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

篇1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统一战线;教育效果

去年亲眼所见发生在办公室的一个案例:一位学生因屡次作业不完成,家长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当着家长和学生的面,班主任数落着学生从开学到现在的种种不是,痛痛快快地发泄了一通,然后像教训孩子一样,对家长一阵劈头盖脸的“再教育”。

上面案例中的班主任“请”家长到学校,希望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方法不对。班主任如何做好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工作,产生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应该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学生在家时的学习情况、社会交往情况和在家的表现等,就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去,与家长很好地交流、沟通,这样有利于在教育学生方面实现家校共管,形成家校教育工作统一战线,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家校合力,事半功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和梦想。作为家长,他们将子女送入学校学习,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希望学校、老师能把孩子培养成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作为班主任,我特别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开学第一天,缴费注册时,我就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每位家长,便于及时联络和沟通。这样能让家长们有一个和老师交流沟通的途径,也是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老师,赢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只有家长信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学校的活动就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作为班主任自己,有时也要主动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有些班主任只有在学生学习退步,违反纪律的情况下才打电话给家长,“报忧不报喜”,这就不利于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及时做好教育工作。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校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

二、家校沟通,增进情感。

通过家访,班主任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们就怎样共同教育好子女,怎样更好的沟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家长们也对学校工作、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家访让自己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教育学生十分有意义。通过上门家访,可以起到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教育成果的作用,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的思想动向,和家长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种交流逐步建立起家校之间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有了这样的信任关系,家长对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更理解了,并给予充分支持和配合,而学生也对班主任自然而然产生了某种亲情和依赖。原有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消失,班主任的教育效果大大加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打十次电话的效果不如一次上门家访。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坐在一起,面对面交谈,心与心沟通,拉家常,谈学习,动之于情,晓之于理,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因此,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不能只动动手(打电话),还要动动脚――上门家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如何搞好具有现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家校沟通与合作呢?我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深化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

1、深化家长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可以先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用文字表述,传达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近况,这样易于沟通。不要只盯着成绩,可以谈谈自己的教育新设想,让家长们提建议、想方法,多让家长参与发言,让家长与你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定会发现家长中有“高手”,可能有些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你之上呢。科学分析家长会的内容,必要时还需“备课”,那些需公开讲,那些需私下讲。认真分析家长的社会角色,选择合适的沟通语言和方法,对家长一律尊敬,不分贵贱,因为他们能帮助你教育好你的学生,让你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2、变革家访。家访首先要在观念上变化,不要只是告状,可以与家长谈学生的优点,谈学生的潜力,谈学生近阶段的进步,可以和家长共同为学生设计发展方向。

3、创新校访。主动邀请家长关注学校工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校运会、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二)构建新型的家校沟通合作的方式。

1、书面形式的联系。与家长书面交流沟通,具有针对性强,反映问题及时全面的优点。书面联系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使家校联系渠道随时畅通;对学校的一些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发放告家长书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沟通,以期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2、把孩子养在老师家。随着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如现在杭州市就有把孩子“寄养”在老师家中的“寄宿制家教”,且越来越多。陈先生把难以管教的儿子寄养在老师家,半个学期下来孩子变乖了,懂事了,学习成绩进步了。他高兴地说:“把孩子‘养’在老师家,我们很高兴看到孩子的转变和进步,非常感谢老师。”“寄宿制家教”的模式,虽然老师非常辛苦,但看到自己的学生切切实实的进步,就会觉得付出非常值得。

3、联合家教。由学校组织,班主任负责实施,把几位各有专长的家长,几位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子女联合起来,分配好时间,由不同特长的家长给孩子上课传授知识,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在上海、成都、武汉等地开始实施的家教方式――联合家教。作为班主任,在这样的联合家教的组建过程中,起到了最可信赖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经过家校沟通,班主任也广泛接触社会,扩大见识,开拓视野,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但不管如何,建立家校统一战线,形成家校教育工作统一战线合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教育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做好家校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作者孔乡仙;《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篇2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是客观对象满足主体需求时的主观体验。幸福感也是一种个人感受,它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国外调查显示: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都在增长,但转至人们的内心,幸福指数不但没有增长,而且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一直在下降。幸福感缺失、抑郁、焦虑成为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如何让自己在享受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幸福感受,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小学教师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而且由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期望、工作量、家长、学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群体的幸福感缺失,职业倦怠感严重,不但影响了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学校的整体发展。

