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服务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服务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养老地产;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5日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为1.77亿,将近占人口总数的13.26%,并且老年人口数量以3.4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48亿。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421”家庭结构的日益增多,相对单一和落后的养老模式越来越满足不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养老地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因此,分析及构建适合我国的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对于促进养老地产更快更好地发展,解决老年住宅需求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养老设施现状及养老地产市场前景

(一)我国养老设施现状。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养老模式,但是不论是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还是其提供的床位和接纳的老年人口数量,都远远不能解决庞大的养老需求。我国的老年设施相对单一,大部分是靠政府或社区投资建立的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其管理水平很落后、规模小,设施陈旧。我国现有养老院大约42,000多所,另外加上社会兴办的其他老年机构,现在收养的老人总数还不足100万,远不及我国老年人口的1%。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养老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从质量条件上来看,设施和简陋、服务水平较差,只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对于精神和医疗服务等特殊需求还无法满足。

(二)我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分析。现如今,我国众多家庭已经演变成“421”的家庭模式,即一对青年夫妻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并抚养一个孩子,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下,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赡养老人力不从心,同时也造成了相当部分的“空巢老人”,无人看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的养老需求。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9064”养老模式结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即90%的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通过机构养老,这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模式建设,表明了政府从强调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重大转型,因此养老地产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养老地产不同于普通商业地产,它的开发要涉及各方主体,包括政府、开发商、保险机构、医疗卫生及其配套服务机构等各方,还需要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资源,所以运营过程很复杂,而且由于养老地产不只是提供住宅,更注重的是后期配套服务的盈利,所以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再加上我国对于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仍处在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商业模式,所以养老地产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来看,我国养老地产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三、国外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

在上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对养老地产的运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其养老体系建设已日渐成熟,值得学习借鉴。

(一)美国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美国施行以机构养老为主,政府立法鼓励并监督的方式。养老机构主要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模式,前者主要由政府或宗教机构投资建立;后者多为私人开发商建立。养老住宅的形式主要包括:健康老年人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综合性住宅社区等。

一方面美国养老地产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来实现其融资、运营管理、医疗护理、餐饮等项目。这样就可以解决开发商缺乏运营经验的短处,通过专业的管理公司可以使得后期配套服务做的更加完善,获得更好的入住水平。营利性养老地产大多采用“一次性会费+月服务费”的收益模式,此种盈利模式既可以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太多的问题,收回部分资金,又可以实现后期连续性的服务收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通过“倒按揭”的运营模式来实现以房养老,从而解决了大量拥有私有住宅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倒按揭”指的是老人可以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然后定期从金融机构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是接受老年公寓提供的服务,等房主逝世后,其房产出售用于归还贷款。倒按揭的形式有三种,即房产抵押倒按揭形式、商业公司倒按揭形式、政府担保倒按揭的形式。

(二)日本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日本施行以政府扶持为推动的养老方式,注重以补助扶持的方式来推进养老事业,对于老年住房改扩建给予扶持,发展老年公寓、对老年人实行补助,而且对老年住宅的建设给予财政金融支持,以吸引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市场。

日本养老住宅的运营模式大多是出租并收取服务费的形式。盈利模式主要是与消费者签订出租合同后的后续养老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的养老服务,然后与经营者签订独立于租房的合同,这样个性化的服务,更能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同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益,日本很多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全国连锁经营的方式。连锁养老机构不仅为常住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还对周围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托或是短期入住服务,这样就可以利用现有养老设施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还能提高收益。

(三)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启示

1、政府支持是开发养老地产的有力保证。在我国福利制度和金融市场较不完善的背景下,养老地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快完善建设福利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其次,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开发养老地产。同时也应该建立监督保障制度,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2、施行“倒按揭”养老方式。倒按揭即以房养老,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老年人有房产,而我国有众多的有房产但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以房养老正是解决这部分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有关倒按揭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具体实施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倒按揭养老方式的施行提供保障。

3、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咨询公司来运营。我国养老地产的开发与运营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开发商缺乏养老地产经营管理相关经验,通过专业管理咨询公司负责养老地产的融资、运营、医疗护理、餐饮等的运作,可以很好地促进养老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同时,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全国连锁经营的方式,以节约成本,扩大品牌知名度,培养专业管理团队,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我国养老地产经营模式构建

(一)我国养老地产管理模式构建。养老地产管理模式主要根据运营主体的不同分为开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和开发与经营管理相分离的两种模式。

1、投资开发与后续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1)开发商管理模式。开发商管理模式是指养老地产开发完成后,其后期管理与运营由开发商直接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下,消费者只需面对单一经营者,有利于沟通和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开发商管理模式下,开发商除了前期的开发建设,还要负责后期的运营管理,所以更适合有物业管理服务优势且社会资源整合力强的开发商。

(2)战略联盟管理模式。战略联盟管理模式是指开发商与提供各方面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共同负责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以此构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这种战略联盟的管理模式,开发商可以和一些竞争力强、品牌知名的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从而打造整个服务产业链的品牌影响力,建立住宅和养老服务一体的养老地产。

2、投资开发与后续经营管理分离的模式――专业公司管理模式。投资开发与后期运营管理相分离的模式指开发商只负责前期地产开发,不对后期运营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引进专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净出租模式。净出租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租赁给管理公司来运营,开发商通过每年收取固定的租金来获得收益。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和风险等均由运营商承担,运营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也属于运营商所有。采用这种模式,对开发商来说风险最低,收益也最稳定,但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附加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委托经营模式。委托经营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委托给管理公司运营打理,每年支付给管理公司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而后期运营过程中的费用和各种风险都由开发商承担,但开发商也可以获得后期运营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下,开发商的收益大,但面临的风险也高。

(3)出让模式。出让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经营权益出让给运营商,以此获得一次性的收益,后期运营过程中的收益和各种风险费用均由运营商承担。这种模式下,开发商可以一次性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但是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附加值也没有体现出来。

(4)出让+委托经营模式。出让+委托经营模式是指养老地产开发商将物业的部分权益出让给管理公司,并将物业委托给其管理运营。这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折中,运营商可以获得管理费和出让部分的权益。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开发商出让部分物业权益给运营商,可以充分调动运营商运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物业收益。

(二)我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构建。养老地产相对于传统地产来说,社区配套成本和后期持续运营成本有很大的提高,所以选择合适的盈利模式对于开发商回收成本获取利润尤为重要。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要考虑到后期服务方面,总结起来包括销售、出租、租售并存、会员制盈利模式和“倒按揭”模式。

1、租、售、租售结合、会员制盈利模式

(1)全部出售的盈利模式。全部出售的盈利模式指开发商出售养老地产的全部产权。其优势在于快速回笼前期投入的资金,开发风险小,但是也放弃了由后期配套服务所衍生出来的利益增值。

(2)只租不售的盈利模式。只租不售模式的长期性收入来源,包括租赁项目的出租收益和配套设施的经营收益。这种盈利模式体现了养老地产的核心意义,即通过持续经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不是像一般的房地产通过销售房产来获得收益。由于前期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再加上后期经营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因此这种模式适合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运用。

(3)销售与出租结合的盈利模式。租售结合盈利模式的收入来源包括一次性收入来源和长期性收入来源,一次性收入来源是指独立住宅的销售收益;长期性收入来源,包括租赁项目的出租收益和配套设施的经营收益。这种盈利模式是前两者持有和销售模式的折中,是针对前期资本投入回收和后期服务盈利问题而产生的一种两者兼顾的盈利模式。此种模式下,销售和出租的合适比例需要开发商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决定。

(4)会员制盈利模式。此种盈利模式是指销售会籍,先缴纳一定的定金入会,然后每月交取一定的服务费,最后定金返还的一种入住方式。此种盈利模式既可以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太多的问题,运营开始便可以收回部分资金,又可以实现后期连续性的服务收益。这种模式适合资金实力不具优势的开发商运营。

2、倒按揭盈利模式――“以房养老”。倒按揭盈利模式,指养老机构在获得老人允许后,由其或是委托给金融机构将入住的老年人的住房出租,通过获得的租金收益来入住养老机构;或者采取置换的方式,将老年人的住房与老年住宅进行等价对换,直到老人过世之后,再将原对换的房产折价返还其法定继承人。倒按揭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中低收入但有房产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五、结语

通过对国外养老地产成功经营模式分析与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养老地产的管理和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分为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和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相分离两种模式,具体包括开发商管理、战略联盟管理、专业公司管理三种管理模式,并根据委托方式的不同将专业公司管理模式分为净出租、委托经营、出让模式、出让+委托经营四种模式。盈利模式,包括租、售、租售结合、会员制和倒按揭盈利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康琪雪,张恒铭.居民购买养老地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13.12.

[2]鹿麟.我国老年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J].广东经济,2011.2.

[3]马明,韦颜秋.我国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3.5.

[4]陆秋虹,邓用林.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筑经济,2012.362.12.

