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的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099-0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
1 城市设计的要素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1 建筑形式和体量
建筑物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审视建筑,首先关注的是建筑体量,即其高低、大小、形状等;其次是建筑形式,即其风格、色彩、材料和质感等。通过从城市整体空间的角度分析和论证,对每一个个体建筑提出容积率、空地率、建筑高度、色彩和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的控制要求,此作为管理建筑设计的依据。可见,这是比较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对这些内容设计与控制主要通过城市设计导则的形式来实现己如美国旧金山水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导则,是根据中心区的地势特点,制定了“山形主导轮廓线”的建筑体量控制原则,来确定市环境中建筑高度分区,指出“低层建筑布置在山脚下,而高层建筑应布置在山顶,以加强对山势的表现”,力求突出创造出山地城市的特色。
1.2 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不仅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使用决定了城市空间的二度基面。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其影响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组织,都直接关系城市的效率和环境质量。在城市设计阶段对土地使用主要考虑个方面: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的经济性、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及人口密度的控制。土地使用设计过程有3个步骤:根据基本目标和预先的分析研究,建立土地设计的特定目标;为所需要的土地使用建立特定标准,特别应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使用的充分性;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在城市设计中,土地使用还应从环境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空间感受、交通等方面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确定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现代城市土地使用的趋势是综合化,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促进城市空间24h保持活力。
1.3 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也称公共空间或开敞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厂场、公共绿地、河流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它与城市中的建筑实体是相辅相成、阴阳互补的。大多数开放空间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而以空间体系存在,因此它有连续性的特征。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公共空间还被认为是城市环境的附属品,是城市美化的一种手段。但是,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公共空间的设计偏重于形式,忽视其使用性质、使用者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出现了一些为开发商炫耀和为政府官员歌功颂德的展示品。在现代城市中,随着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及人们在城市中休闲活动的日益增多,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总用地中公共空间问所占的比例日趋增大。据统计现代城市中公共空间用地一般占城市总用地的50%左右,可见公共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举足轻重。
1.4 使用活动
人们的行为是在实际环境中发生的,人们的心理又可能寻求适合自己要求的不同环境。使用活动或活动支持和允许这些活动发生的形体环境条件是相互影响利补充的两个方面。高质量的形体环境条件能吸引人们的使用,在这里人人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活动支持能使环境史活跃、更有生命力。可见,使用活力十足的城市设计元素。
目前,活动支持己成为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设计师对以下数字的掌握将有助于确定公共空间尺寸和环境家具的布置。
1.5 交通与停车
城市交通与停车问题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的组织以及路边的停车场等等的布局与设计形成城市的空间骨架,对城市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城市交通与停车是城市设计学科的另一条主线。德国学者普林茨运用图解方式,研究了停车的方式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6 保护与改造
城市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
1.7 标志与标牌
现代城市规模大,构成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标志和标牌给人们以指向,是人们认知城市的符号。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标志定义为整个城市脉络中具有特色或被记忆的一些成分。一个城市的标志与标牌如果配置良好、简洁明晰、设计精良就可以成为该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要素。反之,就会给城市形象带来消极影响。标志与标牌是城市景观的特色之一。标志作为一种符号,其意义有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商业贸易信息、地点和货物市“标志”的直接用途;其特定的形式、特征和引申的意向是人们获取的“间接”信息。一个完备的标志应该具备这两点。
1.8 步行系统
步行是市民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因此,城市的步行系统成为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在欧洲,早就有了建立城市步行区的意识。早在工业革命以后,就出现了定时禁止旧机动车辆通行的半步行街。在五六十年代开始成为城市设计的商潮,它作为城市历史保护的策略和郊区购物中心竞争的手段受到人们的关注,当时的实践活动也异常活跃。城市步行区建设主要是在城市一定区域内,通过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的规划建设,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步行系统包括步行商业街、林荫道、空中和地下的步行街(道)等,其中步行商业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刑的内容。城市设置步行街主要有以下优点: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憩、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合地狱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居民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经济效益。它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繁荣。实践证明,步行区的建设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利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有着无法量化的正面影响。
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从单纯注重形态(如图1为城市空间的几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10年以上。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师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2.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应该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把握正的价值取向。
3 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与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鉴于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克炎,马会军,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
篇2
摘要:本文通过从图案的抽象性和色彩的抽象性出发,分析西兰卡普的抽象性元素特征,重点研究其纹饰造型中点、线、面的造型元素和具有强烈装饰性和抽象性的色彩搭配,来阐明西兰卡普手工织锦中摆脱自然主义创造新型的抽象形态,与现代设计构成中的某种关系。
关键词:西兰卡普;抽象元素;设计构成
1 西兰卡普的抽象元素特征
1.1 图案的抽象性
西兰卡普的图案风格具有强烈的抽象性特征,一是受到山区人民淳朴生活的影响,质朴纯真的审美趣味有着强烈的装饰性,二是受到技艺手段的限制。在一定的经纬范围内,无法表现圆满的曲线,只能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采用加固变化斜纹组织,由无数个阶台连接成近似曲线的图案。为适应工艺的要求而无法表现丰富的自然界变化,却也由此形成了以直线和斜线为主的抽象几何形,变成了一种夸张的几何符号,既适合工艺手段表现,无独有偶呈现出图案的抽象性特征。[1]
点、线、面是视觉元素最基本的造型元素,也是其抽象元素的重要体现。这些基本要素呈现于画面,必须通过形象的位置、形状、大小、色彩、方向、肌理的一定编排组合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构图形式,构造丰富的视觉语言,构成了变化多端的各式图案。在视觉形象中,规律的点给人以统一的美感,在西兰卡普“点”的抽象元素里,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较为规律的方点。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无数大小一致的方点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织锦,其间也有一些点用于背景或小的点缀,它们活跃而有生机、闪烁而斑斓。线是点的延伸轨迹,各种线条在视觉上给人不同的感受。土家织锦最具代表性的抽象纹样如水波纹、船纹、网状纹、漩涡纹、绳纹,都是由各种线组成的。八勾纹、二十四勾纹、四十八勾纹是最具备抽象性装饰风格的典型纹样。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面也可以看作是扩大的点和加宽的面。经过平面化处理的垂直面、水平面、斜面、曲面及各种不同的有机面,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但由于工艺手段的限制,没有规则的圆面,完全由直线、横线、几何形组成,充分体现民间抽象风格的造型元素。
