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分子材料的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学 表面工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55-02

“高分子材料学”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表面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表面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材料涂装、防腐等,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工程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的基本性质、制备工艺以及表面处理方面的知识。“高分子材料学”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改性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共32学时,所选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材料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制备、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型加工方法、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及应用。该教材[1]浓缩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四门专业主干课共192学时的内容,即高分子化学(48学时)、高分子物理(64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48学时)、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32学时)。

1 “高分子材料学”讲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课程的讲授具有较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该课程涵盖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内容,要深入讲解这些内容,需要近200学时,而针对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高分子材料学”仅仅只有32学时,时间紧,内容多,如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占的比重是授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及力学基础,而对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因专业侧重不同,化学课程及机械基础课开设门类不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齐全,导致表面工程的学生在学习“高分子材料学”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有一定难度。这对授课教师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是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另一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虽为表面工程学生的专业课之一,但从历年就业情况看,表面工程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而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很少。故必然存在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授课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 “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梳理重点,侧重剖析基本概念

“高分子材料学”学时有限,内容繁多,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梳理出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并找出线索将各章散落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比如,在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制备时,着重讲授加聚反应及缩聚反应的基本步骤,对比这两种聚合反应的特点及反应产物特性,便于学生掌握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类型,了解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考虑到表面工程学生的学科基础及专业侧重,对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点不做要求。

再如,课程内容第二部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这部分内容为承上启下的重点章节,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在其合成过程中奠定基础,并将在成型过程及改性中得以体现和完善。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本质区别,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且多为表面工程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通过对比,突出高分子与低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差异,侧重高分子温度——形变关系,结晶过程及晶体结构等重要知识点的讲解。

2.2因材施教,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中很多知识点的理解离不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支撑,而表面工程方向的学生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为此,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例如,在讲授高分子合成反应类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可简要介绍常见化学基团的特点并联想对应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及成型要点。以聚碳酸酯(PC)为例,这种材料采用缩聚反应制备,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酯基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因此可联想到PC材料在成型时的高温条件下应避免水分的存在,防止水解反应发生导致材料性能劣化。

此外,为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讲授时还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在讲授高分子结晶时,可联想泡面模型以及珍珠形成等实例;讲授高分子材料降解及添加剂功效时,可结合塑料制品长期暴晒变色发脆、塑料拖鞋逐渐由软变硬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进行分析。

2.3结合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分子材料学”为考查科目,且表面工程的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学生误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及将来就业衔接不紧,从而对“高分子材料学”课程重视不够,故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授课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并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讲授此门课程时,并未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是给学生布置了“高分子材料与表面工程”为主题的课程论文撰写任务,并让学生制作出相关的PPT将自己的论文进行口头陈述,最后根据其论文撰写情况、PPT制作情况及陈述情况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2]。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直接跟成绩挂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对课程的重视;课程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专业文献为基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能自觉关注及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有利于拓宽其专业视野;制作PPT的过程是对课程论文内容的凝练,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口头陈述环节能有效杜绝学生互相抄袭论文,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口头陈述情况,观察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独立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并口头陈述等环节的训练,既能让他们发现“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也锻炼了他们的资料搜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为将来毕业答辩及就业面试打下基础。

3 结语

高分子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材料,对于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应该熟悉并掌握这类工程材料的特性。“高分子材料学”虽然不是表面工程方向的专业主干课,但涵盖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大量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面向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唯一一门有关高分子材料的课程。授课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留成,瞿雄伟,丁会利编.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 专业资源库;专本衔接模式;高分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44-03一、“专本衔接”问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提出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层次体系,即形成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贯通、衔接的层次结构。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施“3+2”中高职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从2013年开始试行高职和本科协同培养的“专协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开始试行三二分段“专转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认为以国家认可的统一职业标准为依据,建设专业资源库,优化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建立高职、应用本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专本衔接”的现状分析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中高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升本衔接”、“专协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与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需要建设专业资源库,完善“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 高分子专业资源库建设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专业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国外有很多专业资源库,不管是在读学生,还是已毕业的学生,可随时随地使用资源库进行学习,了解最新专业资讯。国内资源库建设发展最大障碍的资金问题,但一些示范院校,正逐步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单位建立起专业资源库。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全国有二十多所高职院校(其中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虽然各所院校有相应的精品课程,但没有专业资源库,所以,整合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专业资源库非常有必要。

(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社会强烈要求高校提供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但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很多高校都是按学术型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即便是本应定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5A2类高校却按学术型人才方向去办学,导致学术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匮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极不匹配;而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了一年,所培养的专科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和思维提升锻炼方面存在不足,工作中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空间不足。因此,通过开展“专升本衔接”、“专协本衔接”和“专转本衔接”多种形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可以完善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深化高职学生的内涵,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构建广东现代产业提供更有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保障。

