必要提高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人;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确保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能,思想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使得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得以增长。

3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与方式

3.1高中生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鲜明素材。当高中生们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就会在休息、活动、学习时,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环境带给自己的愉悦,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情感倾向。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刻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学生们以后的行为。因此,高中生们应该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自身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2高中生们可以经常参加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教育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校和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让学生们充分的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为此,高中生们可以有效的利用学校里的优质资源,和同学们联合起来,集中统一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实践将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思想认识上更加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2.1高中生们要尽快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高中生们由于自我年龄较小且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因此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关于自身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住宿生更是如此。对待这种情况,做的较好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帮助,使他们尽快的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2.2高中生要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认识

抓住时机,指的是当前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推广,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困扰感染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钚保,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对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说不,不断的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

3.2.3高中生们要积极的投身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在曰常学习中,学校会经常开展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空气污染的现象,老师们会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些化工厂等厂房附近,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倡导同学们自我编排话剧、小品的形式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让我们懂得了千净的饮用水,纯洁的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学校还设置了一些辩论赛和话题活动,让高中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一一辩论,在辩论中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对此,我们高中生们应该积极回应,积极参与,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去。

3.2.4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是万物之母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地球才生机勒勃。有水的地方,万物才能生存。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与此同时,高中生们可以自我设置一定的场景,利用机会让自己体会到没有水的滋味,这样一来,就会使们真切的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珍贵。此外,高中生们也要加强对水知识的探索,让自己认识到可以一水多用,从而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3.3高中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丢弃物,变废为宝

在老师的动员下,高中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绿色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养成变废为宝的节约理念以及相应的动手创新能力。具体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那些没有毒害_的纸盒、塑料杯、纸板、散布等废物,将它们分类整合,制作成游戏物品,使自己在游戏当中懂得节约,懂得循环理念,培养了自身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废物的选取,高中生们事前要做好一定的查阅工作,对废物要把好关,在将环保节能循环理念灌输到自身脑海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甄别能力。

3.4高中生们要在所住社区、学校积极宣传,号召周围人群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来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中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对此,高中生们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学校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设宣传栏、黑板报和文化窗,对相关坏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众所周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牺牲环境的道路,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乡村、河流等受到了极大的污染,高中生们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更好的投入到荪境保护当中去。总之,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后起国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高中生应该加强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实践当中。

4结语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就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一些环境公益活动当中去,加大对周围人群的宣传力度,在生活中将这些理念深切落实,把自身所在的环境爱护好,保护好。提高环境保护认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高中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我们要一起为保护人类生存的唯一地球环境而努力。

篇2

一、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课堂

将环保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个部分的化学教学当中,让他们明白现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主保护生存环境,保护家园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污染主要可以分为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几种,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则应当以此为切入点,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一)水污染

高中化学教师可以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讲述我国的水资源概况,让他们了解到我国人均水资源的贫乏以及生活中的浪费、水系污染等等和现况。另外,还应告知学生工业生产当中各种饱含重金属的产生废水对水资源将造成极大的极大污染,以及著名的“赤潮”等有害生态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明确现今水资源污染的严峻形势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通过这样将生活的各种水资源污染实际融入到教学当中,树立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基础意识。

(二)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同样是对环境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主要是源于人们生活、交通以及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烟尘和气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继而形成酸雨以及臭氧空洞等等足以危害我们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灾害,同样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大气污染的诸多形式和各种严重危害,让学生了解其对生活的危害性。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就如何减少和治理大气污染进行研究讨论,例如对污染气体排放的控制和交通燃料的改进等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逐渐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土壤污染

污染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必须条件之一,然而现今农作物种植过程当中各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却对土壤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化学教师可以对学生概述土壤污染后的各种危害,同时在网上下载或制作各类土壤污染危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观看了解,以此教育他们在生活当中应充分树立对土壤污染的抑制和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塑料制制品的使用从而减少各种“白色垃圾”。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如周边环境清扫的类似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的环保劳动过程当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实验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验设计,在实验当中完善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以“水质探究”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收集在附近河流中被污染的河水,布置任务,让学生测定水中金属离子种类、微生物数量、河水对花草的危害或是其他更为深入的研究等。教师在实验当中应当尽量保证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充分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亲身完成整个实验。实验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对教材知识和实验器材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同时也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到环境污染,这个时候教师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显然是收效更佳的。

