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考研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经济学考研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经济学考研方向

篇1

【关键词】高校就业;劳动经济学;形势

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在择业的选择上应该能够向着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的方向考虑,多到基层就业,或者选择自主创业。

从2003年,高校应届生数量就开始以跳跃式的幅度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而今年各大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又少之又少,就业压力较大。有时候,一个工作岗位会吸引数百名以上的求职者,或者数千名竞争者,令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出现回暖现象,中国经济又恢复得比较快,工作岗位依然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学生质量也越来越差;其次由于社会提供的招聘岗位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大学生逐渐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

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的难易。现在读一所大学,光学费就很贵,而出来就业,招聘单位不仅挑剔学校,而且在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大学生对高中也是很挑剔,边远的地方不想去,待遇不好也不想去,这些都导致了就业的难易。

2 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

从“供需均衡”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把各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看作是社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品,社会劳动力需求市场是需求方的话。那么只有当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点时,社会才不会存在失业现象[1]。如图1所示

也就是说只有当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A点时,供需之间才能达到平衡。而此时供需之间供需平衡量为0Q1,均衡价为0P1。但是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后,那么图1就变成了图2。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大时,供给曲线S向下平移到了S’,而劳动力的需求根本不能满足巨大的供给量。因此,需求曲线D也相应的向上平移到D’。此时就出现了新的供需曲线交于A’,形成了一个新的供给平衡。但这时的均衡收入为0P2[2]。

因此,看着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不少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读书的出路——考研,或者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在家待业等待岗位的到来,但是他们自己无法保证等待是否是更好的选择,于是出现了很多自愿失业人员,俗话说: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说法,比比皆是。

Ld:代表市场上所需求的劳动力总量;Ls代表市场上所提供的劳动力总数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正是表明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自愿失业。当Ls与Ld相交于E点时,劳动供给方和劳动需求方在0Wo的工资报酬上达到均衡,此时劳动力供给平衡,数量为0Lo。但是这个图仅表现出在0Wo的工资报酬下,整个劳动力供给方仅有0-Lo的毕业生选择就业,仍有Lo-Lf的毕业生选择自动放弃就业,因此而形成自愿失业的现象[3]。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少学者认为是跟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过高有关,不过也有的学者则认为这是大学毕业生是对自身的价值定位标准不同所导致,定位点不同,所以等待。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的工作。

3 用劳动经济学原理分析就业取向

大学生毕业之后,往往会有两种打算,即要么考研,要么就业。

3.1 考研的认识。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提出,现在本科生越来越多,但是有的单位所需要的本科学历往往不行了,为了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考研,读三年研究生,不仅可以增加知识的专业性,而且也能够为以后就业,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

近年来,考研究生的大军也越来越多,考研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对于专业的选择也需要慎重,应该选择热门好就业的专业区读,否则出来也是不好找工作。如有的学生选择热门的金融专业,不仅未来收入可观,而且这个行业发展很大。通过劳动经济学的学习可知,研究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多大的上升空间而且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

3.2 就业的觉悟方面来说。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明白毕业后的工作不好找,必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时候,还学习了其他一系列的知识,如考取一些资格证书,像会计、计算机等级考试、驾照、英语等级考试等,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为大学生的资格认证提供了更好的证明。大部分毕业学生在每次的招聘中都积极的去参加,但是应聘上的毕竟是少数,剩下的未能找到工作的则会选择销售等行业。等到有机会参加正规单位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投入到浩荡的公务员之中。每年有很多的公务员考试,但是录取的名额却很少,录取的比例甚至达到上千比一。虽然如此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义无返顾的投入到公务员考试之中。主要原因在于企事业单位的稳定性和各种保障的全面。

通过学习劳动经济学我们知道,现在的市场是劳动力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具有主动权,所以在选择用人的时候,会盲目的提出很高的录取条件,他们不用担心招不到人。而他们所提出的条件在工作的时候根本就用不到,只是盲目的提高用人条件,造成了近年来网上“研究生去卖猪肉”的新闻报道。所以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在大学期间应该学到真正用得到的知识,而不是仅仅靠一张文凭就想找到一份工作,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文凭。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知识的学习。增强自我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我觉得只要我们摆正心态我相信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较好的的工作,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定会走向成功。

4 改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和建议

4.1 应对社会上供大于求的现状,大学是否还应该扩招。

目前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但平均每人享受的教育却急剧的减少,一个礼拜才20几节课,还有一些值不值得开的课程就不需要提了。所以现行的教育机制并不是最好的,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所以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4.2 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不仅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能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体系,通过完善的就业服务信息,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4.3 国家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通过一些就业宣讲会,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如西部、基层去工作,或者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以及人才在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事业单位的流动等政策。

对于去西部工作,大学生心中有着许多的困惑: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能否落实,是否还回得来,回来后就业压力是否更大;去农村工作,户口、社会保障等问题如何办;搞自主创业,怎么解决资金缺、注册难、审计难等问题。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区、出系统要交费的政策障碍。

