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增值保值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增值保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管理增值保值

篇1

关键词:交通 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国有企业所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规模也不断膨胀。如何加强交通国有资产管理,防止交通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交通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确保交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1、交通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交通国有资产包括两块主要内容,一是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二是交通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交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包括日常的资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除日常必须的办公设施和设备管理以外,还包括闲置的办公用房管理,这些主要通过交通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统一对外公开招租,收入纳入财政预算。日常维护由资产公司统一操作,经费由资产公司承担。截止2012年12月31日,我局共对161处资产对外进行了公开招租,年租金收入620万元,全部缴入财政专户。

交通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各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重大投资、重大固定资产购置和报废处置以及企业闲置资产和设备的盘活等内容。目前我局共有国有或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各类企业20个,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性公司,主要包括交通资产管理公司;第二类是为交通建设服务的企业,主要包括交通建设集团,路通监理公司、路通设计院、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公路和航道养护公司;第三类是交通运输服务企业,主要包括公路客运公司,通联出租公司,交通职校驾校,宏达汽车性能检测中心等。截止2012年末,交通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0.7亿元,负债总额7.2亿元,净资产3.5亿元。

多年来,我局在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中紧紧围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主线,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在交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目前,交通国有资产效用明显,各资产经营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

1.1、服务功能发挥明显

我局下属的20家企业,共有职工3000多名,2011和2012年合计对上贡献近8千万元,其中上缴流转税4千多万元,企业所得税3千多万元。这些企业分别承担着全市公路、航道施工和养护、旅客运输、车辆技术服务、交通技术人才培养等相关职能,所有企业基本上都是为大交通建设和发展所配套服务的,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各项服务职能的发挥。我市交通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这些企业作用的发挥。

1.2、盈利能力普遍较强

2012年20家企业经营收入达8亿元,净利润4千多万元。除公路宾馆等少数企业经营亏损外,绝大部份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良好,自主发展能力较强。如公路客运有限公司主动适应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拓新的客运线路,优化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健全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全年实现盈利近2千万元。又如交通驾校,通过狠抓内部管理,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全年盈利达700多万元。

1.3、资产管理规范有效

近年来,交通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2012年末与2006年末相比,净资产增加了52120万元,年平均增长25%。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制订和完善了5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资产流失或不按规定出租和处置事件。

2、交通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局始终把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全系统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在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日常管理、监督考核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了一条适合交通实际的资产管理新路子。

2.1、不断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多年来,我局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切实加强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宜兴市交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宜兴市交通系统采购管理规定》、《宜兴市交通系统国有资产出租暂行办法》、《宜兴市交通国有资产出租操作办法》和《企业经营管理责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基本构建起了健全的国有资产投资、处置、监管、考核规范,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

2.2、不断强化资产管理责任

我局从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出发,努力构建管理体系,明晰主体责任。一是理顺了投资主体。以宜兴市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交通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主体,全系统所有经营性资产全部划归其所有,改变了以往投资主体散而多的局面,由交通资产管理公司全面承担投资主体责任,履行投资主体监管职责。截止2012年底,交通资产公司投资企业20家,总投资额21.9亿元。二是理清了资产管理责任。初步构建起了由局资产管理委员会、交通资产管理公司、各经营主体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为加强资产管理,局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局属单位重大设备购置和经营性资产的购置、招租和处置的审核审批和实施过程的监督。资产公司具体组织实施重大设施设备的采购、招租和处置。各单位具体负责管理、使用和维护各种设施设备,并做好各类资产类收入的处置工作。三是强化主体管理责任。由市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交通整个资产管理进行监督,局资产管理委员会对资产公司的资产管理实施监督,局财务审计和监察相关责任科室,牵头对各单位相关资产管理每年进行检查和考核,局专门制定了经营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

2.3、不断规范资产运作流程

一是规范采购行为。我局专门制定了《宜兴市交通系统采购管理规定》。对50万元以下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根据“依法采购、公开公正、竞争择优、规范有序、廉洁高效”的原则统一组织实施公开招标,今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公开采购招标10起,节约资金25万元。二是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效用角度出发,对非主流资产和部分闲置资产实施公开招租和经营权竞拍。今年以来共组织公开招租26起,组织竞拍1次,全系统对外招租闲置用房计56041.47。候车亭广告位对外招租共85只,其中城区候车亭51只,农村候车亭(宜金线、川善线)34只。取得租金收入130万元,使每一份资产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3、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下阶段工作打算

交通国有资产管理是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下阶段,我局将立足长效管理,从健全资产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出发,着重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3.1、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全面构建资产管理规范

一是全面落实《宜兴市交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宜兴市交通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宜兴市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见》,强化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宜兴市交通运输局采购管理规定》和《宜兴市交通系统国有资产出租管理暂行办法》,细化具体的操作办法;三是健全管理规定,要拟定“交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办法”、“交通国有资产处置办法”。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交通国有资产的管理行为。

3.2、努力构建国有资产监管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投资审核机制。明确投资企业、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局资产管理委员会在资产投资中的责任,建立资产投资审批审核流程;二是建立国有资产财务监督审计机制。建立财务报表报送制度和定期审计制度。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国有企业每年组织一次财务审计;三是建立资产审核制度。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对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一次盘点,对资产使用、出租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检查;四是建立经营性资产出租、合作报备制度。涉及经营性资产出租或对外合作的,由相关企业向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报备出租合约或合作协议,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合约或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督查审核;五是建立资产经营业绩绩效考核。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和折旧与总资产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纳入企业的年度考核,由交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考核。

篇2

关键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

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有资产中的保值增值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管理,能够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还能够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保值增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面对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在做相应的调整和探索,因此,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深水阶段,各项工作也正在探索中进行,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由于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存在的决策问题以及改革的整体性意识缺失,使得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中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甚至是将国有资产进行无偿分配,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和国有资产的浪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发展不管是私有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企业发展的模式和管理方式。因此,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国有企业也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在财政管理方面加强对其中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会计管理,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利用,才能发挥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产的真正作用,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二、当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重视不足

