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集学前教育、自闭症教育、聋教育及盲聋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家校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多年来的家校互动合力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经验,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8%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
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
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分期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
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辅助孩子学习,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
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
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
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掌握教育分寸。
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
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全天候(包括周末)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邀请他们“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邀请他们参加,共商教育良方。
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懂礼貌,尊重老师的成果,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3.
向心理老师“求医问药”,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微平台”,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家校联系受阻。
这时,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微平台”向老师请教或求助,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
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开发了《家校教育读本——手语》《家校教育读本——盲文》《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篇2
一、捷克教育咨询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捷克共和国的教育咨询服务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职业指导。在首都布拉格,各种类型的职业指导所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于50年代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准,职业指导所展现出了各种明显的心理测量的倾向,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心理能力倾向测验和兴趣问卷。它与各级各类学校密切合作,很多教育与临床心理学家都在与学校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咨询开始转向对教育以及教育问题的关注,这主要得益于那些在健康服务和社会安全机构中工作的心理学家们。一些在布拉格社会诊断研究所中,咨询系统的组成部分被明确定义,它包括特殊教师、地方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区域性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其功能范围被区分开来,其基本的关系也得到了确定。整个系统从法律上被确定为“教育咨询”(educational counselling)。
最初,有两类教育咨询中心,有各自的工作内容与方法导向。一类是布拉格的教育咨询中心,主要关注教育和职业倾向,其方法主要是心理测量式的;另一类是波尔诺和布拉迪斯拉发的中心,强调的是治疗和教育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咨询活动的主题范围逐渐成型,并在教育系统内广泛实施,而两类教育咨询中心也自然而然地变得越来越接近,其差异逐渐减小。
如果从整个机构的水平来看,捷克的教育咨询制度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定型并稳固下来。在所有的小学、中学和特殊学校里都有教育咨询师。独立的咨询中心构成的网络包括地方性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其服务主要面向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而区域性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除了关注中小学生以外,还向区域内的所有人提供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布拉格查理大学教育学院下属的青年与教育咨询社会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of Youth and for Educational Counselling)是一个教育咨询服务的研究型机构和信息提供机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80年代末,尽管捷克共和国经历了数次政治动荡,但教育咨询一直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教育与职业选择提供了很多帮助。教育咨询被证明在满足儿童青少年的特殊需求(特别是在儿童的脑功能、特殊发展、认知能力的迟缓与不协调发展、轻度心理障碍、弱智和超常儿童的学习等)、儿童青少年情绪发展、社会适应以及其他可导致教育困难的发展与行为障碍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另外在职业导向领域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1989年以前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基本上是由一种阶梯状的个体咨询中心来承担的。1990年以后这类中心开始逐渐分散,在捷克全国形成了14个区域性的中心,它们通过制定教育发展与教育和培训的年度或长期计划,在地区的水平上为教育咨询与信息服务起协调作用。1990年第564号修正案正是针对这些由地方政府管理或自我管理的机构的。
1989年以后,教育咨询的架构及其各自的职责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转向了儿童青少年的人格与社会发展领域,而以前咨询所面临的问题也丝毫没有减少。教育咨询服务在帮助解决教育问题以及教育选择和职业导向方面,成为重要的社会干预的一部分。咨询服务还扩大到障碍儿童的社会融合方面,在决定其进入正规学校接受主流化教育的可能性和条件的问题上,有相当大的发言权。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负面行为现象,咨询机构开始与家庭和更广泛的社会部门展开合作。而有关职业导向方面的任务逐渐转向由就业机构所属的职业指导信息中心来承担。
捷克教育、青年与体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Youth and Sports,MOEYS)管辖内有专门的机构承担着对全国的教育咨询服务的研究、培训、指导和协调工作,这个机构即教育与心理咨询所(Th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Institute,捷克语缩写为IPPP),这一机构建立于1994年2月1日,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向教育系统内的所有学校提供政策的、教育的与方法的咨询,其与教育、心理专业咨询者、心理学家、特殊教师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共同合作,并与大学、研究院所和捷克国内外的专业组织也保持着协作关系。IPPP还承担着许多研究与训练任务(如对学校咨询师进行本科后培养),所出版的专业杂志名为《教育咨询》。该研究所近年来在学校咨询员和特殊教师培训、药物滥用的早期预防、校园欺负问题的干预、残疾儿童心理咨询和评估与促进罗姆人(Romans)的学校适应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捷克在1989年之后开始实行融入式(Inclusion)特殊教育,这种融入不仅使残疾人个体更好地被社会接受和主流化(mainstreaming),而且使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的教育的主要政策是,为这些儿童创造平等的机会,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残疾对其个人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融入式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残疾人更大限度地独立生活,融入并参与社会生活。
从2000年起,捷克的公共管理体制开始逐渐改革,教育管理的责任由国家教育、青年与体育部转向了地方教育当局。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全捷克共14个地区教育当局开始采取各自的措施,来执行国家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的教育政策。青年社会研究所和教育咨询研究所逐渐被取消,而区域性的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逐渐形成了网络式规模。新的教育咨询系统在活动上有了分工:特殊教育中心关注感觉、肢体、心理障碍以及言语缺陷儿童;教育关怀中心关注有负面行为现象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一些学校雇用了自己的学校心理学家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国家的咨询机构以外,还有一些私人机构和教会组织创办的机构。为了支持教育咨询体制的发展和协调,捷克共和国的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所也成立了。
二、捷克教育咨询系统的现状
总的来说,捷克社会安宁,人民生活富足,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学龄儿童健康行为”的国际调查显示,在所涉及的5187名捷克5、7、9年级学生,1/3的男生和1/4的女生表示他们不喜欢学校。对学校的积极态度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而降低。在11岁年龄组中24.2%的学生回答他们在学校不觉得幸福,而13岁年龄组为33.7%,15岁年龄组为41.4%(2004)。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 2000)的调查中,15岁学生中有30%的人说学校是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这些数字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如此之多的学生对学校感到不满、厌倦甚至是恐惧,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心理感受和适应障碍是可想而知的。进行教育咨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成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1.教育咨询系统的构成与管理
(1)政府管理和研究机构
上文提到的捷克共和国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所,(IPPP)在捷克教育系统内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很著名的。研究所负责对捷克教育咨询体系的全面协调工作,以及确立学校教育与心理咨询领域的概念、方法、政策、研究、信息等工作。
捷克全国所有面向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教育咨询中心,由两个平行的政府机构来负责管理和提供资金,一是捷克劳动与社会事务部(Ministry of Labor and Social Affairs),另一个是捷克教育、青年与体育部。前者主要处理的是青年人在从学校走向社会、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针对的是职业、就业以及专业方面的咨询;而后者偏重于儿童、青少年在学校期间所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在捷克共和国,还有另外一个特有的就业指导中心承担着学校咨询的研究任务,即国家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NUOV),该所成立于1950年,原名为技术学校研究与信息中心,2000年起,才改为现在的名称。这一改变反映了这个研究所成为一个向所有实体、雇主以及普通大众提供信息的机构,它包括一个就业指导部,搜集中等学校以及高级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信息,向学校以及那些对中等和高级职业教育进行研究的人提供信息,指导部还要随时了解学生就业状况、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2)专业人员构成
