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篇1

关键词 医生进校园 医疗 健康宣教 现状培训 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6-03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 into the campus in Siping Community

XU Xiaolin1, GU Wen-juan1, CHEN Hua1, GE Xiaomao2

(1. Si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2; 2. Elderly Hous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project and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rategy. Method: 12 doctors who went into the campus were the objects to b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training willingness, acquirement projects, training time and results were evaluated with percentile score. Results: 94 scor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proper training time on the average. The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content was 91 scores averagely. The teaching methods satisfied with an average of 89 scores. The practicality averaged 87 scores. 91.20 % of the doctors felt to have learnt a lo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was obvious in Siping community, some of which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doctors-into-campus; treatment; health education; status quo training; strategy

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进校园医生的主要工作为:定期对学校师生开展健康教育,为学生家长提供就医指导;协同开展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对特异体质学生的关注与筛查,协同开展对常见儿童发展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研究。为学校卫生工作“1+5+X”标准化与专业化建设项目(1为健康档案;5为制度建设、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控;X为校(园)卫生工作特色项目)进行指导,并记好《医生进校园工作日志》。做好医生进校园工作,关键在进校医生。为了解进园医师的培训需求,笔者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四平社区共有16所中小学生和托幼机构,进校园医师共12名。被调查的医师中,男4人,女8;年龄特征20~岁1人,30~岁4人,40~岁2人,50~岁5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学历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见习医生1人。

1.2 方法

1.2.1 进校医生培训方法

1)首先对进校医生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2)针对需求开展的培训[1]:①营养健康与发育、青少年眼保健、儿童生长发育规律;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的预防、龋齿的防治、儿童腹痛、贫血的防治、鼻衄处理、发热儿童的处理;③日常生活卫生:远离,拒绝成瘾;食堂安全工作,幼儿膳食的合理安排;④幼儿青少年急救: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幼儿防窒息、幼儿跌伤的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⑤青少年心理卫生: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治疗、考试焦虑、考试相关的心理问题;⑥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师生沟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

3)培训方法“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在四平社区卫生中心进行,中间穿插实践活动;频率为每月1次;另外邀请专家在对口校园举办讲座、广播等,进园医师旁听学习。

1.2.2 问卷调查和评估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3部分:1)进园医师的基本信息;2)进园医师培训意愿;3)进园医师培训需求项目。问卷共20个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2月,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集中发放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进校医师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83.3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采取专业人员双人录入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进校医生对培训方式的要求

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91.67%的进校医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业务培训,8.33%的医师认为无所谓;在培训时间上,66.67%的医生选择每次培训时间在0.5~1 h,75.00%的医生认为培训频次以每月1次最为合适;在培训的方式上,66.67%的进校医生选择授课形式,25.00%的医生希望上下互动,16.67%的医生乐于进行实战演练,25.00%的医生愿意进行经验分享,16.67%的医生希望采取研讨的形式。

2.2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进园医生在工作中会碰到与院内不同的困扰,希望就此展开相关的培训。调查数据显示:75.00%的医生希望培训少年儿童营养健康与发育的相关内容;50.00%~58.00%希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培训;50.00%的医生希望对沟通技巧和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专业辅导;17.00%~25.00%的进校医生希望就青少年传染病防治、饮食卫生、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医疗服务平台的搭建等问题进行培训。

2.3 进校医生对培训的总体评价

12位进校医生对业务培训的评价共5方面内容,由参加培训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平均得分结果显示:培训的迫切性为91分;培训时间安排合适为94分;对教学内容满意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为89分,课程的实用性为87分。

2.4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对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进行综合评分,每项内容最高为100分。评分结果显示:营养健康与发育专题为71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和日常生活卫生问题为69分;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和处置为54分;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为29分;

2.5 进校医生培训获得的收益

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收获很大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及形式与进校卫生保健的实践紧密结合[2]。89.05%的进校医生表示培训长期坚持很有必要。

但培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3.00%的医师认为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逻辑性;14.02%认为是培训的组织安排不很恰当;14.07%认为是培训老师本身不了解社区卫生;71.21%认为是医生个人的问题。

