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逐渐重视和关注,水资源在保障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县属于山区县,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但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等其他因素,水资源量也在逐渐减少,早在1991年时,就进行了一次水资源现状分析,那时我县的水资源总量是23.14亿m3,到2009年全县水资源总量只有6.46亿m3,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减少65.9%, 事实证明,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我县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呢?

一、利用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开发利用并保护山区水资源

水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我们兴修水利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破坏自然规律的问题,例如:过度开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恶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江河断流;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下沉;过度侵占河道,在河道内开荒造田,降低河道行洪能力等。归根到底,主要原因就是在治理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资源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人水相亲、人水两利,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特别是要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进行超前研究,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上,我们要加大力度,要指派专人管理,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消毒处理;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我们要结合山区地下水资源独有的特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在保证地下水资源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在保证开采量不大于可开采量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地下水开采,并严格制定取水许可制度;在山区防洪方面,要服从防洪规划的整体方案,结合山区泄洪特点,确保在汛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不与防洪规划相冲突。

二、认清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山区水资源尤为重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由于水资源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所以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达到良性循环;否则,社会发展若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被破坏、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例如我县的某些地区由于厂矿企业污水排放超过了水体(当地河流)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河流污染,严重影响沿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又如我县部分地区在开采地下水时,由于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导致地面沉陷,建筑物开裂等环境问题,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危害,其实质就是地下水过量开发超过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所以,我们要结合山区水资源分布特点,科学地分析山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认真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矛盾,利用科学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确保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应做到以下二点:

(1)要制定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节约和保护的规划方案。在方案制定的时候,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是否会受到影响,并要有详细的解决方法;还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合理利用资源,不让水资源白白流失,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水资源,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更要考虑现有水资源的保护,制定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大力宣传水资源法律法规,避免水利资源被人为破坏,并拟定出一套抵御自然灾害的水资源保护方案。(2)要全面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立项前对其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退水水质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判断其取水是否超过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并由环境部门进行检测,使重大建设项目符合当地水资源条件,达到相协调的目的。

三、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之间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合理利用

错误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正常且普遍的现象,错误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教学资源。“错误资源”就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学生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师生互动,在集体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错误资源的利用是指课堂学习错误向教学资源转换的过程,课堂学习错误成为促进课堂教学开展并且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利因素,即达到了资源化。

一、尊重学生、接纳错误

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往往我们的教学却在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想尽各种办法避免学生犯错,把错误扼杀在“摇篮”中。我们的教育往往“帮”学生做的太多了,就像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我们总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引着学生,学生也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牵引之下,看似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但是一旦离开了我们教师,遇到了新问题,学生就像离开了父母的孩子,无助、惊恐。俗话说:“在呛水中学会游泳,在跌倒中学会走路”。因此,尊重学生从“错误”开始,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氛围,允许学生犯错。

二、预设错误、心中有数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课堂上的很多错误我们在课前要进行充分地预设,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专研教材重难点,尽量能预设到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错误,这是利用错误资源的基础。学生出现错误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么对于教师来说要思考如何把学生的错误变为课堂的“错误资源”。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设到学生的可能出现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错误正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将错就错、顺势点拨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是由于孩子自身的认识局限造成的,其中包含着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因此,它是一种教学资源。这些错误是美丽的,它是学生思维最真实的暴露,所以应该给予包容、接纳。面对错误时,我不会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答案,而要利用错误,巧妙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展示思维过程,探求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自主发现错误的根源。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笔者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有这样一题:“45÷11”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商是( ),余数是( )。很多学生都脱口而出:商是4余数是1。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将错就错,让其中一个孩子说说理由,他自信满满地说: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商不变,余数也不变。我故意问道:哦?商不变的规律中余数也不变吗?这时就有一些孩子表示质疑:商不变的规律中只是说商不变,没有说余数也不变,你怎么知道余数也不变的?于是我就说: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有孩子说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于是大家一起用竖式计算来验证,发现:4500÷1100=4……100。于是很自然地否定了认为余数也不变的答案。还有学生说我还可以用乘法验证余数1是错的,于是她给出了他的理由1100×4+1≠4500。到此还没有结束,此时:我继续追问:那么你觉得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0倍,余数的变化到底有没有规律呢?这样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有人大胆猜想给出了答案,其他同学立马说需要举例子来验证一下,于是每个人自己举例验证,发现了余数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相长,鼓励质疑

