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篇1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

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篇2

一、各地在完成全国城镇房屋普查成果汇总上报任务后,要充分利用现有普查力量,不失时机地按照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82)城管字第77号《城市(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的暂行规定》,开展城镇房产产权登记、核发产权证的工作。力争在1988年底以前基本完成。

二、城镇房产产权登记、核发产权证,实质上是确认房产所有权的工作。这项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请各级人民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房屋普查后期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部署、加强领导。四川、云南等地的经验表明,成立一个以房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加,由政府主管领导主持的普查和登记发证相结合的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是完成房产产权登记发证工作有效的组织保证,值得各地效仿。

三、产权清理、登记后要及时发给产权人合法证件。根据各地意见,我部正在设计全国统一格式的产权证式样。目前已开展这一工作、印制了产权证的地方,所印产权证可继续使用,待以后变更登记时,再逐步换发全国统一格式的产权证。

篇3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意义。森林作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作为林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有效吸收和净化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①林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需要对其经济和生态的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以有效发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作用,以此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资源生长规律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②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开发商或农户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生态环保建设的强化。将自然和社会与林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为生态发展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保护产业的民主化与规范化齐头并进,使林业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连。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

协调发展园林城市和工业园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园。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出发,科学保护部分水系、植被和山体,有效维护园区的景观环境。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一次性木筷的流通及生产,确保木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许多园林城市的绿地被随意征用,导致城市发展受阻,这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最后,加快绿化城市建设。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加快城市绿化造林的速度,形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3.2 构建良性的林业经济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营林业,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和采伐手段,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培育及管理。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将山区经济发展和山地综合建设相结合,加大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替代资源建设,从而缓解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篇4

 

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造成林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益,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大大降低了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

 

2、 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 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森林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家具、以及一些木制成品等。还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其它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在林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减少了对自然破坏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4.2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做好山区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减少了城市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而且使城市的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要确保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园林城市的发展协调一致。首先要以绿化为工作重点,我国正在开展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模范省市、县乡发展等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广泛参与到造林绿化活动中。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是我国有关生态圈绿地的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存在任意侵占用作建设用地的行为非常多,所以要采取合理方法阻止这些行为,进一步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加强保护措施。

 

总结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空气质量低等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将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协调,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解决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其共同进步。

篇5

1.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现状及主要问题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目前,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1.2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意义重大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促进森林及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对策

2.1积极调整保护

森林及林业生态的产业政策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2.2强化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的偏见,促使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促进其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二是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篇6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森林公园

1.森林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意义

1.1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消减环境污染。同时森林资源还可以阻滞降尘、酸雨,消减噪声污染,减弱风力、降低风速。净化空气。其次,森林资源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这对福贡县极为有利,同时森林还能有效保护其周围农田的水分蒸发,起到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对福贡县土地监测发现,自2000年福贡县大力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以来,水土流失率降低了近3倍。另一方面,森林还可以通过减小流经地表的水流来降低土壤所受到的损害和冲刷,这就使福贡县的土地不再贫瘠。森林还能有效缩小日温差、年温差,降低因森林水分蒸发以及呼吸蒸腾作用而消耗的热能,使得夏季无炎热,冬季无严寒等,最重要的是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福贡县成为了天然的大氧仓,而且空气洁净度已经接近医用洁净区的标准。另外,森林自身的呼吸蒸腾作用又能有效促进水循环,促使降雨量增加,从而改善气候。据福贡县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福贡县全年空气质量良好,水质无污染,特别是最近几年人们非常关注的PM2.5,福贡县全面的PM2.5数值都在0~35ug/m3范围内,也就是说空气质量等级是优级,这都足以证明森林对福贡县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2森林对福贡县经济建设的意义