4.4 从学生自身方面思考。

由于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往往是心高气盛,过高的看重自己,认为自己一定要每月拿多少钱多少钱,殊不知,正是这样不正确的心态导致自己就业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应正确估价自己,正视现实,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就业观。由于大学生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大学期间,应该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不反对在有空余时间下去做一下兼职,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应在学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做这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首先学好自己的学习,因为学习还是第一位的。所以,大学生要有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霞.《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2003年度滚动课题:《高校产权变革与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2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与专业性质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正从传统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转变。调查表明(表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快速下降,但就业比重仍远高于产值比重,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仍然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大量的从业人员。而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就业机会多,非农专业比较受青睐[3]。事实也是如此,安徽农业大学2006—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12.72%从事金融会计;14.51%选择考研或出国;13.39%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行列或事业单位;公司行政管理或销售是普遍选择,占总人数近40%,其余近20%学生自己创业或等待就业(表2)。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变化,各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了这些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经济、贸易、金融、市场营销、财会等课程约占授课课时的2/3以上,原有的农经课程中比较重要的畜牧、林业、渔业课程都取消。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农经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城市中二、三产业就业,但由于以就业为培养目标,各个非农课程之间缺乏明显的关系,而且非农课程开设过多,受学时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讲授,学生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这些问题都困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继续发展。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大,然而离农、非农课程增设又冲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农业性质,新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经就业方向偏离农业领域。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课程设置要求与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土地规模经营推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即现代工业产品如机械、化肥、燃料、电力大量投入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服务业理念进行经营管理,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几乎可以做到没有体力的投入,但智力的投入因素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不仅仅要懂得生产、还要懂得生产各个环节与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更要懂得融资与经营,甚至为了规避市场风险还需要懂得期货等现代经济理论。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内涵也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农、离农课程日益增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现象普遍,这既是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现代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在实践中没有明确定位,各高校农经学院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非农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也不清楚,导致农经课程体系改革中所设置的非农、离农专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既不为学生理解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综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按照当前各高校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针对该目标,当前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首先,在农经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复合型特点的课程基本都有设置,但体现应用型特点的课程设置仅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而且大多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由于三、四年级是学生考研、参加国考和省考的黄金时间,为节约时间备考,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得不草草结束,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也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导致农林经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无法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其次,由于把农经人才的就业岗位定义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导致开设过多的非农、离农课程。很明显,农经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界定虽然迎合了大多数毕业生“跳农门”的想法,但同时也导致大多数毕业生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涉农行业的意识。

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现代农业的需求,增加非农课程设置必不可少,然而过分重视非农、离农课程开设,而不注重与农经发展实际需求的关系又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倍感茫然,专业兴趣渐渐失去。要培养综合性人才,就要多开新课,这无形就分散了涉农课程的学习精力,而且减少了实用性人才培养时间。要化解以上矛盾必须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入手,以培养实用性、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对农林经济管理课程进行重大改革。

(一)增设农林牧渔课程,增强农经专业“农学”性质的认识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而设置过多的非农、离农课程反而模糊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质特征。以至于作为一级学科的农林经济管理在我国是设置在管理学门类下的[4]。而在农业十分发达的美国,农业经济管理则是置于农学与农业经营学科群之下,并未脱离农业本身[5]。为此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首先要正本清源,恢复农经专业“农业”的本质,增设农林牧渔业课程,但教授重点不是种养殖具体方法,而是农林牧渔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是什么?现代农业不再是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智力劳动,是充分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服务理论,在农业生产的播肥、犁地、旋耕、播种、灌溉、除草、打药、收割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工厂式生产方式。可见,学生必须了解农林牧渔业基本特性,至少掌握1-3种自己感兴趣的农业生产特性,以此了解非农资源何时何地如何有效地和农业资源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增设农林牧渔课程,加强学生对农学课程的认识。

(二)按照现代农业的逻辑关系设置非农课程,增强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地方不仅仅是引入现代技术、管理和服务,提高生产效率,还在于现代农业还通过对农产品的仓储、加工、营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体现现代种养殖业对现代管理和服务理论的需求的课程[6],如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及时开设农业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现代农业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次按照农产品的种养殖业、农产品流通、加工、销售、营销、与对外贸易等顺序进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农业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而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学习。并通过重点掌握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的生物特性、生产技术,逐步延伸产业链学习,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认识。

(三)增加农经专业实习,加强学生对农经问题的认识

农经专业实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调查和写报告,而要深入农村重点了解农村情况,了解农村所需,只有全面认识现代农业全过程、现代农村基本情况,才能够从中认识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思想准备。首先,通过增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学时增强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专业实习可以分3次进行,每学年安排一次。第一次实习为专业认知实习,依托专业基础课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第二次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农业是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念而建立的工厂式农业,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即是农活也未必干得好。第三次为各学年分别进行专业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这些专业实习,学生直观感受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究竟是做什么的,自己的未来能够干什么。其次,布置任务,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会比较多,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会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更加用心,正所谓带着问题学习,效率应该更高。当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农业的所有环节后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选修课程分解为非农课程和涉农专业核心课程

篇3

关 键 词:法学专业;复合型专业;法务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68-02

一、设置法务金融复合型专业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比较明显,就业难的问题较其他专业更为突出。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0~2012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法学本科专业在3年里都因就业率落后被列入“红牌”专业。现实表明,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据调查,当前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法学、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不断扩大。从专业的适用性来看,法务金融专业人才不仅适用于法律和金融部门,又能适用于一切与金融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因此,法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适用领域宽广,必然会提高专业就业率。

2.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关键是特色化教育,设置法务金融专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3. 符合高等教育创新的需要。《纲要》 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设置法务金融专业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而进行的教育创新,是法学教育改革中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法务金融专业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法务金融专业只是在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进行试点, 2010年招生一个班。该院对大量的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论证, 被调查的金融单位无一例外都欢迎法务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 这一方面是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面较广, 比单一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开展,还是金融业务创新,这些复合型人才比单一型人才都有特有的优势,是金融机构不可或缺的。

目前国外也没有专门的法务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先例, 但有类似复合型专业的经验做法可供参考。在美国的大学有法律与经济(含金融)相结合的专业,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法学院中开设相应的法律经济学方向, 二是在经济学院中开设相应的法律经济学方向。在第一种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的法律经济分析专业,该专业是哈佛大学很强的一个专业,许多教授具有经济学与法学双博士,从不同领域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在经济学院中开设法律经济学是美国大学的普遍做法,其中最有名的莫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其对美国法学的贡献是举世闻名的,同芝加哥法学院一起成为法律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发源地”。

三、法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

(一)人才培养方案思路

法务金融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其主要是将法学与金融学两个专业进行复合,法务金融专业人才应知法律,懂金融,除了懂这两行业外,还有一些必备的基本功需要掌握,如对经济规律的了解,懂得看财务会计报表等。因此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法务金融类专业学生可开设经济、会计方面的相关课程。

(二)主要课程设置

1. 专业基础课设置。 专业基础课是一个专业所必须了解的学科,法务金融专业需要法学和金融学两方面基础知识结合。法学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商法学、行政法学及诉讼法学;金融类专业基础课包括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方面课程。

