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

篇1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基本属性,这也是英语教学目标设置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和人文知识的载体,学生要学会如何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实现交际的目的。但是,这是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呢?答案是否定的。站在英语学科教学的角度,教??首先要确保学生习得知识,与此同时还要保证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并引导学生建构个体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这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涵义。综上所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构成。

一、夯实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准确得体地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石。语言能力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意识、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由低到高呈阶梯排列,展现了一个英语学习者由最初的掌握知识到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建构的全过程。以高中重点语法――定语从句为例,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定语从句范例,让学生建立对定语从句的初步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定语从句的基本构成规则,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第三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定语从句语料,创设应用情景,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确保每一个学生充分理解定语从句的用法,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达成语言能力核心素养。

二、塑造文化品格

李红恩在《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一文中对文化品格进行了如下阐释:文化品格就是指人或事物(或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风格、特点与特征,它既是对人或事物的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英语作为人文类学科,在提升学生文化品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学习绝不仅仅是学习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枯燥乏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国际化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次维度的培养和熏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第四单元Sharing为例,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的单词、短语、语法等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完成,英语学习将会枯燥无味。语言置于语境中才有意义,才能契合教育的真谛――润物细无声。

三、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六个特点。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了学习能力的高低。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思维品质作为一种核心素养,不是单纯的思维能力,也不是思维方法、思维速度,而是识别、理解、推断、迁移等能力的多维综合体。思维品质体现了英语学习个体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实现个体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条件。

四、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核心”,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它取代了原来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说法和概念,把零散的概念归结统一为“学习能力”。首先,这种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它内含丰富,囊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调节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英语学科素养等成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2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促使英语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龚亚夫(2014)认为,英语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交流工具,更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英语教学活动除了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常珊珊,李家清,2015)。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英语学科亦不例外。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围绕英语学科特征,聚焦核心素养体系,英语教育专家们厘定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能力四个维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各阶段英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维度,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等内容。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语言意识,达到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认知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价值取向。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学生需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素养观。

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断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

4.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维度着重培养学生辨析现象、分类信息、概括概念、总结规律和评判观点的能力。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展其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张连仲教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形象地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of English”,即英语学科教学必须做的事情,包括听说读写译、语音语法词汇等;第二层次为“with English”,指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自如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层次为“ beyond English”,意指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职教英语教学体系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需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笔者基于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职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诸多尝试,挖掘职教英语教学实践路径中具有发展核心素养的特性因子,力图使英语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天地。

1.语言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除语言专业能力,英语教学还应提升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职业英语教学承接了专业化英语与职业化英语融合的任务,涵盖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变化的关联性更大,涉猎范围更广。因此职教英语教学要整合教育思想,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应用时,根据不同对象和职业需求,延展、丰富内容信息。除日常交际话题(如购物、就餐)之外,还应增加各类相关专业性和功能性较强的语言知识,如3D打印机的使用、酒店前台预定房间、空乘服务、银行业务办理、服务软件运用(如Airbnb)等等。

比如在谈论交通工具这一话题时,除了学习基础词汇bus, taxi, bicycle, subway之外,针对所带的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我适当地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如地铁自动售票机的使用步骤:? choose the correct line (选择正确线路); ? press the station on the screen (在屏幕上点击站点);? insert the coins or bills into the machine (放入硬币或纸币); ? take the ticket and change (取走车票和零钱)。知识层面还可以增加有关将来的就业方向的词汇,如站务员(station operator),票务员(ticket clerk),安检员(security inspector),综控员(integrated controller)等。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现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文化品格: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文化品格可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实践。我们要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于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吸收文化精髓、理解文化内涵、包容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比较,基于绘本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文化价值,通过节日习俗介绍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国文化,也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也是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培养所肩负的应有使命。

英语课堂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舞台。以开篇的打招呼为例,我们只教会学生说Nice to meet you.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这里还可以拓展文化信息,如世界各地常见的问候方式(the ways of greeting),如handshake 握手礼, cheek kissing 吻面礼,bowing 鞠躬礼,hug 拥抱礼,pressing noses 碰鼻礼,nodding 点头礼等。教师可概括每种见面礼的使用范围和国家,利用视频展示具体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练,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文化差异。