3 讨论

3.1 进校医生培训效果总体不错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市政府、市教委、市卫生局和区政府相关工作要求,以“重视学校卫生,保障学生健康”为宗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医教结合、防保为主、专兼互补,加快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按照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总体目标是以“一块一专家分队”对接的方式,引进优质卫生专家资源,解决学校卫生工作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科学育儿、科学宣教的能力;以“一校(园)一医”对接方式,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保障少年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聘请部分市三级医院的儿科医学、儿童保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营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团队由12个分队组成,每个分队相对固定对接1个社区块,每月指导2次,实现“一块一专家分队”。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5~7人组成),与所在地段学校(园)进行对接。每位医生相对固定对接若干所学校(园),实现“一校(园)一医”。

由于社区医生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专业以慢性病治疗为主,因此对社区进校医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的进校医生也难以达到全部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的人员配备要求。因此加强进校医生的培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这次评估,认为培训时间合适平均为94分;教学内容满意平均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平均为89分,实用性平均为87分,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对学校卫生服务起到了很大帮助,所以这次培训的效果总体较好,达到预定的要求。

3.2 进一步完善进校医生培训的建议

3.2.1 注重转变进园医师的观念

主要转变医师的两种观念:一是基本医疗观念,从“以医疗为中心”转为“以医疗保健、宣教为中心”的观念。二是转变工作方式,从单纯凭经验进行宣教转变为科学安排进园工作,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培训中要增强医师对医生进校园理论的认识,使医师看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和力度,改变以往凭直觉与经验无计划性工作的习惯。同时,医师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培训中应加以充分利用。

3.2.2 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医生进校园工作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服务于广大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解决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环境等各方面问题。针对医师对进校园具体工作内容和安排不甚明确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培训理论应尽量贴近实践,能解决进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争取让医师在较短时间领会医师进校园的精髓,尝到用科学理论指导进园工作实践的甜头,以刺激医师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培训中,要重视医疗方法的一些细节内容,使医师对医疗、宣教工作计划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比如,为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可以对现有医疗、宣教模式进行修改,使其更符合进园医师的日常工作过程。

3.2.3 青少年心理调适和幼儿营养是培训的重点

青少年心理调适、幼儿营养和生理是进园医师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恰恰也是医师的业务弱点,所以应该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中,应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各种服务对象,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加以详细分析。可以通过实例,使医师对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培训中除了要提高医师的理论修养,还要重视医师的宣教、及沟通能力。详细阐述每一种沟通模式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增强医师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灵活选择与应用的能力。必要时,可以对现代媒体(比如多媒体计算机等)的操作方法加以专门培训。医生进校园开展培训,对校园里的保健老师提高相关医疗卫生知识有益处,老师也可接受培训,对学生健康可带来一些列好处;家长适时也可以接受社区医生的培训。

3.2.4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转变部分医师对培训的消极态度,提高医师的学习热情,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纯理论灌输的讲座式培训方法。同时,医师进校园是一项新颖、复杂、多层面的应用性很强的工作模式,医师不但要掌握相关医学理论,而且还要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实践中渗透医疗、宣教的基本内容,使医师在实践中深入领会理论的精髓,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医学原理与方法。这样,医师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比如,培训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操作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医师得到实践锻炼,又可以使医师立刻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便于医师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培训中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法,给医师提供观察、模拟和思考的机会。给医师提供医疗、宣教的正反案例,能激发医师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医师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同时,对具体的进校园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找出案例的优点和缺点,能提高医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瑶娜, 陈泽铭, 姚雪.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保健, 2009, 117(20): 828-829.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心理课