森林资源不仅仅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更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持续地生态效益,而且还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共存,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林果、花卉、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自2002年起福贡县实施退耕还林4000h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山高坡陡,局部地方生态环境仍然有恶化的趋势,2015年严格把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范围为25以上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种植完成3133.33hm2。至今共种植各类林果30523.93hm2,其中核桃34666.67hm2、漆树7333.33hm2、其它林果153.33hm2;种植中药材7330.73hm2,其中草果20253.33hm2、云黄连4653.73hm2、党参100hm2。扶持438户农户种桑养蚕40.8hm2,出售蚕茧8915kg,实现收入35万元。完成鸡脚稗种植1066.67hm2,开展重楼种植前期示范推广等工作,带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致富。成可见森林对福贡县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福贡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2.1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贡县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常年气候相对湿度为80%,土壤为微酸反应,土壤含沙量大,透水透气好,虽然天保工程已实施多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不突出,林产业发展滞后。要解决“生态、林农要收益”围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和提高林农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中低林产改造,建设现代林业,商品林改造要大力培育商品林基地,提高中低产林综合生产力促进林农增收;公营林改造要不断完善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应。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景观,拟进行林改造,营造风景林;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设护栏围圈保护,未经允许不准入内进行任何活动;合理布局建筑设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污染源附近栽种抗菌性强,吸附能力大的植物净化空气。

今后,福贡县将继续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继续坚持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同时福县森林病虫害主要发生在核桃经济林上,病害主要有核桃黑斑病、核桃褐斑病,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松针毒蛾外,木蠹蛾、银杏大蚕蛾、卷叶蛾虫害也零星发现,给福贡县森林资源保护增加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不断加大福贡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改善病虫害防治现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强化检疫和检验工作;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2.3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利用森林兴办旅游是提高森林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森林旅游是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这种野游活动无论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利用森林,都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享受,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更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寻觅。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保护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教育-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社区绿色产业-保护与生态旅游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森林公园建设

2.4.1加强总体规划,强化项目建设管理。首先根据福贡森林风景资源的实际状况,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求总体规划森林公园。要在规划编制中保护好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及其独特风貌,并加强规划区范围内的动植物保护管理,严禁在森林公园范围内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于森林公园建设不符的项目,特别是容易对森林景观造成重大破坏的永久性建设项目。

篇7

【关键词】公众参与 循环经济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关系密切。资源的使用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同样关系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公众的参与力度和广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民主性,更好地解决和处理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政府关注的重要焦点

近些年来,全球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迫切希望能再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也促使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升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量群众活动纷纷涌现。民间环保群体活动纷纷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各种形式的环保社团和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环保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从自身小事做起,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并呼吁周边人自觉爱护周边环境。例如,自然之友、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环保组织和社会团体,为我国的环保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提升。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听取、收集广大公民对环保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在各级人大、政协等会议上以文案的方式提出来,之后再由政府和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和答复。据统计,在每年的“两会”上,有关环保内容的提案在所有提案中占有相当比重,且所占比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政府关注的重要焦点。

环保宣传力度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利用报纸、广播、新媒体等媒介宣传环保事业,开展环保教育,对那些普通公民参与环保的先进事迹进行不同形式的表彰,报道广大群众的心声。开展舆论监督,鼓励广大公民向政府或环保部门及时反映和举报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或群体加大惩处力度,鼓励更多的群众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广大人民群众对循环经济不甚了解,是阻碍他们参与到决策中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观念、机制、深度和广度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领域有限。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基本上还停留在环境污染治理、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呈现出被动状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行为属于事后参与,常见的表现行为是对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上诉等,但此时环境污染状态已经发生,国家、社会和广大群众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广大群众对循环经济不甚了解,使其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决策中。

公众对循环经济建设的认识不足,环保意识薄弱,对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建设缺乏信心。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除了那些环境保护专员、环保团体、环保记者之外,大约51%的城镇居民认为周边公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大约69%的农村居民缺少环保意识;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有冲突时,只有大约50%的公民会考虑保护环境,虽然现阶段大多数的人并不赞同“环保是国家的事,与个人无关”的观念,但绝大多数的人却对个人参与环境保护的信心不足;针对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约45%的公民认为管也没用,约10%的公民认为应该由专门的环保部门进行监管,s39%的公民抱着“不是自己的事,不必管”的心态。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公众对民间组织的环保运动所取得环保成效,缺少信心。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形式单一,参与力度和广度较低。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一般只拥有很小一部分的协商参与权,公众参与只拥有参与调查,以及参加有关环保的听证会和论证会的权利。公民即使是拥有参与听证会和论证会的权利,但参与听证会的人员的社会阶层和人数必须由组织者来决定,这种做法极易引发部分公民对参会代表身份的质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证会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人们有力支持,更需要公众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第一,制定并完善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需要重视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启发,明确公众在参与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法律地位,让公民切实地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去。从立法层面而言,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对法律法规制定的合理性、公正性和执行力度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执法层面而言,公众能对企业、组织团体和有关执法部门的执行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对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及时进行举报,能协助政府执法工作人员高效地控制违法行为,有效地执行法律条例;从守法层面而言,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严格地遵循法律法规中的环保规定,用环保制度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从日常小事做起,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在启发公众参与意识,培养公众参与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性。公众参与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法律地位,需要政府作出政策和法律条例进行支持和保障。设立公众听证制度、监督制度等,同时对做出妨碍公众参与行为的组织和个人予以一定的惩治。