在教育咨询体系内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学校咨询员(教师),学校心理学家、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人员(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特殊教师与社会工作者、特殊教育中心人员(特殊教师、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关怀中心人员(心理学家、教师和特殊教师、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
一是学校咨询员和学校心理学家。
学校咨询员在所有的小学、中学、特殊学校以及初级培训中心内工作,他们基本上就是普通教师,在完成其教育活动之余,还承担着在儿童抚养、教育和未来学习选择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咨询任务。其活动主要是在学生负面行为和学习失败问题上的预防,为了做好这个工作,他们必须与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学校心理学家目前大都在学校内工作,这部分学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对所发现的儿童负面行为与学习失败进行最基本的干预。
二是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人员。
咨询中心是独立的咨询机构,为所有3~19岁的儿童与青年人、父母、教师和基础教育体制内的所有教师提供心理与特殊教育服务。服务的重点在于心理关怀、咨询和涉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与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专业性的咨询。目前整个捷克境内已经形成了一个由89个这样的咨询中心所构成的服务网,所有的中心都是由国家创办的,每个中心负责自己当地的工作,还有2个私立的咨询中心和1个教会创办的咨询中心。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向有发展和教育困难、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关怀与咨询服务,当然咨询的内容也包括教育与职业选择和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心还负责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行为问题,他们经常组织一些针对可能发生某些社会病理现象如逃学、校园欺负、的高危青少年个体或群体的教育计划。他们向学校咨询员和其他中小学校教师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三是特殊教师与社会工作者、特殊教育中心人员。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有感觉、肢体和心理障碍以及言语障碍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最优化。这一类中心是20世纪90年代后成立的,目前其服务网络有遍及捷克全国的101家机构。特殊教育中心向有某种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提供从早期教育直到毕业,甚至如果需要的话更大年龄的残障个体提供咨询活动。其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向儿童及其父母提供系统的、正规的、长期的特殊教育咨询,如再教育、技能补偿训练和其他形式的特特训练。中心也向收录有特殊儿童的普通学校的教师提供咨询和信息援助。
四是教育关怀中心人员。
这类机构是对表现出一定社会病理行为现象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预防和干预,他们为行为障碍的或来自较差社会文化背景的,以及来自可能增加负面行为风险的、不和谐家庭的儿童青少年提供住院式的或非住院式的预防和干预服务。这类中心自1991年开始建立,截至2007年10月,全捷克共有28家。
2.教育咨询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教育咨询是一项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上的具有广泛学科背景的教育服务性事业,它以帮助儿童青少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在捷克,教育咨询制度已经发展成为整个基础教育体制中的一项较为成熟的支持性亚系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下列工作为学校与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1)为帮助教育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提供专业性的援助;(2)为干预、发现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专业性的援助;(3)在解决与教育和职业导向有关的问题方面提供专业性的援助;(4)参预对社会病理现象例如药物滥用问题的干预;(5)促进特殊儿童如残疾儿童和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儿童的教育融入。以下重点介绍第五点。
捷克政策的现行政策强调,为残疾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儿童在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阶段融入到正规学校创造最适宜的条件;促进来自社会弱势背景的儿童进入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特殊儿童教育的新理念对捷克教育的影响重大,使对这些儿童的了解从医学水平模式进入到了一个功能水平模式。“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的概念开始受到广泛接受。融入式教育的实践促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开始前所未有的受到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的关注。
捷克教育、青年与体育部为学校实现特殊儿童的融入式教育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学校建立保障残疾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技术设备,支持原有的咨询与资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服务。例如,捷克教育、青年与体育部资助了布莱叶盲文的教师在职培训计划和特殊教材。应因特殊教育的需要,教育咨询中心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目前全捷克共和国各地共建有90多个这样的中心,其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得到了大学的教育与心理指导研究所、教育与心理院系和特殊教育系的支持。从1989年起,向实行了融入式教育的儿童提供咨询与参与制订特殊教育计划,成为咨询心理学家和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教育咨询中心对特殊儿童的融入式教育的工作内容有几个不同的层次:(1)对学龄前儿童,关注认知能力发展测量,以评估儿童是否已适合入学;(2)对小学儿童,针对那些有着行为或学习困难的儿童做出诊断,对天才儿童进行研究,对儿童的专业与学习选择做出指导(与劳动部门的信息与指导中心合作);(3)对中学阶段学生,针对教育与发展问题、青少年社会适应、职业指导等。
教育咨询中心还在与家长和老师的合作的基础上,负责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计个体教育计划的任务。根据捷克有关教育法律的规定,对特殊需求学生所做出的一切评估或教育决策(比如将该生放置于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必须取得其家长的同意。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早期干预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这个团队包括一个特殊教师,一位心理学家,一位社会工作者,以及一位专门的医生。早期干预服务是分工合作的,意味着医疗服务由健康服务中心或医院来承担;言语和心理治疗由健康机构承担;地方社会关怀机构提供社会干预;教育和心理干预则是由专门的教育中心或教育干预中心来完成的。心理咨询中心将负责协助家长和学校教师来评估儿童的特殊需要的性质以及给予特定的支持,而家长在整个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有权全程参与。对儿童的教育需求的评估是由教育―心理咨询中心、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门的关怀与诊断机构共同做出的。对儿童特殊需要的评价必须运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的工具。在教育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评估报告包括对该生的个人需求的详细描述、需求满足的方式、专家咨询的面谈记录等等,还有关于教育过程的决策,以及学校作出的关于学生校内表现的记录,这些共同构成了这个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
篇3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懂知识,会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校内校外实习等社会实践的方法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育人的角度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思考实践育人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
应用型;实践育人;品牌塑造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众多高职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各自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具体实施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擅长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的第三部分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上这些是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专业发展的机遇。据统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儿童康复专业的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00多所高校。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儿童康复专业为例
(一)儿童康复专业的特点
儿童康复专业具有教康结合以及医教结合的特点,即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医学和教育相结合。通俗点讲,也就是毕业生通过3年到4年的学习,熟练掌握教育学、医学、康复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相关技能,服务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因此,为学好儿童康复专业,并在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残疾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康复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具有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具有大爱情怀,善于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需要,并经过努力满足其需求。
(二)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绩
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十多年来,坚持医教结合、立足儿童康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师+治疗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取得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等专业建设成效。
