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行业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一、引言
2012年6月8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一举措使商业银行最低贷款利率降低到保本点附近。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决定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之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探索的再次重启。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官方解除对央行存贷利差保护的过程,这意味着银行利差水平将被缩窄,随着我国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非对称降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传统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二、相关文献综述
利差收入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也是度量银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银行利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多。Ho和Saunder(1981)是最早研究银行利差的学者,他构建了交易者模型,认为利差水平取决于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等因素,并建立了避险与期望效用的综合模型来分析银行利差。Drakos(2003)对转型国家银行改革对银行利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是有效的,改革减少了银行利差,外国银行的进入也减少了银行利差,所有权改革对银行利差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国有银行对收缩利差有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对银行利差研究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张彦(2006)对我国银行利差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银行利差基本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贷款损失准备、经营费用、非利差收益等是影响银行利差的主要直接因素。赵旭(2009)对我国15家商业银行1998-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银行利差处于一个适中偏高的水平,且呈上升态势,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提高。
上述文献虽都集中在研究利息差,但由于选取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着差异。本文旨在结合当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探寻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寻找该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篇2
[关键词] ESL模型 家具行业 改进建议
2007年我国家具行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221.46亿美元。同时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贸易政策调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接受着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兴起,分享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市老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消化外部不利影响的盈利空间。本文拟用ELS模型对中国家具业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支持家具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改进建议,以供家具业参考。
一、模型回顾
ESL模型又被称为揩快债模型,由卿放、干胜道于2003年提出,具体模型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EBIT/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EBT/EBIT)]×(资产/净资产)×(EAT/EBT)=盈利创利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乘数×(1-所得税率)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EAT为税后利润,EBT为税前利润。
该模型认为,由于各国税收方面都实行国民待遇,因此所得税率差异不大,而用三个因子来分析不同企业的盈利模式差异:(1)营业创利率,表示企业从市场中的揩油水平,反应企业的效率(Efficiency);(2)资产周转率,体现企业资本的运动速度(Speed);(3)财务杠杆乘数,反映企业资本结构政策和对风险的态度,体现借力的程度(Level)。ESL模型通过这三个因子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探寻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产组合的企业所适应的盈利模式,及揩得多、跑得快、善用债的方法。并给出了八种不同的ESL组合模式,其中最优的为三项因子都强,这也是家具行业所要追求的组合模式。
二、应用ESL模型进行的家具行业实证分析
国内家具行业上市公司共有六家,其中大亚科技由于其家具类产品在主营业务中所占比重不高,S*ST光明为被特殊处理的个股而被排除,现以其余四家为样本进行分析。下表显示了四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
研究思路:根据ESL模型,分别计算各企业的三个盈利模式影响因子,再按年份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 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揭示企业差距的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由数据CV得出,尽管为同一行业,但是四家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的差异还是颇为明显,所以利用ESL模型对家具行业的盈利模式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E――企业效率分析及改进建议
从CV值来看,ESL模型的三个因子中,差距最为明显的是营业利润率。宜华以稳定的20%以上的营业利润率遥遥领先。家具业初期以量的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已不能再为企业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制造、装配环节由于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取替,利润空间狭小。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成为应对产业格局及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技术研发,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积极进行产业模式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保障企业稳定持续的增长。家具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提升产品设计、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当技术的创新和概念的创新相得益彰时,企业才能享受品牌效应带来的高附加值。
2.S――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及改进建议
在体现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资产周转率方面,兔宝宝三年蝉联首位。为了提升一定时间内资产转化为收入的速度,企业应该优化产业链的每一环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家具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企业,木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有着确保充足、低廉木材资源的战略定位,企业应建立上游原材料配套产业整合资源。在整个运营环节导入JIT生产方式,将精益思想贯穿于整个企业流程中。根据企业目标和能力合理细分市场,确定合理的营销战略。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降低成本,提高客服水平,加速产品流通。在交易时,要考虑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资金回笼安全的影响,使用现金折扣等措施鼓励客户尽早还款,建立客户档案,有差别的提供商业信用,减少坏账损失。
3.L――企业借力程度分析及改进建议
从财务杠杆乘数来看,四家上市公司的差距在逐渐缩短。2008年家具业的自有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基本持平,这在宏观经济波动的环境下可以保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但家具行业的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即其破产清算及担保价值较大,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家具业可以适度提高负债率。企业应建立适度的长期化负债结构,规避短期借款比重过高带来的财务风险,根据项目分析、调研,合理确定资金需求的数量和时间,协调长短期负债的比重,以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卿 放 干胜道:ESL:企业盈利模式分析方法.四川会计,2003.12
篇3
摘 要 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临近,国内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以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为主,其中非传统型业务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当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还存在着业务结构单一化、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以及业务创新步伐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最后纷纷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也指出了未来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传统型业务 非传统型业务
随着国债期货推出步伐不断临近,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已不远。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银行原先依靠利差收益为主要盈利来源的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关于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的战略思考成为了业内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而且探讨商业银行盈利新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结构状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块,即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
(一)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指的就是利差业务,也就是以净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在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下,商业银行依靠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获取收入与利润。在先前存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不存在利率风险,且收入与利润来源稳定。然而,利率市场化对传统型业务将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国际银行业存贷款利率的差额维持在0.5%左右,反观国内存贷款利率差额,基本上在5%-6%,如此高的存贷款利差才造就了国内商业银行庞大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那么国内存贷利差必将缩小,这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非传统业务是指除利差业务以外,商业银行所具备的其他业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
第一,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类型的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种类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零售银行业务的理念来自于国外金融超市,其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以中产阶级的工薪阶层为主,结合客户的财务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根据其投资和理财需求,为其推荐和量身定做理财规划,配置相应的金融产品。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分散且利润稳定,但其对银行销售网点的要求较高。
第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网点、支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企事业单位承办收付委托事项,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模式。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兴起的业务之一,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信托业务、代收业务、租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以及结算业务等五种。相比较传统型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不需要银行动用自身的资金,其仅仅只是替企事业单位收付,因此,中间业务基本上不存在风险,而且收入和利润较为稳定。
