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膝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术后康复训练
2.1手术当天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术后第1天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术后第2~7天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术后第8~14天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术后第15~20天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篇2
【关键词】 早期镇痛;阶梯康复训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影响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1.124
目前, 假体设计的不断完善, 以及人工关节材料的不断改进, 使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关节疼痛、矫正膝关节畸形以及改善膝关节活动[1]。但是, 如果术后的康复训练不当则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再加上该术的创伤比较大, 如不能控制疼痛, 便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2]。为了探讨和评价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收治的88例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 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8例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根据住院顺序分为甲组(46例)和乙组(42例)。甲组患者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31~78岁, 平均年龄(53.94±8.03)岁。乙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32~79岁, 平均年龄(54.28±8.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乙组患者的镇痛和康复训练不作固定安排, 比较随意, 完成度因人而异。甲组患者进行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1. 2. 1 镇痛 在患者术后5 d内, 给予100 mg的氟比洛芬酯溶于100 ml的氯化钠溶液(0.9%)中, 静脉滴注, 2次/d。查房前和康复训练前30 min需滴注完成, 训练完成后患者口服50 mg的盐酸曲马多片。
1. 2. 2 阶梯康复训练 手术当天:患者手术完成后在病床上把患肢抬高, 麻醉清醒后按摩挤压患者患肢的肌肉, 每2小时1次, 10 min/次。术后1~3 d:指导患者患肢进行工作屈伸活动, 每2小时10次, 3 s/次;踝关节转动4次/d, 5遍/次;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 1次/h, 5 min/次;指导患者进行压床运动, 每2小时30次, 15 s/次;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和支腿抬高的训练, 取仰卧位, 患肢离开床面, 开始约为10°, 停留几秒, 缓慢放下。术后4~7 d: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 通过助行器来协助患者站立, 10 min/次, 2次/d, 第1次走10 m, 之后逐渐增加。指导患者拄拐行走, 把身体重量放于双手上, 时刻看护, 避免跌倒。术后8~14 d:指导患者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在患者耐受范围进行关节松动, 持续进行前几天的训练。术后14 d及以后:指导患者进行平衡、行走和步态训练, 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术后1 d、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的情况、术后1周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关节僵硬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范围的对比 术后1 d, 甲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64.35±5.32)°, 乙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为(44.87±5.1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和僵硬情况的对比 术后1周, 在甲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2.17%(1/46), 乙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为19.05%(8/4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式在人工髋关节的成功应用后, 才发展起来的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新技术, 可有效地根除膝关节(晚期)病痛,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阶梯康复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肢的局部血液循环, 并增加了肌肉的力量, 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早期镇痛支持可保证康复训练顺利进行, 疼痛干预以及合适锻炼与时机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 5]。为了探讨和评价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收治的88例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 结果为:甲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范围均明显优于乙组, 疼痛发生率明显少于乙组, 关节僵硬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 明显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屈伸的范围, 减轻了患者疼痛感, 并且减少了关节僵硬发生的风险,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晓燕, 陆皓, 蒋建芳, 等. 超前多模式联合镇痛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创伤外科杂志, 2015, 32(3):269-270.
[2] 方淑莺, 康焱, 黄天雯, 等. 无痛病房模式在早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评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33(2):
202-205.
[3] 褚友艾, 宋瑰琦, 洪晔, 等. 早期镇痛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关节功能的影响. 护理研究, 2014, 28(7):
793-796.
[4] 刘晓雅, 岳宗进, 孙永强, 等. 中西医协同镇痛方案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21):1953-1956.
