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国际碳金融;主要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启示

国际碳金融发展背景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性,已经在努力需求各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其中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主要的手段和办法。由这个交易体系形成的碳金融市场使得温室气体的限制排放问题的解决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大大提高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拥护和重视,纷纷支持和效仿,并缔结了很多有关碳排放标准的协议,建立起了全世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国际碳金融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得比较早,早年曾发生了很多污染空气和环境的事件,积累了很多的治理空气和环境的经验,在对待温室气体的排放上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就开始加强了对碳排放技术和减排方法的研究,建立起了很多减少碳排放的体系和体制,尤以建立碳金融市场的方法最有效。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是日益增多,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国,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大,承受的国内和国际的减排压力都比较大。我国要采取新的减排方式来降低碳排放量,碳金融市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碳金融市场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发展经验严重不足,市场体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建立,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都不清晰,需要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积极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建立碳金融市场的经验。

国际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一)国际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美国的碳金融发展。美国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发达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美国至今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碳减排交易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建立,是对全世界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有必王家喜(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要分析美国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原因,也是给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2009年《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部法案在国会通过的过程里,美国的一些煤炭、石油等企业公司采取了很多行动来促使国会更改法案中一些硬性规定,最终把法案中原来排放量的减排规定从20%减少到了17%,把在电力生产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从25%降到了15%。能源行业协会或组织在促使国会改变法案的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超过了亿元。

(二)欧盟碳金融发展

出于对本国经济和政治因素的考虑,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态度不够坚决,甚至相互推诿。欧盟在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态度上比较坚决,并且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欧盟在自己运用严格减排办法、督促其它各国定下减排目标等方面做得都比其它国家和地区要好得多。欧盟这样做的原因无外乎政治和经济两个原因。政治原因反映出欧盟的政治考虑,这是跟欧盟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关联;经济原因反映了欧盟想从碳金融市场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当前,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良好,圆满完成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目标。从有关资料显示,欧盟15国家的碳排放量在2008年的时候开始大幅度下降,这跟碳金融市场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在之后的时间里,欧盟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在逐步下降,充分表明了碳金融市场的巨大作用。

(三)国际碳金融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健全碳金融有关法律法规。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也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碳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我国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对企业做出强制性质的碳减排,也没有配套有关减排额度、监督检查等政策法规,操作起来不容易。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原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快碳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促进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健全碳交易体系。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体就是碳交易体系。当前,我国有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来碳交易主要场所和中心,碳交易体系得到了初步的建立。但是,这些碳交易场所和中心的交易内容只包括二氧化硫排污权指标和碳排放技术的转让,交易程序混乱、不规范,严重影响了碳交易体系的建立。为此,我国应该积极健全相关碳交易管理制度,促进碳交易体系有序发展。努力发展碳金融中介服务。碳交易过程比较复杂,有时还需要和外国相关企业和部门打交道,如果只依靠企业单独去交涉,会大大影响碳交易的效率。为此,我国应该努力发展碳金融中介服务,逐步规范中介服务,让中介服务在碳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开发力度。当前,我国碳金融的业务主要在碳减排技术转让、自愿减排项目、清洁能源等方面,业务项目不多,数量也不大。碳金融产品也只有经过审核的减排量CERS和碳信贷,产品种类太少,严重影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此,我国应该加大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完善碳金融相关业务和产品,尽快建立碳基金,开发出信托类碳金融产品,进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碳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

首先,我国还没有构建起带有强制性质的配额型碳交易系统,这就使得我国企业没有了获取碳交易排放权资源的需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小型企业完全对以自愿为要求的ver交易不感兴趣,而这些小型企业技术落后,正是需要进行碳排放量限制的对象。其次,CDM项目排查、审定部门DOE这两个通过联合国批准的权威碳排放机构,由于经验和数量上的缺乏,还不能够达到我国企业的需求。再者,监管力度不够。对于通过批准的CDM项目,国家发改委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这些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在我国的碳金融市场里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碳金融中介机构,但是这些机构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格认证体质对这些机构进行规范。最后,缺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这给积极参加碳金融交易的企业和投资者增加了很多看不见的风险。

(二)企业参与范围较少

当前,我国企业参加到碳金融系统里的企业的种类不多,参与的行业范围较少,局限性较大。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碳减排技术、金融行业、新能源、废旧废弃物的回收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和低碳经济有联系的。除了这些行业,其它行业的参与程度都不高,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小型制造类企业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严重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建立,市场体制还不健全;政府没有切实履行宣传和引导大范围的行业积极参与到碳金融市场建设中来的职责,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重要性。

(三)CDM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CDM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项目结构不合理、项目相关技术转让比率不高。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收取运用煤气层和甲烷这三个项目是我国优先发展的CDM项目,自从实行这些项目以来,我国在不同区域的CDM项目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涉及的项目减排种类的结构不均衡,审核通过的项目的种类单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上面优先发展的项目的有关项目的审核通过项目占到了95%以上,其它的项目所占到的比重很低。就减排效果来说,虽然优先发展项目之外的项目数量所占比重较小,但是一些温室气体的提温潜力很大,而减排的成本则较少,如果多发展一些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减排量,而且还可以降低减排成本,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政府对于当前的CDM项目的开发工作中,存在着太过看重优先发展项目,太过看重短时间内的效益,而忽视了项目开发的长久规划。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在低碳行业的不同区域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不均衡的情况。

(四)碳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只是学习发达国家和国际的通行做法,在碳信贷等碳金融市场有关业务上还没有拿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新做法,彰显了我国在碳金融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也显示了我国碳金融创新工作的严重滞后。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碳金融有关人才严重缺乏,对于碳金融的教育也是严重不足;二是我国碳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接轨,两者之间的联系太少;三是我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放开建设碳金融市场,还比较谨慎地对待碳金融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的国际经验

