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污水处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污水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区污水处理方法

篇1

一、我国景区污水的现状及相关再生利用方法

首先,景区污水不同于工业污水,其基本上都是生活污水,具有污水量小、时间长期长、监管较松,隐蔽性大等特点。所以针对景区污水的管理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景区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

其次,我们在探讨污水资源循环经济之前,先来了解何谓循环经济。它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型生态经济,是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建经济系统,使得经济发展和谐、自然的融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其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减量化原则。此点要求景区对污水的排放一定要注意控量,主要从以下几点来注意。

(1)从源头控制污水的产生。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景区水资源排放的管理。对于污水的排放设施要定期组织检查工作,要求酒店、餐厅等企业自查自纠,从而控制总量;加强对游客的文明宣传,逐步树立游客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减少垃圾的随地丢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污水的产生。

(2)设定景区游客接待功能的警戒线。此点要求专家设计景区合理的生态容纳线,达到警戒线后停止游客接待,以满足景区自然生态水资源自行修偷囊求。

(3)严禁在风景区建立或运营相关水资源污染型企业。著名的太湖蓝藻事件就是因为美丽的环太湖风景区附近分布的企业长期偷排放各种污水,从而导致蓝藻的大面积爆发,给风景区的水资源带来严重的灾难,靠太湖自身消化吸收已无法处理。

2.再使用原则。此点主要是要求污水排放单位设法将使用过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处理后再次使用。

3.再循环原则。此点主要要求污染水体能够在相对封闭环境内进行循环使用,避免了污染水体的外泄。

4.专业性处理原则。 传统的景区污水处理一般比照城市小区污水处理方式进行。此方式显然没有考虑到景区环境条件和水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没考虑到污水处理构建物与风景的协调性。所以,需要针对景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处理。

5.水资源的功能差异化使用。按照功能来区分,比如说饮用水、冲厕所水、洗澡水、植物灌溉水等,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水质的水体。

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由上可知我国景区污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事宜已刻不容缓,接下来本文就要重点探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系统,它也是污水资源循环经济的新方向。

1.首先我们来了解人工湿地相关知识。它是依托相应地理形势和位置人工建造并控制运行的仿生态沼泽地面,将污水资源进行有效的搜集,经过特殊设定的管道路径将其投放到人工湿地,通过污水流动过程中,利用相关人工介质、土壤、植被、微生物、生物等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综合一体化处理的新型技术。其原理包括吸附、沉淀、过滤、生化反应、分解、水分蒸腾等作用。

2.了解完人工湿地后,我们再来看看其到底有哪些用途,为何为笔者推崇。①人工湿地的植物能为水体带来氧气,增强水体的活性;而且可以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②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成本低、建设周期短、使用时间长的特点。而且其处理过程中,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减少了污水厂后续人工保养、维护及电力等支出成本。③人工湿地采用纯生态技术进行水体净化,避免了类似污水厂处理后会产生淤泥、废渣等二次污染问题。④人工湿地能够持续产生经济效益。污水处理厂是纯损耗性投入,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景区人工湿地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运营,比如净化水体的观赏性植物、经济性生物等,不但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性效益。

3.人工湿地建设是一个对专业要求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净化水体植被,当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被植物根系吸收后,从而使水体净化。从而可以看出其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选择相应的植物和搭配上。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1)净化水体能力要强。这些植物肯定都需要具备超强的水体净化能力,否则不在考虑之列。

(2)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些植物在污水环境下首先要能存活,才能承担起吸收有害物质,净化水体的重责。

(3)生长量要小,不易腐败。最好选择常绿的,不会枯萎或者换季死亡的植物,否则会给人工湿地的床体后续维护带来困扰。

(4)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耐污染能力。由于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长期浸泡在污水中的生长环境,所以此点也是要重点考虑的。

(5)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植物。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观赏型的、或者可用来当工业原料、农业原料的植物。

(6)在植物搭配上,尽量做到浅根系和深根系的植物搭配;散生型与丛生型搭配;常绿和季节性植物搭配。同时尽量避免单一品种的植物。最后,湿地植物的搭配也要考虑到跟整体景区的契合度。

(7)根据污水水体的特性,搭配不同的植物组合。不同风景点的污水特性肯定不同或者有差异,这样就需要我们先行了解景区的污水特性,从而找到要治理这些污水最适合的植物品种。

三、结语

篇2

一、引言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旅游经济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旅游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旅游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后果是资源的消耗的增加和环境保护的严重冲突,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而环境建设这一过程又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二、黄龙景区环境建设现状

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证书、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目前部分景区属于待开发状态。主景区黄龙沟主要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化景观为主景,以罕见的喀斯特地貌蜚声中外,堪称人间仙境。近几年,黄龙景区在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景区内消防设施、监控设备、清洁设施等完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粪便处理也在运行中,景区垃圾、污水等都可以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总体来说,景区环境建设工作进展很好,但随着成兰铁路及雪山梁隧道的贯通,游客数量会不断增多,对景区承载力带来一定的压力。加之黄龙沟生态及钙化彩池比较脆弱,这样会对整个景区带来一定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龙旅游经济的发展。下面就对环境建设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一定的分析。

三、环境建设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减少社会生产等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象,解决好环境问题,为当地老百姓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基础。只有在这一基础上,老百姓的生产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对于旅游景区来说,自然环境是景区运营的基础,没有良好自然环境的旅游景区必定不会吸引游客,也就制约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旅游经济发展应当具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我国经济分为多个组成部分,而其中较为缺乏的部分为低碳经济、环保经济,为了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提倡环保经济。而在旅游行业中,提升环境建设及保护,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景区不断优化环境保护工作,能够为景区和当地老百姓创造和谐、绿色以及健康的环境,不仅能提升环保事业以及绿色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更能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自身竞争力。环境保护工作将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转为有效保护,进而实现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及利用,实现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利用。保护资源同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应当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

四、改善环境建设,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一)提高环境保护及建设意识

若是缺乏环境保护及建设的意识,即使配备了庞大数量的工作团队,依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环境建设效果。因此,对于景区管理者及工作人员来说,都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环境保护、建设的意识,在雇佣保洁员前,应对其进行考评,是否具备认真工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相关的管理人员在选拔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对环境保护的方法、措施等都有全面的掌握。同时,可以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将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定期的再强调和更新,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另外,虽然游客数量增加,仍然需要提升游客素养,对于游客应当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宣传,让游客也自觉地参与到旅游景区环境建设及保护工作中来。在景区的合适地点设置环保宣传标语和广告牌,让游客时刻提醒自己保护环境。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对黄龙管理局管辖的几个景区进行永续利用及开发,合理的建设待开发景区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垃圾处理设施必不可少,应根据游客数量、环卫工人等的数量来合理设置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如果游客不断增加对主景区黄龙沟带来压力。随时采取分流游客到不同景区游览。可采取黄龙几日游来留住客人。这样不仅减少对主景区黄龙沟的压力,还可以增加除门票以外的收入。

