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信息化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信息化方案

篇1

11月23日,ST长运公告,称将公司资产出让给重庆市长江水运有限公司(下称长运有限)后,再按2.57元/股以新增股份吸引合并西南证券,至此,西南证券借壳ST长运正式进入倒计时。

长江证券分析师汪胜利认为,一旦吸收合并西南证券成功,按照西南证券预计2007年净利润9.7143亿元,吸收合并后28.1513亿股总股本计算,其每股收益0.34元/股。按目前券商股平均26倍市盈率计算,其合理股价应在9元以上,加上市场追捧等因素,有望天天涨停,达到20元以上。

先净壳后合并

ST长运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两项重要协议,一项是向重庆市长江水运有限责任公司出售全部资产和债务,另一项就是以新增股份的形式吸收合并西南证券。

首先,ST长运进行净壳,拟向长运有限转让全部资产及负债;同时,公司现有全部业务及全部职工也将随资产及负债一并由长运有限承接。转让价格参照截至2007年6月30日拟公司出售资产及负债的净资产评估值,确定为261.1万元。

其次,ST长运以新增股份换取西南证券股东享有的全部股东权益。西南证券的股权价值以市场化估值为基础,全部股东权益的价值约为66.056亿元;ST长运的新增股份价值以2006年11月27日前的二十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的算数平均值确定为每股2.57元,由此ST长运需向西南证券全体股东支付新增股份约25.703亿股,由西南证券原股东按照持有的西南证券股权比例分享。本次合并完成后公司的股份总数将增加至约28.151亿股。

“本次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西南证券完成后,西南证券原法人主体资格将被注销,其全部业务、资产与负债由公司承继,公司将申请承接西南证券相关经营资质,并向有关审批部门申请变更名称为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变更公司注册地址和经营范围。”新时代证券郑乃旭对记者表示。

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强调:“ST长运开盘封巨量涨停,由于停牌时间长达一年,目前已成为两市正常交易的股票中的最低价股,其涨幅将至少在数倍以上。可能复制*ST金泰的走势。”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ST长运巨量封停的当天竟然出现了5单交易,总共29800股。金岩石认为:这应该是股民操作出现失误。他也提醒股民一定要警觉,操作失误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政府主导借壳上市

区域金融中心划圈

西南证券重组上市作为重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一部分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金岩石告诉记者:重庆市政府和国务院都相当重视西南证券的重组,此事曾经也创下两个“第一”:首先是第一家地方证券公司重组纳入了中央政府注资的范围,其次是西南证券重组得到了总理的亲笔批示,国务院秘书二局还专门为此撰写了报告。

2006年10月23日,证监会同意西南证券增资扩股,其注册资本由8.15亿元增至23.36亿元。直到今年7月17日,西南证券通过中国证监会验收转入常规监管,成功摘掉“风险类券商”的帽子,进入常规券商监管程序,从而加速了其上市日程。

公告显示,西南证券的国有股股东对其持有股权处置之行为,还需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此外西南证券控股股东中国建投及其一致行动人也将触发要约收购义务。

西南证券2006年资产规模为63.3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73亿元,其中手续费收入为2.8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75.49%,证券承销收入0.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10.66%。记者也了解到,截至今年上半年,西南证券实现净利润7.12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17倍;净资本25.14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了57%;净资产收益率达25%,并成功跻身资产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实力券商行列。

篇2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篇3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计算机进入中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中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计算机在中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

2.2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①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②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③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

2.3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

2.4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

3发达国家金融业信息化现状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从发达国家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其主要的特点是:使用面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①使用面广,设备先进。②功能齐全,服务完善。③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

4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②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③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④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⑤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⑥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⑦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5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①数据大集中。近年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②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③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④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⑤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6.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8.8.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2007.3.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篇4

关键词:金融信息;业务风险;安全防范

1.金融信息化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变化

1.1办公方式自动化。厚厚的纸质文档资料变成了电子文档,存储介质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文件传递变成了机器间的电子邮件;这就要求管理方式必须跟着变化。

1.2交易方式电子化。现金交易的方式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银行、电子支付工具、金融电子商务等。这就引发了银行结算方式的变化。

1.3金融信息计算机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涵盖了金融信息处理的各个方面。业务办理、业务服务等系统逐渐的完善与增加。基本已经达到90%的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

1.4金融管理信息化。通过建立金融资料库、方法库等来实施科学管理。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人工的粗放管理模式。

