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化传播;注重选择;运用语言;注重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语文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学校语文教学中,优秀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发扬,文化借助于语文教学得以延续发展,语文教学借助文化得以丰厚多彩。语文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播。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传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l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播是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兼以传播其他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对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初识、理解、互动、共享和创造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文化积极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却是深远持久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要注重选择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从内容上看,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任何一种文化成果都是汗牛充栋的,都足以使人沉迷其中而难以穷尽。从呈现方式上看,文化千姿百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外文化争辉,古今文化映照,或一枝独秀,或兼容并包,诸色杂陈,斑驳陆离。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展开的时空毕竟有限,浩如烟海的文化内容就必须以综合的方式反映在语文教育中,否则,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文化传播就几乎没有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文化要经过教育者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选择,选择的过程中要避免大而求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用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涵养自己的精神命脉。要深入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少一些风花雪月,多一点金戈铁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真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尤其是科学进步的成果,学会欣赏、鉴别,做到兼容并蓄、海乃百川。

三、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要注重使用语言

教师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是使用硬件和软件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教师是其他媒介和学生之间的联结者,使得其他媒介更有意义和价值。以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塑造形象,又对形象进行抽象,借助于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特点,这方面的特点汉语文尤为突出。许多人多有这样的体会,电影和电视剧拍得再好,只要读过原著,总觉得意犹未尽。究其原因,就是消化语言要借助想象,一千个观众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个体因素不同,领悟和感受就不同。在语文教育中,耳听、眼观、言传、身教、手写、体悟等借助于感官传播文化是重要特点,教师更要注重使用语言。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知识素养、高超的讲话艺术。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语文课 德育教育 中职学生 培养

语文课是中职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不仅要教育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教育学生认知真善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真真正正学会做人的道理。

一、认真分析中职学生思想特点,把握德育教学的主动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我校学生现状可窥见全貌:

1、学习习惯差。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基础薄弱。

2、行为习惯差。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借钱不还、满口脏话、撒谎成习、偷学吸烟、上网成瘾这些行为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有表现。十五六岁本该花季的年龄,蓬勃的朝气、灿烂的笑脸却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踪影。

3、自卑心理严重。很多中职学生对自已、对未来缺乏信心,有的同学根本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前途,甚至有学生用“地狱”这样偏激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既让人震惊又令人痛惜。

4、不重视公共基础学科。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在以就业为主导的思想下,对语文这样的基础文化课主观上就更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与今后的就业无关,可有可无。因此给教学上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气氛差等表现。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编中职《语文》教材在“利教便学”思想主导下,既继承了过去中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开拓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对中职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语文课教师,既不能单纯的将中职语文教学定位为知识的灌输,更不能忽视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应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正是中职语文课教学所担负的宗旨和责任。

二、改进教学内容,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职学校学生虽然底子薄,基础差,但本质是好的,每个人都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语文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穿插是进行德育教育最好、最直接的切入点。在学习《中国的牛》一课时,我通过讲授中国牛与外国牛的许多不同:礼让、忠厚、勤勉、付出多,索取少。让学生领悟课文名为刻画中国牛的美好品质,实为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由衷赞美、对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浓烈挚爱。正是基于对祖国的深深挚爱,才更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积极性。

2、对学生进行担当责任、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诗人流沙河有这样的诗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受过挫折,幸福生活似乎来的太容易。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远大的理想树立崇高的目标。在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时,我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让学生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加深学生历史责任感,并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为国家、为社会的大目标。有了大目标,才不会在意一时的成就,才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3、对学生进行不懈进取、永不止步的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中职学生年龄构成一般在十五、六岁,甚而有的更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迎合时代要求,更具有创新意识,这是他们的优势。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持久性。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讲授《创造宣言》这篇陶行知先生的名作时,向学生们热切呼唤“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自信,不懈进取,用辛勤汗水和自身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和崭新生活。

4、对学生进行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爱心教育。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属于90后的一代,这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呵护有佳,养成了事事由我、事事为我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导致了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父母相处时关系紧张。在讲授《祝福》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祥林嫂对孩子的爱,进而阐发每一位母亲对孩子无私、博大的爱。让学生认识到有父母的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让学生善待父母,感恩父母,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才是今后在社会上行事做人的根本。继而在课后提出问题“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回报父母?”这个问题既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并激发起学生积极进取的斗志,从而以感恩父母为出发点,积极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对周围的人有用的人。

