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遇到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遇到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企业;国际贸易;出口贸易;融资;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发展目光投向了国际的市场,而不单单的局限在本国领土的这个小范围内。这样就拓展了本国企业的发展范围,这样不但扩大了我国广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为自己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更加速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们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正因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存在着这些诸多的好处,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主动地将自己的企业和生产的产品推广到全世界的范围内。经过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我国的企业和相关优质产品就这样逐步地走向了国际化市场。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量不断增加,就这样,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企业存在的相关问题也就逐渐的显现出来,本文将针对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和详情,详细地分析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遇到相关问题应该积极采取的应对策略等,下面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

一、我国企业在当今的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通过有关部门长期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贸易现状进行了考察和了解,可以得出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在从事出口贸易时存在的问题和进行融资的时候存在的问题,本文也将从这两个方面详细地进行分析我国企业在当今的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并一一地进行讲解分析。

(一)企业进行出口贸易时存在的相关问题

现如今,在这个国际贸易逐渐盛行的年代,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无论是企业的自身还是我国的社会体制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分别的进行论述一下:首先,我国从事国际贸易的相关企业的自身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身的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一定方面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比如节省人员的开支,缩小管理企业的不必要的费用。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就慢慢地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和成熟的问题之一;其次,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不是非常的强。在从事相关的国际贸易时,企业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的,只有我国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竞争力足够强,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败之地;最后,说一说我国有关国际贸易的社会体制问题。我国的社会体制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体制不是特别的完善。众所周知,良好的社会体制有助于一个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在参与国际贸易时,我国社会体制对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占有很积极的作用,而漏洞百出的社会体制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客观因素。社会体制在一定方面上是帮助我国企业发展的,但是如果不完善的社会体制长期的得不到改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企业投向国际市场的发展的意愿,这样同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以上问题都是企业在从事出口贸易中存在的相关重要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企业深入的思考并总结。

(二)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中容易遇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是非常多的,下面就进行论述:随着我国企业投向国际贸易中的比例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就需要进行融资,随之而来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逐渐的显现出来,问题主要有我国的融资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欠缺。现如今,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在这个瞬息变幻的国际贸易市场,并且相关进行融资的银行系统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所掌握的融资知识还是非常的欠缺的,还不能满足现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所遇到的融资方面的各种新问题,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需要融资的过程中不能及时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另外,企业的实力不均等也是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一个重要的制约问题。企业自身的实力直接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如果企业的实力不够强大,它本身就不具备足够的融资能力,他就会主要依靠向银行贷款来环节企业资金的压力,但是随着现在银行利率的不断提高,融资问题就成了实力不足的企业发展的制约条件;其次,企业自身的信用、担保条件等都是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信用是直接关系着银行系统能不能批准相关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根本条件,只有具有一定的信用度的企业才能顺利的向银行系统申请融资,只有在信用条件合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融资,这样,企业的担保条件也就成了一个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如果相关企业不能提供出合适的抵押物件,就会导致自身申请的融资的资金迟迟的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企业不能顺利进行融资,更不能顺利地投入到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中顺利的进行国际贸易。

二、我国企业现阶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上面我们论述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问题的分析,论述其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出口贸易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想要解决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也是从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首先,企业本身要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还有不断的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只有具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实力,从而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只有管理机制完善,企业的领导和相关负责人才能有效准确的掌握公司发展的每一步,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运行的前景才会更好,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另外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的科学技术,现如今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创新的科学技术是一个企业能够顺利发展强大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政府方面也应该为我国从事国际贸易的相关企业做一些改变,政府应该强化对企业国际贸易的管理政策,提出一套有效的协调方案,做好我国企业的后盾。

(二)融资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时,企业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所存在和出现的相关问题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企业自身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信用,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注意企业自身形象的发展,一定不能过于注重企业的经营利润,忽略了企业的自身信用和企业形象,信用是顺利进行融资的前提。而银行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银行是为国家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部门,所以银行的业务办理的是否顺利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所以银行要对自身员工强化专业知识,研究开发出更多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的相关融资产品,使更多的企业不再将融资问题当成进行国际贸易的最大问题。除了以上的这些解决对策外,国家政府的立法部门也要充分的结合国际市场和我国市场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我国融资的法律法规,总结出更详细、系统的法律法规来方便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事业。只要相关的企业自身和国家政府机构做到上述论述的这些问题,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的贸易中就一定能顺利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清楚的了解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措施,相关从事着国际贸易的企业和个人,或者正要准备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都要清楚的了解我国其他企业是在那样的国际形势下进行着国际贸易的。只有在熟知同行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情况和国家企业整体从事国际贸易的情况才能摆正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才能更好的从事国际贸易,这样即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自己的企业谋取更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所以,分析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以尧.论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2009-04.

[2]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2007-08.

[3]胡雯.我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融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07.

