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通过对我国的许许多多的城市中的职校进行走访调查的查阅,发现我国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陪同着学生一起听取了老师在计算机专业学生中的教学授课情况,课后也和他们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对此教学方式的一些看法。当然,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些职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即“一刀切”式的教学,也就是所有的学生无论基础差与好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教学;也有一些职校总结过去的学生学习经验和教训,并学习了高等学府中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策略采用了分层教学,根据调查中的学生的反映,其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这也不是职校计算机专业开的先河,而是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相当多的高等学府在英语方面也应用了此策略,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好处
分析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了解到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就如一个无底洞一般,没有人可以接触到其最深的地方,当然,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在学习中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的皮毛而已。职校的学生我们也知道一些学生是家庭还是比较的不错的,他(她)们对计算机的接触比较的多,但是在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了解并不多,这是相对于有些地区的学生来说的,那些学生可能在进入职校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只是有着一层很深的神秘感。面对着这样的状况,给计算机专业的老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可能。所以,许许多多的的职校就此现状采取了计算机分层教学策略。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主要有下面一些好处:1、将学生按照计算机基础的好坏进行分班教学,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生与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共同学习,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为了使问题说明的更加明显易懂,我们就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周围的同学对于老师的问题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他虽然接触电脑比较多,玩电脑的时间也很久了,但是在对计算机基础方面却是有所缺陷,那些问题他怎么也想不到答案的,此刻他的心理压力我们可想而知是多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的对他进行引导,可能他在精神上会有一定的阴影,而且长期出现此状况的话也有可能使他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无法完成学业。3、职校计算机专业分层教学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得懂老师在课堂中所讲述的内容。4、职校的分层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的自信,消除了他们在基础知识缺陷方面的自卑,这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的心理的一种关爱。5、计算机分层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的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提高了他们的自身能力。6、计算机专业的分层教学是一项人性化的教学。
三、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研究分析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相关单位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是很大的。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发现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由于有些问题比较的小,我们也就不进行一一列举了,只针对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说明。1、职校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不能听懂,跟不上教学的进度。2、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很大问题,考试和实践实习中通过率不甚理想。3、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老套,不适合当今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要求。4、教学资源水平不够,我们知道在职校中的一些老师都是职校毕业的,有些可能就是在该职校学习后然后留校教学的,所以他们的知识在某些方面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不可能的了。
四、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
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就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教学的分层常常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划分的。首先在职校计算机专业班级进行分班编号,这个工作是在学生刚刚进入职校就应该实行的工作,因为我们需要保证学生可以尽快的正常学习。在对学生的分班之后,我们还要根据不能的学生状态对不同的班级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不需要担心日后学习到的知识量有所不同,这个教学方式只是使教学进度不同,学生学习的知识的时间的先后有所不同而已。除了上述的分层之外,我们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保证课堂上面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听懂学习内容。
五、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前景及未来教学策略
职校的发展可以说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职校在数量方面也是非常巨大的,接纳的学生数量也非常的多,职校中开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的增多。对于职校中计算机专业,其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毕竟计算机是现在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在不断的改善和学习后,分层教学也会在职校中逐步的完善,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的轻松简单。分层教学的好处在实际的职校计算机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这样的教学策略对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及学生的学习理解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因此,在未来的职校发展中,我们相信其策略会继续应用,并且将会在更多的科目中得到应用,比如:数学、英语等等课程,学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计算机 优劣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步规范,所有级别的学院和专业都有相应的调整,一部分院校将原来的电化教育技术系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系,也有些师范大学新设立信息学院。
学校在招聘信息技术中学教师时,会同时有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申请该职位,究竟什么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呢?难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适合任教吗?下面我们具体探讨。
一、专业优势区分
(一)信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置的,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课程应针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以使数据结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发挥作用。
(二)教育技术学是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和转换,主要进行非线性教学视频编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其他学科。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年轻的,但在教学方法很专业,所以更适合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而且,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二、中小学选择教师时应考虑三个职位要求
(一)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逐渐普及应用。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负责管理仪器,数据维护,而且要电子投影、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教学设计,更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逐渐独立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的计算机老师逐渐有多重身份,在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事学生的信息技术竞赛辅导工作。
