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关注要点;英语写作;自动评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72―04

一 研究背景

2010年7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旨在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2011年4月,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的信息技术,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决定开展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育部连续了三个重要文件,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启动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推荐工作。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质量工程”精品课建设项目的延续与提升,又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行动与方向。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值得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时,这又是一项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前行中不断探索,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结合国家精品课程“英语写作”(1~4级水平)的建设与实践,我们采用了问题化与解构式的视角,把原本望而生畏的宏大工程,解读为8大类40个“关注要点”(points ofconcern),愿与各位同行一起研讨,探索解决的方法,做好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工作。

二 关注要点

1 “老三教”到“新三样”的转换

“教师、教材、教法”的整体式方法论,构成了传统教学的经典“三要素”,是支撑现代教学论的重要基石。新世纪以来,随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介质的改变,“教师角色、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新三样”要素。

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从“老三教”到“新三样”的成功转型?这个问题不解决,难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 回归“三贴近”的教学传统

传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强调“三贴近”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具体表述是: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

在数字化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回归这些优良传统,实现“技术精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研究课题,值得关注。一个简单质朴的解读方法是,要做到“三贴近”,必须先做到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困难,关注学生需求。

3 关注教师发展的“六项全能”

传统的教师培养,注重品德与学识的修养,强调“教书育人”的二元评价标准。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发展,由于形势的发展与行政化管理的原因,在评价上要求“六项全能”。

(1)懂学生:了解9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其学习、认知、交际心理。

(2)搞教学:立足教学一线,站稳三尺讲台,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

(3)做科研:加强理论学习,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4)发文章:目前的职称评定体系,对于论文不但有数量要求,而且有等级要求。国内的要看是否是权威刊物、核心刊物、CSSCI源刊,国外的要看是否是SSCI、A&HCI秘系刊。

(5)组团队:建立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也是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6)拿项目:以往的科学研究,多为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兴趣所驱动;现在的评价体系中,注重项目驱动下的团队式协作,目的在于解决量大面广的共性问题。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等级(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也是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评定因素。

除了这些参数之外,还有对于获奖内容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一线教师,特别是长期承担公共课教学的教师,心理与工作压力非常之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新问题,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活力。这是因为,一线教师是精品课程的直接使用者和推广者,关注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积极的社会效应。

4 顺应学习主体的“六大变化”

现在的大学校园,基本上是90后学生的天下。新的一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游动漫、电脑手机成长起来的。其关注焦点与学习风格,体现出六个方面的认知特点,需要正确解读。

(1)直接化:对结果的直接诉求,超过了对理论、方法、过程的体验;(2)碎片化:喜欢零敲碎打式的学习方法,缺少整体式的信息管理;(3)微博化:对于知识内容,先求概要信息,若有兴趣,才会进一步跟进,深入了解;(4)趣味化:喜欢生动有趣的讲解,不喜欢形式单一的讲授;(5)实用化:注重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于理论研究缺少动力与兴趣;(6)临近化:对于周边即时事件的关注,胜过对于远端未来问题的思考。

高校学生,既是精品课程的终端用户,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对象。考虑到他们的认知特点,才能铸就真正的精品课程,实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

S落实“十化”技术路线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技术路线上,要解决好“十化”的问题:

(1)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解决量大面广的教学问题。

(2)数字化:信息内容,做到可共享、可开放、可兼容、可查询、可编辑、可扩展。

(3)平台化:采用多元化、控件化、集成化的技术路线,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4)资源化: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管理,完成教学素材到优质资源的跨越式发展。

(5)标准化:运行环境上,要顺应主流模式的发展,满足大众化的需求。

(6)规范化:文本内容、文件格式,要符合基本的网络协议规范,避免出现传不上、查不到、打不开、下不了、看不见的问题。

(7)共享化:基本教学资源,要做到免费共享。

(8)版权化:尊重知识产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智能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降低教与学的成本,避免低水平重复。

(10)人文化:内容经典,案例真实,方便学习,操作简便,弹性选择。

这10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精品课程建设在很多方面会受到制约。一个简单直白的道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品课程建设,其首要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降低教与学的成本”,而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套上技术的枷锁,失去教育的真谛”。

6 注重资源优化的“二元”过程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优质资源建设。优质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动结果,而是一个艰苦的提炼过程。从一般教学素材到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是一个“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除了需要有政策性、技术性的引导与保障之外,还需要研发团队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顺利完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一轮的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中,特别强调了优质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

7 实现“三段式”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强国的目标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制度化、常态化、可持续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一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新增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性条目,区分了“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明确规定了“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符合出版物标准的拓展资源按照出版协议有条件共享”。

针对这一新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分阶段建设的思路

(1)基本精品化阶段:提供教学支持,满足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

(2)较高精品化阶段:加强服务意识,满足不同地区与学校的需求。

(3)更高精品化阶段:结合物联网发展,满足全社会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

8 解决写作教学的“四自动”问题

上述7大类36个“关注要点”,谈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般问题。第8类有4个“关注要点”,针对英语写作教学而言。概括起来讲,就是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技术路线,实现英语作文评分、纠错、评语、分析的自动化数字化写作,不论国际前沿的研究,还是一线教师的关注,都集中体现在作文评改“四自动”的问题之上。换言之,也就是自动评分、自动纠错、自动评语、自动分析这四个方面是否准确有效,切实解决反馈信息的充分性与评改效率的经济性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团队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经过10年的探索,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Xi,2010),开发出来了两个平台。

(1)写作系统:如图1、图2所示,实现了评分和评语的半自动化,至少节省写作教师50%以上的工作量。

(2)TRP平台:如图3所示,实现了评分、纠错、评语、分析四个方面的自动化,可节约写作教师90%的时间。

三 前景展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未来几年里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新一轮的精品课程建设,既继承了“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点,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今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完全颠覆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与资源,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习者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在教师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瞬间即可获得相关知识点的完整信息。学生采用“平板电脑+无线上网”的模式,只需交纳少量的费用,即可获得各类图文并茂、文字与声音共现的电子图书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导与学习工具。网络与信息技术革命性的变化,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电子产品的问世。新一代的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上网这些新生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普及,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概念,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信息、数据获取的途径,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活动,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

