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专业主要就业方向

篇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具备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学习、沟通能力,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商务咨询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岗位,初始主要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市场营销专员、商务策划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获得的发展岗位群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经理、市场营销主管、商务策划师、客户服务经理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房地产;

4 其他行业;

5 建筑/建材/工程;

6 金融/投资/证券;

7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8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总经理助理;

2 办公室主任;

3 财务总监;

4 副总经理;

5 行政主管;

6 总经理;

7 人事专员;

8 行政经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就是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的人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是一样的,都是工作时间越久,工资待遇就会越高。越有经验,发展前景就越好。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报考的热门专业,这个专业也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在各个领域中也有比较广泛的需求。所以,总的来说,这个专业的就业面试比较广的,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待遇是比较一般的,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待遇就会逐渐变好的。

篇2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预测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51-04

国内学者关注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集中探讨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但对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准确地预测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以引导和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建立非线性统计模型,由产业分行业发展到分行业就业,进而到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的定量关系模型,从而定量预测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分专业大类发展趋势。

一、模型构建

(一)我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模型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在这方面有关学者普遍采用就业吸纳弹性来衡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函数关系[1][2],建立非线性模型:

j=1,2,…,18 (1)

其中,Yj为三大产业相应行业(划分情况见表1)的年就业人数(单位:万人),Xj为对应行业年增加值(单位:亿元),εj为误差项,υj通常称为就业吸纳弹性[3],即行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相应增加υj个百分点。对模型(1)取对数得线性模型:

1nYj=μj+υj1nXj+εj,j=1,2,…,18 (2)

根据2003~2011年各行业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口数据,通过R软件对(2)式做回归分析,可知,拉动就业显著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69126、0.51404、0.56515、0.53374,就业吸纳弹性都在0.5以上。拉动就业不显著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应就业吸纳弹性依次为:-0.24178、0.1716、0.12207、0.1724。考虑到农林牧渔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人口更多进入第二、三产业行业;采矿业注重先进设备的运用;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是政府行为的公共服务行业。所以相应的就业吸纳弹性较低也是合乎实际情况。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就业模型的探究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12大类,见表2。每一类都有对应的行业就业方向,通过对各大类下每个专业就业方向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各大类分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学校毕业学生就业人数在社会各行业就业人口总数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故考虑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与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多元线性模型:

Zi=Yαi+ei,i=1,2,…,12 (3)

其中Zi=(Zi1,Zi2,…,Zin)T,Y=(Y1,Y2,…,Yn),

αi=(αi1,αi2,…,αin)T。

Y中元素Yj为三大产业分行业年就业人数,其中若Yj不是Zi的主要就业方向,则相应的αji=0。Zi为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年毕业生人数,ei为误差项。参数αi的最小二乘估计为:=(YTY)-1YTZi。

αji称为就业吸收率,即相关联行业年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个单位,需求αji个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应专业人才。理论上讲,就业吸收率αji0时,称作促进效应,反映出行业就业人口增加导致对中职学生需求的增加,当发生促进效应时,学校应增加相关联专业招生规模,或考虑增加专业大类学生在该行业就业比例。根据就业吸收率,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规模设置、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需求。

根据2003~2011年分行业就业数据及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数据[4]进行回归分析,修正后得模型系数,详见表3,进而得到对专业大类发生明显促进效应与挤出效应的行业,详见表4。

二、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通过模型(1)(3),即得到基于国民经济分行业增加值的中等职业学校分大类就业人数预测模型:

Zi=i=1,2,…,12 (4)

以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相应的预测模型为:

Z7=

根据2011年数据,通过模型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毕业生数为126.0615万人,而2011年实际毕业生数为123.9731万人,预测误差约为0.02,实证效果较好。又α77=max{α67,α77,α87,α12,7}>0,α87=min{α67,α77,α87,α12,7}

根据2011年分行业产业增加值,通过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可预测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见表5,并与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大类实际毕业生数对比,预测误差都在0.15以内。误差较大的是Z5加工制造专业类,预测数据比毕业数据增加14万,预测误差为0.12,考虑到从经济数据规律体现出近年来社会急需中职加工制造专业人才,从而产生累加效应致使偏差较大的结果是可以解释的。12个专业大类的预测效果总体较好。

三、结论

根据2003~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建立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系数和模型都通过检验。根据模型预测2014~2019年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产业增加值,并基于产业发展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预测模型,定量预测出产业发展对中职毕业生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动数量。表6给出中职学校分专业大类的2014~2019年就业需求预测结果。

篇3

【关键词】高职 物流行业 人才需求 物流专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24-04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的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物流管理是交叉学科,具有应用性强、涉及面广、物流岗位多样化的特点。为了物流教学改革与实践能更好地满足物流行业发展及用人单位需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开展了相关的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对象及内容

调查的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召开专业分析会、实地访谈、电话访谈、在网络查询企业的招聘信息等方式。从企业黄页中随机抽取了126家不同类型、规模的物流企业作为调查样本;向190名物流相关工作岗位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为90.5%。选择物流不同从业经历的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以5年以上为主)为样本,发放了8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问卷为76份,有效率为95%。调研内容是广西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高职毕业生企业满意度等,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与思路。

二、调研分析与结论

(一)广西第三方服务型企业对人才需求量呈上升态势。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提供物流人才就业机会的企业类型主要是运输型(24.30%)、综合服务型(16.80%)和仓储型(10.30%)等第三方服务型物流企业,其次是生产制造型企业(20.60%),而商贸类企业(13.40%)、快递业(6.80%)等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类型包括电子商务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等。提供物流人才就业机会的企业类型还有物流(3.30%)、贷押监管业(2.30%)以及其他(2.20%)。

这是随着广西制造业发展,企业优化作业流程与降低成本的内在需求所导致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商贸类流通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组建物流部门,如配送中心等。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更是导致了该领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广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关注第三方服务型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量及其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二)广西高职物流毕生生就业主要输出对象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广西各类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需求分布,500人以上企业占31.30%,50~150人企业占21.70%,少于50人占13.50%。500人以上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其管理规范,生产先进,劳动强度较小,员工的薪酬福利较高,是各本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而500人以下的是中、小型企业,是广西物流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输出对象。

