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外企业并购案例

篇1

论文关键词:海外并购,财务绩效,EVA分析,杜邦分析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踏上了海外并购之路。而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热潮,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求并购目标。中石油中海油的频繁出手,联想拿下IBM的PC业务,工商银行巨额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份等案例成了国际金融界被经常谈起的话题[2]。

金融危机以来,鼓励中国企业出海抄底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IT是技术进步最快的行业,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成为发展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更是频频发生。本文以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为例[3]进行分析,通过EVA分析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辅之以杜邦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其原因,从实证角度论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真正创造价值,对我国IT企业海外扩张战略提供借鉴。

二、相关文献综述

Anand和Delios(2002)结合OIL的分析范式指出投资者自身的核心优势资源和东道国的目标资源性质,决定了跨国并购创造价值的可行性。Aulakh和Kotabe(1997)认为,企业在国外市场经营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受其组织结构、历史经验及目标资源的技术特征等因素制约,这些内生因素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后对本国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绩效有重要影响。Kim和Hwang(1992);Hennart和Reddy(1997)从文化差异论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并购双方要合理应对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双重文化差异增大了并购整合的难度,并购双方很容易出现彼此不信任、缺乏合作的情况,这将制约资源转移的效果和效率,限制目标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考察并购绩效。Mueller(1980)对1962年至1972年不同国家的兼并研究表明,法国、荷兰及瑞士企业兼并后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管理论文,而英国企业的样本则优于对照组。Peer(1950),Ryden和Edberg(1980)等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减少,而Baldwin(1995),Ikeda和Doi(1983)和Gugler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后利润增加。李东富(2005)、李祥艳(2006)认为并购后中期企业财务绩效下降,长期利润增加。王燕锋(2007)则对TCL的海外并购进行了实证研究,分角度剖析了TCL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王海(2007)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前后的研究发现,双方博弈的结果是联想明显处于劣势。

由于上述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中国当前背景分析缺乏代表性和EVA分析方法的缺失,本文主要针对个体案例进行EVA和杜邦分析来评价并购对股东价值产生的影响。

三、本文方法设计

研究公司财务绩效的方法主要有平均股价研究法、积累平均收益率分析法、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考虑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个数及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经营绩效数据都很有限,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配以会计研究法下的EVA分析和杜邦分析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深入地研究。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突出优点是客观具体深入。通过对单个公司并购行为引起的财务绩效变化的分析,深入挖掘并购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变化及可能的原因,排除多个样本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案例互相影响引致并购的结果被夸大或缩小的情况,从而得出对于单个公司比较准确的并购绩效判断(李东富2005)。且对于企业决策者和股东,借鉴其他相似公司并购前后业绩变化状况及具体原因,从而完善自身的并购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一)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也称经济利润,与基于会计指标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是衡量企业价值和财富创造更加有效的度量标准。从数量角度说,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上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营运的真实情况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EVA的具体应用公式如下:

EVA=NOPAT-WACC×A

=EBIT×(1-t)-WACC×A

WACC=D×Rd×(1-t)/A+E×Re/A

其中:EVA为经济增加值;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为总资产;EBIT为息税前收益;t为所得税率; Rd为债务资本成本;E为权益资本;D为负债。权益资本成本Re可进一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计算得出,即Re = Rf +β ×(Rm - Rf ),其中Rf 为无风险收益率,Rm 为市场平均回报率,Rm - Rf 即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β系数反映该公司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二)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pide;销售收入)×(销售收入&pide;总资产)

×(总资产&pide;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来进行分析[4]。连环替代法是指确定因素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替换顺序逐个因素替换,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综合性经济指标变动程序的一种计算方法。利用因素替换找出影响分析对象变动的因素及程度,是对传统静态杜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方法如下:

设F=A×B×C

基数(本分析中设2000年为基数)F0=A0×B0×C0

实际F1=A1×B1×C1

基数: F0=A0×B0×C0………………(1)

置换因素A:A1×B0×C0…………………(2)

置换因素B:A1×B1×C0…………………(3)

置换因素C:A1×B1×C1…………………(4)

其中:(2)-(1)为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3)-(2)为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4)-(3)为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F表示净资产收益率;A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B表示总资产周转率;C表示权益乘数。

四、案例实证研究

2003年2 月12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司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京东方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TFT-LCD核心技术与业务的企业。液晶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风险较大,且国内的TFT-LCD产业在当时刚刚起步,技术尚不成熟,因此京东方希望通过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后者因深陷财务困境,急于出售其资产)的TFT-LCD业务达到技术和产品升级的目的。

为了剔除行业经营周期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更准确地反映京东方并购案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并购当年总资产规模与京东方接近的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作为参照。[5]

(一)EVA分析:

由于京东方于2001年1月上市,EVA分析法选择并购前2年至并购后5年进行分析,即t∈[-2,5]。本文选择可比企业同方股份及行业EVA值(依据行业中值的各项指标计算得出的)进行比较分析。两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及行业均值的各项指标均来源于Wind资讯。Re计算模型中的Rf采用国家当年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平均收益率,Rm - Rf根据美国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的回报率相对于1926—1992年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的长期集合平均溢价在5%—6%之间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取其平均值5.5%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 β可通过Wind数据库计算得出,Rd采用中国人民银行3-5期贷款基本利率[6]。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入揭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EVA进一步分解,分为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投资活动产生的EVA、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其他活动产生的EVA。四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营业利润+财务费用 - 生产经营资金×权益资本成本率;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 即投资收益- (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权益资本成本率;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 即(短期债务+长期债务) × (权益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其它活动产生的EVA , 即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支净额- 所得税费用。

图一显示,在分析期内,全体EVA均呈现负值,电子元件行业利润空间较小,行业风险较大。并购前京东方的EVA略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的EVA,并购当年位于二者之间,但是并购后第一年开始京东方的EVA值大幅下降,下降速度远超过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的降幅,仅仅在2007年有所反弹[7],2008年又下降,说明并购并没有增加京东方企业的整体价值,却损害了投资者的价值,并且并购使其风险加大,具有不确定性。

表一:EVA细分情况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其他活动产生的EVA

年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2001年

-15618.7

-5278.1

-10254.7

-2261.8

4754.9

2776.5

-192.0

-4131.5

2002年

-26974.1

-21083.0

-845.8

-2896.3

11288.2

3770.9

-4151.1

-1214.3

2003年

-21942.3

-38182.7

-12639.8

-2803.6

31107.1

7797.6

-3336.0

-3318.8

2004年

-150577.7

-45726.5

6455.9

-9239.3

46443.7

13230.1

381.2

-3212.6

2005年

-292988.0

-60163.5

-14684.2

-4453.6

77942.5

13246.5

-1301.9

-1009.8

2006年

-391415.8

-71395.3

106277.9

-7163.7

44626.2

15771.8

11524.8

2221.7

2007年

-1650.2

-72552.5

-19660.3

2271.2

19618.8

15267.9

30258.8

-1876.1

2008年

-215708.4

-135690.9

-25284.3

-6054.7

23522.9

23550.8

6353.2

-2223.0

如上表所示,经过对EVA进行细分寻找EVA下降的原因,我们发现,京东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在分析期内均小于零;投资活动产生的EVA值2004年和2006年大于零,其他年份小于零;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值均大于零。与同方股份的比较中得出,京东方在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中并没有优势可言,并购后京东方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恶化且呈现不稳定状态,风险加剧,与同方股份相差甚远。但在财务杠杆的运用和其他活动方面京东方显著高于同方股份,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企业整体EVA下降的趋势。