第二,制定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组织保障。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广大社会公民的群体参与和有力支持,需要广大社会公民发挥监督职能,与政府保持沟通。制定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团体的特色和优势。

大力提倡节约生活方式的民间组织。先建立节能家庭,再由点及面,建立节能社会,并建立好自己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中介作用,利用社会内部的组织网络建立协调委员会,与当地的供电局、供水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安排,合理配置供电、供水的时间和区域,科学的安排时间,减少能源浪费。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监督职能。民间组织团体有着自身独特的阶层组织网络,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民间网络与政府视角有一定的差别,网络信息中蕴含着大量的容易被忽略的心声,这些民间组织网络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监督和沟通的作用。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深度开发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充分挖掘报纸、杂志等传统传播媒介,大量采用环保先进事迹新闻报道、专题报道、专家访谈,在社区和大众活动娱乐场所进行宣传挂图、传播公益广告、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等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循环经济建设教育宣传,大力强化社会民众节约资源能源、物质循环利用的意识,深化资源重复利用和清洁生产教育宣传力度。

第四,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循环经济建设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创新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积极探索企业发展层面的集约型综合化增长模式,建立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农场,让各个生态园区的企业相辅相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既能为企业的生产节约资金,又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环保物联网;发展;促进

引言

自2009年来,在信息技术和经济领域产生了两个热点话题,一是物联网,二是绿色经济。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世界普遍认为是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绿色经济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式和谐共存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它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末期我国启动传感网研究开始,环保领域作为传感技术应用的重点试点领域之一。2011年10月17日,我国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等领域的研发应用”。目前环保物联网已在我国引发应用热潮,我国各省环保厅利用污染源监控系统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自动监测。现今我国已将把实施经济绿色化转型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将是我国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展开环保物联网的发展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保物联网与绿色经济

1.环保物联网

环保物联网是指在传统环保行业引入传感器和自动化技术来实现环保科学化的网络。其内部结构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环保物联网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视频监控、射频识别等技术,在工厂污染源位置安装各类的自动监控仪表和数据采集器,从而构建起了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将污染源的数据及时有效的传送到相关环保部门,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传递,使得环保工作中的污染源监控实现智能化操作,从而达到自动控制污染源、建设生态平衡和绿色经济发展的目的。

2.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的实质是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要求工业生产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绿色经济的特点是要求商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中均实现绿色先导原则,以促进低碳的绿色经济建设。

三、环保物联网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世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物联网将物质世界与互联网整合成统一、有机的网路体系,遍及智能交通、环境管理、公共安全、产业检测等诸多领域。物联网的泛在化性质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环保物联网对绿色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如下:

1.环保物联网智能化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以推动绿色经济建设

环保物联网技术用途广泛,遍及了工业污染源的智能监测、绿色生态农业、绿色智能物流、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等领域。

在环保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最重要领域之一是工业生产,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各类智能传感器识别终端不断融入。及时的信息反馈,自动控制产品的生产量,使得企业从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品质,将我国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推进到智能化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工业生产阶段,实现了绿色经济建设的要求。

智能绿色物流包括集约资源、绿色配送、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废物回收五个方面。智能绿色物流是把电子商务、仓储最优化等功能整合成为一体化的节能型物流平台,促进了绿色经济建设的发展。

环保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飞速前进,推动在我国经济在全球谋求发展绿色经济的哒背景下的稳步发展。

