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类的创新想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计算机类的创新想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计算机类的创新想法

篇1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走进了教育领域。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性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这一学科教学,应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来确保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计算机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如何正确运用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效率与效果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持续的背景下,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教师正在逐渐将学生打造成课堂的主人,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打造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的学科,更加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对未来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掌握都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一、互动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重名词,即“教授和学习”。这其中伴随着师生双方的参与,属于一个双向交流过程,显示出一定的互动作用。互动教学则更加体现出互动效应,它将整个教学过程以系统的形式进行操作,使教学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都能够收益,最后整体上达到一个最优良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学科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技术教育学科,它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丰富其内部资源,形成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间,学生能够自觉地获得知识,逐渐提高自主思维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方法。

二、互动教学策略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 营造情境,科学导入。课前为 学生营造一个集生活气息、娱乐气息、文化气息为一体的课堂环境。例如:将多媒体大屏幕桌面设置成居室风格图片,其中点缀生活化物品,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感受到熟悉的生活气息,并为学生播放一首最近较为流行的歌曲,让学生伴着青春洋溢的节奏,在感受浓厚生活气息的条件下,自觉走进探究新知状态。

这时,教师可以借着这一氛围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这么动听的旋律是怎样存入计算机的吗?以及怎么优化对这些歌曲文件的管理呢?”学生在兴奋中自然会对答案十分感兴趣,跃跃欲试地举手发言,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会集思广益,在互相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探究关于“文件下载与文档资源管理”等知识,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

2)任务驱动,有效教学。互动教学需要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师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开交流互动,这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计算机资源,完成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建立一个师生互动平台,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向学生集中展示各类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方法,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来向教师请教及与教师进行交流。

3)借助互动平台,师生转换角色。不同于其他普通学科,计算机伴随计算机技术实践操作的过程,学生几乎人手一部电脑,这就为丰富教学形式,开展多元化互动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积极借助互动平台,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可以带来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编程,如:VB、VF或者C语言等编程类知识,同一个程序,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编辑过程,会产生自身独特的想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此时教师可借助“电子教室”这一互动平台,师生转换角色,也就是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利用网络工具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编程想法和过程,这其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的想法给予集中评价,使他们从中获利,这一互动过程实质上是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学科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这其中的趣味有待师生的共同开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课堂的组织者,要善于发明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着互动交流的原则,为学生呈现出一堂有声有色的教学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息时代 职业学校 计算机 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67-01

1 前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有效更新[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计算机知识的探究与应用者,是构建高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

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计算机教学资源

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环境的形成,网络环境的形成使更种信息被快递传递。网络环境的形成,使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信息丰富的图书馆,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平台的教育意义超过了传统的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师。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环境包罗万象,教师可以从中找到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传统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过于枯燥,课堂活动中所传达的知识面也较窄,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较少。而网络平台上充斥着许多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外资源为学生解答计算机学习中的疑惑,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同时,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上的计算机技术相关信息还会随着时间而进行快速更新,可以时刻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需求。对课程进行更新,能够让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2]。

比如在学习有关于Flas制作的知识时,课本中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职业学校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并找到或者自己制作这些动画的制作流程,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具有时代性,并且满足学生胃口的教学内容。更多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计算机视野得到扩展,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地融入到计算机学习活动中来。

3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过去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传递,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往往让课堂成为了教师的课堂,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电子白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其利用到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电子白板设备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以让教学活动更有创新意义,还能够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思维的扩展。电子白板的功能较多,教师可以真实形象地将自己的思维展示在上面。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灵活,学习兴趣也会更浓。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word排版或者平面设计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进行实例展示,让学生一起看自己操作,学习基本的操作技巧。如果让学生盯着自己的屏幕看,学生很容易走神,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另外,在电子白板的利用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到课堂前面来,对自己的排版思路或者平面设计方法进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找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成就感,能够更加积极地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从而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4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是当代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学习能力。只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主习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也只有具有合作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在互动中得以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信息技术条件,给学生安排一些有效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幻灯片制作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进行阅读,并根据课本上的指导利用电脑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基本的幻灯片制作能力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给学生不同的主题进行选择,促进学生做他们喜爱的幻灯片。像“我的校园”或者“我的家庭”、“我的未来”等都是不错的主题。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机会自主思考,有机会与人交流,有机会了解别人的学习想法与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水平,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网络大环境的更新,让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有了网络教育平台。教师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发现更多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进行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才能让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程 教学 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22-02

公共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时代性、应用性的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具备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是学校的重要责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一 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工作处处都离不开计算机,但是在部分师范院校中公共计算机课程却得不到重视,表现为机房配置落后,硬件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不足,一般安排大班教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学习,也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比较严重,在课堂上的纪律性也较差,许多学生聊天、上网、玩游戏,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又由于计算机专业的扩招,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繁重,用在公共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精力明显不足,表现为课堂教学管理不严、纪律约束差、备课不认真、教学质量较差等。