数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更需要有提问和质疑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孩子大胆质疑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是课堂教学中最好的资源,当学生与别人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鼓励学生求异,求新,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情感体验,因为学生的不同体验就是创新的有利因素,教师和学生通过这种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补充。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除法》这一单元后,发现学生作业中有一题错误非常多,这是一道选择题26÷42=1……,被除数里的可以填的数有( )种情况,选项有:A.3 B.4 C.5 D.6。课前我进行了初步统计,从统计情况分析:52%的人选择了C选项,36%的人选择了D选项,8%的人选择了B选项,还有1人没写。课上在我的引导之下,很多人看出还需要考虑商的十位必须是1,所以排除9,有5种。正当我决定结束时,小张说:“老师,我觉得题目不对!”此时,所有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转向了他。我也有点疑惑问道:有什么问题吗?小张回答道:“余数中只有一个,说明余数只能是一位数!”我也恍然大悟:“真厉害!你真是一个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你发现了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通过计算,发现了只有426÷42=10……6符合题目要求,确实题目出错了。所有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此时的小张同学开心的笑了……顿时,我觉得这些孩子说的多好!是啊!老师和书本都会犯错,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们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微课 ;高效;地理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如戏剧中的“序幕”。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使用与本节课知识有紧密联系、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悬念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地理微课视频”,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关注和渴望。

例如,在学习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时,可以播放准备好的“地理小实验――模拟水循环的微课”。微课视频主要步骤为:①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入少量水,盖满器皿底部即可。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②把一片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用一块小石头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子小瓶的正上方。③将器皿放在阳光下或较强烈的灯光下直晒,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随着小实验的操作演示和精辟的讲解说明,这种设置悬念的视频导入,能立刻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形成浓厚的地理课堂学习氛围。这样的“地理微课”视频,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可适当采用,但课前必须要进行充分合理的设计准备,因为学生亲身参与的程度是课堂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甚至决定着这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效度。

二、突出重难点讲解

“微课”的设计和使用,往往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而有选择性地取舍设计制作的。教师在“地理微课”的设计使用过程中,也要依据课程标准,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方面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在学习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时,通过天气预报视频汇总和设问的“地理微课”,其中的一段材料介绍了以下情况:“从4月22日起,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影响,天山南北出现了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寒潮天气。北疆风力达十级,南疆风力达十二级。南北疆各地平均降温10摄氏度以上,一些地区降雪最厚达到60厘米。据不完全统计,受寒潮影响,新疆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多万公顷,受灾牲畜1 500多万头,房屋损坏2.2万多间,受灾人口200万人。大风雪给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火车停运,航班临时停飞”。结合这一视频材料设计的思考题如下: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寒潮天气有哪些现象?归纳寒潮天气带来哪些危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中的“寒潮”材料提出思考问题并讨论归纳,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探索“寒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这一学习难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微课”中提供的新疆略图,浏览阅读相关内容资料,加以分析、阐述,本节课的难点知识也就迎刃而解。

三、组合学生活动

许多“地理微课”设计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实践而又富有启发性,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微课”有效组织学生活动,借机让学生反复观看并探索其中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有些“地理微课”设计本身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阐释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基本线索,为教师导入新课教学、组织学生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

例如,在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教学中,可利用“地理微课――太阳系行星”的图片视频和表格。教师通过反复呈现行星的各种空间位置、直径、体积大小不同的视频图片和列表数据比较,伴随着教师解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太阳系行星中,从水星到海王星其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与它们距太阳的远近有什么关系?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多少?这和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与上述这些数字有关系吗?“微课”设计的这些问题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十分独特的天体”知识点。学生根据“微课”提供的数据比较和提问,步步深入,寻找答案,就能逐步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并得出相应的地理结论。

再如,学习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时,可使用“微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视频图片和录音解读,内容为:非洲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结合这一视频解读设计相应的思考题:这一事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通过“微课”设计的案例和思考题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展现给学生,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技能训练

例如,把各种类型地理图表的比较分析练习,通过归纳汇总录制成“地理微课”,利用设计的“微课”进行习题练习和讲评。通过汇总大量的不同呈现方式的图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获得有价值地理信息的地理技能,注重归纳比较多种地理事物归纳的方法,如利用地图分析比较地理区域、地理要素。还可以通过做有趣的地理实验来验证地理原理,如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演示实验过程设计等。这些“地理微课”的使用,既可提高学生识图表、用图表的技能,也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直接或加以改造后利用地理微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五、构建情境链条