1.2 色彩的抽象性
西兰卡普色彩厚重艳丽,属于装饰色彩的范畴,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民风民俗的影响。比如在婚嫁用品中,通常以红色或暖色调为主,绚丽多彩。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欢快,热烈的含义。在配色上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自然界里花鸟鱼虫和植物的客观颜色。西兰卡普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传图案不传色彩”,同一种图案,可以有千变万化的色彩搭配。[2]依据作者本人的配色感觉和色彩修养来进行创作,通常是抒发本能的色彩感受,大量运用强烈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进行配置,采用冷色和暖色并置,配置色块的时候多采用补色关系,注意面积的分割,巧妙安排视觉中心,形成热烈,丰富而响亮的色彩效果。
就如西兰卡普图案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具有抽象性元素特征一样,它的色彩也同样具有抽象元素特征。由于受到原始性的启迪,使之呈现出单纯,简练明快的色彩关系,又不失于绚丽多姿,强烈运用色彩的对比夸张,具有极其浓厚的抽象性和装饰性特征。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后的色彩,运用平面空间的表现手法,对色彩进行调和运用,依靠色块形状,大小分布,空间距离来统一画面。有机地运用了黑色、白色,加强了图案的层次感,形象特征更为突出,给人一种热烈而鲜明的,从而达到一种艳而不俗,古朴厚重的艺术效果。
2 西兰卡普的设计构成要素分析
2.1 纹饰造型的分析
西兰卡普以吉祥文字表现的有福禄寿喜、万字流水、田字纹、寿字纹等;取材天象的有太阳花、整月花、半月花、梭罗花、满天星等。动物题材有马毕花、阳雀花、燕子花、大龙纹、小龙纹、蛇花、猫脚迹、风纹、蝴蝶牡丹和老鼠嫁女等;植物题材有莲花、韭菜花、九朵梅、岩墙花、大刺花、藤藤花等;日常用具题材有椅子花、桌子花、箱子八勾、豆腐架、桶桶花、船船花、锯齿花、梭子花、背篓花等。有的则完全运用勾纹组成,八勾纹、十二勾、二十四勾纹、四十八勾纹,特别是四十八勾表示事事顺心,大发大旺的吉祥含义,就是要把多方面的关系相互照应起来,以第一盘八勾为中心,围绕第二层和第三层各二十勾,这些勾相互照应,构成一种连绵起伏、无止无息的律动,既变化无穷又富有整体感。同时把抽象的基本型有规则的进行变化,并运用平面设计构成规律完美的体现在织锦上。它是西兰卡普中勾数最多也最难织的图案。勾勾相连,相互延伸,一层之内或层层之间都没有矛盾,周而复始,形成典型的二方延续或四方延续图案,具有很强的适合纹样的特点。[3]
2.2 设计构成形式的分析
西兰卡普中存在着现代构成的很多因素,现代构成形式反对“模式”,一味对自然界进行复制、模仿等一系列没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依赖于原型,力求摆脱自然主义,创造新型的抽象形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视觉再现形式的表达。即客观对象再转化为抽象几何形的同时,又没有完全脱离客体的形式特征。
西兰卡普在平面构成形式上,抽象几何形骨架的运用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将这些从自然形象中演变而来的抽象元素极为巧妙生动安置在现代构成的,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几何纹饰图案进行组合概括,充分利用经线、纬线交织的特点,以几何形状为骨式结构,不同的折线和直线造型骨架通过垂直线、水平线、斜线进行规律的排列、交织,形成一定的方形、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并不追求透视纵深感。其形成过程都包含现代构成中基本形成组合的多种方式,它的抽象装饰形态、主体纹样造型在动作图式上自由灵活、多样复杂,对复杂物象进行加工归纳,讲究对比调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形式法则,形成强烈的构成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也唤醒了人们的视觉感受,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4]
在色彩构成上,西兰卡普的用色规律,各类形式、色彩元素和装饰方法,以及对色彩的运用,主要是依据人们在生活中对大自然本身的色彩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感悟来进行的,因而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表现得概括、夸张、强烈刺激、引人注目,极富装饰表现性和色彩构成形式。
参考文献:
[1] 胡文娟.探索土家织锦艺术符号[M].上海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66.
[2] 熊琴琴.西兰卡普―魅力的土家织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8.
[3] 王文章.西兰卡普的传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30.
篇3
【关键词】城市建筑;城市色彩;历史沿革;功能区划;规划设计
前言
城市色彩是城市的名片和城市的形象,是代表城市历史、人文、经济等信息的重要标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综合和整体的一种表述和展现,特别是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对此加强了研究工作的力度。如今城市正在经历高速发展和迅速扩容的阶段,这使得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工作距离城市发展有比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为城市色彩没能形成自身的特色,缺少城市的个性,盲目模仿、迷信时尚,忽视了城市人文的继承性,而且造成了视觉上的严重污染,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工作加强进一步的研究,寻求符合我国城市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城市色彩规划规律,通过色彩规划和设计完成加速城市规划工作整体提升的任务。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者要明晰城市色彩的定义和概念,对影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自然、人文、历史和功能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找到适合我国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措施,用高品质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促进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的深入,共同实现城市和谐、自然、稳定、有序地发展。
1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集中的固定居住地,是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高度集中的场所,特别对于我国来说,城市化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有必要加强对城市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利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性进步。
城市色彩,在城市规划行业是指公共空间中各种建筑、设备、设施外部颜色的综合,城市色彩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以色彩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人工色和自然色;根据色彩的持久度可以分为永久色和临时色;根据色彩的位置变动可以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根据色彩的效果可以分为单体原色和视觉效果色等。合理的城市色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系统性完整的存在,城市色彩应该具有主色系统、固定色彩和自然色作为其主要部分,同时也应该具有辅助色系、流动色彩和人文色作为补充和完善。城市色彩会由于城市历史、人文和经济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有专家称:城市色彩也是城市的名片,这句话是有一定根据和符合实际的。
2影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因素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美术创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相关知识和经验,同时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影响城市色彩整体的效果和观感,根据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工作实际,主要影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因素有如下几种:
2.1自然因素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该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岩石、树木、草地和河流等自然的岩石,体现对自然的崇敬和尊重,将原生色大范围地表现在城市的每个区域内,又将城市中自然美集中地展现出来。
2.2人文因素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应该考虑人文因素的影响,利用建筑、街道、人工物、车辆甚至行人达到丰富城市色彩的效果,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要集中反映城市人文发展的特征,讲求色彩和色调对城市人文的体现。
2.3历史沿革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是历史积淀而成的,城市色彩既是城市现实的表现,又是城市历史的诉说,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该尊重城市历史沿革的影响,尽量保持城市历史的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2.功能区划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影响