三、专业资源库建设促进专本衔接模式的意义

(一)专业资源库建设促进专本衔接模式的研究

我校高分子专业是国家示范性专业,联合全国高职院校和相关应用本科院校共建专业资源库,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通用性和标准化等特点,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各合作院校能够借助于资源共享平台,了解教学改革动态、学习教学改革经验、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建立起“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能够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职教方略・专业资源库建设促进专本衔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广东省“三促进一保持以及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广东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对人才结构和素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广东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考验,实现高职、应用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从广东省的人才培养来看,开设有高分子相关专业的有本科院校和四所高职院校,但本科院校偏重于科研,实训时间及条件严重不足,对加工生产线缺乏总体认识;而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了一年,在基础理论方面和思维提升锻炼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目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出现了“本科的学生深入不下去,高职学生提升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使技术型人才匮乏;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生产力发展都要求双方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资源互补,培养新型高级技术型人才。所以,我们选择与全国有开设高分子专业的相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共建专业资源库,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提供资源。这样,既能推进职业教育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又能解决高分子材料行业高级技术型人才人员严重缺失问题, 能够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三)发挥高职、应用本科教育资源效益,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和广东省的相关文件,我们选择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探索“专升本衔接”、“专协本衔接”和“专转本衔接”多种形式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方向)高级技术型人才,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各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专本衔接”模式的实践

(一)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专升本衔接”模式的实践

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地点主要在珠三角,他们有些已走上企业技术与管理岗位,有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学历以适应企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2012年,我校开始与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办专科起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教班,共同探讨“专升本衔接”模式,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为高职生的提升学历提供培养渠道。专业资源库使学生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平台,自主学习,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再通过面授、考试获得本科学历,在为企业创造更好效应同时能提高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提升学历、为自己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专协本衔接”模式的实践

按《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普通高校进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深入调研,确定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联合申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协同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方向)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经过论证,采用“2+1.5+0.5”的“专协本”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读,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5~7学期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学习,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专业资源库,在提供丰富、高效、先进的专业教学与岗位培训资源的同时,还将持续更新,有利于教师获取丰富教学案例,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没有讲到的内容,学习符合个性化要求的知识,了解个人职业生涯应具备的技能,在协作院校主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三)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专转本衔接”模式的实践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立交桥,允许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专转本”模式既满足高职高专学生的升学愿望,也满足家长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愿望。我校高分子专业在总结“专升本”、“专协本”衔接模式的经验上,积极探索“3+2专转本”衔接模式,即前三年在我校学习,后二年转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这种衔接模式由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衔接较容易,能够节省资源,提高效益。而专业资源库,能将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最新的前沿技术资料展示于资源平台上,扩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受益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既具有共性之处又具有不同材料用不同加工方法的特点,高分子专业资源库将共性特点与个性需求相结合,并针对专业相关技术应用及职业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专业教学资源,通过拓展模块兼顾不同材料加工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高职三年主攻塑料成型加工,进入应用性本科学习后,拓展学习合成纤维、橡胶等材料成型加工,既提升了学历,又拓宽了就业面。

参考文献:

[1]谢文静.广东省高职院校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4).

[2]胡兴福.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9).

[3]方泽强.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篇3

关键词 高分子科学导论 案例教学 考核机制

包装材料对包装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时甚至引起发展上质的飞跃。①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包装材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高分子科学导论主要包括高分子的合成与化学反应、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高分子的分析与表征、典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以及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②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而教学时数只有48学时。如何安排好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按照包装工程专业是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 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专业特点为导向

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更新是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骨架。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大纲不是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③④课程大纲的完善是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线,并要充分地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思想。根据我校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时数少,同时专业方向又是以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为主要方向,以食品、药品及化妆品包装为主要应用领域,如何选择甚至编写合适的教材,如何确定本课程包含的各部分内容,合理分配学时,成为提升高分子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在对第一部分高分子合成化学部分的学习中,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于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及分子量的影响因素。而不对聚合理论做深入探讨。在第二部分,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相关知识中,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着重介绍。作为包装容器的设计、加工和使用,这是考察材料的关键点,同时还需要介绍相关的耐热、耐化学性及其他一些基本性能。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能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三部分是将材料的加工,对于包装材料而言,如何将粒料通过注射、吹塑、模压等方式制备成包装容器,这是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也是与学生将来从事包装职业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因此,从内容上、从学时上予以加强。尤其是针对我校包装专业比较偏重的食品包装,各种液状货品的包装容器(如各种瓶、壶、桶)以及各种薄膜的主要原材料( PE、PP、PET、PA 等)和主要加工工艺(挤出吹塑成型、注塑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单/双向拉伸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展开。