[4]肖莺.江苏传统中小型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的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4.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标准化

一、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标准化问题

国际贸易有国际标准,参与国必须遵循这种标准,中国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标准化问题。

1.我国标准本身的问题。我国采用的许多标准都是国际最新标准之前的标准,十分落后,急需更新。另外,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标准,但这些标准被国家认证的非常少,而只能把发达国家的标准作为国家标准。除了个别的技术标准在国际上有一定认可度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国际贸易大国,缺少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技术标准。

2.我国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之间存在差距。现行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采用国际标准较少,实际采用的仅四分之一左右。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比率较低。而欧美发达国家几乎都是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

3.企业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现状的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标准化意识。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标准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企业缺乏标准化意识还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上。中国的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标准化管理比较落后,这直接造成了企业的事实标准较少,不利于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绿色贸易壁垒中的标准化问题

1.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条件及表现形式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透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即以高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成环境壁垒,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产生于国际协议、法规、技术、公约、制度所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环境标准及其环境保护措施。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是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帮助企业自觉地实现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ISO14000本身不是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而是为消除贸易壁垒制定的一套国际标准。只是由于某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了过高的环境标准,甚至高于本国标准的双重标准,才形成了对出口国的绿色壁垒。

(2)环境标志制度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商颁发的,证明其产品符合环境标准的一种特定标志。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少。在环境意识较高的发达国家,50%以上的消费者会自觉选择绿色产品,因而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也就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些国家便借此大行贸易保护行为,严格限制非环境标志产品进口。由于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其环境标志所依据的环境标准不一致,对产品的评价方法也有差异,加之对外国产品的歧视态度,发展中国家往往很难获得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认证,即使有幸获得,代价往往也太大,最终总会影响其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从而形成了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

2.标准化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标准一方面有助于确保各国的技术互相兼容,使消费者了解在国外生产的产品信息或他国的加工工艺,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国际贸易;但另一方面,在标准对国际贸易体现出促进效应的同时,标准也可以成为贸易保护措施。

第一,使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减缓。以出口为导向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大特色,经济的落后和技术的匮乏,环境的污染,使我国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例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处于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制定了较高的环境标准,有着先进的环保水平和技术要求,它们为了维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利益,凭借其先进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在对外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进入本国市场提出较高甚至过于严格的环境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其市场困难重重。

第二,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是我国产品出口具有价格比较优势的原因之一。而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要求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到报废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生态标准去执行,达到无公害、无污染的标准。在发达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下,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企业为了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就必须从各个环节严格的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检测,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不足以承担高额的检测成本,增加了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三,促进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使人们受到绿色观念的冲击,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对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绿色产品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绿色农业的重中之重,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我国绿色产品这个行业正处于初级阶段,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应顺应这一国际潮流,为绿色产品发展创造出优越的市场环境,加强科研力度,鼓励农产品技术创新,实现绿色产品品牌效应,进行绿色营销,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实现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全面发展。

第四,有利于我国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质量提升。随着绿色产品的快速发展,国际市场上对产品需求的结构变化必将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在我国,与资源再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关的一系列初级农产品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国际市场是对产品结构的变化已在市场上无法立足,最终会被国际市场淘汰,新兴的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绿色产品会成为替代品,这会引导我国的产品产业结构的发生转变,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与国际市场上的产品标准接轨。

三、应对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标准化方法

1.加强和完善预警机制,掌握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动态。绿色壁垒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动态贸易壁垒。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设立收集、分析、咨询和管理贸易壁垒信息的专门机构。根据我国出口产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收集并分析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信息及发展动态,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卫生检验检疫标准、政策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新动向。

2.开发绿色生产技术,增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例如,我国农业应实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农业走技术进步、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化肥、农药、除草剂、兽药的使用,实施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控制。由政府推动建设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业环保技术的开发创新,提升农业环保技术的整体水平,增强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

3.加快制定和完善技术标注和法规。首先,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体系,要根据WT0有关协议,大力推动绿色产品原产地标记认证制度,积极实施IS019000、IS014000标准的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其次,申请绿色认证。申请绿色认证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不仅能获得发达国家对本国贸易商品的肯定,也能更好地证明我国对外出口商品质量符合环保要求,增强我国企业在国家市场的竞争力

4.提高检验检疫的技术水平,适应发达国家高标准的要求。我国质检部门现有的技术水平及检验检疫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的检测水平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我们的检查检测手段、技术方法比较落后,检测设备又跟不上,达不到发达国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的要求,从而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对检测技术机构的科技创新,提升检验检疫技术保障的精准化。为进出口商品的有效监管及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结语

标准化问题是制约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问题,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当中遇到的标准化问题并改变这种现状,变被动为主动,是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中国应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及时调整国内对外贸易措施,认真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有关标准化问题,寻求应对措施,有助于我们随时破解遇到的棘手的国际贸易问题。标准化工作在国际贸易中,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消除不必要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标准化工作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巴久拉杰.中国国际贸易遇到的标准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3(27)

[2]葛京.标准的形成及其与国际贸易关系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

[3]李汉凤.标准化与贸易技术壁垒[J].物流管理,2007.

篇3

关键词:国家风险;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

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趋于全球化发展,由于商品、服务以及资金的便利流动,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各国间国际贸易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最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非直接出口、授权经营、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信用贷款等方式。近些年来,全球投资和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面临国内和国外的金融风险双重压力。为了更好盈利就必须将投资或贸易过程中所面临到的风险加以分析和评估。“国家风险”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概况对外贸易时所面临的风险。本文拟从国家风险的各个角度分析对外贸易不同形式下投资者所能面临的风险,以便于新的投资者在投资时选择适当的形式开展国际业务。

