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

篇1

关键字: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人们一般都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的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二、控规方向中的城市设计

(一)控规中关于城市设计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城市设计从属于控规内容,即城市设计的内容由研究对象的决定。同时,为了形成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划定地区多为城市功能、相对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区,如商业区、重点风貌区、中心区等。因此,城市设计的对象在区域范围内是控规所规定的局部地区。除此之外,当代城市设计的内在含义已得到了明显的拓展,超出了城市的原有空间,原有形体范畴,同时,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已延伸至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众多领域。这就表明:城市设计的内容在控规中的内容有以下两方面:传统城市规划内容,即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城市设计中的管理、运行和政策,属于其社会内容。该研究内容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建设起到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还属于城市设计中的次研究内容。

(二)主要存在形式

1、思想观念。城市设计以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代表一种价值观,代表该城市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以“隐形”状态全面影响控规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尽管城市设计的思想观念形式不具备物质状态,但它仍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意义。如:城市设计的主体思想,影响控规的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编制过程等;

2、控规专项。城市设计以控规专项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以城市的空间环境、体型范畴为核心,并使其自身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例如:控规中的道路规划、土地规划、工程规划、街区规划等;

3、独立研究专题。由于运用三维空间的研究方法,决定了该类工作具有特殊性。同时,某些重要区域的设计也体现整座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因此,相关工作者可采用开展研究专题的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使其独立与控规的编制过程。

三、控规与城市设计相互关系的分析

(一)紧密相连的关系

1、在一定程度上,控规内容决定着城市设计范围的深度,而城市设计的深度又直接关系到控规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控规的核心要求为:定量、定界与定位,这表明,与之相符合的城市设计也应十分关注自身的“实用性”。此外,一般情况下,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也需通过具体概括等形式,将设计精华表现为控规的控制指标与要素;

3、控规文本与城市设计规划图相吻合。如,在规划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绿地面积等方面,控规文本对其进行规定,城市设计根据该规定,进一步补充、修正其基本构想,从而建立控制指标,避免控规内容与城市设计的脱节。

(二)相互区别的关系

1、由于控规涉及所用技术的经济指标、关注总体规划与分层规划间的评价标准是否一致。因此,控规是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而相比之下,城市设计主要评价市民对居住条件的实际体验,如舒适性、可达性、心理满足感等;

2、控规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地面布局中的平面处理环节,及用地的综合效益,而城市设计以建筑的空间格局、环境设计、开放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城市设计以人的视觉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游览空间为主体,强调空间布局的艺术性与层次感;

3、控规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技术问题、工程实施步骤等,关注建筑是否与市政工程的投资、建设目标等相吻合,而城市的设计侧重于感性认识,以及人们心理上对城市建筑物的总体印象。

(三)控规中城市设计内涵的体现

1、城市设计形态趋于控规化,即城市设计理念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标志着一种环境态度或城市观念,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评判作用,对控规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城市设计技术趋于控规化,即控规方向城市设计中的技术侧重于引导、控制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促使设计元素相互组合、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设计的艺术性。

四、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运用

(一)从编制时序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另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法定规划,因此,如果城市设计编制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则允许城市设计有较大的弹性,但须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际上是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体化的工作方式。如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再进行城市设计,则要求城市设计尊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除非有充分的理由才可更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应执行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订审批程序。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内容跨越两个层面因此相对应的城市设计也具有双能:既含有总体规划的城市设计内容(宏观层面)又要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微观层面)。这就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其特有的“连续性”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景观规划的构思及规定,同时可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调整,特别是总体规划对特定的地段没有具体构思,城市设计仍然要从整体环境角度,对其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运作,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的艺术水准和环境质量。从“启下”角度,城市计既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又要避免规定的过多、过死,应为后续设计工作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和弹性。

1、宏观层面城市设计

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节点系统的构思等。

2、微观层面城市设计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特定元素的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化,涉及内容如下:空间组织、景观组织、建筑群体形态、重要“节点”等。微观层面城市设计中尤其要注意设计的弹性,以便于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衔接。