2 在教学方法上,辅助以案例教学

掌握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⑤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联系实际。例如在讲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的内容时,对身边的包装产品进行举例,例如牙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因此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牙膏巨头美国高露洁公司在进入我国牙膏市场以前,曾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牙膏包装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针对这些特点,高露洁采用了创新的复合管塑料内包装。结果大获成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我国1/3的牙膏市场份额。这个例子,充分让学生认识到,高分子材料对于传统材料的替代作用及其适用范围十分广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高分子注射成型工艺时候,拿出在工厂收集的残次样品,对气眼、流痕、欠注、银纹/水花、缩痕、熔接痕等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以气眼为例,是由于困在型腔内气体不能被及时排出,易导致出现表面起泡,制件内部夹气,注塑不满等现象。其改进方法,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减少厚度的不一致,尽量保证壁厚均匀。这些处理手段,又都可以通过前期所学的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相关的链段运动、熔体流动、聚集态变化等相关知识进行解释。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综合体现,提高了学生的联想、归纳能力,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其将来在工作中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优化考核模式,多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而考核方式的优化,则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考核方式改为论文+PPT讲述+期末考试的模式,其中平时考勤、作业占二十分,论文占二十分,PPT讲述占二十分,期末考试占四十分。考虑到学生还处于大二阶段,尚未接触到文献调研等课程,经过简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初步学习使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武装了学生的文献调研手段,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查阅文献资料和标准,并按照正规的综述论文格式规范进行撰写。学生虽然还比较稚嫩,在专业领域几乎尚无法真正领会,但初步的锻炼,拓展了专业视野,深化了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了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行归纳的能力。虽然还不能提出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但这种锻炼已经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大二第二学期,包装专业学生就可以以高分子材料为出发点,申请大学生创新的科技项目,其申请数每年都占到本专业的很大部分。另一个考核内容是将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做个PPT并请一位同学进行讲述,考核成绩作为该组四位同学的成绩。通过做PPT讲述,学生需要自行组织图片和说明,并进行PPT的设计,直至最后讲述。十分钟的讲述和五分钟的提问,有助于并在一定程度上能集思广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再经过最后的考试,学生需要对所学课程进行一个全面的复习和总结,三者结合,使得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都有较为直观、详尽的认识。

篇4

[关键词]应用型 地方性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29-03

在教育部与财政部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把“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摆在了六项建设内容之首,专业认证已被提到我国高教建设事业的议事日程。当前,在我国整个高教评估体系中,专业认证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虽有起步,但仍处于初级探索和借鉴经验的阶段。因此,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专业教育的高水准,接受来自社会、政府、学生家长和企业的质量监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专业认证的促进功能日渐凸显。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认证是内涵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尝试借鉴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成功培养模式,但总体感觉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比较模糊。21世纪以来,全国有相当数量的由专科升格到本科的普通高校先后组建,且多数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和地区,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如安徽省在二本和三本院校中,有超过一半的学校都是新建本科,且发展模式多为应用型),这些新建高校就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其办学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然而,受长期专科教育延续下来的人才教育观等影响,其办学层次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科学定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办学质量快速发展,就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研究探索的新课题和我国现阶段应用型高等教育需要研究的方向。在现阶段,把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质量关已成为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共同关注的焦点。由于专业认证能够把准高等教育发展的脉搏,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进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搞好专业认证工作对于高校专业建设和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专业教育的质量保障。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制订上,主要是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方面摸清和总结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具体实际和自身特色,并制订认证标准。

二、认证体系的构建

(一)学生与培养目标

在认证体系中的学生方面,分为吸引优秀生源措施和学校对吸引优秀生源的支持两方面,学生指导依据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和专业教育指导两个层次,学生与培养目标评价从学习表现评估、考试成绩与毕业要求的一致性、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着手。在该专业认证标准中培养目标认证内涵上,确定专业社会需求与学科支撑从专业社会需求状况和专业学科支撑两方面进行认证,专业性质与所在学校办学定位的关系需先着力于学校办学定位,然后分析专业与学校办学定位关系。专业培养目标描述从培养目标与要求总体描述、主要就业领域与竞争优势、毕业生事业发展预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证。培养目标衡量与评估从培养目标实现的衡量与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估两个角度来分析认证。保证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应用)技能的实际水平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较强能力。

(二)毕业要求与持续改进

该专业毕业生要求和认证标准覆盖关系依托课程体系的设置来进行分析认证。

诚然,教学制度主要考量教学管理中的培养计划制订方式,过程控制与反馈机制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培养目标实现评估机制,毕业生出口评估机制,课程目标达成状况评价机制,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状况的反馈四个方面分析认证,根据反馈来实现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目的。

(三)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

落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与结构合理的师资来实现。具体将学分定义、学分的获得、学分分布融入课程设置,通过课程设置学分比例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来进行分析认证,培养计划主要考量培养计划修改规范过程、必修课程的先修关系、本专业分学期培养计划、课程计划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几个方面的情况,实践环节侧重于实验课程、现场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毕业设计(论文)具体任务与时间节点、毕业设计(论文)分类和评分标准、每类设计的数量和比例、分段成绩比例、毕业设计(论文)清单、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目前,该专业建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能够正确反映培养目标定位和本科专业教学工作规律;广大教师按既定标准自觉规范教学工作行为,效果较好。当然,这个执行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的,因此就会有工作量等产生,教师工作量计算需要对教师工作量和教学鼓励两个方面协同性进行统计与分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需要涵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支持条件

教学设施需要从学校现有工科专业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室)、工程训练中心、专业实验室、教室、教学设施的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图书资源状况考量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图书馆网络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网络资源和课程教学,教师发展主要从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学校对该专业引进优秀教师的支持措施、新进教师培训与考察过程三个方面来分析,既需要学校大环境的依托,同时也要适应该专业发展的特点,尤其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而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为重要。