3.思维品质:独创性与批判性

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育所体现的双语性和跨文化性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鉴赏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多样的形式,英?Z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为培养学生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大胆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比如在学习旅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制定旅行计划(travel itinerary),包括choose the destination(选择旅行目的地);book the flight(订机票);book the hotel(定宾馆)和pack up the bags(打包行李)等,培养学生做事前的准备意识及理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angry时可提问学生平时生气了是怎么做的,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给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等。

4.学习能力:信息化与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作为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当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网络软件成为重要的手段。云平台教学(如UMU)和微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UMU平台上进行注册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扫码加入。教师上传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和任务练习,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微课内容掌握情况,提取学生的疑难点和困惑点加以讲解并辅以各种小组活动,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完美融合,符合现代教育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理念。

篇3

一、 依托教学文本的课堂预设

1.教学文本的解读

在新课改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势必会革新。那么,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以八年级上第6单元的阅读课为例:文章以贴近现实生活的“决心”为话题,用三个段落分别介绍了“决心”的定义、种类和难以保持的特性。如何灵活处理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首先要锁定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要在分析语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详读理解“决心”的概念、种类与特性,并对“决心”为何难以保持的原因加以补充。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突破文章本身,使内容得以延伸和拓展,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2.阅读策略的运用

“W会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核心素养,因此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主动调适,增强阅读能力。

(1)注意首尾句。首尾句往往提供了文章或段落的重要信息,这种阅读策略实用性很强,能快速提高阅读效率。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首句“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resolutions.”明确提示了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kinds(种类)展开说明的。学生通过段落的首尾句就能快速判断段落的主题大意。

(2)巧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具有表现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巧妙的思维导图不仅能使文章脉络清晰、细节信息明确,也能为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图1)。

如上图所示,第二段介绍了“决心”的种类,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正确归类。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适当调整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用语境猜词义。利用语境猜词义,排除阅读中某些生词的干扰,降低生词率,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例如下面这段话:Some are about physical health. For example, some people promise themselves they are going to start an exercise program or eat less fast food. 如何理解physical这一生词,则需要注意后面举例的内容,“start an exercise program”和“eat less fast food”就是明显的提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策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训练中多使用这种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实施

1.以培养思维品质为导向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鼓励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文本的第三段提出了“决心”通常难以保持并且阐述了其中的两个原因。鉴于此,可让学生补充更多的原因,以启发学生依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本段还提到了“有人认为,最好的决心就是不下任何决心”,对此,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教师可依照文本最后的 “Will you make any next year?”,以一系列问题为驱动,利用解释和分析课文的过程,使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以学生主体为评价机制

核心素养的课堂实际上就是提倡“学本课程”,一种强调问题导学型的课堂。它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向知识建构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建小组,共同围绕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无论是小组间还是小组成员间均可以开展合作与竞争。在这节课上,学生被平均分成九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的自学、互学及群学阶段根据各自的表现互相打分。如小组要合作完成给Mr.Resolution的一封信,在小组展示时,组长要在台前朗读小组的学习成果。对其中一组的表现,一位学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They can get 5 points, because there is no mistake and they speak loudly.”因此,当一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其他学生也都在积极思考并作出评价,这就是“学本式”课堂的灵魂所在。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后反思

1.缺乏对语言本身的关注

如果把文本的结构比作骨架,那么语言就是血肉。教学要依托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达到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目的。阅读可以是默读和朗读,若要完成理解层面的任务就可以默读的方式进行,而要体会语言更深层的美则需要大声朗读。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因此,在提取文本信息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语法、生词短语甚至文化背景等。

2.过多引入阅读策略

篇4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即将颁布的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将思维品质作为英语教育的显性目标加以规定是2001年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最为显著的发展。这将打破因受长期的英语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影响,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关注度偏低的窘境。“本期聚焦”聚焦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三篇文章从阅读和写作两种英语学科主要课型入手探讨学生思维的培养,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广大读者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为提升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添砖加瓦。

摘 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主要的语言输入形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概括文章、多激活思维、多聚焦语言、多转换信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锻造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概括文章;激活思维;聚焦语言;转换信息