追求幸福,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实践中,我们以“追求幸福教育,享受幸福教育”为理念,以“幸福教育工程”为抓手统领学校工作,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努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通过开展教师喜欢的、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促进教师的沟通和理解,如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听评课、教师读书会、教师足球队等活动;为教师合作建立平台,形成教师之间的合作氛围,让教师感受到合作互助的可贵,并将这些合作带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健康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而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则是由良好的人际关系构成的。因此,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师走上幸福之路

教师的幸福感体验绝大多数来自于工作带来的成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缺乏职业动机可归因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需要没有得到有效满足。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发展性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能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幸福。为此,学区学校通过开展教学反思、校本教研、在职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在工作中就会不断地感受到为人师的快乐,职业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内驱力

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论英雄,如果学生在市区抽测或毕业考试中成绩不好,教师就要被学校甚至上级领导找去谈话,有的学校还实行末位淘汰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压力很大,只是一味地教学生知识,既缺乏对新课程的理解,也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长期下去,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好处,也会让教师陷入职业倦怠。我们认为,要消除这种状况,学校管理者应该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师发展观,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应该建立与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挖掘教师的潜能,给教师展示自己的空间。如果教师的内驱力被调动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促进了学校积极健康向上氛围的营造,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我学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被评为教育教学优秀学区。

篇3

一、明确责任,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家校合作需要完善责任机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解决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相互推卸教育责任和共育意识不强的问题,双方已明确“家校合作”是双方互动、主动有为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家校深度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形成双方的具体职责,有明确的责任机制,并落实监管理。

完善沟通机制。建立媒介信息和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沟通方式。校讯通,家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完善评价机制。对教师、对家长的工作制度,规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依法治校的方法杜绝校园的不正之风,以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赢得家长的尊重与支持。

完善管理保障。学校全面构建校家长委员会―级委会―班委会为纵线,亲子义工、家长导师、家长项目义工、学校特色家校活动为横线的家校工作管理架构框架网络,全方位推进学校家庭工作。

完善培训保障。邀请教育指导中心、教育局、区妇联等专家到校进行工作指导,联动各方力量,搭建家长学校新平台,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家校教育顺利开展。

二、拓宽家校交流渠道,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学校积极拓宽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渠道,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协作合力,使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拥有不断的对话,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1.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

在召开家长会前,要确定好家长会主题,要求教师开出新意,开出成效。例如,专题性家长会:“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又如将家长会升级为家长交流会,让家长成为交流会的主体,互相交流学生的状况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以家长的身份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育意见。邀请有关专家讲座等。

2. 进行有效家访

教师进行家访的目的就是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完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也会发放家校联系单,一方面了解家长对家访情况的反馈,如:五年级的一个家长在联系单中写道:此次家访对我们家长和孩子收获都比较大,因为我们作为家长平时比较忙,很少和老师、孩子三方面对面交谈,通过老师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优点和缺点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有通过与老师的交谈,使我们提高了如何给孩子检查家庭作业和如何安排业余时间,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家长对学校持续发展提出的金点子。还有家长提出:学校前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大家拍手称好,但不能随课题结束而结束,应该继续开展下去,弘扬中华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孩子的情操……家访工作的有序推进,化解了许多矛盾,解决了办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篇4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 伙食采购 高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19-01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这样的说法,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伙食。由此看出,高校伙食是否稳定不仅影响到学校,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局。采购是高校伙食的源头,采购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伙食是否稳定。现我们将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融入高校伙食采购管理当中,从此角度来探讨高校伙食采购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在高校伙食物流中,从采购供应商、伙食采购部门、食堂到消费者,这是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在供应链中,采购是源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采购有一定区别。