3、配合控制指标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最终研究结果,通过利用概括和抽象等方式形成控制指标体系,并最终需要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且要在对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属于“控制”性而非“引导”性,一般包括: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建筑后退红线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广场、公共绿地;绿化带宽度、景观视廊宽度值;停车场的位置、边界范围;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及视线控制规定;保证整体环境面貌的地块最小绿地率等等。

五、案例分析---新疆八一路片区规划实践为例

(一)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疆及哈密市的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区的不断建设和老城区不断的更新改造,使得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整体风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急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体系下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导,以促进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

(二)项目的区位及优势

1、项目的区位

规划区东临西河坝(滨河路),南临回城乡,西侧以规划七一路为界,北临兰新铁路,现状总用地面积1461.84公顷,规划与哈密市总规衔接,规范范围适当扩大,规划总用地面积1495.89公顷。

2、项目的优势

项目位于哈密市中心城区,且紧邻高铁站。周边用地组团主要有吐哈石油基地,西北片区,东北片区,广东工业园,西部新城和老城区。周边用地多样丰富,除了自身较好的发展现状,周边用地的辐射与带动将更好的推进片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周边主要的城市组团是西北片区、西部新城以及老城区。这三大组团基本形成等边三角形,而项目则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中心。西北临火箭农场,东北临高铁站,独特的地理区位凸显了项目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三)八一路片区控制性规划的整体构思

依据分析,八一路片区良好的周边资源优势和自身独特的区位,未来必将集聚和吸纳周边组团优势,以助自身更好发展。这决定了其作为哈密市中心城区的“聚宝盆”地位。 老城区:以更新改造为主,内涵式发展,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绿地系统。 西北片区:以现有体育中心为基础,完善文化和商业设施,同时借助高铁站建设的契机,建成城市商务中心。

西部新城:依托新民六路,建设行政文化中心和商业副中心,疏解老城区的居住和服务功能,体现高品质生活的新城区 项目――

1、区别于周边片区组团定位,发挥“聚宝盆”的区位优势;

2、对项目现状元素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发挥正面效应;

3、整合现状,加入新元素,促进片区功能的多元性;

4、利用城市设计手法改变“面貌平平”的现状。

(四)八一路片区的功能定位

1、策动新疆东部对内发展的桥头堡――现代服务集聚区

2、引领哈密市传统与现代交融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区――文化旅游体验区

3、提升哈密市中心城区发展活力的支撑点――乐活宜居示范区

(五)八一路片区的设计策略

1、整体提升策略--多点辐射,轴向推进

2、空间布局策略--有机聚合,组团协同片

3、交通组织策略――打通梳理,高效有序

4、绿化景观策略--廊网交融,城绿共生

5、文化保护策略――保存传统,文脉相传

总之,城市设计注重个性化的城市特色空间和形态营造,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有一个直观的表达,实现了规划由二维向三维,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优雅场所环境。但同时城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其尴尬的并非法定的地位和往往过于理想化的成果等问题,也无法替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很大优势,如法定地位、控制力度、内容的详细程度等恰恰是城市设计的劣势;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存在自身一定优势,如清晰直观的图面表达,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的整体引导等也正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短板。因此,规划应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更好指导城市的建设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柳健.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5).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变得十分重要。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领域的大环境以及政策形势也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城市规划本身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既需要有总体上的把握,保持法律的刚性;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个体不同需求,保证市场的灵活性、包容性。

08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把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法定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相当于实施性规划,与具体建设活动密切相关。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多,如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和道路绿化系统等。我们可以在控规中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以“城市设计概念图”加以表达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由于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缺乏城市设计研究,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城市设计层面的相关规范。造成了控制指标制定不尽科学、控制手段执行不力等问题。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体现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

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交融与互补的,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内容,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设计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 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与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是对城市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作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同地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间的界定与表达,并要近远期结合,针对不同地段的城市空间做时序上的统筹安排,并提出不同的控制意见,同时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手法可解决控制性详细规划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病端。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控制性详细规划所采用的规定性指标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联系;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形成建筑外观特征的引导性指标与建筑体型环境紧密联系。城市设计研究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对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成果不仅包括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内容,同时更加强调制订城市设计准则、指导纲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是控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几乎所有控制指标都与城市设计有关,深入的城市设计研究能对控制指标做出有效指导和起到完善作用,具体以下为例。