三、实践育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实践育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育人为创新教学方式变提供借鉴和启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对于儿童康复专业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儿童康复工作者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一课堂来开展,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只有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以致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残疾人康复主要包括有教育康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三种形式。教育康复是通过教学帮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的有效方法。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应到医学方面的知识。单纯靠课堂学习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文科的学生更需要课外的实践操作才能理解并掌握医学方面的知识。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能够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康复。因此,儿童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懂得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从广的意义上讲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就需要熟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有些是相通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是理论知识需要实践的检验,社会工作作为国外的舶来品专业,其理论知识更需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仅靠书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去实践操作才行。除了以上所说的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知识,在实践中还能学到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深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过程。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学习之余参与社会实践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生到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触到残疾小朋友,另一方面可以用所学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为他们服务。活动的过程还会感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耳濡目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弱势群体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课。实践育人可以将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育新时期“好学生”。除了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之外,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实践育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获,或者是自身技能的提升,或者是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是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指导老师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争取机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和成长导师。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探索
(一)“殊博汇”:关注特殊人群、传承博爱精神、汇聚正能量
“殊博汇”是康复科学学院多年来实践育人的成果的凝练,也是志愿服务的特色和品牌。“殊博汇”由康复科学学院团组织实施专为特殊人群汇聚博爱能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人才优势,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暑期及每周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为地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以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为目标,将地方组织力量与高校专业优势相结合以形成联动机制,青年志愿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新老志愿者接力、与助残对象结对”的服务模式,深入社区残疾人家庭,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功能评定、康复计划制定与实施训练等系列专业服务。
(二)“暖阳公益”:送知识,送服务,送教育,以实际行动推进融合教育
暖阳公益是南京特教学院一支由学生自发组成、非盈利性质的公益团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暖阳公益一直致力于推广平等、博爱、融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培训专业志愿者,通过暑期夏令营、宣讲会、体验日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推广融合教育理念,让当地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小学,走进日常的课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宣传特殊教育精神与正确的残疾人观,达到推进当地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品牌塑造的过程及意义
实践育人品牌是育人的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有助于实践育人成果项目化,品牌化,从而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过程,是培养懂社情、国情、民情,做人做事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高飞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莫玉婉.大学跨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2).
篇4
近年来,绘本在我国普通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仍显不足。本文对绘本的发展历史、定义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未来特殊学校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与讨论。
[关键词]
绘本;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则重在课程建设。我国自2007年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实施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以绘本为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绘本就已逐步成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的主要读物。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部分绘本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区介绍和引进,绘本阅读才逐步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在一些民间阅读组织和出版机构的带动下,民间逐渐兴起了一股绘本阅读热潮,这既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绘本得以引进和推广,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出版。伴随着民间绘本阅读的推广热潮,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对绘本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目前,国内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采购了绘本,绘本阅读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领域对绘本理论的研究及实践也开始增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兴起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绘本开始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阅读乃至传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中新的研究课题。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绘本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仍然很滞后。各地特殊学校因其差异性发展特点明显、应试教育相对淡化的特征为绘本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同时,残障学生因其可能的学习困难更需要绘本教学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与方式。因此,基于绘本的特点,笔者从适用性和应用形式两个方面对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征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1]。国内研究者并没有明确对“图画书”或“绘本”这两个称谓进行取舍,上述两个概念大多时候都在混合使用。因此本文也没有对“绘本”或“图画书”这两个词语进行区分,都指代这一类性质的图画书。广义的绘本涵盖面十分广泛,有文学类、科学类之分;还包括概念书、字母书和玩具书等特殊品种。狭义的绘本则专门指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从狭义的角度看,有插画的书、连环画、漫画不能被称之为“绘本”。虽然上述艺术形式也都运用了文字语言和绘画艺术这两种媒介(材料)所创作,但上述艺术形式是把图画知识作为对文章的补充和说明,或是为了加上图画让孩子看了高兴,因此不能称之为绘本。被称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指出:“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假如用数学公式来写图画书表现特征的话,可以这样写:文+画=有插画的书,文×画=图画书”(“文”与“画”都大于3)[2]。
(二)绘本的特征
绘本的第一个特征是语言简洁。大多数绘本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绘本因其主要是面向儿童的读物,其语言也比较能够容易让儿童少年所理解。第二个特征是图画形象。世界上大多数的经典绘本都是由人工手绘完成,不同的绘本因其内容不同会使用不同的绘画手法,仅从绘画使用材料而言就包含了铅笔、钢笔、油画、水彩等不同绘画材质,随着技术的进步,绘本的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如拼贴、摄影等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绘本创造当中,使得绘本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因而绘画表现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形象。第三个特征是故事生动。大多数绘本都是由文字和图画共同组成的,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的叙述形式使故事的生动性得到最好的体现。正如培利•诺德曼教授所言:“一本图画书中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3]“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是一定要通过与读者对话、互动才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得到发展的就是建构意义的能力,而绘本因儿童自身对故事的重新建构而变得更为生动和有趣。”[4]