[5] 王国军, 张超, 沈计荣, 等. 延胡索粉剂联合多模式镇痛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20例临床研究. 江苏中医药, 2013,
篇3
摘 要:研究膝关节骨折术后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我院在2010年8月~2011年8月期间共收治了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术后采取心理康复、主动功能训练和被动功能训练等早期康复训练。结果 经康复训练3 个月后,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为88.9%, 对照组为53.3%,差异显著(P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 膝关节周围骨折 疗效标准
膝关节周围骨折为常见骨折病,多数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外力伤害造成的。一般包括骨髁部骨折、胫骨髁部骨折和髌骨骨折,临床上大多采取手术复位固定治疗。然而,术后制动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 、膝关节肌肉萎缩等危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6(04)56-57
篇4
【关键词】King达标理论;膝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可极大限度地重建患者关节功能,增加其日常生活功能,改善预后[1]。King达标理论阐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在临床应用中,对护患关系相互作用提出了8个意见,通过护士与患者间的感知、互动、沟通、交流等的影响与作用,达到制定目标[2]。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King达标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择为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37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康复训练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66例;患者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1.1±7.4)岁;全部患者中,单膝置换89例,双膝置换48例。
1.2 排除病例标准
精神疾病或听力、交流障碍患者。
1.3 方法
本组病例患者均在康复训练时,给予实施King达标理论,将之贯穿始终,详情如下。
评估。入院初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个人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人系统进行评估。计划。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执行计划。按计划执行相关康复训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锻炼体会,所有功能锻炼以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患者鼓励。功能锻炼主要内容为,术后第2d,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练习膝关节伸曲及下肢肌肉主动被动运动,从无痛范围开始,第3d开始进行下垂助力活动膝关节,以后每天增加活动范围,每日1~2h,2次/d。1周后鼓励患者下地活动,可采用扶助步行器进行行走锻炼,2周左右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在90°时,可鼓励患者扶双拐行走。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可通过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紧张感,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患者家属能够给予患者以支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锻炼,促进病情的康复。评价。根据锻炼情况给予评价,及时发现影响锻炼的因素,并对计划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1.4 效果判定标准[3]
关节活动度改善判定标准。术后14d,评价患者的关节改善情况。优:关节活动90°及以上;良:关节活动60°~90°间;一般:关节活动60°以下。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患者在给予评估后,患者中,优79例,良50例,一般8例,关节活动度改善优良率94.2%。
3 讨论
3.1King达标理论的应用价值
King达标理论由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社会系统三个互动开放组成,患者与护士各自形成个人患者间形成人际患者间的交流、互动,树立治疗的信心;护士与患者形成良好的人际系统,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对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护理质量。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手术的成功有关,还与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关[4]。
3.2 King达标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护理评估,有效的护理评估是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的基础。给予患者制定康复锻炼计划,护士亲自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治疗需求,制定康复计划。严格执行康复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强康复活动。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采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护理评价始终贯穿于治康复锻炼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给予适当调整[5]。
本组研究中,通过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采用King达标理论对患者进行指导,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改善优良率达94.6%,整体效果良好。
本组患者经护理后,护理效果较好,满意度高。由此可见,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过程中,采用King达标理论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立巾,张杰,贺媛. 功能锻炼督查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4(1): 43-45.
[2]黄哲. 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King达标理论的应用探析[J]. 医学信息. 2014(17): 355.
[3]孟晖.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与功能锻炼[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4): 526-528.
篇5
关键词:运动损伤 水中康复 实践练习
1学员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