3.1城市沿河、山、街的规划设计

沿河开辟一定深度长度的带状公园,不允许有任何的高层建筑及占地大的建筑,但可布置隧道出入口、地铁。桥坡等交通设施,布置体育场地、森林公园、儿童游戏场地等。沿河考虑亲水性设计,分为沿河道路、人行道、绿化区、亲水性区、河流五大部分。建筑区仍以绿化为主,建筑要相对集中,构成高层群或一组建筑群等,并用快车道联络,多立交,以确保交通畅通。严禁在江边建设板式建筑,考虑把沿河建筑物高度轮廓线放在城市设计的首位。破坏河流自然环境,使建筑凌驾于河川自然环境之上是不可取的。有些地方水面较小,可采用“伸爪”式的设计理念,扩大水面,开辟海河两岸带状公园。树丛、草坪、水面融为一体,体现江河的自然性,并扩大了视野。沿山建筑物或构筑物压低比例尺度体量,其高度不高于山脊线的3/4,突出自然景观的主体。沿街建筑必须考虑视线通廊,由外向内慢慢提高,结合城市结点系统,局部做些变化,使得城市天际线丰富,沿街建筑退后道路必须留有足够的建筑后退红线,若仅把道路仅当作建筑间距,会不利于交通和居住。

3.2 城市设计与城市交通

在城市交叉口的建筑不能阻挡司机的视线,建筑物应建在视距三角形以外。严禁建筑物在交叉口区域设置进出口。地块出入口离交叉口至少大于70米。城市规划师有时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十字形交叉口建筑布置应做协调平衡工作,如建筑物挖角,保证通车视距(交通工程师要求);突出建筑物,加强建筑物在交叉口处的地位(建筑师要求)等。做好道路横断面设计及布置附属交通设施如公交站、路边停车带及出租汽车专用路边停车场地也是城市设计的具体体现。

3.3 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

城市设计就是城市形象设计。直接影响城市形象的就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多点视线范围的焦点。围绕高层建筑的周围,要有视线通廊的设计考虑,让它的周围在不遮挡的情况下即使距它很远,也能见到它。因此设计高层建筑不单单是建筑设计问题,而是城市设计范畴内的问题。在古代,我国的古塔和西方的教堂往往成为城市的中心,它们的高度成为本地区的限高。在现代,高层与环境、高层群之间的调和问题应放在首位。现代高层建筑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建筑形式单调,建筑风格雷同,单调乏味;二是毫无表情,没有建筑文化内涵等。观赏建筑的空间十分重要,即人的视线范围。从城市设计角度,除了近景、中景、远景外,还有借景、框景、背景、底景、对景、静景及活动景均要考虑。

4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指标控制的主要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用地指标控制: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兼容性,居住用地根据地块开发需要,最多可兼容10%的商业建筑面积。

(2)城市环境容量指标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城市建筑形态指标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4)城市交通控制内容: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面积);建筑设计引导及控制。

(5)城市配套设施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布置和管理的要求。

在以上控制内容中的前四项属地块控制指标,可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规定性指标是必须严格遵照的指标;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指标,其目标是贯彻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的意图,将控制要素具体布置为布局引导。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引导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应通过抽象、概括转译成控制指标体系,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以便作为土地招议标底条件和融入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建设中付诸实施。

4.1城市用地指标控制

规划地块内有大量可建设用地,地块划分以保持用地性质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并有利于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出让为原则,地块界线一般依据道路红线以及土地权属界线,同时结合现状的土地使用情况和规划需要进行调整和确定。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按以下方式解决。

4.2城市环境容量指标控制

4.2.1 容积率控制。

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城市设计构思,就会有不同的容积率分区。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4.2.2 建筑密度控制。

在常规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维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来控制城市三维实体空间,忽视建筑空间密度的存在,且常以这样的一条规律作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据之一,即在容积率确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层数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关键是,当建筑物垂直投影总面积确定下来时,建筑密度就己经成为定值,不会因为建筑层数的改变而变化。