另一方面,公共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标准和内容不统一。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授的内容对他们没有实际用处。教师对公共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意见也不统一,有的认为只要知道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不必要懂得其中的各个原理;有的认为应将计算机专业的内容加入到公共计算机课程内,而且教学的方法落后,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公共计算机课的评价方式也问题较多,一般师范院校只是利用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也反映不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部分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综合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上机操作的能力来评价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远远不够,有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使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二 加强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方法

1.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

计算机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知识。但是,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学历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所以各大师范院校应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鼓励教师自身的进修和科研的开发,创造条件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参加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使教师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计算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2.改进教学方法

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各个学生的性格、心理、天赋、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所以计算机水平是不同的,采取传统的统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分模块教学法。公共计算机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文科类的学生将来接触的工作大都是简单的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所以教学内容主要是办公软件的使用及查阅相关资料的技能,而理科类的学生要能够应用程序设计,通过计算机实现专业需要测试或是验证的模型。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应该分成文科和理科两部分进行,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学内容分成各不相同的几个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要求选择去学。又如,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层次进行的教学,在学生刚入学时,由教师编制一份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将学生按不同的掌握程度分成不同层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层次是动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具体情况做出调整。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不适合计算机教学的,现在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协作式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这种方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看做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客观见解,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想法,从而做出针对性的辅导。计算机的操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才能够训练出来,应该强调上机操作练习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钻研而忽视了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容易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优异,但在实际操作中手忙脚乱,与计算机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加大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和在考试中的比重,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

要使学生成功构建起知识网络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建构知识,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目标驱动式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具体的学习目标或是任务相结合,教师可以在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将知识点转化成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大纲,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要过于简单,按照教材的要求就可以轻松解决。因为如果任务难度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也打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任务过于简单则无法引导学生思考,只是简单地掌握基本操作步骤,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教师还可以针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展开探究式教学,即教师提出一个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与其他学生讨论合作,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资料检索、实验研究、讨论研习等方法对课题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完成各自的研究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对每一个方案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评价。

3.明确教学内容

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要明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教学与就业相挂钩。如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等的理科类专业可以开设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VB、VP、C等,管理、经济学院可以开设Access、VF等。师范院校的教育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添加计算机故障的处理知识。比如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掌握一些排除故障的知识,对于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另外,一些软件的使用也应该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如网页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实用性较强的软件。

4.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公正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实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际掌握情况和计算机水平,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也要兼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所以要对计算机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多元的形式评价学生,将考核分成课堂表现、日常实训、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将评价融入学习的过程中,而不是以最后成绩衡量学生,更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的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实训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业的完成情况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整体的认识。

三 结束语

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元庆.高职高专公共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教学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张效尉、秦东霞.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天中学刊,2011(5)

篇4

【关键词】计算机 科学发展 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随着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及材料大量涌进计算机领域,使计算机的技术、性能、速度等反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为计算机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当今社会,社会科学发展模式中,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科学的发展是有其周期性和循环性的。要发展就要有革命,就要实现新范式对旧范式的交替,就要完成新旧常规科学的交替。

1 计算机科学发展道路

1.1 原始阶段

原始阶段也就是所说的前科学时期,是计算机研发的最初阶段,这时候还缺乏科学的范式,在这一阶段之中,机械计算机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开荒”的阶段,所存在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机械的运行方式运行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科学,计算机也只是处于机械计算机时代,各种应用程序仅仅局限于机械运动的方式,即使有一些产品把电子技术、电学知识引进来,但都摆脱不了机械的方式,计算机尚不能独立、敏捷的进行逻辑运算。比如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是由法国帕斯卡发明的,是齿轮转动式的计算机,只能完成最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此时的计算机不仅个头庞大,而且计算效率十分低下,不能完成复杂的运算并且这台计算机的真空管的损耗率相当的高,几乎是在计算机进行极为简单的计算的时候,都会损坏一个真空管,使得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十分的低下,这就使计算机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处于前科学阶段。

1.2 常规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计算机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计算机工作者们不断潜心致力于计算机的开发与研究。慢慢形成了新的范式,理论体系也慢慢成熟起来。依靠这些范式、理论,形成了科学统一体。为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时的计算机科学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为后人对计算机的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又能使计算机更好地应用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使计算机在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计算机技术在这个阶段算是比较成熟,但是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使用计算机的行业仅仅集中于一些高科技产业,大多数计算机依旧是用于做一些高难度的计算工作,使得计算机在普通人群中的推广并不是很普遍。