2.银行业务办理时的风险点分析

2.1启动环节存在的风险。一是个人道德、素质引发的业务操作风险。如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警惕性不强,造成口令不执行、口令执行错误、审核疏漏、操作错误等不良后果。二是人力资源分配与调控引发的操作风险。当仅有一个人行使一种技术类职能时,也许就会造成因休假或其他事情而影响技术实施空挡。当一个人身兼两职时,则有可能造成无人监督管理,或抽身无术的问题,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2.2转型环节存在的风险。转型分为外部转型和内部转型两种情况。外部转型是通过宏观调整、供求信息、行业内竞争加剧等发生的变化;内部转型是通过转变业务运行方式、再造业务流程、新系统上线等发生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就很可能会造成管理上的疏忽,引发风险。

2.3转换环节存在的风险。根据各大银行的新的政策和规定,或者使用的新的核算系统、支付系统等,就会有执行部门转换工作重点,甚至把旧的工作系统直接取缔。而在此过程中,大多数支行可能就会把工作重心转向财务管理与核算、账户审批等业务,而不再重点关注会计基础核算工作,与之相关的内控工作也管理松懈,引发风险。

2.4衔接环节存在的风险。计算机病毒使作案手段不断的更新,而且更智能、更加高技术。而主要通过局域网传输数据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属于一种半开放的网络,很容易受到病毒攻击。网络非法入侵使远程攻击变得简单,只能依靠简单的口令密码进行控制的内联网很容易被解密攻击。再有就是会计核算系统的自身缺陷,如权限分配不完善,有的会计权限过大,万一没有做好约束与监督工作,则很容易带来资金风险。

2.5收关环节存在的风险。工作人员的放松心理一般会在下班前一个小时内表现的更为突出,极易在此时出现自我约束松懈,操作违规失误。另一种情况就是监督人员通过翻阅、勾对等纠错,很难及时防范操作风险,不能做到有效监督、把关堵口。

3.风险防范的几个特点

3.1内涵和外延上的变化。金融风险已经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实物风险,比如人身、财产等,变成了隐私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病毒防护、黑客攻击、非法入侵、智能犯罪等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

3.2从有形向无形变化。金融信息已经不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资料,而是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资源,主要表现为网络银行、网络金融、信息金融、知识金融和数字金融等,少了可见性,多了隐蔽性,从而也变得更具风险、更具挑战。

3.3形式变得多样化。一是在共享与扩散的特性下容易被遗漏、丢失、篡改、冒充和破坏;二是由于操作失误引发风险;三是 “黑客”入侵、病毒入侵等带来的威胁;四是文件传输、存贮给保密带来新的威胁;五是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等风险;六是利用智能系统诈骗、盗窃、挪用公款等。

4.金融信息条件下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认识不到位。(2)组织上,管理不到位。(3)防范上,措施不到位。(4)预警上,机制不到位。

4.2风险防范的对策

(1)合理设置防范风险的组织结构,加强组织领导。从思想上更加积极的认识到信息化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要组建一个合理的领导机构,统筹管理风险预防和风险防范。要做到统筹兼顾、积极预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还要把安全教育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把充分的预防和有效的处理结合起来,把安全管理和风险监督结合起来,将信息化安全落实到个人责任制,让风险防范的基础更加牢靠。

(2)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在建立相关制度之前,先做一个充分的调研报告,从各个方面考虑周全,然后认真规划论证,利用最短的时间建立一个最有效的防范机构。这个机构要包括人员的安排、分工安排、轮岗安排等。同时还要有专门的业务复查核对机构,专门的计算机机房,还要更加准确认真的对磁介质、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存贮进行控制。保密工作到位,监督工作顺利,让所有员工的执行与操作都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对于技术方面的防范措施,不仅要采用相应的保密方式,而且还要一些特殊的系统认证的方式,如防火墙、安全系统监测、等技术,加强信息保密的绝对性、安全性、有效性。真正做到防止秘密泄露、防止病毒侵蚀、防止“黑客”入侵、防止不法篡改等。

(3)严格的规范业务操作。风险往往出现于操作过程中,所以严格规范业务的操作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要首先制定风险预警机制,将一些常见的、容易犯的错误提上监督日程,时时刻刻提醒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警惕的心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风险因素,排除尚未发生的隐患,除掉各类风险的根源,把风险预警贯彻整个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并要进行追踪监督,确保风险在重重监督下彻底消失。同时,将风险分类区别对待,分清主次,重点对待高位风险以及频频发生的风险。