5、对学生进行“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书育人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注重的是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确立学生们做人行事的准则和原则。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强调闻一多先生在完成了一个学者向民主革命者的身份转变后,他不仅仅说了,发表了慷慨淋漓的《最后一次演讲》;他也切切实实做了,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甚至为了捍卫真理民主,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鲜活的问题就放在学生们面前:我们应该怎么“说和做”。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让学生深刻感悟人生哲理,学到做人的道理,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堂堂正正的人。

6、对学生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老话,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他人,宽容他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中职学生由于受生长环境、特定年龄、自身素质所限,凡事多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更不用讲“推己及人”了。在讲授《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课时,我没有忽略面馆老板对待母子三人的真诚、宽容的态度,而是引导学生深挖在面馆老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并继而引出问题“如果你在大年夜遇到类似母子三人的客人该怎样对待?”小问题蕴含大道理,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挖掘和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处世信条,就在潜移默化中移植于学生们的内心。

总之,语文这门课博大精深,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中职语文课教材本身,针对中职学生自身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

[2]王青昭:《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

[3]刘庆云:《中职语文教学,催开人文教育的绚丽花朵》

[4]龙春香:《怎样在中职寓德育于语文教学》

篇3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3)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1)开发读写活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订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开发兴趣小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抽出时间给予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4

论文摘要:由于对高职办学目标与办学宗旨理解的偏差和对高职学生研究不够,造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和如何教会学生当人才是新时期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应通过构建全方位机制,构建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立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现代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文教师队伍,从而走出一条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实践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对于近年蓬勃兴起的高职教育来说,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了高职教育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教育目标、培养模式等都有其独特的方面,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应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像它在本科学校中那样受到重视,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上没有本科学校那么多样、那么丰富,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也没有形成自己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高职办学目标与办学宗旨理解的偏差,是造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片面理解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的高职办学目标与宗旨,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教育。主要有两种倾向:第一,只重视职业教育,认为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培养目标不能降低,学制又比本科教育短1—2年,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殊不知,高职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第二,低估了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的影响。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来说就显得不是太重要。有一项调查显示,在26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87名教师和4035名学生中,有44.6%的教师和45.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课程比例失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51.6%的教师和50.6%的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内容不太满意。

高职学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读的失误。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的高素质自然包括人文素质。高素质才能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有良好的就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后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的高职办学目标与宗旨,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美誉度。

2.对高职学生研究不够,也是造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人文知识素质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知识水平较弱,人文知识水平更弱。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有通过全国高考进来的普高考生,也有从中等职业学校进来的职高考生。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知识水平就相差了很大一截,尤其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他们在职校里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学得比较少,造成了他们知识水平的相对低下,一些人文知识也相对比较薄弱。笔者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要求学生默写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结果是有普高学历背景的班,全部默写正确的比率为35%,职高学历背景的班,相应比率只有20%。更有甚者,一句唐诗7个字,有同学竟写了4个错字,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可见一斑。第二,人文素质相对低下。人文素质有很多,对于高职学生,我们不能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但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在他们身上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比如,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同样作为大学生,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就没有本科学生强。再如,由于成绩相对较差,他们不能像成绩好的同学那样受到老师的“信任”、“重用”和“培养”,所以,逐渐习惯了放任自流的学习和生活。自由、散漫、自制力差等缺点,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把握能力等。在与他们交往当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和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行为。

实践证明,有较高人文素质、较好专业技能的学生,无论在求职面试时还是在工作期间,在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相比较,由于接受相应较多的人文教育和熏陶,综合素质较好,因而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而高职学生则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和人文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到了未来的发展。单纯强调职业训练和技能训练,而没有必要的人文教育,势必培养出一批人文底蕴不足、片面逐物、唯利是图、缺少发展后劲的人,这样的人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可能面临较大的被淘汰的威胁。

综上所述,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有学者甚至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已到了边缘化的地步,直接影响了高职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探索一条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已成为高职研究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新时期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两大主题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方面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操意志、心理乃至个性得以升华,从而更好地指导其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高质量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两个论断,很明显,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是如何做人与如何当人才。