国有资产一般集中在国有企业,而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由国家来进行保障,因此,国有企业中不管是从企业中起决策作用的领导层还是基层员工,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充分利用的意识不足。由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重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容易被浪费,甚至出现国有企业中钻国有资产的空子,利用手中职权或者是职位便利,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甚至利用国有资产做出损害国有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事情,阻碍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发展和应有的作用发挥。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的会计监督不重视,就容易给国有资产的利用和管理带来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漏洞,使得对国有资产心有所图的人有机可乘,从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困难。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工作机制不完善

会计监督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就需要有专业和科学的会计人员甚至是会计团队来对这项工作进行完善。然而,当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是单位中的会计管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不少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职责混乱,有的既承担会计的工作,也要做出纳的工作,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造成了困难。会计和出纳这两个工作职能的混乱会给从事财务的工作人员造成的职位便利,为国有资产的保护带来管理漏洞。

(三)国有资产中的会计监督行为不规范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规范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当前在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对于会计的工作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合理的会计监督机制,在会计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会计管理中,有不少的人为参与和对会计工作的干涉,特别是国有企业中的资产管理,企业的领导层的分工职责不明确,对于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本应几个部门和领导同时参与的活动和决定,往往在监督中就会产生一个或者某几个领导和部门的决定,造成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影响了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不合理性。

(四)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需要有专业的财务人员作这项工作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而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设置和利用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不少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中的会计人员往往采用的是较为陈旧的会计管理方式,以企业的账簿为主要形式,以企业的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础,这种会计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够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情况全面合理的体现出来,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未来发展方向和决策指导上都不能发挥出会计监督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在保值增值管理方面的困难,带来一些问题。

三、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对策

(一)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重视

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国有企业中的领导和基层员工应该树立起对国有资产进行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进行有意识地重视和偏向,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应该在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有意识地决策偏向,提高员工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的会计监督的认识,特别是对企业中的财务部门,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加强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的会计监督的重视,从而提高会计监督的工作效率。

(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工作机制

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工作机制,就要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职责的厘清和分工入手。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势和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因此,在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工作机制中,应该将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的各项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各项工作职责明确到个人,使得各个部门和各个财务人员之间的权责明确,且任务分工合理,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做好工作机制保障。同时,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中的财务部门和财务工作者,在职责和工作范围上也应该建立互相牵制而又不互相干涉的良好工作机制,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定较为详细的会计监督工作细则,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规范国有资产中的会计监督行为

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对国有资产中的会计监督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会计监督行为的规范,发挥会计工作和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作用。规范国有资产中的会计监督行为,应该要调整和完善国有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流程,将其逐渐公开和透明化,接受更多地监督和管理,将国有资产中的会计人员管理进行专人专岗化处理,对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专门设立专人管理,建立账簿,定期进行核查。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发挥不到位的会计岗位和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对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督职能高效的岗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会计工作,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中,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选派工作成绩突出的会计专业人员去进修,为会计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和宣传培训活动,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作者:郑芳芳 单位:辽宁闹德海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杨红英.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应对措施[J].当代经济,2014(18).

篇3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时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规定在论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总体思路上勾画出了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这一体制从五个方面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架构:一是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及其地位,即分别确立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二是确定了不同层次出资人的出资范围;三是要求中央与省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四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要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五是要继续探索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这一架构从根本上将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职能相分离,即政府只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的经营与保值增值职责则由有关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承担。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的体制和方式则要求作进一步探索。按照这一精神,有关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将国有资产经营与使用职能相分离或区别的思路,即将现行国有企业的实业经营职能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加以分离,将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出来交由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承担,而将前者即实业经营职能继续留给原企业。这一设想与前几年有关学者和国有资产法起草思路相一致。根据上述思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制即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一资产经营公司一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机构共同构成。

二、对新体制构架中各类机构性质与地位的理解

在上述体制架构中,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政府部门,它是政府中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在过去的体制下,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主体,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是国有资产某一方面的代表,其职责是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些部门都负有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新体制下,由于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管理机器,应服务与监管全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设立统一的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机构,原各政府部门不再管理经营国有资产,对整个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不再承担责任。此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将集中于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设立的新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这种思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总体职能是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具体职责应包括统一制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确定国有资产经营方针,代表国资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发生关系,分级持有国有资产,并作为出资人代表,根据资产管理需要设立或选择利用社会经营机构负责经营国有资产,代表出资人与资产经营机构发生关系并监督考核其经营活动。

在新体制架构中,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是依法设立或根据合同授权负责国有资产经营的经营机构,是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保值增值的企业组织,它们的职责是以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使其保值增值。例如,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处拿到100亿元资本,这种资本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资产或者股权。资产经营机构利用上述资产去进行投资,并要对其效果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它就成为实实在在的经营机构,一个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尽管它经营的是国有资产,由于实行企业经营,推行市场竞争,要核算投入产出比,并获取盈利,故不再具有政府的地位,不能享有政府部门的相关权利。在与其他国有企业的关系中,他们是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这种代表身份是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时一并受取的。这样的机构包括目前的控股公司、有关专业部门改制形成的管理公司、以及专门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家投资公司等。

在新体制架构中的第三类机构是一般国有资产使用或受资企业。这类企业在新的体制架构中属于普通经营企业,他们根据合同使用国有资产或者接受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投资,利用这种资产或投资进行生产经营营利活动,以其实现利润回报投资者,企业经营效益好,可以向投资者返还较多的收益,效益不好可能使使用的资产或投资生产亏损。从目前来看,这类企业还带有一定的国有性质,随着新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他们应完全走向市场。他们与国家之间的直接关系应逐步彻底割裂,完全根据市场要求进行经营和盈利活动。