一、国家风险

在20世纪50年代所研究的国际银行的跨境业务中可以找到国家风险的研究雏形,最初将某一国家金融机构为另一个国家或本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贷款时,可能出现的海外信贷违约风险成为国家风险[1]。国家风险在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国家风险的定义也会有所区别。在国际贸易事务研究中当中最经常提及到的概念分别是“国家风险”、“政治风险”和“风险”。在研究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国家风险问题之前,就必须先区分这三个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政治风险”开始出现于西方学者研究的著作当中。政治风险定义为会对跨国贸易公司利益的产生负面影响的政府行为。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因素[2]。“风险”是指在国际借贷过程中借贷国家不愿意甚至是无法偿还其他借贷人的外债可能性问题[3]。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在银行界兴起的国际借贷开始“国家风险”这一新的概念也在国际间普遍兴起。“国家风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所涉及的层面要比前两种类别的风险会更宽广一些。总的来说,“国家风险”可以概括成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与国别相关联的风险。其主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从定义上来看“国家风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政治风险”和“风险”都只是属于“国家风险”的一个部分。

二、国际贸易的形式

现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特别是2015年12月人民币加入SDR方便了国际结算之后,国际上业务交易量将会持续增长。因此,国际业务中所面临到的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经济以及商家或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必须对国际贸易过程中所能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准备。而对于企业或者主体本身而言,了解清楚国际贸易的不同方式也是有利预防风险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不同进入外国市场的方式将会面临不同种类的国家风险,由此看来,只要摸清了企业或者主体是以何种形式进入外国市场,那么相对来说所面临到的国家风险也能概括出来。在Braun的研究中将国际贸易按照是否产生资金投入以及是否有在当地产生价值的程度大小将其分为图1中的五种主要类型[4]。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贸易程度最低的一种贸易形式,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间接投资是最为安全和适合的投资方式。间接投资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出口产品或是对目标国进行投资。特许经营或者是合资公司这种形式也可以将业务延伸到国外,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著名的美国快餐业就是利用这种形式将自己的业务散步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见图1)与第一种方式不同的是,特许经营只需要向目标国提供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和版权等),这样特许经营者可以不用通过任何财力物力方面的投资扩大自己的业务。直接投资(FDI)最为直接的一种接触国际贸易事务的贸易种类,通过直接在目标国家进行投资进行扩展业务。这种方式的贸易形式所面临的危险最多,但公司或者人享有最多的权利利弊各有。所以,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国际业务扩张形式。证券投资和信用贷款这两种方式的贸易形式有别于前面三种形式,主要是以注入资本的形式开展业务,因此需要注意在国际事务中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形式的风险。不同的形式所涉及的问题不同,因此区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可以合理管理风险。

三、国家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了解完国际贸易的种类之后,对于研究贸易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便可以迎刃而解。国家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主要是针对国际业务中能影响企业或者国家在内的一切相关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是从政治、财务以及经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的贸易形式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也会不同。国家风险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对于量化风险的工作来说也会有一定难度,一般多以定性分析的方式给投资者提供建议。Meyer在其关于国家风险的研究中将国家风险按照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基于他的研究理念也可将国际贸易中不同形式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不同进行详尽研究。由于进行国际交流形式的不同,因此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也会不同,总的来说国际关联度越高的贸易形式,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多。不同国际行为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具体分类方式如表1所示。根据Meyer的研究将国家风险分为四大种类的风险,其中关于政治风险主要是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当地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可能面临到的风险。这其中主要包括如转移支付的风险、没收风险、运营风险和贪污风险。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最后资本流动,但由于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很有可能会影响资金的支付转移,所以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国际贸易都会面临转移支付问题。没收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家限制出口或者进口,所以对于有货物或者服务等实物贸易类型就会遇到此类风险。而对于金融往来性质的贸易形式可以适当避免没收风险。运营风险主要是指在贸易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到公司或者企业内部运营情况,对于有实物经营的贸易形式就必须注意到此类风险。贪污风险是在扩张业务的过程中,贸易公司为了或许自身利益来贿赂国家政府机构,所以对于直接投资这种形式的国际贸易多见该类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不得不面临兑换货币,因此对于金融交易过程就会遇到汇率风险。信用贷款方式的国际扩张也会存在违约风险即债务风险。直接投资方式的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主导权最大,因此面临的风险种类也会越多。所以,在运营过程中也会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地理特殊性质中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自然风险。

四、结束语

国家风险的研究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是必不可少的议题,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来研究国家风险问题。只有更深入研究才可以将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到未雨绸缪。这样一来也帮助投资者更好的选择恰当扩张的方式去开展国际业务,也避免了全球性经济或金融危机的爆发。

作者:向茜 单位: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巍,张金杰.国家风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BouchetMH,ClarkE,GroslambertB.Countryriskassessment:Aguidetoglobalinvestmentstrategy[M].JohnWiley&Sons,2003.P.10

[3]徐莹亮,路昊阳.关于国别风险与风险的若干思考[J].新金融,2012(3):14-17.

