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行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行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次产业;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经济结构变革的核心是农业产值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产值份额提高(产值结构转换)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提高(就业结构转换)这两个过程。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份额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滞后于产值份额的转移,或者说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供给丰富;二是发展中国家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技术进步速度比农业快,资本集约程度高于农业,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影响了劳动力的吸收。由于这两点原因,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转换不如发达国家类似发展过程来得成功。

在新疆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即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这也就是新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非典型性特征,新疆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下降的特征,并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相反,这一特征正是相对于既定的发展阶段才存在的。进一步的考察会看到,这一特征是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的一系列经济结构非典型性特征的后果。

一、非典型性特征之一: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吸纳劳动力能力难度加大

霍夫曼比率是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将全部产业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与其他产业三种类型,他认为凡是某类产业的产品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的归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是资本资料的归资本产业,不能归入上述两类的就归入其他产业。霍夫曼比率适用于衡量一定时期的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霍夫曼比率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它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

“霍夫曼比率”中运用的工业分类标准,使用的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划分与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所使用的轻重工业的划分方法比较接近。因此,本文将此法修正为运用轻重工业产值之比,来近似判断新疆工业化水平所处阶段。新疆工业的这一指标从1949年的25.53下降到2001年的0.34,可以判定新疆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且目前已经处于霍夫曼所认为的第四阶段,即最高阶段。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疆虽然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但并未真正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条件的影响,新疆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世界多数传统工业化模式在工业结构转换中始终或是曾经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而新疆工业发展则与之不同,新疆从工业化初期开始重工业就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建国后重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49年新疆的轻工业、重工业之比为95.9∶4.1;1978年轻工业、重工业之比达到41.6∶58.4,重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4.2%,超出轻工业(10%)一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2年轻工业、重工业之比为26.4∶73.6。根据霍夫曼理论,当一国的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之比(霍夫曼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国进入了重化工业时代。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大概为1.5左右,世界发达国家的霍夫曼系数一般在2.5和3之间。新疆的霍夫曼系数达到2.8。新疆的霍夫曼系数高并不意味着新疆的工业化程度就高,而恰恰是轻重工业发展失衡的表现,由于没有经历轻工业充分发展的阶段,现在新疆的轻工产品自给率很低,大多数日用品依赖从内地调入。这种轻重工业发展失衡导致工业与农业之间缺乏整体联系,工业既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和技术支持,又不能有效地吸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第二,轻工业、重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疆的重工业中采掘、原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占87.3%,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较低,只占12.7%;而轻工业的91%以农产品为原料,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不到10%,因此新疆的轻工业仍处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分工格局的影响,新疆的工业主体建立在资源初级开发基础上,能源、原材料产品比重大,加工深度不够,产品加工层次低、附加价值低,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新疆产量比重较大的工业产品主要是采掘与工业原料,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纱、钢材、水泥、化肥等。这表明在生产这些产品方面新疆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而加工品制造能力则不足,如新疆没有家用电器的生产,汽车产量不到4,000辆,仅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0.12%。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新疆的资源优势正趋于弱化,新疆工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工业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新疆的工业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2年全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比重仅为22.65%,其产值比重为40.78%,同期新疆国有经济比重却居高不下,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比重为63.93%,其产值比重为83.1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国有经济比重高、解困难度大制约着新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总之,工业化发展滞后,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2004年新疆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2∶45.9∶33.9,工业产值构成中石油化工、能源、有色金属等占较大份额,但并不能以此就断定新疆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相反,这是新疆工业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事实上,由于新疆的重工业是在轻工业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发展的,属于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偏重工业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不足,无法拉动和刺激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流动。同时,重化工业的技术扩散空间狭窄,很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生产空间和支持条件,而且新疆的石油石化多属中央企业,精深加工部分大都建在区外,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度低,对地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是有限的。属于地方工业的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制造业在新疆工业产值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偏小,一般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市场需求弹性空间小,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二、非典型性特征之二:第三次产业十分不发达,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这一转移顺序,为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历史所证明。因为在这些国家,工业中技术起初是劳动密集程度很高的,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中吸收劳动力的能力逐渐降低,劳动力开始流向第三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在一开始就接受了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技术,吸收劳动力的潜力受到限制。因此,第三产业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作用大大加强。可以看到,绕过第二产业而直接把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特点,这一特征在中国尤其是在新疆表现得尤为突出。

新疆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

1、新疆第三产业比重与差距。从新疆近10年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间产出结构(产值)和投入结构(劳动力)的变化情况看,1990年三次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24.1%、43.8%、32.1%,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分别是61.27%、17.39%、21.34%,到2001年,三次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调整为14.1%、51.8%、35.6%,劳动力比重分别是54.77%、13.75%、31.43%,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近年来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目前均在70%左右,一些发展中国家,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在40%以上,而2001年,新疆不到40%。相比之下,新疆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是起点低;二是速度相对缓慢。

2、新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与差距。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新疆与全国一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但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三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应阶段的水平相比,交通业、商业并不落后,真正落后的是教育、科技、信息、金融等新兴行业,发达国家新兴行业一直较大幅度上升。虽然,新疆新兴行业如房地产、金融、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业、文教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7.2%提高到2001年的21.6%。但与发达国家走过的相应阶段相比,与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体现出典型的“流通类”特征。传统商贸流通一业独大,占到三产全部增加值的50%左右,新兴第三产业金融、保险、综合技术、科研、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比例普遍在10%左右。服务业的行业类别众多,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既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又可以为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新疆服务业总体发展落后,处于第三产业欠发达状态。新疆第三产业在总量上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在结构上与全国相比,表现为更低的层次和更不合理的结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新兴行业,在市场经济中既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相对不足。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上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为主,而新疆仍以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为主,2002年这两个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2.93%,属于新兴行业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合计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13%,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0.17个百分点。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力促进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总量和结构的双重挑战。

第二,第三产业内部仍呈现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格局。第三产业中,国有经济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因而国有经济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集体经济相对较弱,个体经济广泛地活跃在商业、饮食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低收入、低产出的科技含量低的初级资金积累阶段。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与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科技开发、产品设计、营销服技服务长期发展不足,使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工业低水平徘徊,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的增值。

第四,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低。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的比重最低,有悖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则。2001年新疆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0.37%,比全国平均水平0.71%低0.34个百分点。

第五,新兴产业发展迟缓。与先进城市相比,新疆第三产业除规模小、比重低、整体水平不高外,更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旅游、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所占份额太小。目前,旅游业占全球GDP的份额已超过10%,2001年新疆旅游业占GDP的比重为5.2%,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1.29%,低于全国水平0.6个百分点;北京金融保险业占GDP的比重1997年达到13.6%,而新疆2001年才达到3.29%。

第六,从就业方面看,第三产业传统部门主要是商货、社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而金融、房地产、科技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增加有限。

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低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200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平均为41.8%,而新疆的城镇化率只有35.2%,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若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城市化“标准结构”,人均GDP在1,000美元时的城市化水平应为63.4%。2004年新疆人均GDP接近1,360美元(2004年新疆人均GDP为11,199元,按汇率8.6计算得来),城镇化水平相差甚远。2004年全国工业化水平为45.9%,新疆工业化水平为3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这样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致使第三产业难以快速发展,其产值及就业发展滞后。