1.如何教会学生做人是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始终有生命力与新内涵的课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在这个课题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解决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如何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的问题,要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人文渴求、人文抱负和人文情怀,从而能够不断地在学业之余,能够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当然,对高职学生来说,这种人文素质的要求可能偏高,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分子,高职学生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的。具体来说,教高职学生如何做人,第一,要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崇高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一种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素质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树立崇高理想的最基本体现是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理想是使人不断拼搏向上的动力。第二,要教育他们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指具有坚强的性格、良好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础。第三,要教育他们具有一定的意志品格。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坚忍不拔的性格是驾驭生活、创造未来的精神力量。第四,要教育他们有一定的人文品质。文学艺术修养是人文品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通过增强文学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人格,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能力。 转贴于

2.如何教会学生当人才应该是新时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责任。新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日新月异。李开复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文中指出,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有七个鲜明特点: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三商兼高(智商、情商、灵商)、沟通与合作、从事热爱的工作、积极乐观。在这七个特点中,有很多特点都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应在这些方面得到彰显。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都成为优秀员工,使学生都有踏实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作风,从而在为企业、社会服务中成为佼佼者,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教会学生敬业。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二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第二,要教会学生有责任。责任是对人生义务的勇敢担当,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接受,更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一个充满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会因为这份承担而让生命更有分量。第三,要教会学生忠诚。忠诚是人类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它体现在最珍贵的情感和行为的付出。第四,要教会学生进取。人才不只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埋头苦干的人,而更需要的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第五,要教会学生合作。协作永远是使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只有懂得协作的人,才能明白协作对自己、别人乃至整个团体的意义。

三、新时期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要高质量完成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这条路绝不能是简单地对于本科院校的模仿,而要面向高职教育的实际,开拓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构建全方位的机制,让人文素质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让学生能亲切地感受到,一种健康、文明、有效的生活、学习方式正在伴随着他们,让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一种人文之风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功能。

2.构建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立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现代模式,是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个模式应该是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的,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首先,要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积极改革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人文素质课程真正能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达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互渗透、价值性与实践性相互渗透、情感性与美感性相互渗透、含蓄性与启迪性相互渗透、创造性与艺术性相互渗透。打破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界限,让有些专业课程既能训练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又能培养其人文素质。其次,要善于通过实践的方式去锻炼人文素质。一般说来,仅仅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培养人文能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采用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人文能力其作用是不确定的,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要通过“养成式”教育,即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学到了一些理论,再通过实践去消化,去贴近社会,去体会人间百态,才能把这些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真正的人文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文素质亦是如此。最后,还要善于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气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新发展方向应该体现职业人文特色。如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文、史、哲、艺术方面的社团活动;鼓励一些高雅的艺术讲座进校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的人文宣传与普及活动;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展相应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

篇5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定位问题

书法自产生之时,即与汉字形成依存、表里的关联,离开了以实用为主的汉字,书法的所谓艺术性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失去了存在的内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合而为一,是书法的特质。这是书法这一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凝结成的精华与西方线条艺术的本质区别,是书法之所以为中华文化独有的缘由。且不说,“书法教育纲要”中对书法教育性质、基本内容、基本目标等的界定,仅就现今书法教育的现状来看,书法教育应更趋于写字的实用层次,而非趋近书法的艺术层次。鉴于书法教育面临的师资水平、学生程度,长期处于被忽视且存在诸多问题的境况,书法教育切不可好高骛远,而应稳稳立于写字之上再求发展。首先要面对绝大多数学生,再兼顾在书法方面有特殊兴趣、有一定层次需求的学生。“纲要”中“适度融入”是一个含义颇为丰富的提示与限定。“融入”而非叠加,而非渗入,而非其他,对书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就颇有要求,颇为讲究。而“适度”则更因学生、教师等基础、条件、程度与水平不同而不可能不存在差异。因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甚至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学校,也因师生情况的千差万别或同中存异,对“适度”的理解与教学实施中的结果必呈现不同。实际上,这也给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预留下一个较宽的空间。