1.3 反常阶段

探索科学的过程就是发现新事物的过程,而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科学家们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新体会,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这就是反常科学阶段,在反常阶段很多关于计算机的技术的难题不断地出现在科学家的面前,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比较新鲜的计算机应哟,促使计算机的应用变得多样化,而正是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才更好地促进了科学研究,才更好地激发了工作者的热情,使他们对反常现象产生了兴趣,反复进行论证、观察、实验。用反常去论证反常。所以促使一些新的产品应运而生,使得计算机在使用的时候涉及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应用的人群也逐渐的增多。使计算机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不只是囿于科学家设计的模式中,还要增加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型,这就给计算机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又要加快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人群中的普及,争取在这一过程中汲取社会中大胆的创新,使得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道路加快,为此,科学家需要做到的是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观点,大胆创新,并且积极的实践,将新颖的想法付诸实践,并注意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吸取社会上新奇的想法创新,对已有的计算机成果接纳并采用,如此可以为计算机的革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1.4 危机阶段

在计算机发展中如果超出预期的反常现象很多,超出了常规科学可以解决的范畴,这时候人们就会不信任范式,科学统一体也会分化,逐渐的计算机的范式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模式,也在计算机科学学术范围内制造了异常不小的危机,范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计算机科学的探索,为此,科学家需要采用合适的措施度过这次的危机,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突破原来范式理论的限制,促进新范式的形成。一种范式只能适应本时期的需求,当社会日益发展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时,原来范式支配下的常规科学就面临着去留的考验,必然会导致危机产生。随着危机不断出现,在计算机经历的一个个生死存亡的关头,科研者们最关注的就是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的未来到底会怎样?究竟会达到什么样的性能,科学家们还不能形成一致的认识,有的人员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研发计算机本身,要通过不断增强它的处理性能实现服务人类的目的。要与其他学科密切渗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要实现人机更好地对话。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开发要更趋向于实用性,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单纯致力于计算机本身的研制开发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面对上述现象,计算机科研者要保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心,用勤奋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迎接计算机革命的挑战。

1.5 科学阶段

计算机事业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也越来越科学化。当今的计算机已经进入全新的时代,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随着CPU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应用领域越来越宽。计算机实现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特别是随着近来科学由学科分化逐步走上统一的趋势,计算机更要适应这一转化,发挥它的综合效能。随着科学革命的发展,科学已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在全新范式的调控下取得循序渐进地发展变化。科学的常规性和革命性的不断更替构成了科学的发展史,这一进程是不断循环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范式的出现,新的理论是需要用新的语言进行描述的,所以更容易被当下人们接受,由于科学本身蕴藏的无穷的生命力,新的计算机理论体系还能推动和促进未来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计算机体系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实践应用,在其发展演化进程中,会越来越多的实现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契合、交融,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扬长避短,不断改善自身不足,历经一次次科学革命,实现最终的完全契合。科学革命不可避免的会给计算机科学带来危机,科学工作者们面对危机要积极应对,想法克服,必须以新代旧,形成新的范式。这就要求他们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大胆革命。

2 计算机科学发展模式构建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的未来充满变数,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性能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如何实现质的飞跃,如何构建科学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计算机的发展不能只是局限于自身性能的提高,还要注重人性化、环保型等。

2.1 向“高”度发展

最初计算机是靠机械动力实现的,性能十分低等,后来随着电子,集成电路等技术的引进才不断实现了高性能、高速度。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大大提高,计算机CPU性能已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随着RISC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使中央处理器性能每年增长率从八十年代的百分之三十五提高到九十年代的百分之六十。随着奔腾处理器的应用,如今研发的奔腾四微CPU,主频已超过2G。计算机向更高端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某一处理性能的优化,而是整体性能的优化。比如美国ASCI计划成功研发出并行上万台计算机的并行机。主频可以实现12.3万亿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性能一定会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2.2 向“广”度发展

计算机不断向更广的领域发展,可以说当今人们的生活时时处处有计算机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计算机的网络化以及其在工作、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使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比如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许会实现计算机与家庭日用电器的合并,冰箱、电视机、微波炉等都可能由电脑控制,到那时可能连你自己都数不清家里有几台计算机。再过一段时间,也许学生就实现了全电脑化,书籍电子化、资料习题电子化、教科书电子化等。方便学生据实际情况查找需要的内容,方便快捷。现在手机与计算机合体,使人们随时随地共享网络,使计算机已经慢慢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

2.3 向“深”度发展

计算机的深度发展就是指电脑的智能化,电脑与人脑的思维方式不同,计算机与人类之间仍存在间隔,人很难通过肢体语言实现与电脑的信息交流。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机交流,更好地实现对计算机复杂信息的提取应用就成为计算机重要研发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在老百姓中普及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他们由于知识水平较低,所以更要求计算机智能化,易操作。所以目前计算机操作难已成为阻碍普及的主要因素。所以目前已顺应时代的要求出现了计算机对语言文字的识别功能,可以通过手写、口语完成简单的操控。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将越来越趋于智能化。