第三,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类别进行划分后,为重要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与差别化的全方面服务业务模式。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高端业务,其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拥有高净值财务的个人或者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为富裕或高收入的私人客户,量身定做投资、信贷以及信托等方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因此,私人银行业务也是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的非传统型业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银行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服务业中的领头羊。当然,商业银行高盈利水平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于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但银行的盈利模式仍旧依靠传统型业务的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来源,且银行将更多的资源投放于存贷款业务上,而对中间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也从客观上引起了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的弊端。纵观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幅度过大。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还未实现全面开放,这使得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还能实现较高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加上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那么目前商业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第二,资金运用结构不尽科学合理。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国内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利差收入作为利润增长点,这使得银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存贷款业务。在当前贷款利率不断下调和存款利率上调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这使得银行资金回报率也随之下降。因此,这势必也造成了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科学合理的问题。
第三,业务盈利模式急需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就已经将期货、期权等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点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对期货、期权等业务基本上是避而远之,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依赖于利差收入的不平衡现象。与此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非常发达,这为商业银行实现了大量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监管部门的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非常小。
三、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及建议
银行是金融行业的主体,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当然,商业银行是以利润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其必须要寻找自身的盈利模式。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创新趋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控制贷款坏账率。尽管利率市场化步伐避无可避,但在未来的几年里,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务必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当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利率差将逐渐缩小,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润空间将减小。因此,商业银行要从控制坏账率角度入手,透过控制和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坏账率而间接提高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以弥补因存贷利率差缩小而造成的利润减少问题。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比重。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业务模式。相比较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仅仅只是帮助企事业单位收付事项,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未来的盈利模式中,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新型产品与服务,透过与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和其在银行总盈利中的比重水平。同时,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促使中间业务的利润最大化。
第三,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期权期货等新型产品。金融创新是近年来也是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模式离不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近日,中国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采取了重新开放的监管措施,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带来了极大的福音。金融业务的创新有助于拓展商业银行的利润渠道,规避与防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未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于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贷款资产证券化、期货期权等等。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还包括了表外业务的创新,即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增加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张银仓.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
[3]张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科技经济市场(经济研究版).2010(4).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一、个人理财业务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目前的主要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理财专柜
在营业网点设置专柜为VIP客户服务。这个专柜除能办理普通的存取款业务外,还能代办银证转账、代收代扣、银行卡申请的受理等业务,但不能办理咨询与理财顾问服务,是 一种最初级的理财服务模式。
(二)客户服务室
这种模式一般是单独开辟办公场地,为VIP客户办理各种零售业务,同时进行非专职的业务咨询服务。这种模式服务环境有所改善,但服务内容上并没有新意。所以随着人们理财范围的扩大和理财要求的提高,这种理财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三)理财中心
这种理财中心,一般单独设立且空间较大,中心一般有比较齐全的金融设施,除了能办理一般的零售业务外,还可以办理所有的消费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专人理财顾问服务等投资业务。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已实行或计划转型的模式。
(四)投资理财中心
这种模式在能实现第三种模式所有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范围和水平,主要是大大扩充了为客户投资理财的功能,包括证券、保险、基金、国债、黄金等投资工具,并配备了理财专家团队和配套的理财工作室,能为客户提供比较专业高水准的理财咨询顾问服务。这种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发展理念概念化,实质性不强
一方面,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开拓个人理财业务时,虽然都提出了“贴身理财”、“贵宾理财”的业务发展理念, 声称“个人理财中心”可以提供储蓄、保险、基金、国债、住房信贷等“一站式”服务,提供量身订做投资组合方案,但实际上主要停留在概念的推广和形象的宣传,推出的专业理财咨询服务及投资组合建议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推出的理财服务产品较多的还是一种概念包装,缺乏实质性内容。
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对于理财业务的认识也存在一定误区,帕累托的80/20法则深入人心,大部分人认为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就是对20%的客户营销。单纯从客户贡献度来确定战略重点和分配银行资源,这无疑有利于银行集约化经营,但银行要由经营产品向经营服务、品牌、文化方面发展,就不能过于急切地放弃低端客户,而应从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规律以及银行的声誉等因素去考虑取舍。
(二)产品品种同质化,创新性不足
目前,各家银行都纷纷推出个人理财品牌,如建行的“乐当家”、工行的“理财金账户”、农行的“金钥匙”、交通银行的“圆梦宝”、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等品牌。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其理财功能主要是业务、信息服务、个人信贷业务,缺乏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产品,其他商业银行就立刻跟进,尽管名不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
(三)提供的服务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
个人理财业务注重的是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理财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理财规划,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并跟踪客户的整个理财过程,及时反馈引导。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服务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需求,配置的金融理财师也偏少,缺乏竞争力。
(四)理财人员缺乏综合业务技能
基层一线柜员普遍缺少理财专业知识,在销售新理财产品时又缺乏对这些人员的专门培训,造成一线柜员在宣传营销时只能简单根据宣传材料照本宣科,根本谈不上销售理财产品所需要的为客户测算具体的收益水平及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真正的理财是一项高智力的中介服务业务,涉及到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等各个领域,理财师需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正是目前各家银行所缺乏的。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制约了理财产品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金融业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在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方面为客户只是提供,收益体现在手续费和佣金方面,不能获取直接经营利益。这种状况导致投资理财的主流产品市场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多在国外合法存在的理财产品,由于我国缺乏相关政策法规,不容许办理。只能在储蓄新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张,把存、贷款新产品组合起来。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涉及到保险、证券等业务时,只能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机构出现。这样在深度和专业化上的先天不足,很难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产品。
(二)客户市场培育和挖掘不够深入
国人在财富方面,传统上比较低调,不愿意透露个人财产,这种传统怕“露富”心理影响理财行为的深入进行。作为理财师不能充分了解客户财务,也就无法提供全面的理财建议,只能局限在办理具体产品交易、提供信息、优先优惠服务等方面,使理财工作难以深入。
有的客户对理财服务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部分客户认为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就是委托资产管理,关心回报率。有些客户认为银行理财师只提供建议,配不上大用处,在投资理财时完全相信自己。还有的客户理财积极性不高,其财富没有得到合理安排和充分打理,自己不会理财,但又担心风险,不放心交给别人,所以大量资金存放在银行储蓄、国债上。因此相当一部分理财需求仍处于潜在状态。
(三)商业银行经营水平不高
金融理财业务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新的市场机会的判断能力、与其他金融机构争取客户的能力以及提高行销策略效率的能力。作为提供理财产品与服务的商业银行,恰恰存在市场敏感度较低,对客户心理的分析能力、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产品需求的生产研发能力不足,对客户新需求、市场新特点、经济新环境等缺乏适应性调整的有效机制与措施,不能很好地满足优质客户的全面需求,整个经营模式不能迅速感知市场并做出有效反应。折射出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四、对策
(一)深化金融改革,营造有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的银行经营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还低于30%,而国外银行占到70%以上。这与我国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有直接关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金融经营和监管方面的改革应进一步推向深入,先行试点实行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同时金融监管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当前主要的制约因数就是金融监管滞后,所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应当是首当其冲的。有了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客户办理理财业务就可以在一个理财中心享受银行及非银行金融理财综合功能的服务。金融个性化产品的多样性,不仅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且提高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
(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首先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通过开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新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其次,提高银行员工的业务水平,把银行客户经理尽快培养成金融理财师并充实到客户理财中心;同时提高银行柜面人员的业务水平,形成银行的整体竞争力。第三,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在营销方面搞好市场细分,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和巩固更多的VIP客户。
(三)挖掘潜在的客户市场
篇5
关键词: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58-03