功能区划是城市特点和区域功能的一种划分方法,不同的功能区划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工作有着不同的影响。一座城市的商业区域、文化区域、旅游景点、生活聚集区和工矿企业区的城市规划设计的色彩自然应该有很大的差别,即便是同样类型的功能区域,由于其他方面的差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譬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来:居住区不应出现广告便是实施城区功能色彩区分的重要手段。与此同理,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有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功能区划色彩混乱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规划中一项较为新颖的重点工作,特别在大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前沿城市城市色彩规划设计获得了巨大的关注。由于现代化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工作在我国兴起较晚,特别是城市发展速度和扩容速度过快等原因,导致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出现了千城一色、色彩污染等现象,使城市丧失了个性,造成了规划工作的失误。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此本文只做了影响因素的研讨,当然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工作同仁应该在明确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意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更换角度、开拓思路,通过结合自身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实际找到有效提升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措施和办法,实现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城市色彩及其规划设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篇4
关键词:吕敬人;设计理念;整体性;构成要素
吕敬人,1947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师、视觉艺术家,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历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起由于突出的设计成就接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创立敬人设计工作室,进行商业运作。曾被评为亚洲著名的十大设计师之一,中国十大杰出设计师之一。诸多的头衔只是敬人设计社会价值的体现,来是敬人设计独特自我风格的展现。
一、吕敬人书籍形态学理念
吕敬人在接受《美苑》杂志的采访时,曾说“理念的驾驭是书籍设计好坏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足见其对于设计理念的重视。理念是一种体系化的思维模型,是设计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涉及到设计师的个体素质和审美标尺,艺术的多样化也必然导致不同理念的产生。如果说理念是设计师思考的方式,那么敬人书籍设计理念核心就是“整体性”。
整体性是敬人设计引领中国书籍装帧设计走向现代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此前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处于西方书籍设计的趋步中,而独特的历史阶段又导致了传统的断裂。片段式的书籍设计与装订使中国书籍设计带有西方现代设计初期的诸多特征,而整体性的提出,正是有了自我思维模式的第一步。
整体性的思想构筑了吕敬人成熟的书籍设计形态学理念,吕敬人曾专门写过《书籍形态学探仪》一文,其中提到的“书籍形态”其定义不仅指的是造型、材料和工艺。并重点强调了 “外形”同“神态”是完全相异的两个概念。首先,他把书认为是一个六面立方体、一个容器,存在静止的外在之美,但书还同时蕴含着内在之美,其实就是书的内在神态,是书籍经过整体性设计后散发的自内而溢乎于外的书的表情。吕敬人定义“书籍形态”就是是通过文字、图像、构成、节奏的共同构筑及编辑、设计师、作者的联合打造。一本书经过整体性的全面设计,文字内容本身所具有的传达功能会升华出一种形式上共鸣的表现力,这才是设计的目的所在,也是设计师价值所在。
二、吕敬人书籍形态学五大构成要素
贯穿吕敬人设计体系始终的,是其独特的视觉体验,它包括了传统文脉、现代反思、个人主义的综合特性。“这种视觉体现是地域文化反应在设计领域中的一种独特视角,是设计本土化放置于国际大环境中的理论描述。吕敬人作为一位在中国平面设计领域有突出成就的设计师,独特视觉是他设计理论体系中贯穿始终的轴线,这种视觉特征不只是传统意义上对于设计中传统文脉浸的阐述,也不只是探究设计中本土化或者地域文化的表现,而是将传统、地域特征、个人风格、现代反思综合论述的更为全面的提炼。那么以这种视觉为核心的书籍形态学理念的中主要有五种构成其整体性的元素组成。
(一)隐喻性
这种隐喻指的是通过符号、象征性图式、色彩、文字等来暗喻著作的人文信息,并以此形成书籍形态的意境,这是吕敬人书籍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废墟与辉煌》《绘图金莲传》等书籍的设计上,这一点表现得极为充分。繁缛、艳丽、人文是《绘图金莲传》的设计主题,套盒采用了具有象征意味的中国花布图形,封面采用了立体折叠样式,上部为古代妇女裙裾,露出尖尖小脚,下面为内闺风貌,在书籍封面上设计了这样颇具意味的隐喻指向。
(二)规则
规则元素是指在设计结构中不仅要求各要素的有序统一,更要求结构最终体现美的张力。也就是要重视书籍设计中对于文字的编排、图像的并置。使知识的载体产生出结构的美感。这种规则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而体现出来的,它服从整体性的要求,对书籍进行整体的美的重构,使文字具有内涵和外在的双重魅力。《少林寺》可以看作吕敬人追求规则之美的代表作。盒函书脊将少林寺具有特征的佛塔样式归纳为图形,形成套书各卷的标记符号。同时渗透于扉页、版权页、文字页、文内、隔页、中。全书的设计庄重大方,繁简得当,疏密有致,表现出浓厚的规则之美。
(三)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在书籍设计形态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书籍内在艺术品格。如吕敬人设计制作的书籍余光中的《对影成书.文采画风》,吕敬人便以自己传统绘画的功底,将整套书的内页插画和作者影像连接起来,封面以刘国松的墨色韵章为虚幻一圆作为中心图形,封底和内页有作者余光中的黑白影像,整体设计显示出“影”和“文采”的意蕴,并形成画和文之间的“对影”之意,在色彩上也以黑色二色为主,强化“对”“影”的概念。外页上更以竖排的漏雕图形加以强调书籍中渐进的内容,从弯月形到满月形的简单符号排列,形成秩序感具有个人风格的细节设计。
(四)本土性
吕敬人的书籍形态学中,最能概括整体性特征的是他书籍设计的本土性。《赵氏孤儿》中法译本是吕敬人制作的国家级礼品的高级书籍。在这本书里他特别强调了传统因素的表现和民族的特色,但不是简单符号的堆叠,而是经过创造性的设计。外观采用了古重典雅的套盒设计,灰色基调,以中国古代流云纹示意性的点在封面中文标题下面,朴质而具有民族特色。外包装采用了传统的线状书盒样式,搭扣利用如意形状和木质材料,意境深远。使人一看在细节上无不凸显传统文脉和民族特色,做到精益求精。
(五)实验性
这里实验性是指在吕敬人书籍设计中,对于材质的选择是无止境的,麻质、木质、金石、水墨、等等都是可以拿来用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如《忘忧清乐集》则用麻织品为主材料,将之磨压为乳钉大门的样式,具有上古时期青铜器时代的厚重,并在封面进行高低错落式的压烫。
以上五大元素是吕敬人整体性书籍形态学的构成主要元素,经过吕敬人长期的实践最终形成了整体性的形态学设计理念模式,具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但这种理念模式却是通过与国外的交流而最终形成。所以充溢在吕敬人 设计整体形态学理念中的本土化和民族特色,并非是对传统的一种无意识继承,而是经过外界的冲击,最终形成的反思式融合。
通过对吕敬人书籍设计理念做了归纳式梳理剖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设计中是以形式作为主要表现语言,以整体性作为其本质的。那么形式学整体性的本质,又有着诸多的表现构成元素,主要有本土化、隐喻、规则、个性和实验性,而这五种构成元素中,其实是以本土化为核心设计语素的,规则是通用的世界设计语言,实验性是设计的先锋态度,而真正的设计手法则就是本土化带来的隐喻和个性。可见在吕敬人书籍设计形态学理念中,真正作为设计实践手法的,是本土化的特征再现。吕敬人的这种本土化,是一种民族文化保守者的复制传统方法,或是跟随他者设计理念对于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的交叉设计方法,或者,是有自我的独特视角,可以说,吕敬人的书籍形态学中,探索是唯一的姿态。在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还是跟在西方设计步调之后亦步亦趋之时,吕敬人就以拓荒者的姿态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多元化尝试。
参考文献:
[1]刘海飒:《纯化与复合—吕敬人教授谈书籍装帧设计》,《美苑》,2005年3期
篇5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园林;设计要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理念逐渐发生变化,不仅对物质生活较为关注,对精神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生活的关注点逐渐向环保的方向发展。
1 城市园林设计要素
铺地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构成方式,对园路的铺设一般采用园林景观的营造方式,并需要引导。同时园林中一些迂回的路线也需要通过铺地的方式进行,从而烘托出较为和谐的园林构景和生活意象。在和谐的铺地烘托下,园林的艺术效果可以达到较为完美的境界。我国在进行园林道路的铺设中,经常使用的是石砖、鹅卵石、石板等。现代的园林中较多采用水泥和沥青结构,并在道路中进行一定的调色,达到雅致的效果。墙体在园林中较多采用的是砖墙和石墙结构,外形上较为古朴。但和现代社会的建筑已经不能相协调,因此,蘑菇石贴面的墙体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并逐渐改进墙体材料,种类也更加丰富。
园林中的小品就是园林中提供给相关人员休息和装饰照明的地方,主要以小型的建筑为主要形式。小品虽然占据空间较小,但因其别致的特征,成为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构筑是园林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合理地构建和规划园林结构,在现代园林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在建造的过程中较多关注一些表现传统的细节,通过颜色和形式上的修饰,使得其可以适当应用到景观设计中。
植物是合理规划和布置园林的基础,植物造景主要依靠一些草本植物进行修饰,既可以修饰主要的造景,又可以修饰植物的线条和基本的色彩,协调园林的基本画面和实际的景观,营造更好的园林景观。
水体是园林的传统主景之一,是中国古典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提炼,展现出较高的艺术形式,形成园林景观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在园林的布景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增加园林艺术的美感。