(三)专业化的网络管理人员。他们专门负责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资源建设,是网络管理员,并从事项目设计、网站开发工作。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教师岗位,他们有擅长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岗位,他们有网络管理和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优势。以上分析表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选聘教师时要看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申请高中计算机教师岗位,许多成功的就业方案论证、综合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网络管理、组装维修、程序设计等方面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举行,非计算机专业如数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所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对“独家”的看法。
事实上,毕业生在学校的地位并不像大学生想象的那么理想。教育部门在对信息技术的工作要求不统一,比如大量的信息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化教育开发。因此,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单独设置,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教师设在一起,但目前需要更多的“技术多才多艺的“信息技术教师。
当今教育,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跨专业任命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讲,大学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定位上各有不同,但如果合理规划职业,努力学习,准确定位,练好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易求职成功,更好地适应岗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非计算机专业
【分类号】G712;TP30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W,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针对我院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5个系19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院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5个系19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运营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
(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6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
(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Excel应用、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影,王波.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Vol.4,No.9,2008.12
[2]杨玉强,赵绪辉,陈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Vol.30,No.3,2009.09
篇4
关键词: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中专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当今时代,中专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而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在当今的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就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紧跟时展的步伐,对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新一轮的定位,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本文旨在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中专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优化课程配置,提高教师素质
中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能力,主要侧重对于兴盛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中专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时,首先就要对课程进行优化配置。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多地加入一些和实际联系的相对紧密的科目,减少那些空洞的理论性质的教学和没有实际意义的软件的开发。在最后进行课程配置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其次,在优化课程配置之后,还要对中专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一定的提高。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所以,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便于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这门更新周期短和实践性相对较高的课程,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更有必要了。
二、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新媒体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决定了计算机这门新兴科学更新换代的周期相对来说较短。针对于计算机自身来说,其软件和硬件的更新速度都是非常快的,所以如果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广大中专学生服务就需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例如,在中专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一定的程序演示,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系统,将教师的主机和学生的电脑联系起来,教师在主机上进行操作和讲解,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前进行观看和学习,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显得更加直观,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中专计算机教育改革要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全国的各个领域都需要一定的计算机人才,尤其是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这其中包括软件设计人员、硬件设计人员以及网络的维护人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极为广阔,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放松对于中专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理由。进入中专之后,学生的思想已经从升学转向了就业,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已经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所以,在进行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时就要摸清市场需求的脉搏,紧跟市场前进的步伐,使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在改革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中专学生的本身特点,其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决定了中专生还不能进行高深的理论研究,但是中专生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上要远远高于大学生,所以,中专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是培养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原则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的中专计算机专业教育因为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亟待改革,以此来促进自身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在社会当中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但是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一定要遵循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水平;加强设备投入和新媒体应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这三个基本原则,只有这样,中专计算机专业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绪好,沈洁.探索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新思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简介[J].计算机教育,2010(12).