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地理微课”,呈现大量有价值的地理信息,设计多角度、大容量且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可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中, 学生可重复观看“地理微课”视频“撒哈拉大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设计相应思考题:两地景观差异为何如此大?你认为这主要是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学生对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微课”中“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后,其它要素如水文、土壤、气候等是如何变化的?这一事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就能比较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并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结论。接下来,“地理微课”又设计提出诸如: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等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便于引入下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微课”,设计好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整合,设计、组织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并把握时机,补充设问,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灵活迁移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发展。

六、反馈课堂效果

篇4

关键词:和谐人格 人格教育现状 培养和谐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为人格,实际上说明既有表现于外部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内隐的成分。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米谢尔则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

1、和谐人格内涵。和谐人格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和谐人格者的心胸往往比较开阔,善解人意,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和谐人格者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未来的成就充满希望,这种成就动机和能力相结合,就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和谐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当代学生的和谐人格应当表现为其本质的完美,生理和心理素质得到充分提高,智力、品格、情操和体魄等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发挥潜力,抓住学习最佳时机,制订合乎实际的计划并付诸行动;有助于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避免自视过高导致自负自满。或估价过低带来自卑沮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形成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表现乐观而自信的生活态度,克服内心波动,培养积极参与和协作精神。

2、人格教育现状分析。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据专家统计,当前在我国高中阶段因人格缺陷或偏差导致各种各样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达到19%。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育行为上存在误区,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人格扭曲的教育“残品”不断涌现;对人格教育的资源未积极挖掘,有些物理教师不善于挖掘分析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积极因素,忽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格教育的结合,致使物理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作用。新教材改版后,物理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增加了新的栏目,如物理在线、物理学史、走进实验室、比一比、想一想、课外探究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人格教育的素材。

3、有效利用物理学科资源培养和谐人格。物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底蕴;物理学所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格教育的有利资源。笔者认为,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有效利用学科资源,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事求是、细心观察,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和谐人格。

3.1 有效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和谐人格。物理学科为一门实验科学,有效利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马洛斯把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和谐人格。探究活动中为了成功,学生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摆依据、做实验、谈看法,从而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成立探究活动小组,通过确定研究目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在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艰辛与快乐。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很多方面的素质,如培养创造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操作,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和动手能力:培养互帮互助的团体协作精神:培养不怕失败、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细心观察、勇于改进、大胆创新、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培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利用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胆怯心理、神秘心理,培养学生和谐人格。如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虽然实验用材简单,但学生在合作中完成读数、标点,在作力的图示中尝试寻找关系,经过努力学生最终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寻找到了矢量运算的方法。

3.2 有效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和谐人格。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折射着人类不断地追求真理的过程。物理学史中的探究过程充满艰巨性和创造性、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使学生认识到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特征,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和谐人格的重要资源。

例如惯性概念,我们从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出发,从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再到笛卡儿的“惯性原理”,最后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让学生认识到建立一个概念也需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在对光的本性认识过程中,更是能再现科学家尊重实验事实,不断探索、创新、建构物理科学大厦的智慧。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而长达百年后通过实验观察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光的波动说得以确立,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电效应实验现象的研究,又让人们认识到光的粒子性,这样推动着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发生改变,统一认识到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后来通过大胆推理和实验,人们建立了物质波、概率波的概念,统一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3 有效利用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培养和谐人格。物理学本身就是从自然哲学分化出来的一门科学,其科学理论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科学理论和信念铸造学生和谐人格是很有效的一个途径。如人们对物体运动的认识,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如人类从认识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牛顿运动规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从认识的矛盾到理论的统一:如讲到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亡,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或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习中也是如此。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做任何事情,只有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付出心血,才能取得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得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教育学生要有勤奋、踏实的意志品质,不要投机取巧、患得患失。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有条件的有怀疑的思考,即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为标准来裁决和审视一切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得出了相对论;普朗克否定了传统的能量是连续的观点,得出了量子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批判性发展的精彩事例,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和谐人格。