2.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概念。为了实现采购目标,企业必须重视加强企业采购管理。企业采购管理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采购管理,保证企业所需物资的正常供应;二是通过采购管理,能够从市场上获得支持企业进行物资采购和生产经营决策的相关信息;三是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建立企业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采购管理与采购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如何制定采购计划,如何实施采购计划以及如何对采购活动完成后的绩效进行评价三个方面。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高校伙食采购方式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采购就是购买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资,其过程包括提出采购需求、选定供应商、谈妥价格、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采购的基本含义是“采”和“购”,从学术意义上看,采购比购买的含义更宽泛和复杂。现在高校伙食采购一般分为如下几类:

1.联合招标采购。为降低伙食成本,2001年成立了北京高校联合招标采购中心,组织各高校定期进行米面粮油等大宗食品原料的联合招标采购,至今已坚持了近10年。每年组织2至3次联采,每次采购品种达千种以上,采购金额每年达到4000多万元。为此采购招标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需要事先招标公告,详细公布招标的物资品种、等级、规格、质量要求,对参加招标的经销商要进行严格审查,选择有实力、讲信誉,有供应保障能力的合法经销商参加竞标。通过招标取得合理的价格,保证大宗物资的供应。联合招标采购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兼顾高校伙食采购联盟成员和供应商双方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特别是原料采购量小的学校受益更加突出,进一步降低北京高校师生的伙食成本,提高了伙食质量,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廉政建设,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从采购源头上确保伙食原材料的食品安全,有利于保障师生合理的膳食和营养平衡;另一方面,联合招标采购能够增强高校伙食采购的透明度,减少采购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供应商从中也受益良多,增加了销售量,并且越过批发商,直接掌握大量的终端采购,有利于良性循环的形成。

2.基地采购。高校在农产品的出产地建立伙食原材料的基地,一是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二是保障原材料供货价格和数量的稳定,避免市场化的冲击,有利于高校伙食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各农产品基地经济的发展。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校对接”。“农校对接”即农产品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高校食堂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更好地保障学生食品安全,给学生带来实惠,对促进高校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我们清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陆续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北京郊区等地先后建立了大米、面粉、木耳、土豆、胡萝卜、鸡蛋、小杂粮、花生等7个绿色食品基地,计划在2011年前完成建立10个绿色食品基地的目标,为伙食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公开市场采购。公开市场采购是高校伙食采购人员按照食堂的需求,选取信用可靠的厂商,询问价格,货比三家,比较后限价进行市场采购,由此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伙食原材料。

三、做好采购管理的两个关键环节

1.加强采购管理,完善采购制度。在高校伙食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是源头,越来越受到重视。采购成本对于高校伙食成本控制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伙食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又要保持饭菜价格稳定,能否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伙食原料更是尤为重要。因此采购是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优化供应链应从采购开始,采购管理必须用制度教育人、规范人和约束人,做到“以制度管理人”,在高校伙食采购中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奖惩等一整套制度体系。采购管理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杜绝采购过程中贪污受贿的不正之风。

2.供应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的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和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供应商的管理,就是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了解是供应商管理的基础,选择、开发、利用、控制是手段,使用是目的。选择供应商是供应商管理当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伙食原材料的采购中,每个伙食原材料品种都要选择若干个供应商,经过初步调研和试运行之后,至少每个品种要保持两个供应商,这样供应商之间既可以互相牵制,也避免其中一家供应商出现变故而致使某一品种的供应出现问题而措手不及。供应商初选之后,进入到供应商审核和考评阶段,包括五证是否齐全。北京高校联采中心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北京高校采购供应商名录”,并根据考察、考评情况每年进行更新调整。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彼此了解相互的基本情况。高校伙食的消费群体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这就构成了高校伙食原材料采购的特殊性,让供应商了解这一特性,有利于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结语

在供应链条件下,高校伙食采购部门由与供应商的单一竞争关系转变为共同利益下的协同合作关系,整体运作效率得到提高,给高校伙食提供了一个高效优化的操作方式。随着高校后勤伙食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要保障伙食稳定,就要加强伙食原材料采购的有效管理,为高校伙食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关键词:小学生;人际交往;师生角色;家校合作