[2]任芳,潘妍妍,贾蓓.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育改革[J].科技与生活,2009(3).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问题
(1)不知为什么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入校后,对专业方向不明确,不能了解本专业的重要性,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对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没有整体上的把握,也就不知道重点和难点,只是盲目跟从学习,自然不会有兴趣,也就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就业方向盲目选择
部分学生由于信息、知识等方面匮乏,盲目听从家长或者老师的意见,选了的自己未不感兴趣的专业。特别在进入大学后,看到索然无味的计算机课程,更是觉得无从下手。有些学生会另避蹊径,觉得根据专业中的方向,选择比较简单的作为就业的方向。譬如有些同学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早早的就定下了将来开网店的目标,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如何经商开店上,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及格就行,甚至混日子的状态,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3)学习状态不主动的状况
学生初高中是阶段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学,老师交多少就学多少,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譬如PHOTOSHOP课程,虽然是单一课程,但是涉及的艺术构图、色彩构成、印刷、等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等实际情况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述所有内容,而教材往往只介绍软件的方面,但是如果没有上述基础知识的支撑,也是很难把这门课程学好学通。
(4)接触和认识计算机差异明显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基础上良莠不齐,中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学生对计算机接触和使用的情况有很大差距。中东部地区,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西部地区包括中东部地区一些经济欠发达的村镇的学生,这方面明显有差距,甚至个别学生根本就没有使用过计算机。那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反而不认真听讲;而基础差的学生,因长时处于被动状态,也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
2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的几点建议
(1)提升表达和沟通的本领
一个人工作再优秀,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如果不会沟通,就不能让别人理解,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帮助。因此,在学习阶段,学生可以以一中开放的姿态去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展开讨论、共同进步。通过交流,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对学习或者事物的看法,甚至可以组织小组展开演讲讨论,相互交流沟通,以达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相互学习的目的。
(2)擅长通过交流共同学习
当今世界中,团队的作用日趋明显,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世界,离开团队,每个个体都无法独立的生存。这各方面在计算机应用中也较为突出。硅谷里面著名的工思,没有一个不是靠着优秀团队立足和发展的。苹果、谷歌、微软,这些著名软件公司里面,员工入职最先要学习的就是团队精神。好的团队,可以带动团队里所有成员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探索了这样的通过分组,进行团队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时,会根据课程或者实验内容,通过主动组合或者抽签组合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同一个实验目标。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中基础好的,会逐渐演变成小组的灵魂任务,起到主导作用。小组中基础稍微差点的,也会产生主管能动性,主动追赶小组的进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开放的思想多接触相关知识
计算机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许多其他专业,例如物联网、电子商务、平面设计等专业都需要计算机作为基础。计算机的内容设计的也越来越广,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包罗万象的资源和知识,具备自己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无纸化办公进程日益加快,其适用范围也日益推广。IT行业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首,其他各行各业也有一些毕业者进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范畴,所以这一行业的技术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努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
(4)树立信心,积极自信的学习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提出处理事情要积极主动(Pro-active)。同样一件事,积极主动去处理和悲观被动的处置,结果有着天壤之别。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难度适中的项目或者实例,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而是要保持一中积极主动的心态,也是计算机教学方面的一个关键。编程中,常常会遇到进展不下去的情况,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知难而进的精神,不放弃希望,积极主动的考虑问题。自己努力了,一旦问题解决也会在精神方面获得很多的乐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把克服困难的过程转变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也是我们要求学生掌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顶岗实习;教学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问题来关注,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总体目标,并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明确意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把它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如今,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在校学生能提前体验职场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存在的诸多差距。基于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我们的教学策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顶岗实习教学的有效运行
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比较特殊,由于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教学的组织管理,因此校企双方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就变得至关重要。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和学院领导教务科计算机专业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院设置和调整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使学生掌握较高的技能;三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训练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四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五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强化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
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包括实习动员项目训练实习指导效果评估和流程反馈等相关环节。通过校企之间的共同管理,使整个教学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和集约化,保证实习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过程管理要求做到环环相扣,不断纠正偏差,形成正反馈,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反馈落实。在项目选题上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在时间安排上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合理规划统筹,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
三、构建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顶岗实习是比较特殊的教学过程,要依据计算机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行业特点,构建针对行业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需要计算机行业专家和熟悉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每个课程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模块的内容依据IT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围绕工作流程组织顶岗实习的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IT产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的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以知识更新为主的继续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投入,鼓励和资助教师通过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成为计算机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使其能够胜任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不失时机地从企业引进相关的计算机类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聘用熟悉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
五、构建适用于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适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顶岗实习教学的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良好运行。教学评价体系要能反映出顶岗实习教学的内在规律,要与实习工作的绩效相联系,再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得出科学合理和客观的评价结果。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是基于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技能计算机人才质量的评价和总结,并把评价作为手段,以此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一,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合作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来确定实习岗位和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编制顶岗实习的计划书和任务书,并根据计算机企业的生产流程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其二,要重点考查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现场操作技能提高的状况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树立职业道德的意识等,并通过具体的评价手段来培养学员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表达沟通协作知识构建等就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成为在校准职业人;其三,顶岗实习是提高实际工作技能的特殊教学,它的考核是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来简单过关的要将过去单纯的结果考核方式转变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新方式,考评成绩由顶岗实习的过程体现和顶岗实习的成果体现共同构成,如通过岗位任务评价个人行为表现胜任岗位能力任务完成量现场作业质量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数据来综合判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实习带队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方共同评定;其四,建立评价数据库,记录每一个参加顶岗实习教学学生的详实数据,每一次顶岗实习教学都要记录教学目标,每一个实习过程都要有项目任务和过程考核,实习结束还要有总结评比和信息反馈。通过评价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可以给校企双方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不断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水平。