面对来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深刻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的有效信息显得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抓课程建设,大学英语的课堂难免不出现“缺少互动,了无生气”的现象,师生双方也免不了出现相互应付的局面。清华大学“英语写作(1~4级水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广义的优质“课程建设”内容,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而言,是可以通过“五个一定”的标准来界定的:

(1)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2)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3)了解一定的应用技巧;(4)完成一定的实践练习;(5)达到一定的测评指标。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群 建设 创新 资源库 微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07-0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结合最紧密的机、电两大方面内容,具有实用能力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企业中岗位需求量最大、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我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自创建以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践行德育为先,铸就技术品质”的办学理念,在“学院汽车生产专业群”的辐射引领和“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群”的带动下,以“知岗”“贴岗”“顶岗”为特征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教学改革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了大批从事“机电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机械设备的装配、维护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弥补了烟台地区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的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为各个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和实习生。

1 精品课程群的建设

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重复,同时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离散性,并且关系亲和,实践实训环节或技能培养环节是连贯、递进的。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共同深入研究,根据岗位需求,将本专业分为机械制造与电气维修两个培养方向,围绕电气维修方向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和课程群的建设要求,把《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五门课程组建为机电设备电气维修系列课程群。

《机电设备电工电子技术》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产品制作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培养电工电子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将技能鉴定和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实训、考证两者相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气控制、电气维修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技术》也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打破原来学科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知识全面性为本的理念,突出“够用为主”的思路,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职业教育新理念进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以及在设备和生产线上的应用。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组装及一般故障排除。培养学生的传动系统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能力。

《机电设备可编程控制》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方式,配合各种实训、虚拟仿真、生产实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适应电气装配、设备检修、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岗位任务和项目对人才的要求.该课程在整个课程群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两门课程是本课程群的主干课程,主要针对电气控制和诊断维修技能展开学习。培养学生在电气维修工作过程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

2 精品课程群的创新

2.1 开发特色资源库,信息容量庞大

本课程群开发团队开发特色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库、专业标准库、虚拟仿真库、教学视频库等八个资源库,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有文本、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等等,资源数量丰富,信息容量庞大。

2.2 引入微资源,使学习内容碎片化

为了帮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更好的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我们引入了微资源的概念,把系统的知识打碎,把一个个小知识点单独提炼出来,以视频、图片或者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学会他所想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现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来说,微资源无疑是给学习者提供了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

2.3 提供多种资源,学习辐射范围广

在我们的精品课程群里,给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除了精品课程所包含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引导文、学生工作页等等之外,我们还提供了行业资源、技能资源等多种资源供学习者使用,如图1所示。我们所面向的学习群体非常庞大,辐射的范围非常广,除了学生之外,还可以是想从事这个岗位的从业者或者是想学习这个课程群知识的学习者。

3 结语

本课程群的建设理念先进,信息容量大,辐射范围广泛,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优化、整合功能效益,利用课程内容上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实行大课程建设,有利于电气维修岗位群相关人员的学习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段寿建.面向就业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福建电脑,2012(5):35-36.

篇3

随着“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一股改革浪潮,教育形式也在随之发生演变。教育资源的公平、教学成本的降低、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成为了信息技术30时代下的新呼喊,在线开放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大众需求下问世。传统的课堂阵地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正面触动下,有望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真正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改变。

2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在线开放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的简称,也叫“慕课”(MOOC)。2011年秋,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并催生了Udacity在线课程。[1]紧接着,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平台创立,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实施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1]2012年,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课程提供商正式兴起,这年因此被称作“慕课”元年。三大平台的课程特点是全部针对高等教育,这几乎搅动整个中国大学课堂。在部分西方大学中,甚至可以用课程平台上的网络课程学分来替代大学中的学分。

2012年,中国与该三大课程提供商签约合作;2014年4月,“WEMOOC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成立;5月,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项目;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2]同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争取用3年时间建设500门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到2017年继续每年立项建设200门左右,供校内外学生选课使用,并逐步探索校际学分相互认定机制。

一系列的国家与地方政策表明,教育信息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已迅速渗透高校课堂。在线开放课程因其新颖的授课方式、不受限制的学习地点和时间以及受众面广、互动便捷等特点,也将逐步在教育界普及并成为今后的教育发展趋势。

3地方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在线开放课程独有的优势使其迅速在全国高校盛行。它扩大了高等教育受众范围,降低了学习成本,有效地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高职院校在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都不遗余力,在校级培育课程、立项建设等方式给予了很大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发展和实践创造了条件,部分高校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课程开发和应用推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阻碍和制约因素,导致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程缓慢,课程重复建设,利用率低,资源共享有限。我们亟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及时予以改进,才能加快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进程,真正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1教师教学理念问题

“互联网+”虽已在各高校教师间耳熟能详,但教师对该概念的理解度,以及与自身教学结合的实现度因人而异。部分教师认为课堂内采用电脑教学、无线网络通信教室便可称作“互联网+教育”,事实上仍未摆脱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课内被动听、课后机械完成作业的教育枷锁。教师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力量,教师需要以线下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厘清重点、难点、疑点,使之在线上形成一门与线下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框架,逻辑清晰。每个章节包含若干单元,既有教学微视频,也有每个单元相关知识点的测试、作业等,可在线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线下传统课堂将作为线上学习的补充,起到答疑讨论、小组展示汇报的作用。

在线开放课程今后发展的两大趋势:①线上独立的一门课程,具备让学习对象学完该课程后完成“学分认定”的条件,拿到课程合格证书。②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答疑的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哪种发展模式,在线开放课程都需要实现由课堂内教师传统教学向课内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模式转变。但是多年来中国教师已有的固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互联网+”的学习和实践也有深浅,有些老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信息化教学,甚至认为线上学习反而增加了师生共同的负担,这都成为了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32建设经费问题