(二)杜邦分析:

下面我们再通过杜邦分析方法进一步剖析京东方并购后EVA下降的深层原因。

表二:各项指标对比结果

净资产收益率

销售净利率%

总资产周转次数

权益乘数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2001年

2.88

11.1

0.2

3.88

7.5

5.6

0.67

0.88

0.4

1.93

2.17

3.31

2002年

3.88

6.77

2.5

3.53

4.08

6.46

0.88

0.88

0.3

2.53

2.27

3.25

2003年

15.24

4.01

2.8

3.93

2.43

6.55

1.17

0.97

0.4

4.02

2.44

3.23

2004年

5.49

3.95

2.8

2.31

2.24

6.19

0.82

0.98

0.5

4.02

2.83

3.21

2005年

-38.1

3.49

3.7

-11.1

1.83

-3.03

0.69

0.98

0.3

4.66

3.31

3.09

2006年

-48.7

4.94

-1.3

-20.2

2.56

-1.07

0.47

1.03

0.3

5.16

3.7

2.36

2007年

16.34

9.87

-1.3

8.03

4.36

5.9

0.75

0.96

0.3

3.54

3.4

2.36

2008年

-15.4

3.99

-1.1

-12

2.85

-0.14

0.61

0.78

0.3

2.6

2.82

2.37

表三:杜邦分析——因素分析连环替代法分析表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净资产收益率F

2.88%

3.88%

15.24%

5.49%

-38.09%

-48.74%

16.34%

-15.37%

销售净利率A

3.88%

3.53%

3.93%

2.31%

-11.11%

-20.22%

8.03%

-11.96%

总资产周转率B

0.67

0.88

1.17

0.82

0.69

0.47

0.75

0.61

权益乘数C

1.93

2.53

4.02

4.02

4.66

5.16

3.54

2.6

替换A

5.56%

4.56%

8.75%

10.86%

-36.62%

-65.02%

19.47%

-31.75%

替换B

5.17%

6.00%

11.63%

7.61%

-30.82%

-44.29%

31.08%

-25.83%

替换C

2.88%

3.88%

15.24%

5.49%

-38.09%

-48.74%

16.34%

-15.37%

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1.42%

1.68%

4.87%

-4.38%

-42.11%

-26.93%

68.21%

-48.09%

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0.39%

1.43%

2.88%

-3.25%

5.81%

20.73%

11.60%

5.93%

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2.29%

-2.12%

3.61%

-2.12%

-7.27%

-4.45%

-14.74%

10.46%

如上表所示,并购后的京东方的净资产收益率在绝大多数年份均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进一步说明了并购使企业的经营出现了恶化的风险。并购前后京东方净资产收益率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并购前的正值转变成并购后的负值,虽然在并购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有大幅提升,但是在并购后逐渐下降,其中2005年、2006年、2008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值,并购前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区间为[2.88%,6.98%],而并购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区间变为[-48.74%,16.34%],净资产收益率离散区间加大,市场拓展的风险逐渐显现。

并购前后销售净利率对净资产利润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权益乘数,影响最小的是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在并购后第二年出现了由正直转向负值的质的变化,总资产周转率在并购后第二年也出现了下降,权益乘数并购后均高于并购前,尤其是并购后第3年达到案例分析期的高位5.16,可见并购后公司的各方面指标均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京东方的销售利润率在整个分析期均低于行业平均值,在并购当年及并购后的2004年和2007年高于同方股份企业管理论文,其他年份均低于可比企业。说明并购在短期内给京东方带来了一定的经营效益的改善,但是长期反而加速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恶化。京东方的总资产周转率在整个分析期均高于行业均值,但除并购当年外均低于可比企业同方股份,说明京东方作为大型企业在控制库存及应收账款的周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京东方的权益乘数在并购前均低于可比企业和行业均值,并购后权益乘数迅速提高超过行业均值和可比企业,说明京东方在并购前后的财务风险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购交易过程及其后对后期资金投入需求的增加,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显著提高。

总之,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后,在本文的考察期内EVA值均小于零,但并购后进一步恶化;净资产利润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值,说明企业的运营损害了全体投资者的利益。综合EVA分析和杜邦综合财务指标分析可知,并购后京东方的经营能力进一步恶化,财务运用能力有所加强,然后财务杠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财务杠杆的放大也会放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处理不妥,企业将会陷入财务困境。

(三)结果评价

TFT-LCD是一个典型的“大者恒大”和“产能决定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厂商只有迅速将产能扩大,成本才能摊薄,采购原材料的议价能力才会提升,产品也才具备竞争能力。随着产业环境的迅速变化,海外和海内的双线扩张成为了京东方不能承受之重。京东方甚至曾作出决定将第五代TFT-LCD液晶生产线剥离出上市公司。以下对京东方并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后来者提供借鉴。

第一,技术整合困难重重,生产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京东方想借收购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3.8亿美元得来的技术仍未为其换来竞争优势。在京东方搭建TFT-LCD第五代生产线的同时,主要日韩液晶面板厂的八代生产线,便已经开始量产。夏普公司甚至已经投入液晶面板第十代生产线建设。 另一方面,对并购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也不尽如人意。液晶面板的生产类似于手工艺品制作,流程控制、投料比例等关键环节,都依照湿度、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完全靠生产线工人长期的经验来把握。京东方计划收购后将技术转移到国内,然后却受到了韩国工会的阻挠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最终导致国内外的液晶生产线完全由韩国员工全面掌控,韩国方面在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上具有决定性话语权。京东方面对强势的韩国工会一再退让,韩国员工在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同时,大大推高了本就已经偏高的运营成本。

第二,行业整体低迷,并购后连年亏损。

京东方贸然上马第五代TFT-LCD,是典型的“波峰投建,波谷产出”的举措。在京东方搭建第五代生产线的同时,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扩张也进入一个高峰。从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四季度,全球共有11条4.5代以上的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这些生产线形成的新增产能在2005年开始显现。从2005年11月开始,主要尺寸的显示器液晶面板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企业管理论文,京东方面临极大的压力。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扩充产能,导致对上游配套厂商的话语权缺失,成本居高不下。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的综合成本与国际一流厂商相比,至少存在10%左右的劣势。