青少年期既是个人性格形成、人格完善、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转折期。自我认同的危机、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都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立足于发展性层面还是治疗性层面,都意义非凡。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心理教育形式,刚好符合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不仅能使参与者在团体互动的条件下,通过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交流,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整个团队(班集体)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我在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育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人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F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 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如“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价值拍卖”、“背后留言”等。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 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 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 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 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 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_展活动和 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急需专业与实操的指导,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书籍、活动道具、活动光盘等的支持。在此笔者推荐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包,它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手册、活动光盘,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的特点,配套光盘能够更直观地授予心理老师以渔,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即无传统的纸笔作业,也不需要期末考试,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在团体情境中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焦虑过高的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形式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所以,辅之以个别辅导和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清华出版社,2003.12

2、《积极心理学》 彼德森.群言出版社,2016.6

篇3

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担任班长。然而曾经的风光早已烟消云散,她每天都生活在矛盾和恐惧之中,一方面担心自己记录同学的违纪行为不够认真负责,被老师批评;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的言行得不到同学的认同,被同学排斥与孤立。自从班会以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同学们还给自己起了很多的外号,她曾经的骄傲和自我认同,被那次班会彻底地粉碎了。由于这种痛苦感和对同伴关系的担忧,小文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越来越不自然,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竟然和自己的理想高中失之交臂。

专家建议:很多小学、初中阶段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高中甚至大学以后,往往会暴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究其根源,竟然会追溯到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朋辈关系问题。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学校被同伴拒绝的学生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更容易辍学或参与不良行为活动,甚至犯罪,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朋辈关系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文的心理辅导,一方面要帮助她改变认知:因为当干部,所以才没考上好高中,没有好朋友;另一方面要帮助她消除对朋辈关系的恐惧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小文心理问题的起因是在青春期来临之际,感受到自己朋辈关系的严重缺失,并且在问题出现时,没有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不和谐的朋辈关系固然与小文本人的人格特点有关,同时她的初中老师对问题的简单化处理,也使小文因同辈关系引发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在问题出现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这种恐惧和猜测的情绪就不会一直干扰着小文,更不会对她的学习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了。对朋辈关系的研究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早期的研究发现,朋辈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包括心理社会适应及行为表现的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朋辈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线性关系。近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细致地考察了朋辈关系对青少年学业、行为、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

我们作为教师和父母,应该更加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同辈关系,关注学生在同龄人关系中的心理感受,帮助他们解决因此而产生的困扰,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友谊带来的焦虑案例分享:心仪(化名)是从“一模”考场直接送来的高三女生。考试开始前心仪就感觉到手冰凉,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就去了三趟洗手间。考试铃声响后还不到5分钟,她又感觉自己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她努力让自己深呼吸,可是一种可怕的濒死感出现了,眼前变得特别明亮,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监考教师把她扶出考场,给她喝了些糖水,看她血压稳定了,才送她来做考前焦虑的心理辅导。依据心仪的症状,在排除生理问题后,通过考试焦虑量表测量以及后期的沙盘观察,我判断孩子的确存在严重的考试焦虑。然而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除高考压力之外,另一个主要诱因竟然是朋辈关系,而且是同性同伴间的关系问题。随着咨询的进展,心仪向我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老师,我感觉自己很难受,每天看着别的同学三两成群,开开心心有说有笑地在一起,感觉自己就像是个透明人一样被漠视被抛弃。我自从上高中起就和小静成了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同进退,这份友谊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小静聪明上进,人也很厉害,经常保护我、照顾我。她的成绩一直比我好,我为了能配做她的好朋友,暗下决心一直不断努力。上高三以后的第一次月考,我考得特别好,当我开心地把我的分数告诉小静时,没想到她竟然一句话也没说就转身走了。后来我才知道,她这次没有考好,排名竟在我后面。我知道自己伤害了她,事后赶紧向她道歉,责怪自己光顾开心,忽略了好朋友的感受,还特地拿了妈妈的一瓶香水送给她。小静当时虽然表示替我高兴,但是我知道她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对我了。为了保住我们的友谊,再次考试时,我就没有全力以赴,小静又和我和好如初了。但是好景不长,这学期开学后的摸底考试,我不小心又考得比她好,这一次她真的翻脸了,我们现在如同陌路。这种感觉让我非常痛苦,我不想失去她的友谊,可是我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未来,您能理解吗?我妈妈安慰我说:“没有好朋友又不会掉块肉,再说她这样对你也能算朋友?至于这么难受吗?只要努力学习,成绩比她好,将来自然会找到好朋友的!”可是老师您知道吧,我宁可掉块肉,也不愿意失去好朋友啊。