开放课程是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每一门开放课程都包含了视频、在线作业、测试、论坛等几大功能,因此它对网络技术、硬件设备等都有较高要求。首先,需要有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支撑,包括视频拍摄、制作编辑、后期维护等。要保证视频清晰美观,剪辑衔接自然,字幕准确清楚,声音流畅无杂音,整体界面友好,这些都对制作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建设期需要有较多的经费支持每个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制作。其次,需要有稳定的服务器后台,流畅的网络速度,才能保证学习者能较好地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线上作业、讨论等,以确保整个学习过程愉快而有效率。故而不仅在建设期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在后期维护更需要有经费保障。

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特别是民办高校,大部分费用均来源于学生学费,需要自己筹措教育经费,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投入更显捉襟见肘。即使教学分管部门领导意识到在线开放课程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也难以大踏步地建设和发展在线开放课程。有些地方高校甚至还处于较落后闭塞状态,对在线开放课程抱着观望态度,真正着手建设的开放课很少。即使有些高校已动手开发,也因为经费问题,课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闭门造车,对外开放较少。

33资源利用问题

2012年以前,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但课程的利用率低,浪费了许多课程资源。因而在线开放课程只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不步当年精品课程的后尘。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在建设开放课程过程中,出现高校各自为营、交流甚少的问题。虽然有些省份已通过相关教育部门成立资源共享平台,但平台上仍存在部分课程重复建设的状况,课程之间缺乏竞争力,优质的课程资源无法真正做到共享应用。同时,课程建设后,在各自校内的利用率也较低,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自主选课,仍旧是出于教师强制要求学生选课学习,背离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初衷。

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展对策

在信息化浪潮下催生的在线开放课,已经席卷了中国高校。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中,地方高校该如何保持并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师队伍的完美蜕变,实现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笔者认为,首先,以典型专业为试点,有针对性地先扶持一批有基础的课程,培养一批适应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团队,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和鼓励机制,挖掘和激发课程教师的建设潜力与热情,促使他们对该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改革,进而引领辐射整个专业的课程。其次,地方高校教学主管高层要敢于投入,放手让教师去尝试,鼓励课程教师大胆改革,做好开放课程建设经济上的坚实后盾,保障政策与经费。最后,通过学分认定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选课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校际间课程资源通用,学分互认,实现课程利用最大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提升课程团队整体建设能力

要使课堂真正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整体建设水平是关键。

411树立教师“互联网+”的正确理念

教师首先需要对“互联网+”有正确的认识。“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传统的结合,因此“互联网+教育”是指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结合,它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绝不仅仅是上课有电脑、教室有网络、授课PPT这么简单。在教学个性化和教学互动上,教师需要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可根据自身不同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能力水平选择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并提出个性化的教学意见和反馈,能实现教育的人机交互。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对于教育的意义,清楚地了解高校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正确把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

412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素养

2016年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素养是影响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4],而在线开放课程对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教育可以提供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应用,将教学内容以新奇、更加容易理解的表现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地方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组织信息化专题培训、教师通过参加微课竞赛等信息化教学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教学能力,提高自身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电脑操作能力,将互联网技术密切融入日常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同时随着4G、Wi-Fi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教师还需要不断钻研使用甚至主动开发各种可以促进教学的手机App,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主权,享受随时随地想学就学,这也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42保障高校的政策与经费支持

地方高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经费上,不如教育部或部委隶属高校宽裕,这是影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缓慢最根本的问题。但地方高职院校不能在这股信息化改革大浪中坐以待毙,要想发展必须主动出击。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需充分考虑地方高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经费短缺的实际问题,对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上适当倾斜扶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需要从上至下深化内涵建设,锐意改革,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制度保障教学,给予课程建设团队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在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学方面改革创新,并为在线开放课程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创建良好的客观建设条件。

43创建共享平台,提倡“学分认定”

要建成一门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必定需要学校和课程团队投入大量心血和精力才能完成。在地方高职院校资源紧张、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若还是各自为营,各立门户,只会造成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后,课程不能共享,优秀经验不能辐射,课程建设效果也不佳的结果。因此,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加强校际合作,建设强大的平台共享机制,既共享了资源,也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建设,更能互通有无,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手,极大地扩大课程受益面,提高课程的利用率。

其次,修完在线开放课程后,课程合格证书及“学分认定”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大的学习动力,这是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最佳方向。但是目前只有上海交通大学的中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好大学在线”对上海西南片区19所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进行互认[5],地方高职院校在学分互认上,需要利用共享平台,探索新的合作机制,提倡学分认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在线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线互帮协作能力,进一步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篇4

关键词:慕课;针灸;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16-02

一、主流MOOC平台针灸学相关课程概况

1.笔者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搜索到针灸相关主要课程资源包括: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医籍选。其中针灸学课程16门,经络腧穴学5门,刺法灸法学6门,针灸治疗学5门,实验针灸学6门,针灸医籍选2门。通过搜索比较发现:精品课网络平台所包含课程较为全面,辅助本科学习的针对性强,但平台设计缺乏灵活的在线学习方式、课程资源不全面,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的资源非常少,更缺乏师生互动等交流学习的途径,学生参与度低。另外,其课程多数课件、教案更新停留在5-8年前。同时,多数高校已关闭了本校精品课程,不再对校外学生开放,因此大多数课程无法通过该网站进入学习。

2.中国大学MOOC平台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并拥有一套类似于线下课程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每门课程定期开课,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多个环节。课程学习以教师的视频讲授为主,具有师生讨论、作业提交与批阅、考试与试卷批阅等师生互动方式,并可通过邮件、手机短信提醒等功能,督促跟随课程学习的同学完成学习,并获得授课教师签名的证书。笔者通过搜索,发现平台上1399门课程中,仅一门针灸相关课程,即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文珠、赵百孝教授等主讲的《针灸学导论》。课程内容包括:针灸的起源和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经络及腧穴概述、部分针灸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该课程每周更新一次教学内容,一共9周,每次教学视频长约15分钟。自2015年11月起,该课程已经开课2次,平均半年一次,两次开课内容变化不大,每次参与人数约2000人,仅在开课期间报名听课的在线学员才能浏览学习。