从原材料成本到最终的销售价格,京东方都并无优势可言,直接导致了其连年亏损,销售利润率大幅缩水,最终EVA维持负值,投资者价值遭到毁损。

第三,资本结构不当,面临巨大的偿债和后续资金融通压力。

收购之时,高达3.8亿美元的收购金额给净资产只有20亿元的京东方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2003年京东方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70%。公司B股增发完成后,负债率回落到50%以下。但是在2005年巨额贷款以及巨额亏损的压力下,资产负债率又回到75%以上。

运用财务杠杆筹集收购资金使京东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又恰逢全球液晶面板价格仍处在低谷,京东方亏损持续扩大。在此情形下,政府的救助和银团的贷款有如杯水车薪,京东方面临巨大的偿债和后续融资的压力。

五、结论启示

在国内外企业并购史上不乏“蛇吞象”成功的案例,但其成功是以特殊条件和纯熟的并购技巧为基础的。而我国的IT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显然并不具备这些优势。京东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尽管最终凭借出色策划完成了并购,可京东方缺乏并购国际一流企业的实力和经验,并购后陷入了财务费用高昂和后续资金投入乏力等危机。如若不是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国内银行的协助,京东方可能早已因“蛇吞象”一举而不复存在。然而政府的支持只能解燃眉之急,从长远看,这些考虑不周的海外并购会使企业在很长时期内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复杂的海外并购实践中,企业应遵循一般性的并购规则,不要寄希望于出“奇制胜”或追求“蛇吞象”的宣传效应,经验寥寥的我们要更加审慎。

参考文献

[1]Buckley, Peter J., Mark C. Casson. 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29(1):21~44.

[2]Buckley, Peter J., Mark C. Casson. Analyzing 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ies: Extendingthe Internaliz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 29(3): 539~562.

[3]Makadok K.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387~401.

[4]Anand J, Delios A. Absolute and Relative Resources as Determinants of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Strategy Manage.2002, 23:119~134.

[5]Preet S Aulakh, Masaaki Kotab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channelintegration in foreign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 (1):145.

[6]何硕.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EVA回报率评价[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1:54-57.

[7]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9]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10]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 并购 财务风险

在民营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并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因为一般的并购涉及的金额都非常大,如果并购失败,对企业本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民营企业并购外企时,必须慎重考虑财务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一部分控制权,同时并购企业要向被并购企业支付一定的补偿金额。并购企业一般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想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实现海外扩张。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美国一些著名的银行和公司走向破产之路,其他国家的企业就趁机进行海外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和市场份额。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公司资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机。企业在并购时遇到的风险很多,财务风险是企业进行并购时最常遇到的风险之一,影响企业的管理和效益的提高。因为企业的并购行为本身就是一项财务活动,需要非常谨慎,并购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评估和深入调查,并购行为成功之后,企业更要注意加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并购行为的效益。

一、民营企业并购外企时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定价风险

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必须做好前期准备,详细了解和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市场占有率和每年的盈利等。有些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只是为了扩张本企业的规模,忽视了对被并购企业的前期考察,导致并购亏损企业,增加了企业本身的负债率,在并购之后,忽视管理或是没有采取适合被并购企业的管理模式,拉低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很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去外国并购一些当地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或市场份额等。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外国企业前必须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详细和科学的评估,不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估计过高,从而付出较大的成本,影响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在前期评估中要全面真实的审查被并购企业的内部状况,合理估计被并购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过高估计被并购企业的利润收入而付出更大的成本。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并购所需资金面临的风险,比如所需资金是否充足、并购所背负的债务对企业的正常运作是否造成影响和融资方式是否合理等。众所周知,企业进行并购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资金链断裂就意味着企业的并购将无法完成,企业的预期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资金基础比较雄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是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民营企业在并购外国企业前需要筹集资金,许多民营企业会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进行融资。如果融资行为失败,意味着并购计划不能顺利实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并购行为的进行,最后可能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但是并购行为所需的资金量通常很难通过一种方式筹集,企业就会进行多渠道融资,这就增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加了企业并购行为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融资时,不但需要短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而且在融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民营企业需要谨慎对待融资风险,保证筹集资金的顺利进行,确保民营企业最后融资行为的成功。

(三)支付风险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一般有三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和混合支付。现金支付手段对被并购企业来说比较方便,而且有利于并购行为的进一步进行。但是对并购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并购企业无法断定并购行为之后被并购企业的利润率,现金支付意味着并购企业前期付出的成本巨大,如果并购行为最后失败,对并购企业造成的损失的巨大的。而非现金支付方式对企业的并购行为又不利,增加支付风险,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支付时要采取合理的支付方式保证并购行为的成功。许多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并购后的收益。所以许多中国企业收购失败的案例都是并购行为很成功,并购后效益远没有预期良好,最后导致大量负债,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强制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增加政绩,致使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无法与被并购企业协调发展,甚至最后影响到原本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财务整合风险

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很快,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到国外进行并购时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国外许多企业都不认同中国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认为中国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工作效率很低,对中国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也很不赞同,这些认识无形中加大了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难度。民营企业在并购外国企业的同时,要注意国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要照搬本国企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结合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和整合。外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部门设置和职能分配等方面和中国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增加了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财务整合的风险。一旦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整合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并购后的收益情况,影响到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

二、民营企业应对并购外企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做好并购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

针对一些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过于盲目,只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效益的提高的问题,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外国企业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市场调查,企业需要派专门的并购小组到被并购企业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分析,详细评估企业并购行为所需要的成本和最后可获得的收益。通过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制定科学和合理的并购战略,统一规划部署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企业不能过高的估计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以免因为虚高被并购企业价值而支付更多地资金,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在并购工作准备期间,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误导企业的并购行为。

(二)积极扩大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

作为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来源,资本市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民营企业要成功的并购外国企业,首先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广大企业进行并购融资的重要渠道,许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并购资金。但目前我国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企业融资也有许多方面的限制,促使许多民营企业虽然具有海外并购动机,但因缺乏资金支持,最后只能放弃并购外国企业。我国应该放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三)采取合理的财务支付方式,防范并购企业支付风险的发生

许多民营企业还采取单一的财务支付方式,运用现金支付并购行为,加大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影响到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运行。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支付时要采取多种的支付方式,合理运用现有的支付方式,可以采取股权支付或其他方式,相比于现金支付方式来说,股权支付更能激发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工作活动力,提高并购后的经营效益。通过采取合理的财务支付方式,防范并购支付风险的发生,避免企业并购行为的失败,提高企业并购行为的效益。

(四)结合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统筹协调财务整合工作

民营企业在进行财务整合时,要注意结合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被并购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良好的财务整合工作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程度,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一些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财务整合工作时存在一些弊端,如没有做好财务监管,原企业不良资产率较高的问题仍然仍然存在等。所以民营企业在并购海外企业时要注意防范财务整合风险,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增添企业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田玉兰.对我国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J].绿色财会,2011;8