[5]孙秀娟.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篇2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趋弱。然而,从各地方管理部门纷纷强调的“9073结构”(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专业机构养老)来看,居家养老在未来仍是主流。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底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下简称《规划》),其中指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受限购政策之苦已久的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仿佛发现了又一片蓝海,纷纷朝着养老地产进发。从万科、保利等行业龙头企业,到区域性开发商,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涉足养老地产。甚至一些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也开始凭借自身优势介入养老地产行业。

然而,这块诱人的蛋糕,吃起来却未必好消化。

“养老地产根本没有回报模式。”北京某房地产开发商告诉《英才》记者,之所以说养老地产的模式不成熟,因为并不是老人住进来就行,项目中所有的医疗系统、保健康复系统、医院等一整套配套设施都得跟上。

“所谓‘养老地产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或‘看不出在哪能挣钱’,这是相比于过去房地产开发的‘大投入大产出’来说的,过去地产商抓住一个机会就能一夜暴富,但在养老地产领域,是没有这种可能的。”北京太阳城集团(下简称太阳城)总裁朱凤泊对《英才》记者说道。

而谈到养老地产的特点,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养老地产研究中心主任郝荣福向《英才》记者表示,养老地产与传统的住宅地产开发区别很大,住宅是一次性销售物业,与后期服务联系较弱。养老地产的本质类似于商业地产,注重后期运营,“在养老地产项目中,房地产公司应该是一个服务提供商或者运营商。”

卖房还是卖服务

养老服务包含许多方面,从《规划》来看,主要包括对健康老人、半失能老人以及失能老人不同程度的照料,从基本的洗衣做饭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康复医疗,这显然已经超出了房地产开发的传统范围。

传统住宅地产的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行业,在养老服务经验上并没有优势。

“健康老人以自主生活为主,更多选择自娱自乐,一般服务是辅助的服务,比如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或者组织兴趣小组等。但是失能老人则必须由护理人员护理,而护理人员须由民政部持证考核,要有护理经验和护理技能,具体到如何给老人翻身、导尿。”朱凤泊认为,很多开发商不愿意做服务运营,或者在这个领域没有经验,因此做起来就亏了本。

而在郝荣福看来,具有专业能力的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其实更适合经营养老地产:“开发商转型,其实也要依托这些机构来完成经营。”

医疗机构在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时,主要输出其在医疗领域的管理经验,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提供护理培训、简单的诊治、医护人员的派驻等方面。此类医疗机构的收费模式是,向养老地产经营方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创富(北京)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在谈到医疗机构进军养老地产的盈

利模式时,对《英才》记者表示:“医疗机构还是更看重‘地产’的概念,因为除和地产结合外,单凭医疗、养老盈利的机构还很少。很多医疗机构选择独立开发养老地产,项目资金则通过引入投资方来解决。”

像太阳城这样的地产企业,并不愿意与医疗机构合作。“养老地产的利润本来就不高,如果再在医疗服务上购买别人的服务,利润空间就更小了。”朱凤泊表示。

此外,险资与养老地产也打得火热。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坐拥丰富养老客户资源,可以通过险种的设计与养老地产高度结合,甚至可以实现养老地产与保险产品的捆绑式销售。

然而,中国保监会于今年7月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规范运作“防止以养老项目名义建设和销售商品房,防范以自用项目名义投资不动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此前的险资投资养老地产,或许更偏向于不动产开发,而不是服务。

盈利模式未知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经验丰富与否,单纯依靠服务来盈利,在当前国内养老地产领域并不成熟。收取养老服务费用的细水长流,难以在短期内填满前期开发项目资金的大水池,开发商往往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至少在目前的中国,通过老年人购买服务的盈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相比养老地产的建造、投入,短期看来盈利回报还是比较低的。”郝荣福说。

在如何平衡项目资金上,房地产公司各显神通。

当前市场上养老地产开发通常是通过销售和服务配比的方式,来实现项目资金的平衡。尽管各个养老项目中物业销售与持有的比例不尽相同,但物业销售确实对资金的回笼有着重要作用,也因此有声音质疑养老地产“只卖房、不养老”。

朱凤泊向《英才》记者介绍,太阳城项目是通过销售70%的物业、持有30%的物业来实现资金的平衡:“这是一种循环关系,开发商并没把利润拿走,而是用利润直接作为老人服务的持有型物业了,企业通过配套服务来实现最终的盈利。”

除了进行物业销售,有很多养老项目开发商,选择通过会员制或押金制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平衡。

所谓押金制,就是一开始入住养老机构交付一笔很高的押金;而会籍制,则是通过购买会籍来入住,而这个会籍一般是可转让的。押金或会籍费通常会按照不同养老服务标准,分成若干个档次,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开发商可借此达到回笼资金的目的。

但养老地产界对此模式也存在争议,比如这种模式导致了物业使用权和产权的分离。朱凤泊表示:“民政部门很快会出台一些政策对养老地产的发展进行规范,会员制、高额保证金,将不允许再这样做。”

篇3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第一方面从资本构成和产业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从政策的支持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善建议。从而从内因到外因两方面综合分析,给投资者指出资本的增值方向和盈利性,同时给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一系列可参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服务 民间资本 可行性分析

近来,“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储备不足”、“延迟退休”等一个个新闻热词,一次次触痛了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也在大力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和财力投入。养老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于社会养老问题及对老年人的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还是资源的投入,而从政府方面来看,预算投入的增加根本比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程度。再加上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政府财政税收减少,对于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力度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在此时此刻,我们来讨论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应该是十分适宜的。

接下来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广州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

一、广州民间资本及养老行业现状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也是中国金融业的发祥地之一,正面临着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的时代机遇,要想抓住机会,将广州建设成为全国区域金融中心,还要面临许多挑战,而其中,金融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的有序管理、健康发展是广州能否实现突破的极为重要的部分。

据测算,2011年6月末广东省民间资本的总体规模为:全省中小企业和个人民间融资总量为1.19万亿元,占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7万亿元的21.4%,其中,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总额约为5407亿元,个人民间融资总额为6526亿元。2011年末广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贷款2660笔,共33.63亿元,平均每笔126.43万元,此数据仅仅是登记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情况,而“阳光背后”的民间融资规模必定十分庞大。

广州政府与2012年6月在长堤大马路大三元酒家旧址开办了首个民间金融街。建设广州民间金融街,是广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随着广州民间金融街的诞生,必将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借贷服务,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开创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新路径。

同时,广州也将面临着入住老人供不应求的紧张局势,正因为如此,广州养老院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大,养老产业得到政策的极大优惠和鼓励,政府大力支持建设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广州市政府表示,将加大力度推近广州养老院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养老院的管理和建设制度,预计在2015年实现“9064”养老计划。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广州民间资本活跃,而且金额充足,而同时,当地的养老服务行业也具备巨大的需求潜力。故而,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这些资金进入该行业,一定能够获得资金的盈利和社会和谐的双赢态势。

二、养老服务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资本能够进入那个领域,关键一点还是看这个行业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盈利性。有句俗话叫做“无利不起早”,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广州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赢利点,并且对其经营模式给出一些引导和建议。

根据对多家养老院的经营模式研究,目前大致的收费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租赁式收费:按照出租的经营模式,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按每月或按每年交纳房租费用。此费用一般和其他服务费一起收取。

第二,产权式收费:开发商建设产权式小区,老人(或任何人)一次性购买,并拥有产权。如果是投资客,也可以不居住,然后直接委托养老机构来运营。此类经营模式的案例有:北京曜阳、武汉侨亚,这种经营模式是目前笔者认为具备很大发展潜力的社区养老院模式。社区养老类似于居家养老,但是又略有不同。社区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第三,集资式收费:交纳大量的押金,免费居住一定时间,到期后押金全部返还。典型机构: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第四,押金抵房费:多交纳押金,利用利息来冲抵一部分的房费。典型机构:北京寿山福海。

第五,会员式收费:一次交纳多年的费用,按照居住时间扣除相关费用。典型机构:上海亲和源。

三、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的措施建议

为了使民间资本能够顺利的开展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经营活动,还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在一些经营方式、准入门槛等方面,良好的政策支持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具体的几点建议:

第一,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本养老服务;对于政府举办的特别是新建的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当然前提是要明确产权,参与形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以联营、承包、合作等方式,交给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生活、医疗和护理等的运营管理。第二,落实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优惠政策。开展养老服务经营活动,通常会涉及到有关土地、公用水电等资源。政府对民间资本举办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予以适当的考虑。另外也可以给予适当补贴或者建设补贴。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广州金融白皮书2012》.

[2]李小安.民间资本: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J].金融经济,2006(6):16-17.

[3]徐龙志,赵凯,吴春梅.充分发挥内生性民间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作用[J].江淮论坛,2006(2):26-29.

篇4

关键词:理财机构 盈利 第三方

1.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现状

在理财市场中,第三方理财机构是指独立于任何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中介理财机构或理财顾问。第三方理财机构不向客户销售任何理财产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为客户分析其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并判断所需的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这种理财规划服务包括投资规划、风险管理规划、税收规划、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方案。简言之,第三方理财机构就是“只卖规划不卖产品”的金融服务机构。

从各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来看,其利润来源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专业理财规划及咨询的收费;二是会员制服务的收费;三是推荐产品实现利润的分成;四是从供应商处获得销售佣金。其中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之为后端收费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第四种方式则称为前端收费方式。

我国在2003年前后形成了第一批第三方理财机构,但直到2010年诺亚财富(NOAH)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我国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才真正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盈利模式来看,与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对客户直接收费的后端收费方式不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都采取从供应商处收取佣金的前段收费方式。与供应商分享佣金的模式对目前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来说是最务实的选择,其原因很多,本文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1.1目前国内前端收费市场相对较大,第三方理财机构很少能够并且愿意放弃这块大蛋糕。出于生存压力,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还不能将目标客户只限定在高净值人群,必须要广撒网,急速增加客户数量。而当客户群定位越低,客户对理财规划的要求就很容易变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由此使得后端收费的市场越来越小,同时造成对前端收费模式的严重依赖。

1.2目前中国理财客户的理财收费意识还很保守,很难理解和接受直接向自己收费的方式。对于很多中国客户来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理财规划效果还远远没有达到“先收费、再服务”的阶段。要想让客户在看到实际理财成果之前付费,还需要理财机构本身实力的不断积累和自我证实。

前端收费的单一盈利模式直接的后果是让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沦为理财产品的销售机构,这对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展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弊端在于使其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即能提供的独立性、综合性、个性化的专业化理财服务。首先,前端收费方式非常依赖供应商的合作意图,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供应商不愿合作,第三方机构就可能马上面临销售额下降、客户流失的风险。其次,以佣金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难免使第三方理财机构丧失其独立性,不利于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自己的市场品牌。总之,前端收费的单一盈利模式对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2.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如果说在2003年以来的发展初期阶段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采用前端收费的盈利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那么在2010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理财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第三方理财机构不但面临着日益紧迫的盈利模式转型挑战,而且迎来了难得的盈利模式转型的机遇。

