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篇2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杜甫草堂; 园林景观 ;文学
1、杜甫草堂概况
杜甫草堂坐落于四川成都浣花溪畔,是唐代诗人杜甫躲避安史之乱入蜀而居时修建的茅屋故居,先后近四年居住生活的地方,于此作许多不朽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学气息巧妙地与园林景观相融合,因此仰慕杜甫的世人皆可通过游览杜甫草堂来纪念诗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如今这已成为一所极具价值杜甫纪念遗址。草堂也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征。
2、杜甫草堂园林特色及文学感受
2.1杜甫是中国唐朝伟大的诗人,其诗词歌赋广为世人所流传,遗址杜甫草堂如今也成为极具价值的园林,秀丽优雅的自然景观,以及诗词歌赋所营造出来的意境美。草堂保留自然美的基础上,造景充分营造出意境美,游走其中总可以联想到韵味十足杜甫诗词,寓情于景。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征,在此园中得以体现。园中山、水、植物构景要素互相映衬,皆充满被文学韵味所熏陶。诗词艺术与风景园林艺术有机融合,游走于草堂隐约感受杜甫诗中的意境,诗情画意溢于言表。草堂的空间布局也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虚实结合意境美的特征,植物配置绿意盎然,虚景实景相互渗透,打造出和谐的局部空间,契合而成令人品味无穷的空间组合。
2.2景观园林设计多采用变化丰富的曲线来表达,而不是规则直线格局。曲线使园林在布局形式上变得有趣生动。从总体布局来看草堂,景观丰富,曲径通幽,园路随不同园区变化而分布,采用和谐自然的曲线形态,景区之间的空间划分自然。园内一棵楠树、一块景观石、一条园路、 一片竹林等单个造园要素的分布,错落有致,都充满生机。
2.3杜甫草堂既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的沉稳规整,也不同于苏州园林的淡雅秀丽,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营造出诗意的园林空间,古朴自然,写实写意相互转换,园林艺术与作者诗歌画作相融合,寄情于景,情景之间所表达的人文气息与意象美。杜甫草堂的山水所营造的意境,也给游人以耳目一新的体验,文学艺术与自然风景相交融极为契合。草堂布局既体现出了传统园林的特色,对称严整,优雅稳重,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由照壁作序景,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呈现,富有层次,营造出多变的空间。通过建立石桥,引水流入,水体潺潺,巧妙的打破中轴线的单一,似断非断,使空间更为生动。杜甫草堂的空间形式又不同于传统园林“序景―起景――结景”的布局,草堂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将融于三个不同意境的诗意空间中,让游者自然地从庄严沉重的神圣空间里逐渐转变到欣赏优美的园林景观中。
2.4漫步草堂,远离了喧嚣繁华的都市气息,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清幽僻静的园林空间。在园中青石板园路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亭榭。行走在花径,竹林小径,曲径通幽处;潺潺流水,叠石峦嶂,园路两旁生生绿意,生机盎然。石板与鹅卵石相拼接的园路,浓荫蔽地下一丛丛竹林,设有景观石桌、石凳,可稍作休憩静静感受着草堂诗意气息。寄情于景,娓娓道来,优雅的园林空间使人联想到杜甫诗词的文学造诣,在杜甫草堂的审美体验不仅体现在无限优美的视觉,听觉、嗅觉感官都会有不同的感染。
3、杜甫草堂的建筑特色
3.1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的故居旧址,是纪念性的空间场所,步入草堂,从影壁开始,花径两侧的红墙,由于红墙的阻隔,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诗意感受。此时的草堂狭长幽静,蔷薇碧竹随风摇曳。游览园内特色景观建筑,杜甫生活过的茅屋故居,建筑内部格局简单便行,看得到的历史痕迹,感受到的文人气息。草堂的茅屋是依据杜甫诗中描写重新修建的,诗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动地再现出杜甫当年居住情形。杜甫草堂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意境美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营造出了诗意的园林空间,也展现出杜甫的田园生活。
3.2草堂茅屋建筑风格与四川西部当地的民居建筑风格相近,遵循自然,采用川西民居传统的穿斗结构,不同于传统祠堂园林的布局方式,屋顶覆盖茅草,古朴不加修饰,种植竹子,诗意与自然相互交融形成别具一格杜甫草堂园林空间。
4、结论
杜甫在草堂生活时期,远离战乱心境自然平和,所创作的作品多具有田园风情,直至如今世人广为流传。参观杜甫草堂,观赏草堂园林景观设计,从中可感受到诗歌文学与古典园林气息并存,多重艺术融合的草堂。诗中所表达的人文意向与清幽的大自然风光,互相衬托,置身于景,触景生情。置身草堂,处处诗情画意了然于心,小桥勾连相通,竹园小径幽深静谧,花径曲径通幽花香四溢,潺潺流水顺山势流下,处处是画,时时为诗,营造出只有传统山水可以表达的的意境。古朴典雅自然的杜甫草堂,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清新典雅的一抹存在。
篇4
关键词:张家骥;造园;园林意境
1 时代与传统
“传统是时代的传统,时代是传统的时代。理解过去,就意味着把握未来。”——张家骥。
正如题记中所述,一种文化的传统并不是仅存于历史中凝固僵死的过时思想,而是存在于发展的脉络中属于特定时代特征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对于园林来说,历史和传统不仅仅是物质性文化的外在形式,更多的是来源于这个时代,沿传着、流变着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于是张先生在开篇就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传统之中也在创造传统,对传统和历史,我们应该保持尊重,积极理解,才是文化进步的根基。
2 中国古典造园思想
《中国造园论》是张家骥先生继《中国造园史》后又一力作,其中旁征博引,涉及古今中外各类文化的素材。由于没有极广泛的知识涉猎,我读时能感到力不从心,但是深读下来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园林设计和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巧妙结合的诠释,从中我慢慢找到园林发展的脉络,逐渐梳理清晰。现将感受整理如下:
2.1 五理论概述
如下图所示,本书主要根据中国园林的突出特点对中国园林史中5个重要的要素进行详尽的阐释和分析,其中包括空间论、情景论、虚实论、借景论和意境论。简要来说,空间论中蕴含了“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古典园林思想,也是在园林史中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的中国园林特有的往复无尽、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情景论主要侧重于人与物、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即“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而后文所说的意象则是在情与景之间相互契合交融升华而来的产物。同时,作者在虚实论中强调世界万物都是“无”与“有”的结合,中国园林中将“有为物”与“无为境”相结合,虚中有实,化实为虚才能意趣无穷,创造出空灵、悠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借景论相对理解起来容易一些,它从人与景的整体动态关系入手,经过恰当的借景,使人与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意境论可谓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其内容更是难以一言以蔽之,所以将会在后文中详细谈谈阅读感受。