(4)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金融信息行业是一个知识含量要求高、技术 要求高、操作复杂缜密的业务工作,所以员工的知识储备、技术能力、性格品德等综合素质要求就必然要比其他工作者要高一些。金融信息行业是一个刚刚兴起不久的行业,按照目前的状况,这一行业仍然急需对国际标准、高操作技术、信贷业务熟练掌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如果员工尚不具备以上的高素质,也可以通过如下几条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流程进行专业培训。可以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精讲培训,保证员工的业务水平无可挑剔,或者挑选一些领悟能力高的员工到其他精英基地实地学习、实地培训。其次,从源头上引进一些有过丰富经验的业务精英,他们的自身素质就高,会省时省力,节省资源。再有,建立稳健的管理制度,用有竞争优势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另外,从根本上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员工的辨别真伪的能力,防范于未然。还有,提高员工的道德素养和服务质量,一个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的人会有更加自觉地自控能力,他的价值观就会指导他坚守职业道德,避免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错误及损失,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让员工的服务质量发挥到敲到好处。

(5)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置方案。风险有突发性的特点,所以建立一个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金融信息,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突然断电都会对信息造成严重的遗漏风险。要及时对长期重要及有效的信息进行硬件备份,以确保在突发性风险到来的时候不至于将重要信息丢失。建立完善灾难恢复、业务连续性管理,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培训以及演练,确保在意外突发时,能够及时依照原有制定方案进行有效处置,把风险缩小到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金融信息的安全与稳定发展。

总结: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金融信息下的风险更多而且麻烦,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建立完善的防范风险规范是必不可少的。要从各个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确保应急预警完整无纰漏。只有做到并做好以上几点才有可能避免在这个金融信息时代受到不必要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武汉金融》PKU-2010年6期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10期谷秀娟何雷

篇5

(1.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吉林财经大学物流产业经济与智能物流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特征的必然产物,而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内在需求。从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学科优势与国际项目,提出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突显财经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 国际化;本土化;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additional, localization is the internal dema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c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a novel talent nurturing mode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of disciplines advantages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 Our aim i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mprove training lev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Localizati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Talent nurturing mode

0引言

“全球化”时代特征促进世界物质、经济活动的同时,日益扩展为推动知识、技术的流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时代产物,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浪潮[1],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发达国家竞相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转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和制度。其中,美国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在国际上享有很好的声誉。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分别走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对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初步了解。美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是间接的,主要表现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等,他们关注的不是美国是否是第一大留学生接收国,而是这些留学生对美国产生的国际化影响。

与美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仿日、学美、效法、学苏几个阶段的变迁。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经济全球化必然要使教育国际化,如何在国内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名高等教育者,值得深入思考。本论文以财经类高校发展为视角,从国际合作办学实际出发,分别论述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国际化办学实践;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内容。

1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构建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是开展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前提[2]。一个学校的灵魂在于它的办学理念,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不能采用“固有式思维”,而应该打破常规,走出具有独具特色的兴校之路。本论文依据“高教强省”战略理念,从地方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实际出发,依托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构建地方财经类高校金融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1必要性

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仍是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具备国际化素质人才的短缺。尽管从全国角度看,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其中具有专业特色国际化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则更少。就计算机专业而言,也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社会需求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真正的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亟待解决。因而,高等院校的办校理念已不是“人有我有”,应该“”,“独具特色”。

1.2发展目标

财经类院校不是专门培养计算机科学研究人才的学府,我们的优势在经济方面,所以,应该尝试走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以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作为专业发展目标,具体体现在:1)国际化:将本专业与国际信息化接轨,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紧密联系实际,从学校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学生成才要求出发,对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2)本土化: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设定“和而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计算机专业和经济有机结合,将计算机专业设定具体研究方向,即金融信息化。

2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办学实践

2.1国际化发展策略

为了加快专业发展步伐,提高学生国际化专业技能,2013年9月11日,吉林财经大学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正式签署了国际交换生合作项目协议,其中包括3.5+2项目(三年半国内本科学习加两年国外硕士学习)以及本科生短期交换项目。

3.5+2合作模式: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要求学生在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习三年半课程,满足特拉华州立大学注册要求再赴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学习两年。学生修满美方计算机信息科学硕士课程所要求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达标必需环节,在项目第五年将由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在第四学年后由吉林财经大学授予学士学位。

短期交换生:短期交换生项目针对我校全体本科生,学生在每年的秋季或春季进入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进行与国内同年级的课程学习。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获得美方成绩单及项目认证书,所修学分与吉林财经大学本学期课程学分相匹配。