3.MOOC学院是果壳网旗下的一个讨论MOOC课程的学习社区,收录了主流的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所有课程,并将大部分课程的课程简介翻译成中文。用户可以在MOOC学院给上过的MOOC课程点评打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同学讨论课程问题,记录自己的上课笔记。该平台共有2门针灸相关课程,其一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文珠、赵百孝教授等主讲的《针灸学导论》。该课程内容已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上文中已介绍。另一门课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彭崇胜副教授主讲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较为简单地介绍了针灸相关知识。目前这两门课程已有3000余人次在线学习。

4.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研发的中文在线MOOC平台,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任何拥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均可通过该平台,在网上学习课程视频。笔者通过搜索发现,该平台仅有1个针灸相关视频,即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主讲的《针灸的起源》,该囊括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程中,课程利用11分钟简要介绍了针灸的发展历史,针和灸区别及用法的异同,在线学习人数达9000余人,视频播放3万余次。另外该平台医学课程数目较少,仅21门次,中医学课程只有1门《中医养生方法学》。

5.网易云课堂是网易公司打造的在线实用技能学习平台,该平台于2012年12月底正式上线,主要为学习者提供海量、优质的课程。目前该平台课程数量已达4100余门,课时总数超5万。但涉及针灸的课程仅有1门,即《中医临床针灸精选点题》。该课程主要针对中医执业技能考试,以介绍中医针灸知识,讲授考前复习考题,快速提高应试能力为目的。包括10节课程的学习,主讲者为河南中医学院的朱现民教授,在线学习需付费20元,目前已有14人参与学习。

6.好大学在线平台采用云视频服务平台,建立了基于云题库的练习和测试系统。平台具有学生的作业自评与互评功能,支持课程成绩设定及学习成绩自动统计功能,部分实现了针对移动智能设备的MOOCs课程学习应用App。笔者通过搜索发现:在294次课程中,共有医学课程58门次,其中中医类课程包括《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杏林探宝―认识中药》、《中药学概论》、《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4门,总计开课17次。

二、现况分析及改革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学习方式及习惯的改变,“慕课”学习必将撬动针灸教学的改革。如何完成“精品课程”教学到“慕课”学习的过渡,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1.抓住“慕课”特点,学会设定“主题”。在内容设计上,先要考虑“慕课”的网络学习灵活、迷你的特点。首先,应结合传统针灸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考试作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取出适合“慕课”教学碎片化学习的小知识点。在提取知识点时,可打破原来教学大纲的章节顺序,围绕某个主题将知识点整理、合并并易化,将某个综合主题讲解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各个主题设定好了以后,需要重新撰写MOOC教学大纲,注意与原有教学大纲进行比对,防止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确定好大纲主题后,可为各部分起一个生动形象的名字,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并准备好相关的知识点清单、课件、录制脚本等素材,以为课程拍摄和制作提供基础。

2.重视师生互动,学会设计“习题”。当前的主流慕课平台几乎都有课后学习、交流的平台,怎么通过设计“习题”,加强师生互动,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保证一堂精彩而有效的“慕课”学习的关键。习题可以细分为练习、作业及考试。练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给学习者以练习为目的的习题,练习的结果并不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作业与练习的区别在于教师可以设置题目提交的次数和提交的时间,作业的结果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习者能否拿到学分;考试则与传统教学中的考试相似,教师可以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可以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慕课是一个依托于“讨论”的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知识点的内容,预先设定开放式的讨论主题,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预设讨论;也可以在课程上线后,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提问和反馈,围绕随时出现的“课程热点”,灵活地组织“热点讨论”。如讲授针灸治疗部分,可引入某真实典型病例作为案例,通过视频模拟演示诊疗该病例的过程。在不同的过程中间,对诊断、针灸处方等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线上学习的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分组讨论。主讲教师及教学团队分组管理及答疑,最后再通过一次课程进行综台整理归纳。

3.重能力提升,学会解决“问题”。目前各大高校制作“慕课”课程主要通过与慕课平台合作,启用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进行录制及组织任课教师团队自行制作,且以后者居多。信息技术是新教学工具,教师的重要性如同过往的工具书、粉笔、黑板擦。但是信息技术下的备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技术上的短板也成为制约慕课发展的瓶颈。为此,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的中心作用,开展各类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塑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另外,有关部门及高校领导也要尽快提高认识,行动起来,抓住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机遇,尽快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必备条件,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要择优选择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又经过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从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避免唯技术论的低水平课程出现。

三、结语

在“慕课”背景下,高校实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医针灸教学借鉴“慕课”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针灸实践操作,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精品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体现了网络教学平台混合学习的特征和优势,能有效改进传统针灸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必将为中医针灸教学改革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2]张大良.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1.

Analysis and Refor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MOOC Platform

TAN Jing,PENG Yan,LIN Ya-ping,YANG Ren-da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篇5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篇6

我是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的教师,于2019年6月16日至6月30日期间参加了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教学法国培项目,在为期2周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颇深,感触颇多,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谈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园给我的影响,校园坐落在郊区,比较偏僻,也因此很安静,也正是我所喜欢的校园氛围。同时,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因偏僻而生的焦躁,安安静静的吃饭、安安静静的学习,没有嘈杂的人群和喧闹的环境,唯一见到的有 “声响”的学生活动就是滑板练习,那也是在吃晚饭的时间段。怀着好奇的心情,在晚自习时间参观了教学楼学习情况,更是让我分外惊讶,一个机房大约30人左右,整体静悄悄,没有一个人玩手机,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都是专心致志的完成操作项目,并且好像也没有老师在场,那么安静的氛围,我走路都不敢发出声响,生怕打扰到他们。突然感概,校园的文化难道是几个花花绿绿的横幅和几张宣传海报吗?安静、踏实、求真的学习状态恐怕才是我们应该营造的校园环境吧。