二、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性
特殊教育学校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较小,在利用绘本对残障儿童开展阅读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更具开放性。但是,绘本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还未被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所认知。2010年以前,国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绘本资源非常有限。2013年以来,以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特殊教育学校,以儿童阅读课等形式,将绘本应用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及自闭症等类型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绘本语言简明易懂,各类残障儿童易于理解
优秀的绘本大多语言简洁、精练、易懂、形象、生动、规范,符合幼儿和少年儿童年龄认知的特点,很多也适合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并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绘本的语言大都力求简洁,但却并不简单。单一线索结构故事的绘本经常运用反复、排比、对比等手法增强故事性,或进行故事人物和事件的叠加,或让故事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或让人物轮换出场,在比照中推进故事,使故事妙趣横生。如《我的连衣裙》《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些作品多是针对学龄前期幼儿或初入学儿童,讲读中趣味十足,这类绘本即便给智力障碍儿童阅读也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并能够进行师生互动,非常容易达到理想的阅读与教学效果。
(二)绘本图画形象生动,能提高残障儿童感知能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绘本不仅是儿童文学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特别为孩子保留的说故事形式。绘本因为以图为主,具体而直观的刻画和表现更有利于儿童的感受和理解,与文学故事相比,绘本似乎更擅长于表现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故事。研究发现:虽然孩子的性格或是生长环境所有不同,但是,在出生十个月左右的婴儿身边放一些图画书,他们就会对“图画书”这种东西产生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并没有把图画书看作是一种读物,而是当作一种近似玩具的东西来看待。当儿童翻开绘本并在书中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时所产生的喜悦,则会成为幼儿早期认识的开端。实践表明,绘本对于残障儿童也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当绘本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残障儿童,都自然地表现出对绘本的兴趣。绘本与儿童天性相合,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注意力,并激发其阅读与探索外界的兴趣。一般认为,对于儿童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心理能力的发展来说,语言的作用要优于图画,因为对于语言的接受显然需要调动起比视觉形象接受更为集中、活跃的感知与想象。然而,对于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等一些残障儿童来说,图画的作用要优先于语言。优秀的绘本插图能够将世界及其意义以微缩的方式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使他们对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形象和现象予以注意,并在注意中学会用心观察和体验这些事物。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指出,阅读绘本中的画面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形象接受,而是包含了主动、积极的观察和探求因素。优秀的绘本能够令孩子在趣味的故事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心理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指向着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所说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发展起来的“成熟话语”的特性:理性、有序、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和话语方式。由于智障儿童和低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文字接受能力还十分有限,绘本中语言与图画相互融合的阅读方式便成为促进孩子早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绘本中的图画能够起到很好的视觉补偿功能,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读图中迅速得到提高;而智力障碍儿童则通过图画加深对抽象语言的理解。
(三)绘本故事生动有趣,广受残障儿童喜爱
绘本首先以图画吸引儿童,但图画书之所以成为儿童最钟爱的读物品种,与它们的故事性密切相关。加拿大儿童阅读研究者培利•诺德曼教授说:“图画书的存在根本无需理由。因为图画书成功而有趣的说故事方式,为不分老幼的观众和读者提供乐趣,这件事实就是它们存在的最好理由,因此,我们不需要去想象什么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这项发明。”从当前的绘本故事内容来看,可以说已经包罗万象,题材相当广泛。除了民间故事,如我国传统京剧改编而成的绘本《三岔口》等;童话故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还有很多原创如《小马过河》《妖怪山》等;亲情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幽默故事,如《千万别去当海盗》……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涉及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引进版如《大卫,不可以》系列图画书,原创如《上厕所》等儿童认知图画书等都深受孩子们欢迎。绘本面向儿童创作的特点决定了故事的趣味性,所以大多数优秀绘本都能够赢得听力障碍儿童少年喜爱,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地阅读。而实践表明,一些面向低幼儿童创作的绘本,尤其是一些认知类图画书,因其形象地描绘了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其绘本故事内容不但能够被智力障碍儿童所理解,而且他们也能充分享受这些故事带来的乐趣。与文字书和插画书不同,绘本的文图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生成性。因此,孩子们在阅读绘本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构建活动。例如左伟老师创作的《好神奇的小石头》,经过图文结合,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里既有了亲情、友情,又有了知识和想象力,再加上形式上的互动性、游戏性,不但成为幼儿和低年级小朋友的至爱,更能够让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认知和语言。
(四)绘本蕴含真善美的内容,促进残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指出,“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真正好的童书应该同时具备“真”、“善”、“美”的内涵。科学的追求即是“真”,文学的追求即是“善”,艺术的追求即是“美”。[5]而优秀的绘本中往往同时包含着上述三种元素。如松本猛、中武秀光创作的《苹果园的12个月》既描写了培植苹果树的科学过程的“真”,也从收获苹果的过程反映出了劳动的辛苦这种人性的“善”,以及由图画所描绘出的大自然风物的“美”,从而达到单纯文字阅读或图画欣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让儿童全面认识和欣赏真、善、美的事物,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真、善、美的品格。因此,绘本不但能够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更能够通过大量人文阅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形式
鉴于国内绘本品种已经越来越丰富,高品质的原创图画书也日趋增多,绘本进入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特殊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有效地使用绘本。
(一)绘本可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很多还是以通过对普通儿童课程内容的“减法”和“降级”,来达到教育残障儿童的目的,其课程目标多是以知识、能力发展为主,缺乏对生活准备的关照使之在发展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县级特教学校教学完全按照教科书实施,不仅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和贫乏,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教科书的一些语言是较为抽象、复杂的书面语,许多残障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绘本内容的日趋丰富让其作为特殊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成为可能。从目前绘本的内容看,不仅包含人文、科学、艺术等内容,甚至包括数学、天文、社会、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对残障儿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和科学艺术教育,用残障儿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确地传授知识。如《会说话的手》《猫头小鹰》《彼得的椅子》等故事中的情感,即便是智力障碍儿童也能感受到,这些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残障儿童对人生的认知,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的建设,促进残障儿童的心智成长。同时,优秀绘本均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生活实际以及枯燥、繁、难等难以适应残障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问题,使残障儿童教育在发展能力与学习技能、适应社会要求与满足个人需求间维持平衡。另一方面,当前特殊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改革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突破传统特殊教育课程的“火力”的情况[6]。绘本的引入正好可以突破目前课程内容过于普通教育化的瓶颈,有利于形成包容补偿性、发展性和功能性的生态课程,既努力适应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满足残障学生个体的特殊学习需求,从而找到突破现有课程所处困境、实现发展的新途径。