篇3

关键词:非金属矿物;加工;环境保护

1、我国非金属矿物加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由于我国的非金属矿物加工与环境保护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和统一的,因此,其工作单位需要在进行非金属矿物加工过程中需要对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单方面的对非金属矿物进行无限度的开发与利用,对环境保护没有给予重视,势必会得到短暂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非金属矿物加工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全面的提升非金属矿物的开发技术和水平,实现其应用价值,同时要以保护环境为主,进行对非金属矿物的综合利用。务必加强环境保护与非金属矿物加工的充分结合,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非金属矿物加工运用的科学技术与设备

我国的非金属矿物开发与高新技术和设备、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我国的非金属矿物的加工中,主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设备,具体为粉碎技术与设备、分级技术与设备、表面改性技术、干燥技术与设备、造粒技术与设备、材料复合技术。非金属矿物加工能够通过相应的技术设备进行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产品的制作工作。由于我国的在超细粉碎的生产方面,我国的生产技术因为起步不早,发展基础不雄厚,发展过程中发展参差不齐,造成我国的超细粉碎设备技术发展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的内容主要是需要将产品的粒度进行把控,使其处于分布的区域中,同时保证混合粉料中粒度是标准的,其已经达到标准的产品能够实现快速的分离;表面改性工艺则是需要根据表明的改性方式与需要运用的设备和粉刷设备等方式的不同而进行确定的;干燥则是针对湿物料而言,主要的措施是通过利用热能实现其湿分转化为蒸气的目的,随后进行抽吸,目的是将蒸气移走实现去湿的目的;对于粉状产品而言,则是需要进行造粒加工,目的是实现降低粉尘污染的目的,同时进一步的提高其劳动劳动操作水平,同时还能实现生产工艺的运作要求;而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主要是根据其基本材料的不同,在性能基面上实现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能够全面的满足其生产工艺需求。

3、非金属矿物加工及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分析

3.1、加工生产中环保意识不强

现阶段的非金属矿物加工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没有进行正确的树立,同时,部分加工单位过多的追求生产效率和生产利润,对于环境保护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造成在进行非金属矿物加工的过程中严重的破坏了环境,随之影响了环境保护结构。导致了环境保护工作水平难以进行提升,影响了后期的加工工作开展。

3.2、非金属矿物加工材料应用范围狭窄

从非金属矿物加工材料的运用方面进行分析,因为其运用范围受限,加工深度不够,加工水平不是很高。在某些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但是对于非金属矿物加工过程的功能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在环保工程中充分的运用非金属矿物加工材料能够提高其运用效果,但是由于现阶段的非金属加工功能的问题,其产品呈现单一模式,造成对环保工程种对非金属矿物加工材料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影响环境保护工作。

4、改善非金属矿物加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加工生产中提升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非金属矿物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而该环节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主要是对非金属矿物加工过程中参与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而言,因为其是工作执行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动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与落实,从而全面的提升整个加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水平和效果。同时,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实工作是整个非金属矿物加工的重点工作,需要将其落实到加工流程中,对于非金属矿物加工的生产流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最大成都的改善环境污染情况,不断的优化整个生产加工流程。同时,综合治理整个加工过程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全面的减小存在的危险性,提升整个环境保护效果。

4.2、恰当布置非金属矿物加工实验室

要想降低非金属矿物加工操作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程度,需要对其加工过程中的实验室的位置进行选择和布置,只有做好非金属矿物加工的实验室布置工作,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操作过程中的有害气体的排放和粉尘的生成等,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目的。根据保护环境的要求,需要对非金属矿物加工实验进行单独设置,保证其有单独的实验空间,重点管理控制其非金属矿物加工过程中与外界存在交涉的环节,对于有害物质进行排放之前的处理。

4.3、做好相关材料保存管理工作

根据对非金属矿物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污染问题与材料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进行材料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务必按照其材料的属性特点进行保存,对于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随后进行隔离控制,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全面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总之,非金属矿物加工和环境保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非金属矿物加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操作技术水平,不断的优化处理有害物质,全面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需充分借助于非金属矿物加工生产材料来服务于环保工程,促使其能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出更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效果。

作者:杨小有 孙帅 单位: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对策;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在土地管理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提高了重视程度。对于当下自然环境而言,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加强了相关企业的建设力度,从而导致自然环境被大规模破坏,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做好本职工作,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产生。为解决该问题,需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并制定合理利用对策。