(三)进一步强化管理、完善监督体系、

环境保护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及监督体系,只有在完善的体系下才能开展和完善工作,因此,政府及景区管理局应当根据当地景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景区环境保护计划和监督工作开展流程及标准,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的管理监督。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经济发展所需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及保障。同事强化景区管理,按流程及标准办事,层层把关,责任明确。进一步管理好员工,疏导好游客,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源。使整个景区充满活力,资源永续利用。

篇3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11](P45-47,50)用AHP分析问题大体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

结果与分析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找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因子,做到全面、客观和规范,再以重点论的思维为指导,从所有相关因素中选择那些起关键作用的因子。系统分层原则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多层复杂的综合系统。故反映研究对象的因子必然涉及各个领域,数据类型复杂多样,对系统目标的贡献率也存在差异。因此,构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以系统分层的概念模型来组织相关因子,使各个因子同级之间的分类关系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从属关系更加明了。因地制宜原则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类型多样,一般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海滨湿地、湖泊风景区、河流风景区、草原等。不同地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针对具体研究区域选择能反映本地特色的指标。对于湖泊和溪流旅游区,应选择能反映水域特色的指标,比如水资源丰度、游船承载力和竹筏承载力,如果人工修建水坝则水资源丰度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定性与定量原则影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许多领域,对于社会影响因素的反映仅仅需要定性描述,而大部分经济影响因素可以数量化。所以选取指标时应视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定性描述或定量表达,对于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可以采取定性描述,并非定量指标总比定性指标好。简单实用原则一方面,选择指标应尽量简单化,不是越多越好。应选择相关性好、能客观明了地反映某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各个指标应相互独立,对于相似指标应作必要的取舍,避免可替代、包含或互相换算得来。另一方面,筛选指标应以实用为原则,对于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则需慎重选择,可以替换成易于收集数据、便于比较、易于量化的指标。

本文借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12](P452—464),[13](P53)构建水体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详见表1)。该模型所提出的评价对象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与参照标准相对比的模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推崇。随着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旅游环境施加了各种压力,比如快速增长的游人造成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随意丢弃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这些属于压力指标。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状态可作为状态指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采取的各种响应措施意在缓解旅游带来的各种压力并消除各种负面影响,这些响应措施则属于响应指标。为此,提出水体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PSR评价模型。根据泰宁风景名胜区实地情况,考虑2008年4月人工修建风洞蓄水大坝的竣工使金湖的水资源瓶颈消除了,因而水资源丰度对该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权重就比较低。

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并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R。2.筛选主要评价指标对于主要评价指标的筛选,通过SPSS软件对上述判断矩阵R进行层次聚类。当λ=25时,指标聚为两类,第一类13个指标E1、E3、E8、E9、E10、E11、E12、E17、E18、E21、E22、E23、E24的权重累计贡献率仅为32.3%,第二类14个指标E2、E4、E5、E6、E7、E13、E14、E15、E16、E19、E20、E25、E26、E27的权重累计贡献率达67.7%。根据简单实用的指标入选原则,舍去第一类指标,选取第二类起关键作用的指标作为评价泰宁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依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数据的多元、异构和波动性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本文根据泰宁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际需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制定的标准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则制定标准阈值,并将其作为判断泰宁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各项评价指标是否超载的基准。2.各项指标的标准阈值泰宁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由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阈值、预警信号等构成(见表2)。借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4]的分级办法并加以修改,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信号级别划分为5级,依次用绿、蓝、黄、橙、红等颜色表示。

压力指数:交通承载力、床位接待能力、游船承载力、竹筏承载力等指标为相应的实际接待量与其最大承纳量之比。游客增长率为当年较之上年接待游客数的增加量与上年游客数之比。状态指数:噪声污染指标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5]中的0类标准确定。水体水质达标率和水体综合污染指数主要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6]确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泰宁金湖水域功能为观光旅游、水产养殖区等,故应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6]中的第Ⅲ类水质标准。上清溪水域功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6]中Ⅱ类水域功能特征,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汤等,因此执行Ⅱ类水质标准。大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大气污染指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7]确定。游客及居民对景区拥挤度和满意度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获取数据。响应指数:废物废水处理率反映生态旅游地环卫部门对旅游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和污水的处理能力,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18]确定。环保投资率是指当年生态旅游地环境保护投资占当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据报道: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不使环境状况遭到破坏,我国环保投资应占GDP的1.5%~2.0%为宜。[19](P33)居民/游客的环保意识主要体现在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方面。#p#分页标题#e#

小结与应用

篇4

凤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也是沈从文笔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 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长一公里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处处都是美景。

“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远眺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湘西的神秘,只有这个区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心中无限热爱而又略带神秘的凤凰。

“吊脚楼顺着水流的方向逶迤而行,依旧悬空于河上的各式雕花窗上,都伸出竹竿来晒五色衣物,像是无心的招摇,又像是含蓄的遮掩,让人揣想楼上人家的故事。”清澈的沱江穿过凤凰古城,从原始的荒蛮中走来,一路伴着凤凰,带给边城超凡脱俗的灵气。

凤凰山给古城带来了神奇,沱江的水给凤凰秀出了灵气,凤凰的雨雾也给边城渲染着一种宁静唯美的意境。沈从文先生的孙女沈红在《湿湿的思念》中这样描述多雨、多雾的凤凰。每到雨天,撑着雨伞,伫立在小巷深处,将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小城的静谧之中,这里就是人们心灵的天堂。寂寥、惆怅、伤感、凄美的情怀在小雨的迷雾中渐渐升腾,又被渐渐冲刷干净,心情就这样经过洗礼轻快起来,好一座被雨水荡涤了千年的古镇……

凤凰的秀美需要亲身去体验、触摸和感悟。徜徉在古城,追随清幽的沱江水,漫步在古老的街巷,青石板街依旧,只是多了些人行的印痕。吊脚楼仍旧那么的错落有致,虚实有间,韵味十足。街还是那条街、水还是那条水、虹桥也是那座虹桥,只是今日的凤凰已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边城。旅游业的发展给这个湘西古镇带来了繁荣,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忧虑。宁静打破之后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反思。

2.繁华

凤凰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不同语言、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的民族特色。现代交通的发展给这个边远的山城带来了繁华和经济的腾飞。根据凤凰古城网的报道,2010年期间,凤凰旅游的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上比全国多数5A级景区更加火爆。凤凰古城以及相关景点共接待了游客达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三十多个亿。2011年黄金周期间,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收入1.47亿元,凤凰以旅游主导产业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即“一业带三化”,县域特色经济呈现出火热的发展势头。2011年1至8月,凤凰实现生产总值23.62亿元,同比增加11%;实现财政收入2.21亿元,同比增加55.67%。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该县在保护中发展起来的凤凰蓝印花布印染、苗族银饰、姜糖、蜡染等特色旅游产品经营户超过500家。浓浓的文化味,不仅让游客大饱眼福,还为当地群众带来数亿元的年产值(资料来源: 凤凰古城网省略)。

旅游让凤凰走向世界,旅游使凤凰的经济得到腾飞;

旅游让沱江两岸的吊脚楼越建越多;边城空间越来越拥堵;

旅游使凤凰的外乡人越来越密集;外来文化的渗入也越来越深入;

凤凰的旅游资源有没有“容量”?参观的人数有没有“限度”?