这样的规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层平面不发生面积变化的情况下才适用。我们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的平均楼板面积有关,即建筑空间密度=平均楼板面积/用地面积。且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

4.2.3 绿地率控制。

深化地块绿地率控制,规定地块绿地率控制标准和要求,提供绿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参考,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地块公共空间和景观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绿地布置要求及绿化建设的时序原则。如城市滨水地区地块强调通过绿地建设将自然水景引入规划区域;城市中心区地块则应考虑绿地布置结合城市开敞空间、道路系统的建设,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4.2.4 人口容量控制。

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居住用地的居住人数,通常以上限控制。另外还有居住户数、建筑形式与体量及风格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4.3 建筑形态指标控制

4.3.1 建筑高度控制

1)从街道空间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间D/H 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1≤D/H≤2 是空间的最佳比例,这是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数值。在高层建筑投影面积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鉴: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2) 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过城市设计整体研究,对规划区进行分地块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个地块建议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将地块建筑最佳高度值与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进行比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数值。

4.3.2 建筑体量控制方法。

对于低层、多层建筑的体量进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确与建筑体量相关的控制要素。控规可通过建筑最大外墙面宽分类控制的方法实施小尺度空间格局地块的建筑体量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体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高层建筑塔楼外墙控制线;第二,高层建筑塔楼平均楼板面积和建筑高宽比;第三,高层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4.3.3 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标

1)选定参照建筑。参照建筑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艺术性原则,要丰富城市空间环境;代表性原则,它应是某一时期特定风格的代表作;历史性原则,它应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或与重大人物、事件相联系;延续性原则,它的存在应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历史沿革上的延续感。具有以上特征的这类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可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建筑的形态设计产生影响。

2)分级确定控制区域。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规划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和所处的不同位置有区别的对待。根据控制对象的重要性差异,可进行如下分区:重点控制区,它要求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较详细要求,并严格执行;一般控制区,在整体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由下一层次规划或建筑设计自由决定;自由选择区,控规对这类区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无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可自由发挥。

4.4 交通引导性指标

4.4.1 机动交通组织。在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控规中合理组织规划区域的交通线路,包括货物装卸线、公交线、市政交通线,保证人们集散方便、货物顺畅运输,并能满足消防、防震等抗灾应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临自行车、自备车、外来车、公交车的停车问题,控规中需要保证数量充足的停车泊位,同时注意停车场库设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视线掩蔽。

4.4.2 步行交通组织。在控规的相关图纸中需清晰表达重要步道系统的具置和宽度设置。步行交通组织还需重视交通转换点的设置,包括自行车与行人、公交车与行人、地铁与行人的交通转换以及不同高度层面上的步行交通的衔接。

4.4.3 道路交通设施控制。在控规中加强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控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交通设施与人行活动相关的部分应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强交通设施绿化建设,在交通设施上设计一定的绿化空间,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形象大有益处。

4.5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引导

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主要依据规划人口分布,同时综合考虑周边人口分布及公共服务情况。规划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完善区内各项配套设施为目标,采用集中分布的原则,分级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必须综合考虑(1)教育设施:学校、幼儿园;(2)行政管理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警务室;(3)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4)文体设施:文化活动站;(5)商业设施:肉菜市场;(6)市政设施:公共厕所、公交车首末站等等的合理规划。

5结 语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技术层面的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但面对经济、政治因素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顺利实施的种种干扰,仅仅依靠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更多经济、管理、实施上的内容。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创造良好的规划局面才能推动开发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各方面利益的均衡。未来的规划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丘陵城市新区;控规实践;控规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8-0050-03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丘陵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2/3的国家,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湖南省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要地貌特征的省份,全省占地21.18万km2,山地(海拔500m以上,比高300~750m)占46.3%,丘陵(含岗地,海拔小于500m,比高20~300m)占35.8%。全省城镇有2/3地处山地、丘陵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将相应扩大,在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合理地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的衔接,并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开发、出让必须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依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城乡规划部门调控城市用地和国土部门有偿出让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丘陵城市新区因地形地貌复杂,现状生态较好等特点,其控规的编制与平原城市新区控规相比较,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广泛,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本文通过对邵阳市桃花新城的控规编制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丘陵城市新区控规编制的方式和方法。