[2]黄文捷.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分析[J].今日科苑,2010;23

篇3

我国近十几年来,企业并购事件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企业间并购呈现爆发态势。我国企业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并购的范围已经开始进入更广阔的领域。以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并购交易达到1.2万起以上,其中海外并购异军突起,中国资本正以积极的姿态大规模开展海外并购投资。但是如此众多的企业并购,真正获得成功的案例占比却并不是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在正式并购之前并没有仔细调研被兼并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造成兼并行为发生后,给自己的企业财务运营带来沉重的压力。2014年南方某知名企业进行海外兼并,最终陷入严重财务危机的案例给我国企业并购敲响了警钟。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出现各种财务风险的比例比国外企业要高的多。

二、我国企业并购中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并购资金庞大,给企业带来融资压力

不管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还是混合并购,都需要企业付出庞大的并购资金。以2014年1月,联想集团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为例,涉及资金达到29亿美元。一般企业要想筹集如此巨额的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部分企业采用各种社会融资的方式,如增发企业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这给企业健康的财务运营带来沉重的融资压力。以企业债券为例,如果企业并购后出现各种运营困难问题,企业需要承担巨额的还本付息的风险。有的企业企业为了实现并购任务,压缩自己主营财务现金流,给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带来财务困境。如果兼并没有完成,或者兼并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远,都会给原本健康的财务运营状况带来麻烦。因此,并购资金庞大,给企业带来融资压力是造成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出现财务风险的不可忽视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企业兼并破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监控方面却没有制定建立科学完善的并购财务预警机制。没有财务风险的预警,造成一些企业在进行并购中经常出现盲目行为,如没有仔细调研被并购企业现有财务运营状况等。有的被兼并企业为了达成并购目标,甚至人为隐瞒自己现有的资产债务的实际状况,这更增加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西方国家企业在兼并中,往往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借助于完善的兼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然后才进行并购操作。以2014年美国FACEBOOK兼并高达为例,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并购的苗头,但是直到2013年8月份才正式启动并购进程,又经过长达10个月的并购谈判,才最终完成此次兼并。这有效地防范了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而我国企业在此方面与其差距明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运行有序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三)政府在某些企业并购中的行政干预过多

我国政府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企业并购做强做大,国内很多企业并购案例都有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的影子。政府的行政干预,有时的确会给相关企业兼并任务的完成提供帮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更多的企业并购其实并不需要相关政府的参与,完全凭借市场手段就能够实现。我国政府在某些企业并购中行政干预明显过多。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政绩,采用地方保护主义的方式,如对一些本就经营困难的企业不采用市场手段让其破产淘汰,而是采取变相保护措施,采用行政命令等方式让当地优势企业并购这些弱势企业。这种做法给一些原来财务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压力,因为并购弱势企业需要付出巨额资金,同时对并购的企业资产重组有需要付出沉重的资本代价。2012年,山西某大型运输公司兼并购失败的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无视企业财务运营实际,强制兼并造成的恶果。业内把这种政府对企业并购干预的做法形象地称为“乱点鸳鸯”。

三、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规范企业并购融资行为

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兼并带来的融资风险。因此,规范企业的并购融资行为,提高融资风险意识,是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最首要的工作。具体做法:首先,对待企业并购,相关企业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企业财务运营的现状,制定正确的融资方案,要明确融资必须在企业可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其次,要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融资提供真正的助力。银行业要建立专门服务企业兼并融资的机构,并为企业提供并购方面的相关财务运营数据,帮助企业防范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企业通过民间渠道筹集并购资金,需要对各种民间资本进行严格的管控,尤其是融资利率的管控。再次,要规范企业融资手段,让企业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融资,如对待企业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进行融资的做法,要严格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过度融资。总之,只有规范企业并购融资行为,才能有效防范相关并购企业的财务运营风险。

(三)企业并购应当更加重视采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采用市场手段,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并购。因为各种市场手段,如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可以最便捷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企业并购方面的市场信息,让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可以有效防范各种财务风险隐患。同时减少政府对企业并购的行政干预,也是做好企业并购重要的方面。当然,减少行政干预,不是完全无视政府的积极作用。而是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下,让其与市场手段进行更加紧密的配合,相互促进,共同配合做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严格制止某些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乱点鸳鸯”的行为,让企业真正成为并购的主体,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上述因行政干预下带来的企业并购方面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并购策略;重点和难点;并购现状;程序;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特征的时代。在全球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科技型企业逐渐成了并购浪潮的主角,围绕知识资源的获取、积累和应用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科技型企业也走向了并购之路,希望通过并购整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得以生存下去。显而易见,探讨与总结科技型企业并购策略对指导我国科技型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于带动经济发展。

一、科技型企业并购现状

经研究发现,并购行业最多的是电子商务类公司,其次是广告营销和新闻类。其中,中小型科技企业经常通过“并购”提高实力。在2000年之前,国内科技型企业并购案例仅为个位数,但是加入WTO后,由于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并购案例日益增加,现今以突破200宗,并以科技型企业并购为主。虽然国内科技型企业并购中引入了风险管理,可是依然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系统的并购风险评估方法。由于缺少足够经验,并购整合可行性分析不足,以致对并购风险评估不足,导致并购工作开展不顺利,易造成损失。

二、科技型企业并购方式

从企业行业关系角度看,可将并购战略分为横向、纵向、混合并购。就当前国内科技型企业并购现状看,横向并购数量较多,其它两种并购方式较少。但是这不能证明横向并购方式风险低,不同的并购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的风险。

1、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近产品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其最大价值在于形成经营、管理及财务等协同效应,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具体而言,横向并购能增强基础技术生产能力,增强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能力,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技术成果实向市场转化,改善企业基础技术薄弱状态。虽然横向并购方式有着以上优势,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过度并购则会导致企业组织臃肿,经营管理信息传递效率低,不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另外,行业内大量的横向并购以形成垄断局面,不利于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

2、纵向并购

纵向并购通常是相同产品处于不同生产经营阶段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纵向并购,企业能够在供应紧张情况下得到有效的供应,在产品需求量不大情况下确保产品销量,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当然,这一并购方式也会带来问题。大规模的纵向并购,必然使企业内部组织增加,导致组织管理费用增多。

3、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指一个企业对那些与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同性质和种类的企业进行的并购行为, 目标公司与并购企业既不是同一行业,又没有纵向关系。由于混合合并不同于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往往能够分散处于一个行业或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促成企业战略大转移,多元化发展。但是盲目的多元化发展会导致企业发展重心偏离,选择混合并购时一定要考虑全面、清楚。

三、科技型企业并购的重点和难点

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并购战略自然与传统企业不同。科技型企业最大特点就是其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具有研发能力的员工,其次是因科研而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等,这些会给企业带来垄断性的技术资源。鉴于科技型企业的特殊特征,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所拥有的技术和掌握技术的科研人员,所以科技型企业并购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取这些资源。但是技术资源在并购中并不能直接获取,所以必须特别关注能够那些能够创造技术资源的“人”,这是与传统企业并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种种因素影响之下,科技型企业并购有着自身的重点和难点,即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和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尤其企业价值评估中要对技术和市场进行全面的预测和评估,这关系着科技型企业并购成功与否。