越来越多的“非原住民”的参入,会不会使凤凰秀美的边城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3.忧虑

近几年随着凤凰知名度的提高,四方游客慕名而来,曾经宁静的边城如今已然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小城,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经济的发展却难以规避环境的破坏,凤凰的一半是繁华,另一半,是忧虑。如美丽的沱江水是凤凰的母亲河,世 世代代哺育着那里的人们,它同时也是凤凰古城的灵魂,本来容不得半点污秽,而如今却已是一番触目惊心的情形。

水污染严重:近年古城旅游业发展较快,两岸的酒吧、餐馆增多,其排放的污水很大一部分都直接排入了沱江,给沱江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到枯水期时,沱江水位下降,河床上的留置的固体垃圾清晰可见。由于沱江内的水草较为浓密,再加上江水流速的减慢,水体质量每况愈下。

垃圾处理不当:在古城核心区旁沱江大道上的垃圾池是长宽高约一米的大铁皮箱,每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时,会先将其直接在垃圾池里焚烧。这种处理方式无疑给当地的空气带来了较大的污染,池内的垃圾是没有经过分类的,里面的有机物特别是塑料在燃烧时或产生大量的二英,对人体极为有害。同时,在凤凰,随意堆放垃圾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不管是在古城景区内的街道还是在景区外的居民区内,特别是在有夜市的街道,随意丢弃、堆放垃圾的现象处处可见。为了保护自家旁的环境卫生,一些居民不惜将写着“乱丢垃圾者断子绝孙”“谁把垃圾放这里,全家死光光”的牌子挂在屋子旁,十分刺眼。

公共卫生设施不足:凤凰以其自然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精明的外来商人,为了盈利,厕所也能成为商机。在凤凰古城,免费公厕极少且位置偏远。古城内大部分都是私人厕所,到处都是“厕所1元”的招牌。同是著名的历史古城,丽江古城建设了33座公共厕所,其中17座是新建的星级公厕,无论建筑造型还是室内设施都提升了古城的水准,并且在2008年8月取消了公厕收费让游人得到了方便。凤凰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核心景区内,免费公厕凤毛麟角,私人厕所遍地开花,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另外,在古城里,长长的巷子很难看到一个统一设定的垃圾箱,有时不得不等到进门面时才把垃圾扔进店里的小垃圾桶。

抗灾能力弱:由于是古城,街道都较窄,沱江岸旁面江街道平均宽度约5米,小巷平均宽度约2.5米。窄窄的巷子加上屋檐的突出,与现代规划规范里对消防通道4×4的要求相去甚远,消防车几乎是不可能进入的。而且据笔者观察,大部分巷子里都没有设置消火栓。部分巷子和面江的房屋大都保留了原本的样子,都是木质结构,大多作为酒吧,餐馆,商店等商业用房使用,且房屋与房屋之间紧密相连。古建筑经过数百年后木料不断脱去水份,在拼接制成的大梁粘合部位表面积大且局部出现裂缝,木质材料中油质物向断面表层析出;有的木构件被蚁、虫溃蚀成朽木 、洞穴,其燃点逐渐降低,极易燃烧。如果发生火灾,后果很难设想。

4.建议

改造排水系统:可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排水体制,在直排式合流制基础上,沿排放口附近新建一条污水管渠,将污水截留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或输送到下游排放,雨水通过附属的溢流井仍排入原来的水体。截流式合流制是直排式合流制的改进形式,在无雨天可以将全部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或输送到下游排放,大大减轻古城水环境压力,且工程量相对较小。而在有降雨的情况下,当降雨量较小时,旱流污水和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初期雨水全部通过截流管截走,有利于古城水环境保护;但是当降雨量和污水量超过截流管的截流能力,多余部分的混合污水将从溢流井排入水体,仍然对古城水环境有影响,所以这还要综合考虑凤凰县的气象条件。

合理设置垃圾箱:对于凤凰这样一个热门的旅游景区,垃圾源较多,人流量大,垃圾箱的间隔不应过大,但也不宜过密,否则影响街道美观,也增加成本及保洁人员的劳动强度,建议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5m,最大间距不大于150m。旅游旺季时由于客流量大,垃圾箱的容量有限,所以还需要增加清理次数。

合理地处理垃圾:从总量上减少是最彻底、最根本的方法。旅游者带入的垃圾占景区垃圾大部分,因此一方面需对旅游者进行理性消费观念引导,减少旅游者购买并使用过多的杂物、食品以及相关的包装材料,最终减少旅游地的垃圾总量;另一方面,必须规范旅游经营者自身的垃圾收集和清运,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强化旅游经营者主动回收垃圾的意识,将“门前三包”等责任措施落到实处,做到及时清扫,以随时保证地面整洁卫生。

增加高品质免费公厕:古城内道路较为狭窄,可以在较宽敞的,人流量较大地方使用移动厕所来解决厕所稀少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对“私人厕所”现象的管理,对于旅游业为核心支柱的凤凰古城来说,“私人厕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凤凰古城的风貌和景区质量,应该在核心景区建造公厕以增加免费公厕的数量,并可参考丽江古城的星级公厕。

做好消防工作:可以在凤凰小巷道路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形式符合古城风貌的消防栓。这样既保持了小巷街道的原貌,又增强了古城的防火灾能力。对木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使用防火涂料也能防范火灾。防火涂料具有隔热、 阻燃、 阻止火焰传播蔓延的良好作用,可大大提高木构件的耐火性能。

5.一点感想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民族特色旅游;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53-01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传统经济模式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严峻问题面前,新兴的高效环保节能经济模式逐渐开始完善成型。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相较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提出的。2004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并通过《上海宣言》,要求把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由最初的第二产业扩展到一、三产业。这为作为第三产业的民族特色旅游与循环经济结合奠定了基础。