(三)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多样性。根据调研统计,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占9.5%,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是32.3%,基层物流操作人才需求是58.2%。各物流工作岗位人才需求比例:物流操作岗位74.10%,物流服务营销与客户服务11.50%,国际物流操作岗位5.90%,生产物流管理5.50%,物流金融操作岗位2.50%,物流服务营销与客户服务11.50%,其他0.50%。因此,物流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物流企业人才的工作内容分布具体如下:仓储管理15.70%,运输管理11.20%,配送管理8.80%,物流分析与规划5.60%,物流综合管理11.50%,信息与单证处理7.10%,物流服务营销5.20%,客服专员6.30%,货代、报关、报检、跟单5.90%,物流设备操作4.50%,流通加工1.90%,采购管理7.80%,生产控制、物料管理5.50%,巡仓员、监管员2.50%,其他0.50%。由此可见,物流企业人才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基层物流操作岗位人员与服务营销、客户服务等。这是因为广西较多的仓储型企业向配送型企业转型,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成为了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广西物流金融业的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岗位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因此,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完善课程设置等教学改革,成为各个高职院校应该研究的课题。

(四)物流企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要求差异性大。具体如下:

1.物流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级物流管理岗位不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但研究高级物流人才能力需求是研究如何培养高职毕业生具备长远职业发展空间的基础。

据统计,高级物流人才对学历要求的比例是本科占66.7%,硕士研究生占8.3%,大专或高职25%。33.30%的企业喜欢招聘男性高级物流人才,年龄在30~40岁,不做性别要求的企业为16.7%;要求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9~10年41.60%;6~8年33.30%;10年以上16.70%,3~5年8.40%,91.7%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曾经担任物流经理的职务,有较高的管理、统筹规划、业务能力,还要掌握经济学、账务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综合能力。但不同类型企业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机械化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对企业ERP管理技术、计算机操作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需求;而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则要求高级物流人才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报关等相关外贸知识,不少企业要求应聘者拥有英语4级及以上证书。

2.物流企业对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主要是大专或高职为毕业生为主,占46.40%,其次是本科毕业生36.50%,中专及以下17.10%。从业经验要求:3~5年48.90%;6~8年36.50%;8年及以上2.40%;3年以下12.20%。对性别有要求的企业:男性占75.6%,不做性别要求24.4%。

企业对中级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要具备某一领域具体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无需具有全面统筹规划和管理的能力;一般来说,除涉及国际物流的企业,对外语水平要求不高,如对于与国际贸易密切的企业相关岗位,要求应聘者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在个人素质要求方面除了强调其必须具有职业道德与操守外,对其敬业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企业要求其有5年左右的从业经历,年龄不超过35岁。男性比女性更有就业优势。具体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

3.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的要求。(1)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以传统企业为主,仓储型企业、运输型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人才需求量最大。(2)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学历要求不高,具有大专或高职学历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企业对学历要求是大专或高职占50.70%,本科占28.80%,中专及以下20.50%。部分大型企业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岗位则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学历;而物流设备操作岗位更偏爱中专学历的人才,这与中职生的操作能力较强,且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低等因素有关。(3)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需求有年轻化、女性需求量增加的趋势,其中26岁至30岁的人员最受企业的青睐。部分物流管理岗位如物流信息处理、客户服务管理、物流成本核算等更合适女性员工,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针对男女生的专项技能应各有所侧重。(4)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呈现多样化,要求操作能力强,素质高。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总体情况如图4、图5、图6所示。在调研的企业中,46%的企业把素质要求作为招聘基层员工的首要考虑因素,人才能力需求与其所招聘的岗位直接相关,对工作经验、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如仓储部门的相关岗位,一般要求员工具备仓储业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胜任验收、保管、拣选等方面的工作。这些能力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所以企业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时间要求一般是1~3年,不少企业直接接受应届毕业生,这就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五)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获得较好的社会认可度。企业对高职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状况比较满意程度,占41.9%;一般47%;非常满意6.6%;不满意占4.5%。可以推断高职毕业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企业认为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优势是工作态度较好,具有基础的专业操作技能,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如下图7所示。企业认为,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许多高职毕业生刚刚进入企业时,仍处于工作学习阶段,其工作态度往往较好,对工作要求不高,较好管理。

图7 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应届毕业生最大的优势

(六)高职物流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仍有待提高。依据调研统计,企业认为,目前不少高职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操作技能不足。有少数高职毕业生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岗位等有过高的要求,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愿意上夜班和加班,另外有的高职毕业生有工作主动性差,受挫折后很容易放弃,对工作缺乏钻研精神等问题。51.4%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不足,其原因是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所对应职业岗位群多种多样,不同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差别较大,而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差别不大,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岗位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毕业生对物流行业了解不足,职业定位还不够准确。因此,高职教育改革应在培养学生的素养、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七)企业对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认可度有待提高。通过学习及职业资格认证是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获得社会认可的一种途径。但只有36.5%的企业要求员工面试时持有相应的业务技能证书,其目的是考查应聘人员是否具备物流管理专业技术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有63.5%企业对员工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不做要求,其原因在于对当前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不高,认为其不具备针对性,其考试内容、方式方法都与物流岗位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难以帮助企业选拔人才。因此,职业技能认证的内容及方式仍需改革。

三、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基于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探讨与实践得出以下对策:

(一)细化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物流专业人才应依据物流岗位类型的多样性及岗位能力差异性的特点,细化专业方向,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人才培养面向的职业岗位。

根据广西物流市场需求,可将物流管理专业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金融、冷链物流、逆向物流等方向,侧重第三方服务型物流企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依据目前广西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层员工,工作5年后上升为中层员工的几率大,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综合考虑自身的师资、教学设施、办学优势等,服务区域经济,确定本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由于综合素质是学生终身成长的基石,因而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还有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等工具的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等能力,同时还有诚实守信、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

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既要开设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还要开设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写作等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此外,通过企业实践活动、课程实训、技能竞赛、创业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多种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使他们在就业后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高职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工作做起,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具体物流的业务处理,所以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就需要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改革评价方式就决定了高职物流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仿真实训室或远程教学网站,改善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加大了物流软硬件的投入,建立了物流实训室,但不少实训室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有效途径。

从合作的深度来看,大多数的院校仅限于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工作。通过建立校内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学生以员工身份,采用师徒对接的方式,在企业工作现场边做边教边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物流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领悟企业文化、了解物流岗位的要求,并有助于其形成职业素养。