2.2 意境论
“意境”很难在除中文以外其他的语言中找到妥帖的对应词汇,从这一点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它在中国美学文化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对意境的追求几乎渗透在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各个领域,更是艺术家们追求的最终境界和目标。意境的产生受到佛教的影响,讲究归结于自心的心里境界,而后在中国美学思想中自成范畴,使中国的艺术发展更注重心灵,情感和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中国园林更是追求“离形得似”的“意境”。在其空间表现中,意境包含着前文所述的意象在视觉空间的艺术化境,具体来说“意”贵在远,不静则不远;而“境”贵在深,不曲则不深。今天的园林人满为患如同闹市,既失去了宁静肃穆的气氛,也难以获得完整的画面,所以难以传达设计者所想表述的“意境”。同时,张家骥先生也明确在书中指出了意境论的基础在于“写意”的手法:以局部暗示整体的脉络,将想表达的广袤的自然山水寓于小规模的人工水石之中,将无限的宇宙天地,人情世故寓于有限的园林景境之间,将一种抽象的幻象寄托在一种实体的物质之中。就我的理解来说,大概可以做这样的比喻:没有看到会议但好似看到了局势,没有看到日记但好似看到了回忆,没有看到山却好似体会到了岳麓山脉起伏的感觉,没有看到水却好似感到了海洋的汹涌澎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更是要求设计者有精湛手法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在中国造园史中,“意境论”的应用可谓举足轻重:如北京的北海琼华岛和颐和园的万寿山都采用了“因山构室”的手法以用建筑突出山之雄伟,同时借用山势也愈显建筑的气势(见手绘图)。
3 园林建设者的素质与品格
最让我心中为之一震的便是《中国造园论》的第十章:得心应手,胸中有壑。张先生在本章中用其亲身体会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园林建筑师应有的修养与品格是怎样造就的。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来说“艺”与“道”是分不开的,所谓的艺术的灵感是由人对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生命和世界万物规律的深谙而厚积薄发的。它并不是瞬间的任意想象,而是必然的质的飞跃,来自于深厚的积累和思考。与此同时,“饱游饫看”也是造园师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用广泛的游历和思考以扩大审美的心胸,提高艺术概括和提炼的意识与功力等等。这些都对我们日后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我读后对本书的理解,限于篇幅,只涉及皮毛,本书之精彩,非读不知。(收稿:2013-03-25)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12
[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8
[3]胡洁 孙筱祥.移天缩地:清代皇家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篇5
关键词:园林特色景观;艺术设计;启示
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而园林景观通常被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两大类[1]。硬质景观是指用人工材料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其构成要素可以大致分为广场铺装、道路、围栏组合和造型、装饰的变化、包含亭台楼阁、假山喷泉、雕塑等等在内的园林小品和园林设施。软质景观通常指非人工材料或主要以非人工材料创造的景观,常以绿化种植和水体为主要造景材料。
在重庆园林博览会上,我们学习到来自不同地域展示的园林,它们各具特色,主要也是从硬质和软质景观着手,营造出独具风味的园子。
1 硬质景观方面
1.1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变化是交通视线引导的主要手法,其目的在于方便游览者,提高环境的识别度。园林铺装不仅仅是路面的铺装,还包括广场、庭院等场地的铺装。我们在铺装设计中,通常都会走进一个片面追求用材档次的误区,而不去细想铺装材料在空间环境中,在构筑景观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国的古典园林中也有许多经典铺装形式,在重庆园林博览会上也有选用,比如利用砖、瓦拼成小园路,十分古朴。
1.2 设施景观
这里的设施主要是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景观照明、艺术墙体、建筑小品、垃圾箱、电话亭、指示牌、路标等等。它们大部分作为城市景观中的小元素,不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生活中又往往是必不可缺的,以设施做文章,以小见大,不必额外增加元素,集实用、美观于一身。
1.2.1 艺术墙体。墙体是划分空间的界限[2],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全民素质的提高,这种界限功能正逐步弱化,生硬墙体的艺术化、景观化也成为墙体发展的趋势,博览会上展示的园子或以植物作绿墙,或以红砖成矮墙,或用砖墙,或用石墙,但高度都有所控制,不会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1.2.2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主要是指在园林中为观赏者提供服务功能的,可用于装饰、展示、休息等的小型建筑。它体量较小、造型丰富、功能多样。
1.2.3 景观照明。照明能有效延长观赏时间,也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虽然没有在夜晚观赏园博园,但也能看到设置独具匠心的照明灯饰,想必夜晚又是另一番风情了。
1.2.4 景观构筑物。景观构筑物包括雨水井、检查井、垃圾桶等必要设施,过去注重对构筑物的实用考虑,使得它们总会有“美中不足”、甚至需要为其遮丑的情况。只要加以修饰,进行细部处理,景观构筑物一样能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
2 软质景观方面
软质景观主要是以园林植物进行造景[3],根据空间特点以及植物的观赏特性,对乔、灌、草、藤本进行组合,有节奏、有韵律地利用地形,比如北京园的瀑布、上海园内的观赏草,同样可以营造舒适的小空间。
3 结语
我国快速的城市发展正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恶化,水和大气环境污染、噪声危害、绿地缺乏、住房拥挤和交通堵塞等是其主要表现;二是城市传统文化和城市特色丧失,不同地区的城市街道、建筑和景观雷同,人们思念的生活氛围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丧失[4]。重新营造城市特色的呼声越来越大,相信重庆园博园上各地域的园林特色景观营造手法会对城市景观的再塑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