2. 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法务金融类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面主要以金融业为主,金融业又主要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为主,为适应人才行业发展需要该专业应以行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可分四类设置:第一类是所有行业必备的法律课程,主要是合同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这些课程主要以民商法方面的法律为主。第二类是不同行业所需的不同法学课程,主要是银行法学、保险法学、证券法学等方面课程。第三类是不同金融业所需的不同金融业课程。主要以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和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两条线设置。如针对银行业可开设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信用管理学、投资银行学、公司金融等金融业务经营课程;针对监管方面可开设银行监管学、保险监管学及证券监管学、风险管理学等方面课程。第四类是金融监管法律。金融业是一个需要重点监管的行业,金融监管法也是金融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可开设中央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监管法及保险监管法等方面的金融监管法律课程。

3. 选修课设置。 法务金融专业选修课设置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二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本科教育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但也要顾及少部分研究型人才升级需要,如考研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懂金融的法学类人才, 这类人才的执业需以拥有司法考试资格为最佳条件, 因此该培养方案可适当设置满足司法考试的课程,如民法专题研究、刑法专题研究、商法和经济法专题研究、诉讼法专题研究、理论法学专题研究等课程。 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主要针对将来学生考研而设置, 在金融行业中主要以民商法为主, 因此法务金融专业设置中的法学更多的是民商法类课程, 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可适当增加民商法类之外的课程,如刑法、行政法或国际法方面的课程。在金融类课程中,由于金融业中银行业是主要行业,而且银行业也是需求人才最多的行业, 因此在研究该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可适当增加银行业方面的课程。

篇4

[关键词]高校 运动训练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佘艳丽(1977-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88-02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河南省作为人口最多的省,本身的就业形势就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有1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有75万人以上。2012年河南省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达50万人,高校毕业生37.2万人,加上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需要安排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200多万人,而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约为100万个,缺口达100万以上。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问题,学生本身的素质不高以及相对狭窄的就业领域,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本文在近年来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学生的就业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趋势,结合河南省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分析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以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能和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技能,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使他们的个人愿望、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事业开端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商丘师院、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五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2010、2011、2012届共15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比例

从右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凡进必考”政策以及2009年招聘特岗教师政策的出台,在教育部门等事业单位就职的毕业生近年来略有上升;国家公务员由于竞争日益激烈,2010~2012年在国家党政机关任职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有所下降,这与岗位招考中招收体育类公务员的人数减少有关;目前灵活就业人数占据最大份额;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流向中,考研深造、参军、自主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业质量下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运动训练专业的就业特征:毕业生就业去向与自身专业方向偏离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主要是灵活就业,其次是在教育事业单位任职,灵活就业的比重要明显高于教育事业单位,这说明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造成就业方向与自身专业方向相违背的尴尬局面。目前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正在逐步偏离培养目标,就业路子逐渐变窄。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常态化。

(三)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点

1.专业突出且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相对不尽如人意。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主要集中在运动队和中学。因专业特点十分突出,该专业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有很大差距。他们入校后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运动的学习上,忽视对专业以外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底蕴不足,知识面过窄。另外,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他们逐渐形成了不拘小节,遇事缺乏理性分析的性格特点。一部分中学生生源,虽然文化底蕴相对较好,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轻松,但是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懒散班级氛围的影响,开始降低对自身的要求,逃课、上网、玩游戏成了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顺利毕业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有些学校仅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英语达到校内二级或者省级英语三级,过低的学业要求导致考研人数过少。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考研情况为例,该校考研率不到10%。在就业过程中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求职的理性思考,没有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人文素质缺乏,这些成为他们就业和择业的主要瓶颈。

2.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导致人才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原有的精英培养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质的转变,慢慢转向大众化的教学模式。拉动内需的扩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在逐渐缩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2005~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338万、413万和495万,2008年毕业生数量更是达到了532万,由此可以看出,精英教育早已转化为大众教育,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办学特点、生源状况,尽量克服困难,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拓宽口径,使学生不仅能从事教练员和教师的工作,而且可以凭借自身特有的智能结构,参与其他行业的竞争。

3.就业观念过于陈旧,目标期望值过高。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大都是80后、90后,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总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理应属于上流人群,应该享受既体面又丰厚的工资待遇。有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大部分都集中在公办学校、公务员、高校等事业单位,以求得稳定的待遇和好名声,其中在就业地域上,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而乡镇、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待遇如何优厚,也无人问津。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对工作环境也有很高的期望,一步到位、坐享其成的思想比较严重。除了很高的期望,还有从众心理、犹豫不定、盲目选择等不良心态。社会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观念的超前或滞后,甚至是所学的专业和自身性别,也会带来各种心理冲突和烦恼,严重影响就业比例。

二、改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

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在课程门类、课程设置、课程数量上缺乏专业特色。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应存在差异,毕业生就业走向呈扩散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制定培养目标。高校适当调整生源的结构,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进行分流培养。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不仅能保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根本。目前来看,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只局限在培养专业教练和专职体育教师上,培养层面过于狭窄。

建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长效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转变思路,既要考虑国家总体宏观规划,又要考虑当地社会市场需求。面对社会上各级各地师资不均或逐渐减少的情况,及时更新培养目标,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扩大就业岗位,同时,不同地方必然存在不同的生存环境,要因地制宜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残疾人体育、老年体育、社区体育、农民体育、商业体育等,重点综合体育大学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高素质的竞技运动人才和体育专门人才上,这样才能使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走上长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取长补短,更新就业观念

学习和发展国外运动训练专业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水平。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当前国内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能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如何能够让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好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另外,更新毕业生择业和创业的观念,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的就业理念,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坦然地面对就业现状,积极调整自我,认识自我,冷静务实,主动寻找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是在社会中立足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谋出路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加强就业指导,及时就业信息

加强就业指导不仅要形式多样,而且要全面有效。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而是整所学校的共同任务。加强和政府部门、人才机构、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有机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织召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校园招聘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宣传海报、报刊等形式公布学校收集到的各种用人信息。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就业的法宝

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不仅要经受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考验,也要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调控和限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阅历不够,即使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素养,也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存在片面的认识。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梳理自身的专业知识脉络,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在求职过程中尽量扬长避短,冷静、理性面对就业,做好充分的面试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徐仁权.大学生择业误区分析[J].江苏高教,2003(6).