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资产总额为2.68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87%。随着资本监管的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面临着资本不足的现实压力,在资本补充受到多方制约的条件下,如何突破这个资本约束“瓶颈“,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资本约束内涵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职能,抵御风险和维持社会公众的信心对于银行来说生死攸关,而充足的资本是社会公众对银行可以应对不确定性充满信心的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都作为成本来衡量,并最终通过资本来覆盖。资本与风险直接相连,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是银行安全运营的关键。当资本不能有效覆盖风险或者资本准备低于公众接受的底线时,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引发挤兑,最终导致银行倒闭。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均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这就是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本质是对风险的约束。
我国银监会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遵循《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内容,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具体的公式是:
资本充足率=
从公式看,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分子对策――增加资本;分母对策――减少风险资产。
分子对策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按照资本的来源不同,又可以将分子对策分为内源资本对策和外源资本对策。内源资本对策是银行通过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金。外源资本对策是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如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次级债等等获得资本。外源资本对策能否实现,取决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银行自身融资渠道畅通与否。
分母对策就是调整资产组合,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努力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降低风险权数高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减少风险资产总量,同时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小的表外资产。①
二、资本约束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为了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时间之前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了并购重组、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的进程,资本金补充速度迅速。已上市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73%、11.25%、13.23%。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就整体而言,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程度参差不齐,更为重要的是后续维持和充实资本金的压力很大。
外源资本对策,就我国城商行目前情况看,无论对上市城商行还是非上市城商行而言,对资本金的补充非常有限。对于已上市的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混合资本债券等途径获得资本金。然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容量有限,很难承担起银行资本的“输血“功能,故资本金的增加因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而难以持久。而对于众多非上市城商行来说,上市融资是不可能的,被外资青睐的城商行也很有限,其外源融资更为困难。因此,对于我国城商行来说,外源融资的途径和规模是非常有限的。此外,即便是通过外源融资达到了资本监管要求,后续维持压力也很大。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上市前2001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为10.26%,2002年6月底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猛增至16.38%,但到2002年末,资本充足率骤跌至12.57%,到2003年末,跌到9.49%,直至2004年成功发行35亿次级债和65亿元可转换债券,资本充足率才有所回升,该年年末达到9.56%。民生银行也出现类似情况。股份制银行所遇到的上述困境说明单纯的增加资本金只能让银行解决短期的资本金困难,被动应付资本监管的要求,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由此可知,由于外源资本对策受到外部条件制约较大,所以城商行应该争取但不能依赖外源资本对策提高资本充足率。
分子对策中的内源资本对策和分母对策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源资本对策要求城商行提高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留存增加自身资本金,这与城商行盈利模式密切相关。分母对策要求城商行调整资产组合与业务结构,与城商行的盈利模式同样密切相关。在外源资本有限的条件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根本就在于转变城商行的盈利模式。通过调整盈利模式,降低高资本消耗的资产和风险资产的规模,打造城商行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盈利模式对资本金的影响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类似,城商行主要以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为主,遵循的是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商行在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最近五年间,整体平均的城商行的利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73.26%以上,最高达到77.46%,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如北京银行等城商行的佼佼者利差收入占比均高达90%,可见利差收入在城商行收入中的绝对重要地位。在这一盈利模式下,城商行要想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扩张信贷资产规模。
一方面,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441%。但是,在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银行资本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及时跟上,从而使得城商行出现了较大的资本缺口。
另一方面,信贷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银行资本的消耗速度。不同种类的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其所需要的资本也就不同。如批发性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基本上为100%,对资本的需求最高;消费贷款风险权重只有50%,对资本需求比较低;政府债券风险权重为零,对资本没有需求。由于批发性企业贷款在城商行信贷中占主要比重,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于是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
此外,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城商行资本。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批发性贷款的风险比消费贷款要高得多,这使得城商行的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但不良资产依然较高。按照资本监管要求,对不良资产要进行拨备,而这些拨备不能计入银行资本,并且,风险拨备应提未提部分也要从资本净额中扣减。因此,这些不良资产直接损耗了银行资本。
四、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变
综上所述,面对资本约束和资本困境的严峻挑战,城市商业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根本在于转变其盈利模式,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轨道上来,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传统业务,积极调整传统业务结构,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将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
1.创新业务品种,增加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全部收入的30%~80%,如美国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商行占比更低,一般在5%左右。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城商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收入结构难以适应银行业发展需要,在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创新业务品种,重视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发展,增加非利息收入,是城商行在资本约束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城商行要集中力量发展多种类型的中间业务,特别是资本市场业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业务创新,实现资金运用多样化,业务收入多元化,降低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增加盈利,为补充内源资本提供基础。
2.调整市场定位,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相对于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具有以下显著优点:一是公司客户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提高,城商行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同时,城商行维护客户关系的日常支出较大,以至于向公司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平均成本并不低。相比之下,零售业务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二是零售业务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零售业务由于客户的广泛和分散,经营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分散,信贷风险集中暴露的概率一般来讲要低于批发业务,风险权重较低。按照银监会公布的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两倍于批发业务的零售业务。零售业务资产质量较高,只要银行把关严格,将可以大大减少其中的风险。如招商银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2007年6月末仅为0.49%。
国内居民的财富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居民对于投资理财、个人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日趋旺盛,这些都成为推动零售业务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城商行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2005年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55%之间,如花旗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为53%,汇丰银行为47%,美洲银行为43%,而城商行的零售业务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如城商行中的佼佼者北京银行2006年个人银行业务利润占比仅为8%。可见,零售业务对于城商行来说虽然是薄弱环节,但发展空间相当大。
在零售业务上,城商行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司客户资源,向其员工提品和服务,重点发展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理财、销售保险、证券、私人银行业务、自营投资业务等。
3.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架构
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流程烦琐,包含不必要的操作手续。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内控要求,新的流程堆叠在旧有的流程之上,导致组织缺乏灵活性,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成本较高且运营效率低下。同时,城商行通常是根据传统操作流程将组织架构按照功能原则进行设置,而不是以客户需求或市场导向为原则。在这样的架构之下,管理团队缺乏市场意识,从而不能应对快速的市场变化。
城商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总的方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股东利益为目标,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前、中、后台分离和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完善管理模式,推进机构扁平化管理的改革。此外,银行的业务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整合,还依赖于一个数据资源全行集中、客户信息全行集中、管理信息全行集中、业务流程全行集中、授权管理全行集中的现代商业银行IT平台。
4.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组织体系,同时也需要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支撑。对于城商行来说,首先要逐步建立起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城商行各级管理者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的经营行为。其次,广泛采用科学、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涵盖各项业务的,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种类的,包括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置等环节在内的,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后,应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32-35.
[2]朱建武.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J].金融与保险,2007,(10):74.
[3]陆岷峰.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J].海南金融,2005,(2):22.