1我国民族特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解决了“吃”的问题后,广大群众对于结伴旅游、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充满兴趣,国外游客也对我国充满东方神韵的民族特色旅游充满了向往与热爱。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旅游经济蓬勃发展起来,在很多知名景区,其所带动的吃、住、行、购、游产业链产生的经济效益甚至占到当地GDP的主要部分。而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大理、广西桂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其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地貌与生物资源、民族特色风俗传统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翘楚。但是,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也给这些民族特色景区造成了沉重的生态压力与严峻的环境污染。一是汹涌而至的人流,由于生态保护意识的欠缺,他们的吃、住、行都产生了大量垃圾,由于随意丢弃以及景区环卫力量的有限,从而造成了节日过后景区一片狼藉,垃圾成山的恶劣景象。二是各种影视拍摄剧组,他们专挑有丰富民族特色、自然景观十分奇妙的景区拍摄影视作品。比如2005年媒体广为报道的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破坏自然景观成为国内轰动一时的新闻。三是各景区本应有接待游客的人数上限,但在旅游旺季,这一上限得不到遵守,往往无限放入游人,造成景区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四是各景区的宾馆生活垃圾随意排放,据媒体报道,九寨沟的宾馆生活污水甚至直接排入岷江。在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中注入循环经济思维,力促传统高耗重污染的旅游经济向低耗环保的旅游循环经济转型已势在必行。

2实施民族特色旅游循环经济转型的措施建议

在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今天,推崇低碳环保生活已悄然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实施民族特色旅游循环经济转型的措施建议如下:在民族特色旅游循环经济转型中,要以生态旅游理念再加上绿色旅游技术支撑系统来进行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一是要优先考虑污染小、环保的项目。如以原生态水资源与地质地貌为主要特点的景区,就不宜过多考虑让游客“亲密接触”,而是以观赏为主,以避免游客踩蹈造成的水质与植被破坏。前文述及的张纪中剧组破坏九寨沟环境事件中,张剧组让人员与马匹进入珍珠滩瀑布中随意奔跑,还肆意践踏神仙池钙化堤,使得这个需要百万年钙化过程才能形成的仙境面临灭顶之灾。这些都可成为我们设计生态型项目提供反面教材。二是在宾馆饭店等燃料、用水等方面,要特别注意清洁能源的使用。如运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尽量避免使用重污染的煤等能源。在用水方面要尽量采用节水措施。对于举建道路、桥梁、宾馆等人工建筑对溪涧断流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问题以及生活用水的不断猛增,采用常规的蓄水及污水处理方法已达不到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景区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包括原水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和水的循环利用。要尽量避免就地抽水等粗暴掠夺行为。三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采用农业、旅游整合的发展措施,通过将民族特色旅游景区周边农业与景区旅游链接起来,可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功效。可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等,使民族特色旅游不再局限于极小范围的景点,而是可以辐射至较大范围地域。从而使生态循环有更大的承受性。旺季时期蜂拥而来的游客得以很好地“疏散”开来,不至于远远超出景点的接待人数上限从而造成严重的拥堵及恶性生态灾难。而且,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再次利用到水果种植和养殖业中,有效地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这一点在云南丽江景区就做非常好。丽江的农家乐甚至于有能力开展一些外事接待活动。已先后接待过挪威国王、泰国议长等贵宾。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著名的循环经济3R原则),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来取代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式对我国传统民族特色旅游发展将起到转折点意义上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游客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许多旅游地纷纷开展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景区。但很多地区生态旅游的实施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普遍。双廊村位于大理市东北端,洱海东北岸,是传统白族渔家小村。近年来,双廊抓住了旅游发展契机,从原本落后的渔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但同时,旅游发展也给这个小镇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双廊环境质量下降。为此大理市组建专门的双廊洱海环境综合整治小组进行双廊环境整治。本文将大理双廊村作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典型案例,对当地居民生态旅游态度及认知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为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教育及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信息,问卷分为三部分内容,即居民基本信息、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及其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居民基本信息包括参与旅游经营的情况,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等。

生态旅游认知方面,结合双廊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及双廊实际情况,主要从旅游对双廊生态负面影响的感知来考察,涉及4个问题。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主要从居民是否愿意采用生态旅游的方式进行发展来考察,具体从5个问题来调查。生态旅游认知及态度方面的调查,采用里克特量表来进行。

2.调查组织

本问卷在2015年9月24日对问卷做初步的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于2015年8月26日至2015年10月5日正式进行问卷调查,从双廊民族文化街为主线一路附近,进入沿街商铺和商摊向当地居民进行问答式问卷填写,问卷做到现做现收。共发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百分之百。其中有效的问卷为296份,有效率约为99%。

3.数据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凋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事后的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进行。

二、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

在296位调查对象中,有56.8%参与旅游经营,有43.2%不参与旅游经营。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中家庭,没有旅游收入的有12.2%,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1%-20%的有31.1%,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21%-40%的有30.4%,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41%-70%的有21.6%,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1%以上的有4.7%。大多数双廊居民参与了旅游经营,或参与了旅游业发展的要素投入。

2.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

从统计结果来看,居民对生态旅游与自身的关系以及旅游带来的生态影响都有较高的认知。在双廊居民中,有58.8%的人听过生态旅游,在洱海保护等问题上,当地居民有较高的认知。在双廊洱海污染问题上,有23%认为洱海受到了污染,32.4%认为受到严重污染,18.2%认为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在考察双廊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生态污染问题认知及与自身关系的指标中,采用里克特量表1-5,从1到5严重程度递增,调查结果各指标的均值均超过4,采用方差分析居民人口学特征对其生态旅游认知度没有明显差异。居民普遍认知到旅游带来了双廊的污染,同时只有保护好洱海环境才能使双廊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居民倾向于认为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双廊发展生态旅游与自己相关。

3.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

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采用5个问题指标进行衡量。首先,居民在对“您支持双廊发展生态旅游”这个问题上有较高的赞成率,45.3%的支持,46.6%非常支持,无所谓、不支持、非常不支持的共占8.1%。在具体的生态旅游经营行为问题中,普遍人愿意以节能环保的方式参与旅游经营,愿意对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教育。但第四个问题在详细描述生态旅游带来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后,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度有所下降,24.3%的居民非常愿意参与生态旅游,60.1%的居民愿意,8.1%表示无所谓,3.4%不愿意,4.1%非常不愿意。在第五个问题中考察是否愿意为生态旅游支付,其支持度比愿意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有所降低,有12.2%表示非常愿意,44.6%愿意,22.3%无所谓,12.8不愿意,有8.1%非常不愿意。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在问及是否支持生态旅游、是否愿意在参与环保经营中、愿意引导游客等问题上,当地居民普遍的支持度很高,但当说明生态旅游带来的利弊时,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意愿与他们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度相比有所降低;同时,在问到具体的事项――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污水处理,支持程度又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超过半数的居民在各个问题的回答中表明支持生态旅游。

进一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人口特征类型人群对生态旅游态度略有不同。其中,学历水平不同的人群对生态旅游的态度有显著性差异。