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现今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这使得学生减少了和同伴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甚至有的学生达到了完全缺失的程度。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形成了自私、专横、不谦让等性格特点,使自己难以与同伴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出现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斥、冷漠等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将来能顺利地立足于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多途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进行交往技巧辅导,帮助改善人际关系

1.学会礼貌

人际交往中,礼貌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样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可以说礼貌是一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懂礼貌讲文明,教育批评的同时也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到潜移默化。例如,开展文明主题班会、自编文明小报、自创文明倡导语、设立文明公约等。

2.学会沟通

没有沟通,人就无法理解,也无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沟通方式。

(1)言谈举止文明。

(2)真诚换取信任。

(3)把握好人际距离。

(4)注重话题的选择。

3.学会聆听

做一个善于聆听的人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1)交谈时,做到目光对视,听到赞同的观点时要合理地点头。

(2)做到虚心、耐心、精神集中、表情专注、不插嘴打断等。

(3)不赞同对方观点,要婉转相告。

4.W会赞扬

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吝啬赞扬别人,态度真诚、热情、不虚伪。

二、搭建多样化的平台,营造良好交际氛围

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独来独往、恣意妄为的性格根深蒂固,缺乏合作能力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开拓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多途径鼓励学生展现自己,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

1.转变师生角色,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现代教育中,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位导演、编剧或是演员。学生做主角,教师唱配角,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教学要重视课本知识,但也不能走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循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激发兴趣,继而增加参与度,不断提高能力,以便获得更好的交际能力。

2.开展多样活动,渗透交往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让友好交往的理念深入学生的脑海。例如,儿童节开展全校性的游园活动,活动包括个人竞技和团队协作,活动最终以积分卡形式表彰胜利者。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率达100%,如此高的普及率无形地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加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为了树立正确的文明意识,确立学习的榜样,我校积极开展了“礼仪之星”“美德少年”等评比活动。在无形的影响和激励下,学生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交往中体现智慧和情感,从而提高交往技巧。

3.促成家校合作,携手关注人际交往

很多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教育需要家校合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力量不容小觑。家长的教育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态度等,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性格、生理的成熟,将伴随孩子终身。所以,我们要积极搭建家校合作的平台,及时进行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

三、参与社会生活实践,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社交能力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进乡村幸福大舞台”“乡土农谚调查”“小志愿者下乡”等,将学生引入社会,把科技文化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以此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让学生体验交际的快乐,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总之,人际交往是一个人与人互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生是否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不会停止,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引导孩子健康地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参考文献:

[1]贝克.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张高: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合作,始于2002年6月27日双方签署的《中国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合作备忘录》。在“长城计划”签署之前,我们之间就有很多的沟通和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互信机制,“长城计划”标志着双方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合作。

在与教育部的合作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教育部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与IT、计算机相关的导向性政策和热点主题。这是我们设计“长城计划”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种合作并不是单方面地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想法通过教育部贯彻到学校,而是在项目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哪些是教育部关心的、哪些是高校关心的主题。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我们可以提供哪些资源,这是建立长期合作的重要的基础。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上也有一些特点,比如,项目的定位和实施努力寻求创新的模式,所以,创新性也是“长城计划”另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项目设计、期望的效果、项目实施,还是达成目标采用的方式方法,我们都和教育部有深入的探讨。

总之,通过教育部的指导和反馈,我们的设计项目更符合高校的需求,可以说,三方都比较容易建立互信,而不是勉强推出一个单方受益的项目。

《计算机教育》:“长城计划”是微软与中国高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项目在中国进展得非常成功,以致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标杆。这样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是怎样产生的呢?