篇6
关键词:烟草;转型;财务;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05-02
2013年是北京烟草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市局公司在全市提出营销模式转型,将原有营销策略以销售公司为主改为以区县局公司自主提报,按订单组织货源、按需求衔接计划、按价格调整策略为主,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营销模式。这次转型可以说是北京烟草营销模式的一次重要变革,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深入思考,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
一、创新思想,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型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养成习惯,而习惯促成文化,思想的高度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因此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必须清醒地认识营销模式的变革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处理能力。
1.正确认识营销模式转型的意义。营销模式的转型是北京烟草营销的一次变革,有着深远的意义,转型的背后是北京烟草贴近市场,贴近零售客户,是精准营销理论在北京烟草中具体实践。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理论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对于北京烟草来说,落实精准营销主要就是做好四个步骤:第一,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市场差异;第二,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产品需求差异;第三,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服务差异;第四,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品牌培育差异。
2.增强财务人员知惑解惑能力。营销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模式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如果财务人员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高自己知惑解惑的能力,必然茫然于财务管理的方向。因此财务人员作为基层管理者要做到知惑解惑,对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头脑,要养成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于思考,要勇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质疑自己以往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要提出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个切实可行又有效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问题又快又好的解决。
3.突破财务人员的保守思维模式。财务人员一般给人的感觉是“账房先生”,只会低头算账,不会抬头看路。在企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传统的财务思维方式已经落伍,财务人员必须主动思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自己所能做的贡献。不得不承认,由于有国家政策的限制,财务人员为企业创收的能力不高,但是开源固然重要而节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突破财务人员的保守思维模式,主动配合营销模式的变革而改变以往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手段。
二、基于营销模式变革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企业规范内部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应对企业经营环境风险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去迎接营销模式的变革。
1.建立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预算目标。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的牵头部门,需要具备整体的把控能力,预算的编制也必须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方向。在总的目标框架内,牵头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预算的编制应为预算的实现指明方向,预算的编制需要所有部门的共同合作。
2.梳理预算管理流程,做到控制有效,流程简单。著名的流程再造管理大师哈默与钱皮合著的《企业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正式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定义为“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地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来说同样适用,目前全面预算已经成为每个业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预算的意识也在职工中逐步建立起来,但是由于预算管理有很多专业的财务知识,需要用财务的理念去思考流程,这样就要求业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员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这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预算流程控制再造过程中必须要在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过于复杂的过程虽然满足控制的需要,但是不符合成本、服务和速度的要求。流程的设计要进行换位思考,方便其他业务部门操作,必要的但难以操作的控制点有必要书写操作细则,而不是简单的操作手册。只有相对方便业务部门的操作,才能真正实现全员预算管理意识,实现预算事前控制,最终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控制。
3.提升财务预测能力。目前的企业整体的财务预测并非一个整体,销售预测能从销量预测到毛利,财务预测是从毛利开始预测到税利,如果销售预测达不到税利增长的要求,则需要从头再来。这样的预测以前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根据每一个片区预测销售情况,再汇总,再测算,工作量太大了。而且对于财务预测来说,税利预测是一个公司企业经营的整体预测,应该是一个双行线的通道,而不是单行道。因此在新的营销模式下,应该建立一种更高效的财务预测数据模型,在销售预测前就设定好税利最低增长比例,最低毛利率、最低单箱结构等基础数据,然后在销售预测中进行联动预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变量动了,其他的变量一定会联动,但最终不能低于最低税利增长比例,或者增长额。这样的预测方式会大大提升销售的预测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4.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在目前经营模式转型的一个重点就是根据市场情况组织货源,而有效的财务分析将提升企业预算管理的能力。目前的月度预算仅仅局限于月度资金的预算,但转型后月度预算必须跟月度经营预测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后期的执行分析,特别是月度预测与执行的差异分析更是企业财务预算分析新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对表指标数据的罗列,而是要深入到数据背后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区分哪些是我们自己预测不切合实际的,哪些是我们无法解决的,哪些是我们考虑不周的,通过哪些手段我们能够解决多少的问题,提出我们从财务角度思考的建议。光提供指标的多少、同期的对比多少、预算执行率多少,这是初级财务分析的水平,差异的产生都是由背后诸多原因所造成的,不深入分析原因就不叫财务分析与预测。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Water B.Neig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技术,而分析和解释是财务分析的精华。他们是使用者最为关心的,只用通过财务分析和解释差异背后的原因,才最能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三、构建新形势下的全面风险内控管理
营销模式的转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营销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它代表着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一种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是烟草行业未雨绸缪的企业战略发展愿景规划,是事关烟草行业发展的大事,绝不是预算数据来源变革这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全体烟草员工深入思考,思考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将本职岗位与市场竞争接轨,如何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融入到烟草企业管理当中。
1.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预防政策性风险。企业财务作为监督和服务部门具有双重身份,不但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更要让企业发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因此要求财务工作者必须加强基础规范和基础流程的审核,抓住风险的源头,违反国家和行业财经法规的坚决杜绝,这一点在以往的财经整顿中已经做得不错了;注重基础规范管理更要注重加强基础流程的管理,理顺流程自然就会增加财务的先期审核,就可以规避一些政策风险。同时财务人员在政策学习方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不仅要了解本行业的财经政策,更要涉猎一些行业外的政策。对本行业相关的政策要吃透,要想深想细,对于行业外的政策也要知晓了解,特别是重大的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防止企业在对外开展业务中受政策性风险的影响,而陷入项目继续执行与撤销的两难境地。
篇7
(一)企业破产的财务识别 一般来讲,存在破产危机的企业在财务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表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企业的破产危机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财务危机。存在财务危机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表现一般有:一是企业的财务预测在长时间范围内不精准。要是企业的财务预测结果在长时间范围内不能和实际的状况相一致或者是发生很大的差距,则可以表明企业的财务危机有可能即将发生。二是企业的财务过度地依赖贷款。企业在没有系统而科学的财务管理和预算条件下,过度地依赖或者增大贷款这仅仅表明了这个企业盈利能力缺乏或者企业的资金在周转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三是企业进行过度大规模的扩张。要是同一家企业在同一时间段在不少区域大规模地收购其他的一些企业,而且还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这可能是因为这个企业由于负担过重而致使其支付能力下降了。四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得不到及时的公开。一般来讲,一个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一个征兆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得不到及时报送或者是出现公开延迟的现象。五是过分依靠与之相关联的企业或者公司。子公司要是完全靠母公司的帮助,那么要是失去了母公司的支持,这家子公司将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六是企业某管理阶层的离职、辞职。一家企业管理阶层人员的辞职,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辞职很有可能会引起这家企业集体辞职的轩然大波,这是一家企业隐存安全危机的重要而明显的标志之一。很显然,并不是每一项辞职都表明着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要考虑到不少辞职是因为大企业内部争权夺利的原因所致。
(二)企业破产的预警模型 所谓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也就是借助于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相对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以及及时有效的财务数据,从而把企业所面临的安全隐患或者危险情况提前告知给企业经营者与相关利益负责人,而且经过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系统中所隐含的安全问题加以分析,以便可以提前做好相关的规避措施,譬如科学和合理的财务分析系统。
一般来讲,企业破产的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分为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预警模型最先提出这一分析模型的人叫做威廉比弗,他借助于分析个别财务比率走势恶化,从而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形势。依据预测能力的大小来依次排序,预测企业财务危机指标分别为债务保障等于现金流量和债务总额的比值、资产收益率等于净收益和资产总额的比值、资产负债率等于债务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值、资金安全率等于资产变现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差值。其中,资产变现率等于资产变现金额和资产账面金额的比值。依据单变模型的观点出发,企业良好的现金流量、债务状况以及净收益一般表现为企业长时间比较稳定财务形态,因而在长时间内对企业财务状况或者经营情况进行考察的时候还应该对企业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图予以一定的分析和关注。此外还得注意,比弗还察觉到企业债务保障率指标预测的准确率相对来说是最高的,而且距离破财日越近的话,它的预见性就愈发增强。可是使用不一样的比率预测,同一家公司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所以,这样的一种预警模型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实践的检验,这种方式也逐渐被多变量的预警模型所代替。