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即将颁布的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重视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与文化品格的同时,将思维品质单列出来,并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更加凸显了英语学科育人的功能。这正好弥补了以往英语课程标准以及英语课堂教学对思维品质训练的忽视所带来的损失与缺憾。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多元的文化,更能开拓学习者的视野,训练学习者的思维。英语学习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以下思维的发展:观察与发现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建构能力、信息记忆与转换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时空判断能力、严密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

阅读课作为英语教学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主要的语言输入形式,不仅承担着语言形式和语言知识传授的重任,更担负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英语思维能力、语言文化鉴别能力都需要借助于精细化的阅读来逐步培养。笔者实践后发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坚持“四多原则”,即多概括文章、多激活思维、多聚焦语言、多转换信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 24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多概括文章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段落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概括文章需要学生在精细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观点。概括文章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文体,准确辨析作者的观点与论据。概括文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训练环节。概括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年段特点,或概括一个段落、一方观点,或概括整篇文章、多方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出科学的教学设计。

在教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时,为了节约课堂时间,笔者布置学生提前A习课文,上课时,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用30个左右的单词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讨论结束后,将各个小组的定稿用投影展示,供全班同学讨论定夺。最后概括如下: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which idiomatically means a terrible secret concealed from the public, is a real situation at George’s house, making me petrified. 也许这个概括并不完美,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考、讨论、修改以及对其他小组作品的修改与评论,有独立思考,有思维碰撞,有批判,有欣赏,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提升了驾驭语言的能力。

在让学生概括文章或段落之前,教师要事先预想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答案,要事先准备好方案,针对每种可能性的答案,如何给予指导和引领,最终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准确概括出文章或段落的主旨。

二、多激活思维

激活思维的主要方式就是科学地设疑。科学地设疑能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设疑是所有课型都必不可少的部分,对阅读课而言尤其如此。设疑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表面理解,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作者写作内涵的深究,要更多地关注文章的言外之意,隐含之意;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与透视,挖掘出隐含其中的、通过文字表面折射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源于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挖掘与思考,而不是来源于对文字符号的字面翻译;批判能力来源于智慧的交锋与碰撞,而不来源于对文本信息的捕获与记忆。设疑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设疑要能促进学生思考,要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阅读教学要多设计开放的问题,多问为什么,多引领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利用文本信息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教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the fact that George told him that the guestroom was rarely used? Is this information necessary in the passage? Why or why not?

作者为什么将“客房很少使用”这一事实在文章中交代?对下文有没有暗示和铺垫?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引领学生去思考在写作中如何前后呼应,如何为下文埋下伏笔,做出铺垫。

2. Why didn’t George tell the author about the real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when telling him the room was rarely used?

3. Why does George still keep a real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since he is no longer a medical student?

这是两个完全开放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主要考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思考与分析。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能做到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现有的文本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分析与解释。

4. Why was George so unsympathetic when the author told him about the skeleton?

这是一个属于beyond the lines的问题。学生需要读出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这副skeleton对George的意义以及George对自己曾经是a medical student这份怀旧的特别情感。

科学地设疑要求教师细品文章,读懂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并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多聚焦语言

“聚焦语言”不是指聚焦语言知识点,不是注重language points的灌输与记忆。诚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重点词汇的意义、搭配和用法,但更要关注作者如何“以辞达意”,要探究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对语言意义传递所产生的影响。教学中,要以文本赏析的形式进行文本解读和语篇欣赏,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进行精细阅读,在精细阅读中提升语言感悟能力、英语思维能力、语言比较能力、鉴别能力和赏析能力。

在“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教学中,关于language exploration,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1. “... an old lady ... had poisoned every one of his five husbands”能否改成“... an old lady ... had poisoned all of his five husbands”?有何不同?

2. “It is all very well for such things to happen in fiction”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什么?能否改成“It is OK for such things to happen in fiction”?

3. Which words best illustrate that the skeleton is frightening?

4. Which words best illustrate the author’s horror of the skeleton?

5. “We often read in novels how a seemingly respectable person or family has some terrible secret which has been concealed from strangers for years”能否⑵渲械摹how”改成“that”?有何不同?