2 控规的发展历程

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简称“控规”)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土地分区规划管理”这一概念引入我国的。伴随着我国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和北京等地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借鉴国外“土地分区规划管理”方法,在详细规划中引人“区划的思想”,并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城市规划控制和管理的基本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点是以控制指标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并通过地方立法来确定规划的权威和正统地位。

1991年建设部首次颁布实施和2005年修订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均明确了控规的编制内容和要求;1992年,建设部颁布实施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又进一步明确了出让、转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之前应当编制控规;1995年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更进一步地明确了控规的编制内容。控规成果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使城市建设按照规划的要求有序进行。

3 控规的作用体现

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20多年来的本土化、地方化,控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控规作为桥梁,它衔接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规作为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它给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控规作为城市政策的载体,通过它特有的规划内容和规划手法,把诸如城市用地、城市人口、城市产业、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转译为城市规划的技术语言,指导城市物质空间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体现和实施相关政策。在目前的规划管理中,控规已成为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上、转让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地价测算的重要依据;控规提高了规划的弹性,增强了可操作性,使规划实施的稳定性与政府任期政绩的显化性之间的矛盾有所缓解;初步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城市建设思路的多元化对城市规划的冲击;同时,控规也基本满足了城市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和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

4 实例运用

4.1桃花新城简介

桃花新城位于邵阳市火车站南部,规划区范围为上瑞高速公路潭邵段以北、邵水河以西及上瑞高速公路联络线以东,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12.8km2。桃花新城区内用地大部分为丘陵地貌,占总用地的90%左右,海拔高程一般在220.0~300.0m之间,最高处为西南S217线东侧山顶,高程为352.0m,最低处位于横岭山北边山脚(邻邵水河),高程为211.10m,最大高差141.14m。总体上讲,规划区地形呈簸箕状,即中部、东部地形平坦开阔,地势低,而其多为低山,地势高。区内地势起伏,岗顶平缓。

区内用地除部分单位用地和农村村民院落用地外,92%为山地、水域和耕地、园地等。区内现有人口约8500人。规划区内现有邵檀路、S217线两条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的桃花路,另还有两条路面宽2.0~4.0m,机耕路连接邵檀路、S217线和桃花路。

本次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依托城市山、水、林错落有致的资源优势,既符合时代精神又继承传统文化,既展现建筑景观又注重自然景观,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调整规划区用地布局,优化功能结构,合理控制土地使用强度,完善基础设施,为最终将规划区建成湖南省高水平的都市产业中心之一,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山、水、绿、城”交融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4.2桃花新城控规内容和特色

4.2.1建设用地评价

根据对规划范围内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质构造的评价,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即先对规划区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分别划定一类、二类、三类生态敏感区,确定为桃花洞公园所在区域的孙家山、尖岭上、载木岭、刘家大山等山体,金子山水库及其周边的杨家山、陡山、鹞子岭、蔡家山、郑子岭等山体,湖口井水库以及周边的青山坡、雷宝岭、铜鼓岭、大园山等山体,南郊鱼塘,邵水河两岸沿线区域,南部的大山岭、高山头、天子山等山地为禁止建设区,在此基础上,再对可供建设的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4.2.2空间布局

规划以自然、生态、和谐为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先底后图”为规划路径依赖,通过对规划区内水体、山体、植被等场地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Z”字型生态内核和南部生态区为重点,生态圈为屏障的生态格局。在此为“底”基础上再进行总体布局和专业规划,实现与老城区在经济、功能、景观、道路等方面有机延伸。

规划注重规划结构和用地布局科学合理性,使建设规划能充分发挥效能。在总体构思的分析指导下,规划形成“五带(轴)、六区、七

路、簇山、众水”的空间结构,整体上展示出“西山东水”、“南北山中间水”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山水分割下的每个城市功能区均为或“依山傍水”或“群山环抱”或“山绕水环”,山水城市形象得到完美展示,彰显了“山、水、城、绿”城市风貌特色。

