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学;农村法律;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的解决对策与法律制度保障,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土地流转等现实问题呼唤农村法律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从,特别是新世纪取消农业税,放开土地流转以来,诸多实践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法律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于产权制度不够明晰,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的经济纠纷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环境的打造十分不利。因此需要参考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产权制度入手,分析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律制度建设的途径与举措。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其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只要允许自由交易,经济行为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而交易成本为正,就会降低经济效率。科斯认为,产权理论包括交易成本、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交易成本是核心,交易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新制度经济学还认为,制度需求与制度环境变化共同催生新的制度安排设计,制度安排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实践规律和经济规律两个基础上,不能只考虑实践而忽视经济成本,这样的制度安排是无法贯彻和实现社会福祉进步的,同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成本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趋势,否则这样的规定也无法真正切合社会实践。新制度经济学指出,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前提是交易成本的尽可能降低,而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实践来看,产权问题构成了交易成本的主体。农村土地流转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保持集体所有制基础不变,允许有能力的家庭与个人适当突破原有的安排,通过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的弊端,即家庭单位的经营导致生产碎片化,制约了大型农机设备等的使用,对农业产值进一步跨越式提升有一定的负面作用。2007年物权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根本原则的同时,也为放开土地使用权流转“放开了口子”,肯定了通过合法土地流转所取得的收入的合法性,而且通过合同法等的规定,完善了对于承包及所得的归属问题规定,进一步激发了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实践的热情,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春天。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国情复杂,以及农村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物权法关于产权制度安排的一些条文精神并没得到很好地贯彻,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凸显的法律制度建设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规范包括产权在内的制度设计,用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换句话说,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属于人情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村民邻里之间的日常交往、生产生活,人们还是倾向于由当地具有一定声望的族长、长辈来进行“断案”,有时候甚至会逾越法律的边界,或者做出与法律精神相悖的决定。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有所落后,加上人员流动性差,当代法律意识与族规以及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出入甚至不同,此时很少会有村民选择使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2016年初,广东潮汕地区某村对土地承包的利益归属分成产生歧义,由于当地宗族观念强,根据风俗惯例,族长决定将九成利益收归本村村民,对外地承包商仅分配一成,当外地承包商表示要重新讨论,甚至要提起司法诉讼时,当地村民竟然对承包商群起而攻之,最终合作项目以烂尾告终,当地招商引资又一次失败,经济发展再次出现不和谐的事件。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当前法律意识淡薄,片面依靠族规村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亟待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制度运行,摒弃旧俗陋习。
2、土地流转等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精髓在于,明确产权边界,规范制度设计,用制度“说话”,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土地使用权流转,而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却不够完善。2007年的物权法虽然确立了土地成本所得由私人所有的精神,但对于土地流转的方式、形式以及后续一应事宜则缺乏必要的条文规定。例如当前城市用地已经确立了招拍挂、使用权转让等形式,保障了城市土地供应侧的良好运行,避免了由于土地流转导致的经济纠纷等问题,而农村则不同,国家至今没有出台一部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因此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例如吉林某村规定,土地流转要通过村、镇、县三级审批,而审批环节设置过多,审批过程不透明,就容易导致权力寻租行为,由此滋生腐败;福建某村规定,土地流转只可以承包给同村的人,不可以承包给外村的人,保障“肥水不流外人田”。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由此导致的权力不当使用、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十分不利,需要在未来加强解决。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
1、加强教育
有了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必须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营造起“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让制度设计落地,扎根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以山东寿光为例,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自发建立起普法教育工作小组,对农村地区进行专门的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土地流转、承包利益分成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经济行为进行从法律角度的剖析,增强民众的法律理念、法律意识,对于培养农民的守法意识,能够识别经济行为中的法律风险,让广大村民群众对经济纠纷能够“防患于未然”。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学法教育,聘请外地专业教师,在国家教育大纲框架内,对法律常识“从小抓起”,根据当地的统计数据,普法教育从2008年至今7年来,当地的经济案件立案率逐年下降,广大村民在与开发商签订合同、租约时能够使用好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利益,用法律规范行为,用制度保障经济发展大局,对当地经济建设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立法
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立法是前提。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也在于必须建立起一套内容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运行的制度设计。当前我国已有的《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物权法》等,对农村法律制度建设起到了框架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只是在制度层面上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或者即便是有一定的细化但也是仅仅就某一个方面而言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粮食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亦是产粮大国,然而却没有一部根本性法律对于关乎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及粮食产业发展的法律。特别是近期从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的事件到农业部集中批准种转基因大豆进口而导致的争议,粮食相关重大事件扎堆更显现出凸显出粮食立法之必要。
四、总结
农村经济建设需要法律制度为保障,新制度经济学坚持这一认识,并认为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能够起到“经济剂”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行为效率,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化发展的差距。此外,新制度经济学所主张的产权明晰观点,对当前土地流转、承包利得分配等现实问题亦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未来,要通过加强立法、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律制度建设,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佳佳.基于制度视角的湖北省农村土地流转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2]科斯,德姆塞茨,诺斯.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16