[2]霍红,欧雪松,蒲鸿春.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双元制教育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问题以及困难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了人力以及物力等教学资源的利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帮助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独立两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以及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专业优势明显,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度高。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名牌效应,吸收母体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共享母体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公办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独立学院从享受同母体一致的学历文凭到颁发独立学院学历证书,母体品牌优势逐渐丧失。许多富裕家庭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而与此同时,更多的民办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选择与企业相联系,定岗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强,成为独立学院毕业学生在选择就业时遇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独立学院的发展正面临生源减少与生存空间挤压。

二、德国教育培训经验

近几年,就业市场"招工难、就业难",这看似矛盾的结构性"用工荒"现象,凸显了国内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而在德国,超过六成年轻人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很少出现企业"用工荒"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其秘诀之一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所谓的"双元",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学校和企业完美结合,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供良好保障。一般来讲,德国人初中毕业后,即16岁左右就可申请参加职业培训,不过也有很多高中毕业生放弃申请大学,而是参加职业培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并不是直接到职业学校报名,而是先找企业。他们首先找到招收学徒的企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到当地职业学校报名。

职业培训时间依专业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是2年到3年半不等,学生每周花一至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三至四天在企业里进行实践操作。他们有时也会按星期"倒班",例如一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这些都依培训合同而定。

职业学校多由地方政府设立,负责教授学徒理论知识,不过,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技能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学习数学、德语、社会学等基础课程,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技术,还包括提高学生个人管理、社交、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充当主导力量。他们负责提供培训岗位,并为学徒提供一定补贴,补贴金额通常为正式员工薪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培训结束后,学徒通过考试可获得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技工证书。"双元制"培训结束,就职开始。

三、培养应用性人才

针对当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我国独立学院特点,培育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是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应用性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

1、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针对我国的国情让每一位在校学生与企业相联系,难度是非常大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窗口,这就要求老师即能讲理论知识,又能懂实践,要上得了课堂,也进得了企业。学院一方面应为自有教师提供实践平台,让老师积累职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在教学中引进一些资历高,经验足的商界人士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充实实践知识。使得课堂教学不仅是停留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要求,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

2、课程建设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发展的方向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在再次深造和职场工作方面都是极为有利的。以我 系为例,在针对德语系高年级学生即将面对就业,再深造的境况,我院一直在重视培养学生德语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兼顾一些基础经济,商务专业知识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与经济系,管理系合作,为学生在学习经济方面知识提供足够的中文知识储备。我系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核心课程,这当中包含的课程有德语国家概况,文学选读,语言学,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另外一类是专业延展课程,主要是经济类课程,例如:经济学原理,外贸德语,市场营销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684学时,专业延展课程有450学时,要求学生在三到四学期完成。这对于那些即将面对就业,考研的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负担。若培养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就可以使学生能依据自身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学习。

结合德国的成功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量身打造的课程,已成为我系新一步的教育计划。具体办法是专业方向划分制度:把学生分为经济类方向和语言文学方向。学生在大学第四学期末选择专业方向,从第五学期开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就会有所不同。在 统一的基础课程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取选修课程。

长期来,语言学在国内德语专业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总课时量偏少。而在德国,语言学作为基础必修学科,与文学、翻译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学科方向并重,甚至有过之。所以无论学生选择哪个专业方向,语言学都应是必修学科。例如作为经济类方向的学生,需要修满一学期,但作为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需要修满三个学期,深入的了解语言学知识,是学好德语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今后考研或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准备就业或者出国深造经济方向的学生,设了一整套的德语经济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经济德语,企业管理概述等课程,为学生在经济专业方面贮备充足的单词量,以及普及对经济课程概况的初步了解,使学生适应从语言学习过渡到语言的实践应用;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市场营销,外贸德语,商务信函等一系列专业经济课程,以达到为学生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目的。在大四学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专业经济知识的课程,例如企业管理,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等。给学生提供更大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课,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

3、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具

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4、教材选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直接引用德国原版资料,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中国专业教材不足,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德语原版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或拓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5、课程的评分标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保证

在经济课程学习中,笔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很多课堂练习,小组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评分应来自两方面。平时成绩以及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可根据平时出勤,小组作业,个人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考试也可根据课程要求有口试,笔试以及完成项目为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 Models of Teaching[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72.

[2]王良秋.关于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篇6

城市发展的操盘者

你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什么感受呢?复杂?是的。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各个领域,为了使各方面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城市规划专业就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它是城市的“操盘者”,保证城市各项建设的合理有序发展。它是建设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手段。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把城市规划好,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基本都是隶属于建筑学院下的,虽说同为设计类专业,但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城市规划是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大于建筑设计,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其实现的时程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描绘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完美蓝图。而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可以这么说,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由于研究针对的“城市”是一个具有极强社会特征的对象,因此虽然研究成果大部分以图纸形式表达,却比其他工程类学科需要多得多的社会科学知识。经合理布局的城市空间既要满足美学要求和技术要求(道路管道、房屋结构、环境保护等要求),也要符合经济、政治等社会要求,而城市规划专业就是使学生逐步在实践中学会综合、优化地运用与城市有关的众多文、理知识,寻找城市空间布置的更佳方式。

“操盘手”的职业素养

说到城市规划学什么,正如咱们前面所说的那样,该学科授课内容广泛,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还有建筑设计等都是城市规划学习的基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美术、道路交通、测量、市政规划、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社会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结构等都是授课内容。当然,也许令人更感兴趣的还是到外地进行实际规划实践,在校外居住区进行居民调查,去旅游地进行美术写生,到规划管理部门参与管理实践等都是实践性很强、很有意思的活动。和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我们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从刚进校门就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一般来说,第一年是对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钢笔画、水彩、水粉、工具墨线、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这些主要是培养一种基本技能和空间的概念,属于基本功的锻炼环节;大二到大三主要学习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例如设计托幼建筑、设计住宅、设计小型餐厅等。学习建筑设计的时候,是非常有趣的,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当然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可行性基础之上的;而大三下学期到大五就是对规划不断深入的研究了,从住宅小区的规划到总体规划,再到城市中心区设计等等。总之,五年的大学学习给我感觉就是六个字――时间紧,任务重。可能老师一节课讲的内容,自己私下要花几倍的时间去理解、去动手实践;但同时大量的实践与参观活动能极大开阔我们的眼界,增加社会阅历,毕业后工作也能较快上手。还有一点就是大家都关注的美术加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大体都会在学生入学加试美术科目,但事实证明入学前是否学过美术不是关键问题,入学以后一样可以学好。而且最重要的不是绘画技能,而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学好美术对于把握建筑中最难把握的感性因素非常重要,因为感性思维和整个学科的理性思维互补共鸣,尤其是整体思维和综合感知。学校一般会在大一的时候开设美术课程,给大家以手绘方面的指导。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在计算机制图为主的今天手绘就不重要了。其实城市规划的人员在进行方案推敲的时候,还是要依靠草图纸和草图笔的。对咱们这行来说,手绘就是通用货币且永不贬值。