1自然资源发展现状

针对自然资源的概念较为广泛,其主要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被人们利用的相关资源,其产生条件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能够产生使用价值并有利于社会发展,可以在不同方面减少劳动生产率。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的资源。可再生资源也可以成为实物性资源,主要包括生物、土地、水资源等对人们经济发展道路上有帮助的生态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多数指天然形成的物质资源,其中包括金属矿物质、化石、燃料等。第三种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此种资源在利用完毕后不会减少其资源使用量。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人们的当下需求,并可以为人们的生存、生活、生产等方面带来有利的影响,在满足人们各类实际需求的同时,实现生存环境的维系与优化。在此条件影响下,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以上三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都可以成为自然资源。如森林、土地、草原、湖泊、耕地等。对于当下自然资源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在人们的不断利用中产生了不同的问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这样一来,导致生态系统及耕地资源无法稳定,耕地质量及利用率成下降趋势,从而对自然资源发展造成阻碍。相关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商业用地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开发及利用,导致内部土地分配不合理,耕地利用不全面的现象产生。为保障生态效益的完整性,相关部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是土地资源得以转换并能够满足当下经济、人口、政策的要求。

2自然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分配不合理

相关人员没有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导致土地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产生。这样一来,在长期的运作下,造成不可再生资源出现短缺现象。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地球上不可人为创造的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就无法恢复。需要通过其自行转化,在一定时间内不可再生、不可更新、不可创造的自然资源。其再生时间缓慢,超过人类的生长历程,在人类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几乎不可再生。所以,此种资源极为珍贵具有一定意义的利用价值,当下人们常见的不可再生资源有煤矿资源、土壤资源、石油资源、矿石资源等。有关部门没有根据国务院下发的耕地非农化需求进行转化,造成其无法满足财务税收及市场开发需求,使相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影响整体生态资源。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相对不完善,对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没有定向的法律法规,多数制度倾向于行业发展,造成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恶化现象产生。相关环境保护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相关条例可遵循,从而导致其在执法方面出现空白区域,城镇建设范围多样农业耕地,相关人员治理工作开展时仅凭个人责任意识,造成资源管理人员对此工作的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时出现冲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更有先进科学产物诞生,相关人员在环境保护工作上没有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协调工作,导致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产生。

2.3废弃物处理不合规

人们日常生活中会产生较多的生活垃圾,如污水、粪便、垃圾等,相关环境保护人员没有加强清理工作,造成当地空气受到污染,土地受到垃圾破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垃圾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极易生成不易降解的污染物,如常见的塑料制品、泡沫制品、高分子化合物等,增加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2.4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更向往自然生活增肌案例旅行频率。在此条件作用下,加大了对林业系统的伤害。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在旅行过程中不重视垃圾的合理摆放并随意丢弃垃圾,造成水资源被破坏。当地生物长期受污染影响,出现死亡或变异的现象,导致生物资源和土壤资源受到侵害。人们不注重林业是保护并在丛林中生火,导致森林出现火灾,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及林业资源并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3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相关对策

3.1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为保障内部资源的稳定性应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自然资源长期存储在山川、河流、土地内,其生长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经过长时间运转后形成了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态随当地环境而定并在形成过程中产生有利于环境要求的物质及气体,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可再生资源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人们为保障生活质量,加大了荒地开垦的力度及相关工业建设力度,对相关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使用,造成资源短缺现象产生。部分人员为谋取暴利大幅度破坏不可再生资源,造成其不必要的浪费。在长期的破坏下,阻碍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使资源利用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我国相关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将资源开采区域进行划分,根据时间、空间、企业规格等制定相应的开采计划,落实农田建设、土壤质量检测相关保护工作,使不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合规的利用。制定统一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这样一来,工程建设仅可在城镇边界进行开发,减少城市内部的资源使用情况。增加相关资源的使用途径及利用率,尽量将没有用尽的资源进行二次开发,避免资源浪费现象产生。实施生态保护红线计划,划分基本农田耕地,减少不必要的耕地现象产生。