[3]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篇2
关键词:法务会计;社会认知;人才培养
一、法务会计的基本范畴
法务会计活动在西方起源较早,表现为会计人员作为专家证人在诉讼活动中提供支持。随着金融业,特别是证券行业的发展,相关的经济犯罪活动变得更加专业与隐蔽,为打击遏制相关违法经济活动,舞弊审计制度逐渐发展起来,并最终发展为法务会计。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是1998年毕马威"舞弊与法务会计"全球化研讨会上的定义:"通过财务技能的运用以及对未决策问题的调查方法,将证据规则与此相结合的一种会计学科。"[1]国内对法务会计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较为认可的观点是"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职业或专业领域。"[1]在法务会计出现之前,国内还有司法会计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具有同意内涵,不过是不同法系的表述不同,法务会计的基本概念是特定主体运用专业会计知识为相关诉讼活动提供证据支持或者咨询意见的活动。
法务会计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具有学科的复合性及人才的复合性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法务会计业务,实质上就是处理民事、刑事方面与法律事项有关的会计信息问题,并提供专业的会计鉴定与服务。[2]
二、我国法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与之相伴的经济纠纷及财务诈骗等问题也急剧增加,法务会计作为处理复杂的经济纠纷、保障和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其重要性愈加明显。目前,法务会计已经在我国有了实务应用,在复杂经济案件查处、诉讼支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相对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体系及规范的实务操作,我国的法务会计还显得不成熟,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法务会计理论建设体系薄弱
具有逻辑严密与规范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实务操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我国当前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进行时间短,还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对于法务会计的内涵、特点、功能及一些实务的应用制度,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伴,我国的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起步较晚,研究人员不多,研究时间不长,学术研究及实践操作的沉淀较少。其次,本土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较为权威的专著与论文,研究成果多为对国外研究情况的翻译与介绍,没有与本土资源相契合的理论,对我国的实践指导性较差。第三,法务会计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一般只涉及法务会计领域的概念性问题,对于其内部机理、制度设计等问题设计较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2、法务会计专业人才亟待培养
我国的人才培养往往按照单一专业的设置,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法律等人才,往往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在单一专业知识方面较强,而对于专业外的知识则不了解。但司法实践需要既懂得会计与审计知识,能够对案件的技术问题进行处理,知道弄虚作假的内容,同时又懂得法律知识,知道如何结合具体的实务情况来进行规范,并对违法违规情况进行责任追究的复合人才。
3、法务会计法律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法务会计实践有效进行的基础和保障,而高质量的法务会计服务也取决于法务会计制度的完善程度。然而,目前我国法务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备,法务会计的法律依据较为零散,未在会计法律或诉讼法律中加以规范,相关的法务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及民事赔偿制度也未明确,同时尚没有完整的法务会计咨询制度、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法务会计具体操作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因而,为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与繁荣,我国必须加快法务会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4、法务会计社会认知度不足
一项制度的发展与实施离不开公众的认同、参与与支持,法务会计也是这样。虽然法务会计涉及到了许多经济制度,对于查处经济违法案件、挽回投资者损失、修复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所要求的专业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需要根据它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需求状况来加强宣传及反馈。在我国,法务会计是舶来品,首先由专业学者进行学术翻译与研究,并在实务中引入了部分可行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接轨,在同一规则下有效运行。在这个发展过程,必须依靠全社会范围的大力宣传,才能使先进的理论方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最快的应用。目前,我国的宣传力度和效果还不理想,与国外的发展速度还相差很远,对新理论的引进、吸收及应用较为缓慢,这也将严重影响法务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与法务会计的教育相关,当从学校出来的新生力量进入到实践中,必然带动更多的人认知与参与到这一制度中。
三、我国法务会计制度的完善
1、加快我国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制度建设,理论先行。法务会计制度的设计,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也需要通过实践系统化为理论知识,并对实践加以指导。由于我国法务会计实践相对滞后,关于法务会计的理论也不丰富,法务会计制度体系有机衔接不足,法务会计主体不明确且其功能定位模糊。笔者认为,应对法务会计制度的目标、基本原则、功能、程序和其衔接关系分析清楚。法务会计目标,作为法务会计理论的出发点,对法务会计理论起着指引和统领作用,法务会计理论都是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的。法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法务会计工作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运行,为司法机关及相关监管单位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同时,法务会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会计理论与法学理论的联系,解决复杂的法律语言与会计语言之间的差别与问题,并广泛借鉴成熟经营和结合我国实际,及早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包括法务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
2、加强法务会计人员培养和管理
作为一门新型的复合型交叉学科,法务会计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我国应加强高等教育对法务会计人员的培养,同时应借鉴国外法务会计的培养模式。如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规定:法务会计人员应最低具有学士学位,同时需要有两年相关的舞弊审核经验,此外还需通过计算机考试,以便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相应提高我国法务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法律和会计知识的交叉教育,可以通过硕士阶段的交叉学习来实现人才培养,即设立法务会计专业硕士,本科学习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加强会计教育,本科学习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加强法律教育。同时,设立法务会计博士专业,加强理论研究。
3、加强立法工作,为法务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法律基础
法务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与基础,否则相应的法务会计工作将不具有制度基础。应对会计法与诉讼法加以修订,从法律层面明确法务会计的相关主体、职权和手段。并以会计法和诉讼法为基础,配套颁布相应的法务会计准则和部门规章,使法务会计制度更加规范和具有操作性。
4、扩大宣传,使法务会计制度获得更广泛的公众支持
由于我国对法务会计制度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公众对法务会计较为陌生。应加强法务会计制度的宣传,向公众普及法务会计知识,让大家了解不规范的会计处理带来的法律后果,从而让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能够自觉遵守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法务会计宣传,也能让公众了解法务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法务会计的研究与学习中来,为法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若山,等.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J].会计研究,2000,(11).
篇3
【关键词】能源法;绿色生态;协调统一
一、能源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
