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 体会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通用技术学科的设置,技术素养目标的确立,实现了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历史性突破,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是教好通用技术课程的前提。下面是我对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几点粗浅体会。

1、高中通用技术与初中劳动技术的区别与联系。高中通用技术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劳技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基本出发点,关注技术的理解、技术使用、技术选择与技术管理,以技术设计、技术探究、技术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理解技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程的高层次目标。强调技术文化的培养,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改变了劳技课程以单一的技能培养目标、操作学习方式为主的课程理念。所以,理解提高技术素养的理念,就能理解操作学习、实践学习是手段、是学习方式,技术素养的培养是目标。当然,由于技术教育的学科特性,操作学习、实践学习、设计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设计是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技术课不能缺少的内容。体验是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学生学到的技术知识要想成为学生的技术素养,必须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感悟,学生才能领悟技术的精神。

2、思维变革与创造潜能开发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技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这是其他知识性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中,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潜能作为教学深层次的追求。教师在设计问题、设计方案、设计评价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注重启发学生多方案的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通用技术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能力是高中通用技术的高层次追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创新灵感,鼓励学生创造发明。

创造潜能的开发需要思维的变革。观念转化要解决的是世界观问题,思维变革要解决的则是方法论的问题。概括地讲,思维变革就是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变革:一是由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变革;二是由个体思维向群体思维变革;三是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变革:四是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变革。

3、技术素养与道德人文素养的统一。通用技术教育除注重技术素养的教育,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在技术的设计、评价时注意人的需求。技术是为满足人类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在技术设计中人们所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技术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人机关系是技术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因而也就容易理解道德原则是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任何技术都要遵循社会道德和伦理道德,违背了这些都要遭到社会的谴责。

4、教学中引用日常生活实例与尖端前沿科学知识的统一。技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用技术在教学中要注意引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只有体验过、经历过,活动才能开展起来、讨论才能深入,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说,教学案例选取的好不好,学生对它的兴趣的大小,是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讲授时既注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那些技术内容,又合理的、适当的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走向、新成果。注意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当代最新技术成果和技术信息。

篇2

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学科,没有材料、没有资料更无任何经验。经过了对教材的研究,发现“通用技术”与社会形势的巨大关系,与国家的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家、发明家,但有可能让下一代的一部分人成为设计家、 “ 发明家! 时势造就英雄”,“通用技术”在我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可以更容易做出成绩!就如任何一个商机都是被走在前面的商人拿到的。技术领域的设立,技术素养目标的确立,实现了课程结构的历史跨越和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突破,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对学 生 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人们逐渐醉心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富足,却忽视了科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灾难。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妥善使用、改进技术,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增强技术决策能力。

篇3

[关键词] 通用技术; 课程实施; 四种关系;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陈伟强(1964—),男,浙江武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论研究。E-mail:。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既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难点。随着课程实施在全国的深入展开,几个规律性关系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不能妥善解决,将可能偏离课程设置的宗旨,影响课程实施的成效。因此,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这几个规律性关系,将是促进课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关键。本文依据课程特征,结合实施现状,对几个规律性关系进行论述,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以期对课程实践有所帮助。

一、通用性与专业性的关系

一些教师对通用性与专业性关系迷惑不清。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开设宗旨,没有明确“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1],把基础性、通用性的基础技术教育,理解为专业技术教育;其次是被教材章节名称所迷惑,把“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误以为专业技术教育。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教师选择的教学载体不具普适意义,专业性过强,而且往往纠缠于一些技术细节,使学生思维局限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之中,造成学生无法以通用技术的视角认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例如,教材中引入“游泳池水位的控制系统设计”,要求设置成开环控制、闭环控制系统,这的确属于控制技术专业知识,但教学的实质并非是要求学生进行控制技术专业学习,而是运用这一设计载体,让学生掌握“控制”这一技术核心概念,追求的是“通过这种载体让学生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2]

当然,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对高科技产品与专业技术不能熟视无睹。作为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载体,内容要新,技术含量要高,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学素材整合,得到技术支持,让学生了解现代新技术、管理新方式、使用新方法,以便将来能更快适应社会,同时又能以先进的、专业的技术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们始终要明确的是,通用技术教育是通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在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适当关注、渗透一些新的专业技术知识,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性、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多彩,而且能解决因学习内容太抽象而使学习者失去兴趣的问题。[3]例如,课标引用“宾馆内太阳能热水装置与锅炉装置的自动切换设计”案例,设计先使用太阳能装置供应热水,当太阳能装置热量不足时,锅炉自动切换热水供应系统。利用这一设计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习控制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选择新能源、应用新能源,实现控制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能让学生掌握“控制”这一技术核心概念和技术思想方法。无疑,选用这样的专业技术实践载体,能促进学生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有效地实现了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结合。

二、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关系

篇4

关键词:普通高中 通用技术 快速成型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94-02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一个基础性技术学科成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而这些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实验的环节。

长期以来,在开展技术试验教学之前,往往需要学习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好相关科目的制图技巧。在技术试验的加工环节中,存在着材料不统一、加工难度大且严重浪费的现象;加工工具要么操作简单但精度不高,要么精度高但操作复杂,严重影响了学生设计制作的时间,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快速转化,降低了学生学习技术课程的热情。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结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解读,分析在普通高中教学阶段的教学仪器配备中列入快速成型机,旨在推进普通高中技术试验教学改革创新,实现创新意识的快速转化,完善评价体系。

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及理解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作为普通高中一个基础学习领域已成为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概念重新界定了技术课程的目标,回归了技术教育的本质,让技术课程有了质的变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其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核心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一般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总结提出了通用技术的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视野,学会和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

二、 快速成型机的原理

快速成型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先进制造技术,被认为是近20年制造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世界上流行的技术有激光固化成型、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激光层压成型、熔积成型等。