运动损伤在军队院校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军校本科生长干部学员在校四年期间需要进行军事基础素质的多项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军事体育训练。不同的军事体育项目会造成学员不同位置、不同程序的运动损伤,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以及复元状况也不尽相同,运动损伤会影响到学员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育训练过程中,尤其是400米障碍中,尤其是翻越高墙和跳下高板及跳下壕沟时,最易发生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主要是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或者膝关节结缔组织损伤。
2水中康复运动的基本原理
运动损伤后不久,人体关节的活动能力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的影响。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会随着能力的受损发生变化,技术动作会变形,运动成绩也无法达到受损前的水平。借助水对关节活动能力进行恢复,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康复手段与措施。
人体浸入水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使肌肉松驰,使肌肉的紧张度发生变化,疼痛感下降。人们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压力、阻力等物理特性,提高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增加动作的活动范围,恢复动作的控制能力、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样会有力地改善肌体的灵活性,促进受损肌体的恢复。
深水区域的恢复性练习主要是用来针对下肢部位损伤进行机能改善。运动员在深水区域,可借助漂浮工具,头部离开水面,以保证顺畅呼吸,躯干保持正直,用以做好各项专门练习的预备姿势。
3学员进行水中康复的实践练习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水中康复训练的技术方法和要领步骤,接下来我们从各个学员营调查了解,对确实存在膝关节、踝关节损伤的学员进行筛选。门诊部外科医生首先对学员的受损程度进行诊断并记录,符合水中康复训练要求的学员进行登记,把此时的身体状态作为未接受康复训练前的初始状态,以便同康复训练结束时进行对比。
将患此类伤病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人数控制在10~12人,选取损伤类型、受伤时间及年龄等方面均相似的膝关节受伤学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水中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物理康复训练。观察学员水中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损伤的康复促进效果。同时,将对患肢肌肉萎缩的预防、肌力的恢复、患肢负重、平衡稳定性也作为研究的问题之一。
设施包括恒温游泳池,以及物理康复器械。康复训练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被动关节活动练习、肌肉强化练习及站立练习等,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实验组学员实行水中步行康复训练项目。水中步行训练选用相关仪器,当进行水中步行治疗时,首先让患者浸入水中并站立。步行速度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水面一般与患者腰部或下胸平面保持同一水平。刚开始训练时,患者步行速度宜慢,对治疗时间也不设定硬性要求,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并随着患者功能的日渐改善,逐步提高步行速度并延长练习时间,直至每天训练1次,35min/次,每周练习5次,连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练习。
3.1实验方法
(1)水中步行,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开始可以借助扶手,待熟悉后自行完成。
(2)双脚水中站立,没有受伤腿过度到受伤腿单脚水中站立,训练平衡能力。
(3)增加下肢力量训练。(臀大肌、肌肉、股内侧肌、股四肌)
(4)身体横向移动练习,达到速度每分钟60米左右。
(5)利用脚尖在水中行走练习,达到速度保持每分钟60米左右。
3.2评定方法
4分析与总结
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恢复患肢负重、行走、平衡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膝关节在人体关节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也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对膝关节周围的软骨、韧带和肌肉进行锻炼,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关节的损伤。研究发现增加肌肉肌力在改善关节炎症、提高关节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证明水中运动治疗在提高肌肉力量方面与其他方法相比更有效,因为水中运动治疗在保证膝关节损伤情况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加快膝关节损伤的康复。
运动损伤在水中运动治疗,是目前在很多国家流行的康复手段。水中运动训练的优势在于:人体在水中运动,由于水的浮力,可以大大减少关节附近肌肉和韧带结缔组织的负担和承受力;通过水流对身体的按摩,可以放松人体神经,改善心情,在心理上为损伤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水中训练没有冲击力,可以防止损伤关节的伤情加重;水中康复,可以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的关节新陈代谢,使炎症、水肿、积液快速吸收。水中步行是一种有氧运动,膝关节损伤的学员在水中康复,不仅可以锻炼肌肉、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促使膝关节炎症及水肿消失,而且还有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损伤疾病患者的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0例患者,其中32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年龄19-52岁,平均34.6±1.2岁;18例为左膝损伤,22例为右膝损伤。韧带损伤原因:16例由交通造成损伤,9例由坠落造成损伤,15例由体育运动造成损伤;22例为单纯韧带损伤,18例为联合性韧带损伤,(内侧半月板、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中的任意组织受到损伤);26例为急性韧带损伤,16例为陈旧性韧带损伤。本文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2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病期等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术后进行6-12个月的随机访问。
1.2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 (20例) 与对照组( 20例)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即在手术前制定科学、合理和系统的康复计划,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知识的宣教。同时,护士在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术后,指导病人做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对照组患者进行骨科常规治疗的护理和指导