在校企合作的广度方面,不能仅限于某种类型的企业,应根据其专业发展方向,涵盖各种类型的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连锁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金融业等,以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训实习企业,以提高其实践过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五)根据企业需求,个性化培养。学校应该依据市场需求、合作企业的需求,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考虑企业不同岗位对性别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选修(下转第68页)(上接第26页)课程,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如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及性别要求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除职业通用知识的教授及物流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应对男女生的专项技能有所侧重,如男生应侧重于仓储、运输等实物操作及物流规划及综合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女生则应更多地加强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单证处理、客户服务、物流成本核算等方面技能的训练,以便不同性别的学生都能顺利就业,并发挥各自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晓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吴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核心课程群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3]陈俊.高职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物流科技,2009(4)

[4]王永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广西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9)

【基金项目】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立项一般项目A类(2010JGA167)

篇4

关键词 形象设计 培养方向 化妆 美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形象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大量人员就业。但是,由于国内各高等院校对服装、化妆等专业内容的取舍、整合不一,形成了多种专业培养方向。培养方向的多样化造成课程设置、技能种类、就业方向的多样化,因此,目前全国的形象设计专业虽有类似名称,但教学内容差异很大,专业体系尚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掌控,就业前景时好时坏,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亟待相关人士解决。

1 形象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

1.1 服装与化妆方向

服装与化妆方向的形象设计专业一般开设在艺术设计目录下,称作“艺术设计”(形象设计方向)。目前,广西艺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大连工业大学等几所院校开设该方向的本科层次教育。该方向的教师多为影视院校的化妆专业毕业生和服装院校服装设计毕业生,他们具有专业的化妆和服装知识和技能,讲授本专业相关课程。

课程设置方面也是以服装、化妆为主,配合以形体礼仪、会展策划、企业形象等相关辅助内容。例如,以下是某形象设计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

中外服装史、形象设计概论、 CI策略、形体礼仪、服装效果图、管理学、毛发制作、发型设计、化妆设计、美容设计、服装工艺与材料、服饰色彩与搭配、立体裁剪、配饰设计、庆典策划、灯光场景设计。光构成、摄影基础。

学生就业主要任职于电视台化妆师、中职学校教师、形象设计培训机构教师、自由职业化妆师、化妆品公司彩妆讲师、服装公司设计师、还有一些网站、报社的化妆师或娱乐编辑等化妆相关职业。

1.2 影视化妆方向

影视化妆方向的形象设计教育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目录下,其名称也不一定称为“形象设计”,有的称作“人物造型设计”,有的称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舞台化妆方向),其核心课程是影视化妆技术,其余课程都围绕戏剧、舞台设计开展。主要专业课程有:舞台化妆设计、舞台化妆技术、服装设计、舞台服装技术、绘画(专业基础)、艺术概论、中国话剧、中国戏曲、外国戏剧、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音乐欣赏、舞台设计、舞台灯光。

影视化妆方向的形象设计专业培养影视化妆师,在电视台、各类制片厂工作,从某种角度讲,是该专业学生最向往的职业,但是这一职业的圈子很小,需求量有限,不适合大规模招生和办学。北京电影学院的人物造型设计专业虽然报考人数很多,生源旺盛,但是该校坚持隔年或隔两年招生,不让学生数目过多。

1.3 服装表演方向

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方向一般在“服装工程”目录下,将服装表演与服装、化妆课程相组合,称为“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专业。在有形象设计以前的服装表演专业通常都是将服装表演与服装设计课程相组合,让表演班的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知识,毕业后也可以从事设计工作。有了形象设计专业以后,由于该专业的化妆、整体造型、舞台灯光等内容与服装表演内容更为接近,更容易融合而成为一个具整体性的专业体系,因此,大部分学校都将专业方向由服装设计转而为形象设计。但是,形象设计内容所占比重仍有不同,有很多学校仍以服装设计课程为多,而有的学校则全面改革成为形象设计课程。这样的组合无疑是合理的,更适合服装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更容易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服装表演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其专业深度、课程体系和就业范围都有待论证和提高,跟据一项对近三年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服装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模特职业的比例只有18%”,“而转行到服装设计领域的比例只有5%”。调查结果证实:由于表演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个人形象等诸多因素,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或者模特生涯结束后都转行到服装营销领域工作。这一结果也有效印证了服装表演与服装设计专业的结合并非成功的专业组合。相反地,形象设计专业在形体、化妆、个人整体造型、不同场合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配备不仅能够更好地辅助模特的服装表演工作,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模特自身优势,使之更适合从事服装营销工作。从学术角度看,形象设计与服装表演的结合是一个较好的专业组合。

1.4 化妆美容方向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办的形象设计培训,以及很多其他学校开办的大专、高职层次的形象设计教育都有美容方向,但是所占比重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只讲授少量美容课,有的则将美容作为重点内容,其培养目标也并非化妆师,而是美容师。例如,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就是从以前的现代美容专业转变而来,其美容教学经验丰富,体系成熟:主干课程有:形体概论,美术基础,美容生理基础,色彩设计,美容皮肤科学,美容中医基础,人物造型化妆,发型设计,药物美容学,形象设计,皮肤护理,形象艺术欣赏,物理美容技术,化妆品学,美容外科总论等专业课程等。

诚然,形象设计专业和纯粹的美容专业是有区别的,但是在形象设计教育和市场都尚有待开发的时候,作为形象设计专业组成部分之一的美容,其庞大的市场和旺盛的就业率也是形象设计办学时可以考虑的条件之一。这样的培养模式以美容为就业保障,发展尚不完善的形象设计教育,推动化妆就业,也是一种较好的办学模式。

2 形象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 :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应用类、职业类、技术类学校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也是形象设计这样的应用学科的办学效果的检验标准。现在就以广东某高校形象设计本科专业为例,用具体数据来看看形象设计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就业情况。该校的形象设计专业有服装、化妆、美容三个就业方向,就业范围较宽,再加上学校位于广东这一服装、美容美发基地,有着良好的市场环境,颇能代表我国形象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该专业就业方向较多,却没有一个具有明显优势的方向;学生第一次就业的转行就业率居高不下,显示了该专业自身实力不够强,教学体系繁杂,重点不突出;真正的形象设计方向由于市场关系,就业率常年很低,甚至几近于零;化妆是该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主要在电视台任化妆师,或为自由化妆师,或在化妆品公司或美容公司做化妆导师(这一工作需要美容基础);美容方向的市场需求很多,但是2007年以前,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多不愿去美容公司工作。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找工作非常困难,学生放低心态,使得美容方向就业率大为提高,也使得形象设计专业成为很好就业的专业之一;服装方向为该专业第二就业率,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该专业的服装方向就业的学生专业水平远远低于服装专业学生,在该方向的生存发展上有明显的劣势。形象设计专业的其他相关方向(企业形象、橱窗陈列、美容等)的就业率也较低。