多变量预警模型主要分为两种,即Z分数模型和F分数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是1968年埃德沃德.阿尔特曼所提出,换句话说就是采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后生成的总判断分来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加以预测。其中,所生成的总判断分总称为Z分值。Z分数模型的模型如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公式中,X1等于期末流动资产与期末流动负债的差值除以期末总资产后的产生的比值;X2等于期末留存收益和期末总资产的比值;X3等于息税前利润和期末总资产的比值;X4等于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和期末总负债的比值;X5等于本期销售收入和总资产的比值。经过一定的比较可以得知,这个模型在本质上是经过五种财务比率,把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以及获利能力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和预测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可能破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Z值越低,企业所面临破产的危机越大。因为Z分数预警模型在建立之初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现金流量变动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所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有的学者便对Z分数模型加以一定的完善化改造,并且重新建立起了新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式,也就是F分数预警模型。它和Z分数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其X3是一个现金流量的变量,主要用来对企业所生产的全部现金流量能够用来偿还企业债务能力进行衡量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还有就是F分数模型中的X5预测的是企业总资产可以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它能够更加精准地衡量企业是不是存在一定的财务危机。总的来说,F分数模型中的五个变量的选择基础是财务理论,临界点是0.0274。
二、财务识别与预警模型在企业破产治理中的应用
(一)财务识别在企业破产治理中的应用 财务识别在企业破产治理中的运用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第一类,当企业出现财务收入下降、利润上升的同时,企业的资金流量也在上升现象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能是企业产品销售途径不顺畅,主要经营的业务收入下降,企业主要是依靠对外投资、其他业务、营业外收入来增加流量和利润。企业资产配置不合理将会影响企业长期稳定向前的发展。企业要是举债开展证券投资,那么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因而企业应该尽快对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生产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稳定地向前发展;第二类,当企业财务收入出现下降、利润下降而企业资产流量上升的时候,原因可能是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市场不相符,销路不畅,因而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利润出现负值,扭转不了企业利润下降的态势。从短时间内来观察,当亏损额低于折旧额,固定资产不更新之前的时候,企业的现金尚可维持。可是一旦出现亏损额高于折旧额,企业也不能及时筹集到外部资金的时候,那么企业将很快就会面临破产的局面。这时,企业应该在短期内实现扭亏为盈或者对企业资产再次进行重组;第三类,当企业出现收入上升、资金流量上升,可是利润下降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成本费用上升的幅度过快或者是收入上升过快,抑或是企业投资损失已经超出了主营业务的盈利额。那么,企业财务识别应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以及对投资风险的管理;第四类,当企业出现收入上升、流量下降以及利润上升的现象时,可能是由于企业放宽信用条件,增加了赊销量,可是现金回笼的态势不佳,现金长期投资占用资金过大或者现金流转不顺畅,建设周期过长而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下降了。此时,财务识别应该加强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第五类,当企业出现收入下降、利润上升以及流量下降现象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现金回笼状况不佳以及投资收益没有形成一定的现金流入。此时,企业财务识别应该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尽快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坚持主营,对企业的投资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同时还得加快货币回笼,促进企业外部筹资能力的增强;第六类,当企业出现收入下降,流量下降以及利润下降现象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甚至下降,企业的其他业务以及投资收益不是很好,还有就是企业的外部筹资出现了一定的困境。那么,企业财务识别应该建议企业应该尽快进行资产重组;第七类,当企业出现收入上升,流量和利润同时下降现象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企业的促销途径之一是赊销,因为信用标准下降而使得其收益质量不高。此外,成本上升或者是营业外支、投资损失过大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此时,企业的财务识别应该对账龄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对企业的信用标准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还得加强对投资风险和成本控制的管理。
(二)预警模型在企业破产治理中的应用 企业财务预警的基础是企业财务信息,借助于企业的经营计划以及财务报表等待资料,经过观察与选择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动和采取数学模型、比例等待分析方法,对企业将要或者可能面临的财务危机开展适时预测、监控以及报警,从而及时向利益的相关者提供或者发出一定的警示,以便更好地规避风险。企业务危机预警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它属于微观经济预警的范围内。纵观国内外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破产或者失败的渊源很有可能来源于企业的财务环节,而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有效来说,不断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将是其必然选择。企业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在于合理而科学预警系统的择取。企业破产治理中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应该坚持近期预测和长远预测有机结合的模式。一般来讲,单变量预警模型的长远预测效果相对来说较为理想,而多变量则比较倾向于近期预警模型,而且它的预警精度十分可观。再就是,企业开展财务危机预警的过程中还可以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定性、定量预警的独特优势可以适时发挥。也就是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一定的关注,因为这也是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也就是针对企业具体哪一项财务指标进行预警,不管是哪一项指标和正常区域的财务标准不相一致的时候都应该及时发出预警讯息,从而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探索原因,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实现所谓的未雨绸缪。
在企业破产治理过程中,预警模型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预测变量的选择要坚持多样化的选择,而不可以单纯地依赖企业的财务指标,至少要在企业的业务系统中涉及到定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在进行破产处理的时候将一个企业的全部面貌反映出来。第二,企业预警方式可以朝实时动态靠拢,尤其是在企业破产治理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危机预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破产治理的过程中,坚持实时动态预警体系可以将其和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建立和健全网络环境下的危机预警系统,时时刻刻和信息网络以及从计算机上获得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进一步改善预警模型,将企业从破产风险中解救出来,以寻求更好的生产、发展途径;第三,可以加强对经济、管理以及财务的研究,将企业内部之所以走进财务危机的规律和内部机理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出来,逐渐建立企业宏观层次要素与财务危机微观层次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促进企业预警模型的解释能力和企业的信任度。此外,由于行业的不同、企业规模的不同以及企业所处阶段的不同,各个企业之间相关的财务指标也是不一样的。纵然是规模一样、行业一样以及成长时期一致的企业也会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产生具有一定差异的财务形态,所以对于企业破产治理来说还是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建立和健全企业自己的财务预警模型以及财务预警系统里面各项财务指标的预警临界值,而不应该一刀切。
(三)企业破产危机的应急预案 总的来说,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时候可以借鉴以下几种规避措施:第一,规避。也就是放弃风险比较大的投资项目,尽管会丧失一定的盈利机遇,可是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安全可靠,效果也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布控。企业可以对和客户签订的购销合同的标的以及建设项目投标的标的等等重大的财务决策进行加密化措施,尽管会受到技术条件、资金以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但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第三,承受。也就是变卖企业资产偿还到期债务,尽管会发生实际的经济损失,可是也算是保全了整体;第四,转移。也就是将已经识别出来的财务风险予以转让、保险、转租、合资、预收、预提以及抵押等等,尽管可能会因为转移的不谨慎而导致一些新的风险因素的产生,但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一时的风险损失;第五,对抗。当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时候,可是适当增加借款,股票投资已经套牢,可以再注入一笔资金,尽管可能遭受加倍的损失,但是高风险也有可能会导致高回报的发生。总的来说,企业破产危机应急预案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处理危机的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原则;与债权人的谈判策略;专家与组织;应急资金的来源;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措施;应急措施;重组计划以及消减现金的支出以及变卖资产的顺序等等。
篇8
【关键词】物联网 快递行业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8-02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快递行业也步入高速发展期,行业竞争日渐加剧,特别是价格战和人力成本上升让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随着快递业进入微利时代,行业未来的调整与动荡将不可避免,行业利润还将进一步下跌,因此行业亟待升级。2014年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制定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大力发展物流业,特别是快递行业纳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计划,并且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然而,我国物流快递业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不足,物流快递行业专业化程度较低,致使物流服务整体效益低下、盈利模式不合理等现状。本文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我国物流快递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希望能为物联网下的我国物流快递行业的发展提出参考。
一、我国物流快递行业盈利模式现状
1.我国物流快递业状况
我国物流快递行业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近阶段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物流快递业的文件,物流快递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目前有快递企业3934家,物流快递业从业人员34.2万人。其中,国家控股的快递企业占了近72.4%,外商投资快递企业占了32.6% 。但由于我国快递行业历史较短,绝大多数快递企业成立不足十年,盈利模式单一,服务功能不健全,不能即时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从盈利模式来看,大型、集团型物流快递企业数量较少,中小型快递企业占76.8%以上,很多快递企业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才。