此外,两所高校就深度合作达成一致,认同以下为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合作教育和科研活动交流;教师科研和讲座交流;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交流;交换学术资源和出版物交流;联合主办国际会议。

2.2本土化发展策略

确定特色专业方向—金融信息化。依托我校优势学科,注重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与融合,将计算机智能理论用于金融、税收等领域,借鉴生物进化的宏观和微观机理进一步挖掘其“进化”潜力,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用于解决经济、管理等领域较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其建立最优化投资方案和决策依据,也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更宽广的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计算机理论数理化、模型技术智能化和经济、管理分析对策化,体现了计算机智能理论研究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层次深广、研究方法独特、应用领域宽泛的特征,成为本学科方向鲜明的学术研究特色。

具体体现其课程设置,首先核心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专业理论素质培养和金融信息工程相关知识教学为主,选修课程侧重与企业所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如,核心主干课程中除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必修课程,还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信息工程概论、现代商业银行IT系统、金融数据分析与挖掘、银行卡业务与技术等则侧重金融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训练。选修课程中的高级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方法等课程主要面向软件开发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主要面向金融机构;管理模型与方法、网络营销等课程则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人才需求。

3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国际化合作办学存在国际化的维度单一,即缺乏多样化形态;国际认证体系相对滞后,国际认证发展速度偏慢、参与面窄等滞后性等问题[4]。本论文主要从微观角度论述国际化办学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按照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7月,学校向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输送首批短期交换学生,2015年1月,该批学生顺利返校,经过深入面对面交流,归纳总结以下存在问题:

3.1语言障碍

此次派出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不等,尽管英语水平均已达到国家六级,但出国后,语言障碍仍不可避免。对此学校提出解决方案,对有意向出国的同学配以外教跟踪培训,规避语言困难。

3.2专业课程衔接问题

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存在差异。前期的专业先修课程不一致,加之语言障碍使得学习事倍功半。对此,中方与美方应共同协调专业课程的选择,有效实现课程衔接。此外,确定赴美的最佳时间点,使得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3.3前期准备不够充分

包括出国前期准备,如出国申请、签证办理、国内驾照证明、体检注射疫苗,银行卡办理细节;强化赴美学生的心理准备,组织有出国经历的老师和学生做经验交流,使得学生坚强面对某些困境或者心理落差,认识到异国求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收获及财富;弱化完美主义,不要把美国想象的过于完美化,学会独立,凡事不能过多依赖他人。

3.4教材问题

美国纸质教材通常价格较高,如果逐一购买势必增加其经济负担。其应对措施可多采用扫描方式积累教材,利用已赴美学生及兄弟院校资源实现教材的共享。

3.5缺乏实践课程建设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将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相融合,利用美方实践课程,使赴美学生入住美方企业,尝试与外国的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美国文化,还能学习到先进、及时的管理经验和实战模式。

4总结

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是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路径。“国际化”微观上讲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宏观上来看,更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全球地位的重要标尺。本论文从地方财经类高校国际化办学实践出发,分别论述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及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内容,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化办学顺利实施,培养既精通信息技术,又具有财经管理基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梅,杨亚军.论新形势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许悦.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3).

[3]李明,郭淑馨.财经类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5.

篇6

2006年的中国电信行业信息化建设应该说是按部就班,各家电信运营商在原有战略框架下,进一步细化业务和市场。并纷纷针对3G应用和集团客户,进行更为细致的规划和实施。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正在趋缓,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6年在3G和NGN进入商用推动下表现出上升势头,增长速度超过10%,但由于3G预计到2007年才能发牌,大规模建设将出现在2007年和2008年,预计2007年电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到2870.4亿元人民币。中国电信行业正在从稳定发展期步入高速发展期。

新业务牵引

1.全业务发展

中国电信市场环境更复杂,竞争更激烈,“全业务”发展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迫切需要。由于移动通信业务的盈利性大于其他电信业务,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移动通信将成为除互联网业务外竞争最激烈的业务,移动市场的“双寡头竞争”格局需要尽快打破。同时固网运营商面临着企业体制改革、国家不对称性管制等种种压力。全业务经营权将帮助运营商实现市场突围。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三家有可能继中国联通之后低成本获取经营所有电信业务(包括数据、增值、固话、移动四大类)的权利。这种政策上对电信市场的重组,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新一轮的网络建设和业务系统建设将因此展开。但全业务牌照更多是象征性的,各运营商几年内还是会把精力放在目前的业务强项上。