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既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受损的古园不仅损害了有形的文物,而且也损害着社会和影响着无形文化。因此要重视对古典园林的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为更好的进行古园的生态和人文恢复,也即是植被、土壤和水体的恢复;园林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恢复,还要做好创新技术的引入。
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概述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开展古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础,有利于还原造园者设计的匠心,体现造物的神韵。概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有如下四个特点:
a)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植物作为构景的基本要素,但它绝非简单地摹仿其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和典型化的自然,能于小中见大,也能大中见小。
b)把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建筑多寡,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彼此谐调,互为补充,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风景画面。
c)充满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诗情画意”。
d)意境幽远,余韵无穷。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的基本原则
(1)遵循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山水相宜,往往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景观。并且造园过程中景观要素的形象组合方面,合乎自然规律,山水及山峰各景象要素组合上符合山水生成的规律。这是在园林修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2)景物入画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个基本要素:建筑物、山水、花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入画。造园者往往运用巧妙的借景手法,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尽管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布局中,能够带给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游人往往在园林中步移景易,景随人移。
(3)掌握园林的相关资料
在修复古典园林景观时,掌握该园林的有关资料是不可或缺的,如造园背景、园林平面构图等。对园林的景观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全面把握园林整体的布局和造园特点,这样才能“修旧如旧”。
(4)真实性原则
在对古典园林修复过程中,要求我们应完整的考虑园林整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建筑、构筑、陈设等各个方面,要参照传统的真实信息,修复中尽力收集古建材料,这样才能重现古典园林本色。并且在维护中还要做到每次的维护都是可识别的——既不能破坏原作品真性,又要区别于原作。
2 创新技术在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中的应用
传统修复技术可分为材料生产和施工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保持原有风貌、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对修复技术也要进行创新。
2.1古典园林的自然生态恢复
根据古典园林特点和修复原则可知,对古典园林的修复不应以“商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保护,遵循生态平衡。
(1)园林植被修复
园林植被的修复包括三个方面:古树名木的修复、生态群落的修复、地被的休养生息。对于可修复树木首先可采用木桩支撑、草绳捆绑等方法紧急救助,然后根据树种特性和损害程度做好修复和维护;对于损毁植物群落,应结合园林文化氛围选择树种重建,并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做到“适地适树”,多层配置,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古典园林的生态环境恢复;对于人为损害的草皮,应以自然恢复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地坡面选择相应的恢复措施。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特殊的人文气息的植物的文化意味,远远重于生态意义。所以树木的重建应重视人文含义,新技术不应破坏原有的人文精神。
(2)园林水体修复
对于古典园林水体损害的,首先应调查古典园林水系淤塞情况,及时疏通,保证园林内外水系循环,避免破坏园内水陆交换和空气质量;其次对于受污染水域,可在短期利用化学药剂处理,并种植清污能力较好的植被,净化水系环境;最后加强保护,避免二次污染。
(3)园林土质修复
对于遭受地质和土壤的破坏古典园林,园林土地易发生沉降,地表土壤易板结硬化。在修复山体滑坡时可首先固定山体如:钢筋打桩,制止下滑,然后稳固边坡如:浇灌混凝土,最后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沉降土地。若土地沉降不均匀,应先抽取地下水,然后挖掏土质,均衡荷载应力,最后稳固地基。
2.2古典园林的人文景观恢复
(1)古典园林文化恢复重建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历史文化流传的具象体现,对其修缮修补应做到“整旧如旧”,以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去修复,保证古典园林的原状态。
a)纪念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纪念园林主要的特征是“一堂一屋、一亭一榭、一草一木”, 一切均围绕被纪念者,因此其文化内核是“景仰前贤,大启文明”,修复工作应围绕这个核心;
b)寺观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寺观园林主要是将自然和宗教结合一体,体现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大化的丰富与扩张园林空间。宗教世俗化和宗教教义是该园林的文化内核,工程修复的开展应围绕这个文化内核。
2.3古典园林古建筑恢复重建
古典园林内的主体建筑模式是木结构建筑物,根据损害程度的不同古建修复可分为四类,其修复特点如表1。
表1古建筑修复类型表
2.4促进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能力
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保护的可持续和运营的可持续,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资金来源一方面可通过国家资助,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实行以园养园。在古园的修复中,政府资助毕竟杯水车薪,因此发展古园旅游业,提高园林内部硬件设施和提炼园林文化,既有利于传扬园林文化,又有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必须要做好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且在修复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真正做到修复的园林能得乎其意、显乎其神。