三、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出,双廊居民普遍支持生态旅游,但个人短期利益减损会影响其对生态旅游的实际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不同对居民态度有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支持[1]。因此要进一步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和管理,提高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和支持度,才能促进双廊旅游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态旅游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自1982年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2]。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我国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期为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的资源条件

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河北省围场县西部小滦河流域,南北长15 km,东西宽9 km,面积5 351 hm2。地质构造上,公园地处内蒙古台背斜东南部,构造、岩性复杂,岩层古老,受历次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区内岩层破碎、断裂、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作用强烈,为丰富多彩的造型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地貌上,森林公园位于坝缘山地区,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山结”地带,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多变,山峰林立,沟壑纵横。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短暂,升温较快;夏季凉爽,雨量丰沛;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迅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园区内年降水量达560 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径流丰富,汇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滦河支流小滦河就在其中。公园地处国有林场内,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初步调查统计,有高等维管植物90科371属793种。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低至高可见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园区内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狸等十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黑鹳、金雕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82种。

园区内满清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文化氛围浓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构成了满清皇家“三点一线”的政治活动线。随着时代变迁,木兰秋狝文化活动除保持传统的骑马射箭外,还逐渐衍生出了独具满蒙民族风味的民族歌舞、马术比赛、摔跤比赛、敬酒献歌以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礼仪、萨满教祭祀观礼及篝火烧烤等,使木兰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军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体育、娱乐、欣赏、休闲和参与等内容。

2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布局

2.1 总体布局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又有浓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猎苑文化与民族风情,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相结合,可发展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会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森林公园。

根据公园的内部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小滦河休闲游乐带、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和东山生态文化园4个部分。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面积4 406 hm2,属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可依托区内良好的植被生态环境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小滦河休闲游乐带面积239 hm2,属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主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河岸景观,打造别具特色的漂流及滨河休闲旅游项目。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面积466 hm2,属

兰林管局桃山林场。该区曾是当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现处于滦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开展狩猎体验活动。东山生态文化园,位于围场县城东山,面积240 hm2。利用其区位及资源环境优势,建成围场县集文博、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众活动场所,同时配套完善围场县城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

2.2 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中的主体景观又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环节,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尽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对于生长不良、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景观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合理搭配、相互协调。营林生产过程中兼顾景观性,在重要的游览区不对景观构成破坏。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措施。水土保持林绿化规划:对于山地上部、公路两侧及阳坡等植被稀疏地带,规划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乔木、灌木等。护路林带绿化规划:以护路为目的,减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车安全。绿化应因地制宜,道路两旁平坦的部位或区域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冠较大的乔木(结合灌木)。道路两旁为陡坡时,可种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适宜的地段可选择种植照山白、迎红杜鹃等花灌木。特殊景观区绿化规划:对于特殊景观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应以不破坏其植被资源为前提,适当增加色叶和花果类观赏树种的比重,丰富林相变化,强化季相交替。而对于重要景点的植被改造,要根据实际条件避免单一结构,注重乔木、灌木和草结合。游憩区绿化规划:应着重将绿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以乔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观赏型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可选择部分野生花卉、乡土树种、当地特产果树等。亚高山草甸植物景观规划: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基本以双子叶植物草本为主,且观赏效果较好,有大量的开花品种,花期集中,景象壮观。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比较脆弱,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草甸的破坏,严禁人工种植乔木和其他外来品种,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景观规划:现有的湿地以保护为主,湿地的开发应该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前提,现有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等,不宜引进外来品种。  2.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为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可建设“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布局于服务中心的展览馆内,具有游客中心和园区概况展示两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综合展厅、森林公园自然与生态展厅、森林公园动植物展厅、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厅。游客中心具有完备的导游服务功能。各个展厅以照片、录像、光盘、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图册、折页及动植物标本等形式介绍园内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带及植物、动物的种类、演替规律、生活习性等内容;以沙盘、导游图、环境公约及游客须知等指导游客在园内的行为,以减少在游览过程中的管理压力。展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给游客一个明晰简要的公园概貌,学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让游客在参观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景区与游线,安排好在园内的游览行程。

建立完善标准的生态标志标识系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导游系统展示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如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对本区的稀有植物、药用植物和古树名木要着重介绍。游客可通过沿途的标识系统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气候带及所栖息的野生动物。通过学习各种生态标志,提高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让人们在欣赏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态为基础,完整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保证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

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1 生物资源保护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生态环境表现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1 植被保护

1)河流源头及两侧植被保护。河道两侧的植被对于保护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园区内河道两侧的植被严禁破坏,因景区景点开发受到影响的,应及时补植补种,严防由于旅游开发而破坏植被。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规范游人的旅游行为,使游人自觉按照指定旅游线路参观游览,不能擅自进入景观生态保育区;适当设置围栏及标识,明确保护范围,特别是在天然林资源周围游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同时设立标示牌;在源头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山区植被保护。①对山区现有的天然林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封护措施,同时对民俗部落景区、白桦林景区要进行林地补充,使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态脆弱区域现有的植被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尽可能繁衍扩展;在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周围,视立地条件和当地的需求,在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经济林的同时,营造景观风景林带,增强景区美感。②对于高山草甸区域,由于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现有的天然草甸实施就地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及牲畜啃食,并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进入良性循环过程;沿旅游路线树立宣传牌和标示牌,对游客进行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对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应划区、定点进行保护;对涉及该区域的景点开发,只能进行必要的修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作。

3.1.2 野生动物保护 ①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周围通过设立标示牌、张贴警示语、加强巡逻与宣传等措施,使之免受人为干扰,保证其正常栖息。禁止追打、恐吓野生动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②在鸟类频繁出现地带,有计划地设置鸟巢、投食台,以招引更多的鸟类,特别是为冬季觅食困难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③在园区内人类活动较多的河段设置护栏和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鱼,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正常生存环境。

3.1.3 护林防火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生态和景观的物质基础,对其加强保护是第一位的工作。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每年春秋季节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必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现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备防火瞭望和观景平台的双重功能。瞭望塔在设计上要求大方新颖,取烽火楼的形式,顶部平台兼防火瞭望与观景于一体。②公园范围内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为防火的应急通道。③储备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储备库要建在游客较集中、易引发森林火灾、交通比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 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同时,保护现有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区设置森林病虫害监测点,配备监测和防治设备。明确防治责任人,定期汇报本辖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数量、危害面积和发展趋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2)严把病虫害检疫关。森林公园营造林应尽量避免引进物种,对确需引种的,应严把病虫害检疫关,配备相应的检疫设备,避免在引种时造成新的病虫害侵入。

3)落实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护、区内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2 景观资源保护

内容丰富的森林景观和优美的地貌景观是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保护这里的植物、地质地貌景观,就是保护木兰围场的生命力。