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更加关注语言形式对表达意义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鉴别,从而学会使用。聚焦于语言的教学过程是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重要中间阶段,是语言理解、内化、吸收必不可少的intake阶段。这个阶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与思维培养的成败。

四、多转换信息

信息转换能力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读者对所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加工和处理,并转述表达。信息转化是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转化可以以动态形式出现,如分角色表演出文章内容、采访报道、口头汇报等;也可以以一些静态的形式呈现,如填写表格、改写、缩写、扩写、写续集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教学时间设计安排。

在“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以下两个活动进行信息转化。

1. Act out the scene where the author saw the skeleton and ran to George.

2. Make an oral presentation about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t George’s at the weekend.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重新构建文本,转换时空,根据自己的思维与逻辑,重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避免教学模式固化是整个阅读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教学不应该有通用的标准和模式,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要针对不同的年段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无论是概括文章、激活思维、聚焦语言或转换信息都要与学生的水平、年龄相一致,科学设计问题,科学设计活动,避免教学模式的固化。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主要的课堂形式,也是主要的语言输入形式,不仅要传播语言与文化,更要提升思维品质。因此,英语阅读教学要避免纯知识化教学,避免纯浅表阅读,大力推进深层阅读,深层思考。教学中,要注重概括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并通过科学设疑、开放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欣赏语言,鉴别语言,学会思考。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言能力;听说课;教学实践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要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1]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总目标从综合语言语用能力转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王蔷指出,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程晓堂、赵思奇指出,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3]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任务。

二、目前初中英语听说课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们英语听说课课堂发现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上存在不少问题:

1.听前活动

词汇处理缺乏语用意识,耗时费力。不少教师在听前会花大量时间孤立地教学单词或对语言结构的讲解,忽视了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应置于语境中,与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相违背。

2.听中活动

语篇处理缺乏语篇反应,简单粗暴。程晓堂、赵思奇指出,语言能力特别要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4]。不少教师针对听力的文本,按部就班地完成书中的听力内容,接着花大量的时间继续讲解词汇、句型和语法,然后让学生跟读、齐读、分角色读,接着让学生表演。这样的训练,看似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语言,但是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体验,也忽略了对话交际的逻辑性,机械反复的操练让学生倍感疲惫或无聊,最后的表演成为个别优等生表演的舞台。

3.听后活动

输出活动缺乏思维层次目标,盲目空洞。在听后输出活动中,教师设置的活动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联系或关联不大,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任务完成过程中只是简单语言知识的堆砌,不能体现真正的语言交际。

三、基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听说课教学策略

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5]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听说课教学中,笔者采用“感知―模仿―运用”的模式,在听力文章与学生间搭建桥梁,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具体如下:

1.听前活动,在语境中初步感知词汇语用功能

听前词汇的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不是所有的词汇都要听前处理,应根据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测并推断出影响学生听力的词汇,择适中处理;词汇的处理应着重其语音和语义,不应该浓墨重彩讲解其语用;词汇的处理离不开语境,应该在语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词汇是如何建构语言知识和表达意义。

2.听中活动,根据语篇结构和语言知识建构意义,模仿对话

教师应首先注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材料,设置的任务注重指导学生听的学习策略,尤其要注重从整体理解到细节探究再到难点突破。学生在此基础上,便于把握对话的框架结构,逐渐体会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操练,为落实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3.听后活动,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发展思维、落实语用

在学生模仿的基础上,都要帮助学生将对话静态语言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将学生的生活情景融入课堂中,设计开放性的、聚焦语言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思考,进行语言实践,真正发展语言能力。

四、基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听说课教学实践研究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仁爱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话题Section B的课例为例,探讨应用“感知―模仿―运用”的模式在听说课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1. 教学目标

本节是一节听说课,听力内容是康康和玛利亚谈论梦想职业,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梦想职业的名称、选择的理由和所要做的准备。根据内容和学情,将本节课的主题定为“Dream Jobs”,教学目标为:听对话获取相关信息(名称、理由及准备工作);从what、why和how三方面模仿谈论,最后谈论及分享个人的梦想职业;认识人要有梦想并要有为这个梦想付出努力的决心和行动。