四、科技型企业并购策略

对于科技型企业并购问题,我们要从其并购现状中吸取经验,立足于科技型企业并购的重点和难点,全面考虑每一种并购方式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一)并购方式的选择

想要确保并购战略选择的正确性,首先要明确企业目标。企业目标的确定要符合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从并购动因出发,考虑清楚怎样的目标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其次,确定并购对象。在并购对象上,应选择当下看得清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也可以慎重选择那些通过并购开拓市场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这类企业时要考虑清楚是否能通过并购解决当前市场困境,为自身创设有利条件。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科技型企业并购中最关键的环节。影响科技型企业并购的因素多种多样,诸如政策风险、财务风险、协同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技术整合风险、信息风险等,为了确保预测结果的精确性,需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三)积极应对海外并购

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逐步深入,国内科技型企业并迈向国际化,所以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要警惕大型科技型企业并购,同时还要积极寻求海外规模的扩张。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技术和掌握技术的人是十分重要的,而海外并购不仅能够让国内获得海外市场,更能获得海外企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从而为自身创造竞争优势。

(四)并购后的整合

从某种意义上将,并购后的整合有时比并购本身来得重要,主要在于这一环节是并购战略从协议走向成功的关键。由于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技术、人力等主要竞争资源不仅仅是实物转移,更是一种能力、价值和风格等因素的转移,如果整合不顺利,必然影响并购实效。

(五)并购效果评价

并购效果评价就是对并购后整合工作的实效进行客观评价,主要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现金流动能力为指标,分析结果要客观反应出并购后增值费用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依据来判定并购是否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对今后发展又会产生的怎样的影响,从而做出利于今后发展的战略决策。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型企业并购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活动,影响因素诸多。即使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前提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科学而成熟的科技型企业并购方针,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通过并购实现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玉春.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谈企业的并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34

[2]Williamson Olive E. 市场层级制分析与反托拉斯含义[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并购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在1992年之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政策的局限性,国内跨国并购数量非常稀有。但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开始响应政府”走出去”的号召,大幅度地加速他们在全球市场的扩张的步伐,并开始走上了跨国并购的道路。全球化,金融政策的放松管制,以及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三个因素成为了中国跨国并购在过去20年中急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金融市场受到强烈的冲击,资本市场严重受挫,这在很大程度上强烈的影响了跨国并购市场。

然而和全球受挫的并购市场情况不同,我国跨国并购市场经历了很多上升期。2008 年5 月27 日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涉及金额321 亿美元,不到半年的数据显示已经超过2007 年全年的260 亿美元。而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 亿美元,同比增长40% 。2009年,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仍然非常活跃。仅在汽车这一个行业,出现了北京汽车买进萨博的技术、上海汽车收购上海通用股权、吉利即将收购沃尔沃三件大事。2010年,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以31亿美元购买了阿根廷油气集团Bridas 50%的股份,成为2010年最大的在自然能源业跨国并购交易。2011年,全球四大会计所之一普华永道在京公布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纪录,交易数量207宗,金额达429亿美元。进入2012年,并购势头呈现更加猛烈的趋势,据普华永道30日公布的研究显示海外并购总金额录得创记录的652亿美元,同比飙升54%。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跨国并购加速增长的动因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2013年,在全球并购市场尚未恢复到鼎盛的危机前2007年的水平时,受全球经济不明朗和中国经济放缓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浪潮却风生水起。这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

1.从收购企业的角度来看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许多国内企业面对海外扩张,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困难。首要的是来资本层面的问题,即海外企业高额的收购价格。面对上市企业高额的股价,资本的分配,都让很多想要扩张海外市场的国内企业采取观望态度。所以,纵然许多国内企业有进行海外并购的动机,资本上的压力仍然是一个最大的阻力。2007底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全球金融市场受到重挫,股票市场暴跌,资本市场低迷,许多企业面临财务困难甚至是破产的问题。这给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很多上市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股价大幅下跌,资本大量缩水。收购价格无论在量上变得可接受,谈判的过程也因为对方企业的财务困难而变得更加容易。 甚至有一些国外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很深以至于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危机。这些破产企业把海外并购作为一种重生的机会。使得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有了更加多的机会。国内的企业可以以更低的资本,收购具有先进技术,生产力的海外企业。获取其技术的优势,人才的优势以及海外的市场。

2、从被收购企业的角度看

跨国并购能够使被收购企业避免破产能够促进产业和企业重组。这对东道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是有利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许多受金融危机影响重大的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如果要使得企业能够继续运营,除了谋求银行体系的借贷支持以外,积极寻求海外并购也是众多海外企业继续发展的另一条可行道路。

3、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跨国并购的增量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企业一直奉行鼓励企业走出去,吸引外资,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进入后金融危机的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我国政府推出了很多的重大政策鼓励并帮助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打破了12年来对并购贷款的限制。随后,上海、北京已经率先推出并购贷款业务。2009年1月16日《开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银行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签订《开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合作协议》,联合推出总额100亿元的企业并购贷款额度,支持深圳本地优秀企业开展股权收购与公司兼并重组。优秀企业开展股权收购与公司兼并重组。 2010年09月06日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文件阐述了企业并购的重要性,指出了各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并且特别的指出了对跨国并购的支持措施。 2012年7月,发改委、人民银行等13个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2年8月22日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主题为“全球经济转型与中国海外投资新模式”。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各国都提出再工业化,发展实体经济。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的机会增多,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三、并购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海外并购风起云涌,我国在跨国并购市场在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我们需要注重的是并购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达到并购前的各种预期。因此,并购不是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跨国并购,我国企业能和国外的企业达到各方面的融合。这种融合包括财务上的,包括人员整合上的,包括文化融合上面等各方面的整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企业并购 融资困难 处理方法

一、企业并购发展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并购活动也日益发展繁荣起来。但是,我国企业并购中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我国并购活动发展的时间尚短,大多数企业对并购中的相关问题暂时还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存在不足,涉及许多财务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

(一)内资并购由“借壳上市”转为产业并购。

我国并购市场的进入门槛在前几年比较高,为了获得上市公司这一“壳”资源,许多企业选择了企业并购这种方式。而在全流通的时代,企业并购的目标也随着退市机制和发行制度的完善,而有原来的获得二级市场融资资格向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主营业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转变。

(二)海外并购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目前的并购浪潮中,大公司与大公司之间强强联合,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并购方式参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抢占国际市场。然而并购活动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且并购的成功不等于成功的并购,其中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成为关键所在,这也对企业并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并购中融资困难产生的财务管理问题

并购融资对并购企业的流动性、资本结构、偿债能力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融资问题在并购企业的财务问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购融资通常是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条融资渠道获得,由此也将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在我国并购业务的发展中,并购企业的融资问题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金规模有限。