篇4

[论文关键词]贸易实务 双语 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法、保险、运输、金融、商品检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日趋明显,在高校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的模式

在本世纪初全国高校开始普遍开始尝试双语教学之时,就纷纷开始尝试运用双语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期间有成功、有失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们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及自身的知识水平,探索出来几种针对该课程讲授方式的几种模式。

(一)半外语型即使用英文教材,教师用汉语讲授。这是初级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学生外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

(二)混合型即直接使用英文教材,教师用英文和汉语交错讲授。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要低一些。

(三)全外语型即直接使用外文(英文)原版教材,教师用外文(英文)讲授,学生以外文(英文)接受所学知识。这是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要求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学生在普及教育阶段,外语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这直接造成我国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多不能贯彻全外语型教学模式,而多停留在半外语型和混合型教学模式上。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的困难

按照许多学校规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选用标准为原版英文教材,也有相对宽松些的要求,使用中英对照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就全英教材来讲,目前国内可使用的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从外国引进的原版全英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不相匹配,故很难采用。一个是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所编著的全英的贸易实务教材,如帅建林编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对外经贸大学周瑞琪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但是由于我们高校学生普遍英语程度及专业英语水平所限,纯英文版的外贸书学生学习起来不易全部吸收。需要一些汉语的外贸书籍做参考才好。但是从学生经济状况而言很少有学生为了学习一门课程愿意购买两个教材的。这就需要中英文对照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但是或于客观条件所限,就笔者进行实务双语教学中所见,很多教材的内容还需要充实,编排也还需要完善。

(二)学生学习的困难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热情上一般要高于其他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是纵然有这份对英语的热情,也难以抵挡他们在学习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上的畏惧感。直接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自身水平所限。全英课件看不懂,全英讲授听不懂,全英教材看不懂,这样的现象在贸易实务的双语课程上是很普遍的事情。2、英文专业术语多。国际贸易实务中很多专业性的术语,用汉语讲学生能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已经不错,莫说是再转换成英语的术语了。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譬如,IS0、ICC、D/P at Sight、hereof,thereto、CustomS fees and duties等等。3、对于双语课程考试的形式的担忧。笔者平时上课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老师我们这们课究竟怎样考试?是不是都是英语啊。如果双语教学给学生的感觉特别难得话,学生对考试也是充满着畏惧。

(三)教师教授的困难

国际贸易实务本身是专业课,但要开为双语无疑对教师的自身的外语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有的教师迫于学校要求或其他原因,在自身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去开双语课自然是收不到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自身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教双语课程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怎么让学生既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双语,又能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全英授课,学生听不懂会抱怨,全汉授课,名不副实。一半英语一般汉语,那一部分应该用哪种语言,也要仔细考虑。教师所要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学校对于双语课程的规定,一般学校对双语课程都有较为严格的认定,并且也有严格的教学效果的评定,譬如,教学中英语必须达到50%以上等等。教师面临着是严格按照教学管理制度中规定的英语比例让课还是先放下英语问题先解决学生专业知识掌握问题的两难境地。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优化策略

虽然在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仍应看到双语是个大趋势,如能灵活处理,克服其中的问题,我们依然能够探索出一条教学效果较好的途径来。

(一)鼓励贸易实务双语教程的编纂

鉴于前文所提到的困难,我们应该大力鼓励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全面的教师编写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国外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国际经济法教材、国际商务教材等相关材料,以及我们国内一些权威的汉语版国际贸易方面的教材,去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对照教材,逐步建立全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体系对于一些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学校甚至可以组成双语教材编写督导小组,以起到督导优化所编教材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

(二)灵活多样得组织课堂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我们每位老师所面临的教授对象不同,所应采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作为双语教师,我们要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接受能力,以此为基础再决定究竟怎样来实施双语。譬如,在我国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普遍要高于一般二本院校,这时我们在课件的处理上,就可以大面积使用英语,只对一些术语或较难得词汇予以标注。但是在二本院校,或学生英文读写能力较有限的学校,我们可以使用英文课件,辅之以汉语课件的方式,课堂讲授也要注意对于重点、难点不妨就用汉语来讲,对于比较容易得地方用英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尝试使用此法,实践证明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三)积极探索双语实验教学

目前许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引入实验软件,进行软件模拟,这其中有北京用友公司的国际贸易模拟流程软件等。这些软件本身的流程中,大量的单据都是英语的。如果教师能够善用这些单据,并在模拟流程中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询盘、发盘、还盘的交流,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有案例讨论,模拟商务谈判等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来学习。

篇5

(一)国际商法课程概述

国际商法作为一门大学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中开设多年。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对外工作的不断扩大,不仅一些大学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从广义上看,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国际商法课程在国贸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商法》这门法学专业的课程如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国际商法概论、国际商事组织法(如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内容主要为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国际商事法、产品责任法、工业产权和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及保险法、票据法、国际商事仲裁和民事诉讼等。该课程主要反映目前的国际商法基本规则情况和国际商法在我国的司法实践的新成果。教学内容多,理论性较强。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强相关专业知识的法律应用、强化国贸实务能力、应对相关问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际商法及其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设置及授课中遇到的问题

(一)设置内容问题

第一,各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几乎完全一样,而没有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区分,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国际商法》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已经学习了《经济法》、《国际结算》、《外贸运输与保险》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相关课程,《经济法》这门课程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学理论做了一定的介绍,并且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在《国际商法》课程中涉及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产品责任法和知识产权法等内容;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对于国际支付的相关概念做了介绍;在《外贸运输与保险》课程中对于国际货物保险法和国际货物运输法的相关知识点也有所介绍。而其他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大一的时候在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有一小部分学时对于法律概念有所涉及;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惯例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再无与《国际商法》有联系的课程。

但是《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体现专业的不同,学习课程的不同而对教学大纲进行区分,因此《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第二,《国际商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该校《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该门课程均为理论课时,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时,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二)授课方法及内容问题