三、认证标准的实践

(一)学生与培养目标

池州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1年招收112人,2012年招生107人,2013年招生113人,三年来报到率均在90%以上,结合池州学院所在的区位以及人才培养面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确立了专业素质、道德修养、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备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生产经营的能力或继续深造的潜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例较高,同时,培养目标吻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教育两个方面。

(二)从业实践与课程体系设置

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9%,走访部分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良好,2014届毕业生共有30多人考取了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学校的化学或材料类的研究生,考研录取率23.66%。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已立项8个国家级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2篇。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按照标准来搭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有:(1)课程建设标准与理念定位正确,课程设置着力于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2)建设模块化课程群,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文化素质课程、集中实践教育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模块,构建企业课程。在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已编写特色教材1部,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更新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方式立体化,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建立指导教师负责制的小组合作式的专业实验与设计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

1.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该专业现有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30%,硕、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0%;专业带头人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均符合岗位资格,教授、副教授每年均为本科生授课,专业主干课程基本上由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基本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同时,要求教师取得专业职业资格和接受任职经历培养。

主讲教师的主讲课程与科研方向稳定,目前,承担在研的有4个省部级、国家级项目以及2个省级教研项目发表。

2.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拥有9个基础实验室,拥有价值250多万元的中大型仪器设备,完全满足了基础实验的教学;5个专业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验教学;8个开放实验室保证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的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兴趣。拥有10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

尽管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是以机构评估为主,但是机构认证只有辅之以专业质量认证,才能够全面确保高等学校的质量改善。一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一些综合实力雄厚的高校,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强,有较强的学科优势支撑,得以较好地执行,如要在地方性和应用型上有所创新和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就需要有可靠的教学质量,就应有较强的、合理的、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其开展工科专业的质量认证是势在必行。目前,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证实践来看,专业认证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保证专业质量提升效果较为明显。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益林,马修水,何小其.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2] 罗尧.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分析和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3] 李涛,刘灵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2(6).

[4] 杨林,杨其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2012.

[5] 张晓卫,张华,仲荣慧.地方普通高校转型期学科发展策略探析[J].大学教育,2014(8).

[6] 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收稿时间]2014-12-11

篇5

1.1案例来源及积累

案例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或经典案例。如生活中常见的“502胶水”、“矿泉水瓶”、“化妆品瓶”、“塑料手套”、“雨靴”、“衣服”、“汽车轮胎”、“尼龙绳”以及“石墨烯智能服饰”等,最近的新闻报道“2014年80岁老太换全髋关节次日下地”,小孩的卡通玩具“光敏印章”,“农用聚乙烯薄膜”、“工业上泡沫塑料的发泡剂”工业生产原料等。日常注意收集积累,并根据案例所产生问题、解决途径进行归类,建立案例库,进一步有助于理解书本知识。

1.2案例选择

案例引入为教学服务,选择适当的案例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前提。适当的案例既能融合学生所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能结合实验室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以上考虑因素,对于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选用“2014年80岁老太换全髋关节次日下地”作为教学案例,该案例内容包括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进行扩展等内容。人们对“关节置换”这个词已不再陌生,但是它的原材料是什么?大家可能还是很陌生。它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通过手术将其植入体内,替代病变的关节,清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而这种生物相容的材料就是咱们的高分子材料超分子量聚乙烯。这样进行案例引入,大家对于目前简单应用的高分子材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案例选择应遵循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照顾成绩下游学生的同时,给上游学生预留挑战空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1.3案例深入和小组讨论

案例引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生以理解知识问题为目标,围绕知识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而理解知识要点。如果这堂功能高分子课程只进行到这里,学生只是知道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下面还要对这个高分子材料超分子量聚乙烯进行讨论。大家对聚乙烯比较熟悉,聚乙烯(PE)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是我国合成树脂中产能最大、进口量最多的品种。以“聚乙烯的应用”为例,在方案设计前指导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是聚乙烯的产品?”该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和关注,为回答以上问题,学生自主进行了查阅。可以了解它可以应用在“保鲜膜、背心式塑料袋、塑料食品袋、奶瓶、提桶、水壶等”。紧接着又提出“聚乙烯的分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合成方法和用途是什么?”,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要点,聚乙烯主要分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三大类,而案例里提到的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学生要如何回答这几种聚乙烯材料的区别是什么,可以引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材料,从它的物理性质、特性、合成方法及用途上进行材料整理,在课堂上用PPT讲解,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方案设计中的讨论,每个小组经过归纳整理把这种材料的性能基本完成全掌握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事实证明,案例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素养。