能源法(energylaw)作为调整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从开发到使用再到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有调整能源范畴内发生的各类社会关系的功能。能源法律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规范能源开发,促使能源利用的高效化、合理安全化,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类别给能源法律分类,可以分为:石油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法律的构建历程总体而言由三个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法律制度亟待构建,体现在能源领域,便是能源法律体系初步构建。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能源的短缺问题,大量开采利用能源为薄弱的经济基础提供发展根基,如1985年国务院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多数能源法律法规以意见、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体现,不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这一阶段比较具有贡献意义的法律建设有1982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3国务院年制定颁布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1983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显著的进步,能源法律制度建设也有了新的突破,许多能源法律方面的单行法律制定出来,行政法规也随之出现。如《电力法》、《煤炭法》之类的单行法律,以及《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第三,21世纪初至今。发展至21世纪初,我国已经走上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对能源的需求达到了新高度,原有的能源利用方式带来的环境及安全隐患凸显,能源法律亟待完善。至此,我国能源法制体系初步形成,拥有了包括《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矿产资源法》等单行能源相关法律,以及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际条约等;能源立法理念从注重能源开采利用数量转变为能源发展以绿色节能、健康可持续为核心。
二、能源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能源法律制度是规范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制度,构建全面立体的能源法律制度有利于能源利用的高效性与安全性。我国目前已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能源法律法规,但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绿色生态角度来讲,我国能源法律制度存在着缺陷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下面几方面总结了我国能源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一)能源法律制度高度概括,不便于实际操作。目前我国能源法律制度从制度设计角度来看,存在着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操作的问题。当前能源利用最紧要的问题在于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压迫;但我国并没有关于能源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使得违规能源开采利用得不到有效的惩戒。能源利用缺乏监管,需要从立法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解决。(二)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能源法律制度。我国现有的能源法律制度以单行法律制度为主,其他相关制度散布于行政法规等规定之中,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能源法律体系。这使得能源法律制度的适用极易出现冲突、抵触的情形,不利于能源的利用与保护。(三)能源法律体系总体缺乏绿色生态理念。我国能源利用以煤炭、石油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这些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均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国家政策对煤炭行业发出去产能的要求,煤炭能源开采利用趋于绿色化。但是,从现有能源法律制度来看,绿色生态理念仍未贯彻,需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我国能源法制的发展路径
我国能源法制建设目前存在着法律制度高度概括、未形成协调统一的制度、缺乏绿色生态理念等问题。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立法现状,以及我国有关能源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对于能源法制的发展路径提出以下的意见:(一)架构能源法制保障。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完善细化的能源法律体系必不可少。对能源法制进行架构,应从能源结构与能源安全入手:首先,应构建多元化能源法律制度。不仅对煤炭、石油等能源法律进行完善,更要从核能、水电、太阳能等方面加强法律建设。其次,从能源安全方面,既要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又要保障能源使用安全,将能源安全从政策层面提高到法律层面。(二)建立协调统一的能源法律制度。我国能源法律制度存在着分散、冲突的问题,这将极大的阻碍我国能源制度的适用与监管。对此,应该完善我国能源法律制度的构建,建立统一协调的能源法律法规。可以从引导性法律法规、强制性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性法律法规来完善,加快我国能源法律制度的完善于细化。(三)确立绿色生态立法理念。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当能源法律制度贯穿绿色生态理念时,对能源法律的解释、运用才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此,在能源法制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有限利用能源;其次应贯彻公平平等原则,个人与社会共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个人权益。
作者:李姝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臻,杨卫东,周章贵.能源与环境法律政策新观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杨解君.变革中的中国能源法制[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3]张剑虹.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
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首选。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出奇制胜,许多地区将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与地区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旅游业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展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荣成市将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动了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支柱和灵魂,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一)重视旅游文化,带动行业发展
旅游文化的良好发展能够带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是以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力,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山东曲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发展,还能够进一步吸引游客,帮助旅游业发展。旅游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能够为旅游景点带来大量的游客,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为本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间接地带动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虽然旅游文化的发展和相关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从业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客观规律和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的作用。因为旅游业具有特殊性,旅游业的工作人员与旅游景点都能够体现出旅游文化。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旅游业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够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我们要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就要发挥旅游文化的熏陶和带动作用,因为只有健康发展的旅游文化才能够保证旅游业的平稳发展。为规避旅游产业的混乱现象,提高经济效益,行业内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由于旅游发展政策的变化为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增强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
我国的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的文化素质相较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旅游环境也参差不齐。旅游文化的研究对于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优秀的旅游文化能够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环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旅游从业者在遇见不同的人和文化时应对自如,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旅游环境较为复杂,矛盾较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在协调管理工作中,旅游文化是其参照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做到统筹全局,使协调工作上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中如果缺乏基本的原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难以解决。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旅游文化更加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因此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建构科学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旅游文化是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旅游文化是如今旅游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就产生了旅游文化学。这一学科借助文化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对旅游活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律进行研究,构建更加科学的发展体系,帮助分析旅游业的发展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我国旅游文化要能够树立品牌特色,加强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可以从园林建筑、艺术品等方面来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树立品牌特色的同时,旅游业还要能够加强创新、与时俱进。