美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第一阶段(1990-200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气候变暖和碳金融市场进行研究,初步提出了一些政策和减排目标,但是还没有进行碳排放交易行动。第二阶段(2003-2009年):这一阶段是美国地方性碳金融市场开启阶段。在这时间阶段里,美国地方性碳金融市场陆续建立起来,2003年成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并开始运行,建立起了地方性温室气体减排机制;2006年美国建立起了市长气候保护协定;2007年签订了中西部温室气体协定,制定了西部气候行动计划;2009年建立了气候行动注册协议等。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这是一个气候法案逐步发展的阶段。美国的地方性碳金融市场在这一阶段有了一些发展,显示出了一些积极作用,引起了人们对建立碳金融市场的重视,开始了建立碳金融市场的尝试。美国也开始有了建立全国碳金融市场的想法,国会议员也开始针对气候问题提出了大量法案,就在2009年就有十几部法案被提交国会讨论审议。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第一阶段(1991-2005年):这一阶段是筹备阶段。欧共体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减少碳排放量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战略计划。之后,欧盟也相继出台了更多的关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政策和办法。第二阶段(2005-2008年):这一阶段是碳金融市场的运作尝试阶段。欧盟在这个阶段里,预定在三年时间里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要求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并获取一定的市场经验。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在2005年元月1日开始尝试运作。第三阶段(2008-2012年):这个阶段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作阶段,这与《京都议定书》定下的减排时间是一致的。在这个阶段里,欧盟增加了减排的范围,把石油化工企业和制铝企业也划到了交易体系里。此外,欧盟在2008年的时候还正式把自己的减排体制与《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体制进行了对接,从而减少了减排企业的成本,提升了欧盟碳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欧盟在这一阶段还减少了免费分配配额的比率,并规定这个比率是每年递减的,并在2020年实现全部配额的自由拍卖。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把CDM项目的合作开发依然保留为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也到了实施这一方针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候,碳减排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与此同时,我国也已经成为了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国,减排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议定书》里的第二承诺期限这一便利条款,牢牢抓住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充分借助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来提高我国低碳技术水平和低碳产业发展水平。按部就班的建立我国碳交易体系。碳产权交易二级市场的缺乏,使得我国不能够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完全接轨,也是对我国低碳产业吸引投资的一大障碍。如果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就会使我国失去完全的自主发展权利,使碳金融市场的开发带有高风险性。因此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制定属于自己的碳交易市场规则,把发展自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大城市业已成立了环境产权交易所,为我国建立全国性的碳产权交易场所奠定了基础。我国应该依照从自愿到配额、从大型国企到民营企业、从地方到全国、从基本到创新的顺序,一步一步地把碳交易二级市场给建立起来。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参与碳交易的热情不高、参与范围和数量也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切实担负起引导和宣传的责任,对国内企业进行认识上的教育,提高企业对碳交易的重视程度,并把大型国企作为榜样,充分发挥国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民营企业和其它小企业在国企的带动下,能够主动参与到碳交易活动中去,进而慢慢地建立起我国的碳产权交易市场。碳融资要继续依靠银行和股票市场。碳信贷和碳股票是碳金融市场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这两种融资方式发展得也比较好。在以后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在融资方面还要紧紧依靠这两种方式,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提高碳金融市场创新能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参照国外的经验和方式,缺乏自主创新的东西,发展自较少。为此,我国应该努力提高碳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努力开发出更多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服务和产品。但是,在创新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要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在过去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有关政策的缺乏,大大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此,在今后的碳金融发展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不断制定出新的碳金融发展政策,要在政府监管、碳交易规范、碳基金相关信息公开等方面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莉,张云,王凤奎.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体系建构中的引致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2.张存刚,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3.张晓凤,蔡丽.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发展的模式研究—中国式碳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金融论坛,2010(S1)

4.尹应凯,崔茂中.国际碳金融体系构建中的“中国方案”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5.鲁德银,王习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篇2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制度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麦金农一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导下所开展的以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虽然最初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后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银行倒闭、债务危机或货币危机等),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该理论没有考虑制度这一因素,将制度视为既定前提,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层面上所存在的问题,结果导致许多国家在忽略制度的前提下盲目依照麦金农一肖的理论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这就决定了这些改革很难取得成功。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金融发展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深入分析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深层因素,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一国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制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制度因素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深受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不仅将制度纳入到经济增长中,并且明确指出制度至关重要,是经济得以增长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大凡“经济上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一个好的制度,而那些经济上不成功的国家则缺少这种制度,一个繁荣的市场经济需要有政治、法律、文化制度来支撑,这对于发达国家是既定的前提,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源泉。”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里,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如文化传统)等。

(一)产权制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影响

第三代金融理论认为,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样,产权制度对一国的金融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家来说,明晰或安全的产权是金融发展的充要条件。产权的完善与否甚至会影响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即在产权未界定清楚的经济制度中,容易产生寻租行为,引发金融危机。

Demirglac―Kunt,Laeven和Levine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产权不完善,特别是产权保护不力所引起的。通常来说,产权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向的相关性,产权的保护不强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金融的发展。根据Demirgllc―Kunt,Iaven和Levine的统计,产权值介于1―5之间,发展中国家的产权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多为4或5,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在4以下。Stem,Michael和Furman认为,发展中国家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较低是因为这些国家对产权的保护不强。本文以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与GDP之比和股票市场资本化来分别度量银行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检验二者与产权之间的关系,从表1中可以看到对于非洲国家,产权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产权值高的非洲国家如加纳和乌干达,它们的银行和股票市场发展并未表现出高水平,但是对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拉美国家来说,产权值不一样,银行和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也不同,产权值越高的国家,配置给私人部门的信贷数量越多,股票市场的规模也越大。

而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的产权问题普遍表现在国有成分比例偏高上。根据la Porta et al的研究,国有银行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其比重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很高,一些发达国家也存在不少国有银行。他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国有银行比例较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一般比较低,金融体系也相对落后一些,而且由于政府干预普遍,对产权的保护能力较差,因而金融的脆弱性也更大。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银行的国有比例过高会通过导致更高的存贷利差、更少的私营部门信贷、证券交易活动不足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不足而降低银行的竞争力,限制信贷市场准入,提高危机爆发的风险概率,也会造成激励机制发生冲突。

(二)法律制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影响

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lan则认为,法律制度决定金融发展。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希克斯就指出了法律和金融发展之间关系密切,并将法律同货币并列起来视为古代世界的两大遗产。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在《法律与金融》一文中首次开创性地将法律制度这一因素引入金融发展,对其进行量化,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法律起源的不同可以解释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后来,Demirguc―Kunt和levine也研究了以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框架对金融发展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在投资者保护越好的法律体系下,一国的金融部门就越发达,金融发展水平也更高。