2.1中国财富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使第三方理财机构将服务高净值客户群作为市场定位成为可能。从财富市场总量看,据全球著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统计,2012年中国财富市场总值为16.5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①如果按照国外的经验简单估计,在中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将迎来的是一块8万亿美元的财富管理蛋糕。从潜在客户群看,2012年中国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270万人。②而据波士顿咨询预测,2012年中国的富裕阶层人口(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至少为20000美元)已经达到1.2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富裕消费者”总人口将达到2.8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0%。③

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不具备网点多、人员多、客户多的优势,因此从理论上说第三方理财机构只能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去服务那些能够带来更多利润的高净值客户,这才是其在竞争激烈的财富市场上的立足之策。但长期以来因为生存压力,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客户定位较低,严重依赖提供“产品”而非提供“服务”。无疑,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迅速增长趋势为第三方理财机构重新调整市场定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

2.2供应商渠道力量的强势发展不断压缩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盈利空间。经过几年井喷式的增长,2012年我国的大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都出现了较大程度业绩缩水。这首先是由于供应商下压佣金率。其次,由于供应商把控着产品来源,第三方理财机构所扮演的主要还是销售渠道的角色,尤其近几年我国的第三方理财迅猛发展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信托业近几年的崛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信托产品销售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销售机构注册已近万家,其中比较活跃的至少有1000多家。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一方面信托公司将更牢地把握理财产品来源,另一方面其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这个销售渠道的依赖将越来越减弱,这无疑对严重依赖信托产品分销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造成釜底抽薪的生存压力。这也将成为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加快改变盈利模式的根本动力。

2.3各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不光是信托公司,券商、私人银行也迅速跟进参与中国的财富市场,展开与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竞争。截至2012年,5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主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开设了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一直被视为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最大竞争对手,其定位非常明确,即为高端客户提供专属服务,而银行的品牌和信誉是最大的竞争力。

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如果第三方理财机构不能尽快转变目前单一的前端收费盈利模式,依然严重依赖分销佣金收入,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无法提供真正的独立、专业、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理财规划服务,则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必将式微。

3.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转型策略

盈利模式一般是企业经过长期探索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延续性,要转变绝非一朝一夕就行实现。但从目前的紧迫性和现实压力来看,拖延转型就会错失良机。目前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的转型至少应该尽快采取以下转型策略:

3.1实现清晰的市场定位。既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提供的独立性、综合性、个性化的专业化理财服务,那么其市场定位就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即提供“产品”,而应该清晰地定位于为客户提供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业化理财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3.2转变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服务模式还是以“顾问式”理财为主,即为客户制定理财规划和方案,这样的服务方式其实和“保险人”或“银行理财顾问”式的服务并无本质区别,无法体现其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如果第三方理财机构能够在现阶段抓住高净值客户,则其服务必须要逐步向一对一式的“私人理财管家”模式转变,即不但要为客户量身定做理财规划,还要能够解决其家庭的特殊理财要求,如遗产安排、家族避税等,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3.3提高理财人员综合素质。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销售,轻规划”服务模式也造成了我国合格理财规划师的严重匮乏。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获得CFP系列资格认证的人数不足12万人,而且即便获得资格认证也不一定具备为高净值客户服务的全面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理财人员的自身修炼,另一方面,也亟需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平台,帮助理财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3.4改善运营环境。在分业监管制度下,第三方理财机构目前仍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根据金融市场历史经验,有效、及时的监管对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等方式规范和引导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目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提请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针对第三方理财市场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管,保障参与各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舒眉.第三方理财跑马圈钱.南方周末,2012.9.8

[2]陈丹亭.我国第三方理财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3

[3]刘雁.诺亚财富的转型之困.证券时报,2012.8.7

[4]陈茜、赵越.浅析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盈利模式.商品与质量.2012.4

注 释:

①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全球财富报告》

篇5

我们认为,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

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 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 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 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 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 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 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 (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 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

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 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 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 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 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 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 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 (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 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 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 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 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

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 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 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 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 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 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

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 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 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 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 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着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 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 向转型。

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 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 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

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 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 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 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 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 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 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

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 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 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着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着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 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着。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 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 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 FDA认 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 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 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篇6

海南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也日渐成为老龄化中国的休闲养老基地。虽然它自身的“为老”产业人才不是太过紧张,但因为“休闲养老”产业预见的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为此提早布局。未来海南“为老”产业所需人才,大致可以分为非核心人才和核心人才,现有的两类人才都呈匮乏状态,现有的教育和人才布局远远不够,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

海南;“为老”产业;非核心人才;核心人才

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富的增长是这个国家的第一要义,所以过多的人才都集中在能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产业。又因为二十世纪初“进化论”进入中国以来,“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深入人心,中国的教育变得很“功利”和“实用”,其顶层设计,没有过多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社会边缘人”。因为传统“孝道”文化百多年来的不断流失、现代知识的不断更新、老人的“社会负担化”等,就顶层设计而言,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肩负不起培养“为老”人才的重任。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海南,更没有能力和可能去为现实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发展规划。为了谋划未来海南“为老”产业发展,我们必须对海南“为老”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本省内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一、海南“为老”人才培养现状

北纬18度至19度的地域区位、纯净湿润的空气、四季如春的绿色植被、干净的水源、山河湖海城一体的景色,海南已经成为中国最优质的养老基地。就休闲养老而言,海南之于中国,正如夏威夷之于美国、梅诺卡岛之于西班牙、科西嘉岛之于法国等。在国际旅游岛建构的大背景下,海南的休闲养老功能已经越来越被国人和国际人士所认可。当全国的房价都有下行压力和趋势的时候,海南特别是三亚的房价依然坚挺,就是一个明证。如果你去过海南,坐过东线高铁,沿途可见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地产镜像。拿三亚来说,开发的楼盘已经从原来的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向较为“边缘”的海棠湾和崖州湾延伸。如果你从三亚的凤凰机场沿凤凰路—迎宾大道一线去亚龙湾,可以看到沿途几乎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不是被高楼所占据,就是已经圈了起来,迎宾大道边剩有的一点点花圃,给人一种残喘之感。

从三亚地产业的运行分析可知,不用多少年,海南的地产经济将会进入“后地产经济”时代,特别是海南的人口规模受水电供应量的严重制约。2014年以来,海南的主要市县如海口、三亚、琼海等供电量已经普遍出现了庞大的缺口。据报道,海口2014年底的电力缺口为20%,三亚缺口达9.3万千瓦,皆属Ⅰ级特别严重缺电,当地政府只能实行有序供电。也许长远分析,海南电力供应不足还不是主要问题,供水不足将会成为海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为海南的饮用水主要靠雨季降雨,但“全省区域性、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如果大量引进移民、一旦出现缺雨的年份,海南将会成为中国缺水的重灾区之一。

“休闲养老、短期移民”已经成为“海南人口战略”、“后地产经济”的主要策略。三亚市政府出台政策“禁止建80平米以下小户型住房”,就蕴含此未来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策略。海南为了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为未来“后地产经济”发展准备相应人才。对于海南经济发展来说,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海南地理位置特殊,它的经济高速发展,不可能从大陆引进各种大量人才,特别是在地产价格暴涨之后,许多大陆人才因为在海南很难落地生根,只能“望而却步”。未来海南的大量“为老”人才必须让“在地”的地方高校培养。我们可以理性地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海南的“为老”人才需求,会出现“井喷”,从现在起,政府就必须要为此着手准备。做好这一准备的战略决策就是,提前为“为老”产业培养人才,制定地方高校“为老”人才培养规划。因“为老”人才的“公益性”和当下“为老”文化的缺位,政府部门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比如省教育厅出台相关人才“招生降分”政策、省民政厅出台相关人才培养“学费补贴”计划等。

二、海南“为老”产业所需“非核心人才”

就海南的“为老”人才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非核心人才,如研究专家、管理专家,以及营养师、厨师、财务人员、理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等。二是核心人才,主要指“医疗护理”人才。我们先来分析非核心人才的需求。

(一)理论型人才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养老的人才分为“务虚型人才”和“务实型人才”。所谓“务虚型人才”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型人才。而在理论型人才之中,又可以分为纯理论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所谓“为老”纯理论型人才,就是围绕“为老”产业进行纯粹学术研究型的人才,比如养老文化建构、养老立法和政策研究、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设计、养老产业的顶层规划、养老产业的地方特色、中西方养老产业的对比等研究课题,都需要学术型养老人才来担当。而所谓研发型人才,包括养老产业的具体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研究开发等。海南作为未来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后花园”其相关的学术研究严重滞后,如海南养老环境优劣、海南在国家养老战略中的地位、国外海南雷同区域的养老现状比较、海南“为老”产业的未来发展、海南休闲养老商业模式、海南休闲养老盈利模式等都没相关的研究报告。海南的养老理论整体上看,还囿于地方养老的水平,缺乏一种国家战略眼光。但现实中已经有大型养老企业入驻海南,准备在未来海南的“为老”产业中“切糕”。海南的“为老”产业,呈现出一种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现象,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二)管理型人才跟管理有关的人才很多,但挂上“老年”二字的在海南所有高校中,至今没有。“为老”产业的管理人才囿于现在的高校专业设置,都属于“后进人才”,即非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海南现实中的“为老”管理型人才而言,最少可以分为经营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经营型人才重点要解决的是企业的正常运营问题,主要包括决策层和管理层,他们需要要肩负起企业规划、日常管理、企业人事、服务总量、资源配备、运营成本核算、盈亏测算、盈利模式、收费模式、市场营销、处理“边缘性”事件等。而营销人才,主责拓展市场、创新服务品种等,使企业有一个大的前景,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等。经营型和营销型养老人才所需的多寡,具有与实践同步的性质,因为当下海南养老产业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营的程度,所以也难以大规模的出现,但随着中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北方环境恶化日渐见重,海南的冬季外来“候鸟”人口会越来越庞大,经营性与销售性人才的匮乏会日渐显示出来。反过来说,经营性和营销型人才的匮乏,又阻碍了海南“为老”产业的规模发展和品质提升。由于海南休闲养老经营型和营销型人才“后进性”的现实,教育界必须配合政府对于此类人才的进入,设立“准入制度”,设置进入门槛。这样,一方面是会有力促进“为老”人才的健康发展,推动“为老”产业的市场化行为,繁荣“为老”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劣质人员的进入,毁掉这个“朝阳产业”。