2、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治疗方法,手术后在护士指导和宣教下患者自行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2];实验组在骨科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干预,即术前心理干预、术前康复护理指导、术后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
2.1术前护理
(1)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热忱接待患者,做好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膝关节不稳定,出现膝盖屈伸和负重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希望通过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来恢复膝盖功能,解除患者的身体痛苦,但患者不了解手术过程和效果,心中对手术的成功性表示怀疑。同时,医护人员让患者了解膝关节功能恢复需要漫长的康复时间,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术前心理干预可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使其主动配合医生进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
(2)术前康复指导
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术前康复训练的目的、注意问题和训练后的效果。同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规律呼吸、放松精神和转移注意力,以此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和不适[3]。医护人员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肌肉收缩的方法,以此进行足趾、踝关节和膝关节的伸缩训练。患者在进行术后康复护理干预训练的时候,应该铭记注意事项,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后6小时内需保持平卧姿势,并观察伤口渗血和疼痛情况。患者术后下肢血液循环不好,容易出现关节腔内积液,所以进行加压包扎。患者保持膝关节屈伸,并抬高腿30°。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循环,防止出现下肢肿胀,而且减少关节腔内积液[4]。术后6小时内膝关节位置放置冰袋,以此减轻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
2.3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护理一般可分成3个阶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①第1阶段(术后3周以内)
术后当日患者需要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秒,然后放松,但不产生任何关节活动。依据上述方法,每日进行200次左右的训练,50次为一段训练。患者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进行屈伸,防止出现频率过快和动作不到位的现象。股四头肌收缩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肌肉萎缩,为后期康复护理干预奠定基础。术后1天患者进行踝关节训练,髌骨推移训练和下肢抬高训练。患者下肢抬高约10,慢慢放下后再抬起。患者下肢抬高高度逐渐增加,但不能超过45°,每天3次,每次18分钟。术后早期可以伸缩膝盖,防止髌骨囊黏连,帮助膝关节恢复。术后第4天采用被动关节器进行训练,伸缩范围为30°以内,每日增加10°[5],每次2分钟。术后第7天,患者被动驱膝幅度达到90°,术后第14天,患者被动屈膝达100°。
②第2阶段(术后14周以内)
在第一阶段的康复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强化患者下肢肌肉和关节屈伸训练,股四头肌收缩每日500次,并增加下肢抬起的角度和动作的维持时间;术后第2-4周,患者负重力逐渐增加,第4周后独立负重行走,第6周后可以患者可以主动进行下肢伸缩,幅度在90°以内;术后第7周后,患者增加半蹲式屈膝训练,增加屈伸角度,每日3次;术后第10周后,患者增加屈伸训练,其目的在于强健肢体。患者双脚分开,上身挺直[6],手握护栏,保持下蹲姿势;术后第84日以后,患者可以进行抗阻训练,诸如,自行车训练。然而,训练强度不宜过大,每次15分钟为宜,每日3次。
③第3阶段(术后25周以内)
术后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是强化膝关节运动,所以膝关节屈伸幅度为140°以内,主动膝关节屈伸幅度为120°以内。同时,患者不断进行身体平衡、阻力和关节的训练,诸如,自行车、游泳和快走等运动,避免进行动作剧烈的运动。
2.4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Lysholm方法对韧带重建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100-95为优秀,代表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95-80为良好,代表恢复效果明显;80-60为可以,代表具有恢复效果;0-60为差,代表无恢复效果。
3 统计学意义
上述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 0. 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本组患者韧带重建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50%,实现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 0. 01 ),如见表1所示。
表1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两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分析
注释:相对于对照组来说,P<0.01
5、讨论
5.1 康复护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韧带重建术。目前,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手术忽视了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使得患者长期处于关节肿胀、渗血和不稳定的状态。康复护理干预作为韧带重建术后的主要辅助方法,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韧带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术后痛苦。术后康复护理干预通过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膝关节功能,增加外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实验组20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实现手术前的心理辅导,消除手术恐惧心理;手术后的阶段性训练,快速恢复膝盖功能。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韧带重建术后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9月来本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8例。选取标准:①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的诊断标准[2], 且经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及临床确诊为初次发病者。②无明显认知障碍, 并能积极听从治疗医师指令配合康复训练。③年龄30~65岁, 无心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意识障碍。②存在严重认知障碍。③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康复训练方法
1. 2. 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综合训练, 包括:①运动疗法40 min/次;②作业疗法40 min/次;③中频电疗法;④针灸治疗;⑤平衡训练。以上训练1次/d, 6次/周。