今后,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将明显上升,成为吸纳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领域。由于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易于进入的特征,又符合时展的趋势,所以大力发展新疆第三产业是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今后第三产业的调整方向是:在继续加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保险业等新兴行业。

三、非典型性特征之三:城市化水平较低,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

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生和发展,必然会形成区位,并在空间上集聚。非农产业区位的发展和空间集聚就是城市产生的原因。但城市化滞后是中国非典型化的工业化发展的一个严重缺陷,它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城市化滞后使二元经济矛盾不断拉大。改革以前,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和城乡隔绝制度下的城市化进程,造就了十分悬殊的二元经济结构。1985年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使二元经济矛盾又进一步拉大。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大量劳动力滞留在比重不断下降的农业上,导致农民收入不断下降,农民与非农民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这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矛盾不断拉大。

其次,城市化滞后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农业劳动力就地分散转移,既不稳定也不经济。我国农民一直存在从农业部门向比较利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强烈冲动,然而由于城乡隔绝体制的限制,基本上是离土不离乡,实行就地转移,半径不大。农民既不将非农产业看作自己的长期生存保障,脆弱的非农业也不给农民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工业被迫就地发展,形成了十分分散的格局,致使“聚集效应”十分低下。致使乡镇工业长期徘徊在小型化、分散化的低层次上,难以进入现代化工业层次。到后来,这一问题是造成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减缓,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三,城市化滞后带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要依托于人口、工业相对密集的区域,才能发挥其服务功能的规模效益。由于城市化滞后使人口和工业分布过度分散,严重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大大延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从而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都大大偏离反映世界工业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标准结构,由此把中国的大多数人口排斥在现代工业文明之外。

新疆的城市化进程也不例外,新疆的城市化水平低同样也阻碍了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尽管新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城市大多是政治行政中心,经济功能较弱,而且规模小,布局分散。由于工业化发展滞后,新疆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2004年新疆共有城市22个,镇229个,城镇人口690.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15%。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市化水平年均1.3%的速度增长,大大低于工业化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产值占GDP份额已下降到20.2%,但农业就业比例仍然高达54.2%,农业就业和产值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结构体系不合理,缺少大中城市,特别是在广阔的南疆,城市数量少,间距长,对小城镇特别是广大农村的集聚和带动效应有限。

2、城市发展不平衡,城镇人口分布不协调。新疆人口的分布南、北疆各约占47%,东疆约占6%。但从城镇人口的分布看,南疆城镇人口占24.97%,城镇化18.13%,北疆占68.92%,城镇化51.66%,东疆占6.11%,城镇化35%。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农村人口比重减少,这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目前,北疆城镇分布较为密集,大小中心城市已经基本形成(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伊宁等)。然而,在广大南疆地区,除库尔勒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工业交通中心的地位外,目前还缺乏实力较强的、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斌等.新疆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与结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1.

篇2

关键词:小型农业机械;山区;农业生产;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24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农业机械化时代,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在我国许多地区,例如地处丘陵山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特殊的地势地貌等因素只能允许小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的开发与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影响山区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的因素

1.1 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农田配套设施落后

山区丘陵地带居民较为稀少,人均耕地的数量和面积较低,且田地经营过于分散,地势高低落差较大,难以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此外,山区经济较为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山区农田配套设施(如机耕路等)得不到保障,即使是中小型农机,也难以进入农田作业,致使山区农业无法享受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的便捷高效,极大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1]。

1.2 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山区丘陵地带交通极不便利,位置偏僻,建立的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站点较少,无法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相关维修服务、售后服务等,山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削减了山区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1.3 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削弱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山区青年劳动力前往沿海城市务工,使得山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下降。青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进一步减少,农村土地废弃面积也不断加大,这削弱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力,制约着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和应用。

1.4 山区经济落后,购买力不足

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山区农民往往无法负担农业机械的费用,购买力较差,缺少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得不到提高,农村经济也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 小型农业机械山区农业生产中开发应用的必要性

2.1 小型农业机械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率

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能够改变山区农民依靠原始劳动力劳作的方式,提高山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机械化的生产能极大减轻山区农民的劳动重担,促进整个地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2.2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普及率越高,农业生产力就越高,从而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3 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会推动相关机械生产行业的发展,并带动配套行业的发展,各行业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此外农业机械化在山区大力推进后,山区会出现多余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进入城市工业或服务行业,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机械的开发应用及推广,能够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 山区农业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现状

3.1 农业机械缺乏针对性设计

由于复杂的地势,在进行农业机械的设计和推广时,许多人并没有深入山区考察当地地理环境、作物种类等农业特点,因此设计出的农业机械往往缺乏针对性而不适应于许多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2]。再加上许多地区缺少农业机械的维修站点,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得不到有效运用,也会削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3.2 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集中度过低,市场中存在许多中小型农机企业,但由于这些企业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尚未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农民心中没有打造出品牌形象,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推广。

3.3 小型农业机械行业低端化

低端化主要体现在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无法连接其市场需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推广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难以为消费者提供出技术含量高、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并适用与山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3]。

4 在山区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建议

4.1 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水平

目前山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粮食和油料,若是只发展这两种农作物,当地经济则难以得到快速提高,因此,应当根据山区农业特点,发展其他作物,例如茶叶、辣椒等。同时开展机械化加工,推广小型的农用器械,提高当地经济水平,从而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小型农业机械[4]。

4.2 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加强了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让农民熟悉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操作,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当履行好其服务职能,系统地培训和指导农业生产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加入其他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山区农业生产人员具备较高的农业生产素质,更好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4.3 提升农业机械的科研水平

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越高,越能持久地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因此,应当加强农业机械生产的创新科研能力,尤其要先深入调查山区地势地形和农业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山区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

5 结语

山区丘陵独特的地形特点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推进制造了一定的挑战,但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当重视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加大小型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能力,以提高山区农业生产力,全面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关景灵.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贺州市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5(4):122-124,128.

[2]杨易.广西小型农机生产企业及产品的现状与建议[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15703):12-13.