分析解读:在我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清楚看到:93%的同学内心都渴望拥有和谐的朋辈关系,拥有自己的好朋友。类似心仪这样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以我的咨询案例统计,人际关系问题排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位,其中朋辈关系问题远远高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所有心理问题中占六成之多。据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不完全统计,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50%以上涉及到人际交往问题。社会焦虑和抑郁、孤独感、社交恐惧、幸福感等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同伴交往过程,遭同伴拒绝、被同伴孤立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社会焦虑和孤独感;受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则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与幸福。友谊不仅使青少年有了群体归属感,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国内研究表明,同性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母。

也正因如此,心仪才会为了友谊而辜负父母的期望,用“不重要的”学习成绩,去换取“特别重要”的友谊。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毕竟对未来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一模”又恰恰是预测高考分数的重要参考,影响着高考志愿的填报。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原本就有很大考试压力的心仪,就更加难以承受了。所以她心力交瘁,夜不能寐,不知所措。过大的心理负荷使她最后晕倒在了考场上。中学生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开心,反之也会为失去朋友而忧伤。专家建议:美国心理学家伯奈认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采取了不正确的交往态度造成的。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态度有以下四种模式:(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这是心理自卑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2)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这是表面自信实际虚弱的外强中干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3)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这是否定一切的悲观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4)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是乐观主义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所以,本案中的心仪,应该是以乐观心态,积极地行动,去赢得真正的友谊,而不应该用贬低自己去换取所谓的友谊。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理解基础上的,只有真正的友谊,才能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孤独让我寂寞案例分享:来咨询的是一个高二的男孩子,名叫向军(化名)。

咨询的内容是关于自己的情感问题。孩子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有时感觉自己是一个大骗子,在欺骗人家的感情;有时又觉得自己很伟大,甚至牺牲自己的感情,在给一个人幸福!我有时觉得我是在欺骗她的感情,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爱她;每次看着她对我说那三个字后期待的眼神,我总是觉得自己很坏、很卑鄙。可是有时又会觉得我们是有感情的,课间在一起说说话,偶尔课上有一个眼神交流,放学时拉手并肩走路的感觉也挺好的。更重要的是,当我提出分手时,她满眼的泪水让我不忍这样残忍地对待她。可是再看看她期中考试的成绩竟然下滑了20多名,您说我该怎么办啊?”

分析解读: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了解到最初向军和女孩子交朋友时,一方面是因为女孩子本身不错,加之女孩对他攻势猛烈,知道他不吃早饭,每天都给他带早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信,相信谈恋爱基本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他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定力,认为学习时可以做到什么都不想。当然也是有虚荣心在作怪:班上不如我的哥们儿都混上了女朋友,我为什么比他们差啊!其实在发生“早恋”情况的学生中,真正因为爱的情感而萌发恋爱行为的还是少数的,多数是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同步而导致的填补孤独感和异性吸引的心理需求。

研究表明,在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由于生长发育成熟以及各种能力的增长,青少年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为性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从原来只对自己和对自己身体注意,开始转移到对异性身体和异性各种情况的注意,喜欢看有爱情情节的小说和电影,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也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吸引、接近异性,对异性有强烈的依恋,这就是性的吸引感,它的表现有的是最初的性吸引,似乎对整个异性而言,没有特定对象,以后才逐渐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有的在初期也出现对异性所谓吸引、疏远并存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始悄悄注重自己的衣着、外貌,在各种身体活动中,都有意无意地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以获得异性关注的目光。