张高:“长城计划”是在2002年6月27日在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先生访华期间正式签署的,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是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9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初和中国高校的项目合作。

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基础研究机构,我们的研究员从事计算机基础研究,他们要发明新的技术、写论文、申请专利、作产品转换,甚至还要带学生。研究院就像一所大学,与学校有着天然的共同语言。

1998年成立之初,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把高校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个合作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探索。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校园访问,了解高校的需求,看我们能够为高校做什么。同时,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和教授沟通,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是我们1998年到2000年之间工作的主要的形式。从2000年到2002年在和高校沟通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与高校的合作项目,并将“长城计划”逐渐扩展开来。

《计算机教育》:在“长城计划”项目合作中,高校和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在你们与高校合作中,高校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们之间是如何开展工作呢?

张高: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帮助高校。我们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才是教育的专家,我们并没有认为微软要替代这样的角色。我们更多是想要看看微软能够帮助高校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做事的方法、做什么、如何做方面,都最大程度地听取老师的反馈,所以我们的方法和模式很容易得到高校教师和教育部的认可。

《计算机教育》:从2002年开始,“长城计划”已经顺利地开展了两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建立了科研合作、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这样一套非常清晰的项目体系。是什么因素让“长城计划”保持着持久的活力呢?

张高:“长城计划”之所以能保持持久的活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流于形式。“长城计划”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我们与高校师生保持充分的交流。我们在师生反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育部每年制定的政策性的规划,制定出“长城计划”具体实施的内容。IT业发展迅速,每年的热点、挑战和思路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保持快速更新。教育部每年会从学校收集反馈意见,从宏观上制定政策,能够及时反映高校需求。“长城计划”项目设计也充分关注这些反馈意见,这也是“长城计划”能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计算机教育》:相比较过去的两期,“长城计划”第三期有哪些新的亮点呢?

张高:该计划预计在2008年11月与教育部续签“长城计划”第三期的合作协议。第一、二期中好的项目会在第三期中保留,有些方面的合作将会在第三期中得到强调,比如说加强对青年学者和教师的支持。高校的发展,师资至关重要。下一代的领军人物,不管是在研究方面、还是教育方面,都会在未来五到十年从这些青年教师中产生。因此,第三期“长城计划”会有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系统规划,比如,我们会提供青年教师访问机会,让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作短期访问和研究,通过切实感受研究院的创新机制和参与一些实际的前沿课题的研究,使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我们还计划利用科技手段让我们的项目帮助更多的学校。过去,由于资源、经费、人力的限制,这些项目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些传统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希望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更多老师和学生服务。比如,我们计划构建促进精品课件资源共享的课程平台和远程授课系统。

在第三期“长城计划”中,我们还准备进行一些跨学科领域的合作,比如利用计算机来解决环境、能源、健康、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等。

《计算机教育》:按照你们的观察,“长城计划”的实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与你们当初的预期有什么不同?

张高:“长城计划”为教育事业开辟了一些新的思路,项目运行几年来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在强强合作的基础上营造了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有许多世界级的专家加入到这个平台之中。我们建立的10个重点实验室,已有8个升级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并没有以经费、场地的大小、人员配置作为硬性指标来评价,而是注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比如最有影响的论文、研究项目在学术界的影响、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及在相关领域里的影响力。现在,联合实验室每年高水平的论文超过100篇,培养的优秀博士生有二三十人。

在课程方面,我们也在尝试新的思路。“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的理念就是共享精品课程的资源,而不是把这个课程作为某个学校独享的资源。只有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把大家的智慧放在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设立了微软学生俱乐部,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我们认为要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就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我们每年支持几百个学生实践项目,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微软提供技术、提供指导,让他们真正去做一个项目。这些项目不一定转化成新的产品,但真实的项目过程,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长城计划”在人才培养、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这样的努力还会继续下去。

篇7

关键词:家校合作;重要性;策略

人心齐,泰山移。对学生的教育,单打独斗只能是事倍功半,集体合力才是有效的教育。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单靠学校教育是严重不够的,只有密切联系家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发挥各方职能,形成合力,才能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下面,笔者就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策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让老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教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才能对症下药,形成有效的教育。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一言一行;而对于家长而言,更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在这一点上,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形成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格局,让家长和老师学校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才能使双方随时掌控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共同研讨教育学生的策略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立体化体系。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学生的终生导师,家庭氛围的好坏和家长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固然占据主导,但缺失家庭教育的配合,无疑是单打独斗,力不足量不够,甚至与社会要求脱轨。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家长将自己或社会上的一些意见建议带到学校,同时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利用家长这一丰富、有力的资源,不断调整教育思路、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理念,这样就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和延伸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使教育更完整、效果更好。