问题二:形象设计教学和市场的问题。

专业培养方向决定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最终达到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全国各学校的形象设计教育以化妆、美容、服装、服装表演为培养目标。这么多种方向,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达到“形象设计”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各专业方向还不能够相互融合,合理取舍,并作一定的学术研究和课程开发,将相关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使其整合为一个人物整体造型专业。具体表现在,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以专业技能课为主,严重缺乏基础理论和综合设计类课程,学生的综合设计作品缺乏专业深度,综合性不强等。甚至于,各个方向不仅不能整合,还在课时、师资等方面都出现了种种矛盾,互相排斥。众多且杂乱的课程使学生疲惫不堪,然而辛苦过后却不能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学精学透。因此,对形象设计的专业整合势在必行,建设成真正的“形象设计”专业;建设基础理论,发展综合设计,拓展专业范围,挖掘专业深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质量,建设成一个具备本科资质的专业。

另一方面,形象设计市场的空白也是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在我国,成规模的形象设计机构有西蔓色彩工作室、比较知名的有东田造型、毛戈平形象设计艺术学校等,其他都是小规模,不规范的形象设计培训和服务公司,零散分布,数目很少。可以说,中国的形象设计市场上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以后的发展也尚不明朗,还不能够吸纳大规模人员就业。

3 几点建议

以上在专业开办和发展初期产生的诸多问题,关系到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师资培养与引进,以及学生就业和本专业的市场前景,关系到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也关系到该专业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而长期存在下去。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3.1 坚持市场化的办学方向

坚持市场化的办学方向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本科教育已经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我们必须摆脱过去精英教育的清高姿态,坚定地关注市场,走出一条真正应用型的道路。形象设计作为在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高校扩招背景下产生的综合各方向的应用型专业,本身就是迎合市场而诞生的一个专业。这样的专业,“要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及时增设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充分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形象设计专业在国外少有开设,韩国的大学有此专业,但是数目较少。美国的影视化妆专业都是以培训班的形式存在,没有学历教育。可以看出,形象设计专业的学术性较为有限,缺乏在理论上深入挖掘和研究的空间,而是一门以操作技艺为主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发展适合向下走的道路,而不适合向上走。因此,我们要在发挥高校的学术优势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市场,坚持市场化的方向,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就业方向等专业建设内容。

3.2 完善形象设计教育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完善形象设计教育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所培养的应该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时间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形象设计专业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任务在于:作为一个新专业,很多课程都是前所未有的,急需进行课程开发。这些课程有:整合各专业方向为一个“形象设计”方向,完成这一方向的基础理论,综合设计课程建设,才能做到课程体系的基本完善。

在课程体系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关注市场,发展相关辅助方向(企业形象、展会策划、橱窗陈列等),形成特色教育,填补市场空白。比如,以服装作为教学方向之一的形象设计教学机构可以增设橱窗陈列、展会策划等课程,填补目前市场对服装店铺、展位陈列的空白,以及国内关于各类服装展会策划方面的教育空白。以美容为教学方向之一的形象设计专业可以增加销售、管理课程,因为我们的学生具有本科、大专等较高学历,在美容院一般都担任美容导师、彩妆导师等职务,从事各个加盟店铺的销售指导工作,并能够进入管理层任职。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较为深入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并且,扎实的专业水平可以拓展就业范围,是专业具有一定就业广度。即使学生毕业后转行,也会同样底气十足,有所造诣。这样,形象设计专业的建设才基本完善,这一专业才能够长期生存并发展下去。

3.3 以专业实力培育形象设计市场,开拓其他与专业相关市场

扎实的专业实力能够带来更高的就业质量和更宽的就业范围。形象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无疑能够提高形象设计市场的服务质量,带动市场的发展壮大,市场的壮大反过来又能够带动就业,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有了专业实力,就能够拓展就业方向,向企业形象,展会策划,或明星形象策划,广告造型设计,影视美术等行业发展,使形象设计专业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 顾萍.服装表演专业高等教育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12.

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会计与财务;重要作用;问题与策略;探讨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一直是以培养工程项目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渐进入“深水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面前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个标准套用到工程管理专业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重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根据职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授课时,注意加大会计与财务课程的比重,为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和会计与财务人才创造优厚条件,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而言,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时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工程管理实践的平台,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已达到提高毕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一)认识会计与财务课程

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历史进程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管理学和会计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规模与优势,其综合性内容涵盖多个金融学和专业学分制,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财政法律法规等。综上所述,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对理论要求和实践体验要求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引起相当的重视程度要,不仅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达到活学活用、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认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将纯工程课程与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编排和融合。该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兼具工程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多重人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具备进行国外工程项目规划和决策的能力。

工程管理系的核心专业是工程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将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中。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这样的设置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首先,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涵盖资金运作的各个方面,例如筹集、运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内容。这些环节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资金运作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学习只停留在课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同时欠缺一定的实操演练。针对这种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其次,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分支比较庞杂,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不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创新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将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和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讲课效果,教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帮助学生培养起高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

再次,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替代性,主要是因为,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经济理论和财经知识。

因此,针对以上结合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充分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中不适合工程管理发展的部分作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理论和实践作用。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设置了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时不仅要注重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求校方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实操能力的锻炼,以便打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职业机遇和风险而言,虽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为了应对日后错综复杂的工作和市场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性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力度,同时也要学会用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方法,优化整个仙姑工程的运营状况,解决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整个项目的实行能力,帮助所在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进行会计与财务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重点有所调整,进行科学的课程编排。虽然只要求学生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和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减轻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来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重视,以便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程编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学的部署。

考虑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层面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种涵盖,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融入的社会实践当中来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帮助j实现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反思。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动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以达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确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授课特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与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在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社会企业支持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在下一阶段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力.基于执业能力分析的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研究[J].财会教育,2013,04(08):119-121.

[2]张淑萍.用“情景教学法”突破会计入门之难[J].安康师专学报,2005,10(03),17 (05):122-123.

[3]陈琳.工程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04):51-54.

[4]潘龙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法研究及应用[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12(01):85-87.

[5]贾华芳.关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6,27(09) :96-98.