3.2.1 一般景观资源保护 ①禁止私搭乱建与景观资源不协调的建筑物,除规划的设施项目外,不得随意增设与生态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对现存不合理的建筑应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点、景物及其周围禁止乱刻乱画,以保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③对以木结构为主的景点,应注意消防、清洁卫生及蠹虫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区公路系统,尽量避免对路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⑤对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资源开发的住户实行搬迁措施后,选择种植适当的地被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改善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  3.2.2 特殊景观资源保护 ①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古树名木的普查登记、建档造册。对目前需重点保护的树木,可在周围重新设立围栏和标示牌、通气透水、堵洞支撑、防病治虫等。②古遗址保护。对园区内的古遗址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格、传统风貌,作为供游览欣赏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森林公园内的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应考虑与景观的协调一致、与木兰秋狝文化传统协调一致。

3.3 生态保护措施

3.3.1 管理措施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4],为此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把环保工作列为森林公园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③兴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开发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施工中,要减少采石、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严禁雨季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⑥对游览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⑦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现采伐游览区内的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⑧食宿设施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3.2 监测措施 规划在园区的重点和敏感地区设环境监测点,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co2、co、so2、总悬浮颗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负氧离子浓度、细菌含量及噪声等。在游览区内适宜地段布设气象、水文监测点,定期监测气温、湿度、水温、悬浮物、ph、电导率、溶解氧及盐度等要素。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数量增多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破坏,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 保护措施

1)垃圾污染处理。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不留陈旧垃圾;垃圾箱标志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废旧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境管理,防止重金属、有害细菌污染土壤,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2)污、废水处理。污、废水在管理服务区主要为生活污、废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明暗沟导流直接排放。为了不影响景观和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需净化后才能排放。园区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并限制洗涤剂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经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经过生物消毒处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沟谷。

3)大气污染防治。园区内的烟囱均应安装排烟、除尘设备,增加烟囱高度,达到环保要求;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外部车辆仅可停放在各景区的停车场,严禁进入景区腹地,由停车场到各景点的运输由森林公园设置液化气游览型班车等无烟运输工具予以解决;禁止柴油船参与游乐活动。

4)噪声防治。新建建筑物旁尽快种植绿化林带,尽量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声的传播;园区内禁放高音喇叭,进入园区的车辆禁鸣汽笛,公园内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控制标准,以保持幽静的生态旅游环境;各类型住宿房间必须达到隔音要求。

5)环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园经营和管理部门及旅游组织部门应将游人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活动,并对游客采取严格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设。森林公园内管理服务区及接待服务设施应采

用电、气代煤、柴,减少大气污染,又保护自然资源。采取节能措施,景点越冬用房和农户住房做好保暖设计;景点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和加热设备;建筑门、窗使用夹层保温玻璃窗。

4 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设,通过国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态景观保育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发展,丰富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多种功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发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准则,对公园内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组织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园区资源、设施和人员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公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世勤,屈作新.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2] 吴楚材,黄 艺,刘云国,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1994,10(3):32-38.

[3] 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 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 严健标,于晓聪,毛成龙,等. 低碳经济下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探究[j].生态经济,2011(8):138-141.

篇8

【关键词】低碳金融;经济发展;建议

1.保定市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后打造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等重点项目,提出了“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1.1 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1.1.1 大力推广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

保定市在以清洁能源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加快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六大产业体系。2005年―2008年,销售收入由60亿元,增长到254亿元,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骨干企业众多,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1.1.2 尽心打造低碳城市生活

2007年,保定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旨在发展光伏LED及LED其它产品,将其推广到太阳能照明、热水供应、取暖等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太阳能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37条路段的太阳能路灯应用改造,共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基;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建筑工程光热利用、小区改造、公共园林等众多方面实现了低碳生活改革。

随后,又推出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目前已卓有成效。2009年底,全市已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2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均104.7万吨;园林绿地面积扩大,目前全市绿化覆盖总面积4377.7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三绿”指标分别为9.28平方米、33.9%和38.7%。

1.1.3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助推绿色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低碳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涞水县金融体系投放资金6000余万元,将“野三坡”景区发展成为5A级旅游重点景区,年收入超过6500万元;易县则着力打造狼牙山、清西陵景区,推出“农家乐”特色服务,年收入超过560万元;又在“太阳城计划”中,完成23处景区(其中,自然景区10处、文物景区13处)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完善了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2 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2.1 支持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发展

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上,积极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打造,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英利”新能源、“中航惠腾”等新能源建设骨干企业发放贷款共计67.96亿元,其中,仅对“英利”新能源贷款高达54.91亿元,对“中航惠腾”等其他骨干企业投放贷款达13.05亿元。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给予新能源产业信贷政策优惠,建设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相关行业,比如风电、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投放,并且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客户政策,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浦发银行保定分行也给予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重点授信支持,同时开辟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专项审批通道,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1.2.2 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

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展节能减排市场,加大对节能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其中,建设银行及其办事处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投放0.45亿元和0.12亿元。

1.2.3 支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

全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经济建设项目,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对“碧水计划”建设项目发放贷款0.46亿元;建设银行对高阳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0.9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等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快了保定市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

1.2.4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保定市农村人口占比80%,是一个农业大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城市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保定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贷款产品,发放贷款160万元支持保定市固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建;中行保定分行对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绿色信贷”5820万元资金支持;建行保定分行支持农业优质企业发展,2011年对生态农业发放贷款600万元;此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0.11亿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为打造“山水保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综合扶植政策

首先,缺乏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开发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缺少政策扶持,尤其是地方上财力有限,很难给予低碳经济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植。其次,缺乏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企业的融资信贷、上市发行股票等也缺乏政策扶植。最后,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这两部文件偏重宏观指导,政策约束与激励作用不强。

2.2 低碳经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与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矛盾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三大主线,节能环保、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效益。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发成本上升,盈利模式转变,短期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注重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相矛盾,低碳经济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融资形势。

2.3 新能源生产本身高耗能、高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替代煤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通过先进成熟的低碳技术,比如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些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昂贵,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这种材料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并且光伏发电的成本也是较高的。风能发电中玻纤风机叶片和风机轴承易损坏,会相应增加成本。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热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在事故中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人身造成极大危害。

3.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综合扶植

政府的大力扶植在加速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若缺乏综合性的扶植政策,金融部门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作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制约。于是,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了“一个理念、两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框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物价工商管理,配套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等众多方面对金融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扶植,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风险补偿、担保提供等扶持政策,对金融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资金配置调整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可见,建立综合的低碳经济扶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的共赢,是实现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2 政府银行审慎选择支持低碳项目,防止高耗能高污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构成的金融体系,是完成低碳金融支持的核心,该体系通过增加低碳项目融资力度,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信贷支持的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地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首先,政府、银行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注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贷款审查、项目评估、借款人分析等“贷前”环节入手,审慎选择优质低碳项目,重点扶持。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下大力度控制商业银行对“三高一低”项目的资金贷放。最后,要加强低碳金融观念的宣传,在银行部门树立低碳新理念,从根本上建立低碳金融支持体系。