(三)有利于家校教育互补,促成学生全面成长。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教育方式相异,家校合作可以使双方在教育的很多方面的实现互补,这样才能不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断层脱节,不间断持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成才,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的主要策略

有力推进家校合作,形成立体共育机制,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下面谈几点主要的途径。

(一)发挥班主任的主渠道功能。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总设计师、班集体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扮演者主角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扮演好这个重要的角色,首先要端正思想,不要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感到是一种威胁,对家长提出的建议产生敌意。其次,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经常与家长沟通,给家长适当的指导,予以热心帮助,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让家长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同时也要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二)创新家校沟通渠道。家校合作需要借助于各种渠道才能落实,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平台和形式进行,这些方式在沟通家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方式内容单调,缺少互动,效果欠佳,家校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平等的、单向的。因此学校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建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比如网络、微信、QQ等,实现家校互动,建立家长和老师学校的平等依赖关系,深层次专业化地推动家校合作。

篇8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家长 家校合作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拥有专门的教师以及齐全的教学物资。同时,教育的过程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家庭同样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小学生的教育与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一、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现状

1、班主任及家长对合作教育重视不够

一方面,复杂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安排挤占了与家长交流的时间,一方面,也有少数班主任认为自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指导者身份与家长进行沟通,影响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严格的关于家校合作方面的管理规范,也没有关注到班主任投身家校合作积极性的调动。因此,难以保证时间上与效果上的强化。学生家长方面,少数家长认识狭隘,片面关注学生成绩,而不愿意将家庭的特殊性告知班主任,错失一些良好教育机会。此外,许多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学校就负有指导与教学的义务,在家校合作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绝大多数小学家长因其年龄正处于家庭事业双重负担时期,受工作压力,社会环境影响,与班主任合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2、地位不平等

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因为小学生教育问题而相识,产生合作关系,在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上,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应站在平等合作教育位置上。但在实际教育合作过程中,班主任往往更加主动,家长则更多的处于被动地位,既不知道什么时候参与到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也不知道如何参与配合教育。长此以往,家长与班主任在沟通中缺乏有效性,甚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出现。

3.沟通方法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益进步,从家访形式到现在的电话或手机短信形式、微信群形式,都可以看出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方法逐渐多样化与便捷化。但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班主任片面倚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即短信、微信等聊天沟通工具应用,而忽略了传统家校合作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传统的家访或者电话沟通方式下,家长与班主任在教育思想、情感表达上更生动直接,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独特优势是现代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

二、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改善对策

1、大力宣传家校合作教育,强化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对合作教育的认识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方面要向小学班主任以及家长大力宣传家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现状总结,在实践中探讨出适合地区与学校特色的家校合作模式,增强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对合作教学的认识程度。如通过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邀请校外教育专家开展教育讲座等,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求,鼓励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通过多种方法,提高教师及家长对合作教育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关注家校合作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对合作教育工作开展与落实成效显著的学校与个人进行表彰与宣传,提升区域群众对家校合作教育的认识度。

2、建立各级家校合作机构

家庭与学校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因为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而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具体实践中,仅仅依靠学校与家庭自发的进行合作,很难保证合作的协调、监督、指导得到落实。这就需要建立各级家校合作的组织,自上而下的推动家校合作组织建立,提高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具体来说,可以成立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带动家长与班主任共同参与到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在各区域内进行推广,层层递进,构建配套的家校合作组织体系,以促进各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开展。

3、不断创新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3.1 确立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

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增加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与班主任共同参与决策班级事务。例如新学期一开始,计划班级内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学生的午餐管理、对学校的管理建议等等。此外,家长委员会可以较好的发挥优势资源,协调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矛盾,搭建沟通平台,而学校对于家长的认可与尊重,也使家长对合作更为重视,合作教育效果更显著。