参考文献:
【1】柴泽俊.试论古建筑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J].文物世界,1996,(1):13一17
【2】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中国园林,1998,(6):28一30
篇7
关键词 现代景观设计;园林;审美
1.审美取向的变异
中国传统园林造景中意境的体现过多的注重于象征寓意上,这种象征寓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固定的含义传给后人,这种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观赏者的第一审美感受,形成了一种强制性的理解和接受的审美意识从而限制了意境的发展。中国古典造园审美取向诸多的方面都已经不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观和现代人追求简洁、开敞景观的审美情趣,也就促使当代的设计师必须探索新的意境形式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当然这样的新探索也只有建立在对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的深入分析上才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景观设计师的工作目标已经由个体的主观感觉演变到群体的理性判断,由私人的花园种植花草扩展到城市规划的景观绿化,由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抽象到规划设计师的科学分析,古典园林的价值观念、评价标准、实践范畴、专业方向、理论原则等等都发生了扩展和变化。
在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是对设计者的思想束缚,设计师们通常纠缠在文化封闭和文化取代的对立中,没能最终走上文化融合繁荣的道路。我们不可否认中国文化的博大,可同时程式化的传统造园观念对设计师的有太多的思想束缚,设计意图仍禁锢于古代的士大夫们追求的超脱隐逸的内向的审美中,很难契合现代人的简洁、明快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是中西文化的多元交融,很多的现代设计不根据国情,一味的运用国际上的现论和设计形式来创造没有本位特点的审美情趣,这样产生的审美差异很难在中国受众里产生认同感以及延伸的联想及想象,从而导致意境营造也就无从谈起了。
2.场所功能的需求
事实上,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各项活动需求的,才形成了有实用美学意义上的场所的概念,相反就算构图和造景过多的别具匠心,也不会使人们有意境之美的体会。所以我们设计师应该在景观设计项目的地域特征、文化背景、观念习俗的基础上,多研究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从而物化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来满足大众追求的精神上的自我解放。现实中许多的景观设计连日常的散步、晒太阳、遮荫纳凉、私密聊天等基本的功能都没有了,更不能提供其它延伸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了。众所周知没有人的活动的场所就没有意义,因此也不可能有意境体会了。作为当代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在景观设计作品中从视线的安排考虑到功能的使用、空间的划分以及场所固有特征精神,从而使现代的形式与功能的相一致,达到了意境创造的无限延伸。
古典园林的造园功能需求主要是供园林主人生活娱乐;而现代景观的设计目的是多样化的,因为大众的需求是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国,一种观念似乎是被多数人所认同的,那就是“以人为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主张设计以人为本,反对漠视人的需求,但是在实际项目操作中,这个“人”又往往被定位为一些特定的、项目所涉及的人群。此外,“以人文本”所指的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人的需求很多,需求中有正当需求、过度需求和不正当需求,即是需求正当,需求之间也可能发生矛盾、冲突,所以需求要有所取舍。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景观规划和设计中注意对此原则的把握。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创造和善宜人又满足受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理解大众的空间体验,使空间的使用者满意的设计形式。其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使用者的不同的需求。也就是,在景观设计中不能单单的套用古人造园的设计模式,首先是要对环境的受众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同时,也探究一下其对新景观形式的接受能力。从而对设计中各景点进行做到有的放矢的设计,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受众的实际需求。一座城市,最好被构思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被理想地与自然和构筑要素联系起来的环境。纵观历史,城市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方面并不是它们的几何式的规划,而是来自于本质的事实,即在它们的规划和发展中,市民的生活功能和愿望被考虑,被采纳和被表达。
例如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在奥运会后,森林公园将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百姓的休闲乐土,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北京最大的公园。森林公园将为北京留下一份珍贵的奥运遗产,其中的景观功能的设计就处处考虑到普通大众的实际游憩需求,注重游人的生存空间的优化、美化,为市民提供观光旅游场所。
3.设计尺度的扩大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基本特征是静态永恒,与之大相径庭的时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形态的最大特点是动态的变化。这种动态景观的源头来自对于大自然的崇尚和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它遍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各个领域,无论大尺度还是小尺度,无论是城市广场还是自然风景区的规划。[2]