(一)提高文化素养
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就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差异性,这就导致旅游文化之间缺乏可比性,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旅游景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旅游业发展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文化素养,不管是旅游业的管理者、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游客,其文化素养都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旅游业需要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旅游业在注重提高旅游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应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规范旅游业的管理工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使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
任何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在荣成,旅游业如今也面临着一定的混乱现象,这些都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此来规范旅游行业,促进良性发展。
(三)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区域旅游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旅游业可以通过使用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技术来提高游客的兴趣,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重视旅游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全面地研究国内外旅游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加强国际旅游文化的交流,能够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我国旅游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只有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才能够使区域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丹.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90-01
一、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我国农村农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
“法制是民主和效率的协调器,也是民主和效率助推器”[1],但是“徒法不能自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法律体系,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较淡薄,严重影响了农村法制的现代化进程,抑制和影响了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积极创新谋求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主体理性自律精神为内核的法律崇拜和法律信仰,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如果没有内生性的法律信仰,中国现代法治将寸步难行。[2]国家在加强农村经济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民主法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淡漠。农民法律知识贫乏与法律意识淡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其恶性循环。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法律知识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对许多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难于理解;另一方面是农村的各级政权组织在对农村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时,主要靠行政命令,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律作用的发挥,难以形成培养村民法律观念的外部环境。
(二)立法存在空白与缺陷
近年来,虽然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立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健全和完善的地方。首先,农业立法严重滞后且质量不高,政策性强而规范性差,农业法规层次低,大量农业法规(以农业部制定规章形式出现)威慑力差,义务性规范多而权利性规范少,农业领域无法可依现象较普遍存在。其次,现有的农业法律法规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色彩和痕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经济格格不入。再次,农业执法行为不规范,农业法律法规太原则、难以依法行政,与农村实际有偏离,农业行政执法缺乏监督机制。还有,农村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养老保险以及合作医疗等法律制度不完善或者缺位。
(三)执法混乱且效率不高
农村立法虽然重要,但执法工作也不能轻视。良好的法律必须通过规范的执法行为来体现。当前我国农村的执法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乡村基层干部的依法治农的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而更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滥用权力;另一方面是执法部门路远人少,事多面宽管不过来,以及加上农村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的不规范,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在农村仍然存在。因而,造成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执法混乱的现象。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执行难和有错不纠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三农”方面的矛盾和纠纷调处不及时,农民与政府、企业和村社的矛盾纠纷一般偏向后者,对农
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措施
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大力强化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切实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利益纳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环境之中。
(一)加强立法,完善农村法律体系
立法是法制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进行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就要:一方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空白领域进行立法。首先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立法,以切实做到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快完善农业投资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的监督问题。再次,要加快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诸如粮种补贴、种粮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就要完善现行法律,要结合、吸收农村的一些现实而有益的习惯,使之更切合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生活,而更利于执行。要改变过于原则,规范性、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同时,注意不同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法律体系。
(二)强化监督,提高执法能力与水平