其次,谈谈培训过程中的收获。

这次培训内容大致归纳成这样几个方面:信息化大赛,课程思政,师资力量建设,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信息检索等,每一部分内容都有自己新的感受,例如:第一:信息化大赛作品的准备与参赛要求方面应该权衡文件要求,既要贯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现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和教学活动的三教改革,又要贯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方针,贯穿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的课程思政思想。因此,信息化教学大赛已经不是针对一个点的考察,而是通过一个知识点反应整个专业、乃至整个学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施情况,是团队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就要求教师要有团队意识,要用协作,共享,互联的逻辑思维去共同打造优秀作品。同时,信息化大赛团队成员需要企业专家的参与,一方面体现产教融合的思想,另一方面,明确信息化手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岗位职业能力所必备的。还有,学情分析应该分析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应该具备的前置课程和知识技能,而教学策略主要指教学实施过程用到的方法,肯定需要体现信息化手段。

第二: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课程思政是德育教育的体现,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必要的举措,通过学习额交流,我比较赞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每节课5分钟的立德树人的专题讲解与讨论,将课程思政落在实处。还有张老师讲到的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教学课题来研究,学校设定相应的评审指标,通过课题组团队的共同参与,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完成项目既定目标,即完成课题成果,又完成课程思政的实施,也是很好的实施策略。另外,“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在这项工作中,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通常是教务处)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甚至是引领性的作用。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的教学实施则是教学的常规性工作。教务处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应注重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这样方可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都做到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应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

第三:就是对李新发教授关于教学法的讲授记忆犹新,他的观点是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认知、行为和情感目标之间的关系,一节课的的学习效果主要由学生的参与情况来决定,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就需要教师先从情感目标出发,结合行为目标,最后达到认知目标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佳方法,在此过程中常常用到3252的模式,就是构思-小组讨论-决策-分享的思路,也就是五星教学法,从聚焦问题入手,激活旧知,练习新知,市证新知,最后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学是在对话中进行,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在行为或感知中反思,小组讨论冲突越大,学习效果越好,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更多的是思维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完成情感的渗透。学习的过程是从实践到情感再到理论的过程,而不是倒过来的环节,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再到“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就是从实践中找到真理的过程。另外,教学重点的设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或与目标密切相关的知识而设置的。难点是不易理解,给予搭台阶、举例子分析才能完成的内容,必须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才能解决的课程内容。总得来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应该是从布置任务开始-回顾内容(旧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总结分析(学生总结分析)的过程。

第四: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项目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均属于行动导向性教学,但是项目教学法讲究“殊途同归”,案例教学法则是“亦步亦趋”,项目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但是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正确分析学情,保持项目完整,便于操作实施。项目教学法一般流程有6个步骤:信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和迁移。

通过2周的学习,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争取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

第一:精心设计课堂,从单纯的旧课复习导入新课转变为聚焦新闻问题、热点问题,激活旧知,由认知为主的课堂转变为由情感、行动为主的课堂,合理使用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结论再现等环节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第二:灵活使用思维导图法来实施教学任务,实践为主的实训课在每一小节的实训子任务进行之前都用思维导图法讲解子任务与综合项目的关联,前导后续知识与技能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提升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下大功夫做好课程信息化平台建设,借助学校教学资源支持的运行平台,系统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通过课前预习资料,统计线上实时交流情况,督促线下复习巩固,解答疑难问题,回复反馈意见等环节尽可能将教与学的时间、空间放大,充分运用平台教与学的功能,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运用信息化思维实时教学,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三大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学生为起点,始终贯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针,时刻运用互联、协作、共享的思维,将教学资源信息化,提高课堂信息化水平,构建多元多效的课堂,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五:尝试团队合作,吸纳顶岗实习、在校学生,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团队成员,共同收集整理设计企业生产环节,在校实验、实训等过程中的原创图片、视频资料等碎片化资源,可通过学分置换、成绩奖励等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情况,进一步激发学习与交流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间接强化学生观察能力,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以提高学习综合效果。

综上所述,只要结合课程性质,专业特点,解决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这一核心问题,终将达到教与学效果提升的目的。

篇7

(1)加强课程建设。为更好服务社会助推国家经济建设,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些有明显优势特色、行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也可以和企业专家共同合作编辑校本教材等等。(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要将教学课件、录像等资料上传到职教新干线上共享,带动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并以此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3)加强工业中心建设。学院2014年新建现代化工业中心,面积为30000平方米,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有100余间实验实训室,用于学院化学化工类主体专业建设。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比率到达90%以上,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

(1)师资力量。目前学院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名,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国内访问学者20余名,专任教师322人。从结构上看具有正高职称教师总数的3.42%,副高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23%,具有中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0.43%,具有初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5.09%。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24人,占教师总数的38.51%。“双师型”教师15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0.23%。2013年新引进博士生3名,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2)师资队伍培养。学院非常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比赛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2014年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院囊括了所有奖项,获团体一等奖。自2011年开始,学院先后选派了50多名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进行培训与学习。学院制定了《专任教师“一年一月一线”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关于人才引进的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取得相应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主体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三)校企同台竞技,融入企业文化。

(1)强化意识,搭建校企竞技平台。为强化师生共同参赛意识,拓宽其视野,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理念,把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变成师生与员工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平台。学院每年举办技能节,技能节从每年4月份起至12月结束历时9个月。技能节活动开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承接省、市、企业各级各类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策划创办校企同台竞技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进行技艺切磋,共同交流学习,在具体的技能训练、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营造奋发进取的竞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对接石化产业提升办学内涵,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营造了浓郁的竞技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学院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活动获省级及以上团体竞赛奖72项,其中,获国家级团体一等奖9项,国家级二、三等奖19项,省级一、二等奖22项;近400名学生分别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名次或奖项,数十名学生通过竞赛获得技师资格;26位老师获得省市级以上“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学院推行实训教学6S管理模式,每年举办技能节活动,建立校企“同台竞技”和竞赛管理制度,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打造技能竞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项目分别获2010、2011年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我院党委书记张孝理教授主持的《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篇8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革;目标;方案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综合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学校的现代职能确定了高校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重社会责任。专业设置及其综合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定位,是高校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1]。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国际化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该如何进行综合性改革,使专业设置既有利于数学科学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高端的宽口径人才,从而更有利于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国家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正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努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发展体系。