第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生的教学要求针对学生专业特色与职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可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商法》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和实际运用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这种方法只注重理论的强化记忆,而忽略了来自学生的反馈和能动作用,结果该门课程的讲授往往是仅限于讲授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单一。而国际商法课程和社会实践联系非常紧密,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商事活动的实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国际商法课程目前多数教学仍然停留在:重概念法条、轻实践应用;教师单一讲授,师生互动少。基本法条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遇到实际的法律问题无从下手。学生应用能力比较薄弱。这与我们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有关联,也与我们的教材,师资以及学生准备有很大的关联。对于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这样一门法学课程,更是显得十分的困难。

第二,考核方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该校《国际商法》课程的考试方式也比较单一,目前采取闭卷方式考试,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其题目类型大多是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等类型,其考核的往往是单一的记忆性的知识。以现行的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够实现培养创新性、技能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但是如果在试卷中以案例方式来进行考核,则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想通过一个个案例来考核学生应用能力是不太可能的。

三、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方法

(一)强化课程内容与国贸专业的衔接性

在国际商法内容的设置中,应较系统地设置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国际贸易政策法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一定程度上,国际商法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商法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和法条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法学理论分析和论述也应增强。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商法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国际商法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法律事务。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法律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

(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商法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大同.国际商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关安平.国际商法实务操作[M].海洋出版社,1993.

[3]A.Redfern M.Hur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86,PP.13-16.

篇6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进出口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就业背景看好,因而在中职学校招生时,国际贸易专业受到了众多初中毕业生青睐。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属于理论知识性和操作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基于其涉外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培养能够应战经济全球化,为绍兴、浙江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便毋容置疑地成为这一专业的教育目标。近年来,作为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的一线教师,遵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也慢慢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得以逾越,开始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以灌输方式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而且也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格格不入。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展开使用一种尝试教学法,应用后解决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及自学能力,许多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颇佳,我们国际贸易专业采用后教学效果也较好,总之全校教师普遍乐于运用,现在业已推广至全校各个专业。但笔者发现,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教师在应用尝试教学法时,过于浮躁,流于形式,不管什么内容,学生是否熟悉,能否理解,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学,自己盲目理解练习,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逐步纠正错误,希望学生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这种尝试过程,多少带有一点盲目性,有可能让错误先入为主。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应当考虑到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班主任的指责和任课教师的埋怨,很多学生都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欠佳,对学习产生了自卑和恐惧心理,如果本专业的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一点也不熟悉不理解的情况下,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那就未免显得过于急进。尝试教学法有一个固定的教学程序,它只是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指示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2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递进式尝试法”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

递进式尝试教学法在以前实践应用尝试教学法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针对尝试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相信学生如果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要求教师的帮助的可能性,看到中职学生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素质导致他们在尝试过程中,缺少“遇到困难,主动学习,解决困难”的热情。

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是学生比较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老师引入有一定难度的尝试题时,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学习,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扯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使课程无法按照教师预想的程序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采用科学的尝试教学法,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尝试的始终是一小部分基础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应对以上现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有可能有兴趣有成功感地投入尝试、解决问题,递进式教学法设计了如下实施过程。

2.1引入准备题(架桥),为出现尝试题作准备,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

以一个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理论知识点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授之以渔。为解决尝试题做好准备。

2.2出示尝试题(探索),与例题基本相似,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同练习的设计关系极大。教师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练习设计上。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尝试题,由于已经有准备题的练习和熟悉,对于尝试题的处理,应该能应用正确的方法,以较高的效率和正确率解决问题,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有80%的学生能够顺利解答尝试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和应用国际贸易知识增强了信心。同时,有准备的尝试,也可以防止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纠正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以及错误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

2.3实际操作。

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与当地外贸公司挂勾,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阶段性地到外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尝试题解答,毕竟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模拟。让学生亲历亲为地参与外贸实际工作,才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的尝试和实用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直观化,为以后和工作做好准备。并且在现实中,外贸公司具体的操作程序和书本上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2.4教学中网络的应用。

利用国际贸易实训软件在网上进行。

学生实训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进行,一是在试验室,安排固定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是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随时随地上网进行。实训软件主要是模拟现代外贸业务网上操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经验和能力。

篇7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较晚。但我国企业发展迅速且数量众多,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使得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同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接踵而来的是进、出口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强烈,现实的贸易融资无法和当今市场的要求相匹配。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做贸易的企业利用贸易融资的方式进行的融资行为仅占整个融资行为的20%,其中大型企业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相应地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而中小企业又占了我国企业的大量比例。中融资难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是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场融资体制,基本是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有项目有盈利的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

2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壁垒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壁垒主要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在这里简要谈谈我国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出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我国由于技术较为落后,出口的商品往往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遭到技术壁垒的阻挡。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薄弱,在较长的时间中艰难的去突破技术壁垒,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受到发展限制。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刚出发展阶段,自助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水平不高,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对他人的技术产品过于依赖,从而又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制约。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中小企业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

此外,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往往低于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会为了突破垄断而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同时,过高的检验检疫费用,过高的认证费用,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致使出口产品数量下降,市场份额减少。

我国中小企业在无法突破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时候,会转向国内市场,会将无法出口的商品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低价出售,甚至有部分企业会因此严重亏损而破产。间接使得我国经济不稳定,对我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3 针对贸易融资和贸易壁垒所提出的建议

3.1 政府应该做好保障工作

我国政府应该改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外贸融资体系,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外贸融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机制。

3.2 银行应该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发展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积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转变传统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和经营策略,对国际贸易融资有正确鲜明的看法,总结以往的经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发展新的经营方式,采取新的措施来降低投资风险。