二、书法家进校园与书法教育师资问题

目前,书法教育的开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最亟须解决的困难是师资问题。近百年来,书写工具由毛笔而钢笔、铅笔、油笔,变化的不仅仅是工具,深层次的是对书写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审美作用等态度的变化。特别令人扼腕的是,电脑打字方式对书写的冲击是空前的、彻底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教师、学生书写能力的弱化、蜕化,已落触目惊心之境。猝然高调要求恢复书写传统,重建书法格局,优秀师资甚至合格师资的空缺是绝大多数学校短期内无法化解的矛盾。鉴于此,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三方联手,在北京等地开展“书法家进校园”活动,引进外援,以解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燃眉之急。其他地方有条件的也纷纷效仿,一时间颇为热烈,反响良好。但是,此举也不能不令人心存忧虑。书法教育首先属教育范畴,而非首先属艺术创作范畴,教育存在教育的基本属性,存在教育的基本规律。书法教育必须依循教育的方式而为。现今,书法属艺术范畴,书法家中相当一部分具艺术家特性。艺术最讲个性,最讲创新创造,艺术家也最有个性。因之,由书法家进行书法教育存在两者间是否十分契合的问题。不是所有书法家都懂得并能够遵循教育规律进行书法教育,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书法家都能够从事书法教育。书法与书法教育分具不同性质,各有不同规律,其中有重合交叉,但其不同也是客观存在。因此,只有具备从事书法教育能力的书法家才具备被请进校园的资格,才具备被请上讲台的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个基本情况,仅仅因师资的短缺,因一些书法家名头的耀目而不加选择地一概“请进”,恐怕难以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

但是,书法家终究是专业人士,是开展书法教育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其中不乏完全胜任书法教育的人。如,学校别是高校中多年从事书法教学的学院派书法家,又如,社会上多年从事书法教学有良好声誉的书法家。特别是学院派书法家,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文化水平较高,本身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师表,兼擅教艺书艺,是理想的人选,是“书法家进校园”的中坚力量。从长远计,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相应制度,建立书法家资源库,采取较科学的准入策略,并对具资质的“进校园”的书法家进行动态管理。如此,可部分化解中小学书法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

三、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问题

篇6

关键词:幼儿;人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当前幼儿教育的目标突出行为养成,“学会做人”、“学会关心”等人文教育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尽管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但是当前特别在幼儿教育层面做的工作还存在不足。

一、人文教育和幼儿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学对教育划分的产物,人文教育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把人类文化积淀的经验、智慧、情感阅历等精粹等传授给青少年儿童,通过克服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追寻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文化、有品德、有责任感的对社会有用之人,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幼儿各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建立,都强调要培养幼儿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幼儿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人文氛围的培育,为幼儿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进行的人性化教育。

二、当前我国幼儿人文教育的缺失

1.幼儿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我国教育缺乏对幼儿精神世界的有效理解与关照,忽视幼儿人文精神的表达和体验。表现为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知识中心主义”,重智力开发轻情商培树,重理性世界构建轻人文精神启蒙。教育目标狭隘片面,压抑着幼儿天性成长,消耗儿童的兴趣与愿望;教育内容枯燥重书本知识填压轻社会交往训练,重技能训练轻生活情趣熏陶;教学模式机械,重集体规范轻个体自主,重机械识记轻直接尝试或发现,忽视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教育实践上重灌输轻启发、重权威式指导轻对话式平等,教育者对幼儿的学习生活严密安排控制;教育评价上“成绩中心主义”,以成绩作为衡量幼儿发展最重要指标,幼儿身心发展所表现的多元化与差异性被排斥。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幼儿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人文教育缺失。

2.幼儿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

部分幼儿教师重视自身学历知识的培养,轻视社交活动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对幼儿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的教师自身缺少人文素质底蕴,对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理解片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就很难谈上对幼儿的人文素质教育。

3.部分幼儿家长人文素质的缺失

幼儿人文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而许多幼儿家长强调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的家长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朋友和邻里之间的事物漠不关心,导致幼儿从小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还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幼儿在家中整天不闻读书声,只闻炒股声与麻将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均不关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父母如何能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文素质呢。

4.社会环境对幼儿人文关怀的缺失

从社会评价导向上以孩子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为荣,这就迫使在学校教育层面上重视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影响了幼儿教育,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甚至奥数和珠心算。尽管有些家长会让幼儿参加音乐、美术、棋类等特长班学习,但是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孩子能成名成家或者今后升学时能够获得加分,没有从幼儿的兴趣方面考虑孩子本身的需求。

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我国幼儿感受到的是麦当劳、奥特曼的冲击,他们习惯于过圣诞节,津津乐道的是网络游戏带来的,这种以电视文化为标志的西方生活方式既有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优点,也把大量的幼儿吸引到电视和网络前,消耗了幼儿大量的游戏时间,容易把幼儿变成不爱思考和想象的静坐的动物。

三、加强幼儿人文教育的对策

1.加强幼儿人文教育的研究和实施

在幼儿人文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要了解社会对幼儿人文教育的总体要求,了解幼教老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通过专家准确评估幼儿可能达到人文教育水平,制定人文教育课程目标时做到及时有效,最终找到适合幼儿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在幼儿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人文课程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形成幼儿人文教育的合力。