1 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要素中的应用
1.1 在道路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道路设置中,道路的铺设较多采用的是水泥混凝土,这种铺设在观赏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环保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道路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选择新型环保材料或者运用草皮对园区的道路进行铺设,并辅助一定的造型石头为道路的主体。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园区的环境符合幽静的特征,并且使园区的环境更加环保,对空气的净化能力不断增强。使用石头和草皮铺设道路的方式,可以提升园区的渗水性,采用草皮铺设,使得雨水可以及时地灌溉植物,节省水资源。
1.2 对墙体和植被的关注
墙体的设置需要采用环保材料,主要采用砖结构,对能源的消耗较大,这与低碳的理念是不相符的。砖墙的设计中,有些设计师通过植物的造景取代砖墙的结构,让园区的风景更加优美,同时突出对环境的保护。植被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的植被,并在园林建造的过程中进行取景,尽量避免出现对环境的大规模改造,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植被大规模的移动。
1.3 合理利用水体
园林建造和养护的过程中应合理地利用雨水,现阶段,较多的园林在进行植被养护和清洁园林时,需要抽取一定的地下水,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因此,在低碳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合理地利用雨水资源,在园区内铺设渗水板,让雨水顺利进入地表对植物进行灌溉。同时建立蓄水池,在天气较为干旱的季节,有效利用雨水,节约水资源。
篇6
关键词:行为尺度;物理环境;慢行系统
Abstract:A humanized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rises two aspects, i.e. (1)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of a space, and (2)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eople.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design of the Hefang Streat, the part of Qinghefang historical culture district, in four aspects: spatial restriction, seat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evaluate generally the level of its humanization design by incorporating the humanization design indicators of commercial streets we built and the data information we investigated. Eventually, as for its deficienc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design improvement in hopes of its meeting the need of pedestrians to the maximu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behavioral scale;physical environment;pedestria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7-21(6)
1引言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脚步,商业街也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购物场所到聚购物、展示、观览、社交、娱乐、餐饮于一身的综合体的演化过程。从人性化设计思维来分析,只有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才能使商业街成为了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真正化身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空间和城市形象的精华所在。
本文以城市设计的实践教学与设计实习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建立商业街人性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实地测量、记录与人员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河坊街进行细致的调研,再应用软件进行相应的图片处理及数据分析,在研究河坊街设计的基础上对其人性化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河坊街保护整修工程于 2000年4月动工,2001年10月18日正式竣工。改造后的河坊街,成为了粉墙黛瓦、飞檐雕窗、旗飘灯摇、热闹有序的传统商贸步行街区。保护整修后的建筑,其门窗、牌匾、壁挂、灯具以及桌椅板凳、屏风茶几、楼道扶梯无不透出清末民初以来历经百余年的久远气息。在河坊街还恢复或引进了一批杭州城及外地的老字号特色店铺、艺术馆、博物馆,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增添了展示传统生产、交易模式的独特风景线,对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的店铺进行调整、清退,形成了餐饮文化、药文化、茶文化、古玩艺术、市井民俗、建筑古迹等六大特色。
研究结合已有的商业街舒适性设计评价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从行为尺度(空间限定、逗留空间、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物理环境(建筑环境和交通)等几个方面建立对商业街人性化设计的评价指标。
2空间限定
商业街作为一个购物、休闲场所,其空间格局应以商业价值的实现者――人的行为活动为基准,体现人性化设计。当街道空间给人视觉上的舒适感时,人们就可以怀着稳定和舒适的心态进行各种活动。创造一个充满舒适感的空间,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考虑:步行的距离、街道的比例与尺度、起终点空间限定。
2.1步行的距离
步行作为商业街的主要交通类型,有利于人们的交往和社会活动,为满足人性化的要求,步行街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步行环境,才能让步行者真正的达到自己的出行目的。步行者因为体量、心理以及步行目的等原因会选择不同的步行路线和步行距离。调查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要短的多。同时人们在进入商业街后,看见远处没有异常时就会在看得清处进行走路、购物、娱乐等活动,这是一种源自人类视觉的安全感。我们一般认为:人眼分辨率,即眼睛能够分辨两个相邻点或线的能力,通常以刚能被分开的两点或两线对眼睛瞳孔中心的张角来表示,是6分,即0.1度。按照这种理论,我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另加鞋厚度为1.69米,要想被“看清”,相对观测者的观望距离不应大于L=968米。这个长度是理想值,实际情况还要受城市结构、经济水平、中心地级别、车辆等因素的影响[1]。
2.2街道的比例和尺度
街道空间面积的大小、造型和人体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尺度。这种关系是决定街道空间特征,以及行人产生何种亲身体验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处理好空间比例与人体尺度的关系,产生宜人的空间感,才能满足人的行为特征,从行为尺度来体现人性化设计。购物行人横向关注范围一般在10米~20米之间,当街道宽度控制在10米~20米之间时,才可引导消费者顺着“之”字形来回于街道两侧进行购物。这更大程度地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物过程中的舒适性和趣味性。而街巷的尺度通常通过街宽W与围合它的建筑高度H的比值来描述。比值不同,人们的空间感受也就不同。表1采用了街道平均宽度和建筑平均高度的比值来反映空间给人的总体感受。处理好W、H和人这3者之间的尺度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街巷空间[2]。
当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比例为1∶1时,街道与两边建筑高度之间的空间保持相对完美的平衡,人在街的另一端,其45°的圆锥视角可覆盖对面建筑物从底部到顶部的全部立面。在高宽比为1∶3时,覆盖建筑物的锥形视野的角度将缩小至18°,街景的闭合感非常低,且建筑物立面细节部分的显示开始消失。建筑开始充当空间边缘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包含空间的垂直面而存在。所以街道高宽比在1~2是比较理想的数值,并以不超过3为宜,从而可以判定建筑物的适宜高度。
河坊街为带状步行街中的单一线形商业街,即商业设施沿一条道路展开,西起吴山广场东至中山中路。街道的长度测量值为460米,远小于968米。这个长度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步行的适宜距离,使人们以一个稳定的心态去游逛和购物。河坊街宽度的测量值为12米,处于10米~20米之间,会让人们自由地选择行进路线,如“之”字形。其街道界面组合合理,街道空间尺度恰当,建筑基本以两层为主,面向街道,檐口高度基本一致。
如图1所示,利用PHOTOSHOP建立几何线,并用度量工具求得以上A、B两条垂直线的参数分别为:W:00.00,H:19.88;W:00.00,H:81.86。已知作为参照物的同学身高(包含鞋高)为1.75米,利用三角形相似定理,求得河坊街两旁的两层建筑高度为7.2米,街道的宽度为12米,则W/H=1.67,处于1~2之间。由表1可知,河坊街既有比较舒适的封闭感,又满足了现代步行空间的需求,同时产生了舒适的外部空间。这使河坊街具备了形成一条为人们同时提供饮食、购物、休闲、观赏的历史文化特色街的必要条件。同时,街内明清时期传统的双层民居建筑与留存至今的几处高许些的西洋建筑错落有致,如图2所示,并且不存在巨形体量的现代商铺。
2.3起终点空间限定
建筑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因为人类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完成。通过围合、分隔、渗透、延伸、泛化等空间限定方式来塑造人们所需的各种使用空间。商业街作为一个驻留行人进行购物观赏的空间更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街道前后同样需要空间限定物来标志其起终点。商业街的出入口可设置灵活性路障或踏步等,使街道形成一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起到框景作用,其本身是街道空间的重要景观,同时也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起着组织与引导空间的作用。对于商业步行街来说,起终点的限定物还起到将步行购物空间与车行交通空间隔离的功能,为步行者提供一个比较安定与舒适的步行环境。