不论是水平向还是垂直向的设计,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尺度都已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士气。相对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由于其中所容纳和参与的人数的不断增长,其尺度的增大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相比较古典园林小范围的造园营造传统的意境,现代的景观环境则要求的更宽泛了,意境的营造可以扩展到大型广场、公园,也可以内缩到室内中庭,设计的尺度运用也灵活多变起来。例如北京香山饭店虽然这个案例是老生常谈,但是就意境的营造方式上来说,它又不失为经典案例。香山饭店的院落式建筑布局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院落:入口前庭很少绿化,是按广场处理的,这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是没有的,主要为了满足现代旅游旅馆功能上的要求。后花园作为主要庭园,三面被建筑所包围,朝南的一面开敞,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的布置,使之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既简洁又有一定古典园林的色彩。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是由于中间的“长春四合院”,水池与假山、青竹的运用就产生了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同时也使前庭和后院有了连续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岭南园林;滨海景观;规划设计;文化传承
1岭南古典园林的元素提取
1.1造园布局
与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不同的是,岭南园林的造园更善于运用规整的矩形格局来布置不同的功能性区域,常常以建筑为主,用建筑来包围园林,规模较江南园林要小。岭南地区自古以来的对外开放和通商决定了岭南园林和建筑也非常讲求务实精神,规模虽小,但是功能俱全,满足主人的社交和休闲要求的同时,也克服了岭南当地炎热潮湿的环境。
1.2山石营造
岭南园林的山石营造多当地取材,多选石英、蜡石和肇庆出产的太湖石,以观赏性为主。由于岭南园林占地面积较少,故看不到像江南园林较大体量感的土山,常常以假山来堆山掇石,有“不看真山看假山”的特征,这些假山甚至有些不受规整格局的束缚,随着环境和地形的变化而灵活摆放。较多园林还使用假山分割园林,不仅突出了构图的主体性,而且提升了园林审美性,还实现了园林的功能性。
1.3园林理水
岭南园林的理水池大多数如顺德清晖园与东莞可园以几何形为主,也有少数打破几何形,以自然形态建造理水,如澳门卢家花园的设计,即是尽量模仿自然形态的山水,从中可以看出岭南园林对江南园林的吸收与借鉴。
1.4园林建筑
建筑往往是岭南园林的主体,岭南的建筑常常集合了石雕、砖雕、陶塑、木雕、灰塑等工艺作品的特点。岭南庭院大多颜色艳丽,在屋顶脊饰上也往往蕴含着历史典故与预示吉祥寓意的花纹和图案。灰塑是岭南地区园林建设里最有特色的一大亮点。取材于岭南当地的蛎灰、糯米、络麻筋等,色彩艳丽,凹凸感强,雕刻栩栩如生。彩色玻璃大多采用深绿、蓝紫等色,镶嵌在满洲窗上。满洲窗是岭南园林融合了江南园林、西方哥特式建筑元素后的产物。满洲窗的形式受明清时代封建统治时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合方式极其独特。彩色玻璃既有满洲窗的特色,又与西方哥特式建筑的花窗类似,体现出岭南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哥特式风格的相融相生的特点。
1.5植物造景
与江南园林在植物造景配置重意境美相比较,岭南园林体现出务实、世俗审美的特点,这是由于岭南地区经济发达,园林主人大多经商,园林便成了主人炫耀财富和地位的社交重要场所,故园林的植物配置颜色绚丽多彩,有入世的特点。岭南园林的植物种类以乡土荫木、果树为主,也有引进江南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树木种类,如银杏、龙眼、白兰、罗汉松、豆蔻、苹婆、鸡蛋花、紫藤、鱼尾葵、木菠萝等植物。
2岭南园林元素对广东滨海景观带规划设计的意义
2.1岭南古典园林是广东滨海景观规划设计的灵感源泉
岭南古典园林具有丰富深厚的能量,为广东滨海景观设计规划提供大量的规划设计灵感与素材,也是广东地区滨海景观带进行传承文脉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广东滨海景观带在进行设计规划时,需要因地制宜地将岭南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公众观念、社会经济融入广东滨海景观的设计中,将其注入属于岭南当地的灵气与文化。同时,通过不断融合与推陈出新,岭南园林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营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滨海景观景象。
2.2岭南古典园林能够提高广东滨海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与文脉气息
岭南古典园林不仅是岭南地区更是广东景观园林中的精华与灵魂,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蓬勃发展,国人文学内涵与修养也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寡味的游玩,追求具有更多文化聚集的圣地,但又由于国内与国外文化的不断交流,各地的差异性不断减小,这就更加要求广东滨海景观在设计规划中应该显示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增加城市的辨识度。
2.3广东滨海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是体现岭南古典园林元素重要的载体
岭南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岭南园林更是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岭南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下去,需要一个载体来展示其深厚的底蕴,广东滨海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就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广东滨海景观带是广东面向外界的大门,也是广东地区一张亮丽的名片,广东省应该紧紧把握这个文脉,将岭南园林中的文化精髓融入规划设计中,将岭南园林吸收的中国园林以及欧洲园林精髓通过滨海建筑、水体、植物、小品展示出来,从而让人们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休闲的时光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3岭南古典园林元素在广东滨海景观带规划层面的运用
3.1滨海景观带规划主题的应用
每个滨海景观都应该有其明确的主题,明确的主题可以给游客带来鲜明的识别感与个性感,可以体现出景观地点的内涵感,如同乐曲的旋律,作为乐曲的灵魂一样的存在。在做主题定位时,结合岭南当地的神话传说、信仰、名人名事等,切不可抛弃一切历史文脉来做创新,这样的规划设计是毫无内涵可循的。例如湛江的滨海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加入当地的龙舟文化、年例文化、天后神话等一系列具有辨识度与地域性的文化元素。不仅传承延续了传统文化,且百姓也有需求来认识与了解、研究与传承传统文化。
3.2滨海景观与海洋娱乐项目的规划
海洋娱乐是海洋活动与海上探索最吸引游客的地方,然而国内对于海上娱乐项目的发展却极为有限,这一方面与城市产业方式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滨海旅游规划的不成熟性。这无疑加大了陆地海洋项目的开发,从而降低陆地的利用率,且投入与产出的效果略让人失望。所以,了解广东滨海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情怀,结合当地气候、浪高、风速、降水与海洋生物种类等内容来可持续开发当地的海洋娱乐项目,成为滨海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
3.3海岸线景观规划