加强法律监督,规范行政行为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法律监督的功能作用体现了法律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人类为追求法制统一、秩序井然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在我们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要注意:第一,要加强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建立执法责任制度,明确执法人员的责任与权限。同时乡镇人大要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并把党的监督、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力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发挥该监督体系的综合运用。第二,充分利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因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纷争,有害于社会稳定,有害于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农民利用行政复议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各相应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充分发挥层级监督的作用,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并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处理案件,解决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第三,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设。要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将执法责任具有明晰化分解到执法者个人,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使执法责任具有明晰化、可操作性的特点。对执法中违法行为,或者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岗位执法效果差的执法人员,要分别采取措施,该批评的批评、该调离的调离、该取消执法资格的取消,以体现执法的严肃性、法律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篇6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构建符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核算制度来提升会计核算制度的可行性,促使制度可以更好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法律的视角来分析导致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原因,充分的考虑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特点,秉承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原则,让会计核算制度更符合企业发展原则,满足这些条件的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更好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政府需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外部监管工作,并且这也是规范中小企业核算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构建完善的行业自律监管体制,并将这一体制作为社会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来看待,强化政府的外部监督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控制会计工作人员,使会计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减少故意制造假会计信息情况的发生几率。
2.提升会计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
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会计技能掌握情况、职称高低、新知识接纳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所以必须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使其不断掌握先进的会计理念及会计技术,通过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的方式来提升综合素质。培训人员可以是企业内部优秀会计员工,也可以从其它企业或者是高校中聘请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且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人。对定期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考核成绩较好的员工,可以适当给予一些经济或者是职位上的奖励,对其长期考核垫底的人员可以适当给与一定的惩罚。
3.完善企业会计工作
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各项工作成果,全面认识依法构建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化的规章制度来完善企业内部会计行为,让工作人员自觉遵守我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会计制度。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入手,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从成本效益原则以及相互牵制原则等方面入手,完善会计信息、企业资产以及各项经营活动力度,进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使企业会计核算可以更加准确、及时。
4.完善企业法制建设工作
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法制建设,将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律制度落实到实处,尤其是在会计核算等方面,更需要加以重视。通过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以及法律法规落实力度的方式让企业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组织机构,强化会计凭证管控,完善会计报表控制以及内部监督控制,定期的对账目进行核实,保证内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信息共享;供应链;方式;问题
供应链主要涉及到如何实现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流通,争取使三方面的供应达到最大化。广义上的信息流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狭义的信息流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由于信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对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需要信息来沟通和切合,它能够给供应链带来最大的利润;其次,这三个供应链的运作也离不开信息。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只有管理好信息,才可以为物流链和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和供需大小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数据来源,这样,才会实现供需链的目标最大化。
一、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作用
(1)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它们之间应该是很亲密的关系,但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的用途和目标不同,这就导致它们的对信息的需求不一样,同时因为目的的差异,引起工作方式、组织形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供应链出现了不稳定性。(2)缓解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指的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各个环节企业的增多,必然增加牛鞭效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牛鞭效应发挥作用的范围,对企业而言,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大范围上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减小牛鞭效应。(3)协调供应环节的目标纷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发生了目标的冲突,解决它们之间的纷争就需要有效地协调机制只有各个供应环节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能够准确、及时的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这样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在实现供应链三方利益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将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降到最低,从而能够提升整条供应链的集体竞争力。
二、信息共享实现措施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我国信用缺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不够健全。良好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强大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有力的法律环境也可以保障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经过很多年的法制建设,中国的法律制度已经发展完善,但是法制制度缺乏有效地制约机制,法律落后于市场,缺少权威性和强制性,因此,就需要加强法律制度见识,一方面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保证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犯法的经济行为和市场主体严惩不贷,重新构建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信誉问题,确保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培养法律至上的观念,市场经济下要注重法律的自然和崇高的理性,既能体现市场经济下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能够满足各个利益阶层的合理要求,这样可以提高法律的地位,也强化了法律的意识。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以身作则,崇尚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置过程中,要加大惩罚力度,同时要合理的配置执法的资源,还要提高执法的透明度,确保公正无私,从而使得双方能够有一定的信息保密度,如果哪一方泄露信息就需要追究它的法律责任。(2)建立“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分享机制。