“操盘手”的就业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划师也像一位医生。当一个人需要确诊自己得的什么病,比起选择年轻的新手,相信他更愿选择一个年纪稍大的专家。这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因为他相信老专家经历的、见识过的会更多。城市规划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看得多、见识广的规划师,往往能像老医生专家那样“望闻问切,察言观色”便能“诊断”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症结,并“对症下药”,“开”出针对问题的近期、远期规划“处方”。而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两个途径――一是继续深造,比如考研,比如出国;二是参加工作。

深造――我们都知道,考研或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对于规划专业来说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规划是一项统筹安排的工作,更多对学术的研究、对世界更大范围的感知,都是一种积累。在这方面英国的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工作――毕业后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与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通过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在规划管理局、土地管理局、住宅发展局、建设委员会等城建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等政府宏观调控部门从事城建管理与课题研究,有很多市长就是规划专业出身;还可以到规划设计院、建筑科学研究院或高等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从事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方面的工程设计研究或教学工作等。

篇7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弹性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AD-026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功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作为应用型极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首当其冲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观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乘着转型发展的东风,服务于地方,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服务地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甚至在许多大学的宣传里,认为一般好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专门培养白领高级管理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蓝领,如果把学校定性为应用型大学,则会有降低学校规格的嫌疑。但根据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因此,不止是地方高校要面临转型,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应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提高地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合理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进行转型发展的首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时刻关注当前社会人才观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高校,就应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应社会之所需,培养出来的才是人才,方能有用武之地。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科学构建应用技术型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与保障。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遵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共同限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第五学期开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细分,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考虑部分考研学生和立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应用技能课程模块则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下又分为投资理财方向和税务筹划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法律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同限选课是所有专业都应选修的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图1)

(一)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税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将这些基础知识精讲,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做到灵活应用,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等。

另外,建议在财务管理原理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之间增设中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学生在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相关原理之后,达到灵活应用,有助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与提高,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从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等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娴熟连贯起来,并从微观层面可以更熟练地操控企业各个阶段的战略规划,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建议在基础课程阶段采用注会教材,注会教材难度大、内容深、起点高,不适合作为初级阶段选用教材,如财务管理原理,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没有任何的基础,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选择注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应选用高质量的本科教材,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用自编教材,成功学院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自编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教材,理论清晰,突出实践与应用,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二)选修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兼顾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需求,还有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养成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深造学生的需要,重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就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比如,沙盘模拟、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实验等课程,进行顶岗实习,岗位模拟训练,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和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在寒、暑假由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活动,社会实习一般是在第七学期所有课程结束之后联系实习单位,在财务类岗位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并在实习结束后给出评分,而往往校内实习教师又是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所以又可以针对学生论文选题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际调研,把调研得出来的数据和结论用于论文写作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物,既可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规范性研究所带来的抄袭,降低重合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提高其实习和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加课堂案例教学的比重。教师可以搜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以实际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兴趣学,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筹资管理时,可以结合当前热议――阿里巴巴在美国IPO成功上市,成功募集资金达到250亿美元,投资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达到了2,150亿美元,通过此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阿里巴巴上市之旅,采用发行股票方式IPO筹集资金,公司价值评估等知识。课堂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转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房贷政策,提出个人住房贷款哪种形式更划算,一把付还是首付加贷款,还款方式是选择等额本金、等额本息还是双周供,根据手中现有资金及未来预期资金,选择多长时间的贷款期限,等等,做出最优购房决策。

考核形式由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岗位角色模拟实验、分组辩论、课堂报告、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等几部分组成。随堂测验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测验,能够紧抓学生的心,督促其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到课率,对授课老师也能起到教学反馈的作用。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安排,学生分组充当不同的管理角色,分组运营企业,以资金盈余和获得情况来评判企业运营状况,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岗位角色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报告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公司资料,加工整理数据,制作PPT,进行案例讲解和答辩,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师根据答辩情况和分析报告给出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面试做铺垫。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是由教师提前出12套试题库,期末考试时随机抽取套题,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水平。多种考核方式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并举,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者,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进步与提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应遵循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去企业实地调研或跟踪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实际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财务经理、总监、注册会计师等来培训或做讲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在政策奖励方面适当向积极创新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实践,提升专业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顺利进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娇娆,黄基廷,闫萌萌,王华.CDIO模式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样态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7.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校英语教育 职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67-02

1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2008年9月,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随之迅速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向全球扩展。随后,金融危机逐渐转向实体经济,重创了各国的投资、贸易、服务等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外向型经济遭到冲击,以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进一步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及相关一揽子措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以行动实践“不搞保护主义”的承诺。中国政府多次组织投资贸易促进团赴海外扩大经贸合作,保持低关税水平,坚持以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不以提高贸易和投资壁垒相威胁。

尽管中国没有在金融上遭受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的情势下,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中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经济危机也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遭遇了冷冬。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最深的三个困难群体,分别是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2009年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带来不利影响,2008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市场显现了冬天气息,2008年前三季度,登记失业率为4%,第四季度,登记失业率上升到4.2%,它标志着连续数年的登记失业率下降趋势停止。就高校毕业生来说,金融危机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据统计,历年有70%的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去。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是611万,比2008年增加了54万,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比过去更大。《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上表示,同龄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农民工收入现在水平逐步趋向一致,有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供大于需的状况是因为高校不断扩招的结果。