2.环保物联网的环境监控功能为绿色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人类社会在各种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下被有效的联系起来,传感器除了包括射频识别(RFID)、GPS等物理传感器,现如今还融合了纳米技术、生物化学界的传感器等,使得物联网在绿色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环保物联网会对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改进现有节能减排的技术、智能化的监测系统满足绿色经济的要求;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信息保障,推动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只有环保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了,才能解决我国乃至世界在绿色经济建设各个环节之中的技术难题。环保物联网有效的作用于环境监控方面,得到的环境数据变得及时、有效,为我国环境治理的优化,环保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3.环保物联网技术促使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绿色经济建设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把传感器战备嵌入到交通运输网、输油管网、水体网、电网等事物中。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规划利用。环保物联网将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而基于环保物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产业与绿色经济的建设息息相关,环保物联网新产业的发展将促使我国的绿色经济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最终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稳定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环保物联网现实意义

发展环保物联网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环保状况:在先进的RFID技术下,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大地扼制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生活质量。

全国各地加强废气、废水等资源的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使得各区域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我国的绿色经济战略。

中国全面建成全方位的、高端的、可持续的环保物联网体系,其能够更好的帮助中国政府减少在污染源监测过程中的成本及疏忽,使得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在世界前列。

五、环保物联网的发展展望

未来中国环保物联网发展研究将呈现以下的五大远景:环保产业将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支撑跨区域的统筹管理和决策;

环保物联网在相关领域的共同应用,将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智能化的环保物联网促使全国各地加强废气、废水等资源的利用,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建设;环境监控将全部自动化、智能化,最终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测、控制、治理及时有效;环保物联网将在技术上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14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http://

[2] 杨子江.物联网:提升环境监控能力的抓手[J].环境保护,2010(8):29-31

[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面向决策者的综合报告[R].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

[4] 周光军.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及实施研究[J].2009

[5] 杨志强,肖青,于蓉蓉等.中国移动:全方位展开物联网应用实践.世界电信,2009(11)

[6] 杨子江,陆励群,林宣雄.物联网时代和环保信息化的梯次推进[J].世界地理研究,2010,l9(1):157-165.

篇9

关键词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矛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P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43-0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FENG Shu-xia FAN Lan-yan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Abstrac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meteorological work,it is the presupposition and basis of weather observation,its quality influences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 data.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ill help to improve accuracy and representativenes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abou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as introduced,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tection work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mote carrying out of the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meteorology;observation environment;protection;contradic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气象探测环境是做好气象工作的基础,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设项目不断开展,严重破坏了气象探测环境,扰乱了气象探测设备,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为此,笔者总结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现介绍如下。

1 现阶段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

一是与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使得周边一些城郊土地也被利用,使得原本处在城郊高位的气象台站日渐成为城区扩展的重要地段,造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逐渐加大。二是与地方整体规划建设的矛盾。地方整体规划建设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台站在建站后不久就面临频繁搬迁的局势。三是与邻近单位居民的矛盾。由于气象探测站的建立要求周边视野开阔,不可以有高大的遮挡物,因此其四周的建筑物都会有限高要求,容易与周边居民因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冲突。四是与台站自身发展的矛盾。为提高气象台站的监测水平,亟须完善和改善基础设施,但是新建的设施必须要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必然与探测环境保护产生冲突[1-2]。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很多单位和个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二是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三是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硬。四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执行不深入。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气象法相关知识,如《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广大群众和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效促进周边居民和单位熟知相关规定与要求,便于今后气象工作的开展。

3.2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要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仅靠大力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定期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之间合作,完善协作工作机制[3-4]。气象部门应及时提交相关站点的信息材料并备案,与各部门探讨城市建设对气象探测产生的影响,共同将对气象部门的影响降到最低。

3.3 把气象观测场纳入当地城市建设规划

明确气象探测场所四周保护范围以及具体标准,并经当地政府批准执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工程建设。各相关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和规划用地审批关,必须在气象主管机构同意后再进行审批,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确需搬迁的,应按照规定程序经国务院气象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搬迁,且由该搬迁造成的全部费用全部由造成气象台站搬迁的单位承担。

3.4 建立健全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报告制度。一旦发现有可能会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问题,要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迅速制止破坏行为,并依法拆除相关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处理[5-6]。制订紧急预案,遇到不可抗力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时,可降低损失和不利影响,并能及时对紧急事故作出处理。

3.5 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

执法不严会导致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应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对那些明知违法却执意开展建设项目的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处理,杜绝各种违法行为,要做到有案就查、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4 参考文献

[1] 谢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3-34.