1.4案例扩展

将科研项目引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是利用其进行智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也是将书本知识扩展到实际应用的一种途径。以上案例用到的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作为人工关节软骨(关节臼)材料,然而,临床实践显示,人造关节有效工作年限为10~15年。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聚乙烯磨屑会引起骨骼发炎,发生无菌性松动和假体脱落等问题,从而需要更换新的人造关节。再次更换人工关节的手术费用和失败率比首次更换高很多,导致经济损失和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因此必须要增强医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耐磨性能,这样就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积极引导其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通过学生资料查阅,采用纳米粒子增强复合材料技术,合成氧化石墨烯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充分利用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的高强度、高模量、高硬度和低摩擦系数的突出特点,提高了石墨烯/UHMWP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在这里学生又查到一个新的概念—石墨烯,它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而电阻率只约1Ω•m,比铜或银更低,为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它的出现有望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引发一轮革命。燃料电池是将燃料具有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与其他电池相比,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质子传导薄膜”是燃料电池技术的核心部分,汽车中的燃料电池使用氧和氢作为燃料,转变输入的化学能量成为电流。现有的质子薄膜上常存在燃料泄漏,降低了电池有效性,但质子可以较为容易地“穿越”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而其他物质则很难穿越,那么我们研发石墨烯碳纸特种纸用作质子薄膜,既可以解决燃料渗透的问题,增加电池的有效性,还可以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而特种纸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棉纸、宣纸、无尘纸、钞票纸、喷墨纸、热敏纸、过滤纸、茶袋纸、铝箔纸、拷贝纸、美术纸、复写纸、无碳复写纸、防霉纸、静电防止纸、导电纸、半导电纸、电池分离纸、电气绝缘纸、耐热纸、汽车用滤纸、空调滤纸、脱臭滤纸、医疗卫生用纸、药包纸、无菌纸、医疗胶布基材、手术衣等等。这样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的寻找课题,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积极参与竞赛,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讨论—问题扩展”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绿色理念

开设课题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及设计开展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引导、经常讨论总结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增强现有学生实验室的开放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同时,促进教师实验室、研究生实验室及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开放,带领学生去工厂实习,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实验工作,使学生认识、了解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未来材料化学工业以及绿色造纸与特种纸绿色发展方向,在课堂、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坚持融入绿色化学内容,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在丰富化工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工理念,增强绿色化学意识。

3加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促进就业,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材料化学专业和绿色造纸与特种纸的各项职业资格、技能考试,通过考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就业和提升工作能力奠定基础。以“强化工程、工艺、设计和新兴特色学科交叉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强化生产、研发、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工程能力的培养;强化国际化视野、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和创新思维等基本素质培养”为特色的强化“三基”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个符合我院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材料化学以及绿色造纸与特种纸专业人才,增加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4结论

篇6

一教学改革途径与成效

1.培养方案的重新设置材料化学特色专业的改革重点是对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改革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在课堂教学、实验、设计等教学环节。2010年前,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局限于高分子材料范畴。而现实要求我们跟上材料科学的现展进程,反映材料科学的最新成就。因此,在以往培养方案的基础上,2010级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复合材料方向,也就是将材料化学专业分成2个平行的方向: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在课程的纵向关系上,材料化学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模式。大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它强调专业教育的普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通过大平台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全新的思维与视角、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小模块是在大平台基础上设置的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方向的专业模块课,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学时及学分分布见表1。

2.“三纲”的制订根据材料化学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将材料化学专业设置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2个课程体系。根据新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重新编制了有关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如《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及实验、《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高聚物合成工艺学》、《塑料加工设备》、《材料加工设备课程设计》及《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材料表面与界面》等专业课程。在这些专业课程“三纲”编写过程中,有目的地增减了一些内容,新编的“三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专业教材的选用根据教师“三纲”的制订,经相关教师评议、系主任审核、主管教学的院领导审批,选用了合适的相关教材。一般选用的教材为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推荐的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教材;教材版次以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为主。目前,专业选用的高水平教材(“高水平教材”是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各级各类获奖教材)比例达到42.86%,选用2008年以来出版的教材比例达到71.43%。选用的教材使用效果好,学生普遍感到满意。2011年6月对07级材料化学专业1、2班共58名学生进行了教材满意程度抽样调查,包括内容适应性,出版质量,便于预习、复习程度,课前到书率等4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反应良好,满意率达到87.40%。

4.学期授课计划的制定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具体安排,是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在开课前必须编制好学期授课计划。根据材料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题组负责人在安排任课教师时,先考虑教师的科研方向和业务经历,然后组织各任课教师针对特色专业的性质和选用的教材,按照专业课程表、教学进程表和编制说明等内容要求,编制学期授课计划,体现教学课时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了保持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任课教师名单确定后,一般不随意变动。同一课程不同年度的学期授课计划根据教学效果与意见反馈、科研发展的大势所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有所更新,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好地走上科研道路或走向工作岗位。

5.教案、习题集与答案的撰写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通过集体的研究,仔细商量和交换意见,共同完成了材料化学专业相关课程教案的制定工作。这些教案是教师们智慧和能力的结晶,凝聚了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大量心血,也是教师们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方法创新设计的成果。同时,课题负责人还组织了教师们对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专业课程进行习题集和答案的编写工作,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加深其印象,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能把握重点、解决难点,轻轻松松地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田俐老师所撰写的《材料化学》教案被评为2009年度湖南科技大学校级“优秀教案”。