相对于发达国家,法律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更深远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善有效的法律条款和公正的法治环境,即便具备一定的法律与秩序,其执行效率也不高。例如在发展中国家改革取得比较大成效的土耳其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曾指出:土耳其法律制度不完善、外国投资者的权利得不到保护是其金融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而且从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可以看到,许多国家在金融改革之初,首先就是颁布一系列的金融法规,使金融发展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完整的法律体系既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也包括财产法、证券法等法律。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前许多法律是空白的,改革后也没有得到太大改善。现实中,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法律缺陷就是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频频爆发金融危机,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非常脆弱,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不力,一旦银行体系出现问题时,发展中国家的立法者、管理者以及监管者都没有能力去应付。此外,执法效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变量。特别是软弱的执法行政机构会破坏金融发展的稳定性,加剧金融改革的风险。因此保证司法体系的公正与诚实使金融机构能够依靠公正、有效的裁决来行使他们的经济权利与义务变得十分重要。

(三)政治制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影响

在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看来,政治因素相比于法律制度能更好地解释各国历史上金融发展的差异;政府的力量、政局的稳定与否等相关政治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金融发展。对发达国家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金融

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观点还将政府看成是反映各团体之间经济利益冲突的政治力量的人,而这个人既可以弥补市场失灵所引发的问题,也可能阻碍经济金融发展。亚洲国家金融发展的现实曾经使得一些人认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及对政策金融的大力扶持促进了东亚的金融发展,从而推动了东亚各国的经济起飞。然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又使人们对政府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不少学者认为,政府的不当干预成为阻碍东亚各国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特别是“裙带资本主义”,政治家和新兴利益集团结成的寻租联盟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Raiand Zingales还指出,政府行为具有法律约束且具有较高透明度的政治体系较有利于金融发展。

(四)监管制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影响

监管制度是为弥补市场不完全而出现的。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而且金融体系本身就是公共品,由此内生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金融监管的存在无非就是降低金融交易费用,确保金融运行安全,促进金融发展以提高金融效率,因而也是金融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安排。对于金融风险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监管制度安排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监管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从表2中看到拉美9国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限制最严,其平均限制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比亚洲9国的平均水平还高。事实上。监管水平的高低直接与金融发展的绩效相关。该表还比较了拉美、亚洲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以金融部门提供的私人信贷与GDP之比和股票市场的总交易率所度量的金融发展水平。通过观察,发现拉美国家平均金融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

总之,正是上述各种制度不完善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存在种种问题,除了那些已经进入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外,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水平仍然比较低,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因此,发展中国家下一步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上。

二、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制度缺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典型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国家。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世界瞩目。但是在经济取得可喜成果的背后却凸显出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即中国的金融改革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产权制度缺陷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金融业的产权制度典型地具有单一特征,产权处于虚置状态,结果限制了竞争、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其使用效率。金融业改革以来,尽管产权已开始多元化,但产权的模糊性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中国金融发展明显存在产权不清晰、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产权主体虚置,金融财产所有者缺乏人格化的承担者,使得委托链过长,出现内部人控制。第二,金融产权的边界十分模糊,无法区分出哪些是私人金融物品,哪些是公共金融物品,对于国有银行而言,它们经营的物品往往是混合性的金融物品,因此产权边界不清楚,导致利益和责任不对称。

(二)法律制度缺陷

中国的金融发展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得到较快发展,这与中国先后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规范金融业务和管理的相关法律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法治水平不高,法律条文不完善,法律和法律执行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1 法治水平不高。法治水平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指司法体制的效率,也包括法治本身,还包括腐败、股东权利、债权人权利以及会计准则等。根据Allen et al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法治水平基本上要低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中国的法治、腐败、股东权利以及债权人权利的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没有阿根廷、巴西这样的拉美国家高。

2 法律条文的缺陷。现有的法律条文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不仅滞后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各种法律法规之间更缺乏协调性,甚至存在冲突。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外汇管理法》,这些金融法律法规仍然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但现实中各个金融机构合作性日益加强,业务越来越相互交叉,明显具有混业经营的特征。同时,各种金融法律法规存在一定冲突。例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计人银行附属资本的可转换债券不能以银行的资产做抵押或质押,而证监会规定发行可转换债券必须有担保。第二,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模糊不清。目前不仅缺乏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与金融发展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也存在空白,更缺乏对专门业务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配套法律。金融法律法规的缺乏主要体现在缺乏《期货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存款保险制度法》;缺乏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制度规定;对与金融发展相关的会计制度的缺陷体现在缺乏有关会计核算以及估算的规定。此外,对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新业务,包括金融创新产品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及法律保护。第三,现有法律对投资者保护不力,对侵害外部人利益的公司管理层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3 法律执行质量低下。中国法律制度最根本的问题表现在法律与法律执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我国,银行对于逃废其债务的企业的获胜率不高;银行资产回收和处置程序也比较繁琐且费用很高。而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是因为我国现行的执法主体、执法程序不完善所致,也与执法不够及时以及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直接有关。

(三)中国行政体制的缺陷

正如政治体制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影响一样,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中国的行政体制即政府的运行效率有关系。根据世界银行治理指标数据库的研究,中国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来政府效率值平均为0.11。这一水平既低于马来西亚、泰国这样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也低于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行政体制或政府运行所存在的缺陷影响了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职能模糊不清,仍然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干预现象。第二,政府的权力相对集中,行为公开性不强,行政透明度不高,甚至还存在着、腐败现象。尤其是金融腐败使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腐败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每一个腐败案的后面都是银行数以亿计的直接损失。而金融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安排的不完善,特别是政府监管体制不完善。第三,政府执政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政策的制定不连贯。尽管我国很早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但是现实中,政府的执政不受法律约束的现象仍然存在,“人治”的痕迹也很明显,致使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比较随意和盲目。

三、推进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制度选择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完善有效的制度,因而发展中国家未来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应该重视