1. 2. 2 治疗组 在常规康复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强化训练, 主要是膝关节0~15°范围内屈伸的控制训练, 20 min/次。包括:①在仰卧位下进行0~15°的伸膝训练, 并在伸膝末端施加适当阻力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持续性收缩, 持续时间10 s/次。②在仰卧位下嘱患者在矢状面内进行连续性屈髋屈膝-伸髋伸膝训练, 足部离开床面, 并嘱患者膝关节维持在矢状面内。③坐位下借助股四头肌训练椅做膝关节屈伸, 并在运动终末端施加适量阻力嘱患者做股四头肌、N绳肌的等长收缩, 持续时间10 s/次。④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做膝关节屈伸训练, 屈曲角度从小逐渐增大, 达到使膝关节屈曲并停留在任意角度, 以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⑤患者练习患侧下肢时穿戴白布夹板或伸膝矫形器。
1. 3 康复评定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均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vBBSw评定患者平衡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FMA-L)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2]。所有评定均由同一个治疗医师完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在步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4], 它有3块骨(股骨、胫骨和髌骨), 2个运动自由度, 3个互相关节的面(内侧胫骨关节、外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 这3个互相关节面均围绕在同一个关节囊内。从功能上, 在站立时膝具有支持体重而不需要肌肉的收缩;在坐、蹲、攀登等运动中, 它参与降低或抬高身体;还允许身体的旋转。在步行时, 正常的膝关节通过减少身体的重心垂直和侧方的震荡来减少能量的消耗, 支撑相当于体重的4~6倍垂直的力。膝关节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自由度是屈-伸。其屈曲范围取决于与大腿后面接触的小腿肚肌的大小。过伸的运动范围较小, 正常不超过15°[5]。而大多数的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最容易出现的膝关节问题就是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伸展不充分和膝关节过伸展, 也就是是膝关节控制不良。
当偏瘫患者开始用患腿负重时, 膝关节通常由于伸膝肌群控制不够而不得不弯曲。这时一部分患者在行走时便会刻意的将患侧膝关节被动锁定于完全伸展位, 并一直保持至站立相末期, 这就阻碍了患者患侧下肢在摆动相开始前屈曲膝关节进行有效的行走。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能及时的收缩股四头肌及不能0~15°范围内控制膝关节屈伸所致。而另一部分患者学习步行时, 在患侧下肢处于支撑相时屈曲膝关节, 这表明患者膝关节附近的肌肉可以使膝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 但对膝关节伸展最后几度运动的控制还不够充分。这些患者由于整个躯体重心对称受到破坏, 患侧下肢负重能力下降, 健侧下肢负重增加的同时向患侧转移重心变得异常困难, 导致身体重心长时间的偏向健侧, 从而影响了行走时身体重心的平衡进而降低了步行的质量, 在行走时经常表现出躯干摇摆幅度过大, 步幅大小不均等、行走节奏性差、肌肉疲劳、疼痛、稳定性差。以上两种患者虽然看似获得了一部分的步行能力, 但这些患者步行时身体的平衡及负重绝大部分来自健侧下肢的代偿, 而一旦健侧下肢进入摆动期需要患侧肢体负重时, 患者的髋关节屈曲使重心后移, 骨盆过度水平侧移并向健侧向下倾斜, 难以轻松长时间较快的行走。
导致脑卒中患者在步行时患侧下肢负重期膝关节伸展不充分或过伸展的原因主要有:①股四头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伸展所需力量; ②N绳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的轻度屈曲;③股四头肌张力过高, 不能保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的轻度屈曲位; ④股四头肌、N绳肌等其他辅助肌群存在感觉障碍, 不能在步行时形成正常反馈, 不能充分发挥该有的协同及拮抗作用来稳定膝关节;⑤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或跟腱短缩以及胫骨前肌肌力低下导致踝关节在触地时缺少足够的背伸角度使患腿负重时不能产生身体重心的转移, 导致代偿动作髋关节屈曲的出现, 身体重心后移, 由此造成膝关节过伸展的出现。
本研究采用的训练方法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加强训练, 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 进而加强膝关节在选择性屈伸运动中的稳定性, 患者练习时穿戴白布夹板或伸膝矫形器可以预防膝关节长时间处于过伸位, 降低异常感觉的输入, 并减少膝关节损伤的几率。通过加强伸膝肌股四头肌、屈膝肌、N绳肌以及胫骨前肌等肌群肌力的训练及促进膝关节周围深浅感觉的恢复训练等, 以达到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同时增强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同时加强对膝关节周围肌肉的主动控制训练, 通过对患侧膝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刺激引起患者的注意, 提高感觉信息的输入, 从而改善患侧膝关节的主动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 在进行常规综合性康复训练的同时强化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纪树荣. 运动疗法技术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1:468.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
[3] 王玉龙. 康复功能评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5-183.
[4] 吴涛, 李建华, 董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特点研究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4):273-274.
篇8
关键词:系统化康复训练,膝关节,半月板缝合,康复护理,关节镜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内常见损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膝关节紊乱疾病的75%左右,半月板在膝关节的稳定、力的传导、减震以及关节软骨的中起到重要作用。半月板损伤活缺失将导致骨关节炎发生率增加,因此半月板修复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完整的半月板对维持膝关节功能和稳定以及预防骨性关节炎等都具有决定性作用【2】。关节镜缝合术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为安全使用,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疼痛减轻,术后膝关节粘连少,瘢痕少,微创等良好特点【2】而通过康复训练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肢体的功能康复非常重要,本文针对21例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治疗进行实施,得到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6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共收治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病例2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在25~7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6.7岁,病因:有外伤史7例.不明原因14例,本组患者均有膝关节持续疼痛,影响工作、生活或运动。左膝14例,右膝7例,现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参照组,半月板缝合术的康复尚无统一公认的方案⑴我们采用的方案如下:
1.1.1 :保护期——术后1天至4周
1. 腘绳肌收缩练习:仰卧或坐位,坐位抱膝:(适用于100°以上范围)下蹬踩床面,使大腿后面的肌肉紧张。保持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10次。
2.股四头肌收缩练习:俯卧位,小腿前方垫一毛巾卷或枕头。用踝关节向下压毛巾卷或枕头,尽量将腿伸直。保持5秒钟,放松。重复10次。
3.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慢慢抬起患肢,足跟距离床面约12cm,保持5秒钟。继续抬高12cm至24cm,再保持5秒钟。然后与先前的程序相反,放下12cm,保持5秒钟,再放下12cm,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
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放置沙袋等重物,从1kg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kg。
4.提臀练习:仰卧位,收紧臀部肌肉。保持5秒钟后放松,重复10次。
5.站立直腿抬高练习:站稳,必要时可抓住扶手,慢慢向前抬腿并保持膝关节伸直,再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
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绑缚沙袋等重物,从1kg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kg。
1.1.2 :恢复负重期——术后5-7周
1.终末伸膝练习:仰卧位,膝关节下方垫一毛巾卷或枕头。伸直膝关节并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
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绑缚沙袋等重物,从1kg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kg。
2.直腿抬高练习: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股四头肌收缩使膝关节伸直。 慢慢抬起患肢至足跟距离床面约12cm,然后慢慢放回到床面并放松。重复10次,共做5组。
强化练习:开始练习前,在踝关节上绑缚沙袋等重物,从1kg逐渐增加,4周后最大增至5kg。
3.半蹲练习:扶住一把结实的椅子或床架,脚距离椅子或床架20cm左右。背部挺直,慢慢弯曲膝关节向下蹲。不要完全蹲下,也不能超过90°,保持5~10秒钟,慢慢站直并放松。重复10次。
4.股四头肌牵拉练习:站立位,患侧膝关节屈曲,将足跟拉向臀部,要感觉到大腿前面受到牵拉。保持5秒钟。重复10次。
1.1.3 :恢复活动期——术后8周至8周后
1.单腿部分屈膝练习:站立位,扶住椅背支撑身体。健侧膝关节弯曲,患侧足部踩平,足趾抓地以保持平衡,慢慢屈膝降低身体,然后再站直回到起始位置,放松。重复10次。注意这项练习不能过90°。
2.前向踏步练习:站立位,前方放一高15cm的板凳。患侧迈步踏上板凳,健侧腿跟上,再以相反顺序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随着锻炼强度的增大增加板凳的高度。
3.侧向踏步练习:站立位,侧方放一高15cm的板凳。患侧迈步踏上板凳,健侧腿跟上,再以相反顺序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随着锻炼强度的增大增加板凳的高度。
4.终末伸膝练习:坐位,患侧小腿及足跟放在板凳上。伸直膝关节,保持5秒钟,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复10次。
5.腘绳肌牵拉练习:仰卧位,屈曲髋关节,双手在膝关节上方抱住大腿。慢慢伸直膝关节直到感觉膝关节后面紧张。保持5秒钟放松,重复10次。再做另外一侧。如果没有感觉到牵拉,就将髋关节再屈曲一些。练习时不能摆动,要保持稳定。延长牵拉时间可获得最好的效果。
6.靠墙腘绳肌牵拉练习:靠门仰卧,患侧腿抬起,伸直膝关节,将足跟靠在墙面上,健侧膝关节屈曲,使臀部贴向墙壁。当感觉到膝关节后面紧张时再伸膝,保持5秒放松,重复10次,再练习另一侧。身体离墙壁越近,牵拉的效果就越好。
7.蹬车练习:如果您能够进行蹬自行车练习,将座椅调高至足部刚刚能踩到踏板并能完成一次蹬车循环。将阻力定为“轻”并逐渐增加到“重”。可以每天蹬10min,也可以逐渐增加练习时间,从每天蹬1min直到每天蹬20min
8. 行走和跑步:行走是手术后恢复中期(手术2周后)极好的功能锻炼。但为避免膝关节受到冲击和震荡,手术后6~8周内不能跑步。行走和跑步都应循序渐进。
【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均临床愈合,膝关节无疼痛,活动度正常(0~160°),各种膝部实验均为阴性,术后膝关节HSS功能评分90~98分,较术前有很大改善,显示了很高的近期临床效果,与文献报道愈合率接近。⑷
【小结】:由于半月板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半月板在膝关节的功能、生物力学的稳定以及保持关节软骨的之间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康复目的是让患者通过功能锻炼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即恢复到正常关节活动度,肌力,关节稳定性【4】。
参考文献:
[1]郑民庆,候之启,周立平,罗吉伟,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效果的观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5);101
[2]隋晓辉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28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0.9(31);4339
篇9
[关键词] 功能训练;健康教育;膝关节周围骨折;膝关节僵硬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7-007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guidance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ter fractures around the knee. Methods Choose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2 in our hospital around knee fracture surgery 13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6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early stage used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f the knee (CPM) machine auxiliary functional exercise. Results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nee ROM (P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ining; Health education; Fractures around the knee; Knee stiffness