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可能使用的成型材料不同,成型原理和操作系统也可能各不相同,甚至有独有的特点,但他们基本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台“立体打印机”,即将一个复杂的三维物理实体模型离散成一系列二维层片进行叠层堆积成形,是一种降维制造的构想。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快速成型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整个成型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刀具、模具及工装卡具的情况下,快速直接地实现零件单件生产的,这个过程需要很短的时间。随着快速成型技术发展,材料的成熟和研究的深入,以熔积型、三维打印等为代表的低成本快速成型设备不断涌现,快速成型机已逐渐进入大学实验室。具体设计过程如图2-图7所示。

三、传统技术教育实验与现代技术教育实验的比较

(一 )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的比较

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方法中,往往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复杂的制图方法和规则。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及实践的积累,才能完成一项设计任务。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可通过编写程序的方式在软件中实现常用零部件模型库的建立。在设计过程中可在这个软件库中实现零部件任意调取,放在同一个设计的界面上相互组合完成整体设计;若没有理想的零部件模型,亦可通过直线、曲线、不规则线条自行设计零部件并保存,再进行后续的调用工作。组合完成的设计只需用鼠标拖拽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设计的全貌,随时调整设计的尺寸。也可通过二维到三维相互转换的功能,自动生成二维图纸坐标。这种设计方式简化了设计的流程,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提高了设计的质量。

(二)传统技术试验中设计材料的选择与现代试验中应用材料的对比

传统的技术试验教学中,往往需要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在加工前,就得对各种材料的性质有深入的了解,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亦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性,很难将合适的材料配齐。在加工处理各类材料的过程中,各种材料的性质不同,很难加工成理想的、精细的零部件,在组合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配套使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材料大量浪费的现象。现代的快速成型技术可使用统一的成型材料,将材料热熔后,一层一层打印出来。由于快速成型机打印的分辨率很高,可制作出精细的零部件,从而使各个零部件的契合度更好;也可以在软件平台上先将零部件进行整合,实现整体的打印。

(三)传统技术试验与现代技术试验教学的工艺不同

传统技术教学实验中,往往需要对提供的材料进行车、钻、铣、刨等操作。由于材料不同,使用的工具类型、强度不同,需要购置大量的操作设备,挤占有限的实验室空间,造成了建设资金上的极大浪费。多种操作技术的使用,需要具有熟练操作设备能力且持上岗证书的合格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只有经过长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在制作实物模型的过程中减少误差,保证制作的质量。这个制作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制作时间。快速成型技术是与计算机相连的,在软件中完成模型的建立,只需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实现实物模型打印的简单操作,打印机自行打印,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模型的打印,在打印完成后,做一些边边角角的处理就可打印出与设计的模型相似度很高的实物模型。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节省了大量复杂的劳动,实现了设计模型到实物模型的快速转化,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四、快速成型机应用在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介绍,并与传统的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结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解读,将快速成型机应用于普通高中教学实验,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提高实验的直觉效果,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在以往的技术实验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设计中很难完成模型的制作,只能通过想象或是画在纸上得以显现,不直观,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引入快速成型机,可实现模型的快速制作,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理解实际的模型,并在实际的模型上进行改进,从而让学生理解更深刻,激发了学生实验创作的热情。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效率,创新能力转化不断加强。以往的技术实验中,大多需要进行前期的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旧式制图方法的设计、复杂的技术加工阶段,设计一个物品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即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做出的物品也不理想。引入快速成型机后,只需将各部件在计算机软件之中相互组合,调整比例和大小等参数,就可直接点击打印成型。这样只需要很短时间就能实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使更多的创新思想能够及时展现出来。

3.有助于学生现代设计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传统技术实验教学中,学生必须遵循基础理论学习、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和各种操作工具的实际操作培训,才能加工完成设计的模型。这个过程需要漫长的学习时间,一般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整体设计制作的过程。引入快速成型技术后,可将前期的制图、后期的打印过程连接起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实现制图、模型制作,使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现代设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在使用快速成型机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使理论学习和实验验证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特别是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快速成型机,熟悉模具制造的工艺方法,并能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技术和理论问题。

五、总结

综上所述,快速成型机技术在实验教学中,有着实验效果直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技术素养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契合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目标,建议将快速成型机尽快引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发挥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戈立,顾建军.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目标的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05,(5).

[2]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教学实验关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6).

篇5

关键词:技术课程;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技术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的学习领域之一。[1]尽管普通中学开设技术类课程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且建国以来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经验,但立足于学习领域进行技术课程的设计,这还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也正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理论与实践上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试就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计所涉及的有关基本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关注中国技术教育的有识之士和广大的技术课程实施者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础性问题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正由于此,基础性是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性质。但这里的“基础”,不仅是指学习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指学生发展的基础。这里学生发展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且也包括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不仅包括学生当时发展的基础,而且也包括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不仅包括所有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而且也包括每一个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的基础。由此可见,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是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能力与个性、学科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多方面的统一体。

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同时也成为技术课程目标定位的基本依据。在我国一百多年普通中学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课程先后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的综合技术教育,有以“获取一技之长,重在普及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生产技术教育,有与学生就业相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与经济贫困条件相对应的勤工俭学式的技术教育以及以劳动为基点进行技能学习的劳动技术教育等形态。这些不同的技术课程形态,其核心是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它们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目前,技术课程所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已经与数学、科学等学科一起成为引起世界变化、塑造世界变化和应对世界变化的中心,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这样,人人拥有一定的技术素养,以适应技术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就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基础教育的使命,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方面的素质,从而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这就使得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更加凸显,且演变为它的通识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设计正是立足于这一理论基点,将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基本目标上。[2](72)这种目标定位预示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既不是专为那些将来考上大学准备就读工科专业的学生准备的,也不是专为那些将来考不取高校而要直接就业的学生准备的。它是面向包括文科、理科、艺术科、体育科等在内的所有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重在提高人在技术方面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一个学习领域。

基于对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的基础性质和技术课程目标的以上认识,普通中学技术课程设计应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核心展开,力求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2](1)这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在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同时,强调了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技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从而展示了技术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结构性要求,体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基础性的具体内涵。