2.我国快递物流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物流快递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已有36个大中城市做出了有关物流快递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国家也把物流项目列入国债项目之中,中国财政部开始研究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此外,国际采购与供应集团、跨国物流快递企业正在迅速涌入我国的物流市场大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目前国际上已有52家大型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当中,有2/3的企业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在我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40多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13475亿元,每年保持22.4%的增长速度;快递市场目前的规模是204亿元,增长率35%以上;中国物流快递业将在2020年底向外资全面开放。
3.我国物流快递行业盈利模式的困境
目前我国物流快递行业面临着成本压力过大,盈利空间缩小,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据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从1996年开始的近20年的服务贸易逆差中,运输业的逆差是最大的。由于燃油、动力价格等持续上涨,物流快递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资源还处于分散的节能状态,没有形成整合的网络体系,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因此物流服务的价格难以适度提高,盈利能力不足。大多数的物流快递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物流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不够健全,导致快递费用较高。目前很多快递企业已经应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如WMS、TMS、GPS/GIS、EDI等信息技术,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信息系统的作用。致使快递企业不能对客户的反应做出及时处理,造成客户的满意度查,盈利能力低下,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快递业的整体发展。
二、物联网对我国快递物流企业盈利模式的影响
现阶段,产品网络追踪、过程可视化管理网络应用于物联网中。我国的物联网刚刚起步,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从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网络都将会发展巨大的改变。
1.物联网对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影响
随着IT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能够对物流工作人员、设施设备实施即时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使用率。现阶段物流快递企业广泛应用RFID技术手段,对设备的生产运作实行跟踪管理。例如,将RFID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射频识别的身份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快速开展业务。
2.物联网对物流组织网络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功能的各个环节的应用从整体上促进了组织网络的内部以及物流组织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在物联网的影响下,物流组织网络也将向着更加高效、更加协同的有机物流组织网络的方向演化。物联网也会有助于优化物流产业布局,建立高效的组织网络,促使网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3.物联网对信息网络的影响
由于信息传递带来的滞后性带来了物流企业利润降低。供应链管理中的蝴蝶效应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为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通过物联网整个平台,产品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如何能够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物联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整合是物联网发展的目标。所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流链的快速反应和高速运转。
三、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快递企业盈利模式
1.加强网点建设,扩大品牌知名度
快递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网点、服务和品牌三个方面。中国邮政(EMS)、宅急送、天地快运等大品牌的快递企业目前还仅仅局限于单一速递模式(点对点、户对户),特别是一些私营个体快递公司,服务范围更窄。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国际快递公司在中国设置的网点大多位于业务量较大或能够盈利的地区。DHL、TNT、UPS、FedEx等分公司已开始从沿海深向内地,从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展。
2.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将先进的物联网应用到快递业务操作和服务中,是国际快递公司夺取成功的又一要素。 UPS在广州建成的联合快递中心里,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操作系统,货物可以全部自动分拣、直接装载、就地上机,大大降低了货机的等待时间,使货运周期缩短了近一倍。
3.针对跨国公司业务特点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快递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为对顾客及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将优势资源集中于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将其他非核心的业务外包,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库存。
4.采用分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
公司直接管理的运作实体,设有市场,销售,客户服务,作业,财务等所有业务部门,充分运用国际管理方法,实行严格的全球统一服务标准,并定期接受全球总部严格的审计和考核,以提高中国快递服务的质量。保证了统一的服务标准,也使得公司更加接近客户和市场。
总之,在物联网的平台上,物流快递企业可以更加全方面建设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网络和组织网络,形成高效的物流运转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
篇9
关键词: 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AHP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53-04
0前言
随着我国供应链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由传统的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有机结合所形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正逐步成为企业完善现代供应链的重要战略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致力于构建并维持传统的正向供应链,而对于逆向供应链(RSC)的构建则不甚关心,随着顾客退货、产品损坏和次品回收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不断增加,以及新的环境法规的陆续出台,企业不得不开始关注产品回收的高效率和最大利用率,进而介入到逆向供应链领域。正如零售巨头西尔斯公司的物流副总裁所言:“逆向供应链也许是企业在降低成本领域的最后一块处女地”。
近几年,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逆向供应链管理(RSCM)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从生产者角度对逆向供应链运作模式进行的研究,如Frank Schultmann等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及其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对其真实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多种有针对性的逆向供应链运作模式;从环境适应性角度对逆向供应链运作模式进行的研究,如Dimitrios Vlachos等从宏观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的综合管理模型;从博弈论角度对逆向供应链协调机制进行的研究,如我国学者顾巧论(2005)和王玉燕(2006)等根据Stackelberg博弈方法研究的逆向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等。以上研究表明,理论界对于逆向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正逐步由单一主体模型向多方主体的博弈框架发展,分析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时间价值角度出发,通过对逆向供应链各环节响应时间的分析,为企业构建逆向供应链管理体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的基本结构
RSC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起源于逆向物流,Scimchi-Levi D等专家从过程角度将企业逆向供应链的定义为:“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产品并对回收的产品进行丢弃或再利用的一系列活动”[1]。通过研究,企业逆向供应链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1)开放式逆向供应链结构:主要是指回收的产品不回到生产商,而是由社会或企业指定的组织进行回收处理,并用于其它企业的资源再生的结构;
(2)封闭式逆向供应链结构:主要指回收的产品直接回到制造商,由制造商进行产品分解、再生、再利用和报废的结构;
(3)平衡式逆向供应链结构:是指介于开放式和封闭式的中间形态,回收的产品部分回到制造商,部分流动到社会企业进行产品分解、再生和再利用的结构。
从企业闭环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本文所研究的逆向供应链主要指封闭式逆向供应链。因而,从组成结构角度本文将逆向供应链定义为由顾客或其他逆向物流源,通过分销商、配送中心、制造商和供应商等几个节点逆向逐级构成的网络结构,其具有多参与主体、跨地区、多环节等特征。
由于逆向供应链上不同网络节点不可避免的存在运作时间延迟,各节点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特征无法被及时、准确地加以测定和预测,使得企业逆向供应链运作始终处于一种前置时间上的“不确定性”状态[2],并且这种状态会通过逆向供应链网络逐级累积和放大,最终影响整个逆向供应链的前置时间而无法形成快速反应,从而降低产品回收的时效性和再利用效率,因而从时间价值角度上看,构建企业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的管理机制对企业提升逆向供应链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和敏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从企业闭环供应链整体角度出发,本文首先建立一个以制造商为核心的逆向供应链二维响应周期结构模型,该结构模型及数学模型可以扩展到多阶响应时间的情况。在图1的二维模型中,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响应周期:逆向配送周期与逆向分解周期。
即:Level 1:逆向流动周期(∑RT)=逆向配送周期
(∑RT1)+逆向分解周期(∑RT2)
式中:①逆向配送周期(∑RT1):指产品从分销商或顾客回到制造商的逆向流动周期,主要受制造商和分销商为逆向流动产品所配置的组织能力、额外运输能力、额外仓储能力、额外计划能力和额外资金流动能力等的影响。因而,按照处理环节不同,一般逆向配送周期包括:逆向准备时间和逆向回收时间。
②逆向分解周期(∑RT2):指原材料或半成品从制造商回到原材料供应商或其它供应商的逆向流动时间,其主要受到制造商和供应商为逆向流动产品所配置的分解能力、再利用能力、额外运输能力、额外仓储能力、额外计划能力和额外资金流动能力等的影响[3]。因而,按照处理环节不同,一般逆向分解周期包括:逆向分解时间和逆向处置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将逆向供应链的响应周期模型的第一阶扩展为:
Level1:逆向流动周期(∑RT)=逆向准备时间(A1)
+逆向回收时间(A2)+逆向分解时间(A3)+逆向
处置时间(A4)。
2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的整体结构
(1)逆向准备时间(A1)。
是指企业为达到规模经济以提高逆向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设备使用率而设置的固定时间周期,其是企业创建一条具有盈利性的逆向供应链的关键所在,主要受到企业期望达到的客户服务水平的影响。表现为,企业针对不良品和返修品所设定的固定回收周期、回收量和回收时机。
逆向准备时间(A1)=逆向订单累积时间(C1)+逆
向订单确认时间(C2)+逆向资源计划时间(C3)
(2)逆向回收时间(A2)。
是指产品回收准备就绪后,产品被运送、储存到相关场地进行检测、分类和处置的时间。企业不仅应考虑运输、分类和仓储成本,而且应针对回收产品特点、性质、价值和期望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实现逆向物流方案设计最优化。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都以协议形式将逆向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逆向回收时间(A2)=逆向物流选择时间(C4)+逆
向收货时间(C5)+逆向运输时间(C6)+逆向仓
储时间(C7)
(3)逆向分解时间(A3)。
对企业根据回收产品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程序性的进行检测、分类和评估等一系列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一般而言,企业通过对回收产品的质量、状态或其他一些特征进行检验和分类,进而按照一定的标准,从成本和效率角度做出回收产品的处置报告,其是企业逆向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逆向分解时间(A3)=检测时间(C8)+分类时间
(C9)+评估时间(C10)
(4)逆向处置时间(A4)。
企业根据处置决定,通过拆卸、回炉、检修、重装和报废等方式,对回收的产品进行分解、二次加工和二次销售所需的时间,是企业逆向供应链的主要增值环节。二次销售的对象不仅包括原来的产品分销商、原物料或半成品供应商,还包括不同市场的新客户。一般而言,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都是将分解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出售给相对固定的回收商进行再利用。
逆向处置时间(A4)=逆向加工时间(C11)+二次产
品质检时间(C12)+二次产品包装时间(C13)+