3.3 企业应主动开辟新的道路

我国中小企业本来就起步较晚,但不应该走别人走过的路,企业应正确认识风险,积极面对,敢于尝试,开拓创新,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加大投资方的青睐。此外,企业应强化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将目标放远,为未来着想。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规范自身财务管理,尽量做到财务资金由自身掌控。最后,企业方面也要吸收培养综合性人才。

3.4 采取市场多元化和跨国经营策略

很多发达国家都会为了自身利益制作绿色堡垒,但是他们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当我国中小企业遇到绿色堡垒时,可以转向较低标准的市场,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企业市场贸易风险。同时,对于拥有一定实力的中型企业来说,可以采用独资、合作、收购或者合资等方式到进口产品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技术及标准来生产产品,减少入市障碍,绕过绿色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快我国出口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7701

1 问题的提出缘起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与现任师资的经历状况存在差距。

在大学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规则、特点、规律及操作流程的实践性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不仅要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知识、国际贸易惯例以及电子商务,而且还必须具有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和分析处理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上,不仅要突出知识性,更要突出实践性。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用性决定了国际贸易教学的实践性,而国际贸易教学的实践性,必然要求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的教师具有相当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能力。因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否则,教师“以其昏昏”,想要让学生“昭昭”,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师资实践能力状况如何呢?客观地讲,是比较弱的。以我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是重庆市最早设立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为例,目前,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专职教师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来看,他们主要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而非国际贸易实务;还有个别老师是从相关专业转来的,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本专业教师理论教学经验很丰富,但由于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缺乏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上平时教学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很少有机会去相关外贸企业熟悉了解外贸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因此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讲授大多只能纸上谈兵、浅尝辄止。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往往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案例,而显得有些抽象和枯燥,缺少现场感和生动性。如果遇到好问的学生,多问几个实践当中可能遇到的情形和问题,有时还会出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的尴尬场面。因此,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学生的求知要求,也是教师的内在需求,不仅仅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2 问题的原因分析

查找问题及根源,是促成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前提。目前高校相当部分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缺少丰富实践经验和足够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源头缺活水。高等院校在引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时,更多的是关注其学历背景及科研能力的高低,而对教师的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不太注重。以我校为例,现有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多数是国际贸易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或是引进的外语基础好、学术造诣深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学历结构、适应双语类课程的教学需求。专业教师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缺乏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对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等课程内容能很好地给学生讲授,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等实务类专业课程,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讲起来也只能是照本宣科。

第二,在职缺培训。在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计划中,比较忽视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引进专业教师时既要有专业高学历背景,又要有实践经验,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把这类人才集聚到高校,客观上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和局限。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之初,国际贸易本身还不是很发达、很热门,要积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资源满足教学的需求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在后期的教师培养计划中予以弥补和加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对引进教师的后续培养上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资金投入,也很少创建让教师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第三,考核缺动力。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估考核中,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一套关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考评及奖惩办法,缺乏激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外在驱动力和内在启动力。以我校为例,对教师的考核是统一的一个模式,即对教学和科研分别进行考核,教师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在教学方面,通过“四评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但在“四评教”中,没有制定专门的评价指标来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无法对教授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而对科研的考核则是要求教师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或申报科研项目来完成相应职称规定的科研任务。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更重视纵向课题的研究,而不太关心企业实际需求的横向课题,因为在科研考核及职称评定时,纵向课题、特别是高级别的纵向课题的“含金量”及相应分值更高。

3 问题的解决建议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上的“三缺”,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其现实条件,既有其客观因素的限制,也有其主观管理的不到位。由于问题的积累本身是长期的,因而

解决的办法也就不能够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其解决的思路应该是:既尊重现状、着力改变现状,又要着眼未来、防止问题再来。

第一,抓源头,尽量引进“双师”型教师人才。“双师型”教师本是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特指,指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国际贸易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高校在引进国际贸易专业等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师资时,也应该借鉴职业教育的做法,可以尽量从外贸企事业单位引进具备专业职务资格、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当然,这种引进也不限于“为我所有”,能“为我所用”也行,即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在学校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或实践教学的任务,从而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这样既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先天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刺激现有的教师去取得相关的职务资格和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第二,抓培训,尽量多的搭建实践平台和创造实践条件。很多现有的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缺少实践经验,而且实践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包括国际市场和贸易规则及运作程序都在不断变化,因而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非常必要。教师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可以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和创造提高实践能力的条件。比如,可以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培训与考证,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又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与银行、税务部门、商检部门、海关等机关单位和货代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实习场所,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挂职锻炼、顶岗培训或实地实习。再比如,可以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加强校内模拟实训。通过安装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模拟国际贸易交易环境,让教师指导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这样不但能间接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实践能力,还能使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实际,并且可以形成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抓考核,尽量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定量考核。学校专业的多元化决定了考核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对教师的考核也不应该一个模式“一刀切”。可以采取“1+X”的考核办法,将普遍适用性要求与专业特殊要求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国际贸易专业等实践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和教学考评体系,将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锻炼经历与教学效果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设置量化考核指标,以此引导和激励教师加强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可以实行“双师型”教师两种职称评定可交替进行的政策,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为现有教师参加职称考试提供便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镇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之我见[EB/OL].http:///news_more.asp?lm2=203.