三、不同国资机构之间的关系

按照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架构,三种机构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是政府与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国有资产授权与被授权关系。由于国资委是从总量上管理和持有国有资产,他们不宜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责应通过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营机构,故要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实际经营。他们从国资委将经营资产受托下来,进行经营并要对其保值增值承担责任。为了强化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责任,对于他们的授权经营要赋予明确的责任,并实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例如在正常经营环境下,对其承担经营的资产每增长一定比例给予何种奖励,造成一定损失给予何种处分,都应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国资委还应依据授权合同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第二,资产经营公司和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应是投资和被投资或者国有资产使用权的出让和受让人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①资本经营关系,资产经营公司根据保值增值要求向生产经营企业投资,获取企业股权,依据股权参与管理,行使权利,包括对企业经营方针提出意见,参与企业负责人的决定,参与企业收益分红等,当企业快速扩张或经营不善时,及时进行追加投资或将其持有的股权部分或全部卖出。在此关系中,资产经营机构对国家投资拥有股份的企业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它只是以股权的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清泰同志提出的意见,他们只能依照《公司法》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利,不能既是“老板”,又当“婆婆”。即便是大股东,也没有超越《公司法》干预企业的权利。②对于尚未改制的企业,是国资使用权出让与受让关系。资产经营机构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将资产交给企业使用,履行出资人相关权利义务,包括选拔企业经营者并对企业及经营者的经营资产效益进行考核和奖惩,同时积极推行这类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渐将其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而使两者关系向第一种关系转化。③对于国有独资公司,应是一种特殊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对于这类机构要通过适当方式将其国资经营职能和实业经营职能相分离,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责权不一致问题。

四、新体制运行的前提条件

篇4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资产作为高等院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资金来源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教育部门财政拨款的形式,转变成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加上高校自身产业这种综合性的筹资模式,再加上近年来的扩招的不断深入,高校资产增长规模迅速,但是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一项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当前膨胀的资产规模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存在资产账目不清,管理混乱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研究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完善管理建议,对于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的。

一、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塔尖,大部分工作都放在了教学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虽然高校也建立了财务部门,但是由于高校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并不够,认为这是简单的教务工作,对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些高校的财务部门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资金归集和日常现金流的管理,对于高校资产的管理往往没有意识,造成高校资产账目不清,最终引起资产流失或者重复购买,给高校带来巨大损失。

2.高校资产管理方法落后

由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所以很难使用一些先进的方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在资产管理制度上没有采用资产的责任管理制度,往往一个固定资产有多个部门管理,其结果是谁也没有管好,相互推脱。最终造成有帐无物以及有物无账和账物不符的问题。没有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资产报废以及调拨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资产使用部门和监督部门不能够实现分离,从而造成高校资产流失严重,有些高校退休人员或者调动工作的人员出现物随人走的现象,进而引起高校资产的流失。

3.高校资产转移过程中不能够实现增值

在高校资产组成部分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经营资产,这些非经营资产在转移到经营性资产后,往往不能够受到控制,导致高校资产转移过程中资产所有权关系的混乱,进而在高校内部出现有人使用高校资产却没有响应的监督和约束以及投资的回报控制,进而导致资产在转移过程中保值增值的功能没有实现。与此同时高校将资产转移到经济实体使用时,使用单位却不能够自觉缴纳资产占用费,这些都会给高校的资产增值保值产生不利影响。

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意识

对此要提升高校领导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将高校的资产管理和高校科研、教学提升到同等的层次,这样才能够重视对高校财务部门的重视。提升高校财务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就是重视对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培训的方法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开始采用外聘的方式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高素质的财务人才的管理下制定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实现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2.升级资产管理方法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资产管理存在着大量的账物不符的情况,高校资产的报废和调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因此需要升级手工管理模式到信息管理模式,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高校资产的全方面的覆盖和管理,在信息化管理制度下,对资产进行验收和登机,建立基础数据,定期进行盘点和查询,对于报废的资产进行及时处理,调拨的资产同样在信息系统中得以记录,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对资产管理深度,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失。另外通过对高校资产的动态化管理,还能够有效规避资产的闲置产生的浪费问题,因此能够实现资产的最大效用化。

3.建立科学的高校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高校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要提升成本核算观念,高校的经营资产应该转变成经济关系,并根据经营性资产的具体特点以及情况进行成本核算,防范非经营性资产转变成经营性资产之后对这部分资产的成本核算的缺失,进而不利于真实反映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第二要明确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对高校的资产要明确产权责任,当高校资产被经营性占用时,就要明确具体的有偿占用利益,防范资产投资的利益流失,进而确保资产的保持和增值。因此明确高校资产的产权关系就非常必要,对此首先要对高校资产进行统计,然后在区分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并明确具体的产权责任和使用权关系,最终让高校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周静林.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失范的对策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1(14)

[2]李霞.浅析高校资产管理问题[J].榆林学院学报.2010(01)

[3]周静.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7)

作者简介:

篇5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企事业单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正式重视内部控制,2006年开始步入风险管控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组织上下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从风险管控入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已初步完成内部控制理论引进工作,但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的研究很少,更缺乏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广东OC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研究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理论上剖析国内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机理,总结其特征与问题,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内部控制演进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谢志华, 2007)” 的观点,从风险控制视角讨论了财产实物风险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三种风险控制思想的理性加强、风险评估思想的产生与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确立等五个发展阶段。张砚与李凤鸣等则侧重内部控制范围和手段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发展阶段。就演进过程看,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为,早期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是财物保管中的失窃风险,后来是投资中的财务报告风险,再后是企业经营风险,再其后是风险控制的理性加强及风险管控体系的确立。李凤鸣等则指出,早期内部控制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事项;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就相应地超越了会计与财务范畴,逐步从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但注册会计师仍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内部控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向纵深发展,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比上述有关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两种阐释,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从诺斯(2008)的制度变迁路径看,都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财物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内外部动态环境下的互动博弈行为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我国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和运作之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所有者基本是缺位的或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发展缓慢。然而,其后几年内部控制则发展迅猛,这与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二)内部控制演进原因 李凤鸣和韩晓梅(2001)认为,推动内部控制演进的原因是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则认为,内部控制演进是组织与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虽然两者都认为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但后者强调了组织变迁因素。程新生(2004)认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但也没有言明具体的作用主体构成。结合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国有属性,需要明确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私人企业的不同之处。