(三)非核心实践型人才此类人才包括除“老年护理”之外的其他实践型人才,具有“后进”性与流动性,包括保安、保洁、行政、财务、社工、理疗、健康管理、理财、心理、律师、营养、厨师、地产、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我国各类学校的学历教育,有护理、营养、心理、康复、旅游、产品、地产、医学等专业,但是只要前面冠上“老年”两个字,就会如管理专业一样,一片空白。这是整体中国教育的现状,海南也不能例外。这类人才同样具有“后进性”与“流动性”。也有待政府的“准入制度”。

三、海南“为老”产业所需“核心人才”

“为老”人才的需求跟具体的养老模式息息相关,虽然“休闲养老”、居家养老、一般公益机构养老等模式需要的人才不一样,但“医疗护理”人才却是所有“为老”人才中一线之“一线”,核心之“核心”。当代中国一共有110多所有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中有70多所迎合老龄化趋势、赶时髦似的,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而因为这些毕业生后来真正从事“为老”产业的很少,毕业后或为各大医院“高大上”的护士,或转行,或考公务员等。所以各类学校开设的“老年护理”课总学时一般都很少,多为30多课时,而其中理论课又可占到25学时以上,实践课仅个位数,这样的体系怎么能培养出“老年护理”实用人才呢?当然这还主要指的是中国大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情况。如果把镜头转到海南,开设护理专业的学校不少,如海南的四大卫校——位处海口的“海南省第一卫校”、位处五指山市的“海南省第二卫校”、位处琼海市的“海南省第三卫校”、位处海口市的“海南省农垦卫校”。比较这四所卫校,可以看出,“护理专业”是它们的第一品牌,所开设课程也基本雷同,如课程一般包括药物应用护理、心理及精神护理、护理学基础、护理礼仪、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中医护理、健康评估等。但是,在四大卫校中,我们居然看不到冠以“老年”二字的任何护理课程。

就海南目前养老机构的护工而言,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休闲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一般是以50、60后人士为主,70后都不多。一般都是小学、初中毕业,甚至文盲。海口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来自农场、林场及农村,大部分是城镇下岗人员。她们大多热情高也能吃苦,作态度也不错,但是,终究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培训,服务技能较弱,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够,客观上影响了为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受经济收入较少、社会地位较低、为老年人服务风险高等因素制约,为老服务机构目前很难留住骨干服务人员和吸纳专业护理人员。一线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不被当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代文化所认可,社会地位低,没有发展前景,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为老”人才的生成,有其生成的土壤和市场。政府作为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引领者,必须以预见性的措施促进该行业的顺利发展。一个行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囿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海南必须提前为这一行业制定“准入制度”,并在地方高校中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未来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相关学校官方网站[2]周杨雪.发展海南休闲养老产业的法律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2.

[3]马惠娣.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05).

[5]徐晓飞.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5.

[6]傅立钢.休闲产业渐成经济增长“发动机”[N].中国贸易报,2009(008).

篇7

网购红利衰减,线上线下迎来融合时代。网购增速下降,电商经济将进入新常态阶段(增速下降到30%以下);网购人口红利锐减,传统价格战逐渐向精准营销过渡,社交及交易数据获广泛应用。

增速放缓引发渠道关系变革,电商开始与实体企业进行合作甚至融合。如阿里苏宁互相入股,苏宁与万达达成战略合作,京东入股永辉等。线上线下供应链资源共享是大趋势,从投资角度看,具备供应链比较优势的实体企业更易受电商青睐(网点、品类经营、仓储物流资源等)。

国企改革逐渐深化,继续贯穿行业全局。国企改革解除行业及公司发展桎梏,打破原有机制促进转型发生。其中,广州是改革力度及速度领先地区,深圳有望接力广州成为改革热点区域,上海、北京亦是改革重镇。

转型仍是零售行业主要的驱动因素,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终端需求萎缩,传统零售企业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线上线下供应链融合提供新机遇。

转型方向一:拥抱互联网,发展跨境电商。目前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已近4万亿元,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政策红利扶持下,跨境电商产业将蓬勃发展。

互联网环境及技术改善,黄金珠宝逐渐向线上迁徙。中国黄金珠宝市场规模未来三年有望达万亿规模;行业格局分散、CR不足40%,目前电商化率不足10%。

转型方向二:供应链服务。零售业本质为商品+服务,电商发展对实体渠道稀缺性产生冲击,并引领供应链效率变革升级,供应链服务随后快速发展;电商品牌化为大趋势,具备营销优势的电商代运营平台迎发展良机。

转型方向三:品牌企业受益消费升级、渠道效率提升。在渠道O2O转型推动下,品牌商与消费者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与直接,品牌商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零售行业转型的主题风云变幻,创投、养老、VR都成为市场热点。

主题风云一:创投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载体。

主题风云二:大健康,受益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养老产业供给不足、需求迫切,政府政策持续扶持,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其中,养老服务最具发展潜力,当前可行的盈利模式在于高端养老服务运营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供应。

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养老产业需求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生育率的降低促使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机构养老的模式开始兴起,目前中国“9073”的养老格局已基本明确。近年来,关于养老产业发展规划的国家和地方政策频频出台,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的养老子行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大上市公司、民间资本开始大力布局养老产业,我们预计养老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机会。

养老服务是养老产业四大板块的核心,其中医疗护理服务更是产业链的重中之重。养老与医疗的分离使得养老机构远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我们认为未来“医养结合”有望解决养老和医疗分离的痛点。随着未来居家养老成为主流形态,上门护理的服务需求有望成为一片“蓝海”,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将有效提高有限的专业人员对庞大的老年人群的覆盖,同时移动医疗也将实现对老年人健康更及时有效的监测和管理。

篇8

关键词:老龄化 养生地产 业务模式 盈利模式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来自国家老龄委的数据更显示,我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已超过1万亿元,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基于养老产业持续增长的需求、巨大的市场规模及其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在2011年的“两会”上,许多与会代表,尤其是来自保险界和地产界的代表纷纷提出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提案。

养老地产的困局催生养生地产

基于我国迈向老龄化社会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和日益旺盛的养老消费需求,具备养老功能的地产将大有可为。然而养老地产这一国际主流模式并未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地产需求旺盛、利润高企,使房地产企业无动力从事利润相对偏低的养老地产开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养老地产的概念及应用的单一性,不符合我国居家养老为主流的国情和数代同堂、共享天伦的传统理想生活模式。因此,本文试图阐释“养生地产”的概念,并构建其业务模式,以期为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实现企业、客户与社会的三赢。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而崛起的一批财富阶层开始步入中老年阶段,而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得这些人将更倾向于选择一种新的高端养老方式,如果能够兼顾家庭共聚,又能享受到周到的照护服务,将是财富阶层的优选方案。

养老地产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但在我国则几乎尚是空白。在养老地产的起步阶段,结合我国国情探索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单纯照搬国外的模式。我国独特的中医文化和养生文化,能够为养老地产注入更多的养生元素;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人士对养生的注重、以及我国注重家庭天伦之乐的养老观念,使得我国有条件将养老地产的客群从养老人群,延伸到中老年财富人士及其关联人群。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认为,把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养老地产发展为具备中国特色的养生地产,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养生地产的概念界定

养生包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精神方面的调养和加能活动,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具体表现为:居住养生,以打造养生环境和养生居所为核心,在恬静的气氛中休养身心。生态养生,在怡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放松身心、调养身体机能。医疗养生,以传统中医养生为核心 ,并结合西医保健设施进行疗养。饮食养生,通过专业的营养搭配和摄入健康食材来滋补身心。运动养生,制定专业的运动计划,通过运动来恢复和提升体能,增强免疫力。文化养生,在文化交流、艺术熏陶中放松身心,荡涤自我,滋养心灵。游乐养生,参与趣味性较强的游乐活动,使身心得到放松,释放压力。美容养生,通过专业护肤、抗衰老疗养、SPA水疗等疗养项目达到养生效果。

本文认为,养生地产是指承载了健康养生经营活动的地产业务。它在地产物业上运行健康养生服务,以全生命周期的自然聚居人群作为服务对象,不仅提供健康护理服务,还提供预防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多项养生增值服务。养生地产与一般地产的不同在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在物业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进行了针对养生、养老、群聚需求的专门化设计,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环境配套;软件方面:在高端物业综合体的硬件基础上,运行了高端健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和全方位品质生活整体解决方案,使得物业与服务得到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

养生地产业务构成

养生地产的目标客户群为高端商务人士及其亲友和关联群体、商务会议关联人群。在具体需求上,除一般房地产住宅地产需求及度假地产需求客群之外,还有两部分特别需求客群,一是休养生息需求客群,包括工作生活压力大者、工作生活负荷大者、心理需要调适者、体弱多病者、病后康复者、长者、亚健康人群等;二是健康管理需求客群,包括工作生活压力大者、工作生活负荷大者、艰苦地区开拓者、特种行业工作者、急性疾病患者、长者、儿童、产妇等。休养生息需求、健康管理需求和一般的住宅地产需求、度假地产需求的客群有相当程度的交叉和重合,也体现了养生地产作为复合需求满足者的角色,使养生地产的客户需求适应面更加广阔。

养生地产客户将体验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天伦境界,得到高雅的养生享受、高端的医疗保障、高尚的生活圈层,实现在天伦共享中的集体自由。要达成客户体验,养生地产必须与独特的环境、医疗保健、专业管理紧密结合,而这些资源在国内并不丰富,抢占资源、抢占先机显得尤为重要。

从业务范畴来看,养生地产业务包含养生住宅地产、养生度假地产、养生休闲地产(养生商业地产)和养生商务地产的开发、持续运营及相关的资本运作。它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健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有机结合,不仅在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充分考虑客户及其家庭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生需求和居家养老需求,而且搭建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的公共平台,为客户持续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养生地产=高端物业综合体+高端健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全方位品质生活整体解决方案。