制度的作用,尤其是市场基础制度的影响。基于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宗旨,也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特点,发展中国家进一步金融改革与发展应以建立市场导向的基础制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本以及鼓励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展模式为目标。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基础制度

促进金融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市场基础制度,因为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够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有效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石。这种合理的或市场导向的基础制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能够保护产权、维护和实施法律条款;(2)能够弥补市场失灵,对金融市场加以监管;(3)能够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4)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减少国内冲突;(5)能够充分保证公民自由和政治代表权。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理论界对社会资本的界定非常多,迄今为止还没有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那样形成一个权威的含义。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the world bank’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1997)的界定,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对经济产出、经济绩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它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明显。Guiso,Sapienza和zingales通过比较发达国家意大利南部和北部不同的社会资本状况,发现北部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高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家庭比南部地区的家庭更愿意使用支票,手中所持现金更少,更多的投资股票,也更容易获得正式信贷,而对非正式的信贷使用更少。因而,在发展中国家当前以及今后的金融发展中应当将社会资本因素考虑进来。

一是各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发挥各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加强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并大力发展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普遍形成了典型的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对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它们的经济腾飞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亚洲国家和地区除了继续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之外,还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加强本国本地区的文化建设。拉美发展中国家移植了发达国家的制度,基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是并未产生良好的效应。由此,拉美国家也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东欧转轨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之中,计划与市场的东西交互碰撞,但市场越来越取代计划,其文化也处于转轨的过程中。非洲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最低,制度质量也最低,因此,大力发展教育是积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途径。

二是通过发展社区组织来增强人际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尤其是通过发展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中间社会组织如协会、联盟、俱乐部、民间教育组织等自发性的、非家族性的、非血缘关系的社团来培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三)选择合适的制度变迁方式

篇3

关键词:物流金融;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其中第三方物流的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市场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在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对物流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现在物流环节的运作效率不断提高,但物流环节占用的资金仍然在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影响到一些企业的现金流,阻碍着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把物流过程中占用的这部分资金变活变现、实现银行资金与企业物流的有机结合,成为物流业以及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 物流金融发展的可能性

1.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物流中的金融服务需求

商品从原材料制造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库存,虽然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库存就意味着占压相应的资金成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流动资金不足,而存货占用的大量资金使得企业可能处于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1]。这种资金不足的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更加明显,往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乏使得许多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一千万家、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占60%、税收占43%,但是中小企业融资只占30%左右,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银行融资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有:①中小企业经营效益相对低下,资信普遍不高。如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8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外)的1358家金融机构和2438家中小工业企业的贷款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为3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总体信贷风险水平仍然较高。②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规范。③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④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也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困难。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2]。由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较高,融资费用较高,贷款抵押率较低,现行信贷机制就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新的金融领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2.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业都在探询物流金融发展的可能

物流企业激烈的竞争导致物流服务的利润下降,迫使物流企业开辟新的服务领域,金融服务就成为一个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的重要业务方向。于是有几家大型第三方物流商如UPS等在物流服务中增加了金融服务,并将其作为争取客户、增加企业利润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国内银行不约而同地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1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过央行指引标准[3]。过于集中的授信额度,不仅会带来贷款风险集中的问题,而且由于不少大客户物流并不活跃,还造成了现金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的问题。当前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不高、呆坏帐比例居高不下,如何提高贷款质量、控制贷款风险,发展新的业务成为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

在实际融资活动中对金融机构而言,如何降低风险最重要,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抵押物、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要察看权力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超出了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范畴。而掌控着企业物流活动的机构应当成为最直接、最有效力的发言者。而这正是物流金融服务产生的基础。

二、 物流金融的定义

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4]。其功能是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一体化。物流金融正成为物流企业进行高端竞争的服务创新,并带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新型金融业务。狭义的物流金融可以定义为:物流供应商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物流金融范畴。

三、 物流金融的实务模式

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有两类物流金融服务:代客结算业务和融通仓业务。

1.代客结算业务

代客结算业务又可以分为垫付货款和代收货款两个模式,具体运作过程和步骤参见图1至图3。其中垫付货款模式常见于规模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如UPS,他们在资金运动的过程中获得资金的沉淀期,等于拥有不用付息的资金,可以继续投入到物流业务运作中,这样不仅加快了客户的流动资金周转,有助于改善客户的财务状况,而且自身也提高了资金流转率,合理调度资金走向而获得利润;垫付货款模式常见于B to B业务中,而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 to C业务,并且已经在发达地区的邮政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 融通仓业务

融通仓是一个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而且也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融通仓业务主要有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买方信贷)两种操作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仓单质押业务先有货再有票,保兑仓业务先有票再有货。具体运作过程和步骤参见图4至图7。

在仓单质押业务中,金融机构或者以企业中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如图4、5),

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或者根据融通仓(物流企业的仓储中心)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融通仓仓储中心一定的信贷额度(如图6),融通仓仓储中心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融通仓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仓单的直接作用是提取委托寄存物品的证明文件,间接作用则是寄托品的转让及以此证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凭证,因此,是一种公认的“有价证券”。

在保兑仓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合作,经销商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

四、 物流金融的意义作用

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在金融为物流提供商机的同时,物流也为金融产业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商机。首先,物流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各自走出同质化,转向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其次,物流金融为创新的金融产品,提供了销售的平台。结合物流业的运营特点,可以创新出许多的金融产品通过物流市场推向客户。第三,物流金融的发展为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由于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结合,产生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对许多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如国内信用证、网上支付等,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供了非常大的商机。第四,在发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也为银行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尤其是培育了金融业优质的客户。第五,物流金融可为银行理财服务提供特有的优势。物流金融可以利用信息的优势,和银行资金管理创造增殖的长处结合起来,在提高物流企业物流效率的同时,提高供应链全过程的资金效率,为企业提供理想的理财方案,形成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达到多赢的局面。

五、结语

物流金融服务对于年轻的中国物流产业来说,还只是一种尝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更是处于摸索阶段,距离形成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些业务的推出虽然会效果显著,但也需要各方配套设施的完备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比如,物流公司的规范、银行审贷的风险控制、商品的市场风险、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完善等等,而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这些还很不完善,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三大关键要素日益融合已渐成趋势,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才能迎难而上,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颖琦.物流保险 物流金融大潮初起方兴未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15.