篇3

介绍目前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农机研发的特点,阐述光固化成型技术、选区激光烧结技术、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熔融沉积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采用熔融沉积技术制备全新外槽轮排肥器,搭建基于电子施肥控制器控制的施肥试验平台。试验数据表明,基于熔融沉积的外槽轮排肥器的变异系数低于传统排肥器。增材制造技术将改变传统农业机械设计的流程和思路,提高农业机械的可靠性和服役时间,促进农业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增材制造;3D打印;农业机械;应用

增材制造是以三维数据为基础,由CAD模型驱动的一种制造方法,其特点是采用“加法”成型,通过先离散后叠加的思想成型零件[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采用增材制造方法成型零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增材制造技术生产柔性大,加工响应时间短,单件小批量生产中无需开模,设计制造一体化集成度高,可直接成型零件,成型中不受传统加工方法中夹持、切削方式的约束,可加工高脆性、高熔点、高硬度的材料,《经济学人》杂志认为,该技术将引起第3次工业革命。目前,增材制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建筑等行业[3-4]。

1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

美国于2012年启动并投资10亿美元资助包括增材制造在内的振兴美国制造计划,建立了ASTMF2792-12a[5]、ASTMF2915-12[6]、ASTMF2912-11[7]、ASTMF2924-12a[8]等一系列增材制造技术标准。英国于2011年开始增加增材制造研发经费的投入,并在拉夫堡大学、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埃克塞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相继建立了增材制造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于2012年2月启动了“微型发动机增材制造技术”项目,该项目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航空微型发动机零部件,对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日本通过优惠政策和大量资金鼓励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在日本的发展[4]。我国于2012年成立了3D打印技术联盟(增材制造),于2015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学会增材制造(3D打印)分会,参与的主要科研机构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D打印产业联盟和增材制造分会的成立有利于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加强行业与行业、行业与政府以及国际间的广泛交流[4]。

2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

增材制造是将三维零件先离散后堆积的一种加工方法,其成型过程主要是通过被加工材料受到外界不同环境的影响(如受热、受光)而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来实现的[9-11],制造过程如下:

(1)设计(三维制图软件)或通过逆向工程(三维扫描)等获得所要加工产品的计算机三维模型。

(2)根据工艺要求,将所建立的模型按一定规律在计算机中离散化,该过程也叫切片或分层,将原来的三维数据转换为平面数据。

(3)将离散后的平面数据按一定规律进行累加成型,获得实体零件。其原理见图1.

3农业机械研发的特点

3.1农业机械特点由于农用机械受作物生长条件的约束,所有农业机械均须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均受到田间试验季节的影响,每年的试验时间是固定的,错过试验时间只能等待下一年,因此农业机械的研究周期较长。农业机械还受到作业过程中因素差异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每个省的农作物和农艺均有明显差别,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农艺也不完全相同,使得农业机械研发具有种类繁多、通用性差、研发面广、研发成本高等特点[12]。

3.2农作物特点与工业相比,农业作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农业作物的研究对象多为生物,种类繁多、个体差异明显、性能差异大、物料规律性不强,多数生物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不同降水量、施肥量可使同一作物在不同收获年表现出差异。以柑橘为例,古语有“南橘北枳”的说法。

3.3农业机械市场特点中国农业机械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热点市场,农业已成为高回报率产业。从欧美、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引进的农机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农业的需要,这些差异导致农机研制具有复杂性和周期性[13]。目前,农业、农机的投资一直是资本市场中投资的热点,但国内的农机企业高端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国际农机巨头相继在中国设厂,争相占领中国市场,导致我国农机市场的高端领域被国外农机行业占领;中低端领域,尤其是低端领域的小农机企业较多,恶性竞争严重,一味追求价格低廉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农机使用服役时间短、市场认可度低。尽快提高农机的使用稳定性和服役时间、尽快争夺高端农机市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4-15]。

4典型增材制造技术在农机制造中的应用

4.1光固化成型技术光固化成型是由CharlesW.Hull于1984年获得的美国专利,1998年美国3DSystem公司推出SLA-250商品产品,是目前最成熟的增材制造技术之一。光固化成型技术可获得形状复杂、表面质量较好的零件[16-18]。光固化成型工艺的原理见图2,在紫外激光束控制单元的驱动下,将零件的各分层信息在光敏树脂表面加工,被扫描区域的光敏树脂材料因紫外光照射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形成零件的1个切片层;一层固化后,工作台向下移动1个层厚的距离,新一层的液态树脂填充加工表面,采用刮板将液面刮平,进行下一层的扫描加工,如此反复直到整个零件制造完成[18]。由于SLA设备昂贵,光敏树脂价格较高,国产价格约为1000元/kg,导致SLA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不广泛,仅少数科研单位采用SLA技术设计、制造全新农业机械部件并进行相关田间试验,如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采用SLA技术成型播种机中的排种器和水田激光平地机中的控制盒等。

4.2选区激光烧结技术选区激光烧结技术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CarlDeckard于1989年申请专利,并于1992年由DTM公司开发了首款商业设备[19-20]。SLS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成型金属零件,成型材料采用的是外表包裹聚合物的金属粉末。SLS原理见图3,粉末首先被均匀置于成型平台上,激光通过扫描振镜按照切片层数据将加工区域内的粉末加热,粉末因聚合物受热而粘结在一起;单层加工完成后,成型台下降1个层厚,铺粉机构将新的粉末重新预置于加工区域之上,激光再次开始加工,重复以上过程直至零件加工完成。成型后的零件须置于高温保温炉中进行保温,将聚合物黏合剂熔化。目前该技术在模具行业应用广泛,选用型砂进行激光烧结,完成砂型铸造,制备模具。选区激光烧结在农机方面有较多应用,如滤水器中的过滤器。过滤器由5层丝网组成,分别是保护层、过滤控制层、分散层、支撑骨架层、骨架层,每层均由多个尺寸较小的孔洞组成。由于受到加工路径和刀具尺寸的约束,采用传统成型方法很难成型,而采用SLS技术可十分方便地成型多孔滤网。

4.3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由RPI和德国EOS公司的GmbH于1994年共同研发,是首个商业化的直接生产金属零件的成型方法[21]。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的原理见图4,与SLS十分相似,DMLS多采用两缸结构。与SLS相比,DMLS选用的金属粉末尺寸更小(一般直径为20μm),粉末无需黏结剂或助熔剂,无需后续加热和渗透处理,铺粉厚度更薄,成型零件形状更加复杂,获得成型零件的致密度更高(一般致密度高于95%)。目前可成型材料主要有合金钢、不锈钢、工具钢、铝、青铜、钴铬、钛等,主要应用领域有快速模具、医疗植入物、高温应用、航空航天零部件[19]。目前,DMLS在农业上主要应用于形状复杂、曲面较多的零件,如旋耕刀、水泵叶轮机、送料螺旋等。随着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农业航空中无人机的关键部件对于轻量化的极限需求与日俱增,这将为DMLS在农业航空提供新的研究领域。

4.4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熔融沉积成型是由美国Stratasys公司开发的继光固化成型工艺后另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成型方法[22-23]。其原理见图5,将丝状的热熔性材料加热熔化,通过微细喷嘴将熔融丝挤出,喷嘴按照控制单元指令相对工作台沿水平方向移动,熔融丝挤出温度略高于固化温度,以保证热熔材料的黏结性,与前一层熔结在一起。一层成型后,工作台按设定值下降1个层厚,继续熔喷沉积,直至整个实体完成。目前,新的熔融沉积采用双喷头或多喷头,双喷头是将支撑与实体分开成型,可分别控制支撑和实体的成型参数。熔融沉积是目前成本最低廉、应用最广泛的增材制造方法,主要用于办公用品、模具开发、医学植入体、医疗器械、建筑等三维实体制造[24]。华南农业大学杨洲团队采用熔融沉积设计并制造了全新外槽轮排肥器的排肥轮(图6)。图6中红色部分为采用熔融沉积成型的外槽轮排肥器的外槽轮及其联轴器,米白色部分为目前市场上通用的外槽轮。杨洲团队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每个外槽轮,并对2种外槽轮的排肥量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选用华南农业大学自行搭建的排肥检测平台(图7),采用电子施肥控制器控制直流电机转速,采用HX-T型电子天平测量排肥质量,以外槽轮旋转10圈为1个指标,连续测量5次,试验数据见表1。数据表明,采用增材制造的外槽轮排肥器变异系数更小,设备更加稳定可靠。