篇9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每个国家都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然而,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不相同,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趋激烈,这些贸易摩擦问题突出表现为反倾销调查、征收惩罚性关税、各种贸易壁垒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同时也面对着各种贸易摩擦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贸易摩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以近期中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盟“双反”调查为切入,简单分析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以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国际贸易;反倾销;WTO;应对措施

国际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利益的不一致,产生的对国际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表现为国家间各个产业间的摩擦与冲突。近年来,中国众多企业遭遇贸易摩擦,今年六月初,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贸易摩擦”、“反倾销”等词汇又进入中国民众视线。

一、中国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的概况

贸易摩擦指在国际贸易中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利益的不一致,产生的对国际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表现为跨越国家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中国是世界上受贸易摩擦损失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3年——2012年9月,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758起,涉案金额684亿美元。①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遭受如此众多的贸易摩擦事件呢?(一)我们回顾国家贸易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标志着自由贸易主义创立,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承认自由贸易是合理和正确的,即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各国的实践却表明,贸易自由化是一个过程,也就是在贸易保护程度上需要经历一个从高到低的演进过程。②这一理论,成为了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根源。(二)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存在,以及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产生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出于政治上面的需求,对我国部分产业实行遏制,从而达到为中国经济发展设置障碍,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政治目的。(四)最后还有我国产业自身的一些原因,我国出口企业为了挤压国内同行业的生存空间,利用价格战等一些不正当手段以抢占市场,造成外国对我国同行业所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从这次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从6月6日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我们可以看出,欧盟旨在保护本区域内的光伏产业,虽然欧盟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并且欧盟有18个国家对此项反倾销措施表示反对,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光伏产业的生长,欧盟委员会还是通过了此项措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国内市场无法消化过剩的光伏产品,才导致出口受阻后,光伏产业遭受巨大的损失。③

二、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

很多人只看到国际贸易摩擦对国际贸易只有消极的影响,而忽视了国际贸易摩擦的积极作用,我们下面从两方面思考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积极影响:(一)对于出口国而言,贸易保护的存在,可以使得出口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二)对于进口国而言,可以通过适度的贸易保护从而延缓国内产业的衰退,或保护国内较为幼稚产业,使国民经济免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保证国内经济稳定。(三)对于整个国际经济体系而言了,贸易摩擦使国际贸易中隐藏着的不平等竞争暴露出来,并通过双边磋商和国际有关组织的协调,最终使国际贸易秩序归于相对公平,保障一定的自由竞争,推进技术开发和资源有效配置。④国际贸易摩擦的消极影响:(一)国际贸易摩擦对于贸易双方有时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双输”的影响,以这次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为例,一方面不利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很多欧盟国家需要进口中国光伏产品,这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二)贸易摩擦对于进口国而言,虽然有一时的稳定、保护作用,但是长久下去,不利于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导致国家产业层次低、效益差,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国际贸易摩擦以及贸易保护,既要看到其有利一面,更要看到其不利的影响。

三、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在上文中,我们了解了中国面对的国际贸易摩擦状况以及其影响,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些贸易摩擦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国立法部门应该加强外贸方面的立法,以便使执法部门对外贸企业进行监督执法时有法可依,执法部门也应该严格执法。同时,政府也应该因势利导,制定一些有利于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这样可以把问题消灭在国内,更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其次,构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以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例,反倾销调查是一个有众多前提条件的行政调查程序。一般说来,国外某一行业对进口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前,大约需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准备有关申诉的材料,这段时间总会有些征兆表现出来,因此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建立了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就可以通过减少出口、提高价格、协商谈判等方式避免外国提出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再次,中国进行外贸出口的企业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外贸组织,而是单打独斗,依靠自己的微薄力量和国外大公司,甚至外国政府进行博弈,这样的话,一旦遭受贸易摩擦,就很难取胜。所以,中国外贸企业可以合作成团,成立商会,共同应对贸易摩擦,如此一来,胜算会大很多。

最后,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要善于利用WTO的规则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在国内各行业及相关企业自觉运用国际法律规章和规则,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有贸易摩擦的存在,中国政府应该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企业,一方面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遇到贸易摩擦应该积极应对,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损失。相信凭借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智慧,一定能够解决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注释:

①《中国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国家》,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上网时间:2013年6月7日。

②赵春明,《贸易保护》(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81页。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它以该项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出口商履约的资金来源,以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金融单据等权利凭证作为进出口商的保证,它将贸易与融资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融资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创新,出现了贸易融资的新发展,比如结构性贸易融资、福费廷、出口信贷、国际保理等多种方式,以适应不同的融资需求,更好的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解决企业资金流通问题,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事业中的主动权。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1.与银行传统业务比较。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国际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相比主要有以下四点不同:(1)融资期限和环节不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如贷款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国际贸易融资则只介入流通环节。(2)风险较低。(3)收益上存在差别。国际贸易融资除收取存贷利差外,还可以通过提供结算、处理结算中的单据,赚取各种手续费,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做一些保值性的外汇交易获得佣金收入。(4)流动性不同。国际贸易融资是针对流通环节的贷款,融资的期限一般较短。

2.与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比较。国际贸易融资是结算业务的延伸,由于打破了中间业务不占用资金这一框架,所以在风险、流动性等方面与传统的中间业务有所不同。(1)风险不同。传统上人们将结算等中间业务视为无风险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则不然,其风险不仅存在,根据结算方式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区别。(2)对信用业务的影响程度不同。信用业务和中间业务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中间业务的发展建立在信用业务的基础上,因客户委托银行办理中间业务一般是以该客户与银行有存款或贷款关系为前提,因此信用业务的发展会引起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信用业务的发展,(3)中间业务是不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因此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在不改变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而国际贸易融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是银行资金占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要为此筹集相应的资金来源。