从业务环节来看,养生地产的业务由物业开发(表现为多种特定功能的物业品类和物业形态的组合)、公共平台建设、解决方案提供三部分构成。物业开发又可细分为养生住宅物业开发、养生度假物业开发、养生商业物业开发和养生商务物业开发等四类子业务,每一类子业务具有细分的物业形态。公共平台的搭建包括医疗资源网络与服务平台、养生资源网络与服务平台、文化活动组织与服务平台、养生地产策划与设计平台、养生地产全服务管理平台等的搭建。解决方案则包括了常住养生方案、度假养生方案、休闲养生方案和商务养生方案等四种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既包括健康管理的内容,又包含了保障品质生活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养生地产业务运作的关键要素

养生地产业务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不同,它不仅包含开发阶段的业务运作,还包含项目竣工后持续的商业运营。养生地产业务与传统的商业地产运营业务也不同,它不仅包含了一般商业性经营项目,同时还提供了相当多养生方面的附加功能和增值服务,尤其是需要与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资源对接,会涉及相当多的专项经营设施硬件投入、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涉及的面广、内容丰富多样、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养生地产业务运作的复杂性相对传统地产业务而言较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模式的支撑。相应地,其组织架构必须适应业务模式来设计,并由适应养生地产业务模式的经营团队来负责管理。此外,养生地产相对较大的开发规模决定了其业务的开展需要占用相当大的资金,为此,融资安排和资本运作也成为养生地产业务能够成功运作的重要基石。

因此,作者认为,养生地产业务的成功运作主要取决于业务模式、经营团队、组织架构和资本运作四大要素。

养生地产的盈利模式

养生地产物业开发后,应尽可能以养生概念直接销售,实现资金回笼和当期利润。业主可再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后续的持有经营。对于不便散售的部分,或因土地性质被动保留的部分,转售或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长期经营,以会籍销售的形式回笼资金。日常经营服务的利润来自于对客户零售提供服务带来的利润回报。通过业务纵深发展、对客户延伸服务的不断拓展,例如就医通道、养老照护等增值服务的增加,可使经营管理服务利润空间得到扩展。在金融业务利润方面,未来可以在政策放松的条件下,将出租产品的持有权益,打包做金融产品销售,实现资金回笼。

养生地产的当前利润来源主要包括开发业务利润、资产管理业务利润、会籍管理业务利润和经营管理业务利润,在未来则包含金融业务利润。各项利润的得出情况如下:开发业务利润=物业开发后整体销售及散售收入-开发支出。资产管理业务利润=向开发公司整体收购后租赁给会籍公司的收入+客户委托租赁的管理费收入+非终身会籍再次销售带来的物业升值-经营管理支出。会籍管理业务利润=会籍初次销售收入+会籍转让手续费-会员维护支出。经营管理业务利润=为会员提供日常服务的收入+连锁经营加盟费收入与管理费收入+保证金收入利息等-服务与管理支出。金融业务利润分为:会籍收入信托投资所得利润分成和产品金融化利润。产品金融化利润=基金管理费收入+理财产品初始费收入+理财产品买入卖出差价收入-基金管理支出(该项业务在目前国内政策环境下尚不可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持有物业占压了大量的资金,对于滚动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各种测算表明,商业持有项目的IRR要远低于同类开发项目的IRR。因此,对于可销售的物业,应尽可能转变为商业地和住宅地;对于本来就要持有运营的物业,则土地不变性对于降低后期运营压力更有好处,因为低廉的地价增加了利润拓展的空间。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经营管理利润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所在。开发业务利润、资产管理业务利润、会籍管理业务利润以及未来的金融业务利润是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目的。经营管理业务利润则主要由经营管理的相关公司获得,以提升其与房地产企业跟随发展的积极性和长期做好客户服务,提升品质的动力。

发展养生地产的意义

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养生地产产品和专业的投资商,商机无限而竞争仍未出现。而注入养生元素及扩大养生客群的养生地产,则属于理论的创新阶段,如果房地产企业未来能够抓住时机发展养生地产,完全有机会引领行业潮流,开创业务蓝海。

发展养生地产对房地产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利润多元化规避系统风险。养生地产业务不仅能为开发企业带来开发利润,还能够通过对养生物业的持续经营和增值服务的提供获取持续的经常性利润和物业升值回报,以规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空间逐渐缩减、利润受经济周期和政府调控影响严重的系统风险。对土地获取的帮助。对于能按主流模式开发并获得理想利润的土地,并无十分必要推行养生地产;但对于特殊土地性质、特殊地段区位的土地,则需要以养生地产的模式,“化腐朽为神奇”。当我们掌握了这一“秘笈”,我们就能以低价拿别人不敢拿的地。养生地产的独特设计、专门设施、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能够大幅提升项目价值、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充实公司的品牌内涵。扩展业务利润区。

此外,发展养生地产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有利于医疗养生产业发展;有利于降低社会医疗资源消耗;有利于提升医疗从业人员投入产出比;有利于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民众幸福指数;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分流社会投资资金,改善房地产仅仅住宅投资过热的状况。笔者认为,养生地产具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业务基因。首先,市场在高端养生消费和特色地产投资方面均有旺盛需求,前景广阔;其次,目前尚无地产公司系统开发养生地产,属于业务蓝海。房地产企业若能搭建起发展养生地产业务的平台,培育养生地产设计、开发与运营的核心能力,聚拢健康管理方面的稀缺资源,打造养生服务品牌,积极开展项目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完善运作模式,并走可复制发展的道路,将有机会成为养生地产开发的领头羊。

参考文献:

篇9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三个层面:首先,互联网渗透进入医疗行业,是互联网发展自然演进的必然阶段——互联网自90年代末期先后冲击纸媒(门户、搜索)、通讯(IM工具)、零售(电子商务)、旅游(在线旅游)、金融(互联网金融)、教育(在线教育)等等,其发展的核心脉络即从易到难依次渗透到具备低效率、多痛点、大空间、长尾特征的行业中去,而医疗行业完全符合了这样的特征,由于其涉及线下医疗资源的问题,因此渗透难度大,从而属于互联网渗透传统行业中后期的产物。

其次,中国医疗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患者只信任三甲医院)。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最后,无需赘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为互联网医疗提供爆发式增长的土壤。

1.1杀入大空间、低效率、长尾特征行业,互联网从未爽约

我们认为,互联网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新增意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连接”(呈现出去中介特征)和“智能”(智能算法应用在连接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所提供的自动化输出)。

互联网的“连接”意义成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人与人的连接成就了腾讯,人与信息的连接诞生了百度,人与商品的连接造就了阿里巴巴,人与服务的连接催生了大众点评。

而从连接产生的商业模式基础来自于对“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行业的渗透,通过提高其运行效率,带来增量价值,BAT、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等商业模式皆是如此。

1.2医疗服务行业是典型的大空间、低效率、长尾特征行业

    医疗服务行业,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第三、不论从患者、医生还是医院角度看,医疗服务行业整体痛点极多。对患者来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时期得不到解决。院内服务质量低,院外无人跟踪病情问题凸显。医生则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工作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的现状。对于医院来说,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被迫扩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总之,医疗价值链内各主体的痛点极多。

最后,医疗服务行业也是标准的具备长尾特征的行业。首先,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大量长尾人群由于医疗规模不经济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医疗服务。

1.3无需赘言,技术进步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土壤

互联网医疗首先解决的是医疗资源低效配置问题,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需求一直存在,无疑技术进步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最肥沃土壤,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效医疗成为可能。

首先是网络普及率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次,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

1.4盛宴已至,莫等菜凉再下手

我们发现,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提前布局非常重要,如果等到熟模式出现,集中度急剧上升的阶段,最佳投资机会已经丧失。

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营销”影响力、结合线下医疗资源的“地盘效应”、资源汇集的“网络效应”、融资较为容易的“新鲜感效应”。举例来说,(1)虽然目前在医患互动APP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以“好大夫”、“春雨医生”为主的企业已经占据了媒体的主要传播渠道,其他医患互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多情况下便不为人知;(2)同时,由于大量患者和医生已经在这两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沉淀内容,从而吸引更多参与者汇集到平台;(3)另外,除非出现不同于这两者的新商业模式,纯模仿者很难获得高估值的融资;(4)最后,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而医生的精力有限,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因此先发优势效应极其明显。

2、哪是骨头哪是肉——遍览商业模式,从容品尝盛宴

如果说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这个判断众人皆知,无需争论,那么这场盛宴究竟从何处下口呢?哪里是流油的肥肉,哪里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问题恐怕就不易回答。我们的观点如下:

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2.1商业模式的基础:基于就医价值链的分析框架

从宏观整体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基础是目前稀缺医疗资源低效配置,而互联网在医疗行业创造的新增价值在于三方面:(1)“连接”属性:通过高效连接,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从而产生价值。(2)“智能”属性:通过整个医疗环节产生的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数据为医生的诊断、治疗决策提供新的可靠支撑,从而创造价值。(3)在整个就医、行医的过程中改善各方体验,从而带来新增商业价值。

从微观角度看,我们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依次将整个就医相关流程拆分为9个重要环节: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慢性病管理)。我们认为这9个就医相关环节包含了消费者所有的诉求点,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可以,并且也只能从这些环节展开。这也是我们对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分析的完整全景图框架,后续研究都基于此。

2.2为谁服务?——患者、医生、医院

2.2.1为患者服务

患者是整个互联网医疗服务链的核心。我们认为基于患者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可以从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的核心刚需诉求分析。

自诊环节和自我用药环节刚需较强,基于这两个环节的商业模式可行性高。在国内主要有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具有自诊、用药、简单医患互动功能的APP。在此环节,患者的主要需求是获得可靠的信息,能便宜、便捷地获得解决方法,以及能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另外自我用药环节,消费者的诉求是能知道最合理的用药方法,以及最快,最便捷地买到药。这部分的需求比较刚性,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有病硬抗”或随意吃药的消费者行为将逐渐减少。因此基于此环节的商业模式比较可行。