5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农机机械制造的前景发展

篇4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决定在崇明县开上海银行业支农服务三大工程现场会。

崇明县是上海的农业大县,每年的农业产值数十亿元。上海郊区的“三农”与其他农业大省的“三农”有本质区别,上海是都市化现代农业,主要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就需要在产品和担保上有一些创新,崇明县农业贷款的一个特点,是引进保险公司解决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谈伟宪表示,“银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空间还有很大。”上海银监局对“三农”贷款不良率也是差别化管理,在3%以内都可接受,目前上海银行业涉农贷款不良率仅为0.8%。

据上海银监局数据,截至9月末上海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413.8亿元,占比3.49%,比年初增长6.36%,比全部贷款增幅低1.78%。

需担保、产品创新

老杜鸭鸭合作社在上个世纪末成立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乡村养鸭场,在上海农商行的信贷支持下老杜鸭鸭2011年全年销售达1.36亿元。

老杜鸭鸭合作社总经理杜俊德称,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养殖经营者的困难比2003年“非典”和2004年“禽流感”还要大。

“目前养殖用地闸门严控,饲料等养殖原料价格上涨,合作社生存压力加大。如果没有信贷支持,我社不可能安全渡过金融危机。”杜俊德表示。现在仅上海农商行崇明支行给老杜鸭鸭的贷款余额就达900万元。

崇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陆瑜介绍,2008年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仅100万元,而今年合作社总资产已达2700万元,长期为8家五星级酒店直供螃蟹。

“螃蟹等水产品项目投入高、回收期长,刚起步时上海农商行贷给我们45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后来安信农保担保的支持让合作社发展壮大。”陆说。

事实上,农业贷款的难点首先在于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流通过程不了解,这需要银行在产品开发上有所创新。

上海银行业针对地区特点,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贸市场三个环节,围绕产、供、销一体化,及省际农贸交易、国际农贸交易方面,开发适合上海现代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轻资产的小微企业,如崇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所能提供的多是蔬果禽兽等动植物抵押,这需要担保创新。

在此过程中,农业保险被引入。

安信农业保险股份公司是上海当地的一家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其在2009年就推出了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按照安信保险与银行的约定,通过保险农民可获得单笔贷款原则上不超过50万元,信贷资金被指定用于扩大再生产、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如果超过50万元的,则还有其他担保措施。

在此情况下,合作社只需在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买一个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即可贷到50万元。农业贷款中的担保问题迎刃而解。

贷款审批时间过长

鉴于农业贷款的特殊性,监管对农业贷款的风险管控也有所不同。

“个人认为,‘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在3%以内都可接受,关键是银行有充分拨备覆盖和核销能力。”谈伟宪说, “农业的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如果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过低,受众面非常小,不赞成商业银行把不良率压得太低。”

篇5

【关键词】 农业会计;核算;探讨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能够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早在14世纪,英、法等国已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租地农场。产业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农业企业,如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公司农场、联合农业企业等大量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中国的农业企业是在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其形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企业、林业企业、畜牧业企业、副业企业、渔业企业以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的联合企业等。农业会计则是以农业企业为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一种行业会计。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等与其它行业均存在有较大的差别,使农业会计核算具有其独特的一面。目前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共同探讨,研究解决。

一、关于农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核算内容的广泛性

农业企业经营,往往涉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多种行业,有的国营农场还设有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汇总提供核算资料;又要能够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与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其核算内容非常广泛。

(二)核算体制的复杂性

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与双层经营体制,如国营农场有场部、分场、站和队等多个层次,还普遍建立了专业组织和职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些无疑给农业会计核算带来了复杂性。

(三)核算方法的灵活性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使得农业会计核算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农业企业普遍实行承包经营,有些成本资料,企业很难直接掌握,需要农户提供,这就要求将账内核算与账外核算结合起来,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结合起来。

(四)核算周期的不稳定性

由于农业生产作业的特殊性,受气候、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劳动时间与农畜产品生产(生长)时间往往不一致,呈现出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和地域性强等特点。其产品大多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是农业经济再生产和自然资源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导致了农业会计核算的周期具有不稳定性。

(五)核算对象的不确定性

农业企业中有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幼畜是劳动对象(劳动产品),随着幼畜的成长成为产役畜时,这种劳动对象(劳动产品)便转化为劳动资料(固定资产);而当产役畜被淘汰时,则这些劳动资料(固定资产)又转化为劳动对象(劳动产品)。核算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

二、关于“资源性资产”和“生物性资产”的计价与核算

“资源性资产”是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动性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作为自然生成物的资源性资产的计量,与一般会计学上所说的资产的计量不同。由于其稀缺性、非交易性,其计量有一套特殊的方法体系,理论界往往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剩余法等基本方法对其价值评估,或构建边际机会成本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计量。此外,对于一些单纯性资源,如土地资源的价格,理论上还可以采用马克思的地租资本化价格法,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但是,上述理论评估、计量方法,大部分还只局限于学术交流阶段,认知程度较低,距离可实用性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也正是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困难所在。笔者认为,对于资源性资产的初始计量,既要考虑资源性资产的特点,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相关的法规。如对于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法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交易。单从这一点来讲,土地使用权是有市场价格的。但法律又明确规定不准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因而土地又不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市场价格。那么,对于农业企业通过行政划拨取得的农用地应如何确定其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反映客观、真实地土地资源资产的价值呢?显然,其计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对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入账,现实中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去测算和取得。上述理论界采用对资源资产进行评估或计量的结果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为了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农业企业通过行政划拨取得农用地的这部分土地资源资产的价值,不妨设想,土地资源资产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可参照《土地管理法》和各省、市(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关于征用农业企业土地时应给以补偿的标准来确定。笔者认为,对于土地资源资产采用征地时的土地补偿费作为计量的入账价格,既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又具有充分的法规依据;而且在理论界这也是得到认同的。而对于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性资产,则可按照其建设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如水库建设的支出,滩涂开发修建挡潮闸等支出作为计量的入账成本。对其所占用的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另按土地资源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以外其他资源资产自然生成物部分的价值。

“生物性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一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活的动物或植物的概念完全相同。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活动方式,其许多特征决定了农业企业中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划分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如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

――生物资产》第五条规定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为生物资产:(1)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资产;(2)该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同时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但对于一些特殊具体的生物资产,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地确认和计量。如良种场用来进行试验和繁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籽种、农场中还没有长大的幼畜,在当期是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还是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再如母马生下一个小马驹,小马驹的价值该如何准确计量?新准则谈到采用名义价格,如果名义价格不容易找到或没办法获取,则可暂采用一块钱计价模式。而当小马驹长成马后是有价值的,马的增值部分一直要延续到这匹马最终转让时才能体现出来,马在饲养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是全部计入了当期损益,但马的账面价值一直是维持在一块钱,这显然不合理。对此,新准则中还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规定。在此,希望各有关部门针对其行业的特点,在新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行业具体的生物资产的确认、划分和计量标准。