强调“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等方面的目标,并不是忽视学生在技术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因为:其一,这些目标是与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同时强调的,它们之间不是排斥关系,而是共存关系,共同构成体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要求。其二,这些目标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不矛盾,且以其为基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必要基础,不仅在理论上没有游离于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之外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等,而且在课程教学中也不能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等相互对立,穿靴戴帽地讲授后者。其三,本次课程改革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是鉴于在过去和目前教育实践中这方面的一些目标往往强调得不够,或在一些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等现象,但这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四,值得说明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应更加符合当代教育理念、更贴近学生发展的本质需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绝不应仅仅局限在学科知识结构意义上,而也应该注重它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与时展需要相适应。

强调“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是否会削弱学生的操作实践,使技术课程成为一门“讲授”的课程呢?这种担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有可能存在,但应该注意避免。首先,“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技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来实现。尽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排除通过一定的理论讲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但技术课程更多地依赖于学生通过现实的技术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去实践。如“技术试验”既包括基础知识,又包含基本技能;既有动脑构思、创造等思维过程,又有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其次,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不仅不排斥“理论”,而且非常重视理论。因为当代技术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技术理论,就没有开拓创新的技术实践。同时从高中技术课程的内容定位来说,也应有更多的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技术原理的探究内容,而这些离不开一些“理论”的学习。当然,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也不能变成“纯理论”的课程。再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他们并不满足于机械的、程序性的技能操作,而是希望富有挑战意义、更有创造内涵的实践活动。最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而技术素养中不仅包含了学生使用技术和运用所学技术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包含了学生理解技术、选择和管理技术的能力,技术的人文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及一些必要的技术理论等“提高技术素养”的必要内容,不可或缺。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内容与技术实践的内在联系,不断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融为一体、有机统一。

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适应性问题

当代教育面临着适应时展的严峻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课程设置的差异。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变化,注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变化则首先在于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因此,改革和强化普通教育中的技术课程,这本身就是应对时代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新课程改革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技术课程则作为国家课程中的一个领域,出现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成为国家课程,这一方面是当代科技高速发展条件下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保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健康地发展和高质量地实施的重要举措。但具有国家课程属性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如何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条件而有效地实施,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难点。对此,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差异。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的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即使在条件相似的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在技术学习的原有基础和基本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看到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应当在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上寻求能适应不同学习条件、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设计策略和方法。

2.科学理解技术学习领域的国家课程性质。技术学习领域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与体现地方特征和学校特征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及课程实施的管理与策略上都有诸多不同。作为国家课程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适应性是立足于全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特征和教育条件,并以其为基础、为前提的适应性。尤其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设计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样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目标为核心,以体现“通用性”作为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进行的。因此,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适应性更具有一般意义,它不可以与“地方课程”意义上的适应性相混淆、相提并论。当然,作为普适性的国家课程,技术课程的实施也应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而且,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技术学习内容还可以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予以设计并实施。但应注意这些学习内容与国家课程中的技术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作为国家课程的技术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技术课程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

3.保持适度的技术学习的难度。为提高作为国家课程的技术课程的适应性,必须在课程设计中注意把握技术学习的难度,这是针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一种适应性。如信息技术部分的基础模块坚持以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工具为标准,从高中学生的经验背景和认识水平出发组织课程内容,既可以使刚刚升入高中的零起点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课程内容,又可以使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在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强化基础、拓宽视野。通用技术部分的“技术与设计1”,坚持难度适中,既可以使基础不好的学生通过可能的努力形成对“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等内容的适应性,又可以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有更高的追求,形成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优化和挑战自我的学习态度。

4.增加课程内容载体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是针对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采取的课程适应性,它需要通过对课程内容选择和安排上的技术处理来实现。如“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并不规定统一的载体、统一的制作材料,只指出明确的目标,各地区、各学校可以任选载体,可以从当地实际确定多种多样的设计对象进行设计。条件较好地区的学生可以用当地新材料、优质材料进行较为复杂的设计,条件一般地区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选用普通的木质材料、塑料材料、金属材料等开展设计活动,而条件较差地区的学生还可以选用纸质材料、布材料以及当地可能具有的竹、麻、秸秆、草等材料进行设计。即使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的制作对象,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富有成效、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适度反映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问题

时代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技术是一个浩翰的海洋、博大的世界,其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内容既有经典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即使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技术,也是浩如烟海。在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中如何基于现有的中国国情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内容,这就有一个度的把握和内容的重组问题。对此,可以一方面设置一些适度反映技术的前沿动态的模块,如“人工智能初步”“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另一方面对一些基础模块,可以在基础性内容和先进性内容的结合上根据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进行内容的重组和改造,以适度反映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如信息技术部分的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现实等,通用技术部分的现代农业技术专题等。通过对这些精选的、相对成熟的、简单实用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技术前沿进展的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激发对技术发展的追求和未来生活的向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这种眼花缭乱的变化中,人们更多地看重科学技术对人们栖居的物质世界的影响,而忽略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它对人、社会及环境正面的影响,而忽略它对人、社会及环境负面的影响。人类由此产生的“文明病”“恐惧症”“非理性行为”“价值失落”“认识坐标失衡”等现象不可小觑。人类科学技术愈进步,寻找“精神家园”的愿望愈迫切,技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愈被重视。因此,重视技术课程的人文特征,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技术课程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这不仅应在课程目标上得到体现,而且应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上得以落实。

反映当代先进技术的先进文化,使学生的技术学习能与时代同步,这是技术课程所追求的理想之一。但由于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纳入课程内容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师资条件的支撑,因此,先进技术与先进文化走进课程内容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并不妨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尽可能地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技术及其文化。技术课程设计应当引导教师充分关注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包括与技术课程实施相联系的一些信息,如对于诸如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版本升级和技术更新,通用技术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升级、电子控制技术所应用的电子工作平台的翻新等情况,都应及时把握,并尽可能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教学。即使是条件有限的学校也可通过专题讲座或发放阅读材料等形式将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以使其近距离地感受当代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变化。

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中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问题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技术学习领域是由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方面内容组成。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成为技术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两个基本单位。

