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专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专业教学 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陕西的紫阳县,人们能够看到,在2007年紫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正规在线学生就已经突破了五百人,其中大约半数是就读计算机专业的,而且不包含就读信息、电子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只有1%选择继续深造,进入更高等级的学府学习。其余的99%大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在这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真正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非常少,大约只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总数的10%。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目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前几年异常火热,近几年却有冷却的趋势。从目前中职在校生的总人数,以及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的对比中,人们能够发现中职技术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偏低。经分析发现中职计算机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课程知识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很清楚地介绍主板的功能是什么、处理器如何提高效率,对于计算机组成结构有着很清楚的认识和概念,但是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却对着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一筹莫展,完全不知道如何进行电脑组装,这些都表明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低于理论知识水平。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计算机的课程,但大多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详细地了解专业知识。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顾埋头苦学专业知识,或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和娱乐,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忽视了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难以真正提高。

1.2师资不足,专业培养方向模糊。

在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历史较短,加上部分计算机教师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而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多来自前些年甚至一些不成熟的计算机理论书籍,因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显得相对陈旧,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而且,在大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本身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对于计算机行业的深入了解,只能够在计算机课堂上按照书本的步骤进行复制,使得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广泛性太强,没能切实提高学生水平。

1.3课程设置不佳。

师资力量和培养方向决定了课程设置。有些学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甚至存在因人开课的现象,指的是学校根本不对现代化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调研,任教的教师会什么技术就开设相应的课程,毫无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没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计算机课程的规划上也是一片混乱,什么技术什么知识流行就开设相应的课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于各门各科有着最初的了解,却不能够继续深入地学习,泛而不精是学习过程中的大忌。而且,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重设置失常,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对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但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硬件并未达到相应的条件,在这种状况下仓促开设计算机专业,大量的学生进入学校就读,但是学校并没有配置足够标准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满足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需求,使得计算机教学仅限于纸上谈兵,缺少具体的实践锻炼,通过理论与实训课的非合理设置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就必然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路径

要解决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所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学校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人才是偏应用型的人才,不能够受到传统的升学率、以成绩评价人观念的影响,在计算机教学中真正使得课程教学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上。中职院校应当专注于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具备一定水准的技术能力,学习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术,将来为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增添一臂之力。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劳动者。

2.1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明确计算机课程的培养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设置。此外,还要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校级交流,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2.3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

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和企业的互动,建立学生实训教育基地,这样做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培养真正有用的技术人才,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步入社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对本企业的在岗工人进行培训,从而达到企业学校双赢的局面。

3.结语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给计算机的应用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中职教学在培养初级软件人才、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等方面抓住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对计算机教程进行仔细精细的规划和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认清市场的现实需求,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勇,张如云.高职计算机课堂教育焕发新活力[J]扬州大学,2005,3.

篇2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改进的引力模型;服务贸易成本;OECD国家;政策性涵义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11-0026-07 收稿日期:2011-04-29 一、引言

篇4

虽然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对体育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使得体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对体育经济发展的研究变得更具有意义,本文将对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体育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结果,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体育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体育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飞速的必然结果。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取得了显著地效果,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进步。虽然体育与经济的融合出现的较晚,但发展确实十分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领域不断延伸,体育用品,体育项目,体育健身娱乐等行业发展红火,全国各地的体育馆,健身房遍地开花,而且一些体育竞赛的表演项目越来越受人民的青睐。据数据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体育经济每年的增长幅度都会超过15%,以健身娱乐,体育表演项目,体育服务等行业为主的体育产业性经济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超过2万多家。体育产业覆盖面非常广,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每年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大约有1000多万,其中包括直接的就业机会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此外每年也会提供近100多亿的家庭收入,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到,单是2008年我国体育经济所实现的增值为1500百多亿,占2008年GDP的0.5%,我国体育经济仅在展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收入就超过1000亿人民币,而且具数据显示,体育服务业占我国第三产业的4%。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体育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十分光明的,它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同时也产生重大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都有非凡的意义。