海岸线景观一般有直线型岸线、内弯型岸线与外弯型岸线。广东地区内的汕头便是内弯型岸线,在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汕头的内弯线使相对的两岸形成对景。
4岭南古典园林元素在广东滨海景观带设计层面的运用
4.1滨海景观带地形设计
地形地貌是整个滨海景观进行设计方向定位的关键要素之一,空间层次感与空间的立体感同样受制于地形地貌。因此,把握地形地貌的特点,将设计融入到地形地貌中,与岭南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情怀相结合,才能在设计中体现出具有岭南特点和风貌的广东滨海景观带。
4.2滨海景观道路设计
滨海道路是滨海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将各个景点合理地串联起来,不仅可以引导游览和组织空间,还有交通联系与散步休闲的作用。道路设计首先要考虑气候条件、水系、地形地貌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其次是岭南地区务实求真与经世致用的文化思想影响。一方面,岭南园林大多与建筑组合在一起,总占地面积小,不仅要满足居住的要求,还要满足观赏的游玩功能。另一方面,岭南地区在明代以后受国内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影响,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摒弃传统的精神文化符号而追求具有实际内涵的商品,故许多岭南园林中的道路呈现出几何的、极具实用性的园林特征。在兼具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怀后,有意识地将海水、沙滩以及海岸线周围的红树林景观融入到滨海景观的设计理念中,既融合了岭南园林中独居的岭南元素和岭南风味,又与海洋的元素相结合,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4.3岭南文化建筑设计
建筑是滨海景观中最能体现当地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的要素之一。在进行滨海地区的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岭南地区当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等因素,让滨海地区的建筑成为表现岭南文化的承载物。例如岭南地区有高温、多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热是其主要的特征,故岭南地区建筑一般朝南或东南方向,并在南北向的立面上设天窗,天井庭院也实现通风和采光,利用烟囱效应来解决建筑通风问题,室内也尽量不用封闭的砖墙来作隔断,多采用不到顶的空格门窗或隔断来保证良好的穿堂风,使室内空气变的凉爽。在装饰方面,考虑采用岭南地区特有的岭南石雕、岭南砖雕、岭南木雕、陶塑、灰塑与岭南蚀花玻璃等元素来进行装点。这既体现和适应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对岭南文化的延续和发扬,是名副其实的岭南建筑。
4.4滨海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岭南地区的建筑小品常常具有实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如岭南园林常见的规整式的花基与花台,高度常有30cm和60cm两种规格,基于这样高度的花基与花台,不仅能丰富空间层次,又可以放置盆景植物,同时还可以供人坐下休息,充分发挥了建筑小品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在进行滨海园林建筑的小品设计时,应将其传承发扬,实现滨海景观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4.5以乡土树种塑造滨海岭南园林景观
北方滨海景观常常使用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的乡土树作为首选植物,而广东地处亚热带,常以木棉为乡土树种,树干壮硕,花大而红,艳而不媚,桀骜的花朵被誉为英雄花,显示出气宇轩昂的气魄。利用植物文化来塑造滨海岭南园林景观与文化意境,就要多选择具有含义和人文情怀的植物,例如喻意百折不曲的竹,被称为英雄花的木棉等。也要考虑广东地域和纬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植物,例如阳江及以南的滨海景观带应考虑加入气宇轩昂的大王椰来增加景观的视角高度,又如容易营造氛围与意境的细叶榕,也可采用树菠萝、芒果、荔枝等经济作物。
5结语
岭南古典园林从西汉南越王朝开始萌芽一直到近代园林,积累了深厚的文脉与文化,形成独具一方特色的实用性古典园林,并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和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并列成为中国三大园林。正因为如此,岭南园林必定是广东滨海景观带在做规划设计时的灵感之源,岭南古典园林元素的运用,可以增加滨海景观的内涵,并带动广东地区海洋经济的增长;广东滨海景观的规划设计,同样也作为岭南古典园林元素的重要载体展示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杨小漩.滨海景观地域性规划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2]梁明捷.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3]李晓雪.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篇9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
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1.追求自然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二、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总体风格的差异
由于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意境美,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主张酷爱自然,提倡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强调自然、自由、自我的思想, 反对一切清规戒律,要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自我心灵的抒发和满足,所表达的是“物与神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以和谐一致、参差不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影影绰绰以及含蓄回味的特点,从而做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鉴赏力。西方从柏拉图到法国浪漫派都是以建筑的几何法则和审美思想来规划园林,他们把园林看作是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形成了几何式的园林风格,布局上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全国, 讲求绝对的对称,园林中的景物设计都有精确的比例和严整的几何图案,道路笔直而又平坦宽广,园林中的水体和花坛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甚至连树都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总之,一切都被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以及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表露“人是万物之灵长”的思想和人的自由意志。