4.2.3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规划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工程量,少挖山、少填水,合理避让现有单位、居民点等建设区,直直则直,因地制宜,既注重塑造山地城市道路自然曲线美的景观特色,又可实现道路建设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道路宽度根据经济性和交通需要而定。

4.2.4竖向规划

规划确定了新城区的主、次干道控制点的高程,作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规划及道路设计的参考,设计高程统一采用黄海高程。考虑到该区域范围为典型的丘陵地区,地势高差较大,道路标高通过现状标高和各街区土石方平衡综合考虑确定,这样有利于减少工程量,同时也便于规划区土地的成片开发。场地竖向设计尽可能地接近场地现状高程,在坡高较大的地段规划形成台地。邵水沿江风光带路堤结合采用填土的办法,提高场地标高,营造沿河景观风貌。

4.2.5城市设计

规划注重城市设计引导。规划从建筑群体环境层面对各主要功能片区空间进行空间景观分析,对区内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中布局区、主要景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和引导。这些深化和引导是传统控规成果的延续和扩展,是充分反映规划意图的补充和具体化。虽然这些空间景观规划是指导性意见,不是强制性要求,但对下一层次的规划不失为一种建设性的引导,能使业主及设计人员既能掌握一定依据和意向,又不失去更多的选择和创造性。

5 对丘陵城市新区控规编制方法的探讨

5.1适时引入区域分析

城市新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或城乡结合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与城市老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共享、产业开发互补、功能定位协调方面紧密相关,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就应引入区域分析。

首先是功能协调、科学定位。规划应从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入手,分析各个城市组团的现有功能、规划定位,并根据自身优势条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综合确定本区的功能定位,做到与城市其他组团功能协调,优势互补。

其次是基础设施协调。要在充分研究新区周边城市组团的基础设施分布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置新区的基础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基础设施协调尤其要加强与周边城区的大型市政设施、管线和城市道路的对接。

再次是公共服务设施协调。要加强市级、区级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如体育设施、中小学、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的协调,既要科学布局,又要共建共享,保证城市整体功能的完善和发挥。

5.2先“底”后“图”进行用地评价

传统的规划思维方式是围绕建设用地来做文章,打着“发展就要建设”的旗帜,首先就预订发展目标,根据发展目标推测需要的建设用地量,然后不管用地条件怎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是一种“先图后底”式的规划思维模式。

建设部新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先底后图”,即预先分析研究当地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支撑条件,据此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对策,换言之,发展要跟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环境友好,而不是让资源环境去适应既定的发展目标。

丘陵城市新区规划应转变以前的思维方式,对新区用地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即首先要考虑新区的支撑条件,综合考虑生态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规划过程中要把那些植被条件好、坡度很大不适宜建设的自然山体保留下来,作为新区的生态绿地,提升新区的环境品质。新区范围内现有的山塘、水库是现有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编制时应结合道路系统规划、用地布局适当保留,调节新区小气候。

5.3科学合理布局用地

丘陵城市新区与平原城市新区不同,平原城市新区用地布局时可大胆运用对称、放射、轴线、序列等多种布局方法,使布局方案大气、现代而富有特色。丘陵城市新区地形比较复杂,自然地形决定了道路规划只能依山就势,基本顺着等高线走。因此一些常用的规划方法在丘陵城市新区难以施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规划工作者就无所作为,被动接受地形的束缚,相反,丘陵城市新区独特的地形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智慧、施展个性的舞台。规划不能简单的以二维视角来考虑布局,而应根据丘陵城市新区地形的特点,从新区的功能需求出发,考虑功能区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以三维的视角去科学合理布局功能分区,认真细致地进行道路和竖向规划设计,在看似“混乱”的自由式平面中,建立其局部的空间序列,创造出经济、实用、合理的用地布局规划方案。