2. 设计思路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谈论梦想职业时可能会缺乏条理性,思维的层次性及表达的单一性,因此本节课定位为在语言的丰富性上、条理的结构上和思维的层次上帮助学生最后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感知―模仿―运用”的教学模式,即感知~汇和语言知识建构的意义,丰富语言;模仿“梦想职业―选择的理由―如何准备”此结构构建的对话,为顺利输出做好了语言上和结构上的准备;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结构,并在教师创设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下进行操练和运用,真正发展语言能力。

3. 教学过程

Step 1: Pre-listening(7 min)

教师首先播放《Be What You Wanna Be》这首歌曲,然后提问:What’s the song about?学生回答了Dream jobs之后,教师继续问:How many jobs are mentioned in it?教师利用Bubble Circle Map将学生的答案一一呈现在黑板上。接着老师问了一些学生的梦想职业后,让学生猜老师的梦想职业。教师借助顺利返航的宇航员景海鹏和陈东的图片,帮助学生猜测,在情景中引出了新单词astronaut,realize,universe,老师接着问:Do you know what should we do to be an astronaut?学生们七嘴八舌谈论交流,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话题“Dream Jobs”,围绕老师的梦想职业,借助图片和老师的语言,从what-why-how描述了教师的职业梦想,目的是让学生在情景中初步感知新词汇所传递的意义,同时初步感知表达结构上的条理性。

Step 2: While-listening(28 min)

(1)Listen and answer: What are Kangkang and Maria talking about?听对话第一遍,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内容,有一个全局意识。

(2)Listen and fill in the table.听对话两遍,让学生完成关于康康和玛利亚的梦想职业,选择梦想职业的原因及选择梦想职业的理由的表格。

【设计意图】设置的两个听力任务遵循了从整体到细节的策略,从what、 why和how三个方面完成细节任务,帮助学生形成了谈论梦想职业的条理性结构意识,为后续模仿操练奠定了结构上和思维逻辑上的基础。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以及诵读句式,为模仿操练做了语言上的准备。

(3)在听和跟读后,着重分析康康的梦想职业,对比老师想成为宇航员的原因,围绕Something new will be discovered in the universe.展开,让学生想象如果康康成为宇航员后进入太空的新发现,让学生在虚拟但又充满想象的情节中学习并运用will be + done的结构,为下面的输出丰富了语言。接着教师借助书本3A的内容,巩固will be + done结构的运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丰富输出对话的语言而设计的,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will be + done的结构,为输出why丰富语言,避免语言单一。

(4)四人一小组,模仿谈论康康和玛利亚的梦想职业、选择原因及理由。

【设计意图】在充分输入对话结构和丰富的语言知识后,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可控性的对话操练。重新模仿的对话是按照what-why-how的结构进行的,同时整合了3A图片里的信息,运用了will be + done的句型结构。这样模仿的操练为接下来真实的交际运用做好了结构和语言知识上的准备。

Step 3: Post-listening(10 min)

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即谈论梦想职业的三个方面:What is your dream job? Why do you want to do the job?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 realize your dream job?学生根据总结内容,从what-why-how三个方面写下自己梦想职业的相关信息,尽量用上今天所学的will be + done的语言结构,然后四人一组先组内分享,然后全班分享。作业的布置就是将口头的自己的梦想职业规划变成书面作业。

【设计意图】输出环节是语言的真实的运用。学生运用了所学对话中what-why-how的结构和所输入的丰富的语言,在输出时自然就能根据思维的逻辑性自如地进行交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五、小结

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核心,而听说课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感知―模仿―运用”的听说课教学模式不仅关注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更关注了语篇知识的结构和语用知识;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强调了如何利用语音、词汇、Z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语篇表达的意义,而且促使其对语篇内容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判断和分析,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 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6).

篇6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是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英语学科;另一方面,英语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英语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贴”上去。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从这点看,“整合”昭示着这样一种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一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知识、能力、素质是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三方面为准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而建立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学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有其如下优势。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英语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现代社会对听说、阅读、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单就阅读而言,要求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为英语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

篇7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篇8

【关键词】实践活动 学科素养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1-02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其实质上就是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死板的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相信在未来“做中学,学中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自身实践经验对学科素养的本质内涵和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学科素养概述