3.2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当下大环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评估不足,所以无法采取出实效性、针对性强的优化措施,在资源使用、分配、回收上的工作无法准确进行。这样一来,不仅出现了相关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产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也得不到保证,使管理制度无法完善,造成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及不合理现象产生。根据当下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及自然资源利用条例,使相关人员可以按照正确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间的监管工作,合理规划粮食种植面积,根据相关地区土地环境要求引导种植作物并加强退耕还林的工作。针对林业资源加强监管力度,将丛林进行保护将此区域进行划分,让人们在进入森林时就可以看到环境保护标语并禁止在丛林中生火,避免对林业资源的不必要破坏。为高效保护自然资源,设立环境保护监督队伍,根据不同时间点,安排相关环境保护人员在丛林、湖泊、田地中进行巡视工作。如保护区间较大可在其中设置巡查点,监督进入保护区域人员的实时状况,同时加强环保人员的监督工作,对其携带行李进行检测,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减少森林、海洋、耕地中的火灾产生概率。这样一来,使自然资源得到高效的保护。对于企业项目工程建设而言,需要根据当下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实施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分配自然资源的使用并实施新型资源的开发工作,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避免造成自然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因此,要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并实施整体保护。

3.3制定废弃物处理条例

相关环境管理人员应增加废弃物的处理政策,根据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例如,粪便可作为肥料,由专业人员进行运输并在农业产地中使用,增加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整体产量,减少沙尘气候的产生。同时,要注意其处理方式,减少肥料中的传播性疾病产生,以此保障粮食安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等不可降解的垃圾,可由相关人员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将不再使用的高分子聚合物进行清洗、消毒、溶解,最后合成新的产物。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生活中的废弃物产生,还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减少耕地及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以此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

3.4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相关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流转土地运用不合理,人们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农业种植结构整体失调,使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及耕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害,阻碍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自然资源不能发挥其根本价值。在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实施时,应加强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运用现代化技术,通过当下的多媒体软件、电脑、手机等终端通信设备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可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开展自主学习课堂,以此减轻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难度。通过微信小程序的开发、相关视频的制作、宣传海报的策划及环境保护标语的编写,让人们可以通过相关内容学习了解自然资源保护、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由环境保护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在住宅区域、工作区域、工程建设区域定向培养相关环境保护人员,以此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让人们都能够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行为,使人们都能明确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增加黑土地的利用技术并明确责任,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环保公民。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障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相关人员必须加强资源及土地管理工作,结合当下环境需求制定出相应的保护制度。若未落实到位,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影响下,为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利用相关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艾文静.探究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4):157-158.

[2]罗国峰.探究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策[J].低碳世界界,2021,11(06):42-43.

篇5

【关键词】海洋污染;危害;途径;防治措施

0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航运业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船舶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船舶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民营个体船舶,船舶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在船舶防污染方面的投入往往不足,致使船舶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海洋环境。

1 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

海洋环境的污染物大体可分为三类:1)生活污染物;2)油类污染物;3)物理污染因子(辐射、噪声等)。船舶生活污染物排人海中之后,会逐渐被海洋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掉海水中的氧。当海水中溶解的氧不足时,船舶生活污染物就会发生无氧分解,即发生腐烂,致使海水发臭,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一定的危害。例如,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后,由于船舶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致使海水中的澡类大量繁殖。在这些藻类死亡后,枝叶氧化腐烂,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致使高级海洋生物无法生存,海水变黑腐臭。另外,1ml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中往往含有几百万个细菌,其中大部分是病原体或是诱发因子,可能会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船舶活动往往会因船舶操作不当或船舶事故而造成海洋油污染事件的发生,当船舶油类污染物入海后,往往会在海面上形成一层油膜,油膜存在不仅降低了阳光向海水的辐射,削弱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地球上氧气量下降,同时还阻挡了空气中氧向海水中的扩散,破坏了海洋食物链,最终导致生态的失调。因此,海洋污染不仅直接危害着沿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还会破坏海滨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 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途径

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事故性和操作性等因素将污染物带入大气或海洋而造成污染。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有:

1)船舶压载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含油舱底水的排放。

2)船舶垃圾和包装有害物质的倾倒。

3)船舶发生事故造成溢油入海。

4)船舶有毒液体的排放。

5)船舶废气的排放。

3 减少船舶对海洋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在海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活动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海洋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应根据现代海洋污染的表现形式和国际相关海洋防污染条约的规定,在我国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不断完善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全面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2 通过船员培训教育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船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对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发现,船员的安全意识、防污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致使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污染意识是减少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有效途径。通过船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船员对防污染设备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国内和国外相关防污染公约和法规的认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强化,使船员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是船员能够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技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从而保证船舶的安全航行,保护海洋环境。