2.移动数据业务

随着2.5G移动通信技术商用程度的逐步加深,移动数据业务正在成为运营商们非常关注的新的利润增长点。ARPU的下降表明,移动运营商单靠语音业务拉动效益增长的空间正在缩小,新一代的数据增值业务将成为拯救市场的希望。

每一项移动数据新业务的推出,会对包括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供应商和合作者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会带来变革和新的组合。打造新型产业链,寻求互动与合作,已成为2006年移动数据新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并在未来几年持续作为发展重点。

3.移动支付

支付成为制约新经济运行的瓶颈,移动支付应运而生。运营商正在行动起来,抓住这一商机。电信运营商将在金融信息化浪潮中撷取有利商机,提供新的服务项目。电信运营商们如何发挥自身网络资源和在信息流上的优势,来打造更方便的金融流,是金融信息化进程中首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运营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6年是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年,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投入更大的力量,竞争程度将加深。运营商在移动支付方面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展开,另外通过RFID技术进行系统建设,也成为各运营商关注的焦点。2007年移动支付必然是建设的重点业务,谁能胜出,尚不可知,但技术、安全、价格和商业模式都是竞争者不可忽视的环节。

4.商业用户解决方案

电信市场竞争的胜负取决于服务,2006年运营商将在服务方面下工夫。商业用户始终是运营商的关注重点,2005年运营商针对商业用户推出了若干解决方案, 2006年取得了较好的进展,2007年电信运营商将提供更加丰富、更具用户适用性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以多种个性化组网方案为核心,配套相关增值服务,从信息化、网络化等方面大大提升行业大客户的竞争优势。

运营商系统建设特点

运营商新系统的建设或升级将以以下服务作为重点:

1.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具体体现,在综合服务体系下,用户可以通过一家运营商享受多种服务,是运营商将语音服务、数据业务和其他细分种类的增值业务和增值服务进行综合整理,统一为用户提供服务。如利用RFC/RFIC技术实现手机即时支付功能等。综合服务使用户不必再担心业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需求到功能的实现,只需要一家运营商作为接口,综合服务的实现,使用户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自身业务建设。

对于企业用户发展方面,中国移动集团推出的MAS/ADC服务显得很突出,MAS/ADC服务是分别针对大型企业的MAS系统建设服务与针对中小企业的ADC企业主机托管服务。中国移动将MAS/ADC服务作为未来几年的一个重点服务建设,在其自身的服务系统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工作,包括如何与现有系统平台的整合,如何在新平台上监控和管理业务的推进工作等。

2.实时服务

实时最多的体现之处,是在计费系统上,即实现业务计费系统的高效管理,加大业务调整的灵活性,并保证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与运营管理标准化的统一。实时记录是保证用户业务变更、折扣信息、计费合并等的最直接手段,也为综合结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实际上,“计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支撑手段,它是各项业务开展的必要条件,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这在3G以及后3G时代将体现得更为明显。

3.统一服务

统一服务既有各地方与省业务管理上的统一,也有内部外部流程上的统一协调,再有是各种分离的业务系统融合,形成统一的体系。统一服务是管理标准化的具体体现之一,只有在完善的工作流和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与接口下,才能实现统一的服务。

虽然在基础方面,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通过基础建立,能力提升,在战略目标的体系下按部就班地发展业务与系统建设,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以上三个建设重点做好做实,是运营商一致的工作,也必将在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3G时代,以完善的系统与管理为基础,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业务与服务,真正实现由业务服务提供商向信息化专家角色的转变。(作者系计世资讯分析师)

篇7

重点推荐捷顺科技、长亮科技、金证股份、四维图新、拓尔思、启明星辰、浪潮信息、太极股份等公司。上周行业动态:

百度入股华策影视:BAT影视布局再演三国杀

点评:百度曲线入股华策影视,影视三国杀落幕

淘宝提高货币基金申购费率基金公司纷纷下架产品

点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基金公司开辟新战场

中欧达成临时协议华为中兴不会被罚

点评:电信设备争端有望解决,中欧关系基调或改

上周重点覆盖公司更新:恒生电子推出机构间服务平台,积极打造私募服务生态圈;夯实云主机安全浪潮业内首款可信服务器;IDC报告,华宇继续位列中国电子政务IT解决方案供应商10强;科大讯飞携手intel共推PC智能语音应用;东软升级版SaCa和UniEAP产品。

本周关注——《意见》,强烈影响国产军队信息化及信息安全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新三板;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一、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企业并购[1]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一个企业吞并一个或多个企业,或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的行为。