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策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成败。鉴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特殊性,相应的教学策略更讲求实效性,相应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更加复杂,相应的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和严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策略的实现,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探索,最终得到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比较热门的学科之一。网络教学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门比较有潜力的学科,计算机专业在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了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是综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在新的时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计算机网络来说,随着形势的变化,属于发展比较迅速的学科,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涉及到很多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包括一些日常利用计算机进行沟通和交流,论坛,接发邮件等等。
一、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专业中应用优势
网络教学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在多媒体技术的网络环境下,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把所要讲授的知识传达给学生。网络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要求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网络教学,教师把丰富的课堂知识生动的传达给学生。网络教学可以方便教师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的信息容量比较大,学生在网络资源库里面可以快速的获取到比较有用的信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计算机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专业教学中,需要围绕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展,在打下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让他们领会到灵活学习的好处。由于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专业应用中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也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可能已经落伍,工作之后接触到的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软件或系统。而那些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就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被淘汰出局。教育技术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粉笔式的教学也即将被放弃。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兴建了很多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都在这种教室里完成。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室讲解的方式进行。然而,通过对多数高校进行走访调查,很多教师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教课软件之后,即使所做的课件图文并茂,传递很大的信息量,但是实际的授课效果却不是特别理想。主要的原因就是虽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工具发生了改变,但是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单向性的授课教学,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没有额昂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这样就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盯着多媒体屏幕,会产生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同时,吸引学生的可能只是变化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不是特别深刻。
三、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应用模式
1.讲授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教师把教学大纲和一些教学内容到服务器上,包括课后习题和教学资料等,这样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和下载。主要是通过FTP的功能来实现的,还有一个模式就是B/S模式。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简单,跟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明确相关概念,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讨论。交互性不是特别强,学生在课后复习的时候比较适用。
2.讨论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讲授的基础上,在学习功能上有所扩展,添加了学习功能,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BBS。学生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有关学习的帖子。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知道问题答案的可以在帖子上直接回复,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交流。当然,学生同样可以使用聊天室的方式进行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讨论。比如,在一个约定好的时间,学生和专业教师都进入这个聊天室,大家一些进行专业方面的答疑解惑。
3.探索性教学模式。探索性教学模式又是在上一个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添加了问题库之后,问题库中要包含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就个别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看法和情况作下记录,并且进行事后评价。探索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获取到有用的信息资源的时候,在问题库内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之后把大家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4.协同型教学模式。与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协同型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协助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参与这种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建立激励学习机制,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小组合作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协同型教学模式主要不是在老师的讲授下获得的,主要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与他们一起,遇到不会的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利用一些必要的资料获取到的。这种学习模式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职责,要对学习资源加以利用,在协同学习中找出自己的位置,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从而避免出现那些盲目学习的状况。这种模式堂学生在获取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克服了学习的孤独感,获得了面对面教学的情感体验。
5.建立优良的师资队伍。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得以很好的利用,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不能缺少的。在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中,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教师去进行培训和知识的拓展,这样能让他们的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培训和进修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师掌握了教学精髓之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更好的开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同时,教师在培训的时候,会学习到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学生,这样能保证专业教学的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大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难度,变更教学方式成为当务之急。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随着网络教学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必定对计算机专业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钟燕辉,张涛川.付玉龙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11(23)
[2]庄亚红.高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
2010(19)
篇8
【关键词】学校 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当今时代,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而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尤为的必要。所以在当今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就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紧跟时展的步伐,对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新一轮的定位,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本文旨在,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同时也对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有所了解,以及能够让他们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在本专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今,计算机基础已经称为了一门信息技术类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程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在计算机基础实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得到提高。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教学内容缓慢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会落后社会的技术需求,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不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与延迟的教育出版物有很大关系。