3.2 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如培训型家长会,邀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请某位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教育心得等。展示型家长会。帮助小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也使家长看到自己子女的进步,并对班级整体情况,自己子女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3 举行开放课活动

即在特定的时间里,邀请家长到学样听教师上课,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班主任可以先与家长进行沟通,介绍开放日活动安排,了解家长的意愿,并确定时间与地点,编制家长问卷,通过对小学生听课、就餐、休息各方面的综合了解,总结反馈意见,了解家长的想法,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3.4 开展亲子活动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少先队入队仪式等,不仅提供班与任与家长及时沟通机会,也使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过程,使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4、丰富沟通方式

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家长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家校通、群联系。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家访形式,电话形式进行及时解决。而对于一些常规性问题可以通过便条,家校联系手册联系家长教育孩子。沟通方式多种多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结语:

当前,我国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以合理的期望对孩子进行培养,却又缺乏科学的经验。而家校教育则较好的弥补了这些不足。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可以为我国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理念研究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8)

篇9

关键词:寄宿生 管理 对策

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社会力量对教育的重视,各地的综合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布局调整有条不紊地进行,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学校的任务也更为艰巨,责任也更为重大。面对大多数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而言,学校若管理得当,学生会在寄宿生活中受到锻炼,从中受益;若管理不当,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给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针对目前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出现的新难题,笔者从我校实际出发,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重制度,轻细节。在寄宿生的日常管理中,从生活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涵盖了各种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细致有效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够落实下去。

问题二:重结果,轻过程。寄宿制学校为了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反而使学生素质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成为可有可无的目标。

问题三:重“管理”,轻“教育”。首先,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教育滞后,自律性较差,并且学生人数也多。其次,现今教育环境下,学生安全责任意义重大,因此,学校往往会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管理学生”的低层次上。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而治”的教育思想使得寄宿学校的学生得到的是不要出任何安全责任“看管”,而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额外增加学校负担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离家都比较远,这就使得学生的往返路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到校后,后勤管理工作很难得到保障。如我校将143位老师分组轮流护送学生往返学校,同时,24小时对学生进行全程监护和管理,这额外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三)“问题学生”居多

寄宿生都来自农村,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这就造成了学生性格的固执多疑、孤僻粗暴和情绪不稳等问题。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他们对子女提出的各种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或迁就,这就导致学生没有上进心。寄宿制学校的全面管理,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致使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二、对寄宿生管理的几点认识

(一)要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

从“生命本位”的意义出发,如何提升学生在校生活的生命质量,这既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又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寄宿制学校的“育人”功能,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做到制度“育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寄宿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前提。寄宿制学校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完备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辅助实施。我校为了将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结合起来,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结合起来,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值周教师职责》《寄宿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以校领导带队的值周小组同学生公寓生管教师相结合的双层管理模式以及楼管教师、学生公寓卫生员、学生会值勤学生、宿舍长、宿舍卫生员层层负责的制度,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2.做到生活“育人”。为了有效地培养寄宿生,我校对寄宿生的每一个时间段的各项活动都有明确、合理的规定,以培养寄宿生学习、生活的规律性,行为习惯的约束性。我们要严格落实我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卫生“三个面”(即地面、墙面、床面),内务“四条线”(即被子、鞋子、牙具、毛巾),个人“五勤”(即洗澡、换衣、剪指甲、洗袜子、理发),作息时间 “四统一”(即早起床、午休、开关门时间、熄灯),出勤 “四点名”(午饭、晚饭、午休、晚休)。

3.做到环境“育人”。学校要尽力想办法为寄宿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我校自开始建校起就充分考虑了寄宿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学生公寓每层楼都建有公共卫生间、洗澡间和洗嗽间,每个宿舍设置了橱柜、书桌,张贴了字画,统一配备了洗嗽用品、床单、被套和枕巾,宿舍面貌干净整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为了丰富寄宿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在校园内修建了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等,健身体育设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阅览室、阳光体育活动室和艺术教育活动活动室;引进社会化管理模式,开办学生餐厅6个、超市3个、极大地方便了寄宿生学习和生活。