3.3 加强船舶安全检查,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制

作为船舶污染防治监管的主管机关,海事主管部门应具备配套的、有效的海洋环境污染监督管理机制。在船舶安全检查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检查船舶防污染设备的配备是否符合标准,还要对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性能和结构以及使用情况作详细的检查和记录。除了对防污染设备做严格的检查之外,还要对船员严格检查,一方面严格考察船员对船舶防污染设备操作程序的认识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操作程序或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并要求整改。另一方面还要考察船员对一些国际防污染公约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使船员能够真正具备防污染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操作管理技能。此外,海事主管部门还应配备必要的装备和仪器,加强危险品货物运输船舶的现场监督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专项检查,对于一些违章操作以及违法排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应加大惩治力度,要求及时整改并承担相应责任,增强船方的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4 建立完善的海洋污染监控系统,提高处理海洋污染事故的能力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船舶污染海洋事故,分析和判断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的规模、地点,扩散趋势等,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将船舶污染损害降到最低,在国家沿海海域建立先进的网络化监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船舶将海洋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的违章操作,还应建立陆-海-空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利用巡逻艇、直升机、卫星等设备加大海洋监控力度,对于一些故意违章操作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和个人,应加大惩处力度,并限时整改,使船员能够真正吸取教训,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为故意违章操作而引起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在做好海洋环境污染监控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做好海洋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应急反应体系,一旦海上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能够整合较多的应急资源,建立强大的污染事故处理力量,并且能够自上而下有条不紊、积极有效应对和处理污染事故,使污染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海洋占据了地球将近四分之三的面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海洋庞大的资源,但是随着海洋环境不断的被污染,海洋资源也正遭到巨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人们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国家不断采取措施甚至是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真正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承担起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尤其是作为船员,应该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活动都直接影响着海洋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对船舶防污设备的操作技能,不断改进自己对船舶设备尤其是船舶防污染设备的管理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从而使船舶航行更安全,海洋环境更清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环境教育,策略

当前世界环境问题一直在加剧,人类生存活动中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索取,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发展,使得局部区域环境受到影响,让整个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及发展。高中地理教材中也有和环境相关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要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及资源的意识。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

环境保护意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环境教学其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保障,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因此,教师要重视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且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将教材内容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让学生树立并提高可持续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的管理及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学习地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和环境有关,可以用来作为环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想有效的渗透环境教育,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及研究教材内容,能够分析及挖掘其中的有效教学素材,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环保教育的目标,有效挖掘书本中的教学素材,尽量让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并且具有较好的说服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让他们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出环境教育的作用,实现其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独特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且设置提问,如:“漫画中说明了什么环境问题?一般其被称为什么效应?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等,通过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漫画,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可以逐渐体会到全球气候正确变暖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究获得答案,知道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无节制的排放CO2导致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其他的气候变暖图片,还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后天》,加深学生对温室效应的认识。教师需要设置问题,如:“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有什么?气候变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什么?”等,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观看、学习及讨论,学生可以积极的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讨论及总结,学生会认识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中都选择一个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世界环保组织成员、热带丛林、伐木商以及土著居民,围绕怎样减少温室效应这个主体进行辩论比赛,学生要站在自己角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及发表意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认识气候变暖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加深记忆,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组、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其他方法传播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出当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向多样化发展,环境教育内容较多,这容易让教学目的出现多种性以及不定向性情况。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发挥出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实现整体优化,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相关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和幻灯片等。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更加深入、正确的理解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及意义。

篇7

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不按规范使用肥料和农药的情况比较常见,同时施药施肥的配套技术不够完备,不但造成农用化学品浪费,还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了染,让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变差。农村农膜带来的污染造成农田土壤结构破坏,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入河造成河道水体污染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工业生产的污染。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的同时,许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污染重的电镀、农药、化肥、造纸等企业,产生的“三废”任意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低,广大农村居民还认识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积极主动参加环境保护,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许多方面缺乏群众基础的主要原因之一。保护农村环境是一项伟大事业,它需要广大农民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所以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媒体,采取报纸、网络、电视等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针、知识及法规,让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2)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不足已经表现出来,《环境保护法》还不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应健全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和法规配套措施。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3)发挥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企业是经济目标的完成者,更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者。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重特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广大乡镇企业,要将环保纳入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中,确保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再有要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内部环保激励机制,动员所有员工参与环保活动,乡镇企业还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决策体系。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