(二)绘本可以成为促进融合教育的有效手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理想的融合教育是既能够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又能够促进健全儿童的成长和进步。但是长期以来,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多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教室无法为残障的孩子提供必需的、集中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普通教室或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供给残障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明显不足,所以使得随班就读班级的普通学生在学习上并不能为残障学生提供足够的协助,这反而有可能加大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阂。因此绘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随班就读教师为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等残障儿童提供个别教育计划所需要的、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普通儿童也可以通过与残障儿童共读、共画、共写绘本的方式为残障儿童提供帮助,同时在与残障儿童共读绘本中感受到高品质的阅读生活。残健儿童在共读中互帮互学,从而迅速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创设了相互沟通交往的有效渠道。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健全儿童认识和接纳残障儿童,也能够促进残障儿童尽快融入普通儿童的生活,为回归社会主流创造条件。透过绘本阅读所建立的“融合”带动了普通学校健全儿童的阅读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培植了互相关怀、人文书香的校园文化。此外,绘本除了能够作为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表演的脚本。如很多绘本的内容能够轻松地排练成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话剧或表演剧,这种以绘本为内容的表演形式一般称之为绘本剧。绘本剧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深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这种情境性的表演中,发挥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的重要和独特作用,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美好旨意;还表达出了对“发展性”的追求,即每一个个体在课程中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在双向互动中彼此促进实现发展。从而让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共同的角色扮演中感受社会生活,建立起自然良好的同伴合作和互助关系,有效提升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绘本可以成为残障儿童亲子教育的有效纽带
当前,残障儿童成长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家庭在残障儿童教育中的缺失。由于中重度残障儿童大多一入学就在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加之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与父母间本来就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因此孩子与父母间往往难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残障儿童的教育责任很大程度上落到了特教学校老师身上。而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即便每天回家,也存在着类似的沟通问题。但众所周知,对于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如此评价家庭教育的作用:“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7]。残障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残障儿童身心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与家庭问题有关。因此,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引导残障学生家庭配合学校,努力做好残障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特殊学校在引导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十分乏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切实有效的实际抓手,即如何让父母或监护人与残障儿童在家庭里有效交流和沟通。实践表明,利用绘本开展残障儿童家庭的亲子共读活动,是建立残障学生与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绘本语言简洁,画面生动,非常适合大人与残障儿童共读。即便是听障儿童,仅凭绘本的图画就能大致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和含义,他们虽然听不见父母的声音,但是他们通过共读中感受父母嘴里发出的气息和看到父母面部的表情,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优秀的绘本绝不会讲一些艰深的内容,而是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任何大人都可以充分了解。因此父母或家庭里的祖辈,都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利用绘本与残障儿童亲子共读。久而久之,绘本里美好的故事和图画就能够为家庭建立起亲密的纽带,使其成为残障儿童不可取代的成长动力。
四、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建议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也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残障儿童,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中种下最美的种子。将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体现着一种特殊教育教学观的变化,也体现着残疾观的改变,从关注缺陷、促进发展再到期待残障儿童能与环境和谐相处,消除障碍的美好旨意,也是对尊重差异、消除歧视、教育公平这一教育观的最好实践。如何将绘本尽快推广到特殊教育领域,并使其得到科学、有效、合理的应用,需要特殊教育战线的教师、校长、研究者乃至教育行政人员的不懈努力。
(一)进一步将绘本教学纳入特殊教育政策要求当中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发展的。目前,各地绝大多数残障儿童少年都是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就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一定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目前,在全国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班级,还很难见到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如果说上述学校和机构有孩子们读的书的话,那也只是教科书,即便是学校或班级配备的教科书,也存在着是否适合残障学生学习和使用的问题。鉴于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绘本还不甚了解,有必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提出建设性的要求。2016年初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这一文件中,已经将绘本纳入到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必备图书品种当中,并以括号的形式加以强调,但是要引起各地广泛的重视,仍有必要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文件中适当地提出将绘本等纳入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明确要求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以及随班就读班级应为低龄残障学生配备绘本等适宜的儿童读物,从而以明确的抓手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二)推动特教学校绘本馆建设,创设温馨阅读环境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很多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很多也有图书阅览室,但是这些阅览室与普通学校的阅览室毫无二致,配备的多数都是一些文字书,难于适应县级特教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图书阅读设施和图书配备建设迫在眉睫,而绘本馆的建设则会很好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图书阅览存在的这些问题。绘本馆,顾名思义,就是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儿童阅览室。绘本馆建设不需要庞大的资金,也不需要桌椅板凳,只需要一间普通教室,地下铺着泡沫地垫或地毯,再加上一些小小的布艺坐垫和儿童抱枕,四周布置低矮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绘本供孩子们选择即可。小朋友或坐或趴,听着老师讲一本本精彩的绘本故事,尽情地沉浸在绘本故事构筑的童话世界里。绘本馆的建设,实际上是对传统阅读形态和阅读理念的一次挑战,不仅体现了教育者对于儿童所给予的爱护和尊重,更体现了我们教育态度和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阅览室里,少了一些纯粹的教育色彩,转变成友好的俱乐部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欢乐的“阅读时光”[8]。绘本馆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类型的书,因此绘本的品种应该足够丰富,让残障学生在绘本馆里接触多样化的绘本,使其拥有丰富的体验,这正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加强绘本教学理论研究,科学指导绘本阅读教学
虽然绘本在一些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绘本在特殊教育当中的应用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儿童阅读层面。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感受到了绘本的丰富多彩,因此盲目要求残障孩子读绘本,剥夺了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绘本阅读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绘本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适宜性,但是如果运用的不科学,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图画书一旦沦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指导备用的教材,那么对孩子来说岂止是不幸,甚至最终还会失去家庭教育的温暖。”[9]绘本虽然看起来简单,其内涵却非常丰富,不经过适当的指导,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于深入领会一些绘本当中的深刻涵义。首先教师需要知道,绘本的各种形态(例如各种不同的开本、折页、散页等),绘本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与图画的关系、画面潜在的节奏、隐藏的细节,甚至空白页、框线、纸张的不同、无字书、颜色的深浅、画面的大小)等诸多方面;教师还需要知道应该怎样由头(封面)到尾(封底)阅读一本绘本,如何引导学生去准确、完整、仔细地读完一本好的绘本这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师范大学(学院)和特殊教育研究机构鼎力相助,一方面加强绘本应用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另一方面需要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绘本阅读与教学的相关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作者:刘殿波 邓猛 单位: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绘本[EB/OL].
[2][4]培利•诺德曼.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台东: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2010:10.
[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8-179.
[6]李绯,王雁.特殊教育生态课程:内涵、依据及其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16(3):16.