[2] 罗振林.第三方物流的全融服务创新[J].物流技术,2004,6:17.

[3] 陈福华.物流产业链的“新节点” [N].logistics.省略,2005-5-23.

篇4

自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金融监管改革《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以及欧洲理事会通过《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以来,西方国家走上金融监管改革之路已两年有余。美国主要在资本充足率、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以及OTC衍生品交易等监管方面有所进展。在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推动下,巴塞尔框架下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也先后出炉,这些改革致力于增强银行资本的数量和质量,降低杠杆比率,引进流动性比率,以期形成一个更详尽的监管架构和更稳定且富弹性的金融体系。到目前为止,监管改革已经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如透明度得以提高,国际监督合作得到加强,巴塞尔协议III得以达成。

但是,监管改革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最根本的问题是,上述监管改革主要局限于金融领域,而事实上本次危机产生的根源还是极端自由主义市场理念的泛滥。危机发生前,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美国过度依赖金融业来创造经济增长,忽视了实际部门生产活动才是最终扩大物质财富的根本,导致金融资源脱离了生产性领域虚拟运行,并没有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危机发生后,也没有及时总结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理念的教训,而是单纯地加强金融监管,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加强监管与保持金融活力

关于如何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建议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素。

1.差异监管

为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完整,监管改革需要国际协调与合作,但推行全球统一标准有待商榷。各国金融市场所处的初始条件、发展阶段、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监管理念、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本次危机发源于美国,其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市场至上理念的泛滥。因此,欧美国家加强监管与改变市场原教旨主义必须同时进行。但这不意味着全球都要执行统一的监管标准。

众所周知,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少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是金融压抑、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金融创新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套用全球统一的标准,就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发展不充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足,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摆脱贫困,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稳定。

因此,对于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不同的国家,实行差异化的金融监管标准,才会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2.适度监管

政府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利弊,关键是要再二者见寻求平衡。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一些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上的缺失,对这些国家来说,适当加强监管是必要的。

我们不赞成原教旨主义的市场经济理念不等于我们反对市场经济。既然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给市场充分的活力、让市场调节发挥主导作用,在没有出现市场缺失时不过多地干预市场的运行。

不能把金融机构和市场管死。不能从放任自流的极端走向金融监管机构管制一切的另一个极端。

3.平滑监管

由于金融从业者的创新动机远强于监管者,激励的不对称导致监管者往往落后于从业者。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元素或固有特征。因此,金融监管不能保证未来不发生经济危机,关键是要发展、加强金融业抵御危机的能力,即减少危机发生的频率,一旦危机出现可以从容应付。从这个角度讲,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不应被理解成企图完全避免危机,而是通过加强金融系统弹性,尽量降低危机发生时给经济带来的损失,防止危机造成系统性后果。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应把注意力放在提高金融机构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上,例如降低税收,增加拨备,用经济上升期的多盈利弥补经济下滑期的损失等。

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1.继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督我国金融业在这次危机中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并不等于我国金融机构比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更强健。只不过因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落后,没有参与那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随着我国金融业进一步融入世界,我国金融市场受外部影响将越来越大,我们有必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督制度。

1998年以来,我们主要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改革金融机构,包括处理不良资产、增加资本充足率、推动国有银行上市、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加大外部监管的力度等,这些措施的采取使我们的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实力增强。经过13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到了认真回顾一下金融业监管缺失的时候了。总体来看,我们确实取得了进步,但我们也是基本按发达国家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走,并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处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因而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作用有限。

2.继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我国金融体系仍处在市场化改革之中,金融市场发展仍不充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过度、监管不足相比,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许多企业、个人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此,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同时,应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推出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3.推进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平衡发展多年来,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带来金融市场的繁荣并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应不懈地致力于推进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平衡发展。

第一,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和产品创新自主权。对绝大多数产品采取报备制,对于必须由监管机构批准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大幅缩短审批时间。

第二,加快并扩大金融创新和相应金融监管的试点。推进试点工作,可以有效解决报备或审批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而且能为相关金融监管法律与政策的制定积累经验。

第三,完善有关金融创新的配套监管法规。及时调整现有监管法规中不切合目前金融市场实际和有碍金融创新的规定,推动与时俱进的金融监管理念和模式,充分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使金融监管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篇5

关键词:金融深化;货币化比率;FIR

一、引言

中国的金融深化进程开始于1992年。199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债券交易的利率;1994年实现人民币汇率并轨,并接受IMF组织协定的第八条款有关义务,逐步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几十家股份制银行,改变了长期以来只有国有银行的局面,并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这些措施是否表明中国目前已完成了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是否真的促进了我国的金融发展?其效率又如何?本文将就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的5个指标,从5个方面评价中国金融深化的现状,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金融深化的现状分析

对于金融深化程度的评价标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作者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在该书中提出了5个评价指标,分别为:(1)货币化比率;(2)金融相关率;(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4)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5)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我们将从这5种方面具体分析中国金融深化的实际情况。

1.货币化比率

货币化比率是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通常用来表示一国或地区的金融深度,反映金融化不断加强和深化的过程。从表1和图1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的货币化比率逐年升高,从1980年的44.4%上升到2006年的163.9%。通常货币化比率超过1就能够说明一国的货币化过程已经完成,虽然中国已经超过该值,说明在深度指标上表现尚好,但并不能得出中国金融化程度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结论。

图1 我国货币化比率和FIR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2.金融相关率(FIR)

FIR是表示金融深度的另一个指标,是一国或地区全部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体现了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反映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引导现实经济活动的水平。由于该指标包含了许多非货币化的金融工具,如债券、股票、保险等,所以数值比货币化比率(M2/GDP)大。从表1和图1可以开出,从1980年到2006年底,FIR值增加了三倍,达到346.4%,与大多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相当,超过中等发展中国家。

根据前两个指标可以发现,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势头很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储蓄率的影响。但仍不可否认,这种增长速度促进了我国的金融深化。