3逗留空间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基本的线性开放空间,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为保证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让其成为富于活力的街道,必须改善街道逗留场所的条件,鼓励人们在街道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缘效应”中指出人总是倾向于站在建筑物四周等空间边缘,因为背靠建筑物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持私人领域,同时又能注视周围各色各样行动着的人们。阴角空间是指在领域上包围广场,包含于内侧之中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阴角空间的创造来满足人的这一行为需求。阴角空间的创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建筑物后退形成显性后退,创造出小广场等供人们停留和休息的小空间;另一种是利用连续柱廊等手法形成隐性后退,在保证步行街导向性的前提下,既创造了休息空间,又协调了高大建筑与人之间的尺度关系(如图3所示)。
在满足人的“边缘”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休息设施的设置对步行者的重要性。关于人步行疲惫感的研究显示,青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60~70米/分钟,疲劳间歇期为30分钟左右;老年人和儿童步行速度约为40~50米/分钟,疲劳间歇期为20分钟左右(如图4、图5所示)。规划者在商业街的设计中通常通过路线的丰富与空间景观的变化来延长人们在街道内购物的停留时间,以实现商业的最大经济效益。再者,人们在空间尺度适宜的步行街,也会无意识地“之”字形来回于街道两侧的商铺,因此根据以上的平均时间间隔可折算出以30米的间隔布置专门的休闲座椅为宜,最大间隔不要超过120米。
4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
舒适的步行环境不仅与街道的空间有关,同时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也是非常重要。建筑与街道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控制建筑的体量与形式,以使街道有宜人的尺度和空间形态,以及各种建筑材料与街道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相互协调性。
4.1建筑体量与形式
为保证建筑与步行环境的融合,对建筑体量与形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沿街建筑必须进行控制,以保证街道空间中的绿化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临街建筑容易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开发时易倾向于提高沿街建筑的高度和容积率,从而形成狭长的空间,影响人们的视域范围,使得街道空间失去宜人的比例。因此应该对沿街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做出一定的控制,让建筑与步行环境相互融合,给人们舒适的感受。
(2)控制建筑的外墙面,以限制和避免在人行道旁边出现高大的实墙面,创造视域上舒适的街道环境。保护街道上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其文脉关系、空间尺度、视线景观而对周围建筑进行协调控制。
商业街的底层立面可强调通透性,使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吸引。通过各个立面的细部斟酌,在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激发购物潜力,在创造视觉趣味的同时,减缓步行疲劳,增加购物舒适性。商业街两侧的商铺作为街道两个主要的围合面,是商业街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在讲究各店铺独特个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整个街道的韵律感、与商业街历史文化主题的协调性与整体性。一般来讲,底层建筑立面适当的细部装饰可使人们更好地感知环境,当街景中的变化因素与协调因素大致为1:1.6时,既不会破坏整体性,也不会失去店面的特色,反而会增加商店的个性,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保证了商家利益的同时,也顾全了消费者的心理。
4.2铺装材料
地面作为人们一切活动的载体,首先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地面铺装要平坦,尤其是管道井井盖的处理,尽可能减少与地面的高差变化。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择不同性能的材料。如在南方炎热多雨的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强、表面粗糙防滑的铺装材料;而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铺装材料,防冻防滑、除雪时不易损坏。在地面铺装中还要注意眩光问题。当晴天街道温度在30℃以上时,有反射作用的步行街面的温度还会高很多,应避免使用白色花岗岩之类反射性强的材料做室外步行环境的地面铺装。但也要注意暗色吸光材料在多雨天或阴天易造成阴暗压抑的感受。
其次,不同性质的步行空间,需要不同的地面铺装尺度。大分格的地面铺装尺度,使人们易有快走的感觉,可以调整心理尺度;而小分格的地面铺装适合于人们散步、慢行。另外,可通过地面的铺装来限定空间,标志空间领域,增强识别性,同时考虑美观大方,提高观赏价值。如对地面的图案、色彩、质感的精心设计可以调整步行街街道空间的氛围,并形成整体的尺度感和秩序感,提高了环境的舒适性。地面是空间意义的非语言表达,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古街的开发设计上,其节点的铺装形式应深入挖掘地方的历史文脉,结合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不同风格的小主题,来提高步行街的文化艺术品位,提升步行者的精神追求。
5建筑环境
5.1风环境
良好的风环境指的是,在某一区域的特定风条件下,人们通过规划、设计手段为自身的工作、居住生活与活动营造出一个安全而舒适的风环境,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的需要。其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规划设计使区域特定风直接产生的不良影响减至最小,而对良好风条件加以利用;二是避免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体量与外形设计间接产生的不良风环境。
商业街作为人们频繁活动的场所,良好的风环境是其必备条件。它的实现同样遵循以上两种方式。对应前者,商业街的走向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主导风向。如对北方城市来说,街道走向应与当地冬季风向相垂直,减少冷风沿街廊空间穿堂而过,并尽量与夏季风向一致,以保持夏季空气流动,降低炎热感;而对南方城市,冬季多刮偏北风(北风、东北风、西北风),夏季多刮偏南风(南风、东南风、西南风),主要考虑加快空气流动。对应后者,街道两旁的建筑要采用高度不同的建筑形式,利于街道通风,避免形成街道峡谷,降低风的渠化作用对行人产生的不适感。同时,由于风力的加强会影响向风一侧的步行、休憩等行为,尤其是在缺乏日照的空间里,其负面影响更加严重,表2为风速与行人舒适度的关系。因而,需调整建筑物的尺寸与形状到最佳状态,避免巨大商业建筑物周边近地表空气流动对街道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2热环境
随着空调的日益普及,其排出的气体对室外热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发明显。同时据有关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12.7℃时,街道公共空间中散步、站立、闲坐人的数量会有相当大的增加。当夏季来临时,如果空调机位置过低,炎热的天气再加上空调排放的热量会大大降低游客的舒适感,并且使休息场所造成拥挤的情况,因此必须对空调机的高度有严格的控制。国家对空调机设置的位置规定为高于地平2米,但其所带来的热影响仍然在人的地面活动范围以内。商业街,一个高密度活动场所,其空调机位置要相应抬高,并尽可能避免空调排风机面向主街道,而应该利用风将热量带走,或者利用树木、水体等降温作用吸收热量[3]。
如图6所示,红色虚线为河坊街的走向,可知街道并不处于该地区的主导风向处。因而河坊街具有稳定的气流环境来构筑一个购物、观赏的适宜空间。据调查,河坊街两侧共分布着10条与街道垂直的大、小街、巷,将河坊街的商铺分割成5个区块。街区的路网加速了空气流动,为夏季炎热的河坊街带来了几许凉爽。
5.3日照环境
人们对阳光的感觉是两面的。冬季人们喜爱阳光,夏日人们回避阳光。基于人性化的需求,步行性街道的环境既要考虑对阳光的接受,又要考虑夏季适当的遮荫。对此可以运用植物和建筑设计做到夏季遮荫,如遮阳棚、建筑底层设计成街廊;对建筑高度进行适宜的控制,使街面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同时据有关研究表明,当气温高于12.7℃时,街道公共空间中散步、站立、闲坐人的数量会有相当大的增加。应考虑到夏季步行环境中,各种场合阳光与阴影之间的规律,运用合适的环境设计和植物搭配,适当地改善小气候。
6交通安全性与便利性
交通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通过程中不遇风险的一种心理需求。在所有交通装置中,步行者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因此商业步行街设施的设计,必须以步行者的安全性为第一目标去执行,比如通过禁止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入街内,来保证顾客在商业街内安全通行。为此,世界上有许多商业街通常采取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办法来保证顾客在商业街内通行的安全。全封闭式是指人车完全分离,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交通管制。一是平面分离,即车辆除紧急消防或救难外,其他车辆绝对禁止进入步行街区;二是垂直分离,即设立高架桥,人在地面上, 车走高架桥,或者汽车在地面行驶,人在地下活动而形成的地下购物街。半封闭式指允许车辆进入,但有所限制, 可以在时间段进行限制或是局部地段进行限制。但要考虑汽车的进出,该设计受汽车道的限制,故其景观上不能完全发挥。与此同时,要避免货运车辆直接穿行商业街,应规划出货车的专用通道和停车场,或者让货车夜间通行,或者在街后绕行。也可在步行街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游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
交通不仅要满足人安全性的需求,也要给人们创造便利的出行渠道。公共交通是顾客到达城市商业街的重要手段,应确保城市公交车中约有50%在商业街周边设有站点,其标准应是保证顾客从车站到商业街的步行路程在5分钟之内。除公共交通外也要考虑自驾游客的需求,设置停车场。关于停车场位置的选择,《商业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并不得大于200米。在停车场与城市道路之间应设置缓冲区,使车辆借助缓冲区来实现从城市快速交通到停车场慢速交通的转换[4]。
参考文献:
[1]李捷芳.现代商业街规划设计研究[J].广东科技,2008(3).