3.3 银行加强低碳金融创新,综合考核经营效益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拓宽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还应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总的来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当政府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上限,于是排放权就会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获得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允许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作为抵押来获得贷款。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绿色信贷”和“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为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提供便利和渠道。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定一套适合低碳项目的贷款管理办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企业贷款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节省下来的开支分期偿还设备价款。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较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的贷款管理方法,这些银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贷款。

3.4 大力引进培养碳金融人才等其他措施

篇9

关键词:洱海;低碳;措施

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自然景观和为主,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我国湖泊中得到较好保护的一颗高原明珠。同时,洱海旅游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存在较多矛盾和问题。而低碳经济是人类所倡导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政策和技术研究创新进行的一种资源能源的改革,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低碳经济的主要动力有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安全、产业升级。低碳旅游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为低碳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什么是低碳旅游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二)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是一种量化的,可以计算出碳排放量的旅游,亦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二、大理洱海低碳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一)发展洱海低碳旅游可以促进大理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洱海旅游区的主要突出问题是资源的利用率低,不够深入,经济效益低,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方面的污染尤其的突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景观出现,虽然大理洱海旅游区的人造景观景观较少。但是还是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同时洱海旅游区周边是居民生活区,生产和生活垃圾也造成了一部分的污染,旅游者的素质不高也给洱海生态污染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产生很多的碳,加大了温室效应。根据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对政府、居民、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控制这个低碳旅游的核心来促进洱海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大理州旅游业的长久发展。

(二)发展洱海低碳旅游是我国低碳旅游的重要方面

由于旅游业有较强的关联性,他几乎可以带动所有的重要行业,涉及到人们的吃、住、行、游、购等方面。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依靠着几乎所有的产业,因此任何一个产业的低碳发展都会对其它产业造成影响和带动,这足以说明发展洱海低碳旅游对我国低碳旅游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低碳发展,如饭店以及购物方面,通过限制一次性消费等方法来发展低碳理念进而发展低碳旅游。

三、大理洱海低碳旅游的措施分析

(一)政府支持

1、统一大理洱海低碳旅游的标准

大理政府部门可以对大理低碳旅游做出统一标准,要求旅游链中的每一个因素。从旅游公司、旅游景区、旅游交通以及饭店等方面全面监督,加强他们之间评比比较,形成一个相互低碳竞争的局面。同时按照全球对碳的承担方法来管理一些“三高”的旅游企业,按照有定量的,有责任的征收碳税等税款,通过这些方面促进洱海旅游区首先进入这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中。

2、优惠政策促进低碳企业发展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从这个大方面入手可以有效地推进低碳发展的进程,通过政策鼓励,主要运用在低碳旅游开发项目、旅游性酒店、交通、旅行社等主体。政府可以通过低税率鼓励企业不断进入低碳旅游模式中,给这些企业更多的机会和优惠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推进酒店、交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进行低碳改革,循序渐进的改变以前的商品服务方式,进行一场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改革,通过自身的运转,从根本上解决低碳旅游的发展。

3、媒体企业要加宣传力度

政府在低碳旅游发展中是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媒体企业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宣传低碳旅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不同的主体所侧重的目标受众不同,鼓励低碳旅游以及低碳旅游的开发,倡导公众以低碳旅游、低碳消费为骄傲,传达一种正确的低碳观。因为企业旅游低碳生产产品设计和产品本身有可能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所以,成本的投入与项目开发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低碳旅游的宣传工作就非常的重要。

(二)旅游提供者

1、旅游企业

旅行社是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在低碳旅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旅行社要积极开发设计洱海低碳旅游产品,提倡比如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另一方面,设计不同路线的低碳旅游路线,可以有短程的徒步旅行路线、长途的自行车环洱海旅行路线、以及江尾自行车旅游路线等,让旅游者走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有不同的旅游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维护洱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洱海旅游景区

要打造洱海低碳旅游,减少碳排放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首先要从规划开发建设时就着眼于低碳,建立一个低碳评价制度,科学的设置游览项目与设施,从低碳出发,通过生态厕所,循环污水处理装置,生态垃圾桶等方式,改善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其次大理的太阳资源和风能资源都很丰富,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最后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建在这个低碳体系中,旅游者的日常餐饮是碳量排放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要能够从低碳旅游这观念出发,建设低碳餐饮,从用具、原料等各个环节实行低碳安排。其一用耗能比较低的烹饪设施。尽量多的使用节能减排的灶具,耗能比较低的锅具,感应的水龙头等等。其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餐具和可循环利用的餐具比较,易拉罐和塑料制品等碳排量就比较高。因此就可以用容易分解的物质来取代那些不容易分解的物资,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其三饮食所需要的材料实行低碳采购。其四用低碳的烹饪方式进行烹饪。

3、洱海旅游景区的酒店

发展洱海低碳旅游,我们景区的酒店需要从全方面来做。第一,在酒店的制度管理方面就坚持低碳管理,坚持国家提倡的“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只有管理做好了,才能更好的发展。第二,酒店需要从目前的酒店基本情况出发,舍弃一些碳排放量大的设施及制度,引进低碳、新能源的新设施。第三,取缔无偿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如,一次性洗漱用具,一次性拖鞋等,节水节电措施要做好,尽可能的降低水电用量。全面的积极响应政府的一些低碳政策,把低碳旅游做到最前。(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乌兰托娅.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挑战分析.中国证券期货.2012.

[2] 卢亮.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中国证券期货。2012

篇10

关键词:古村落;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洪江市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58-03

Ancient Village Survey and Farming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ongjiang City

FANG Lei,TANG De-biao,TANG Qing-tao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418008,Hunan,China)

Abstract: Ancient villages wer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lso called“the museum and library of rural culture”. Based on field survey on ancient village resources in Hongjiang of Hunan province, the ancient village resources has been analyzed in categor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We finally proposed measures to develop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taking “farming culture” as the major them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ancient village tourisms.