[7]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
篇5
关键词:体育兴趣智障学生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老问题。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以想象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一直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近两年由于工作需要,在从事智障学生体育教学时,通过对《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学习和分析,结合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出个人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1.了解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兴趣是心理学的范畴,要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兴趣,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2.智障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2.1家长方面的原因
智障学生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心疼自己的宝贝,事事包办代替,使他们从小就比正常孩子做的少,渐渐养成“怕动”的坏习惯,导致体育课上学习兴趣不高。
2.2智障学生自身的原因
2.2.1智障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甚至可以说毫无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
2.2.2智障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体育兴趣。
2.2.3“感知觉迟顿,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抽象思维能力极差”“意志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或淡薄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3教师方面的原因
目前特殊学校真正毕业于“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老师寥寥无几,基本都是从普校体育教师中转行,或特校其他专业教师转行,因此他们严重缺乏特教体育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再加上有时言行不当,不善于用赞扬的语言激励学生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智障学生的体育兴趣。
3.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同样强调的是心情愉悦,其乐融融,而不是被强制或受制约。
3.1多和智障学生沟通
智障学生很喜欢和别人沟通,他们需要别人聆听及明白自己的想法。与他们建立和谐、亲密的友好关系,是令他们配合你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因此,不管何时,特别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多和智障学生沟通,摸索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便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与你愉快合作,积极锻炼,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
3.2将智障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科学、细致地分解
由于智障学生的“感知觉迟顿、缓慢”“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只有采用“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难度适中和分解进行”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大多数智障学生的要求,最终完成项目目标。例如在跳绳的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们在系统训练室的小蹦床上跳跃,以及进行袋鼠跳游戏,让他们充分体会跳跃的感觉,当其有了一定的跳跃感觉与能力后,再进行过绳跳练习,然后再进行徒手抡圆、握绳抡圆练习,最后让他们尝试跳绳的完整动作练习,这样,同学们在学跳绳时就兴趣盎然了。
3.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多应用音乐
“喜欢音乐”是智障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再者,音乐本来对矫正智障学生的感知障碍,补偿其身心缺陷,开发智力,辅助语言学习,协调四肢活动功能,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在做“传球接力”游戏时,配上了轻松、欢快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传球,音乐停止时,球在谁手上就请谁表演节目。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还愉悦了他们的身心,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长期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兴趣的观念;其次要了解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2建议
高等院校应更多的为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培训服务,政府也应想方设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特殊体育师资队伍。
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更应课内外结合,校内外配合,共同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2.
[2]李伟艳.《伦理学视野下智障学生体育参与的公平性》.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3]邵志春.《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整合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4.6.
[4]赵春琦.《智力障碍儿童特殊体育教学原则探究》.辽宁体育科技.2005.10.
篇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办学方向,以"统筹兼顾搞建设,求真务实重管理,聚精会神抓质量"为工作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创新,扩大优质资源,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具有永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管理和运行体系,进一步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各项改革,构建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各类教育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发展协调,效益较高的现代化教育格局。力争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地区乃至全省上游水平,争创全省教育强县。
2,具体目标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通过小学附设学前班,深化国办园体制改革和大力扶持民办幼儿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到2015年,力争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9。5%。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经费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整体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巩固扩大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到2015年,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都达到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毕业率分别达到98%和97%。
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高中教育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到2015年,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0%。
突出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一个省级,三个市级骨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扩大办学规模,争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力争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2。构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初职班为基础,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同步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实现民族教育一体化,进一步巩固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惠及程度,力争残疾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5%和99%以上。保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地区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正确引导民办学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范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规模合理,质量较高的具有永吉特色的民办教育格局。
三,工作任务
1,调整教育结构,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县城东扩"和"三化统筹"发展战略需要,扩大口前镇第二小学,开发区中心校办学规模,新建一所劳动实践总校。根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的需要,在岔路河镇移址新建职业高中,恢复永吉二中完中建制,新建两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2,坚持"两手抓",努力办好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抓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村级幼儿园,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办园条件优质,入园机会基本均等的学前教育。到2015年,力争所有公办园达到市级达标园标准,再有1所民办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
3,突出重点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和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均衡师资配置。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按学区入学,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强化高中招生指标调控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开展"送课下乡","蹲点教研","邻校共研"等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全面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4,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能力。三所高中在省级示范校和省级重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实力,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出实验高中的教学质量品牌,永吉朝一中语言教学品牌和永吉四中以国防教育为主的特色教育品牌。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
5,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全力打造幼师,焊接,汽修,机加四个骨干专业。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结合钼矿万吨技改和中新吉林食品园区等项目,走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工学交替之路,适时开设农机,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引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办法,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骨干专业教师培养,以每年3%的比例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到2015年,确保每个专业都有46名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6,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增强服务经济能力。建立起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实用型,开放型化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技能水平。依托职教中心,继续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工程"等短期培训;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围绕种植,养殖,防疫等涉农项目,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服务"三农"。
7,扩大优质资源,支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根据生源变化调整民族学校结构,探索民族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体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配齐康复和教学需求的各类设施和专业教师,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8,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严格审批制度,着力构建民办教育科学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自主自律,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具有现代化教育功能的民办学校。
9,强化继续教育,提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制定实施《永吉县中小学领导干部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校长全员培训。全面启动"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名校长个性化培养计划",采取多元培训方式,努力打造一批教育家型名校长。构建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建立"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到2015年,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业学历合格率达到80%,小学专科,初中本科和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8%,90%和30%,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60人,200人,500人。