此时异往在朋辈关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向军和他的女朋友正是出于这样心理作用,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异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是青春期心理、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表现。向军的困惑恰恰表明他是一个有自制力、有责任心的男生。只要让他认清对方需要的情感是自己无法给予的,这样继续下去,对女孩子是不公平的甚至会给彼此带来更多的伤害。不能因为自己暂时的寂寞和空虚,就接纳了自己无法恢复的情感。不忍拒绝的结果,只会给爱慕的人带来更深重的痛苦,也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消耗自己的精力。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说“不”,要知道认真、谨慎、果断的拒绝,有时正是处理好同辈关系的重要方法。

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正因如此,朋辈关系也就变得越发重要。Weiss社会需求理论假设提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功能,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他列举了爱、亲密、增进自我价值等6种功能。在此基础上,Furman等人进一步指出,同伴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群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是从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既可以从朋友关系中,也可以从朋辈群体中获得;而归属感或包容感主要从一般的同伴群体中获得。Douvan和Adelson特别指出了在青少年期同伴关系中友谊的功能。他们认为,前青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友谊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它能减少青少年对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的焦虑和恐惧。Eichorn同样认为,在情绪不稳定的前青年期,友谊体验是安全感发展的催化剂。其实关于朋辈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的论述至少可以追溯到Sullivan,他曾提出友谊的功能是互相证实或共享兴趣、希冀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篇4

论文摘要:服务学习具有将社区服务与学术课程结合起来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具有明确而真实的学习目标、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学生做决定以及分析性反思四个特征。服务学习理念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启示: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活动内容与形式上要以社区为基础,训练和督导要以专业化为目标,维系和奖励要以自我满足为需要。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服务学习,学生可以在生活情景中运用知识,并从经验的反省中获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进面提供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动机,同时形成公民的责任。…简单地说,服务学习是由学校设计一些方案,通过在社区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服务性活动,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服务学习在美国相当普遍。由于服务学习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及实效性等特点,也逐渐得到了国内广大教育者的推崇。笔者认为,服务学习理念对于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在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中,服务学习被视为一种方法,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借助于参与的服务活动,该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由学生与社区一起协调,并符合社区真正需求。第二,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让学生针对服务学习中的所见所为进行思考、讨论与写作。第三,服务学习提供学生应用所学新知识到社区真实生活情景的机会。第四,服务学习将学习的教室扩大到了社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他人关心的情感。可见,服务学习是一种融合服务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服务与学习同等重要。服务学习的基本特征包括:明确而真实的学习目标;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服务者做决定;分析性反思。

服务学习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学校及社区(社会)三方面。就学生而言,服务学习可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与批判思考能力;就学校而言,服务学习可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动,使学校成为更开放、更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场所,同时学校也可从社区得到不少资源与支持;就社区而言,学生为其提供直接服务,可以给社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二、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

服务学习和志愿服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志愿服务具有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特点,Wilson指出:志愿服务组织具备较好的学习气氛,可以经常通过与他人互动及工作经验积累进行学习,志愿者在组织情境下,通过参与服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等,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这种服务学习的方式成为被别人尊重的独立个体。因此,“在服务中学习”是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的共同点。

服务学习以社区服务为平台,但不同于单纯的社区服务,是否具有课程整合和反思的要素是两者的本质区别。社区服务和志愿者行动的核心都是服务,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服务满足社区的需要,与课程没有任何正式的联系。而服务学习的核心是课程、服务与反思的结合,比社区服务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的过程。

三、“服务学习”视阈中的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服务学习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准备(preparation)、开展服务(service),反思(reflection)和最后总结(culmin~ingactivities)。[5借鉴服务学习理念,笔者认为,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应包括以下环节:规划、培训、服务、反思和评估。在具体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与理念:以学生为本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服务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服务者作决定”,因此设计服务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服务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实践。“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是“服务学生”,即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服务实践,使其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服务”,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区,向社区成员传递新理念,传播科学知识,繁荣社区文化。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服务学习的全过程。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实施行动、反思评价的环节中落实民主管理,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促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公民。首先,制定服务目标时要考虑目标范围、有效性、可行性、相容性和明确性,能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社区资源及可供的时间内顺利实现,能使不同的学生从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其次,志愿者活动的工作重点、内容、方式、方法要结合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具体特点,根据志愿者不同的个体条件、服务意向、兴趣及需要安排相应的工作,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探索的满足感,又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其他令人满意的学习经验联结在一起,产生情境类化迁移。再次,要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服务对象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在服务行动的指导作用。