篇6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呈现通用化趋势,大部分农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就笔者意见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公司、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可能都有所偏高,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出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自己的教材。农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统一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二是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这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就与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三是与本校的学科优势或重点学科结合欠紧密。作为农业院校,大部分经管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资源少、时间短,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考虑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结合也不够密切,特别是对农业院校的特点考虑不足,对农业行业的特征考虑不够。

4.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打造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偏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可现实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二是懂专业、英语强的教师数量不够,少量课程现有教师还难以胜任,如双语教学课程。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二、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成绩与经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学院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实践教学成绩突出。(1)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院专门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ERP等相关实验设备,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加强了对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我院的实验室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关系,在南昌等地寻找了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3)加强了专业阅览室的建设。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量图书文献资料的特殊需要,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近年来,专业用于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能较好满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2.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始终坚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近五年来,学院新进的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此外,也有多名本院教职工考取博士研究生。(2)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教师视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多人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短期学习;另有多人前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进修学习。(3)积极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工商管理教研室定期召开科研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教案评比等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专业建设。

3.教学模式,成效显著。(1)考试方式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闭卷考试,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习报告、论文考察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开始主动去准备考试和撰写论文,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2)引入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并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的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双语教学既调动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接受,既改善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初步达到了学生既掌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又适当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3)强化了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一样,与企业实际管理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课堂上,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开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第二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工口的各项活动,开展了创业论文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我院还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给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5)与毕业生交谈,改进教学方法。经济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本科毕业生离校前举行一次毕业生离校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与毕业生交谈的机会,悉心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看法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4.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在课程建设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抓住了学校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时机,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获得了学校的立项。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平台,多门课程都建立了网络精品课程。在网络精品课程上,系统地建设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与资料库,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了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核心课程上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为下一步建设自己的课程教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1.要提炼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照搬照抄财经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笔者认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服务于“三农”经济、如何服务于农业企业。作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三农”,掌握农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企业,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给工商管理专业分不同的方向,根据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工商管理专业,把握一般的行业性课程,注意复合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一是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应尽量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二是处理好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除了要合理设置课程以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明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讲原理,后者主要讲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注意不要“缺位”和过多的“越位”;其次,明晰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深化补充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专业深化补充课程服从于专业主干课,不能要求主干课取消同自己相交叉的内容。同时,专业主干课限于学时则不应对那些相交叉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三是可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企业、公务员、考研和金融机构。在大学的第7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既突出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此外,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3.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1)与学工口相结合,依托科技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思维能力、整体规划能力、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专业论文大赛、沙盘模拟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思考有效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优化考核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人文社科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陋习。(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篇7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篇8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工业化弱质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河南省城市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已经对河南省产业效率提升和经济规模扩张形成严重制约。2010年河南省城市化率为3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省6000多万人还居住在农村,全国除了西部的、云南、贵州、甘肃外,其余省份的城市化水平均高于河南(本文所有相关数据均出自河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或者进行整理计算得出)。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010年河南省就业结构为53.3:23.6:23,三次产业的产业效率分别为6721元/人、49775元/人、28236元/人,均低于全国同期的7579元/人、53660元/人、33709元/人。据相关专家测算,第一产业领域就业人口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并使之转移到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领域,就可使得河南的GDP总量增加193亿元或95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河南当前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人口的转移和集中仅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则是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不断增强,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城乡统筹、地区协调、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在河南人均GDP水平的带动下,城市化水平呈加速发展趋势。对1978年以来的河南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河南区域城市化呈现如下特点:

(一)产业结构处于城市化的中级阶段

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并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在初中期,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而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则会形成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的情况。2009年河南的城市化率为37.7%,产业结构为14.2:56.5:29.3,2010年河南的城市化率为38.8%,产业结构为14.1:57.3:28.6。河南的产业结构说明其城市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见图1)。

图1 2000-2010年河南城市化率及一、二、三产业构成变化图

数据来源:2001-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

(二)河南城市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

河南城市化水平大于或接近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有郑州市、鹤壁市、焦作市和济源市。城市化率在40%以上的有洛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和新乡市。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开封市、安阳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和信阳市,最低的是商丘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各市城市化水平相差悬殊,郑州和商丘、周口、驻马店相差一倍以上。就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布来看,愈接近全省的中部,城市化水平愈高,郑州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在40%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距离省会郑州较远的城市城市化水平较低。

将河南省所有地级市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0%,其中郑州的城市化水最高为63.6%,而省内周口的城市化水平最低,仅为29.7%,两者相差接近40个百分点。全省仅有郑州两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其余各市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省周边的商丘、周口、驻马店三市的城市化水平均在30%以下(见图2)。

图2

(三)城市化水平低,与全国的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前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区域城市化水平呈加速发展的态势,但无论城市化速度还是城市化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

河南城市基础设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滞后于河南城市化进程,并且低于全国的整体水平,表明河南区域城市化的质量比较低。所列9项指标中,8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不足必然产生一些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大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中小城市自来水、天然气普及率和硬化道路比重低,经常出现供水不足、排水不畅、能源电力短缺、交通堵塞、城市污染严重等情况,这样必然会使城市集聚而产生的高效率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见图3)。

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1978-2006年28年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8.8%,年均增速为0.67%,而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6%,年均增速达到0.93%。分阶段来看,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点。1978-1995年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仅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21%,而同期全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1.1%,年均增速0.65%。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以来,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增速加快,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4.1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1.41%,高于同期全国1.34%的平均增速。

图3 2000-2010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变动比较及离差变化数据来源:

2001-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注:离差等于全国城市化水平减去河南省城市化水平

二、阻碍河南城市化向前发展的原因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作用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的拉力,随着地区工业化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劳动力逐渐从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向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转移。观察河南省的就业结构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绝对数自2000年开始减少,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较快,6年间上升了6.1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上升了4.5个百分点。从绝对数上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37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287万人。到201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依次为2712万人、1753万人和1577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4.9%、29.0%和26.1%(见图4)。

图4 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布图

数据来源: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

将河南省1994年以来主要年份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就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第三产业不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均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中就业比重的离差由1994年的6.8%增加到2010年的9.2%,产值比重离差由6%扩大到14.5%。在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主要就业领域。其中,第三产业多为服务性行业,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当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减少对劳动力需求时,可以提供大规模的就业机会,吸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继续转移,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向前发展。因此从表面上看,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二)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弱质没有吸纳足够多的农村劳动力