所谓的学科素养指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某学科必备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四大部分。其中学科基础知识指的是学科的相关概念、术语、范畴等,这是学科学习最为基本的内容,一般来说学科基础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表明学科“是什么”,该类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不断的练习、记忆、理解、掌握即可形成;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逻辑结构,也决定了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对其进行掌握,即学科独特思维。学科独特思维属于抽象性概念,其是为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服务的,能否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与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科基本技能是从学科基础知识“是什么”延伸出来的“怎么做”,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关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直接体现,其与学科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学科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学科知识是学科基本技能素养形成的前提;学科基本品质是建立在知识、思维、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反映在学习中是学习态度,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科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该学生因学科的特点与自身的认识结构与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导致难以形成理想中的学科基本品质,进而对某一学科产生厌倦心理,出现偏科现象。

二、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

实践活动作为中学“活动课程”的新发展,其超越了原有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结合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确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科基础知识素养的需求,而无助于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首先从学科独特思维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的是不同的学科对于思维方式的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例如数学对于逻辑思维、语文对于发散思维、生物化学对于目标思维、物理对于演绎思维的要求等。而结合当前中学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方式几乎没有给予学生留下一丝形成独特思维的空间,各种不同课程的进行使得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够纯粹。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独特思维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活动目标的确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始终沿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从而保证了思维的纯粹性;另一个则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全程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科独特思维的形成速度,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助于学生独特学科思维的形成,但是被动式学习的效率是可想而知,而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的形成学科独特思维。

其次从学科基本技能的角度来看,学科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是从当前中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掌握,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具备学科知识却无学科技能,例如对于化学公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说的头头道道,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却一无所知,对于物理理论掌握的滚瓜烂熟,但是让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却无从着手等。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为特殊教学任务服务的,这也就确保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某个化学原理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此来保证学生在实践中顺利的将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再比如物理教师以某个物理原理为核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去调查,去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就不自觉的掌握来相关原理的应用。

最后从学科基本品质的角度来看,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学科基本品质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偏科”现象。而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无用、没有兴趣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实践活动对学科基本品质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打消学生认为学科无用的观念,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英语,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这种情况下开展与外宾交流实践活动则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疑虑;二是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的玩性较高,让其从沉闷的课堂中脱离出来参加各种活动则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其对学科的认同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认识结构、思维方式与习惯等自然会同步于学科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基本品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教师 基本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素养是教师按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知识、 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有教师基本素养的条件下,针对不同层次学习主体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教师所应具有和发展的素养应有所不同。本文拟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来探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 教学素养

1.1 先进的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如何借鉴本科教育搞好高职教育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这既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也源于高职教育主体的自身特点。高职学生以往的英语学习经历中往往失败感远超过成就感,整体上自主学习能力欠缺,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对教师的依赖性重,易产生学习倦怠感。但从高职教育目标出发,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这为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可能。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点,充分意识到并实践教师的教学中介作用,从情感、能力等方面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机发展。

1.2 灵活的教学技能

对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普遍不强的高职学生而言,英语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且从无捷径可走,只有学有所获才能令他们体会到苦尽甘来的学习乐趣。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语境与便利,如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影视剧等。但任何时候现代技术的运用都有其两面性。学习目标明确、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习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只是利用这类资源娱乐自己和消磨时间。对许多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缺乏语境且现实压力不明显,学好英语只有努力后才能巧干。信息时代诱惑太多,如网络游戏、电影、小说等,学生极易获得这些资源并沉溺其中,因而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1.3 正向迁移的情感素养

学习既是认知过程,也涉及情感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其间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此师生双方的情感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研究表明焦虑是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的最重要情感因素。英语课堂上感到焦虑时,学生会手心冒汗、无法集中注意力等,教师会出现思维不连贯、表达不清晰等问题;又如学生移情与教师移情为正相关关系。当教师对学生多一分理解时,教学设计、进程安排就更符合学生需求。学生越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理解,就能越表现出对教师的理解,并配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上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顾及学生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同时学生也能对教师移情,因而营造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生生有效合作,乃至愉快完成教学任务。