未来社会是国际化的社会。网络正在使地球成为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当下,面对来自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未来数学教师将面对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师范教育也受到更多更严峻的现实挑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具有国际视野,面向国际办学,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课程设置体系和人员配置机制,努力构建能反映最新国际数学学术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的专业发展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和敏感的,是改革的突破口[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综合改革应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其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应有助于数学知识的探索与研究、有助于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二、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专业是高等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始终要通过所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专业人才体现出来[2]。

专业综合改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措施、可行的方案及实施方略。专业综合改革要回答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具体的举措是什么。专业综合改革的整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围绕以上思路,我们提出了专业改革的目标:首先构建学科理念先进、学科体系完备、学科水平领先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平台;然后以此平台为基础培养具有数理底蕴、人文情怀、教学专长的高素质、创新性、拔尖型的未来数学教育家,凸显我校的教师教育特色,落脚点在培养人上。

现代数学不仅是一种精密的思想方法、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知识体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助于数学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数学知识的探索与研究、数学学科的推进与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站在统一的高度看待数学各分支,强调数学各分支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紧跟现代数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围绕数学的核心观念、方法和观点,设置主干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群。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设置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持的应用型课程群。核心课程群和应用型课程群之间应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结构有序的整体,并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整体效应。我们设想用课程群的思想构建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形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这五大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又能凸显教师教育特色的专业系列课程构建理念。大力倡导既重科研又重教学,教学科研互促的“名师”理念,充分发挥“名师”在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调培养口径宽、视野广和基础厚的学术型教育家式的教师。成为具有教育家特质的未来数学教师,其必要条件之一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不仅能向学生传递人类优秀的数学文化,而且还应能引导学生做数学,解决来自诸如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型问题。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强调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热爱数学文化的高素质人文型教育式的教师。教育是为人类文化承先启后的事业,教师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有坚定的敬仰,甘于为学生的成长无私奉献。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做学生人格成长的疏导者,专业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有人文情怀,不仅表现在心中有学生,还表现在能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数学,能用数学特有的创新精神、理性精神、思想方法、美学特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教学艺术精湛、能高水平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工程型教育家式的教师。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更具有工程性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进的理念必须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师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保障。工程型教育式的教师能上通数学,下达课堂。

为了达成以上愿景,考虑到专业综合改革关涉到的因子有师资、专业、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口径等因子,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具体建设目标。

(1)建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2)打造数学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品牌专业,在全国高校相关专业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3)构建适应培养未来数学教育家的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库,形成以建设优秀教材为主体的专业系列课程群。

(4)探索适应培养未来数学教育家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5)培养具有专业功底扎实、创新意识浓厚、实践能力突出、教师教学技能娴熟、热爱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我校正在努力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目标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凸显我校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综合改革试点,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创造出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进而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三、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举措

1. 名师引领、引进吸收、团队合作,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术带头人和名师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以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的名师为核心,凝集一批具有学术、学科、专业优势、创新能力强以及结构合理的教师群体组成教学团队。以现有名师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加入一个由学术带头人领衔的学术团队和课程群,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引进青年才俊充实教师队伍,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从事研修工作,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延揽海内外学界精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实名师队伍。营造务实的名师氛围,强调名师的主导和参与,充分发挥名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 打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品牌,引领数学教育改革的浪潮

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通过教学团队、专业系列课程群的建设,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数学与应用数学品牌专业,引领数学教育改革的浪潮。通过教学团队、专业系列课程群的建设,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炼出专业改革理念,与国内外参与共建合作大学充分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提升。通过长期跟踪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教学效果等形式,检验专业综合改革方案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形成专业综合改革成果,并通过举办和参加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研讨会、交流会及各种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加以推广,服务社会。

3. 优化专业课程,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库

在名师主导下的现有各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培养未来数学教育家的整体目标,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库。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围绕整体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信息化、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名师主导下,围绕培养方案,构建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为模块的专业系列课程群。在专业系列课程群中,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立项建设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系列教材和优质教学资源库。

4. 扎实开展研究型教学,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因材施教活动,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典型案例为抓手,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建立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网络课堂、数学教学诊断与分析综合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以外,辅以开卷、论文撰写与答辩、课堂参与等评价方式,使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5. 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为基础教育培养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潜质的数学教师

通过专业的综合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潜质的数学教师。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国际教育视野,具有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教学科研能力。按照已制定的培养方案,聘请国内外名师为学生上好数学基础课,每门课配备专职助教上好习题课;部分课程选用国际一流原版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精神。在教学实践环节,实施校内导师与中学名师优势互补的“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负责学业指导和职业远景规划,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中学名师负责指导多阶段的见习、实习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观察基础教育的独特视角,具备个人特色的基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通过广泛宣传、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师德师风教育,鼓励学生扎根基层,献身教育事业,成为人民满意的数学教师。

四、专业综合改革的展望

结果对目标及举措有反馈调节作用。专业综合改革的预期成果用于检测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具体的建设方案是否可行。专业综合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过程,改革的成效如何,有待预期成果的检验。

(1)理论创新。改革将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①改革将突破传统“名师”观念,大力倡导既重科研又重教学,教学科研互促的“名师”理念,真正发挥“名师”在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②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专业的内涵建设的抓手。用课程群的思想构建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形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这五大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又能凸显教师教育特色的专业系列课程构建理念。③不纠结“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中,以培养卓越教师而不是数学家为目标是师范院校的历史担当。形成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浓厚的创新意识、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卓越数学教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