三、关于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报告

在农业企业核算中有时会存在会计信息大量失真的现象。这是因为:

(1)农场与承包农户(家庭农场)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收取承包费(实物地租)的形式。例如一些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的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完全由承包者自己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所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和面积,农场总部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与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很显然,在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农场本身也就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至多是编制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根本无法提供完整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2)承包农户的数量多而分散,自身的会计业务水平有限,平时不对农业活动进行记账、核算,而农场只是大致估计和分析汇总各农户的会计资料,根本无法提供反映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的详细会计核算资料,尤其是某一种农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3)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监督,因而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准确性;

(4)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与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剩余的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对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当地的具体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占比重的高低,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等国外的一些会计核算准则,以及在我国新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专业化核算。如将农业企业划分为以农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以便能够提供准确、详实的会计核算资料,有效地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报告。

(一)以农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

以农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应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农业上市公司一般是由几个与农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分公司所组成的,有的分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粗加工、精加工及运输活动,已经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活动。因此,会计核算工作不能“一刀切”,应按分公司的业务活动内容进行分类。凡涉及农业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按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进行日常的会计账务处理;不涉及农业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执行统一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既能反映农业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又能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突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以满足企业内外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中小农业企业

许多国家都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标准。目前,联合国会计专家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把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作为工作重点,用于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所以,对于我国中小规模的农业企业,可以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待发展到一定层次后,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可逐步转向执行统一的新《企业会计制度》。

(三)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以种植(或养殖)、收获农林畜牧产品为其经营活动的农业经营主体,其会计核算过程应着重体现农业活动的特点。一般来说,由于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文化素质较低,会计知识匮乏,不具备进行精确会计核算的条件。对于这部分经营者来说,可以要求其将农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和损失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和反映,以便为农业企业系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

【参考文献】

[1] 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S].2003.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S].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 宋承先.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如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适龄劳动力缺失现象大量出现。同时,伴随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成熟,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新的发展模式为农机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技术发展情况如何?怎样有效地占领市场并引领行业发展?一般来说,一个行业的专利状况可视作发展风向标,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农业机械行业专利分析报告》课题组的专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希望对中国农机企业有所启示。

重点: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

我国是农业机械制造大国,但并非农业机械制造强国,农业机械专利技术基础薄弱。《农业机械行业专利分析报告》对联合收割机领域国内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国外企业善于运用各类型专利的特点进行专利布局,而国内的申请人多倾向于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原因是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门槛比较低,审查周期较短。”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农业机械课题组成员李梁说,发明专利经历了实质审查过程,因此比较稳定;而实用新型专利,在审批过程中不经过检索,专利权稳定性差。同时,从中国专利申请的结构和法律状态来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80.5%)。我国农机行业整体落后的状态从专利申请的状况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的农机市场不是充分的竞争而是低端同质化的竞争,打价格战,很像是温州早期的小商品现象。”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农业机械课题组组长尚玉沛表示,不少农机企业特别是小型农机企业很少在研发领域投入,缺乏研发能力,主要依靠现成技术。目前国内农机现状是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对于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农机行业仅凭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低价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长期偏爱,必须强化质量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前十名申请人中,只有福田雷沃重工一家为农机企业,其余均为科研院所,可见我国农机技术研发成果不少依然停留在科研层面,这方面与日本主要农机技术集中在农机企业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从专利申请质量上看,日本企业在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比率上均大幅度领先我国申请人,足以体现我国企业在农机技术研发上的差距和不足。

路径:在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

农业机械行业门类众多,发展状态参差不齐,每个分支都有各自优势。“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农艺特点,在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尚玉沛说,仔细分析农机产业链信息,农机分支的发展方向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收获机械技术发展直接关系着粮食产量和质量,因此作为收获机械的一种,联合收割机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重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尚玉沛说,由于国内巨大的收获市场,外国企业纷纷在我国布局专利,投资建厂。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5月,联合收割机有效的中国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国外农机企业为141件,国内企业75件。日本的久保田和洋马都拥有52件,而国内最好的企业拥有量只有个位数。从保护内容来看,国内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脱粒环节,而国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收割机的动力行走,而后者技术直接决定收割机的节能效率和适应复杂地理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收获机械领域,无论是专利申请数量还是技术复杂程度,国内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李梁称,经济作物机械化是制约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短板。在经济作物的耕种收三个主要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栽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如花生、棉花、马铃薯等播种(栽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都得到了应用,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就更少,不少作物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突破,部分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还是空白。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缓慢,农机和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方面企业要做大量的功课。”尚玉沛表示。

专利分析报告指出,在铧式犁和气力播种机领域,国外农机巨头未全面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铧式犁领域国外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均已失效,气力播种机领域国外企业尚未在中国申请专利。因此,抓住目前这一有利的时机,企业将会有所作为。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在耕种收环节上分支众多,国内地理环境复杂,南北东西需求不一,农机市场巨大,无论哪家农机公司都不可能一家独大。企业在全产业链上找准定位,就会有所斩获。

建议:认识并发掘专利价值

专利分析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我国农机行业应当充分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布局策略。在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是传统制造业,缺乏专利保护意识。尚玉沛表示,国内企业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国内和东南亚市场,这些市场不重视专利布局,企业抱着只要盈利就行的心理,还没意识到专利布局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外企业一旦完成某一环节的专利布局,进发国内市场,企业将无还手之力。

尚玉沛说:“国内企业在专利方面即使现在还没法与跨国公司相比,但必须认识到专利是抢占和圈定市场份额,进行商业战争的工具,是一种战略储备。”以爱科公司为例,这家农机跨国企业在全球扩张时采取专利先行策略,在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较早地在中国进行了专利申请布局。“企业的认识只有到了这个高度,才能积极投入研发、申请并布局专利。”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51—03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途径,其内涵为职业教育部门与相关行业、产业相互配合,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体现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第二层次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实体与产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办学;第三层次体现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应工作岗位任职条件的结合;第四层次体现为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互融合。另外,在产教结合过程中体现为“双元主体”特性,即教学部门与相应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从职业教育角度来看,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合是产教结合的重心,是前三个层次的具体实施阶段,是能否真正实现产教结合的关键环节,两种活动相互融合的具体形式在职业教育中称为教学组织模式,简称“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除了与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企业参与度、专业建设状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等因素相关联,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能否与相应产业特点、产业发展模式相适应。

一、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基本特征

1.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教学活动需与农时月历相结合。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其物候期的演进和变化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各种作物的生产与管理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农时月历。因此,作物生产类专业产教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也是教学组织活动与作物农时月历活动相融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学与生产才有可能、有条件、有机会完全结合,这是实现产教结合的前提。