在高等教育方面,经济危机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冲击也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入思考。在高校英语教育方面,尽管大学英语在目前仍在大多数高校受到特别重视(如体现在课时设置、学位获得条件、奖学金、评优等),然而,从高等教育的结果来看,英语教育在目前的成效尚不明显。例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多数从事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工作,如翻译、进出口业务等,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的使用方面形成两极分化,一极是通过在国内和国外继续深造,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另一极是学而无用武之地。英语教育的最终“产品”未能满足社会各种行业的需求,是英语高等教育失败以至于不断受质疑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就业变得脆弱的基本原因。

2 探索中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经济危机使高校曾经受到热捧的金融、国际贸易、英语等专业渐渐降温。英语专业以及英语教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受到相当重视。因为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要与世界接轨,要聆听世界的声音,并让世界认识我们,就必须能够广泛地沟通和交流。毋庸置疑,在过去的20年里,大学英语教育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做出了显著贡献。,也为市场经济培养了大量的外语外贸人才。然而,自90年代末期以来,大学英语教育受到来自社会的多方面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位与英语四六级挂钩:英语知识的应用性不强等。

针对上述批评,高等学校对英语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在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中采用新题型和分值计算标准;取消学位与四六级的挂钩:采取英语分级教学等。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英语教育方面的改革走的更远,规定大学期间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申请免修英语。例如,宁波工程学院规定,在每年4月底之前,达到全国英语等级四级考试425分及以上的一年级学生,可在5月1日至6月lO日之间申请免修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Ⅳ,之后自修或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二年级英语提高班,所修课程可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的学分。申请免修学生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成绩在425分~461分区间的,其《大学英语》课程成绩认定为70分,462分~497分区间的认定为75分,498分~532分区间的认定为80分,533分~568分区间的认定为85分,569分~603分区间的认定为90分,604分~639分区间的认定为95分,640以上认定为100分。。做出类似规定的高校还有上海大学、淮阴工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尽管这些高校的改革大多是在2007年以后实施的,目前的效果尚无法评估,但其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效仿,并着手进行相关培养方案的修订。

显然,这些举措是对社会各方面批评的积极回应。从对英语的盲目追捧到慢慢冷静下来,人们开始反思,撇开各类升学考试不谈,英语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要全民动员?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的朱清时曾经在两会上表示,目前中国人过分注重英语教育,已经到了强力轰炸的地步,他以自己吃了太多鸡,看见鸡肉都没有食欲作比喻,认为英语教育已经超过正常比例,反复背单词的教育会使创新能力降低,过分依赖课本。

然而,认真分析一下多数改革的方案,不难发现,迄今为止的改革主要是两种思路:一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探索英语教学的更有效方法,以解决英语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二是反思英语学习的注重是否矫枉过正,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学生适当减少英语的学习时间,以保证其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专业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上。第二种改革的思路可以作两种相反的解读。一种是积极地。即可以理解为其假设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因而可以“毕业”了。第二种是消极的。即可以理解为以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这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语言极限”,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或者,以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多数在工作中较少接触英语,更不用说

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了。

3 高校英语教育的职业定位的偏颇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存在职业定位的偏颇。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在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奠定专业基础。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的课程多为语言学、翻译、英美文学等。尽管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诸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等课程,但充其量也是在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多开设几门商务谈判、进出口实务等课程。并且,在最终学位授予的类别上,或颁发文学学位,或颁发经济学、管理学学位。这意味着我国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内容,而没有自己的一套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英美文学名著、英语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等对于英美国家的学生了解本国语言特点、本国文学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我们对文学、汉语、古汉语的研究。了解外国文化和语言习惯及其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语言对于他们更多的是交流、沟通和获取信息的工具。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不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英语则顶多能成为其工作语言。但花费四年的时间去学习语言学的理论和文学名句,可能与其将来的职业方向有较大出入。

对于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深入掌握英美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研习英美文学名著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英语既是其工作语言,是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也是学术研究的对象和客体,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在经历十年左右的高中前英语学习后,英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表达方式、习惯用语已经形成相当的积累,自学能力也基本养成。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是深化和继续积累的过程。如词汇量的增加、有关文书的写作、专业英语的学习等。

从英语在多数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应用程度上看,由于目前的中考和高考选拔制度仍未改变,英语作为各类考试的必考科目决定了大学前是不能弃英语于不顾的。实际上,大学期间的英语如果能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能与国内、国际的时事相联系,则既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的语言工具,也可以作为获取第一手国际信息的手段,如此,英语的工具价值将得到最佳体现。

目前的非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在我国高校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以分析讲授课文为主的方式,即分析句型、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单词和词组的讲授方法。另一种是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即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学英语的学习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师课堂讲授,具体分为听说课程和读写译课程。二是是学生通过学习软件自学。传统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第接收知识,机械地记忆,而不是主动地去查阅词典,自主分析,自己寻找重要信息。新方法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大学前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应试教育,应用能力差。因此,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采取讲授加自主学习的双管齐下的模式。

尽管针对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是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在未来劳动力的适用问题,许多学生一旦毕业就与英语彻底“决裂”。由此,才引发了一些高校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社会和学校多年的问题,转而实施免修制度。

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模式,都未能与学生的职业方向联系在一起,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仍是应试(即考研、四六级、出国、奖学金等)。学生无从接触英语与其未来职业方向的联系,因而也就物内在的动力去学习。

4 改革方向

经济危机已经历经一年,世界经济正逐渐回暖,在此,反思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足以及高校英语教育的问题,并对高等英语教育的模式深入分析具有格外意义。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英语专业就业的单一性,也对其将来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

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教会学生将英语作为获取第一手时事、专业方面知识的工具,而不是视英语为大学课程的额外负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周围的商品、服务、人与事等都包含大量的“国际因素”,只有了解英语,才能生活工作地更好,因此,完全放弃英语的学习是不现实的。

篇9

关键词: 麦可思数据 就业价值取向 对策建议

一、基于麦可思数据①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麦可思从2010届到2015届,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就业五年的大数据跟踪,我们共分析了本校14647名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对就业情况多维度的统计分析,了解本校学生就业率情况、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情况、月收入水平情况、就业去向和分布情况,通过以上数据梳理,重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