二次产品储存时间(C14)+二次产品配送时间
(C15)
实践中,由于响应周期时间的划分对处于逆向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不同性质的企业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和重要性,因而通过建立二维三阶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评价模型,见表1,以便各企业依据企业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响应时间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从而形成最优的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管理策略。
3案例分析:港口集装箱逆向供应链
(1)案例背景。
由于港口集装箱具有价值高、可重复利用、使用周期长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回收管理,使得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集装箱被污染或废弃,给社会和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而,通过长期研究,本文认为针对港口集装箱堆场为核心的港口集装箱逆向供应链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促进港口集装箱管理科学化、提高集装箱使用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运作流程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港口集装箱堆场完成将集装箱配送给发货人,并通过发货人、收货人、货运公司、物流公司和港口,将分散在各地的空箱按计划收集起来,运往集装箱堆场;
其次,由港口集装箱堆场对回收的空集装箱的进行质量检测,并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包括将可修复的空箱进行维修,如:更换零部件、表明热处理等,以及对污染较严重的空箱进行清洗等,以及将无法修复的空箱进行分解,如回收零部件、回收材料或直接送回集装箱制造公司进行回炉;
最后,将已修复的集装箱送到各港口堆场或直接进入下一次的循环使用,同时将报废集装箱或从报废集装箱上回收的零件和材料进行二次销售或配送回制造商。
(2)分析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见,影响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的因素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容易导致决策者在运用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模型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层次分析法(AHP)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对多目标、多层次、多准则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之一,其具有能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实行定量分析的优点。有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作为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模型的主要评价工具。
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核心是将系统简化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对同一层次的不同要素进行两两对比,形成建立判断矩阵,从而计算出不同方案或评价对象的优劣权值,为决策和评选提供依据。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明确求解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排序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分析过程。
判断矩阵的构造采用专家征询法,由来自某港口集装箱逆向供应链上下游不同公司的7名高级主管(涉及港口、堆场、船公司、货主等),按1~9标度法逐层分析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并综合其结果,经Expert_Choice 11.0运算,结果如表2所列。
(4)计算结果分析。
①逆向准备时间(W=0.086):逆向订单累积时间(W=0.016)和逆向资源计划时间(W=0.063)权重较大,说明如何设定合理的逆向回收周期是集装箱逆向供应链获得规模经济重要前提;而拥有出色的IT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以便对逆向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进行精密分析和计划,则是集装箱逆向供应链获得高效率的基础。
②逆向回收时间(W=0.050):正如前文分析,集装箱堆场完全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将集装箱的回收工作外包,以实现对逆向回收时间的监控,因而,逆向回收时间在集装箱逆向供应链整体响应时间中的权重最小。但是逆向物流选择时间(W=0.024)的权重则相对较高,因为其是获得集装箱获得高效回收的关键所在。
③逆向分解时间(W=0.620):集装箱逆向供应链整体响应时间中,逆向分解时间的权重最大,其是决定集装箱逆向供应链经济效益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回收的集装箱进行检验、分类和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回收集装箱的后续处置方式,因而其需要充分的精细技术分析时间和成本效益分析时间。同时,正如前文所述,评估时间(W=0.310)是集装箱逆向供应链最重要也最费时的环节。
④逆向处置时间(W=0.244):逆向分解相对于正向的生产制造而言,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耗时上都相对简单,因而集装箱堆场出于节约时间和成本的考虑,可将回收的集装箱直接退回制造商处,或切割后出售给废品公司,仅留一部分进行维修,因而其权重相对逆向分解时间而言较小。但行业不同,逆向加工和二次销售方法各不相同,其重要程度也有明显区别,是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中最具弹性的环节。
4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的改善对策
(1)促进企业逆向供应链的技术进步。
鉴于逆向供应链各环节响应时间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存在于系统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源于返回品的数量、产品构成以及质量状况的信息和控制机制的缺乏[4],因此企业有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配套管理措施,以实现各环节响应时间规范化和可控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例如:引入ERP技术以缩短逆向资源计划时间(W=0.06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计划灵活性;采用GPS和RFID技术,以精确定位回收对象,有效控制逆向回收时间,进而可时时获取回收品库存数据,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置决定,避免由于缺乏有效的库存数据而导致逆向供应链效率低下、过量的回收品给库存和逆向分解处置等带来严重压力。
(2)建立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由于逆向供应链与正向供应链一样也需要经过运输、加工、库存和配送等环节,很容易同企业正向供应链环节相冲突,而大多数企业往往片面重视正向供应链,忽视逆向供应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常常会放弃逆向供应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逆向供应链各环节响应时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要有效地管理逆向供应链响应时间,提高逆向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就必须统一规划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在合理考虑产品双向流动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协调组织和协调制度,以有效控制逆向供应链各环节响应时间波动的系统风险。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0-006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0.14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不可否认,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盈利结构、盈利能力以及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经营环境相比,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单一的利差型,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结构简单、品种较少。同时,受到市场准入、分业经营与存贷款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1]。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自己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受体制等限制和制约较多,导致整体经营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向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迈进。但要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还“任重道远”。
2.混业经营方面。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共享,协调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有了“新突破”,例如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等,但是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考虑,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
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有所建树,出现了向着技术含量更高,产品特性更强,需求层次更多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同业产品的复制性和对存贷业务的依赖性,缺少自主创新成分。
4.盈利模式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迅速,但利差收入仍是收入的首要来源,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因此,利差盈利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货币中介机构,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中国银监会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43.3%,远大于其他类型银行。截至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与上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2%,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2013年实现净利润8627.23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3.6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信贷利差基本稳定,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第二,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大量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明显增长;第三,重视信贷风险防范,主要表现在拨备覆盖率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减少和不良资产水平较低。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效果还不够理想,2013年末,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1.15%,占比仍然偏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银行自身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远高于经济增速,但高速增长的盈利模式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对现有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在2013年中国财富500强所创造的利润中,银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50.2%,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3.7%。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63.15万亿元上升至151.35万亿元,增长了2.4倍;税后利润更是从0.58万亿元增加到1.74万亿元,上升了3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这种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动摇了银行的定价地位。根据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情况,估算出我国银行业利润将会少25%左右。
(二)经济增速放缓对经营效益形成压力
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4%。虽然二季度在“微刺激”的带动下,内需各部分有所企稳。但是7月投资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0.68%,是3月以来最低的环比增速,而房地产市场仍旧低迷,这些同时表明下半年经济再现下行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发展时代;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犹在。这将不断减少了银行利润增长的机会,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