6.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在广泛学习、研究了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后,根据我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2个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及教师的科研情况,由各任课教师开发制作了相应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凝练了课程的主体内容和教师们的科研成果精髓。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既生动,又形象,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科研所得融为一体,授课内容贴切真实、直观效果好、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抽象的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学会科研的思维。2011年12月我们针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部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在08级材料化学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共81名、09级材料化学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共92名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均为“优良”。许多学生认为这种“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模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且对科研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7.学习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学校宽带上网速度很快。在完成材料化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余,我们要求各位任教教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便捷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导、答疑等服务。我们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公共电子邮箱、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QQ群,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的讨论与经验的交流。同时,我们也建立了与学生网上交流的渠道,如班级QQ群、年级QQ群和专业QQ群等,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师可在QQ群里上传学习信息资源,如课程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课件、教案与习题、学习参考书和参考文献,以及其他一些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料等;另外,通过这种及时的方式,学生可向教师进行一些疑难问题的咨询;教师也可及时回复学生,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p#分页标题#e#

8.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改革近几年来,我们材料化学专业的主体课程基本上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途径,这种方便、快捷、高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这种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的抽象难懂的知识更直观更形象,使学生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同时,这种生动形象的辅佐以教师自身科研成就的课堂教学活动富有启发性和真实性,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通过多媒体教学途径,教师向学生传输了更多的信息和更前沿的知识,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直观真实地展现给学生,如此,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强烈要求理论知识实践化。针对学生意愿进行科研活动的要求,我们会主动提供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教师的名单,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科研实验或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一些科学实验。自2009年以来,我们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室对本专业的任何学生均是开放的,学生选定导师后,可以自由支配实验时间和出入专业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这方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为学生尽早地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以及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收集的数据显示,凡是从大一和大二期间就跟随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学生容易通过研究生复试,录取率相对来说要高一些。

二教学效果评价

1.近三年的学生评价近三年来,课题组的老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编写每次课的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试考核;每一位老师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能做到教书育人,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处处关心,既教他们知识,又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风,使他们既能成才,又能成人。学生测评(测评指标有: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等)结果显示:学生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打分相对别的专业来说要高一些。

篇7

【关键词】化学专业;材料化学;教学改革

《材料化学》是从化学视角讲授材料的设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课程[1]。《材料化学》是我校黄山学院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一门选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企业生产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使化学这一传统专业的办学模式与学校的应用型本科定位相吻合。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改革意见。如郝凌云等提出把基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1]。陈鸿雁从材料化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材料化学教学的改革,使材料化学的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的就业[2]。胡长员等认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材料化学的教学改革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实践环节、修订教学大纲、选用高级别教材、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3]。李庆等认为材料化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新材料的合成开发与应用具有深远意义,其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组织实验教学增强实践环节等途径来实现[4]。

我们从黄山学院化学专业目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1 黄山学院化学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黄山学院化学(师范)专业始建于1978年,2002年招收本科生,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六个本科专业之一,也是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自设立以来,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建设,积淀深厚,基础坚实。升本以来,培养了近700名(含专升本)毕业生,为安徽省基础教育、化学化工以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合格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化学专业大力引进人才,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设备、条件等教学资源不断改善,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专业,2009年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但是,由于近年来中学师资趋于饱和,化学专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源不足,2011年只招收到59人;二是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下降,2011年已降到5%;三是对口就业困难,对口就业率2013年仅达到48%;四是学生流失(转专业)比例偏高,如2007年招收90人,到2011年毕业时仅剩71人。

2012年我校化学专业停止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目前,我们已经申报了安徽省振兴计划专业改造项目,目的是将原化学专业的师资、实验室等进行逐步改造,以适应新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要求。

2 以往化学专业《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前《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材料化学》是我校化学专业到高年级才开设的选修课,教师和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导致这门课的教与学都成了“走过场”,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和要求。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年级学生为找工作和毕业等诸多事情而焦虑,他们中大多数无法沉下心来学习。同时教师对上毕业班的选修课也普遍不够重视,导致上课内容死板、僵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年级选修课大都为考查课程,学生无需面对考试的压力,自然也就不愿意深入学习。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基础知识理论如晶体学、各种材料的概念性能等内容的教授,很少涉及各种材料工业生产过程等工程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三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只有“考勤+作业”或“考勤+作业+测验”两种方式。

3 化学专业《材料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3.1 开课时为学生详细阐述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

在上第一节课时,我们不是急于直接讲授课程的内容,而是首先向学生介绍目前化学(师范)专业总体就业形势,解读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计划),并指出《材料化学》这门选修课在培养方案(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就使得他们能够弄清楚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潜在的就业领域;另一方面对于立志考研深造的同学,也可以多接触一个研究方向。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使学生自开课之初就从心里上重视起这门课,进而自然地会投放一定的精力在该课程的学习上。

3.2 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材料

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材料,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印象,以克服死板、单调和枯燥的纯粹讲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兴趣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介绍传统材料的时候,要涉及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的基本知识、应用性能和研究概况等;而说到新型材料,就要提及新型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压电材料(压电陶瓷、压电高分子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处理、存储、传递、显示材料等)、智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材料等。我们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各种材料的制备、应用、甚至是研发过程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将其制成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材料的了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课堂上,我们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和书本知识内容以外,还应尽量结合实际和生产实践介绍一些课外内容。比如,在讲到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黄山市及周边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美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情况,告诉学生这些企业生产或者加工哪些高分子材料,还建议他们可以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等。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材料时,我们介绍了黄山石英砂厂、安徽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及其产品等。同时,我们还将一些企业及其产品甚至是生产或加工过程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地材料相关企业的了解,对促使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本地企业工作起到了一定效果,客观上为服务地方经济发挥了作用。

3.4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在本门课程的结业考核方面,我们规定,学生除了按时出勤、完成规定次数的作业和参加测验外,还要对周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或者查阅资料撰写某一种材料的制备或应用综述等。总评成绩应包含以上各个方面的综合考核。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实践及应用结合起来,从而对这门课有较为全面整体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郝凌云,陈晓玉,杨晓莉,陈晓宇,张小娟,韦鹏飞.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43-45.