2.4 环保型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计算机的使用人群数量不断的加大,计算机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旦计算机的环保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以说对于人类的环保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所以生产环保型的计算机已是人们普遍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计算机事业的同时要树立环保意识。首先是节能方面,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计算机已成为家庭耗能最大的电器,为了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就要千方百计的降低耗能,比如可以采用DNA、光子等新型方式替待原有的硅架构,大大地减少耗能,还可以通过开发新型的显示系统达到降低耗能的目的,比如可以普及LCD等显示器。其次是要关注计算机的用料,尽量选用可再生材料,对于重金属、污染性或不可回收的材料尽可能的避免采用。

2.5 人性化

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目前很多计算机操作难依然是阻碍人机交流的主要原因,使计算机不能很好地为人们服务,这就要求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人性化,这就要求人机交互方式要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键盘交流,还能通过手势、语言、甚至表情等进行交流,使计算机使用起来就像手机、电视一样简单,不管老人小孩用起来都能得心应手。为了实现大众化计算机的使用人群,需要将计算机的一些实用技术进行更新,不但在计算机应用之中有适合老人和小孩的应用,还要使得计算机的操作变得简单,或者是配备适合老人和小孩的计算机机型,降低计算机与各种人群之间的交流难度,这就对计算机的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结语

要想保障计算机的科学发展,需要广大科研者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首先要致力于本行。要自足与计算机自身领域,在新的范式、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创新,引进新的技术、材料,使计算机向着更高、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实现计算机科学实质性的进展。拓宽发展方向,实现与其他自然、社会学科的交融。使其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使计算机科学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舒利益.德馨业精推动计算机科学发展――北京智能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迪兴[J].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8):69.

[2]张克文.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3,(6):118.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出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进入了春天。各种专业在高职院校中迅速发展壮大,曾经的老大计算机专业不仅没有发展,人数还不断下滑。“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高职院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不选择计算机专业,肯定是就业出现了问题,也就是专业建设出现了问题。根据本人从教多年的经验,谈一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发展建设的一些想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今高职学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这样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大量的应聘者中又找不到适用的人才。这种严重的供求矛盾表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产需之间严重脱节。而造成这样的现象,归纳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VB程序设计,C语言、Flas制作、网页设计等;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们能把办公软件学好,可是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是全男班,去公司做文员不大可能。因此现在感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能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很少、很多人不得不改行干别的工作。

(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仍然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理论听不懂,操作不熟练。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未具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强的特点,难于适应IT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高职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必须“四化”

(一)专业设置必须行业化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就只有计算机应用方向,开的课程多而且杂,没有针对性。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究竟学什么,学习后究竟能干什么。而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经进入社会的各个行业,不同的行业,计算机的作用不同。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方向的设置必须细化,市场化,行业化。根据市场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就应该分为自动办公方向、平面设计方向、计算机维护方向、动漫制作方向、网络搭建和维护方向等。不同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如自动化办公方向,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维护、办公软件外,还应该加强秘书方面的培训。平面制作方向则应该加强美术方面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方法必须多样化

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一种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多用课件,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另外,在计算机专业课中还应该多使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三)学生技能强化必须重复化

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是操作熟练。但现在的学生学的东西多,但却熟练的少。办公自动化的打字速度只有50字每分钟,平面设计方向的photoshop操作只能用鼠标等,这样高职学生有何优势可言?同时计算机课程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学校应尽最大可能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严格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在课程安排上,相关方向的核心课程必须重复强化,课程宁愿少,也必须让学生掌握熟练。

(四)教师知识必须前沿化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使计算机教师跟上行业发展的趋势,必须要求其不断地自学或下企业锻炼或到高等院校深造充实自己,从而及时了解行业的情况及时掌握应有的技能能力。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自己就必先有新的教学理念并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具有针对性,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的针对性和稳定性,真正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是各中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课程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合格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不利的现实条件下,创新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1 硬件、软件条件有限。计算机产业在新世纪发展迅速,相关产品更新速度快,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缺乏资金,又得不到校方的重视,计算机教学设备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培养落后于市场需求。不少学校的计算机教材也亟待更新,由于学生使用的教材落后于大学主流教材,学生接受到的计算机知识往往不是最前沿的;另外,中职计算机教学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知识接受能力有限,甚至部分中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读职业学校目的不明确,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他们对自己的未来自信心不足。再加上教师队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整齐,这就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难题。

1.2 教学模式落后。计算机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我国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不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教师虽然投入了精力,但收效有限。