供应链中有核心企业和一般企业,核心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根据下属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多少以及成本的大小予以合理的奖励来鼓励它们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中,自觉地参与信息共享活动,合理有序的竞争,避免恶性循环。但是,目前的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主要参考的销售成本、市场竞争的一些因素,把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忽略的其他企业同行所提供的共享信息,这样一方面造成本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得信息提供者不能获得报酬,于是,就可能导致大量虚假信息或者企业不愿分享信息这样严重的后果。基于此,核心企业可以针对信息的价值,给予相应的价格待遇,既可以减少分享信息的成本开支,又可以对要分享的信息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利润水平保持在一定的限度。此外,还可以推行收购股权或者互换的方法,通过股权的互相操纵,确保供应链企业的利益一致性,从而提高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率,促进企业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防范 法律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地位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近些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证明,完善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天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可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常态①金融法律制度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HI。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济人”.依法规避金融风险
(二)法律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
金融主体间的交易,普遍以契约交易方式完成。契约自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分担交易风险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有效避免信用危机形成和诱发金融危机。
(三)法律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制度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基础越牢固、完善,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发生危机.法律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把损害降到最低②。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必要的有效手段
二、他山之石:国际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1.美国。经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危机预防法律制度.维护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恢复存款人市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有效。控制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建立合理的伞型监管体制和金融稳定分工协调机制,在促进自由竞争、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成效明显。(4)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竞争,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其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2.英国。(1)立法建立良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ooo年颁布《英国金融服务法》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以跨行业单一监管取代分业多元监管,确保金融业具有竞争力,确保信息公开,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效果显著。
3.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公布后,法国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通过充实资本来预防银行支付危机的发生。意大利则效仿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法律措施。欧洲各国通过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危机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加强了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El本银行的独立性。(2)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3)取消分业经营制度,但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41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化解金融危机。(6)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公众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
韩国接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危机重现。(1)在加强韩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先后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实施集中统一监管体制。(2)修改《韩国银行法》、《存款人保险法》等法律制度,实行金融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fKAMCO)重要功能.提供金融机构重组所需资金支持。(4)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为韩国金融危机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生过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危机法律防范制度的建设。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关规定
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一是更新了最低资本要求,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人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二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防止将来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三是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建立银行强制披露信息制度,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四是强调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将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作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四)各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启示
篇9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that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devic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acceptance is in non-standard procurement, using process is unreasonable and devices are in poor quality. Then the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devices are presented from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and look forward to improving working quality and raising management level of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关键词:医疗器械 问题 对策
key word: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devices Problems Suggestions
医疗器械包括针对医疗行为提供机械辅助的工具、仪器、材料、设备等,当前我国医疗行业规范性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医疗器械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医疗安全带来了若干风险,为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先进经验,改进管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一、 医疗器械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制度不健全
很多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上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定制度但执行不严格,导致质量失控,监督无效,无法发挥质量控制的作用,在采购、使用、跟踪等环节失去了规范约束的意义。
(二) 采购验收不规范
当前医疗器械性能标准缺失,采购和验收流程中的主观性较大,市场规范性也有待加强。许多医疗机构在购进器械时,对销售单位的许可证、注册证不予索取,或者只索取不审验,即使买到了非法经营产品也一无所知;验收环节往往没有设置在采购后入库前,而是拖到临床使用中,才将使用记录报备采购部门,这显然完全丧失了对器械进行质量检验的效果。
(三) 使用过程不合理