三、内部控制演进案例分析:以广东OC医院为例

(一)广东OC医院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建院于1978年的广东OC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开放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广东OC医院当前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是:抓住时机,更新思维,选准方向,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预算与规模投资相配合,合理调节运作资金,并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战略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总资产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亿元 ,开放床位900张,拥有高场强磁共振、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直线加速器及伽玛刀肿瘤治疗仪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一直占医院总资产一半以上的比例。广东OC建院之初,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曾一度达到75%。当各科室的医疗设备逐步添置齐全后,医院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固定资产比例逐渐下降,到九十年代初时已下降到60%左右,20世纪初时进一步降低到50%以下。但随着广东OC医院新战略实施,筹建新综合大楼、添置床位和各类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了55%,且近几年继续维持这个高位。从内部控制视角看,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过程滞后于流动资产管理,其内部控制可分为防控阶段、制度规范阶段和效益阶段。

第一阶段:防控阶段(1981-1999)。广东OC医院早期几乎没有正式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完全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以院为家的归属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变成一个影响医院正常经营的因素。1995~1996年间相继发生员工私占照相机、科室领导不当占用电脑、科室拆分带来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缺失等事件,使得医院不得不提出“反私占挪用、防账物不符”的号召,并出台《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可移动办公器材及设备的使用区间、使用规则和设备管理与护养等。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阶段(2000-2006)。经过前一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改进,账物不符、私占挪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2000年中开始,随着广东OC医院的迅速发展及与周边医院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科室纷纷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淘汰旧设备。这一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到位,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设备添置问题,有些科室未经审批,就私下试用甚至使用某供货商提供的新设备,到审批下达时,有些设备实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除了使一部分人不当得益外,还有可能因为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带来一些潜在的纠纷,如试用中的设备损害,试用后不购买该设备等。旧设备淘汰问题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相关科室不说明该设备性能状况,设备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其作废品处理了。实际上,旧设备淘汰中如果管理不善,潜存的风险更大,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影响更大。

通过调研和分析现存问题及此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医院管理层认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同行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将比其他一般性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进行“防范、规范和示范”,也就是采购和报废时的问题防范,使用中的使用和护养规范,成功或失败的防范与规范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示范作用。这需要采用一个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试点,广东OC医院在随后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实施细则》(200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005)、《广东OC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2006)。

第三阶段:效益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后,珠三角地区医院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兼并区级医院、与企业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或装修医疗大楼、购置高端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等。广东OC医院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让各科室不断配备高端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此时,全国医疗系统也开始正式实施国资委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措施。在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12月广东OC医院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战略目标”。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引进中,出现了几起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如2007年2月,医院肾移植科花费50多万元采购一台高性能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但使用时才发现,这套设备与其他一般设备不同,不能使用普通蒸馏水或纯净水,必须用特殊净化水。这台新设备使用几次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闲置。但2008年8月就蒸汽房更新设备的一次“节能减排”专题研讨上,“先管理节能、再技术节能”的观点让医院受益匪浅。结果,医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几起例子让管理层意识到风险因素对医院经营成败的影响,遂于2010年年底固定资产管理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双效益、又增值”的目标,强调效益意识是保值增值的前提,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新目标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

(二)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从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随着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医院整体经营规模和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升级。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医院固定资产构成及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应地,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医院在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又带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模式的改进。

医院发展早期,固定资产主要以不动产和一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为主,还包括一些日常办公设备与用品。总体来讲,这一阶段还处于改革开放早期,以院为家和爱护公物的单位观念及社会风气较浓,即使有些不当行为,也主要是些办公设备与器材的私占挪用问题。这一阶段医院也还没有太多市场经营的概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1996年明确提出的“防账物不符、反私占挪用”措施正反映出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早期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手段比较简单,基本停留在账与物的简单管理层面。因此,这一阶段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产丢失,防止内部人行为不当导致企事业单位损失。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人不当得利的方式逐渐增多,除了少量私占挪用医院财物外,大多采用其他手段如转移医院财产或限制医院投资机会的不当得利行为。内部控制从先前的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控制逐渐发展到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表明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基于经营事项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方式不足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更需要一个包括内外部环境控制、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解决内部人道德风险与不当得利行为。因此,这一阶段广东OC医院采取了一套制度性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规范和示范”措施。

随着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医院纷纷走上竞争手段升级之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选手段之一,包括添置更新的高端医疗设备、扩大医院建筑面积以增添病床数量和办公用地。与前两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不同,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旦投资与经营失败,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该阶段2007年弃置先进设备、2008年护养设备失败就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典型事例。至此阶段,医院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心必须从防止内部人不轨行为和制度规范转移到医院经营风险控制上来。2010年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根据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现状,广东OC医院发展至今,虽然开始有了风险意识,甚至采取了一些初步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但仍然处于转型期,尚未真正进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因此,从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看,仍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广东OC医院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医院虽然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但却没有设定风险偏好,包括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范围。正是因为医院采取“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思路,而在扩大再生产投资中却未能及时改进与升级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几次较大的投资失误。再者,从医院内部环境看,医院组织文化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强调不多,一般员工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通常情况下,医院组织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止医疗事故,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理解不到位。医院普通员工,甚至一些中基层管理者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高管层考虑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固定资产使用是各业务科室的事,但风险控制则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其三,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就谈不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即使有一两次成功的风险控制行为,也只能算是意外得来的收获。其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东OC医院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如各类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考核等,但这些只是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形成的控制活动,并没有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立足点。在引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后,这些控制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在目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相对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演进机理: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一)广东OC医院内部控制历程 广东OC医院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对比之下,这三个阶段发展特点与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基于过程控制的“制度基础控制阶段”特征基本吻合,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

纵观广东OC医院三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是四个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所有者(即股东/国资委)和固定资产管理者(即广东OC医院)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市场环境,固定资产管理者与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之间的互动博弈。早期,固定资产所有者并没有明显的保值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只是防止私占挪用,尽量做到账物相符,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即早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功能只起到防范内部人明显不当行为,如私占挪用和偷盗。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段逐渐变得隐蔽,固定资产管理者开始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得不主动积极地做好内部控制。这样,医院开始主动地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从“制度规范”入手,防范、规范和示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直到2004年,医院响应当时政策,提出资产管理要保值增值,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随着2006年前后开始的地区性同业竞争升级,各医院纷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失败问题开始出现,这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与内部人的不当得利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才是真正致命的。于是医院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双效益、又增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广东OC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趋势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分两个阶段:2004年前(医疗系统则是2006年前)基本属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内部不当得利者和医院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博弈的结果;但其后则更多属国资委保值增值考核要求推动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为自发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内在要求;但后者是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要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有效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其他作用主体积极参与。广东OC医院要顺利演进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有赖于以下方面的改进:目前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比较弱;国资委尽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示,但并没有一个明确考核指标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地区性大医院同业竞争恢复相对均衡状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医院业务迅速增多,良好的财务状况会在一点程度上降低大家对固定资产风险管控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当然,随着医院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法也更加隐蔽。