企业自身资金规模小,而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巨大,所以,全部或大部分依靠自有资金进行并购会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会使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大大增加,有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

(二)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不充足。

在审批贷款前,商业银行通常会对拟贷款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包括对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未来发展走势等情况的审查,甚至还约定了一些限制性条款,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导致银行贷款的偿还困难,银行的资产难以保全,从而打击了银行参与企业并购融资的积极性。

(三)债券筹资受阻。

债券需要有较大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国家会严格控制债券的发行规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环境和自身的需要决定融资行为。

(四)发行股票筹资艰难。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还不够完善,市场容量有限,所以,对股票的发行在政策和法规上有着严格的限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自身信用度不高、融资规模小、成本高,更增加了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难度。

三、并购中出现融资风险的原因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能否为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按时足额的筹集到所需资金。怎样在短期内通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金渠道,筹集到并购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的负债和资本结构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企业并购融资决策的影响。企业通常可以采用的融资渠道有:政策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

(一)中小企业筹资困难。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筹资能力不足等困难。仅仅依靠其自身力量很难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并购所需的资金。而完全通过自有资金的积累则很容易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增加其财务风险。

(二)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并购活动的发展历史较短,并购市场还未能形成完整全面的政策体系。加之银行等中介机构在并购融资中也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企业并购带来了较大的融资风险。

四、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防范――推进融资自由化,实现并购融资目标

(一)优化融资工具,合理搭配不同的融资渠道。

在选择融资渠道时,首先要认真分析公司的融资环境,结合自身环境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同时要合理控制融资成本,选取风险小、成本低的融资工具组合,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在融资工具的发展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我国国情出发,为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提供更好的融资工具。

(二)加强对融资方式的引导。

第一,发展完善股票融资方式。近年来中外企业并购重组案例,特别是涉及价值量巨大的并购案例,股票融资是多数企业实现并购的方式。股票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式不但没有固定的到期日,而且无需偿还,可以作为公司的永久性资金来源;第二,引导企业混合融资。在实际融资过程中,应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和融资条件,在不同资本结构中的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之中寻求均衡和对称。在权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时,可以采用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两种方式,使这两种融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保持其比例结构的合理性,以分散融资风险。

(三)充分考虑融资的成本与主并企业的资本结构。

不同的融资方式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为达到最佳的融资效果,有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融资方式进行筹资。在制定长期资本筹集方式时,企业一般要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充分考虑。首先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可以筹集到所需资本额的资本结构方案:其次,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经过筛选后,采取融资效益好的方案,摒弃效益差的方案。这个筛选比较的过程就是企业融资决策过程。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 可以看出,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并购的理财大环境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我国企业并购将会在曲折中迈入并购的正常轨道, 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加速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2.

[2]蒋荇.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其规避措施[J].企业经济,2010,8.

篇7

【论文摘要】2009年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到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在我国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一次新的企业并购浪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当前金融危机下存在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并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企业并购提出相应建议。

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希望借此来缓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四万亿投资和出台《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刺激我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我国产业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十大产业政策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我国企业新的并购浪潮。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尤其是海外并购活动比较活跃。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企业并购步伐放缓,并购交易额明显下降,但是中国还是一枝独秀。2008年我国并购交易创下了1643亿美元历史新高,增幅18%。但是,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并购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并购。由于我国特定的环境和体制,中国企业并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纵观企业并购的历史,其中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据统计,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中失败的占近三分之二,重组十年后公司仍成功运营的比例只有25%。从思科公司并购20多家企业成功到美国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重组的问题不断,从我国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到平安并购富通等的成败得失,都说明了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不成功。

1、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过多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另一个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和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并购是一种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可是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中,行政干预色彩一直很浓厚,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因为两者在动机和评估体制上的不同而发生扭曲。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很多是为了救济另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让一家效益好的企业去兼并这家企业以避免出现社会问题。还有一种l隋况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上市公司,要求几家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达到上市目标。这种“救济型”并购效果并不佳,没有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可能还造成效益好的企业被拖垮。另外一种情况确实把优势资源进行组合,但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只是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简单的相加而已。所以,多数行政干预方式下的企业并购的效益和效率比较低。

2、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没有很好的整合

企业成功并购后,就面临着如何整合,尤其是当两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时。兼并方如何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到被兼并方以及两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冲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行。采取怎样的整合措施,使企业并购后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能够尽l陕磨合相融,这是企业并购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3、人力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中,出现很多由于企业并购后,各企业的员工利益受到影响,员工闹事的现象。同时在并购活动过渡期,企业的动荡和模糊状态使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容易造成并购过渡期中的消极怠工和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要进行员、理阻力克服与行为整合。

4、忽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也不同。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就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企业并购主要是资产和业务的整合,但是我国企业并购往往忽视企业文化的整合,总是不谈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的实际影响力。但是企业文化整合往往是整合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

经济危机给企业并购产生不利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并购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因素正是危机本身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低廉的资产价格,产业重组造就的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境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等,这些因素将迟早会启动新一轮的我国企业并购。

1、政策机遇

国家正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并购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应,增强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而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并购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国内企业新的并购浪潮。国家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带动我国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这些都为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国宏观环境良好

尽管受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拖累,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在财政刺激方案的刺激下,2008年我国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经济的内在活力开始恢复,整体经济出现止跌启稳的迹象。这给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3、市场机遇

金融危机和严峻的经济周期为公司低价收购资产提供了机会。这给我国一些拥有大量现金的公司收购被低估的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股票价格的大幅走低也会导致新一轮的企业并购和产业结盟趋势。 三、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9年我国有可能出现各类投资和会资金到资本市场购买低价产权资源的情况,资本市场有可能成为企业并购重组的主战场。当前,中国企业并购正显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企业纵向并购日益活跃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现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将出现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以整合生产下游要素,构筑企业新的价值链的企业并购。预计今后几年里,纵向并购仍会以两位数增长。

2、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将全面展开

我国提出要在各个行业整合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并购比较多。从2008年企业并购热点看,成交金额同比出现较大涨幅的行业分别是工程建筑业、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资产管理业。2009年,以1O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企业横向并购重组将在更大范围、更多行业、更宽地域展开。

3、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

我国提出国内大型企业上市目标和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并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政策在2009年将促使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和资源整合,以实现主业板块或集团整体上的目标,也促使科研院所重组到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目标,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加速度进行。这种态势将促使混合并购曰益活跃。

4、企业异地结盟、异地并购趋于活跃

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正在大规模展开。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四、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建议制定一部《企业并购法》,对于我国企业并购做出专规定,作为并购法律体系的核心,完善企业并购相关的主体法律和部门规章。此外,应该减少我国并购法与其他法律的冲突,尽量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在制定或完善产权交易法、资产评估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金融法、税法等方面的法规时,也应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因素。

2、转变政府角色,使政府成为企业并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政府对企业并购应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并购,避免企业盲目并购,使产业结构在企业并购中达到最优化。由于企业并购行为一般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因此,有可能只有利于并购双方,不利于整个社会。政府需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制定监管政策对之加以控制和调整,及时制止那些损害市场效率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并购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并购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经济规划、产业政策方面。