很多医疗机构对药品贮藏较为规范,但器械储存则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表现在仓库防护不到位、分区管理混乱、出入库记录不规范,产品跟踪性不强,导致隐患无法被及时发现和记录。临床使用医疗器械时,对其有效期、质量标准、安全性重视不足,对产品信息记录不够完全,导致质量问题无法追溯。
(四) 器械质量不过关
当前大部分医疗设备都属于高风险医疗器械,应实施到期检查和淘汰措施,然而由于审验过程的不合理,以及平台的缺失,导致诸多器械质量得不到保证,缺乏准确高效的质量检测设备和技术,无法对医疗器械质量隐患做出明确判断。
二、 现行医疗器械管理缺陷原因分析
(一) 主观原因
医疗界对于医疗器械管理存在普遍的忽视,制度建设进度缓慢,执行力度软弱,医疗机构从管理者到基层操作人员对器械的安全、质量、保存和使用都存有认识上的误区,对国家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学习有限,在采购、监管等环节主动放弃了对医疗器械实施有效管理的可能,造成把关不严。
(二) 客观原因
在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缺失的情况下,整个医疗行业没有标准作为参考,也缺乏专业的器械管理经验,很多医疗机构甚至并未配备专门的医疗器械管理科室,相关人员储备不足,技术落后,检测手段缺失,监督作用名存实亡。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或者负责人的忽视,医疗器械管理投资不足,仓储系统建设落后,储存环境卫生、安全条件差,难以保证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
三、 改进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储存、使用、质量及报告等环节,严格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执行情况,也应当纳入到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当中,作为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监督的实施步骤。
(二) 规范采购验收
医疗器械应由机构指定部门专人负责,实行分级机制。如高风险高成本器械,可采用集中招标方式采购;流动量较大的小型品种,则可以由各科室根据需求上报采购计划,并提交书面申请,设备科专门制作台账统一采购。
(三) 提高人员素质
对于涉及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储存、使用、质量等环节的工作人员,要从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多方面给予强化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同时,要从职业道德角度对其培训医疗器械管理重要性的思想,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无死角。
(四) 投入质检力量
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决定了其使用安全及性能,亟需尽快投入经济和技术力量,重点研发质量检测技术,完善质检和监控手段,同时配备专业的质检人员和监管人员,加强人力资源的辅助作用。
(五) 加强法制保障
在医疗器械违法案件频发的背景下,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等,需要采取如日常监督、专项检查、举报电话等,多渠道收集线索,打击违法犯罪,惩处恶意购进、储存、销售、使用医疗器械的犯罪行为,保证监管无后顾之忧。
总之,当前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器械管理还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管理架构,需要从制度落实、采购验收、人员素质、质量检测和法制保障等多个环节加大投入,改善管理,为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作出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法务会计;会计制度;法务会计人才
一、前言
法务会计(ForensicAccounting),意为和法律、法庭事务有关的会计,是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以及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旨在通过调查获取有关财务证据资料,并以法庭能接受的形式在法庭上展示或陈述,以解决有关的法律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侦察学和犯罪学等学科的有关内容为一体的边缘科学。
法务会计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二战期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雇佣500多名会计师作为特工人员,检查与监控了大约总额为5.38亿美元的财务交易,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法务会计实践活动。美国人默瑞克.派勒博特于1946年首次使用“Forensicaccounting”(法务会计)一词。随后法务会计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法务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范围过于狭窄,虽然在一些经济案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性指导,使所获证据的针对性和对经济损失估计的准确性都受到了影响,致使案件的解决效率大大降低。
二、法务会计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白领犯罪和企业争议的大量增加,法务会计在国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1996年对美国20种“热门行业”追踪调查的结果,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在这20种热门行业中名列第一。2002年2月,该杂志将法务会计列为最具安全性的职业。法务会计不仅在政府部门得到开展,而且在银行、保险及一般企业也得到广泛运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都开展了法务会计服务业务。此外,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提供法务会计的中介机构。2000年法务会计的专门刊物《JournalofForensicAccounting:Auditing,Fraud&Taxation》创刊。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主要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纷纷成立特别小组加强法务会计的研究,并为法务会计业务提供指导帮助。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自1998年成立优秀法务会计联盟(theIFAAlliance)以来,在国际仲裁、法务会计师应有的知识及角色、国内法律的变更、知识产权诉讼支持以及建立法务会计实务指南和准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澳大利亚在2002年成立了CPA法务会计讨论组,现有会员30名,他们主要对怀疑的欺诈行为进行调查及对部分控制和防止欺诈行为的方法进行评价。
三、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和成功运用,有赖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法制环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健全的会计制度等现实基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会计和审计制度逐步与国际惯例趋同,涉及会计业务的刑事、民事案件大幅增加,这些都为我国发展法务会计创造了条件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在我国,由于法务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我国法务会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学者对法务会计的理论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他们在法务会计的概念、依据、基本假设、范围、目标、功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还没形成系统、规范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也就谈不上规范的法务会计准则与制度、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经济损失确认和度量的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要求。在我国,律师制度、合同公证和仲裁制度、注册会计师制度等不同程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体系,但法务会计制度尚未建立,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二)法务会计理论缺乏规范性、创新性与实践性
首先,我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说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些法务会计理论,但在内容上仍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教学及应用的系统规范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其次,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多以西方国家成形的理论为基石加以改进而成,缺乏对我国市场经济规律及相关法律的研究,未能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法务会计理论。再次,我国的法务会计理论实践指导性不强,没有形成规范的法务会计准则与制度、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经济损失的确认和度量标准。
(三)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紧缺
我国的法务会计人员主要是司法、监察、律师、审计、财务等相关工作人员,但法务会计是会计学和法学相互交叉的学科,而上述人员或是法律方面或是会计方面的单一型人才,尚不具备独立运用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进行独立调查分析的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人才供给不足;二是市场需求旺盛。首先,我国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刚起步,开设法务会计专业的院校很少,且多以选修课为主。其次,我国将是一个越来越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国家,涉及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经济案件也会大量出现,纠纷双方都将需要专业化的法务会计,对法庭做出的判决进行判断和申诉。因此,法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四)法务会计开展单位少,服务内容有限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实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展开,但开展此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有限,行业普及度不高,仅见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就法务会计服务内容而言,主要涉及经济犯罪领域有关案件的审查,但从国际行业范围来看,法务会计内容很多,主要有经济犯罪调查、股东及合伙人争端解决、个人伤害认定及索赔、商业侵犯认定及索赔、企业及员工舞弊调查、离婚诉讼、企业经济损失认定、职业工作过失认定、调停和仲裁等。可见我国的法务会计业务面还很窄。