[2]周芸,曹麻茹.古朴雅致,尺度宜人――岳阳楼景区传统风貌商业街空间重塑设计构思[J].中外建筑,2007(9).
篇7
关键词:儿童;城市居住区;游戏场地;设计要素
任何一种户外空间的场地设计中都包着含大同小异的景观设计要素,如植物、地形等,其在不同的场地类型中所呈现的形式以及发挥的功能有所差异。本文中将针对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这一限定的背景下,分析其主要包含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针对其在场地中起到的多种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对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策略作一个大致的总结和概括。
1 植物
植物在儿童进行户外游戏活动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人们的认知中自然的代表就是植物,然而很多游戏空间却往往忽略这一重要造景要素,使得缺乏儿童想要亲近的欲望。本文将从植物在儿童游戏空间的几个不同功能进行分析。
1.1 空间塑造
植物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而引导儿童各种类型的游戏行为。例如,在较为敞开的空间中,本身其具有开放平坦外放的特征,使儿童在其中进行追逐奔跑等类型的游戏;而一些较为幽闭的环境空间则会促使儿童产生探索欲望,想要进行探险类型的游戏。
1.2 教育功能
植物除了一些常识中庇荫、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的功能外,同时提供给了儿童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感知四季的变化。儿童可以通过多重感知器官近距离接触自然,他们可以闻植物的味道,触摸它,观察到其颜色和形状特征,当儿童将这些感知到的信息综合起来时,他们就获得了对这种植物较为全面的认知。
1.3 与自然互动
儿童对一个事物的注意力往往不会太久,而自然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因此儿童对于自然的兴趣度会较为持久。有医学研究表明与自然的亲近是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植物时要避免有刺、有毒以及有刺激性的植物,在配置植物时应考虑到植物的层次错落以及四季的变化,以增加儿童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感受。
2 水景
水景在儿童游戏空间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常见的,因为水的一般特性是不变的,差异性是由于服务对象的变化导致的。比如儿童对水的安全性要求高于成人,对于水的审美与成年人有异等。
2.1 趣味性
每个人生来都有亲水性,儿童作为人最原始的状态,亲自然本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儿童的这种特性再加上水本身又具有可见、可听、可闻、可触的多重特性,因此水景在儿童游戏空间中是十分必要的元素。无论是一点点状水景,如旱喷,或是一些带状浅溪或是片状景观水,都能让孩子们沉醉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2.2 柔化空间
水与硬质铺装相结合可以起到柔化空间的作用,水的流动性使它的形状更加的随意。而水的倒影功能可以使空间中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丰富空间层次,使空间更加灵动。一些设计巧妙的水景小品,可以充当空间中的视觉焦点。
3 地形
一般来说,我们将地形主要分为平地、坡地以及凹地三种。平地是指坡度不在人可识别范围内的地面,也就是水平面。儿童一般在这种场地上进行休息和交流活动。而坡地形式上的起伏使得这种地形具有动态感和运动感。处于坡地上的景观要素,往往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凹地形是坡地相反形式的呈现,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坡地之间形成的凹处,另一种是当土壤被挖后形成的低洼处。这种地形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的特点,容易使置身其中的儿童形成一种安全的心理感受。
3.1 利用地形控制游览节奏
利用不同的地形可以对儿童的行进方向和速度进行控制。例如,当我们想减缓儿童的游览速度时,可以通过改变地形的高差,合理安排游览过程中的。这样儿童身心能得到较大的满足,并且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3.2 利用地形引导视线
不同的地形对儿童的视线有不同导向性。宽敞的平地上一个简单的形式变化、坡地的高点以及凹地的低洼处,很轻易吸引到儿童的视线和注意力,是景观空间中非常合适的展示型区域。
4 铺装
在儿童游戏空间中,除了自然原生态的森林中对于铺装的应用较少,在其他的活动空间铺装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我们将其功能分为以下四大类。
4.1 承载交通
铺装的首要功能就是承载交通,也就是供人行以及车行。一般情况下儿童活动空间都是禁止机动车进入的,所以除了人行道路之外还要考虑到儿童车,因此要单独制定游览线路。
4.2 导向作用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空间辨别能力以及方向感还未完全建立,所以我们可以在铺装上面给予一些引导,通过不同的材质变化来吸引其往不同的方向行进,帮助孩子形成方向感和空间感。
4.3 组织空间
在衔接不同的游戏空间时我们往往会采取地形高差的变化来连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改变铺装的形式、材质或铺装的色彩。这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孩子看出空间的不同,用这种方式打造的空间由于变化多端,所以更加具有趣味性,孩子们会更喜欢。
4.4 警示功能
在一些不适合小朋友玩耍的有危险性的区域,可以用比较醒目跳跃的色彩来提醒孩子注意,铺装的颜色突然醒目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因为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一些年龄稍大的儿童的活动区域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要在其周围对儿童进行明显的提醒。
儿童游戏空间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其中所包含的景观要素种类繁多。本文只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主要元素进行了功能分析,以期对儿童游戏空间中的设计要素有大致系统的了解之后,更为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早教机构中亲子游戏的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篇8
在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中,法规层面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对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次系统化的控制和引导手段。而总体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控制与引导的目标使其成为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而作为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部分,当前总体城市设计进入到了指定具有指导作用的技术性文件和具体编制实践的阶段。在实施应用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合理程度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使用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讨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形成与具体应用。
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
2.1明确总体城市设计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凸显城市空间特色。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意图强调建立地区内的空间结构框架与设计引导。通过对城市自然山水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把握,明确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思路1。
总成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的塑造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众多环节之中。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与之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为城市宏观空间布局提供城市设计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为具体城市设计、详细规划以及规划管理层面提供宏观的控制和引导原则。这种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使得城市的特色,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得以维系、延续与强化。而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在确立哪些城市设计要素能够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如何控制这些城市设计要素的问题是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工作的核心议题。
2.2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明确控制对象
⑴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在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中,应首先注重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和统筹布局。研究得出的框架结构在总体城市规划中,通过用地规划布局、设施建设、开发容量等技术指标规定,实现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在具体空间范围的存在和大致的空间范畴和几何形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可以涵盖城市道路、自然环境、广场公园等各种形式的物理空间资源,同时也应该将城市形象、建筑风貌、等视觉资源以及社会文化、人文特色的城市要素纳入其中。
⑵控制标准的建立,明确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开发、保护、特色建设的各项要求、以及城市各种资源与公共空间控制点之间质、量的关系。采用指标体系、管理措施以及设计指引等以量化和法规化的技术手段来构成建设控制标准,融入到城市的日常建设当中。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形成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具体内容的技术规定。
⑶结合城市形象的塑造,协调城市特色空间整体发展框架的合理建构。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公众共同的稳定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总体形象定位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结合城市意象理论、社会人文理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提取城市中的重要特色空间,使其成为城市建设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控的对象。
⑷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将所有的设计策略转化为管控措施(法规+导则),积极的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或自成体系,以规划管理的语言和工具来实现和操作框架的控制引导作用。因此应将管控的内容、要点、方法等各种元素统一整合,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这种工具,来形成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导。
3、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
3.1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等级
从城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来看,框架是由整个地区环境内重要的城市设计要素组成的。内容多种多样,规模巨大,系统繁复。城市建设实践需从这些设计要素的重要程度、意象作用以及建设安排进行序列组织,具体行动。
从控制概念的构成来看,控制行为由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三部分组成。对城市这个巨系统内的空间物质要素的控制,除了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多个控制因子,或是平行的各种系统要素)这三部分外,还应该突出对控制因子具体的控制机制的考虑,包含控制集合点,控制因子排列两个组成。
①控制集合点——城市整体的广袤性要求了城市中被控制空间实体的有限数量和主次之分,超过了这个标准,会导致面广体大,控制力度的减弱。
②控制因子排列——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要求了不同物质要素各自的有限数量和权重,模糊了这个标准,其间产生的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导致对于一个具体空间点的控制目标混沌,同样使控制力度减弱(一身兼数职的尴尬)。控制机制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城市空间是这些控制因子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各种因子的机械叠加。
3.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由前面论述可知,城市总体设计确立的城市特色空间框架是一个层级式物质构成体系,需要建立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才能保证其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的控制指引。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导则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控制对象,形成不同控制力和限定作用的导则分类。结合城市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及控制程度的深浅,设计导则被分为四类
⑴强制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政府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强制性导则针对的具体城市物质对象,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进行对应,主要依据以下一些要素: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空间与景观、城市形体的量化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重要公共空间等。
⑵说明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规划主管部分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
⑶建议性导则:这些内容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执行。执行批准书必须提交给规划主管部门并得到批准。
篇9
关键词:滨海新区CBD;于家堡“9+3”地块;城市设计实施;起步区导则
Abstract:Binhai New Area CBD urban design which is designed by the U.S. architecture firm SOM provided a very ambitious vision, but we will also face the major issues including what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urban design control, how to interface with the statutory planning and translate shapes into operational means of planning management when it begins to implementatio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Yujiapu “9+3” blocks and the problems which still exist.