3、做好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篇8

[关键词]换股并购 必要性 风险 建议

当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推出许多行业振兴计划,其核心都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价值提升的内在需求十分迫切。可以预见,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是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伴而生,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全流通,很多上市公司资产都是证券化、可流通的,企业并购将会以市场收购流通股份的方式为主,这样收购价格也可以有章可循。由此可见,换股并购势必将成为新时代融资的新途径。

一、换股并购的优势所在

从世界各国进行企业并购的情况来看,企业并购方式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不拘一格,依据比较传统的分类方式,即按照并购方式来分,主要分为现金并购、股票并购、混合证券并购三种方式,这当中最早出现的是现金并购,是一种效率很高的并购方式,但其缺陷也明显,尤其是对并购企业而言,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现金支出,短时间内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流动压力,同时限于企业现金政策,并购的规模也会受到很多限制。相比较现金并购,股票并购的优势也很明显,恰好弥补了现金并购的一系列缺陷,不会给并购企业带来很大的现金压力,同时规模也不会受到限制,对被并购企业来说既可以保证企业的税负不受影响,同时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股东的权益,甚至可以因为并购使企业在二级交易市场上获得利益。至于混合并购就是前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市场和企业的成熟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对比三种并购方式,可以看到股票并购有着其天然的优势,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逐步实现全流通,这给企业进行换股并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推行换股并购的外部环境及可能性

市场环境是新兴产物得到推广的保证,换股并购的大范围推广同样如此。伴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法制环境

2002年10月起,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和中国证监会先后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在无形中强化了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在国内外进行并购重组的思路。现在相关法律规定仍在不断完善中,所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都为换股并购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市场环境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实力普遍增强,并购案例的发生也日渐频繁,涉及的资金数量愈发庞大,对于这样的并购,采用传统的现金支付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而这时企业会更多地选择换股并购。

可以说推行换股合并不仅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同样是企业面对竞争的有效手段,而外部环境的健全使其成为可能。

三、企业采用换股并购方式面临的风险

正如上面所述,换股并购在企业并购重组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是说企业采用换股并购就没有风险,而了解风险也是更好的应用前提和基础。

1、财务风险

换股并购引发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每股收益和股价的变动上,一方面换股并购会造成并购企业每股收益的稀释,并购后有好的协同效应会减弱这样的影响,但这是存在一定程度风险的,同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企业采用换股并购会给市场传达并购方股价过高的信息,导致其股价下跌。

2、非财务风险

换股并购引发的非财务风险种类有很多,譬如信息风险、法律风险、体制风险等。而信息风险是在我国现行市场环境下尤其需要注意的,因为市场体制的原因,造成我国上市与非上市企业在信息对称方面的问题很严重,这给企业间的并购造成很大麻烦,同时没有完成的配套法律也是制约我国企业通过换股并购做大做强的瓶颈。

四、推进换股并购应用的建议

相比较西方的成熟资本市场,换股并购在我国还是比较新兴的融资模式,而且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很完善,很多环节并不是很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换股并购在我国的推行,因此要做好下一步的工作笔者个人有几点建议。

1、推进上市公司之间的开展换股并购

理论上分析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半强势有效的市场,上市公司之间的换股并购会造成换股后的股价落差极大地现象,因此现阶段多数换股并购成功的案例都是发生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伴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的股权会变得更加透明化、市场化,定价将更加趋于合理,我们应当大力推进上市公司之间运用换股并购形式完成再融资。

2、逐步提高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换股并购形式的运用涉及到很多市场价值及换股比例的确定,这就给我国的中介机构,尤其是资产评估的专业机构提出了问题,对于被并购方公司的企业价值等核心问题都是由他们来确定的,完成并购的关键也在于此。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有限,我国该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比较少的,整体机构的实力还是偏弱,同时还由于我国市场条件比较特殊,需要应用一些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方法,这更给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鼓励企业尝试跨境换股并购,努力将企业推进国际市场

全球化趋势日渐兴盛,国内的大型企业都在努力拓展国际市场,换股并购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便利的途径,国内企业购买国外企业的控制权,不必要去大规模筹措资金,极大地降低了财务成本,并且规模不受限制,使小企业并购大企业成为可能,这对积极争取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刘亚维.我国换股合并比例的确定及相关问题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2006

篇9

【关键词】跨国并购;风险;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公司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日益频繁,我国企业也纷纷通过并购国外企业,谋求对外发展,开辟国外市场。但由于诸多因素,它的前景虽然充满希望,却也在并购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及问题。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主要面临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等诸多风险,其中整合风险中的文化整合又是重中之重。下面就分别说明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风险

中国企业大举跨国并购,引来了国际社会的一片恐慌,“中国”、“中国企业”频频见诸报端,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很是抵制,这让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遇到诸多阻挠。中铝并购力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中国铝业公司是国家授权的投资管理机构和控股公司,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令人质疑其独立性。由于涉及的是资源性行业,因此被澳洲百姓视为威胁国家资源安全,导致了澳大利亚的很多政党(反对党派,国家党和绿党)和民众对此项并购持反对意见。再加上中西方社会性质的差异,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抵制与恐慌,最终,在多方势力的反对下,力拓董事会撤销了双方战略合作交易,并依据双方签署协议向中铝集团支付了1.95亿美元分手费。中铝集团最终未能成功收购目标公司,与当地政治力量的阻挠有直接关系。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包括企业并购决策的风险、评估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利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企业本是想以并购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但事实是很多企业在并购中陷入财务紧张的危险。

以TCL为例。2003年至2004年TCL共出资5504.5亿欧元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电视机和DVD机生产部门以及阿尔卡特公司的阿尔手机业务。但并购后的公司经营业绩如何呢?TCL集团2004年合并报表后的净利润仅为2.45亿元,较上年度的5.7亿元有较大下降。TCL2005年前三个季度报表显示其亏损已经达到11.3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79%。TCL集团和阿尔卡特合资成立的T&A公司在成立仅仅9个月以后就因为“无法在严酷的市场状况下停止亏损”而宣布解散。通过跨国并购,TCL集团得到了其想要的东西:海外销售渠道、尖端科技和研发能力,但并购后TCL却没有看到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而是陷入经营的困境。显然,TCL的跨国并购战略并不成功,反而为自己带来了财务危机。

(三)整合风险

整合风险分为文化整合、业务整合和管理整合,其中文化整合又是重中之重。对进行过跨国交易的155名亚洲企业资深高管进行调查发现,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日益凸显起来。下面就对这两种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1.文化差异问题

企业跨国并购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势必会在企业中形成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的产生是由于企业间的价值观、沟通方式、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差异以及民族个性不同造成的。