从总体风格上看,中国的园林缺少人工造作的物质力量以显示与自然对抗或对自然的征服,相反,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从属于自然,服从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的境界。中国文人的乡居生活与西方中世纪的碉堡里的庄园主颇不相同,更多的是与自然山水的亲近,更多表现出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的特定的诗情画意,而西方的园林风格展现了人类享受自然,拥有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
2.历史渊源的差异
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的方格,果树、蔬菜、花卉、药草整整齐齐地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和绿篱,形成简单朴素的花园,便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雏形。
3.政治形态和美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灭,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许多文人雅士避凡尘,脱世俗,寄情于山水,有的甚至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西方, 17世纪的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颂扬至高无上的君主,赞美绝对君权和专制政体,随之成为时代文化的新趋向和艺术创作的新主题,推崇唯理主义,以几何和数学为基础的理性判断完全代替直接的感性审美经验,不信任眼睛的审美能力,代之以两脚规和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比例。此种数学的或说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顽固地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同时深刻地影响到园林,西方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4.的差异
在封建时代,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基本上均由宗教观念统治着,欧洲有基督教,中国有佛教,尽管宗教和园林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但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要借助包括园林在内的文学艺术形式和力量,而园林艺术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人们的宗教生活。宗教对我国园林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由于传播佛教的需要,各地建寺成风,并形成一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园林类型―寺庙园林。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只有教会和僧侣掌握着经济命脉和知识宝库,因此寺院十分发达,园林在寺院中发展,并形成寺院式园林。在不同的宗教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宗教园林类型。园林艺术对宗教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及附属园林不仅为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场所,也为宗教创造了一个神秘的氛围,达到从心理上征服人的目的。
三、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意义
深入研究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可以透过园林特点这一表面现象,使我们能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和西方园林的造园史、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并充分感受到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趣,人类文明的多元和多彩。在各种文化、文明互相交融冲击的今天,有利于我们在造园、景观设计时除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外,还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个人类的园林文化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结论:
终上所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在风格、历史、政治形态、宗教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出了风格迥异的两种园林形式,也为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朱建宁,郦芷若.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基础出版社,2002
[3].林箐.法国勒诺特式园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M].北京林业大学,2005
[4].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7].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传承;借鉴
一、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在不断变化提高,也越来越在意生活环境和生活的品质,这也对当代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既可以从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去寻求创新发展,也可以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手法来结合自身的特色创造发展,同样也可从山水画艺术中去寻找现代景观设计的契合点,相互作用,创造出具有符合时展而又具有自身民族文化气质的现代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是与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所见最多的为住宅区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什么样的景观,传递什么样的文化价值思想,满足什么样的人群需求,都是我们景观设计者的工作任务和价值体现,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任重道远。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比较重,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大多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手法,设计作品多数偏西方设计手法。在内容和形式上依托现代建筑的形式,追求对称几何式的景观设计形式。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装饰材料比较过去而言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由传统的土木结构发展为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结构。在小区建筑中不管是中式或欧式建筑,也与传统的设计方法完全不同。从传统园林建筑中去寻找可用的设计元素作用于今天的设计中,是一种传承的创新。