篇5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尤其是我们和地区,很多教师对课程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然而,许多教师提起课程资源,就想到教材、图书、图片、光盘、ppt等,而很少想到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际上,从广义的课程资源来理解,学生无疑是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从狭义的课程资源来分析,学生的生活体验、个体知识、思维方式等都是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中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同时,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1 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生命活力的舞台,更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场所。每位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生活体验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互动,借助这种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同时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实现二者的畅通、互补与融合。如在上《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时,课上可有意识地提出这样的三个问题:(1)如果向东走3米记作3,则向东走5米记作____。(2)如果向东走3米接着左转向北走2米。如何标记终点与起点的关系?能否用一条数轴表示呢?(3)谁能找出更多的只用一条数轴不能表示出位置关系的生活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提出许多属于自己的问题。不但有课本举例中的温度变化和找座位的问题,想确定教室内电灯、窗格、地板砖位置,课本中某个字的位置,生活小区中两楼之间的位置等等。由此可知,只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定会发散思维,参照大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还你一个惊喜。

1.2 善于利用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每个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真正关注,真正做到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空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课堂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发掘与引导。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探索性成果,使学生树立自信,从而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如我们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过程可设计如下:

1.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这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3.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由同学动手并推导在与同伴交流后,老师归纳:(以五边形为例)

分法一:在五边形ABCDE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五个三角形.其五个三角形内角和为5×180°,而∠1,∠2,∠3,∠4,∠5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减去,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2×180°=(5-2)×180°=540°。

如果五边形变成n边形,用同样方法也可以得到n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一个周角,即可得:n边形内角和=n×l80°-2×180°=(n-2)×180°。

分法二:在边AB上取一点O,连OE、OD、OC,则可以(5-1)个三角形,而∠1、∠2、∠3、∠4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舍去。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180°-180°=(5-2)×180°

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把n边形分成(n-1)个三角形,把不是n边形内角的∠AOB舍去,即可得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这样,我们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发散思维天地,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2 努力开发我们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 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思想等都是全新的,且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师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是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技能;四是在教学准备上,教师不仅要准备教材上的知识,还应广取博览,取众家之长,吸收一切文化精华,为自己所用,并用之于数学教学。

2.2 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

篇6

【关键词】有效性 开发和利用 课堂实验室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18-01

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科学实验的关键,而开发和利用科学实验教学资源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

一 实验教学的优点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设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自行探究,获取知识,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实验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通过动手探索,完成实验过程,大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2.实验能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实验有助于将复杂的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借助仪器设备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在理想的环境中,使需要认识的某种性质或关系以比较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以便学生能比较容易或精确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能力仅仅靠教师的指导和讲授是得不来的,需要靠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通过实验教学,既培养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实验设计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逻辑思维分析的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资源是指在有利于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实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开发、利用科学实验教学资源是指寻找一切可能进入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资源,并且深入挖掘被开发出来的科学实验教学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使其开发利用成为实施科学实验教学的根本保证。

二 实验教学的实际操作

1.挖掘实验室资源

第一,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次数,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实验室从封闭式改变成开放式,从教材和课外习题中收集各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根据各种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初步的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自由探究。

第二,开发实验器材,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比如滴管,在探究“金属与空气流通的关系”时,去掉胶头的滴管代替玻璃管,所呈现的效果会更好。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子,还可以制作潜水艇模型,演示潜水艇原理。

2.挖掘生活资源

第一,身体是学生自身的科学实验资源。例如: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时,可以让学生在手臂上一面涂酒精,另一面不涂酒精,然后将手臂置于电风扇处,通风时,人会感到涂有酒精的一侧很凉,从而说明了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液体的蒸发越快。

第二,用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例如: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篮球、足球、乒乓球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

3.开展自制教具活动

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由于学校实验器材配置雷同、整齐划一,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同时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受到了极大限制,所以教师与学生应积极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例如: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有何特点时,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饮料瓶、一个气球、一个盛水瓶,将饮料瓶底部剪掉,口部用线把气球扎住,然后从底部注水,发现气球各个方向都膨胀了,这说明了液体由于受到重力对底部有压强,而且由于液体的流动性对侧壁也有压强,接着慢慢地把气球放入水盆中,发现随着深度的增加,气球越来越小,这使学生知道了流体的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

正确地认识实验,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充分利用实验的资源,开发实验的资源,提高教学实验的有效性,发挥实验的作用是所有教师应去实践的,通过高效的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中激发学生对科学、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一、科学预设错误,让学生在辩论、分析中发现知识

面对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凭借经验,有些关键性、规律性的错误是可以预料到的,只要把学生的错误再交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研究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在议错、辨错中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二、用心设计错误,让学生在“陷阱”中掌握知识

有些学习内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出错。而这并不等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深刻、灵活。此时教师可以故意的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