Key words:Binhai New Area CBD;The Yujiapu “9+3” Blocks;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The phase 1 guideline.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3-67(6)
引言
目前,城市设计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设计过程,在我国有较广泛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城市的核心地区或门户地区,城市设计作为城市空间环境形塑、地区特质营造、以及为吸引国际投资参与全球性城市地位的竞争而提出有说服力的发展前景的重要举措,被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城市规划管理者们普遍认同,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区和广东省深圳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就是明证。天津滨海新区CBD最核心的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经历了几年的磨砺①,终于在2008年6月确定了由美国SOM公司(芝加哥总部)负责城市设计、美国EDAW公司进行生态景观规划、天津市规划院组织本地设计单位协助并深化的联合设计团队组织结构,城市设计成果在2008年底完成并获得了各方面专业人士和天津市政府的高度好评(图1)。
然而,既要完整准确又要保有适度弹性的实施城市设计的构想则不是件容易之事。作为持续参与了此项城市设计实施深化研究工作的本地规划设计单位,这里将对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实施过程做一综合阐述及浅评,以期初步揭示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运作机制、实施过程中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城市设计工作本身更好的发展,使城市设计更快纳入城市规划编制法定体系②和城市建设管理法制体系。
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主要研究了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形态,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些空间内容如何转变成指导各项具体设计、开发和施工的控制内容,主要是依靠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又以起步区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起步区导则)的实施为整个地区提供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因此,起步区导则主要控制什么要素,这些要素与法定城市规划控制的关系,起步区导则在“9+3”地块③具体建设项目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实施控制时如何协调与地方规划条例不合的方面是本文的重点(图2)。
1由于城市设计在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因此,导则必须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结合
结合过程中,我们认为起步区导则与于家堡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的时间点、结合内容以及城市设计导则到底如何实施操作是问题的关键。
1.1结合时间
美国SOM公司主持的起步区导则在2008年底确定城市设计方案后于2009年初编制完成。而于家堡金融区(Tgf-12)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历了较长的编制历程:从2005年初期政府批复的控规到2009年,以几年间若干规划、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为基础的终期控规得到确定共历时5年。因而,于家堡金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工作远早于导则编制,但控规的最终成果却是结合导则的控制要素,在导则之后才编制完成。这说明在于家堡这个滨海新区CBD的核心地区,我们已经将城市设计及导则作为控规编制的必要条件,而终期控规则要在尽量纳入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后尽快出台。实践也证明结合时间是恰当的。
1.2结合内容
谈到结合内容就必须先从城市设计导则控制的要素说起。于家堡起步区导则控制的要素比较详尽,主要包括地块划分、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开放空间、建筑形态和设计、建筑首层使用、塔楼位置和高度、停车入口和服务通道、地下空间等。地块划分和土地使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块面积、容积率、最大建筑面积、主要用地性质、最大建筑密度、最大建筑高度和最小绿地率等技术指标都跟控规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也就是直接纳入了控规的强制性指标体系中。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控规基本一致,就不做赘述。起步区导则里公园和开放空间主要对每个公园的类型、功能、交通流线和入口、景观元素及安全性几个方面做出了指引,这作为引导性内容相当程度的被引入了控规文件中。地下空间的用地性质、地下标高、规划面积、地下层数、地下公共停车及配建指标、地下出入口位置等也都较好的写入了控规指标体系中。
而每个地块开发的具体建筑形体控制,如建筑体量、建筑形式设计、建筑首层使用性质以及塔楼位置等控制要素则只在控规文件中做了扼要叙述。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只是在实际的操控中,我们将控规定位为在常规思路下结合导则的深化,将建筑形态化的指引内容保留在导则内,由控规和导则两者共同管控城市设计的实施,施行双向管理。这样,既提升了现有体系内规划编制的深度,又为城市设计及导则争取了在规划体系内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像其他城市设计实施中,将导则与控规管理可运用手段完全契合的内容放入控规中,然后城市设计导则其他内容就被借口难以直接控制或只能动用自由裁量权来控制而不为开发者重视,难为规划管理者施行。
1.3城市设计导则的管理操作
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实施中,控规与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分工基本是明确的,效果也是良好的。控规作为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层次和最主要依据,在纳入了导则的内容后它的总量控制、数理指标显得更有说服力,其具体详尽的指标体系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这些自不待言。这里将重点介绍城市设计导则管控城市设计形体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方法。
在起步区导则里,与控规指标体系同样重要的则是建筑形体控制和公共空间营造。建筑是城市空间环境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建筑物本身的优美程度及其组合后的整体空间感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和城市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对建筑形体要素的研究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也是城市设计成果表达的主要内容。而公共空间绝不是建筑完成后的剩余空间,公共空间应有明确的界定、人性的尺度和良好的品质,促成多种多样的公共性活动的产生,加强地方性的交往和城市的多元化。这里就以起步区导则指引起步区内“9+3”地块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和公共街道设计为例,详细阐明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设计成果增加了我们对建筑的认识:形式风格并不是设计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建设的是“场所建筑”,它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场所的连续性,它不依赖建筑的各种风格,它努力寻求的正是通过批判性的设计选择而获得超越时代特征的东西。因此,建筑设计过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接受、改变或否定建筑群、公共空间、景观、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的现有秩序;第二,确定使用哪种立面语言形式来设计和建造,可利用的手法包括传统的、抽象的或混合的。第一条关乎公共利益,而第二条则仅是主观的判断。当然,只有两方面都做好的结果才会创造出统一完美的场所建筑。
对于第一条,起步区导则强烈关注城市公共利益,同时也强制要求“9+3”地块建筑设计师接受并遵照城市设计提出的现有秩序。基于对“场所建筑”的理解,起步区导则对建筑体量和4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控制。如前所提及,建筑体量方面规定了每个地块内塔楼(每个地块有一栋塔楼和一组裙楼)的准确位置和高度,这样既形成了完全符合整体城市设计的天际线,又为每栋塔楼使用者带来了或观看海河或欣赏公园的良好景观视线(图3、图4);同时还规定了每个地块建筑首层的性质(图5),零售、金融、银行和其他商业等功能保证其为公共使用;规定了停车入口和辅助停车方位,保证了人车和谐的交通环境,这就是最真切的公共利益。实践中这些建筑形体控制内容都为建筑师完全遵守。基座设计、建筑立面形式、中庭设计都在导则中提出了几种参考,这同时也给建筑师提供了灵活发挥的空间。屋顶绿化则因为成本控制的原因没有得到实施。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十几年的建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建筑,但是建筑物普遍退道路红线距离太大,加之道路宽大,公共空间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尺度过大导致环境的不友好。所以于家堡金融区的城市设计要建立人性化、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系统,这也是于家堡建设的创新点之一。在街道设计方面,我们也要从界定街道的基座裙楼设计谈起。20~40米的裙楼高度(或称街墙高度)界定了公共空间、创造了区域特点;同时还规定了裙楼街墙的平面位置和连续感,平面位置方面要求裙楼外墙均位于退道路红线5米的建筑线上,连续感则要求临水街区和商业街区有90%(建筑水平长度之和/建筑线总长度)的连续街面,要求典型街区和联系南北公园的步行大道有70%的连续街面;从店面或建筑大厅延伸出来的顶棚不仅可以作为遮阳避雨的顶盖,还可以更好的定义人行道,它的高度规定在5~6米,这建立起行人尺度的屋檐线。以上这些都为建筑师较好的遵守(图6)。而裙楼建筑材料的混合运用能增加街道的活跃感,这则成为建筑师进行创造的地方。