[2] 殷宏南,罗雄光,陈杰呼.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J].北京农业,2013(9):169-170.

[3]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4]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J].科技与法律,2004(4):162-164.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互相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和农村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但是,这些可喜的成绩背后,我们要正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和舆论的关注。当前,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同时缺乏科学管理和规划,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数量较多而且规模较小,相对发展水平较低等等。此外,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等问题都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和谐、稳定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不健康的发展态势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能盲目的进行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有张有弛,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

一、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小城镇盲目建设,缺乏特色

许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不遵循实际情况,闭门造车,随意参照其他城镇的规模和发展方式,不能有效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使得自身发展受到拘束。另外,不少小城镇在建筑设计上,盲目仿效其他小城镇建设,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不能显现当地的人文和地理特色。另外,不少城镇的规划相对滞后,邯郸学步,没有与时代接轨;规划设计方案缺乏系统性,不重视各个分区功能区间的相互协调;缺乏科学发展的思想,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当前,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盲目迎合的问题。例如,有部分乡镇领导为了尽快实现财政增收,不顾全局发展的考虑,大量修建水泥厂、砖瓦厂等盈利较丰厚但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厂。这些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小、数量较多、涉及行业广并且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任意排放废水、废渣等,对周边生态环境及农作物和绿色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不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不注重资源科学开发利用

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还会破坏土壤,污染生态环境。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反应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发展现代农业与化肥息息相关,科学施用化肥农药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发展农业生产须防治植物病虫害,科学施用化肥农药依然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途径。现代小城镇环境不断恶化与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以及畜禽养殖业急剧膨胀有着重要的联系。由于小城镇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员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并且当地的宣传指导工作开展受各方面阻力,造成了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并且化肥农药施用过程中配置不合理,直接导致土壤结构改变以及土壤板结。我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导致耕地面积的流失高达两亿多亩,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类粮食减产也超过了一千万吨。

(四)领导环保意识淡薄

如今,许多领导只关注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小城镇建设及其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合理规划、安排各项工作。另外,有许多领导片面强调“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等工业途径,而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

(五)环境规划滞后,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小城镇的建设和科学的规划密不可分。但是,当前城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坏境规划的进程。在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中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重要的规划项目中。另外,许多生态环境的规划不能与环境建设的硬指标结合起来,投入与实际的环保工作不适宜或者投入没有完全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去。

二、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

1、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首先要从宣传工作着手,要在全国的各个小城镇中营造一种关注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公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小城镇建设在当前的发展形势是小城镇居民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由于受教育、环境等影响,小城镇居民的行为方式导致了小城镇较为脏、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靠一己之力,要让居民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一个造福子孙、泽被后世的伟大举措。乡镇企业也应该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不能仅从经济增长的方面去追求数字上的GDP,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使城镇的综合实力上到一个新的台阶。进行安全教育是做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将小城镇建设和当地实际相结合,使广大的居民和领导意识到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2、要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做好环境规划对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是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中要时刻谨记。小城镇规划过程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另外,要以提高生态文明为核心,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共同治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污染。要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的各个功能区域,应科学合理规划居民区和其他对居民有一定影响的区域的布局;要调整规划小城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功能区域布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来评估乡镇企业的建设项目是否合理;另外,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引导小城镇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3、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产业。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遏制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另一个方面,在农业方面,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农业,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要把握好现代化建设中,循环经济的新系统观、新经济观、新经济观、新消费观和新生产观五个主要方面。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率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4、增加环保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城镇生态环境防治与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小城镇承载污染物以及治理污染的能力。限于我国国情限制,我国在小城镇建设的重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因此配套的环境设施也不够完善。所以,政府应该合理的加大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为改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企业的关于治污、节能等项目应该重点扶持。

5、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一定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责任人一定要严究其责任。政府要站在一定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后,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小结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承载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站在一定的历史角度来分析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工业化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实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城镇的综合实力。同时,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记科学发展观,巩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统筹城乡规划,全面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新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