但我们进一步对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并不低,如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在河南省第三产业中占到了10.2%,而全国这一比例仅为5.7%;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房地产、金融业等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告诉我们,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进行大量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如充分发育的市场体系,发达的金融体系,便捷的交通体系,方便的通讯服务系统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等,这就为生产业赢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提高,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业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据此我们推断造成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真正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状况。

为了验证上述推断,我们对河南省工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近年来河南省工业总量增长很快,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幅远高于同期全国同期的增幅(2000-2010年间河南省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了8.4%,全国提高了2.9%)。但工业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增反降,由2000年的31.6%降为29.8%,这是一个比较异常的结果。

按照主要生产要素贡献度、产品加工程度,不考虑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可以将工业内部产业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以采掘业为主,生产的主要是初级产品;第二类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主要是轻工业产品;第三类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主要是重化工业产品;第四类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主要是高加工度产品。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具有“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演进特征。按此分类,对照2010年河南省的39个工业行业,可以发现其工业主要是以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较低。其中,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值合计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49.4%,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合计占34.2%,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合计占10.3%(见图5)。以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更多是对能源、原材料和资金的依赖,对劳动力和技术的依赖较少,这种发展方式既不利于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解决就业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也很有限。

图5 河南省2010年工业结构分布图

数据来源: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

另外,从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经济的主要指标来看,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质量不高。2010年其轻重工业的结构与全国基本持平,重工业所占比重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重工业主要以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为主,两者合计占到了整个重工业比重的66.9%,加工工业仅占33.1%;从企业规模上来分,河南省企业规模偏小,大中型企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偏低,合计占到了5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从企业注册类型上看,国有和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2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而在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私营经济产值所占的比例不足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是这种以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导致了河南省工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受阻,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低效率的第一产业,城市化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弱质是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吉献,于正松.河南低碳城市战略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贺来喜,陈丙欣.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0(9).

[3]刘榆林.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探索[J].生态经济,1999(6):17-20.

篇9

论文摘要:面对就业市场中的高失业率和高换岗率,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高职教育不但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第一步,而且应使其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成功。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环节的课程体系要“立足就业.着眼发展”,搭建“四平台八模块”课程体系框架,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面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影响而使人们失业转岗的现实,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高职教育,不但应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第一步,而且也应使其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成功。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其构建要从单纯一次性就业准备转向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本文就此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立足就业,着眼发展”,构建“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 ) "(简称4F8M)高职课程体系,与大家共同探究。

1立足就业,着眼发展—国际职教理念的变革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高职教学理念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某些方面背离了传统的职教特征。它是科技、经济和就业等因素发展变动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已是一动态系统。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系统动态力度在递增。技术的综合化与精确化发展趋势,促使岗位内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就业的市场化,使得人才流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这些都促使职教理念的新提升。吕鑫祥先生认为,当前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是:教学口径在加宽;教学目标在提高;教学要求山满足上岗,扩大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教学内容上由突出强调实际技能的获得转变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注重实际技能训练和非技能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技术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在持续进行,尤其是加人WTO后,国际竞争的加剧必将大大促进这一变动。我国的社会就业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就业观”的转变必然会影响“教育观”,人们在新形势下希望接受的教育具有“就业弹性”、“转岗基础”和“跳槽可能”。从我国科技、经济以及就业观念所作的宏观分析,以及对我国企业的实际调研表明,高职教学理念的世界趋势符合我国情况。所以,确立“立足就业,着眼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这既是国际职教理念的变革趋势,亦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2立足就业,着眼发展—现代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2.1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职业性”、不忽视“教育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姓“职”,职业属性使得其在国民教育系统中具有类型的不可替代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等教育”层次,突显的则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满足基于培训的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的“教育”要求,这一双重属性使得其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不同。仅仅满足职业资格的需要,仅仅满足工作岗位的就业需要,职业培训完全能做到。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还必须满足职业变动的需要,必须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受教育者一方面要籍此获得从业资格,另一方面也要籍此得以全面发展。正如姜大源先生用一句形象的话所阐述的:受教育者应通过职业教育使自己具备一种能力,不仅能“有饭碗”,而且会有一个“好饭碗”,尤其是在丢掉这个饭碗时还能重新获得一个“新饭碗”。

2. 2课程体系构建要立足“职业或行业”,不忽视“发展后劲”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常处于变动之中,职业岗位只适合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高职教育的稳固基础工’,,因此,高职教育只定位在培养某个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不够的。UNESC01997年再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89条中提到“SB类教育的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种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1995年美国国家职教研究中心(NCRVE)向联邦政府所提“立法原则建议”第一条中指出:“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不能仅局限于职业人门的具体技能,而要关注到行业或职业的各个方面。”第二条中又提到:“应排除只教某种职业岗位的课程。”由此可见,其覆盖面远远超过了职业岗位。面对就业市场中的高失业率和高换岗率,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局限在某一具体岗位,要关注到行业与职业的各个方面,关心学生明日需要,即培养的学生要有发展后劲。

2. 3课程体系构建要重实践能力,不忽视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核心技能。毋庸置疑,这是就业导向原则的基本要求,但课程体系构建切不可忽视必备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因为,从总体上说,职教课程的发展实质上是理论的深度与技术广度的发展。中职向高职的提升也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提升。没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就不可能培养应变能力,更不必奢谈创新。过去理论错位的负面影响,不应成为轻视理论或忽视必备理论学习的理由。我们反对“学科本位”的指导思想,但很难想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可以没有与高教水平相当的理论基础。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生在就业时,即使选择相关专业也能出色完成任务。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既满足了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职业要求,又赋予他们自我生存能力及后续发展潜力。

2. 4课程体系构建要重视职业能力,不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然而仅仅具有“高技能”并不等于是高技能人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健全人格的人和能够获得自我发展的人。同时,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既具有熟练的技能,又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人才。而目前企业管理者认为当代高职学生最欠缺的就是“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素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看起来与专业工作的需要不那么直接相关,其实不然,大量成功的典型事例证明,支撑一个人在职业、专业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好胜心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克服因基础差或能力较弱而带来的困难。因而,课程体系构建要突破单一的专业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开设必要的非技能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厚实的基础。

3立足就业,着眼发展—搭建“4F8M”高职课程体系框架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都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则是课程。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应使学生有能力满足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且也应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基于以上阐述,笔者根据“立足就业,着眼发展”的思想,提出构建“四平台八模块”的高职课程体系框架。