2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策略

2.1 实施实用化的教学理念。我国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普遍缺乏实用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教师只是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学生也以完成作业、通过考试为目的,至于学习的初衷、效果、目标等问题完全被边缘化了。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比重过大,中职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如果理论比重过重,就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因此,计算机教师必须要适时更新教学理念,变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为实用化、学生主体化的教学理念,计算机课程理论讲授抓住一个“精”字,尽可能做到在理论中有实践,在实践中有理论。换句话说,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计划,还要以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能力为目标;教师不仅要把计算机课程视为一门基础课,还要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在工作中的有力工具。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先理论后实践,但问题在于计算机理论部分抽象难懂,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倒不如采用理论与操作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加深、巩固理论知识。例如:Excel中关于数制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先粗略讲解,再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深入的理论教学,最后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应努力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再如:word中关于文字处理、艺术字处理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彩报,版面要求清新个性、文字优美流畅,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下一阶段的学习能力。

2.2 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模式可以应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来,所谓的探究性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外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体系中去,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举例来讲,“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探究性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操作项目的过程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必要的基础操作理论传授外,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项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操作、讨论、研发,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整合协作,教师则选择性的参与进来或在外部进行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如何在一个团队当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探究性教学模式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空间,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力,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就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2.3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讲究因材施教,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都看在眼里,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条件不同、想法不同,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也就不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潜能。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领域不同,有的偏重于硬件配置,有的偏重于网页设计,有的偏重于程序编写,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例如按照兴趣类别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会有不同的项目,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另外,中职课堂中总有些学生显得少言寡语,不爱参与计算机课程讨论,不爱分享自己的应用成果,教师对这类学生要循循善诱,教学之余多给予鼓励,找出他们不积极的原因,并帮助其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而对于那些善于表现的学生来说,可以提出一些带有挑战性项目让其研究和分析,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还能给其他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总之,中职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既包括性格差异,也包括学习能力差异,作为教师来说,必须要摒弃掉旧有的“一锅端”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体系。

2.4 校企合作开辟新空间。中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企业需求,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之外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通道,通过该种模式,学校面对企业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由于我国资源比较有限,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教学成本,使学校教学不再盲目,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的作业空间,也让学生能够触摸到产业需求的脉搏。另外,学校还要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搜集学生在就业中棘手的问题,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3 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了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多年来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但社会在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日新月异,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发展中,我们必须看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唯有走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路子才能跟的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潮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建华,朱朝霞计算机教学中实例教学模式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9,28(6).

[2]秦华.浅析中职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J].现代企业教育,2011(6)

[3]刘伟,李新.征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神州,2011(11).

篇7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今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课程教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计算思维作为充满创新思想的思维方式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遵循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理论,采用问题导向、课题研讨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落在实处。

关键词:

计算思维;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这二者的根源又来源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未来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目前,“创新”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话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思维的主要方式。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同时,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十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课程打造、基地建设、经费扶持、组织机构、赛事开展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各方面都得到大力支持,也取得积极进展。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出创新创业课程就代表着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割裂开来,不能起到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课程教育,以专业知识支撑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也使得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支离破碎、陈旧落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置于低水准、知识技术含量低的层面,背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可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高校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方略和必然途径。

二、思维与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自开设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诸多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不得不处于一直不断的调整中;另一方面,各地区中小学对各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不同程度开展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取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主要将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等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其演变分为3个阶段: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以及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原来的以传授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的教学改革理念应运而生。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又称构造思维,是指从具体的算法设计规范入手,通过算法过程的构造与实施来解决给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计算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起源来自我们人脑内部的“运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运算”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其许多功能,这时,计算机本身作为一种代表先进技术的生产工具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正如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艾兹格•迪杰斯特拉(Edsger Dijkstra)所言“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人们依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客观世界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部分),其分类的结果便组成了学科;而学科又可以分为更细小的部分(要素),人们在掌握这些学科的时候,必须掌握组成学科的每一要素,将这些要素积累起来,便掌握了学科,进而掌握了客观世界。并指出,道德的要素是“母爱”、体育的要素是“关节”、语文的要素是“语音与词”、测量学的要素是“直线”、算术的要素是“1”。我们顺而推之,计算(学科)的要素是“0”和“1”,其核心思想是将自然世界的各类运算问题通过人类思维理性(计算思维)并借助计算机设备(包括人工智能)实现简约化、高效率、精确化的处理。可以这样说,计算思维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其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过程,充满着创新和创造。正如陈国良院士指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无论哪个学科,具有突出的计算思维能力都将成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高校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将计算思维作为其核心要素贯穿于课程教学改革当中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一点呢?一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二是要创新教学模式。

三、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方略

通俗地说,计算思维是指人们基于计算的方式来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的习惯、方法、模式等,主要包括简约性、开放性、互动性、精确性等思维特征。计算思维的教学是指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算法对计算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构思,开展计算、通信、协作、记忆、自动化、评估和设计等一系列的求解过程。