2.加强人文环境的创设

从幼儿园环境上,要通过创设安全、舒适、卫生、美观的物质环境,在教室、走廊、活动室通过悬挂图片、标语等,体现管理的人文性,例如悬挂每个小朋友做好事的照片、设立手工台和小植物角让小朋友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等。在教育中注意考虑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多引导幼儿合作和沟通,尊重多元智能和个性发挥,激励幼儿主动探索;强调对幼儿人格和尊严的尊重,消除违背教育原则和幼儿心理健康的现象。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强化幼儿教师对幼儿园人文教育意义的理解,使其成为拥有幼儿人文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人翁意识,掌握幼儿人文教育的新知识、新理论,尊重幼儿发展特点的人文教育者。

3.在活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人文素质

教育者要多组织活动和实践为幼儿交往创造条件,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比如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观察花草树木、倾听虫鸣鸟叫,启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孩子从事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比如让孩子通过绘画来描绘生活中的美好形象,通过扮演角色歌颂生活中的美好形象;通过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礼貌互助等美德。

4.加强家庭和社区中人文教育资源的参与

幼儿人文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协作一致,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需要各方共同承担起人文教育责任。家长应该改变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如工作积极、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给幼儿以正面上的影响。社区中通过建立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邻里关系,培养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以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设施及活动,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儿,影响幼儿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素质;教育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是目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不能规模上去了,质量下降了,作为承担有成人教育任务的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重视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成人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学校的声誉、发展密切相关。但实际上许多高校的工作却存在不足,制约了成人教育的质量。而要保证教育质量,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文试从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一)高校对其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成人教育一般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教师全部来自兼职。即使有些学校有成人专职教师,但目前,大多还处于不完善状态,这些教师以成人教育管理为主,真正从事专门成人教学工作的教师是非常少的。多数普通高校的成人高教规模近几年来不断扩大,但专职教师队伍几无变化,这种状态远不能适应成教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依托于普通高校,成教的教学任务基本上由本校全日制教师兼职完成,但是成教兼职教师更换比较频繁,不能相对稳定,这对提高成教教学质量非常不利。原因主要在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师资管理机制不利于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的稳定。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教主要是依靠挖掘全日制师资潜力,这样师资管理就形成成教院和校内系(学院)一级共同管理,并以系(学院)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对教师来讲,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调整、成果奖励等待遇以及出路只与科研和全日制教学有关系,而从事成教仅仅只是增加一些经济收入,因此,教师不愿意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成人教育上,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更是如此。

(二)部分承担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师缺乏成教工作思考与研究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有一支庞大的师资队伍作为依托,但是应聘教师缺少对成教事业的责任感,也没有关注成人教育的规律,更没有成教的教学经验。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相脱节,对教学改革缺乏热情。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只能将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和盘搬到成人教学当中,不能满足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脱节的现象。

(三)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在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过程中机械化倾向比较明显。以传授知识为唯一任务,过分偏重于书本知识的讲授,不能有效的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觉得收效不大,产生应付学习的心理。

(四)管理松懈,缺乏制约机制

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成人教师的教学缺少应有的压力和活力,少数教师教学精力不集中,教学工作不到位,部分教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学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部分教师不能按照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材备课,存在着教学要求和实际讲课内容不符的现象。有些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和自行调课现象,个别教师在成人教育的课堂上说一些不负责任或轻视成人教育的语言,在学生中造成不良的影响。缺乏规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考试走过场现象比较明显。面对诸多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却没有严格、科学的评估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承担成人教育任务的普通高校在管理上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从宏观上、从管理层面建立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业合理的教师队伍,同时应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自觉地在成人教育活动中开展学习、研究、反思,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