3.1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立具有相互关联的“四平台”:“基本素质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在这四个平台下建立“八个模块”课程链:通用基本素质课程模块(思想政治素质课、人文素质课、身心素质课等)、通用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英语应用能力课、计算机应用能力课、应用文写作能力课等)、职业(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行业(职业)通用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职业(岗位群)核心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公选课程模块、顶岗实习课程模块、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模块。高职院校要从职业和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进行能力分解,明确职业的核心技能,并围绕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形成“四平台八模块”课程体系(见图1)

3. 2课程结构描述

基本素质课程是为了有效传递社会政治思想,突出价值观教育,实现课程的“学历性”、“人本性”和“政治性”。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生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是学生掌握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迁移性,对人的终生发展影响深远,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职业(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必备的专业知识基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而专门人才首先必须具有比较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相关能力。

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主要是实际操作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所具备的能力与技能,最主要就靠这类课程来支撑。因此,这类课程大都是专业主干课程,应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独立操作与运用,获得比一般院校学生更多的实际训练。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去落实。

素质拓展课程是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基础学科与周边学科知识,既与专业的知识或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学科。开设这样一些课程,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虽然学生就业时不一定立即用得上,但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有帮助。

综合能力提升课程是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操作教学与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毕业前的“实战演习”,是在“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实现技能、知识与价值观的系统整合,学习行为就由局部经验的习得升华为职业综合能力的获取。

3. 3课程的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

职业能力课程的有机整合是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整合方向。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成的,每个单项能力又由若干课程来保证。在内容整合上,要把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要将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接轨,将职业资格认证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人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完成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后,即可顺利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并取得证书。

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要制作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图”,以决定教学程序。这样,既可以使教学以合乎“工作过程”的知识与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避免重复和脱节。

4更新观念—引领、保障"4F8M”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

4. 1办学理念上要有所突破

即要突破单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树立“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理念。虽然高职教育有其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侧重点,但不能以侧重点和阶段性目标代替素质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理念的共同母题。要“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种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fall‘因此,高职教育要围绕就业教育,但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业教育。高职教育要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4. 2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有所突破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应有一定的前瞻性。要突破单一的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高素质,高技能”双向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只有赋予“职业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中适当的权重,并与人的其他方面特质的培养达到有机的协调和组合,才能体现它的作用,否则,职业(专业)技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这一目标决定的教育规律,既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又要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

篇10

第一章:自我认知

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最对自己有发言权的人,谋定而后动,才能更好的做好每一件事。下面我分别通过人才评估测试结果、亲朋好友的评价及自我的认识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说明。

职业兴趣类型:

类型名称得分类型解释

现实型9分感觉迟钝、不讲究、谦逊、踏实稳重、诚实可靠。

常规型8分有责任心、依赖性强、高效率、稳重踏实、细致、有耐心。

企业型7分善辩、精力旺盛、独断、乐观自信、好交际、有支配愿望。

社会型7分为人友好、热情活跃、善解人意、外向直接、且乐于助人。

探索型5分坚持性强、有韧性、喜欢钻研、为人好奇、独立性强。

艺术型3分有创造性、非传统的、敏感、易情绪化、较冲动、不服从指挥。

职业兴趣类型结构为:

职业倾向:

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

性格与职业特征:

1. 做事手脚灵活,动作敏捷,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2. 喜欢户外活动与使用工具。通常喜欢与机械和工具打交道,而不愿与人打交道。

3. 在自我表达和向他人表达情感方面稍感困难,不擅长与人交际,思想较保守。

职业价值观评测:

我的职业价值观评测报告结果显示我的主导职业为生活型、辅导职业为自主、独立型。

职业与性格评测:

我的性格维度:

最佳表现

我喜欢组织人和事,然后和别人一起去准确而准时地完成任务。我尽责和忠心,即使是小事也会有始有终, 而我希望别人也一样。我注重安全感和稳定性,善于社交并且外向,我喜欢庆典和传统,并且把个人的关心带到工作和家庭里。我希望别人欣赏您和您为别人所付出的一切。

性格特征

我是热情、有同情心和乐 于助人的;风度不凡、合作和有技巧的。讲求实际、注重现实和脚踏实地的;当机立断、做事彻底、始终如一的。我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您周围的人的需要,善于提供实际的关怀。

性格认定:

我是一个能够吃苦耐劳,倾外型,热情开朗,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喜欢交朋友,拥有冷静沉着的头脑,处事理性;为人诚恳正直,责任心强;比较踏实,能吃苦耐劳,对认定的目标有绝对热情的一个人。

亲朋好友的评价:

做事计划得当、准备充分、敢想敢做、有创新精神,有拼劲、适应环境和再学习的能力较强,为人诚恳正直,责任心强;踏实。

小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以上角度的分析还是有很多重合点的,从上述结论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从小有确定志向,性格外向,容易交流,比较踏实的一个人当机立断、做事彻底、始终如一的。

第二章:职场测评

家庭背景:

我是来自农村的一名的大学生,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民,家庭经济也比较困难,也成就了我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性格。

由于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村人,当前他们为我的学业奔波劳累,用辛苦挣来的钱供养我上学,可是他们不是有工资收入的人,就谈不上所谓的养老问题,等他们年老的时候就需要我去赡养,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够赡养父母是我的心愿,所以自己有个稳定的收入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有个稳定的工作有个固定的工作单位,不需要像其他工作那样奔波,没有固定的场所。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学校环境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乌龙江畔,与福建农林大学毗邻而居,占地72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校园风光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学生宿舍条件优越。学生不仅可以共享福建农林大学优美清幽的绿色校园,而且耳濡目染的是拥有70多年历史老校严谨求实的校风。

学院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秉承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开放办学理念,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现有6个系,27个专业,涵盖理、工、农、经、管、文6大学科门类。

办学四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学院董事会的领导下,全院教职员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院现有在校生7000多人,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38%,社会各界对学院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专业知识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培养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创新、开发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处理理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学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功率器件与技术、信息显示技术、光伏发电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通讯原理与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等。

毕业生适宜在光电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信息电子等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信息材料、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及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08年经济危机噬虐之时,我的大学之路走到了尽头。大学不再是躲避求职的港湾,那一年毕业即代表了失业。”

济某高校的小马回忆说。

“09年大学毕业,经济危机余波意犹未尽,正巧我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可以躲避一下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待三年后再寻找就业机会。”