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在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和电脑课件的演示下,学生顺利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时我出示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3厘米和7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生1:有两个答案!如果三角形的腰7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7×2+3=17(厘米);如果三角形的腰3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3×2+7=13(厘米)。

许多学生表示同意。我故意不语!生2急切的:不同意!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是3厘米,两腰加起来才6厘米,比第三条边7厘米短,围不成三角形!所以答案只有一个,7+7+3=17厘米。

生3:没错,我们刚刚研究完,两条短边的和应大于第三条长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孩子们都笑了,表示同意!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错误一下、经历一下挫折,快快乐乐的“上一当”,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可见,教师创设适当的开放空间,故意让学生出错,在错中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教师诱导的错误是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如果教师设计的“陷阱”远离学生思维生长点,是学生掉下去不能爬起来的“陷阱”,或经常性设计“陷阱”,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巧妙利用错误,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知识

错误虽然是不对的,但是任何人不可避免。教师对学生可能犯的错误的估计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准确。有的错误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教学资源。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修建一条长144米的公路,工人们每小时修18米,经过6小时,还剩多少米没有修?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6=36(米)。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着大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修建完这条公路所需的时间,现在修建了6小时,还要修建8-6=2(小时),那么没有修建的就是18×2=36(米)。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女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个教学中的实例相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师巧妙利用错误,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将错就错,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理清思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理解有偏差、知识的局限性、思维不够深刻、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有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会反思。

篇8

当下幼教资源的现状

毋庸置疑,现如今幼儿园教学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大多局限于原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异,教学资源仅仅局限在教室内、园内,然而一般幼儿园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一旦开展小组或者区域活动都很困难。

但是不同于城市的是,其实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只需要幼儿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规模将课堂带到大自然即可,只有把课堂和书本带到大自然才能有机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

只有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感受自然之美才会对孩子的认知和学习带来提高。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她美术。

因为,这个孩子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由此可见,自然的教育资源在孩子的一生中能够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只有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让孩子感受到季节的变换,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自然之美。但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够全面,而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利用不足,挖掘不够深刻。

二、在生活中探寻科学教育

众所周知,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我们探索的奥秘和知识,然而在很多幼儿教育的资源中却对生活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不加探索,而导致在孩子的认知观念里没有对事物探寻的好奇心和行动力。

著名的教育家沈从文的文学魅力就是来源于他小时候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这给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眼前所呈现出的人生百态,是他人的世界所没有的,这就说明孩子在街市上撒野打滚的经历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是远远超越课堂里背诵的文章。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不仅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还有利于开阔幼儿的思想和心灵,让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给他们的人生创造了美的感官和享受,让他们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萌生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1.在现代馆体验科学教育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教育的主题安排,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适龄的幼儿到现代体验馆进行一些科学实验的教育,带领孩子去一些认知需要的场馆进行科学实验的认知,让孩子在园外得到一些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孩子们好奇地参观一些航天模型,让孩子找到在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还可以让孩子去动手做一些航天模型,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当然,我们在针对幼儿的教育同时,同时还要利用一些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可以组织园内的幼儿教师到其他园内进行观摩学习,挖掘园内自身的特色,组织科研小组讨论会进行一些科学研讨会,并请一些国内的一些知名教育专家进行一些教育培训,让幼儿园在稳健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这样既可以让彼此幼儿园之间沟通和了解,又可以彼此之间分享一些教育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彼此竞争的同时又可以相互学习。

2.整合课程,表现潜能

我们在幼儿教育的探索中可以有机地将科学教育和美术活动有机结合,将一些枯燥的、深奥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生动的、富有情趣的感官知识,让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例如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同时,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孩子以美的感受。让他们在玩的同时能够具有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动物、人物等,让他们在设计的同时可以开发他们的右脑,让孩子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最好让幼儿在体验的同时又能够动手自己做,我们可以向幼儿提供石头、泡沫、铁块等材料,将这些东西放在水里,然后让孩子想办法让这些东西浮起来,同时又能够将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这样在操作中让幼儿表现出对物体浮沉的浓厚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同时锻炼手脑的能动性。

3.让家长走进课堂,提高家长的科教意识

幼儿园应该建立与家长的相互沟通,在开学之初,可以建议家长来园内进行旁听,并且要向家长及时发放幼儿科学教育的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并结合家长的职业特点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幼儿园也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的幼儿教育讲座,让家长能够真正受益,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帮助家长正确把握科学教育的宣传和指导,让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正确把握科学教育的指导,丰富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教育内容,提高家长的科学启蒙能力,让家园共同培养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和好奇探究的精神。