1.就业随经济发展呈有规律起伏,就业价值观是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按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博士提出的定律,国家经济好坏对大学生就业率有着直接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多高素质就业者,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就业岗位数增加,理论上说必将对就业率的提升有所帮助。反之,经济增长速度变慢或者呈负增长,导致社会各行业就业率下降。

图1 南京晓庄学院非失业率统计表(2009―2015年)

通过近几年对本校大学生非失业率统计表的对比,从大趋势上看,就业率总体上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攀升,呈上行趋势。但追究细节,并不尽然。从图1中发现,我校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就业率都处于低位,究其原因是2009年经济危机,社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整体失业率提高,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明显。2010年以后,经济状况开始回暖,2011年~2013年这三年的就业率处于高位稳定。有一点值得一提,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2013年的就业率不降反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社会经济状况、就业环境只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而大学生面对困难及时调整自我,其中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样,2015年江苏省毕业生人数激增1.1万,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大学生就业率不降反升,充分说明毕业生认清形势,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转变观念的结果。

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包括就业制度在内的在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下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就业“统包分配”,过渡到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阶,毕业生就业时有了一些灵活性的选择空间,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被看重,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价值观变化已经渗透到就业价值观之中,价值观更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因此,就业率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总体上就业率随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就业价值观对就业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2.就业意向趋向于务实,就业目标多元化。

所谓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毕业生作为知识的使用者,能够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用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问卷中是由毕业生回答自己的受雇全职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③。

图2 南京晓庄学院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百分比柱状图(2009年~2015年)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几年,工作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的百分比总体呈下行趋势。但在2010年时,就业去向与专业相关度突然降低很多。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2009年经济危机,社会总体经济情况不好,导致就业难,毕业生慌不衤罚以“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为前提,放弃等待专业对口的工作。

而总体下行趋势说明,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图标反映出的价值取向的特点说明,大学生就业意向趋向于务实,就业目标更加多元化。毕业生就业目标趋于现实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同时,基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学生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择业时的主要标准,他们越来越少关注专业相关,更多的是在现实中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即哪个工作有前途又有“钱途”就选哪个),以及关注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及特长(高考选择专业时很多是由家长选择,并非个人兴趣所在)。而社会需要与贡献则是毕业生最不为重视的因素。

但是在2015年,我校专业相关度数据转为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狠抓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分制体系中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初见成效。专业建设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有一定成果。

3.就业的功利主义色彩渐浓,薪水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这个统计表中,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月度现金收入。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④。

图3 南京晓庄学院月收入平均值统计表(2009年~2015年)

图4 南京晓庄学院月收入分布图(2010年-2013年)

从上面图3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平均值呈逐年递增状态,说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说明毕业生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成本日益增高。结合图4月收入分布图不难发现,2010年薪水主要集中在1500~2000元这一档,2011年薪水集中区域上浮至2000~3000元档,到了2012年集中在2500~3000元档。到了2013年,薪水集中区域仍然保持在2500~3000元的水平,同时,薪水在3500~4000档的比例高达16.2%,为历年最高。

尽管本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不断增长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因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但薪资水平并不能完全替代就业质量,反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功利主义色彩日渐浓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更加务实理性,特别是在工作选择标准上,主要标准以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为主。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以成败论英雄,以金钱多少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体现。有研究表明,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做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⑤。

4.就业观趋于理性,就业去向更多元。

图5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2010年-2013年)

图6 南京晓庄学院2015届毕业生去向分布⑥

根据麦可思统计的近四年的数据结合图6中2015届就业去向数据,不难发现特点之一是大学生毕业半年去向仍以受雇全职或受雇半职工作为主;而比例占据第二位的毕业去向是读研和留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对严峻就业形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希望通过考研、出国留学等方式缓解就业难。另一方面反映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

特点之二是创业人数总体比例偏少。尽管目前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全社会鼓励创业、扶持创业的环境及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形成,高校创业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学生创业实战能力不强等。

图7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图

图8 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⑦

另外,在受雇工作的毕业生群体中,通过图7图8可以看到,毕业生中在一般企业工作的占了近八成,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就业人数占将近一半,说明我校毕业生的定位比较准确,能够认清就业形势,不盲目迷信大企业,就业观趋于理性。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及科研机构及其他事业单位。统计近四年中基本比例都在21%~22%之间,只有2013年突然上涨至27%。究其原因,主要是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认清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扎堆考公务员、村官和事业单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且有一定收入保障的工作。

二、对策建议

1.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通过邀请创业成功者或者企业家进行授课、在实践中增加实践环节等方式,向成功企业家学习,是学习创业的捷径,创业精神需要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的培养。二是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模拟比赛、创业孵化园、成功校友论坛等,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创新实践、勇于创业,吸引各大高校校友聚合抱团合作创业。三是调节国家政策,政策的调节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减免费用、放宽经营场所限制等益处,提供创业资助政策及各种实践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值得学习借鉴。如黄淮学院提出,首先提倡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业不再只是简单的开个门店、培训机构中介、物流快递点等这些普通的营销形式,而是提倡指导学生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的高品质创业,其别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其次以创新教育为主,提出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并重。最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创新是创业的灵魂,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更提出岗位创新的新概念,在已有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学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即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

2.要建立多渠道就业观念。

高校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同时,更加要鼓励新型灵活的就业方式。现在“90后”毕业生中出现的一种值得借鉴和引导的方式――隐性就业。这种隐性就业的方式相对灵活,常见方式有开网店、全职做家教开补习小班等,他们的工作不再限于毕业后投奔企事业单位,方向也不再限于考研、考公务员。这些“90后”“隐族”们能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目的是自由和快乐。尽管有专家认为,“隐性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权宜之计。但笔者作为一线就业指导人员,认为可以对毕业生的“隐性就业”加以引导和帮助。例如,引导开补习班的、当私教的,在积累几年经验后自主创业,扩展其业务规模;再如将网店、网络等工作发展壮大,使之形成新兴职业。在引导就业的同时,提醒同学们不能以隐性就业为最终目标,关键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将这类“隐性的”、不稳定的就业逐步发展成“显性的”、长久的就业模式。在当前社会市场能提供的岗位很少的情况下,以此正价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办法。