二、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一)可持续性和生态发展
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观,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活动中,设计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要素,因地制宜,也是对自然的尊重。充分去挖掘利用当地的景观元素,发挥出新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结合自然的景观设计应该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以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至于去破坏生态环境。它以就地取材为原则,运用本土植物和乡土材料把景观设计成一个有机体,充分利用自然水和适度依靠人工水结合,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地运转及生长,创造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景观设计逐渐走向社区化
景观将作为城市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更加开放与多元化。无论是江南水乡小镇,老北京城的胡同,上海弄堂,还者是意大利中世纪小城,繁华都市巴黎、伦敦、洛杉矶,好的城市景观都是由不同空间交织而成的有机整合,而不是孤立的、隔绝的自我封闭空间。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把城市化、社区化的发展,突破住宅小区围墙的范围,建设开发的公共空间环境,突破壁垒。它所追求的是在尊重自然环境条件下创造城市和谐建设发展,实现社区与城市的融合,工作生活与商业发展的融合。从单一的花园式景观发展成社区化加上花园式的环境,倡导人的社会,在自然生活环境组建社交平台,为广大居民提供真实、开放的生活空间,使人们自觉参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之中。
(三)景观设计的复杂化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性明显,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和追求差异明显。园林景观设计在寻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的同时,还需面临不同人的需求与不同行业间的协作,不断拓宽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在满足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基本设计思路下,也要避免因工业化而导致特色消失、设计雷同,应发掘出特色地域文化,提炼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形成特色景观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设计所面对的群体越来越广,曾经只为少数富贵阶层服务的景观变为了社会化的商品,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由于行业竞争和审美提高的压力,也促使设计师不断去追求设计质量,进行大胆的创新,运用各种相关的新技术不断尝试推陈出新。使用工业化时代所创造发明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结合各种不同元素和设计风格,因地制宜,创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景观。
(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倡导地域性和多元化的文化包容精神是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的原则,寻找特色文化,保持差异化设计建设,不能抹杀掉地域文化精神。现在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对于不同的城市没有新鲜感,到处都是一个模子刻画的,对于游人来说可能只有品尝当地的小吃才能感受下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应该坚守地域民族文化精神,就应当承认地域文化差异,倡导个性化的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对外交流、对内传承文化最好最为直观的载体,对外交流而言要能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式;就自身景观设计发展来说要担负传承优秀文化、展示民族特色形象和气质;针对地方发展要展示出地域环境、人文精神、名族文化。这要求我们的设计要去研究民族化东西,更好的发展乡土化、个性化的当代景观。
三、苏州博物馆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启示
(一)在继承中创新的原则
苏州博物馆设计的“中而新”的理念,即有古典园林的传统元素,也有现代设计的元素与方法。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经济、文化艺术、审美意趣的全部精华,可以说是实物陈列的历史。其传承多年的造园手法在现代设计中依然值得借鉴使用。苏州博物馆中,借拙政园白墙面,结合叠山理水的手法,创造了一幅写意水墨山水画卷,运用到了中国山水画表现手法以及园林意境营造手法,而传达出的又是充满现代意境的园林形式。苏州博物馆一方面在造园设计上注重现代人的行为需求习惯、审美情趣,在继承发扬古典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创造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园林景观形式。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园林景观设计技术,新手法、新材料丰富了景观设计的手段,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是园林发展的必然。
(二)发展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
西方的园林景观设计追求几何对称的规则,而中国园林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这是和地理环境、文化价值、民族传统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差别。今天的中国园林要想在在世界园林上保持自身的特色,必须在运用现代技术的条件下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差异化特色,不能模式化发展。苏州博物馆就是用现代的技术手段重新诠释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特色景观,结合山水画艺术表现手法,继承并发扬中国特色园林文化。结合地域环境因地制宜,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出现,营造出具有中国自己民族风格的现代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敏.中国古典园林30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