2 专业素养

2.1 语言文化知识

作为语言教师,要做到发音标准,书写正确漂亮,听力及反应速度快,语言表达准确流利,能够随时随地展示英语的魅力,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质的保障。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是英语教师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最直接表现,能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美产生感性认识。以语言运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高职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中学英语教育,教师流利的语言示范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单纯语言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无法达到实际运用的学习目的,因而语言教学必然涉及到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已是大多数人广泛接受的观点。现实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素养的状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肤浅。由于缺乏专门培训,教师很难对文化做出整体、全面的概括,更不用说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对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高职英语教师对文化的认识与跨文化外语教学所追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学习者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掌握程度随心所欲地对待和处理文化内容,缺乏系统大纲的指导。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课时安排、教材提供、教师培训等其他多方面的配合改进。

2.2 教育、心理知识

如何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良好地与同学合作既涉及到教学技巧,也涉及到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技能。现今的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疾病,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第一个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学生的人,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或孤立、沉默、无话可说,或兴趣低下、不合作甚至不礼貌等。如果教师有适当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合适的技巧,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以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2.3 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应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教学改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与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并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取舍,决定哪些信息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一名称职的英语教师应能根据教学实际与教学计划,从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其文化素质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

与本科大学英语教育相比较,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建设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且课程的网络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概言之,高职英语教育的信息技术运用落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英语教师信息意识较强,但信息技术能力不够,只有32.1%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完全满足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要,而30.7%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在网络教学方面。该研究从信息获取能力、处理与整合能力、管理和评价能力、交流能力等四个方面考察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尽管89.1%的教师都能够比较经常和熟练地使用搜索引擎、常用数据库等获取所需的信息,但是在语料库和调查平台的使用上还比较欠缺。在信息的处理整合上,只有12%的教师会经常使用音频和视频的编辑、剪辑工具来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同时,能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教学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也不高,只有13.2%的人会用SPSS统计工具。而67.6%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来评价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这些数据表明现今高职英语教师获取信息的一般性能力较强,但为进行科研所要求的文献检索等较高要求的能力较弱;基本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尚可,而对于如使用数据库、图形、音频等编辑及评价工具等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评价及创新的能力不够。

鉴于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使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外语教学,教师必须以提高自身能力为前提,致力于加强信息技术素养,以促进高职英语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

3 科研素养

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必须教育科研先行,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高效性地工作。科研能力是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反映。科研的过程是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只有具备了教育科研素养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教学更具创造性,才能更快和批判性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并迅速将其应用于自身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科研素养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要获得持续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反思,不断地研究改进,即不断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更好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以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

一项实证研究表明,非重点大学与重点大学的英语教师在研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统计学和心理学知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知识缺乏导致非重点大学的英语教师在研究中无法从事科学、系统的实证分析,因而影响到他们在核心期刊上难以发表学术论文。非重点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养的不足,既有教师自身知识与科研意识的欠缺等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如缺乏科研带头人,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等。从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科研究的上述方面存在着不小差距。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挑战,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英语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点,从情感、能力等方面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并在致力于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素养的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年国.制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篇10

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是英语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英语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体现与结晶,是每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所要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一种展示手段,解决教的问题,也是一种辅助手段,解决学的问题。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英语教师水平,增加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顺应课改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实际开展的综合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怎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以及师生在 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 ,最终达到艺术化地促进培养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重要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2.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4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中指出: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离不开表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结合将不能表达任何思想,任何抽象的言语概念也是来自于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相结合则难以表达单词意义。对于学生而言,生活阅历浅,接触的事物不够广泛,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笔者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句型教学中,我们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交际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学生英语分层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的对象为班中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掌握;对于较差的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层学生的学习水平次进行集体与个别处理,有时显得挺无奈。而在多媒体网络中,教师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构建了多途经,多层次地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所能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学习。例如巩固身体各部分名称时,设简易不同的练习课件,把各种动物的身体各部分进行分解,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再通过计算机提示脱动鼠标拼图,编辑、边读、边拼,激发学生用心听,开口说,主动做的愿望。教师再根据网络遥控功能,利用自己的键盘和鼠标切入学生的电脑屏幕帮助修改学生的错误,及时给予个别辅导。也可展示学生部分作品,用不同字体分组修改,展示共享。当学生对某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疑问时,媒体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弥补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上的差距。授课前,教师可事先将内容制成软盘,教学时利用网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顺序以及各部分停留的时间,当学生觉得自己对课文没理解透彻时,它可以及时重现内容,直到掌握了为止,这一新的教学结构,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