导诊环节也是刚需,商业模式有扩展空间。在这个环节,病人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去什么医院,到什么科室,找什么医生。对于已经需要去医院治疗的患者来说,这部分需求非常刚性。

候诊和诊断环节,消费者主要诉求在于快捷、便利、省时。对一部分病患来说,这是刚需。我们可以观察到支付宝和金蝶医疗已经在此环节布局,能够大幅简化候诊就诊流程,省时省力,并提供电子化的病例结果输出。但这一部分的商业模式需要与医院系统对接,是否具备较强的医院资源决定了能否涉足这种商业模式。

院内康复和院外康复环节,消费者也存在刚需,而且我们认为是非常刚性的需求。在治疗环节已经完成后,病患的主要花费已经支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快速、彻底治好病,而特别在院外康复阶段,患者存在与医生互动咨询康复进展的需求,基于这一部分可以有硬件(体征监测)以及软件(医患互动)的商业模式。

2.2.2为医生服务

医生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链的必要参与者,在很多环节内如果缺乏医生的参与,则无法实现完整的商业模式。

医生的核心诉求主要体现在:(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求。

2.2.3为医院服务

医院的方向,更多从医疗信息化角度考虑,对于互联网模式不过多做讨论,也非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在这方面,支付宝和金蝶软件等都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以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有所尝试。目前仍处于比较初级阶段,值得持续跟踪。

目前面向医院的IT服务更多是传统软件公司运作模式。如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直接获取海量就医患者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向互联网思维转变的方向,也即B2B2C的模式,是传统医疗IT企业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

2.3向谁收费?——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2.3.1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2.3.2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我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2.3.3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著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向转型。

2.3.4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以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2.3.5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著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著。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FDA认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 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4、盈利模式:在收费对象方面,WellDoc的长期以来是向保险公司收费。在bluestar上市之前,WellDoc在市场上的主要产品是一款名叫DiabetesManager的糖尿病管家系统,一个具有移动功能的糖尿病管理平台,该系统的使用费用超过100美元/月。由于帮助患者控制糖尿病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购买WellDoc的产品提供给其客户使用。目前WellDoc已停止运营DiabetesManager,专注于新产品bluestar。Blue star上市后,福特、来爱德等公司宣布愿意将BlueStar纳入他们的员工处方药福利计划,以减少公司的医疗福利开支。

5、值得借鉴的经验:(1)移动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牌+垂直领域服务经验:WellDoc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且证明其方式确实对控制血糖有效,在医生和保险公司支付方都获得了认可。WellDoc的产品被纳入保险公司赔付计划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服务的有效性,以及其品牌来自于病人和患者的信任。这两点都是单纯从App做起的公司无法做到的。(2)个性化服务是关键。用户可以通过很多APP来监测血糖或其他指标,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对于用药和生活方式的建议,那么用户黏性很难产生。而即使有些APP提出了一些建议,也缺乏病人的个性化管理。怎样在用好大数据的同时,与医生建立起长期持续的合作,决定了产品到底只是一个通讯工具还是疾病管理助手。

2.4入口之争:软件方案PK硬件方案

硬件、软件、数据构成了移动医疗的闭环,行业的核心是数据,入口可以是软件方案,也可以是硬件方案。那么哪种入口更具优势?我们认为,对于创业型企业,软件入口相对于硬件具有更低的入市成本、更低的入市壁垒、更高的用户粘性,因此选择软件入口;对于传统医疗产业中企业,硬件入口相对于软件入口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因此选择硬件入口。而选择软或硬本身对于公司未来的布局影响并不重要。

2.4.1硬件方案:健康管理用户消费习惯并未形成;慢性病管理入市壁垒较高

硬件本质功能是体征数据的搜集,目前市场上硬件能够监测的数据包括运动、姿态、血压、血糖、血氧、心率、心电、体温、体重九大类。各种功能都有不同类别的产品出现。

硬件产品包括个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两类。个人健康管理类硬件并非消费者刚需,硬件销售盈利空间相对较小,另一种盈利来源就是基于数据的第三方服务,而这也是基于硬件销售上衍生的盈利模式,所以,健康管理类硬件发展的关键是抓住消费者健康管理的痛点,开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硬件产品。

硬件入口的优势:相对存在竞争壁垒(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用户体验问题,这个不一定是外包能够解决的),劣势:如果缺乏互联网营销能力,用户铺设太慢,因为多了物流环节。

2.4.2软件方案:信息系统市场成熟;平台类公司发展空间大

移动医疗软件方案包括信息化系统和个人用户平台。目前各级医院已经进行开始使用信息化系统和院内通讯改进设备来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东软医疗、卫宁软件等为医院提供信息系统的公司也获得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医院管理系统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龙头企业会通过先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未来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发展可以利用系统获得的数据来进一步开发数据服务市场空间,而基于医院获得的大数据优势会使得相关公司在数据服务领域拥有较大的优势。

个人用户平台类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首先将产品在用户中进行推广,获得用户粘性之后,对其提供的资讯以及连接服务、数据衍生的服务进行收费。软件服务分为主要功能是自用型和主要功能是连接型两类,前者指为医生以及患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指导的平台,并不需要在多方之间构成连接,这类软件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多为广告),而这类非连接型的软件平台未来的出路在于构建“社群商业”。第2类为连接医患的平台,这类软件目前还没有与数据对接的服务,主要是针对连接服务进行收费。同样可以做成社群商业模式。

2.5投资甄别四句真经: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数据决定发展空间、社群带来流量沉淀、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

在无财务指标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筛选和研判互联网医疗公司?我们结合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总结国内外互联网医疗以及纯互联网企业案例,得出“四句真经”,可作为投资参考: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数据决定发展空间、社群带来流量沉淀、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

2.5.1顺人性+刚需:盈利之基础

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这是我们强调的核心观点,缺此要素难以成功。基于这个论点,我们的一个衍生结论是:我们不看好目前绝大多数的智能手环等穿戴式设备。我们通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包括迟迟未出的传言中的iWatch)、Googleglass等进行论证。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智能手环为例,一般来说智能手环的最主要功能是计步,以及所谓的“睡眠监测”,此外还有闹钟、手机反向查找、计算食物卡路里等功能。我们认为这些功能几乎没有刚需:(1)计算步数、走路距离等手环主要功能是可有可无的,非刚需(这个可以自己做思想实验:如果没佩戴,会不会觉得浑身不爽,很不方便?(手机就是这样),如果丢了,会不会痛心疾首,感觉损失惨重(手机里的通讯录和信息就有这样特征),如果丢了是否会愿意再次购买?(手机是一定的))。基本上这样思考完就可以切身感觉到手环的非刚需。

其次,手环本身还有诸多“逆人性”因素:所谓计算食物卡路里,需要人工手动输入,这种非刚需却要付出的“劳累”是逆人性的。另外,手环还需要经常充电(通常一次充电可以使用几天),但由于其非刚需(和手机不同),因此频繁充电也是逆人性的。

同时,从替代性角度看,手机APP等也具有同样功能(但会比较耗电),手环的这部分功能难以构成购买需求。

所以,智能手环唯一需求点可能在于酷炫时尚潮流的外形,满足新潮感和炫耀感,因此手环的工业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连这个要素都丧失了,那么一般的手环的结局几乎注定是失败。

另外,我们简单分析一下iWatch迟迟未出,以及Googleglass难以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核心在于:缺少刚需杀手级应用。

市场曾传闻iWatch最早在2013年就会,但到2014年3季度仍然没有推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细致分析:我么初步判断iWatch可能具备如下特征:健康监测功能、类iPhone体验的各种功能、炫酷外观、电力续航仍是难题(1-2天)。如果仅仅如此,那么iWatch极大可能会面临失败(当然其社群熟悉是我们后面会探讨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撑苹果的重要原因)。

首先看健康监测功能:从技术角度看,目前能够集成在手表上的与健康医疗相关监测功能有:脉搏(心率)、血氧、计步、睡眠翻身、体温、湿度。这些体征指标几乎无法带来医学价值。而连续血压监测技术、传统血压监测技术都难以在手表上集成;血糖也是同样情况,目前指尖采血仍是最可靠最主流方式,连续植入式测量的技术有德康医疗(但是不会有人为了戴手表测血糖要忍受体内植入芯片),另外Google并不成熟的隐形眼镜也是备选项,但尚未得到显著进展。其实技术角度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健康数据监测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所在。(同样的思维实验法,如果缺少了这个,你的生活会不会极为不便?)缺乏刚需杀手级应用,我们认为这是iWatch迟迟无法推出的原因之一。

此外,类Iphone体验却又不能单独使用,那么手表也显得鸡肋,同样非刚需。续航时间短,非刚需又需要频繁充电,是逆人性。

Googleglass其实面临同样的情况,同时Googleglass还给人带来隐私被窥探的恐惧,这也是逆人性的因素。

所以,逆人性、非刚需是互联网医疗产品的失败之源,而顺人性+刚需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盈利的基础,我们在前述案例Zeo的分析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启示。

2.5.2数据?数据!