(一)通过管理提高素质

1 从政府教育管理层面重视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有助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运行政策保证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如把师资队伍中专兼职的比例作以明确规定,在成人教育评估中作为硬性评价指标,建立成人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等。以培训为例:加强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使经费能够落到实处,并在学习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认真作好师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使教师认识到成人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热爱成人教育事业,树立为成人教育事业作贡献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再次,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达到智能统一,智能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培训渠道与方式。国家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成人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这类机构一方面组织系统的正规培训,即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一定的课外实习,使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组织各种短期的单科培训班或研讨会,提供交流。学校应充分利用本校师资力量,建设“老、中、青”学术梯队,实行“传、帮、带”的良好风气,达到培训的目的。改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的待遇,增强吸引力。如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参加业务培训的时数等方面的要求要有别于全日制普通高校教师,专职教师要有别于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保证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权利。多形式、多渠道、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2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应提高实效性。承办函授教育的学校应选派高素质的教师主持面授工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有因主讲教师的不负责任和学识水平、教学水平偏低等因素而导致学员不满,课堂纪律差,出勤率低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在选派教师时,应慎重挑选,从师资质量上把关。只有建立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在普通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成人高教教师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办学部门对成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彻底纠正把成教当作单纯创收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大多数高校难以从全日制教师中定编、落实一些人作为成教专职教师,可以聘请一些已离、退休而热心于成教事业的老教师建立成教专职教师队伍。实行成教兼职教师聘任制,保证兼职教师的相对稳定。建立教师教学考评制度,实行激励机制。成立成教院督导室,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听课检查制度。鼓励开展成人教育教学研究。

(二)通过自主发展提高素质

1 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一旦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应该树立教师专业意识,这是谋求专业发展的动力,很难想象,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把教学当作一种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会获得自身迅速的成长,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做积极的学习者。一个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做一名有效的学习者是必然选择。作为一名有效的学习者,可以为成为优秀教师储备丰富的知识,为高效地解决问题提供基础。作为一名有效的学习者,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思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

篇8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人文素质由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精神素质四方面构成。中学体育老师人文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也对素质教育的事实、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直接影响。本篇论文先是介绍了人文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又针对当前体育教学中老师人文素质的现状,着重论述了形成老师人文素质的积极与消极因素。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里,体育老师的人文素质保证老师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在社会生活中,以社会、文化、伦理等道德品质作为基本特征,通过内化而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的总和叫做人文素质,其又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与精神素质。

人文素质又是中学体育老师思想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体育老师的人文素质高,那么对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体育老师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决定老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了老师们的社会适应性

划分标准不一样、针对的对象不同,那么综合素质的指向也就必然不同。在当前理智主义、科学之上主义的背景之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为中学体育老师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体育老师的人文素质对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重大,应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关注。

因为21世纪,科学技术被融入进新的综合发展中,科学知识的交互渗透和分化发展,又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也日趋明显,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更为紧密。正是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背景,要求中学体育老师需要将教育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以实现知识的全面性,实现素质的综合性。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及文化的激烈竞争之中,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人文素质教育以文史哲为主要内容,为科学素质和综合素质提供支持。人文素质对科学素质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人文教育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中学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综合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决定了专业素质进步与否

中学体育老师的责任也是教书育人,也是建立在教书的基础之上,因而老师的专业素质也直接影响到了其工作的质量。中学体育老师专业素质主要受到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人文素质的意义在于对李享价值的不断追求,只有对理想和自我价值有所追求的人,才能在专业和业务上做出出色的成绩。因而体育老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老师的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就是指的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人的视野和思维产生影响。由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体育老师的需求。总之,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中学体育老师对专业的理解程度。

(三)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引发教师的素质问题。理论虽来自实践中,但真正指导和付诸实践中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困难和阻碍。因而,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受到中学体育老师素质高低影响,然老师的人文素质又是决定和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所以,中学体育老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关系到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四)决定了老师的职业形象,进而对老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大家对体育老师的错误认识,使得中学体育老师极大的流失。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低、职业声望低,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老师的经济收入差,工作辛苦却不受重视,甚至得不到尊重。但是却少有人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特别是 中学体育 老师的人文素质对职业形象和职业声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虑。因为传统的“重文轻武”等观念的影响,再加上人文素质修养不高,使得现阶段中学体育老师的职业形象地位并不高。

(五)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从而也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

受应试教育影响成长起来的中学体育老师,专业素质虽然好,但当其达到某一程度后,就很难再提高。追根究底,还是人文素质对中学体育老师的教学思想、观念、教材内容产生了影响。中学老师无法用文字语言对教学思想、观念及教材进行准确的表述。

二、形成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

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现状并不乐观,而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影响所致。

(一)积极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影响

道德素质形成的客观原因为对师德的培育。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老师的为人师表,要求老师的道德水平要比普通人高。