(一)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是传承、创造知识与技术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部门,教育者本身应该首先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在教学层面应包括:

1.创新性人格的塑造。创新性人格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它体现为好奇心、主动性、求异性、觉察力强以及自信等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采取“问题导向”“个别指导”等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问题求解”软件,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并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学习兴趣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教学游戏”“模拟训练”或“虚拟实验室”等模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并取得成功,同时学生的成功也将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最奔放、活跃,也最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自主和协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问题意识的探究式教学

创新始于疑问,疑问是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大学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更容易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分析,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欲望。在计算思维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在课堂讲授中,一般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所要学习的对象。如,在导论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计算思维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疑惑去阅读教材、查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样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吸取者和创造者(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更为个性化和更具创造性);学生同时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设问与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究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要善于提问。好的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这是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的第一道关口。那么,什么是好的问题呢?好的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而非已成定论和体系的知识或理论;这类问题是开放的、建设性的,存在不可知的部分,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界定、假设、推断、验证,最后得出学生个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观点。可见,问题的优劣决定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高低。

2.要求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首先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针对问题开展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问题的前置性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要求学生深入探究,找到问题相关知识的联系,全面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问题求解的最优化。带着问题的驱动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无疑是一种有效学习。

3.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索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信息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和得出科学结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问题解决的线索和提示,并能够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或观点给予正确评价。

(三)培育探索精神的研讨式教学

奇克润(Chickring,A.W.)等人在《好的本科教育中的七个原则》中提到“学习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游戏。如果学生仅仅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记住事先包装好的知识,然后吐出答案,那是不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他们必须讨论所学的东西,动笔写出来,把它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且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生必须让所学的东西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设计为每上两个单元的讲授课就安排基于1个知识单元的研讨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做你想要的PPT”的研讨课题,其教学目标是考核学生对PPT的“基本操作、主题设置、背景音乐、模板设置、定义模板、定义风格,自定义动画”等技能与技巧,由于每个人的想法和操作风格不同,最终做出的作品可能会形态各异,但都达到了训练学生掌握PPT制作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否则达不到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研讨课题,课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具有兴趣性、挑战性;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营造和谐宽松的讨论气氛,配套的技术与设备支持、灵活自由的教学空间布局。作为学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资料搜集、文献阅读、制作作品;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包括作品展示、问题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总结评价等。可见,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作者:秦福利 唐培和 李兴琼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EB/OL].[2015-06-24].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自主学习;模式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必要性

(一)自主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背景与必要性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标志着人类开始步入计算机时代,但真正让计算机大放异彩的是美国inter公司在1994年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他让计算机进入了每家每户,而不是单单的进行一些军事航空方面的轨道弹道计算。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计算机应用是现在就业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一个人仅仅靠在课堂上老师传授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需要在课余时间上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对计算机基础进行学习。不管是对哪一学科的学习,终身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不得不更加努力,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计算机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是长时间对计算机学习,使大学生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二)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与意义

现今,在科技快速成长,资讯实际即来临的今日,人类的智慧结晶――电脑,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最普遍最实际的东西。因此不会电脑的即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电脑文盲。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不管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知识储备,还是系统软件的应用能力,都将是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利用计算机这个平台搭建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是受用一生的。

二、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

对我校十个学院几十个专业的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进行了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历时两周时间,调查对象包括有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总体显示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计算机学习少,网络游戏多

基本有7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使用电脑打网络游戏,而对于基本的计算机3大办公软件却兴致索然,但却又认为这些应用十分重要。他们宁愿去花时间打游戏却不愿意挤出时间多练习这部分办公软件。也确实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最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了。

(二)课堂学习浮于表面,考后就忘

现在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忽视,上计算机课完完全全只是为了期末的考试和修的学分,而真正从自身学习出发的,去自主学习知识能力的少之又少。只有极少数学生认真自主的学习外,几乎都是考试一过,书本就丢。一旦长时间不学习不接触,等过几个月就会把基础的技能忘得一干二净,等到自己需要运用时,甚至到了毕业步入工作,只能找其他人帮忙,还有百度谷歌等等。

(三)缺乏整体的引导和氛围

根据笔者在大学生群体和已经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中的详细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计算机运用能力在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0%的人想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去掌握这些基本技能,靠老师上课传授的完完全全不够用,更有大学没有开计算机课程而工作需要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同学,所以几乎95%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由老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机作为现代最流行的办公娱乐工具,几乎80%的人对计算机感兴趣,分别在工作学习中占60%,休闲娱乐占30%,其他占10%。尽管计算机在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是人们却没有经过专业的计算机培训。只是凭借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积累去摸索。只会一些基本的聊天、打字、浏览器、QQ等,有的甚至连基本的word、excel、ppt都不会弄。

总结以上问题,计算机能力的应用存在不愿意学、不想学、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氛围。

三、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缺乏的原因分析

今天的计算机已不再仅仅是数据计算、文件管理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成了一个开发项目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生活上,工作中,学习上都需要用到电脑了,然而,平日里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会让自己拥有一身高的计算机技能,我想每个人都很清楚,这离不开我们平日了对计算机的学习!