10,深化教学科学研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验工作,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教研方式,促进全县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均衡发展。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建设高效课堂。树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紧紧围绕"立足实效研究,突出学校特色"的主题,加强"十二五"科研课题的立项,检查,指导,结题验收等工作,确保每校至少有一项市级以上重点课题,打造一批"科研兴校"的科研典型。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探索德育自主管理模式,切实把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贯穿于德育全过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掌握"2+1"项文体类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审美素质。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力争构建全县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2,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县学校校舍达到抗震标准。适时完成校舍新建和维修改造任务,全县中心中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比例达到95%,村级小学暖气化比例达到100%。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普通高中"八室两馆三系统",义务教育学校"七室一馆(室)一场两系统",村级小学"四室一库"建设。全县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100%。卫生,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达到95%,计算机配备达到高中8人1台,初中10人1台,小学18人1台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按《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配备图书,生均藏书小学不少于20册,初中不少于30册。
四,保障措施
1,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补充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和分配制度。
2,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正确有效行使学校自主办学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创新特色普法形式。全面构建规避教育风险管理体系,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
3,加强行风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招生阳光工程,遏制各类违规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弘扬优秀师德风尚,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升全系统行风建设水平。
篇7
关键词: 听障学生 不良情绪 宣泄方式 认知干预 校园文化
一、引言
学校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摇篮。校园文化的熏陶时刻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为听障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控制和改变那些不良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赵晓娟,2009)。笔者从校园心理健康宣传、寝室文化熏陶、教室文化熏陶角度探讨听障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方式。
二、校园心理健康宣传
1.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课程
为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使学生对身心发展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对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能有正确的了解,明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克服方法。
2.设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员必须具有心理学、生理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咨询员与来询者之间必须建立和谐、融洽、信任的良好关系(王斌,2000)。我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是大学心理系专业毕业的人员,他们的理论性知识比较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在此同时学校安排他们担任思想品德课和班主任工作,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变化动态,与学生较为熟悉,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优势,在减缓听障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精神压力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3.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以我校为例,乐山特效定期邀请乐山一中心理辅导老师到我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并安排老师到乐山师范学院参加心理健康短期培训,回校后再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这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三、寝室文化熏陶
寝室是一个集体,它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比教室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寝室实则是一个能帮助学生完成人的社会化的模拟的小社会,住校生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发现,缺乏积极正常交往的青少年往往会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常表现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意识过强,难于合作。那些交往状况良好的学生不仅热情,乐于助人,而且注重学业,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与同寝室的同学关系融洽时,心情愉快、利于学习;关系不融洽时,则心情烦躁不安,会影响学习,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创造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环境,对听障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高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加强寝室物质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阳光充沛、通风透气通畅、利于休息的环境。
2.合理分配寝室成员。把学生干部和个人行为习惯好的同学分配到各个寝室,起到带头示范和帮扶作用。这样做利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及时了解寝室成员的思想动态,遇到思想上有迷惑、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及时开导,杜绝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3.制定寝室规章制度,用科学的管理规范寝室文化建设。
4.开展丰富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比如评比文明寝室等。
四、教室文化熏陶
教室文化建设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室文化建设得好既能够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认识人生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操和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邹江红,2005)。
那么,怎样让教室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听障学生的认知,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合理布置教室空间。图书角――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起到教育作用。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恰恰发挥了这样的育人功能。多媒体电脑――教室配置一台可以上互联网的电脑,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拓展知识领域。
2.充分发挥墙面文化的作用。在教室的墙面上,在合适的位置贴上名言警句,这些具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词句对听障学生有引导和教育意义。还应启用黑板报,根据当前社会热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不同的学月主题,定时更新黑板报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月的主题设计和内容的充实。
3.课桌的摆放。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班级人数的设置一般是15个学生左右为一个班,课桌的摆设有更灵活的空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考虑摆放、排列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实施的协调一致,使之获得最大值。课桌摆放大体可以分为教学互动型:让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共同探讨,促成双方思维火花的碰撞与触发;活动游戏型:创设意境,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灵敏性与创造力;个别辅导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不受外来干扰地进行个体学习活动,保护个人自尊与隐私,便于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型:使同学之间有更多的接触与沟通,培养协作与团队意识;主持演播型:在双方的答辩与应变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杨珊,2002)。
4.树立平等、互信的意识。树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信的意识。在平等、互信的氛围下,有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主人公精神,增强责任感。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后,在潜意识里,会由被动的被管教的心态转变为主动为他人、为班级和学校着想的主人翁心态。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干预策略的角度,以校园文化熏陶为例,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听障学生不良情绪宣泄方式的影响和帮助,这对听障学生不良情绪的疏导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娟.利用教室文化促进学生交流探讨[J].湖南农机,2009(3):71-72.
[2]王斌.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常熟高专学报,2000(6):30-32.
篇8
一、全纳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反对排斥与歧视、全纳的、融合的课堂教学,可简称为全纳性课堂教学,它是实施全纳教育的主阵地。
全纳教育思想的实质是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平等地接纳所有学生”,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将全纳性课堂教学描述为把所有的学生,包括普通学生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如身体残疾、智力障碍的学生,以及那些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种族、背景的学生,都纳入到普通课堂,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种类与残疾程度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地教学。全纳性课堂教学尊重和照顾到每个有不同背景、经历、能力和发展阶段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接受和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性,互助合作,共同发展。
二、全纳性课堂教学的实施
1、营造民主、平等、接纳所有学生的教学氛围。一种特定的氛围和环境会极大地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全纳教育。就是在学校中创建一种民主、平等、欢迎接纳所有学生的教学氛围,这是全纳性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全纳的教学氛围包括:
首先,一个稳定的、合作的,具有全纳教育价值取向的“全纳学习共同体”。全纳学习共同体包括普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及其家长、特殊教师以及其他普通市民与残疾市民等。在这个共同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每个人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每个人的个性、爱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等方面的差异都得到尊重。
其次,全纳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受尊重的、有价值的。第一,学生(普通学生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是全纳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以及人生经历和内心体验等,从而共同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第二,校长与教师是全纳学习共同体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发挥着核心作用。校长与教师接纳所有愿意加入共同体的人,尤其要主动接纳有学习困难的人,对他们耐心地进行指导,并根据他们的认识方式、学习风格等辅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引导、组织所有成员(学生、家长、市民)一起交流、探讨现实社会中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正确处理与构建人类与客体、自身、他人的关系。
最后,学生家长与市民也是共同体的成员,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家长与市民要主动加入学习共同体,与孩子们、教师等一起学习,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成人与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多元理解,开拓共同体的视野。第三,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按照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能够在教学中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促进全体学生一起来解决个体学生遇到的问题。营造民主、平等的全纳教学氛围,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所有学生感受到学校班级就像家庭一样温馨,产生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可以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疑虑、紧张与不安。
2、合理有效的利用全纳性课堂教学资源。全纳性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环境(主要指教室环境)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全纳性课堂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要求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以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所有学生尤其是有特殊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首先,科学布置教室环境。全纳式教室的布置主要体现在座位的安排和特殊需要学生对环境要求的满足方面。首先。传统教室多为秧田型座位排列式,它的优点在于使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缺点在于仅能使部分处于“活跃地带的学生”(坐在前排和中间地带的学生)最大受益,而其他地带的学生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明显比“活跃地带”学生少。可见秧田型的座位方式并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全纳教室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各种座位排列方式。其次,特殊需要儿童对教室环境的特殊需求不尽相同。肢体残疾儿童对环境的要求包括使用轮椅的无障碍通道、可调节的桌椅,提供治疗和康复的仪器;听觉障碍儿童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包括对背景、噪音和回声的控制、手势、板书和口语综合教学手段运用;视力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则体现在座位的安排、教师在教室的位置、光线和大字板、大字课文或其他学习材料的使用等等。第三,在布置教室之前。教师应该首先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具体需求,尽力避免使教室只适于“某一类”个体的特殊需要。