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

金融资产多样化是从金融宽度的角度考察金融深化的程度,它主要衡量一个国家全部金融资产的丰富程度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等等。具体而言,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整个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包括商业银行、其他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吸收的各项存款)、金融债券、保险单据或存款,以及整个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商业银行、其他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各项贷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流通股股票及财政借款。根据表2可以发现,经过最近十年的金融深化改革,新的金融工具的规模不断增加,尤其是债券、股票和保险市场,均增长了6倍以上。除此之外,我国的外汇、黄金市场也初见规模,投资功能逐渐增加,已形成一个主要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以及黄金市场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丰富、交易机制多样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

注:由于2006年财政借款为0,所以未纳入比较计算

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4.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

该指标作为金融资产增大和金融市场扩大的主体,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07中国金融年鉴》统计,中国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3家城市商业银行、242家外资银行代表处、54家信托投资公司、70家财务公司、6家金融租赁公司及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证券金融机构包括104家证券公司、56家基金管理公司等;保险业包括6家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98家保险公司、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5.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

虽然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其发展的规范性和质量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1)金融资产的结构不合理。在我国长久以来银行存款占据了金融资产的一半以上,中国居民的普遍投资意识较弱。尽管近几年投资工具增多,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方式增多,但是非银行资产的规模,包括股票、债券和保险项目,仍然比较小。根据表2的2006年数据,分别只占金融资产的3.77%、6.55%和0.85%。对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三项金融资产,中国的总和仅为11.16%。

(2)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不合理。由于国家政策支持,银行的资金多贷给大型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贷款来源充裕,获得信贷资金比中小企业容易得多。企业的规模越小便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另一方面,信贷资金主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这些投资的差距对各地经济金融的非均衡发展产生非常大的直接影响。

(3)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首先流通股市值占金融资产的比率较低,只有3.77%。而中国存在大量不能流通的股票,虽然股改以后,更多的股票可以流通,但比例仍旧较小。根据2006年的中国金融年鉴统计,我国股票的市价总值为89403.89亿元,其中流通股市值为25003.64亿元,仅占27.97%。股票市场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圈钱”现象严重,从1984年第一只股票上市到2006年底,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434家,年筹集资金不断增加,但一些上市公司没有有效的利用这些资金,业绩并不理想。

根据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但这些指标只能说明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大,范围广。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建议

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调控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金融制度创新与变迁挖掘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可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深化并不等于让金融业自由发展。而要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有效管理与监督,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经营是实现金融深化的重要条件。

2.立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改善金融资产结构

针对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必须全面推进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既要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又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公司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还要发展保险市场和信托业务。并且促进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保险市场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

3.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扩大金融宽度

我国目前的金融工具种类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所以必须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展投资者需要的新产品、新业务,丰富居民投资渠道,引导金融业综合经营,交叉发展,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并在注意防范风险的同时,简化金融新产品和业务的审批程序,为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宁.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再反思[J].经济研究参考,2000:(29).

[2]易纲.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12).

[3]武剑.对金融深化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6.7.

[4]刘刚.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问题的探讨与简析[J].科技与管理,2002.4

[5]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1:(3).

[6]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4.

篇6

回首2015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多个监管条例纷纷出台,行业步入洗牌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道路。而踏在岁末年初的时间点上,金融事件义频频爆发,导致北京、深圳等地开始逐渐收紧P2P企业的注册中请和监管。不少业内外人士提出了担忧,称互联网金融止处于“资本寒冬”时期。在这个时候,国务院首个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落地”,为正处于寒冬期的互联网金融带来政策暖风。

在详细阅读

“在互联网时代下,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黄金时代。互联网会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但义兼顾了互联网和普惠的特质,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大数据能力、技术、风控等能力都有更高要求。我幽小微企业、农民等群体的融资需求很大,投资者义渴望市场推出要多元化的理则产品,网贷平台将一者撮合,既满足了贷款需求,义能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实现双赢,让借贷双让都能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利好,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推动剂。”生菜网联合创始人李戈表示。

迎合规划,生菜网重视投资者教育

对于《规划》的细则,有行业专家认为,虽然在规划中给了’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定的认可,但其同时也要求要“加快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行为规范,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俗话说,没有成熟的投资者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眼下,互联网金融行业要促进投资者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收益自享、风险白担”的观念。平台更要重点加强与投资者权益有关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引导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

篇7

关键词:金融发展;贫困减缓;措施

1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国际经验

1.1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

Bulir andGuide(1995)以及Sarel(1997)指出,最影响贫困减缓的宏观经济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通过影响实际工资水平和通胀税对一国总的收入平等和贫困减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理论上保持较低的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将有助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然而,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并不是金融发展成功的唯一条件。

1.2 实行有效的金融中介机构监管

在实践中,监管当局通常会对金融机构进行限定,如固定的开业时间,设立分支机构的要求,合格员工的标准。过高的要求通常会降低金融中介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穷人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

1.3 发挥专业金融机构(Specialized Financial Institution)的作用

专业金融机构在金融发展促进贫困减缓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评估信贷方面,它们较少地依赖客户的信贷历史、资产数量和会计记录,这使得那些缺少历史财务报表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获得贷款。

1.4 提高会计记录水平

准确的会计记录是金融机构衡量其投资者,所有者和合作者的重要指标。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审计水平和会计水平都不高,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会计师也比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其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状况的评估。为审慎起见,很多金融机构都不会轻易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因此,努力改善会计记录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1.5 建立征信体系

征信系统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改善一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它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将贷款发放给那些在一段时间内还没有建立信誉的新兴企业,以及那些在小额贷款中有过良好记录的但收入并不高的个人,因而被视为担保品体系的一个良好的补充。

1.6 加强产权保护

良好的产权不仅是财富形成的基础,还是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机制,因而有利于金融中介机构评估贷款。研究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就会发现其颇有体系:立法完备;行政管理分工细致;多层次的司法体系是最主要的保护手段;律师作用重大。美国正是通过上述完备的体系得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这给了我们发展中国家很多启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的运行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稳定的契约制度,登记和管理产权的机构,以及发生纠纷时有效的司法和执法体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护所有者的产权,才能让产权制度在低收人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缓解贫困中发挥实效。

1.7 完善小额信贷机构

小额信贷机构在理论上被认为具有特殊优势,相比商业银行而言,它更了解当地的信息,进入门槛低,更倾向于为当地贫困的农村人口提供贷款,可视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补充。