还拿TCL与阿尔卡特并购的案例来说。首先,TCL代表的是中国文化,阿尔卡特代表的是法国文化,中法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并购中,TCL处于强势地位,董事长和CEO及大部分高管都来自于TCL,在行为上以自我参照标准为准则来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员工,必然会遭到抵制。其次,阿尔卡特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而TCL习惯于将权力集中在高层,上级通过对下级的直接干预来管理企业,而下级更多的是服从。TCL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阿尔卡特,冲突势必发生,其结果就是整合上阻碍重重。而且中法员工薪酬的严重不对等,不仅增加了TCL的运营成本,也造成公司员工不和。很多阿尔卡特员工感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表现出对抗和不屑,最后辞职离开。TCL对T&A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以致造成前4个月近4亿的巨额亏损。

2.人力资源整合问题

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进行跨国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的整合也就变得十分困难。TCL与阿尔卡特并购的案例中就是因为文化差异问题日益严重导致TCL与阿尔卡特两家的员工不和,各自为战,TCL对阿尔法特很多方面失去控制,人力资源无法整合,并购的协同效应更是荡然无存。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在跨国企业并购中为了应对上述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双方做出共同的努力。

(一)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

1.跨国并购时进行宣传游说并低调并购

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对目标国政府、企业和民众进行适度的宣传和游说,会对并购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成功并购目标企业。游说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的国会、参议院这些可能要对收购进行审批的机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海外并购中的舆论环境。一些大型并购案要防止过早地成为舆论焦点,以免带来被动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性、高技术等重要和敏感领域的跨国并购,更应当注意引导舆论导向。过早地透露消息,目标公司有可能有意的把股价推上去,增加收购成本。

2.慎重选择目标公司

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外国企业中处于经营困境的部分业务部门,或是对方因战略调整而剥离的资产。中国企业并购这些部门或资产主要是想利用中国的廉价生产成本来盘活外国企业的这些亏损部门,但这对于缺乏国际经营管理经验和企业整合能力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并不容易。

中国企业家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应尽量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目标公司的选择。过去的目标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这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提高。以后的跨国并购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本国成熟、适用的技术、提供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这会成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3.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

跨国并购耗资巨大,企业自身实力是远远不及的,因此企业要与金融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减少并购中的融资风险。另外,这方面,政府也要高度支持以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结合,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二)从政府角度来说

1.发挥政府双边政治和外交活动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协定框架,发挥其外交作用,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效保护。其次,还要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做法,推动尚未与我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尽快签订协议。再次,政府还应调动各种进出口商会、国内外行业协会、外国企业协会和大型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

2.加快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健全跨国并购风险政策保障体系

我国涉及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还很少。在海外并购呈现规模扩大的形势下,立法机构和法规制定部门应该加快进度,实施有力的监督防范体系,提高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谨慎性。

参考文献

[1]彭凯.从中铝并购力拓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J].中国外资,2011,8:22-23.

[2]陈弘.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J].求索,2006,7:88-90.

[3]朱岩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3.

[4]周凌霄.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协调与人力资源整合[J].经济师,2006:188.

篇10

【关键词】海外并购;技术知识转移;文化差异;知识转移渠道

并购是一种从组织外部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方式。收购海外技术发达的公司,再通过知识转移的形式来获取该公司的先进技术,已成为我国不少大中型企业获得所需关键技术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2002年至2011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大幅度增加,但许多企业的并购知识转移并不成功。从并购行业看,规模较大的并购多集中在石油、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电子高科技行业。大型的垄断行业的企业并购案例中,海外政治因素及海外法律因素对此有重要影响,我们不做讨论。本文将讨论我国企业面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竞争性行业的并购中,影响技术知识转移的因素。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目的

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知识动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扩大企业内部核心技术的积累,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而通过海外并购,不仅可以扩大核心技术知识存量,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的边际成本。第二,并购可以突破行业壁垒,获得关键技术。我国企业研发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低,部分关键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而发达国家向我国出口高新技术与产品实行限制,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则可以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技术知识。

二、企业并购后的技术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针对80年代美国的并购热曾指出:“公司兼并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在兼并后公司能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兼并”。技术并购后的整合对于并购的成功和技术知识的转移更为重要。从知识的微观机理来看,企业技术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实质上也是技术知识的转移过程。

我国企业对海外企业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研发人员的隐性知识即个人知识和经验较难获得。并购后我国企业要获得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以及并购后研发新产品更多的是依赖目标企业研发人员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因此,并购目标企业研发人员的隐性知识是技术知识转移的关键。陈菲琼对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研究后提出,知识联盟中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默会性、特殊性、复杂性、经验、合作者的保护、文化差异和组织差异。隐性知识的转移往往需要通过成员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与交流,需要通过模仿、练习、领悟和参研等方式才能实现。庄亚明和李金生的研究认为企业知识联盟中,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知识的默会性、隐性、特殊性、复杂性;合作者的经验、自我保护、文化差异。Cummings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企业R&D部门向其他部门转移知识的过程,他把所有影响因素划分成知识情景、公司差别、接受者特性和转移机制。徐笑君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转移研究文献研究,总结出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有:国家特征、环境特征、技术特征、组织特征、知识特征、知识转移方、知识接收方等。通过对前人研究的阅读和总结,本文认为,并购后影响隐性技术转移的因素有文化差异和知识转移渠道。

(一)文化差异影响技术知识转移

在跨国企业并购中,由于双方在语言、价值观、宗教、信仰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常常引发冲突,这些冲突和误解常常会导致知识流动不畅和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并购后的技术知识转移。

1.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国家文化差异导致员工思维的不同,同时也成为不同文化中的企业双方沟通和知识转移的障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我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求稳求同,注重情感交流和别人的认同;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标,所以西方人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并购后双方研发人员在合作过程中,西方研发人员对于隐性的技术知识转移的考量标准是能否得到回报;中方研发人员则认为双方的技术知识转移是理所应当的。

2.行为方式差异。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发展经历造就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自己的权力,习惯于中庸之道;西方多数国家习惯于规则的制定和遵守,有非常明确的流程和制度约束,对于问题的表述直接明了。因此,在双方研发合作的沟通交流中,西方员工往往不能明确我国员工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而中方员工则认为西方员工表述方式直接,伤害了自己的感情。因此,在双方的研发合作中,不能有效的进行技术知识转移。

3.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特定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一种特定的组织知识转移方式。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所在的国家、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的企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我国企业经营者对待企业风险的态度是尽可能的避免,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强调的是风险与收益匹配。在管理风格上,我国企业注重以“情”感人,而国外很多企业则更注重以“法”治理企业。有关技术转移的研究表明企业组织文化的不同会显著削弱企业间知识转移的进程,相类似的文化和制度能使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工作关系更为融洽,更容易相互理解。并购后,如果双方企业文化冲击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它会降低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度与忠诚感,表现为他们的士气低落、关键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失、从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联想自并购IBM起,即开展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整合,结果造成了联想并购IBM仅仅半年的时间,IBM我国部的人员流失就多达40~50人,占IBMPC部在大中华区雇员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