同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校重视和培育老师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对其培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再就是中学体育的传习式职业特点,使得中学体育老师重视身教,在教学中以身作则,重视榜样示范,这些对于完善和提高人文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八荣八耻”的号召,各行各业以此为契机,进行职业道德体系的建设,在学校教育中更是格外重视。

(二)消极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影响

对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产生影响的消极因素包括:第一,社会转型期,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主义对精神素质的冲击和震撼影响;第二,分科化的教育模式对文化素质的消解;第三,高等院校体育缘系招生体制存在缺陷,对文化素质的形成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第四,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限制了人文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五,传习式的授课方式,也是中学体育老师人文素质较低的原因;现行的评估体系,对提高人文素质缺乏引导作用。

三、结论

中学体育老师的人文素质,是体现知识水平、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工作中需受到中学体育老师的重视。本篇论文的论述,指出了中学体育老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同样也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通过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学体育老师人文素质起到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主要从心理和道德两方面,而消极因素则是从文化和精神两方面,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完善,不断优化中学体育老师的人文素质。(作者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细琴.《中学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影响意义》.《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年第S期

[2]方侠顶.《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运动.20102年第2期

[3]林虹.《中学体育教师角色规范建设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年第3期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德;医学生;人文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传统医德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历经几千年的医学实践,发展,形成了丰富完整、特点鲜明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当下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提供极有助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出现了新的要求和变化,医学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迎来了从传统文化观念向现代思想观念转变的挑战,传统医德对美德伦理的强调极具指导意义,医学生有责任在学习专业科学精神的同时,自觉以中华传统医德律己修身,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儒家文化教导医学生仁者爱人,慎思笃行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之一,医学根植于儒家丰厚文化土壤之上,其历史渊源、学科范式与实践应用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儒重医,医尊儒,儒医相通的传统。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中所谓“医乃仁术”就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纳和阐扬,两者所论述的“仁”是相通的,也是相互印证的[1]。“济世”是儒家人生观的重要思想之一,主张将人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担当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济世为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在于“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学的最高道德准则,仁者爱人是其核心,因此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医护人员应该以救人救病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关爱救治病人;“义”指医生秉承救死扶伤的原则对病人的健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各种危难情况下都能坚守岗位,不放弃任何治愈病患的希望,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礼”指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强调端正医生在与病患沟通,进行诊断治疗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智”是明辨是非善恶,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对于医学生而言,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刻苦钻研,在工作时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掌握必需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巧;“信”指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医生要做到对患者以诚相待,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建立和维护患者的信任,维护患者的隐私权[2]。此外,儒家“中庸之道”强调做事应有恰当的标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在医患纠纷、医闹现象被推向风口浪尖的今天而言,更要求医学生学会把握好为人处事的“度”,掌握好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技巧,恰当地处理临床工作中的种种关系[3],建立彼此包容、和谐关爱的医患关系。

二、道家文化教导医学生淡泊名利、崇尚道德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民族宗教,以“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为基本信仰,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与中医药文化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道教崇尚医术方药,在修道成仙的宗教实践活动中自觉研习医术,作为自救与救人济世的必要手段,本着“内修金丹、外修道德”的宗教伦理实践要求,认为行医施药是一种济世利人的“上功大德”,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之说,充分反映了道教“尚医”的历史传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作为道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道家把“无为”和“虚无”作为世界的本原和规律,万物因道而生。孙思邈要求医生和药物工作者“无欲无求”,恬淡宁静,做“苍生大医”,这样才能不为钱财所惑,不为利累,造福病人,为百姓敬重,否则有悖于医德;另外,同道之间要谦虚谨慎,互相尊重,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不为名累。这种价值观的树立对医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毋庸讳言,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出现了诸如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等见利忘义的行为。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在医学生职业教育中强调以道治身,不以物累、见素抱朴的主张和思想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医学生崇尚道德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佛教文化教导医学生慈悲为怀、心存大爱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2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传统医德产生深远影响。佛教一贯强调慈悲救度之心和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把悲天怜人作为道德的出发点,将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认为一切疾病都是由贪欲、恚、愚痴是三大患造成的,病症只是表象,治愈的关键在于消除患者的“业力障碍”,也就是心理致病因素,摈弃日益扩增的欲望、保持善良纯真的本心、勤于敏锐的思考,才能净化身心,治愈病患。在佛教观念中,不论医者的医术高明与否,都必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推崇慈悲观,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爱的心肠体谅患者,竭尽所能的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孙思选将这种伦理观引入医学,提出医生治病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于医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学习精良纯熟的医术,更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医德,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对患者怀着一颗同情心、怜悯心,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当前的社会中守住医护人员最后的底线,为患者搭建起温暖的港湾,演绎白衣天使的佳话。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道佛三家伦理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医德规范无不带有它们的思想烙印,传统医德及其伦理思想在培养医生的品行修养,实行治病救人的社会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念,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学、思、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但在提倡弘扬中国传统医德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德所依托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建立在封建社会时期,存在封建伦理糟粕,同时由于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比如强调个体道德修养,注重个体自律与自觉,而对外部制度的制约与调节关注不够等。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医德传统,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评价。总之,中华传统医德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医学生本身的行为、素质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医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传承传统医德精髓,完成从传统医德到医师职业精神的转变。