2.农业生产区域性强,突出与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的产教结合。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环境条件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也就决定着各地区农业种植(养殖)结构的不同,也是形成各地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原因。农业生产类专业涉及某一类作物的生产与管理,包括优势农业产业与普通农业产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组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产业规模、教学时间等原因限制,优先选择区域内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作为开展产教结合的载体,这是目前涉农专业实施产教结合的普遍做法。

3.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类型较多,产教结合需覆盖所有领域。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链在不断地加粗和增长,一体化经营趋势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农业产业出现了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并存的局面,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生产技术人员的培养转变为农业产业经营者的培养。因此,涉农专业产教结合应覆盖某一产业链条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这是目前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基本要求。

4.农业生产周期长,技术连续性强,产教结合需多样化。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生产周期长,技术连续性强,并且在农业生产中经验知识所占比重较大,这就要求受训者在掌握关键技术和基本理论知识前提下,能够长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作物生长规律、直接观察各项生产措施给农作物带来的变化,经过总结和归纳,在验证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直接经验。因此,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形式需多样化,具体而言是校企双方有组织的产教结合与校企双方课余时间的产教结合并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这是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完善产教结合体系的基本途径。

二、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成果评析

近年来,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辛勤工作与创新教学模式理念的引导下,构建了许多符合农业产业特点、职业教育规律以及产教结合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大量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例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场校合一、依农时教学、且耕且读、亦土亦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五种模式为“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企业带动型”;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面向产业、依托行业,“忙人闲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各院校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具体做法,其共性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各院校均能以科研、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和科研示范为切入点,带动产教结合的深入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双赢基础上的,教学部门把技术服务与科研示范作为实施产教结合的原动力,在带动教学活动融入生产活动的同时,也可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教结合的积极性,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

2.均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农业产品生产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均对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没有经过实训练习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势必对产品质量造成损害,因此,各院校在具体实施产教结合时,首先进行的是教学活动与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3。各院校均把“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作为产教结合的基本形式。农业生产经验知识占有很大比重,只有长期切身参与生产实践才能获取这些经验,同时,农产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生产过程,仅仅依靠学校统一组织的阶段性的产教结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连续地、长期地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

4.校企合作育人的“双元主体”特性不显著。在产教结合过程中,企业更多表现为协同作用,是以一种配合者的姿态协同教学部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学部门单方面成为产教结合的主体,而行业、企业只作为参与者和协助者,并未真正体现产教结合的“双元主体”特性。同时,各院校在制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教学部门的各项实施规划制定得比较详细,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活动来开展,但是,在方案中未能进行企业生产活动服务教学活动的设计,未能实现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因此,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不足,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尚未实现。

三、涉农专业产教结合进一步深化影响因素分析

1.提高对产教结合的认识,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产教结合已提出多年,职业教育部门对产教结合的意义、作用和内涵理解已相当透彻,但作为产教结合的另一方行业、企业对此的理解仍有一定局限性。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主体与生产经营主体的最终目标不同,教育主体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而生产经营主体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二者在发展目标上存在偏差。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产教结合效果评价指标是获取经济效益多少,而教育主体参与产教结合的效果评价指标是以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效益)高低,二者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偏差。因此,企业对产教结合的认可度是决定其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只有企业将产教结合的社会效益看作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源泉时,产教结合才能进一步深化。

2.进行高层教学制度设计,处理好整体教学方案与“依农时教学”的关系。从具体实施层面上讲,涉农专业产教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首先要处理好实践教学活动与农事季节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如前文提到的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很多院校都提到了“依农时教学”的理念,但都是从课程教学、单元模块教学、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角度来设计“依农时教学”的模式,并未从教学体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度制定具体方案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因此,只有打破传统教学制度,构建符合农业产业特点的创新教学体制,使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农事季节相融合,才能使涉农专业产教结合落到实处。

3.构建创新型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处理好校内技能训练与校内实训基地经济效益的关系。涉农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获取经济效益与满足实践教学始终是难以解决的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涉农院校的领导者。从其职能角度看,满足实践教学是第一位的,但鉴于农业生产属于消耗型产业,生产前期和生产管理期投入很大,最终产品一旦出现产量和质量问题,损失将很大。学生参与生产、技能练习是一个由不懂到入门的过程,必然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资料的损耗,这样更加剧了校内实训基地的负担,所以,有许多院校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农业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后,又采取“引企入校”的形式将基地的生产经营权外包给生产企业,以此来避免损失,增加经济效益,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校内实训基地最基本功能的发挥,服务于实践教学的职能将难以充分实现。因此,构建创新型校内参训基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满足实践教学的职能,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生产与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与经营,必将为合作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使产教结合可持续发展下去。四、涉农专业产教结合进一步深化策略分析

1.强化农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产教结合中的主导作用。“产教结合”从宏观层面看,是职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的对接,是专业与产业的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目标是以服务于整个行业发展为目标,而非服务于某一企业或某一经营主体。因此,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是连接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的桥梁,是稳定和协调二者健康合作、有序发展的主体,但在实际“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类农业行业协会所起作用严重缺失。如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专业设置、教材开发、职业资格认证、师资培训和学校与企业结合等方面均应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这些工作均由学校来承担,行业协会与学校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因此,政府应在立法和制度层面赋予行业协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解决行业协会在产教结合过程中的缺位现象,促进产教结合的进一步深入。

篇8

[关键词] 多元化经营 行业特点 动因 西部农业上市公司

一、西部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行业情况

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一种经营方式。据调查,目前在沪深两市A股挂牌交易的西部13家农业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经营。西部农业上市公司是指在沪深两市A股上市交易的、属于“农林牧渔类”的公司,其股票简称分别为新中基、G新希望、ST秦丰、ST禾嘉、香梨股份、新疆天业、新农开发、景谷林业、亚盛集团、冠农股份、新赛股份、通威股份和敦煌种业等13家公司。

结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行业分类指引》,本研究整理了西部13家农业上市公司在各业务部门的经营情况,下表给出了它们在大类(单字母加两位数字编码)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情况。可以看出,西部农业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的行业数最少是3个,最多是10个,平均行业数是5个。从整体看,多元化经营程度是比较高的,形成了跨多个行业提供多种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业务范围以涉农业务为基础,以农林牧渔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主导,以向农林牧渔服务业提供服务的塑料制造业和综合类业务为补充,公司每项业务几乎都与农业紧密相联,这是多元化经营的共同特征。为了提高盈利能力、有效规避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投资回报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和旅馆/酒店业的经营。这就形成了以涉农业务为主,兼营其他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表 西部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情况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2003年~2006年度报告数据整理

二、西部农业上市公司涉农经营行业特点

1.农业生产过程客观规律的固有限制

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上市公司的涉农经营项目要受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农业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农业上市公司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新产品的试验和推广都要受这一客观自然规律的约束。从农业生产的经济再生产过程看,它是人类以有生命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为对象所进行的经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的周而复始的、不断更新的过程。西部农业上市公司要想通过经营农业持续的获利,就必须在涉农项目上进行持续的经济投入。

2.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大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气候、土壤、降水量等外界自然环境变量的影响大。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影响因素常常又是不确定的,自然风险大。西部农业上市公司涉农经营项目的收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承担风险的压力大。