在与并购相关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最关心的一类问题,是并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这类问题通常被称为并购效率问题,由此研究产生的理论主要是并购效率理论。效率理论又分为效率差异化理论、非效率管理理论、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综上所述,基于国外研究者提供的证据[2],企业并购至少在短期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在长期内不会损害企业业绩。同时基于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真正的并购能够增进目标企业股东福利,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活动在我国是效率导向的,资本市场对并购信息的反应是比较理性的。

(二)并购动因: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与企业外部环境时时刻刻在进行着互动。企业并购是企业适应外部大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反过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企业并购活动的外因。具体来讲,企业并购的外因有以下:技术创新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创新。另外企业并购的内因有:最佳生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多元化经营、促进企业成长、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财税优惠。

(三)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目前国内研究并购的重点主要在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方面,而对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公司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正是弥补此类不足,进而选择研究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公司的案例,从而为以后更多的上市公司成功并购新三板公司提供一定的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公司,属于”如何”、”怎样”的问题,案例研究法最适合这类问题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2014年7月9日创业板上市公司东方国信现金+定增发行股份总计4.5亿收购新三板挂牌公司屹通信息100%股权。

二、案例简述

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国信”)4.5亿定增收购上海屹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屹通信息;证券代码:430364),以现金和股份的方式,以45080万元收购屹通信息100%股份。

(一)交易各方基本情况

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业分类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产品及服务为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

新三板公司标的资产全称:上海屹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业分类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产品及服务为金融信息化解决方案。

本次交易的独立财务顾问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律师事务所为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审计顾问为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资产评估顾问为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

(二)上市公司和标的资产交易前最近两年主要财务指标

东方国信2012,201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1300.32万元和46816.14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075.35万元,8991.80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万元)分别为7075.35万元,9023.64万元。

而屹通公司2012,201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12.11万元和4552.9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28.71万元,559.24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万元)分别为231.41万元,559.24万元。

(三)交易背景

东方国信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完整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相关的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充分利用数据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公司本次收购屹通信息100%股权,业务领域覆盖至金融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领域,该领域处于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是公司向金融信息化行业纵深布局迈出的重要和关键一步。屹通信息多年来服务于金融行业,尤其是华东地区有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屹通信息在移动金融解决方案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提供包括移动信息门户、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营销和移动管理等全方位整体移动金融解决方案。

通过本次交易,东方国信将在金融信息化解决方案领域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在产业整合发抢占先机,进一步提升公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估值定价

前期谈判时,并购双方基于屹通信息自身研发能力、产品序列、行业地位、盈利能力等因素,并结合资本市场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估值水平对屹通信息股权进行定价。本次并购交易中,资产评估机构中联评估采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分别对屹通信息的全部股东权益进行了评估,并以收益法评估结果作为最终评估结果。在收益法下,屹通公司在评估基准日净资产账面值为3791.33万元,屹通信息100%股权的评估值为45087.78万元,评估增值41296.45万元,增值率1089.23%。最终选用收益法的评估结果作为标的资产作价的依据,经交易双方友好协商确定,标的公司100%股权作价45080万元。

本次屹通信息交易作价市盈率、市净率:本次并购交易屹通信息100%股权作价45080万元。根据预估数据,屹通信息2013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9.24万元,2014年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44.76万元,屹通信息的相对估值水平如下:(注1:交易市盈率=标的公司的交易价格/标的公司的净利润。注2:交易市净率=标的公司的交易价格/标的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截至2014年5月31日,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去除市盈率为负值以及市盈率高于100倍的公司,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上市公司共计23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估值情况如下:23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平均市净率分别为61.80和4.85,而屹通信息(2014年预测)市盈率、市净率分别为13.09和11.89,屹通信息(2013年)市盈率、市袈史直鹞80.61和24.50。(注1:数据来源wind资讯。注2:市盈率=可比上市公司2014年3月30日收盘价/(2014年1-3月每股收益*4)注3:市净率=可比上市公司2014年3月30日收盘价/(2014年3月31日每股净资产))

以市盈率指标衡量,本次交易的价格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本次交易价格具有公允性。

三、交易影响

(一)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根据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东方国信2014年审计报告,本次交易前后上市公

主要财务数据比较如下:

东方国信2013年12月31日及2014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分别为101 364.67万元和149 769.66万元,2013年和2014年营业收入实现数分别为46 816.14万元和61 526.64万元,2013年和201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实现数分别为8 498.00万元和13141.51万元。可以看出,本次交易完成后,东方国信净资产、营业收入及净利润都有明显提升。

(二)对原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

本次交易前后东方国信的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三)对上市公司市值及原股东财富的影响