信息技术是当代技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并给人类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新技术,是目前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体现时展特征的技术,它对学生掌握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基本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发展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是学生改善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更新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和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寻常巷陌、走入千家万户。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末期已有一些先进国家在普通中学的技术类课程中增设信息技术科目或项目。如英国在1988年将“设计与技术”列为中小学5~16岁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1999年又增设“信息与通信技术”。[3]日本也在新世纪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增加了“信息A”“信息B”“信息C”的选修课。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一场潜在的革命。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诸多作用将同样适用于技术课程本身。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技术学习可以在更为广泛和有效地获取技术信息、理解技术原理、进行技术探究、学会技术设计、参与技术创造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因其技术的特殊性而成为普通高中技术领域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而且可以贯穿于技术设计、农业技术、医疗技术、建筑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机械与制造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等课程内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试验等将会使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时代意义。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正有待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能力亟需增强的形势下,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在我国普通高中的技术领域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既符合时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国情。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这里所谓“信息技术之外的”,主要是在课程内容上的一种区分和界定,并不是说通用技术就不涉及信息技术内容或者是信息技术仅限于课程设计的一个必要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相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它不仅与通用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虚拟技术试验,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机器人制作”等内容上的紧密联系,而且与技术领域外的一些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以及艺术等都有一定的课程内容上的联系。所谓“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通用性”“通识性”的进一步确认,旨在表明它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区别,同时也是对课程性质的一种回应。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的要求。对于通用技术这种课程意义的设计,在国际上也不鲜见。如加拿大一些州就设有“general technology”课程,澳大利亚也有“distant technology”的提法。在技术学习领域设立通用技术课程,一方面体现了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当前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所采取的课程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技术学习领域的两大基本内容,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在课程属性上都姓“技”,都是以“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没有“技术”本体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由此而引发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技术文化”等技术类课程因子的存在,从而也就不存在作为技术学习领域中技术类课程的属性。其次,在课程价值上都体现了技术学习领域的共同价值。如在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科学而负责任地选择和运用技术以及积极地探究技术所蕴涵的思想方法和社会文化、参与技术的创新实践等方面具有相通的价值,同时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终身发展也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再次,在课程实施上也有诸多共同的特点,如都基于一定的物质设备、技术工具,都有一定的项目任务和问题解决对象,学习过程都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等。因此,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通用技术的课程设计,都应具有技术领域的视野和意识,都应当立足于技术领域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价值,都应注重相互的有机联系,以形成一个和谐的课程结构的整体。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也有着各自具有个性的一面。如信息技术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为主要对象的技术,从它对学生的作用来看,除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方面的一般目标外,它还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独特功能,且这种功能不是其他课程所能代替的。信息素养也是当代人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个未来公民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在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础上还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且这两方面的目标在作为技术领域课程内容之一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还应当得到有机统一。

五、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

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与科学课程的联系最为紧密。从技术与科学的起源看,技术早于科学的产生,并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技术与科学的区别看,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其本质是发现,研究手段主要是科学实验;而技术的目的在于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其本质是发明,研究手段主要是技术试验;从技术与科学的联系看,科学的发展为技术的进步提供原理和理论基础,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到技术与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艺术等学科的联系,并在注重各学科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的同时,更要注重新的知识的综合建构和综合学习。

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信息技术部分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学科中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在所有的课程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设计既应注重体现信息技术独特追求的内容模块的学习,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既应注意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学好、学活信息技术部分的内容,并理解数学、物理等学科对信息技术产生、发展和变化所起的作用,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广泛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的客观认识。

通用技术的课程内容涉及学科较多,涉及面较广。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中的设计、测试和优化,“技术与设计2”中的“结构与设计”主题,“现代农业技术”中的“营养与饲料”专题以及“简易机器人制作”“建筑及其设计”等模块内容与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电子控制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等模块与物理学科的一些知识有着重要的联系,“现代农业技术”模块与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则有着共同的科学基础,等等。各个模块的设计应注意研究这些知识的联系,应当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序列、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特点和水平,以提高通用技术各模块内容教学的有效性。

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针对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存的局面,如何在普通高中处理好技术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课程设计的问题,同时也是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摸索的问题。

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计中,应当注意以下的一些基本思想。

其一,作为国家课程的技术课程以普通高中的基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通用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为基本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在内容的安排和具体教学中应注重技术与职业的关系,强调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对职业认识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其二,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设置职业技术项目。

其三,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根据情况结合“绿色证书教育”进行与职业相联系的农业技术教育。有条件的城市普通中学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学生通过选学农业技术课程或职业技术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这些学习经历及所获得的相应的证书,可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其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与职业技术学校的技术教育应加强互动,应加强与当地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等学校的联系,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使普通高中的学生也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

从近些年一些国家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中,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统合成综合高中的趋势看,普通高中强化技术课程,形成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技术学习内容上的统整和学习资源上的共享机制,这将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普通中学学校特色的重建。

如同课程改革没有“绝对的终点”一样,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设计也总是处于一个“过程”之中。我们应当着眼于课程改革的宏观趋势,立足于课程改革的“最近发展区”,不断研究和探索技术教育规律,注重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践的互动作用,努力使我国的技术课程在学生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职校;高中;通用技术资源;开发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将“通用技术”增设为学习领域之一至今已近十二年。作为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的课程,技术实践是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重要形式和主要内容。但是,相关实践设备和资源的缺乏不但限制了课程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实施,制约了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而职业学校在通用技术教学方面具备良好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借助职校的平台与资源,开展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包含了对于技术的理解、使用、管理、评价等多种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高中生毕业后可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并发展为专家型人才,也有可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发展成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大力扶持,加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提升高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素养,对其今后的择校和就业均有一定的帮助。而职业教育是面向岗位的教育,职业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职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

2.师资配备方面

高中与职校在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配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通常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实践能力及操作经验相对较少,多数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与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高素质的职校教师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经验方面体现出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大,也进一步增强了职校教师在技术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

鉴于以上现状,认为强化职校与高中在通用技术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使高中教师与职校教师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对此,可组织高中生进入职业中学进行一至两周的通用技术能力培训,或者请职业学校的老师到高中讲课,以弥补高中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3.教学设备方面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高中校长、领导及各科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度逐渐提高。但高考对高中师生带来的压力仍然是巨大的,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很少有高中校长或相关学校领导对通用技术教学设备的引进投入足够的重视,因而对相关设备的引进投入经费甚少,许多高中学校根本不具备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的条件。