作者:李玉荣 何美 单位:蚌埠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68.

篇10

若追究错别字增多的原因,固然很多,诸如重阅读轻习字,为了应付大量作业书写马虎潦草,受社会用字混乱的不良影响等等。如果撇开上述原因,教师反求诸己,毋庸讳言,识字教学方法不当应是主要原因。

据粗略统计的材料显示,初中学生经常写错写别的字多为常用字,不会写的字多为次常用字,前者多于后者。这是重阅读轻习字、重判断轻表达,认为识字教学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后果。学生识记生字仍停留于机械记忆。课堂上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是用于阅读教学的点缀,浅尝辄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拓宽,表达也随之增广,但由于机械记忆造成的遗忘,使识字用字与表达不同步,于是错别字增多。识字是产生理性思维的前提,二者又同为表达的前提,不会写“潺潺”“汩汩”,难以表达细微的流水声,不会写“涟漪”就不能准确描摹水面上的细小波纹。

不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识字工具,也是识字教学的一大失误。不管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苏教版的教材,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识字、辨字的工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类工具被处理成一般常识,匆匆学过就被束之高阁,最多不过是在考试时出点辨别声符形符位置的游戏式的题目,积极的动态的识字工具被改造为消极的静态的识辨游戏。

初中阶段,无论传授知识还是接受知识,其内容的范围、程度,采用的方式手段,都应高于小学,而识字教学仍然沿用机械记忆,是教与学的倒退。因为小学是集中识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科门类少,学生精力集中,加上教师不厌其烦地变换使用教读、认读、默写、组词说话等手段,以及教材随文给生字加注音,学生虽然对字义、字的用途不甚了了,但由于反复练习、耳濡目染,也能强记住读音和字形。

相反,初中阶段没有时间做那些练习,机械记忆的作用就相对减弱。即便识字、记字多的小学生,由于理解狭窄,口头、书面说话用字少,一部分不常用到的字也会生疏、模糊,以至遗忘。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还不太明显,到了初中就颇为突出。

由于重阅读轻识字,重机械记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求欲,因而一些中学生读书不认真看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书写马马虎虎,丢点少横。有的学生能背出某段某句,写出来错别字夹杂,使原话面目全非。“莫名其妙”被写成“莫明其妙”的学生占全班三分之二,令老师瞠目结舌。有的学生“既、即”“得、地、的”“在”、“再”不分;有的学生读不准“纤、歼、酵”,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们放着“形声字”“形似字”等识字工具不用,仍按小学“合成结构法”记字,混淆字形读音则难以克服。有些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也能感悟到点滴文章内蕴,但总是说不清楚,甚至越说越乱,其症结就是识字少,找不到准确表述这种想法的字词,因而,想法只能停留在模糊概念或判断上。不加强识字而希冀这样的学生迅速改变现状能成为可能吗?

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一是从生活中直接学;二是从课本中间接学;除此之外,就是跟老师学。因而老师的语言示范十分重要。无论课内外,老师的语言都必须准确生动,词汇丰富,随时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嵌入自己的语言中,侃侃而谈,娓娓动听。遗憾的是有的课堂教学将启发式扭曲成内容肤浅、方式简单的提问式,教学用语限于“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回答则更简单。长此以往,学生被磨去了学习兴趣,抑制了说话欲望,表达能力萎缩成只能用简单的词说出简单的判断,怎能不木讷拘谨?言为心声,情感的宣泄,道理的剖析,信息的传输全靠语言。有人评论于漪的教学语言充满激情,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她为学生作出了准确使用语言的示范。学生从老师身边、课本里同时学习语言,熏染所致,也能出口成章,发展了对字与词的把握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