(2)能够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以系列课程群建设为突破口,进行课程体系整体改革,将形成系列化、项目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专业系列课程群,从而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3)“名师”队伍将不断扩大,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将不断提高。依托以名师为主导的、科研教学“双优”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标杆,可以做大做强以“桂苑名师”、湖北教学名师为主体的名师队伍,引导中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4)围绕系列课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每年获得3项省(部)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研究项目的数量,进行教学改革前沿探索;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和名师的引领作用,可以撰写出版高水准系列教材,发表高质量的、有影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

(5)专业综合改革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积累,可以培养一批有理想、有信念、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合作意识,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潜质的卓越数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将大幅提高。

(6)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已经得到学校及湖北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分别获华中师范大学成果特等奖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通过不断完善改革成果,将在更大范围内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虽然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在前期进行“名师、课程、团队和优质教学资源”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已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果,但专业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全体教师、学生的广泛参与,而且时间跨度大、要考虑教育系统中的诸多因素,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我们将按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统筹构建专业综合改革的整体框架,并建立长效跟踪监控机制,即时反馈、调制,相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综合改革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冯皓.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2] 唐卫民. 地方高校应实现专业转型[N]. 光明日报,2007-07-01.

篇9

(一)旅游产业形态转型

广东省推行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将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开发,打造了如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十几个品牌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品结构转型

广东旅游产品逐步从单一的自然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向能满足多样需求的观光产品、主题产品、度假休闲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复合体系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车、飞机,逐步转型至现在的高铁、自驾车、房车、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三)旅游运行方式转型

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及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旅游产业体系正由“点线旅游”体系向“版块旅游”体系转变,即从以传统旅游社为主体转向以旅游客源地的各种旅行商和目的地集散中心为主,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旅游服务进行合理配置。广东省为了加快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调整,积极构建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和发展各类旅行商,为旅游者顺利出游提供便利。

(四)旅游企业组织转型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众多传统旅游企业正向智慧旅游企业转型。广东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先驱,旅游企业正实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来重新构建其组织模式。为了指导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的建设,2014年11月广东省旅游局了《广东智慧景区建设指引》、《广东智慧酒店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按照《意见》的指示,广东省一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如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正在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

(五)旅游营销模式转型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旅游营销的方式除了使用电视、报纸等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助各种影视剧、互联网、短信推广平台、节事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促销。还有一些地区如广州、中山、江门三地,根据各地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的特点,一改以往“单打独斗、各自推广”的旅游营销模式,通过跟周边区域合作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进行联合营销。同时还利用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手段,增进旅游宣传协同带动效应。

二、旅游业转型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需要不断开发人才资源。广东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所急需。随着旅游业进入“四化”(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时代,广东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策划与营销人才的支撑。

(一)个性化服务人才

新《旅游法》颁布以后,游客个性化和深度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旅游体验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在随之变化。为了提升游客旅行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满意度,首先需要旅游工作者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通过与游客的沟通来挖掘游客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潜在需求和隐性需求。其次,旅游工作者要注重细节,做好个性化服务,才能为游客的深度体验之旅打造完美服务。

(二)旅游产品定制人才

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行社按照游客的需求来做线路的定制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整合世界各地优质旅游资源并制定特色旅游方案的工作人员。他们既要有对线路上每个点的美食、住宿、地理位置、特产、人文历史等充分调研的能力,又要具有产品研发、策划、设计、包装的能力,以便为游客创造绝对专属的旅游体验。

(三)高层次规划设计人才

由于旅游景区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而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因此,需要景区功能设计方面的人才来规划整合。同时,随着房车、邮轮、游艇、高尔夫球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旅游市场亟需具有这些高端休闲产品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来满足高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智慧旅游人才

旅游信息化作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首要环节,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省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游产品线上销售的火爆,许多传统旅行社为了从巨大的在线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都正抓紧布局网络营销,因此亟需大批既对旅游行业和线路都有敏感度又能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人才。

三、高职实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作为一个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行业,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较为紧密,旅游业转型升级也给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培养出满足旅游产业需求的职业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改革旅游教育理念,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改革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

尽管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偏向,旅游学科更是被疏远,局限在二级学科之列。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种学科地位难免导致旅游院校及相关系列的旅游教育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其软硬件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与行业发展建设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对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测定,应加大对其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

(二)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

1.树立旅游人才的跨界培养模式

处于转型期的旅游业需要大量具有跨界思维、能够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间、专业间、院系间以及校际间的壁垒,用跨界思维来打造旅游人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2.推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学历教育与行业全员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旅游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平台。

(三)开辟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立人才培训企业合作机制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高职旅游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以学生为本,通过校企合作打通学校到市场的通道,实现校园模拟工作现场,把企业搬进教室,实现课堂对接市场,培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学生。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人才规格的创新,实现旅游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从而使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共建教育产业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项目课题、共同开展员工培训,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偏重理论。要想培养出实用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走出传统的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及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共同研讨优化课程组合,依据人才的实用技能技术要求,对接配置专业核心课程。

3.改革教学内容

应在教学中突显核心(能力)课程的主导地位,创建考证系列优质课程,使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剔除重复、陈旧的内容,对准考证、就业开设一些新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休闲旅游等),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还应注重文化经典对内容体系的渗透(如国际国内文化、艺术经典欣赏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创新

应结合课程特色,制作模拟现场优质课件,充分利用校内数字旅游综合教学平台,有效地开展模拟仿真教学、示范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借助网络优势资源,利用好翻转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个性化学习。同时积极采取“以赛促教,以赛带学”的训练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技能比赛,激励教学相长。考核方式上,开展注重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法改革,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5.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通过单独开设实训课、单独考核评分、建立专项实训室等措施,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加大旅游实践教学管理力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实践制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采取专业实习与考证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专、兼职教师组织现场考证上岗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及专业技能。

6.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应鼓励教师做到同时重视理论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与自身专业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提炼出新的理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为了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适当引入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来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开放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1现状与不足