3.农业项目资金需求多,财务风险大

农业项目建设、生产周期长,农业上市公司涉农经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积压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使农业上市公司涉农经营业务季节性和周期性资金需求大,季节性和周期性筹资压力也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业上市公司必须注意季节的交替,涉及农业种植的公司必须筹足资金保证农业种植和采摘,而涉及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的公司则必须有良好的季节性现金流量以保证季节性收购,并注意季节性的存货保管和市场的季节周期性预测。综上,农业项目资金需求大的同时资金积压也大,周转缓慢,盈利性不高,收益不稳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大。

4.农业经营优惠政策与政策限制同时存在

现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优惠政策,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中的涉农经营企业给予了优惠。而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西部农业上市公司,更是享受到了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好处,这主要表现在税收减免优惠、价格补贴、信贷优惠和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上。同时,国家对农业产业的价格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市场经营有一定的限制。2005年,农业宏观物价政策向农民倾斜,对水稻等农作物种子实行限价销售和定价收购政策。这一价格政策增加了种子经营类上市公司的收购成本,导致部分公司销售毛利减少。

三、西部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动因分析

1.涉农经营的风险性特征促使西部农业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

西部自然条件较其他地区更加恶劣,西部农业上市公司涉农经营项目面临的自然风险也更大。农产品市场部分原材料供应受自然灾害和资源条件的约束较不稳定,加上国家对农业行业实行保护的限价和最高定价政策不利于公司盈利目标的实现,增加了涉农业务经营的市场风险。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周期性特征要求西部农业类上市公司必须具有良好的现金流量,以满足季节性收购和存货季节性存储的需要,其涉农经营业务面临季节性筹资压力和资金的季节性积压问题。农业项目建设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投资回报期不稳定,公司涉农项目经营的财务风险大。所以,西部农业上市公司要面对涉农经营业务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甚至技术风险,要有效分散这些风险,进行分散化的多元化投资是规避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

2.农业产业盈利性不高

农业盈利水平低下,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尤其是生产环节,还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搞农业产业经营需要增加管理、协调成本,如果最终产品没有较高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则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公司将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优势,并加大了公司从事农业行业经营的风险。为了降低涉农业务经营风险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成长性和收益性,西部农业上市公司纷纷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

3.农业产业市场竞争激烈,发展空间小

农业是弱质性基础产业,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和价格弹性都较低。现阶段,该行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发展空间较小。西部农业上市公司就其涉农经营的范围、经营环节和经营手段看,都带有竞争的性质。为了追求更高的成长性,多数公司往往试图开拓或者进入新领域。同时,如果一家公司在新行业或者开辟新领域取得成功时,其他公司出于竞争战略的考虑,也会跟着模仿,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

4.借助农业“壳”资源,谋取便利和优惠政策

目前,政府对西部农业类上市政策扶持的主要措施有所得税减免或返还、出口退税和补贴、增值税返还、价格补贴,以及银行信贷支持等。这些扶持政策中,有的对业绩产业直接的影响,如所得税减免和返还、出口退税和补贴、增值税返还、价格补贴等;有些则对业绩产生间接的影响,如银行信贷支持政策。西部农业上市公司作为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对象,借助农业“壳”资源不仅能够实现上市融资目的,而且能够“合法的”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所筹集到的资金投资非农项目,谋取便利。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使得西部农业类上市公司纷纷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设法扩大企业的经营领域和规模,以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姜付秀: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决定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6(5):128-135

[2]金晓斌陈代云路颖联蒙柯:公司特质、市场激励与上市公司多元化[J].经济研究,2002(9):67-73

篇9

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对农业机械行业的需求在长期将保持稳定的增长。

国务院在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农机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5%;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2011年的第一个“十二五”行业规划――《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 201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中对农机工业的产业规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到2015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

在《意见》和《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造能力,《发展规划》更将提高农机工业的创新能力,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在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推进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列为规划目标。

篇10

关键词 国外农村金融 市场化 政策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技术的改造、设备的引进、新品种的实验和拓展、市场的开发等涉农事项均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混沌的状态,政策性银行商业化、商业银行市场化、资金流动城市化等现象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空心化的局面日益严重。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均具有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美国、法国等国家,其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和思路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主要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一)美国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健全和发达,对美国市场化程度高的农场经营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扶持作用,其主要运行特点如下:

1 信贷主体机构层次分明、市场化程度高

美国农村银行体系以众多的中小型社区银行为主体和特征。2000年至今,有超过1000家的新社区银行建立。社区银行形成明显的三级分布,约60%的业务在农村,大约25%的业务在城市的郊区,剩下的在大众城市。中小型社区银行把城市和农村连接起来,通过吸收城市的闲置资金,主要满足农村农场主和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对资金的需求。这些社区银行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效益好,盈利能力超过许多大型银行。

2 信贷管理机制非常完善

美国农村信贷管理机制非常灵活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风险控制和盈利为两大目标,商业贷款客户选择注重6C,即6个基本面:Character(人品)、Capital(资本)、Collateral(抵押)、Capacity(偿债能力)、Condi-tions(企业状况)和Cash Flow(现金流),其中尤其关注现金流的状况;二是侧重贷款流程,美国农村银行贷款经过上百年的摸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不同对象的贷款流程,合理并且人性化;三是拥有发达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查询系统,能保障每一笔中小贷款的合理性,并能根据信用记录设计不同的贷款方案。

3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大

在美国,农业是强势行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性金融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农村银行设立的初期注入大量的资金(如政府拨款),推动农村银行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二是美国各级政府均采取支持农业的政策,不仅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行农贷债券,而且对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也进行利差补贴,最大限度的满足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三是鼓励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发展,采取免交存款准备金、减免利税等方式鼓励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发展,以及吸引城市大型银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

4 农村金融安全体系稳健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扶持,泡沫化程度低,所以安全性较高。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贷款保险公司、银行自身为一体的农村金融安全体系,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国家对农村金融运行的高度关注,在高效的信贷管理机制基础上仍强调担保的质量和效应;二是保险公司也参与对农村金融的投资,美国农村金融不仅得到商业银行、农村信用体系、政府信贷以及私人信贷的支持,而且保险公司的信贷支持比例超过10%。这不仅满足了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还增强了农村金融的安全性。

(二)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日本农村金融运作体系也非常发达,对日本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其主要运行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三级金融体系共同构成农村金融运作的主体

日本农村金融运作效率高,主要由三大体系共同构成:合作金融体系、政府金融体系、其他辅助金融体系,其中合作金融体系又是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三级金融体系内部主要分农、林、渔三个子体系,具有明显的日本特征,并且金融辅助体系蕴藏在三大体系之中,特别是合作金融体系中的农村金融保险,以及政府金融体系中的农村金融担保,都具有非常强劲的金融稳定机能。