而相反的,职校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教学设备是其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基础,因而职校往往具备丰富的技术教学设备。因而借助职校设备资源,进行高中生通用技术实践能力培训有着较强的必要性。

4.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方面

高中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完成高中学业的重要基础,对高中学生来说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相对职校学生来说,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高考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因而面对学习的态度往往更勤奋,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管理和调整。且高中生通常十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且掌握着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但与此同时,高中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生活经验,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而职业学校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多面向岗位和专业,学习任务相对高中生较为轻松,因而职校学生往往表现出较为随性和散漫的学习态度,导致其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与此同时,职校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更为丰富,接受的技能教育更为系统,因而常常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果能将职业学校学生和高中生的双方优势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呈现理论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趋势,对高中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提高,并且通过高中学生在职业学校的短期培训可以在习惯和素质培养方面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5.课程时间安排方面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结构的变化和选修课的增加,要求教师从自身的能力出发,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多选择本学科的有关模块进行学习。高中必修课程可以有如下几种排课方法:采用每周2学时、占用4个学段的方法排课;采用每周4学时、分别占用1个学段的方法排课。而通用技术课程由于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如果采用普通必修课程的排课方法容易降低教学效率。因而建议采用连课的方式,组织高中生进入职校集中学习一到二周,多工种、全方位地学习通用技术,以扩大其对通用技术的接受面,并通过连续性的实践培训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

6.总结

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让职业教育为国家不断创造人才红利”。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平台和资源,也是职业教育为国家人才培养事业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规定,该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借助职业学校在技术素养培养和操作教学方面的经验与资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郭金虎.新课程理念下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38-40.

[2] 齐中琪.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3(9):77-79.

[3] 易晓敏.支架式教学在通用技术理论型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6):59-60.

篇7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强调学生在课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全员参与。因此,实践活动对于成功开设这门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通用技术课堂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是对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要求。

1 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为保证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配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必备、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的仪器、工具、设施、资源以及防护用具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技术专用教室(技术试验室)和技术教育中心等技术教学基地的建设。”

打造实践环境 为顺利高效地开展通用技术实践教学,笔者所在学校装备了6个教室,包括通用技术准备室、设计室、制作室。每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接入了互联网,以方便网络资源的学习与共享。其次,安装符合规范的操作台,并固定安装台虎钳等必要设施。第三,配置工具橱、工具台。对于一些公用的、稍大型的设备,如微型机床、曲线锯等可以摆放在工具台上;诸如手电钻、手电锯等对于平放有一定要求的设备则挂在橱柜里,方便取放。第四,完善试验室规章制度。在学校墙壁、走廊或专栏等地方,明确规范了一些设备的使用规程、安全操作流程等,全面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装备演示仪器 对于一些“控制”“系统”等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模型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对操作的参与性以及技术情感的培养。除了有可供教师操作、演示的仪器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装、分析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受力特点、工作模式等。

配置工具及相关设施 配备整套木工、金工、电工等工具,这些工具学生动手操作时常用到,其规格必须符合安全使用规范。

除此之外,为开设部分选修课程,学校应根据选修课程的需要,配置相应设备、零部件等。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开设了简易机器人制作、汽车驾驶与保养等选修课程,相应就要配置所需设备,如机器人组装模型、汽车模拟驾驶机、激光切割机等,并根据实际需要,制订了完整的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方案,包括长远的试验室建设规划。

2 师资队伍建设

如皋市通用技术教育实验学校作为多校合并后的新开办学校,专职教师来自多个学科,大部分教师来自计算机、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且以前从未从事过通用技术相关教学。为了适应通用技术课程需要,需要从教学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等多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为此,学校从一开始就对教师进行了5个层次的培训,分别是校本培训、操作培训、外出培训、外聘专家上门培训以及网络培训,提升通用技术的理论信息素养、提高技能教法等专项技能。务求人人懂得通用技术的核心教学理念、务求人人了解或掌握技术领域的最新信息,务求人人会上课个个懂管理,务求每个教师都能成为通用技术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结合现职教师的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在必修、选修及知识教学、实践操作等方面,通过鼓励个人自学、组织教师教研、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等方式,培育教师的教研能力。

教师队伍的转变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不断学习,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与学科相关的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制作、技术评价等原理性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同时,坚持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除草机。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学资源开发

通用技术课程通用性与广泛性的特性,决定了通用技术的课程资源要贴近生活,要将教学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开发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资源开发 校园作为学生教育的场所,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从校园建筑的结构设计到内部设施的布局与摆放,从教师日常教学仪器到学生日常学习用品,都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联系教材,组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学会用技术的思维进行思考。

校外资源开发 校外资源包括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联系也最为密切的地方。从家庭的装修风格到家庭生活方式,从饮食到服装,都离不开“技术与设计”,以家庭信息作为教学资源最易引起学生共鸣。例如,通过对洗衣机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控制的工作过程,以电视机的更新换代讲解技术的创新性。同样社会资源也可以为通用技术实践教学所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名胜古迹、农村中的乡镇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等,都是可以进行开发和充分利用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4 精心设计项目教学

以教学案例为牵引 案例教学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具体,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还原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进而从“个案”推知“一般”,将实践内化为理论。

以项目教学为主导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引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写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进而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教师可以设计整合一些贯穿多个教师知识点的主体实践教学活动,让设计、分析、制作、试验、评价、优化融合到一个项目中,把一个复杂的活动分解到多个教学环节中。这样,学生对项目更熟悉,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对知识、技能的巩固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33.

[2]李白燕,刘琼发.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探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8):47-49.

[3]仲涛.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功能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128-129.