开放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专本科学历教育,实现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目前开放教育背景下畜牧兽医专业是专科学历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是一门集应用性、专业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就这要求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必须非常过硬,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1.1生源少、分散广、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开放教育背景下畜牧兽医专业的招生有别于传统的普通高等学校,其实行“宽进严出”和“完全学分制”的学习制度,入学门槛低,加之本专业的多数学生又是来自基层从事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的人员,他们文化基础较差、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学生工学矛盾严重,学习时间少,学习自觉性差,因此,传统的学习网自学效果差。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畜牧兽医专业生源少,且分散在各个市州电大,难以组织线下集中辅导教学和实训练习。

1.2师资相对缺乏

本专业的专业教师都是高等院校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专业课教师数量少,在基层电大和教学点尤为突出,严重缺乏能够辅导学生的专业教师,导致教学层面容易出现师资断层的现象。并且现有的教师毕业后大多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缺乏专业实践,导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较弱。除此之外,还存在着1个教师负责10多门专业网络课程的现象,因此,很难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做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效果不佳。

1.3理论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短板突出

本专业一共开设了13门课程,主要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平台进行教学,但学习网上部分教学资源相对陈旧,如目前动物检疫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动物营养基础等课程建设及教学停留在教材知识的梳理层面,使得学生学习僵化,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的学生都抱着“考试及格”的思想学习。课程中的讨论帖学生基本没学习反馈,或者是敷衍应付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普遍存在缺少面授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现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一些实践项目,每学期的组织次数较少,实训不够深入,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

2教学改革初探

2.1丰富线上教学模式,整合优质资源

2.1.1建立专业学习群,共享师资由于我省地域辽阔,地区发展存在差异,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网上教学方面,统一建了本专业学生的QQ群和微信群,群里有我们本校的专业教师,也邀请了部分本科院校的教授以及一线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兽医和养殖专家。群主会定时在群里更新畜牧兽医行业内前沿信息,定期专业相关的讨论话题,比如关于畜禽的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等。此举能激发在基层从事这类工作的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解答和专家们的指导。

2.1.2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是当下非常适用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每一节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避免了因课时较长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2]。同时,对于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本年度主要是对《动物生理基础》和《养猪技术》这两门课程进行了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在对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学习之前,老师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线实时讨论发言,然后利用微课或者直播教学的形式进行,最后再进行教学的总结[3]。学生普遍反映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印象更深刻,理解也更加彻底。

2.1.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教学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平台以其便利性、时效性、用户广泛等特点成为线上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5]。微信公众平台在线上教学模式中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三个阶段。在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平台推送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是否合适。除了推送学习内容,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或者添加小测验以及实行打卡鼓励制度等方式来加强学习。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本专业学生存在的工学矛盾严重、交互性差和个性化需求等问题[6]。

2.1.4组建课程网络教学团队,开设直播课堂网络教学团队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7]。针对本专业的一些重点难点课程,组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并且制定网络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工作目标、分工以及时间进度。首先团队成员采取全程进出制度,吸纳各分校专业能力强、工作态度积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成员进行考评打分,学期末根据成绩进行评优评奖。网络教学团队采取会议制度、教学值班制度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网络教学团队主要工作一是网上教学,以录制视频教学内容为主,整理教学文档、课件等内容为辅。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进行直播课堂教学的安排。二是网上答疑,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同时在网络课程讨论区每学期建4个教学活动周,每个活动周最少4个主题帖,以供同学们参与学习讨论。三是作业的批改。在学习网平台上设置有4次形成性考核,团队值班教师每2周会在课程公告栏上公布学生的形考情况,协助分校及教学点老师督促学生完成测验。四是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对过时的内容删除,增加新的前沿信息,以及其他平台上优质资源的共享。五是对整个网络课程运行的评价与总结。本专业的课程网络教学团队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集结在一起,有利于本系统内老中青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互相之间教学思想的碰撞、教学案例研讨,使团队成员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8]。

2.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2.2.1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明确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提高其知识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9]。随着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大中型现代化养殖企业迅速崛起,为了推动本专业的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技术、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0-11]。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的要求,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或讨论、在虚拟实验室模拟实操来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一方面,由于本专业学生大多在自己家乡工作,所以我们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养殖产业的发展状况或特色养殖开展实践教学。以项目合作方式与企业共建、共管和共育人才,选择优质的农牧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已与广安、广元、达州、巴中等地方养殖相关企业建立起20余个实训基地,旨在把教学融入到产业与行业里。同时借助这些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必修实训”与“自选实训”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农民大学生能力。其中,“必修实训”是通过学校与实践基地一起制定实践内容,需要集中学习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自选实训”是指农民大学生可以自行前往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操作,进行个性化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了解企业生产现状,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教、学、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我国许多高校教师的来源是从学校到学校,长期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擅长理论教学,而缺乏一线养殖或兽医的实践经验,难以很好地完成实践指导。所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因此,可以采取把本专业教师“送出去”,去企业或者基层挂职、对流等形式进行锻炼。另一方面把在行业生产、管理领域的专家、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来”作为兼职教师,完成一定的实践性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校的教师资源库,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士,开拓其眼界并拓宽他们的就业、创业思路和渠道。

2.2.3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过程管理、教学督导和评价反馈体系等多方面进行设计,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整个过程中。我校制定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等文件。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中也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独立评价实践教学的过程与效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2.3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体系

本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是从事宠物医疗、畜禽养殖等工作,对考取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和助理兽医师证书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将职业资格培训与日常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具体方法一是在理论教学上整合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切实将职业资格考证培训融入课程教学。二是科学规划实践性教学,在专业实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中引入动物疫病防治、畜禽饲养、动物检疫检验等职业内容的培训与考核,从而将职业资格培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中。

2.4畜牧兽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示例

2.4.1《动物生理基础》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浪潮下的一种前沿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教师先根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制作教学视频,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答疑。翻转课堂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教学组织方式。《动物生理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国开网自主学习和老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根据各个章节重难知识点制作了教学视频和PPT,其次在线上直播课上先以问题为驱动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依托网上教学平台或者调查问卷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再进行教学反思。

2.4.2《养殖业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基于《养殖业基础》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结合农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创新《养殖业基础》课程标准,重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优化线上课程教学平台,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该课程的考核机制,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真正用得上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