五、结论

为探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演进机理和未来发展动态,笔者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特点、作用主体、制度变迁特征和未来演进趋势。分析表明,广东OC医院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从制度变迁特征看,受国资委角色影响,2004年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其后属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OC医院只有高度重视和把握相关的变数,才有可能顺利地步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篇6

关键词:技工类院校 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技工类院校开展教学实训等各项工作的必要基础是有效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加强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校内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加强和完善技工类院校的资产管理,对于防止技工类院校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加快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钱轻物和重购置、轻管理的陈旧资产管理观念。因为对资产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闲置与随意处置、账物不符、浪费等现象严重。由于缺乏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也就没有完善的保值增值管理制度。因对无形资产缺乏管理,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2.管理制度不健全,立法不完善

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法规大多是以暂行办法、管理办法等形式颁布的,例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等。这些法规没有涵盖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只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没有涉及增量资产,只涉及存量资产的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滞后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对全部资产的监督管理,无法为遏制技工类院校资产的流失、低效率使用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模式为“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三级管理模式。技工类院校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学校享有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院校资产归口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制,管账与管物相脱节。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弊端:资产的购买与使用分离,导致使用部门对资产的维护、保管不能做到尽心尽责,资产的毁坏和丢失情况严重;资产的购买与核算分离,资产的变动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掌握,导致财务部门核算的数据不可靠;学校内部的资产管理由多头分管,部门间的职责、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各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资产。

4.资产清查管理工作不及时,资产利用率低

技工类院校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和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无法对资产使用的效益实施科学考评。因内部资源共享的意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院校资产大量重购。有些学校的资产清查不到位,固定资产盘点没有按规定进行,且多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部门的清查结果没有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财务处理。

5.资产核算不规范,资产及其效益反映不真实

首先,会计预算管理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粗放。其次,已投入使用的资产不能及时结转或不能完全结转固定资产,在“在建工程”和“其他应收款”项目上长期挂账。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项目没有经过批准,没有项目建设计划,手续不健全,无法结转资产入账;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超计划、超预算,致使部分资产不能入账;三是由于核算不规范,部分费用没有进行合理的摊销,形成挂账。最后,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没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这是技工类院校目前资产使用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目标不明确

当前,技工类院校的资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设置了三个目标: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以上资产管理目标忽略了技工类院校逐年增加的非国有资产。因缺乏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资产管理的目标考核没有可操作性。大部分技工类院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考核指标进行的,非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二、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资产经营管理意识,转变资产管理观念

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技工类院校领导要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以提高资产效益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实训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着力解决资产的重置与闲置。严格资产申购审批制度, 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评估,避免资产重置与闲置,重视资产监管工作及对预防腐败的重要意义。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强化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意识,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无形资产管理。

2.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

健全的资产管理法规体系能明确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使资产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完善的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应包括资产评估管理、资产产权管理、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经营管理、资产投资与收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能为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3.加强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集中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最佳模式,为此要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齐抓共管的二级归口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职责,提高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建立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与制约机制,实施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做到职责明确,责任清晰。要对资产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齐抓共管,实施全程动态管理

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学校资产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分析,强化内部管控。财务部门要改善会计核算方法,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审计、监察等部门各司其职,把确保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工作的总目标。各部门间的统计数据、统计报表要做到资源共享,以便更全面、更详实地反映资产信息。

5.坚持资产清查盘点制度

对资产进行实地盘点,要根据资产盘盈、盘亏情况,如实填报盘盈、盘亏明细表,还要附加盘盈、盘亏情况的分析说明,便于落实相关部门的赔偿责任。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对于摸清学校资产状况,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防止资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6.强化资产管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技工类院校的资产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经营用资产和非经营用资产,应建立不同的考评指标体系。经营用资产的评价指标可参照企业资产管理,重点考评保值增值;非经营用资产的评价指标应该以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重,重点考评保全保值。

7.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真实反应资产的使用状态,便于各部门调剂余缺,切实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它能增加资产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便于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同步掌握资产动态,做到账实相符、信息共享。

8.牢固树立资产运作的经营理念

篇7

关键词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方法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尽快理顺和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既是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的关键措施,又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国有资产经营一般有如下方法:

⑴资产委托管理;⑵国有资产行政划拨;⑶对外投资设立新公司;⑷兼并、收购;⑸股权部分转让;⑹企业分立、破产;⑺企业租赁;⑻企业拍卖;⑼企业承包经营;⑽企业产权互换;⑾企业信托;⑿借壳上市;⒀产权买卖;⒁无形资产投资运作。

在以上的国有资产经营方法中,我下面仅从一个侧面来对优良的国有资产如何运用委托经营管理的具体运作方式作一下探讨。

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实践工作中暴露的一些问题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目前这种运行模式,没有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替政府对国有资产行使各项权利,这就导致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际扮演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角色,这种集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于一身的运作模式,不利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充分行使企业经营职能,这无疑会影响所属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目标也将落空。

大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缺乏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和人才,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作用。目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部分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转化而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虽然成立了,但公司的管理人员仍然是原班人马,这些人员长期在行政管理体系下工作,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更加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常由政府通过行政划拨手段组建,其管理的企业在资产和业务上联系并非很紧密,加上对下属企业经营者考核方式和手段的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明严实松,下属企业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国有企业历史负担重,大量非经营性资产沉淀其中,离退休、下岗人员费用巨大,这些问题阻碍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这就形成了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这是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及活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根源。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理论上应该剥离全部的行政性和社会性职能,但实践中并非如此。大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然承担着部分行政性和社会性职能,特别是离退休、下岗人员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目前无法完全社会化,这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使企业没有能力去引进技术和更新设备,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国资经营公司运作模式创新的探索