(二)内容与形式:以社区为基础

“适应真实的社区需要”是服务学习的又一显著特征。服务学习在本质上是要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即学习的意义问题。对生活在特定社区中的人.社区需要就是社区中每一个人的需要。满足真实的社区需要不仅能为服务学习创造好的环境,其本身也是寻找学习意义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帮助满足真实的社区需要或帮助解决对社区重要的问题的时候,服务学习才是有效的。当服务学习被人为弄成或碰巧弄成‘做作的工作’(make一work),它就是无效的。”

当前,社区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的多元化需求都在社区汇集。这客观上为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以社区为基地,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扩大社区服务对象。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可为社区中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农村文盲、见义勇为英雄及家属、孤寡老人、残疾儿童、民工等人提供服务。二是延长社区服务时间。可以与社区、孤儿院等洽谈长期服务协议,让志愿精神代代相传,让服务对象得到长期帮助,使志愿活动更加具有社会影响力。三是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可以利用高校的智力优势,开展社区文化服务、特殊对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社区中介服务和共建服务。通过不断创新,丰富已经开展的日常生活型服务、医疗健康型服务、科技文化型服务的内容,开发法律援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环保等方面的新项目。四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优势,围绕社区居民生活的具体内容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来开展活动,确定重点,创出特色。五是创新社区服务渠道。如帮助社区建立团支部,选拔优秀大学生担任社区团支部书记,指导社区团支部开展活动等。

(三)学习与培训:以专业化为目标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服务学习经验与学术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服务学习的成效就越大。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实施服务学习的关键,也是服务学习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服务学习中的志愿者培训不但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会根据社区服务的需要,及时提供各种资格培训和课程训练,加强对志愿者服务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组织领导、快速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要达到“专业化”,应做到:一是与专业结合开展服务。如生物环保专业的学生开展“保护环境”服务活动,法律专业的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外语专业的学生开展义教等等,这样既能提高服务质量,体现专业水平,又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二是志愿者必须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基础理论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社会沟通能力培训,组织管理能力培训等。通过专家讲座、集体学习和实地考察等形式,为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理论、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提供机会。培训结束可颁发结业证书,同时请学生提建议,以便志愿者今后组织开展更加实用的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三是要具备志愿者专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服务学习是一种综合学习,除问题解决学习之外,“体验学习”占很大比例,如照顾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之类的服务学习,而情感的升华则是重要目的。全美服务学习委员会主席、参议员格伦说过:“服务学习在读、写、算3R教育之上又增加了关键的第四个R——责任(Responsibility)。”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部分,青年志愿服务学习中的反思既包括学生的反思,也包括教师的反思。学生的反思包括“我在服务中是怎样运用所学知识的”,“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我的行为、观念需要有哪些改变”等内容。教师的反思则包括”我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服务活动产生了启发,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学生是否把服务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了,如果没有,我该怎么做?”等。反思形式既有学生或教师个人的反思,也有教师组织的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反思。反思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纠正不当的行为习惯。在反思结束后要撰写日记或报告以促进提升。

(四)维系与奖励:以自我实现为需要

志愿者维系这一环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留住志愿者的问题,而要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强化他们的参与动机。因此维系就要尽可能赋予志愿者动机,使他们在从事公益服务的同时,得到心理的满足。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认为,在美国这个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却有那么多的人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志愿者也是需要利益的,当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利益,是一种高尚的利益,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寻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被人需要等。。。

奖励是服务学习的要素之一,奖励能使相关部门、学校,尤其是学生为他们所做的事感到自豪。对相关部门和学校而言,奖励能增强其推动服务学习的成就感和持续开展的决心;对学生而言,奖励能增强他们的自尊感,使他们更愿意在日后继续参与服务学习活动;对社会而言,奖励有助于社会大众了解、接纳和认可服务学习活动,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学校和青少年学生参与,有助于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