1.2教学方式过时,教学手段死板
如今的计算机教学基本上都实现了现代化教学的手段,,不过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出现,例如,教师过于依赖于软件,不能够有效的使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效果进行提高;课堂中教师都是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因此,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校通常采用分级分类的教学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1.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具有特殊性,它的课程内容不但有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现代信息技术有能够和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应用,传统的考核方法已经不能够使用新时代计算机基础知识发展的趋势,所以,一定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建立现代化的手段和多元化的评论体系。
1.4学生实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更高的要求。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如今出现很多脱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的现象,只是片面的追求计算机各类认证考试过关问题;以考试为主体,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缺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5教师本身要加强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是主导的作用,所以他们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将先进的教育观念与实际的教学相融合。教师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将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得到扩充,教师应该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对教学的内容更熟悉的掌握,全面提高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计算机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要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由计算机实验、学生实习、实地培训、课程安排和就业前系统培训等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彼此联系、密切配合的;整个课程体系设置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和实践素质。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内部有很多模块,如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应用实践、综合素质提升等模块;其中的每一个模块,都侧重于对学生一种实践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中有效整合理论与实践,应当从多种角度入手,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2.1.1整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
过去有不少学员反映: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基本都用不到就业之后的生产活动之中。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当整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实践,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在安排课时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岗位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个性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计算机生产企业,并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职业学校还可以请一些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技术专家到课堂中来,亲自为学生讲解生产操作步骤,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2.1.2整合质量管理与过程监督
计算机专业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构造中,实践课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实践课的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由学习实践到工作实践的过渡期。在开展实践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实践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并将这种管理和监督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而言,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亲自参与到过程教学中去,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共同监督学生的实习活动;在每一期实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考核,来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并以考核结果作为依据,设计出下一阶段的总体教学计划方案。
2.1.3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模式
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设置要相对灵活,要能适应实践操作的需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多种不同的课程安排方法,主要包括单独的实践操作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与创作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等,这些课程设计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能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近年来,有些高职学校还引进了多媒体课程、项目课程等多种新型的课程,将理论课的考试与实习课的考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2优化课程配置,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能力,主要侧重局对于兴盛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中转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时首先就要对课程进行优化配置。在配置课程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学生进入社会更好的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当中要加强对于基础理论的教育,淘汰相对简单的操作基础教学。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多的加入一些和实际联系的相对紧密的科目,而要减少那些空洞的理论性质的教学和没有实际意义的软件的开发。在最后进行课程配置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第二,在优化课程配置之后,还要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一定的提高。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所以,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便于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这门更新周期短和实践性相对较高的课程,将强教师的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就更有必要了。
2.3、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新媒体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决定了计算机这门新兴的科学的更新换代的周期相对来说较短。针对于计算机来说,其软件和硬件的更新速度都是非常快的,所以如果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的为广大学生服务就需要加大对于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同时在教学的方法上也需要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例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一定的程序演示,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系统,将教师的主机和学生的电脑联系起来,老师在主机上进行操作和讲解,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前进行观看和学习,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更加的直观,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更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计算机教育改革要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全国的各个领域都需要一定的计算机人才,尤其是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这其中包括软件设计人员、硬件设计人员以及网络的维护人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极为的广阔的,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放松对于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理由。进入之后,学生的思想已经从升学转向了就业,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多同学已经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格。所以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是就要摸清市场需求的脉搏,紧跟市场前进的步伐,使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在改革当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本身特点,其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就决定了生还不能进行高深的理论研究,但是生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上要远远的高于大学生,所以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是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原则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因为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而亟待改革,以此来促进本身教育的发展,也使学生在社会当中更好的发展,但是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该更当中,一定要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重作用。文章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两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者有所启示。
考文文献:
[1]秦绪好.沈洁.探索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新思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简介[J];计算机教育,2010(13).