针对上面所指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改变现有的运作模式,通过创新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认为在众多的经营方法中,资产委托管理方式不失为一种创新方法的探索。本文所指的“资产委托管理”方式,是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其名下的资产以签定契约的形式委托给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实行专家理财管理,这个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新设立的中外合资的公司;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然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委托契约享有收益,并担负原有的社会化和行政性职能。

三、资产委托管理方式的具体运作程序如下

首先设立中外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国际上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内外投资银行联合出资设立中外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资产委托管理业务在国内还不普及,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而国外实力强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则有丰富的经验。成立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可以借助境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银行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实现专业管理与国际化运作;另一方面由于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背景可以使合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有更好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对其受托经营国有资产起到监督作用。

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后,要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资产进行筛选分类。资产管理公司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资产视为“资产库”,对库内的资产进行筛选分类。资产将被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优良资产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主营资产,通过加大投入,使其进入以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通道;另一部分不良资产通过出售、重新配置等方式,使其进入以保障职工稳定为目标的国有资产退出通道。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的委托人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委托契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根据需要完成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及保证职工稳定所需的现金流等多重考虑,结合资产整理的结果,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协商签定委托契约。契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每年应完成的收益和资产变现指标、资产管理公司报酬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依据委托契约资产管理公司对受托资产实施专家管理。资产管理公司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最终判断目标,重组现有资产,为核心经营性资产引进投资者和技术,充分运用包括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各种手段为企业融资,提升其竞争力。对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出售、再开发等方式力争变现。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库”内的运作是分阶段的,未进入运作阶段的资产仍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契约获取收益。这些收益大部分应以现金形式体现,除优先用于支付离退休、下岗人员费用外,大部分将用于发展新项目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新项目时仍可依托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由资产管理公司为新项目和企业配置专家型人才,实施财务型的投资管理。

四、实施资产委托管理产生的积极作用

委托管理实现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实施资产委托管理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过去单纯控股型管理逐步转向财务型管理,以收益最大化为最终判断目标,不干预企业具体经营,在契约授权范围内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专家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职能上将更专一,它就是国有资产法律意义上的代表,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不再直接经营企业。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集中精力行使目前仍然必须承担的社会化和行政性职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社会化职能主要指职工的稳定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离退休、下岗人员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费用还主要依靠企业支付,这需要大量的现金,这也一直是困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实行资产委托管理后,通过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对非经营性资产出售变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获得现金用于支付离退休、下岗人员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费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直接经营所属企业,将会有更多精力去解决下属企业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职工稳定问题,为下属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能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通过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实施市场化、专业化的资产整合,有利于培育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国有资产数额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单靠自身运作很难引进合作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设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境内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银行的广泛资源和信息优势,引进国际资金及战略合作伙伴和先进的技术,实现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大产业规模。同时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契约授权,委派专业人才管理受托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可避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秀企业家。

五、实施“资产委托管理”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上述“资产委托管理”方式,仅是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并非灵丹妙药,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些问题要注意:

1.该方式适用于完全放开、充分竞争领域中的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而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适宜采取这种方法。

2.由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赢利性的要求,从短期看将会增加国有资产的成本。当然从长期看,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最终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政府需要调整现行的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体系和标准。政府应该总结这些年国企改革实践经验,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应当重视其如何培育有活力的有前景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光注重国有资产静态上的保值、增值。政府在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以资本增值和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也要正视国企资产质量不高及人员负担重的现实状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兼顾政府的社会目标,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应当无代价地替政府承担。假如政府将宏观目标微观化,需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分担某种社会经济任务,那就必须给予减税、补贴或修改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等相应的经济补偿,否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它需要平等地协商谈判与单独计算。政府可以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社会性任务和兼顾宏观调控目标,但要使其能够等价补偿地去积极完成。

参考文献

[1]郑小玲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商业,2008(05).

[2]杨秋霞试论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江东论坛,2006(02).

篇8

建立一个良好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环境和有效地实施计划的执行机制,保障可持续经营的实现。为此,需要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对市场经济的推动,增强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性,探索共管和适应性管理的新模式。

一、体制新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林业部门统一管理、政企分开,森林资源公共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经营权分开的原则,构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新体制框架一一二层次管理体制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1.第一层次:在林业系统内部(国家和省级)组建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机构一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该框架首先需明确由国家林业局(不包括各省林业厅)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能。在此基础上,由国家林业局授权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具体行使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出资人职责,代表国家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对所在地区的森林资源分级进行产权管理和营运,具有法人资格,通过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营运、有偿使用、审核批准、划拨,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占用费的收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剂,向国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

其具体职责包括:审查批准国有森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年度运营和收益分配计划,并对森工企业执行情况(包括森林资源消长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对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经理进行考核奖惩,提出任免建议,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制定关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审批划拨制度、收费盈利制度等。

国家林业局虽然代表国象行使所有者职能,但由于其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不宜直接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经国家林业局对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授权,可由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集中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并成为负责资本营运的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实现政资分开。

2.第二层次: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成立后,国有森林资源的产权管理职能即从林业部门公共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该机构对国有资产经营单位一一国有森工企业履行所有者职能。两者的关系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国有森工企业为经营性组织, 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所授权管理的森林资源拥有法人财产权,有权对授权经营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运营,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国有森工企业可以吸收不同经济成分的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的财产及利益关系,但国家股权在其中保持主体地位。国家股权获得的收益,上缴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统一支配,主要用于森林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国有森工企业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仅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及通过产业政策、经济激励措施等对国有森工企业实行间接管理。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在国有森工企业内部委派董事长或产权代表,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此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森工企业原来行使的森林资源管理职能分离出来,仅作为森林经营单位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培育、保护、利用等),并承担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等。

二层次管理模式确立后,原有的集团企业管理模式即行废止,其产权经营管理职能应纳入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局,行政管理职能归还林业主管部门相应机构。在这一楱式中, 林业主管部门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局是授权委托关系,森林资源资产局与国有森工企业是投资关系。在林业系统内部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二、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框架的特点