4.做到活动“育人”。寄宿生的管理是严格的,但是活动都是丰富的。寄宿制学校应充分利用住校生的在校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激情。如我校建立了爱心驿站,设立了爱心信箱,建立了“心灵氧吧”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学校体育组定期开展趣味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活动、大型健身操等活动;学校艺术组利用各重大节日和校园艺术节,组织“红歌”合唱团、舞蹈小组、剪纸、绘画、刺绣等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远离亲情关爱的寄宿生的生活和学习热情。

(二)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将学校的制度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我校根据寄宿生的学科特长、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建立了学习互助小组,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学习互助,使每一名学生都自主、自由地在合作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学校政教处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结对帮扶教育,让学生选教师,对全校后进生进行帮扶教育,让后进生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和学习的快乐。

(三)共建家校联系网

篇10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长资源 合理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家长工作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教师的教学手段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改变传统意义上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推进家校合作,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对儿童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我们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深入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做到家园同步,教育一致,以期收到较佳的教育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负责任地在这张白纸上增添色彩,使之鲜活,充满生命力呢?

一、和家长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家长和教师同为教育的主体,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应该以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态度和家长进行沟通。沟通中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信任,才有利于家长工作的进一步进行。也就是说,只有和家长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和家长沟通,更好地利用家长资源。比如:进入中班以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孩子的能力,我们鼓励孩子从家里带一些废旧物品来班里进行制作,可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发现很少有人响应,后来我们问过一些家长才知道,他们觉得废旧的东西很不卫生,而且觉得实在没什么大的用途。了解原因后,我们便在班里举行了一个老师和孩子的废旧物品作品展,并请家长进行参观,参观完的家长完全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很直观地认识到了废旧物品的作用。之后我们又教给了家长几种常用的废旧物品的消毒方法,彻底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通过这次活动,家长提高了对我们的信任度,以后需家长配合的事,响应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可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访问、家长开放活动、书面联系、电话、短信相结合和建立班级QQ群等,这样既让家长了解了幼儿的在园情况,又让老师知道了孩子在家的表现,可谓是一举两得。通过这些与家长的互动,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理解、信任、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二、改变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认识到自身就是教育资源。

陶行知先生提出:“孩童最易受影响人者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其激触,效而尤之。今日之学子,即他年之父母也。为学子而行欺,是不啻引将来之行欺矣。可不慎哉?”由此可见,父母必须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表率和榜样。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点,设身处地、想方设法地向家长宣传一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让家长转变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亲子活动的举行能够增进家长之间的感情,亲亲热热似一家人。当家长到幼儿园时,自然而然就会向老师、班级的其他家长、幼儿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家长会的召开,家长之间经验的交流都能让家长获得相关知识,意识到良好的活动氛围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家长共同创设,共同维护。

三、引导家长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主题环境的创设,但是只有家长充分关注、支持,主题墙创设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资料,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的重要一环。收集资料是家长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有在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幼儿才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1.与孩子一起收集和主题相关的资料

在主题墙饰中,让家长一起收集和布置,那么收集的资料和信息就会很多,布置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而且家长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收集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比如有关主题的文字介绍、图片等,比如在《秋天的画报》这个主题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从书籍、报刊中收集有关秋天的景色的资料或宣传册,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资料等与主题活动有关的信息,建成资料信息库,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收集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图片、文字资料和获得的信息拿出来展示在主题墙上与幼儿园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2)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材料,比如收集一些观赏材料,在《动物,我们的朋友》这个主题中,可以收集各式各样的动物等,也可以收集操作材料,如收集彩纸、胶泥、各种瓶盖、竹筒等,让孩子制作动物,并且将它展示在主题墙上。我们布置了美丽的背景《动物之家》,用一些收集来的月饼盒制作成动物的房子,幼儿很激动,纷纷收集和制作了许多动物,让动物坐进美丽的家。在和动物们的游戏中,孩子们了解了动物的各种特征和习性,更加拉近了与动物的距离。

四、总结家园教育经验,促进家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