引言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逐渐的增加,因此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问题和工程在逐年增加。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过程的综合部署。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对相关的环境保护的问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使得人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做到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所以各种城市污染逐渐的在扩展,因此就有必要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赋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可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1.城市化进程中主要的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时候,要求过高、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的有:

1.1 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低下

由于在城市化建设的时候,各种工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各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不断的增加。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硫化物、氮氧化物、臭氧以及各种碳氧化物不断的被排放到空气当中,这样就导致了空气质量在不断的下降,各种酸雨频繁出现,加之这些污染物对臭氧层的破坏,使得人们受到紫外线的威胁更加严重。目前全国的各大城市中悬浮颗粒的浓度严重超标,其平均浓度达到了310微克每立方米,硫化物的浓度达到了84微克每立方米。这样使得目前酸雨的平均PH值只有3点多[1]。空气中的垃圾物平均每年增加将近4亿吨。

1.2 水污染严重超标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工业废水和各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在逐渐的增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废弃物在排放到水体中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净化,这样就使得水体中的各种危害和有毒元素的含量超标。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1200多条河流和水体中,已经有860多条的河流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致使合格饮用水的总体比例还不到23%。目前的地下水中,受污染的总量超过50%,很多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水不足。

1.3 噪声污染严重

工业进程和城市化建设和施工的时候,其中的城市化施工和建设过程中,施工时候的噪声严重的超标,主要的超标项目包括切割金属材料、建筑打桩以及各种升降机的运作等。都。此外,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城市中的汽车保有量在逐渐的飙升,汽车的喇叭声、各种商场和娱乐场所发出的疯狂叫声在随时的防碍着人们的健康。因为严重的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情,还会降低人们睡眠的质量、导致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其他的各种病症等。所以噪声污染问题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1.4 光污染程度渐渐增加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增加,使得很多的人在深夜还需要进行工作,而城市化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灯火通明。这些无形中的灯光、影视媒体的播放、广告等的灯光在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而这些都是人们在城市化建设和规划中必须要考虑的东西。

2.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原因

由于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致使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态度时常存在,因此就会出现很多地区,大自然无法通过自身的修复功能来调节环境破环,而出现环境破环和污染问题。加之地区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工业废水和废气物没有完全的经过相关部门的检验合格就直接的排放到大气和水体中,而事后,由于对环境破坏的立法程度以及惩罚的力度不够,而出现了很多的工业企业行为猖獗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环境问题更加的严重。

3.城市化规划中环境保护提升措施

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对于我国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和个人需要综合的采取各种办法来提高对环境保护进行提升,主要的方法可以有:

3.1 规划初期提高保护意识

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初期,要通过各种设计的图纸,综合的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化境问题,并且在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们对其进行预防,做到预防为主,将环境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城市规划的时候必定会涉及很多的环境问题比如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噪声污染以及工业用水排放的问题,要通过提前的设定好相关的条例和治理标准,明确各自的责任才可以将环境问题降到最低[2]。

3.2 建设中采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方法

在具体的施工和建设的时候,要严格的控制各个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提高对其进行检验的力度,完善污水的处理程序,努力的实现工业废水的少废、无废生产,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和资源使用的效率。在建设过程中,对所出现的工业废弃物和垃圾物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将其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通过合理的选择地址、科学的选择处理的方式来进行统筹的垃圾处理规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工业燃料以及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尽量的时候一些比较清洁的能源如:太阳能、空气能、热能以及地热等[3]。努力的对工业的布局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规范化的生产,限制污染物的违法排放和提高治理的力度。在建设绿化带时,尽量的选择一些对于空气的净化能力比较强、耐污性比较好以及成活率高的绿色植物,从而将植物净化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3.3 建成后期的环境治理

在城市化建设完成之后,迅速的对出现的各种工作问题进行扫尾,及时的处理掉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工业原料、或者是建筑原料等。在对城区进行整改和优化的基础上合理的控制工业的总量以及居住人口的总量,降低居住的密度。并且对所居住的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在总结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出现的各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以及噪声污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及时的解决和优化,加强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力度。为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而对于已经出现了问题的工业企业,通过加强对其惩罚的力度来防止问题的出现。