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6-01

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眼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机整合,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呢?对于这个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教师教学形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内容的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例如在通用技术《稳固结构的探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永不沉没的船”视频入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勇敢地动手实践,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的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2.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包括图表、图片、动画等),制作课件,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清楚地讲解结构,形象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生学习模式的整合

网络信息化教育最大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内容选择可以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图文音像趣味化等,减少了理性知识的认知难度,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习模式进行整合这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信息技术作为交流与表达的工具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通用技术论坛、综合活动BBS等,可以让每个学生上传作业、综合活动报告,通过网络观摩与学习,让师生通过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也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学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利用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工具,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发帖等形式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使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有关学习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

《通用技术》有很多重点、难点内容及各种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答案,获取有关通用技术的专业知识,达到对通用技术知识的内化。如有关专利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利用因特网去搜索有关知识及答案,获取有关专利方面的专业知识。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学生的综合活动及社会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社会调查及搜集素材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因特网去了解和搜集有关知识与素材,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及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如让学生上网搜索“多功能手电筒”有关知识,然后填写“调查与记录”表,从而使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要从通用技术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学科性质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学科的性质,不能盲目的滥用。

3.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发挥计算机的长处,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通用技术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平台和理想的教学环境,把传统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篇9

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科 冯穗文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在国家尚未颁布通用技术试验室实施方案的情况下,就如何建设通用技术试验室,为上好通用技术课服务,作了实践上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通用技术 试验室 建设 实践 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因此,建设能实现课程目标的技术试验室对于上好技术试验课尤为重要。我在3年多时间,共教了4届的通用技术课,亲手设计、建设学校通用技术试验室,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通用技术试验课。以下是粗浅的回顾与反思。

一、建立通用技术试验室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关键 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立足于实践的一门课程。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产生是一个“物化”的过程,而技术试验是技术的核心过程。因此,技术试验也应该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部分。 《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既可以说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思想政治、工程、机械、建筑等等的综合;也可以说是文科、理科和工科的综合。我们知道,教学手段“就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就不能存在。”要避免过去那种黑板上种田、黑板上开机器的怪事。技术试验这一教学手段对于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立,对于帮助学生感受技术活动的基本过程、了解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与作用。 如果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技术试验就难以顺利进行;如果没有技术试验,通用技术课程就难以顺利开展。可以说,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立是上好《通用技术》课程的关键。 二、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设原则和特点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才能。为了在高中顺利地开展《通用技术》课程,需要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技术试验室。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具,这是开展正常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应该有通用性。基于目前我国中学的实际,同一个试验室可以开展金工、木工、电子等多项试验,做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试验室的座位应配备电源,室内还应有水源等。 其次,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应有利于学生交流与合作。我们把通用技术试验室设计成分组学习的形式。可以8个同学一张大桌,也可以3、4个同学一组。在技术试验过程中,有利于同学们分工合作、探究沟通、交流评价,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第三,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要有利于技术素养的培养。我为我校通用技术科制定的学科教学理念是“学做互促、手脑并用、技术育人”。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体验通用技术的设计过程,领悟技术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技术试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技术试验室的设备要满足50多学生同时运作,要满足必修课绝大多数的试验能进行。我校的通用技术试验室使用面积220平方米,同时容纳160名学生进行试验。 第四,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指出: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因此,在选择试验项目的时候,要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例如,我们选择了机械传动装置的组合,微型木工机械的使用、万能铁的组合、传感器性能实验仪的使用等,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可以完成试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五,实行资源共享。在开始阶段,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室进行技术试验课。例如,在化学实验室进行环保纸的制作、蜡烛的制作、肥皂的制作等。在物理实验室进行结构试验、承重试验、冲击试验、电子方面的试验、电工方面的试验等。在生物试验室进行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试验等。在信息技术室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家居图的设计、运动会决赛日程表设计等。在劳动技术室进行金工、木工制作的试验等。在科技实验室进行机械人试验、电动汽车模型是设计与制作试验等。有的时候,兄弟学校之间部分的仪器、设备也是可以互相借用的。 第六、要特别重视安全问题。在硬件建设方面,要选用坚固的木材作桌面;要选用合格的电器;要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如沙桶、泡沫灭火器;要配备外伤简单急救药箱;要选用安全系数高的仪器设备,我校购置的仪器、设备大多数使用电压12V的,学生大规模使用时,相对安全。 第七、设置专门的学生作业展览柜。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评价,会起激励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也为学校和学科留下优秀作品。 我校通用技术试验室设备、仪器如下表: 试 验 室 设 备 、仪 器 对应教学模块章节 电脑教学平台套;实物投影仪1台;学生工作台160位; 必修1、2及选修所有章节 实用拐杖3件套2套;多功能拐杖试验套件12套; 必修1第2章 组合性设计实例箱2套; 必修1第2章 机械制图模型3套; 必修1第2章 汽车传动系统、柴油内燃机、汽油内燃机、离心式抽水机模型各1台 必修1第1章 必修2第3章 选修7 大型车床1台;铝合金精密车床1台;铝合金精密铣床1台 必修1第1、3章 小型数显车床2台;数显铣床3台;数显钻床1台; 必修1第4章 微型锯床18台;磨床6台;锣床15台;钻床6台;手持磨床4台; 必修1第4章 分度钻床1台;专业组合机床1套(可组成8台微型机床); 必修1第1、4章 充电式手电钻7台;木工手提式电动曲线锯2把;砂轮机2台; 必修1第4章 木工板锯20把;木工工作凳12张;热熔枪24把; 必修1第4章 桥梁承重试验装置2套;万能铁套件6套; 必修2第1章 水箱水位自动控制模型6套;升旗试验装置6套; 必修2第3、4章 流程试验(机械传动)套件6套; 必修2第2章 传感器性能实验仪6套;电烙铁28套;多用电表12台; 必修2第4章 选修1 活动广告牌试验模型6套; 必修1第3章 必修2第4章 微型桌虎钳24只;大虎钳6只; 必修1、2各章 工具箱28套(计有什锦锉刀10支、钢直尺300mm、角尺、250克铁锤、10支装组合螺丝刀、活动扳手、可折式手锯、尖嘴钳、木锉、圆扳牙架及扳牙、丝锥扳手及丝锥、样冲、梯形切割刀等) 必修1、2各章 选修1各章