数据决定发展空间。是否具备有效的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能力,是区别传统医疗模式和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重要因素,也是观察一个互联网医疗企业是否具备广阔发展空间的重要指标。

传统医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主要来自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存在封闭不开放、利用效率低等诸多弊端。同时,传统医疗数据积累更多发生在医院内部,而医院之外的患者身体相关数据、反馈和评价数据、新的病情数据都无法持续跟踪,互联网医疗的介入将极大改善现状,使得医疗数据具备连续性、跨区域性、非结构性的特征,大大丰富了数据的维度和广度。

数据的积累和搜集首先带来了衍生的商业模式:缺乏数据搜集的医疗企业与患者的关系更多呈现出一次性的特征,传统收费模式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从而,也就会缺乏持续性、个性化的衍生商业模式,例如:(1)患者服药前后的健康体征数据的大量积累有助于新药的开发、对服药者的持续跟踪可以预判新药的市场规模;(2)大量的病例数据经过智能算法的有效加工,能够通过匹配同类型病人情况,在临床上为医生提供用药和治疗决策支持;(3)再比如对于患者在院内就诊和用药数据的持续跟踪,可以发现医生的过度治疗(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患者负担加大)、患者骗保、欺诈(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等情况,从而大幅节约医疗资源的低效使用,从而产生新的商业价值;(4)此外,患者在社群中的UGC内容、评价内容等可以产生新的有价值信息,增强医患之间信息透明度,并且降低医生个人品牌对于医院的依赖度,从而可能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5)患者个体的多维度个性化数据还能够加速智慧医疗、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针对用户更有个性化地进行治疗和用药推荐,这一方面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更增加了药品和医疗服务精准化营销的新商业模式。除了上述简单列举,互联网医疗环境中还会产生许多富矿数据。

其次,竞争壁垒方面,数据的沉淀将增加客户粘性,从而形成较强的竞争壁垒。个体健康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旦在一个平台上积累较长时间数据之后,转移平台的成本较大,从而产生消费者粘性。其次,拥有更多数据带来的个性化体验也是缺乏数据的新平台所难以达到的。患者追求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需求,以及更好的个性化体验是数据积累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的核心竞争壁垒。

2.5.3社群的力量,超乎你想象!

社群带来流量沉淀,强社群关系是富矿盈利池。社群商业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互联网低成本的“连接”,使得原本具有同样特征,却长尾分散的人可以聚合在一起,从而爆发出惊人的商业潜力。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必须建立起关系紧密的社群,唯有这样才能将流量有效沉淀,成为竞争壁垒和持续盈利挖掘的富矿池。社群商业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很多衍生模式仍处于摸索迭代阶段,但小米和《罗辑思维》的案例已经足以产生说服力。重视社群商业模式,才有可能避免进入“看不起,看不懂,学不会”的陷阱。

而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对社群商业的挖掘则更加重要。医院、医生、患者之间存在着巨大信息不对称性,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较低。而社群模式使得同类角色产生聚集,例如对于患者来说,可以找到和自己病情类似的病友,或者已经成功治愈者,获得经验分享。同时,还会交流用药经验,挑选医院、科室、医生的经验(类似于大众点评模式),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产生极强粘性(生病是人最难以避免的事情),而后期慢性病的持续治疗和自我护理,也是社群商业的一个重要粘性来源。

医疗领域的社群是富金矿,病患的支付意愿较高。在完成社群商业粘性之后,变现的方法相对较多,垂直领域的电商(比如衍生出的药品、家用医疗器械的推荐等等)等都是很好的变现方式。社群商业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的是极其有效、极具粘性、支付意愿较强的富矿群体,同时也为病患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海外的案例:PatientsLikeMe1、公司简介PatientsLikeMe是一家病友社区平台。在这里,用户可以相互分享病历,寻找与自己症状相似的病友,从而提高医疗效果。2011年,大约有7万名病人在这里分享了病历。

2、公司创建起因:本·海伍德(BenHeywood)和杰米·海伍德(JamieHeywood)兄弟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当他们二人得知他们的另一位兄弟史蒂芬(Stephen)患上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也叫“卢格里格病”(LouGehrig'sdisease)]时,他们为无法从网上找到权威的信息和支持而感到大失所望。2004年,他们成立了PatientsLikeMe,访客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交流个人经历、医疗史,并且回答网上的提问。如今这个网站有20万用户,讨论的话题涉及1,800种疾病。

3、盈利模式:这家公司通过向默沙东(Merck)和诺华(Novartis)等制药公司,以及高校等其他研究机构出售用户数据来获利。可以在PatientsLikeMe网站上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的不只是病人。尽管有各种保护隐私的法律保护病人的数据,但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PatientsLikeMe还是能够打包、它的网络信息。公司对待这个问题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公司明确地告诉会员,会如何使用他们的数据,数据交给了谁,出于什么目的,从而解决了大部分公司面临的处理隐私困境。而且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好处: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做更有益的事,生产效果更好的靶向药物以及疗效更好的设备。

2.5.4谈壁垒,不谈技术,必谈线下资源整合!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壁垒不在技术,而在于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

众所周知,手机APP的开发在基本技术方面并没有很强的壁垒,当然,如何做出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所谓壁垒,但这块无需做过多讨论。而硬件方面,我们认为由于环境和时代局限性,国内的企业很难投入巨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硬件技术研发方向,而且过往的经验也告诉国内企业,在医疗硬件方面,跟随战略不失为一个稳健的策略。因此,我们看到在国外,血糖的微创、无创连续测量领域,有德康医疗、google等耗费巨资的努力;心电方面,有Cardionet做出了典范;睡眠监测方面,Zeo以严谨的态度面对数据监测,在技术方面投入极大……反观国内企业,在智能硬件领域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鲜有。

一方面是时代、环境、战略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确实缺乏实际的案例,因此我们在探讨移动医疗的壁垒方面,不谈技术。

而国内企业更多可以在商业模式上获得成功。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整合线下医疗资源的能力是真正的壁垒。虽然互联网医疗表面的核心竞争力是“得病患者得天下”,但实际上真实的逻辑却还包含“得医生者得患者”,进一步,在中国尚未全面推广医生多点执业的情况下,又有“得医院者得医生”。因此最终要完成互联网医疗的大布局,必须在医院资源方面获取优势。此外,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而医生的精力有限,医院也以简为重,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因此先发优势效应极其明显。

整合线下医疗资源除了介入医院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对整个医疗服务链条的整合,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上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对患者来说,从平常的健康保健知识、监测、社群,到自诊阶段、自我用药(买药)的就医前环节,再到导诊环节的挑选医院、科室、医生;进而到医院内的挂号、候诊、取单、支付、康复环节的便捷体验;以及院外康复环节持续的医患沟通等,要与医生的诉求、医院的诉求、保险公司的诉求以及药企的诉求充分结合,充分利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流量”(包括病人流、医生流和数据流),产生价值。率先在区域打通行业价值链的企业将产生极强的先发优势和壁垒,我们都知道,一个手机上不需要第二个功能相似的APP。

3、如何合理估值?——“去伪”容易“存真”难

互联网医疗在中国普遍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最初级阶段,依赖盈利能力的PE、PS估值方法局限突出,难以适用。我们认为目前阶段用估值思想“去伪”较易(上限思路),“存真”较难(不确定性极大难以给出潜在价值),因此估值思路可以帮助投资者剔除陷阱。而在选股方面,我们认为还应该认真从“四句真经”中分析公司现有布局情况,并结合企业治理、团队执行力、是否具备“互联网运作思维”等角度综合研判。

3.1行业普遍小荷才露尖尖角

遍历国内上市公司,我们发现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布局仍处于最初级阶段:虽然各家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已经在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了相关布局,但基本上互联网医疗业务占比极小。我们发现,国内的医疗企业主要有几类参与互联网医疗业务的方式:(1)依靠原来的硬件优势开发新型移动产品的,如九安医疗、宝莱特、三诺生物、理邦仪器、邦讯技术(收购凌拓科技);(2)也有利用原来的渠道优势和用户黏性,扩展移动端业务的,如爱康国宾、九州通、易联众、东软医疗;(3)还有利用自身信息化或硬件优势,升级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如卫宁软件、乐普医疗等。

我们认为,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并购潮(参考国外EPOC的例子),目前一级市场的火爆提供了大量优质标的,而收购进入上市公司体内进而完整服务闭环也是存在海外的案例。因此对于一级市场的关注非常重要。

3.2上限估值思路能够规避投资陷阱

我们认为目前阶段用估值思想“去伪”较易(上限思路),“存真”较难(不确定性极大难以给出潜在价值),因此上限估值思路可以帮助投资者剔除陷阱(剔除明显高估的标的)。

此前由于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主要盈利模式和潜在收入空间的概念较为模糊,导致无法有效给予一些暂无盈利业绩的公司合理的估值水平。而我们在下面的分析中,就分别测算了各种互联网医疗收费模式的潜在收入空间以及其敏感性分析测算表,同时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结合“四句真经”的半定量标准,判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企业盈利空间的量化判断。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剔除一些明显高估的标的,避免投资陷阱,同时能够对投资标的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4、投资建议:主题看海外映射、价值看“四句真经”

4.1当前阶段,主题为主:主策略寻找海外映射股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几乎没有公司真正能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实现业绩贡献,这也是互联网行业的普遍规律。但,正如我们在报告第一章所述,提前布局还是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阶段可以结合市场节奏,参与有价值引导的主题投资机会,我们特别寻找了海外映射对标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的主体性投资机会带来启示:(1)率先打通医疗服务价值链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股价有望爆发式上涨(Cardionet在宣布与保险公司合作后股价暴涨400%);(2)只要行业有足够发展的空间,小收入、大市值的情况是完全可以存在的(Castlight只有1300万美元收入,却有15亿美元市值)。

4.4.1 Cardionet启示录: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是股价重大催化剂

我们发现,Cardionet在2013年6月10日签订与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的3年协议,为超过7000万医保客户提品后,股价出现飙升,最高涨幅超过400%。

我们认为,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运作模式和Cardionet最相似的是九安医疗。不同点在于Cardionet提供的是移动心脏监测穿戴式设备(在美国心脏病人群在百万左右),而九安医疗提供的是移动互联电子血压计、血糖仪以及其他系列体征数据监测设备。我国高血压及糖尿病人都在亿级数量级,空间远大于Cardionet,但未来的发展模式很可能走出相似的道路。

1、Cardionet公司简介:Cardionet是一家移动心脏监测设备和心脏监测服务提供商,创建于1999年,200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2、主要产品服务:Cardionet的主要产品是MCOT(Mobile Cardiac Outpatient Telemetry),该产品是一种可监测使用者心脏活动的穿戴设备,包括一台连接三片芯片的可穿戴传感器和一台监测器,该产品能够记录30天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后台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并且将报告发送给医生。