5.4经济自然确定道路系统

丘陵城市新区道路系统与平原城市差别很大,道路选线常受地形、地貌、工程技术、经济等条件限制,片面强调平、直,就会增加土石方工程量而造成浪费,因此丘陵城市道路系统依山就势、半挖半填,既节约工程造价,又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城市道路景观。主干道在保证车流通畅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的要求;而次级道路则可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自由布置,形成有机的道路网络结构,既能减少对原有环境的损坏,又可使土石方工程量达到最小,从而降低开发成本。

5.5因地制宜进行竖向规划

丘陵城市与平原城市不同,地形高差起伏较大,地块与地块之间,地块与道路之间可能不在同一个平面,因此,竖向规划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同时要考虑景观需求,丰富规划区景观,统筹、综合进行竖向规划。

竖向规划要通过对现有地形进行分析,确定几个高度分区,确定土地平整方案。在各个高度分区内将每个地块划分为若干个台地,确定每个台地的高程、坡度、坡向、与周边台地的交通联系及护坡、挡土墙的工程需求。然后运用土方平衡概算来进一步合理化规划高程。规划应尽量减少土石方总量,挖填方基本上接衡为原则。

5.6统筹考虑确定控制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各个地块的控制指标的确定,其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控规“控制”功能的发挥。

丘陵城市新区由于很多地块不在同~平面,分处不同台地,因此在确定建筑密度时,要充分考虑到挡土墙、护坡等设施的占地。

确定各地块的建筑限高时,应充分考虑日照间距、消防通道和台地特征,例如地块内台地南侧的建筑限高可适当放宽,建筑间距可适当减少:台地北侧反之。

确定地块绿地率时,应区别保留的现状生态绿地、护坡绿地和地块内规划必须控制的绿地等不同的情况,统筹综合确定。

确定机动车出人口方位时,在编制平原城市新区控规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限制地块开口的位置:即划出道路的可开口路段或限定道路的不可开口位置,以保证地块与城市道路的联系,即便捷又不影响交通。在编制丘陵城市新区的控规时,由于道路和地块的高程变化较大,规划必须根据其高程,估算地块开口的位置。它一般只限定一个基本开口点,开口位置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调整。

确定建筑后退线距离时,应将各个台地的护坡、挡土墙所必需的距离因素考虑进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地块退后周边道路红线、地块线的距离。由于丘陵城市新区地块内高差较大,机动车为了满足规范要求,不得不顺应地形,迂回曲转,从而引起地块内各建筑之间联系不方便,因此确定建筑后退线距离时还应考虑预留地埠内建筑与建筑之间步行联系道路。

6 结语

篇4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控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实施的有效手段和主要方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和谐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控制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项目健康有序的发展,然而当前城市规划编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完善,提高控规编制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加强对控规的控制和引导,以期真正的发展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开展该项规划的意义

1.1 它是综合以及分部等规划间的一个具体点步骤,不仅将这些内容设置的更加细致,同时还对其起到指引的功效,保证了体系持续发展。

1.2 控制性详细规划填补了形体示意规划的缺陷。它把难以理解的规划内容以及非常繁琐的构成要素等设置的更加精细,能够最优的体现出其可实践性特征。

1.3 它是规划以及管控,还包括落实等活动的关键步骤,同时还是规划管控的关键方法和参考内容。

2.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简述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是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主要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公共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的控制。规划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容积率、绿化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及其他配置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体、体量、风格、色彩要求及其他环境要求。

3.当前中小城市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强化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政府调控资源的手段的刚性地位与作用;也是我国城市控规应用的制度保障和指导。由于实际中小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形态等区别于大城市,在实际的控规应用中仍然有一些不适应。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平衡城市建设的硬性需求与市场的弹性变化,是中小城市控规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当地政府控规重视不足

目前,中小城市的控规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在一些相对落后或是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中小城市,当地政府对控制性规划仍然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只是表明政绩的一种噱头,在实施过程中只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真正落实到城市建设中的极少,有的地方在城建中甚至完全没控规的意识。在这种不重视的大环境下,控规的方案设计、实施、监管工作都难以落到实处,城市建设也完全成为了一个随机过程,仅凭几位领导的感觉开展。