三、通用技术试验室要为技术试验服务 什么是技术试验?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的活动。技术试验在技术活动中,不仅是对技术成功与否的验证、更是发现问题、研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我们在建设通用技术试验室的时候,既要考虑符合教学大纲,又要与教材匹配。例如,广东科技版教材提出“强度试验”、“加载模拟试验”、“撞击试验”、承载试验”、“模拟试验”等等试验方式。在通用技术试验室都可以进行。 技术试验课在教学中三维目标体现的是:在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技术试验课是《通用技术》重要的教学手段。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技术试验课,学生有三分之一的课是在通用技术试验室上的。我始终把学生坚持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 我校开设的技术试验课如下表: 课 程 名 称 可 选 择 的 试 验 项 目 必修1 第1 章 技术及其性质 商标设计、学校体育科技艺术节徽设计 第2 章 设计的基础 1、机械制图、2、多功能拐杖的组合 第3 章 怎样进行设计 1、信息收集整理;2、小发明、小创造 第4 章 设计的实现—制作 1、木模型的制作;2、小发明的制作 第5 章 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考试)相框的制作 必修2 第1 章 结构与设计 1、万能铁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结构 ;2、纸桥制作 第2 章 流程与设计 1、制作再生纸;2、陶艺制作 第3 章 系统与设计 设计并装拼传动装置 第4 章 控制与设计 1、升旗系统研究;2、水塔系统的研究

在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制定各种的管理制度,以保证通用技术试验室的正常运作。我们制定了《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试验室使用守则》、《广州市南武中学教师通用技术试验课登记表》、《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试验课学生情况记录册》、《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试验室耗材使用登记表》等等。配合技术试验课的还有《模型的制作成绩评定表》、《技术试验报告》等等。我们还使用广州市通用技术教研会提供的《广州市通用技术学分认定表》等,使通用技术课程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我起草制定的《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试验室使用守则》如下: 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试验室守则 一、按时进入试验室,到编定位置就坐,遵守纪律,保持安静,不准喧哗。 二、试验前要先检查工具、机械设备是否齐全,若有缺损,要求补齐更换后再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如有损坏要及时报告,等候处理。 三、在试验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解试验目的要求和所用工具、机械的性能,弄清试验步骤。 四、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人人动手动脑,按试验步骤进行,做到细心观察,真实记录试验数据,按时完成试验和试验报告。 五、试验过程中,注意按教师或试验员要求,注意安全用电,安全使用工具和机械设备。 六、试验完毕,应将工具、机械设备整理好,把杂物清理干净,经教师或试验室人员检查后,方能离开。 七、爱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和材料。凡是违反试验操作规程,损坏工具及机械设备,拿走工具和材料者,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赔偿和纪律处分。 耗材的使用和管理是通用技术试验室特殊的工作环节。于是,我起草制定了《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试验室耗材使用登记表》,如下: 广州市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试验室耗材使用登记表 课题: 上课时间: 材 料 名 称 单位 数量 总领料人签名 执教老师: 领料时间: 使用者对耗材的意见: 使用者签名: 回 应:

四、教学成果受到专家、同行和多家媒体的好评 我校通用技术实验室的成功建设,有力地推动我校的通用技术教学,教学成果受到专家、同行和多家媒体的好评。 2007年12月,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来我校评估。主评的专家检查通用技术试验室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主动邀请同组的另外2位专家一起来听我的技术试验课“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作为学校推荐课,这一节课专家评为“优秀课”。评估组最后的意见是:南武中学通用技术科的实验室是广东省最实用,配备最好,利用率最高的实验室。分数应该是全省最高的。 2007学年下学期,我参加由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广州市通用技术教研会举办的广州市通用技术“技术试验”教学评比活动。经过现场70多位一线教师和专业评委打分,我以最高分获得一等奖。这一节“探索结构”,首先是在我校通用技术试验室进行的,同学们在学习了有关结构的理论知识后,用“万能铁”设计并制作出简单的结构小件,在制作的过程中分别做承重试验、冲击试验等,同时做好试验数据的记录、整理,最后写出“试验报告”。 2007学年下学期,海珠区通用技术教研活动,在我校通用技术试验室进行,我执教了区公开课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这一节课,使学生亲身体验技术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了技术素养,获得同行好评。 2008年5月7日,《南方都市报》以《女生玩电锯 车床进课堂 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课让学生“玩真的”》为题报道:“昨天,记者与南武中学的同学们一起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通用技术试验课。”、“50多名学生分成十几个合作小组,分别操作锯床、车床、磨床、钻床等微型木工机械,加工出各个零件,又装配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飞机、袋鼠、海豹、奶牛等各式各样的小物件。部分学生动作显得有些生硬,但仍然一脸兴奋,忙得不亦乐乎。经过用颜料涂色加工,一个个《椰林树影》、《海洋一家亲》等生动的主题模型小品诞生了。”、“冯老师说:通用技术课程不同于那种掌握单门技术的劳动技术课,劳动课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通用技术则强调知识技能的迁移性,培养的是一种素养。”…… 同日,《信息时报》以《高中女生爱上“动手”课 通用技术课深受欢迎》为题写道:“用8根圆珠笔夹成相架,操起电锯锯出袋鼠、飞机模型,装嵌齿轮插上电就是一部简易风车……中学生上课不再闷闷不乐地坐在堂上听讲,而是兴致怏然地摆弄起小玩意发挥“小宇宙”搞创作。这是记者在南武中学高二级通用技术课看到的情景。”、“身在试验省区的广州市南武中学,配备了专职老师,成立通用技术科组,并且购置了20多万的实验机械设备,才真正得以顺利推行课程。” …… 这是广东的媒体第一次对通用技术课程大幅的正面报道,这对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8年5月14日,利用我校开放日时间,我主动邀请市的老师到本校进行“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与试验课的回顾和反思”教学研讨活动。广州市通用技术教研会副会长王颖逾、越秀区教研员冯颖、广州市通用技术“技术试验”教学评比活动获奖者王栩(育才中学)、邝小莹(76中)、李婷(番禺东涌中学)等老师参加。他们对我校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设给予较高的评价。 2008 年5月27日,国家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标组成员、《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粤教版)副主编、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付杰老师专程到我校通用技术试验室调研。他对我校封校长说:“早就听说南武中学通用技术课搞得好,今天来看,真的是不错。”我向付杰老师表示,利用南武中学试验室的优势,可以打造成省市通用技术老师的培训基地。 五、我们的反思 我在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 反思之一,抓住学校领导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我校在新课程实施的第二年起,即配备了1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后来又成立了通用技术科。经过我们努力争取,2008年9月将是2位专职教师和0.5位实验员的格局。我校通用技术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反映了校领导对新课程认识的必然过程。在通用技术课还没有列入高考范围的形势下,学校领导对新课程的态度是关键。 反思之二,通用技术老师要提高素质,进入角色,要把通用技术作为自己长期从事的专业。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当有兴奋点。广东省教育厅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组专家说我们科组老师“很有激情”。没有教师激情的投入,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走出去,请进来,多操练。参加广州市教研室和通用技术教研会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我每次参加都受益匪浅。 反思之三,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设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进。2006年底,我校的通用技术试验室仅是原来的金工和木工课室。于是,我在学校的仓库找来生物实验室淘汰的学生桌椅、科技室淘汰的玻璃展示柜、物理实验室淘汰的仪器(如汽油内燃机机、柴油内燃机机、汽车传动系统等),教师办公室淘汰的铁皮柜,搬到220平方米的新课室。学校领导看到我的积极性,批准了我的申请方案,于2007年中投入29万元,添置各种仪器和设备。今天,我们才“过上好日子”。 反思之四,政府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通用技术试验室的建设方案,出版通用技术试验课的教材。结束无政府状态,使通用技术课程健康地发展。当然,我们不能“等、靠、要”,要有创造性的劳动,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通用技术新课程,不紧是专家的产物,而且是全体通用技术老师共同的创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技术课程标准研修(通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三策.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谢千秋,王锭城.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5〕黄宪,袁达人,等.行动与创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有效教学 内涵 基本措施