4.结语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对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还没有出现的问题都进行考虑。做到真正的防范于未然。通过各种合理的治理方法,在建设的前期、过程中以及建设之后人们的城市化生活进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努力的控制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生物学生态文明生态行为道德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切实利用生物学教学这一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敕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生活。据中科院测算,目前因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的15%,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多平方公里,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协,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据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酸雨发生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这些令人忧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面临生态危机,人们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深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知识的匮乏,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是以传授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应用能力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知识传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美誉。地方政府结合县情,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的发展战略。以茶叶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养猪和沼气应用,构建“猪-沼-茶(林)”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茶园,虽然他们对有机茶的生产不甚了解,但他们都知道有机茶的生产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市场售价比普通茶叶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当学生能用生态学眼光去看待政府的一些决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那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便已达成。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生态行为是指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新的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35条规定,中学生要“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的动物和生态环境。”充分说明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生态学知识,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哪些行为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行为,哪些是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非生态行为。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通知,从20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国家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实行“限塑令”一年来,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农贸市场仍在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一部分学生购物时没有拒绝使用不合规定的塑料购物袋。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通过活动纠正他们的一些非生态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篇10

1.规划建设与选址因素

体育场馆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地标性建筑,大型城市在体育赛事结束之后往往会将体育馆当作城市宣传的地标。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与选址因素是市运会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效应的制约因素之一,市运会前期的场馆规划建设与选址,需要全方位地考虑是否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重点要考虑土地的合理规划使用。新建的体育场馆是否会对土地造成污染,是否破坏生态环境,都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2.建材的使用及处理因素

目前,体育赛事场馆建筑材料是对人类伤害较大的辐射因素,这些材料的辐射来源是异常的放射性元素。装饰石材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花岗岩,另一种是大理石,这两种石材中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元素,而这些元素在衰变的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物质。人类长期吸入高浓度的含有放射性的空气,会对肺部造成辐射伤害,并引起多种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细胞病变,形成癌细胞,丧失生命。场馆中会配备洗浴等设施,这些设施当中也会含有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3.城市空气、水质、电磁、噪声污染等因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造成的城市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因体育赛事而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表1为重庆五运会之前主要污染物年度均值变化。

通过表1可以发现,自2011年以来,重庆市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以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都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年稳步提升。2011~2013年期间,大部分污染物的浓度值基本相近。可见,新常态下,市运会举办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定位分析

表2中给出的是重庆五运会之后,各项政策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效果,对比五运会前夕,城市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与预期效果相差较远。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新常态下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效应的市运会定位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体育比赛想要顺利举行,绿色的理念是不能缺少的。在这个理念中,整体性、公正性、公平性是最基本的原则,确保不同的参赛队伍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市运会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比赛形式,还是一种文化力量,这是敦促全体人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的机会,是提升自身的途径,更是养成文明行为的渠道。而“绿色”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远离污染,更承载了希望、和平与进步的文化意义和协调、平衡与共生的社会意义,这是体育发展的主题之一。

2.提升人的环保意识

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市运会在举办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寻找环境与体育发展的平衡点,加强环境保护,为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全员参与,为生态环境改进贡献力量。市运会举办人员对赛事期间的城市环境问题也要当成首要问题来解决,弘扬环保精神,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切实按照政府的指示进行,让环保成为市运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促进市运会举办城市的环境改善措施

市运会举办期间,举办城市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环境问题更是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美观。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仅让赛事顺利举行,还使举办市运会的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观,使城市朝着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4.促进体育运动和市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赛事作为一项世人瞩目的体育活动,每一届举办时都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市运会在举办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对此,相关单位也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对申办城市以及举办城市环境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减少市运会举办期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发展模式研究

1.明确具体环保政策模式

纵观以往成功举办市运会的城市,其市民的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为切实保护好主办城市的生态环境,今后的申办城市以及举办城市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步骤,明确环境标准以及提出具体的环保政策,在新常态下改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而人类也开始反思赛事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为了改变体育赛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相关单位制定了极具约束力的环保政策, 严格按照环保标准举办市运会。

2.在市运会广泛、合理应用环保科技产品模式

眼前的投资与未来的收益是可以画等号的,因此,各个国家都在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体育赛事,各个国家在提高绿化覆盖面积、改善交通问题、减少环境污染现象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将高科技产品融入其中,使建筑设计、材料处理等问题更符合环保要求。

3.全员参与模式

市运会举办期间,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素质,还能够让人们在市运会举办期间严格按照环境制度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结语

市运会作为重要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之一,其规模较大,活动密度也比较大,相应地,所消耗的资源也会更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会很大。如何有效促进市运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