2 农协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中坚

日本农村金融合作体系的载体是农协,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日本农协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国所有农民都参加的三级农村金融体系――信联(信用社)、农协(省级)、农林中央金库(全国级)。农协内聚集了信联、经济、共济等合作组织,分别对应信用社、供销社和保险社,由其对社员进行金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分类指导,并充分发挥农协的综合优势,大量吸收农民存款,这一款项占到全日本农民存款总额的50%以上,并将存款就地转化。发挥合作金融的优势,以农协为平台,对农村项目、企业或个人进行贷款,并在贷款前后均做好调查、管理以及技术指导等全方面的服务。农协还作为国家低利长工贷款的窗口利用“政策金融”导人国家资金,不断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3 政府主导性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在农村金融运作市场化方面,日本不同于美国,日本的农村金融运作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主要在于推动农业的稳定及快速发展,以便满足日本自身对农业的需求。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作组合法》规定了农协“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的,在坚持农民自愿、自主、互助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与国家农业政策、财政资金紧密配合,并表现出强度的政府干预特征。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渗透到农村金融运作的每一个步骤,特别是资金保障以及安全性方面。日本农村金融运作体系中的政府金融体系强大到可以随时取代其他金融运作体系,并保障本国金融运作的稳定。

(三)法国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作为农业大国和农业强国的法国,得益于统一稳定的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贷扶持。法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垂直管理和运作

法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是自下而上慢慢演变的,但是经过发展和完善,当前的管理体系却是自上而下的单一路径。法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顶端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关,它在扮演着农村金融系统中央银行角色的同时,也兼营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总行下面有

地方分行,以及股份信贷合作社和互质的合作社,统一实行垂直式管理;并且每一个系统总部和分部实行财务独立,自负盈亏的市场运作体制。

2 国有和民营相结合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施行上国营下民办的管理体制,在信贷资金营运上仍主要由总行进行统筹灵活运用。为了扩大信贷业务,信贷银行通过开办名目繁多的各种存款,吸收股金、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大量筹集资金,由总行根据国家政策统筹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各项存款主要由地区行筹集,活期存款要上交总行50%,其余部分地区行可以发放短期贷款。长期定期的储蓄存款要全部上交总行,由总行划出一部分给地区行发放长期贷款。地区行上交的各种储蓄存款,总行付给筹资额的0.75%手续费,使下级行能从组织储蓄中得到经济效益。农业信贷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系统的主轴,采取上国有下民营的方式,在监管的同时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统一实行民营式的商业化运作。

(四)印度农村金融运行特点

印度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国家,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对印度小农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其主要运行特点如下:

1 层次多、分工明确

印度农村金融运作体系非常发达,并且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包括了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商业银行、地区农村银行、农业信贷协会、土地发展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信贷保险和存款保险公司等多家信贷和保障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基本都在农村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分支机构多达几十万家。但是众多金融机构之间多而不杂,分工明确,在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的总体指导以及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的金融保障下,他们共同支持着印度农业的发展。

2 地区“领头银行”计划

尽管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纷繁复杂,但是印度推行了“领头银行”计划,即在每一个特定的地区发展一个实力强,有领导力的银行来引导当地农村金融体系的运作。该银行必须对国家规定的优先发展的行业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引导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向国家优先发展部门投资。为此,印度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利率补贴计划,农业发展和农民贷款可以施行优惠的差别利率,以便推动农业的发展。

3 农村金融品种多、监管体系完善

印度农村金融品种多,基于三个原因:农村金融机构遍布、商业化的运作和政府拓宽资金来源的一系列推动措施。金融品种多必然要求完善的监管体系,这也是印度农村金融运作的一大特点。印度储备银行承担着农村金融系统监管者的职责,每年分为长、中、短三期对不同区域的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状况进行详细报道,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承担信贷、开发职能的还有全国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

(五)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运作特点

1 韩国农村金融运作特点

韩国农村金融运行以农协为主体,全称农业协同组合,2008年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资金来源主要由四个部分:成员股份、吸收的存款、企事业单位投资、财政拨款。农协的主要作用是组合协助农业的发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金融业务包括商业银行业务和共济保险业务两部分。商业银行业务遵守韩国银行法,从事零售银行、批发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信托和相互金融业务;共济保险业务遵循《农协法》,从事人身险、财产险及政府委托经营的农产品灾害保险业务。农协银行不仅为农业提供全方位流动资金贷款服务,还以累积资金支持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产业链两端的双受益。因此,韩国农协银行被当作公共事业机构对待。

2 台湾农村金融运作特点

台湾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全地区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带动,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健全,统筹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合作性质的农业金融基层机构设置合理,协调统一,功能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既经营农业信用业务,又办理其他工商业务,因而,在具有业务经营灵活性的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农业发展资金,但也难免影响农业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实际功效。

3 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

孟加拉的小额信贷覆盖了所有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阶层,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帮助低收入阶层脱贫。小额信贷的主要放款者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创办者是孟加拉国银行家、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乡村银行的股份超过90%由借款人持有,政府仅持有不到10%的股份,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开拓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也逐渐降低,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孟加拉乡村银行拥有广泛的分支机构,近千万客户,而且资产质量良好,还款率高达98,89%,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成功运作的银行。

二、国外农村金融运行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的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处理好了几个重要的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政府和市场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应该在哪个阶段和层面,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应该怎样选择;二是个体和农协的关系,即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协助,个体和组织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农村金融的力量;三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主要是农村金融的管理问题,农村金融的管理应该采取什么模式,不能统得过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四是安全和盈利的关系,农村金融的目的是推动农业的稳健发展,农村金融必须做到安全稳定。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是农村金融发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这些思路对我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表明,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是农村金融体系完备的关键。其中,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主体,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支持农业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是支撑,脆弱的农业必须得到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才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农业保险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必要组成部分,保障涉农资金的高效使用,三大体系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支持农业的发展。美国农村金融就是标准的三大体系,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化的作用下相互竞争,在政策规章的规制下又相互补充:作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发挥着专业性的优势,对特定行业进行政策资金的支持;对于其他非关键性的行业则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由联邦中期信用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系统和合作银行系统等商业化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进行支持。而这一切都由农业保险体系进行核保,保障涉农资金的正常和高效流动。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

完善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农业自身的特点,如周期长、季节因素强、盈利水平低等,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难以得到商业资金的支持,而农业本身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又必须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的金融支持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即所谓的政策性金融,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税收减免,增加农业收益率,吸引商业资金的进入;二是注入资金,政策资金是农业发展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涉农银行均有大量的专项资金的注入;三是直接补贴,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村金融的活力,美国一直采取以直补的方式来补充农村金融,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存款准备金梯度差异化,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不同存款准备金档次,原则上农村金融机构所上缴的存款准备金比例远低或中等程度低于城市商业银行所缴纳比例,目前美、英、日等国家均实施这一制度。

(三)合作金融模式适合农村金融的发展

合作性金融组织是经过证明的适合农业发展的一种金融组织方式,由于农业经营的规模小,自身力量有限,只有集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把点散的游离资金集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投入到急需部门,能最有效地发挥资金的功效。日本、韩国以及孟加拉的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有效集中了农村甚至大中城市的闲散资金,集中推动农业发展,特别是孟加拉农村银行,通过合作金融组织集中资金,再通过对农业和农民的充分了解,以小额贷款的形式对贫困农民进行资助,使大部分农民脱离贫困。这完全适合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

(四)农村金融的管理要注重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