2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中国道路

由于我国金融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与贫困减缓不协调的事实,而要缓解这个事实,结合我国国情和世界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外贸出口明显放慢,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消费热点进一步降温。为此,我们首先要抓紧落实近期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其次,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逐项落实国务院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和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六项措施。最后,我们必须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要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变化,既要严密防范外来冲击,也要加强防范和化解内部风险,始终保持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

2.2 破除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进入

其具体解决措施有:一是正规金融全面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真正发挥功效,形成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建立市场准人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允许民间金融更加灵活的利率浮动范围。三是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和风险监管。

2.3 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水平

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普遍还很严重,干扰了银行正常的信贷决策程序。因此,国家应制定合适的税负以防催生中小企业会计造假,此外还应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完善现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加强社会会计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加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中小企业的贷款管理。具体有:重视银行结算账户这一“能把握住”的企业财务信息;提高非财务因素分析在该类企业贷款决策中的作用;强调安全性担保,并注意担保人或担保物与借款人的关联程度,加强风险保障能力;建立借款人信用档案;建立信贷激励和惩罚机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信贷从业人员队伍。

2.4 完善我国的产权制度,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

虽然我国私有产权的合法地位得到确立,但歧视私有产权的政策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充分落实保护私有产权的基本制度;二要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对私人产权的歧视政策;三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各种产权的合理流动与重组。此外,还要建立专门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建立定位于为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和由财政补贴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创业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第二板市场,从而为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创造条件。

篇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贸易金融 金融创新 金融危机

贸易金融是贸易活动的核心内容,对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贸易金融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包括贸易信贷、结算、担保及风险、财务管理为主,贯穿整个交易链条的贸易金融。但是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的经济贸易受到了严重并持续性的打击。作为贸易活动的核心,贸易金融从此一蹶不振,所以在此链条上的其他产业也受了影响。为实现贸易金融业务的复苏及使贸易金融业务得到发展,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当前贸易金融发展中存的若干问题

(一)银行贷款发放效率低降低贸易金融发展速度

银行对于贸易金融活动的贷款发放有一定的评级手续,授信融资业务若没有被银行评定为低风险项目,则对其贷款的审查和批复程序会十分繁琐,环节过多导致贷款业务的办理十分拖沓,贷款的发放效率极低,严重影响金融业务发展速度。

(二)商业银行进行贸易融资影响贸易金融业务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商业银行开发了融资产品及融资方式,但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在整体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别。我国在对外贸易时采取货押业务的方式保障低风险,但是国际上一般采取的是打包放款及保证金的减免、进出口押汇等手段,对于不同地区的进出口企业开展适应其产业结构的方式,但是对于国际化的出口企业并没有太大帮助。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中,离岸业务占重要部分,对于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有很强的正面影响,对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顺利开展起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开设离岸业务的资质,所以许多跨国公司在不能与国内银行合作的情况下与外资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是国内银行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地域优势完全得不到体现,由于资质的不足错过了很多的业务机会。所以商业银行的融资产品同质化现象造成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面临许多难题。

(三)综合金融服务的缺失导致贸易金融业务存在问题

由于国际与国内贸易融资的相对独立性,使得企业在贸易链条的各个环节都缺乏综合金融服务业务。由于传统的贸易融资做法会使融资在企业内部某一业务环节中停留,使得进口融资与出口融资互相孤立,国内融资与国际融资互相孤立。因为银行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好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所以银行不能做到为同时进行进口和出口贸易业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正因为银行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贸易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银行需要在贸易金融活动中要同时能够对出口业务及进口业务提供服务,但是当前只有少部分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

二、当前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的趋势

(一)区域金融中心崛起

后金融危机时代,与金融危机前相比,许多新兴的金融中心被认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对于我国来说,建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后,将会同时拥有香港跟上海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广泛影响力及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对与赢得与综合国力相对等的主导权十分有信心。

(二)各个经济体之间开展合作

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一个惨痛的教训。在今后的各国经济对话时,各个政府必将对于经济安全问题更加重视,在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信息对接、交互上更用心。

(三)人民币地位上升

在全球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的地位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当美元替代英镑时,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应运而生,若在未来人民币替代美元,必将使中国产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下贸易金融的发展与创新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金融的有关产业受到了重创,如何在此危机背景下发现发展的机遇并对通过自身不断的改革创新实现贸易金融的新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贸易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建立在银行对于物流及资金流有一个整体的掌控的基础之上。贸易金融有关产业可以在贸易金融的信用基准下达成贸易金融活动的相关特点,对金融产品进行相应的开发设计及改革创新。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银行金融融资业务的同质化现象,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特点作出相应的改变形成对其业务特点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套餐是完全可行的。

(二)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各企业对于银行的贷款发放速度十分看重,其次才会在意业务的收费标准。所以银行应该实施更加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实现使用信息科技代替手工劳动,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及企业性质提供相应服务,确保贸易金融服务最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三)综合金融服务的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综合服务的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银行为了使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各项需求尽量的到满足,应该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将信用机制引用到金融贸易活动中,为企业规避风险,使银行在贸易金融活动中应有其发挥的作用,同时加深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四)合作方式的不断创新

在国外金融体制完善的便利条件下,外资银行的各项产品更加成熟并能做到对于产品的各项创新,所以金融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强弱。所以想要在贸易金融创新过程中有所建树,对于合作方式的创新及加强国际国内内各个金融行业的相互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外资银行的相关优势,实施联合营销,对于国内银行在业务范围的拓展和降低投资风险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个艰苦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以此为背景,想要扫除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促进全球经济向前发展,并扭转危机时局,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低碳金融;现状;问题;模式

1.低碳金融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行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各种新的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出来。而低碳金融概念也被提出来,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所谓低碳金融,实质上就是把碳排放看作是一种带有价格的商品,并能进行各种现货或者期货买卖等。低碳金融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低碳金融,减少各种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等,主要包括金融企业运营过程中碳排放以及其衍生品的投资、交易活动、低碳项目的开发性活动等。就目前来说,低碳金融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一种绿色的信贷活动,是一种创新型活动;第二,这种金融创新是建立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低碳金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实现我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目标。