三、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

作为银行现代化、国际化重要标志之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近年来已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随着各银行新融资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工作力度的加大,贸易融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贸易融资的作用从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到影响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结算为依托、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进出口商选择的结算方式直接决定了贸易融资的种类和操作流程,通过结算环节的融资,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了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

但是随着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于资金层面,由融资带动的服务逐渐扩大到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保理业务即是对企业采取赊销时提供的集融资、担保、咨询、收款、管账等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涉及企业的大部分财务管理。如今的贸易融资已远远超出“融资”本身,其所能发挥的效力涵盖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从国际上 看,近几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融资方式、市场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创新的步伐远在中国银行业之前。

四、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国外银行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

1.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实际动用资金,只需出借信用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手中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

2.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涉及国际惯例,操作难度大,谈“贸易融资”色变,对风险管理的过于重视,导致了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还难,审批时间长,迫使企业放弃贸易融资改用流动资金贷款,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二)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中,通常是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灵活性过强,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的具体情况,放松融资条件,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另一方面,融资管理又过于教条,过分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贸易融资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融资风险的责任。

(三)普遍存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现象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主要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是不争的事实,“羊群效应”让众家商业银行趋之若鹜。同时中小企业天生的缺陷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具体体现在:1.中小企业缺少银行要求的足够的抵质押资产。2.信用等级偏低。3.治理机构不规范。4.银企信息不对称。5.在与银行进行融资沟通时,企业缺乏主动。

(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不足

当今的国际贸易无论在规模上、方式上都在向更高与更复杂的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发达国家日益繁多的贸易融资方式。而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仍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重点局限于授信开证、进出口押汇、票据融资、打包贷款等,品种少,且功能单一,国际上新兴的保理、假远期信用证、福费廷很少有银行开办,加之商业银行对相关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也影响了新业务的发展。

(五)缺乏复合型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从业人员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涉及到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银行信贷、外汇法规、外语等诸多知识的一项业务,如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的开设和国外各种票据的审核查验等,这就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在该领域起步晚,经验不足、人才匾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主要集中在管理层,一线各分支营销机构的人才极其有限,人才的知识结构也较为单一,特别是客户经理对行业、市场的了解不够,严重影响了对业务风险的判断和防范。

(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贸易融资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远比传统的信贷法律关系复杂,但与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涉及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五、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特色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融资领域,一方面各商业银行都把业务做大做强作为发展的目标,贸易融资新产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客户对贸易融资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各商业银行在改造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开发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贸易融资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国际贸易融资从低风险结算方式向高风险结算方式发展。2.国际贸易融资从单个业务环节向多个业务环节延伸。3.国际贸易融资从静态风险管理向动态风险管理延伸。4.国际贸易融资从单笔业务融资向综合性融资发展。5.国际贸易融资从客户授信向行授信延伸。6.国际贸易融资中银行加强与物流公司、信保公司和外资银行的战略合作。

六、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对策

(一)积极更新业务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和主动优势,就必须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从当前国际行情来看,买方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加之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的不断提升,为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广大商业银行要更新发展理念,致力于从广大中小型外贸企业中拓展市场,切实保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实践创新;要形成跟踪与研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体制机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融资条件,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思路,最大限度挖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从而最大限度获得盈利。

(二)加强融资方式创新

融资产品的创新,也是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水平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福费廷产品的研究和运用,当发现企业为改善财务报表需将出口应收账款从资产负债表中彻底剔除、应收账款收回前遇到其他投资机会且预期收益高于福费廷全部收费、应收账款收回前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且不愿接受带追索权的融资形式或占用宝贵的银行授信额度的情况下,银行可及时建议客户采纳福费廷融资方式。二要加强保付业务的运用,这是一种由保理商(通常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向出口商提供进口商的资信调查,承担100%的信用风险担保应收账款的催收和追偿、资金融通和财务管理的一种综合性财务服务。

(三)加大客户结构,交易变动的分析力度,加强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研发并严控信贷风险

研发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应深入分析客户群体结构及交易变动的情况并做好各项工作。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密切联系贸易链,着眼于贸易环节设计产品,最大限度化解企业采购、销售等环节中的融资问题。银行要通过跟踪企业生产贸易链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需求及产品,加强和物流公司的合作,设计物流融资产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报关、报检、运输、监管、以实现银行对物权的有效控制,实现传统方式和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完美对接。同时要继续加强对福费廷、供应链融资等新兴的融资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有效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商业银行要在风险管理的内容、方式、机制以及技术等层面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配比,持续做好优质客户的储备,全力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严防信贷风险。

(四)认真研究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确保经营合规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务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因此,银行要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规范并做到了然于胸;要收集分析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和资料,研究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最大限度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接受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严防信贷政策风险,确保各项业务经营合规。

参考文献:

[1]魏雯青.浅谈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D].南通大学商学院.

[2]闫冬.关于国际贸易融资重要性的探讨[D].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3]蔺凤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

[4]杨加,潘天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新特点和发展趋势[J].金融与经济,2011(03).

[5]周万翠.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探析[J].中国外资,2011(08).

[6]李薇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

[7]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