3.2 控规队伍建设滞后

从相关资料数据来看,目前全国中小城市控规的专业队伍建设力度非

常不足。当地政府不够重视真正的城市规划人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成立

的控规机构常常只是应付上级,人员构成上多由机关调派,如市政部门、

环保部门等。由于人员来源的局限性,缺乏面向全社会的人才招聘,使得

中小城市的控规队伍建设滞后,素质难以达到城市建设规划要求。

3.3 控规可行性不强,储备不足

由于中小城市当地政府的认识不足,以及专业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使

得现有的控规缺乏提前储备,通常是区域建设与控规同时进行。控规作为

辅助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的中心思想仍然是以市场化要求为重,

而忽略了资源优化、合理设置的这一要求。此外,控规队伍素质不足也导

致了控规方案设计的可行性不高,只有理论的堆砌而难以结合当地城市建

设的具体实际。

3.4 现有中小城市结构简单

目前我国城市控制性规划较为详尽具体,这一系列规定制度主要是建

立在大型城市试点的基础上。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城市性质、城市

功能、城市结构、城市环境、城市问题等方面都相对简单。而目前我国中

小城市来说其控规过程主要是依据一些大城市的控规成功经验,但在套用

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缺乏一套科学合理适合中小城市控规建设的

体系以及相关经验,阻碍其控规水平提高。

4.中小城市增强控规可行性策略

4.1 提高中小城市控规意识,加强控规队伍建设

针对上述中小城市控规工作中的不足,笔者认为政府应当首先提高控

规意识,充分认识对城镇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将控规工作摆在城市建

设的首位。同时加强控规队伍建设,积极吸引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高素质

队伍,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使队伍能够真正为当地城镇建设

提出有效规划。

4.2 建立层级式控规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目的在于落实城市控规总体规划的思想、深化总体规

划的意图、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作为中小城市,在城市控规

中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控规文件,结合自身建设实际及总体思路,建立一套

具有明显层级性的控规方案。具体来说,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现实,以及城

镇建设总体目标与方案,梳理建设过程的轻重缓急,通过将优先建设、重

点建设项目放在首要位置,将远期建设项目、小型项目放在次要位置。

经过层次划分后,在控规制定中首先花大力气搞重点项目,集中人才、

经济与技术制定控规方案,并及时严格监督审核。

从一个角度来看,层级性控规体系也是总体规划与细化规划的组合。

总体规划主要是指城市整体规划,包括发展类型、方向、实现方法等,属

于宏观控制层面。而细化规划则是指基于总体规划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商

业/民住区、土地使用性质与单位划分、绿化植物、面积控规等。在这一基

础上建立层级性控规体系能够更加详细地规定中小城市控规实现方法。

4.3 制定合理的控规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包括五线控制、公共服务设施控制和各编制单

元开发总量控制三个方面。在控规方案设计过程中,中小城市一定要注意

把握三大要求,决不能“踩红线”。另一方面,中小城市还必须密切结合自

身实际。具体来说,一定要结合当地现有城市建设水平、人口容量、建筑

使用面积比例等进行预期成效分析,计算出准确的容积率、人口及绿化密

度、建筑高度等指标,这种程式化的准确计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控规设

计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4.4 合理制定控规覆盖面

城市的发展永远是由内向外不断扩大的,因此控规的范围永远是增加

外延的。特别是中小城市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

充分发展,其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速度以及城区扩充速度都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城市必要有远见性地合理制定控规覆

盖面,避免城市外扩发展速度快于规划速度,反之也不能出现过度规划、

过于超前规划,浪费了政府资源,实用性也较低。

5.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小城市控制性规划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仅有重视

程度不足、专业队伍素质欠缺、控规可行性不强这些人为因素,还有制度

指导性不足等原因。笔者认为,中小城市控规应当从提高意识、加强队伍

建设、制定合理控规指标以及覆盖面这几方面着手,结合自身实际,努力

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地的控制性规划体系,促进中小城市高效有序进行城市

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郑萍,程娜. 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考[J]. 华中建筑

2010,11(17).

[2]朱敏. 浅谈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J]. 广西城镇建设2009,01(04).

[3]董世永,闫博,徐煜辉. 我国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探讨

[J]. 规划师2010,03(12).

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 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