三、结语

篇9

    一、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

    除传统的教材、教辅教材、学生作业、练习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自身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英语报纸杂志,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英语口笔头表达、交流能力。同时,要注意收集身边的英语,学英语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就是“PICK一UP”。笔者组织学生展开竞赛,收集、交流身边的英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了许多单词、名言,词汇量在扩大。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学习园地开展英语编报比赛活动。英语编报是一种综合开发利用文本资源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定期开展英语编报比赛活动,开发利用了已有的文本资源,又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的机会,实现了资源公享,循环利用。

    二、合理地使用影音资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影音资源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笔者鼓励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学唱英语歌曲,如希望英语、CCTV 一5 的体育英语、电影频道的英语等节目。这些电视节目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听力、扩大词汇量都大有好处。而众多耳熟能详的英语歌曲更是音乐爱好者乐意接受的课程资源。如西城男孩的Mandy,My love,后街男孩的I want it that way,Never disappear.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在这样一种没有压力、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英语学习演变为一种乐趣,因为有趣,很多蕴含在歌词中的语法现象、知识点学生都会主动去解决。此外,可让学生合理使用复读机跟读、复读,纠正错误读音,说出纯正流利的英语。

    三、恰当地运用课件资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CAI 课件及多媒体组合进行教学,可以得到很多启示。笔者运用媒体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多种特定的情景和提供了大量英语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了说用英语说、想用英语想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课文computer 时,一开始,通过微机屏幕展示CAI 课件中的一幅立体电脑图形,图象在屏幕上旋转着,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渐渐地演变成一个由若干电脑组合的电脑球体。教师还没来得及提问,学生便纷纷嚷道:全世界都在使用电脑,电脑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作用越来越大。随即,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要求找出答案,自然而然引出了新课。又如,在学习Country Music 时,借助录音机播放一首美国乡村音乐,同时在大屏幕上,一位美国流行歌手跃入学生眼帘,手弹吉它,昂首高歌。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左右晃动着,挥动手臂,跟着歌手唱了起来。音乐一停,当教师问学生们听的是什么音乐时,全班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美国乡村音乐。教师以此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英语说出其他音乐的名称。然后将学生们熟悉的popular music、classical music、light music 、rock and roll等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补充后引出新课。

    四、运用信息网络资源拓展课程资源

    现代的教材资源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几本教科书、教师用书和练习册等,而是能够充分体现现阶段教育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科学体系。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并在英语课程标准目标总体描述中明确要求,“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新教材的话题天南地北、包罗万象,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资源对教师及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五、校内外各种场馆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力补充

篇10

【关键词】动态生成 捕捉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随时都会有“意外生成”。当你得意洋洋地揣摩着自己的课堂构思走进教室,却被教室突发的一切打乱了你课前精心的设计;当你正沉浸在理想的教学活动中时,却有学生“节外生枝”,让你措手不及;如果我们能捕捉这种意外,将它当成我们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让这些“意外”发挥最大的功效,那么我们就能收获一份份意外的精彩。本文着重通过几则案例谈谈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及时捕捉“亮点”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动态生成资源。这些生成资源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课堂的亮点。但它往往是隐蔽的,需要我们老师运用教学智慧,敏于捕捉,用心倾听,并及时地捕捉和利用“亮点”资源,从而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案例1】:浙江教版七下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学片段

在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ASA”后,教师问: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生齐答:会。师:为什么呢?

原以为学生把它转化为刚学过的“ASA”就可以了,可习惯动手操作的他们,同桌一约好具体的边、角数据,就开始画图、剪拼验证起来了,我也就随他们而去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越来越多的同学验证了这个命题的正确性,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正想引导学生“不用实验的方法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这时有个学生在下面喊了起来:“老师,我和同桌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全班同学哗的一下议论开了,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急忙走过去,一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亮点资源,何不充分利用呢?我随即把他俩所剪的三角形展示出来:(如下图)