3、盈利模式:Cardinet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与保险公司合作,由于MCOT系统通过维护用户的生命健康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长期开支,所以保险公司愿意为自己的客户购买Cardionet的心脏监测服务。2013年6月10号CardioNet宣布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与其签订了三年的协议,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将为其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购买大批产品。同时,cardionet也将掌握的监测数据提供给药企、医疗器械公司等机构的研发部门来获得收入。2012年,cardionet收入1.1亿美元,其中9360万来自患者服务,大部分由Medicare(美国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医保)及商业保险公司支付,830万来自研发服务。

4、经验教训和结论:目前Cardionet(BEAT)的市值仅为1.82亿美金,我们认为可能主要由于产品线过于单一造成,公司仅能提供商业保险企业所需的一小部分数据监测功能,而对于健康监测非常重要的其他体征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测。全系列的体征数据监测可能带来的数据价值是几何倍数增长的,因为单一数据与全维度数据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定价决策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

4.4.2 Castlight启示录:小收入,大市值是可能存在的

还未实现盈利的CastlightHealth以1300万美元的年收入获得15亿美元的市值。收入和市值的比例关系并不一定受到限制。我们认为国内最有希望对标Castlight的公司是海虹控股,同时我们也看好卫宁软件的发展潜力。

1、公司简介:CastlightHealth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主要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交易平台,针对医疗保健市场提供价格透明和价格比较工具并开展B2B服务,以允许自我投保企业(self-insuredbusinesses)为员工提供工具,对医疗健康服务成本和质量进行比较,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医疗服务的价格和某些供应商的质量。

2、发展历程和现状:Castlight公司成立于2008年,2014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约15亿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Castlight的核心服务是向用户提供简单透明的医疗健康服务信息。由于美国市场上保险、就医等医疗健康服务种类多、价差大且服务价格不透明,用户难以选择出性价比高的产品,从而有相当部分的支出浪费在虚高的价格和低效的服务上。Castlight建立起包括超过10亿条健康保险交易数据的云端数据库,将它们与公司福利制度信息、医院临床指引、软件用户所产生的行为数据结合,通过云计算来制定满足企业及其雇员需求的最优性价比医疗健康方案,并提供比价导购服务,从而极大简化了医疗健康方案的选择过程并避免不必要的费用。

4、盈利模式:由于在美国,雇员医疗健康支出的75%以上由雇主承担,castlight的服务能够为雇主创造价值,所以其采取了向企业收费的方式。Castlight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软件销售和专业服务(帮助用户的雇员采纳castlight提供方案的沟通服务),2013年软件销售占总收入的90%。软件购买费用根据客户公司健康福利覆盖的人数决定,签约期通常为3年。2012和2013年castlight平均签约期为30个月,截至2013年底,castlight手握价值1.1亿美元的未付款协议,已付款但未确认的递延收入为1150万美元。

过去的两年中,castlight共签下95家企业客户,其中24家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12年底,castlight有47家签约客户,其中15家执行了castlight提供的医疗健康方案,到2013年底,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06家和48家。Castlight2011到2013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90万美元,420万美元和1300万美元,复合增长率262%。预计2014年美国医疗健康总支出将达到3.1万亿美元,其中有6200亿美元将由雇主支付。Castlight预计公司未来的市场空间超过50亿美元。

5、值得借鉴经验:还未实现盈利的Castlighthealth以1300万美元的年收入获得15亿美元的市值,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castlight准确把握了市场的痛点,提供的服务为企业创造出实在的经济价值。(2)现有业务市场空间巨大,castlight作为先入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目前正处于前期扩张阶段,业务增长速度极快,手握大量合同。(3)未来的平台战略想象空间大。需要注意的是,该行业壁垒不高,预期会有大量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进入,行业竞争逐渐激烈。

篇10

在刘明看来,目前国内的开发商、保险公司一哄而上地涌入养老地产领域,导致这个行业已经出现泡沫,但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想好该如何赚钱。“养老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必须有好的思路、资源、团队,如果还是用开发房地产的思维去做养老产业,做烂掉是迟早的事情。”刘明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招保万金在内的几乎所有大牌房企都已经涉足养老地产。7月21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宣布其国内首个养老社区将于今年10月在上海周浦开建,主打高端养老市场;7月22日,光明集团旗下的农工商房产宣布,将联合长江总公司在上海崇明岛开发养老地产,并以本地化、大众化为定位。

“目前正值政策红利窗口期,毕竟属于房地产行业可以参与分享的国家鼓励性政策机会并不多,养老地产如果不能把握近5年的机会,等到市场供给泡沫形成,便基本没有机会了。”上海领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毅表示,“通过养老概念拿地可能容易,但盈利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丰厚。”

资本疯狂涌入

在国内的主题地产大潮中,当前最热的一个领域非养老地产莫属。

刘明说:“养老地产行业正在经历‘全国热’,首先,地方政府可以将此作为政绩,自然鼓励各种主体的投资;其次,传统住宅开发遇到瓶颈,地产公司正在积极转型进入养老领域,此外,保险资金不能进入住宅开发领域,但可以进入养老地产。”

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颁布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在养老服务设施的土地规模、用地性质、建筑面积等方面都提出了细化意见,这是对此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和实施。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策略顾问部执行董事王广强认为,指导意见的表明政府看到了养老地产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希望发动私营机构和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解决养老问题,鼓励营利性机构投身养老产业。

目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均对养老问题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未来这一数字还将不断地攀升。

光明集团副总裁庄国蔚表示,2013年底,上海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已经突破300万,老龄化比例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老有所养”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民生课题。

“有需求就有市场。正是因为这样不健全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各路资本带来了新的机会。”邹毅称。

据庄国蔚介绍,光明集团旗下的农工商房产、长江总公司将共同出资形成项目公司,利用长江总公司旗下的土地资源推进崇明养生庄园项目,第一期投资约20亿元,其中700亩用于地产建设开发,1300亩用于休闲、旅游和生态建设。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手笔更大。该集团预计在3~5年间完成6~10个养老社区项目。以每个项目20亿~30亿元的规模来测算,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未来5年内在养老社区的投入约为120亿~30047,元。

去年12月,保利地产在北京正式对外公布公司长期养老战略规划,保利计划用3~5年的时间使养老产业的运营率进入稳健经营阶段,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同时规划用8~10年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的盈利水平,打通金融通道,通过REITs上市。

盈利模式待解

有人正埋头涌入,有人还在门口徘徊,而有人已经铩羽而归。

今年4月,北京城建集团将其持有的北京长青国际老年公寓有限公司80%股权及6.2亿元债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公开资料显示,这个项目已经连续多年亏损,其中,2012年的净利润亏损5042万元,2013年亏损4926万元。

显然,北京城建集团已经等不到项目盈利的时候。事实上,一个运营良好的养老地产项目要实现盈利,一般要10年以上,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就赚钱,那就只是打着“养老”的旗号圈地卖房而已。

据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预计上海周浦项目总投资回报率大概在5%~6%之间,只有入住率达到较高的比例,项目才有盈利空间。按照目前测算,上述养老社区约在15年后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位于上海浦东康桥地区的亲和源老年公寓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高档会员制养老社区,也是内地第一批起步的高档养老企业,经过9年实践,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商业模式,2013年以来,亲和源首次实.现盈利。

据悉,亲和源以会员卡方式入住、消费。卡种分A、B两种。A卡为永久卡,可继承可转让,购买会员卡的费用是98万元,以后再根据实际入住的房型大小缴纳2 98万元至7_38万元不等的年费。B卡为终身卡,购买者终身使用,但不能转让继承,15年内可退,根据实际入住的房型大小不同,会员卡的费用自45万元至88万元不等,入住之后每年另缴纳年费数为3.8万元。

与上述两家企业主打的高端养老不同,光明集团希望打造的是大众化的养老项目。按照庄国蔚的说法,光明集团将利用内部资源整合的优势,去打造一个可以持续盈利的项目。

对于养老地产来说,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如何获得土地,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刘明说,他们曾经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得了上海市中心的一块医疗用地,公司打算在此打造一个高端养老社区。“其实,土地的获得现在还存在瓶颈,我们不可能在医疗用地上盖房子然后销售,将来可能采取出租的方式,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刘明说。

光明集团在土地获得方面可谓占尽优势。光明集团旗下的长江总公司在上海崇明岛拥有约230平方公里土地,在与兄弟公司农工商房产的合作中,长江总公司很自然成为了土地的提供方。

光明集团方面透露,公司的养老地产项目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土地调整等方面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帮助协调处理。

根据同策咨询的研究,目前传统地产商投资养老地产的资金退出策略主要有散售、整体出售、使用权变现三种方式;保险资金为代表的大型沉淀资本主要通过将保险养老板块业务与养老产品相结合,出售大额保单回收现金流进行退出。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可持续、可复制的成功运营模式。”王广强表示,“针对高收入老年人的养老项目因其盈利水平高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我们相信,这类高端养老项目的成功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呈现。但该类项目只能满足3%~5%的比较富裕的老年人群的需求,而剩余的95%~97%的大众消费市场才是挑战所在。”

一哄而上之后

“不出5年,在国内养老地产领域,一定会出来很多烂尾项目。”刘明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一哄而上的投资主体不具备专业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是这些产品卖的人群不对。很多人现在买一些养老地产项目是为了投资,但养老地产的核心是入住率,如果一个产品推出3年,入住率可以达到75%~80%,那么说明这个项目很成功,但是国内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邹毅认为,相比前两年的商业地产大潮,养老地产作为当前最热的一股风潮,泡沫起来的速度会更快,能够享受趋势性市场红利的时间更为短暂。“商业地产是针对全年龄阶层的产品供给,而养老地产只锁定在60岁以上人群。其次,中国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观念是新型养老项目最大的冲击。社会观念不转换,养老地产整体机会不大。”

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也认为,目前中国的养老地产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他表示,在短期内政策刺激之下,大量房地产开发商对养老地产跃跃欲试,并以养老地产为名进行圈地。这样导致短期内养老床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实际上这些养老床位基本上没有办法投入运营,仍然处于房地产开发范畴之内,而不是养老地产运营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