[2]任芳,潘妍妍,贾蓓.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育改革[J];科技与生活,2009(3).
[3]边春旭.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9).
篇9
关键词:学以致用;计算机基础教育;定位;能力结构;课程体系
“学以致用”是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已成为许多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不能用、学不够用的现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还比较严重。那么,如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思想呢?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从应用出发,准确定位计算机基础教育,构建基于“学以致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需落实“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精神[1],所以,学生在校上课课时大幅减少,为了保证专业课课时,许多学校基础课课时被一减再减,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已难以保证。
为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广东省教育厅2009年教改项目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与实践”课题组对广东省13所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情况的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实施时间为2009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3份。本次调查对象均为专业教师,共43人,具体组成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题目数为18道,其中1道是了解专业教师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重要程度的认识,3道是了解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1道是了解专业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下面是这5道题目的统计和分析数据。
1.1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解专业负责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中所起作用的看法,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 “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的重要程度”的题目。从图1可以看出,43个负责人中,有95.4%的人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或“重要”。
1.2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情况
为了解专业负责人在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3道题目。从表2可以看出,有33个专业负责人在组织专业调研时“不会”调研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占76.7%;有32个专业负责人在制订(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会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的意见,占74.4%;有36个专业负责人是根据学校的要求统一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占83.7%。
为了解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门数与课时数,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2道题目。1道题目是“您所在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门数是多少”。从图2可以看出,有3个专业未开设,24个专业只开设了1门,开设3门以上仅有2个专业。另一道题目是“您所在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总学时数是多少”。从图3可以看出,有4个专业课计算机基础课总时数小于30学时,有23个专业的学时数为30至60之间,120学时以上的专业仅为2个。
1.3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专业负责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看法,我们设计了1道题目,此题为多选题。从表3可以看出,有40个人认为“不能服务于专业”,有36人认为“学不能用”。
从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绝大部分专业负责人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发展重要,但他们认为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用脱节,不能与专业能力的形成相融通,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从而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2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件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技术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2]。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计算机基础教育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获取,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是简单的文字编辑教育,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压缩饼干”教育,而应该是能承担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和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教育,它应该服务于整个专业教育体系。只有这样,计算机基础教育才会得到人们的重视,才不会被边缘化。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有别于本科院校,要更加突出应用性,减少原理性、理论性教学内容。
3 “1+X+Y”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应该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宗旨,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研究实际工作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入手,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来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流程是在分析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深入分析专业(或专业群)的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从而设计课程体系和开发课程标准,如图4所示。
3.1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专业培养目标分析是通过咨询专业负责人和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规格,了解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主要行业和职业,确定需求调研的对象。
3.2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它是整个流程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选取企业(或行业)的一定要有代表性,被调研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能代表当前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最好是选择已经有往届毕业生就业的企业;调查的方法通常是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表,也可以深入到相关工作岗位,了解他们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3.3能力结构分析
要构建“学以致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弄清楚“用”什么,如何“用”,即学生现在或将来用到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并以此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结构。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大学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承担重要职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结构包括: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3)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4)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3]。其中能力结构中的第1、第3、第4点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即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即通用能力。而能力结构中的第2点,即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3],即专门能力。不同的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均有所不同,所以专门能力会有所不同。图5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结构示意图。
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分析是在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归纳汇总该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情况,并按照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力结构图,分析哪些是通用能力,哪些是专门能力,哪些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可以只作为拓展能力。
3.4课程体系构建
与能力结构相对应,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由两个模块组成,即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和专门能力课程模块。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为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而设置,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全院性选修课组成。专业应用能力课程模块为培养学生的专门能力而设置,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开设,由此来构建“1+X+Y”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的“1”是指所有专业均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X”是指每个专业必修或指定选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X”的课程门数没有限制,完全根据需求确定,“Y”是指面向全院开设的计算机类的任意选修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所必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因为“Y”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设置可能与某个专业的“X” 中课程相同,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情况进行选修。课程设置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层次开设专业应用能力课程和拓展学生能力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图6所示。
3.5课程标准开发
当课程体系构建后,要保证教学效果,课程标准开发十分重要。课程标准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要求、考核、实施建议等。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构建了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育才有质量可言,也只有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教高[2006]16号.