四、发展我国法务会计的几点建议
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结果,同时,会计的成熟和法制的健全是法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条件。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社会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会计理论和实务逐渐成熟。这为我国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法务会计的发展将为我国会计职业判断领域的司法介入提供技术保障。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法务会计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即我国应建立一系列的法务会计准则,结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各项法务会计业务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对法务会计师的行为和操作过程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指导,加强对法务会计师的培训,乃至进行资格认证,这都必将加速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拓宽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笔者认为,要加强我国法务会计的建设,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规范
法务会计人员的执业胜任能力直接关系到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关系到法务会计的发展。在对法务会计人员的资格认定上,我国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优秀的人员经过培训、考核,授予其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还可以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择一些对会计理论有造诣的教授,授予法务会计师的资格;同时适应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法务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增设法务会计师委员会,专门负责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认定和后续教育工作。(二)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培育和提高法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使之精通会计、审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法务会计人员除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必须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证据规则,否则将会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使所提供的报告与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缺乏紧密相关性。其次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坚持保密、自律的原则,是对法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要求企业的高级主管律师、优秀律师等必须懂得会计知识,企业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必须熟知法律知识。特别是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这就更需要大量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知法律知识,并掌握专门调查与审计技术方法的复合型的“职业法务会计师”。
(三)拓宽业务方面
完整的法务会计业务主要包括三大项内容:一是为认定犯罪事实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解决经济纠纷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为维护企事业单位自身权益提供有力保护。但我国法务会计业务开展较晚及人们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业务主要以经济案件的诉讼调查为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及各项制度,为行业顺畅运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大力加强法务会计的宣传力度,提高法务会计的社会地位,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才能发挥出法务会计的最大效用。再次,法务会计业务内容繁杂,要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逐步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等有一定基础的法务会计业务,条件成熟时再开设其它业务。
(四)制度建设方面
要加快法务会计的相关制度建设。由财政部、司法部牵头,组成由会计界、法律界共同参与的研究机构,开展对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着手进行法务会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一整套法规制度。如建立严格、统一的法务会计机构和人员、行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法务会计鉴定实施的程序和技术标准;建立并完善法务会计鉴定的宏观监管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实现对法务会计工作全过程系统完备的监督管理,结束目前法务会计活动中混乱无序的局面,规范行业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经济案件中的会计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五)机构设立方面
建立法务会计业务部门。在美国,法务会计业务是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单位开展的,美国的大多会计师事务所都设立了法务会计业务部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实践中与会计和法律相关的问题不断增加,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借鉴欧美等国的做法,尽快在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法务会计业务部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为发展法务会计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法务会计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当前法务会计应着重解决如下问题:首先,应当着手研究国内外司法解释与司法判例,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选取最有利于规范和保护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适用条款。其次,加强对会计职业人员的保护,创造交流的机会。最后,应当鼓励会计界主动与法律界配合共同优化会计法规体系。在经济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会计界和法律界都可以而且应当投入精力,研究保护本国会计专业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措施,并且有必要在专业规范的优化过程中相互合作。
(七)推动法务会计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首先,扩展法务会计的运用范围。即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等法务会计。其次,建立和完善法务会计的业务部门。最后,还应加强各相关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恰当处理其关系。法务会计的开展涉及到诸多机构、部门,如作为需求方的政府、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和作为供给方的国家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只有这些机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协调,才能使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开展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法务会计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是热门行业,待遇丰厚,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因此,我国的法务会计发展建设也倍受关注。近年来,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的法务会计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成立相关机构并提供服务,高校陆续设立法务会计专业,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在政府重视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法务会计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许立兰.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2008,(6):189-190.
[2]张苏彤.美国法务会计简介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4,(7).
[3]罗敏.我国建立法务会计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4,(12).
- 上一篇: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书
- 下一篇:森林保护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