学生们很快就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深刻理解了“对应”的含义。在学生刚接触用“SSS”、“SAS”、“ASA”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解释“对应”两个字,而学生也一直不甚理解,今天这次意外生成的亮点资源的及时捕捉,却使师生困绕很久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个亮点资源的及时捕捉,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二、合理调控“开放”生成,点燃思维火花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断交流和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和调节,每一个例习题的设置,教师都有预定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但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其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标准思路的现象,即出现了动态生成的开放资源。一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将这种开放资源视为不和谐的噪音,用请坐下,课后再交流等言语予以消除,而另一些教师则会采取有效的策略,审时度势合理调控,挖掘和利用这种动态生成的开放资源中所具有的价值,从而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

【案例二】:九年级圆的基本性质单元复习课时,有一道例题:如图: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A,圆A交AD、BC于E、F,延长BA交圆A于G,求证: 。

本来预想是连接AE(如图1),通过证∠DAE=∠GAF,利用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得出 ,也没有细想本题有多种解法,稍微点一下就一带而过。

学生:老师,还可以利用相等圆周角证明弧相等。

这时候,教师是按原先的预案进行呢还是给学生一些机会呢?我犹豫了一下,把机会让给了学生。

教师:请你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只要连接BF(如图2)证∠GBF=∠FBC,由于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得出 。

捕捉到学生这一解题方法,教师及时引导提问:想想看,证弧相等方法有哪些?学生就讲了还可以利用证弦等得出弧等或利用垂径定理?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出证弧相等常用方法: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圆心角所对弧相等;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圆角角所对弧相等; 3、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所对弧等;4、垂径定理及推论

沉思一回儿,一半同学举手并露出会心的微笑

方法3:(如图3)连接GE交AD于M

GB是直径

∠GEB=90°

又AD//BC

GEAD

方法4:(如图4)连接AE、EF、GF

通过证GAF≌FAE

GF=FE

在本案例中,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我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迸发出绚丽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根据课堂生成的合理调整,看似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但其中蕴涵的却是数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唤起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诚如叶澜教授所言:“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对学生有价值的引领,力图把零散东西通过思想方法这一‘魂’把它们凝聚在一起,形成穿透解题者心智与题目之间横隔的利剑,更能在智能发展有了策略和方法上的保障。”

三、机智点化“错误”生成,增添课堂靓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的问题或错误是正常现象。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应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让错误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将会使课堂增添一份靓丽。

【案例三】: 九年级二次函数复习课中我给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 写成 的形式。叫学生上来板演,他的过程是

这个解法引起了一些学生的嘲笑,我立即问:“错在哪里?”学生回答道“右边乘以3,左边未乘以3,等式左右已经不相等”。我马上来了一个“将错纠错”,将等式右边二次项系数化为1来解,对配方来说是最好的,我们能否完善这种解法呢?于是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出来了。

解:

这里教师在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利用这个生成性资源,得出这道题目一种新的解法,学生们都赞叹这种利用等式性质解配方题的方法很有创意。并且唤回了学生的自信。这种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生成性课程资源,倘若教师能巧妙利用错误,选用有效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积极对待,冷静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教学服务的资源,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妙引导“意外”生成,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上的许多发现、发明很多时候是从意外中获得灵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发思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意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巧妙地加以转化和有效运用,使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案例四】:我在上九年级上第三章《3.4圆周角(1)》时,我先引导学生证明特例(图5)∠AOB=2∠ACB,然后再启发学生利用特例证明图6、7两种情形,但巡视中发现一名学生在图2中仅连CO,并设∠ACO=x,∠BCO=y。我以前从未看到过学生有这样的做法,自己也从未这样想过,当我稍作思考后就判断她想用代数方法证明,并且这种方法可行。于是分析时我就让她来说证题思路。她的方法是由三角形内角和得出∠AOC=180°-2x, ∠BOC=180°-2y,从而∠AOB=360°-(180°-2x)-( 180°-2y)=2(x+y)=2∠ACB。第三种情况(图3)仿此可得:∠AOB=(180°-2x)-( 180°-2y)=2(y-x)=2∠ACB。对此,我对她评价:此法显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魅力!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观察图2和图1之间如何产生联系,学生顿时发现只须延长CO交O于D即可把图2、图3问题转化成图1的特例来解。

图5图6图7

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方法有时并不是教师预设中的方法。教师要在瞬间作出判断,学生的方法是否正确或有合理成份。若是正确或合理的,有创新成份的,此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临时做出变动,调整预设,顺应学生的思路,让其展示思维的过程,也许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意外收获。

总之,“动态生成”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课堂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景中迸发出来,所以我们应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德前.《既要关注生成,又要重视预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9期.

[2]章晓东 高洁《如何在生成教学中彰显智慧的魅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