对于第二条,要做出大家都认可的主观判断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于家堡起步区的建设搭建起这样一种机制:坚持邀请国内一流的建筑师甚至是大师④来做建筑设计,由编制导则的SOM公司做建筑方案初审,由滨海新区规划管理部门再审,最后由政府定夺。建筑大师们在导则的基础上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设计经验,建筑外形、中庭设计及材料运用都显得大方而有型。SOM公司作为整体的把控者更多的利用了他们在众多城市中心区设计的经验,从与导则吻合及整体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实质上的专业意见。规划局则进一步结合专业及地方管理规定做出判断,最后由政府行政主管领导把关,经典不复古,出新不出奇。经过几轮的调整,“9+3”地块建筑设计方案已确定下来。施工进度方面,6个写字楼地块已于2009年夏天率先动工,进行基坑工程和工程桩施工,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支护桩工程、完成止水帷幕、完成地铁深基坑支护地下连续墙导墙及硬化道路。起步区一期“9+3”地块的176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将在3年内全部建设完成。诚然,每栋建筑都邀请大师来做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后续的设计,我们建议邀请国内设计大师替代SOM公司的角色做为评审团,同时我们也认为这是其他城市其他地区城市设计实施可以运用的方法。
能够概括出秩序的我们就遵守秩序(包括指标秩序和图解秩序),需要进行空间艺术主观判断的我们就邀请大师并由高水平城市设计师审查。到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起步区导则控制的要素大部分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当然这样的成功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9+3”地块作为整体开发建设,二是规划管理部门确实将起步区导则当做了项目审批的地方法定性操作手段。
2协调城市设计与现行规范不合处是其实施的难点
城市设计还提出了更人性化、具有远见和前瞻性的要求,在较小尺度开发地块内最小化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和建筑后退红线距离。这些内容与现行规划规范有所冲突,也为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
2.1道路转弯半径(图7)
较小的道路转弯半径缩短了行人过马路的距离,提供了一个连续的行走路线;增加了地块用地的使用率,有利于创造整体性强、连续性强的街道空间;保障了残障坡道的合理布局,这些都有利于人性化城市的形成。因此起步区导则中提出了路缘转弯半径6米,道路红线转弯半径5米的方案(起步区典型路宽为20米)。而在实施过程中,天津地方规划条例要求根据我国道路等级四级划分体系及机动车右转弯设计速度来确定转弯半径,一般都在15米以上。同时,建设单位也谈到虽然城市设计提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但对于新建区初期,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运输很难立马跟上,因此还是会以小汽车交通为主。这就使好的设计内容不能转变成可操控的实施手段,更多的是依靠规划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也就是只能依赖主要领导的意志。于家堡起步区建设中,经规划主管部门多方协商,初步确定道路转弯半径为10米左右。但对后续的建设工作,能否达到城市设计预想,我们比较忧虑。
2.2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图8)
较小的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有利于塑造连续感强的街墙,避免形成近郊区式的氛围;同时能增加用地有效率,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还可以容纳更多的绿地、庭院和服务空间。因此起步区导则中提出了5米的建筑退线。而在天津地方规划条例中规定,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要进行退让。有绿线的,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无绿线的,退让红线距离不得小于8米。这也使人性的设计内容无法转变成可操控的实施手段,不得不依靠规划管理部门的协商能力,同时还受限于目前我国市政管网建设的落后程度。反观道路转弯半径,如果真的突破规范的一纸要求也还是能建设的,而较小的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在实施当初,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市政部门的不可能三字。原因是典型道路的20米宽度加上两侧的各5米宽度共计30米总宽,再减掉对于建筑基础的安全距离,所剩宽度空间不够安排全部的市政管线。这一条的实施要得力于滨海新区规划管理部门多次协调工作,最后的结果是将市政主要管线安排在滨河道路下的共同沟内,从而保证大部分地块只有5米的退线距离。说实施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即便这一次解决了问题,然而在后续的设计中,如果领导有变或管理者的关注重点及认识有变,则城市设计控制的这条要素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就会发生很大改变。
3通过对于家堡起步区城市设计实施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在实施城市设计之前,应该弄清楚城市设计应该控制的要素和能够控制的要素,就不会认为城市设计难于实施而受到架空。抛开城市设计与控规有重复的方面不论,在典型的建筑形态控制方面,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城市设计师不是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关乎城市公共空间界定、公共利益维护的要素就是我们实施城市设计时应该控制的,也是我们努力后能够控制的要素。而关乎城市建筑具体立面形式等主观设计,不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实施时主要控制的要素,它们就应该交给有能力的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去做,再由高水平的原城市设计师审查,或由一流的建筑师评审团来审查,并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时,包含建筑体量等形体控制要素的城市设计导则完全应该被纳入城市规划管理法定手段中,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共同管理城市建设,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既不失城市空间艺术特色又快速发展。
注释:
①2005~2006年,进行了国际方案征集,于家堡金融区行动规划设计;2007年底国际建协规划咨询公司进行竞赛;2008年,美国SOM公司芝加哥部与旧金山部参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2008年6月,政府明确设计公司。这几年间还召开了若干次国际工作研讨会议。
②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然没有明确城市设计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③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包含京津城际以及于家堡枢纽站在内的共计35个地块,其中起步区一期工程包括“9+3”共12个地块项目,北至永太路,南至于荣道,西至郭庄子路,东至堡京路,占地面积约为26.3万平方米。“9+3”地块包括9栋甲级写字楼项目以及酒店、金融会议、服务中心3个配套楼宇,12个地块项目总建筑面积共计17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27万平方米,地下49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38~244米。2009年12月26日上午,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一期工程“9+3”地块举行了开工仪式。
④起步区“9+3”地块的建筑师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恺,台湾大元国际的姚仁喜,MAD建筑事务所的马岩松,都市实践合伙人王辉,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雷,中国科学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齐欣。
参考文献:
[1]新都市主义协会.新都市主义[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孙施文,张美靓.城市设计实施评价初探―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2007(04).
[3]孙施文.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2006(08).
篇10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the core of the preparation for urban design project, and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urban design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its contr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for design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Keywords:urban designp;design guidelines;fundament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 如传统商业步行街) 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 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 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 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 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 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 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 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 上一篇:肩周炎的康复治疗方案
- 下一篇:初中历史线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