膝关节周围骨折累及或未累及膝关节均可能造成膝关节软组织肿胀、充血,传统康复过程需要长时间关节制动,从而极易造成膝关节肌腱、韧带、关节腔功能的退化,发生膝关节僵硬,造成关节运动功能障碍,膝关节屈曲小于90°[1],不仅不利于骨折部位功能重建,更降低肢体负重、运动的康复效果,给患者造成额外的损害。研究认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进行适度辅助运动并不会影响骨折愈合效果,并可改善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状态[2,3]。本研究应用早期功能训练指导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进行康复干预,评价早期功能训练对预防膝关节僵硬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经影像学诊断为髌骨、胫骨、股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排除标准:膝关节置换术,合并严重多发伤,合并严重心、脑、肺、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既往膝关节骨关节病史或长期卧床,先天骨骼畸形,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患者。入选1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6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功能训练指导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重新制定康复训练指导计划,术后早期开始进行膝关节活动干预训练,针对术后及训练疼痛、心理状态进行相应干预。
1.2.1早期功能训练指导 术后第1天,做患侧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各(30~50)次/d,防治肢体末端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保持膝关节制动,分别收缩股四头肌、腓肠肌停顿5s后放松,反复收缩,各(30~50)次/d,改善肢体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防治肌肉萎缩,增加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术后第2~3天,持续以上运动,增加直腿抬高训练,采用辅助持续膝关节被动运动(CPM)机,辅助进行膝关节运动锻炼,患者取平卧位固定患肢于CPM机上,由10°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设定为30°以内,每次30min,每天2次。术后第4~7天,踝关节活动增加至各(80~100)次/d,分早晚2次完成,肌肉等长收缩各(60~100)次/d,分早晚2次完成,可在床边坐起悬吊小腿,进行主动屈膝、伸膝运动,CPM机活动范围增加至60°以内,每次50min,每天2次。术后第2周,CPM机活动范围可增加至90°,每次30 min,每天2次。术后第3周增加床上踩单车运动,对双侧肢体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均进行适当的活动,每次15~20 min,每天2次,CPM机辅助训练时间增加至1 h。CPM机辅助训练以患者感到轻微疼痛、可耐受为度;术后第4周开始拄拐下床,逐渐增加负重训练,按体重的1/4、2/4、3/4增加至全体重负荷。术后第6周可进行上下阶梯训练[4-6]。
1.2.2疼痛及心理干预 由于早期开始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伴随出现的疼痛感受及由此刺激产生的心理应激将是影响训练依从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早期功能训练将施行一套有针对性的疼痛及心理干预措施。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术后早期训练,术后第1天,进行积极的疼痛干预,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7],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0~10代表疼痛程度,得分越高自感疼痛程度越高,≤3分者尚能耐受,则以注意力转移为主缓解疼痛,≥4分者可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同时给予心理压力疏导,让患者对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物应用的必要性有正确认知;开始CPM机辅助活动及其他康复训练时,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自诉疼痛程度,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并对由于惧怕疼痛导致的抵抗情绪进行安慰,让患者了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在轻度可耐受疼痛范围内接受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支持,采用表扬、奖励的形式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1.3评价标准
术后2、4、6、8周评价伸膝关节和屈膝关节活动度(ROM),随访12个月,术后3、6、12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 Lysholm 评分(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8]、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
2结果
2.1术后2、4、6、8周膝关节活动度
术后康复早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膝关节ROM均有明显的增加(P
3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充血、出血、软组织挫伤造成组织间粘连、瘢痕造成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纤维化、挛缩,长期的制动将加剧组织改变的累积作用,造成开始活动初期出现明显的关节活动度减小[10]。股骨、胫骨、髌骨等相关骨骼创伤均可能引起术后膝关节僵硬,对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都是一种打击,因此预防术后膝关节僵硬成为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临床康复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术后护理以保守康复指导为主,更重视为骨骼愈合创造条件,而忽略对相关重要关节功能的锻炼,无法有效预防膝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研究显示,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低强度有限度的膝关节屈伸运动利于促进膝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和充血的消除,避免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减轻瘢痕形成[11]。
本研究采用CPM机在术后早期即术后第2天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由于属于较早期的康复,患者心理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在术前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则能有助打消患者的疑虑,更好地配合早期康复训练。CPM机在预先设定的角度、速度等参数下自动完成对患者肢体的非负重匀速屈伸,患肢固定稳固后并不会造成骨折部位的额外应力负担,随着活动角度的逐渐增加,膝关节接受循序渐进的承受运动负荷,避免使其周围组织及关节囊功能退化,加速血流还有利于骨折部位的血供和骨骼修复[12];自动化的辅助运动避免了人为辅助的误差和不稳定性,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活动以患者可耐受的轻度疼痛为宜,确保适度的运动和对患者保护[13]。CPM机早期辅助膝关节运动和周围肌群的舒缩运动,对患侧肢体的肌力、骨骼重建所需血供、骨骼重建强度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重要的意义[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活动,实验组术后第2、4、6、8周膝关节RO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4周膝关节ROM已达到(92.65±8.23)°,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基本的膝关节屈伸范围,可见早期功能训练效果较传统康复效果显著。CPM机术后早期训练活动范围应从≤10°的范围开始进行,在患者耐受情况下每次增加5°~10°,匀速缓慢进行,术后1周可增加至60°,第2周可增加至90°,逐渐扩大幅度、速度和时间,随时注意患者反应,避免过度运动伤害。