二层次管理模式即国家出于战略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拥有和直接管理资源性国有资产,在部门内设立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统一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一点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国有资产的模式有根本的区别),采取委托经营、授权经营、有偿划拨经营等多种方式,按照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选择森林资源经营者,实现国有资源资产管理由行政隶属关系向出资关系的转变。其特点是出资人责任主体明确,监管到位,并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国家所有。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国务院统一行使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实行宏观和全方位的管理。

2.垂直管理。由国家授权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一一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垂直分级管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对森工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对国有森林资源有两方面的主要目标,即实物量的保值增值和价值量的保值增值,鉴于森林资源的公益特性,以实物量管理为主。

3.授权经营。森林资源资产局授权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经营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

4.分工监督。包括部门公共管理监督(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检查和监督),以及森林资源资产局以出资人身份的监督等。

概括起来,二层次管理模式遵循“国家所有、垂直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建立以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为核心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三、新体制的内在要求:职能转变

上述双层结构,不再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出资关系。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局不能再以命令的方式管理国有企业营运主体,特别是不能再继续沿袭计划经济时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如随意向企业摊派各种社会任务,随意抽调和使用国有企业的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权要严格限定在出资人职责的三项权利(资产收益、重大决策、经营者选择)之内,企业仍有相当的经营自。

篇9

关键词:供电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保值增值 盘活资产

供电企业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要想管好用好,实在不容易。根据笔者在基层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对基层资产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职能缺位

目前,供电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重视账面管理、轻视实物管理现象,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运行、维护、保管单位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资产盘点工作失效。在企业级资产系统上线后,实现了固定资产财务数据的增加、减少、折旧提取等信息录入和核算功能,但是由于实物管理职能的缺位,资产增减变动后,系统设备模块的数据不能相应的联动,造成设备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不对应。将要闲置报废的资产往往作为非固定资产报废处理,任由固定资产卡片上的资产长期处于睡眠状态;固定资产在内部各部门间的转移往往未办理相关财务调拨手续,进而造成账实不符。业务部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实物变动数据与财务资产管理系统脱节,不能实现业财联动。仅仅依赖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难以保证两个系统的一致性。常年下来,造成了严重的账实不符。建议尽快形成生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自动实现业财联动。

1.2 对基层资产管理力度不够,重视不足

基层供电所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往往是兼职从事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哪样催得紧做哪样,经常是半年不到又换新人,固定资产管理员这一岗位成了无人问津的鸡肋,岗位人员流动性、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奖惩制度不明确,增加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我不止一次在相关的会议中提出,应设置固定资产专职管理岗位或对此岗位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变“要我管”为“我要管”。

1.3小区资产接收进度缓慢,代维资产存在法律漏洞

近年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形成大量的小区待接收资产,这部分资产没有及时的移交给供电企业,但大量的维护工作却不能有片刻的放松。供电企业在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之间处境尴尬。结合社会舆论,考虑供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应加快对用户资产的接收,做好税收等法律法规的协调工作,确保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优化资产结构,真实反映目前的资产运营情况,电力设施的维护工作也应有法律支撑。

1.4修理资金的使用不规范,往往对实质的技术改造项目使用修理资金

技改是指为提高设备性能、增加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增加生产能力、满足节能环保、节能降耗的要求,达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而采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对现有设备和设施以及相应配套的辅生产、生活福利设施进行的改造。技改投资形成资产是企业的一种资本性支出。项目立项时,对于无法按上述定义区分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严格遵守《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应当予以资本化,作为技改项目立项。否则,应予以费用化,作为修理项目立项:

(1)项目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原值50%以上;

(2)项目完成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修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周期性更换和修理、维护,恢复固定资产的原有形态和生产能力,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以保证电力生产设备的安全、经济、稳定、可靠。修理是企业的一种费用性支出。如不能严格区分修理和技改资金,会使资产管理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应该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介入管理,严格控制资产投入,切实加强对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1.5外委迁改工程形成的拆旧物资、拟接收资产不能及时回收,形成账外资产

部分拆旧物资进账不及时。部分修理性质的配网迁改项目对拆回原有资产上的废旧物资未及时鉴定分类入库,没有形成有效的台账管理,容易导致拆旧物资长期积压未处置。

固定资产报废业务不及时。部分技改性质的配网迁改项目对拆回的固定资产废旧物资未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容易导致账上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现状。

实物补偿资产移交不及时。部分采取实物补偿方式的迁改工程完工后,未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使得迁改后的新建资产一直没有正式纳入供电企业资产管理中,导致资产归属权不明晰,存在资产管理风险。

建议企业应该处理好积压、闲置和报废资产,对工程拆旧物资要进行技术鉴定,区分闲置物资、退库再利用物资与报废物资。通过签订合同等手段敦促补偿方及时办理资产移交。

资产管理不单单是国有资产不流失,要上升到资产保值增值的高度。供电企业为实现精益化管理,满足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本着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以实现“资产优良”为战略目标,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根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从管理理念、组织机构、管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的举措如下:

第一,确实无法再用或不需要的资产,企业应当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根据市场情况实现其快速变现或增值;对目前不需用的资产,通过资产置换方式与其他企业各取所需,节约成本。

第二,闲置资产应积极盘活。闲置资产,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暂时不使用的资产(本企业主要是土地、房屋),很多企业视闲置资产为“鸡肋”,用之无利,弃之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及行业性质特点,供电企业部分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如何及时有效地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并让其发挥作用产生效益,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当下盘活资产的主要措施是将闲置的房屋、土地对外出租,获取租金收入,实现资产增值。

本单位开展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出租专项工作已有近八年,租赁模式从开始的零散出租到现在的打包出租,租赁收入也从开始的几十万到如今的接近两百万,笔者尝试通过对企业闲置资产租赁情况的简单介绍总结适合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道路。