东方国信公司股票于2014年4月9日起实施停牌,筹划本次并购;2014年12月31日发行增发的新股,本次交易实施完毕。

根据停牌前一个交易日2014年4月8日的收盘价及流通股股本及本次交易完毕后第一个交易日2014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及流通股股本,本次交易对上市公司市值以及原股东财富的影响如下:本次并购交易完成后,东方国信市值由28.50亿元上升到43.46亿元,原股东持有市值由28.50亿元上升到40.07亿元,财富增长了41%。由此可见,本次交易获得了资本市场的积极认可,增加了上市公司原股东的财富,有利于维护上市公司原股东的利益。

四、结语

东方国信在此笔收购完成后,公司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已初具规模,初步奠定金融大数据领域优势地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市值稳中企升,此次并购整合达到了预定目标。通过此案例分析,我们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建设的日益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并购整合新三板公司。

参考文献:

[1]韩复龄.公司并购重组――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对于金融企业CIO来说,当前金融业灾备体系建设面临哪些挑战?云概念的广泛应用将给金融灾备体系建设策略注入哪些新思路?记者走访了来自银行、保险的几位信息主管,了解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金融机构在灾备建设、管理方面的现状差异和未来发展驱动。

灾备模式之选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 “两地三中心”的灾备建设模式,即具备生产数据中心、异地灾难备份中心、同城应急灾难备份中心。但由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外资银行各自业务需求和系统特点不尽相同,因此灾备体系的建设模式和成熟度也存在差异。

据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IT经理刘文荟介绍:“目前中信银行灾备采用的也是两地三中心的模式,在本地有一个同城灾备,在西安一个异地灾备。异地灾备的数据备份和应用备份,技术并非问题,需要银行视业务需求来确定投入规模,如果数据量大需要带宽资源很大的话,成本也会很高。”

据了解,国内100多家城市商行中有80%以上的商业银行没有灾备中心,仅有一些简单的数据备份措施,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这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异地灾备建设的现状。对于资本实力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城商行而言,如何权衡灾备目标和成本投入成为困扰IT主管的问题之一。

上海银行北京分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卢长顺向记者表示:“技术不是难点,更让我纠结的是如何用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方式、更低的成本去实现既定的灾备目标,需要一个前瞻性的把握。”

同样的困惑也存在于保险业灾备实践中。“2008年,保监会《保险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指引》,要求5年内各保险公司至少达到规定的最低灾难恢复能力等级要求。但很多保险公司可能无法达到,因为投入的规模依托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水平,需要公司决策层综合评估,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灾备体系建设规划。” 华夏人寿保险信息技术部负责人王自杰谈到。

“云”灾备受中小金融机构青睐

“小概率,高风险;高投入,低效率;建设易,维持难。”这是对灾难备份本质特点的经典归纳。

一般而言,大型金融机构由于对业务连续性要求很高,且对IT投入的成本顾虑因素较少,会倾向于自建高等级的数据中心。而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如城商行、区域性银行,在做大做强向全国性银行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则更关注IT外包服务。

“从自建灾备的缺点来看,一方面它极大增加了国家灾难恢复建设的整体投资;另一方面,从金融行业自身来看,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缺乏专业化运维人才和统一运维体系规划,灾备系统运维水平、效率和可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一些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网点规模有限,业务相对单一,所以其信息化需求虽然迫切,但也没有太多投资预算去做大规模的灾备自建,他们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灾备服务云模式。” 赛迪顾问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吴李知向记者介绍。

云计算的出现,为灾备行业带来一个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途径, 势必在金融业灾难恢复和数据保护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众多IT服务商正努力抓住这一市场良机,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公司副总经理郭全明介绍:“由金融电子化公司牵头的灾备服务云项目已经开始运营,该平台可满足6000家中小金融中心灾备需求,基于可靠的灾备技术方案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升灾备服务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重在保障业务连续性

出于成本考虑和预算限制,一些金融企业仍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灾备体系建设,但从金融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管控的具体需求来看,灾备虽然能够一定程度避免金融企业因突发灾难造成的关键业务数据丢失,但在保障业务连续性方面,灾备并非是万能的。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IT经理刘文荟强调,“中信银行的灾备相对比较完备,目前关键业务可以做到灾备切换,但还无法做到所有业务的无缝切换。”

对此,国开行专家常委会委员许成军也谈到,“灾备重要的不是技术方案,而是管理,是团队。举个例子,某银行的业务系统需切换到灾备中心,可能导致业务中断几小时,需要业务部门主管授权,如果联系不上业务主管,就无法快速有效地实施灾备切换。”