二、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问题

虽然我国体育经济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相对于体育产业的蒸蒸日上,体育经济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其发展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我国体育经济的机制不健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根据国家体育部门的规划进行,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运转方式,极大地打击了体育经销商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除了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了体育市场体制的制约。中国的计划经济不仅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同时也使得体育与经济严重的脱节,使体育产业的起步较晚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其机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问题,例如体育市场结构的许多层面都不够完善,体育管理机制没办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竞争机制发挥不了作用等等。其次,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大部分处于小本经济阶段,主要是进行加工作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相对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体育名牌,我国体育品牌的知名度十分低并且在体育服装市场的占有率与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存在悬殊的差距。和其他的产业一样,体育产业也需要服务措施,但是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对产品的销售培训,消费咨询等方面不重视,没有提前和产后的服务措施。从整体上卡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急需加强。最后,我国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懂经济,管理,还要懂体育,但是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不具备这样的综合全方位的知识。而且这样的人才短时间内没办法培养出来,并且我国现在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机构很少,所以导致我国从事体育经济的管理人才或者是只懂得经济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对体育十分了解,而复合型人才则少之又少。

三、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对策

首先,加大体育机制的改革。面临体育发展是的现状,体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大对体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体育部门的职责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减少政府对体育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体育经销商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协会的建立,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管理,为体育经济提供保障。其次,推进体育经济产业化经营。增强品牌意识,利用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体育产业需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在材料,样式,功能上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学习借鉴国外知名体育品牌的经营模式,让我国的体育品牌走向世界。同时意识到体育产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所以加大服务措施体系的建立。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所以可以引进国外的较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也要建立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改变人才缺乏的局面。同时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训,组织与其他国家的体育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学习,方便我国人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发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实现体育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红梅,陶淑华.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探析[J].当代经济,2011(09):68-69.

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集聚类型

一、问题提出及当前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起当前社会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现象的广泛研究。集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现象,通过研究探索出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发展规律的集聚方式,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策略,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Rosenthal & Strange(2005)在区分了集聚经济和知识溢出效应情况下,研究了知识的空间衰减性。颜士高(2010)指出,集聚发展模式是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证研究方面,Rannels(2000)采用区位熵指数的方法测算制造业集聚区的行业区域集聚度。张宗庆(2012)探讨了专业化集聚所带来的MAR溢出和多样化集聚所带来的Jacobs溢出的不同作用途径,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度量了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本文深入研究江苏省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并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类型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考察不同地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特征、集聚方式,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促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行业划分及数据说明

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内涵仍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划分方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主要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建立在商业、服务、管理方式之上的服务业之上,而当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均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从而导致没有一个很好的划分方式。本文参考《江苏年鉴》对现代服务业的划分,通过查询中经统计数据库,本文将现代服务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及各地方年鉴以及中经统计数据库。

(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集聚特征分析

1.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当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2011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04.3亿元,人均GDP达到了9545美元,将步入向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人均GDP的大幅增长将导致居民消费性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同时,居民的消费层次也将提高,这将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也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FDI增加将在典型示范和技术、知识溢出效应方面给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江苏在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地拥有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园区,这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为其他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本文将江苏省和长江三角洲分为两地共同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共三个部分。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区包括:杭州、湖州、嘉兴、宁波、上海、绍兴、台州、舟山,江苏省的其他地区包括:淮安、连云港、宿迁、徐州、盐城,两地共同地区包括:南京、南通、苏州、泰州、无锡、扬州、镇江,表一中显示了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与长江三角洲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

2.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研究

通过收集数据并计算,得出江苏省各城市现代服务业专业化指数与多样化指数值如表二所示。

据此得出结论如下:

(1)从集聚特征图的市级层面来看,不同城市的多样化指数与多样化指数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同时可以发现江苏省的绝大多数城市居于中间的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都不是很特殊的区域,表明江苏省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属于各个行业均有发展却发展都不是很好。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同时现代服务业的高科技、高人力资源、高劳动生产率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也突显出产业转型的优势。为了更好的地促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抓住其发展特性,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效率。

(1)针对五类不同集聚方式的城市,不同集聚方式会以不同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针对苏州、淮安、宿迁、无锡、扬州等多样化集聚城市,政府部门需积极疏导不同现代服务业之间交流及服务产品流通渠道,主要由于多样化集聚区产品之间存在上下游及互补关系,加强不同企业之间产品流通能更好地促进相互发展。

(2)针对镇江、常州、南通、泰州、盐城、连云港、南京、徐州等专业化集聚区,由于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且产品之间存在替代作用,政府部门需通过企业产品信息为企业产品的对外宣传做辅助工作,通过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是的人员流动等知识溢出方式带来的溢出效应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迅,童华建.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J].财经科学,2006(11):103-109.