福建省于2006年开始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这几年当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学上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积极性等。我从事通用技术教学多年,每年都为如何提高通用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烦恼。现在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新课改一直在强调有效教学这个理念,因此,我将有效教学理念应用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产生至今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是双向的,有教师也有学生,不能仅仅考虑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自身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追求的是教学相长,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通用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它实践性非常强,技术素养和思想方法是整个课程最核心的部分。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内涵如下。

1.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

部分学生学习非常被动,而且没什么兴趣,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学科自身的特点,非常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索,因此通用技术课程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上课时,是带着愉悦的心情来的,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能一起探索不清楚的问题,上课时乐于跟着老师一起思考问题,提出有自己见解的东西,乐于把自己的一些新想法用身边简单的材料展示给大家,能真正地参与课堂。课外能利用空余时间探索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等等。这是通用技术课程追求的有效教学,即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提高成绩。

2.学生能获得比较全面而且可持续的发展。

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习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法,提高技术素养,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并且,教师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眼前的发展,而应考虑学生终身的发展,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这才是教育所应该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否则,教学就是无效的。

3.教学层次较高。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非常大。他认为,人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里面,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的,而在最近发展水平里面,学生需要一定的指导才能完成任务,这个时候任务就处于最近发展区。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先弄清楚,你所准备的知识内容处于学生的哪种发展水平,如果处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会了,你还继续教授,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非常注意知识内容的选择,尽量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选择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然后在教学中不断把不会的变成会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才有用,学生才能不断地发展,教学也才能处于较高的层次。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专业化成长。

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发展,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发展,现在教学追求的是“教学相长”,而不仅仅是教促进学。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实践,首先教师要有实践能力,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后如果能及时反思,写一些反思的小文章并加以创新,专业化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要发展自己,否则教师就落伍了。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长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体现。

二、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措施

有效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理念,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措施,因此有效教学的措施不可能非常具体化,它仅仅是一种指导思想。

1.教学目标清晰。

新课改非常强调三维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能割裂开来。通用技术课程当中,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非常清晰,教师除了挖掘知识、技能的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这个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还要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现在的教学,知识、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东西只要智力正常的人,就能掌握,但是思维、价值观等比较深层次的东西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非常明确这堂课的三维目标,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再根据目标选择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比如,在上《设计的一般原则》这堂课时,备课时就要想到怎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等内容。在上《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这堂课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懂得勇于探索外,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非常清晰、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大前提之一。

2.教学内容具体,有学科特色。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比如课本里面每章节的案例非常多,再加上网上的资源、生活中的资源,等等,资源多少不是问题,而是怎样选择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非常慎重地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不能解决但又很关键的教学内容,使得每堂课都有中心、有重点,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有所收获。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学科特点的资源来进行教学。

3.创建多元的学习环境。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现在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室。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环境,对于通用技术学科来说,这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来扩展学生的学习环境。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周边的情况来分析,比如,在莆田仙游,有很多红木家具厂,在教学技术与设计2中的《流程与设计》这一章节的时候,有机会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指导学生流程在生产生活中怎样具体应用。

其次,可以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提供更丰富的网上学习环境。比如,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尤其虚拟实验室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通用技术学科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很多实验没办法在现实中完成,就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来进行,提供真实的模拟,不过受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目前的虚拟实验室只在小范围里使用,比如物理实验等。目前有个虚拟软件,虚拟试验场(VPG)能进行有关整车系统全部试验项目仿真,这个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虚拟实验室虽然目前没办法完全实现,但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目前的热门问题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的一个改革方向。

总之,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多元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4.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

通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用网络探究、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很适合通用技术课程。当然,要具体内容具体选择,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设计的时候还要尽可能采用分层次的方式,比如分层次提问、分层次任务、分层次作业,等等,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机会,让大家都有学会的机会。

在教学当中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比如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开展辩论、讨论等活动,还可以开设课外兴趣小组,举办科技节活动,等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5.教师要不断地反思。

教师要在教学后也能获得专业化成长,就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每节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写点东西,做些总结。

给自己定计划,每周看点东西,写点东西,然后坚持几年,自身肯定会有所发展。

三、结语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实践中面临很多问题,我从新课改理念出发,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促进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措施,希望对通用技术任教教师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1.

[2]李洪山.国内有效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概述[EB/OL].http://res.省略/content/7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