地市供电局应当加强对闲置资产的统一管理,建立局闲置资产信息库。要求下属各公司、部门详细清点闲置资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构成情况,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形成一个迅速、及时、范围广泛、可随时随地提供交换、查询闲置资产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使集团内闲置资产的运作情况(如分布、构成、变动及利用等)得到及时而全面反映,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增强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的统筹性、时效性、针对性、合理性。首先,对拟出租的资产进行详尽的信息管理和内部评估。房屋土地资产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房屋资产的基本信息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房屋资产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资产类型、名称、增加信息、使用企业、使用情况、地点、管理人员等,将这些基本信息录入固定资产台账,对变更情况及时做好相关记载,定期审查房屋资产状况是否与管理账户一致。对资产折旧核算,根据市场状况对房屋资产进行评估,确定房屋资产的增值或贬值情况,对房屋资产的增值或贬值信息进行录入工作,定期更新房屋资产的价值评估状况。对信息的录入使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资产评估利用网络等工具,能有效洞察市场动态,确保资产评估的科学性。笔者所在企业2014年整理了42处房产土地对外打包出租,资产原值3482万元,净值1975万元,月折旧额为9.8万元,平均月维修费用为0.3万元,市场评估租金为15万/月,年租金收入为180万元。近三年的租赁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元

由上表可知,打包出租的房产已使企业收入增长,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笔者还留意到很重要的一点,根据租赁合同的承租方报表数据显示,仅与本单位签订的租赁业务获得利润为150万元,可见提高管理租赁合同的效率能很大程度地获得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假如本单位能管理好相关资源,我们获得的收入可不止180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房屋资产租赁进行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房屋资产租赁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财务信息直接反应企业的收支情况。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房屋租赁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租赁过程中与财务相关的各方面,其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资产评估,即对企业的房屋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预估房屋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第二,出租监管,主要对房屋租赁中对象的选择进行监管,制定租赁价格,监管租赁合同,以确保租赁房屋资产运行合理、有效,确保企业获得利润;第三,成本管理,通过对房屋的改造、维修等费用的支出进行管理,对日常经营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控制。确保任何一笔支出都有账可查,促使账目透明化,便于对成本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我局资产规模庞大,仅房屋土地资产就达1077处,资产净值为10852万元。如果不对如此繁杂的实物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整理实时房产资料,就难以对房屋的现状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总之,盘活企业的闲置资产,不仅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助于增强企业日常的资产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盘活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易于操作且适合企业的方法,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进.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乏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很不规范,对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维护已经造成不利的影响。资产管理改革明显滞后,与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影响了财政改革向纵深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虽然规范了资产的配置程序、强化了使用管理、加强了处置管理、完善了收入管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上看,国有资产还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相关国有资产的数据库还不健全,这些基础的工作不扎实,资产的存量就不确定,单方的审批只会走过场。相对资产的配置程序,资产的使用管理及处置管理仅仅只是中间环节,具体的使用单位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另外收入管理方面也是薄弱性环节。首先,单位的资产完整性无保障。如,房屋建筑物这类固定资产,没有接受税务部门及土地部门的联合清查,单位资产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单位说了算,监管脱节;其次,资产的安全性时有问题出现。一些应收、预付款项,没有及时收回。一些对外投资、担保、出租、出借资产计价没有一个标准;最后,公有财产私有化。一些小件物品,如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单位购置,私人使用。一些公务车,单位配置,私人使用;公有房屋,单位所有,外人使用等。

(二)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核算不健全

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多数单位从账到物都由同一人操作,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严重违反了账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成批物品的采购转成零星采购,故意逃避政府采购的监督;多数单位购置资产无验收手续,大型设备无专家验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累计提旧”这一科目,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直接列支出,账面上没有体现任何的“管理”,资产的购置、处置与单位接受财政拨款无任何牵制。

(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

一些单位只想购置新资产设备,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和利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目前地方并未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的管理与财务的核算合在一起,与其说是会计人员在管理,其实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资产的利用率很低,更不用说资源的整合问题。国有资产的购、管、用脱节。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造成单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完整,设备购置往往不包括运输、装卸、安装等费用;车辆购置不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对改建、扩建的建筑物所发生的增值费用,也不记入相应的固定资产账户中。部分单位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对固定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不重视,对需要更新和添置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一些政府相关部门只重视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轻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单位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

首先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内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严格考核,建立会计人员的档案管理办法。

2.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实现“软控制”

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单位自身的需要。要创造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单位内的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单位的运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完善内控制度

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要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各种资产的采购管理制度、审批论证制度、验收制度、核算制度、处置制度、效益分析评价制度和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坚持先入库后领用、先鉴定后报废、先报废后购买的原则,规范资产采购部门、保管部门、使用部门、记录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严格购入(含自制、捐赠)、领用、报废手续及凭证传递制度,建立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制约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确保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审查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着重查清资产存量的真实性、增减变动的合规性、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职责的履行情况。

在界定不良资产时应重点关注长期结存的应收预付款、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长期未达账项、账面单价明显高于销售价的商品、报废、呆滞、积压的存货、长期闲置、不需使用而影响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等内容。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会计核算上,不计提折旧,虽然它体现的是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但留给会计人员的是账目管理上的空白,账目上无法与预算衔接。建议修改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并将固定资产的验收手续作为不可或缺的报销原始凭证之一。

要严格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严格监督,使其保值增值,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必须履行审批手续,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后确定的资产价值入账,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别设置账目及明细账,明确产权关系,参照企业财务管理规定,单独核算,防止经营性资产的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将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作经营使用,其实质是实施投资活动,对此,国家理应向其征收资产占用费,这是国家作为“非转经”资产的终极所有者追索其终极所有者权益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对于征收来的资产占用费,一部分可投入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另一部分可投向事业单位扶持其有发展前途的经营实体。对行政事业单位用国有资产开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经营单位,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监管,以此规范企业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1.严格预算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和采购制度,是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单位购置资产以及配置增量资产和处置存量资产,应该充分分析这个单位的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并将两者进行科学的匹配,最后得出决策方案。在资产配置的具体方式上应引入市场机制下规范的做法,建立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置方式,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门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预算,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以此为依据进行经费预算,避免资金浪费现象;同时,对存量资产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方案,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目的。

2.出台相应法律

必须尽快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转让、资产处置、转让收益、产权纠纷处置、监督主体以及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出台相配套具体执行措施。

3.建立资产数据库

要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切实摸清家底,将各项资产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范畴,通过清产核资,建立基本的数据库,全面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