[2]杨勇.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0):64-68.

[3]李文秀,胡继明.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2008(3):213-219.

[4]张宗庆,张寅.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7-43.

[5]周燕.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9(11):74-76.

[6]顾全根.浅议江苏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J].江苏商论,2011(1):142-144.

[7]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2007.

[8]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2008.

作者简介:

汪敏(1989-),男,安徽滁州人,南京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篇6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发展趋势

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的社会科学,主要对当前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展现出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发展状况、发展原理等,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必要的社会经济分析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国经济学教学模式、理念、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导致经济学教学效果不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无法有效实现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亟待相关人士财务措施予以解决。

一、当前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滞后。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学科内容复杂,理论内容丰富且较抽象。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假设基础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践活动的延伸,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也不断延伸,这就加大了课程的教学难度。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造成无法理解教学内容,教学难度较大。此外,我国在经济学教学过多注重理论教学,且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其推导出来的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学生即便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也无法实现经济问题的解决,这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方法单一。当前高校经济教学方法单一,仍然采用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低,这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此也就不具备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缺少相应的主动性,无法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缺少现实性及实用性。经济学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是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浓缩,因此必然具有较强的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介绍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课堂上很少提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少,同时缺少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单一、僵化,使得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及现实性,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要想促进高校经济学教学实现有效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入手,高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致力于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经济型人才。要将办学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M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创办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类高校。

(二)创新课程体系。要根据当前社会生产的新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吸收当前经济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促进课程体系创新,科学整合课程体系设置,进一步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出发,及时淘汰那些落后于时展的课程和专业,从社会生产需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促进现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增强学科和专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选用教材,适当增加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内容,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双促进。

(三)壮大师资队伍。要努力壮大高校经济学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团结协作意识强的教师队伍。要注重发挥中年教师的骨干作用,带动和培养年轻教师成长进步,努力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要创新教师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对那些创新能力强,业务能力突出,奉献精神足的教师,一定要在个人成长上关心关注,要在广大教师内部树立一种人人争先的氛围。要加强教师能力的提高和业务知识培训,尤其增强教师对前沿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经济学教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课程体系的融合性。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受到学科界限的束缚,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内的经济学课程设置已经实现交叉融合诸多不同学科,因此,我国也在进一步加大经济学的教学范围及广度,经济学教学的知识领域已是必然趋势。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从未来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已经势在必行,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从一些国外知名高校的情况来看,教师已经逐渐从教学主体地位上解脱出来,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满足,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促进,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学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显著的提升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领悟到经济学的深刻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加深其对经济的理解能力,从而实现经济学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青海,西部水资源重点开发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所限,库区移民的前期安置补偿标准较低,又缺少有效的后期扶持,致使移民安置区生活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现移民安置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解决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范围和方法

1.1研究范围

    为确保调查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青海省龙羊峡水库作为研究样本。龙羊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灌溉、防洪、防凌、养殖、旅游等多种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水库地处高寒干旱地区,淹没涉及海南州共和、贵南两县的曲沟、铁盖、沙沟、拉乙亥、茫拉等5个乡,28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后期扶持人口29700人,其中农业安置21200人,分散安置1275人.在农业安置人口中,库区后靠安置7300人、县内近迁安置13100人、迁县安置800人,两次移民共投入安置资金1.5亿元。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并结合半结构式的访谈对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2.1移民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库区移民群众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少,农业经济效益低。加之移民的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大部分移民区以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根本谈不上产业化。

1.2.2耕地资源少,粮食保障率较低

    移民安置区耕地少、质量差。青海省地势高耸,坡地多,土质多为湿陷性黄土,保灌困难。开垦的土地需要多年才可以熟化和稳定。新开荒的耕地土质差、未熟化、肥力低,其中部分耕地由于土质疏松出现了严重的塌陷、裂缝等现象,部分耕地土壤透水性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产与收获,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吃穿住行的需求,丧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坝区安置区,几乎无宜农开发的未利用土地,农业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