(三)金融脱媒趋势不断侵蚀银行传统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脱媒”越来越突出,银行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上,虽然各类金融机构不尽相同,但在各方面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余额宝、财富通等货币基金的横空出世,侵蚀了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阿里贷、人人贷等网络贷款的层出不穷,侵蚀了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截至2013年末,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机构已达250家,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更是异军突起,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7%。
(四)准入制度的放松倒逼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放松,加剧了我国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自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逐渐加大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但是为了履行当初的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及机构投资者的管制和限制逐步放松和减少,特别是近期新的QDII2和RQFII试点的推行。同时,2012年4月,前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中央己统一思想要打破银行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等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民营银行的开闸,大大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机会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机遇。面对新的变化和趋势,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不断确立新的盈利机会。
(一)公司业务的机会分析
1.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大型企业的规模和地位决定了仍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具有全面的金融需求。预计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型企业客户中收益超过1万亿元。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应向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服务转型,其重点是建立综合营销机制,加大作协力度和提高决策效率,加强个性化金融方案的定价能力。
2.对于中型企业而言。银行对其定价能力较具有相对优势,而中型企业本身也潜力巨大,是有待挖掘的宝藏,预计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从中型企业的收益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中型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因此,要针对中型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风险政策、方法和工具。
3.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有显著作用,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对象。小微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向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转变,建立健全适合于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工具,避免小微企业升级为中型企业后的客户流失等。
(二)零售业务的机会分析
1.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服务渠道和模式的变革。2013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18亿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是未来银行的必争之地,其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提高精准营销能力,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提高快速迭代创新能力,让客户在不同的渠道上享受一致的服务体验等。
2.私人银行客户以其高收入将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据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财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有百万富翁家庭237.8万个,较去年增加了82%。私人银行业务转型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高效的服务平台和运行机制,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隐私保护、投资理财等特殊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将越来越重要,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信贷也发展较快。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应吸取以往部分产品资产质量不高的教训,找准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熟悉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等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3年末,全国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10.24万亿元,理财产品来源广泛;保险业资产总额、托管证券市值及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8.29万亿元、15.36万亿元、10.91万亿元,资产管理需求旺盛。因此,构建资产管理平台,有效衔接供给和需求,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尤其是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提高在资产托管和养老金等领域的资产管理能力。
2.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海外银行和小型银行提供拆借、清算、支付、现金管理等服务,预计到2015年,金融机构客户将带来超过800亿元的收入,贡献45%的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收入。应将金融机构客户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梳理和整合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资源,研发和优化相关的服务和产品,适应高效运作和频繁交易等要求。
3.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国内银行带来巨大商机。在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及投资相关的结算量将达到9万亿元;在人民币清算服务上,未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将在境内进行最终结算;在人民币交易上,资本项目的放开必将诞生人民币在案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研究分析,创新服务和产品,提前谋划布局,把握市场先机。
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的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特点,本文认为推动盈利模式转型的措施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公司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针对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牢牢把握债券发行、股票承销和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新机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高综合定价能力,促进交叉销售;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同时拓展上下游客户,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发展。
2.针对中型企业客户。将其作为独立的客户群进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银行对中型企业的定价优势,不断提高中型企业客户的贡献度;创新中型企业信贷和风险政策,完善风险工具和手段,抓住中型企业关键风险点;帮助中型企业转型,立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部分投行业务,为中型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
3.针对小微企业客户。优化完善小微企业经营模式,坚持向零售化和批量营销转型,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充分借助政府、协会、产业群等优势,引入风险池等缓释手段,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风控能力;围绕小微企业发展周期,在发展初期协助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在成熟期拓展其上市融资的机会,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二)加快零售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银行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的资金、信息和信用媒介的传统优势;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在线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服务理念上,从产品销售向财富规划转型,实现“融资”与“融智”并重,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致力于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保护和资产增值,建立面向客户的投行、信托等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同时嫁接零售、对公和资产管理等渠道和业务,促进交叉销售。
3.把握消费金融发展机会。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改革和扩大内需等变化,充分把握消费金融需求,科学分析个人贷款及信用卡分期等产品的风险及机会,严格防范欺诈和违规支用风险。
(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的观念。站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处理好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以我国整体风险水平为标准,各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清晰、一贯地加以传导,并维持和谐稳定局面。
2.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客户和产品的风险策略。在统一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客户和产品,明确相应的风险政策,制定相应的授信、审批标准。
3.研究制定科学的资产负债结构策略,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流动性缺口管理,提高全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水平。
(四)加快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1.加快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和客户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嵌入业务流程,形成体系化的运行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
2.积极打造资产管理平台,提高资产管理能力,满足公司、养老金、个人及私人银行等各类客户的理财需求。发挥集中运营的优势,充分调动保险、信托、基金等子公司的作用,并依托第三方,建立统一的资产配置及管理平台,拓展业务范围,丰富资产供给。
3.研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业务部门,整合本行及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能力,不断优化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风险体系,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适应监管要求的变化。
(五)加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1.制定产品创新规划,明确产品创新战略。建立清晰的产品创新策略,坚持“自主创新、引领为主”,强化产品组合创新,充分体现差异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2.确定产品创新的重点。牢牢把握国家经济转型主脉,充分发挥整合与联动的优势,全力抢占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链式金融等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加大小微企业、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战略新兴业务的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3.建立有利于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相关职能机构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级行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产品研发和需求驱动相结合的创新责任体系。对于重大产品研发,组建银行跨部门的任务型团队,加强协作,提高效率。加大产品创新激励力度,加强产品创新队伍建设,培育以鼓励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产品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的作用
- 下一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