北京某高校小苏平静地说

“10年经济形势有了很大的转变,招聘单位增加了许多,这一年找工作我有信心。”

四川某高校小孙说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

电子科学与技术-现状与趋势

1.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主要是集成电路行业和半导体制造行业,它们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投资密集型产业,是电子工业中的重工业。与集成电路应用相关的主要行业有: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 、通信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

(1)国内概况

中国内地,集成电路起步于1965年。但在之后30年间发展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愈拉愈远。到了“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大投资,才拉开了新世纪中国内地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序幕。通过启动“909工程”,成功建成25条芯片制造线。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为96.3亿块,产值达到1470亿元,比2002年增长22.5%。巨大的市场吸引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纷纷来华投资。

(3)发展趋势

1975年摩尔提出了关于集成电路集成度发展的“摩尔定律”,这个定律说,集成度(即电路芯片的电子器件数)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基本上符合了这个定律。由此可见这一领域发展速度之快,竞争之激烈。

2.光电子技术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子行业的五大类产业格局:光电子材料 (光电子材料)与元件产业、光信息(资讯)产业、传统光学 (光学器材)产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能量)产业。

(1)国内概况

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内地的激光、光电子科学事业的发展立足创新、面向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863计划”七大领域中有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包括用于信息领域的激光技术),1995年又增列了“惯性约束聚变”(高功率激光及激光核聚变)项目。国防预研光电技术作为跨部门项目正式立项。国家“六五”和“七五”攻关计划,激光、光电子技术被列为重大项目。

(2)发展趋势

光电子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发展委员会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光电子产业化专项,拟分3年实施。光电子专项产业化目标是:①根据中国在光电子研究开发方面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特点,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光电子产品

电子科学与技术-社会需求

根据前面对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已经步入上升轨道。中国随着市场开放和外资的不断涌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开始焕发活力。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书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扶植产业之一,中国军事和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必然带动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发展和内需。中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空间,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进入市场,形成自主研发和来料加工共存的局面;中国大、中、小企业的分布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出口产品将稳步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将向民用化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的内需和产量。随着社会需求会逐步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体就业前景看好。

第三章:职业定位

我的优势(strength)及其使用自身因素(内)外界因素(外)能够与人良好地沟通,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 责任心强。

1、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2、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充满自信 3、责任心强,为人诚恳正直 4、拥有冷静沉着的头脑,处事 5、理性热情开朗,能较好地与人沟通1、行业发展迅速,人员需求大 2、福建是发展海西的重点省份 3、校方与企业有调研、合作关系 4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的弱势(weakness)及其弥补1、专业相关的社会经验不足 2、没有工作经验,为人处事并不是太成熟。 3、英语比较差,尤其是口语发达能力比较差。1、 行业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的 2、 技术人员的竞争力很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 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我的机会(opportunity)及其利用1担任学生干部,更易被企业看中 2我们不断进行各种实习与深造,锻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各种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1、学校、学院内有资深的就业指导老师做指导 2、就业灵活抓住机会,利用机会;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必须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机遇的到来。

我面临的威胁(threat)及其制约1、人才多,竞争大人际关系网络薄弱 2、技术类的要求不断的更新知识 ,各类人才太多,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理论知识深厚。1、 现在缺乏个人核心竞争力 2、 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拥有更多的人际关系;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第四章:目标实施

高级工程师

高级技师

技术员

完成学业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职业需要及SWOT分析,制定具体规划,缩小与目标职位的差距,从而解决人职之间的矛盾。确定自己的内部发展。围绕可能的职业发展道路,我对未来十年作初步规划如下:

1、在校期间( 近期职业目标):这是学业成就期,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其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珍惜实习机会,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并做好就业的准备。

2、毕业3-4年(职业适应期):从校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这是一个过渡期,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初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并为自己进一步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3、毕业9-10年(职业奋斗期):这一时期将是自己职业生涯奋斗的黄金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只为自己的目标--高级计师、高级工程师而奋斗。

短期目标:完成大学的学习,毕业后成功就业

时间:**至**年

主线: 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四年阶段规划

1、大学一、二年级(试探期):

进入大学后通过学校组织参、工厂企业、专业知识讲座,接触社会人,通过了解毕业了的师兄师姐的工作等途径初步了解职业。并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选修课等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扩大人际关系网、增加自己的信息来源;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通过做学生干部多与老师、领导接触扩充自己的知名度。

2、大学二年级( 定向期):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个别领域(涂料)深入地进行了解、认识。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从事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里从事于自己专业有关的专业类工作,和专业性的知识技能比赛等,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

3、大学三年(实践期):

由于我的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第四年下学期,就到工厂企业里进行实习。所以这一年要充分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独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在平时,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尝试和企业单位联系,开始毕业前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为毕业前找到工作做好准备。

因为长远计划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我更注重短期计划!

①、这个时期就可以做一些发挥自己潜能和特长的工作,毕竟在初期已经积累了部分经验,应该到“用武”的时候了。我本身学的是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我会在光电研发和生产的公司就业。这样可以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了,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此时如果不抓住机会,以后再想抓住就难了。

②、婚姻家庭:准备成家,做好一切准备心里。如果没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就很难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立足,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女人的支持”。这个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

一个车间中有很多名技术员,但要从技术员提升到车间主管是比较少的机会的,那么要成功地从一名技术员提升到车间主管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虽然这一计划比较长远,有比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但我还是会根据我的目标一步一步前进的

第五章 评估调整篇

1、职业目标评估

我会时刻关注我们电子这行,以及光电,微电子,通信方面,编程等方面,这些跟我专业相关的行业,以便更好的重新选择职业。

2、职业路径评估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时展方向,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3、实施策略评估

根据自己的能力及要求,采取有效可行的策略,达到想要的那种效果

4、其它因素评估

根据自身身体、家庭、经济以及社会状况,和一些机遇、意外等特殊情况来适时调整变更。

我每一年审查计划完成情况,当出现特殊情况我会适时调整,做的更好。

以服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原则适时调整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及调整制定切实可行,易掌握的规划。

总结

职业规划是做好了,但离人生目标还是很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付之与行动,并且取得成功,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然而现实是变幻莫测的,事事都难以预料,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在遇到突发因素、不良影响时,要注意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仅要及时面对、分析所遇问题,更应快速果断的拿出应对方案,对所发生的事情,能挽救的尽量挽救,不能挽救的要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做出最好矫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