篇10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应该进行教学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文章针对目前中职教学状况,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一些尝试,探索适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学应侧重于实践性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中职学校现状。
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计算机的应用也往往是以建立在新的硬件和软件操作基础之上。然而许多学校因为经济拮据,设备更新缓慢。学生学习计算机缺乏适宜的硬件环境,导致其所能接触和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要求。
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或专业毕业的不多。有的是其他科的教师改行,有的是兼职。特别是一些中年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训练,半路出家,自学而成,专业水平总的说来不高。
2.计算机教学的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如何定位,事实上就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如何设置,因为课程的设置决定了教学的定位。不少计算机教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计算机语言课,如C语言;要不要讲授计算机最底层的技术原理,如: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转换,数据结构、算法等。如果开,应该占多大的比例;如果不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又应开设什么课程。
主张开设计算机语言、讲授计算机最底层的技术原理的教师认为:尽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的原理对中职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不大,也无助于他们就业,因为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最低层的原理技术是为开发软件作准备的,而开发软件产品不像开发其他产品,只有少数优秀而且经得起市场考验、竞争并成为畅销产品的才有存在价值。但开上述课的目的是为给学生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培养学生程序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其他应用软件时能举一反三。这也是一些专家、权威的看法。
而主张不开设计算机语言、计算机低层原理等课程的教师则认为:学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底层原理没有用。理由是:
(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比较薄,由此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3)现在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没有“学会学习”。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这一切我们并不能怪学生,而是我们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也就是教学上过于偏重语言和理论。
持上述看法的并不单是中等职业学校一般的计算机教师,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首席技术顾问大卫·艾伦(Dwight W.Allen)博士也有类似的观点:“基于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实际上只对高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或是最优秀学生的学习有利,而对大多数平均水平的学生是没有用处的”。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这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应该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自我挑战,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职校毕业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经,其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实施项目教学的基本步骤
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开始、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结束。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要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制设。例如:
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始。
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项目”的题目,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学生在讲述他们的经验和表达他们对已知概念理解的同时,对此项目的兴趣不断增加,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活动的展开。
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工作。例如:安排他们与项目的有关人员、专家等谈话(实地考察)。老师提供资源(利用多媒体及相关的录像、相片、故事和音乐等)以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老师为学生进行调查提供各种建议。在此阶段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各自的工作进行讨论并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
第三阶段:活动的结束。
由老师安排一次项目活动总结会。老师帮助学生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让他们有目的地展示自己开展活动的全部成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会了什么,分享他人成果的快乐。并激发学生新的兴趣,转向新的项目活动。(或对该项目活动的后续发展)
四、教师的体会
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活动,我体会到:
1.项目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项目教学不可能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因为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能力。
2.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要注意自己地位与角色的转变。因为项目教学是为因材施教提供真实的实施环境,教师的地位在项目教学中是经常变化的。当学生学习新技能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当学生运用已学技能时,教师是导航员;当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是观察员;当学生以小组进行活动时,教师又需要充当协调员。它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
3.项目教学选题的要求:
①项目怎样结合教材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②项目是否与生产实际或经营活动相结合,是否给学生有实际操作机会或环境,达到教学目的;
③项目能否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项目能否激励学生;
- 上一篇:小学家校合作方案
- 下一篇:电商网络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