其次,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产生巨大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全纳学校的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因此,在全纳性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将儿童作为独特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考虑适应与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欣赏他们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获得最大的发展,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彼此悦纳,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特殊需要儿童康复带来福音,智能机、电子耳蜗、视觉转换仪、听觉转换仪、盲人语言电脑系统等,使特殊儿童的机能补偿和康复实现了最大化,也使得特殊儿童之间因生理缺陷引起的不便越来越小。在全纳性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现代的教育信息技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殊需要提供无限的技术资源支持。
三、全纳教育的教学策略
全纳性课堂上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种族与民族,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各自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状况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具体的方法有:
首先,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是全纳性课堂教学的一项有效策略。
其次,个性化教学。全纳课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用适用于该学生的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其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提高。
最后,合作教学。全纳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中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单靠教师自身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合作,尤其是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全纳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伙伴关系。师生积极互动是全纳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体现,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莱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效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篇9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提出对培智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为了让培智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学校应在现代特殊教育思想的引导下,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展示生活,扮演生活角色等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培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际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培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来自生活
一直以来,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没用了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形式,实施分科教学,缺乏学科之间的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培智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学科知识及时理解、吸收、融合成系统。与现代课改中提出的“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联系生活,教学就满堂皆活;离开生活,教学就犹如一潭死水。所以,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把较难理解的内容转化到生活中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体系中来学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容易;把学生生活中积累的点滴经验运用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既以够学到知识,又能够学会适应生活。
二、教学方式应立足于生活
(一)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加深对生活的体验
我们知道,培智学生观察事物一般都很肤浅,不深刻,满足于表象的认识,通常不会去深入地观察对象的形状、大小,更不用说主动地思考它的特点及事物间的关系了。因此,教学中,针对培智学生这种对熟悉事物和现象“熟视无睹”的特点,我们应当注意指导他们留心,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觉的事物和现象,加深生活体验,扩大视野,加深对语言文字处理理解,提高观察、理解和思考的能力。首先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例如,让学生观察月季花,课前要先问学生:月季花有哪些颜色?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茎上长着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头问题去观察;其次,要教给学生简单的观察方法。如观察一件物体,可以看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摸摸它的外表,闻闻它的气味。对于较大的物体,要按照由远及近、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进行。教师要循序渐进,降低坡度,逐渐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获得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二)创设模拟生活情境,在实践中获得经验
教学生活化可以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生活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帮助培智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如教学《我们的教室》一文,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劳动工具打扫教室,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学《拔萝卜》时,可事先创设一个遇难解难的情境:当你一个人拔不动大萝卜时,你该怎么办?学生可能想到劳动工具、找人帮忙、电话联系别人等各种办法。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尝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培智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生活的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在“动”中感觉生活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难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适应的提高。必须针对培智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单调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都能够动起来。语文课上,不一定非要局限于写生字、读词语、讲读课文、做练习,也可以画,可以听,可以唱,可以做,可以演,这样,学生的身份从被动听课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中获得的生活经验也才更加牢固、深刻。
(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凡是没有被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对于培智学生也是如此。死记硬背本来就培智生的弱项,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培智生必须经过真正的理解,及时进行强化,充分练习巩固的过程,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去发现去比较,并把结果与同伴交流。例如,教学美丽的衣服》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漂亮衣服,并认识了一些常见衣服的名称。在巩固阶段,我让学生寻找这些衣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自己喜欢哪一件?为什么?这件衣服适合在哪个季节穿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忙着去发现,去回答。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仅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还理解了不同衣服的不同穿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五)注重家校配合,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篇10
关键词:培智儿童;开放式语文;以人为本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自主化、开放化,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传统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开放式语文课堂的内涵
何谓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
二、开放式培智语文课堂提出的重要意义
实施培智学校语文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每个弱智儿童的发展,开放式语文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并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多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开放式培智语文教学体现在内容的开放性、方法的开放性、结果的开放性上,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放式培智语文教学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三、开放式语文课堂的构建
为了有利于智障儿童主动参与,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让智障儿童体验到成功,从而开发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学习不同的语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语文,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进行开放式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正如叶圣陶先生强调: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开放式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内容,可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工作,选择与智障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使培智语文的教学内容摆脱课本的束缚,成为生活化的内容,更好地为智障学生学习知识、学会生活服务。如,在学习《家电用品》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把生活搬进课堂,删除了老教材上一些过时的电器,增加了一些紧跟时代学生常见的电器,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家电用品的用途、用法,把书本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并在今后生活中学以致用,使老师和学生一同走进生活。
(二)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入境”“体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首先根据教材设疑“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它们什么都没带,怎么能栽好树呢?”,再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小动物怎样利用自身的特点来解决种树没有工具”这一问题,让他们自由选择各自喜爱的动物角色,戴上头饰,演一演小动物的动作。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谐协作的氛围,人人都充满兴趣,互相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科学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之间都是相互开放的,我们要兼收并蓄各种教学方法之长,善于因时、因生、因情地运用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课文《学做家务》时,我的第一课时就是在厨房里上的。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想、说等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各种厨房用具,指导大家一起做家务:扫地、收拾桌子、清洗锅勺碗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他们不仅认识了厨房用具,学会了许多表述的词,还学习了做家务。
(四)重视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对智障儿童的评价只重视对结果的评价,不重视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且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智障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评价系统,既要注重语文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应当侧重两方面问题:(1)以激励为主。评价要关注到每个智障儿童的个性差异,应当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发挥激励作用。(2)多元评价。评价的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多样化,可以教师进行评价,也可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还可以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帮助智障儿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从而激发智障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
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培智学校开放式语文课堂的构建,以智障儿童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智障儿童通过多种渠道去实践、体验、创造,主动获取知识,并学会学习。培智学校老师面对教材老化的实际情况,要大胆创新,整合教材,走进生活,在教学内容上开放,教学方法上创新,建立适合智障学生的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