据了解,Internet在现今早已渗入各个层面,其中包括广告、航空、农业生产、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所以全面提高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迫在眉睫。缺乏基础能力的学习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原因,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对课堂基础学习的重视,对工具使用侧重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尽管网络如此发达,生活软件、工作软件、学习软件层出不群,但是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能力学习的软件至今还没有面世。依托此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我们旨在研制一款提高促进计算机基础能力学习的软件工具,使得学生愿意接受,玩中学习,学中提高,达到目的。

四、对计算机基础学习平台的建议

(一)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平台搭建

建议在大学里创建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每天都能进行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学习平台。大部分大学生喜欢在游戏方面投入时间,我们可以在平台上加入类似于微信小游戏的方式融合计算机基础软件的运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游戏的欢乐,又可以提高软件的运用能力。

(二)等级考证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

让平通着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让各大高校进行联合监控,成为一种在线课堂学习并实施在线自助检测打分项目,成为计算机等级考试日常得分项。经过这样的平台创建,大学生会明显认识到国家对计算机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从而加紧对于计算机基本办公软件的学习,使得计算机能力在大学生中的到整体提高。

(三)完善平台信息的多样化增加趣味性

让平台加入一些名师的随堂,还有大量的图书馆资源,我知道单单只有想法是不够的,虽然实施起来也有相当大的困难,毕竟在大学里之前的模式早已经根深蒂固,没有相当大的把握能确保这项方案能够被大部分人接受。

梦想变成现实需要一步步的摸索和实践,第一步就是在大学生中先做调查问卷,把这个想法和方案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慢慢使其被接受。第二步联系教育部看能不能得到认可,这一步很关键,可以对实施进行有力的推动。第三步就可以步入全国各大高校开始进行相关合作建立平台工作。

五、结束语

关于平台的具体运行,主要是以各大高校的力量自主合作,相关的平台运行步骤第一步在大W生进入大学的同时开始用学号注册平台,这个与学生在学校官网的学号是相联系的,当学生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时就会有相关记录,主要是侧重对于计算机3大基本办公用的软件进行训练,每一次学习都会有相应的课后自主测验,根据具体的测验成绩可以包括在计算机课堂的平时成绩中,当然也会在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能有相应的加分项,使得等级考试的得分项更加多元化。当然大学生有了这些能够在平时积累就能在等级考试中通过的加分项更会有兴趣参与到每天的计算机自主学习中。

让学生自主学学计算机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机房资源的利用率。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时间有限,为了让自己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有所提高,我们必须学会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21世纪是一个全新时期,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变得更优秀才不会被这个世界遗忘和淘汰!

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都要求学生同步参加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同学不多,机房上机时,一个班级会有过半的同学在玩游戏,使想认真学习的同学也无法安心学习,同时老师要花很多的精力来维持课堂秩序。面临这种状况,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是挺高他们对计算机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措施与保障,也是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谢俊荣.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手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

[2]程建生,姚中化,宋泽红,邱文荣.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S1).

[3]彭岗,黎仰安.网络教学中的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J].软件导刊.2006(14).

篇9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实践;方案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12-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更是飞快发展,我国中职教育中计算机的教育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计算机,是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专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倡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然后不断地寻找新的操作方法及技术。所以,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实践、创新一起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如果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转换思想观念,转变传统教育的单一理论学习方式;构建学习的目标,改变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的特点,把实践操作放到日常的教学日程中;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但是,目前中职计算机的实践课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

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但目前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课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于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受到了传统思维的影响,计算机实践教学未能对其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所以造成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未能注重进行实践的情况,只重视了理论知识,所以,最后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对真正的实践认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学内容、方法过于陈旧。实践课是要在理论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过于陈旧,学生只是单纯的根据教师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进行模仿和机械的操作。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熟练程度,但是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妨碍了学生个性化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3.缺少合理、科学的教学考核标准。目前的实践课多数是没有独立的考核,都是使用书面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评。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也是以理论课的成绩为主;一部分实践课的成绩以实践过程中的实验报告为主,没有明确的标准规定。所以,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对实践的重视。

二、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方案构建

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为实践教学体系打下了基础。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教师对于整个课堂的引导也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教师为主导,计算机实践的教学方案建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上课前:教师应该认真的准备好每一节课,并且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可以把握好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实践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2.上课中:计算机实践操作进入课堂是教学大纲的安排,它规定了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的上机操作,并且要充分的利用实验的教材。计算机的上机操作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区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但是不能对理论教育过于疏忽。要明确一点:理论知识是计算机实践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教师需要平衡好。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是理论知识的升华以及巩固加强,并且在计算机的实践操作中可以领悟到知识的要点。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创新教学