[2]陈鸿雁,叶晓萍.材料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6):245.

篇8

【导语】在选择专业时,需根据成绩以及性格来报考专业,其实理工类专业课程与高中学科的关联度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化学工程专业与化学学科关联度就很大,土木工程专业与物理学科的力学又有着很大的关联。在报考前,家长还是需要提前做好功课的,毕竟专业这么多,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了解。每年填志愿时,大部分家长和考生在报考专业时,一不留神就会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看那个专业顺眼就选那个专业,说白了就是按照专业名称来选,其实并不知晓专业所学的内容,未来发展方向等等,还有很多专业名称差不多,实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以往志愿填报的案例中,就碰到过一个案例,家长在报考专业时非得选择土木工程,说毕业后就业好,但忽视了大学四年里土木工程所要学习的课程,而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就有4-5门,该考生的物理成绩恰恰是最差的,和家长说明后,家长还是执意要报考该专业。此案例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关注专业热度,在选专业需结合孩子的兴趣和优势学科来报考,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再比如,高校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 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 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 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

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看心仪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同时还需了解该专业的实力是否属于特色专业,对孩子的学科成绩或者身体有无特殊要求,当然也还需要了解该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篇9

关键词:工学交替;高职院校;实训;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47-03

一、工学交替的界定

“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广义上来说,“工学交替”是指无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时间的长短,只要工作和学习是交替进行的,就视为工学交替。狭义上来讲,“工学交替”是指学校存在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在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轮流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目的性,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紧紧地同行业和企业相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只有时刻注意企业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自有设备,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只有摒弃原有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开展和企业的大合作,才能在职业教育大浪潮中获胜。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说法,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表,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交替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优势

(一)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天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随着工业大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逐步壮大,适应企业的要求是职业教育出现的原因也是天然要求,职业教育必然要依托于企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从名称来说就是要偏重于专项教育,偏向于实践教育。从这一方面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着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而这些实践的经验正是要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平台,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了需求,必然要有供应才能满足需求,所以借助企业力量这是必然的选择。

(二)学生从工学交替中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高职的学生同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接受职业化培训,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等活动,使他们从在校期间开始就能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也强化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增长了经验,使得“职业化”这一相比于普通教育的优点更优,对毕业之后的就业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很快地将课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在同一线师傅的交流中也能得到更多的经验,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企业的联系也更密切,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更多理解。

(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职学校以培养职业化人才为己任,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为目的,在同企业的合作中学校对自身教育模式有了更精确的定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更明晰。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互利双赢。

(四)工学交替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工学交替增强了学校同企业的联系,将学校同企业的资源有机结合,有利于开展就职后教育,可以拓宽职教市场,也可以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

(五)工学交替对企业也有一定便利

企业同学校签订了相关协议,学生由于是顶岗实习性质,会为企业节省一定的生产成本。且企业可以在顶岗实习中考察学生的相关能力,同学校签订培养订单优先得到杰出人才。这对企业的人才储备是非常有好处的,尤其有很多企业往往会面临人才断层、年龄结构断层,这些都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力量加入,企业将面临难以发展壮大的寰常所以正是工学交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工学交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工学交替仍需制度保障

目前由于制度所限,虽然教育部和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但企业方面仍缺乏必要的激励,有些地方仍旧把工学交替只放在口头上,导致工学交替的实际操作受到阻碍。

(二)认识仍然有待提高

相关企业为学生安排的岗位含有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学生认为投入和付出不成比例对此有些怨言。“学而优则仕”观点根深蒂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制约。

(三)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以保障校企合作,但是法律保障仍然还有所差距,经费保障和劳动准入难以到位。

四、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推进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必须条件也是有效途径。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将工学交替落实到实处,高职院校要做好准备工作,为实行工学交替创造好条件。

(一)高职院校要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

工学交替现在主要的场所是在企业内进行,争取到企业的支持是成功推行工学交替的关键。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这必将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产生一定影响,且学生实习期间的产品合格率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争取企业的支持最为重要。离开了企业的配合,工学交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就没有真正的实际岗位工作经验。为了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学校应该坚持诚信办学,发动师生同企业联系展示诚信,寻找相关的合作企业。