因此,灾备再好的技术方案如果没有完善且切实可行的连续性计划支撑,灾备建设本身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无法确保达到灾备恢复预期目标。业务连续性管理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应单单从IT部门来看待和管理这项工作,而势必要上升到决策层来组织和推动这项工作,灾备系统也不仅仅是IT项目,而应是管理项目。

很多IT主管都碰到这一问题,对他们而言,在完成灾备系统建设之后,更需要考虑确定完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当故障发生,从团队到IT技术,从基础设施、业务恢复,到公关处理等各方面,都需要周密的考虑,才能确保灾备体系发挥价值,支撑业务连续性管理良好实施。

专家观点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IT经理

刘文荟中信银行目前在灾备方面做了两地三中心,在本地有一个同城灾备,异地灾备是放在西安,但还无法做到所有业务的无缝切换,目前我们首先将关键业务做上去了。 对异地灾备而言,不管是数据备份,或是应用备份,技术上来看都能实现,关键看投入规模。

上海银行北京分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卢长顺

金融企业的灾备建设是非常的重要的,目前我们在数据的备份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但需要权衡灾备目标与耗费的成本和时间是否匹配。因为灾备建设提高一个级别所增加的成本很高,可能我个人认为功能提高了10%,但投入需要增加30%,这常常让我们陷于纠结。

国开行专家常委会委员

篇10

事实上,面对一系列金融电子诈骗案件的发生,社会上有关“银行责任论”的舆论也是不断。当然,从银行方面来讲,为保证金融电子业务的高效和安全,不论是银行监管当局还是银行自身,在监管、技术和服务管理三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当下,银行监管当局已经把银行的软件漏洞、服务质量、诈骗预警等各方面的安全隐患纳入《金融信息安全风险提示》内容当中。在同时出台的《金融信息安全协调应急方案》里,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应对金融诈骗事件的应急处理协调流程。另外,监管当局还审议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但方案和提示实属事后化解的渠道,是避免涉案金额和涉案范围继续扩大的有效手段,因其缺失法律效应和监管当局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利,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电子诈骗实在勉为其难;再者,管理办法也好、工作规程也罢,都无权对银行以外的单位进行监管,想仅凭银行监管当局的单方努力杜绝金融电子诈骗,似乎不是现实之举。

银行自身技术方面。一位国有银行科技部人士透露,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行目前在IT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一家资产规模在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每年的IT资金投入也高达2亿元人民币,且逐年递增着。

银行自身管理方面。随着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的投入同样毫不吝惜,特别是新兴股份制银行。银行如果放松管理,实则放弃经营之举,这是不言而喻的。近日,多家银行调低了网银支付限额,且不讨论银行目的多元性,此举也确实保护了客户的财产利益。

银行自身服务方面。第一,银行即使明知交易可疑,从法律层面而言,也无法在犯罪分子取现之前将涉嫌欺诈交易的各个分账户冻结以保障存款人资金安全;第二,假如对交易的预测出现失误导致交易失败,长此以往银行名誉的损失恐怕会远远高于涉案金额;第三,各银行通过手机短信及其他多种宣传渠道,对客户进行了诈骗风险提示。银行想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杜绝诈骗的发生,实在是势单力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可见,无论是从银行监管当局层面,还是从银行角度,保证金融电子业务的高效和安全的努力程度不可谓不殚精竭虑。然而,问题还是在不断出现。如此来看,金融电子诈骗案件的发生绝非社会上有关“银行责任论”舆论所言,从案件发生过程的揭示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案件的发生都涉及通信、法律等多个领域,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银行能做的仅是“闭门坚守”,其监管当局能做的仅是“自扫门前雪”。如果我们把金融电子诈骗比作洪流,那么监管当局和银行只能修挖渠道,在泄洪后引流而已。真正要解决金融电子诈骗,必须堵住洪流的源头――筑坝。

那么,该如何筑坝?

首先,相关部门必须从网站的注册开始监管,建立包括实名制、身份验证、资质证明及有无犯罪记录等信用体系。在注册前,进行信用评定,并周期性审核,要从源头上堵截。因此,要建立互联网域名信息标准化管理,增强网站申请的难度,提高网站的纯净度。

其次,在金融诈骗案件中,多数都是依靠相似的域名为掩体的诈骗行为,原则上与已注册金融机构域名类似的网址,不应该再被注册,以避免案件的发生。同时,具有国家强制意愿执行权利的机构,必须共同肩负起金融电子诈骗筑坝截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