3.提升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

数据分析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功利化倾向日益凸显。完善就业指导方式,提升就业理念则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中之重。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如利用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平台,将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融入其中。专业课老师可以在课程中谈及本专业未来就业方向,该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这个专业毕业后能干什么,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工作前景如何,增强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强化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就业质量。再如,在思修课中可以谈及就业中的爱岗敬业、业道德、操守、基本职业素养等。因为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的爱岗敬业远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4.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及价值观教育。

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最直接的一定是就业指导课堂。在就业指导课上不仅谈及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应对就业的方法、面试求职技巧,更要谈梦想、谈理想和让学生明白不仅仅是为了钱和生存而工作,更要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再结合自己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进行职业选择。而不是教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功利主义价值为上,引导学生找工作时,不以薪水高低作为取舍工作的唯一标准、首要标准,注重工作中个人的收获与成长,重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培训等软实力,将眼光放长远。

注释:

①本文数据2009~2013年引用的是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麦可思数据调查2010届―2013届)。2014年数据缺失,2015年引用的是南京晓庄学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编制).

②麦可思对全体毕业生邮箱发送问卷进行调查,所得数据为被调查邮箱数。被调查邮箱数=有效邮箱数-退订邮箱数,有效邮箱数=初步清理后的有效邮箱数-调查中发现的错误邮箱数.

③2012届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④2013届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⑤刘润泽,本科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况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5(30),160-161.

⑥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14.

⑦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27.

参考文献:

[1]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2013年).

[2]南京晓庄学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

[3]吴蔚.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究.思想理论教育,2014(02):91-94.

[4]李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5]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123-125.

[6]黄俊会.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67-68.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质量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一直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校企合作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中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科技、教育体制的支持,没有市场经济基础,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长期未能落实。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校企合作进入实质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校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由于校企合作办学规模层次不同,企业所需人才数量和质量差异,校企合作办学仍然有很多问题等亟待解决。本文以学校首个校企联合办学的金融083班为例,分析其就业质量,找出影响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教学和实习环节提供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校企合作办学对就业影响相关研究

国内外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校企合作办学会促进就业。一些学者认为校企联合为毕业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和了解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合,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就业。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校企联合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有助于学生及早地适应工作环境。还有学者认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工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感受就业的巨大压力,从而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更好地认识自我并适当降低就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二)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自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体面劳动”理念以来,西方国家对体面劳动和就业质量理论范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普遍认可的就业质量概念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在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化通过强化资本、弱化劳动,使传统的劳资力量对比的平衡格局被打破,导致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下降,而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专业设置状况、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有效性以及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性别、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和就业能力等都会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

二、校企合作办学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学生金融实践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变化,2010年我校与五矿期货有限公司深入磋商,决定依托我校金融学专业,联合培养具有很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学(期货方向)专业人才。学生除系统学习金融学课程外,部分期货操作实务课程由五矿期货人员直接授课,并安排实习和实习指导。达到学校规定要求、符合相关条件的学员,在毕业时可以获得金融学专业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由五矿期货颁发的期货培训合格证书和实习证书。2011年首批招生的33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100%就业。33名同学中有1名同学考取研究生,11名同学被银行录用,5名同学去了信用评级公司,10名同学去了期货公司,2名同学分别去了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还有4名同学进入家族企业。

借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问卷和指标对28名就业同学(4名家族企业和1名考研同学没有统计)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该体系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专业指标、素质指标、潜力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工作力、对口率、求职力、适应力、稳定率、自信力、就业率、收入水平和企业满意率,具体指标如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生专业得分为0.23,素质得分为0.25,潜力得分为0.38.其中专业得分较低的项目为收入水平。素质得分较低的是稳定率,其中多名同学已经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潜力得分较低的是晋升率,目前基本没有学生晋升。

三、校企合作办学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重点案例分析,探讨毕业生的社会资本、性别、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就业能力、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有效性、校企在学生就业方面沟通、课程设置以及实习经历等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结果显示,22名同学认为社会资本影响其就业质量,18名同学认为人力资本影响就业质量,15名学生认为就业能力影响就业质量,此外还分别有11名、10名、6名和两名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习经历和性别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针对同学的问卷,重点进行案例分析,结果如下。

案例1(社会资本):在调查的28名同学中,有5名同学在信用评级公司工作,该工作由学校老师介绍,老师的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2(人力资本):某萧山同学进入该地区银行系统,同时得到多家银行录用通知。该地区银行基本不要二本学生,只要一本和研究生。该同学之所以能顺利进入,得益于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大学阶段该同学顺利通过了高级口译。

案例3(就业能力):某同学身材不高,如果按照常规的银行考试,可能他连第一关简历筛选都无法通过。但该同学同样得到多家银行录用通知,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同学有良好沟通能力,自己主动去每家银行同老总亲自沟通,最终获得了老总青睐。

案例4(课程设置):班级10名同学去了期货公司,除了企业解决部分外,还有部分同学去了永安、中粮等知名的期货公司,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同学系统的学习了期货相关知识,并且在期货公司实习过,能熟练的进行相关操作。

四、提高校企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建议。

案例分析表明,学生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学校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就业能力等因素对于提高就业质量影响重大,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应该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研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要实施双证书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坚持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等)和相应的学分数,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证书作为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前提条件。要加强校企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双方的优势,使课程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要。

第二,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强调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提升就业质量的作用。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提高的重点。另一方面注重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要求专门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去学习或代职工作,使其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要求专门从事实训课教学的教师到对口专业学习深造,使其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第三,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树立全程指导的理念,使学生尽早形成就业意识,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要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毕业生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帮助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善自我,增长才干。

第四,在社会资本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针对用人单位违约事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第五,在个人人力资本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专业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逐步增加,因此,要鼓励学生加强自身的英语能力建设,鼓励并提供条件要学生参加英语口译、商务英语、雅思、托福等考试,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除了英语水平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从事期货、证券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和推广具有一定意义,要加强学生的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惠娜,丁扬.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就业质量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8).

[2]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4]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