(二)学校要做好相应实习前培训

企业担忧的主要是会对自己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这样学校就应该尽量做好相关工作以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学校在岗前培训时应该向学生说明利害关系,设身处地为企业考虑,鼓励学生多为企业做出贡献。在理论知识方面要加强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尽量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度。学校也要加强关于职业道德的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其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具有组织观念,将自己踏实地投入到顶岗实习中去。学生要尽快地做到从学生到实习职工的角色转变,这样才能更多地从校企合作中收益,也能给校企关系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只有学生收益,企业获利,校企合作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三)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工学交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满足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学校要真正将企业作为客户,满足企业各方面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了解企业作风和企业精神,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课程更新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这也是工学交替需要做到的。在工学交替的实施上,学校是主动方,要主动要求同企业合作,这样就需要更详细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文化理念以及精神,使培养的学生融入企业,为企业做出贡献。

(四)大力推行课程改革,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学院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及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大力推行相关课程改革,切实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不断调整和改善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方向。学校坚信,只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做好工学交替的根本依仗,切实做企业需要的人才,教育出令市场满意的人才。

(五)建优化校企合作的平台

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同本地的几家声誉好、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由学校出面同企业签订合约,明确双方在工学交替期间的权利和义务。

(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工学交替的推进,必然要求有一支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任务的师资队伍,学校对专职教师做了相关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卓越的教学水平,二是必须具备高级技工以上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三是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此外学校也要求一线教师每年必须参与一定时长和相当质量的企业调研,将对教师的实践要求落到实处。

五、工学交替仍需社会给予一定配合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现在还很不完善,希望社会可以从以下方面给予帮助。

(一)社会对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激励仍有所欠缺

实践中企业出于对自身生产效率和利益的考虑对于工学交替仍有疑虑,企业的参与还需要各方面的激励,比如可以对积极参与同高校合作的企业进行相应减税等措施,更多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这将对社会的整体福利有所帮助。

(二)工学交替的法律保障需要完善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也有助于激励校企各方面的参与。目前经费保障和劳动准入等问题仍然有待法律的保障。

(三)目前工学交替的制度方面仍然有待改进

需要建立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考核制度,让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考核,真实反映学生的工作状况。

六、目前我院高分子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学制是三年共计6学期,现在在校学习5学期,最后1学期实行企业的顶岗实习,在校期间定期安排赴企业的实习实践,另外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到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

目前,高分子专业签订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多个,包括当地多家知名高分子生产企业,按照“订单式培养”方式,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才形式和规格来指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我院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目前人才培养中的诸多问题还有待于逐步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0.

[2]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 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

[3]骆丁菱,王柳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4]倪妮.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工学交替模式中的借鉴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5]赖华清,刘进球,宋志国,吴振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6]袁勇,林涛,毛朝庆,王君,陈宗梅,吴娟.基于职业成长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5).

[7]张利英,郑光洪,周宇,杨骏.产学研结合中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8]沈剑光,严新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保障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

当前,我们国家的生产型企业基本上是以中国制造为主,缺乏中国创造,而建立创造型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其地位越来越被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者所重视,实验教学环节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的多元化实验教学培养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也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方式。

在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中,实验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赖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只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加深记忆, 用以证实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学生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思维运用到实验中,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哈尔滨理工大学把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实验”结合并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多年来开展了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创新,开展了数十次的大学生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的立项工作,激发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师总体素质,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所从事的项目大都是实验教学环节中没有遇到的,与教师的科研以及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 以创新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的实验教学用书

根据课程要求,以创新为指导思想结合具体课程编写实验教学用书。实验教学用书不仅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还要有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的高科技含量。比如,作为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目前新材料的性能、特点等新的创新成果,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探求这些科技创新中所运用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结合材料的不同用途提出改进其性能和加工方法的新思路。

以环氧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为例,实验用书中应该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原理等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一,环氧树脂的不同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了解其主要用途和国内外的主要技术成果,重点预习在粘合剂方向的应用;第二,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结合生活知识和实验内容让学生举出一个环氧树脂的应用产品;第三,实验教学用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目前较新的文献资料,供学生更好地了解环氧树脂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题,应让学生预习、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技文献,运用网络信息手段,结合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这种方法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检索文献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更显著的作用是学生会带着发现的问题去学习,而且实验中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思维的目的。

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实验中,实验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也检索到了在“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中均用到了环氧树脂,这些信息使学生直接的感觉到离我们国家最新的科学技术距离近在咫尺,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完全可以做到。在实验中学生带着查阅的知识和问题通过实验来证实,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提出环氧树脂的耐热性不高我们可以通过加入第二相聚合物基体或纳米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正是高科技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过这种学习经历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出自己的新思想,会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的环节。作为任何一项科技发明和创新都不是一个人能实现的,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学科间交叉以及各领域间的合作是完成一项技术的必要因素。如果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创新思维的过程,在学生中间要形成定期性的科研讨论会,确定实验的参数、工艺条件、原材料用量以及成型工艺等,要完善一套原始记录表格,在学生中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4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要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关系着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劲。目前普遍存在着实验课学时少,实验室设备紧张等问题,有计划地解决,让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得到提升。

结论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高分子材料专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不同等级的创新实验,参加的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就业反馈信息和研究生入学复试中都有了较大的收益。这种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欣.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9(28):142-144.

[2]孙文彬. 加速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5(26):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