1.2.3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移民安置区虽已实现“三通一平”,但移民安置区的公共设施任存在严重老化、不配套,工程质量差、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排水和灌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故而,库区医疗、教育、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库区移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库区经济的良好发展。

3制约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3.1认识不够

    在移民安置初期由于当时人们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移民安置规划深度不够,移民安置方案与实施脱节。

3.2投入不足

    如果要从根本上提升移民收入,必须加强完善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进而提升移民收入。在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多移民安置区的生产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移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3.3移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移民增收困难

    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大多数移民由于前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运用不足以此制约了移民增收的渠道,阻碍了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发现填写调查问卷的人中,有59.36%的村民,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小学以下,18.75%的村民教育程度为初中。村民接受教育层次低,技能水平不高,也限制了当地村民寻求其他的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利于当地农民开展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

4对策建议

4.1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转变工作重心

    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健全移民补偿款拨制度和方式,例如:可以直接发放补偿款给移民,虽然总体上补偿的面比较大,移民具体也拿不到很多的补偿费用,但是可以从根本上、直接性的对移民生活进行贴补。又如:可以直接负担移民的水电费用,进而减轻移民生活负担。

4.2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办理培训类学校

    当地村民普遍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需求高。截止目前,全镇共有化技术教育学校9所,其中镇级学校2所,村级学校7所。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希望能多参加畜牧类知识培训,以满足自身家庭畜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贴近群众,开展适合群众需要的培训类课程。

4.3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增加移民自身“造血”功能

    要建立专项用于移民直接受益的资本金补助或小额贷款贴息,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帮助移民建立实现产销一条龙的稳定收益渠道,使大多数移民有一个支持家庭经济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

[2]杨志平,胡宝,赖玺婷.广西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分析及其安置模式选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姓名:桑知措,出生年月:1986年10 月,性别:女,民族:藏族,籍贯:青海省黄南州

学历:在读研究生,职称: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桑知措、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0

1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緊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篇9

    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发展的重点,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起步较早,从出现至今,为全国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农业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最初的几个课程到现在的涉猎广泛,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更加成熟的姿态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从整体来看,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的建设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2.完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系从创建至今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但是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系水平。

    2.1提高我国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教学团队水平

    作为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系基础的教师对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关键的两项内容包括:优化教师的人员组成与人员素质的提升。要想人员组成的优化主要是教学团队的构成更加合理,而人员的优化则主要是实现教学团队构成的优质化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增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第二,加强教师的基本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层次,增强其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第三,开展多样的教学研究方式,加强教学督导,增强群体能力;最后,结合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奠定教师提高的基础。

    2.2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农业技能型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实行行业与学校相结合、校农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采取专业单项技能培训、岗位能力模拟训练、岗位实习训练、层层递进的方式,培养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2.3根据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经过实地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应职岗位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济核算人员、农产品推销员、农产品经纪与人。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流程特点,根据专业课程的门类职业化与内容的逐渐综合化,根据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经济调研与策划、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营销。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以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需求,设置了专业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3.1宣传案例教学的方法

    相对而言,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十分严格,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2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相对小学与初中,高校的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但是在在自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教师的讲解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学基础等重要课程中,有一些难点是学生自学无法解答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3实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经济学等新的课程,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普遍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教学水平,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感知性,强化基本的技能训练,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4校企结合,培养针对性的人才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建立校企结合的模式,有针对性的输送人才。

    2.4.1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础

    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发挥手中有限的资源,与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为学生实习奠定基础,最好可以与其签订合同,建立直接的学习与生产关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4.2利用社会资源,组织专业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增强办学的社会适应性,各大高校可以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知道专业的教学与协调工作。

    2.4.3建立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联系

    只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具有有效地实践基地,利用积极有效地手段,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5课堂与社会发展不脱节

    2.5.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而言,就是聘请专业的人事制定出严格的用人标准与规格,按照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5.2实行“四位一体”的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运用多种关系,将学生、老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避免就业难的问题,推动教学体系的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5.3完善评价方法

    在很多高校,农业经济系需要取得多个证书才能毕业,根据发展的需求,可以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以技术考核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评价,切实改善当前的教育水平。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推荐阅读:如何把控好公共管理学博士论文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