早期功能训练可能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其中疼痛是造成心理负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早期功能训练同时应关注疼痛的管理和心理负担的疏导。本研究将疼痛管理作为主要的突破口,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了解疼痛管理对术后康复的意义,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积极地了解患者疼痛程度,根据具体的疼痛程度选择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对于轻度疼痛患者可不予药物干预,而以心理疏导和转移注意力为主,但对有明显疼痛的患者则可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减轻应激刺激造成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配合术后各项医疗措施及康复训练[16]。经过早期功能训练、疼痛和心理干预的配合,患者膝关节功能保持较好活动性,并逐渐改善恢复正常活动范围,避免了关节僵硬对后期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本研究显示,远期效果评价中,术后3、6、12个月实验组LK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下肢站立、行走的稳定性提高,干预组术后BBS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下肢功能康复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早期功能训练指导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周围骨折后膝关节的活动度,预防膝关节僵硬,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兴华,唐杰,周绪琴. 骨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预防患者膝关节僵硬康复训练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03-805.
[2] 杨治涛,葛广勇.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58-1659.
[3] 李杨,蔡宏,张克. 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及家属关注问题调查[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3(8):425-430.
[4] 梁远. 膝关节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3):1313-1316.
[5] 解东风,李奎,李鑫,等.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0):945-947.
[6] 冯宾,翁习生,林进,等.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13,33(5):487-494.
[7] 卢启贵,王平,黄东红,等.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腱肌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J]. 中医正骨,2013,25(9):36-38.
[8] 卢启贵,王平,黄东红,等. 关节镜下松解术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J]. 中医正骨,2013,25(9):45-46,48.
[9] 黄苑芬,韩颖,张志娟. 持续被动运动在预防截瘫患者下肢废用综合征中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150-2152.
[10] 冯桂敏. 早期康复锻炼在骨科膝关节僵硬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597-2599.
[11] 黄淑明,兰树华,郑荣宗.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的治疗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44-646.
[12] 王官林,邵松涛,周永福. 手法推拿配合中药外洗及CPM机防治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僵硬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3,28(1):148-149.
[13] 江丽娇,熊洁,张晶晶. 下肢创伤骨折术后预防膝关节僵硬的功能训练[J]. 现代临床护理,2012,11(5):43-45.
[14] 李卫平,王江林,徐莉莉.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辅助CPM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3,24(6):812-814.
[15] 李艳容. 延伸指导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73-74.
篇10
关键词:膝关节疾患;关节镜手术;护理干预;功能康复
常见膝关节病有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关节游离体、滑膜炎等。关节镜外科技术是骨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微创骨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医学对骨科的重大贡献,目前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中。
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膝关节病的治疗,具有直观、精确、创伤小、恢复快、检查和治疗同时进行的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广大患者的青睐。我科自2009年3月—2009年10月行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疾患者2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9年3月—2009年10月于桐乡第一人民医院采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疾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9~63岁,平均40.1岁。病种:半月板损伤16例(其中3例伴前交叉韧带损伤),骨性关节炎6例,滑膜炎3例,关节游离体1例。术后康复初始有21例完全不了解康复知识,害怕疼痛而不敢做锻炼者17例,局部肿胀明显者23例,疼痛明显者5例。
1.2方法术前即与医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复训练计划,采取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即强化心理护理,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指导实施主动舒缩股四头肌、踝关节背伸活动、直腿抬高锻炼、被动活动器(CPM)的应用等综合的康复锻炼。分别于术后第4周及第6周采用疗效评定标准[1],优:膝关节疼痛消失,活动基本正常,无压痛,研磨试验阴性,积分值下降>2/3;良: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压痛,积分值下降1/3~2/3;可:膝关节疼痛减轻,活动有所改善,积分值下降<1/3;差:症状、体征与术前无明显改善。从而进行功能评定。
2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