Key words: ancient villages; farming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Hongjiang city

人类文明的起源无疑是以农业为先导的,农业生产是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而古村落是人类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的最初形式,历经沧桑保留至今的部分古村落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堪称“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兼史书库”[1],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尽管当前学界对古村落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如朱晓明[2]认为在民国前建村,保留至今村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为古村落。刘沛林[3]认为古村落虽处于演进发展之中,但其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均应保存较好。方志远等[4]认为古村落的含义应该从历史文化性和乡村景观性两方面来考虑,但对古村落的价值认同却是高度一致的。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农耕文化资源丰富。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洪江市古村落进行系统研究,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农耕文化的主要载体古村落资源利用做初步探讨,以加快其旅游业的发展。

1 调查区域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缘的雪峰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与河谷平原为主,区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洪江市是张家界-桂林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同时处于湘鄂渝黔桂五省交界区域的核心位置,方圆400 km以内是一个世界级旅游资源的高度密集圈。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了洪江市全境的8镇17乡的316个行政村和35个居委会,总面积约2 174 km2。

1.2 调查方法

2011年10月受洪江市旅游主管部门的委托,对洪江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标准[5]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对黔阳古城、托口古镇、双溪古镇、堙上古村等20多个主要古村落进行了调查、测绘和拍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古村落类型划分

通过调查,根据其资源特点及地域文化背景,可以将洪江市古村落划分为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山水田园型三大类型,各类型古村落及主要特点见表1。

其中历史文化型古村落主要形成于明清时代,曾经商贸发达,名人辈出,文化名流和商会巨贾散布各地,与这些名人相关的建筑、村落亦成为古村落的载体,如黔阳古城和托口古镇。民俗风情型古村落主要为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村寨内民俗风情浓郁,如花洋溪被称为“香飘京城的村落”。洪江各民族杂居,形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民族风情村落。山水田园型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位于相对封闭的高山盆地中,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美,很多地方保留了完整的原生态梯田景观和中国南方山区最原始的稻作文化民俗,如禾梨坪被称为“天然植物园里的村落”,稔禾溪被誉为“动植物天然的基因库”。

2.2 古村落水平分布

洪江市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舞水和巫水汇集在西部的黔阳古城,由此处汇入沅江。因此从古村落资源的水平分布来看,按照其地势变化和流域情况,大致以土溪乡为界,可以划分为舞水流域和巫水流域两大流域区(图1)。

其中舞水流域区形成以黔阳古城为中心的黔阳古城片区和以托口古镇为中心的托口西海片区,该流域片区古村落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多为历史文化型古村落。巫水流域片区形成以安江镇为中心的安江片区和以雪峰镇为中心的雪峰山片区,该流域片区古村落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多为山水田园型古村落。

2.3 古村落等高线排列

调查区域内山地较多,中低山地所占的比例达61%左右,其中最高峰雪峰山海拔1 934 m,最低处茅渡乡婆田塘海拔156 m,古村落资源集中在200~1 000 m海拔区间,其中600 m海拔以下分布了大量的古城、古镇,如黔城古城、托口古镇等,600~1 000 m海拔为原生态的村寨,1 000 m以上古村落较少,这些古村落大致沿等高线分布,极富有层次感(图2),古朴的村落与周边的自然生态完美结合,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神秘的古文化底蕴。

3 古村落资源评价

古村落资源旅游开发迎合了人们文化怀旧、休闲度假的需求,目前发展势头迅猛,不少古村落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如西递、宏村、开平碉楼、福建土楼等还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从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对洪江市古村落资源进行定性评价。

3.1 农耕文化原真性突出

农耕文化能成为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原真性的文化因素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美的旅游动机[6]。洪江古村落大多位于相对封闭的高山盆地中,保留了完整的原生态梯田景观和中国南方山区最原始的稻作文化民俗,如大崇乡的盘龙村就被称为“梯田飞瀑上的村落”。花洋溪以野生香米而闻名,花洋溪香米曾被列入进京贡品,被称为“香飘京城的村落”[7]。这些古村落资源基本没有受到破坏,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民俗都保存了原生态的韵味,其原真性非常突出。

3.2 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洪江的古村落有500~2 000年不等的历史,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大部分古村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街巷格局。这些古村落依山傍水,风水格局讲究,且注重公共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建造,院落布局以窨子屋为主,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对称格局,尤其堙上、洒溪、鼓楼坪特色较突出。

3.3 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

这里的古村落坐落于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的山谷盆地之中,气温适宜、空气清新,尤其是古朴的村落与周边的自然生态完美结合,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神秘的古文化底蕴,梯田景观和古村落的结合形成了天然的、敞开的乡村风貌文化博物馆,如花洋溪、翁郎溪古村落。

3.4 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民俗

洪江的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鼓楼坪的断颈龙、双龙村的茶山鼓、沅城的竹编、堙上的石雕等。其中断颈龙农耕民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开发建议

古村落作为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其旅游开发有先行的案例,如陈丽军等[8]探讨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白露等[9]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刘於清[10]对地域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其开发对策。

4.1 产品差异开发

首先,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制定古村落农耕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其次,深入挖掘和开发古村落蕴含的农耕文化要素,根据古村落区位、交通、旅游资源价值等进行差异化开发,形成“一村一品”,营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氛围,以旅游业引领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文化产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发展。如托口古镇可以依托湘黔古商道沿线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通过交通串联,针对自助游、自由骑行、自驾游爱好者、暴走族等群体的需求,与黔阳古城至沙湾的绿道相结合,在廊道上植入自然观光、瓜果采摘等农耕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堙上古村可以窨子屋民居群落、古村落农贸市场、古村落给排水系统、梯田灌溉系统展示为主题方向。

4.2 资源整合开发

古村落农耕文化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根据古村落资源的区位及交通条件,有以下三种资源整合的方式:一是与城市整合,发展环城农家(农庄)餐饮休闲旅游。在距市区周边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古村落,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发展以农家特色餐饮、鱼塘垂钓、瓜果蔬菜采摘为主的餐饮休闲乡村旅游,如堙上古村、双溪古村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二是与大型景区整合,开发景区周边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大型景区,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等服务,开展民俗表演、文化观光、餐饮体验等活动,如分散在雪峰山中的古村落可以采取此开发方式,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户外运动的服务基地。三是与生态农业园区整合,开发观光体验旅游。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示范基地,配置休闲设施,提供参观、游赏、采摘、品尝等休闲观光活动,如黔城镇周边的古村落可以采取此开发方式。

4.3 村容村貌整治

可以选择堙上、洒溪、罗翁、鼓楼坪、翁郎溪、花洋溪等为优先开发的古村落,首先对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村容村貌整治。主要整治内容包括:一是村落卫生环境整治。推进“四改两建”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以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为突破口,兴建化粪池,做好垃圾、污物、污水的收集清送处理,设置固定的垃圾收集站,清除房前屋后的垃圾,整治废旧水塘和露天粪坑,疏通排水沟渠。二是游憩点建设。历史文化型古村落应设置具有鲜明村落文化特色的娱乐项目,可设置表演场地。如鼓楼坪的断颈龙、双龙村的茶山鼓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加以保护。三是服务设施建设。根据村落的文化特色,设置村门,出入口应有醒目标志。主游线路要进行硬化,铺装要体现地方特色,最好是以片石或卵石铺装。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3-4.

[2] 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4),53-55.

[3]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4-16.

[4] 方志远,冯淑华.江西古村落的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4(8):220-223.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 杨时进,沈受君.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405-414.

[7] 洪江市志编纂委员会.洪江市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123-124,145-147.

[8] 陈丽军,夏庆利.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4):86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