要想让计算机实践课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让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得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以简要分计算机实践课的创新教学方法。

1.采用分而治之的教学方法。对于新的教学课程改革而言,所要面临的对象是学生,要用最大可能的程度去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可是,因为目前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一样的关注。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考虑到所有的学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都在成功的信心中利用积极、开朗的态度去面对学习,让教学可以充分的发现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因此,当教师在对实践课教学进行分析设计的时候,首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以及意见,特别是要关注每个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之后,再根据每个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发挥自己的看法、理解,从而更进一步的获得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讲“角二维动画制作”的课程中,对于文本对象使用的实践过程,可按所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对题目的难易进行设置:第一,教师展现给学生已完成的文本操作的样本,学生通过模仿来认知操作流程;第二,在此基础上,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面板工具进行操作,并由教师在一边指导;第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相对难的作业,学生则可以按照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在Flash中制作个性化的卡片。

2.在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当中,贯穿时时、处处创新的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实行以人为本教学过程的基础。从根本上看,创新是教学的主体,在创新教育的过程当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内容着手:第一,教师本身在进行教学时要有创新的精神,可以针对计算机实践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对实践课的传授进行完善及修改;第二,可以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多多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学科方面的探究及实践,让他们在创新的体验中得到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计算计实践的课程教学当中,一个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学的目的更加容易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项目教学法指的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一些相对比较独立的任务和工作交给学生去处理完成。学生在进行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设计相应的处理方案、实施项目、评定工作的审核,等等。这样通过一个系统全方位的认识,学生对于此类型的实践操作就有了理解,对于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进一步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难处,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都大大地提高。任务驱动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共同任务进行创新活动,其过程具有目的性、机动性。这一种方法可以非常有效的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生气氛,学生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就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做好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对于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大大地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灵活的工作,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应该要按照所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完善和创新,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并且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教育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面对这种情况,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驱使我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增设课外知识,使学生产生新欲望和兴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也不会变,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就跟看仙人下棋的樵夫一样,转眼人间已过数百年,所以,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

于是,我将在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东西以《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如:电脑用土豆来供电。起因是有人和电脑迷打赌,土豆不可能为电脑供电。可是发明者却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建立了土豆网站,多神奇!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敢去想、敢去尝试的时候。

另外,利用实际现象讲解,这样会更直观。例如,在做游戏的时候,出现了画面被破坏得支离破碎的现象,我先演示如何杀毒,再利用这个机会,讲解有关病毒的知识:病毒是人为编的小程序,它的目的是破坏。有人制造病毒,就得有人去阻止它破坏,鼓励学生为计算机的“健康”着想。

创设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还占主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去与计算机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去完成任务。在学习Word中某一“向导”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利用“Award向导”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有了乐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奖状的内容五花八门:学习进步,第一名,为世界和平作出突出贡献,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发明奖……我表扬了那些“敢想”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想远大,而丰富的想象力能使童话变成现实。

二 教知识,更要教方法

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计算机的普及正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互联网上的知识如大海一般,教师已不可能传一切之道,授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感,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 三 学习方法的指导——对理论课知识的学法指导

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向人学习的方法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揣摩,用实际行动去学习。而向书学,就存在着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找到书中的“主干”;而精读则是为每一部分“主干”添枝加叶。在上理论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表现学生的能力。当然,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还要教师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泛读,找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内容,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的却找不到。我就让找到的学生说出他是怎么找到的,标志是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找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该精读了。精读的目的就是了解这些内容具体讲解的知识是什么,在一个范围内,提出若干个问题,学生就有目标和范围了。这种方法掌握以后,学生就会找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钥匙”。

四 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作现场指导

学生在上机实践学习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没有联网的情况下,除了巡回指导外,我还安排了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指导,让这些学生把探索的过程“再现”一次。另外,学生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后,总是喜欢看看这个(软件),看看那个,当出现新奇的画面时,常引得周围的同学观望,此时,我并不以为他是“故意捣乱”,他这是在尝试探索新的东西。所以,我总是耐下心来对他的实验给予指导,让他在实践中去学习。

五 线索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的线索

例如:在学习了画笔、书写器中打开、保存和退出等基本操作后,在Word的打开文件、保存文件的操作同画笔、书写器一样,并鼓励学生到没有学过的Excel中去试一试打开文件,保存文件,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它们内在的联系,感觉探索的乐趣。另外,让学生观察:在“另存为”的对话框中多了一个“选项”按钮,它是干什么用的?试试看!它会带你走进另一个窗口,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且为学生提供线索去探索。

六 不教打句号的课——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