2.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来说,金融行业是发展的主导,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相比来说,国外低碳金融的起步相对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其发转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通过成立各种“低碳”基金或者发放贷款而形成的各种产业;第二,结合当前的碳排放的交易体系,而进行的各种生产、融资、产品创新等金融性活动。在各方面支持性因素的促进下,碳货币化的程度也愈来愈高。而就我国来说,低碳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部分低碳项目(碳排放)进行融资支持,当然主要以各种绿色、环保贷款为主。尽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低碳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方面的金融创新也在进一步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的低碳金融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当前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首先,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碳排放交易的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低碳金融的开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易活动,因此,良好的定价能力是保证我国低碳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各类辅工具,例如碳金融的衍生工具等,定价能力不足,也限制了低碳金融的发展。同时,我国低碳金融的相关中介发展也不成熟,无法进行大型的项目开发与建设。国内也没有专业的低碳金融技术咨询体系,导致金融分析不到位,低碳金融发展面临较大风险。

其次,对低碳金融的认识不足。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性金融发展模式,对于金融行业工作人员来说,低碳金融的很多内容都是全新的。部分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项目的开发、运作、各种风险管理以及利润等都不是十分了解,导致他们对项目发展投入的精力及重视程度等都不足。同时,各个金融机构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低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

再次,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经济利润下降。在向低碳金融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会面临着成本投入大幅上升的风险,盈利水平会进一步下降。而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各个金融机构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因素变化所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贷款安全性降低等突发现象,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荆棘重重。

最后,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信贷标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缺乏统一的信贷标准,尤其是“绿色信贷”的标准,导致信贷指导目录不完善、环境风险评级不合理等。综上所述,我国的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

3.创新低碳金融发展模式,激发金融行业的活力

低碳金融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配合。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低碳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政策支持作用,最终实现低碳金融的高速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国家的发展方针,对未来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者,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合理的碳价格机制,稳定碳的交易价格;进一步规范碳技术操作流程,加快碳技术创新;制定各种鼓励性的支持性政策,提高各个金融机构的认可度;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碳交易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各种有用信息,提高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等。其次,要加大舆论宣传,端正广大公众对于低碳金融的认识及理解,增强其业务拓展和模式创新的积极性及动力。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低碳金融的相关项目才能顺利开展。

3.2加强低碳金融的业务模式创新

首先,要加强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只有具备一套合理的贷款管理办法,低碳金融项目才能顺利进行。各个金融企业要放宽贷款权限,允许部分企业通过抵押的方式来申请贷款,从而实现融资过程。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中小型的节能企业都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抵押贷款的条件及要求等也相对较高,无形之中就给中小型企业造成了贷款压力。为此,在低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收账款质押的贷款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其次,要创新碳交易的相关金融机制。碳交易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工具的创新,还要加强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流程的创新等,并不断开发各种理财产品,努力做好“绿色信贷”工作,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3.3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低碳金融项目的主体,要努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低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首先,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将低碳金融项目的发展提高到企业发展重点的技术层面,在运营过程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其次,要进一步规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碳减排的监督及约束机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导向。在充分发挥企业自觉节能减排作用的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及约束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例如,部分地区可以建立“绿色生产社会责任的联盟或体系”,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不同的监督机构负责一定区域内企业的碳减排工作监督,确保碳减排工作的落实。

3.4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交易市场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完善碳交易平台是促进我国低碳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各个地区应该从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碳交易机制,从而建立合理的碳交易平台,促进低碳金融的发展。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对初始排放地区进行划分:高污染的地区要向低污染地区“付费”,以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维护公平。

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指导性作用,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与服务;企业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充分落实碳减排的相关工作,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每个人都应该认识碳减排工作的意义,从而从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总结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等都大有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日趋下降的环境质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为此,相关人员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提高环境质量。高碳经济也在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金融业务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主方向。低碳金融业的发展不是一项简答的任务,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低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低碳金融的发展经验,优化低碳金融的发展理念,规范发展方法等,加快创新,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现状的营销思路和各种理财产品,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信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之下,我国的低碳金融业的发展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公衍照,吴宗杰.欧盟碳交易机制及其启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胡晓娟.碳金融发展的思考――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

篇10

金融投资是一种投资行为,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以实物投资为基础,根据投资概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比实物投资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行为。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投资又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不同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实物投资构成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金融投资的完善与发展,促进金融投资作用的发挥,对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也产生重要作用。但目前金融投资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市场现状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较弱,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仍然过分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而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就增加贷款,滋生了银行贷款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财务风险。同时,融资市场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给金融投资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证券行业、银行系统、保险等行业的业务范围存在清晰的分割,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减少金融传递的风险,但阻碍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给金融投资和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二)融资工具现状

金融投资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发行、交易等环节。目前金融市场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为:受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投资环境不完善,相关要素的组合不合理。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政府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市场,为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金融投资发展的对策

为了应对金融投资存在的不足,促进其取得更好的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为改变当前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情况,应该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融资渠道。注重对外资的引进,发挥外资的作用。重视引进国外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国外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方式灵活,对我国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倡导多方式的引进,注重对经营理念、技术、管理的学习,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要把握好投资和引资的各项工作。政府应该加强调控,增强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促进金融业务的不断革新。要提高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把握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全面分析各类投资结构,借鉴和学习金融投资风险应对的经验。投资之前应该做好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提高预防意识,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配套政策

近年来,在转变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这种对外资的引进,这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推动了资金的快速运转,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国外投资流入高科技行业、服务行业。今后在促进金融投资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对外资的有效利用,注重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应该考虑金融投资的具体情况,制度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革新经济结构

在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的同时,要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民族工业取得较快发展,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规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一些民族工业逐渐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应该增强保护力度,促进民用工业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风险投资管理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重视风险投资管理。在制定风险机制的时候,应该提升金融投资的差异,对当前的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等进行全面分析,最大限度减小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采用多种货币投资并存的方式,降低风险。提高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债、股票、基金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风险,在交易的时候,价格波动也是正常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引入专业人员,加强对投资的分析,全面分析和评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最后,实行实物型投资理财措施。在投资中,通货膨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要对产品进行全面分析,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方位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投资,以减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